第一篇:积极构建符合高中教育规律的教科研制度
以“双改”为契机 努力践行新课程 积极构建符合高中教育规律的教科研制度
——临夏河州中学教研工作总结
临夏河州中学是2009年6月在临夏师范学校基础上改制而成的一所普通完全高中。学校改制之初,恰逢新一轮课程改革。学校提出,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把实施新课程作为构建学校文化的一个历史机遇,在作好改制工作的同时,着力作好课改工作,以课改推动学校改制工作的深入进行。在近三年的改制中,学校全力推进教科研工作,用教育科研打造一支品德高尚、观念新颖、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将几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科学管理,确保教研工作取得实效。
改制后的学校领导班子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在提高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素,教师的发展决定着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后,校领导坚持定期研究教学和教研工作,深入到教研组、年级组和课堂了解各学科教学教研和新课程推进的情况,并认真加以指导,从而保证了教育科研的有效开展。
为了使我校教师尽快适应高中教育教学和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学校成立了教研室,配备了专人开展学校教研工作。教研室成立以后,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研绩效考评机制。制定了《临夏河州中学校本教研制度》、《临夏河州中学教研组长职责》、《临夏河州中学教科研三年发展规划》、《临夏河州中学青年教师培训方案》、《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听评课制度》、《校级论文评选制度》等文件,作为学校开展教研工作的依据,从而把教研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规定把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计入继续教育学时,教研工作作为新课程实验评估的主要条件之一。学校不定期地对教研组工作、教师的业务学习和教研绩效进行过程性督查,作为年终目标管理评价的依据。明确了教研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工作职责,并克服学校经费紧缺的困难,为教研组长发放了津贴,增强了教研组长从事教研工作的积极性。教研室积极组织开展师资培训,根据《临夏河州中学校本教研制度》督促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明确发展目标、规划发展步骤,定期督促检查,从而有效的促进了教师的转型。
二、积极转变教师观念,为教科研工作提供理念支撑。
思想观念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指南。学校改制后把教师理论学习作为教师转型和提高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高中课改实施后,有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改文件,领会其精神,掌握其实质,促使教师观念的转变,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通过以上工作,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我校教师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全面推进“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在知识、能力等方面有差异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能够得到较好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与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审视我校的学生现状:班级人数少,文化课基础薄弱,且参差不齐。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建立信心,看到希望,主动学习,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解决“优秀学生吃不饱,中等学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我校决定实施“小班额、分层教学”,制定了《河州中学“分层教学” 实施方案》,经过近一年的实施,初步显示出了成效,在今年临夏州教科所组织的“五课”教研活动优质课竞赛中,八门学科中五门获得一等奖,三门获得二等奖。十三篇教研论文在省州级刊物发表,我校教师刘维杰的论文,为探索出一条适合城市普通高中“小班额、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能的有效途径我们将不懈努力!
四、狠抓教研常规工作,提升教育科研实效。
1.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教研工作的基础在教研组和备课组,教师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最终实施者,改制后,学校把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根据高中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学校多次调整、充实部分学科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作用,使教研组成为学校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阵地。学校要求教研组认真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通过召开教研组会议,采取人人参与的方式,民主制定本学科的教研活动计划。各学科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单周教研组活动,双周备课组活动)。活动做到了“三落实、两固定”,即计划、组织、内容落实,地点、时间固定。备课组把听课活动作为主要常规工作内容之一,一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听课活动,重点听青年教师和转型教师的授课。听课活动贯彻“五课”教研精神,坚持“说课、授课、评课”的教研模式。通过听课、评课活动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各备课组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做到“三研究三统一”,即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习题,并统一进度,统一检测,统一质量分析。要求备课组长每周听本组成员1节随堂课,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如存在较大教学问题则立即与教务处和教研室联系,共同商量帮助对策。由于较强了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工作,学校教育科研落到了实处,取得了实处,取得了实效。
2.认真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把实施集体备课作为新课程教研的重要形式。学校要求各备课组认真研究新课程,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根据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实际,认真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以备课与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为着力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每位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理清教材思路,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疑点,把握关键,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教案。要求每课教学案例要做到“五有”: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合适精当的练习。要求提前备课,坚持写教学反思。做到先备课,后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单纯依赖教参,开展集体备课,活化备课资源,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与时俱进。但每位教师必须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实际进行修改,创新教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拓展思路。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既增强了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又使每个教师的教学方式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
