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药物制剂研发中存在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周建平)
药物制剂研发中存在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周建平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南京 210009)
一、质量控制的作用及意义
药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合格和不合格品)
是用于防治、诊断疾病、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的物质; 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确保人们用药的安全、有效,必须对药品质量进行全面控制。
提高企业声誉,提高我国医药品质量,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发展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药品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
研究→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多单位、多部门协调)GLP→GMP→GSP→GCP→AGC(分析质量控制) 应特别注意:生产过程中如何控制药品质量! 发展方向:产品质量源于设计
二、国内外药品质量差异性分析
• 技术层面:处方及其制备工艺等 • 硬件层面:设备及环境等
• 软件层面:人员素质、企业管理等
★ 原料差异性
国外
国内
来源:
固定
价格导向 标准:
要求高(杂质、晶型等)
一般
质量:
稳定
差异性大 储运:
硬件设施好
不规范
• 例如:那格列奈(两种晶型、制备工艺要求)
羟氨苄青霉素(二聚物、多聚物控制等)★ 辅料差异性
国外
国内
来源:
固定
价格导向 标准:
全面、规范
一般
质量:
稳定
差异性大 储运:
硬件设施好
不规范
• 例如:HPMC(粒度、黏度、分子量及分布等)
CMS-Na(吸湿性、崩解性、堆密度等)★ 处方差异性
国外
国内
研究:
精益求精
粗旷有余
手段、方法先进
一般
评价:
科学客观
满足最低要求
质量导向
价格导向
• 例如:高质量原辅料的广泛使用(PVPP)
粒度及分布、硬度、3种释药条件… ★ 工艺差异性
国外
国内
机械
先进、程序化
一般、人为化 设备
数字化
经验化 操作
严格执行SOP
SOP粗线条管理 流程
多参数控制
仅含量、水分等
• 例如:全自动设备及机器人的程序控制;动态监测(cGMP);批间、批内差异性评价等。
三、药物制剂研发中存在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1、剂型选择问题:对药物剂型认识不足,趋利性等。
案例1:大剂量药物设计成口腔崩解片;水溶性药物设计成分散片等。案例2:稳定性药物水针设计成冻干制剂;不稳定药物小针设计成输液等。案例3:中药水提物设计成软胶囊;水溶性有效成分设计成滴丸剂等。 解决策略:全面认识药物剂型设计目的和作用,放弃不合理剂型选择和设计。
2、处方研究问题:研究设计方案不合理、不全面、不深入,缺乏处方依据或依据不足等。(1)固体制剂
单纯凭经验进行简单筛选,无科学性、逻辑性,仅围绕质量标准中某一指标(如溶出度或释放度)进行。而对难溶性药物的粒度控制;药物与辅料、药物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1、2、3 类药物制剂)等均无试验依据或文献依据。
解决策略:对仿制品一般应根据原研药的主要辅料开展研究,在单因素法寻找到影响制剂质量的主要因素或辅料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多水平优化设计方案,以多指标综合评价方式,展开全面、深入研究工作;最后采用中试放大验证其处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2)液体制剂
抑菌剂、抗氧剂等种类、用量或浓度的无选择依据或文献依据不足;EDTA-2Na等对体内金属离子的螯合性(输液禁止!政策规定);渗透压摩尔浓度的测定和控制指标;注射用辅料质量和给药途径(iv、im等)问题等。
熟悉政策,及时了解国内外现状和最新发展;全面、深刻理解各处方成分可能对人体产生的毒害;进行必要的优化选择等研究工作等。
3、工艺研究问题:不满足常规制备工艺要求,无工艺验证工作和资料等。(1)固体制剂
确保分剂量的准确性(流动性、均匀性研究及其评价等) 确保压片工艺或成型的可行性(流动性、可压性研究及其评价等) 小剂量药物必须关注其含量均匀性(混合均匀性研究及其评价等) 光敏性药物生产条件的选择及其依据等(采用试验数据说明等)(2)液体制剂
药物、溶媒、包装容器的相互作用(稳定性考察指标之一) 非均相制剂的粒子或乳滴大小及其分布、物理稳定性等
终端灭菌制剂的灭菌温度;注射剂的三级过滤材质、类型及其孔径等 微粒型(脂质体、纳米粒、高聚物胶束等)注射制剂的无菌和染菌风险等。
4、建立完善的处方、工艺、设备的验证和在验证生产体系 ★ 设备验证案例(以压片机为例)
● IQ目标:安装确认的目的是确保压片机的安装符合供应商及使用单位的各项要求。(设备鉴定,制造商的规格,采购标准,安装定位要求)
● OQ目标:运行确认的目的是证明压片机的各项功能符合技术指标及使用的要求,操作及控制系统将按照已建立技术指标及标准进行评价
● 有关文件准备--SOP,维修手册等
● 设备维修、保养、校正
● 运行测试要求:
a、安全系统测试:
根据各设备的特点制定安全测试要求
b、传动装置测试:
正常条件下,测试低速、中速、高速
c、断电:
断电5-10秒,再启动,观察记录压片控制系统
d、压力控制装置:
确认自动调节填料深度、剔片、压片机短时间超出规定范围的能力
e、空白片试运行:
