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某某诉某某公司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
朱某某诉某某公司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
原告:朱某某
被告:某某有限公司
原告朱某某原系上海东平森林公园有限公司员工,被告于2003年1月20日经工商登记成立。2008年3月,原告朱某某为2007年6月之后的工资事宜向上海市某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经该委主持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协议内容是:
一、某某有限公司同意一次性支付朱某某人民币6000元,自收到调解书一周内付清;
二、双方于2008年3月19日终止劳动关系,以后无其他纠葛;
三、双方就本案请求事项无其他争议;
四、本案仲裁费人民币300元由上海某某有限公司承担。原、被告均已收到该委出具的调解书,原告未领取上述钱款。2008年5月13日,原告朱某某就2007年6月之后的工资事宜再次向上海某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该委以不予重复受理为由,决定不予受理。原告不服,遂诉至法院,要求判令被告某某有限公司按照最低工资标准一次性支付其2007年6月至2009年7月20日(即退休为止)期间的工资计人民币25160元。
原告朱某某诉称,原告自1998年3月17日进入被告单位工作,2002年9月28日在工作期间受伤并留下后遗症。2007年7月起,原告因病多次前往医院治疗,同年7月16日被诊断为左侧放射冠区脑缺血,按医嘱需休息1个月,被告拒收原告病假单并要求原告上班,原告于同年8月1日到被告处上班,被被告口头辞退。嗣后,原告为工资事宜提起仲裁申请,经仲裁委主持调解,被告同意一次性支付原告工资人民币6000元,因原告家庭经济困难又急需治病,故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但之后即反悔,故至今未到被告处领取该款。而且,因原告不识字,对仲裁调解书上的另外几条协议内容均不清楚。为此,原告又向上海市某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该委决定不予受理。故诉请来院,要求判令被告某某公园有限公司按照最低工资标准一次性支付其2007年6月至2009年7月20日(即退休为止)期间的工资计人民币25160元。
被告某某有限公司辩称,原告进入本单位工作的时间是1998年10月,而非3月。原、被告之间的纠纷已经仲裁委调解解决,双方于2008年3月19日终止劳动关系。因此,原告的主张缺乏依据,不予同意。
【裁判】
经法院审理认为,原告2007年6月之后的工资事宜,已经仲裁委主持调解,原、被告达成了调解协议,仲裁委据此制作了调解书并均已向双方送达,即具有法律效力。原告认为,因自己不识字,故对调解协议的内容并不完全知晓,从现有证据反映,原告的主张与事实不符,该调解书是双方真实意思的反映,理应按约履行。而且,原、被告之间的劳动关系于2008年3月19日终止,原告此后也未向被告提供劳动,其要求被告继续支付其工资的请求,显然缺乏依据。综上,原告的主张与法无据,不予支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第一款之规定,判决如下:
原告朱某某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争议焦点】
本案争议的焦点问题主要是由仲裁委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何时发生法律效力?
