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人小结马概基础知识
马概基础知识
1.我国最大的实际(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根本特征是 不发达)2.基本国情----我国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现实国情----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邓小平提出)
4.“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和建设的基本根据” 5.列宁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问题 6.毛泽东,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提出发达与否的阶段
7.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8.搞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不够格—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主要是在 物质技术基础上不够格,也是在 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
9.最高纲领(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准备必要条件)10.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
11.邓小平,1992,南方谈话,三个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生活水平12.压倒一切的是稳定
13.1984,十二届三中全会,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现实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4.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15.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16.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互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
17.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18.三农问题 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抉择
1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中心环节、物质基础
生活宽裕……目的、基本尺度 乡风文明……反映、要求 村容整洁……必然要求 管理民主……政治保证
20.民主是国体和整体的统一
国体----国家的阶级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21.八大民主党派------国民党、民盟、民建、民进、农工、致公、九
三、台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主同盟、民主建国会、民主促进会、农工民主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台盟)
2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3.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是基本政治制度 26.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27.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28.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9.《和谐与自由的保证》,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社会,并指出新社会“和谐”是全体和谐----1842,德 空想主义者,魏特林
30.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内政问题
31.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 台湾问题 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3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3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12,周恩来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3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35.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知识分子是 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6.中国共产党是 中国工人阶级、人民、民族的先锋队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客3主4)?
————1.国内十年文革带来严重挫折,政局混乱,经济缓慢甚至停滞;国际新科技革命,差距拉大,中国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国内外环境)
2.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根本性的变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 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及相应地改革政治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革性质)
3.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机制,认为基本制度是正确优越的,是历史选择,不能改变,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具体体制机制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如经济体制、政治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机制的关系)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的生产力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力)
2.毛泽东总结历史提供了理论基础---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 依然有 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要把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统一起来,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理论指导)
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计划---市场)的选择过程??
原因3 +改革弊端1+转变4 + 结合2 ————1.客观,国内生产水平十分低下、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而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
2.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直接影响,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
3.理论区分,当时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1.弊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 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缺乏应有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转变--1981,党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方针
2.1984,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党十三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4.1992南方谈话,邓小平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
1.结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 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3.论述 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之间的关系?
————1.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的核心和实质是全体或部分社会成员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3.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值得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如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4.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1.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 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其主体地位,它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物质基础)决定的。只有承认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区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3.坚持其主体地位体现在它是 全社会分配领域 和 公有制经济内部 主体的分配原则。
4.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的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 物质财富 和 使用价值 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当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有效地利用它来生产。
4.论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1.和谐社会就是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 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工作方针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主要动力是改革开放;重要保证是民主法治;重要条件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是 在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的共同建设。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已经是,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质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主要矛盾 的内涵?
————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1.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 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
2.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7.党的十三大 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领导和依靠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主要内容),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基本途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优良传统和根本立足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十七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奋斗目标)。
8.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核心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 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8.党的十三大 把邓小平“三步走”确定下来?
————1.第一步,1981到1990,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在购买力不变的情况下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第二步,1991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9.我国 当前小康社会的 特点是?
————为什么建设 全面 小康社会?
1.低水平,即生产力总体水平低;
2.不全面,其涉及的内容和人群不全面; 3.发展很不平衡
10.怎样建设 全面小康社会(五个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保持三者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促进
3.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4.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12.改革开放的特点?
————1.全方位 就是对资义、社义、发达、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2.多层次 即根据各地区的实际特点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开放,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
3.宽领域 立足国情,把对国际商品、资本市场的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科教文、服务业等领域。
13.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的基本框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15.为什么选择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 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2.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16.坚持走中国特色 新型工业化特色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韩靖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7.坚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 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政治文明建设的 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为什么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 重要任
务?
