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彩票娱乐化发展的思考
彩票业娱乐化发展的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票正在越来越深地走进城乡群众的日常生活,买彩票、献爱心,算概率、盼大奖,已经成为不少人茶余饭后乐此不彼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极少的机会、极大的诱惑,彩票业在筹集大量善款、办成不少公益事业的同时,也确实在一些地方、一些人群当中成为了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病态的疯狂,因此而滋生了不少社会问题。如何避免杀鸡取卵、饮鸩止渴,切实加强彩票业的管理,引导其健康发展,持续发力,需要相关主管部门以及广大彩票从业者、广大彩民共同理性思考,深入探讨。结合在福彩中心多年从事彩票管理工作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笔者以为彩票业的发展,不仅仅要讲爱心、讲奉献,讲大奖、讲刺激,更多地要象麻将、游戏一样,讲休闲、讲快乐,引导彩民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满足精神上的享受,感受彩票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彩票业娱乐化是一条必须要走,而且要尽快走大走强的出路;在推进彩票娱乐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有系统的思路、完整的路径和务实的措施,真正使娱乐化成为彩票深入群众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条阳光大道。
2
一、彩票业功不可没,祸不可瞒,亟待弱功利化,强娱乐化
1987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民政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长期发行中国福利彩票,开启了新中国通过彩票筹集资金兴办公益事业的先河。近三十年来,彩票的规模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也越来越显著。与此同时,也不要否认,由于彩票的“奉献化”道德说教,由于彩票的“暴富化”案例诱导,一些群众沉迷于彩票不能自拔,一些单位利用彩票与民争利,一些地方彩票管理问题迭出。加强彩票管理,去功利化,强娱乐化,使购彩的过程成为娱乐的过程、开彩的过程成为享受的过程,不因买彩而自愧,不因被捐而恨世,不因中否而剧变,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1、彩票业已融入群众生活,也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全国共销售彩票2216亿元,同比增加553亿元,增长33.3%。彩票业的持续发展,不仅有效地减轻了财政压力,开辟了重要税源,增加了公益资金,而且有效地拉动了居民消费,促进了劳动就业,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兴旺发达。仅以重庆为例,全市有两万多人从事彩票管理和服务工作,有相对固定的彩民近100万人。重庆福彩2011年达到34.5亿元,市级留成的福彩公益金资助、扶持、兴建、改建福利项目近6000个,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四大功能因为 2 3 福彩而得到了充发发挥。重庆体彩同样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实现销售14.6亿元,为国家筹集公益金3.85亿元。许多重庆市民因身居“双重喜庆”之城而青睐“幸运大奖之神”,关注彩票、热议彩票、参与彩票,购彩已经成为其日常消费和平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2、机制的不尽完善使得少数人以彩为赌,冒险投资,因彩票而走向沦落。在充分肯定彩票业于国于民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受制于综合国力和民众实力都非常有限的因素,受制于民众心理和彩票行业的不尽成熟,当前的彩票业确实存在“冷漠慈善”的问题,彩票捐了钱,没人说他好;公益有了钱,也没人表谢意。此外,确有不少彩民买彩心态把持不好,有冲着大奖孤掷一投的倾向,不惜用大部分工资甚至借债玩彩票,给正常生活及家庭幸福造成了严重影响。江苏邳州一男子为买彩卖掉房子,玩光积蓄,忍无可忍的妻子决定离婚,争执中他提起斧头砍死妻女,砍伤三亲属,酿成惊天惨剧。尽管是极端个案,但警示意义非常重要。彩票本无罪,错的是买彩者不该过于沉迷走极端,根源在我们推进彩票业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应有的引导机制,没有让彩民真正达到以游戏心态参与彩票的境界,使得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创利为王的思想左右少数彩民自作聪明,把博彩作为风险投资,期望一本万利或翻本获利。
4
3、持续更大地发挥彩票作用需要大力推进其娱乐化发展,提升其精神享受度。彩票不是用来致富的,而是用来享受的,是物质上的消费,精神上的满足。对照这个理念来反省我们的彩票业,不难发现,我们的主要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彩民自以为自己智力非同常人、运气非同常人,因此可以把买彩作为致富的捷径,甚至可以通过风险投资而实现物质上的迅速暴富,其结果多数是物质和精神双双受到沉重打击;同时相当一部分投注站把精力放在了中奖造势上,客观上误导了彩民,对彩票伤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当前收入的薄弱与支出的猛增,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导致以小搏大的投机心理在彩票中尤为突出,进一步产生了问题彩民。为此,在彩票业规模拓展颇有成就的时候,要十分重视彩票本能的回归,大力推进其应有的娱乐化性质和精神享受功能的发展。要引导彩民把参与彩票视同抽支烟、玩次牌、喝瓶酒、打场球一样是一种放松方式;把参与彩票完全等同于对公益事业的一点爱心支持,把参与彩票的选号时的分析与计较、开奖前的期待与悬念,中奖后的兴奋和捐款后的道德感同时存在,因买彩而快乐,不因未中奖而郁闷。
二、彩票娱乐化的基础是政策放宽、人才支撑和社会支持
系统推进彩票娱乐化,不可能轻易取得成功。面对各种 4 5 各样的阻力,需要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加以保障。实施娱乐化的基础是政策、人才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
首先,在政策上适当放宽以促进彩票娱乐化。除了奖项设臵和买彩回报要变小变多以促进大众消费,减少为博大而大投的现象之外,要在政策上进行设计和改革,提高彩票的规范操作性和大众娱乐性。要制定《彩票法》,切实加强对彩票市场的监管,明确发行主管机关,统一额度分配原则,加强彩票发行单位内部管理,为彩票娱乐化奠定基本基础。要打破条上分割,在一些代销点允许福彩体彩同时经营,真正方便彩民。要允许彩民就开彩结果进行适当的比押,使买彩、等彩过程更加娱乐化。
其次,鼓励更多的人力资源从事彩票及相关产业,加强彩票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销售几千亿元的产业,彩票行业同样是强大的就业市场,同样需要一流的人力资源和人才支撑。要改变依靠再就业者、弱势群体销售彩票的局面,鼓励有智慧、有能力的精英人士通过彩票服务创业兴业。重庆的福彩梦想学院就是非常好的一种机制,要有一系列培训班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要设立必要的职业准入制度、彩票师升级制度,培养彩票行业的各等级人才。要组织一些彩票技能大赛,比如设计、销售、服务,通过技术比武促进人才开发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第三,推动彩票与其它产业的紧密合作,营造支持彩票娱乐化的社会环境。比如彩票业与电信业结合,针对4亿手机用户开发彩票服务,发送短信购买彩票,通过手机话费支付,就是不错的选择。另外,通过淘宝网及专门的网站买彩、合买等都是可以鼓励的方式,一切要有利于彩票的快乐购买、快乐享受。彩票业与便利店可以充分结合,在更多的便利店布点售彩,肯定会深受消费者欢迎。购彩渠道的便民化是娱乐化的重要一环,是构建稳健销售渠道的关键。
三、彩票娱乐化的关键是宣传、产品、渠道和参与的统筹发展,共同娱乐。
在获得政策支持后,彩票的发行机构应该统筹管理,充分考虑如何利用职责引发娱乐化的变革。我们可以多视角引导宣传形象、多元素设计彩票游戏、多方位进行渠道建设、多方面带领彩民参与,构筑多姿多彩的彩票世界。
第一,宣传的娱乐化是基础,要引导彩票是公益的,是快乐的。
宣传工作是一切行为的首要工作,在客观上保证了思想的统一性、目标的一致性、传递内容的向同性。现今是开放的社会,要注重宣传方式的多样化和宣传内容的形象化。
宣传方式的多样化表现在现在的可选方式太多——报媒宣传、电视宣传、电台宣传、DM单夹报宣传、短信宣传、6 7 口碑宣传、腰鼓队宣传、横幅宣传、海报宣传、社区宣传、网络宣传……有的宣传方式是固定的、长期的,有的宣传方式是偶尔采用的。充分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来选择宣传方式。
有人说彩票是单一的,如何才能做到宣传内容的形象化?法律是严谨的,在香港和深圳,现在每一次的法律都以卡通形式娱乐化的进行宣传,彩票如何就不能更形象具体?我们不应仅把中奖或者买彩故事制作成彩票漫画进行宣传,还应该将宗旨原则、公益理念、各类玩法、各种买法、爱心故事等都以形象的漫画或者视频进行宣传。
宣传的娱乐化将让更多人熟悉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对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
第二,产品的娱乐化是保障,让彩票像游戏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在产品的娱乐化进程中,我们已经跨出了一大步——从33选7之类的彩票名到双色球,就从简单化跨向了形象化。但在进一步发展上,却丧失了以前的勇气。