【法理分析】
本案为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现实中,追索劳动报酬的纠纷往往是基于劳动关系解除的争议而发生,本案也是这样一种情况。
原告从2007年7月16日起被诊断为左侧放射冠区脑缺血,按医嘱本需休息1个月,被告却拒收原告病假单并要求原告上班,原告因未按被告规定准时上班,被被告口头辞退。我们认为被告口头辞退的做法并不正确。原告是在工作期间受伤并留下后遗症,在医疗期间向被告请假,报告非但不同意反将原告口头辞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第三项的规定,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本案中被告辞退原告的做法是错误的,在收到原告的请假单,查明原告患病的事实后,被告应准许原告请假。
在此之后,原告向上海市某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在原被告同意的情况下作出了调解。调解协议规定被告支付原告6000元并解除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原告本已经在调解书上签字,但由于种种理由反悔。本案的焦点问题便是仲裁委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何时发生法律效力,本案中的调解协议是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依据法律规定,劳动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程序,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本案中原告被双方均已在调解书上签字,视为已经签收,已经明确发生法律效力。
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这是针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而言,原告不服调解协议,认为其对调解协议的内容并不完全知晓而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主要是审查其理由是否适当,另外,也必须审查调解协议达成时是否是双方自愿。本案中,原告“因自己不识字,故对调解协议的内容并不 完全知晓”的理由并不充分,因为调解协议的达成系自愿,并无强迫与显示公平,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是正确的。
必须注意的是,双方的调解协议并不能约定免除法律的强制性义务,比如一定工龄之后的经济补偿金等,但是可以对具体数额进行约定。本案中原被告双方对所有的补偿数额约定为6000元,我们视这6000元里面包含了上述所说的义务性数额。
【法律风险提示及防范】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协商签订和解协议或调解协议的过程中,应谨慎对待即将签订的条款,与用人单位积极协商。在实务中,双方基于自愿签订的协议试图通过法院的判决来改变往往收效甚微。许多的劳动者往往因忽略协议的重要性而遭损失。
【法条链接】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四十二条 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先行调解。
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发生法律效力。
调解不成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第二篇:于某某诉某某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追索劳动报酬纠纷
于某某诉某某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追索劳动报酬纠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嘉民一(民)初字第3725号
民事判决书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09)嘉民一(民)初字第3725号
原告于某某。
委托代理人俞某某,上海市诤正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某某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後藤某某,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毛某,上海开泽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李某某,上海开泽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于某某诉被告某某精密模具有限公司(下称某某公司)追索劳动报酬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诉讼中依法转为适用普通程序,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及其委托代理人俞某某、被告某某公司的委托代理人毛某、李某某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于某某诉称,原告于2007年3月15日进入被告公司工作。公司规定的正常上班时间为早上8:30至下午17:30,一周工作时间40小时,每月月薪3800元。实际工作中却经常加班,但公司从未支付过加班工资。自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26日,原告累计平时加班小时1837小时、双休日及法定假日加班2224小时,现起诉要求被告支付原告自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的加班工资人民币80000元。
被告某某公司辩称,公司员工的加班制度在公司制定的《就业规则》中已明确规定,须填写《加班管理表》并经过公司批准、认可后才作为加班的依据。原告主张的加班时间未经被告公司确认、认可,故其主张公司拖欠其加班工资没有依据,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请。
经审理查明,原告于2007年3月15日进入被告公司工作,约定每月工资3800元。2009年2月26日起被告安排原告进入金属车间工作。2009年4月7日,原告以公司拖欠加班工资为由向上海市嘉定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该会以嘉劳仲(2009)办字第1407号劳动争议案立案受理,截止2009年7月15日,该劳动仲裁案未审结,也未办理中止、中断审理手续。原告遂于2009年7月21日提起诉讼。
又查明,被告在与员工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劳动者在签合同前,已经阅读了公司的《就业规则》,表示认同,愿自愿遵守。《就业规则》第三十五条规定,员工因工作原因需要加班时,应将加班预定时间向部门长或总经理报告并取得批准。加班结束后将实际加班的时间填写《加班管理表》向部门长或总经理报告并取得批准。未记入《加班管理表》且未经批准的工作时间一律不作为加班。
原告称在工作期间曾向公司中层领导提出支付加班工资的要求,但公司称公司开出的工资比较高,想干就干,不干就走人。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原告在被告公司工作期间是否存在加班的事实?如存在加班,具体的加班时间是多少?
