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当纠纷案件中常见法律问题与风险防范

时间:2019-05-12 02:3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典当纠纷案件中常见法律问题与风险防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典当纠纷案件中常见法律问题与风险防范》。

第一篇:典当纠纷案件中常见法律问题与风险防范

典当纠纷案件中常见法律问题及风险防范

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现代典当业的正确认识;第二部分是典当企业的法律风险;第三部分是常见法律问题及风险防范。

第一部分 对中国现代典当业的正确认识

我对当铺的最初印象,来自于中学课文中鲁迅先生的一段描写:先生说“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冷漠势利,是人们对当铺的普遍看法。

典当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其他国家地区同样是源远流长,漫长的历史存在使得典当行成为世界上最为古老的金融机构,也使得典当业成为现代银行业的源头。回顾典当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作为一种灵活便利的融资方式,不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当代社会,典当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便人民生活都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封建社会典当业的运营情形,使得典当行在普通老百姓看来都是剥削、压迫的代名词,也是受此影响,时至今日,不少人对典当的认识程度仍不高,还有相当部分的人把典当行看成是封建社会的残余,只看到典当高利的一面,看不到典当便利生活、促进经济的一面。提起典当行,大多数老百姓都感觉很神秘,还停留在旧时百 1 姓经常光顾的“当铺”的概念。我们经常在电影、电视中见到这样的场景,缺钱时,有人会脱下棉袄、取下手表、拿出传家的玉镯等去换钱,可事实上,在座的都清楚,今天的典当行早已不再是百姓眼中的“当铺”,这些东西今天很多典当行根本不收。据了解,房产、汽车、股票等占典当业务的八成左右,有的典当行因为民品利润小风险大更缺专业评估师甚至只接受房产典当业务。作为现代金融业的鼻祖,典当业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民间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众多的传统融资方式中,典当以其便捷与平民化的特点,成为民间短期、急需融资不可替代的融资方式。从历史上看,无论从借贷的额度、典当物品的种类,还是从借贷者的类型,我们都可以发现典当融资是国内外中低收入者消费支出的重要资金来源。典当业的这一性质与作用,在国外许多国家一直延续至今。然而中国的现代典当业却另辟蹊径,可以说是独具中国特色。无论其性质还是外在表现形式,中国的现代典当业与传统的旧式典当业、以及与当前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典当业均存在明显差别。中国现代典当业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

1、现代典当业是正式金融体制的有益补充,服务对象以中小企业及个体经济为主;通俗的讲就是和我们典当行打交道的不再是急于用钱的穷人,恰恰相反都是私营业主或有钱人,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主体;

2、中国现代典当业的每笔典当的数额都比较大,平均典当额远远超过国外同行;从我们庭最近几年受理的案件标的就可以明显看出来,据统计,标的最小的一个案件当金也达到50万元,标的最大的一个案件当金高达5000万,加上综合费、利息和违约金等总的诉讼请求达到9800万元;

3、中国现代典当业务中房地产抵押典当与财产权利典当的比重很大,民品典当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我们接触的典当纠纷案件涉及的当物实际上只有两类:房产和土地;所以今天的讲座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基本上也是围绕房产典当和土地典当展开;

4、大部分借贷者到典当行寻求借贷的目的发生变化,并非为了应付日常生活的消费型支出,而是为了调剂资金、扩大生产经营以及进行其他的投资活动。上述特点反映了中国典当业独特的性质转型:从千百年来消费主导型典当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投资主导型典当的现代模式。中国现代典当业的这一模式事实上也是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模式。有了对现代典当业的正确认识作为基础,才能准确的对典当法律关系的进行研究和定位,为典当案件的审理打开思路。

第二部分 典当企业的法律风险

企业自成立起,就会遇到各种风险,风险无时不在,风险的存在是客观性的,那么什么是风险呢,一般认为,企业遇到的风险,是指企业在一定条件和期限内客观存在的,导致损失发生费用增加的,可以认识、分析并能加以控制的不确定性。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经营活动中会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风险,比如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等,那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法律风险也是典当行不可忽视的风险之一呢。法律风险指由于外部的法律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的负面法律后果的所有可能性。有统计资料显示,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50 年,而日本企业 寿命达30 年,但我国企业的平均仅为7.3 年,出现如此大的差别,主要是我国企业对于法律风险认识不够,对于法律风险管理、控制几近空白。企业法律风险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偶然性与必然性,对于一个企业特定条件下,法律风险是或然性事件,但对于某一存续期间,法律风险则是必然性;二是广泛性,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伴随着企业从设立、发展到终结的整个阶段中;三是可预防性,企业法律风险具有可认识性,可以分析和提前预防,可以事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与规避。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企业缺乏法律风险的意识,控制法律风险投入不足,企业内部防控法律风险制度欠缺,法律风险管理混乱,外部法律环境的变化等是主要原因。

典当行在经营实践中,遇到最大的法律风险就是到期后不能收回发放给当户的当金,尤其是当国家外部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除了与一般行业共有的法律风险之外,典当行将出现大量逾期应收债权。对于注册资本比较大的典当行而言,现阶段业务的重点是房地产抵押业务,房地产抵押业务典当数额一般少则几十万,还有多达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业务。由于房地产抵押业务大量存在,如果典当行同时遇到一起或几起当户逾期还款的情形,那么直接影响到典当行的正常运转,甚至导致经营完全停滞。对于小额的民品典当业务,处理起来很简单,但对于房地产抵押业务来说,将房地产变现要经过评估、拍卖等过程,再加上一审、二审的诉讼程序,周期一般都很长。实践中,虽然在典当合同中大多注明双方共同办理公证,赋予典当合同以 强制执行力,但是由于典当行与当户对于逾期综合费用及利息存在很大争议,对于高额的违约金更是各执一词,甚至对于典当的本金都存有争议,所以即便直接申请强制执行,往往法院强制执行机构对于有争议的部分会进行听证,如果通过听证仍然无法确定,那么就会中止执行,重新回到诉讼或者仲裁的起点。

下面来看一组数据,是我们合肥中院近几年受理典当纠纷案件的数量,2005年2件、2006年1件、2007年4件、2008年6件、2009年5件、2010年2件、2011年3件,从05年到11年共7年共受理17件。但2012年一年的典当案件数量是45件,与往年相比,2012年可以说是典当纠纷案件井喷的一年,数量急剧上升,2011年仅有3件,2012年的典当案件量是2011年的15倍,这是典当行的法律风险的直接证据。造成案件量上升的原因可能大家比我更清楚。面对大量的同类型案件,法院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这类案件,大家都知道法院处理案件的一个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那么不可回避的要面对典当案件的法律依据问题,典当案件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缺乏法律依据。这也是让我们审判人员无所是从的一个问题。正是由于法律、法规上的不完善,导致司法观点不统一,各地法院往往对相似的典当案件持有不同的审判观点,作出不同的判决,法律风险也由此而来,成为典当业经营中的不可忽视的一大风险。典当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是综合费和利息,打个比方,某份典当合同被法院认定无效或认定为民间借贷,仅判决返还当金,最多支持同期贷款利息,还有可能仅支持同期存款利息,对综合费、利息、违约金等费用 全部不予支持,同时,主合同无效,从合同必然无效,也就是说担保合同无效,没了担保,本金能不能收回来都是个问题,这笔业务的法律风险就很明显了。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谈一下典当纠纷案件的外部法律环境,众所周知,我国至今仍缺乏一部由最高立法机关制定颁布的统一调整典当行业的权威性法律。可以说,典当业游走在法律边缘。目前,典当纠纷案件在审理中,主要的法律依据或者说是参照依据有:首先是依据,《合同法》、《物权法》、《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其次是参照、《典当管理办法》;最后是参考、其他参考依据,比如浙江省高院和江苏省高院关于审理典当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

2005年商务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典当管理办法》,是典当业经营与监管的主要依据,但其属于部门规章,效力层级较低,法院在审判时只能参照,不能直接援引。而且该规章在某些方面与《物权法》、《担保法》存在明显冲突。该办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加强典当业监督管理的实际需要,有必要加强立法,进一步加强对典当行的监督管理,规范典当行的经营行为,促进典当业健康持续发展。2011年法制办会同商务部,在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草拟了《典当行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也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对典当行的设立和变更、经营规则及监督管理均作出明确规定,但目前仍未实施。即使在《典当行管理条例》出台,法条冲突的问题仍得不到完全解决。整个法律环境造成的风险,我们的能力解决不了,但有的法律问题存在的风险还是可防可控的。第三部分 典当纠纷中的常见法律问题及风险防范

第一个法律问题:典当合同效力的认定。

对典当合同的定性和效力认定是审判中首先遇到的问题。这个问题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基于各地法院对典当的理解不同,判决结果也不尽相同;比如我省有的法院对典当法律关系不予认可,判决将典当界定为借款合同关系,房地产抵押典当认定为抵押借款合同关系;第二种情况,典当行开展业务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常常出现名为典当实为借贷,或是名为借贷实为典当等名不副实的情况,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于前一种情况,法院对典当案件的认识问题,首先,我们合肥法院对典当法律关系的存在予以充分肯定。理由主要有:

1、典当业和典当行真实存在。目前,我国尚无关于典当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仅有国家商务部、公安部于2005年制定并颁布的《典当管理办法》这一部门规章对典当行业予以规制。虽然该部门规章未能上升为法律、法规,但当前国家政策允许典当公司及典当行业的存在,且有关国家行政机关对于典当公司的成立及执业实行市场审批准入制,并有专门的行政机关履行监管职责。

2、典当发挥着积极作用。作为银行借贷这一传统融资方式的有效补充,我国典当公司的存在与发展,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既活跃了金融市场,又有效地促进了当前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现代典当不同于传统典当。人民法院的司法实践中,依法受理的各种典当纠纷案件已层出不穷。根据国家商务部、公安部制定并颁布的《典当管理办法》的规定,以及现在的 典当行业习惯,现代意义上的典当,对比传统民法上的典当已发生深刻变化,即对于以房屋、土地使用权为当物的典当借款,允许当户与典当公司约定在当物上设定抵押权,当期届满后若当户不能按期赎当,则典当公司可行使抵押权以实现其债权,不再强调必须转移当物的占有。