3.认真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学校实行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研室主任推门听课制度,一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组建成立了临夏河州中学教学督导评价组。组织教学督导评价组深入课堂调查研究,为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帮助支持,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决策提供依据;组织兼职教研员深入研究我校课堂教学现状,提出科学、可行的对策方案。教研室定时或不定时的进行听课评课,对老师的课堂教学全面监控。针对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行“跟踪听课评课”制度。特别对青年教师,根据教学状况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评课帮扶。
4.加强课题研究管理,大力推进“校本科研”。结合学校改制后的实际,确立学校课题研究内容,组织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每个学科都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核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学科的内容特点确定1--2个课题,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倡导“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成长即成果”的教研理念,立足教学中形成的问题,立足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立足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问题,降低研究重心,讲求教研实效。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反思”,以达到在反思中有感悟,在感悟中有改进,在改进中有提高的目的,从而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和自我完善。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在狠抓教案反思环节的同时,为了提高教学反思的深度,每学期进行教学反思征集活动,对征集到的教学反思进行评奖并编印了《临夏河州中学教学反思集》。5.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展示活动。为了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高中教学模式,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教学展示活动。一是组织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每学期安排6至8名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二是每学期组织开展公开课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为了促进我校教师快速转型,针对中专教学中缺乏相互交流的实际,学校积极组织公开课,为教师开展教研提供条件。三是每学年开展一次优质课竞赛、说课竞赛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四是开展青年教师粉笔字竞赛、课件制作竞赛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五、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
我校青年教师队伍庞大,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新教师来到学校。面对这一现象,学校特别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提出“一年合格,三年胜任,五年成为骨干教师”的要求。同时对新入校的教师采取先培训、后上岗的办法。一是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在介绍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和管理制度的同时,从师德、备课、写教案、教学常规、课堂教学、课堂管理、班级管理、校本教研、学校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培训;二是过讲关课。岗前培训后,要求新教师每人按指定内容讲一节课,由学科骨干教师参与听课、评课,查找漏洞,指出不足,及时改进,不过关者不能上讲台。三是老教师听课。学校领导和指导教师跟踪听课,进行全程指导。四是举行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让每一个新教师给全校教师上一节公开课。积极开展“拜师结对”活动。学期初,组织新分配的教师与经验丰富、教有所长的老教师结对拜师,鉴定“拜师带教”协议。学期末,组织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采用参与式方法,征集青年教师对学校发展、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通过这种手段,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河州中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突出重点,积极落实课改的各项任务。
2010年秋季,甘肃省开始进行新课程实验。我们本着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思路,开展了课改实验工作。
1.制定了《临夏河州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临夏河州中学新课程教师培训方案》、《临夏河州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临夏河州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临夏河州中学研究性学习指南》等配套文件,对我校新课程实施和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规划。
2.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参加了2010年、2011年暑期高中新课程“国培计划”教师培训和甘肃省新课程培训考试;先后派出语文、数学、英语等13门学科的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参加了甘肃省高中新课程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先后多次安排不同学科骨干教师到兰州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和甘肃省教科所组织的“新课程改革研讨会”。3.扎实开展新课程校本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分学科开展了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提出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用同伴互助的方式提出解决的办法,召开了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学校组织校领导和部分学科代表对我校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听课,对在实施新课程年级中任课的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观察,并对照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进行了评价。通过调研听课的方式,摸清了我校教师从事新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4.初步建立了我校校本课程的基本框架。学校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编写开设,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保证校本课程的质量,我校成立了由学校领导和备课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编写小组及评审小组。校本课程的内容紧密结合校情,讲究科学、实用,体现地方特色,努力使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目前我校16门校本课程申报开发。
改革与发展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开拓与创新是学校永恒的追求。教科研工作是学校强化科学管理、提升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最有力的支撑,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教科研改变了我们的管理模式,优化了我们的教学手段,更新了我们的办学理念,提升了我们的办学水平。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们不会停止前行的步伐,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教科研工作的方法,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第二篇:探寻教育规律 构建理想课堂(精选)
探寻教育规律 构建理想课堂
遄台中学 康国霞
遄台中学立足课堂,认真钻研,分别围绕集体备课、小组合作、教育科研、学科展示等方面探索理想课堂实施的有效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把我校的具体做法和心得体会与所有的数学教师分享。
一、集体备课,精心预设理想课堂
构建理想课堂——必须从解读教材、优化备课做起。吃透教材,精心备课是迈向理想课堂坚实的第一步。遄台中学的老师们把激情融入集体备课,把备课当做一种创造,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查阅资料去设计心目中最精彩的教学方案。他们对单元章节总体目标的设置、单课时教学设计的讨论、单元练习的选用、单课时课件的制作、习题设计的有效性等一系列进行全面的探讨。按照“个人初备——集体交流——形成教案——个性设计与反思”的程序运作,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集体备课,汇集了同备课组教师的教学智慧,优化教学预设,为构建理想课堂奠定基础。