设定低速、中速、高速,取样检测片重差异、硬度、厚度
★ 再验证案例
☆ 当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工艺、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原辅料,主要生产设备等发生改变时以及生产一定周期后,重新再验证
☆ 当主要原料供应商发生改变
☆ 验证方案
☆ 验证报告
回顾性验证(Retrospective Validation)
☆ 收集足够的资料和数据对生产过程和生产质量进行回顾性总结:
1. 至少评价20个批号; 2. 统计分析所有的组份和数据; 3. 比较主要步骤的差异性; 4. 稳定性状况 ; 5. 计算控制限度并作图 ; 6. 小结
第二篇:幼儿园游戏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
幼儿园游戏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
朝阳二幼
问题二:游戏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且在相当一部分没较好地考虑到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需求和兴趣。
解决策略:(1)平行班互动,尝试合作游戏
平行班互动与合作游戏即相同年龄班的幼儿打破班级的空间约束,在平行班活动室内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的方式。这样做一方面小朋友认识了更多的合作伙伴,增加了交往的频率与范围,增加了自由度,拓展了游戏空间,培养了自主性和责任心,另一方面对于老师而言,只需要充分准备一到两类游戏材料,而不需要面面俱到,有利于集中精力观察指导游戏及时发现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使游戏指导更有针对性。如从中班开始,每周三下午开展同龄班级游戏共享活动,幼儿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活动的地点,在游戏中尽情地享受空间、材料、时间、人际的开放,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幼儿性格活泼大方,热情、主动交往,探索发现的愿望比较强烈,整体素质明显比较高。(2)打破年龄界限的交往游戏。
这是一种打破年龄束缚与其他各个年龄混合游戏的方式。在平行班游戏的基础上,打破班级界限,使全园所有的空间都成为游戏的场所,全体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自由选择游戏的机会。这样做能为孩子构建了更为立体的交往空间,他们能多层面体验人际关系,多层面地了解自己的角色,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形成相应的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意识。开展这样的游戏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温馨场面:大孩子牵着小弟弟妹妹的手,他们低声说着悄悄话,商量着某些事情,年长的孩子尽量放慢自己的脚步,而年幼的宝宝则急速地加快自己的步伐,期望赶上大孩子的节奏......大带小,小学大,这样的交往模式弥补了独生子女缺乏交往伙伴的问题,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积极的情感。(3)以主题领衔的全园集体游戏。
这种游戏是在全园混龄游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题更加明确的游戏。游戏中儿童可以保持原有的自由,又可以通过玩同一主题下不同形式的游戏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一方面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激发和保持孩子游戏的强烈兴趣,另一
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达到游戏与教学活动的高度融合。
(4)以区角为主与主题结合的游戏:在班级相对固定的区域内放置游戏材料,结合近期开展的一些教学主题活动开展的一种游戏,这种形式一方面能发挥固定区角保持游戏联系性的作用,又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能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让孩子们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现问题,提高能力,获得发展。
问题三:一部分班级的区域活动大多为“老三篇”语言区――几张图片(或几本书),美工区(手工区)――笔、纸、剪刀,音乐区――一张节奏图、几件打击乐器……
解决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从以上这一问题可以看出,教师并没有按这一要求地去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不要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置一些区域。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设置各种区域,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的材料,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意愿选择内容,宽松、自由地进行活动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游戏,它在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提供条件的同时,又渗透教育的目的要求。因此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时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材料的层次性。
