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途径的探析
宪法学课程论文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途径的探析
[摘 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拥有近7亿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重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实现了村民自主选举,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前我国的农村基层民主还存在各种不足,本文将就各种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使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得以完善。
[关键词]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参与意识、法制建设与宣传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前提,是体现我国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已逐步成为我国亿万农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渠道。2010年10月28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组法》)正式实施,成为规范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主要法律依据,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党中央作出了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正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①。但就像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一样,农村基层民主的建设同样也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
一、当前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贿选现象大量存在
自2006 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以来,广大的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村村委会选举的竞争性也明显提高,但贿选现象也随之加重。为了达到当选的目的,候选人利用多种不同的贿选方式来争取选票。《村组法》第十五条规定,对“贿选”,有关机关应当负责调查并依法处理②。但在实践中,特别是近年来,有的人为了当选,采取送礼、摆酒席、用钱拉选票、买选票,甚至还有暴 ① 孙靖、王聚强《完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途径探析》,《传承》2010年第7 期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五条 宪法学课程论文
力拉选票的现象。这些贿选现象不断增加,不仅严重打击了广大农民本来就不高的民主选举积极性,而且还让有关部门无从查证与禁止。
(二)家族势力操纵选举
在我国,广大农村基本上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而形成的稳固群体。家族成员间相互团结,凝聚力是非常的。但就是因为这种团结与凝聚,让某些别有用心的候选人利用,成为他们争取选票的工具。在村委会选举中,一些大姓大户的候选人就利用这种家族关系,到家族成员之间进行“误导性”的游说,打着为本族人谋利益的幌子,达到为自己拉选票的目的。由于受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的限制,许多村民往往不会去考虑候选人的学识和能力,很简单的认为选“自家人”是维护家族团结的表现,如果选了“外人”就成了本族的“叛徒”,不但会被本族人排斥也会被其他村民瞧不起。
(三)代写投票与委托投票现象难以监督
《村组法》第十五条规定:“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选举期间外出不能参加投票的,可以书面委托本村有选举权的近亲属代为投票。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公布委托人和受委托人的名单。”③我们都知道,选票应由选民本人填写,因文盲或病残不能填写选票的,可以委托候选人以外的人代写;代写人不得违背选民本人的意愿。但事实上在我国目前农村的基层民主选举中,由于情况复杂,选民家族、宗族观念强,民主素质普遍不高,帮派势力也存在,这就给一些宗族势力大的竞选人以可乘之机,有的预先拉拢、买通代写人,有的通过家族成员控制代写,有的甚至利用家族、帮派势力强行代写选票的情况比比皆是。
二、当前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经济利益的驱动
在村委会选举中,候选人和选民的行为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候选人对当选后经济利益的估测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竞选积极性,也是产生贿选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候选人贿选的根本动因是村干部职务背后的经济利益。一方面,当选后的村干部有稳定的资金收入;另一方面,职位背后的隐性收入才是贿选者最看重的利益。在现行的法律法规条件下,村委会拥有对农村集体资源的支配权力,控制着农村宅基地的分配、土地的承包转让、村办企业的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10年10月28日修订 宪法学课程论文
经营和利润分配等。再加上村委会拥有的权力得不到有效地监督,利用权力获取非法利益似乎成了贿选成功后的潜规则。面对候选人的贿选行为,许多村民不但不拒绝,反而认为候选人用他们的钱财来换选票对大家来说是各取所需的事情。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村民很少再去考虑村庄的长远发展,而是为了一点眼前利益,就把自己神圣的选举权利当成商品一样卖给了贿选的候选人。
(二)基层选举工作人员的消极配合
在一些乡(镇)干部看来,落实《村组法》实行村民自治,就会削弱党委、政府对村级的领导,同时,认为过去经常实行并且非常有效的村委会选举很简单:由乡(镇)党委开会研究确定候选人,张榜公布,群众没有明显反对意见就通过,这种选举能保证党委的意图得到较好的贯彻,政府也放心;而今天的村委会直接选举麻烦,程序多,费用高,选出来的干部也不一定是领导所想的,今后思想不好沟通,工作难以开展,容易给工作造成不协调。同时,还认为“海选”失败率高,很难使被选举人一次超过半数票当选,从而导致选举出现反复,使矛盾更加复杂化。
(三)村民普遍存在家族观念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始终存在,在加上土地的束缚,让家族观念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广大农村被长久地保存了下来。在家族成员间互帮互助的大氛围下,家族成员自然会产生家族归属感,以自己所在的家族成员间拥有和睦的关系为荣。但是,在村委会选举中,这种和睦的家族反而成为影响选举公正的主要群体。由于基层工作人员管理上的松散甚至不作为,家族的力量成为村民遇到困难时的主要支撑,所以在大多数村民的心目中维护家族团结比维护选举公正更为重要。限于普遍较低的文化水平,村民们大多认识不到政治权利的重要性,而把行使政治权利的投票行为混同于一般生活行为,认为投票给自己家族的候选人是为家族争光的行为。
(四)民主参与意识在广大农村还未深入人心
中国是一个缺少民主传统的国家,两千多年的封建儒家思想教化使民众习惯了远离政权,逆来顺受,这种情况在广大农村尤为明显。首先,村民习惯于把自己放在被统治者的地位,认识不到自己是村级权力的主人,虽然被赋予了民主权利但却不能使权利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 宪法学课程论文
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村民看不到村委会选举结果对自身利益的影响,认为谁当选都一样,所以才会随意出卖选票。再次,长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农民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加之我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缺乏有效的监督,村民往往抱着凑热闹或根本无所谓的心态参与选举,选举质量无疑大大折扣④。
三、完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建议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2010年10月28日我国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并且已经正式实施,取代了1998年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成为了我国村委会选举的主要法律依据。前者不仅对村民委员会进行了新的定义,而且还对村民委员会的组成与职责进行了新的说明与规定,另外还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程序、选举人与被选举人的的权利和义务都做了详细的解释与说明。但在新实施的《村组法》中我们看不到有关针对基层选举工作人员工作内容的要求条例,以及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日益凸显的“贿选”等不正当行为没有明确的进行说明如何进行惩处,只是在《村组法》第十七条简单的提到“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不正当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当选无效。”⑤很明显,仅仅是这样的说明条例是起不到任何威慑和惩处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对于“贿选”等破坏选举的行为应予以明确界定和相应处罚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加强对选举工作人员的培训
要想解决村级民主选举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对村委会选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进行培训。他们对村委会选举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们的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选举的质量和成败。因此,必须加强对基层选举工作人员的培训,包括进行《宪法》、《选举法》及《村组法》等法制教育及选举程序的学习,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水平及业务能力,依法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有效的监督机制是保障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在村委会选举中的顺利实施和执行。另一方面,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及时制止选举中的不法行为。建立有效的村委会选举 ④ 孙靖、王聚强,完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途径探析.《传承》2010年第7 期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10年10月28日修订 宪法学课程论文
监督机制可以从村民内部监督和政府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入手。村民内部监督就是一个村庄内村民间的监督,这种监督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可以由村庄中有文化、有能力的人组成专门的选举监督小组。政府外部监督可以通过向村庄派驻观察员的方式来实施。具体来说,就是在村委会选举期间,由基层政府选派专门人员以观察员的身份驻守村庄,对选举工作进行全程督察。
(四)加强村民民主法制教育与宣传力度
我国村委会直接选举的历史不长,选举文化积累不多,广大村民对民主选举的内涵、外延、原则、方法、步骤等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了解,民主精神尚需培育。因此,要坚持和完善各种行之有效的有利于选民教育、选民发动的做法,对广大村民进行系统有效的选举教育。要让村民树立权利意识,就要对村民进行灌输。因为在经济、文化均落后的农村,对农民进行任何思想教育,都必须通过灌输来完成。列宁在《怎么办?》中说,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⑥。毛泽东在谈到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指出:“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灌输社会主义思想。”⑦当前,农村灌输的主要内容是《宪法》、《村组法》以及各项方针政策。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基层文艺宣传、墙报等一切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持久的灌输,使农民群众通过村级民主选举,产生基本的民主意识。总之,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支持,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推动。
[参考文献]
[1]胡荣,理性选择与制度实施.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2]孙靖、王聚强,完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途径探析.《传承》2010年第7 期 [3]胡绍元,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4 期
[4]列宁选集(第 l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5]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⑥ 列宁选集(第 l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⑦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第二篇:关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思考
关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思考
四川宜宾高县县委政研室 李艳梅
2010年07月19日18:0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九亿农民充分享有自己民主权力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自己满意的村干部。然而,在实践中,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并不尽人意。不管是在发达地区,还是在不发达地区,都普遍存在贿选的情况,“流动票箱”被称为“黑箱”,这严重地影响了民主选举的质量,甚至影响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存在的种种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及其要求