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同学们划分为一个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性别、成绩、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构成,各组间无显著差异,既达到平衡又便于公平竞争。因为要以小组为单位对外竞争,同学们不想给小组抹黑,在学习上主动互相帮助。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己“活动”。教师不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从依赖老师中走出来,让优秀的学生成为老师真正的助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教育科研,探索反思理想课堂
近年来,遄台中学的校本教研,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多元互助合作,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追求卓越品质的理想课堂。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说、讲、评”活动。讲课的教师先在教研组内说自己的课,同组的教师听课,评课,讲课的教师再进行反思,找出差距,写出改进方法。依据《临淄区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开展校内优质课比赛活动。优质课比赛更多地注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课堂的把握,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教法灵活多样,富有新意。对学生的评价多元而且富有激励性。组织教师进行了新教育实验课题——理想课堂的案例教学研究。根据理想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题组成员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出发,就理想课堂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剖析,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研讨,然后进行课例试验研讨优化,汲取有效的经验,努力打造务实高效的理想课堂。
四、学科展示,分享课堂教育智慧
3月9日、10日上午,临淄区理想课堂开放月的数学学科、英语学科的全员展示活动在遄台中学举行。遄台中学所有数学、英语老师的课堂向全区内的数学、英语老师开放,前来听课的老师自己根据所教年级进行了选择听课。为了推动展示交流活动,分管教学的杨明路副校长也认真进行了准备,上了一节公开课,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好评。前来听课的老师对遄台中学数学、英语老师的课堂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这种学科展示交流活动,对学科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构建理想课堂,实现有效教学将会带来很大的启发和积极地推动。
第三篇:构建教育、制度、惩治
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壤塘县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具体建设任务,依据《壤塘县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年-2012年实施意见》的要求,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为促进我县经济健康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
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颁布后,院各基层支部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并结合三峡院的实际,进一步进行责任分解。同时,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和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预防体系,使《实施纲要》和《实施意见》落到实处。
1、寓党风廉政教育于先进性教育活动之中
党风廉政教育既是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意识和增强党性的有效途径。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和要求,结合我院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将党风廉政教育融入先进性教育中,着重抓党性、党纪教育,抓学风、作风的转变,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2、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
严格执行原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加强执行和落实的力度。三峡院近几年先后制定了党务、行政及经营方面的有关办法和规定有30余个,这些规章制度为
我院廉洁从政、廉洁从业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5年制度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执行和落实上,在管理过程中要求按规定、按程序办事,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第二、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和特点,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制度建设。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第三、认真落实中纪委五次全会提出的“五不准”的规定,严格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
3、强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
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是关键。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腐败,必须加强对权利的监督和制约。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是树立“权利应受制约,用权应当监督”的意识,主动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二是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的考察和重大事项、重要环节的监督,防止用人失察和决策失误。三是充分发挥纪检教育、监督、保护和惩处的职能作用,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四是积极推进院务、队务公开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不断扩大职工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有关政策和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违规行为发生。五是拓宽监督渠道,形成党内外监督网络,加强对重要部门、重要岗位和重点环节的监督。
(二)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实行“一岗双责”、一同落实按照长江设计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精神和要求,三峡院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做到:责任具体、分解到位、考核认真、严格追究。
年初,院党委书记与各单位负责人签订《三峡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明确了责任人、责任要求和责任追究。制定了《三峡院2005年纪检工作计划》;年中,结合先进性教育、党风廉政宣传月、建党纪念日、政治理论学习等,开展
形式多样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活动,七月中旬由纪委书记带队,分别抽查了基层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开展的情况;年底,结合干部绩效考核工作,抓好干部述职述廉工作,按照《三峡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细则》,对基层单位进行考评,并在评先评优工作中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未落实未追究的一票否决制。
(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崇尚廉洁的良好氛围