首先,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在同一区角中材料的投放中即也呈现其差异。如:数学区中,要求中班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形、时空等概念,并学会比较、分类、排序、测量等简易方法,所以在材料投放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图形与数字”(根据图谱上的图形与数字,找出相应数量的图形摆放在图谱上)、“有序的花”(将花按一定的颜色规律插到泡沫板上)等。而大班幼儿在已掌握简单数理概念的认知活动外,还应学会简单的运用,所以在区角中教师投放的材料也随之有了一定的深度,如“数字填空”(将纸板中缺少的数字按正确的顺序补充完整)、“毛毛虫”(根据卡片上的数字添加虫的身躯,目的在于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等。
其次,同一年龄段中幼儿各方面能力的不同,对材料的要求也就不一样。因此,在同一区角中应提供不同的材料,以便满足各类幼儿的操作需求。如:大班美工区以“有趣的复制”为主题投放了各类相关材料,根据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在材料摆放中遵循了由浅入深的规律,有现成的直接可复制的、有提供瓜果要进行雕刻后复制的、还有用糖纸搓成团后进行印染的等。幼儿可根据教师提供的不同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从中,我们还发现由于幼儿能力的差异,同一材料其操作的途径也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看家本领”。
二、材料的数量化。
区域投放的材料不能五花八门、但也不能过于单一,应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密切结合,同时要有一定的数量保证。这样就可满足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能力去选择和操作。按班内幼儿在每个活动区中人数计算,确定本班幼儿每个区角中材料投放的数量。比如,小班在创设区角时,设计了娱乐区、图书角、娃娃家、生活区、建构区,每个区角按4个人的比例进行材料分配。按照现成的及家长共同收集来的材料,在相应的区角中设置了多套操作活动。如娱乐区有活动3种(投篮、玩沙、钓鱼)、建构区有玩具5类、生活区有活动6种(喂食、娃娃家、折叠衣物等)。
三、材料的动态性。
区域的材料除了有一定的数量化外,也不能够一尘不变,而应随着幼儿能力的提升及主题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换、添加,使其呈现动态性。
我们在创设区域活动时,有一些是相对静态式区域,是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目标进行有的放矢,例如:益智区、数学区等。而有些区域是处于动态的,它的内容经常性地与主题密切联系,随着主题活动不断更换、深入而不断变化、调整,如:美工区、科学区等。区域中我们可以将主题中一些操作性、探究性为主的内容投放其中,主题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物品、新累积的经验等也可放入其中,并授予其新的目标和要求。
此外,还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及发展水平随时调整材料。当幼儿已能轻而易举地完成某区域里的任务或这一区域主题长时间的未被理睬,那么教师就应该考虑调整材料了。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持续时间短,老师就要利用新鲜的材料去刺激他们的兴趣,使之不产生厌烦、乏味感。
四、材料的低结构性
高结构的材料规范、精细,目标明确,幼儿在操作中能达到和检验自己的操作结果。但是区域活动中注重不是操作程序、结果,而是让幼儿通过对材料千变万化的摆弄,尝试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而低结构的材料正好符合此要求。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中,注意高低材料相结合。在区域投放的材料,既有买来的现成材料,还应有自制的活动材料;既有成品,还应放置半成品。一些废弃的鞋盒、纽扣、毛线等都成了幼儿最喜欢操作的材料,于是我们特向家长收集各类废旧物品,将其摆放在相应的区角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不引人注目的东西有的被孩子们制作成件件工艺品,有的被孩子们搭建成了座座高楼……
问题五:游戏评价相当多的如同虚设,要么面面俱到,要么简单了事。解决策略:
新纲要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从而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在以前的游戏中,老师经常是在游戏结束时先入为主、以点带面的对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语也很单一,其实,这种评价对孩子在游戏中的发展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更无法引起互动。如何在游戏中给孩子适宜的评价,我们老师在游戏中也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尝试。