在重庆彩市中有两种同质性快开游戏,体彩11选5和福彩幸运农场,两者在上市时间、返奖比例、玩法设臵、开奖频次、可售站点数量上基本雷同,但自2010年上市以来,体彩11选5大约在2011年中段就从高峰低落至日均50万 7 8 元销量,而福彩幸运农场在2012年中段进入了平稳期日均170万销量,从结果看明显幸运农场优于11选5。究其原因如下:一是11选5过度重视加奖的短期效应,不断削弱了自身彩民的购买力和造血力;二是品牌形象的宣传,幸运农场脱胎于网络游戏开心农场,更形象,更生动,让人感到亲切,充分抓住了年轻彩民的娱乐心理;三是品牌综合建设上,幸运农场在2011年下半年的彩神大神让整个彩民群体轰动,充分考虑了所有在售站点的需求、彩民的参与心理、从众心理、英雄心理。
从营销4P角度说,产品属于战略性要素,所谓的价格、渠道、营销都是围绕产品来转,如果一个产品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则事半功倍。而具有娱乐化特征的产品,首先就能拉近与顾客之间的距离,让人产生一种想要了解的冲动,同时形象的描述也方便完整介绍。
第三,渠道的娱乐化是核心,多级化、便捷化会让人轻松。
首先,服务点的设臵要尽可能方便彩民,农村每个镇要有销售点,城里每条要道符合条件的要有销售点,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销售点可以分层分级,因地制宜,统一装修、突出特色,要以快乐服务为准则,当简就简,当豪由豪。其次,要增加销售渠道,充分利用车站、快餐店、超市、便利店、8 9 手机店、邮局、报亭、储蓄所等已形成体系和规模的终端或宣传彩票或销售彩票或联动营销彩票。再次,要扩大销售网络体系,建成利用手机、电话、短信、网络代销、电视代购等一系列非传统模式的销售渠道。彩票,随心所欲,随想可买。最终建成以职业化卖场为点,便利化代销为网的销售网络,让人自主选择专业与便捷,选择称心如意的方式购彩。
第四,参与的娱乐化是体现,身临其境、参与有你使人更有满足感。
当前彩票的开奖节目大多只有几分钟,虽然有彩民代表走进了开奖现场,也在事先准备摇奖的过程中让彩民见证了摇奖的公开公平公正,但什么样的开奖形式、环节和节目让彩民更加的令人难以忘怀?笔者以为近期中国最受人关注的娱乐节目是《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他把品牌以平民娱乐、全民参与的形式完全的展现给大众,从营销的角度说,是一个品牌营销、娱乐营销、个性营销、体验营销及合作营销的一个组合。笔者认为把严肃的开奖节目变成一个大众参与的互动娱乐节目也算一种办法,可以学习《超级女声》多平台参与式的快乐、可以学习《重庆天天630》民生性新闻的真实、可以学习《同一首歌》民族化特色的展示……使娱乐化的开奖节目成为一个公益、宣传、体验、监督、娱乐、交流的平台。
10
四、彩票娱乐化的重点是阵地、服务、回报和内心的协同并进,同心向乐
彩票娱乐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说大的政策由政府把控,整体的环境由发行机构引导,那么销售环境和彩民就是完善的中心。彩民作为内因,最为关键,但光有内因,而没有外围的宣传引导、机制设计和服务提示,则很难指望彩民不把参与彩票当成一种投资和赌博,也很难指望所有的彩民都以买彩为快乐,都不因未中奖而伤痛。为此,在彩票业已经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的重要阶段,千万不能再“得了钱财还卖乖”,空洞地说教一些“心态要好,公益为上”的东西,要切实加强管理,推动彩票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下功夫从内外软硬多个方面协同推进彩票娱乐化之路,为彩票业的持续平稳发展、不断提量增效创造并奠定最核心的支撑条件,避免“少乐多痛,少善多赌”而可能给彩票业形成的致命性打击。
1、阵地的娱乐化是前提,要象游戏厅一样充满欢乐。宽敞舒适、充满乐趣的投注站,是吸引彩民的重要方式,也是尊重彩民的重要体现。一项专门针对彩票消费者偏好调查的结果显示,44%属于博彩偏好者,14%属于奉献爱心偏好者,还有42%主观动机不明确,主要是因为彩票销售环境和气氛所感染而决定购买。可见,制造良好的彩票销售气氛对吸引 10 11 并维持彩票购买者十分必要,因此要大力推进投注站的专营化道路,精心实施专业化装修,增添娱乐元素,配备丰富生动的彩票宣传设施和即开即竞设施,让彩民进站以后感到非常轻松,非常想玩,象进入游戏厅一样因消费而快乐,千万不能象商场购物一样应付差事、冰凉冷漠地买了就走。可以探索在规定投注站经营面积和标准化设施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引入心理学中的色彩、空间、物品对彩民的影响,同时进一步统一投注站标志、室内走势图,甚至统一销售人员服装,给彩民被服务、被尊重的感受,而不是被管理、被暗嘲的感觉。
2、回报的娱乐化是核心,要兼顾筹资扶贫与娱民防贫的功能。兴办彩票业的初衷是弥补国家财政的不足,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扶贫济弱,用于体育场地设施等公益工程建设,实现这一初衷当然希望捐资买彩者买得越多越好,为此也设立了无比诱人的大奖,对获得几百万、甚至几个亿大奖的更是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但实践证明,在筹资扶贫的同时,也有一些人因为买得过多而由富转贫、由安转乱,因为“投资失利、彩债高筑”而滋生许多问题。为此,在彩民规模越来越大的基础上,要逐步减少大奖的额度,走“小奖多奖”之路;要限制一次买彩的总额,象打麻将一样定个“元子”,实行限购。以此来降低彩票的博奕性,增加小买小中 11 12 的普惠指数和快乐指数。
3、服务的娱乐化是关键,要着力在快乐服务上下功夫。买彩票是奉献爱心的过程,不是单纯的一买一卖,因此要以娱乐化为目标,将买卖的过程拉长、拓宽,充实卖彩票过程中的服务内涵,以服务给彩民欢乐,让彩民因为享受服务而更多地感受彩票带给自己快乐。要营造彩票站的环境,边喝饮料边听音乐,悠闲地选几注彩票,热烈地讨论彩票,激动地等待开奖,专营化的投注站要向这方面努力发展。
4、内心的娱乐化是根本,要引导并帮助彩民理性买彩,快乐享受。内因是决定快乐与否的关键。抱着必中大奖的希望买彩票,绝大多数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不把快乐建立在中奖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奉献了爱心、帮助了穷人、享受了服务、经历了激动的基础之上,这样才会买一次快乐一次,买得越多快乐越多。而且要注意,彩票是一种特殊商品,是一种投机性游戏,消费者在购买时表现出与购买一般消费品不同的特性,既有一定的投机心理,还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因此,要全面了解并把握解彩民购买彩票的动机,切实加强多角度宣传,强化彩票的公益性形象,拓展彩民心理适应度,注意避免一夜暴富的不良刺激性的误导,可以通过大型文化营销活动树立品牌形象。
总而言之,彩票业的娱乐化是市场发展的一种趋向,娱乐化也是文化的一种属性,应当成为全行业的共识和行动,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在完善彩票管理体制和机制,推进彩票业健康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其娱乐化发展的必要性及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这一进程,让社会在娱乐的过程中体会内心的满足与快乐。
第二篇: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新闻娱乐化的利弊,以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例分析。
积极意义:首先,新闻娱乐化使新闻放下了千篇一律的严肃形态,转而变得轻松活泼,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媒体也赢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其次,它通过将新闻的文化内涵通俗化、大众化,达到了面对更多受众传播的目的,只要分寸得当,它也能取得不错的社会效益。新
闻娱乐化具有两点意义:第一,新闻娱乐化有利于改进传统的报道模式,促进新闻业务的变
革。新闻娱乐化以贴近受众、满足受众需求为报道理念,颠覆了传统的“传者中心论”:新闻
传播已经改变了严肃播报或者说教式传播的局面,说新闻、聊新闻、讲新闻故事、真实再现
等等新鲜的形式不断引入新闻传播实践,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第二,新
闻娱乐化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统治教化的“寓教于乐”。新闻娱乐化的娱乐外壳,突破了传统
教化的枯燥和正统,有利于“寓教于乐”。在新闻节目中,介绍多元化、趣味性、知识性的新
闻资讯,着重扩展受众的新闻视野,同时使得受众获得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体验,另一方
面,硬新闻的适当软化,使得受众更乐意去接受硬新闻甚至是包含于其中的具有导向性的信
息。消极影响:娱乐化以尽可能软化新闻的方式来满足受众需求,赢取广告客户。在利润的驱使下,媒体放下了高傲的架子,走到了群众当中——这是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然
而,过度娱乐化也使不少新闻流于庸俗。产生过程中出现的传媒泛娱乐化的不良倾向将使媒
介的权威性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首先,新闻的功能被异化。新闻的首要
功能是报道事实、提供信息,为人们守望或监督环境,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重要性原是新闻价值判断和取向的首要标准。新闻娱乐化将新闻的首要功能异化为娱乐,使
之成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并成为新闻价值取向的首要标准。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的受众,正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人们关心他人丑闻的注意力被拉长并乐此不
