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十四 德勤三宗罪
案例十四 德勤三宗罪:不道德 不专业 不悔改
中华财会网(www.xiexiebang.com)2005-11-08
如今顾雏军在科龙造成如此巨大的财务窟窿,给银行及企业带来巨额损失,德勤能问心无愧?
德勤中国CEO鲍毅在公司《职业道德及专业行为守则》序言中强调:为客户提供服务时,保持独立、诚实及客观的信念,一直是德勤及会计界每一位成员骨子里铭记的原则。但是,随着科龙电器(000921)证券违法违规事实的陆续披露,德勤中国却成为该守则的一个反讽。
科龙电器2000、2001年巨亏,2002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1.01亿元,而根据证监会调查事实,2002年科龙虚增利润1.2亿元,亦即它2002年根本是亏损的,德勤尽管因2001年度无法表示意见而对2002年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但德勤是认同科龙2002年扭亏为盈的;2003年年报,尽管调增与调减抵消之后利润只差600多万元,但显然德勤没有发现科龙重大错报,且现金流量表严重失实,其2003年度审计意见也是不当的;2004年度德勤尽管对科龙的收入确认出具了保留意见,但没有揭示科龙巨额资金被挪用或侵占事实,也未对以前年度财务报表要求调整。
不道德
笔者一直跟踪科龙,曾对它2002年年报扭亏、对德勤以及对2005年半年报提出质疑,科龙也对相关内容发表了澄清或更正公告。在年初,笔者在《德勤为何无法揭穿格林柯尔神话》一文中写道:“为什么在格林柯尔入主美菱之后,国内外审计机构相继离它而去?以顾雏军的风格,当然是希望四大及国内名所审计,这是一个很好的挡箭牌:2001年底,顾的‘亲生子’格林柯尔(8056.HK)被揭发涉嫌银广夏式欺诈时,顾惟一的抗辩理由就是‘公司业绩经安德森(安达信)审计的’。安德森在他说这句话后很快就倒了,但格林柯尔还在。”
对格林柯尔业绩的质疑4年前就有了,但它并不能澄清。德勤从普华永道手中接过这个烫手山芋,自然是商业利益驱使。德勤无视格林柯尔存在种种违背常识现象,也任凭科龙大玩会计魔方,除了科龙2004年年报因证监机构监管因素而被动出具消极意见外,4年来一直为两公司出具正面意见,使顾雏军免除监狱之灾,还协助他攻城拔寨,连续取得了4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而且顾氏因此当选央视2003年度经济人物、2004年度大陆最有资本控制力的人物。这一切,德 勤都难逃干系。
台湾知名已故会计师、前勤业众信联合(台湾德勤)理事长林柄沧一直提醒会计师注意要慎选客户:不可过份强调成长而忽视客户经营者的信誉,对现有客户的管理阶层的诚信如果存有重大怀疑,不但要有勇气坚持立场,抗拒压力,并应有决心尽早抛弃。
格林柯尔系的上市公司重大错报风险极高,笔者也曾呼吁,对此类公司审计就要有错推定,只有搜集到充分证据排除造假嫌疑时,才能发表干净意见。
可是德勤依然我行我素,连国内地方所华证所都退出格林柯尔系审计,德勤坚持为格林柯尔提供服务,这到底是为什么?
不专业
德勤尽管对科龙2004年5.76亿元收入确认出具了保留意见,但科龙管理层却对此不认可,在解释中声称:本公司董事会认为,本公司已应审计师要求提供了销售合同、出库单及市场分析等文件,按本公司惯例及行业销售习惯,董事会认为对该等客户的销售并无风险和差错,此模式之销售在过往年度亦得到认可,所以董事会并不理解上述判断。这说明科龙过往年度也犯过类似错误,但德勤却认可了,德勤过往年度没有发现科龙虚构或提前确认收入事实,在2004年报审计时已发现这一事实,但也没有要求科龙对此进行追溯调整。
据媒体报道,顾雏军先后挪用、侵占科龙资金34.85亿元,德勤竟也没有查觉,其实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巨额资金被占用的侦查技术并不复杂,常会表现为货币资金、预付账款等科目异常,而事实上,科龙在这两个科目上确实存在严重问题。
证监会指控顾雏军还利用关联交易诈骗科龙财产累计2.278亿元。做法是格林柯尔向一中间商销售货物,然后该中间商再将货物卖给科龙,从而把科龙的资金转手至格林柯尔的账户,有的这类交易就发生在同一天。但调查显示,事实上格林柯尔基本都没有履行协议,而且实际已无履行能力。尽管这些违规事实发生在2005年4月,但科龙2004年年报在4月29日才发布,德勤对此事项仍负有审计责任。
在2002年7月至2005年4月30日期间,为掩盖挪用、侵占江西科龙资金的事实,顾雏军等人对江西科龙每笔资金的转入、转出均不做账务处理,而是采用伪造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方法,编造了虚假的银行收付款凭证、银行存款账簿记录、银行对账单以及虚假的财务报告,江西科龙年现金流入应该在10亿元 以上(科龙华东地区收款中心)。这些指控说明德勤在现金审计上存在严重的缺陷,没有发现科龙巨额现金流水存在的严重问题。
科龙2003年度现金流量表披露存在重大虚假,少计借款收到现金30.255亿元,少计“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21.36亿元,多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897亿元。如此重大错报没有发现,也是不可思议。
证监会还指控“顾雏军等人曾利用名为‘李新良’的虚假身份证作为两个自然人股东之一,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伪造大同天马商场等20家公司印章,用于从事虚构科龙电器销售收入等非法活动。”由于不知道虚构收入金额有多大及相应的审计证据,目前还不能对此违规事实引发的审计责任发表评论。此外,科龙电器“以广告费名义挪用科龙电器8033万元用于非法目的”,德勤对此是否负审计责任也要视具体违规情节及审计证据而定,目前不能下结论。
科龙2002年年报中的巨额资产减值转回及预计负债转回提出,导致其2002年度的管理费用从2001年的9.11亿元降到0.6亿元,笔者曾强烈质疑。界定这个问题是否属于利润操纵确实难度很大,但德勤显然是极其不谨慎的。如今证监会指控科龙2002年通过虚构销售收入、少提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手段虚增利润1.2亿元,如果当时德勤能发现这一事实,就会导致科龙2002年继续亏损。科龙要因三连亏暂停上市,顾雏军后来继续资本大扩张的故事可能就没了。
不悔改
顾雏军出事后,德勤给媒体发来一份正式声明称:“鉴于(证监会的)调查仍在进行之中,目前不适宜进行任何细节讨论。我们希望强调的是,作为保持着全球审计行业最高水平的领导企业之一,德勤为其一贯履行保持业务透明度及高度职业道德的承诺感到十分自豪。”在顾雏军被抓前夕(7月中旬),德勤曾书面回答了媒体提出的几个问题:
媒体:德勤作为科龙此前的审计机构,是否会因为科龙的财务违规问题受到牵连?德勤是否考虑撤回以前的审计意见?