廉政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对党员干部具有教育、引导、感染、约束和激励的功能,能够陶冶心性、滋养廉洁、祛除贪欲,能够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格。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必要的载体和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提高党员干部接收教育的自觉性和参与度,在润物细无声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结合我院实际,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将廉政文化融入到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大家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使党员干部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受到教育,既提高了廉政教育的实效性,又营造了崇尚廉洁的良好氛围。
我院还结合每年五月份的党风廉政宣传月活动、党的理论和党风廉政知识竞赛活动、党在我心中征文活动,以及讲党课、交流会和募捐活动等形式,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四)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良好的纪检干部形象
作为纪检部门打铁先要自身硬,做到廉洁自律,树立良好的纪检干部形象。首先,加强政策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院纪委组织纪委班子学习了胡锦涛、吴官正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传达了
宜昌市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精神,及时贯彻落实中纪委和省、市纪委会议精神。其次,严格按照《三峡院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制度》及提出的“纪检干部守则”,规范纪检干部的行为,使纪检干部做到政治坚强、公正清廉、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树立纪检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
为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丰富和创新纪检理论。纪检部门同志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结合工作实际和体会,所撰写的《党风廉政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论文,在长江委纪检理论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并获长江委优秀论文。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院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离长江设计院的要求和广大职工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研究整改措施。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更加努力工作,取得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的更大成绩。
2002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峡院实现战略转移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至关重要。我院2006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贯彻落实长江设计院2006年党风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加强惩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推动三峡院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
2006年的工作重点:一是广泛开展学习贯彻党章活动,筑牢遵守纪律、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按照胡锦涛同志关于“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努力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学习党章,遵守维护党章的活动。二是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反对形式主义。认真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认真执行中央有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坚决纠正讲排场、比阔气、奢侈挥霍等不良习气。三是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切实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督促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章的规定,认真执行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四是推进和创新廉政文化建设。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
主义荣辱观,教育党员干部以“八个为荣、八个为耻”作为行动准则。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党的优良传统、党纪党规教育,以及权力观、价值观、政绩观,群众观教育。五是加强制度建设,构筑反腐倡廉制度防线。进一步加强财务资产、生产经营、干部人事管理的制度建设,在规章制度及规范性文件编制中充分考虑廉政建设的要求,把反腐倡廉寓于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之中。六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人尽其责,权责统一。按照长江设计院“全院反腐,全员防腐”的要求,实施与单位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与员工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
第四篇:积极发展优质高中教育成效显著
近年来,*教育在夯实“普九”基础上,不断加强高中教育,通过集中办学、深化教育教学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使*高中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新建的*高级中学不仅成为*的重点中学,而且一跃成为*高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该校2003年参加高考的学生711人,上线率达98.87,其中,本科上线488人,上线率达68.64,*地区文
理科前10名*高级中学各占7人。2004年参加高考的学生679人,600分以上考生达53人,重点本科上线人数228人,上线率达33.6,一般本科的上线率达81.9,大专上线率为98.67。
一、*党委把加强高中教育作为“民心工程”来抓
*是*最北部的边境*,地跨*、塔城两个地区的7县1市,所属11个*全部位于边境县内。近年来该*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战略,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学作为省级重点中学,在本地区生源不断扩大。另外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水土综合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的职工队伍不断扩大,职工子女就学数量迅猛增长。据统计,2001年,全*初中毕业生不足700人,2004年达1600余人,3年内番了一番多。而*只有*和*中学两所完全中学,*高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满足*及地方广大职工群众子女到*中学就学的愿望,为*屯垦戍边事业输送更多有用之才,*党委把高中教育作为稳定职工队伍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根据*关于大力发展优质高中,逐步普及高中教育的精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将*中学高中部从*中学分离出来,另在*东区划拨10万平方米土地,兴建一所优质高级中学——新疆*高级中学。该校一期工程从开工建设到工程竣工使用只用了短短百余天的时间,实现了当年决策、当年规划设计、当年施工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目标。9月1日如期开学,当年扩招860名学生。截至2003年底,*高级中学教学楼、餐厅、学生公寓、图书楼、实验楼及校内美化、绿化、硬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工程总投资达2338.2万元,招生规模达到2100人,成为*规模最大的高中学校之一。
二、深化教育教学及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一)牢固树立以质立校的观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按照“完善课程,控制课时,合理负担,提高质量”的思想,落实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创办学校课程协调统一。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以创新的精神进行教学设计,积极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在建校初期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该校拿出20余万元建成教*电子备课室,投资18万元,为多功能厅购置多媒体设备,为各教研组购置电脑,开通宽带网,为教*上网查阅资料、钻研专业知识、学习外地先进教学经验等提供便利条件。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健全教育科研的管理与奖励办法,加强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