疲,对那些与他们没有利益关系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故事当成他们需要的新闻,而对与他们
生存和发展利益密切相关的诸如住房、就业、教育、就医、交通、安全等公共事务报道的注
意力却被大大减弱.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媒体放弃了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责,在市场的利诱
下,已从“守门人”变成市场口味的追逐者,这是在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时尚时,新闻媒体
及从业者社会角色的错位。其次是媒体公信力弱化。新闻娱乐化的泛滥,延伸到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等等领域。体育新闻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单纯的体育赛事本身,更是关注
某个体育明星的私生活或者其他个人的绯闻等等;而在做社会新闻、民生新闻时,甚至移植
文学上的“黑色幽默”的手法,以调侃的形式报道灾难事件或者其他悲剧事件,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的道义。再次是,选择和表现新闻的思考方式异化。新闻泛娱乐化过分强调了新闻的娱乐功能,培养某些媒体从娱乐化的视角考虑,选择、判断、采访新闻素材,以及对版面
编排和标题制作进行包装。晚间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特殊收视环境,决定了它必须要以“软新
闻”为主,根据观众的口味调整自己的定位,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走大众化道路,以争取
更多的受众。,音乐和特技不但没有使新闻的真实性打折扣,反而凸现了主题。可见,对新
闻节目做适当的娱乐化包装是可行的。晚间新闻节目通过表情和语言的改进,加强了主持人
与观众的沟通,在从“播新闻湖南师大教务处电话”到“说新闻”的变化过程中,主持人有了情
感的参与,言语充满了对传播对象的尊重和体贴,而不像传统新闻播音员那样在播节目时正
襟危坐、不苟言笑,从节目开始到结束,始终板着面孔,缺乏与观众情感的沟通。现在的《晚
间新闻》主持人,脸部的表情丰富了,体态语言也成了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湖南卫视主
持人李锐播新闻时双手交叉握在胸前,具有独特的个性。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首当其冲的打出了新闻娱乐化的旗帜。它以社会新闻为主,反映民生,为老百姓说话。而且一改严肃、呆板、说教的正统模式,以轻松、诙谐和幽默的播报方式,让观众喜闻乐见。湖南台《晚间新闻》形式多样
在省级卫视的群落里,湖南台《晚间新闻》作为新闻的娱乐化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它形
式多样,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1.在报道形式上抓有兴奋点的情节和细节原来在教科书
上被划到新闻背景范畴的东西,在湖南台《晚间新闻》里突出到了前沿、充当了主体。2.灵
动性强湖南台《晚间新闻》有很强的主、客观结合性、连贯性和细节性。很好地和内容结合在一起,从而整档节目显得富有灵动性。3.编辑和制作上推陈出新在节目编辑和制作上,手法活泼,富于变化。它们有各自的栏目标志,譬如“喜报”、“我来露一手”、“远山的呼唤”
等等;在新闻节目中插入音乐,甚至插入流行歌曲。4.主持人语言亲切自然在播报方式上,湖南台《晚间新闻》强调的是“说”新闻。与常见的“说新闻”不同,《晚间新闻》也并不是单
一的说新闻,而是“听我讲新闻”。对新闻娱乐化的担忧与展望
(一)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
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
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
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缺乏信息共享,缺乏言之凿凿。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
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南辕北辙的,也是毫无道理的。
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高低深浅,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娱乐化节目,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
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要把娱乐化运用的恰到好处,把
新闻做的更加贴近群众,响应国家“以人为本”的号召。[FS:PAGE]
(二)对新闻娱乐化的展望
湖南台的《晚间新闻》无疑开创了电视新闻界的先河,而且给各大电视台起了表率作用,也是新闻娱乐化的一个典范。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什么样的新闻,最低
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
祸害无穷。新闻传播在逐渐走向世界,在那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准确、密集、迅
捷、高超、美感,将成为竞争的焦点。新闻的娱乐化在当代是值得肯定的,它运用较为丰
富的表现手法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它的成功就在于新闻开始逐渐为老百姓办事情,逐渐符合都市生活下的人群,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但是这对新闻节目的要求会更高,一方面是遵循
新闻的规律,真实、准确、迅速的传达信息给受众,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传达方式,要多样化,要与艺术相结合。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电视台已经逐步改制,成为企业单位,自负盈亏。这
样一来,就必须要做出更加贴近受众的节目,可以说受众的需求决定了电视节目的生存。快
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受众需要轻松,需要电视节目为他们缓解压力,所以带有娱乐元素的节
目就有了强大的生存空间。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
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
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
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
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
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
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
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
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
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
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
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新闻娱乐化传播。从各大电视台新闻娱乐化节
目的收视率来看,都比同类节目要高很多。尤其是湖南台《晚间新闻》,在全国都有很高的收视率,加之国家已经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对电视节目有了导向作用,一切服务于受众。
相信新闻娱乐化会在更多的节目中得以体现。我坚信新闻娱乐化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一定会有它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二、电视新闻节目语言娱乐化的利与弊
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电视新闻节目语言娱乐化现象的历史和现实,它之所以会一直存
在和发展,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新闻传播客观规律,所以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一)电视新闻节目语言娱乐化符合新闻价值的要求。
“趣味性”这一新闻价值观念,在市场熔炉的冶炼下被重新发现,具有趣味性的事实往往
能够引起人们情绪情感上的共鸣,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就是说,新闻的娱乐价值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不少人都认为媒体传播的新闻越来越肤浅,以至于把色情、暴力和危机当成胡椒面
和味精滥用的新闻称为“垃圾食品新闻”。以克林顿性丑闻为例,《时代》杂志驻北京首席记
者吉米•弗洛克鲁说:“人们说他们烦透了莫妮卡的故事,但数据显示,只要一有这个故事,他们便会去读、去看。”由此看来,新闻的娱乐性不但不会消解新闻价值,反而能为它们找
