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辽地税发〔2008〕87号(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02:5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辽地税发〔2008〕87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辽地税发〔2008〕87号》。

第一篇: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辽地税发〔2008〕87号

的通知辽地税发〔2008〕87号

【全文有效】各市地方税务局(不含大连):

为加强纳税评估工作管理,推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省局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辽宁省地方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对在试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报告省局。

辽宁省地方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降低税收风险,减少税款流失,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规范纳税评估行为,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纳税评估是指各级地税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退税申请,下同)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

第三条

纳税评估工作遵循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分类实施、因地制宜;人机结合、简便易行的原则。

第四条

纳税评估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宏观税收分析和行业税负监控结果以及相关数据设立纳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综合运用各种对比分析方法筛选评估对象;对所筛选出的异常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具体包含确定评估对象、审核分析、税务约谈、实地核查、评定处理、评估结果反馈等工作内容。

第五条

纳税评估所依据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纳税人的基本生产经营信息,包括财务报表、生产经营数据等;二是外部经济管理部门提供的涉税信息;三是征管系统提供的各种信息;四是稽查管理提供的信息;五是新闻媒体宣传的涉税信息。

第六条

省内各级地方税务机关(不含大连)对其管理的所有纳税人、纳费人(以下将纳税人、纳费人统称为纳税人)的所有应纳税(费)种开展的纳税评估工作均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纳税评估主体和评估对象

第七条

纳税评估工作主要由各级地税机关的税源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各级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也可由税务所(管理科)负责。

对汇总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的纳税评估,由其汇总合并纳税企业申报所在地地税机关实施,对汇总合并纳税成员企业的纳税评估,由其监管的当地地税机关实施。

第八条

纳税评估对象为地税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费)人及其应纳的所有税(费)种。

第九条

纳税评估对象可采用计算机自动筛选、人工分析筛选、重点抽样筛选等方法。

第十条

筛选纳税评估对象要依据税收宏观分析、行业税负监控结果等数据,结合各项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和税收管理员所掌握的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参照纳税人所属行业、经济类型、经营规模、信用等级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审核对比分析。

第十一条

综合审核对比分析中发现有问题或疑点的纳税人要作为重点评估分析对象;对于重点税(费)源户、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税负、缴费异常变化、长时间零申报、纳税信用等级低下、计算机筛选出疑点问题较多以及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问题较多的纳税人要列为纳税评估的重点分析对象。

第三章

纳税评估分析指标和纳税评估分析模型

第十二条

纳税评估分析指标(以下简称分析指标)和纳税评估软件中以分析指标为基础形成的纳税评估分析模型(以下简称分析模型),是地税机关应用纳税评估软件筛选评估对象、进行评估分析时所选用的基本分析元素。

第十三条

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时,要综合运用各类分析指标、分析模型,并参照分析模型的预警值(在纳税评估软件中即为峰值的上限或下限)进行分析。设置分析模型的预警值时应综合考虑地区、行业、税种等诸多因素,确保预警值设置的更加合理。

第四章

纳税评估方法

第十四条

纳税评估工作根据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其它相关经济法规的规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和管户责任开展,对同一纳税人申报缴纳的各个税(费)种的纳税评估要相互结合、统一进行,避免多头重复评估。

第十五条

纳税评估的主要依据及数据来源具体包括:

一是“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人各类纳税信息资料。主要包括:纳税人税务登记的基本情况,各项核定、认定、减免缓退审批事项的结果,纳税人申报的纳税资料,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要求纳税人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

二是税收管理员通过日常管理所掌握的纳税人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主要包括:生产经营规模、产销量、工艺流程、成本、费用、能耗、物耗情况等各类与税收相关的数据信息;

三是上级地税机关发布的宏观税收及社保费分析数据,行业税负的监控数据,各类评估指标的预警值;

四是本地区主要经济指标、产业和行业的相关指标数据,外部交换信息,以及与纳税人申报纳税相关的其它信息。

第十六条

纳税评估可根据所辖税源和纳税人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估方法,主要有:

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案头的初步审核比对,以确定进一步评估分析的方向和重点;应用纳税评估软件,通过各项指标与相关数据的测算,设置相应的预警值,将纳税人的申报数据与预警值相比较;应用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中所掌握的情况和积累的经验,将纳税人申报情况与其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对照,分析其合理性,以确定纳税人申报纳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主要产品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要素的当期数据、历史平均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比较,推测纳税人的实际纳税能力。

第十七条

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审核分析时,应包括以下重点内容:

纳税人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手续和时限履行申报纳税义务,各项纳税申报附送的各类抵扣、列支凭证是否合法、真实、完整;

纳税申报主表、附表及项目、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项数字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

收入、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申请减免缓退税,亏损结转、获利年度的确定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并正确履行相关手续;

与上期和同期申报纳税(费)情况有无较大差异;

地税机关和税收管理员认为应进行审核分析的其它内容。

第十八条

对实行定期定额(定率)征收税款的纳税人以及未达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可参照其生产经营情况,利用相关评估指标定期进行分析,以判断定额(定率)的合理性和是否已经达到起征点并恢复征税。

第五章

评估结果处理

第十九条

对评估结论为正常的纳税人,将与其相关的评估资料整理后归档即可。

第二十条

对评估结论为差异的纳税人,即对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的计算错误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一般性问题,或存在的疑点问题经税务约谈、实地核查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可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