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83年到1985年,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镇政府的进程,村委会也开始普遍建立起来,村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尊重,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解决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基层管理体制的重大问题。这可视为村民自治的第一阶段。1987年11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对村委会组织和村民自治做出了具体规定。1988年6月1日该法正式试行。在中央政府的直接推动下,以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为契机,村民自治在形式上逐步铺开,各地还积极开展了村民自治示范活动。在从典型试点到面上展开、从思想认识分歧较多到思想认识逐步统一、从对村民自治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具体操作办法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实践过程中,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体制框架初步形成,村民自治精神逐步深入人心。这可视为村民自治的第二阶段。村民自治的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至今。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1998年9月,江泽民在安徽考察工作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包产到户、乡镇企业、村民自治,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要在农村基层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1998年11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该法所增加的内容主要就是选人、议事和监督等方面,强调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村务公开,并以法律条文规定了必须向村民公开的内容。对自治的内容规定得如此详细,这在世界有关自治立法上也是少见的,说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村民自治的功能性问题。一些地方为了适应村民自治的要求和维护法制的统一,调整或消除与法律不符乃至相悖的矛盾关系,进行了乡镇机构及管理体制改革。从村民自治的产生,到村民自治法律地位的确立;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试行,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在社会需要中应运而生,在探索中发展,在前进中完善,在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中,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成功之路。
村民自治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民主选举(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委会干部)、民主决策(指村中涉及村民利益的问题必须由村民参与决定)、民主管理(指村民依照一定的法规制度,参与村中事务的管理)、民主监督(指村民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及村干部的行为实施监督)。显然,在这四个方面当中,民主选举最为关键最为重要。因此,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必然产物,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必须保证选举的公平、公正,对选举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必须消除。
二、村干部参选的诱因
(一)政治地位的提高
改革开放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涌现了一大批先富裕起来的“能人”,经济上的成功使得他们开始转向对政治地位的追求。因此,他们为达到竞选成功的目的而不惜经济上的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此时政治地位对他们产生的效用极大,而在竞选过程中所支付的经济成本相对来说就较小,这样产出投入的比例就较大,所以参选的欲望就强烈。这部分人在竞选取得成功后,其行为往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以村干部为依托,努力编织与上级领导的人脉关系网。实施这种行为的人往往不干实事,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跑关系”上,用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捞取自己的政治资本,以图进一步提升的目的,或者提升自己在上级领导心中的地位,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影响力。(2)提高自己在群众中的政治地位。这部分人往往能认真为群众办实事,也能够兢兢业业,但是,他们这种行为的动力是外生的,是为了提高自己在群众中的政治地位而不得不这样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的付出得不到及时的回报,即不能被群众认可,则可能会放弃或者转而追求其他方面的利益。除了经济上的成功驱使部分人转向对政治地位的追求外,在农村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除经济方面以外的“上流人士”,这些人往往因为有出众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格魅力而赢得了群众的普遍尊重,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同样会产生对农村政治地位的渴望。这种渴望也许来自他个人的心理需求,也许来自群众的这种“众望所归”对他所产生的影响,或者是两者皆有。
(二)经济利益的追求
经济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我国农村,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非发达地区,都存在许多剩余劳动力,因此,农村工作岗位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而村干部职位工资虽然不是很高,但在这种情况下,能当上村干部当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为挣得相应的工资是村民竞选村干部经济动因的一个方面。(2)在我国农村,村集体或多或少都拥有一些集体财产和公共资源,在现行的体制下,村干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控制或经营这些财产或资源,因此,这就给村干部提供了许多获得隐性收入的机会,而且,这部分收入可能是工资的几倍甚至几十倍。(3)近年来,在城镇边缘地带,都普遍存在征地现象,村集体对征地款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提留,而村干部对这些钱的使用有很大的支配空间,在目前村财务监督机制还不 健全的情况下,谁也不能保证村干部会把这些钱全部用在村民身上。(4)在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大背景下,国家每年提供给农民的直接补贴在不同的地区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虽然许多地区直接把钱打在村民的银行账户上,但村干部作为乡镇与农民联系的纽带,仍然有许多办法对这些钱做一些手脚。如果不是打在村民的账户上,则钱一旦到了村这一级,村干部又有很大的自由支配空间。(5)在目前的农村,要想做生意,不管规模的大小,都需要有一个很强的人际关系网,部分村干部以此为依托,编织一个利于自己人际关系网,这也是经济动因方面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三)自身文化需求
这里说的文化需求与上面的政治地位的提高可能有交叉的部分,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诱因”的外在表现是内心为达到某一个目的自己所认可的解释因素,但自己为什么这样解释所产生的根源可能是内生的,可能是外生的,也就是说可能是受主观因素,也可能是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以上的政治地位的追求更多的是来源于外在因素,而文化需求更多的来源于主观因素。文化需求主要包括:(1)目前的村干部主要是在五十至七十年代出生的,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条件,可能有许多人热爱学习而最终没有走上学习的道路。虽然他们没有受过正规化的系统教育,但可能文化功底却很深,水平也很高。他们一方面愿意向村民宣传民主观念,解释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另一方面,受现代文明熏陶产生的平等、民主的观念和知识分子的正义感和热情,使得他们乐于带领群众走上致富和民主的道路。(2)同样,在这一时期出生的热爱学习但最终没有走上学习道路的知识分子,他们部分人心里又是不平衡和失落的,希望借助选举的成功来赢得村民的认可和尊重。(3)一部分在岗的村干部,由于不愿意承受由村干部变为普通村民的心里落差,因此在下一届的选举中会继续参选。
(四)维护宗族利益。在一个行政村中,一般都存在几个或者几十个不同的宗族,宗族间也有一定的利益冲突,这样,如果某一个宗族成员能当选为村干部,将会有利于维护本族的利益。当然,维护本族的利益有可能是维护本族人的正当利益,也可能是偏袒本族人。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以上某些原因,导致了部分人为了竞选上村干部,不惜进行贿赂,严重的破坏了选举的公平公正,影响了村民自治制度的健康发展。
三、从源头上消除参加竞选的潜在利益
首先分析政治地位的追求。在任何条件下,我们不可能去阻止人对政治地位的追求,对这种追求的评价关键看拥有地位后的行为。在除(1)以外的所有因素中,这些并没有损害村民的根本利益,而且,这种动因构成了他们做事的动力之一,尽管他们的本意不是为村民服务,但这种服务在行为上已构成了现实。因此,这种条件下的贿选也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贿选,因为并不是以损害村民的利益和为了自己的收益为前提,而且在外在行为上也做到了尽职尽责,只是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但(1)就不一样了,这种情况下,镇政府必须对其进行严肃的批评,对整天热衷于“搞关系”的村干部要及时向村民通报,切断其追求政治地位的潜在诱惑。
其次,分析经济利益动机。关于“1”,如果是这种因素导致贿选行为,那说明相应的工资过高,需要调整村干部的工资。在“2、3、4”中,可以发现,这直接损害了村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监督制度,切断其利益根源。关于“5”,难以从根源上阻止贿选的行为。
第三,关于文化动因。尽管这种动因也存在一定的私心,但笔者认为,这是最值得我们推崇的,因为这实际上并没有损害村民利益,而且因此而贿选的可能性不大。
第四,关于宗族利益。这种动机在外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不同宗族之间的竞争。在农村,这种竞争是避免不了的,没有办法去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因此,只能从选举模式上去解决存在的种种不公正问题。
四、结论及有关对策
为了从源头上切断贿选行为的根源,当务之急是要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监督制度,同时,乡镇领导必须对村干部的工作作风进行引导,对热衷于“搞关系”的村干部要及时向村民通报。同时,为了坚决杜绝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贿选行为,必须进一步完善选举方式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具体有:
(1)党政部门要依法加强和改进领导工作。换届选举前,上级党委、政府要成立换届选举领导小组,村级成立或由选民推选产生的选举领导小组,或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为村委会选举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行政监督。
(2)进一步规范选举程序和行为。首先,要着手制定关于村委会选举的专门性法律,用相应的程序法从国家层面对民主选举进行法律引导,做到有法可依;在法律尚未来得及指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先试行一些地方性法规,拟订可操作性较强的实施条例;同时,各村也可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各具特色的选举方法,规范选举程序。
(3)尝试和创新其他选举模式。十多年来,我国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典型。特别是在选举方式上,除“海选”外,还有平行选举(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同时投票选举)、职次选举(依次选主任、副主任、委员或先选委员,再从委员中选主任、副主任)以及叠加选举(三个职位一次投票,一个候选人可以有主任、副主任或委员三种职位的选票)等多种模式。初步实验证明,这些选举方式不仅符合中国农村实际,而且具备现代民主选举的特点,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借鉴推广意义。对制约农村干部工作若干因素的思考
泰安市委党校副教授 何传新
2010年07月27日15:4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目前,中央提出要通过学习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进一步弘扬沈浩同志“一心为民、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改革精神,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的实干作风,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团结农民、带领百姓的群众工作能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完善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
一、政策制约,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缺乏保证
近年来,由于中央政策的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实施,也为乡镇、村财源建设带来了极大的考验。特别是对以农业税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大镇,乡镇财政减收的比例较大,给农村基层政权的运转、乡村干部工资的发放以及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主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和问题。取消农业税和禁止向农民摊派,意味着乡村组织几乎失去了经济基础,“无钱办事”的问题日显突出。农村取得收入的来源减少,公积金、公益金的提取名存实亡;农村公共事务受到严重影响,政府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难度较大。