德勤:我们想要指出的是,在现阶段这些仅仅是对科龙的财务违规的指控。如果确认经审计的科龙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科龙的董事有责任采取必要的步骤发布修订后的财务信息。
媒体:有专家认为要揭穿格林柯尔或科龙存在的种种违背常识的财务现象并非难事,但德勤却不太在意,认为德勤不尽责,对此德勤如何看待?
德勤:我们已依据适用的审计准则恰当执行了对2002、2003和2004财年的审计。在财务报表的审计中存在某些固有的局限性,同时某些重大错报的情况未能被察觉,都是可以理解的,尤其当这些是由于故意隐瞒的违规行为所造成。
媒体:由于安达信在2001年拒绝为科龙出具的审计意见,存在科龙资产不确定的情况下,德勤对科龙2002年年报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否合理?为什么?
德勤: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的形式与内容涉及审计师对其判断力的大量运用。因此,前任审计师安达信所出具报告的形式与内容是基于他们自己的判断而做出的。在我们就2002年财务报表出具的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中,我们确认安达信就2001年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存在范围的局限性。我们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的审计报告是恰当的。
媒体:在资产不确定的情况下,德勤为科龙A股2003年的财务报告出具了标准意见是否合理?为什么德勤同年又对香港上市的科龙H股出具了带解释的审计意见?德勤出具报告的理由是什么?
德勤:在2003年的形势下,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我们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恰当性。2003年,科龙H股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包括重点强调的段落,以遵循香港审计准则的要求,而中国审计准则并无相对应的要求。
笔者曾逐一回驳了德勤观点:
1.德勤回避了审计责任,不对“是否考虑撤回以前年度审计意见”作出正面回答,但也表明,德勤现在也怀疑科龙以前年度存在重大错报;
2.银广夏、蓝田股份造假也都是故意隐瞒的违规行为所造成,独立审计不可能发现所有的财务舞弊,但德勤在格林柯尔审计中显然没有尽职,格林柯尔存在太多违背常识的现象,其造假手法非常低劣,德勤没有发现“水面上的造假”不但有未尽勤勉尽责之嫌,还有审计合谋之嫌;
3.显然德勤认为2002年度5.7亿元转回是合理的,但事实很可能不是这样的,仅就与高风险客户甚至有超级巨骗之名的管理层打交道,敢于承接其他四大不敢接客户来说,德勤品质令人怀疑;
4.2003年年报干净意见无法提示科龙的潜在重大错报风险,显然按照中国审计报告准则,2003年年报更应该出具保留甚至更严厉的意见,而不仅仅是港股的带解释的无保留意见。《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期初余额》第十三条规定:如期初余额对本期会计报表可能存在重大影响,但无法对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 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本期会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
媒体曾报道,德勤还曾因科龙会计问题要求财政部裁定,这说明德勤对证监会调查结论还是不服气的。德勤(上海)客户与市场战略副经理施雪莲称,德勤在中国始终在与政府部门一起为提高整个行业的透明度而努力,做了很多的工作。可是,它表现又如何呢?
普华永道2005年被财政部责令整改,一下子辞掉京东方、黄山旅游、帝贤B、联通国脉、*ST天海、上柴股份、*ST天鹅、ST自仪和ST大化B等9家上市公司客户,京东方一家一年审计费就高达200万元,普华永道整改勇气确实令人钦佩;毕马威在锦州港出事之后追溯调整锦州港1995年至2001年年报,在中国上市公司整改史上创下追溯时间之最,最终让锦州港沦为ST;只有德勤表现最差强人意,尤其在科龙问题上,极力为自己开脱罪责。
香港廉政公署在2004年11月底“虎山行”行动中指控创维主席黄宏生涉嫌行贿德勤合伙人郑建中,伪造会计记录,以达到在港上市的目的,该名会计师涉嫌收取利益,即获得创维聘任为行政人员以及公司认股权,作为协助公司上市的报酬。
证监会列举科龙涉嫌证券违法违规,“罪行”之一是“以广告费名义挪用科龙电器8033万元用于非法目的”。这个指控说明两个事实:第一,8033万元不是真实的广告支出;第二8033万元用于非法目的。2005年5月12日,迫于证监会压力,德勤在签署2004年年报审计意见主动辞聘,科龙在公告里称:本公司并不同意德勤对本公司会计管理方面的意见,本公司将保留所有相关的法律权利。科龙对德勤辞聘强烈不满,其中是否还有隐情?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德勤岿然不动。德勤,不会再出现第二个郑建中吧?
配文:科龙违规事实
与财报相关的科龙违规事实主要有两个:一是顾雏军等人及格林柯尔系有关公司涉嫌侵占、挪用科龙电器财产累计发生额为34.85亿元;二是伪造财务报表:首先是科龙电器采取虚构销售收入、少提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手段,2002年、2003年、2004年年报分别虚增利润1.2亿元、1.14亿元、1.49亿元。对上述连续3年编造的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追溯调整后,科龙电器2003年年报少计利润609.5万元,2004年年报虚增利润6003.6万元。
其次,科龙电器2003年年报现金流量表披露存在重大虚假,少计借款收到现金30.255亿元,少计“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21.36亿元,多计经营活动产 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897亿元。2002年至2005年,科龙电器未披露多起会计政策变更等重大事项,也未披露与格林柯尔系公司连体投资、关联采购等关联交易事项。
来源:财务顾问网
第二篇:学生简历常犯错误"三宗罪"
学生们在简历上常犯的错误主要存在“三大罪状”:
罪状一:谎话连篇,诚信意识缺失
“在几百封的简历中,我随便就找出了100多封编造的简历,错误和漏洞齐飞,假话同大话一色。”hr的这句古诗词活用的确道出了简历背后的“荒唐”。