1.审理中,原告主张在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26日期间累计平时加班1837小时、双休日及法定假日加班2224小时。但原告未能提供相应的证据予以佐证,仅向法院提供了同一车间员工黄某某2009年2月考勤记录一份,证明公司存在加班的事实。该考勤记录显示,黄某某在2009年2月双休日工作时间为19小时,平日延长工作时间为16.5小时。被告某某公司对原告的主张不予认可,对黄某某的考勤记录真实性没有异议,但对证明
内容有异议。
被告某某公司向法院提交了部分员工的考勤卡及公司制定的《就业规则》。考勤卡显示,该部分员工存在法定假日、双休日及平时延长工作时间的出勤记录。即原告同一车间职工朱某等8人平均每月加班时间为平时加班5.43小时,双休日加班18.42小时,每年法定节假日加班2.68天(8小时/天)。但公司声明,该考勤卡只能证明出勤情况,并不能反映其加班的事实,加班还是要经批准并填写《加班管理表》后才予以认可。原告在公司工作期间没有加班的事实,故公司没有支付加班工资,也不拖欠原告加班工资。原告对被告提供的部分员工考勤卡真实性无异议,但认为公司提供的考勤卡中加班时间较少,未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加班情况。原告对被告提供的《就业规则》不予认可,认为当初看到的《就业规则》中无第三十五条规定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公司曾经使用过《加班管理表》,但后来就不再执行。
法院认为,考勤是一个单位或部门对员工的出勤所作的记录,并作为支付工资、员工考核的重要依据。从被告提供的部分考勤卡证明,被告公司的员工在工作期间,存在法定假日、双休日及平时延长工作时间的出勤记录。被告虽主张原告不存在加班,但又未能提供相应证据加以佐证,故应当推定原告在工作期间也存在加班的事实,仅仅是公司没有办理相应的加班确认手续。加班是劳动者超出正常(标准)工作时间向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履行加班确认手续是为了避免虚假考勤,并不能证明是否存在加班及作为应否支付加班工资的唯一依据。现被告以原告未经《加班管理表》确认加班时间为由,拒付加班工资的理由不能成立。
2.关于原告具体的加班时间应以实际考勤记录为准。原告主张的加班时间没有提供相应依据,被告也不予认可,故本院难以采信。被告仅提供了部分员工的部分考勤记录,对原告主张的加班时间,因被告未能提供考勤记录,原告亦未提供证据佐证其加班的时间,故本院依据被告提供的部分员工月平均加班时间来推定原告的加班时间。
以上事实,有仲裁申请书、考勤记录、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证明、工资收入明细单、就业规则及当事人的陈述等证据,并经庭审质证,事实清楚,证据确实。
本院认为,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平时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按劳动者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标准支付其加班工资;双休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未安排补休的,应按劳动者工资的百分之二百标准支付其加班工资。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原告在被告单位工作期间存在加班的事实,但公司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已支付了加班工资,故原告要求被告支付加班工资的请求,合法有据,本院应予支持。因用工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月工资中包括正常出勤工资和法定假日工资,故被告支付的法定假日加班工资应按2倍来计算支付。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被告某某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支付原告于某某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加班工资人民币22325.35元。
负有金钱给付义务的当事人如未按判决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本案受理费10元,由被告负担,被告负担之款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交付本院。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陈 曰 良
审 判 员梁 滨 凤
人民陪审员邵 美 华
二○○九年十二月 十八日
书 记 员汪 雯 婷
审判长陈曰良 审判员梁滨凤 代理审判员
书记员邵美华汪雯婷
第三篇:A诉B公司劳动争议纠纷案
除名决定的实体要件和送达程序
一、案情简介
王某系A煤矿职工,于1988年6月左脚非因公负伤。此后在未按规定履行请假手续情况下,王某长期不上班。A煤矿多次派人上门探访,要求王某上班,但是王某仍不上班且不办理请假手续。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A煤矿于1991年12月1日以王某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为由对王某作出除名决定。作出除名决定后,A煤矿立即派人将除名决定送达王某,但是由于王某家中无人且无法与王某及其亲属取得联系。A煤矿于1991年12月10日以挂号信方式将除名决定邮寄给王某,该邮件被邮局以查无此人为由退回。1991年2月18日,A煤矿将对王某的除名决定刊登在《法制日报》。王某于2004年5月24日向某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该委以其申诉超过仲裁时效为由作出不予受理通知书。王某不服仲裁,诉至法院。