到更为有效的实现途径,从而加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电视新闻节目语言娱乐化也是追求最佳传播效果的需要。
从传播效果来看,受众的情趣直接关系到整个接受行为的全过程,受众总是主动的有选
择的使用媒介以满足个人的需求,全球传媒出现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最直接的动因是受众的兴
趣发生变化,传媒业不得不随着受众兴趣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是他
们的生命线。
《娱乐至死》是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一部关于电视文化的著作,其中充满了
对大众文化娱乐化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尤其对电视文化带给人们言行、情感和思想方面
影响的分析鞭辟入里,电视新闻语言娱乐化现象不仅制约了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
整个社会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危害很大。
第一,社会公众知情权受损,造成公众利益被侵害。娱乐化的大众传播把信息报道的重
点放在了那些无关紧要、琐碎的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
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上,占用了宝贵的版面和频道资源,而那些关系到广
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新闻却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公众的注意力往往被从重要的事务上
引开。传媒一味迎合受众的娱乐口味而忽视社会的重大事件,实际上造成了对公众利益的损
害。
第二,应负的社会责任淡化,造成媒体公信力下降。客观公正、导向正确、遵纪守法、诚信服务、树立在社会生活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是媒体应负的社会责任。而大众传播中低俗
化现象不但使传播导向上出现偏差,而且常报道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无中生有的男女情事、虚构暧昧的情节等,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媒体淡化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三,导致社会公德的沦丧,造成媒体从业人员价值观念变异。具有教育、传递文化和
宣传社会公德功能的大众媒体在娱乐化传播过程中,大量的报道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低俗的内容,势必会污染人们的思想,不断地影响、限定和修改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使人们的社
会公德丧失。
第四,混淆是非界限,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平均每天都要看相当
时间的电视节目,低俗化的媒体信息则能破坏民族的传统文化,扭曲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混淆是非界限,从而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汶川地震凸显电视现场报道优势
汶川地震发生后,在人们不知所措时,电视媒体迅速做出反应,充分展示了电视在突发性事件中现场报道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在现场让观众“身临其境”
作为观众,看突发事件,看的就是现场,没有什么比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真实现场更令人震惊、感动、激奋或发人深思的了。而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规定环境就是新闻发生的现场,它是电视台记者以“我”在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
汶川地震发生后,央视以最快的速度派出自己的记者奔赴灾区前线,这些记者分布在四川抗震救灾的关键现场,他们和直播室对接后进行的报道都是以新闻现场报道为主。他们是现场目击者,记者和摄像机目击的范围也锁定了观众对现场目击的范围,他们引领观众进行现场目击。让观众看到了抗震救灾的过程、环境、人物、甚至在倒塌房屋底下救人的感人细节。镜头前,余震不断,楼房倒塌,山体滑坡,人们惊恐、慌乱、哭喊„„所拍摄的画面尽管有时摇摇晃晃,但这些不稳定、不完美的“毛边”画面,会使观众感到如同在救灾事件发生的现场,从而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现场感,提高了新闻的可信性。记者把现场采访报道的真实过程和现场气氛用客观实录手法,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直接看到、听到现场的场面和声响,直接感受到现场特有的气氛,产生了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受。“我”在现场与观众共此时
电视记者的现场报道改变了过去先拍摄活动画面、后写文字解说、再由播音员配音播出的老一套电视新闻制作模式。采用记者出镜现场口头报道的形式,摄像记者配合出镜记者的报道摄取相应画面,无剪辑地与新闻事件进展作同步传播。正因如此,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与接收具有同时性,这就为观众提供了最快最新的信息,缩短了观众与地震发生、救人等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距离,使观众产生了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在第一时间,让观众了解了突发事件的真相,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观众,提高了收视率,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我”在现场使观众触景生情
电视新闻现场流动的画面从信息传播角度讲,具有展示全息信息的得天独厚优势,不仅能使观众从中了解到可信的现场、全方位的信息,更能刺激、引发观众的想象和情感。人们在接受信息传播时,其信任程度与传播层次成反比。信息转述层次越多,其信息损失或变形越严重,可信性就越差,观众的反应就越不明显。电视新闻现场的真实感易于调动观众的情感,报道中的动人场景往往把观众的注意力、情绪卷入其中,与屏幕上的人物同喜怒共哀乐。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等救灾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废墟下受灾群众的画面信息,既形象直观,让观众看得真切,又没有中间环节,不会造成信息损耗。比起报纸文字和语言的描述,镜头前的采访画面胜过千言万语。另外,现场报道通过运用形象的画面和精彩的同期声,也有增值、升华新闻信息量的作用。
“我”在现场使观众产生参与感
汶川地震发生后,观众最想了解的是具体灾情、救灾过程和灾民吃住等问题,记者在现场采访受灾群众、基层干部、救援人员和抗震救灾指挥部人员,了解情况,详细进行现场报道。另外,记者出镜向观众当场讲述抗震救灾所发生的一切,将事件现场和新闻人物一起带
到观众面前,让观众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既真实又亲切,符合观众的收视心理。这种交流是语气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心灵的交流,观众比较容易接受,有利于对新闻信息的接受与消化。现场报道场景的发展变化,也可以广泛刺激、吸引观众,使观众自由地对声画含义作自己的分析和评价。为了让观众对震中灾害状况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央视现场记者还动用直升机、滑翔机冒险对无人进入的重灾区域进行航拍,这样就满足了观众急切想看到地震灾害实况的需求。这种毫无记者主观强制色彩的报道,也会使观众产生参与感。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中最有生命力的品种,在传播媒介的竞争中也最有实力。透过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这一突发事件,研究探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所呈现的现场感、同步感、亲切感、参与感等优势,对于基层记者把握其优势特点、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更加游刃有余地发挥其有效作用,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创新意义。不可预知但深具魅力的现场在召唤着有思想准备的新闻记者,广大观众也期盼着与其同行。
与其他媒介相比,电视媒体具有以下优势:
第三篇:新闻娱乐化现象提纲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象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传媒行业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获得了飞跃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新闻娱乐化大潮的冲击,纷纷随波逐流。新闻娱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闻娱乐化的泛滥使得媒体公信力下降、媒体社会责任感弱化、人文关怀缺失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生。本文从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现状、新闻娱乐化的内涵特征和表现形式、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及其利弊等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字:新闻娱乐化;特征;成因;利弊;措施