4、有独立的典当纠纷案由。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第89项将借款合同纠纷分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同业拆借合同纠纷、民间借贷合同纠纷、企业借贷合同纠纷等等,第110项将典当纠纷作为一种独立的案由进行规定。从该规定也能反映典当纠纷不同于借款合同纠纷。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可以得出典当法律关系客观存在,符合典当法律关系特点的应当定性为典当纠纷,而非借款合同纠纷。这个问题在合肥法院应该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其他地市法院的认识我们不是很清楚,听说存在认定为借款合同的判决,也许有的法官处理典当纠纷较少,可能会出现认识误区,如果我们典当行察觉到可能出现被认定为借款合同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向法院提交一些其他地方的判例予以说明。

针对第二种情形,典当行操作不规范时典当合同效力的认定问题,我们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分析:

1、关于典当行未接管动产质押当物或者未办理房地产当物抵押登记手续的典当合同效力问题。

下面来看一个案例,案例1:甲典当行与乙公司签订典当合同,双方虽然在典当合同中约定以某地块土地使用权为当物,且须办理该地块及其新增建筑物抵押手续,但缔约时乙公司并未取得合同所述土 地使用权,亦未办理相应的抵押物登记手续。该份《典当借款合同》项下的当物于缔约时实际并不存在。

本案例存在的问题是未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手续,对于这个问题,在审判实践中,有的法院认定典当合同无效,也有法院认定典当合同不生效,或者典当合同部分无效(即不动产抵押无效,其他约定可以有效)。江苏省高院同意第一种观点,合同无效。江苏高院的意见:“典当企业出借款项未依法设定抵押或质押的,其性质属于违反《典当管理办法》关于典当企业不得从事信用贷款规定的非法金融活动,借贷合同应当认定无效”。浙江高院同意第三种观点,《关于审理典当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十条规定:“典当行未接管动产质押当物或未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手续,与当户确立典当关系并发放当金的,认定为典当关系有效,质押或抵押不设立。”

我本人的观点是既不同于江苏高院也不同于浙江高院,根据典当管理办法规定的典当的定义,简单的总结就是有当物存在是成立典当法律关系的基础,没有任何当物存在,就谈不上典当法律关系的存在。以物取信、以物质钱是典当本质特征之一,合法有效的典当行为必然以担保物权行为的存在为前提,只有存在有效的抵押权或者质押权才可能存在受法律保护的典当法律关系。也就是说,首先只能认定无当物存在不成立典当法律关系,而不是认定典当合同是否有效,确认了典当法律关系不能成立后,下一步才能根据具体的案情来对法律关系进行定性,符合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认定为民间借贷;符合企业借贷法律关系的,认定为企业借贷,然后再对民间借贷或企业借贷的效 力进行认定,企业借贷合同无效,两种情形典当行均不能取得向借款人收取综合费的权利。案例中的《典当借款合同》不符合典当法律特征,其性质应属企业间的普通借贷行为。该借贷行为违反了国家金融法规关于企业之间不得借贷的禁止性规定,应属无效。目前,处理企业间借贷的通行做法是认定无效,按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支持资金占用损失。

2、未经共有人同意,擅自以共有房屋设定的抵押的效力

案例2:某典当公司与某自然人当户之间签订典当合同,并以该当户为登记所有权人的房屋设定了抵押。绝当诉讼后,该当户配偶主张当户未经其同意,伪造其签名以共有房屋设定的抵押无效。并通过行政诉讼撤销了抵押。

法律依据:《担保法解释》规定:共同共有人以其共有财产设定抵押,未经其他共有人的同意,抵押无效。《婚姻法解释》

(二)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法院判决:典当合同有效,但抵押无效,由当户承担责任。

3、第三人提供当物的法律效力?

《典当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典当,是指当户将其动产、财产权利作为当物质押或者将其房地产作为当物抵押给典当行,交付一定比例费用,取得本金,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赎回当物的行为”。一种意见认为根据《典当管理办法》对典当概念的规定,当物应当是指属于当户所有或有处分权的财产或权利,他人的财产或权利不能作为当物;另一种意见认为,《典当管 理办法》没有明确禁止第三人的财产作为当物,只要当物的权利无瑕疵,并征得所有权人同意,第三人提供当物应当可以作为当物。我本人同意这个意见,办法没有明确禁止。重点是“其”字如何理解?我们可以从 《典当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反推得出结论:典当行不得收当下列财物中的第七项:当户没有所有权或者未能依法取得处分权的财产。也就是说当户取得处分权的财产都可以作为当物。

从法理及司法实践中,第三人提供当物不存在法律障碍。第三人以书面方式自愿为当户提供出当财产的行为其实就是授予了当户对该物的处分权。只要当户对当物的处分权是合法的,且内容明确、登记手续齐备,典当行因典当经营而收取抵押、质押的财产之行为亦应认定有效。典当行没有必要非得要求当物所有权人与当户本人保持一致,避免此认识上的误区,对业务的开拓将会有更大的空间。此类业务的关键在于典当行应对第三人对当物是否具有所有权以及处分权进行审核。

4、典当余额超过《办法》限额的合同效力问题。

《典当管理办法》第四十四条

(二)典当行对同一法人或者自然人的典当余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25%。

(五)典当行财产权利质押典当余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50%。房地产抵押典当余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注册资本不足1000万元的,房地产抵押典当单笔当金数额不得超过100万元。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房地产抵押典当单笔当金数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10%。案例3:某典当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仅为5000万元,其与某房产公司签订的《典当借款合同》中约定的当金即高达3000万元,超过了《典当管理办法》第四十四条关于典当行对同一法人或者自然人的典当余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25%和房地产抵押典当余额的规定。对此,我本人认为,《典当管理办法》系由国家商务部、公安部于2005年制定并颁布,属于部门规章,并未能上升为法律、法规。典当合同适用合同法关于合同效力的规定,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为有效。合同效力的认定上没有障碍,但典当公司可能要面对行政处罚的问题。

5、约定自动续当的效力及续当次数的认定。

《典当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了典当期内和典当期限届满后5日内,经双方同意可以续当,续当一次的期限最长为6个月,但没有明确当户和典当行在典当合同中根据实际情况而约定当期届满后直接续当的情形。当户和典当行在典当合同中约定:若当户未能在约定赎当期限内及当期届满后5日内赎当,且当户未在上述期限内向典当行以书面形式表示拒绝赎当的,则自动续当一次,续当期限为六个月,典当借款的期限为两年。《典当管理办法》并未禁止自动续当约定,自动续当约定没有违反强制性规定。《典当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了典当期内当户和典当行可以约定续当,而这种情形与自动续当约定并无实质区别。个人认为,约定自动续当应该没有法律障碍,这种约定应当认定为有效。

实践中有的典当行与当户多次约定续当,多者甚至达十几次,这种行为事实上是将典当的短期融资变成了长期借贷,将会加剧典当行的经营风险,也影响正常的金融秩序。故有人建议典当业立法可对续当的次数或多次续当后总的期限予以必要限制,如不能超过相当于银行中长期贷款的最低期限3年,我也认为确实应当对续当的次数和期限作出限制,但在目前尚无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司法暂不能予以限制。所以目前并不否定自动续当和多次续当的效力。

第二个法律问题:综合费、利息、违约金的认定标准。案例4:甲典当行与乙公司签订房地产典当合同,约定乙公司以其所有的房产向甲典当行典当借款500万元,当期内典当综合费率为月2.4%,利率为月0.6%,综合费和利息顺延计算至当金全部归还之日止,合同签订后,甲典当行向乙公司签发当票,并通过转账方式支付当金470万元。

1、针对这个案例,我们要解决的第1个问题是对典当合同期内综合费和利息进行计算。《典当管理办法》第37条、第38条、第40条规定了利息和费用的收取标准。利率应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银行机构6个月期法定贷款利率及典当期限折算后执行。当物为动产的月综合费率不超过当金的42‰,为房地产的不超过27‰,为财产权利的不得超过24‰。在审判实践中,如约定超出上述标准的,超过部分应否予以支持?

有观点认为超过部分应予支持,其理由是:《典当管理办法》之所以规定典当行业可以收取高于银行、民间借贷的融资收益,主要原因是根据高风险高收益的一般经济学原则设臵这一特别许可,宏观上讲是促进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微观上讲就是解典当人燃眉之急,起到银行、民间借贷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市场经济补缺作用;其次,鼓励、支持、保护典当行业,使其能够在市场经济大的框架里得以健康生存和发展。这是典当行业设立、存续的大前提。

也有观点认为典当行与当户之间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赋予当户请求人民法院降低费率的权利。如浙江高院《关于审理典当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五条规定:“典当行与当户对典当综合费率有约定的,依法从其约定。当户有合理依据主张当期内典当行收取的利息、综合费用过高的,人民法院结合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的利率保护标准、典当行经营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定应予保护的利息、综合费用数额。”

目前我们的做法是超过部分不应支持,其理由是:《典当管理办法》考虑到典当行业的特点,已允许典当行收取高于银行、民间借贷的融资收益。从利益平衡角度考虑,为稳定国家金融秩序及社会秩序,超出部分不应再予以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上述案例中,综合费未超出标准,利率超出标准,只需对利率的标准参照办法进行调整,案例中的甲典当行约定的综合费仅为2.4%,14 低于办法规定标准,完全可以在综合费标准上上调,同时降低利率标准,使两者都在办法规定的限额内,这样就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2、综合费和利息的收取标准中涉及的第2个小问题是预先扣除利息与综合费用的法律效力问题

对预扣的利息部分,应依《办法》规定从本金中予以剔除,这一点不存在争议。但对于预扣综合费,有的法院以《典当管理办法》没有禁止为由,确认了预扣综合费合法;有的法院直接认定预扣综合费无效,应从本金中剔除;也有法院持折中观点,即当户须向人民法院提出调整的请求,如浙江高院《关于审理典当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四条规定:“典当综合费用包括典当行在实际履行典当合同中产生的各种服务及管理费用。当户主张当金发放时已预先扣除典当综合费用,并要求当金按照实际发放的金额认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目前,我们掌握的标准是从严把握,也就是不认可预扣综合费的效力。因为,综合费用体现并反映了典当公司的管理和服务成本,典当公司在发放当金的同时,将合同约定的综合费用预先扣除,与综合费用的性质不符,应按照实际发放数额确定当金本金。