一审法院审理认为,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王某如对A煤矿的除名决定持有异议,应在劳动法规定的法定仲裁申请期限内提出仲裁申请,然而王某直至2004年5月才申请仲裁,其仲裁申请已经超过60日仲裁申请期限,其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判决驳回王某的诉讼请求。
王某不服,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审理认为,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法律分析
除名,是指用人单位专门对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经批评教育无效,且旷工时间超过法定期限的职工,依法采取的一种强行解除劳动关系的处理措施。《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18条规定“职工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经批评教育无效,连续旷工时间超过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企业有权予以处理。可见,企业对劳动者作除名处理必须同时符合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
(一)王某无故经常连续旷工事实清楚
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18条规定,除名处理的实体要件包括:一是职工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即除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职工无法履行请假情况外,职工不按规定履行请假手续,又不按时上下班,连续旷工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旷工超过三十天,即属于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见1990年1月5日劳动部《关于<企业职工奖惩条例>有关条款解释问题的复函》(劳力字„1990‟1号)。二是连续旷工超过15天,或者一年内累计旷工时间超过30天,但旷工应扣除法定休假日、休息日和其它政策性休假日(如婚丧假、探亲假、年休假,如果办理了相应的休假手续,予以扣除,但未经批准的超假,除非因不可抗力因素引发则仍视为旷工,不能扣除,女职工产假例外)。连续旷工是指从某年某月某日开始至某年某月某日结束,从未间断,但因前述依法可以扣除的休假日、休息日而中断不视为中断。三是经过批评教育不改,不是指劳动者要无正当理上经常旷工,连续旷工15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30天后,用人单位进行批准教育或给予一般行政处分(开除除外)、经济处罚后,再无正当理由,连续旷工15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30天,而是指只要劳动者无正当理由连续旷工15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30天本身就是经过批评教育不改。
本案中,在未按照规定办理请假手续的情况下,王某以自己左脚受伤为由,长期不回煤矿上班,经过批评教育,仍旧旷工,旷工时间长达337天,其行为完全符合《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18条规定的除名情形,A煤矿有权予以除名。
(二)除名决定符合送达法定程序具有法律效力
《在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20条第2款规定“职工受到行政处分、经济处罚或者被除名,企业应当书面通知本人。”由此可见,企业对职工作出除名决定的,应当书面通知本人。否则,该除名对被除名者不发生任何法律效力。
由于《劳动法》和《在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均没有对除名决定的送达程序作出规定,致使各地方在送达程序存在一定差异。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劳动部办公厅对除名决定的送达程序作出统一规定。1995年7月21日,劳动部办公厅在对吉林省劳动厅《关于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职工回单位并对逾期不归者按自动离职或旷工处理问题的复函》(劳办发[ 1995] 179号)中对除名决定的送达程序作出明确规定:按照《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国发[1982]59号)第18条规定精神,企业对有旷工行为的职工做除名处理,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并履行相应的程序。因此,企业通知请假、放长假、长期病休职工在规定时间内回单位报到或办理有关手续,应遵循对职工负责的原则,以书面形式直接送达职工本人;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成年亲属签收。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以挂号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只有在受送达职工下落不明,或者用上述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方可公告送达,即张贴公告或通过新闻媒介通知。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三十日即视为送达。在此基础上,企业方可对旷工和违反规定的职工按上述法规除名处理。能用直接送达或邮寄送达而未用,直接采用公告方式送达,视为无效。”