在论坛上,深有同感的不止他一人。“简历中水分一直很多的,因为明知公司不会去查,所以学生职务几乎都是乱写的,甚至还有乱填‘特奥会志愿者’的学生。”今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的陆峰对此深有体会,被同学们戏称为“求职达人”的他,在海投过程中对这种“水分”已经见怪不怪了。同济大学的小迟也有类似的苦恼:“身边的同学就有伪造简历的,明明和自己一样是普通同学,简历上却写着担任副班长。”
罪状二:千篇一律,自吹自擂
“自我评价总是那么优秀,不管是有工作经验的还是没工作经验的,自我评价这一栏都云集了全世界人类的所有优点。”发帖者认为这原本就是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不想成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严重泛滥的地方。
华东师范大学就业办主任吴薇老师则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我不建议夸夸其谈,优点千篇一律,最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最独特的一面。”
罪状三:无用信息,惹人厌烦
“在学校1500米长跑比赛中得到名次的同学可真不少。杀了我吧,我要找个能工作的,我不找会跑步的。”说到这里,这位“很狂妄”的hr似乎真的没想法了。
“毕竟是简历,简历就是简单地概括你的经历即可,很多学生写得跟履历一样。”上海大学孔沂澜老师觉得很不可思议,“能用最准确的语言描述出你自己的话,简历的目的就达到了,其实真正的简历一页纸就够了。”至于进一步的沟通,孔沂澜老师建议等到面试,到时候再把一叠资料汇总拿给面试官也为时未晚。
第三篇:用人单位吐槽90后就业三宗罪
用人单位吐槽90后就业三宗罪
观察动机: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而今年90后开始成为求职的绝对主力。
他们的求职是不是应该更为急迫呢?北京青年报记者几番调查下来发现,设想与现实大不同。90后被指:面试爽约、OFFER跳票、辞职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现象
用人单位吐槽90后就业“三宗罪”
面试随意爽约
一家具有政府背景的传媒公司的张副总最近有些不爽,让其不爽的原因是因为通知的10个面试者中,最终前来的仅有3个,“约好了9点半,好几个人 干等着,说打个电话问问吧,一个接起电话来,很迷茫地问是哪家公司;一个问能换个时间吗,真让人哭笑不得!”张副总摇头叹息。后来,张副总还进行了自我反 思,觉得是不是周日通知周二来面试隔的时间有点久,于是,第二批面试通知时,特意安排在面试前一天,而且最先还确认了一下对方是不是还在找工作,以为这回 万无一失了,结果同样让其失望,“甚至有一个90后先是说在地铁里,又说10分钟之后就到,然后就整天没有了任何音讯。”
张副总有些委屈地说,不是“更难就业季”吗?怎么倒像是我们在求着他们来工作呢!要是不想来面试,完全可以直接拒绝,“像有一个在接到面试电话 时,很不客气地要求我下属把公司地址发给他,当觉得离家太远时马上就说不来了。当时我在听说之后还很气愤,现在想来还算是好的了!”张副总表示,面谈是招 聘的核心环节,每安排一次面试,HR事前都会做许多准备,从筛选简历到确定候选人、安排面试官……被“爽约”的面试背后是HR大量的重复劳动和面对公司用 人部门主管的压力。
前程无忧职场顾问王剑指出,实际上,曾对90后进行过电话访问,90后承认,在接到面试通知的一刻不知如何回答,到最后就造成面试都答应了,却无法妥善安排时间,有的发现地方不熟或路程较远,就直接放弃了。
得到OFFER也跳票?
在谈到90后面试频爽约的话题时,从2011年至今年,每年都在做着校园招聘的某互联网公司人力资源(HR)总监安女士马上会心地笑出声来:“别提面试爽约率有多高了,就连OFFER的跳票率都高得出奇。”
安总监清楚地记得,去年一共发出了100多份OFFER,真正到位的只有40份,跳票率至少60%。有的人拿到OFFER之后态度特别好,可等 我们公司给他盖完了实习鉴定章之后,没留下一句话就走了。“这让公司的招聘计划落空,无奈之下只能紧急进行补招,人力、物力都浪费很多。”
安总监表示,公司现在是“吃一堑长一智”,再录用90后毕业生时,就要求该生拿着学校出具的三方协议,公司在三方协议上盖章之后,再出具 OFFER,以确保其能入职。“有些高校对三方协议管理很严,每名毕业生只会给出一份三方协议,但有些就不那么严格,随便编个理由,就能要出第二份来,这 也是造成跳票频繁的一个原因。”安总监的公司对待跳票率过高的高校,是将其“拉黑”,不再入校招聘或者即使入校招聘,条件符合,也只能作为后备人员备用。
失恋、旅行、伙食差都是离职理由
尽管90后们初入职场,但其高离职率已 经声名远播。王剑指出,相对80后员工,90后员工就业后的离职率较高,有机构的调查显示,90后离职率达到30%。安总监更是感同身受,“那真是说走就 走,甚至不打招呼!以往基本上能贯彻的辞职需提前一个月的规定在他们身上是废纸一张。我们HR们之前还会与其沟通有个缓冲时间来进行交接,但结果就是还不 如让其一走了之。”
而谈到辞职理由,各企业HR们列举的实例绝对“奇葩”。王剑列出的理由包括失恋了、公司的伙食不好、不喜欢某位同事、想去旅行等等;而安总监遭 遇的辞职理由包括公司没有铺地毯、厕所有味道且没有放厕纸、前台长得不好看、前台没有对我笑等等。“这些理由别说80后,就是85后都觉得这是唱的哪一出 呢!”安总监说,公司又学乖了,入职前先带90后们里里外外把公司参观一下,觉得能接受再来。
数据
其实工作不难找 只是自己较挑剔
日前,国内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曾就“应届毕业生面试爽约”情况进行调查。而调查结果显示,45.1%的雇主在面试时,一半以上的被通 知者爽约,甚至19%的雇主无可奈何地承认,被爽约率在75%以上,这意味着通知10个人来面试,能“屈尊前来”的仅为两三人。
如此高的爽约率,其原因又是什么呢?企业HR们以及应届生双方“英雄所见相同”的是都将原因锁定“职位申请太多,答应的面试太多”以及“毕业生 比较挑剔”。对这两项的选择比例都超过了20%;所见不同的是,1/4的应届毕业生因为“企业提供的薪酬比较低”直接放弃面试机会。但显然雇主并不如此认 同,仅有10.1%的雇主认为自己提供的薪酬比较低。实
际上很多企业主已经非常努力地在满足学生对薪酬的期望,特别是民营企业,但学生却依然不买账。
值得注意的是,有超过20%的学生承认“其实工作不难找”,只是自己比较挑剔。而挑剔的背后,是对“上班”的缺乏兴趣。受访的学生中竟有超过六 成的应届生认为,求职是需要父母帮衬的,如同当年他们的求学和未来的婚姻。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说,毕业生们普遍对自己的定位是受到高等教育的 社会精英,但是在实习、求职和面试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期望的“礼遇”,适合的职业机会难得,这使他们对职场提不起兴趣。“找不到好的宁愿不做”是不少 学生更是不少家长普遍的心态,所以“薪酬比较低”、“工作不适合我”成为学生面试“爽约”的借口。
调查
一个班仅三人愿就业 90后为何不想上班?