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转移支付政策,其目的是弥补因税费改革所带来的经费缺口,保证乡镇机构及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但由于机构改革和相关体制改革不到位,过去由农业税和向农民征费来维系的乡镇、村行政支出和公益事业支出,不但没减少,反而还有一定的增多,而转移支付只是将原来制度外的财政收入纳入到制度内管理,且转移支付比例低,数额小,远远不能弥补乡村行政运转必需的经费及公共事业建设的需要。转移支付的不足再加上县乡财政一直较困难,根本没有公共财力弥补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不足的缺口,凸显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2003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305亿元,2004年为了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510亿元。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2005年,专项转移支付的数额为3517亿元,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数额的31%。而税费改革之前政府和村社区组织通过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三提”、“五统”及摊派实际上从农民那里每年要收1500~1600亿元,税费改革尽管有乡镇机构、农村教育的配套改革,但财政缺口仍较大,乡村两级的财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地方经济发展缓慢,乡村级组织经费无保障,难以维持基层组织的运转
(一)农村经济发展力度不够、路子不准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矛盾增多、难度增大,表面上看是由税费改革引起的,但归根结底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所致。越是经济条件好、集体经济越强大的乡村,基层组织的号召力越强,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干部号召什么老百姓就干什么”,主要原因是这些村庄经济发展情况好,集体经济基础雄厚,农民得到的实惠多。相反那些经济落后、债务多、集体经 济薄弱的乡村,基层组织没有任何号召力,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干部工资不高甚至兑不了现,办任何事情都向群众伸手,必然导致党群、干群矛盾激化。因此,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建设遇到种种问题,发展不够是关键的症结所在。2007年泰安市3571个行政村,其中,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只有肥城新城办事处的孙村和王瓜店镇王西村,100万元以上的只有889个,50---100万元的只有149个,低收入村(5万元以下)1938个,占54.4%经济空壳村还有100多个。全市1976个村支出大于收入,占53.81%。
(二)村干部职数过多,挤占了行政开支
据统计,全市3600个行政村(村委会)2003年享受工资补助的村干部61338人(在职人员49418人、退休人员11920人),每村平均17人(在职13.7人、退休3.3人)。在职人员中,村两委18016人(村均5人),专职计生人员12132人(村均3.4人),村民小组长19270人(村均5.3人)。2007年底统计,计划生育干部14521人,比村两委人员多1250人。
按照目前村干部职数计算,加上必要的办公经费,每村每年约需经费3万元(不包括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如果按照农村税费改革方案确定的村干部配备职数(小村3-5人、大村5-8人)计算,每村每年平均需经费2万元。农业两税政策调整前,绝大部分村的经费收入在3万元以上,基本能够保证村级组织运转。农业两税政策调整后,除少部分集体经济比较好的村以外,绝大部分村将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三、离退职村干部的待遇覆盖面小,难以落实,普遍存在后顾之忧
一些地方在制定离退职村干部待遇有关政策时,仅考虑到了现任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或者为符合条件的人办理了养老保险,或者从财政上为不能办理养老保险的人离退职后的待遇提供了保障,但对现任的其他村两委会干部和制定政策前已经离退职村干部的待遇则不予考虑;有的地方虽然明确了所有村干部的离退职待遇标准,并且明确由村集体负担,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一些离退职村干部的待遇仍然难以落实。
四、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称,影响了农村干部的积极性
要做好农村基层群众工作,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研究农村工作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把握工作原则,找准工作着力点,提高工作水平,强化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基层群众工作的健康发展。要群众利益为上、实事求是为策、多予少取为本、宣传示范为重、诚实守信为高。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五准五不准,即:(1)坚持实事求是,不准虚假浮夸;(2)坚持依法办事,不准违法乱纪;(3)坚持艰苦奋斗,不准奢侈浪费;(4)坚持说服教育,不准强迫命令;(5)坚持廉洁奉公,不准以权谋私。强调干部要处事公心,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要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实行“一对一”,一名党员负责一项村务,一个党小组帮扶一个困难户。繁重的工作压力、有限的工作成效、收入的低微,极大地打击了农村干部的积极性。
五、政治上发展“顶峰”观念,是影响农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思想根源
政治上要求进步,是广大农村干部普遍的从政心理。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干部的选拔使用历来十分重视。从以前选拔农村干部的历史看,有的地方党委每隔2-3年,就选拔一批优秀农村干部上挂任职或转为国家干部,成为当时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渠道之一。广大农村干部感到政治上有奔头,工作积极性高涨,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但是,从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施,干部选拔渠道的拓宽,加之行政、事业单位编制控制相对较严,农村干部的提拔使用数量逐年下降,能从支部书记、村主任的岗位上提拔到管区、乡镇任职成为国家干部的,更是凤毛鳞角。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广大农村干部几乎成了政府的“代言人”,他们不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而且在农村地区具有很高的声望。依现行运作状况,村级干部的工资都是从农业税附加中予以开支。农业税及其附加取消后,村级干部的工资无处开销,全被“晾起来”了,村组干部完全排除在政府财政体制之外:在职务上,村干部在村里最多干到村支书,既不能进事业单位,又不能进入公务员序列,没有什么出路;在位时收入低,退休后因不是公务员,也难以足额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更没有什么退路。因此,这一大批“准农村干部”处于欲退不能、留又不情愿的尴尬境地。“出口”不畅,使农村干部产生了一种“到顶”的思想。对政治前途感到渺茫,这是影响农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思想根源。
第三篇:关于徐庄镇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情况的调研和分析
关于徐庄镇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情况的调研和分析
执笔人:张超
[摘要] 实行村民自治,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近20年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农村民主选举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对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徐庄镇的各村村委会民主选举工作的调研数据对目前苏北农村民主选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基层民主选举,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关键词] 民主选举 基层民主 新农村建设
引言 2006年中央“1号文件”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实行村民自治,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村民自治的实质是在村民中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而村委会选举又是整个村民自治体系的基础,把村民委员会选举搞好,使人人养成民主生活的习惯,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村民选举是基层民主的政治基础,它不仅决定着基层民主的深度,还决定着基层民主的广度,而选举的普遍性和公正性的程度则是关系到民主精神和原则能否得到落实的重要方面。
自 1988 年 6 月 1 日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试行以来, 在《村组法》关于“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原则指导下,江苏省铜山县徐庄镇农村自治逐渐走上民主化、法制化的轨道。截止至2008年7月,该镇村委会民主选举工作已经顺利开展七届,基层民主选举工作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8年7月13日—2008年7月25日,南京审计学院618经济学社、爱心社赴徐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13人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徐庄镇开展了为期12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小分队本着“支教兴农,调研苏北”的宗旨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关于苏北农村民主选举现状”的调研,并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其他地区民主选举经验,对徐庄镇农村民主选举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推动农村民主选举,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一、调研方法和数据来源说明
2008年7月13日—2008年7月25日,南京审计学院618经济学社、爱心社赴徐社会实践调研小分队首先对铜山县徐庄镇南、中、北三部分随机抽样,根据徐庄镇各村分布,我们随机选取南部村子3个(山黄、安乐、赵村)中部村子8个(吴楼、野姚、毛庄、薛湖、重埠、凌庄、金井、龙田)北部村庄3个(徐庄、周庄、王桥)共14个村子,据各村村支书提供的数据,我们按照1:20的比例以户为单位随机发放普通群众调查问卷。共发放普通居民调研问卷360份,回收350份,有效问卷342份,回收有效率97.7%。另外,我们每一个村子发放3份针对村基层干部的调研问卷(镇政府干部3份)共发放基层干部调研问卷45份,回收45份,回收有效率100% 具体情况如下:
村名 问卷数 回收数 有效数 回收有效率 村名 问卷数 回收数 有效数 回收有效率 山黄 24 24 23 95.8% 薛湖 33 31 30 96.8& 赵村 21 20 19 95% 重埠 30 30 30 100% 安乐 25 23 23 100% 金井 30 30 29 96.7% 吴楼 31 31 30 96.8% 周庄 19 19 17 89.5% 野姚 30 28 28 100% 凌庄 19 19 18 94.7% 毛庄 35 32 30 93.8% 龙田 30 30 30 100% 徐庄 15 15 15 100% 王桥 18 18 17 94.7% 总计 360 350 342 97.7% 表1 普通群众问卷发放情况表 数据来源:调查员据调查问卷整理统计而成
表2 被调查人员基本属性
* 数据来源:调查员据徐庄镇普通群众民主选举调查问卷数据整理而成
我们的调研问卷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问候语、调查意图、内容、感谢辞和调查问卷填写说明,其中调查问卷内涉及的学术性强的专业用语由调查员在调查过程中解释说明。第二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搜集,包括年龄段、学历、政治面貌、参加选举次数(基层干部问卷还包括任职时间)等。第三部分是对被调查人员过去参与民主选举的情况的询问,主要涉及选举的程序、自己的心态、是否会找人代选、自己选择干部的标准等。第四部分是对民主选举现状以及通过选举上任的干部的表现(基层干部问卷主要涉及干部自己的方针、做法以及对选举的看法),主要包括选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贿选、“暗箱操作”等)、村干部上任的方式、上任后的作为、调研对象对选举的满意程度等。第五部分主要通过主观题的形式来获取被调查人员对民主选举的看法、建议以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想法、未来发展的目标等。第六部分是由调查员填写,主要包括调查员保证、调查员编号、调查地点、调查时间等。
其次,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徐庄镇民主选举开展的情况,对徐庄镇民主选举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我们在山黄村举行了主题为“做好村民选举工作,加速新农村建设”的专题座谈会,我们按照干部,党员,普通群众3:5:8的比例,在徐庄镇领导、山黄村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成功邀请了山黄村16位党员、干部、村民参加我们的座谈会。座谈会主要涉及山黄村基本情况、民主选举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大家对民主选举的看法以及建议、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等。
再次,为了获取更加客观、科学、全面的资料,我们对徐庄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徐庄镇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徐州市统计年鉴》、民主选举的档案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翻阅,同时我们还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工具搜集了电子资料160余篇,有关民主选举的名家著作20余部作为我们的理论储备资料,深入分析徐庄镇民主选举的现状、和其他地区的异同点。
最后,本次调查还配以其他调查方法和形式。如:观察法、典型访问等,虽然这些方法不是主导方法,但有效的配合了本次调查,使得调查结果准确、真实、客观。
二、调研地基本情况
(一)调研地基本情况概述
徐庄镇与徐州市接壤,陇海铁路、徐海公路、京杭运河穿境而过,霍连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呈“十”字型纵横贯通,与京沪高速铁路相毗邻,并设中心车站,距徐州观音飞机场仅10公里,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全镇总面积138.8平方公里,总人口7万人,辖22个行政村。南部山区46座山头,自然风景,优美宜人。有四大水库:五孔桥水库、安黄水库、圣人窝水库、赵集水库,圣人窝是2500年前孔圣人观吕梁洪时住宿的地方,历史名胜诸多。尤其是圣人窝出产樱桃果远近闻名,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山上生产奇石,能与灵壁石媲美,北部为蔬菜种植区,现已形成3万亩大蒜生产基地,有江苏省千亩小麦示范园,蔬菜大棚300多栋,盛产黄瓜、辣椒、西红柿、西芹等名特优蔬菜,尤其是5000亩苔韭,运销全国各地。
全镇工业资源丰富,发展迅猛,目前已接纳各类投资项目38家,投资总额4亿余元,主要以钢结构网架、机械加工、板材加工、彩色印刷、农副产品深加工、农用肥料等为主,境内设立一个3000多亩的工业集聚区、三个集贸区,加上有省级生态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是投资项目建设的理想之地,是投资者投资兴业的沃土。