按照《关于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职工回单位并对逾期不归者按自动离职或旷工处理问题的复函》规定,依次罗列的送达方式应当为一个先后顺序,如果通过第一种直接送达的方式可以送达,则不能通过第二种邮寄送达的方式,以此类推。也就是说,如果用人单位无法证明曾用前一种方式送达过且前一种方式无法送达外,用人单位直接采用后一种方式送达是无效的。因此,用人单位在向被除名者送达除名决定时,必须注意所采用的送达方式是否符合具体的先后顺序,否则会导致因送达方式的不合法而致使除名决定无效。
本案中,A煤矿在无法直接送达、挂号信被退回的情况下,才通过《法制日报》进行送达。可见,A煤矿对王某除名决定的送达是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效力。
(三)王某的仲裁申请超出诉讼时效
根据法学理论,确定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应当以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益被侵害之日为依据,这符合劳动法律关系的特殊属性与处理劳动争议基本原则的。
《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3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劳动法》第82条之规定,以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超过六十日期限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或者通知,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确已超过仲裁申请期限,又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的,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
本案中,A煤矿于1991年2月18日在《法制日报》上刊登了除名决定,根据《关于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职工回单位并对逾期不归者按自动离职或旷工处理问题的复函》规定,经过30日即视为送达。如果王某对除名决定持有异议,应当按照《劳动法》第82条规定的仲裁申请期限,自送达之日起60日内提出仲裁申请,逾期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将不予受理。然而,王某直至2004年5月才向某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王某申请已超出诉讼时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3条规定,应当依法驳回王某的诉讼请求。
三、启示
用人单位对职工作出除名、终止劳动合同等决定时,不仅要有相应的事实和法律以及规章制度等依据,而且在作出、送达的程序上也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才能保证除名决定、终止劳动合同等决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第四篇:XXX公司诉XXX公司承揽合同纠纷案
XXX公司诉XXX公司承揽合同纠纷案
承办律师江苏道多律师事务所律师 李凯
【成功案例入选理由】 娴熟把握和运用法律,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基本案情】 2008年8月27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布展合同》,合同约定:甲公司为乙公司布展2008年、2009年香港某展览会。合同签订后,甲公司按约完成了上述展览会在香港亚洲国家博览馆展位的部分布展工作,乙公司支付了相应的价款。同年11月,乙公司向甲公司出具《保证协议》,保证甲公司继续负责乙公司所有展台的制作与搭建工作,否则甲公司将自愿承担总合同金额10%的违约金。后因乙公司未将展台制作与搭建工作继续交由甲公司负责完成。展会结束后,甲公司发现这一情况,遂要求乙公司支付违约金。乙公司则认为,甲、乙公司之间所签订的布展合同履行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甲公司不具备进入香港履行搭建工作的资质和相关条件,因此,乙公司有理由不再履行布展合同。据此,乙公司的行为不构成违约,不应承担违约责任。为此,甲到我们这里咨询,委托我们依法为其处理本案。
【我们对本案的分析意见及工作方法】 我们认为,乙公司认为,甲、乙公司之间所签订的布展合同履行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甲公司不具备进入香港履行搭建工作的资质和相关条件,因此,乙公司有理由不再履行布展合同的抗辩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乙公司的抗辩观点,是滥用不安抗辩权的表现。甲的合法权益是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的。
承办本案的李凯律师认为:
1、甲、乙二公司之间签订的布展合同,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该合同合法有效,应受法律保护;
2、乙公司未按照合同约定将展台制作与搭建工作继续交由甲公司负责完成,乙公司应该承担违约责任;