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尽管现在毕业在即,不少90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却并不高,甚至有的学校一个班级23人中,只有3个人选择直接就业。
到底什么原因造成90后毕业生就业意愿不高呢?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与90后的个性特点、成长环境、社会变化都有关系——
因为没兴趣 放弃不菲收入
人大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实验班的一名毕业生告诉北青报记者:“我们班一共23人,只有3个人选择在北京直接就业。”
没兴趣的工作不做是不少90后毕业生就业意愿低的原因之一。90后更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兴趣第一”是不少受访学生给出的答案。对外经济贸易大 学的刘同至今工作都没有定下来,她曾经在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实习过一段时间,对方表示她可以留下正式工作,但被她拒绝了。在刘同看来,这份工作压力太 大,尽管收入不菲但并不快乐,这让她不能接受,虽然专业对口,但实在不是自己所爱,不过放弃进普华永道的机会在刘同85后的表姐看来是难以置信的。
英才网联就业指导专 家苑航认为,与70后、80后找工作求稳、求高薪不同,90后认为,找工作唯一不能妥协的就是兴趣。随着90后求职者持续涌入,好工作的标准已从“追求物 质成功”,逐步转向“工作是否幸福、生活是否快乐、能否相互尊重”等标准。北大医学院药学专业的王方肯定地说,除了医药方面的工作,其他工作再好她也不会 去,“就是不喜欢。”王方说,相比于80后的“求稳”,90后对待找工作的态度会更随性一些,“反正家里不缺我这份工资养家,慢慢找吧。”
《2014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 告》中分析说,80后的父母大多为50年代出生人群,这部分父母集体主义强,对社会缺乏安全感,艰苦奋斗。而90后父母多为60年代生人,享受过经济改革 的各种红利,生活水平得到跨越式提高,这让90后毕业生往往没有生活压力,所以不为金钱工作,更看重工作的趣味性和个人喜好。
公务员热度降低 很多职业不考虑
与80后扎堆考公务员的就业选择并不相同,90后对公务员循规蹈矩的生活热情并不高。罗阳的男朋友是一位大她三级的学长,毕业时考到了大兴区的国税局工作,一时人人艳羡。但两个月前,男朋友告诉罗阳,自己想要辞职了,“他说一进 体制内就感觉被框死了,每个月三四千的工资,权力实际也不大。”罗阳说,公务员晋升机会小,且缺乏自由,自己的男朋友完全看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当时所学 的专业也没能得到发挥,更别提个人能力的提升。
还有一些职业被很多90后直接排除在视野之外。在智联招聘发布的《毕业理想与现实》中,应届毕业生最不愿从事的岗位中,客服、销售、生产/加工位居前三,这些行业大都劳动强度大、对专业性要求不高。
全是高学历 压得喘不过气来
大学扩招造成的学历贬值也降低了就业意愿。鲍国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曾经参加过国家交响乐团行政人员的招聘,跟他 一起面试的全是研究生,本科学历的只有他一个人。从参加完面试至今已经过去了数月,鲍国没有收到任何进一步的消息,“看到别人都是研究生,没信儿也是在意 料之中了。”
1999年各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到200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只有212万。而今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727万,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全面走向大众化。但本科生数量越来越多,却让在80后就业时还算值钱的本科学历,在不少90后手中真的变成了一张纸。“被高学历压得喘不过气”是不少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受访中给出的描述,“好几次我面试的时候,周围全是研究生、博士,少有的几个本科生也是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的。我的自信就完全被击溃了。”北京联合大学的毕业生王军说,他今年考研失败后开始找工作,但十几次的面试经历让他决定明年“二战”。
想创业但缺少必备条件
相比于80后风风火火的创业,90后毕业立即创业的意愿似乎也不高。工作经验的积累、靠谱的合作伙伴、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平台、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这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应届毕业生高强在采访中列给北青报记者的创业“必备条件”。
邱铭是中央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对于高同学开出的创业条件他很赞同。邱铭告诉北青报记者,他很想创业,但不是现在。相比于80后,90后 对于各类信息的获取途径显然要多得多,对于市场环境的认识比同时期的80后要成熟一些,“有了很多80后创业失败的前车之鉴,90后其实会更谨慎,不会盲 目跟风。”邱铭说,创业的意愿,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几乎都有,学校里各类的创业大赛也参加了不少,但参加的创业大赛越多也就越明白自己的能力还不够,想要创 业的梦想暂时还实现不了,所以不会毕业立即创业去当牺牲品。即将在一个月后进入北医三院工作的王方说,开个私人诊所是自己的创业梦想,但并不是一毕业就要实现,所以她要先就业再创业。北二外中文专业的边 健则是桌游的行家,他曾在做桌游的公司实习,也曾想过自己创业,但现在这个行业不稳定,市场前景也不明晰,所以边同学打算考传播专业的研究生,一边丰富自 己的理论知识,一边再等创业的时机。观点
90后向企业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智联招聘校园招聘高级咨询顾问孟广分析说,90后选择工作更围绕自我需求。对自己的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好意愿,如果所要的东西达不到,就会决然选 择放弃。像70后、80后可能在选择工作时只专注于一项,满足了其他就可以忽略,而90后的需求更多元化,对工作环境的舒适度、发展性和体面程度等均在学 生的考量范围内。
百度公司校园品牌总监张高表示,今年特意做了调查,发现90后现在最为看重的是生活和工作的平衡,跟以前以“钱多、活少、离家近”为标准的平衡概念不同,90后希望的平衡是做一份喜欢的工作,但要有一定的空间、不要管理得特别死。
中智集团副总经理、外企服务分公司总经理程功则表示,对于90后自由、独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如果雇主仍然沿用对于70后、80后传统的集体 管理模式,忽视个性化管理,必然会造成90后频繁“出走”。而所谓的“特殊关照”,就是要针对90后的特点,设立专门的心理疏解人员或者管理者主动担当起 导师责任。
歌美飒风电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冯军对90后的态度显得更为温和,她说,不管在哪个时代,年轻人更显得个性张扬,这很正常,“当初对80后也颇多微 辞,现在不是也成为职场的中坚力量了。90后还年轻,对自己缺乏了解,开始定位不下来,处理社会事务不成熟,相信以后会变好的。”她同时指出,90后也给 企业提出了挑战:要有胸怀去接纳,需要专业人士的技巧去引导。
第四篇:叶开专访 语文教材三宗罪
叶开专访:语文教材“三宗罪”
注:这个访谈是《羊城晚报》记者孙毅蕾小姐专门来找我做的采访。我们谈了很长时间,后来孙毅蕾小姐的访谈稿写好之后,我也做了一些校订和修改。但《羊城晚报》可能因为版面所限,在发表时做了删节,题目亦为报纸编辑所拟。我在博客上发一份完整版,可以作为对照和参考。
叶开专访:语文教材“三宗罪”
最近,《收获》杂志编审、作家叶开的一本新书《对抗语文》,让语文教材和教育理念,再次成为教育界人士及普通家长关注的焦点。
叶开历数语文教育“三宗罪”:非语文化,加入太多道德因素;教材随意篡改文本原意,打断文化传承;教材选文水平偏低。
使叶开的质疑掷地有声的,不单单是他的新书第一次系统罗列了国内语文教材“三宗罪”,还因为他的特殊身份。他是《收获》杂志的副编审、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几部长篇小说,让他在评论界享有“上海的王朔,中国的拉伯雷”之誉。他还是一位六年级学生的父亲,每天接送女儿上学,翻遍了女儿的语文教材。
近日,叶开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详述自己作为一个专家和家长,对语文教育的关心和期盼。
1、花四年研究语文教材归纳“三宗罪”
羊城晚报:《对抗语文》让很多人第一次发现,原来那么多自己当年从课本里学到的名著,都经过了删改。
叶开:其实有一些语文教学界的有心人士,之前就陆陆续续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我只是第一个把这些问题系统整理了,并因为各种媒体和记者的关注,才引起了这么多的反响。
羊城晚报: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写这本书?花了多少精力准备?