游戏是幼儿个体经验的反映,在游戏结束后的评价与讨论是一种相互交流、相互比较、相互启发的社会学习过程。为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就游戏情况展开讨论,让幼儿体验和回味游戏过程,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从中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应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中,增添幼儿游戏的兴趣,为幼儿间互相交流、共同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游戏评价应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为幼儿提供交流经验、展示作品的机会,让幼儿体验游戏的的成功和快乐;通过评价,鼓励和支持每一个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的创造,激发幼儿进一步游戏的兴趣和热情。游戏评价活动的形式必须根据年龄班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托班幼儿还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他们难以通过语言的概述和描述与别人进行游戏的评价,所以托班幼儿游戏评价的时间可以少一些。小班幼儿的语言虽有发展,但思维还很具体,所以评价活动主要倾向于通过表现和表达,进一步体验游戏中的快乐,或只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发表看法。中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明显提高,游戏的评价活动可以集中于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
第三篇:剪纸活动中的问题解决及教师指导策略
剪纸活动中的问题解决及教师的指导策略
摘要:幼儿园剪纸活动是幼儿园比较常见的活动形式,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对幼儿在剪纸活动中的操作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从中发现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幼儿解决困难的方式,通过对一些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帮助教师寻求指导幼儿进行问题解决的策略。
关键字:剪纸活动:问题解决;指导
剪纸属于幼儿园手工活动的一种,在幼儿园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在幼儿剪纸活动过程中,问题解决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和组成要素,幼儿的剪纸活动与问题解决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剪纸活动的过程就是幼儿不断的遇到问题,然后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是指需要解决的某种疑难。三岁的幼儿已经能够解决问题了,幼儿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表现出的是退缩,教师如何根据幼儿所处的问题情景给予适时的指导是现在很多一线教师的困惑,本文尝试针对本研究者在幼儿园中观察到的一些案例对幼儿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教师在过程中给予的指导进行解析,以期能为一线幼儿教师提供一些启发。
一、幼儿在剪纸活动中常见的问题类型
剪纸活动是幼儿手脑并用才能完成的活动,幼儿通过认知、表征、想象、构思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作品的形象,然后通过头脑和双手的配合利用材料使作品成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常会遭遇一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一)身体协调性和肌肉力量的发展欠缺
在进行纸工活动的过程中,幼儿需要自己动手或利用工具去操作活动材料,所以对幼儿的动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幼儿双手配合以及手眼协调能力。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工具操作的熟练程度,有些幼儿在活动中双手配合不灵活,肌肉力量不足,给他的操作过程造成了一些困难。
在一节剪纸课上,幼儿学习的内容是二方连续剪纸,幼儿A和同桌的小伙伴按照教师教授的方法折好后,拿起剪刀开始剪纸,他要在纸的一边上淘一个V字形的洞。他手拿剪刀从下面开始剪,但是纸老是从手里飞出去,他尝试了几次才勉强把一边剪开,但是要把纸转一圈从上向下剪的时候,A拿剪刀比了比绕不过去,然后他把剪刀拿出来从另一边用和刚才一样的方法从下往上剪,快剪到V的尖的时候A停下来,把剪刀放下用手把快要剪透的纸片用手撕下来。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折的次数有些多,纸有些厚,幼儿的肌肉力量小,幼儿剪不动,造成“纸老是从手里飞出去”,同时幼儿的左右手配合还不协调,无法在右手操作剪刀的时候转动纸片,所以无法完成有弯度的剪法,最后还要借助手撕的动作完成。