3、第3个小问题是绝当之后息费是否可以连续计算、违约金如何认定的问题。

就绝当后息费是否连续计算的问题,现行的《典当管理办法》没有明确,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大量的同案不同判的结果。目前就此问题在实践中存在如下六种不同的认识:(1)、绝当后,典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终止,因此当户在此之后理应不必再依据合同的约定支付利息和综合费;

(2)、绝当后典当行是否可以继续收取利息和综合费用应当根据双方之间的约定,如果双方没有明确约定则不能收取,有明确约定的依约定处理;

(3)、绝当后,典当行即应依诚实信用原则履行在合理期限内及时处臵当物的义务,优先受偿债权,否则视为典当行待遇履行义务造成损失进一步扩大,故对于合理期限之外的利息和综合费用不予支持;

(4)、如当物估价在3万元以上,在绝当后,典当行有权继续收取利息以及综合费用;

(5)、在绝当后,及时处臵当物是典当行的义务,典当行在合理期限(三个月)可以继续收取利息,但是不得收取综合费用,在合理期限之外则无权收取利息以及综合费用;该观点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营口宏源典当有限公司与盖州市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典当纠纷一案请示》的答复((2008)民二他字第51号)中所持的观点;

(6)、对于绝当后直接比照民间借贷不得超过银行贷款利率四倍处理;《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依法妥善审理非金融机构借贷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第12项:“典 16 当企业主张典当合同约定的利息及综合费的,应予保护,但超过《典当管理办法》规定范围的除外。典当企业主张借款期限届满后的利息及综合费的,对于两项合计数额超过按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四倍计算的利息的部分不予保护。典当企业主张合同违约金,借款人请求调整违约金的,人民法院应依据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处理。”

在当前的法律环境下,对于绝当后息费和违约金的收取,可以说是没有正确答案,也没有错误答案,只是各家观点不同,只要能自圆其说都可以。在现在立法空白,法律没有对典当进行定性,对绝当物的处分没有任何规定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从妥当平衡各方利益、尊重传统习惯、交易惯例、行业规则和顺应时代潮流方面,对绝当后息费和违约金作出综合认定。

我们目前的做法是:考虑到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和尽快实现权利转换,典当行和当户都有义务完成交易。典当合同到期后,可能发生典当合同约定的绝当或赎当,典当公司亦有权行使抵押权。继续计算综合费用及利息,不符合典当合同的法律特征,法院应该适当予以干预。基于促使典当公司及时行使权利、避免交易行为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保证经济秩序稳定的原则,对于当期届满后继续计算的综合费用及利息的主张,不予支持。当期届满后,可按同期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的标准要求当户承担逾期付款的违约责任,该违约责任的标准足以弥补典当公司的实际损失。

对于上述问题的防范,我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当期内的综合费和利息标准一定要严格遵守《典当管理办法》的规定。超过部分不予支持,各地法院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大多是一致的。其次,综合费的收取可以采取变通的方式,比如在典当行发放当金时,要求当户另行交纳相应的综合费,而不是直接从当金中预扣。即使当户出具收条确认,法院也不予认可,转账凭证是最直接、有效的证据。再次,当期届满后各项费用的收取,最好的办法就是调解,调解书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如果双方能就当期届满后的综合费和利息收取协商一致,达成调解协议,法院一般不予干涉。最后,大家可以考虑约定选择仲裁解决纠纷,拿合肥来说,据说合肥市仲裁委的观点认为绝当后的综合费和利息是逾期可得利益,是支持的,那么与目前法院以同贷四倍为标准的判决相比,我们典当行的利益可以得到更大范围的保护。

第三个法律问题:转款收款的细节问题。

案例5:陈某、岳某系夫妻关系。2009年9月8日,两人与甲典当公司签订抵押典当合同, 陈、岳以其坐落于合肥市合经区某办公楼为抵押物典当300万元,并依法办理了抵押登记。合同另约定月利率0.3%,月典当综合费用2.7%。同日,典当公司向陈、岳签发当票,当票载明典当金额300万元、综合费用81000元、实付金额2919000元。2009年9月9日,典当公司通过第三人赵某账户向第三方公司转账支付2919000元,同日,陈向典当公司出具收条一份,载明收到典当借款300万元。合同履行过程中,陈某、岳某通过他人账户向典 18 当公司账户转账支付综合费、利息,并通过岳某账户向典当公司账户支付款项达300万元。陈某、岳某答辩称当金已全部偿还,不存在欠付当金的事实。典当公司确认综合费和利息确已收到,但典当本金分文未付,岳某支付的300万元款项系岳某偿还典当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民间借贷款项,与本案典当合同无关。

本案例涉及如下问题:

1、通过他人账户支付当金。这个问题涉及到当金有无支付,典当合同有没有履行的问题。在转账之前或同时必须得到当户的确认,比如本案中陈某出具收条确认收到当金。虽然收条的金额300万元中预扣综合费要扣除,但陈某收到当金的事实可以确认。同时,法庭还会要求转账人出庭核实所转款项的性质用途,是否是替典当公司支付当金。

2、向当户之外的第三方支付当金。同样这个问题也涉及到当金有无支付,典当合同有没有履行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典当行必须在支付当金前取得当户出具的委托转款函或其他书面材料。否则,如果当户提出未收到当金的抗辩意见,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支付当金的举证责任肯定要由支付方也就是典当行承担,如果典当行无法举证,就要承担败诉的后果。典当行只能向第三方主张不当得利,高额的综合费和利息就无处主张了。

3、当户通过他人账户支付当金、综合费和利息时,要要求第三人出具书面材料对转账款项的用途和性质进行确认。对于当户支付的每笔款项也应要求当户在转账凭证中载明或出具付款说明确认。本案中陈某、岳某确实向典当公司账户支付300万元,典当公司对此事实无异议,但提出该款项不是履行本案典当合同,而是双方之间其他的其他债权债务。岳某是付款人,岳某对款项的确认效力最为直接有效,因为付款人是当户,收款人是典当公司,如果典当公司认为是其他债务应当由典当公司承担举证责任举证证明。在岳某对其他债权债务不予确认的情况下,或者是即使付款人岳某认可存在其他债务关系,但她坚持认为300万元还款是偿还本案当金本金,如果没有其他书面证据证明款项的实际用途,本案中的付款只能认定为履行本案典当合同的款项,那么陈某、岳某在本案中付款义务已经履行完毕,典当公司的诉讼请求不能成立,只能依据其提出的其他债权债务关系另行主张。

其实,上述几个问题的出现原因在于我们极少数典当公司在财务管理上不规范,公司账户、私人账户混为一谈,这个法律风险是可以避免的。

第四个法律问题:保证人问题。

建议:尽量将企业股东、法定代表人个人甚至夫妻二人作为保证人签订保证合同。

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有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两种方式。

《担保法》第七条: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证人。

没有列保证人或未将股东个人、法定代表人个人列为保证人的,必然增加诉讼和执行难度。有保证人的案件还有一大利处就是有利于 20 调解解决。很多企业债务重重甚至资不抵债,但老板(股东)并不穷,资产丰厚。俗话说,庙穷方丈富。而要典当公司自己去证明其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混同,难度很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让老板签订保证合同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而在其急需资金时,其一般都愿意按典当公司的要求签订保证合同。需注意的其他问题:

1、保证期间,债权人许可债务人转让债务的,应当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保证人对未经其同意转让的债务,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2、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的,应当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3、保证期间,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数量、价款、币种、利率等内容作了变动,未经保证人同意的,如果减轻债务人的债务的,保证人仍应当对变更后的合同承担保证责任;如果加重债务人的债务的,保证人对加重的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履行期限作了变动,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期间为原合同约定的或者法律规定的期间。综上,典当合同的条款发生变动,包括办理续当,都应当经过保证人的书面同意。如果续当未经保证人同意,也许保证期间并未超过,但是续当涉及综合费和利息继续计算,这部分款项实际是加重了债务人的债务,保证人有权抗辩对此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

5、是否允许典当行与连带责任保证人约定平行担保问题(即全额连带,不以行使物的担保为前提)。《物权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被担保的债权既有物的担保,又有人的担保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债权人应当按照约定实现债权,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债务人自己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应当先就该物的担保实现债权。也就是说,保证和担保物权并列时的行使,在未约定的情况下,典当行只能先就当物实现债权。此时,担保人实际上承担的是补充连带责任,也就是绝当后典当行只能先就抵押物实现债权,而就抵押物实现债权不足的部分,才能向担保人主张权利。对这一问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1)允许(和一般债权一样连带责任保证人当然对典当行全部债权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2、不允许,基于典当业的特殊性---无当物即无典当,绝当后典当行应首先处臵当物受偿,对于处臵当物受偿不足部分,才应由连带责任保证人承担补充保证责任。

各地司法实践中的处理也是各式各样,我的观点同意第一种意见,即允许典当行像普通债权人一样与连带责任保证人约定平行担保。建议典当行在保证合同中明确约定保证人的保证方式及其责任范围,约定:若借款人未按期足额向典当公司支付上述所有费用,典当公司可直接要求保证人实现上述全部债权。以期通过意思自治的方式予以明确,在未来产生法律风险时,可以主张双方已事先确定了保证责任范围。

第五个法律问题:律师费问题。几乎所有的典当案件诉讼请求中都会涉及这一问题,今天我们把这一问题专门讲一下。目前,我们把握的标准是,一、合同有无明确约定,最好是对律师费的承担予以明确,如实现债权的费用由当户承担的约定就不是很明确,因为律师费并非实现债权过程中必须发生的费用。所以实现债权的费用要加以特别说明包括律师费。二是要求律师费已经实际发生。主要要求具备律师聘请合同、转账凭证和发票,其中转账凭证最为重要。单凭发票不能证明费用已实际支付,必须有转账凭证佐证。