叶开:2008年,那时《语文教学研究》主编晓苏到上海来,我在家里做了几样菜招待他,席间谈到我对语文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抱怨,他于是约我写个专栏,说我可以放开写,把我的看法充分地表达出来。后来,我就给这个专栏起了一个总题目“语文之痛”。晓苏是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是一名优秀的作家,也是我的老朋友。他很有心,也用我女儿的语文问题来说服我写这个专栏。2009年开始,我写了一年的专栏,共十二篇文章,都有近万字的篇幅。《对抗语文》这本书,是在专栏文章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他关于语文教材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好多人说我不务正业,把语文教育当工作了。比如,为了写朱自清的8000字的文章,我把他的全集都看过了,包括他不那么为人熟知的古典文学学术著作《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古诗十九首释》《古诗歌笺释》《宋五家诗抄》《李贺年谱》等。朱自清不只有课文里那些散文《梅雨潭》《背影》《荷塘月色》《威尼斯》,自然,他也写过若干首平庸的现代白话诗,写过以妻子为主角的一篇不成功的小说。
羊城晚报:你提到的语文教材的问题,包括课文选编意识形态太浓、教育方式僵化、擅自删改原著等等。为什么这么说?能举点例子说明么?
叶开:语文教材问题很容易举出很多例子。有教师发给我一邮件,提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课文《悲壮的两小时》涉嫌造假。这篇课文讲1967年前苏联著名宇航员弗拉迪米尔·科马洛夫驾驶“联盟1号”宇宙飞船归航中,意外发现降落伞无法打开。在确认安全着陆无望后,苏联当局让科马洛夫的家人与他进行了生命最后两个小时的对话。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文章中科马洛夫的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但这篇文章的内容完全胡编乱造的。最新的维基解密,解密了那次回航失败的真相,这篇文章里那些感人的细节完全是杜撰的、纯粹子虚乌有。如果你写小说,这可以,但课文打着真人真事的旗号,这就是公开造假了。人教版还有一篇课文《五星红旗》。讲一个青年在美国漂流,身披五星红旗,先是撞到石头昏了过去,后来好不容易爬起来找到乡村里一家面包店,想买面包但没钱。老板想让他用身上披着的五星红旗交换,但这位万里迢迢跑到美国去披着五星红旗的爱国青年毅然决然拒绝并走出了小店,饿昏在门口„„很多家长和教师给我发来邮件,对这篇课文表示无语。读了这样的虚情假意的课文,真是让人“面瘫”了。人教版和各地的语文教材,毫无例外地都会有一个“爱国主义”单元,但选入的文章都很生硬,很虚假,并且造作可笑,很难想象这样的文章真的能够起到宣扬爱国主义的效果。和平时代的公民教育,和战争时代的军事教育不一样,这个时代,全球一体化,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融入整个世界中去,跟各国合作、竞争,因此,如何培养真正的有个性的、有思想的、有想象力的公民,才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但目前我们的语文教材僵化的意识形态味道太浓,实际上,这也不符合现实状况。我想,即便是目前的高级领导,也不见得就喜欢这样的古板说教文章。巴金《随想录》第八十五篇《西湖》,是一篇情感深挚、回味悠远的真正爱国主义作品。他在文章里写到了岳飞、于谦、张煌言、秋瑾等民族英雄,也写到了他们在西湖的生生灭灭、各种遭遇。这篇文章从作者自身的真情实感出发,有一种动人的爱熔铸在里面。这样的文章多好,但似乎没有语文教材选入。很多教材,都是彼此抄袭,巴金的一篇《鸟的天堂》,人教版、上教版、湘教版、苏教版,各种教材都选入,都是袭用了同样面貌的窜改删节版,天知道最早是谁下的毒手。
羊城晚报:语文教材删改名家名作,最近几年来质疑这一点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
叶开:中国当下文化趣味庸俗,既没有古代文化的传承,又没真正吸收到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我们的语文教材历史教材一直在修改,在篡改,很多人不把这个事情当回事,还居然认定小孩子理解力不够,所以需要替他们篡改和删节。真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理由。学生确实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低幼读物跟高级读物确实也不一样,但是古今中外可供选择的文章作品简直是数不胜数,教材编写者如果是真正的专家,他们一定能找到真正的好作品选入教材,而无需删改一字一词一句。很多邪恶,都是打着为别人好的旗号,我想,集中了大量篡改删节和造假的教材文章,也是这样的一种罪恶。造假和篡改,使得学生和读者被蒙蔽在真相之外,而无法吸收到真正优秀的文学、文化营养,而且,他们也在自己求学的黄金年代,被这些教材的编写者有意识地跟传统文化隔离开了。造假和篡改,是对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最大伤害。
这里有一个例子,上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朱自清的一篇《扬州茶馆》,我读遍《朱自清全集》,怎么都查不到朱自清写过这一篇。后来才知道,它节选自朱自清的《说扬州》。但是,一,题目是编者加的,这一点应该注明,他文集里没有这一篇,这会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误解。二,课文节选时作了删改,而且删改得都非常之荒谬。课文里提到“扬州干丝”,北京是煮了当一份菜吃的,扬州作为点心来吃的。茶馆外有人挑担子叫卖,客人要时,担主就把干丝切好装在一个碗里,把开水浇进去,用另一个碗一扣,倒过来,就把开水逼出去了。这个动作,朱自清用的是“逼”,常见字,切生动活泼。课文擅自改成了“滗”。这个字反而是生僻字,且“滗”指用像笊篱一样的东西过滤,而“逼”字,在《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里,就有把水“逼”出去虑干的词意。所以朱自清用词非常准确,还是个常见字。把它改成“滗”,就变成一个生僻字,而且这两个字的意思还完全不一样。
我写过一篇短文,专门谈这篇文章被删改的问题。
2、删改名家名作破坏文化传承
羊城晚报:你有统计过以上情况出现的频率么?