3、不安抗辩权是指依据合同约定,应当先履行合同义务的一方,如果发现合同对方出现可能无法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况,在提出确切证据的前提下,有权暂时不予履行己方的合同义务,并可以要求对方提供适当担保后再继续履行合同,或者在对方不能提供担保时解除合同。根据法律规定,合同当事人行使“不安抗辩权”时,必须要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合同对方具有法定的可能无法履行合同义务的情节,否则即会被认定为违约。因此,在甲公司已经按约完成了上述展览会在香港亚洲国家博览馆展位的部分布展工作,乙公司亦支付了相应价款的情况下,乙公司滥用不安抗辩权试图免除自己应该承担的合同义务,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为驳斥乙公司滥用不安抗辩权试图免除自己应该承担的合同义务的辩解,李凯律师认为,本案的第一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要求乙公司举证证明甲公司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方面。同时,甲公司还可以向法院表明自己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并将自己已经部分履行合同的情况向法院展示。以争取法院将乙公司的辩解归于无效。
另外,为圆满实现甲公司的诉求,李凯律师还做了以下二个方面的工作:
1、细致的向法院陈述了合同一方当事人履行不安抗辩权的要求和顺序。在法律根据上争取法院的支持,将乙公司的辩解归结于滥用法律而无效。
2、根据乙公司滥用不安抗辩权的现象,对乙公司可能在本案中继续不当使用法律规定进行狡辩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李凯律师预测,因为本案的合同履行地在香港,乙公司很可能还会在本案的管辖问题上做文章。
果不其然,乙公司很快提出,因为本案的合同履行地在香港,因此本案不能由本市法院管辖审理。
由于李凯律师事先即对乙公司可能继续不当使用法律规定进行狡辩可能性进行了预测,李凯律师当庭提出,虽然法律规定合同纠纷可以在合同履行的法院
审理,但是,法律同时还规定合同纠纷也可以在被告所在地法院审理。据此:
1、合同纠纷是在合同履行地的法院审理,还是在被告所在地法院审理,法律并没有将选择权赋予被告(本案中为乙公司),而是赋予了原告(本案中为甲公司);
2、法律规定,合同纠纷可以在合同履行地的法院审理,也可以在被告所在地法院审理,其法律基础是便利诉讼原则。在合同约定需要搭建展台的展会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本案由被告(乙公司)所在地(本市)法院审理,更符合便利诉讼的法律原则。
由于李凯律师对法律规定的娴熟把握和运用,法院全面采纳了李凯律师的意见。
【裁判结果】 法院判决乙公司全面承担了违约责任。
第五篇:重庆市朱家沱物资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诉重庆市环境保护局行政处罚纠纷案
重庆市朱家沱物资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诉重庆市环境保护局行政处罚纠纷案
【案由】 行政 —> 行政管理范围 —> 行政作为 —> 环境保护行政 —> 行政行为种类 —> 行政处罚
【案件字号】(2005)中区行初字第331号 【审理法官】 田猛,何琦,肖梅 【文书性质】 判决书 【审结日期】 2006.02.27 【审理法院】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 【审理程序】 初审 【代理律师/律所】 温晓峰,重庆捷讯律师事务所
【行政责任情节】 行政处罚,合法,违法,罚款,行政判决 【诉讼关键词】 罚款,视听资料,质证,听证
重庆市朱家沱物资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诉重庆市环境保护局行政处罚纠纷案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
行政判决书
(2005)中区行初字第331号
原告重庆市朱家沱物资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地址:永川市朱家沱镇四望村一社。
法定代表人黄兴全,该公司执行董事。
委托代理人温晓峰,重庆捷讯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地址:本区人民路212号。
法定代表人曹光辉,局长。
委托代理人陈进,该局工作人员。
委托代理人刘洪平,该局工作人员。
原告重庆市朱家沱物资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朱家沱贸易公司”)不服被告重庆市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市环保局”)行政处罚一案,于2005年11月23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本院于2005年12月1日受理后,于2005年1 2月1日向被告市环保局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及应诉通知书。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5年12月20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朱家沱贸易公司的委托代理人温晓峰,被告市环保局的委托代理人陈进、刘洪平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被告市环保局于2005年8月31日对原告朱家沱贸易公司作出渝环罚字[2005]646号《行政处罚决定书》,经查,原告朱家沱贸易公司原煤运输码头建设项目,未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于2004年6月开工建设,其中临时泊位(含配套的堆煤输煤设施)已于2004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且原煤堆放场无防扬散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三条和《重庆市环境保护奖励与处罚办法》第二十条第(一)项的规定,决定对原告朱家沱贸易公司作出以下行政处罚:
1、责令立即停止临时泊位的使用,同时停止正式泊位的建设,向环保部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并尽快使配套环保设施达到竣工验收要求,其配套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罚款捌万元整。