————1.是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第二篇:马原个人小结
何谓自由——一个历史的考察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0131131004 杨青松
摘要:
我们的马原小组的课题是“何谓自由——一个历史的考察”。当今的我们总是有许许多多的压力所束缚着我们,虽然我们肉体并没有因为栏笼而限制我们的行动,但是心灵的压力,依然会让我们有种不自由感。自古以来,每个时间阶段都会有不同形式的框架限制着我们,因此有关自由的话题我认为是永远不可能终止的,而对于自由的追求我相信也是无止境的。本论文通过自由的利弊,三个有关自由的问题等对自由问题进行见解阐述。
关键词:自由 民族自由 思想自由 爱情自由 利弊 历史
正文:
从古至今,民族自由,思想自由和爱情自由是三个关于自由的大问题。抗日战争,国民为了守卫自己的国土,顽强的与外来侵略者所抗争,保护自己民族的利益与自由。我们不甘愿被外来侵略者所压迫,自己的民族应该由我们自己来主宰,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反侵略战争,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成功抵抗住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后世意义深远。同时类似与此的反封建反侵略战争还有很多,比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保卫民族,不受外来者侵犯,这一直是中国历朝历代所面对的问题,除了刚才所说的近代的事例,卫青,霍去病,杨家将,岳飞,戚继光等等,也为守护自己的民族自由,而拼上了性命。再如思想自由,不得不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华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因为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状态,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关于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主要以虚构的故事为主,比如《梁祝》,《西厢记》。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描绘了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所付出的艰辛。而有记载的,比如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等等,都充满着凄美与无奈,可见比起现在的爱情,虽然还是有些现实的门槛,比如家长的反对,世俗的偏见,让我们的爱情还是没有绝对的自由,两个人在一起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比起从前,真的已经好很多了。
自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关键还是掌握那个度以及合理的运用。在当今社会,绝对自由肯定是不可能。一个人不可能享有绝对的自由权,我这里所说的自由,不是只自己想干什么干什么,而是做出事后,不会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后果,比如作案后,法律将会给他制裁。此时对于自由的限制,是在维护社会的安定。又比如言论自由这个问题,很多人报怨自己没有足够的表达权,可能真的确实也存在这个问题,可是这一定程度上也阻止了一些分裂主义以及黑暗教派的传播,切断了他们的传播渠道,世界上总是会有无知的人的,他们会容易受到蛊惑,因此这也是保护了他们的安全。以法治国,以德治国,每个阶段的法,以及对于善恶的定义都会根据时代而有所不同。牺牲一部分的自由,而换取的是更多的安定以及秩序。
除了法律的约束之外,自由对我们来说应该是在法律允许内,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这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获得部分自由,比如想吃什么吃什么等等。因为想要生存,就必须去付出代价,为了生计,必须去赚钱,工作的压力随之而来,为了有份好工作,就必须去学习,学习带给我们的压力有随之而来。我们人人都想去拥有这份自由,可是真正敢去追求的估计只有看透世界,看透人生的圣人。古时有庄子为了自由放弃所有的名利,而如今的我们一边希望着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一边仍然是不舍得放手,放手即是所有,放手后便不再有烦恼,有人会问什么都得不到了为什么还是所有。我认为这无非是个满足感的问题,如果这样解释那放手后的那种自由感和满足感其实是有的一拼的,就看自己怎么想了,就像赚钱是无止境的,同样的两个人一个是大老板一个是小摊贩,都获利100,对于他们的意义也是不同的。自由的程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也都是不一样的,被囚禁的人,希望的是出去的自由,对病人,自由就是健康的身体,让他们能和普通人一样迎接每一天,出行不受到限制。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书籍以及名人都阐释过自己对于自由的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1.表达的自由2.信仰的自由3.免于匮乏的自由4.免于恐惧的自由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重申了这四大自由的精神。这是一个国家的总统为自己的人民宣扬了自由的观点,可是在一本叫做《论美国的民主》的书中,显而易见,如果政府集权与行政权结合起来,就会获得无限的权力。这样它便会使人完全的长期的不敢表示自己的意志,习惯于不是在一个问题上和暂时的表示服从,而是在所有问题上和天天表示服从,因此他不仅能用自己的权力制服别人,而且能用人民的习惯驾御人民。他先把人民彼此孤立起来,然后再各个击破,使他们成为顺民。一个是美国总统自己的言论,一个是一个法国作家对于美国统治阶级的看法,可见同一个对象,不同环境下的人看法也是不同的
萧伯纳说过“真正的闲暇,是为所欲为的自由,可不是一事不做,无聊偷懒。” 自由并不是消极地推卸责任,什么都不管获得清闲,而是一种真正达到平稳心境,并且不给他人造成困扰的一种态度。真正的自由,可望而难及,因为我们活在当下。
第三篇:马概心得体会
解读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12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全党全社会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
为何国家如此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呢?