叶开:有些时候,频率很高。比如,上海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第一册,一共40篇文章,只有6篇署作者名。有名字的还每篇都做了删改。没名字的不知道哪里找来的糟糕文章,可怕的是居然还要求学生背。我有一次听女儿在背一首现代白话诗《信》,一问是老师要求背的课文。我仔细读了这首诗之后,感到很震惊——这么糟糕的白话诗,可以说一点真正的诗意都没有,通篇都是低级庸俗的道德说教。教材把这种垃圾诗歌选进来已经是一个大笑话,居然还要求学生背诵。后来有人跟我说,这首诗是金波教授写的。言下之意,金波教授是著名人物,我不能质疑了。我对金波教授不熟悉,我对任何人都很尊重,但对这样的诗歌,实在是无法尊重。
羊城晚报:你质疑的教材,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高中语文教材呢?
叶开:我不批判高中语文教材,因为我还没有仔细研究过。道理很简单,我女儿还没读到高中。我做语文教材批判,出发点很简单,就是自己的孩子读到了垃圾文章,我看了震惊,不得不一吐块垒。另外,中学语文教材相比小学语文教材确实要规范很多,因为有些不错的专家在编。比如北京某教材的主编温儒敏教授,他当过北大中文系主任,是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上海的中学语文教材,由华东师范大学王铁仙教授主编。他曾跟我说,他都算是保守的了,没想到编写组里的那些语文教师比我还要保守!即使是身为前华东师范大学的副校长,王铁仙教授也无法贯彻自己的主编思想,而是必须遵循教委颁布的教材编写大纲的条条框框来进行。
羊城晚报:有专家说,名家名作选入教材时进行删改,是“惯例”。
叶开:北京大学原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就曾说过:文章被选入教材后都要进行修改,这是业内惯例。他说,那些现代作家的作品用词不符合现代语文规范,所以都要修改。鲁迅先生除外,因为鲁迅的作品风格独特,要保留他的原貌共学生学习。
我对此有两个质疑。一,为什么别人的作品改得,鲁迅的作品改不得?鲁迅风格独特,其他作家的风格就不独特了么?二,六七十年前的作家在写作时,如何遵循后人制订的的现代语文规范来写?他玩穿越了么?其实,如果觉得选入教材的文章不符合现代规范,可以加脚注解释。这不仅是尊重著作人的著作权,而且是对文化的基本传承。一旦什么都以各种堂皇的理由篡改,文化就没有传承了。
还有一种说法,编写“教材体”是为了适合小学生阅读能力。我认为,这是编写者在故意贬低孩子的智力。我女儿并不算很聪明的学生,在班上语文考试成绩也仅是中等偏上,但瑞典作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拉格洛孚名著《骑鹅旅行记》,五十多万字她两天就看完了,而且内容记得很清楚。《哈利·波特》七本二百五十多万字,她每本都读了好几遍。《安徒生全集》四卷全集她都看了,读得津津有味,精彩的故事细节都记得很牢,我常要向她请教。现代文学大师、捷克的卡夫卡的《变形记》,她一个小时就读完了,还很喜欢,跟我起劲地聊了半天格里高利这只“甲虫”到底是怎么回事。意大利文学大师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意大利童话》都是真正的杰作,我女儿也只用一个星期就全都看完了,要知道《意大利童话》两大本有七八十万字啊。孩子们的智力远高于我们这些早就被灰霾的空气毁坏了心智的大人。他们用脚投票,他们是真正识货的行家。
我有个同学在深圳做教研员,他写过一篇文章对比大陆和香港都选入的现代文学作家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大陆语文教材照例是“为符合规范”而做了删改的,香港的教材则是全文照录,一字不易。
3、母语不能当作外语来教
羊城晚报:你还提到过,女儿语文考试,有一道题是“三国里谁最聪明”,你女儿的答案是孔明和庞孔,但老师判错,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叶开:对,这个问题被《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做了大特写专题报道之后,各大网站大量转载,无数的网友们已经吵翻天了。其实就这个问题争吵完全是毫无意义,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一个伪问题。出题者如果严谨一点,可以把这个问题改成“你认为三国时期里哪些人比较聪明,请写出你的理由。”语文教材的问题成山,但语文教法也积弊深远,那种“标准答案”的考测模式,更是泯灭孩子的个性,把无数天真活泼的学生,都教成了呆头呆脑的书呆子。我们谈到教材,不论是历史教科书还是语文教材,实际上都是要解决当下的问题,是对人类历史积累到现在的各种最高文明、各种深邃知识的介绍和思考。教材所要谈到和解释的,不是独立于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之外的抽象问题,而是现实问题。我在德国做访问学者时,曾在科隆市郊的多仁高级中学听了好几节课。其中有一节是十年级的历史课,主题:1900年代的美国和俄罗斯。那位年轻的女教师给学生们发了人手一份资料,几页纸,涉及了本节课将要讲到的内容和问题。他们的教学,主要是讨论式的,学生们不断地积极举手,回答、争论各种问题。他们们就美国这个话题谈开去,居然争论起了“美国在未经公开审判的情况下击毙拉登到底合不合法”这个大问题。课堂上学生们你来我往,辩锋甚健。陪同我的阿希姆博士是德国语言文学和历史的教师,他跟我说,他们教历史就是这样的,凡是历史事件都可以联系到现实问题来讨论。他们在教历史时,会结合当下的困惑、热点问题来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而我们呢,我们的教育模式,并不是鼓励学生思考的,也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是用威权、用标准答案、用各种恐吓棒喝的方式,来把生来个性独异的、天真活泼的学生,全都教成了一个样子。中国学生走到世界各地,你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中国的中学生!他们呆头呆脑的,唯唯诺诺的,躲躲闪闪的,迷迷惘惘的,缺乏自信,没有幽默感,没有想象力,甚至没有人生的乐趣。
羊城晚报:你理想中的语文教育,是什么样的?