需要纳税人自行补充的纳税资料,以及需要纳税人自行补正申报、补缴税款、调整帐目的,地税机关应督促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逐项落实。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纳税人,地税机关应向其出具提请更正文书,在提请更正文书中应写明提请纳税人进行更正的有关纳税(费)事项,涉及到需要纳税人补缴税(费)款的情况,地税机关应督促纳税人将补缴的税(费)款及滞纳金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足额的补缴入库。

第二十一条

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需要提请纳税人进行陈述说明、补充提供举证资料等问题的,应由主管地税机关约谈纳税人。对多个纳税人存在共性问题的,可以采取集体约谈的方式。

对评估分析和税务约谈中发现的必须到生产经营现场了解情况、审核帐目凭证的,如实地核查人员为税管员,应经管理科(所)长批准。如实地核查人员为税源管理部门人员,应经税源管理科(处)长批准。

税务约谈、实地核查工作,主要由税管员进行,对于重点税(费)源户或重大事项的税务约谈和实地核查,也可由上级地税机关进行。

第二十二条

对于评估结论为异常待查或异常恶意的纳税人,应及时移送稽查部门处理。对于有如下情况的纳税人应移送税务稽查部门处理:

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税款、骗税、抗税或其它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纳税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或不配合税务机关依法开展税务约谈、实地核查工作的;对于地税机关出具的提请更正文书中的内容拒绝或未按期全部执行的。

对税源管理部门移交稽查部门处理的案件,税务稽查部门应将处理结果定期向税源管理部门反馈。

第二十三条

对纳税评估工作的完成情况要做出评估分析报告,将评估工作内容、过程、证据、依据和结论等记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依据。

第六章

评估工作管理

第二十四条

各级税源管理部门应设立专业纳税评估岗位,负责指导、协调、检查、督促纳税评估工作。主要职责:负责本单位及下辖税务机关纳税评估工作的计划管理、组织实施纳税评估工作;指导督促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纳税评估规章制度;负责对下级税务机关评估工作进行考核;定期对评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和交流,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分析研究,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完善政策和加强管理的建议等。

第二十五条

各级税源管理部门要依据所辖税(费)源的规模、管户的数量等工作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纳税评估工作能力,制定评估工作计划,合理确定纳税评估工作量,对各级重点税(费)源户要列为重点评估分析对象。

第二十六条

对于每个纳税人的纳税评估工作应在60天内完成,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应超过30天。

第二十七条

各级税源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广泛收集和积累纳税人各类涉税信息;要经常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加强税源管理工作的建议;要做好评估资料整理工作,本着“简便”、“实用”的原则,建立纳税评估档案,妥善保管纳税人报送的各类资料,并注重保护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要建立健全纳税评估工作岗位责任制、岗位轮换制、评估复查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各项制度,加强对纳税评估工作的日常检查与考核;要加强对从事纳税评估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纳税评估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评估能力。

第二十八条

各级税源管理部门要做好纳税评估文书的归档管理工作,对于有纳税人签字、盖章的纳税评估文书必须留存。

第二十九条

各级税源管理部门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制定纳税评估工作业务流程,建立健全纳税评估规章制度和反馈机制,指导基层地税机关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明确纳税评估工作职责分工并定期对评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和交流;

第三十条

各级计划统计部门负责对税收完成情况、税收与经济的对应规律、总体税源和税负的增减变化等情况进行定期的宏观分析,为基层税务机关开展纳税评估提供依据和指导。

各级专业管理部门负责进行行业税负监控,建立各税种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给出纳税评估软件分析模型预警值的测算方法,制定分税种的具体评估方法,为基层地税机关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

第三十一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建立健全纳税评估与稽查的互动机制,避免通过纳税评估逃避税务稽查现象的发生。

第三十二条

从事纳税评估的工作人员,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徇私舞弊或者滥用职权不构成犯罪的,由地税机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三十三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加强纳税评估工作的协作,提高相关数据信息的共享程度,简化评估工作程序,提高评估工作实效,最大限度方便纳税人。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辽宁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二ΟΟ八年八月四日

第二篇:辽地税发〔2006〕121号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实施办法》的通知

辽地税发〔2006〕121号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实施办法》的通知

2006年7月24日

辽地税发〔2006〕121号

各市地方税务局(不含大连)、省局直属局:

现将《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工作,提升我省企业所得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税务行政审批工作规程>和<税务行政审批标准的通知>》(辽地税发[2006]29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由地方税务部门负责征收管理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人。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纳税是指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纳税人在一个纳税中间开业,或者由于合并、关闭等原因,使该纳税的实际经营期不足12个月的,应当以其实际经营期为一个纳税。纳税人清算时,应当以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财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且与取得应纳税所得有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存货、投资(包括委托贷款、委托理财)、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不包括商誉)和其他资产。

第五条

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按财产的性质分为货币资金损失、坏账损失、存货损失、固定资产损失、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损失、无形资产损失、投资转让或清算损失和其他资产损失;按申报扣除程序分为自行申报扣除财产损失和经审批扣除财产损失;按损失原因分为正常损失(包括正常转让、正常损耗、报废、清理等)、非正常损失(包括因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损失,因人为管理责任毁损、被盗造成损失,政策因素造成损失等)、发生改组等评估损失和永久实质性损害。