目前徐庄镇已形成南部山区开发旅游业及观光农业,北部大力发展工业的格局,工农业和旅游业竞相发展,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正朝着小康社会大步迈进。
(二)调研地民主选举基本情况
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试行以来,徐庄镇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基层民主选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相关各项法律法规,坚持“领导而不包干,指导而不干涉”的原则,截止至2008年7月,已经经历了七届民主选举工作的实践。村民民主选举、依法选举的意识逐渐增强,换届选举的规范化、民主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个案一:山黄村及山黄村民主选举情况
山黄村,位于徐庄镇最南端。现有居民484户,2800多人。2008年人均年收入接近3000元。上世纪80年代,由于该村处于南部山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导致全村人面临“三大难”——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1988年,第一届村委会通过民主选举正式上任,带领全村艰苦奋斗,先后集资70余万元兴建小学、自来水管道、村级公路。现在全村基本解决以上三大难问题。民主选举让山黄村村民尝到了甜头,从第一届到第七届,全村上下充分发动、高度重视,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主选举方案。选举前,通过广播、宣传栏等方式宣传选举相关的知识,如:相关法律法规、选举流程、候选人条件等。选举过程中,全面推行“两推一选”、“两票一选”、“公推直选”的选举模式,选举方式更加广泛、程序更加严密。选举上来的干部实行村民述职制度,现在山黄村结合自身山区特点,成功举办四届“樱桃采摘节”,并建成山区风景开发区,整个村子展现出一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农村新风貌。
内容 选择的数次 所占的比例 上级任命 80 23.4% 民主选举 273 79.8% 家族势力 39 11.4% 贿票、拉票 70 20.5% 其他 13 3.8% 表3 您村村干部通过哪些渠道上任的?(可多选)数据来源:徐庄镇普通群众民主选举调查问卷数据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徐庄镇接受调查的人员表示79.8%的村干部是通过民主选举上任的。这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主选举,严格监管民主选举流程,尊重民主选举结果是分不开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政府就下发文件要求各村在村委会换届选举前必须严格制定选举办法,依法认真举行。政府部门重视民主选举的同时,徐庄镇普通群众的民主选举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对民主选举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加强。具体如下:
1、民主选举制度基本被广大村民接受
内容 选择的数次 所占的比例 重要 235 68.7% 不重要 41 12.0% 无所谓 66 19.3% 表4您认为民主选举重要吗? 数据来源:徐庄镇普通群众民主选举调查问卷数据
通过表4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68.7%的群众表示民主选举重要,这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普通群众逐渐接受了改革开放30年的洗礼,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农村经营体制代替了人民公社的大锅饭式的集体经营体制,多元化的收入分配形式,代替了单一的计划经济分配方式,农民从对农村集体和土地的人身依附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迁徙的自由权和剩余劳动产品的处置权,大多数农民从此摆脱了贫穷的困扰。生产方式的自由选择,使农民有了闲暇的时间参与非生产性的活动;温饱问题的解决,使农民有机会考虑非物质方面的精神享受。普通群众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民主选举,投身民主选举。民主选举制度被广大农村村民接受。
2、村民对民主选举关注程度逐渐提高
从开党员座谈会的个案村中,通过与党员们的交流我们也发现每届村正式选举的大会场,公开统计选票的地点都吸引了大量村民注意力。在统计选票的黑板前,围观着一圈圈的村民。从他们的这些行为可以看出,农村的村民对民主选举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关切。通过一张张选票的统计和每位候选人得票数的不断变化,选民们感受到自己所投一票的作用性和重要性。我们可看出村民们对村委会民主选举的关注热情还是比较高的。
三、调研地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
徐庄镇在近20年的民主选举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依托民主选举也享受到了民主带给人民群众的切身的利益。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选举也难免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民主选举主体面临人才供求矛盾
开展民主选举,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人民群众是主体。就目前徐庄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全面落实、贯彻实施《村组法》,推动民主选举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这也是我国的一个基本现状:一方面,我国有13亿人民群众,其中8亿在农村,形成了1亿多的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群体。徐庄镇也不例外,据《徐庄镇统计年鉴2007》测算,徐庄镇现有38.7%的劳动力输出,其中20岁——50岁的劳动力占82.3%,留下的就是所谓的“613870”部队,即儿童、妇女、老年人。农村基层政治民主是一种特定的政治文化,受选民的政治知识、文化素养、心里素养等因素影响比较大。这部分人群由于自身的知识、条件、观念等原因的束缚,影响了民主选举的正常发展。如下表:
内容 选择的次数 所占比例 18—20 65 19.0% 20—30 86 25.1% 30—50 71 20.8% 50—60 76 22.2% 60岁以上 44 12.9% 表5 被调查人员的年龄构成 数据来源:徐庄镇普通群众民主选举调查问卷数据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难找到20—50岁的劳动力在家,如上表5,接受我们调查的大部分是20岁以下、50岁以上的村民。
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和传统的教育体制严重阻碍了城市高素质人才向农村地区的流动。不仅如此,大量农村优秀人才由于城市的环境、条件相对来说比农村优越的多,也纷纷涌向城市。据徐庄镇政府介绍,目前几乎就没有一个愿意报考当地公务员的人。
人才供求矛盾的同时,还有和人才相关的其他问题:
1、政治冷淡,选民参加选举意识不强
由于留守在农村的大部分都是“613870”部队(即:儿童,妇女,老人),这部分人群由于自身的知识、条件、观念等原因的束缚,他们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人文传统仍与现代民主社会有很大的差距,有些甚至是根深蒂固的,他们一般对政治事件不关心,也不感兴趣。我们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好多村子存在好多这种选民,他们不关心民主选举,也不愿意提及民主选举,更不会精心考虑选谁或者不选谁的问题,甚至有的选民对流动票箱也不愿“划个圈”,或“打个叉”。据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如表6。46.2%的调查对象表示会找别人帮助代选。这充分说明了,选民的参加选举意识在淡化,有一部分人不珍惜自己手中的选举权利,即使如表4显示的有68.7%的人认为选举重要,但是这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还没有真正的运用自己的选举权。通过走访我们还发现,由于选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前后需要两个月,如果在农忙时,选民只会忙于自己的事情,而不会放弃手头的工作回来参加选举。
内容 选择的次数 所占的比例 会 158 46.2% 不会 184 53.8% 表6 您会找别人帮您代选吗? 数据来源:徐庄镇普通群众民主选举调查问卷数据
表7您到现场参加过几次民主选举(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试行以来)
内容 选择次数 所占比例 0次 112 41.2% 1-3次 87 29.5% 3次以上 87 29.5% 数据来源:徐庄镇普通群众民主选举调查问卷
综合问卷统计的结果来看,没有到现场参加过民主选举的占被调查者的41.2%,亲自到现场参加民主选举1-3次的占29.5%,而参加过3次以上的仅占被调查者的29.5%。对于选举中其它活动的参与度就更低了。
2、干部队伍年龄构成偏大,学历偏低,候选人队伍不足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造成农村优秀的人才外流,而外部优秀的人才又流不进来。在农村只要是有知识、掌握一定技能、有能力的人大部分都到城市去谋求更好的生活,无暇顾及村里的民主竞选,也不愿意待在农村。外界的人才由于当地经济条件欠发达,待遇不如其他地区丰厚,更是不愿进来参加民主竞选。据我们对14个村子、3位政府干部的调查发现:
内容 选择的次数 所占的比例 20岁以下 0 0 20—30 0 0 30—40 15 33.3% 40—50 24 53.3% 50岁以上 6 13.3% 表8 村干部的年龄构成 数据来源:徐庄镇普通基层干部选举调查问卷数据
66.6%的基层干部年龄在40岁以上,在走访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一位做了20多年的村支书,农村基层干部中30岁以下的储备干部几乎没有,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干部的交接。形成了农村干部选举候选人的人才断层。
不仅如此,在任的村干部中,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局限,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如下表(表9):
内容 选择的次数 所占的比例 小学 6 13.3% 初中 25 55.6% 高中 8 17.8% 大专 5 11.1% 本科及以上 1 0.2% 表9 村干部文化程度 数据来源:徐庄镇普通基层干部选举调查问卷数据
据我们调查数据显示,68.9%的农村基础干部的文化基础是初中或者初中以下。村干部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了民主选举的开展,受一定知识、思想的束缚,有部分村干部不重视民主,不把民主工作做好,只当成是一种任务来完成,这严重阻碍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村干部这种文化素质严重影响了他们在村民中的形象也是选民产生了一种误解:他们文化水平就这么高,即使再民主也只是瘸子里面挑将军。所以参不参加选举都是一样,选也选不出符合心意的干部。
(二)、村民自治制度落实不全面,选举缺乏民主氛围 我国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规定,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也就是说,村民自治的实质是在村民中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是整个村民自治制度的基础,民主选举有利于村民自治的发展,反过来,村民自治的发展程度也影响着民主选举的正常开展。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开展的手段和工作方法,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制约机制。这四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偏重任何一方或者忽略任何一方甚至几方都会导致基层民主政治无法正常健康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徐庄镇在民主选举这一块做的比较出色,严格按照选举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但在部分村庄出现了另外一种局面:只有民主选举而没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我们调研的85.7%的村庄是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村民参加村务集体讨论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
内容 选择的次数 所占的比例 内容 选择的次数 所占的比例
兴修道路、桥 97 28.3% 发展教育 46 13.4% 村务办公 29 8.5% 自身队伍建设 25 7.3% 建设公共设施 14 4.1% 不清楚 138 40.4% 救助贫弱孤寡 87 25.4% 表10 民村所了解的村财政收入的去向(多选)数据来源:徐庄镇普通群众选举调查问卷数据
内容 选择的次数 所占的比例 没有 264 88.2% 是 18 5.9% 正在筹备 18 5.9% 表11 您村是否拥有民主监督机构?(样本总量300)
数据来源:2007年徐庄镇扶贫工作现状调研小分队调研数据
通过表10 我们可以发现,40.4%的被调查人员表示不清楚村里财务支出情况,虽然各村也设立了财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等专栏,但是公开栏上公开的内容很少涉及村里重要内容,尤其是部分村落对村里的财务从未进行公开过,即使公开也只是笼统的一言盖过,这导致村民无形中形成一种误区:所谓的公开栏也只是村委会、干部的一个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个公开栏不会真正的“公开”,民主也不会是真正的“民主”。而生活中,民主的基础是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村民最关心的恰恰就是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这些经济上的事情,只有经济上民主了才能达到政治上的民主。这些民主管理方式上存在的漏洞导致村民对村委会、村干部不信任,对自己民主选举出来的干部失望,进而对民主选举丧失信心,最后从心态上就不支持、不尊重民主选举这回事。
据2007年暑期徐庄镇扶贫工作现状调研小分队提供的数据(表11)来看,88.2%的人表示本村不存在民主监督机构。这种民主监督在当地非常缺乏,这也导致选民在思想上产生误区:我们赋予当选的候选人权利来代表我们自身的利益,而这些当选的人却缺乏制约.这不禁让选民产生疑虑,民主也只是在选举的那一刹存在,我们的民主选举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上台的机会,却没有给我们自身的利益带来什么保障。这样,越来越多的选民并不怎么热心、关注民主选举这件事情。而民主监督的缺乏更给民主选举带来严重的影响,由于不存在监督,更多的“野心家”、“阴谋家”、“家族势力者”等开始热衷民主选举,导致了部分村落在民主选举过程中出现了“贿选”、“暗箱操作”等丑恶现象,更有甚者,有部分候选人出动黑社会势力来帮助其选举。也就是在这种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相对缺乏的环境下,社会缺乏良好的民主传统、民主习惯和民主意识。缺少良好的参政议政的大环境。部分村庄的民主选举而就面临着只有选举而无民主的境地了。
(三)、民主选举宣传力度不够、缺乏透明度
由于农村自身社会、经济等条件的束缚导致农村村民自身文化素质、知识层面相对浅显,对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更是知之甚少。据调查,如表12 表12 您认为您村选举的优点是什么?(多选)
内容 选择的次数 所占的比例 上级支持 17 5.0% 选举组织得力 27 7.9% 选民民主意识高 79 23.1% 不清楚 216 63.2% 数据来源:徐庄镇普通群众选举调查问卷数据