下面再谈一个前不久遇到的案件:是我们受理的一个二审案件,案情清楚,一审判决结果并无不当,二审作出了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但却发现了一个典当公司的风险问题。基本案情是,当户为夫妻二人,将二人共有的唯一一套房产作为当物典当借款,夫妻二人在庭审中提出典当公司没有尽到审查义务,虽然法律或其他规定没有要求典当公司对当户的房产情况负有审查义务,当户的抗辩意见当然不能成立,法院不予采信,也作出了当户偿还当金,典当公司对抵押房产享有优先受偿权的判决结果,但是当户确实只有作为当物的这一套房产,那么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会出现障碍,典当公司的优先受偿权是否能够确实得以实现,估计都要打个问号。这个案件涉及的可能不是法律风险问题,超出了我今天的讲座内容,但想借此机会提出来给大家提个醒,引起大家重视。

针对典当纠纷所具有的特点,对于当前经济形势下防控典当纠纷提几点建议:

1、落实典当资产产权调查工作,对于房地产的产权人、产权期限、当户资金使用状况、当户还款来源、抵押产权类型、地籍状况等必须准确、详细,防止债务人非法套取典当行的资金,进行调查时,应该按照典当行建立的业务流程要求规范操作。有一部分法律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操作不规范造成的。典当行要营造浓厚的法律风险的文化理念,要将风险防控做到全面、全程、全员落实,使得风险管理与控制覆盖到贷前、贷中、贷后。典当行要同监管、公安、工商、税务、房产、司法机关、金融机构等方面保持必要的联系,要借助上述机构掌握的资源,从而能更好地规避潜在风险。同时,典当行之间也应该通过行业协会分享典当信息,力争能建立典当行业黑名单制度。

2、典当行要保障健康有序经营。做好抵押房地产的抵押登记工作,必须到法定登记机关及时办理房地产他项权证登记,在抵押登记中,法律文书必须完备,涉及到集体企业所有的房地产和股份公司或有限公司所有的房地产,必须要确实履行相关审批手续。不办好抵押或者质押手续绝不放款,严格按照典当行业规定依法经营。

3、合理应对典当法律纠纷,及时维护典当行合法权益

首先,厘清当户逾期付款的原因。对于当户,典当行具体经办人要不定期进行回访,对于逾期当户,及时了解其财务状况,掌握其还款意愿。当户出现逾期的原因很多,要找出当户不能按时还款的原因,有的仅仅是因为一时周转困难,有的是资金链断裂,随时有破产的危险,而有的则是有意拖延或者赖账,只有具体分析清楚原因,处理当户逾期还款才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其次,选择合适的维权途径。在分清当户不能按期还款的真正原因后,就可以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于当户资金临时困难,可以通过协商方式,让当户拿出还款计划,如果符合条件的话,办理通过办理续当解决。目前,对于续当的次数没有禁止性规定,续当期间计算综合费和利息也有法律依据。对于有意赖账或者随时有破产可能的当户,典当行就应当及时诉讼或执行,尽早将当物变现。如果当户在办理典当时,存在刻意隐瞒事实,弄虚作假,涉嫌构成刑事犯罪的,典当行则应当及早报案,尽最大可能挽回典当行的经济损失。

再次,把握合适的诉讼时机。在选择通过民事诉讼或者执行的方式进行维权时,时机显得尤为重要,不是所有的当户欠款纠纷都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诉讼或者执行。有些当户的当物变现很困难,一旦诉讼或者执行,典当行可能陷入两难境地,对于当户逾期还款,暂时不诉讼或者不执行,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而是力争从其他渠道向当户施加压力,同时补强担保措施,以便将来更好地实现债权。如果协商之后,经过短暂的时间,当户就可以还款,那对于典当行来说,一方面自己的权益没有受到损害,同时在当户困难时典当行伸出了援手,加深了与客户关系,应该说是两全其美。当然对于资金链断裂,随时有破产的危险或有意赖账的当户,要当机立断尽快诉讼,要注意的一点是即使进入诉讼,也要尽量与当户保持良好关系,取得当户的理解和支持,便于法院诉讼程序尽快进行,也有可能双方达成调解,更有利于典当行将当物变现。当然,选择诉讼或者执行时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方面,可以借助律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第二篇:清远典当企业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典当企业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清远雄志企业

成雄志 简要:

在经营过程中,典当行面临许多风险,包括经营风险、鉴定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中违约风险是十分关键的风险,它贯穿了典当业务的各个流程,直接影响到典当行的收益,所以学会了解风险、管理风险从而防范风险,对典当行来说十分必要。意识薄弱造成违约风险

典当面临的违约风险,是指客户不能履约偿还或延期偿还当金本息,使得典当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造成客户违约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客户自身的原因。表现为无还款能力或无还款意愿。还款能力不足又分为在典当前客户本身经济状况就已经恶化,继续放款也只是无济于事。而无还款意愿是进行典当时客户就不打算再将当品赎回,又可以分为事前与事后无意愿赎当。事前无意愿可能是客户利用典当这种方式来销赃或本身就想处理掉自己的物品;事后无意愿可能是由于市场价格变化导致当品市价低于赎当的价格,从而客户宁愿绝当。

其次是典当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审查不严。不注重贷前征信工作,审贷不严,见贷就放。典当行的客户,许多是由于各种原因达不到银行贷款的条件,或是有急用而从银行贷不到款。这时典当行担心放款时间延迟会错失商机,所以常常是忽略了对客户的调查与审核。典当行只有重视贷前审查,包括借款人的信用报告以及其还款来源,做到既认人又认物,才能很好地防范违约风险;缺乏标准的运作流程。这使得业务人员主观操作的可能性极大,许多风险较大而不该放款的业务也由于这些原因而放了款;风险系统不完善。典当业作为金融领域之一,必然伴随着高风险,而典当业目前缺乏一套完备缜密的风险体系来抵御各种风险。同时风险文化的缺失导致了业务操作人员风险意识淡化,常常在实际操作中带有侥幸心理或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注意客户违约风险的大小,只关注自己的业绩,从而时常带来违约风险的提高。措施之一:积极加入征信体系

目前典当业对客户的信用记录了解不够,有的甚至根本不了解客户的信用记录。调查客户的信用记录基本是从银行或者其他征信机构那里获取。典当行加入到征信体系中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可以防范和化解典当业违约风险。

首先,它起到了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减低违约风险的关键是客户的信用,正是如此,如果典当行需要积极加入到征信体系中去,利用好这个平台,就能缩短审批周期,提高效率,并且从源头上控制好违约风险。

其次,加入征信体系,提高了客户的违约风险与成本。典当行加入的这个征信体系,包括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这样一旦客户如果违约,以后就很难从银行、其他典当行等机构那里融资。在现代经济信用记录至关重要的现代经济中,一个客户信用记录不良的成本是巨大的。居民的个人消费信贷,商家与企业的经营贷款要么被拒绝,要么面临贷款利率提高。这样有了典当业的征信体系,一方面,那些一开始认为自己没有还款能力的人就不会通过典当这一方式来融资。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一开始有能力赎当而无赎当意愿的客户来说,也要考虑影响信用记录的可能。对于那些是由于典当品市场价值变动导致其无还款意愿时,信用记录的影响会使其还是不会违约。比如记当品价值为A,违约成本为B,守约成本即赎当金额为C,如果没有信用体系,那么客户会直接比较A与C的大小决定要不要守约,而有了征信体系,客户就会考虑A+B与C的大小了,在现代经济中,B是比较高的,所以A+B无特殊情况都会大于C,从而可以判断客户违约的概率会大大减低。措施之二:加强风险控制建设

要做好这项措施,包括以下4点:

一是完善授信流程。可以借鉴专注小企业贷款的银行的经验。同时,要考虑典当自身融资的特点对其加以改造。其具体流程简化后可分为:

客户申请并提交基本的材料。核实材料。客户经理核实资料的完备性,并与客户及时沟通,需要补全的材料需要及时补上。审核后决定是否受理。要明确资金用途,对不符合国家政策和法规的坚决制止,授信额度不能超过典当行规定的最高授信额度。

对客户可以分为个人放款、商业经营放款、中小企业放款。典当行首先设定一定的额度标准,并按这一标准将客户授信额度分为小额放款与大中额度放款,小额放款可以不经过该流程或者简化流程,而大中型额度放款则通过该流程来审核。这样可以明显提高典当行的经营效率并降低典当行的违约风险。

进行调查并出具调查报告。包括面谈,实地调查等。对于中小企业的放款,要注重考察其非财务信息,比如考核“三品三表”,三品即产品、人品、典当品,三表即水表、电表以及税表。团队负责人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核实,调查要真实客观,以免影响决策。

审贷委员进行审查。审查的依据是客户提供的基本资料以及客户经理与团队负责人的调查报告。审贷委员会各成员发表意见,然后投票表决,确定贷与不贷。对于许多风险较大的放款,在审贷委员会上可以被否决,从而最大限度地将不良放款引起的违约风险降低到最低。

总经理审批。审贷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最后提交总经理审核,总经理主要是进行合规性审查,并出具明确的审批意见,从而最终决定贷与不贷。

通过建立这样的标准化运作流程,一方面,减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违约风险,另一方面防止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从关系型放款模式向交易性放款模式转换,从而可以有效的控制违约风险,减少不良放款。

二是加强风险防控意识,树立风险文化理念。风险控制的有效执行特别需要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需要公司内部营造一种浓厚的风险文化理念,让每个人都意识到风险控制关系到个人自身利益。风险文化要有利于员工责任感的培养,对潜在的风险可以进行正常的干预并提出预防措施。要将风险防控按照全面、全程、全员的要求来落实,各部门人员都要既注重业务,又要注意防范风险。使得风险管理覆盖贷前、贷中、贷后,并坚持效益、质量、数量协调发展。