第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认识,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科学宏观认识。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原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对自然界的利用和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认识上的不足和忽视而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个是残酷的现实,它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第二,只有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节约自然资源,才能实现资源持久利用。传统社会发展模式只重现在而忽视未来,导致一系列的短期行为,阻碍了社会的持续发展。正如人与自然环境既分离又统一,但分离必须以统一为基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既要时间上强调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突出发展的持续性,又要合理地布局和利用了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
第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它周围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四,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加快建立与资源节约型城市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全面推进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经济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新路。
第五,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化解国内资源瓶颈制约的重要方法,是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同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发展与资源的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不平衡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需要。
最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事物的质变,而且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空间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从小事做起,长期坚持以达质变,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第四篇:马概演讲稿
人生价值何在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功业千秋,永垂不朽? 为什么有的人悄悄而去,却没有给后人和社会留下一点儿有价值的东西?谁不希望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有价值? 那么,怎样的人生才算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呢? 对于这个问题…… 歌德说:“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得到什么。”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说:“自己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过得更美好。”
马克思是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伟大人物,他创立了科学的、光辉的共产主义学说,为人类的彻底解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马克思曾说:“如果我们能选择一种最适合于人类工作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在它的重压下变得意志消沉,因为我们是在为人类而作出牺牲,这样,我们就不会陷入到一种毫无意义的、狭小的、个人主义的欢乐之中。我们的幸福属于成千上万的人们。我们的事业虽然是无声无息的,但它将永世长存,在我们死后,善良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他们的热泪。”说这段话的时候,马克思只有17岁,而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他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他所说的话。他诞辰100周年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不是还在深切地怀念他、悼念他吗?正因为马克思为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一生才有那样重大的意义,他的人生价值才那样无可估量地巨大。
鲁迅先生也是个伟大人物,如果他没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精神,如果他没有为中国人民的美好未来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不会这样伟大了。
事实上,那些千古不朽、光照史册、堪称人类精英的伟大人物,又有哪个没有为人类的共同事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呢?