第六条

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应在损失发生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损失发生与取得相关证据不一致时,企业应在损失发生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再在取得相关证据向税务机关申请扣除。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应调整财产损失发生的纳税申报表,重新计算应纳所得税额,不得改变财产损失所属纳税。

非因计算错误或不可抗力原因(包括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战争等),企业未及时申报的财产损失,逾期不得扣除。按本实施办法规定须经有关税务机关审批的,应按规定时间和程序及时申报。因税务机关的原因导致财产损失未能按期扣除的和因计算错误或不可抗力原因企业未及时申报的财产损失,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应调整财产损失发生的纳税申报表,重新计算应纳所得税额,不得改变财产损失所属纳税。如果调整后的应纳所得税额小于调整前的应纳所得税额,应将财产损失发生多缴的税款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退税、抵缴欠税或下期应缴税款;如果调整后的亏损额大于调整前的亏损额,增加的亏损额按税法有关规定予以弥补。

第七条

企业已申报扣除的财产损失又获得价值恢复或补偿,应在价值恢复或实际取得补偿并入应纳税所得。因债权人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帐款,包括超过三年以上未支付的应付账款,如果债权人已按本实施办法规定确认损失并在税前扣除的,债务人应将应付帐款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二章

财产损失认定的证据

第八条

企业须经税务机关审批的各项财产损失,必须提供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和企业财务负责人对其真实性承担税收法律责任的申明;必须提供中介机构出具的经济鉴证证明(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四款、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须提供该条款规定的相应证明)。涉及国有资产损失的,必须提供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或者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权管理的相关单位的批准文件。

第九条

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是指税务师事务所等具有法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按照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和计算基础上,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对企业某项经济事项发表的专项经济鉴证证明或鉴定意见书。

第三章

货币资产损失的认定

第十条

关于企业清查出的现金短缺,企业必须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现金短缺数额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确认为现金损失:

(一)现金保管人确认的现金盘点表(包括倒推至基准日的记录);

(二)现金保管人对于短款的说明及相关核准文件;

(三)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的说明;

(四)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公安机关立案、破案、结案的证明材料;

(五)涉及刑事犯罪的,能够提供有关司法涉案材料。

第十一条

企业对于应收、预付账款(包括应收票据)(以下简称“应收款项”)发生的坏帐损失可以申请在税前扣除。坏帐损失包括:

(一)债务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撤销(包括被政府责令关闭)、注销和吊销工商营业执照、死亡、失踪,其剩余财产或遗产确实不足清偿而形成的坏帐损失;

(二)债务人逾期三年以上未清偿且有确凿证明表明已无力清偿债务而形成的坏帐损失;

(三)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债务重组形成的坏帐损失;

(四)因自然灾害、战争及国际政治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确实无法收回应收款项而形成的坏帐损失;

(五)与关联方的往来账款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允许债权方企业作为坏账损失处理。

企业满足上述条件之一的应收款项,如果债务人已经清算的,应当依据清偿文件扣除债务人清算财产实际清偿的部分后,对不能收回的款项,认定为坏帐损失;如果债务人尚未清算的,由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证明,对确实不能收回的部分认定为坏帐损失。

第十二条

企业的应收款项,能够提供下列五条之一所列资料,可做为坏帐损失申请在税前扣除:

(一)债务人被依法宣告破产的,能够提供法院的破产公告和破产清算的清偿文件;

(二)债务人被撤销(包括被政府责令关闭)的,能够提供政府部门有关撤销、责令关闭等的行政决定文件。如果债务人已清算的,须提供债务人清算剩余财产分配情况证明;如果债务人尚未清算的,由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证明,对确实不能收回的部分认定为坏帐损失;

(三)债务人已注销或被吊销工商营业执照的,能够提供工商部门出具的注销、吊销证明。如果债务人已清算的,须提供债务人清算剩余财产分配情况证明;如果债务人尚未清算的,由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证明,对确实不能收回的部分认定为坏帐损失;

(四)债务人已死亡、失踪的,能够取得公安机关出具的已死亡、失踪的证明,对于死亡的债务人遗产不足清偿部分或无法找到承债人追偿债务的,由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定证明,对于确实不能收回的部分认定为坏账损失;

(五)逾期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有败诉的法院判决书、裁决书,或者胜诉但无法执行或债务人无偿债能力被法院裁定终(中)止执行的,依据法院判决、裁定或终(中)止执行的法律文书,认定为坏帐损失。

第十三条

企业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有依法催收磋商记录,并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认定为坏帐损失:

(一)能够提供中介机构出具的债务人已资不抵债的证明,并能确认应收款项逾期三年以上债权人与债务人无任何经济往来;

(二)能够提供查帐征收的债务人主管税务机关在债权人申报坏帐损失的前三年以上经纳税调整后连续亏损的证明,并能确认该三年以上债权人与债务人无任何经济往来;

(三)能够提供债务人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已停业三年以上的证明,并能确认该三年以上债权人与债务人无任何经济往来;

(四)债务人在境外及港、澳、台地区的,经依法催收仍不能收回的,必须取得中国驻外使(领)馆出具的有关证明或者取得境外中介机构出具的有关证明。境外中介机构出具的证明必须表明下列情形之一:

1、债务人已资不抵债,并能确认应收款项逾期三年以上债权人与债务人无任何经济往来;

2、债务人在债权人申报坏帐损失的前三年以上连续亏损,并能确认该三年以上债权人与债务人无任何经济往来;

(五)在逾期三年以上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中,同一境内债务人的应收款项在3,000元及其以下的或同一境外及港、澳、台地区债务人的应收款项在10,000元人民币及其以下的,依据企业作出的专项说明和中介机构的经济鉴定证明,对确实不能收回的部分,认定为坏帐损失;

(六)上述“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中的“三年”是指从应收款项到期的下一纳税算起的连续三个纳税。

上述“依法催收磋商记录”是指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书面的催款证明或协商证明。

第十四条

债务重组中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让步,包括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等,能够提供债务重组协议、法院判决、国有企业债转股批准文件,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计税成本与收到的现金或经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鉴定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由于债务重组而形成的坏帐损失。税务审批机关将债权人重组损失有关证明材料复印邮送给债务人所在地税务机关,作为该税务机关对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所得依法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依据。

第十五条

因自然灾害、战争及国际政治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由企业作出专项说明,经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定证明,或者取得中国驻外使(领)馆出具的有关证明后,对确实不能收回的部分,认定为坏帐损失。

第十六条

与关联方的往来账款必须有法院判决或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证明,允许债权方企业作为坏账损失在税前扣除。

第四章

非货币性资产损失的认定

第十七条 企业存货发生的损失包括有关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发生的盘亏、报废、毁损、变质、淘汰、被盗等造成的净损失。

第十八条

对于盘亏的存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部分确认为损失:

(一)存货盘点表;

(二)存货保管人对于盘亏的情况说明;

(三)盘亏存货的价值确定依据(例如相关入库手续、相同相近存货采购发票价格、记载存货帐目的复印件或其他确定依据);

(四)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赔偿情况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第十九条

对于报废、毁损(包括变质、淘汰)的存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其帐面价值扣除残值及保险赔偿或责任赔偿后的余额部分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内部关于存货报废、毁损的情况说明及审批文件;

(二)报废、毁损存货的价值确定依据(例如相关入库手续、采购发票价格、记载存货帐目的复印件或其他确定依据);

(三)残值处理发票或残值处理情况说明;

(四)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赔偿的情况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五)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六)单项或批量金额在10,000元及其以下的,由企业内部有关技术部门出具技术鉴定证明;

(七)单项或批量金额在10,000元以上的,应取得国家有关技术部门或质量监督部门等出具的技术或品质鉴定证明或能够提供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鉴定证明;

(八)由于不可抗力原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战争等)造成存货毁损、报废的,应当有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出具的鉴定报告,如消防部门出具受灾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事故现场处理报告等。

第二十条

对于丢失、被盗的存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其帐面价值扣除保险理赔以及责任赔偿后的余额部分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内部关于存货丢失、被盗的情况说明;

(二)丢失、被盗存货的价值确定依据(例如相关入库手续、采购发票价格、记载存货帐目的复印件或其他确定依据);

(三)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赔偿的情况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四)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五)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公安机关立案、破案和结案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一条

固定资产损失包括企业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发生盘亏、报废、毁损、淘汰、丢失、被盗等造成的净损失。

第二十二条 对于盘亏的固定资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其帐面净值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确认为损失:

(一)固定资产盘点表;

(二)企业对于盘亏固定资产的盘亏情况说明;

(三)盘亏固定资产的价值确定依据(例如相关入库手续、发票、固定资产帐目等的复印件);

(四)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赔偿情况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五)单项或批量损失金额在30,000元以上的,应由企业逐项作出专项说明,并取得中介机构出具的经济鉴定证明。

第二十三条 对于报废、毁损(包括淘汰)的固定资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其帐面净值扣除残值、保险赔偿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部分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内部关于固定资产报废、毁损的情况说明;

(二)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的价值确定依据(包括固定资产入帐的原始凭证、固定资产帐目等的复印件等);

(三)残值处理发票或残值处理情况说明;

(四)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赔偿的情况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五)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六)单项或批量金额在30,000元及其以下的,由企业内部有关技术部门出具技术鉴定证明;

(七)单项或批量金额在30,000元以上的,企业应逐项做出专项说明,并取得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鉴定;

(八)由于不可抗力原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战争等)造成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的,应当有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出具的鉴定报告,如消防部门出具受灾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事故现场处理报告,车辆报损证明,房管部门的房屋拆除证明,锅炉、电梯等安检部门的检验报告等。

第二十四条

对于因生产经营的需要而拆除的固定资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其帐面净值扣除残值后的余额部分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出具的关于固定资产拆除的情况说明;

(二)拆除固定资产的价值确定依据(包括固定资产入帐的原始凭证、固定资产帐目等的复印件等);

(三)残值处理发票或残值处理情况说明;

(四)单项或批量金额在30,000元及其以下的,由企业内部有关技术部门出具技术鉴定证明;

(五)单项或批量金额在30,000元以上的,企业应逐项做出专项说明,并取得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鉴定。

第二十五条

对于丢失、被盗的固定资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其帐面价值扣除保险理赔以及责任赔偿后的余额部分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出具的关于固定资产丢失、被盗的情况说明;