上表显示:63.2%的人不清楚民主选举是如何开展的,开展过程存在哪些问题。这除了反映出普通群众不关心民主选举以外,也从一个侧面显示我们的民主选举宣传力度不够、透明度缺失。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村民表示不知道候选人是怎样确定的,也不知道每一位候选人最终的选票是多少,他们对民主选举的了解程度也仅仅局限于投票。通过和部分村干部交谈我们了解到:由于村里财务有限,不可能在选举这一部分支出太多,为了减少村里开支,对民主选举的宣传方式仅仅是广播和村公开栏海报。部分村子在选举这一块出现了“零开支”。这样村民对民主选举缺少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就村干部而言,民主选举缺乏透明度,即使他们公正的举行选举也会让部分不知情的村民产生误解。
四、推动基层民主选举,加速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民主政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要在具有二千多年封建思想影响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广大农村开展民主政治建设,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长期探索和努力。从徐庄镇当前民主选举中的主要问题来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还不健全、不完善。但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状
况直接反映和决定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整体水平,村
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是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我们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我们南京审计学院2008年暑期赴徐社会实践调研小分队基于在徐庄镇12天调研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其他地区民主选举的经验,对推动基层民主选举,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发展经济,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
民主的基础是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 从经济民主走向政治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村民自治、民主选举都要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来进行(武汉市社会科学院,2007)。彼彻姆说:“极端平等论所主张的原理„„对社会负担和社会利益的分配必须到绝对平等的程度才称得上是正义的,而且,违背了绝对平等的分配只能被认为是不正义的,不当考虑社会成员在有关方面可能有所区别。而大多数平等论者关于正义的见解是有严格限定的,较之极端平等论的正义见解要审慎得多,但是,他们仍然认为,对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那些利益进行平等的分配是必要的。”因此,决定农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关键还在于发展经济,使农民变成真正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使绝大部分农民都成为商品生产或经营的主体,我国社会也就消除了城乡二元结构,农民也就能实现平等选举权,这样民主选举就可以得到健康、正常的发展。基于徐庄镇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徐庄镇农业经济发展环境,我们借鉴程乃胜教授围绕“发展经济,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 的观点,提出以下建议:
1.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小城镇建设
在我国,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小城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将个体农民转化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途径。如果我国广大农村都像苏南、珠三角地区的农村一样,乡村是城镇,农民就不再是个体小农,不再是落后生力的代表者,就可以实现真正的民主选举。徐庄镇可以利用其自身地域、区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乡镇企业。
2.加快农村种植、养殖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率
农民还可以不离开土地就实现从个体小农到市场经济主体的转换,那就是加快农村种植、养殖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徐庄镇北部平原、南部山区,可以因地制宜,进行种植、养殖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为民主选举奠定经济基础。
(二)、注重农村教育,提升选民、候选人素质
“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认为现代经济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劳动,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及由此提升的劳动技能和智力水平在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广泛替代其他生产要素。同样的道理加强对村民的教育,注重提升村民的素质切实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群众学习和掌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要求和方法,提高民主管理能力。同时通过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通过村民的自治行为,促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扶正祛邪,村风民风根本好转。可以有效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帮助其树立对民主选举科学的认识。增强对民主选举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另外,村民素质提高了,会出现更多的带领村民致富的能人,有效弥补了村干部候选人不足的弊端。也解决了目前徐庄镇部分基层村干部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徐庄镇选举人才的供求矛盾。
(三)、“农、科、教”有机结合,为民主选举提供服务
国际农业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农业的研究、推广和教育的紧密结合。韩国农协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本国发展现代农业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韩国第一个民选政府执政以后,针对国民经济和农村的新情况,提出一项发展农业的新举措——产、学、管、严一体化,最大限度的提高韩国农业竞争力(王惠军,1997)。1974——1976年,韩国的农村改革进入拓展阶段。加强对新村指导员、政府公务员、社会团体负责人进行新农村教育,动员大学和科研院所教师、科研人员、学生到农村巡回讲学和推广科技文化知识。农业生产连年获得丰收(郭庆芳、腾华勇,2005)。
让高校、科研院所老师、学生、研究人员到农村来不但有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广大农村朋友对我们非常的欢迎和支持,也非常尊重我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单就大学生而言,如果每年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宣传服务团深入基层,宣传村民自治中的相关知识,讲解民主的相关内容,及时发现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相关部门,对我们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制度,营造良好民主氛围
实行村务、政务公开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坚持依照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化运作,做到除按规定必须保密的事项外,凡是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凡是涉及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必须列为公开的内容,全公开、真公开、实公开、及时公开,真正解决问题,真正使群众满意。要把公开工作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要常抓不懈,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充实公开的内容,扩大和延伸公开的领域,增强党务、政务、村务等各项工作的透明度。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对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严肃查处,保证公开工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始终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一体化,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制度的各项内容。正确处理与村民密切相关的各种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只有在经济关系、经济利益的处理和调整中尊重村民群众,让村民对村级集体资产的运作和处置拥有充分的知情权、话语权和监督权, 才能有效提高村民对村委会选举的热情和兴趣, 才能实现变 “要我选”为“我要选”。
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不仅仅对民主选举过程实行监督,更重要的是在候选人当选以后对其工作、思想、经济等方方面面实行监督,切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工作的发展。
(五)、增加民主选举透明度,调动选民参与积极性
作为换届选举的组织者要不断提高民主选举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利用多种渠道将选举的流程、规则,候选人的条件,基本情况等信息充分公开,实现候选人和选民之间信息不对称最小化。在选举过程中,公开投票、计票、宣布结果。争取让每一个和选举有关的人都充分了解选举的各个环节,调动选民的积极性。同时,村委会或者选民大会应该建立健全财务监督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罢免制度、检查制度等相关机制。为民主选举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六)、探索和尝试“代理人制度”,充实候选人队伍
现在,中央组织部决定每年选派10万名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去锻炼、担任主要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的这种做法可以有效的缓解农村干部储备不足、文化水平有限等问题,但是由于大学生对当地风土人情需要一定的熟知期限,而大学生在基层的时间又有限。我们可以借鉴“大学生村官”这种思想,引入“代理人制度”。所谓的“代理人制度”就是指引导群众在更大范围内寻找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和治理人。这种现象也被叫做“利用外脑”,村庄利用外脑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南平市委、市政府下派村支书和225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帮助村里提高种养技术水平,调整经济结构。从下派村支书的624个村看,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党员人员数从1999年的2246人迅速增加到2001年的3092人,提高了党员的整体素质,10人以上集体上访人次从1999年的95次减为2001年的44次,集体上访人数由1999年的4456人减为2001年的972人。徐庄镇就其现状,可以对此方法进行借鉴。据我们调查发现,徐庄镇基本上都是自己村庄的人治理自己的村庄。引入“代理人制度”也是对民主选举中确定候选人这一环节的一个创新。可以不断充实候选人队伍,同时也使选民更加珍惜自己手中的选举权,认真寻找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候选人。同时,我们也可以明确推知,外脑和本村的宗族、家族势力关系没有“内脑”大,可以不用顾虑其他利益关系,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带动新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七)、注重选举知识宣传
列宁在《怎么办?》中说,社会主义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在走访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居民表示听说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但是涉及具体内容是,90%以上的人不知情。目前,徐庄镇关于民主选举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已经比较健全,存在的问题就是村民对这些制度章程不了解,其实不仅仅是村民,相当一部分村干部也不了解相关法律的基本内容。因此,注重村民相关知识的普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了积极推动基层民主选举,我们必须注重选举知识的宣传。灌输的主要内容是《宪法》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基层文艺宣传、墙报等一切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持久的灌输,使得农民群众通过村级民主选举,产生基本的民主意识。
五、结语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是一个系统庞大、复杂的工程,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完善。我们要在民主选举的不断实践中摸索经验,检验我们的理论,克服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认真的推动基层民主选举,做好民主选举的各项工作,定能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我们民主政治的发展,进而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参考文献
【1】陈涛 《经济能人背景下的村级治理》,载李连江主编,《村委会选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程乃胜 《论农民平等选举权的实现》,《江海学刊》,2007.2 【3】程乃胜 《中国村级民主选举法的社会学思考》,《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春季
【4】张 帅 《当前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发展论坛 》 2005年
【5】徐文洲 《当前村委会选举中的问题及对策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4年10月第5期(总第63期)