被告市环保局于2005年12月12日向本院提供了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
1、2005年7月19日对朱昌萍的调查笔录一份,证明原告有违法行为;
2、2005年7月22日对黄兴全的调查笔录一份,证明目的同证据1;
3、被告现场检查情况视听资料一份,证明目的同证据1;
4、永川市环保局的证明一份,证明原告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
5、处罚告知书、听证告知书、听证笔录,证明程序合法;
6、《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第十七条和《重庆市环境保护奖励与处罚办法》第二十条第(一)项的规定,证明被告适用法律、法规正确。
原告朱家沱贸易公司诉称,原告因原煤运输码头建设项目,未向环保部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被告市环保局于2005年8月31日向原告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原告认为被告市环保局的处罚应适用《环境影响评价法》,被告市环保局作出的行政处罚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故依法应予撤销。
被告市环保局辩称,原告原煤运输码头建设项目,未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于2004年6月开工建设,其中临时泊位(含配套的堆煤输煤设施)已于2004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且原煤堆放场无防扬措施。被告认为原告的行为已违反了《重庆市环境保护奖励与处罚办法》第二十条第(一)项的规定,故于2005年8月31日对原告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因此被告作出行政处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法规正确。
经庭审质证,本院对以下证据作如下确认:被告提供的证据1、2、3、4、5、6真实、合法,与本案有关联,依法予以采信。
经审理查明,原告朱家沱贸易公司原煤运输码头建设项目,在未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条件下,于2004年6月开工建设。其中临时泊位(含配套的堆煤输煤设施)已于2004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且原煤堆放场无基本的环保配套设施(防扬散措施)。据此,被告市环保局于2005年8月31日对原告朱家沱贸易公司作出了渝环罚字[2005]646号《行政处罚决定书》。原告朱家沱贸易公司对此不服,以被告市环保局适用法律、法规错误为由向重庆市人民政府申请复议,重庆市人民政府维持了该决定。
本院认为,《重庆市环境保护奖励与处罚办法》第二十条第(一)项规定,建设项目未按规定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未按规定重新报批,以及批准的项目5年后方开工建设而未报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核同意,擅自开工建设或建成投入使用的,责令停止建设或使用、恢复原状,可处50000元以上100000元以下的罚款。本案原告朱家沱贸易公司的原煤运输码头建设项目在未向行政主管部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况下,实施建设项目并投入使用,且建成使用无环保配套设施,该行为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被告市环保局依法具有对原告的违法事实进行调查并予以处罚的职权。被告市环保局对原告朱家沱贸易公司作出的渝环罚字[2005]646号《行政处罚决定书》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法规正确,依法应予维持。原告朱家沱贸易公司认为被告市环保局适用法律、法规错误,应当适用《环境影响评价法》,即应先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再处以罚款而不应同时处以罚款的观点,因《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制定是为了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而原告在未经报批就实施建设项目并在无环保配套设施情况下投入使用,不仅违反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同时也违反了《环保法》,故被告依据《重庆市环境保护奖励与处罚办法》处罚原告并无不当,该《办法》是根据《环境保护法》和《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制定的,不存在与《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有扩大或抵触的情形,故原告朱家沱贸易公司的观点于法无据,本院不予支持。综上所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维持被告重庆市环境保护局于2005年8月31日对原告重庆市朱家沱物资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作出的渝环罚字[2005]646号《行政处罚决定书》。
本案受理费2910元,其他诉讼费用1200元,共计4110元,由原告重庆市朱家沱物资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审 判 长
田 猛 代理审判员
何 琦 代理审判员
肖 梅 二00六年二月二十七日 书 记 员
王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