三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做好贷后管理工作。风险管理部门对于有必要进行回访的放款,要由客户经理定期或不定期回访,检查客户的经营情况、资金用途以及还款意愿等。同时需要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于客户的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或者典当物价值发生变动,从而有可能影响到期赎当时,可以根据程度不同做出一般预警和严重预警。及时提交预警报告,反应预警信息的起因,客户目前的情况,可能的损失以及已采取或即将采取的风险化解措施等。这样做可以及时发现与防范违约风险,而不是等到最后风险真正发生后给典当行造成损失。四是建立岗位目标责任与激励制度。典当行要明确各岗位的责任、权利、利益。激励机制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防范相关员工带来的风险,通过对员工的薪资、职位晋升等制定科学的方案,给员工公正、合理的待遇,促进他们积极工作,维护公司利益。对于不良放款要追查其原因,从而认定相关责任人,并做出相应的处罚,以此来提高操作人员的风险责任意识,这样对其他人也可以起到警示与教育的作用。

第三篇:典当业务操作规程及风险防范

典当业务操作规程及风险防范

第一节

典当业务操作流程图

一、典当操作流程概念:

指典当作业的先后顺序及其具体过程。

狭义典当——

主要是指某笔业务一个具体的典当过程,即从当户将当物交给典当行起,到得到所需要的当金为止。这一具体的典当过程准确地应称为“收当”。

广义典当——

不仅包括收当过程,而且还包括续当、赎当、绝当等环节内容。

典当业务操作流程图

二、典当四阶段:

收当

续当

赎当

绝当

由于收当、续当、赎当、绝当四部分在整个典当过程中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独立地存在于不同的时间阶段,因此我们把典当业务的操作划分为“典当四阶段”。

第二节

典当各程序及相关规定

(一)交当

• 概念:

当户执合法有效证件及当物所有权证明将当物交付给典当行营业员的行为。

• 操作人:估价员(评估员)

• 相关规定:

1、接受当物应小心谨慎,避免磕碰、摔落。

2、对贵重物品应戴上手套。

(二)验当

概念:

由典当行营业员查验当户及当物有关情况的行为。

操作人:估价员(旧称首柜、“朝奉”。)

相关规定:

《典当管理办法》第六章第35条规定:个人出当的应出具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单位出当的应出具单位证明和经办人有效身份证件;委托典当的,被委托人应当出具典当委托书、本人和委托人的有效身份证件。

1、查验当户

(1)身份证件:

是否为有效身份证件(种类与期限)。

是否真实,人与证是否相符、一致。

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是否真实,是否超期。

(2)民事行为能力: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

2、查验当物

(1)是否属于禁当物品

《办法》第四章第27条规定不得收当的八类财物:

(一)依法被查封、扣押或者已经被采取其他保全措施的财产;

(二)脏物和来源不明的物品;

(三)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物品及其容器;

(四)管制刀具、枪支弹药、军警标志、制式服装和器械;

(五)国家机关公文、印章及其管理的财物;

(六)国家机关核发的除物权证书以外的证照及有效身份证件;

(七)当户没有所有权或者未能依法取得处分权的财产;

(八)法律、法规禁止流通的自然资源或其他财物。

来源是否合法:

一要核查当物原始发票;二要通过观察、交谈、了解、判断。

年龄--住址--数额--数量

(2)权属真伪

是否合法拥有所有权或处分权

●他人财产(借来的和租来的)

●共有财产(夫妻双方)

●有争议财产(继承的和转让的)(3)真假优劣。

查验当物的品种、规格、型号、质量、成色、性状等。防止以假冒真、以劣充好。特别当物还须到相关登记部门去查询登记。

(三)估当

• 概念:典当行营业员根据商品市场行情,对当物现行价格进行评估的行为。• 操作人:评估员 • 相关规定:

1、评估当物要科学合理,当物大多是二次进入流通领域,故价值都远低于一次进入流通时价格(文物除外)。因而估价要考虑其使用年限及折旧损耗,重点参考二手市场价格。

2、严禁恶意压低估价和故意与客户串通抬高估价。前者有失公平原则,丧失典当行诚信声誉;后者反映员工思想品德败坏,损害典当行利益。

(四)折当

• 概念:典当行营业员根据估当结果和当户协商,按一定比例折扣确定典当金额的行为。• 操作人:估价员 • 相关规定:

1、应按合理的浮动幅度确定折扣比例。原人行管理办法规定按估价的50%—90%确定当价;商务部、公安部新出台的办法对此未作明确规定,实际过程中一般按估价的50%—70%报价(个别例外)。

2、折当比例的高低,应充分考虑当物的二次流通性和变现性。

3、当金的确定要充分体现和当户的“协商原则”。《办法》第六章第36条规定:“当物的估价金额及当金数额应当由双方协商确定。”

4、当金的最终确定应符合公司内部规定的评估员的放款权限,超越权限应上报审批。

(五)写当

• 概念:填写当票的简称,即根据与当户协商确定当金数额以及明确当期、费率等事项后,由营业员填写当票,签订借贷契约的行为。• 操作人:估价员 • 相关规定:

1、当票上各要素要如实填写齐全,不得遗漏,尤其对当物的瑕疵要注明清楚。

2、综合费率不得突破《办法》规定的最高上限,可以预扣,利息到期支付不得预扣,实付典当金额要计算准确。

3、当票一式四联,字迹要清楚,数字书写要规范,不得随意涂改。

4、当户须在当票上亲笔签名,当行须加盖业务专用章或公章。

5、如当票上已注明的条款不能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双方意愿,可重新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或合同的签订人仍然是当物的所有权人或代理人(代理人须持有所有权人的委托书)。

(六)管当

概念:又叫“存当”,典当行营业员凭当票保管联收妥当物,当面封

包(袋),将当物存放到库房进行保管的行为。

操作人:保管员(旧称“管楼”、“管包”、“管饰”)

相关规定:

1、封包前将当票与当物核对、看“票”、“物”是否相符。

2、封包时,要与当户当面清点,包装、封存,封口处让当户签字。

3、封包后,保管须在当票上签字,同时在封包上应贴牢当据编号。

4、封包入库前,保管员应根据当票“保管联”在“库存当品登记簿”上登记入库;同时按照《办法》有关治安管理的规定,在典当物品登记表上对当户姓名、单位、居民身份证号码及当物名称、数量、规格等逐项登记。

5、入库后的当物封包、封袋要求按品种类别,先后顺序存列、摆放整齐。

(七)当出

概念:旧时行业术语,即发放当金,简称“放当”,指典当行营业员根据当票实付金额向当户支付当金的行为。•

操作人:出纳员(旧称“管钱”)•

相关规定:

1、必须凭当票的“出纳联”如实支付当金,坚持见票付款、先记帐后付款的原则。

2、付款前必须仔细审核当票要素是否齐全,实付金额是否准确,是否有保管员终审人或经理签字。

(八)续当

概念:又称展期、延期,指当户典当期限届满时,不能偿还本金,经

双方同意仍以原当物继续典当,续签当票和合同的行为。续当标志着典当 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延续。

操作人:评估员、保管员、出纳员 ·相关规定:

1、当户由于资金等原因到期不能赎当的,可以续当。

2、续当应于典当期内或期满后5日内办理。

3、当户续当须持有居民身份证和原当票。

4、办理续当时,评估员应审核原当票及当户身份证,填写续当凭证,一次续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5、保管员应根据续当凭证“保管联”对续期当物在“库存当品登记簿”上予以登记。

6、出纳员复核续当凭证后,与客户结清前期利息和本息综合费用。

(九)赎当

• 概念:当户按期偿还当金本息,赎取当物的行为。• 操作人:评估员、保管员、出纳员 • 相关规定:

1、当户赎当须持当票和居民身份证办理,评估员应审核赎取人身份证明及所持当票真伪。

2、出纳员收取本金利息,确认结清后,开据一式三联“收款单”。

3、保管员见出纳“收款单”保管联后,方能按当据编号入库取物。

4、保管员对当物出库必须登记销号,并将当物与当票核对无误后交当户当面拆封,清点核收。

5、赎当时,应结清有关利息、费用;逾期赎当的,按逾期天数补交当金利息和有关费用(含罚息)。

(十)绝当

• 概念:俗称“死当”,典当期限届满5日后,当户既不赎当也不续当的行为。

• 操作人:保管员 • 相关规定:

1、对大宗当物或折当率较低的当物,当期届满,先要发函或电话通知当户。

2、保管员每月应根据“库存当品登记簿”清理逾期当物,列出绝当物清单。

3、绝当物清单包括绝当物品名、种类、数量、原当金额,拟处理价格等应由经理召集评估、保管等商议,最后须提交有权人或经理签字审批。

4、保管员根据审批意见,填写出库单,将绝当物出库,并在“库存当品登记簿”上登记销号,同时应建立“绝当品专用台帐”,用以逐一记载绝当品的增加或减少。

5、大额绝当品按规定委托拍卖,小额绝当品按审批标价列于门市柜台自行销售变卖。

第三节

典当业务操作风险

风险的概念

• 什么是风险

经济学意义上的风险,通常是指某种不利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就是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典当行的业务风险是指典当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使典当资产收入、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风险管理的概念

是指通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析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风险,用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

(一)违法违规经营风险

指典当行工作人员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违反政策规定操作,使典当行蒙受法律法规的惩治带来的风险。

非法高息集资,变相吸收存款;

高利盘剥当户、用暴力手段强迫当户赎当;

收当国家禁止典当的物品(包含赃物)。

这些都会引发法律法规处罚和制裁,给企业造成经营风险。

分析:该风险在操作程序上,主要表现在交当和验当两个环节。

如果当户所交当物是《办法》明文禁止的,或者明知当物有赃物嫌疑,为贪图暴利铤而走险,甚至和犯罪分子勾结恶意收赃、销赃,这些违法违规操作,轻者经济处罚,重者吊销典当经营许可证,勒令关门,甚至个人还要承担刑事法律责任。

(二)收当风险

指典当行从业人员因缺乏专业技能培训,业务素质不高,鉴定评估水平较低,造成收当环节把关不严,病从口入,给典当行带来直接经济损失的风险。

该风险在操作程序上主要表现在“验当”环节,它包括三种情况:

1、收假

即当户以假冒真,拿来假货典当。

假钻石、假画、假黄金、假项链等这是假货之类;

假房地证、假车牌(套牌)、假身份证、假结婚证等假手续。

以假当真,都是骗当和诈当。因而在收当金银饰品,文物艺术品时,一定要请专家“把脉”,一旦自己不小心“走眼”,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收错