(二)丢失、被盗固定资产的价值确定依据(例如入帐原始凭证、固定资产帐目等的复印件等);

(三)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赔偿的情况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四)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五)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公安机关立案、破案和结案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六条

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损失包括企业已经发生的因停建、拆除、报废和废弃的在建工程项目以及因此而引起的相应工程物资报废或削价处理等发生的损失。

第二十七条

对于停建、拆除的在建工程,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其账面价值扣除残值后的余额部分确认为损失:

(一)国家明令停建项目的文件或有关政府部门出具的工程停建、拆除文件;

(二)残值处理的发票或残值处理情况说明;

(三)工程项目实际投资额的确定依据,如工程预算,在建工程帐目复印件等。

第二十八条

对于报废、废弃的在建工程,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其账面价值扣除残值后的余额部分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内部关于在建工程报废、废弃的原因和情况说明及核批文件;

(二)残值处理的发票或残值处理情况说明;

(三)工程项目实际投资额的确定依据,如工程预算,在建工程帐目复印件等;

(四)单项在建工程数额在10万元及其以下的,能够提供由企业内部有关技术部门出具的技术鉴定意见;

(五)单项在建工程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当有行业专家参与的技术鉴定意见或国家有关技术部门出具的技术鉴定证明。

第二十九条

由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毁损的在建工程,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其账面价值扣除残值、保险赔偿及责任赔偿后的余额部分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内部关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情况说明;

(二)工程项目实际投资额的确定依据,如工程预算,在建工程帐目复印件等;

(三)残值处理的发票或残值处理情况说明;

(四)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赔偿的情况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五)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六)有关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证明。

第三十条

工程物资发生损失的,比照本办法存货损失的规定进行认定。

第三十一条

企业因违返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而被国家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而形成的无形资产损失,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时,可以申请税前扣除:

(一)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二)土地使用权被国家收回的凭证;

(三)记载土地使用权价值的帐目复印件。

第五章

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的认定

第三十二条

对于存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应当确认为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扣除可收回金额以及责任和保险赔款后,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内部关于存货因已变质、已过期、经营中已不再需要等原因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情况说明;

(二)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存货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书面申明;

(三)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存货的成本确定依据(包括相关入库手续、采购发票价格、记载存货帐目的复印件或其他确定依据);

(四)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存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情况等;

(五)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赔偿的情况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六)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七)国家有关技术部门或质量监督部门等部门出具的技术或品质鉴定证明或能够提供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或品质鉴定证明。

第三十三条

对于固定资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应当确认为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扣除可收回金额以及责任和保险赔款后,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内部关于固定资产因长期闲置不用、已遭毁损、已被淘汰或因固定资产原因使用后导致产生大量不合格产品等原因而使固定资产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情况说明;

(二)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固定资产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书面申明;

(三)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的成本确定依据(包括固定资产入帐原始凭证、记载固定资产帐目的复印件或其他确定依据);

(四)能够提供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情况等;

(五)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赔偿的情况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六)涉及保险索赔的,应当有保险公司理赔情况说明;

(七)国家有关技术部门或质量监督部门等部门出具的技术或品质鉴定证明或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或品质鉴定证明。

第三十四条

对于无形资产,企业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应当确认为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扣除可收回金额以及责任和保险赔款后,确认为损失:

(一)企业内部关于无形资产因已被其他技术所替代或已超过法律保护期限等原因而使无形资产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情况说明;

(二)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无形资产的书面申明;

(三)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无形资产的成本确定依据(包括无形资产入帐的原始凭证、记载无形资产帐目的复印件或其他确定依据);

(四)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期限文件;

(五)国家有关技术部门或质量监督部门等部门出具的技术或品质鉴定证明或能够提供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或品质鉴定证明。

第三十五条

当企业能够提供下列一项或若干项资料时,应确认为投资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确认为损失,但每一纳税扣除的总额不得超过当年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结转扣除。如果投资方自确认投资损失的起连续3个纳税没有发生其他权益性投资,上述投资损失可在自确认起第3个纳税申报扣除。

(一)被投资方已依法宣告破产的,能够提供破产公告及破产清偿文件;

(二)被投资方被撤销或关闭的,能够提供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决定文件。如果债务人已清算的,须提供债务人清算剩余财产分配情况证明;如果债务人尚未清算的,由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证明,对确实不能收回的投资认定为投资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确认为损失;

(三)被投资方已注销或被吊销工商营业执照的,能够提供工商部门注销、吊销文件。如果债务人已清算的,须提供债务人清算剩余财产分配情况证明;如果债务人尚未清算的,由中介机构出具经济鉴证证明,对确实不能收回的投资认定为投资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确认为损失;

(四)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进行清算的,能够提供被投资方清算剩余财产分配情况的证明;

(五)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被投资方的股票从证券交易市场摘牌,停止交易一年或一年以上,能够提供停止交易的法律或其他证明文件;

(六)被投资方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能够提供税务部门出具的被投资方已停业三年以上并且被投资方提供无重新恢复经营的改组计划的证明。

第三十六条

可收回金额可以由中介机构评估确定。未经中介机构评估的,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一律暂定为帐面余额的5%;存货为账面价值的1%。已按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确认财产损失的各项资产必须保留会计记录,各项资产实际清理报废时,应根据实际清理报废情况和已预计的可收回金额确认损益。