(二)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是实行教*竞聘上岗。2004年,*高级中学全面推行教*竞聘上岗制度。采取由各年级教导处确定教学班的班主任,班主任和任课教*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合作班级,起始年级的学生可根据中考成绩定班级。在双向选择中,没有聘任的教*,仍留在原年级听课、培训,或从事该年级所安排的其他工作,享受新岗位工资,不享受教*的其他待遇。新调进或新分配来的教*,第一年直接聘任,第二年开始竞聘上岗。对两年没有被聘任的教*,将调离教*岗位。二是重新调整收入分配。进一步修改、完善了《*高级中学结构工资实施细则》、《*高级中学教职工奖励细则》,将工资与业绩紧密挂钩,奖罚落实到位,极大调动了教*的积极性。三是加大教*学习培训的力度。每年有计划选派30名以上教*参加*内外各类培训,充分利用两个假期,组织教*普遍开展各类学习交流和达标比赛活动,提高教*的整体教学水平。四是创造良好环境,引进并用好各类人才。建校以来,已引进普校毕业生53人,其中本科生39人,引进有教学经验的骨干教*20人,选拔学科带头人11名,进一步改善了教*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保证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编写成功班会课例的《班主任手册》。二是成立“学生自我教育管理会”,有章程、有组织地开展活动。三是筹建青年党校,积极发展青年和学生党员。四是成立学校和年级家长委员会。五是成立心理教育研究会。编写校园心理教育系列教材,开展心理咨询教育。六是建立学军、学农、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基地。
(四)加强内部管理。一是学校以《*高级中学章程》为总纲,制定了各种岗位责任制、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下发到每个教研组,为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奠定了基础。二是实行校务公开,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住房分配等热点问题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充分发挥学
近年来,*教育在夯实“普九”基础上,不断加强高中教育,通过集中办学、深化教育教学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使*高中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新建的*高级中学不仅成为*的重点中学,而且一跃成为*高中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该校2003年参加高考的学生711人,上线率达98.87,其中,本科上线488人,上线率达68.64,*地区文理科前10名*高级中学各占7人。2004年参加高考的学生679人,600分以上考生达53人,重点本科上线人数228人,上线率达33.6,一般本科的上线率达81.9,大专上线率为98.67。
一、*党委把加强高中教育作为“民心工程”来抓
*是*最北部的边境*,地跨*、塔城两个地区的7县1市,所属11个*全部位于边境县内。近年来该*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战略,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学作为省级重点中学,在本地区生源不断扩大。另外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水土综合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的职工队伍不断扩大,职工子女就学数量迅猛增长。据统计,2001年,全*初中毕业生不足700人,2004年达1600余人,3年内番了一番多。而*只有*和*中学两所完全中学,*高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满足*及地方广大职工群众子女到*中学就学的愿望,为*屯垦戍边事业输送更多有用之才,*党委把高中教育作为稳定职工队伍的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根据*关于大力发展优质高中,逐步普及高中教育的精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将*中学高中部从*中学分离出来,另在*东区划拨10万平方米土地,兴建一所优质高级中学——新疆*高级中学。该校一期工程从开工建设到工程竣工使用只用了短短百余天的时间,实现了当年决策、当年规划设计、当年施工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目标。9月1日如期开学,当年扩招860名学生。截至2003年底,*高级中学教学楼、餐厅、学生公寓、图书楼、实验楼及校内美化、绿化、硬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工程总投资达2338.2万元,招生规模达到2100人,成为*规模最大的高中学校之一。
二、深化教育教学及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一)牢固树立以质立校的观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按照“完善课程,控制课时,合理负担,提高质量”的思想,落实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创办学校课程协调统一。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以创新的精神进行教学设计,积极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在建校初期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该校拿出20余万元建成教*电子备课室,投资18万元,为多功能厅购置多媒体设备,为各教研组购置电脑,开通宽带网,为教*上网查阅资料、钻研专业知识、学习外地先进教学经验等提供便利条件。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健全教育科研的管理与奖励办法,加强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
(二)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是实行教*竞聘上岗。2004年,*高级中学全面推行教*竞聘上岗制度。采取由各年级教导处确定教学班的班主任,班主任和任课教*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合作班级,起始年级的学生可根据中考成绩定班级。在双向选择中,没有聘任的教*,仍留在原年级听课、培训,或从事该年级所安排的其他工作,享受新岗位工资,不享受教*的其他待遇。新调进或新分配来的教*,第一年直接聘任,第二年开始竞聘上岗。对两年没有被聘任的教*,将调离教*岗位。二是重新调整收入分配。进一步修改、完善了《*高级中学结构工资实施细则》、《*高级中学教职工奖励细则》,将工资与业绩紧密挂钩,奖罚落实到位,极大调动了教*的积极性。三是加大教*学习培训的力度。每年有计划选派30名以上教*参加*内外各类培训,充分利用两个假期,组织教*普遍开展各类学习交流和达标比赛活动,提高教*的整体教学水平。四是创造良好环境,引进并用好各类人才。建校以来,已引进普校毕业生53人,其中本科生39人,引进有教学经验的骨干教*20人,选拔学科带头人11名,进一步改善了教*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保证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编写成功班会课例的《班主任手册》。二是成立“学生自我教育管理会”,有章程、有组织地开展活动。三是筹建青年党校,积极发展青年和学生党员。四是成立学校和年级家长委员会。五是成立心理教育研究会。编写校园心理教育系列教材,开展心理咨询教育。六是建立学军、学农、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基地。
(四)加强内部管理。一是学校以《*高级中学章程》为总纲,制定了各种岗位责任制、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下发到每个教研组,为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奠定了基础。二是实行校务公开,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住房分配等热点问题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充分发挥学[page_break]生实行自我治理的积极性。要求每个学生每年利用10天时间集中进行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卫生保洁工作,在校园的生活区、教学区和运动区都设置了值周、执勤责任区,值周学生提前15分钟到岗,每个值周班一次停课3天,管辖范围始终要保持优良秩序和环境卫生。四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广泛听取家长及学生的意见的建设,营造民主、团结、和谐的办学氛围。
第五篇:努力构建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努力构建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编者按】2012年,北京市海淀区被教育部评选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站在了全国示范的高位平台上。2013年,海淀区聘请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俞国良、方晓义秘书长,北师大、北京教育学院、教科院等9位专家为特聘顾问,通过调研、座谈、论证等多个环节,制定完成了《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实施路径三个层面开展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颖惠,就海淀区近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解读。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北京市海淀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18-0016-04