(二)缺乏对作品进行设计的能力
在剪纸活动中,对作品造型的设计和构思是比较关键的一步,想要制作出漂亮的作品在剪纸之前要对其有比较丰富的设计。但是某些幼儿在进行这个步骤时表现出更多的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着手。
观察者在剪纸课上经常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在一节对称折剪的课上,教师讲解完要领以后开始让幼儿自由的操作,幼儿B想要设计一个蝴蝶图案的剪纸,幼儿将纸折好以后拿起笔准备设计,一边还嘟囔着“我要剪一只大蝴蝶。先画一只蝴蝶,蝴蝶怎么画呢?”几分钟过去了,幼儿却迟迟没有下笔,最后幼儿只好求助旁边的教师。这时的幼儿已经掌握了对称折剪的技巧,但是幼儿缺乏绘画方面的知识,无法独自完成设计。
(三)不能真正理解剪纸的技巧和方法
剪纸活动最重要的两个技巧就是挖空和连接,在设计的过程中,图案要设计在中心线的边上才不会把图案的连续性破坏,幼儿幼儿观察和认知的不全面,通常很难理解其真正的原理,对于老师的话也似懂非懂。
在一次二方连续剪纸的活动中,幼儿A在折好的纸上设计了自己喜欢图案后用剪刀沿着画好的线将多余的纸剪掉,完成后他得意的打开自己的作品,然后发现本来应该连续的图案变成了一截一截的了。
二、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尝试错误——独自解决问题
有些幼儿在遇到问题时倾向于自己不断进行尝试来解决问题,但是这种尝试是无目的的多次重复的过程,幼儿有时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症结,只是一遍遍的重复错误的方式,偶尔误打误撞的解决了问题,但是再次遇到问题还是不知道解决的方法。
在一堂练习剪五角星的剪纸课上,教师讲授了一种新的剪五角星的方法。幼儿Q拿到材料和工具以后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剪起来,开始的时候她用旧的方法剪成了几个五角星,随后她又在教师的要求下尝试使用新方法来剪五角星,但是由于她还没有完全掌握新方法的要领,第一个剪出来的作品有六个角。她偷偷把六角星压在桌子下面,重新拿了一张新的纸继续尝试,但是和刚才一样她又失败了,这样反复了几次,其中有一次她在教师的帮助下剪成了五角星,但是教师走后她又失败了,直到最后她还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
(二)求助同伴——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些幼儿在遇到问题时喜欢向身边的同伴求助,大部分幼儿会选择帮助别人或者帮助同伴共同解决问题,只有极少数的幼儿会拒绝提供帮助。但是这种情况通常是有利有弊的。当幼儿操作到一定程度,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进行的时候, 他们会参照身边同伴的做法, 继续丰富制作活动。但当幼儿对自己的制作过程没有一定的规划, 只是漫无目的地照搬他人的做法时, 这种模仿是消极的, 甚至会限制幼儿的制作过程。
在大班的一节剪纸课上同一张桌上的三个小朋友在进行剪纸活动。男孩D拿着纸不知该如何操作,于是向旁边的女孩E请教,E“你拿一张纸对折,然后在中间涂上胶”D用手拿过胶棒,E摇了摇头“你要先对折然后再涂胶”D“先对折?这样折吗?”E“对,边对边,角对角”,D折好后E看了看又说“你把下面涂上胶粘在这上边”,D涂了胶往上粘,但尝试了几次都失败了,最后终于把它们粘在了一起,高兴的拿着做好的东西向同伴晃了晃,E赞赏的笑了笑。
(三)寻求教师的帮助
观察者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幼儿遇到问题时更多的是求助教师,而且求助的频率很高,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引导着和辅助者在教室里观察着幼儿的活动过程,当幼儿遭遇困难时自然而然的向附近的教师求助。有些幼儿甚至在离开教师的帮助时根本无法独自将活动进行下去,在观察中某些幼儿在操作的每一步都要询问教师,甚至有时教师还要代他完成某些步骤。
教师应该正确的对待幼儿寻求帮助的行为,过高的指导频率并不一定导致满意的结果,反而使幼儿在操作时缺乏主动性,丧失了手工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一节集体教学的剪纸活动中,幼儿W在看完教师的示范后尝试自己操作,她先拿了一张纸对折了一下,然后向着老师“老师,哪是中心点?”教师“你打开看看”W没有打开纸而是又对折了一下,“老师,我可以拿笔了吗?”得到教师的回应后拿起笔,但是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老师,我不会画”教师在另一张桌子上没有回应W,她拿着笔描报纸上的字,过了一会儿教师走过来帮W在她的纸上画了几条线。
三、教师在幼儿解决问题中的指导
(一)给幼儿独自解决问题的机会,注意介入的时机进行适度的引导
幼儿在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尝试解决的时间,而不应该在问题出现时立刻提供帮助。三岁以后的幼儿已经具有了解决问题和思维的能力,只要这种问题是他能够感觉和看得见的,幼儿可能缺乏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但是作为成人的教师不能够剥夺幼儿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汉能使幼儿学到更多的知识经验,还能帮助他们学会仔细的观察,锻炼他们思维活动的逻辑性和灵活性、清楚地看到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还可以形成他们对解决问题的积极的态度、兴趣和自信心、而所有这些都是儿童今后取得学习的成功的必要条件。