一、我国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二、新闻娱乐化的内涵特征和表现形式
(一)、内涵
(1)、定义
(2)、传播学的角度去分析
(二)、特征
(三)、具体表现形式
(1)、新闻内容上
(2)、新闻表达技巧上
(3)、产品节目的包装上
(4)、题材选择上
三、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及其利弊
(一)、成因
(1)、政治上:社会转型期
(2)、经济上: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3)、媒体自身: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媒体间竞争
(4)、受众上: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
(5)、外部环境:受到西方媒体的影响
(二)、利弊
(1)、利
(2)、存在问题
四、改进措施:
(1)、政府应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2)、新闻工作者应树立并遵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3)、媒体自身要牢牢把握新闻娱乐化的限度
(4)、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性)
(5)、引导受众需求,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五、小结
第四篇:电视剧创作娱乐化现象浅析
电视剧创作娱乐化现象浅析
当今,各种电视剧充斥荧屏,但越来越多的观众却感觉“电视剧里演的故事情节和内容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了”。一些电视剧的剧情和人物脱离现实,无法体现出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无法唤起观众内心的共鸣和亲切感。
下面,我将从当下电视剧创作娱乐化的原因、现状、影响以及调节方向等几个方面浅谈一下我的见解。
一、电视剧创作娱乐化的原因
导致当前电视剧创作趋于娱乐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应该是收视率至上大行其道。
针对目前电视剧创作中出现的这一问题,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认为,根本原因还在于“有些影视创作者心态浮躁”,“以单位时间内获取多少经济收益为创作标准,在创作中追求“短、平、快”,不深入生活,没有生活积累。”
同时,一些制作人认为,如今的电视剧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还是因为“收视率至上”观念的贻害。为了收视率,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一些电视剧用过于激烈的剧情冲突和无节制的视觉冲击赚取人气,带动其他剧组跟风制作。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会长陈家林说,如今电视剧行业“收视率至上”现象严重,电视剧制作被过度市场化,为了取得好收视,从购片方到制片方不得不跳进“跟风”的怪圈。编剧石康也曾表示,电视剧市场目前“唯收视率”现象严重,而那些真正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却不在收视率报告的目标人群中,电视剧产业的整体品位被现有目标观众群拉低,也难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当下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精神生活缺乏等也是一部分原因。
二、电视剧创作娱乐化的现状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电视剧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娱乐性也就构成的天然属性;电视剧的功能从宣传和传播逐渐演变成了娱乐大众的手段。在我国,电视剧娱乐化正式开始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渴望》的播出。该片一改以往电视剧主题严肃、题材高尚的风格,以一种平民化的姿态走向大众,在获得大众认可的同时,掀起了中国电视剧的娱乐化浪潮,中国电视剧也从此正式转向了以娱乐化为主的道路。我国电视剧娱乐化现状如下:
(一)武侠剧的魔幻化
电脑动画发扬光大,造型技术万象更新,这二者相加的结果就是促成了国产武侠剧发生了一场“魔幻现实主义”的空前革命;于是好人变神仙,坏人成妖怪,一边是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一边是排山倒海颠倒乾坤;在置自然规律和重力法则于不顾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提升视觉效果,省略人物个性,从而让武功比拼变成了妖魔混战,让我们分不清这到底是“视觉大餐”,还是虚有其表。用电脑特技来制造视觉噱头本身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再花哨的武打招数、再神奇的特技效果都难以掩盖武侠剧言语乏味的剧情和面目可憎的人物。如之所以制作粗糙场景简陋的83版《射雕英雄传》成为一代人心中不可逾越的经典之作,凭的就是跌宕的情节和生动的表演,从而让再高超的电脑技术都无法替代。
(二)古装剧的现代化
近两年古装剧在荧屏上大行其道,大有把所有知名历史人物“拍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按理讲,像《汉武大帝》之类颂扬历史的值得提倡,不过近来的古装剧又大有抛弃历史走向未来的明显趋势,反正是造型越来越时尚,台词越来越时髦,同时将新鲜事物和新潮语汇通通放置在古人的身上,于是“穿着古装玩摩登”就成了当前古装剧的一大看点。比如说《满汉全席》里有一个脚踩滑板的大厨徐铮;《蝶舞天涯》里有一个朋克造型的帅哥黄磊;而《钟无艳》的男女主角则是一个大跳健康舞,一个热衷小发明;至于梁山好汉《浪子燕青》,则是当街玩起“hip—hop”;不过,这还比不上《秦王李世民》里,众位皇子穿着“圣斗士铠甲”大踢足球。
(三)警匪剧的悬疑化
说完了古装和武侠,我们再来看一看警匪剧。2007年以来,警匪剧因为遭遇了政策干预,所以不约而同地都向心理悬疑方面过渡转移,即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回避凶杀暴力,而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营造恐怖氛围,借助昏暗的灯光和诡异的音效来达到“吓你没商量”的惊悚效果。
当初之所以封杀警匪剧,是因为这一剧种存在着场面血腥暴力、人物正邪不分的致命缺点。不过,当前的悬疑剧虽说摒弃了血溅当场的恐怖镜头,可到底也没有塑造出势均力敌的警匪之争和大义凛然的警察风范。另外,如今的“反特题材”持续升温,《梅花档案》《一双绣花鞋》《凤凰迷影》等剧虽然阵容平平,投资节省,但收视情况全线飘红。至于《凌云壮志包青天》《大宋提刑官》等剧也完全可以归类为“古装涉案剧”;手枪改成了“冷兵器”,恐怕视觉效果更“震撼”吧。
(四)偶像剧的“日韩化”
作为当前的高产电视剧品种,偶像剧也在“日韩流”的猛烈冲击之下发生着明显变化。以2004年出品的两部偶像剧为例,《蝴蝶飞飞》的女主角杨雪身患绝症、《向左走向右走》的男主角陆毅遭遇车祸,这些都是再明显不过的韩剧情节套路。此外,韩国明星的大举进犯也为偶像剧的演员阵容带来了强烈的异国气息,如金载沅、蔡琳、张娜拉、金素妍、韩载锡、车仁表、朴志胤、安七炫等韩国红星纷纷来中国“淘金”。合拍剧的确能为中国荧屏添一笔色彩,不过高昂的片酬恐怕也让制片方为之色变。这年头,为电视剧造点噱头是多么的“想说爱你不容易”。
(五)爱情剧的多角化
当前,电视剧中错综复杂的爱情景观确实和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的“琼瑶式”恋爱模式有了巨大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在于“多角恋爱”的大量涌现。现在,电视剧中的“爱情生物链”上几乎会贯穿剧中所有的主要人物,你爱我、我爱她、她爱你的“三角恋”以及“婚外恋”已经成了必备的小儿科;至于“姐弟恋”、“忘年恋”、“黄昏恋”等等也开始渐渐唱起主角;再加上如今情感剧里流行的各种扑朔迷离的“血缘关系”,从此电视剧里就一再重复着这种乱上加乱、“全民参与”的“恋爱总动员”。
(六)红色局的过分娱乐化
近期的电视荧屏上出现的几部革命剧,披着主旋律外衣,行的却是青春偶像剧甚至是武打剧之实。不久前,一部被网友称作“神作”的革命武侠剧《抗日奇侠》在各大卫视热播,引发了网友的追看和争议。剧中人物个个都身怀绝技,什么绵沙掌、鹰爪功都派上了用场,不但日本鬼子被打的屁滚尿流,就连那些枪炮也不在话下。虽然看着很过瘾,但这种古龙剧的情节,张纪中的拍摄手法让不少观众大呼“太离谱”。有网友惊呼:这个编剧是不是“奥特曼”看的太多了,为什么不再离谱点,把“东方不败”“乔峰”“张无忌”全部弄“活”过来?更有网友怀疑是金庸回归主旋律,用这样一部充斥着暴力美学和男子汉气概的作品“为祖**亲添礼”。被称为主旋律片的《中国1921》,以青年毛泽东为首的新民学会的发展经历为主要线索,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然而引起观众追看的最主要的因素,却是剧中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剧中,李沁饰演的杨开慧热情、奔放,上演“女追男”的戏码。她在雨中对毛泽东大喊:“我们结婚吧,我给你生孩子,即使你掉了脑袋,我把孩子养大„„”有观众看后提出质疑:那时期的人,爱得有这么张扬吗?