即当户交当的当物虽是真货,但由于其品相、质地、性能等大打折扣,其现实价值与原价相距甚远,而典当估价人员因误信其原价值之高而收错,导致“物无所值”。

3、收偏

即典当行收当自己不熟悉的当物,造成当物种类中出现偏门、冷门,一旦绝当,无法变现。

一些典当行为了扩大规模,采取多元化经营的策略,什么黄金首饰、家用电器、五金百货、钢材电缆、古玩字画、珠宝玉器、房产、股票等等一应俱全,有

些行业自己熟悉,但有些行业自己从未涉足,一味贪大求全,肯定会吃亏上当。市场经济的规则是整个市场不断细分,划分越来越细,随之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典当经营也要找准市场定位,走专业化道路,突出自己的典当品种和典当特色。

(四)绝当物变现风险

指典当物品出现绝当后,绝当物品在处理过程中,再次进入市场流通的难易程度而带来的风险。包括两方面:市场价格原因和过户手续原因。

●价格原因分析:

(1)“两高一低”,即估价过高,折当率过高,出现绝当后,其变现率低。

分析:典当发放的当金较高,收取的利息费用较高,且容易和当户

达成协议,但隐含的市场风险较大。

(2)“两低一高”,即估价过低,折当率过低,出现绝当后其变现率较高。

分析:典当发放的当金较低,收取的利息和费用较低,且容易挫伤当户积极性,但隐含的市场风险较小。●手续原因分析:

(1)机动车绝当

当户不配合,没有原身份证件和当事人不到场,不能办理过户手续。(2)房地产绝当过户手续

当户不配合,不能协议抵债、变卖或委托拍卖,收回现款,为买受

人办理过户。

(五)职业道德风险

指典当行工作人员违反典当行各项规章制度,个人道德品质恶劣,利用职务之便,以牺牲典当行利益为代价来谋取个人私利,从而给典当行带来各种损失的风险。

主要表现:内外串通有意高估,超额发放当金;免除抵押、质押条件,发放人情信用当款;在业务中搞地下交易,暗拿回扣、佣金,造成典当行利润流失。

该风险存在于典当业务操作上的任一环节,但并非每一环节都会出现此种风险。

第四节

典当操作风险防范

如何防范操作风险:

战术上:制定具体防范措施 •

战略上:制定防范风险的策略

一、防范风险的基本措施

(一)依法依规经营,防范违法违规风险。

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治认识,强化法律、法规学习,自觉规范经营,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有效规避法律政策风险。

(二)培养典当专业人才,防范收当风险。

强化现有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特别是经理人员及主要业务骨干的业务技能培训,实行培训考核上岗制,努力提高典当专业人员鉴定水平和估价水

平;

大胆引进人才,大力吸收与典当业务相关的具有较强行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业务人才进入典当行,广泛接纳市场经验丰富和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管理人才进入典当行,夯实抵御经营风险的人才基础。

(三)加强风险管理,防范贷款比例风险。

加强风险教育,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通过企业“责权利”的合理分配和内部放款审批制度的相互制约,提高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四)建立市场网络、把握价格趋势,防范绝当风险。

典当行要建立自己的各类“商品市场价格信息网”,包括新产品

价格,二手市场价格,建立稳定的多个的信息来源渠道,搞好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汇总及反馈工作。

把握一般当品的价格走向,摸清其市场价格弹性。

商品一:产品更新换代快,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其价格走向是一条下降趋势线,如电器产品(电视、VCD)、微机产品、电信产品(手机)等;

商品二:市场供需比较均衡,产品更新换代较慢,相对价格影响不大,其价格走向走的是一条平稳的水平线,如黄金、铂金饰品、钻石、名贵手表等;

商品三: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供求状况,是可以预测其市场价格趋势的,如汽车、房产等。只有掌握了商品市场价格弹性一般规律,典当时才能“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

因“物”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当物具体对待

掌握了当物的市场价格信息,尤其是二手市场价格行情,在当物的估价和折当上,灵活运用:

对价格弹性较小的当物,在估当和折当时不妨高一点; • 对价格弹性较大的当物,估当、折当时不妨低一点;

• 对有些无法确定未来价格走势的当品,随着当户的不断展期,在押时间过长,其市场价格会因某些不可确定因素突然发生变化,从而可能给绝当后的物品变现带来困难。唯一的办法是一旦绝当,立即处理。

疏通绝当物品二次流通渠道,广交朋友、广辟途径,与较大型旧货市场、专业商品交易市场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彻底解决典当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绝当物的市场变现,从根本上解除后顾之忧。

(五)采取多种预防措施,防范绝当物产权过户风险

1、办委托公证为了顺利过户

机动车:委托公证,办理过户

房地产:委托公证办理出售、收款、解除抵押,交易过户手续

2、预签不可撤销委托拍卖合同

3、预签抵债协议

4、预签买卖合同(附委托公证)

5、用典当行关联公司控制借款公司的股份,签订股份回购协议

(六)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机制,完善内控制度,防范职业道德风险

建立适合典当企业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在传统的典当业确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

• 运用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酬薪制度、股权制度、增加企业凝聚力,调动员工积极性; • 完善内控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用制度管人,建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合作的内部制衡制度。•

二、防范风险的基本策略

1、风险回避

指考虑到风险的存在而主动放弃或拒绝承担该风险,属一种事前控制。

风险回避是一种保守的风险控制办法,不承担风险当然就不可能蒙受风险损失。

风险和收益成正比,回避风险也就是放弃了获得收益的机会。所以在权衡收益和风险之后,对于极不安全或者收益不足以反映风险水平的风险应采取回避态度。例如明知客户信誉低,获利来源不稳定,即使利率很高,也不宜向其发放贷款,因为巨大的市场风险很有可能导致血本无归。

2、风险抑制

指承担风险之后,采取种种积极措施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程度。

● 积极的风险控制: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消灭或减少风险来源。例如典当行对大额客户发放贷款后,应定期对借款人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帮助其及时找出存在问题,及时解决,从根本上减少风险发生可能性;

● 消极的风险抑制:即通过事先充分准备,即使风险一旦发生,其造成的风险损失也极小。

3、风险分散

指通过承担各种性质不同的风险,利用他们之间的 相关程度取得最优的风险组合,使这些风险加总得出的总 体风险水平最低。风险分散是典当行防范和控制风险的一 种重要策略,典当贷款的风险分散措施主要有三种:

第一,贷款客户分散化。

这里包含两层含义: ☆ 借给更多的客户

贷款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尽量把贷款给更多的借款客户,如果在贷款总额一定的情况下,贷款客户越少,贷款风险就越大。

客户之间的借款额度分布均匀

避免将贷款过多地集中在少数客户身上。如果贷款过分集中于少数客户,就会使典当行的全部贷款风险水平可能因少数客户发生违约风险而大大提高,从而给典当行贷款资产带来威胁。

因此,典当行一般都控制大额贷款的发放,增加小额贷款在贷款总额中比重,这样就可以使典当行在贷款客户不至于减少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风险。

第二,当物品种分布多样化。☆

行业结构和品种结构多样化。

贷款要分散在各种不同的典当物品和不同行业上,而不要将贷款资产局限于某一两种行业或当品上,避免某一行业受市场疲软影响而给典当资金带来风险损失。因为众多的行业同时出现市场梗阻的概率很小,而单一行业受市场影响而疲软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行业和品种须有较强的独立性。

这些典当物品和典当贷款所支持的行业之间必须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如果相关度高,这些当品和行业往往会在市场风险面前具有相同的命运,市场稍有波动就会产生连锁反映。

第三,贷款发放主体的多元化。☆

学习“银团贷款”办法。

即由一家或几家典当行牵头,多家典当行联合,按商定的期限和条件,向特定借款客户提供大额贷款安排。由于贷款是分家提供,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则风险也就同时分散。☆

减少失误。

贷款项目是由多家典当行共同考察、评估和决策的,这样集各家所长,大大提高了评估和论证的科学性、民主性和精确性,在某种意义上也减少了因单个典行评估失误而造成的风险。

4、风险转移

即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各种交易活动,把可能发生的危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

☆ 投保:通过预测有的典当业务可能会有风险,事先可将“质押物”和“抵押品”进行投保,甚至和保险机构协商开办某类放款风险保险,一旦出现风险,可由保险公司理赔。

置换担保物:针对有的大额贷款客户因多次续当延期造成当期过长,在押物价值随市场行情变化明显降低,要求客户增加或更换质押物或抵押物。

资产保全:预测收回本息非常困难,担保物有风险,这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对当户的其他优质资产采取诉讼保全措施。

预留买家:将质押物、抵押物预先与认为有收藏价值的买家签订收购合同,这样,通过转移风险,保证典当资金安全。

5、风险补偿

属于一种事后控制,也是一种被动控制。指典当行在正 常经营年份,提存足够多的风险基金或贷款呆帐准备金,用以 弥补风险造成的损失,又称为“风险自留”。

☆ 风险自担:以典当行自身的财力直接将风险损失摊入经营成本,弥补一些对经营活动影响不大且规模较小的风险损失。

☆ 风险自保:对那些损失较大,无法直接摊入成本的,主要用每年从盈利中提取专项准备金(贷款呆账准备金)冲销。

风险自留并没有减轻典当业务风险,只是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使风险不致于影响典当行的经营信誉和形象。

湖北楚华典当研究所 ●刊物信息:

《中国典当》刊

《典当纵横》电子刊 ●书籍信息:

《现代典当经营管理》(湖北人民出版社)

《典当经营案例》

(武汉出版社)

《典当论文选》—纪念中国大陆典当业复出20周年论文集

第四篇:关于关于民营企业常见法律风险与防范问

关于民营企业常见法律风险与防范问题

关于民营企业常见法律风险与防范问题

作者

成禹潭

法律风险是指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行为人的具体行为导致与获利背离的法律后果发生的可能性。违法行为可能引发的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就是法律风险,灰色行为和合法行为同样能引发法律风险,例如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非法经营罪,由于法律对“其它”二字的界定不明确,超出经营范围经营,企业要冒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风险,这就是法律的灰色地带带来的法律风险;在买卖合同中,对质量、验收等一些条款的约定不明确,这些条款都是合法的,同样导致了法律风险。传统的法律风险定义强调的是违法行为导致的风险,在民营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很多行为都会引发法律风险,综合分析起来,民营企业经营中的常见的法律风险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用工风险;二是商业秘密风险;三是合同风险;下面分别论述。