当然,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马克思、鲁迅第二,但真正的有志之士,总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去做出伟大的成绩,在有生之年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去为人类造福。
一个人是不可能离开人类、离开社会而独立生活的,要使人生有价值,就得造福于人类,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青年,要使人生有价值,就得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伟大的共产主义的事业之中。
人生的价值只能和一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的多少、立下的功绩的大小成正比。
许多革命烈士,年纪轻轻就为人民献出了生命,难道他们就不爱人生?不,对人生,他们也充满了眷恋,充满了渴望。但是,他们为了更多人的生,面对死亡毅然决然。他们的光辉形象将永远耸立在人们的心中!他们死得光荣,死得伟大,他们的人生价值是那些碌碌无为而寿终正寝的人不可比拟的。
第五篇:马概心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心得体会
———或许真正的欣赏是在你切实融入后才会得以知晓
蓦然回首,犹记得刚接触马克思主义课程时是何等的无奈。因为在大脑的固定记忆中马克思主义是官方形式的语言,似乎怎么也不可能与我们自身联系在一起。课余饭后,一谈马克思主义概论,大家都会无趣的摇摇头。但是,正如一部分学长学姐当初告诉我的一样,一开始学习的时候觉着无聊,枯燥,但是当你真的学完后,就会发现,遇到生活中的事情时,就会习惯性的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去解释,然后自己就会顿时变的豁然开朗起来。是的,或许有些东西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很无趣,而只有当自身切实融入,切实理解后,才会发现它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必要。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原理就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理论了,而是一种十分有用的生活工具。
其实我们早就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了,初中高中的时候在政治书中就以有所涉及。书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无产阶级科学理论体系。然而,这句话分量太大,意义太重。因此我只能用自己的浅薄理解去说明其意义了。于我,马克思主义原理其实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解释人们日常行为教人们如何认识时间的一种方式,一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虽然马克思主义原理产生于欧洲,可是它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鸿沟,影响了整个世界。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历史上树立起一块不可逾越的丰碑。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是给全中国人民带来了曙光,为争取人民自由独立,为实现人民温饱富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可以毫不犹豫的说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人们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然而,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更别提新中国了。
在这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原理使我得益良多。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于我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教导我如何正确的为人处世,如何全面的看问题,如何交朋友等,为我更好的认识世界以及更好的生活指明了方向。其中让我感触最深刻的就是,它改变了我处事态度,想问题的角度。
首先马克思主义让我知道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需要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要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尤为关键。处理问题,只有以这个为原则,才能真正做到,做好。从古至今,这都是一个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真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一个成功人士不是以此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即便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也无一例外的考虑了现实状况和现有社会环境基础。因此,一切以实际出发的态度是极为重要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我最深有体会的一点了。马克思曾今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们就应该以这种态度树立自己,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显然,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表明,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人们的认识是由实践中产生的,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的,同时受到实践的检验。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革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得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充分的暴露出来。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尤为重要。从历史上诸多的实际例子就可以看出实践这一方式的绝对必要性。就像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纸上谈兵的赵括,为什么似乎兵书读的颇多,但是到真正实战的时候就完全不行了呢?问题的关键就是,那些兵书上的知识只是前辈们总结的,其使用条件要看实际情况。兵书上的知识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知识阶段。而众所周知理论只是文本的,纸面的,和现实的情况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用实践去检验其可行性,切勿片面的停留于理论知识。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的同对象向
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应到大脑中来,形成直接的经验。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由于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可以说都是从经验中来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所以,从更本上来讲,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有力来源。从过去学习效果不佳的教训,就可以明白其重要性。马克思这一观点让我深刻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这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观是我绝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最为深刻,也最为有趣是部分了。我想大家应该还记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寓言故事吧。当我们深思熟虑的观察自然界或者我们自己个人的精神活动时,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其实就是指事物之间,内外因素,各个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就如我们平常挂在嘴巴上的有因必有果,因果是循环的,相互作用的。就想现在的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就是缘于人类的污染,而臭氧层破坏后又导致紫外线的辐射增强,使人们易患皮肤癌。所以,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绝对孤立的事物的。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任何事物都在普遍联系,相互作用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就教会我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事物中考察其普遍的联系。要树立世界眼观,顺应世界潮流,把握在发展过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发展自己。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另一个让我体验颇深的地方。以往,遇到事情看似毫无转机,毫无可能时,我会选择放弃。然而学完这一部分,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软弱。没有发挥自己最大的努力,怎么知道有没有可能呢?并不是说人类在规律前和既定事实前无能为力。当然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要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同时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在这些前提下,我想任何事情总有实现的可能。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是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好不夸张的说,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情是马克思主义原理解释不了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始终高举其伟大旗帜。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践中的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这不正是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运用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吗?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应该重视学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其完整体系。必须要清楚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一个开放而不是封闭的独立的体系。它总是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们的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真正内涵。
最后我想对以后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同学们说,马克思主义原理阐述的问题在日常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不是没有用武之地。我们必须善于总结规律,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问题,真正的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充实我们个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