综上所述,最根本的就是情节和表演脱离生活。无论偶像剧、爱情剧,还是家庭伦理剧,甚至一些红色经典改编剧中,雷人台词、细节处处可见。
一些青春偶像剧中的人物都出身不凡,衣着光鲜,出有名车,入有豪宅,平时似乎不必工作,更少学习,生活的全部就是和恋人一起吵吵闹闹、卿卿我我。
比如说近期热播的《一起来看流星雨》,一所知名大学里几乎全是贵族学生,他们每天就专注于攀比,追星和争风吃醋,好想知道学习的就只有女主角一个人。这样的剧情让人作何感想。
而在一些家庭伦理剧中,少了温暖的亲情、人性的善良,更多的是永不停歇的矛盾冲突,越来越超乎想象的离奇故事,人物之间喋喋不休的争吵,女性角色神经质似的撒泼,男性角色忍无可忍地走向暴力。
近期正在热播的一部抗战历史剧虽然其“诙谐搞笑+悲壮情怀”的风格赢得了不错的口碑,但也有观众认为剧中有着众多夸张失实的细节:懂日语的抗日游击队员只要动动嘴皮子,设卡日军就乖乖放行;我军几颗手榴弹就把日军飞机炸毁了等。真正的抗战是这样轻而易举吗?观众纷纷表示,“希望导演注意一下细节和常识,减少电视剧中的败笔”。
三、电视剧创作娱乐化的影响
首先,像以上所说的那些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偶像剧,剧中奢华的物质展示、爱情至上的价值取向、不劳而获的生活幻想,很容易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其次,虽然百姓生活中必然少不了矛盾,但绝大多数仍然遵守着平淡是真、平安是福的古训,这类靠极致情节和离奇故事来吸引眼球的家庭伦理剧,不仅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也会失去观众的青睐,最终损害的是电视剧行业的发展。
第三,像那些过分娱乐化的红色电视剧,已经很难起到宣扬主旋律的作用,相反的,是削弱了现代观众的红色意识。
总的来说,电视产品是一个消费品,因为它是拿来消费的,所以必定带有商业色彩,必定会考虑到满足大众文化的需求。换言之,电视产品不是从商品到商品,而是从商品到文化,而且是或多或少地带有艺术加工痕迹的世俗化了的文化。这使得当今电视审美出现了一个显著走向———“审美泛化”,即人的审美从理性层面、想象的天地退回到感觉层面和实用目的。电视“审美泛化”的结果就是社会受众审美层次的降低、审美角度多样化及审美心态的变异。
四、电视剧创作娱乐化的调节方向和方法
应该说,电视剧的功能和价值是多元的,有政治的、审美的、娱乐的、宣泄的、心理补偿等等方面的作用,但最重要的是提升人的精神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理想完善和道德完善,净化灵魂,而要实现电视剧的这些使命,关键之一就是要坚持在创作中注入鲜明、正确的价值主张。据调查,大部分青年人其实还是期待影视作品能表现“80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体现年轻人自信、坚韧、独立、奋斗的积极一面。电影《卧虎藏龙》编剧蔡国荣强调,“偶像剧必须要能够表现时代精神,要让观众融入进去。”他说,“如果时空上不能给人以真实感的话,那么偶像剧里面的感情也会让人觉得悬在空中,很假。”
另外,电视剧创作还应当尊重现实,体现生活实感和真情。其实,所有的电视剧创作者都明白:生活才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来源,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是电视剧可以表现的最大脚本。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等都应该用自己的眼睛去紧密地关注现实,保持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敏感。电视剧不应靠锦衣华服、名车大屋吸引观众,靠悲惨命运和感情纠葛来赚取同情,用脱离现实的剧情冲突来留住眼球,而应该以最贴近真实生活的平民化生活场面和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观众。当今社会,人们不免会有一些心理困扰和精神上的焦虑,好的电视剧应该呼唤人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诚挚的关爱,倡导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使人坦然面对生活的磨难,让人从平凡的琐碎生活中感受到美丽与浪漫。电视评论家陈玮在《如何提升电视艺术回应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文中分析说,电视剧《金婚》、《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之所以能够带给观众长久的感动,就是因为它们“取材于平民生活并以平民视角来关照现实”,“致力于刻画世俗生活图景及蕴藉其中的美好情愫”,“贴近老百姓的真实”。至于具体的操作方法,电视剧导演王小康认为,“关键是要优化队伍,选用好的导演和编剧,不能懂不懂的都来插一杠子;投资人要选择好的剧本,要选择有责任心的导演。”
具体到不同的剧类,也可以有其不同的改善方式。例如红色剧,不是说它不可以有娱乐性,只是要有正确的方法和底线。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部革命戏《柳堡的故事》中,就第一次涉及到了红色战士的爱情。革命剧中的爱情,是必然的,没有就没有人看。像《士兵突击》、《亮剑》这种纯男人戏,能够成功的太少了。其实革命爱情,只要可信就可以了。但不能太离谱,像那种动辄三角恋、四角恋的革命爱情就不可取。”无疑,当代电视剧生产极力呼唤将主旋律化与娱乐化结合得很好的作品。在价值取向上,电视剧改编“红色经典”具有丰富的潜在价值:一方面,“红色经典”蕴涵着丰富的思想、艺术价值,尤其是“红色经典”所张扬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奋斗意志和奉献精神等,它们是民族精神的凝聚与闪光,因此,借助“红色经典”的广泛影响,电视剧生产就可以获得一种特殊的市场号召力;另一方面,“红色经典”的价值不在于被束之高阁,奉为圭臬,而在于如何走进现代人的审美视野并被人们接受和传承,但由于“红色经典”往往呈现为一种过去的时态,虽为人们所崇敬,但也易于产生与现代人的某种疏离与隔膜,因而,借助电视剧这种大众艺术样式来改编“红色经典”就可以使“红色经典”作为一种重要的文艺资源和文艺品牌重新被发现、被重视,使之从历史的辉煌中走出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现在,很多电视剧都在模仿港台剧,日剧,韩剧,美剧,但总是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原因是它没有抓住被模仿者之所以吸引观众的精髓,而只是看低了一些表面上的东西。