记者(以下简称记):吴所长您好!2012年,海淀区被教育部评选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请您谈谈海淀区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经验与成果。
吴颖惠所长(以下简称吴):海淀区秉承“教育之道在育人心”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树立发展性教育理念,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紧紧围绕全体师生的幸福成长,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工作体系和发展路径,创建富有海淀特色的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海淀区有效统整了行政与专业力量,形成了由区教委主要领导负责,行政科室、教研科研、督导培训等多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综合设计并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了区校两级协同的工作模式,至上而下与至下而上结合,区域引领与学校探索同步,区校资源共享。同时不断完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从2001年至2015年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淀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设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等多项意见及细则,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视察与督导,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落实与科学发展。
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保障充足,教委根据学校规模及相关需求,定期下拨经费,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资源建设及活动实施开展。在“十一五”期间,就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专项建设资金,参照《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设置》标准,陆续为各校建立设施齐全的咨询室或辅导室,达到了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室的全覆盖。“十二五”期间,教委又加大经费投入,为有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扩建专门的辅导场所,对学校心理专业设施进行升级,购置生涯规划等新型专业设备,全力保障心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海淀区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多元、特色活动多样的良好局面。在区域层面,海淀区开创了心理周、心理志愿服务队、心理沙龙等特色活动。定期在全区开展先进学校、先进个人、特色项目等评选及论文、案例的征集活动,引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学校层面,除了积极实践心理课程、团体活动、拓展训练等常规教育方式外,部分学校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科教学、班会活动进行整合,涌现了校园心理剧、心理报、心情天气预报、心理班会等教育方式,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师。海淀区教委要求广大学校依据校情合理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一方面引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另一方面加强校内重点教师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心理师资团队。截至2015年,中小学基本配备了心理教师,全区专兼职心理教师数量达到了179名。其中教育学和心理学背景的教师比例为72.1%,心理教师为硕士研究生以上的比例达到了25.1%,80%的心理教师具有国家二级咨询师证书,其余均参加过市级心理健康教育上岗培训,具备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
海淀区重视对各级各类教师的培训,较好地落实了全员心育理念。区教科所定期开展面向专兼职心理师资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针对班主任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性培训,为班主任心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策略支持;定期面向骨干教师开展体验式培训,丰富其心理专业知识,提升其心育意识;学校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识性培训。分层次、全方位的培训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提升和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化提供了师资条件。
记:海淀区历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为了打造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海淀区于2013年颁布了《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明确了未来三年海淀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请您谈谈这一行动计划的主要设想。
吴:2012年,海淀区很荣幸地成为了首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站在了全国示范的高位平台上。为了促进海淀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从顶层设计着手,开始研究并制定行动计划。
2013年,海淀区成立了《行动计划》制定小组,聘请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俞国良、方晓义秘书长,北师大、北京教育学院、教科院等9位专家为特聘顾问,通过调研、座谈、论证等多个环节,制定完成了《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行动计划》以构建海淀特色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操作体系和评价体系为目标,提出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五部分内容,细化了制度、课程、方式、师资、平台、文化、科研、评优八项任务。这八项任务分别是:第一,加强区域及学校制度建设,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第二,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专题活动开发力度;第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模式,综合运用学科渗透等多种教育方式,实现心理教育的全程化;第四,建立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按1:500师生比例配备兼职心理教师,完中和职校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职教师,初中每校至少1名,小学每学区至少3名,推动全员化心育团队建设;第五,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加强辅导平台建设,利用心理网、心理热线等多种形式提供心理服务;第六,营造幸福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七,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提炼并推广优秀成果;第八,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三年计划评选出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25~30所,形成示范效应。
从总体上讲,《行动计划》兼具专业性、科学性与前瞻性,解决了未来三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什么做”和“做什么”的问题,同时也从建议角度,提出了“怎样做”和“怎样评价”的问题。从总体上讲,《行动计划》强化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健全了工作实施与保障机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与任务,为心理工作的深化开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记:2013年初,海淀区启动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工作,目前该项工作进展如何?