叶开: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文国在2007年5月份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过:一百年来中国的语文教育有个重大的误区,就是把母语当作外语来教。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母语教育跟外语教学不一样,因为母语需有环境浸润,不需要特别去辨别太多的语法、规范,而是需要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来朋友语感,修养人物,涵育修辞,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感悟中,培养出真正的感受力,思考力。中国有些语言学家过于拘泥在希望语言学家的理论中,食而不化,用来套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总以为语言可以抽象出来,独立分析的。但言语和语言自然是不一样的,语素也需要特殊地加以分析,这些是题外话了。把母语当外语教,是个重大误区。标准答案制约了小孩的想象力,应试教育则把所有学生的个性泯灭,而制造出人千人一面的诡秘教育景观。说老实话,在中国大陆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下,教师和家长很难摆脱其束缚,更是无力抗争。
教育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绪,一言难尽。我之所以专门说教材,是因为有具体的素材可以具体分析。很多人都说到,中国教育的最根本问题在于我们的非人性化的教育思想。我们的教育仍然不是人性化的教育,刚刚在去年修订的教育规划大纲仍然是“育人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一字之差,一国之误。中国要成为一个具有核心文化竞争力的强国,教育的进步是重中之重,是国家文化建设大布局中的重装备行业。你看不见,你不太注意,但重装备行业才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教育则是核心文化竞争力。西方的教育强国,例如英国、美国,每年都从发展中国家赚取了大量的教育费。中国的留学生人数每年都以两位数的惊人幅度在狂增,而且越来越低龄化。这样的现状,不是涂脂抹粉,歌功颂德就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
我心目中的语文教材,其实也包括其他的文科教材,如历史教科书、政治教科书等,只是起到一个旅游观光手册的作用,老师则是讲解员。游客不能只看完观光手册扔掉就跑去购物,就认为自己都去玩过了,真正有所得的旅游,是去实地走路、参观、感悟。一部优秀的教材,在选入全世界范围内的优秀作品的同时,最重要的是把古今中外的灿烂文明分门别类有条理第介绍给学生,培养起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教会他们自己独立思考,自己寻找作品自己阅读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能停留在教材上,教师的教学更是要目光长宜放眼量,以教材为引导,带领学生进入广阔的知识海洋。
我批判语文教材的目的,是引起更多人来关心、参与这个事。一个人能力有限,每一个人都参与的话,对于我们国家文化的良性发展有好处。我们的文化生态被破坏到这个程度,要恢复是很困难的,可能两三代都不够,但是能做多少做多少。
很多人觉得这些跟自己没关系,其实有关系。你的孩子一个人走在外面你会操心,为什么,因为文化生态的破坏,使这里的人唯利是图、歹徒横行。即便是上海这样治安很好的地方,我们也不敢让孩子晚上一个人在外面走。为什么过年的时候小区里会贴告示,叫大家关好门窗?这与文化生态的恶化,而非良性化都有关系。
我最大的愿望是,每个人都培养小孩热爱阅读的习惯。慢慢他们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作品。但是这里面包含一个基本的认识:一定量的相对比较好的阅读基础。比如,国外的,《希腊罗马神话》,还有《圣经》,可以不读原文,读房龙的《圣经的故事》,因为西方很多后世作品都构建在这个基础上。
叶开:我们最需要的是人的教育
近三十年前,巴金先生在《随想录》里写了三篇文章谈教育问题。
在第一篇《小端端》里,巴金先生说:“她是我们家最忙、最辛苦的人„„她每天上学离家最早。下午放学回家,她马上摆好小书桌做功课,常常做到吃晚饭的时候。”巴金对此深为忧虑了,“孩子的功课负担不应当这样重。”
三十年后,和端端同龄的孩子比端端当年更辛劳。成年人每年有不少法定假期可以休息,但学生们全年没有一天不在忙作业——周末老师布置作业,寒暑假老师布置作业。父母们还要带着他们满城跑,参加各种提高班。上学作业考试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失去了童年,也失去了乐趣。
有个微博这样写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写作业。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写作业。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写作业。”
在三年后的《再说端端》里,巴金先生说:“儿童嘛,应当让她有时间活动活动,多跑跑,多笑笑,多动动脑筋。„„让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感到活下去没有意思,没有趣味,这种小学教育值得好好考虑。”
巴金先生在三十年前撰文抨击僵化的教育思想,曾引发过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三十年过去了,几次教育改革换汤不换药,遂至于今天积重难返,以语文教育而言已经进入绝境。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教材。培养合格的公民,教材里就会体现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公民是有独立个性、自主思考力、理性行动力的个体,而不是庞大社会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如大清康乾间推广开的《弟子规》,主要为培养合格奴才而服务的;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文学》却是呼唤有独立人格、自尊、自立、自强的大写的人。教育目的不同,教材编写差异巨大。
去年教育部制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屋建瓴地谈了国家、民族、未来,但教育思想仍是换汤不换药的“育人为本”,把鲜活生命看作面点材料,因此可以任意地去擀压、炮制、蒸煮。
在当今的文明体系下,我想应该坚持这样的信念:人是目的而非手段。面向全世界、迈向新时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人的教育。每一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人价值,任何人用任何理由来摧残他者的人性,任何势力以任何崇高借口来剥夺别人的生命,都是邪恶的。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是当今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主流人文思潮,和我们遗忘已久的中国文化传统也息息相通。
面对新世纪、面对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只有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我国才能在整个世界经贸合作日趋紧密、世界生产大融合的后工业时代,摆脱附加值低的世界加工厂的窘迫地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想象力也是生产力。现代高科技企业的成功,往往可能是一个精妙的构思所决定的。创新型人才的标签是——自由、个性、想象力、创造力。但这些,全受到现行教育思想的强烈排斥。
在新形势下,教育界迫切需要打破僵化教育思想,从先贤的博大精深思想里汲取智慧,做到“有教无类”“无差别教育”,促进全国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公正,培养新概念人才。
教育思想的落后,禁锢了教育的进步。不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又导致了整个国家处在功利主义思想的泥潭中低级循环。而教育产业化后,相关领域的相关利益集团又对教育改革百般阻挠,导致教育思想凝固僵化,拖累政治转型和新文化建设大业,在面对世界新经济、新秩序的挑战时,我们将会越来越多地丧失核心竞争力。
语文教育是国家教育大系统中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教育重灾区。语文教育面临绝境,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而大家又必须齐心合力地去求变,才可能推动这架陈旧而庞大的马车。
语文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思想完全意识形态化,语文教育承载了过多道德教化功能,而且很多还是虚情假意的伪道德和旧时代统治思想的糟粕。翻看语文教材,你会产生错觉,以为是在读一本政治课本。语文教育的浓重意识形态化,使语文教材在编辑思想上完全僵化。现有多种语文教材都采用“主题单元”框架结构,围绕事先拟定的“主题”选编文章。如“家国情怀”“亲情歌吟”“生命礼赞”“品行善恶”“亲近自然”“时政聚焦”等,每单元三四篇课文,选文服从主题先行,搜罗各种材料来填充,很多课文都是垃圾作品。语文这门原该鲜活生动的课本,于是变成意识形态工作手册。
第二个问题是教材编写被利益集团掌控,粗制滥造,谋取暴利。据说教育部有意组织专家打通文史哲,编辑印行新的统编教材。我不反对打通文史哲,但坚决反对教材编写回到全国统编的旧巷子里去。各地方省市自编教材不好,不是因为放权,而是没有真正放权。语文教材编写权被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掌控,出版权则被各地教育出版社一家独占。一个排他性很强的利益小团体在暗中形成,一小部分既得利益者独占教材编写和出版的巨大利益。在利益诱惑下,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道德良心,也丧失了基本的公民责任心。由这部分人主导组成的语文教材编委会和相关的编写组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的一流学者,教材编写层层分包,一些研究生和教研员报酬很低,他们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抄袭篡改而拼凑出一本本质量低劣的语文教材。这些编写人员本就不爱读书,阅读面窄理解力差,还满脑子道德教条,所选材料很多源自通俗读物,很多课文是各省市和人教版教材相互抄袭,看课文几乎不分你我。这些教材中,一些文句不通的文章堂而皇之,居然还不知羞耻地要求学生背诵。
第三个问题,语文课文选材目光狭窄,很多课文涉嫌剽窃和篡改,而一些名家名作则饱受修改、删节的蹂躏。有媒体采访北京某教材的主编时,他竟然说,语文教材编写界内,对被选入的文章进行修改已成共识,因为很多文章的用词用语并不符合现在的汉语规范。他还说,只有鲁迅先生的文章风格独特,一字不删选入教材。这理由被很多一线教师奉为圭臬,似为不证自明真理。这古怪思想却谬误流传,贻害深远,而缺乏基本的有效反思。我对此有两个疑问:一,现当代文学中,很多作家都风格独特,影响深远,为什么其他作家作品可以修改甚至篡改,鲁迅的作品就不能修改呢?因何厚此薄彼?出于政治原因还是文学原因?二,一位六十年前自由创作的前辈作家,如何才能写出符合现在你们制订的汉语规范要求的文学作品来?