港台剧成功之处在于 叙事上单纯轻松娱乐的风格、人物中蕴涵浓浓的人情味、情节结构上彻底的娱乐性等都细水长流地滋润着观众的心田。韩剧成功之处在于韩国人通过健康向上的大众文化有力地整合着民族精神,并将兼容并蓄的特色文化行销海外,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可与美国好莱坞相抗衡的国家之一。韩剧之所以持续风靡,好看是它的最大特色,即不仅有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时尚的人物,幽默的语言,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蕴涵其中。盘点热播韩剧,大都有一个求真、向善、扬美的思想主题。不论是励志启智的历史剧,还是童话般清纯的言情剧,都在张扬社会真谛,传喻人生哲理,都使东方传统美德与现代时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激励着人们去追求和创造美好的生活。韩剧的另一成功之处是它所奉行的贴近大众的原则。相当一部分剧目以普通人的生活为描述对象,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朴素手法在家长里短中叙事、言情、说理,再现着韩国民众的精神。美国影视剧的成功之处又在于它的唯美与浪漫的感情追求。唯美与浪漫可以引发人们的愉悦感觉,它既能有效地调节人的各种生理机能,也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的心理需求,因此,唯美与浪漫的影片始终深受人们的追崇。
其实,我们的国产剧也不乏成功之作,例如 诞生于1959年的电影《五朵金花》就是以喜剧形式来歌颂人与人之间的新颖关系,歌颂男女之间那种纯洁、永恒的恋情。虽然影片带有那个年代特有的语言、情节表达形式以及特有的政治背景,但美的感知觉与美的认知觉在这部影片中获得了完美的结合:善良美丽的女社长金花(杨丽坤饰)、勇敢勤劳而又英俊的剑川小伙阿鹏,以及到地方体验生活的画家、作曲家的热心助人和管闲事的老叔的“事与愿违”„„这些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勾勒最终形成了一幅善良群体的“肖像”,满足了受众的普遍认知结构;而影片的场景拍摄同样精彩:云南大理的旖旎风光、苍山洱海的青山碧水等通过情趣盎然的喜剧故事轮番展示,构成一幅幅别出心裁的人文风情画面,让受众在解读影片情节的同时也获得了视觉美的感知;同时,影片中大量云南民俗和地方歌谣交织在两个有情人欲相见而又迟迟不得相见相爱的寻找过程中。尤其是“三月街”盛会的载歌载舞、蝴蝶泉边的情歌对唱等等,既充满了浓郁的地域色彩,也给受众留下了美好的听觉享受,以致今天仍被人们广为传唱。1990年的电视剧《渴望》《围城》的播出曾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虽然现在看来这两部剧在表现手法上还存在不少幼稚之处,然而却成功地迎合了传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方式,契合了大多数观众的欣赏习惯。还有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主旋律电视剧《亮剑》,作为一部战争史诗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军事题材作品,《亮剑》中爱国主义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这确实是一部力求对我国军事题材文艺创作的传统有所突破、而且主题重大的作品。电视剧通过李云龙这个典型,对从红军到抗战英雄、最后成为我军高级指挥员的形象作了“逼真”的刻画;对我军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发展壮大为正规化军队的历史进行了某种“还原”;对我军指战员的思想境界、精神力量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并非仅在于为我们塑造一位“石光荣”似的有血有肉的军人形象,也并非仅在于如实描写昔日战争的英勇悲壮,而是旨在“真实”地“亮”出我们人民军队的“军魂”、呼唤一种超越历史和现实、超越“意识形态”、纯粹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中国军魂”。
如何将电视剧从媚俗的过度娱乐化中解救出来,还给大众高雅的情趣、清纯的格调,实现电视剧提升人的精神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理想完善和道德完善,净化灵魂的使命?综观国内外电视剧创作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为大众文化,中国电视剧可以出现各种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景观,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民族个性决定了只有注重本土化的情感和审美需求,并且贯穿一定的历史意识和当下的人文关怀,才可以在解构传统理念的基础上出现新的结构文本。电视剧只有契合传统的、平民的审美期待,才能得到蓬勃发展。娱乐化电视剧的叙事要符合具有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观众的独特审美要求;要具有东方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范式,如善良战胜邪恶、幸福取代苦难、丑变为美、大团圆结局、脸谱主义等等的传统审美范式。只有这样,中国电视剧才能成为世界性多元文化思潮的组成部分,为全球化提供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选择。
参考资料:
【1】电视剧过于娱乐消费化 需尊重现实接接地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8-30.【2】广电总局批革命剧娱乐化:有爱可以但别太离谱[N].山东商报,2011-06-07.【3】关于电视剧娱乐化现象的思考[N].应届毕业生求职网,2010-11-18.【4】丁临一.军事题材电视剧:英雄草莽化的审美缺憾[N].人民日报,2009-09-16.【5】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Z];
http://.2004.6.【6】彭文祥.当代中国电视剧: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D].北京:北京广播学院.【7】郭海洋.浅析电视审美的发展趋势[D].陕西:美学与艺术.