第三十七条

企业委托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款,被贷款单位由于下列原因之一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能够提供金融机构出具的委托贷款证明,可以视同投资转让处置损失申请在税前扣除,但每一纳税扣除的总额不得超过当年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结转扣除。如果投资方自确认投资损失的起连续3个纳税没有发生其他权益性投资,上述投资损失可在自确认起第3个纳税申报扣除:

(一)被贷款单位已依法宣告破产的,能够提供破产公告及破产清偿文件;

(二)被贷款单位被撤销或关闭的,能够提供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决定文件;

(三)被贷款单位已注销或被吊销工商营业执照的,能够提供工商部门注销、吊销文件;

(四)被贷款单位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已进行清算的,能够提供被贷款单位清算剩余财产分配情况的证明;

(五)被贷款单位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被贷款单位的股票从证券交易市场摘牌,停止交易一年或一年以上,能够提供停止交易的法律或其他证明文件;

(六)被贷款单位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累计发生巨额亏损,能够提供税务部门出具的被贷款单位已停业三年以上并且被贷款单位能够提供无重新恢复经营的改组计划的证明。

第六章

资产评估损失的认定

第三十八条

对于各项资产因评估确认的损失,企业能够提供具有法定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资料,并且能够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以申请税前扣除:

(一)国家统一组织的企业清产核资中发生的资产评估损失,能够提供国家统一组织清产核资的文件(不包括国有资产日常管理中经常化、制度化资产清查)、政府部门资产评估确认文书;

(二)企业按规定应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各种类型改组中发生的评估损失,能够提供应税改组业务已缴纳企业所得税或已做纳税调整的证明;

(三)企业按规定免予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改组业务发生的各类资产评估净增值或损失已进行纳税调整的,能够提供免税改组业务涉及资产评估增值或损失已做纳税调整的证明资料。

第七章 其他特殊财产损失的认定

第三十九条

企业因搬迁、征用等发生的财产损失,能够同时提供下列资料的,可以申请税前扣除:

(一)因政府规划搬迁、征用等发生的财产损失,企业须提供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决定文件及法律政策依据;因企业自身原因搬迁发生的财产损失,企业须提供搬迁原因及情况说明;

(二)国家有关专业技术部门鉴定证明或中介机构出具的鉴定证明;

(三)企业资产的帐面价值确定依据,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有关帐簿、原始凭证的复印件;

(四)残值处理的发票或残值处理情况说明。

第四十条

企业之间除因销售商品等发生的商业信用外,其他的资金拆借发生的损失除经国务院批准外,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

第四十一条

企业对外提供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担保,因被担保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而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经清查和追索,被担保人无偿还能力,对无法追回的,比照坏帐损失进行管理,对符合坏帐损失认定条件的允许税前扣除。企业为其他独立纳税人提供的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无关的贷款担保等,因被担保方还不清贷款而由该担保人承担的本息等,不得在税前扣除。

第四十二条

企业由于未能按期赎回抵押资产,使抵押资产被拍卖或变卖,其帐面净值大于变卖价值的差额部分,依据拍卖或变卖证明,认定为财产损失。

第八章

税前扣除财产损失的审批

第四十三条

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因销售、转让、变卖资产发生的财产损失,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以及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发生的财产损失,应在有关财产损失实际发生当期申报扣除。

第四十四条

企业由于下列原因发生的财产损失,须经税务机关审批才能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扣除:

(一)因自然灾害、战争等政治事件等不可抗力或者人为管理责任,导致现金、银行存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建工程和工程物质、无形资产、短期投资的损失;

(二)应收、预付账款发生的坏帐损失;

(三)金融企业的呆帐损失;

(四)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因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而确认的财产损失;

(五)因被投资方解散、清算等发生的投资损失;

(六)按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各项资产评估损失;

(七)因搬迁、征用等发生的财产损失;

(八)国家规定允许从事信贷业务以外的企业间除因销售商品等发生的商业信用外,国务院批准的其他的资金拆借发生的损失;

(九)企业对外提供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担保,因被担保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而承担的连带还款责任,因被担保人无力偿还而形成的损失;

(十)企业未能按期赎回抵押资产,使抵押资产被拍卖或变卖而形成的损失。

第四十五条 企业发生的各项须审批的财产损失应在纳税终了后15日内集中一次报税务机关审批。企业发生自然灾害、永久或实质性损害需要现场取证的,应在证据保留期间及时申报审批,也可在终了后集中申报审批,但必须出具中介机构、国家及授权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等的鉴定资料。

第四十六条 须税务机关审批的财产损失,不得实行层层审批,根据审批权限分别呈报下列税务机关审批:

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100万元及其以下的报县(区)局审批;100万元以上至500万元及其以下的报市局审批;500万元以上的报省局审批。

主管税务机关为省局大连分局的,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100万元及其以下的报大连分局审批;100万元以上的报省局审批。

企业因政府规划搬迁、征用等发生的财产损失报该级政府所在地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审批。