吴:我区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实施路径三个层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目前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推进,有赖于规范化的组织与管理。2013年9月结合文明城区建设,我区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督导工作。制定了涵盖资源、制度、师资及教育教学的指标体系,考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与“不真做”的问题。采用实地考察与网络审阅结合的方式,评估学校心理工作,一对一反馈,指导学校改进。历时多年,实现了心理督导的全覆盖。通过督导检查,提升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完善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规范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
2.整合区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学生在社会中生活,在家庭中成长,在学校中学习。我区利用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盘活多方资源,协同联动,形成了区校主导、家长参与、社会配合的四维工作网络。抓实心理中心的建设与应用,着力加强了青少年心理中心、积极心理中心和心理研究指导中心的资源建设。一方面,统整人力、课程等资源,调研需求,逐一下校,开展菜单式的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利用中心的热线、潜能开发等功能室,开展专业化的心理服务。两年来下校服务120余所,咨询个案180余例,热线咨询240例,服务师生近6500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排头兵,满足了学校的个性化需求,有力推动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我区重视学校、区域、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实施,建立了协同机制。一方面,我们积极寻求专家的理念与技术支撑,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深入学校、社区介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营造关注心灵的教育大环境。另一方面,与科研院所、社会机构开展深度合作,通过项目研究、转介治疗等方式,打通学校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同时加大与团体、企业的合作,通过企业家进校园、名人大讲堂、社会大课堂、家庭教育大讲堂等途径,形成了全社会育人的格局,营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生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3.完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育、教学、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因素高度相关,是一项全员化、全方位、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形式,拓宽渠道。多年来,我区创新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多层切入,立体推进,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我区坚持区校二级共同探索的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抓实心理工作的点与面,用好学校和区域双层载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我区自上而下,加大区域引领力度,重点突破,协调发展。三年来,我区通过积极心理视角下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等群体课题,系统探索师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内容及活动模式;通过每年举办的心理周活动,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提升及教育方法的变革;借助教师的分层培训,为心理工作的全员化开展夯实了人力保障。另一方面,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项工作进行整合,注重全方位、全过程,从环境、教学、活动多个要素入手,形成了渗透式、活动式、实践式、互助式等多种教育形式。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方面,我区一方面与俞国良团队合作,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实践出发,开发了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共10册的《心理健康》教材。另一方面,以全国规划课题“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研究”为依托,编制了《高中人生规划学生读本》,以案例为切入点,围绕认识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职业选择等版块,为学生提供自我诊断、自我规划的指南,切实为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指导。通过人生规划教育,架设了德育、心育综合的桥梁,促进了学生的自主、个性发展。
在心理网建设方面,我区于2014年启动了心理网完善工作,增加了在线学习、视频会议等功能,使信息呈现方式更灵活,交互功能更完善。在数据库建设方面,研发了心理测评数据库,通过网络版的标准化测验,评估学生的认知、情绪、个性状况。学校可采用自选形式,设定测评内容及人数,批量生成个体及团体报告,进行相关及差异分析,把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推动测评系统的应用,开发了《系统使用手册》,召开了全区的使用培训,为学校心理测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法指导。
记:海淀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视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积极心理学构成了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请介绍一下在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海淀区主要有哪些实施途径和方法?