【6】李小群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成效、问题及应对》,《 政府与法治 》2005.12 【7】翟振元 李小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8】尹焕三 《村民自治面临的社会焦点问题透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3 【9】武汉社会科学院 《当前农村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武汉学刊》2007.2 【10】滕锡尧,黄敬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 — 潍坊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理论学刊》,2008.2 【11】蒙绪政 《实施农村民主选举 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琼州学院学报》,2007.8 【12】鲁鸿飞 《基层政治工作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科学》 2007.2 【13】范瑜 《村委会选举制度的演进及其特点》,北京,《中国农村观察》 2001 【14】马耕夫、邹通祥《中国选举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3页
第四篇:农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原因及对策
农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民主进程有了较大进步,但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等政治活动中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政治冷漠,对参加选举积极性不强,参与随意性突出,漠视不正当选举,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研究发现,造成村民政治冷漠的原因分为四方面,分别是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制度因素和现实因素。要解决基层民主选举中政治冷漠,也要从这些原因方面着手,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完善各项制度等。
关键词:基层民主选举;政治冷漠;原因;对策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easants’
Political
Indifference
Chen yao
Facultyl of Law and Politics ,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ural areas’economic get a certain degree of development,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democratic process, but in the rural grassroots democratic elections and other political activities, but showed varying degrees of political apathy,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elections is not strong, involved in voluntaryprominent, and ignore the unfair elections, hindering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democracy.The study found, causing the villagers to political apathy is divided into four areas, namely economic factors, cultural factors, 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reality factors.Grassroots democratic elections to solve the political indifference, we must proceed from these reasons, the need to vigorously develop the economy, to strengthe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the villagers, and improve the system.Key words:
Countryside
Grass-roots democratic elections
Political Indifference
causes
Countermeasure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获得显著提高。伴随经济发展的脚步,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也不断完善,成为保障农民享受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其中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是重要的实现途径,努力增强农村群众的选举热情,对于扩大基层政治参与和增进民众合理诉求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也意义重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存在大量政治冷漠现象,不利于基层民主的进一步完善,必须对其给予关注和解决。
本文以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郭家河乡部分村庄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的大量的问卷调查,以期得到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一、当前农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表现有:
(一)选举参与热情低,主动性不高
自古以来,农民的政治参与的主动性相对较低,被动性突出。受传统思想和村民自身文化水平影响,大部分村民不知道或者不了解自己的政治权利,对于基层民主选举更是知之甚少。加上改革开放以来,以往的集体生产队模式破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是使各家各户相对孤立开来,大家只关心自家经济生产,对于农村公共事务和政治选举不闻不问。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48.77%的村民认为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与自己有关,32.13%村民认为选举与自己无关,而19.1%的村民则表示选举对自己来说可有可无,是一种说不清的态度。在接受问卷调查的村民中,超过半数的人对自身的政治权利认识不清,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一知半解。此外,调查数据显示,接近七成的村民认为,就算了解基层民主选举的相关信息,也不想过多的去参与,认为此举耽误时间,耽误生产。在问及去参加选举的原因时,45.8%的村民认为是自己的权利,33.6%的村民认为是随大流,16.2%的村民认为是村干部的动员,还有4.4%的村民表示是收了好处,受人之托。
数据表明,大部分村民政治参与热情较低,相对于民主选举这样的政治活动,他们更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只是将民主选举作为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
(二)参与选举随意性突出
在被问及认为自己的投票是否有用时,认为有用和没用的农民比例分别为
53%和47%,近半数农民没有看到自己与政治参与的密切关系。
在关于如何确定自己的选票问题上,除少部分村民认为是此候选人能力突出,可以为村子做出贡献,44%的村民觉得无所谓,随便选一个应付了事,36.5%的村民表示是受人情因素影响,碍于情面不得不选,剩下的部分村民则明确表示是收了好处。
调查显示,有相当部分的村民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参与选举过程中随意性突出,参与选举的质量不高。
(三)对不正当选举行为的漠视
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发现村干部以权谋私等不正当选举行为该怎么办时,选择向有关部门反映的仅为44.6%,而选择不管不问的为55.4%,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村民面对不正当选举行为选择了漠视,而正是这种漠视纵容了选举中非法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政治参与水平。
二、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
(一)制度因素
1、选举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民主政治还不完善,参与机制还不健全,尤其是在选举过程缺乏统一有效的制度规章,组织过程不严密,阻碍了广大农民顺利参与政治生活,最终成为广大农民政治冷漠的制约因素。
就目前来看,部分农村地区选举制度不够完善,选举程序还存在较多缺陷,公平化和透明化都有待提高。1998年,我国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成为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主要法律依据。在它的的指导下,我国基层民主选举逐步程序化、规范化,选举质量有所提高。但另一方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关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内容只有数百字,过于抽象、简单,在实际应用上,对于具体的选举制度、程序缺乏相应指导,这就使得全国各地基层民主选举形式万千,却没有真正严密有效的保障广大农民的政治权利,挫伤了广大农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和积极性。
2、民意表达渠道不畅通
在当今阶段,村一级事务仍受乡镇领导,部分村干部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
在如何讨好上级的问题上,对于真正有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往往表现的不够关注。因此农民有了问题,想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就必须自己去找村干部,而村干部极少主动走访各家各户,了解农民的切身需求。村干部和村民之间缺乏真实有效的沟通渠道,村民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没有得到保护,使得不少地区的村民对村委会逐渐失望乃至怨恨,干群关系呈现尖锐化、对立化局面,广大农民愈发表现出对民主选举的冷漠。
3、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不健全,还突出的表现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由于根本有效的防腐监督机制尚未形成,在不少地区的基础民主选举过程中,为拉票而行贿、村干部收受贿赂、乡镇干涉操纵选举、实力较为庞大的宗族乃至黑恶势力干涉选举、不合格人员当选等问题时常发生。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强化了村民的政治冷漠。
总之,制度因素是现实生活中影响村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最主要因素。
(二)经济因素
1、经济水平决定上层建筑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是产生政治冷漠现象的经济根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影响并制约着政治的发展。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较好满足时,人们才会关注到自己更高层次的需要是否被满足,包括政治参与和政治地位等。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很多地区经济仍然很落后,人均收入低下,在部分农村地区甚至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农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更多的将精力投入到经济生产中,更加关注自身的物质生活,对于基层民主选举这样的政治生活,则选择了冷漠对待,被他们看做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奢侈品。根据的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农村家庭,明显表现出更高的政治热情,对于基层民主选举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表示愿意积极参加,并且认为选举对自己来说很重要。年收入在5000---10000元的家庭表示选举跟自己有关
系,愿意参加,但主动性不是很强,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家庭则明确表现出对选举的漠视,表示除非有好处或者村干部强制,否则不愿意参与选举事宜。可以说,普通村民拥有的经济实力不足,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选举的能力和热情。
2、个体独立的生产方式以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集体的、高度集中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各家各户逐渐独立开来,村民间的联络逐渐淡化,这样就更加弱化了村民参与自治的政治热情。在实际生活中,村委会的功能大多集中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上,村民各自忙于生产,认为选举的结果乃至村委会的运转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
此外,受市场经济大潮影响,在整个国家把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宏观背景下,相当多的公民也开始把注意力从参与政治转到发展经济上去。“对于刚刚摆脱了高度集中的、遏制个人经济活力和物欲追求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羁绊而踏入市场经济圈的人们,金钱更具有排斥一切的魅力。因而人们对金钱的向往和物欲的追求取代了对政治地位的崇拜和参与政治的热忱。”
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的经济,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逐渐增多,许多农民开始选择外出务工经商,对于他们来说,农村民主选举之类政治参与已经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且,他们大多在发达地区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繁忙,若为了参加选举而耽误工作,再支付高额的返乡费用,必然会遭到他们的拒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不同是思潮也逐步向农村地区蔓延,部分村民受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影响,思想和灵魂也逐步受到侵蚀,更进一步的淡化了这些人参与选举的政治积极性。
(三)现实因素