第四十七条

企业财产损失的审批根据财产损失数额的大小分为重大财产损失审批和一般财产损失审批。重大财产损失的审批又分为县(区)级重大财产损失审批和省、市级重大财产损失审批。一般财产损失审批又分为县(区)级一般财产损失审批和省、市级一般财产损失审批。重大财产损失审批采用文件式审批;一般财产损失审批采用表格式审批。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50万元及其以下的为县(区)级一般财产损失审批;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至1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为县(区)级重大财产损失审批;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100万元以上至250万元及其以下的为市级一般财产损失审批;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250万元以上至5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为市级重大财产损失审批;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500万元以上至30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为省级一般财产损失审批;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为省级重大财产损失审批。

省局大连分局所属纳税人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50万元及其以下的比照县(区)级一般财产损失审批;每次申报财产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至100万元及其以下的比照县(区)级重大财产损失审批。

第四十八条

各类财产损失审批程序按照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税务行政审批工作规程>和<税务行政审批标准>的通知》(辽地税发[2006]29号)中《税务行政审批规程》第二、三、四章有关规定及其附件中所列文书式样执行。

第九章

管理与监督

第四十九条

管理与监督按照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税务行政审批规程>和<税务行政审批标准>的通知》(辽地税发[2006]29号)中《税务行政审批规程》第六章规定执行。

第十章

行政与法律责任

第五十条

行政与法律责任按照《国家税务总局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和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税务行政审批规程>和<税务行政审批标准>的通知》(辽地税发[2006]29号)中《税务行政审批规程》第七章规定执行。

第十一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本实施办法由辽宁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二条

各市可依照本实施办法制定具体办法,并报省局备案。

第五十三条

本实施办法自文发之日起执行,此前规定凡与本办法不符的,按本办法规定执行。

附件一:

---------地方税务局:

为了准确确认-----我公司财产损失,我们特此申明如下:

1、本公司业已提供的财务及会计资料,是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由本公司负责编制的,我们保证上述会计资料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公司本年的财务状况及本的经营成果,并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

2、本公司申请报批财产损失时,无蓄意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3、本公司对财产损失真实性承担税收法律责任。

法定代表人:

企业财务负责人:

(公章)

****年**月**日

附件二:

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

鉴证证明

()

公司(所)

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鉴证证明

:(单位名称)

我们接受委托,对贵单位

财产损失情况进行了查证,我们查证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文件以及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制定的关于企业所得税的措施和规定,对贵单位所提供的账册、会计报表、证明财产损失的相关资料实施了我们认为必要的审核程序。贵单位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我们的责任是按照《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及企业所得税有关政策法规的要求,按照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和计算的基础上,出具真实合法的鉴证证明。

经审核,贵单位本财产损失有关情况如下:

一、货币资产损失

元。

(一)现金损失

元。

(二)应收、预付帐款因债务人破产、撤销(关闭)、注销、吊销、死亡、失踪以及依据法院判决而认定的坏帐损失

元。

(三)逾期三年以上应收、预付帐款形成的坏帐损失

元。

(四)债务重组形成的坏帐损失

元。

(五)不可抗力因素形成的坏帐损失

元。

(六)关联方往来帐款形成的坏帐损失

元。

二、非货币性资产损失

元。

(一)存货盘亏损失

元。

(二)存货报废、毁损损失

元。

(三)存货丢失、被盗损失

元。

(四)固定资产盘亏损失

元。

(五)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包括淘汰)损失

元。

(六)固定资产丢失、被盗损失

元。

(七)在建工程停建、拆除损失

元。

(八)在建工程报废、废弃损失

元。

(九)在建工程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毁损损失

元。

(十)在建工程物质发生损失

元。

(十一)无形资产损失

元。

三、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

元。

(一)存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

元。

(二)固定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

元。

(三)无形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

元。

(四)投资永久或实质性损害

元。

(五)企业委托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款损失

元。

四、资产评估损失

元。

五、其他特殊财产损失

元。

以上财产损失总计

元,企业可据此办理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申报。

中介机构负责人:

中国注册税务(会计)师:

公司地址:

助理人员:

联系电话:

税务(会计)师事务所

****年**月**日

附件: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鉴证资料

第三篇:关于印发《日照市地方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日照市地方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地税局(分局),市局法规科、税政科、征管科、信息中心、稽查局、征收分局、涉外分局:

《日照市地方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实施方案》业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贯彻执行。

二00四年五月二十五日

日照市地方税务局

纳税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强税收征管,强化税源监控,促进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依法、如实进行纳税申报,公平、公正地评估纳税人的纳税质量,现结合日照地税实际,就纳税评估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提升税源监控能力和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为目标,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努力建设一个指标科学、行为规范、手段先进、监控有力的纳税评估管理体系。

纳税评估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各单位在税源分布、管理水平、信息化支撑程度方面等存在差异,各单位应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立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积极稳妥地开展好纳税评估工作。

2、程序规范、操作简便的原则。各单位应依托税收管理网络,本着简便易行的原则力求纳税评估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全面提升全市地税系统的纳税评估水平,提高征管质效,降低税收成本。

3、科学合理、务求实效的原则。各单位必须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对不同行业的税源大户进行全面评估,摸清行业评估的重点,根据省局统一确定的指标体系,准确设置行业参数,确保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率。