对幼儿提供帮助的时机很重要,既不能打击幼儿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又不能使幼儿受挫打击幼儿的信心。当问题出现时,教师可先进行引导,帮幼儿理清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然后给幼儿一些思考和试误的时间。一段时间过后如果幼儿还没有任何进展,教师可介入问题情境中给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脚手架”,帮助幼儿进行思考,并与幼儿一同尝试直至问题解决。
(二)增加指导之前的必要观察时间,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观察结果显示,在幼儿园的剪纸活动的基本过程中,教师对幼儿问题的指导频率过高,几乎每隔几分钟都会有指导行为事件发生,但观察发现并不是每次指导行为都是有效的,相反,教师的过高频率的指导很多时候对于幼儿问题的解决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高频率的指导并没有带来相应高的指导效果,反而是过于频繁的指导使得教师无暇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真正深入的观察,从而影响了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问题解决的前提是了解幼儿当下的困境和需要,这必须要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实现。教师如果只是在幼儿寻求帮助时给予指导,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而没有看到问题发生的过程,就很可能无法为幼儿提供帮助。在观察中教师可以清楚的了解幼儿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教师可采取什么形式最有力的帮助幼儿走出困境。
(三)多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幼儿在商讨中共同解决问题
幼儿的小组学习是一个充满着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小组为学习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场景使幼儿可以自由的讨论、协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也是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时,除了首先自己进行努力尝试之外,也向同伴求助。幼儿在向同伴求助的过程中,遭到拒绝,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幼儿的社会交往存在的问题。
小组学习的过程是幼儿相互之间对话和交流、启发的过程,是幼儿表达思想、情感和需要的过程。教师可以在小组外进行旁观和指导,让幼儿自由的讨论,商讨解决的方案并实践方案,集合集体的力量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提供示意图,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观察者发现在剪纸活动过程中幼儿遇到了一些操作过程的困难,究其原因是因为幼儿没有真正理解操作的步骤,或者教师讲解的过于匆忙幼儿没有完全掌握,于是在操作过程中不断的求助教师,教师如果每个人都个别的进行指导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不利于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介于此,教师可讲操作过程做成示意图张贴于教师的美工区内,将详细的步骤标明,并且引导幼儿学会看示意图,当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可以从示意图中找到答案。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而且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2]杨巍.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可能性探索———以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为例.学前教育研究,2005,(5)[3]叶大新,王孔勤.探究学习的教师指导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3(9).[4]沈美兰.数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现代大学教育,1989(04).[5]赵顺成.对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的几点思考[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6]沈莉.创设游戏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实践[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7]邢保华.浅议幼儿独立决策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2004.4:26-27.[8]童颖.利用科技操作活动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A].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08.