剽窃和篡改的课文,触犯了著作权出版法,伤害了相关作者的著作权益。大多数删改都也手法恶劣,还有很多课文来源成谜,有些是拿来之后剪剪裁裁不见原样的,有些是洋为中用窜改名字顾头不顾尾的,各种都有。这些课文是真正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伤害了我们下一代的精神健康。
第四个问题是语文教法落后。很多教师把上课当成个人秀,声光电各种设备一哄而上,花骚课件在投影仪上闪现,看起来很热闹地把一篇完整的文章拆成鸡零狗碎了。“语文”这个词用到现在,已经充满了简单粗暴的工具理性色彩,跟真正的语言文学的意义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了。现代各国的相关教材,大多是“语言与文学”。这么学科的特殊性根植在语言和文字的具体运用上,声光电用在语言文学课上是破坏性的。反复阅读和细细体味,才能对一篇好作品有整体感知。经典名篇带给读者的,不仅是表面上的字词句的摘抄熟记,而是整体的思想人文浸润。语文教师不能高高在上,全知全能,而是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思考。教师界有一句话: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我曾写文章推荐动画片《功夫熊猫》,请教师和家长把它当成一部教育片来看,仔细思考在影片里,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是如何想方设法来激发好吃懒做的“差等生”熊猫阿宝的潜能,并把他培养成功夫大师龙武士的。
第五,语文教材本位主义。过去,语文教师会把学生读文学作品贬抑成“看闲书”,“看课外书”,贬抑为“不务正业”,似乎把头埋在教材里的呆子才是好学生。现在这种观念有了很大改善,很多专家也推荐和编撰了“新课标”等的推荐阅读书目,但这些书目大多眉毛胡子一把抓,也没有不同的年龄差异分级,只是被出版社用来作出版赚钱的借口而已。
真正合格的语文教材,应该是一本语言、文学和文化的详细分类导游手册,要通过基础学习、介绍和引导,让学生学会离开教材,进入文化知识的广阔世界中去畅游。
教育是国家建设的基石,语文教育是基石中最核心部分,人类文化的一切领域都领不开语言和文字,这个基础如果是豆腐渣工程,则大厦虽似雄伟,而摇摇欲坠矣。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常怀“四心”,勤修“四德”(模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常怀“四心”,勤修“四德”》。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加强“合谐物价”建设,我局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在家讲孝心、在外讲爱心、人际交往讲诚心、工作岗位讲责任心”为主题教育。
通过主题教育,我认为应当“以爱心为核心,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以诚心为核心,养成优秀的职业道德;以孝心为核心,养成纯真的家庭美德;以责任心为核心,养成高尚的个人品德。”为目标,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常怀忠诚之心,勤修为国利民之德。“忠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规范和根本道德要求。“忠”,就是崇敬和恪守;“诚”,就是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忠诚”就是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没有二心。
古人云:“忠诚之心,人之大德。”只有个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真理、忠于事业、忠于法纪,才会心安理得,神定气壮,近荣远辱;相反,一个心术不端、朝三暮
四、诡谲多变、趋利忘义的人,终究会自取其咎、自取其辱。要常怀为民之心,常办为民之事,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立志干实事,干成事,成正业,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组织的信任。二要常怀进取之心,勤修艰苦奋斗之德。实践证明,只有广学博闻,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及时总结、深入分析各种现象发生的原因,研究破解工作难题的方法,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更优、更精。把全部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项工作,立足于新时期,不断更新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长新本领,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要常怀责任之心,勤修知恩图报之德。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作为物价局的工作人员,就一定要担负起责任,要时刻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理来对待组织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真正把全部心智用在工作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为群众解难,做到上不愧党,下不负民。
在工作中,用情润心,以心立德,舒心接待,真诚关爱举报人。对群众的各种举报和咨询,举报中心的工作人员从不戴“有色眼镜”看问题,总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笑脸迎进门,热茶暖人心,来意倾心听,诉求细细评”,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作风,以优良的服务态度,消除举报人的怒气,化解举报人的怨气,将来访来电群众的“狂风暴雨”转化为“和风细雨”,从而最终以相对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诉求。耐心解释,依法说服举报人。由于举报案件案由各异、当事人文化程度、社会背景、法律意识等各有差异,所以耐心解释、详细释法则是关键。工作中,无论群众申诉有无道理,做到仔细倾听,让举报人将举报的事实及理由充分阐述。在对事实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再结合案情,运用掌握的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不厌其烦,耐心释法到位,讲清事实、讲清法律,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用真心感化举报人。
尽心解决,妥善解决群众诉求。对群众的投诉问题,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政策为准绳,合理要求,积极主动地帮助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主动向群众解释清楚,切实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回音。对于符合受理、立案条件的举报案件,及时调查,细心审查案件证据材料,公正处理案件。对于争议不大、双方都有过错、积极探索和解机制,为民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
四要常怀敬畏之心,勤修克己奉公之德。敬畏法纪,就是奉公守法、守纪,不做超越法纪之事,要常走“斑马线”,莫碰“高压线”,自觉做到学法、懂法,知法、守法,绷紧“法纪”这根弦,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作为开展工作的依据,努力做到依法办事。把好廉政关。公生明,廉生威。要把廉洁自律作为基本准则,从细节做起,从源头抓起,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把名誉、地位、利益等想透、看淡、放低,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不为情所惑;严格规范自己的工作范围和生活范围,端正品行,守得住小节,严控“一念之差”,把握住“第一次”,做到不该问的不问,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党内监督,做到慎独、慎微、慎始、慎终,让廉洁自律“入耳、入脑、入心”。
立足平凡,做最好的自己。对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对人民群众,真诚付出,真心服务;对社会,爱岗敬业,促进和谐。因为热爱,所以选择,因为坚守,所以热爱。树四心,修四德,以心为根,以德为本,扬正气,促和谐,构建美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