1、宗族势力庞大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更是将整个农村看作是一个人口相对稳定的宗族社区。虽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宗族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同宗同族的宗族思想仍然流传至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村地区的社会关系进入了一个重新整合的阶段,部分地区宗族势力复苏崛起。这些宗族势力往往在本村具有较多的人数,而且在本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者是本族中有人在本村乃至县乡拥有较高的地位,享有较高的威信。
在调查中,问及村民是否更愿意在选举中选择本族中人的时候,62%的受访对象选择了愿意。并且,还有受访者告诉我们,村中的民主选举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某一个宗族势力,其他村民开始时还表示不满,但由于担心打击报复而选了继续忍耐,现在逐渐习以为常。
可见,在部分农村地区,宗族势力操纵把持基层民主选举的现象确有发生,阻碍了正常民主选举的进行。此外,部分宗族势力都为自家利益而扩张争斗,甚至发生派系斗争。而其他村民由于惧怕宗族势力打击报复,对不正当选举行为大多选择了沉默纵容。宗族势力把持选举的局面,不仅极大的损害了广大村民的合法群益,更是严重打击了村民参与选举的政治积极性。
2、村中事务群众不做主
导致村民政治冷漠的另一个现实因素是村中事务群众不做主,主人翁地位未能体现。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起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农民的主人翁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村民自己无法做主村中各项事务。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几个村中,有近乎一般的村庄未能实现村务公开或者完全公开,部分受访村民表示从未参与也无法参与本村的公共事务管理。村里的大事村民做不了主,村内的公共事务管理村民插不上手,村民普遍关心的问题不向村民公开,或者即使公开了,其详情村民也并不了解,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村民对基层组织的不信任,对基层公共事务的不关心,甚至出现抗拒心理、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基层民主选举中村民的政治消极与冷漠现象。
(四)文化因素
1、历史因素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思想对人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只求自家温饱,不问世事政治的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一味遵从政府的统治,贱民、草民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广大农民参与民主选举等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当他们发现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或者是发现不正当的选举行为时,往往选择了忍气吞声,认为民不与官斗,或者不愿做出头鸟,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自己则先持观望态度。两千年来所形成的的小农意识、官本位思想深植农民心中,使
得他们束缚了自身的责任感和民主政治意识,不敢甚至不愿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最终形成了冷漠的政治心理。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以一个隐形因素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最终导致了广大农民的冷漠对待民主选举的结局。
2、受教育程度
民主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文化作为基础,文化水平通常能决定一个人的民主能力。列宁认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飞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村民中,高中以上学历只占了很小一部分比重,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到了69%,在55岁以上人群中,文盲或半文盲现象较为严重,接受调查的村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对民主选举表现出的兴趣越大,积极性越高,对自身的政治权利也了解的越多越详细;反之则越低越少。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部分地区文盲、半文盲现象突出,部分村民政治素养、民主意识也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参与选举的随意性突出,大多是随意勾画,并未真正将民主选举作为自己行使政治权利的体现,只是随便应付了事。面对不正当的选举行为也是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未能行使自身的监督权,维权意识较差。改革开放以后,受市场经济大潮影响,村中受过一定教育的年轻人纷纷进城务工经商,留守村中多是老人、妇女和孩童,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大多数没有学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更加薄弱,进一步导致了整个村中政治冷漠的结局。
三、对于政治冷漠现象的解决办法
(一)坚持不懈的加强制度建设
1、要完善选举制度,确保程序公正
要继续完善民主机制,在遵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基础上,各地区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选举制度,并严格按制度进行。要进一步完善候选人提名机制,确保选民的提名权得到落实,并要保障选民对候选人的知情权,可以适当的引入竞争机制,由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选民按自己的意愿 7
投票,保障选举的公平、公正、公开。
在完善选举制度的基础上,还必须保证选举依法进行,打击破坏选举的不法行为。前文中提到,不少地区宗族势力复苏崛起,大家族把持操纵选举,贿选拉票现象较为严重,甚至还有黑恶势力恐吓、威胁选民,严重干扰选举的正常进行。对此,我们要严格落实相关规定,细化组织实施程序。对于破坏和干扰选举的违法行为,要坚决打击、强力震慑,确保充分实现民主,严格依法办事,让选民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表达政治意愿,在不受胁迫的情况下实现政治诉求,从而调动民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主动性,有效解决基层民主选举中的政治冷漠问题。
2、完善民意表达渠道
要消除村民的政治冷漠,就要加强村干部与群众间的交流,并对村务、政务、财务进行公开,多方面发布信息,确保信息的及时、有效。村干部应该端正态度,主动深入群众体察民意,定期走访各家各户,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村民的切身需求,真正做到为群众办事。要建立多种沟通途径,让村民的想法与要求有处可诉,保证民情能上通下达。这样才能取信于民,让群众恢复对村委会和民主选举的热情与信任。
3、完善选举监督机制
要保障选举的公平、公开、公正,就必须建立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是选举在阳光下进行,确保选举的每一步都能让群众看的清清楚楚,让广大农村群众相信,当选者确实是由自己选出的,才能逐渐消除群众的冷漠心理。
完善监督机制,可以由县乡政府派遣选举观察员,或者由本村村民选出具有一定威望和公信力的村民担任检查员,全程监督选举的每一个细节,以加强对村委会选举的监督。
逐步建立选举违法纠错机制,鼓励号召全村村民监督基层民主选举,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及时纠错,让群众自身成为监督的主体,激发其参与政治选举的积极性。
(二)大力发展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民主政治也无法进行开展。要消除村民的政治冷漠,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还很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为村民参与民主选举等政治活动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政府应该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总之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才可能将精力投入到政治生活中,只有当农民的物质诉求得到满足,才会寻求政治上的权利。只有农村经济获得了发展,才能逐步消除农民对政治活动的冷漠,才能逐步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促进基层民主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
农民之所以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外,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要消除农民的政治冷漠,还必须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我们要消除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农民的影响。两千年的封建专制,致使小农意识深植广大农民心中,认为自己是草民,不应该或者不需要参与政治,只是老老实实服从政府安排即可。这就导致农民群众不敢也不愿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参与选举的政治热情也逐渐降低,最终导致政治冷漠。因此,我们必须消除根植于农民心中的小农思想,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宣传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替农村群众心中过时的、不正确的小农思想,引导帮助广大农村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培养其参与政治选举的积极性。
其次要对农民进行文化、法律、政治等方面的教育。一个人文化水平往往决定了起民主政治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要继续坚定不移的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使广大农民认识到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确保学龄儿童按时入学,降低新一代人口中文盲或半文盲的数量。要在广大农村地
区开展普法教育宣传活动,让群众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与选举相关、与基层民主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导广大群众在自身合法权益收到损害时拿起法律武器进行捍卫。此外,农村地区群众大多民主意识淡薄,政治觉悟较低,因此还必须向广大农村群众灌输民主政思想,让广大群众了解自身的政治权利有哪些,又该如何去运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农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时候,必须掌握恰当的方法,不能一味枯燥的说教,而要采取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将法律、政治常识编成话剧,制作横幅、宣传画,安排专门的工作小组挨家挨户进行宣传教育。此外,还要注意运用榜样的力量,积极树立典型,向广大群众宣传那些积极参与政治、主动维权的典型事例,将宣传放在广大群众能够看见的地方。
根据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前农村地区确实存在村民冷漠对待基层民主选举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是经济方面的因素,但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单纯的讨论经济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单纯的妄图从经济角度来解决问题却是不可行的,或者说是不能立马从实际上解决问题。在现实情况下,要真正保障农民的政治权利,还是要从制度上着手,大力完善各项监督制度,使农民的权利落实到实处。
本文以信阳市新县郭家河乡部分村庄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目的是调查村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旨在消除村民的政治冷漠,提高其参与选举的政治觉悟和积极性。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且进行调查研究的对象仅是个人家乡附近村庄的部分村民,研究深度还不够,希望今后能够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德霓.当代中国政治冷漠现象的成因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2,(01):144,143. [2]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陈思.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的政治冷漠现象探析[J].领导科学,2009,(20):D422.6.[4]谢晓虹.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01)
[5]蔡旭.当代中国农村选举中农民政治冷漠的原因及对策[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7,(01).[6]赵晋泰.村民自治中的政治冷漠现象分析[J].理论探索,2007,(01).[7]谈晓敏.论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2,(30).[8]谢治菊.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现实审视与路径优化——基于西部民族地区的实证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03).[9]田占岩.农民政治冷漠成因及对策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2011,(05).[10]赵树凯.关于一些地方村民消极对待村级选举的分析[EB/OL].http://www.xiexiebang.com/Item.aspx?id=32961
附录
附录A:调查问卷:
各位农民朋友:
你们好!我们是广东湛江师范学院的学生,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农村村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相关事宜,现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郭家河乡的部分村镇展开问卷调查,烦劳您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完成。本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请您放心填写。
请在您认同的选项上打:“√”。
一、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20--30
B、30--40
C、40--50
D、50--60
E、60及以上 3您的受教育程度:
A、文盲或半文盲
B、小学及以下
C、初中
D、高中
E、高中以上
4、您的政治面貌:
A、群众
B、中共党员
C、民主党派
D、宗教信仰者
E共青团员
5、您的家庭年收入:
A、5000及以下
B、5000-10000
C、10000--20000
D、2万以上
二、政治参与情况调查
1、您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是否了解?