第五篇:论新闻信息传播中新闻娱乐化的发展
论新闻信息传播中新闻娱乐化的发展
徐宇青1
摘要:随着新旧媒体的交替,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受众接收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多元,人们获取的信息呈爆炸性增长。自20 世纪 90 年代起,我国传媒开始出现娱乐化浪潮,至今,我国报纸、电视的新闻娱乐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娱乐化已经成为各类新闻中较为常见的表达方式。新闻娱乐化对社会文化和新闻报道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媒介市场;新媒体;受众
一、新闻娱乐化的现状分析
1.新闻娱乐化的特征
新闻娱乐化指的是电视新闻在发展中逐渐将信息与娱乐融合的一种倾向, 主要体现为在新闻语言、取材范围、制作手法、形态结构等方面逐渐呈现出的与传统新闻有别的、更活跃的面貌。1所谓新闻娱乐化,我们可以理解为,用受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去吸引人们的眼球,强调和突出新闻事件的某一轰动性,以适应大众审美。
2.新闻娱乐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传媒开始出现娱乐化浪潮,至今,我国报纸、电视的新闻娱乐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娱乐化已经成为各类新闻中较为常见的表达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强大的市场压力和各类媒介的激烈竞争,促使新闻媒体逐步向商业化转变,实施商业化运作,在运营、编辑等方面也出现了商业化倾向,为了满足受众对娱乐内容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新闻娱乐化的发展。新闻娱乐化倾向似乎已不再局限于软性新闻。事实上,当今的新闻——包括很多硬新闻——大多都以新闻事件为背景,加以情节化、戏剧化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某种程度上说,在传媒界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就是新闻传媒业的商业化运作过程中,新闻原本的特性一步步让渡于商业利益。2
二、新闻娱乐化的形成原因
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作用下的产物,新闻媒体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和利益,做出 1 张莉.当新闻遇上了娱乐, 路在何方?———新闻娱乐化研究综述[J];《声屏世界》 ;2007年11期.周子恒.两岸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比较研究[J];《东南传播》;2014年06期.顺应社会潮流的调整,以迎合市场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当下中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形成原因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1.新闻传播市场化
新闻传媒业需要顺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日益注重经济效益的今天,新闻媒体不再是单一的国家和政府的发言人,而是需要更加注重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新闻产品着重于销量和阅读量,同时注重适销对路。在报纸中刊登广告,也成为报刊盈利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这一切意味着要吸引更多的读者。由此,报纸的商业化竞争变得日益激烈,报纸为了获得更多的读者,大部分会在新闻中加入更多人情化的、娱乐化的内容,以吸引读者眼球,抢占市场。2.媒介政策环境的松动
在过去,我国的新闻行业都受到了严格的政策监管,新闻报道内容受到政府的监督和限制,娱乐化的内容是不允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的传媒业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宽松,新闻媒介发生了大幅度的改变。媒介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催生了大量新兴媒体的产生,这些媒介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20世纪90年代,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周末报、都市报和晚报,其中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占据了主要内容。3.适应受众需求
随着新旧媒体的交替,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受众接收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多元,人们获取的信息呈爆炸性增长。读者阅读消费的失衡会不断需求产品的“娱乐”性,这是由受众个体的心理决定的。新闻的严肃、刻板已经比不上娱乐新闻的轻松和消遣性,后者对读者受众的吸引力更大。所以,报纸的新闻娱乐化是根据受众的喜好来选择的,不断把新闻报导力度软化,根据读者受众的心理来销售娱乐产品。3新闻娱乐化意味着我国传播媒介由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进一步转移,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媒介变革,媒介经营性质及观念的改革必然导致新闻娱乐化。
三、新闻娱乐化的优点
新闻娱乐化的根本要求是以受众为本,这改变了我国长期以传者为本的传播模式,打破了新闻报道严肃、僵化的固化内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新闻媒体的稀缺性,我国的新闻报道都是以传播者的意愿为主要内容,大量充斥着会议新闻,领导讲话 3 赵怡华.新闻娱乐化现象探究(快速出版)[J];《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15期.和工作总结等,媒体俨然成为了政治宣传工具,失去了信息传播的功能。而新闻娱乐化的出现,使媒体从高高在上的传播者的角度走了下来,更加贴近群众和民生。通俗易懂的新闻能够更加贴近大众,符合广大人群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另一方面,当代人处于长期的社会高压环境下,适量的娱乐化新闻可以成为人们的消遣对象,使人们放松身心,起到了服务受众的功能。
有学者对新闻走上娱乐化之路给予了肯定,认为“软新闻的增加即硬新闻的软处理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这种贴近性增强了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关注和参与的热情,这无疑是新闻民主化的一种表现,而且,好的新闻从来就是靠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人,受众在阅听故事的过程中讨论社会价值和公共事务,新闻告知及一定程度上的启蒙使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并且,新闻的娱乐化是对以往媒体娱乐功能开发不足的一种阶段性补偿,传媒的商业化运作还促使媒介真正树立起受众观念,可以说是一种受众木位的回归。也有学者从艺术与受众心理角度做了思考,认为“把艺术形式与新闻内容相结合,让真、善、美共生,在真中获得美,逐美中了解真,两者优势互补,势必可以相得益彰”。4
四、新闻娱乐化的弊端
新闻娱乐化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受众通过此类新闻,满足他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求,而媒体也通过受众增加了阅读量和影响力,得到了经济效益。因此,为了满足大众娱乐的目的,媒介可能会削弱了新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等教育意义,使新闻过度偏向于娱乐甚至是低俗化。此类新闻大大降低了大众的品味和修养,造成人们在阅读大量没有价值的新闻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从深远角度来看,长期阅读这类新闻易造成人群的价值观偏差,甚至会限制人们的思考能力。
一些媒体不断推出娱乐性的文章或节口,致力于寻求新闻的娱乐消遣价值,不但不能发挥休闲的作用,还会弱化媒体的社会功能、喉舌功能,影响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由于以娱乐化为指导,使得一些记者、编辑常在新闻报道和标题制作上挖空心思地寻找“娱乐性”,热衷于搜集道听途说的材料,放大事实,强扭角度,把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丢弃一边,违背了一个新闻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5
五、针对新闻娱乐化传播的建议 4 张莉.当新闻遇上了娱乐, 路在何方?———新闻娱乐化研究综述[J];《声屏世界》 ;2007年11期.杨晓峰.论新闻娱乐化的必然和适度[J];《丽水学院学报》;2008年04期.1.坚持新闻的本质
新闻的本源是讲究用事实说话,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具有准确性、真实性、简明性与及时性等特征,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新闻娱乐化与受众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应,然而这不是新闻的本质,是不利于发挥新闻传播的真实性的特点的,甚至会与新闻的社会责任背道而驰。因此,新闻绝对不能低俗化,不能为了满足受众的口味,放弃新闻的底线去迎合市场需求。新闻报道仍然应该坚持本质,反映群众的心声,做好重大事件的报道,做好社会监督。2.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普利策曾提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燎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受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新闻报道者一味追求对娱乐化新闻的报道的话,难免会造成人们对严肃的新闻事件的关注度降低,从而失去了新闻媒体该有的社会责任的意义。因此,在新闻媒介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新闻从业者更应该对新闻把好关,坚持自身的职业底线,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使新闻报道尽量客观,具有真实性,拒绝低俗内容。平衡好新闻责任和利益之间的关系。只有新闻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才能避免新闻过度娱乐化。3.端正媒体的社会定位
作为新闻的收集者和传播者,媒体是新闻来源的中心,会对社会文化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媒体的新闻传播功能决定媒体肩负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当下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媒体更应该保持理性,回归真实,在端正社会责任的同时,注重新闻和娱乐的权衡。
为此,媒体的新闻报道应立足于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心,保持浓厚的时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以“春江水暖鸭先知”之敏锐触角,明察秋毫,高瞻远瞩,以具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启迪性与前瞻性的新闻和具有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人物或事件的典型,给公众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从而进发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奋发向上的最大潜能。而新闻娱乐化的媒体让全社会沉溺于一种无名的娱乐之风中,我醉、你醉,人人皆醉,忘记一切忧愁与悲苦,使个人和群体只关注眼前的得失际遇,不仅是对现实的误导,更逞论对社会环境的监测了。6 6 陈慕瑜.新闻娱乐化现象探讨[D];暨南大学;2005年.参考文献:
[1]张莉.当新闻遇上了娱乐, 路在何方?———新闻娱乐化研究综述[J];《声屏世界》 ;2007年11期.[2]周子恒.两岸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比较研究[J];《东南传播》;2014年06期.[3]赵怡华.新闻娱乐化现象探究(快速出版)[J];《西部广播电视》;2014年15期.[4]杨晓峰.论新闻娱乐化的必然和适度[J];《丽水学院学报》;2008年04期.[5]陈慕瑜.新闻娱乐化现象探讨[D];暨南大学;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