一、民营企业用工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1、用人单位以其它形式或口头约定试用期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口头或以其他形式(如在入职登记表或员工手册中载明试用期)与劳动者约定三个月或六个月试用期,但不签订劳动合同。这种口头或者以其它形式约定的试用期满后,用人单位认为该劳动者试用合格,就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认为不符合录用条件,就解除劳动关系。该做法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在发生劳动争议时往往会处于被动地位而导致败诉。

劳动部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八条规定,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双方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第四款规定: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根据该规定,我们可以知道试用期存在的前提是劳资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试用 1

期存在于劳动合同期限中,双方没有订立劳动合同,试用期当然不可能存在,所谓皮之不附,毛将焉存?防范的最低成本的途径是起草合法的劳动合同签署。

2、用人单位只签订单独试用期合同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司法实践中大量用人单位为了避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往往在招用劳动者时与劳动者签订一个单独的试用合同,期限一般为三个月到六个月不等,在试用期合同期满后再决定是否正式聘用该劳动者。用人单位这样做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规避法律,在试用期使用廉价劳动力,方便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防范的办法是企业不能约定单独的试用期合同,先签合同后上岗,不合格的依法辞退。

3、试用期内是否需缴纳社会保险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试用期内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这是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的习惯性做法,如果在试用期出现工伤、重大疾病等想不到的情况因没有购买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由企业承担责任,小型民营企业却难以承担,有破产关闭的可能。

防范措施是对营销人员流动性大的职位可以签署代理合同和承揽合同,对一些相对稳定的职位快速考核,降低工资基数,提高各种考核奖金,依法购买社会保险。

4、规章制度程序与实体不合法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的内部“法律”,贯穿于用人单位的整个用工过程,是用人单位行使管理权、合同解除权的重要依据。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没有规章制度,公司的管理将会陷于困境。

不合法的规章制度,在仲裁或诉讼中不能作为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的规定,规章制度必须符合“民主程序制定”、“合法”、“公示”三个条件,才可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条规定,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防范措施是在劳动合同法的框架下制作出符合本公司利益的规章制度,对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条款要全部进行修订,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这和以往的法律相比对规章制度的合法性要求严格了许多。

劳动合同法施行后,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履行法定程序。流程为: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公示告知。因此,考虑组建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并保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协商的书面证据。

5、用人单位未履行入职告知义务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劳动合同法条文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用人单位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是主动义务,即使劳动者不提出要求也得主动告知。实践中用人单位往往会忽视这个主动告知义务,导致发生“欺诈”的败诉风险。

防范的办法是人单位的主动告知义务很重要,劳资双方均有知情权。隐瞒真实情况将影响到合同的效力。操作实务中,从举证角度考虑,用人单位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劳动者,并保留相关证据,告知条款可在入职登记表中或劳动合同中进行设计。

做好就职沟通与激励,作为一个民营企业,自己的员工才是自己的第一客户,企业就是以赚钱为使命,所以企业不去赚钱就是一种罪恶,民营企业更是如此,现在的民营企业特别注重品牌构建和客户服务,却忘记了给自己的员工做应有的客户服务。

二、民营企业经营中的商业秘密相关法律风险与防范。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因此商业秘密包括两部分:非专利技术和经营信息。如管理方法,产销策略,客户名单、货源情报等经营信息;生产配方、工艺流程、技术诀窍、设计图纸等技术信息。商业秘密关乎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有的甚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商业秘密,目前的状况是我们自己对自己企业商业秘密的漠视,对于员工跳槽带走客户资料束手无策,对自己先进的营销模式到处宣扬,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两年多,很大程度上自己的行为是自己的掘墓人,商业秘密是各种别人智慧的整合,这些智慧零件或许是公开的,商业秘密纠纷进入诉讼阶段原告的举证特别困难,调查成本太高。

商业秘密法律风险控制都是需要成本的,民营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投入过高的成本来进行商业秘密法律避险,只有根据企业发展的阶段务实操作。

在企业发展的任何阶段,计算机里的商业秘密文件加密和保密制度要贯穿在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全部过程,要掌握计算机文件粉碎、文件加密技术,计算机密码进入、计算机设置定时锁定,文件名伪装,安装专业的历史记录程序,计算机与网络设备交外部人员修理时,存储设备拆卸,还有在必要时拆除刻录设备和接口,防止文件泄露。

在企业起步阶段,企业可以通过签订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在劳动合同中专门设置保密条款或保密附件,同时对员工进行商业秘密教育的法律宣传,增强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明确告诉员工侵犯公司的商业秘密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或导致犯罪。做好配套的奖励与处罚制度。

在企业发展到稳定的规模,经济相对宽裕,开始建立健全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在员工招聘时签署保密协议、应聘人员商业秘密调查表,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保证书,就职和岗位调动时签署岗位保密协议,离职保密承诺书、岗位宣誓书,离职的时候签署离职员工调查表,离职员工资料清退单,离职保密协议。

建立基本的商业秘密监督、使用制度制作商业秘密确认登记表、商业秘密使用申请表、商业秘密使用登记表、商业秘密密级变更申请表、商业秘密解密申请表、商业秘密保护建议书、商业秘密文件交流的保密声明、对他人商业秘密的保密声明。

在企业成长期后,全面步入正轨,内部管理、运营已经规范,大量的技术信息产生,竞争对手会刺探企业的信息和商业秘密,这时需要对一些核心的技术和核心的资料信息要重点保护,确保自身的商业秘密安全,这时需要企业建立专门的商业秘密管理部门,由专门的管理机构来梳理庞杂的信息并建立完善的保密制度、如商业秘密管理办法或者商业秘密管理规章、和劳动合同法配套的文件,在开发新项目时,建立项目开发保密制度,在对外交流时要落实对外交流保密制度,对企业合同要进行加密。对商业秘密相关的报废文件记得全面粉碎。

三、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的法律风险与防范。

企业应收账款是企业因对外销售等而向相对单位应当收取的款项。民营企业的利润很低,当坏账超过25%时,已经危及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企业应收账款法律风险的规避先要从客户评估开始,企业不去创造利润就是一种罪恶,不能带来利润的客户是负债,不是客户,在和客户签约前要对客户进行财务状况与信誉资料调查,对客户的信用做评价,控制应收账款规模。把收款责任落实到签约人员,并对其以收款进行绩效考核,完善合同的约定,尤其注意的是主体适格,和纠纷处理方式和管辖的约定,欠账出现后要用律师函催收,确定是坏账时马上起诉,方便的时候要做好财产保全。

目前有一种流行的做法是请收账公司,或者请黑社会,北京高院出台解释,对这类公司的处理是按照非法经营罪处罚,委托人或成为共犯,也就是说企业主可能因委托收账公司收账而涉嫌犯罪。

深圳市是一个民营企业密集的地方,有企业主因为雇佣收账公司被羁押的案例。

民营企业的法律风险常见的就是以上三类,我国的法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专业,民营企业的法律风险的防范被企业自己忽视了,也被律师忽视了,法律风险出现时很多企业面临的是灭顶之灾,企业应该拿出自己营业额3%—4%的资金请专业的民营企业避险律师来进行法律防范。企业到一定的规模后应该成立法务部,专业律师列席企业的重大会议,养成重要文件律师预签的习惯,这样企业才能做长远。

最后,民营企业法律避险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必须企业战略、公共关系、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全面跟上,全面联动,综合实施,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广西先导联合律师事务所 成禹潭你好哦啊,

第五篇:运输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中的几个法律问题

运输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中的几个法律问题

河南鼎德律师事务所 李胜先 李敏

在法律框架内从事物流运输业务,是物流运输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联系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法律桥梁和纽带就是物流运输合同。所有经济利益的实现,都需求通过合同这个法律方式实现与保障。合同是把物流服务活动各方当事人的经济关系转化为法律关系的手段与工具。因此,加强防范物流业的运输合同风险至关重要,欲防范法律风险应着重在合同的签订、履行这两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要把好物流运输合同的签订关。

(一)签订运输合同,首先要了解运输合同的法律特征。

在物流业务实践中,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意思表示一致即可以订立一份运输合同。从确定合同权利义务的角度分析,合同分为双务合同和单务合同。双务合同是双方互负义务的合同。单务合同是一方当事人只尽义务,不享债权的合同。而运输合同主要是双务有偿合同。在运输合同中,一般有三方当事人,即一方为承运人,承运人是以运输工具、设备提供运输劳务活动的自然人或独立公司法人;另一方为托运人,托运人是将行李,货物交由承运人运输的人,即货主;第三方为收货人,收货人可以是托运人自己,也可以是托运人指定的收取货物的第三人。

(二)签订的物流运输合同条款应完备、合法。

将自身风险降到最低,是设置合同条款的重要准则,也是首要原则。一般运输运输合同主要包含如下主要条款:(1)、合同主体详细信息,包括托运人、承运人、收货人;(2)、运输对象,即运输之货物,运输对象情况的具体描述,包括但不限于品名、种类、重量、数量、包装、标志等;(3)起始地、到达地名称;(4)、承运方式、承运期;(5)、合同各方的权利与义务;(6)、合同的价款与支付方式与期限;(7)、违约责任条款;(8)、承运人免责条款;

(9)、争议解决方式;(10)、各方商定的其他条款等等。

实践中容易产生纠纷的条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托运人是否如实申报有关货物的真实情况。如实申报有关货物运输情况是承运人履行安全地将货物运至目的地并交给收货人之义务的前提。如果承运人对货物运输情况一无所知,也难以完成运输义务;(2)、是否明确货物包装要求。货物的包装是否符合运输要求,影响到货物装卸及运输安全;明确货物风险承担的界限;(3)、责任的转移。托运人与承运人签订货物运输合同并将托运货物提交给承运人起,至承运人将货物交付给收货人时止,托运货物处于承运人的实际控制下,此期间所发生的货物毁损、灭失,承运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因此,应当明确货物风险承担的界限,何时为货交承运人,何时为货交收货人。