A、完全不了解
B、了解一些
C、了解较多
D、了解很详细
2、您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是否感兴趣?
A、完全不感兴趣
B、略微感兴趣
C、比较感兴趣
D、十分感兴趣
3、您为什么去参加选举?
A、随大流
B、受人之托
C、收了别人好处
D、村干部动员
E、认为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4、您认为自己投出的票有用吗?
A、完全没用
B、可能有用
C、很有作用
D、无所谓
5、您如何投出自己的选票?
A、觉得此人能为村子做贡献
B、关系好、碍于情面
C、收好处
D、随大流、无所谓
6、发现不正当选举时,您会怎么做?
A、向有关部门反映
B、不管不问
C、等别人检举揭发
D、认为很正常
7、您为什么对选举不感兴趣?
A、没钱,没时间管这些事情
B、自己是普通老百姓,政治与自己无关
C、自己参与投票也没用,反正上级安排说了算
D、村中有人控制选举,自己投票没用
E、对选举不了解,不知道自己的权利
F、其他
8、您是否知道《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A、完全不知道
B、听说过
C、有所了解
9、您了解本村的村务和财政状况吗?
A、完全不知道
B、了解一点
C、有所了解
10、您对选举有什么建议吗?
再次感谢您的参与,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D、相当了解D、相当了解
致谢
通过这次论文的撰写,使我对中国农村的民主政治情况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思想方面上更加成熟,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库的同时也加强了个人的自信,勇敢与人交流。这次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与张彦修教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论文设计的全过程在我们的导师张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进行的,在每次设计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辞辛苦的讲解才使得我的设计顺利的进行。从设计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最后设计的修改的整个过程中,花费了张老师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导师表示衷心地感谢!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都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在此对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与此同时,我还要感谢和我同一设计小组的几位同学,是你们在我平时设计中和我一起探讨问题,并指出我设计上的误区,使我能及时的发现问题把设计顺利的进行下去,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不可能这样顺利地结稿,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由于时间紧促,实践经验缺乏,理论大多来自书上和课堂听讲,文章中出现错误,希望各位老师能够老师在此指正。
第五篇: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竞选的调研分析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在大部分农村推行了民主选举制度,民主改革迈出了令人欣喜的一步。笔者曾于2004年4月至2005年6月在**县当农村工作指导员,亲历了上届农村村级换届选举,并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进行一些调查。今年又值三年一度的农村村级换届选举,笔者又对奉化部分农村换届选举进行暗访问。今结合两届农村换届选举实际情况,对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竞选存在的突出问题作粗浅的整理和探讨,以为下一轮换届选举工作决策作参考。
一、竞选主要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1、宗族、家族现象。农村多是一个或几个宗族聚居之地,由于宗族之间或同一宗族内部不同派别之间存在的利益矛盾和问题,导致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带有明显的宗族、宗派色彩。陈姓选民大多选姓陈的竞选者,王姓大多选姓王的。在一个家庭(族)内选票投向多由一家之主说了算,选票投向都是一样的,极少有例外。
2、阴谋竞选问题。在换届选举中竞争双方通过不正当的方法压制、攻击对方,为自己争取选票,制造了恶性竞选环境。一是竞选者安排自己的贴心人员,甚至组织竞选班子,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形式、不同手段调查刺探竞争对手的政治资本、经济实力、竞选优势等,特别是对手的预计得票数量、选票来源,以及贿选品种、数量、方式、对象等竞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对无法超过对手的方面就搞阴谋、耍诡计。二是极力争夺相对弱小的中间宗派。联络小宗派头目,谈好条件,互相利用,联合起来对付竞争对手。三是拉拢能说了算、有活动能力的选民为自己服务,疏通感情,展开攻势,争取更多选票。四是组织人员采用追问、选票做记号、陪同投票等协迫性手段监督自己不放心选民投票。五是做足代投文章。联络在外地不能亲自参加投票的选民,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获取身份证复印件和委托书,安排人员为自己投票。
3、拉票、贿赂竞选问题。竞选者充分利用人间关系进行拉票,甚至利用金钱贿赂选民,开展不正当的竞争。拉票、贿选现象在上届选举中表面上现象还好,但在暗地里已较普遍。此届选举中拉票、贿选现象将会走向明朗化。农村选举中的拉票贿选手段多种多样,有组织人员游说拉票;利用亲戚、朋友、宗族的关系相互拉票;请客吃饭、送钱送礼贿赂拉票;不顾本村集体经济实力,乱承诺许愿、开空头支票,蛊惑人心;甚至是威慑、恐吓拉拢选票。竞选者首先对全村选民和对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确定竞选方法和手段、贿选对象和方式数量。现在农村贿选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宴请和送礼,借人情往来之名,行贿赂选举之实。中间派和拥有较多选票的家庭是贿选的重点对象。
二、以上问题的危害
1、宗族、家族性的投票现象直接影响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公平、公正,成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的一股破坏性力量。主要表现:一是选举出来的班子在工作时首先维护自身小团体的利益,成为宗族、宗派的代言人,关键时刻不能代表全村村民利益,不利于村庄整体发展和安定和谐,并严重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固,甚至进而引起社会震荡。二是一些村民盲目随从,投违心票或没有真正拥有投票的民主权利,不可避免地为村里以后工作的开展埋下了不稳定因素,也不利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2、阴谋竞选严重恶化农村的政治环境,影响换届选举顺利进行。
3、拉票和贿赂竞选违背了选举的公平、公正的原则,直接导致换届选举的成本提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届选举,在**市相对落后、村庄较小的行政村贿选耗资上千上万,相对发达、村庄较大、派系较多的行政村贿选耗资上十万,甚至上百万。
拉票贿选的弊端十分明显:一是拉票贿选侵害选民的政治权利,使不正当竞争越演越烈,毒化社会风气。二是拉票贿选使村民面对的选举风险过大。一方面贿选可能选上参选动机不纯、私欲膨胀人员,甚至是地痞村霸、劳改释放分子。另一方面,贿选成本是部分竞选者的投资,有投资就必然要收获,这就可能导致贿选者就任后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蚕食集体财产、损害村级利益。三是促使农村分帮分派,激化矛盾,影响农村班子团结和工作效率。四是选民面对拉票、说情、威胁、利诱,承受的心理压力加大,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原因分析
1、农村大部分的农民政治素质、文化修养和社会道德还普遍较低。为人处世只讲亲疏,不讲优劣,只图近利,不求远谋。参与选举缺少原则性、理性的逻辑思维,多顾及情面及私利的满足。
2、村民的民主意识和能力薄弱。主要表现是对民主选举的权利认识不到位,维权意识差;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能力差,导致村级民主管理形式化、民主决策简单化,民主监督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村级事务管理中村民参与少,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权力过份集中,激发一些人获取村“两委”权力的欲望。
3、宗族势力抬头,给换届选举增加了难度。利益纷争是形
成宗族、宗派矛盾问题的根本原因。一些宗族成员在狭隘、自私、保守、自大的心理支使下,为了本宗族的利益,极力争夺村级组织领导权,通过本宗派成员或支持的人当选,掌控权力,从而保护、进而获取更大的自身利益。
四、对策措施
农村基层换届选举的这些现象有逐步蔓延扩大之势,遏制村委换届中的不正之风已成为农村村民自治的当
务之急,很有必要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采取强有力地措施,从根本上铲除贿选等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1、加强农村政治思想、法规等教育。一是宣传灌输党的“十七大”精神、社会公德、思想品质等知识,教育农村干部、群众以社会公德为准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政治素质。二是大力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近期可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宣传贯彻,专题开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特别是要强化选举程序和选举细则的宣传,帮助农村干部、群众加深对有关村委会选举的相关法规的认识,全面、准确掌握其精神实质,自觉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手段规范自己的行为,公平地对待每一位竞选候选人,正确履行自己在民主选举中的义务和权利。三是开展村民代表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专题培训,提高管理和决策能力,改变重民主选举、轻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现象。
2、加强对农村基层选举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力度,确保换届选举有序进行,依法选举。一是市级政府组织下派换届选举督导组,依法督查、指导换届选举工作。二是乡镇(街道)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农村基层换届选举的组织工作,加强指导、支持和帮助,采取必要的措施,规范换届选举工作。三是组织公安等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整治小组,对贿选等利用不法手段竞选行为加大查处力度。
3、协调农村各利益团体的利益。村级管理决策做到公平、公正,把自然村、宗族力量统一到全村共同利益上来,减少矛盾和对立,降低内耗,形成合力,促进全村整体协调发展。
4、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换届选举法规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操作规范,严格选举程序,保证农村基层换届选举公平、公正、公开。
5、切实落实监督机制。发挥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财务监督小组作用,完善民主评议、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促进农村各项管理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6、建立农村村级班子绩效考核机制。农村新一届班子就任时向村民作出任内规划和工作目标的公开书面承诺,由乡镇(街道)政府和村民代表大会联合对落实兑现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考核,市、县(市)区两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
此外,还要开展换届选举调研活动,深入调查前后两届班子工作作风和效益、群众对换届选举的意见和建议,综合分析深层次原因,提出改善、解决对策,为更好做好下一轮选举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