吴:海淀区于2009年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思想,不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思路与实践视角。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局限于少数学生,而是扩大到全体学生;不只关注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关注学生的潜能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仅是专业教师的任务,而成为了全体教师的自觉教育行为;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单一学科,而是兼容了其他学科的有机育人系统。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途径。
1.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与教育资源。我区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着力构建区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与课程体系,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全面打造幸福课堂。
第一,制定积极心理培养内容体系。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机能和健全人格为目标,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学生具体积极心理培养目标,制定区域积极心理培养内容体系,全面为学生幸福成长服务。
第二,研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区依据区域积极心理培养内容体系,以培养积极情感、积极心理品质、现代公民特征为主线,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体验为形式,研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鼓励学校研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形成系列化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幼儿园阶段开设了以促进儿童情绪健康为目的“比比和朋友”的课程;小学培养其好奇心、学习兴趣、洞察力、真诚、合作能力、快乐感等积极心理品质;中学主要促进学生洞察力、思维力和学习力的发展;高中阶段深入理想信念层面,培育个体的心理韧性、责任感及职业意向。在教师方面,设计了塑造积极心态、缓解职业压力,提升职业幸福等教育内容,通过下发“享受职业生活十条建议”“健康工作十条建议”等倡议,开发教师心理调适工具等形式,促进教师身心和谐发展。
第三,推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或专题教育,初中、高中起始年级每学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专题教育不少于十二课时,其他年级不少于八课时。小学每学期积极心理课或专题教育不少于十二课时。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机制,每星期开展一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讨与交流。
2.创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感悟体验为手段,不断创设条件,创新教育模式,我区利用学科渗透、体验活动、互助等多种教育方式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
第一,学科教学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我区注重强调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关注师生情感互动,充分挖掘各门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进行引导教育。探索积极的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减负增效,优化学生积极学习体验。
第二,深化体验活动的广泛应用。我区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学校充分挖掘活动班团队活动、文体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搭建研究性学习、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多种活动平台,设置多元化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促进积极人格、积极美德与公民品质的养成。
第三,推进互助式教育模式实践。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广泛组建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积极开展社团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同伴协作、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发挥同伴间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3.兼顾师生双向心理成长
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的个体,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海淀区兼顾师生双向心理培养,建构科学系统的教育内容。面向个别学生开展心理疏导与行为训练,促进其心理品质的提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品质和情感;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压力缓解、感受幸福的教育活动,促进教师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形成。
记:海淀区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一个特色做法,即注重师生双向心理成长,把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为此构建了教师心理监测系统。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该系统的使用情况。
吴:校园文化对师生身心发展具有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将营造幸福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今后的工作任务。打造幸福校园文化首先需要培养一支幸福的教师群体,教师作为学生的心灵陪伴者和成长导师,其心理健康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重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有利于优化学生成长环境。我区一直高度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了讲座等系列化预防性教育,但调研仍发现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堪忧、职业倦怠感严重等。为此,2014年9月,海淀区教委人事科联合教科所、人才服务中心共同启动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项目。
为了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海淀区与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心理与学习评价中心合作,开展教师心理健康评估,建立教师心理发展数据库,形成区域教师心理健康监测系统,通过科学的数据采集及分析,完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与预警机制,促进教师心理发展与自我改善。项目组依据教师身心特点,研发了涵盖工作压力、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心理健康状态因子及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等相关促进因素共10个维度的测评工具,从生活和工作两个方面评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全区82%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测评,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生成了教师、校长、干部、班主任等七类区域报告,165份学校及11986份个人报告。后续还将会根据不同群体分别召开反馈会,发布测评结果并提出改进意见,结合测评结果,开展专题化的培训与辅导;同时统计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教师个案,开展个别化的调研、访谈,评估其心理健康程度与风险,整理归类,制定干预及转介计划,进行及时性的跟进与辅导,防患于未然。学校层面,将测评报告上传到网络端口,供学校和教师远程阅读、下载,分批深入学校进行报告解读,指导学校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师心理提升项目是区域性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三年的项目周期形成了测评、分析、反馈、改进层层递进的闭合化的工作网络,对学校及区域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专业测评和分层级的科学反馈,学校可以整体把握本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以此来提出改进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心理辅导活动;同时能关注到个体差异,作为预警系统可及时识别危机教师,避免教育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另一方面,这些监测数据可形成区域性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档案,有助于摸清各类教师群体发展的问题和需求,为区域教师管理工作改进提供依据,持续推动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记: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