(三)物流运输合同中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物流运输合同是提供服务的合同,也是一种交易行为。既然是交易,就要遵从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法律规定。可以想像,没有规则,为所欲为的活动必定会造成无序与混乱;没有规则的交易也势必带来争议和纠纷,且极容易导致诉讼。为了避免混乱和诉讼,达到如期运抵和运输赢利的目的,签订运输合同的双方,应当充分了解和依法、依约行使与承担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1.运输合同中,承运人的主要权利为:

(1)承运人的留置权。

《合同法》第三百一十五条规定,“托运人或者收货人不支付运费,保管费及其他运输费用的,承运人对相应的运输物流享有留置权,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一旦承运人根据合同约定的内容,完成运输义务而托运人或收货人不支付运输费用的,承运人可以留置该承运的货物。留置物属于担保物权的一种,其功能在于以被留置物的交换价值来担保债权的实现,留置权的本意是扣留被运输的货物并拒绝交还,来督促托运人或收货人尽快清偿运输费用。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运输合同、保管合同、加工承揽合同的债权人享有留置权,当然如果货物运输合同双方当事人对承运人能否行使留置权等问题另有约定的,双方则遵守此约定。留置权的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的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留置物的保管费用和实现留置权的费用。留置权人应当妥善保管留置物,否则要承担民事责任。留置权人留置财产后,应当通知对方在两个月内履行相关义务,两个月后对方仍不履行义务,双方可以协商,以留置物折价,也可以依法拍卖、变卖留置物。

(2)承运人的提存权。

《合同法》第三百一十六条规定:“收货人不明或者收货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货物的,依照本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承运人可以提存货物。”在履行运输合同过程中,收货人拒收物流,或收货人不见踪影的事时有发生,造成债务履行受阻,严重影响承运人的经济利益,也造成承运人的财产关系不稳定,法律创设的提存制度的目的正是为了使这一不稳定的财产关系得到稳定,提存的目的是使债务归于消灭。提存的方式是承运人向接收货物所在地的公证机关申请公证,由公证机关指定存货场所,其效果是免除承运人因继续占有货物可能带来的风险。提存与清偿发生同等消灭债权的效力,债权人即托运人或收货人对承运人给付货物的债权因此而消灭。货物在提存期间,其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债权人承担,提存的保管费用及其他费用亦由债权人负担,而提存物的收益应为债权人享有。

(3)收取承运费的权利。

(4)承运人的主要义务:①承运人应当按时、按地、安全地完成运输义务;②通知义务。《合同法》第三百零九条规定:“货物运输到达后,承运人知道收货人的,应当及时通知收货人,收货人应当及时提货。收货人逾期提货的,应当向承运人支付保管费等费用。”通知义务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法定义务。2.运输合同中,托运人的主要权利。

(1)按照《合同法》第三百零八条规定,在承运人将货物交付收货人之前,托运人可以要求承运人中止运输,返还货物,变更到达地或者将货物交给其他收货人,但应当赔偿承运人因此受到的损失。但收货人变更或解除运输合同须在货物交付收货人之前,托运人变更或解除运输合同无须提出理由或征得承运人的同意。托运人因变更或撤销运输合同而赔偿承运人的损失应当包括装货、卸货和其他与此有关的费用。

(2)托运人的主要义务:①如实申报货物内容;②向承运人提交有关手续文件;③妥善包装;④托运危险品的告知义务:托运人如托运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的货物,应将有关危险物品的名称,性质和防范措施的书面材料提交承运人;托运人未尽此项义务,承运人则有权拒绝运输,也有权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损失的发生,因此产生的费用由托运人承担;⑤支付承运费用。在实践中,托运人与承运人因不能正确履行合同导致纠纷的情况常有发生。

二、合同履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另外,就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做好细致入微的工作。作为托运人,在办理托运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审查合同的主要条款以及权利义务的约定,明确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履行地点、期限、方式、费用等;作为收货人,在接受货物的时候,一定要当场检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异议,并做书面记录。事后发现,及时发出异议书,并可采取拍照、公正等证据保全措施,以为将来索赔收集证据。“合同签订后,双方应切实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遵循适当履行、诚实守信原则。对履行发生纠纷时,应及时进行双方协商,做好对合同内容的补缺和推定。正确行使履行过程中的抗辩权、代位权、撤销权、提存以及违约时的减损义务,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不损害对方利益。

三、其他应引起注意的法律问题。

(一)运输合同中关于承运人的责任限制问题。《合同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货物的毁损、灭失的赔偿额,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按照交付或者应当交付时货物到达地的市场价格计算。法律、行政法规对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和赔偿限额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在货物运输合同中,合同各方可约定如何赔偿,但是,需注意的是,在民航、铁路、海运、公路、水运几种运输方式中无保价运输情况下,一般都有明确的限额赔偿标准,即货物发生灭失或毁损时,承运人不是按照货物实际损失赔偿,而是根据运输费用的倍数进行赔偿。这也是由运输合同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在运输实践中,运输企业的运费计收标准一般与货物的体积和重量有关,而与货物的价值并无直接关系,故不应让运输企业在收取运输低价值物品的运费的情况下承担对高价值物品的损毁风险。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托运人不声明货物的内容,又不选择保价,则承运人帮助托运人运输黄金或者运输等量的砖头所计收的运费是同等的。但一旦发生货损,要求承运人以运输砖头所获取的蝇头小利去换取对等量黄金的赔偿责任,显然是权利义务严重失衡。

其次,托运人选择保价可以促使承运人在安排运输时,根据货物的高额价值提高履行合同的注意义务,采取特别的运输措施,以确保货物的安全。由于成本的限制,承运人运输一般货物时采取一般的运输方式,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但当货物价值提高而带来的赔偿风险上升时,理智的承运人往往会考虑适当增加运输成本,如采取专车直送、专人押运等特别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排除货损发生的几率,控制风险,而从公平角度出发,承运人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应当来源于托运人支付的对价的增加。

再次,从对损失的预见原则分析,如果托运人因贪图保价费的小利而对高价值货物不选择保价运输,可以认为其对自己的货物安全抱有一种放任的心态;而在此情况下,承运人在运输合同订立时无从得知货物的真实价值,也无法预见货损发生可能带来的损失,在此情况下要求承运人承担货物实际价值的赔偿则明显有失公平,对承运人关于严苛。

最后,承运人对一般货物的货损风险往往可以作为正常经营风险自行化解,而对运输高价货物可能产生的货损风险,则需要借助商业保险进行分摊化解,而托运人针对价值较高的货物支付保价费,可以作为承运人针对这些高价货物投保商业保险的保费来源。

(二)承运人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货物毁损、灭失的不应适用限额赔偿标准。

在无保价运输中,若货物发生灭失、毁损,承运人不能可根据限额赔偿标准一概减轻赔偿。

承运人接收货物之后,货物即在承运人的占有掌控之下,承运人负有妥善保管货物,保证货物完整、完好,并快捷送达收货人等义务。

在承运人出现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货物毁损、灭失的情况下,已违背了承运人妥善保管的义务,因此不应适用限额赔偿条款进行赔偿,而应按照货物的实际毁损金额,认定承运人的赔偿数额。

(三)运输合同中保价运输的法律问题

在限额赔偿标准下,无形之中对托运人不利,为填补托运人担忧,促进货物运输产业发展,保价运输便应运而生。保价运输又称为按声明价值运输,是指托运人在托运货物时向承运人声明货物的实际价值并支付保价费,承运人按照声明价值承运,一旦发生货损,承运人按照声明价值赔偿。保价赔偿是承运人承担责任的一种方式,突破了限额赔偿理论,有利于利益平衡。

(四)违约责任中归责原则的问题

严格责任原则是货物运输合同中采用的基本归责原则。严格责任中,货物受到损害,不考虑侵害人造成损害时的主观状态,承运人一方即应承担赔偿责任。而在司法实践中,采用的是过错推定原则,即侵害人可通过证明损害是由于受害人的过失、第三人的过失、自然因素等原因造成的,以此减轻或者免除承运人的责任。

(五)免责条款的法律问题

《合同法》第三百一十一条规定:“承运人对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毁损、灭失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承运人证明货物的毁损、灭失是因不可抗力、货物本身的自然性质或者合理损耗以及托运人、收货人的过错造成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运输过程中,运输货物发生毁损、灭失也比较常见,承运人不可一概担责,应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依法承担责任。

下载典当纠纷案件中常见法律问题与风险防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典当纠纷案件中常见法律问题与风险防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浅析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在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遵循公共规则,否则公共生活就会陷入紊乱状态。公共生活规则主要有法律、纪律、道德、风俗习惯、宗教教义等。其中,法律是最......

    贷款常见法律风险防范[本站推荐]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债权债务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贷款常见法律风险防范 一、合同文本常见问题 (一)合同文本的选用错误 (二)合......

    股权质押典当业务流程及风险防范(5篇)

    股权质押典当业务流程及风险防范 权利质押,是指以所有权之外的财产权为标的物而设定的质押。权利质押主要以债权、股东权和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作为标的物。质押以其标的物......

    防范风险之余 促进典当业务发展

    防范风险之余 促进典当业务发展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和逐步深入,典当业务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业务中隐含的风险也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关注。如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

    劳务派遣与劳务外包比较及常见法律风险防范

    劳务派遣与劳务外包比较及常见法律风险防范 王旭东 泮美丹 【摘要】201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对劳务派遣“三性”认定等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

    毕业生就业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毕业生就业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毕业生就业,除了涉及就业政策本身的问题外,还有很多涉及就业中的法律问题,其中最多的就是三方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方面的问题。 1,签订三方就业协议......

    建筑业常见十大法律风险及防范

    四川建筑律师总结建筑业常见十大法律风险及防范 大家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感谢建筑协会领导们的信任,也感谢各位建筑企业的经理、法律顾问、律师同行的......

    关于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欺诈风险与防范

    关于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欺诈风险与防范 论文摘要:信用证支付方式对国际贸易的开展带来了便利,也为不法分子欺诈提供了可乘之机。熟悉国际惯例在国际商务中的应用,提高警觉,防范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