第四篇:我国医药产业中新药研发策略研究
我国医药产业中新药研发策略研究
医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国际化的竞争型“朝阳产业”。我国的医药行业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对于这样一个高技术产业而言,新药的研发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产业的核心竟争力,决定了这个产业的发展规模、盈利能力乃至产业的生存与否。药物研发与各种宏观、微观的环境因素联系紧密,、又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制约于技术和资源的投入,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新药研发正面临其他国家和国际大型医药企业的严峻挑战。我国自主研发的能力还很弱,面临着从低水平模仿到自主创新的突破。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研究机构、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来解决。
关键词:药学论文
根据药物研发的产业特点以及全球研发的趋势,再结合我国制药企业的具体情况,从创新药物研发角度而言,特提出以下战略:
(1)创新药物研发的战略是建立在,无论是对突破性新药、部分创新药物还是药物应用创新,都必须是握有专利,掌握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发,这是提升我国药物研发能力的目标和愿景。
(2)一些具有相对优势的制药企业,如生物制药公司、中药企业,应专心致志,采纳“突破性新药研发战略”,开展新型中药制剂以及新生物制品的研发,一定要注意与国际规则接轨,争取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的位置。
(3)对于我国大多数制药企业应以“二次开发”策略为主,从控制风险,投入产出的角度考虑是否进行突破性药物的研发,这与我国的国情及市场是相符合的。但最为重要的是,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剂型,要研究和用国际标准尤其是美国FDA的规范要求企业,这对进军国际市场至关重要;对于我国少量的大型企业,可以考虑"ME-TOO”药物的研发,有条件的适时进行突破性新药的研发,这对于提高制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知名度大有好处。
(4)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所处的环境,再确定研发战略,即研发药物种类后,有选择的应用自主研发或者与合同研发机构(CRO)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对于自身技术或资金的不足,可以利用风险投资或者建立跨国研发机构。
第五篇:纳税评估中存在的困难策略
纳税评估作为一种税收中期监控的有效管理手段,在现代税收征管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提高征管质量,优化新征管模式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迫在眉睫,作为深化改革中的新生事物,纳税评估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使其更好地为深化税收征管服务,已是当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现对纳税评估工作运行初期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做一探讨。
一、目前纳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评估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要求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全方位、大容量、多角度地搜索和掌握,要求评估人员依据国家的税收政策及自身综合知识和素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多层面对税源状况、纳税行为进行细致的案头分析,逐步审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但是,目前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善于从掌握涉税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挖掘深层次的问题,使很多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停留在看看表、翻翻账、对对数的浅层次上,评估工作的中期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纳税评估指标存有一定局限性。现行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一般这种评估指标的测算结果都直接与行业正常值进行比较,也就是说该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似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和评价很难合理制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还经常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的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效果和开展方向。
(三)纳税评估与征收、稽查各环节的关系不够理顺。纳税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手段,与征收、稽查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评估工作是建立在深化征管改革的基础之上,若没有一定征管基础,纳税评估将是无源之水,而评估工作反过来又对加强税收监控起到促进作用;其次,评估工作是介于征收与稽查间的“滤网”,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评估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在与征收、稽查等环节的联系过程中,因工作衔接、资料传递等程序没有一种明确的机制加以限制,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评估与征收的不理顺、评估与稽查的不理顺。
(四)信息渠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宽。纳税评估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国税机关内部各岗位在日常征管工作中整理形成的各种资料、数据,以及外部单位提供的信息资料。因此,资料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评估工作的效率和成果,但是国税部门日常形成的数据资料真实性较低,成为制约评估指标准确性提高的限制因素。另外,在设计时,部分相对指标也存在着与评估项目相关性不足的问题。
(五)评估工作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现阶段的评估工作的对象和方法只限于对增值税的评估。针对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从对增值税异常申报入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增值税异常申报的恶性蔓延,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但是国税部门管辖的税种不仅限于增值税,还包括消费税、所得税,随着税制改革的不断发展,这两个税种在国税部门组织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因此,亟需在对增值税纳税评估的经验基础之上,尽快探讨对消费税、所得税的纳税评估指标分析体系和评估方法体系。
二、提高纳税评估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培训,提高评估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应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从事评估工作;其次,坚持学习经常化、制度化,使评估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多学习、勤实践,精通业务知识,掌握各项税收政策,熟悉企业财务制度,精通财务核算方法;第三,要加强对纳税评估人员的培训,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素质,培养出一批能够胜任评估工作的“专家”。
(二)合理改进完善评估指标体系,避免机械地运用现行分析指标。对指标体系中用途不大的可以不用,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的实用指标也可以使用。评估过程中,除进行大量的指标测算、数据比对等定量分析外,还要使评估人员对行业、企业情况做详细了解,将定性分析的纳税评估与定量分析的纳税评估有机结合。
(三)建立一种机制,理顺两个关系。建立一种机制,明确出三个环节间资料传递的步骤、时间限制、责任单位,纳入征管流程,并以严格的督查考核促进落实。具体为:一是要征收监控、管理服务、税务稽查及时将纳税申报资料、发票稽核、财务资料等有关资料传递到评估岗位;二是要做好评估结论,相关环节要配合落实并将结果及时向评估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