4、典型引路,循序渐进的原则。各单位要对信息化程度较高、数据集中、征管水平和人员素质高的单位先试点后推行,再进一步改进完善并及时总结经验,在条件成熟时全方位转入评估,深入扎实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5、定期指导、考核监督的原则。针对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情况,各单位要定期检查和指导,做到指导检查考核一条线服务,做到职责到岗,责任到人,各部门要相互融合、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确保纳税评估工作落实到位。

二、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

(一)工作内容。

纳税评估工作的内容:对搜集到的与评估对象有关的涉税信息,依据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运用信息化手段和现代管理技术,对纳税评估对象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审核、分析、评价,并相应提出管理建议。

纳税评估的范围:主要针对全市账务健全、实行查帐征收的各类企业,评估的税种涵盖被评估纳税人每一纳税期向地税机关申报缴纳的所有税种以及扣缴义务人按税法规定应代

扣代缴、代收代缴的所有税种。

纳税评估程序:纳税评估程序包括信息采集、选定对象、评估分析、评估结论、管理建议、结果反馈、整理归档等七个步骤。

(二)工作目标。

纳税评估工作总的目标:建立以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和征管数据集中为基础,以信息化手段和现代管理技术为依托,以征管责任区建设和税务稽查为保障,集中评估,分级落实,定期反馈的评估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税收管理层次,实现税收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纳税评估工作的分目标:

2004年打基础。各单位要针对重点税源做好分析工作,根据当地实际,确定行业参数,做到评估一户改进一户,力求评估效果。在市局直属分局、涉外分局和五莲县局进行评估试,逐渐摸索纳税评估的具体指标参数,完善纳税评估的各项工作规程,不断积累经验,为下半年在全市全面推开提供经验。其它单位都要有重点的选择一定比例的大中型企业或一、二个行业开展纳税评估工作调查摸底,为全面推行纳税评估工作奠定基础。

2005年求突破。市局力争在总结今年纳税评估经验、逐步推开的基础上,明年全面应用纳税评估软件,逐步实现网上信息比对分析和纳税评估,实现纳税评估与综合治税以及征管执法责任制的有机相结合,并确保评估面达到55%以上。

2006年求规范。各单位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全市统一评估程序和软件,达到市局实现宏观评估,区县局、基层分局微观评估,各级地税机关,要对未经评估的不得检查。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使评估面达到 100 %,全面提升税收监控能力。

三、2004年实施步骤

(一)宣传和准备阶段(第一季度):各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层层召开研讨会和座谈会,使广大地税干部充分认识纳税评估的重要意义。2004年5月10日前,市局制定《日照市地税局纳税评估暂行办法》,确保全市纳税评估工作规范、有序。5月25日前,各单位都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纳税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二)试点阶段(第二、三季度)。各单位要按照市局要求,积极行动,扎实工作。特别是有试点任务的单位,要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专职工作机构,明确专门领导靠上抓。一是要从广泛搜集一切涉税信息入手,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等有力手段,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知识,通过综合的比对分析,寻找带有规律性的指标,合理确定不同行业的纳税评估的“参数”;二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纳税评估工作的各项制度,规范操作规程,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工作运行体系。确保通过试点取得成功的纳税评估工作经验。其它单位,也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明确工作机构和人员,搞好调查摸底,为下一步全面推行纳税评估工作做好准备。

(三)推广阶段(第四季度)。

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第四季度市局将结合省局纳税评估软件的推广应用,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纳税评估工作。

为保证全市纳税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局决定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单位的目标考核,各单位要按照市局要求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切实抓出成效。

主题词:印发 纳税评估 实施方案 通知

日照市地方税务局办公室 2004年5月25日印

第四篇:解析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纳税评估税务约谈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纳税评估税务约谈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地方税务局、各分局:

为进一步规范纳税评估税务约谈工作,市局制定了《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纳税评估税务约谈实施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依照执行。

附件:税务约谈通知书(略)

二0一0年八月三十一日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纳税评估税务约谈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纳税评估税务约谈工作,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43号)和《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京地税评〔2007〕 491 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纳税评估税务约谈是指税务机关通过约请纳税人进行陈述说明或补充举证等方式,对评估分析中发现的纳税人的涉税疑点或问题进行核实,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工作方法。

第三条 各区县地方税务局、分局及税务所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人员开展税务约谈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纳税评估税务约谈的对象主要是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因评估工作需要必须约谈企业其他相关人员的,应通过企业财务部门进行安排。

第五条 纳税人可以委托具有执业资格的税务代理人进行税务约谈。税务代理人代表纳税人进行税务约谈时,应向税务机关提交纳税人委托代理合法证明。

第六条 实施税务约谈前,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人员应分析相关资料,发送《税务约谈通知书》,并使用《税务文书送达回证》。税务约谈人员一般不得少于两人。

第七条 税务约谈时,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人员应根据涉税疑点,听取纳税人的陈述说明,并审核纳税人提供的相关账簿、凭证、合同等证明性资料,证明资料由纳税人签章确认。

第八条 经税务约谈,发现纳税人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实施纳税评估实地调查核实:

(一)纳税人的解释说明和提供的有关资料无法排除其涉税疑点或问题的;

(二)纳税人不积极配合税务约谈,拖延、推诿、不及时提供有关资料,使涉税疑点无法核实的;

(三)其他需要实施实地调查核实的。

第九条 税务约谈后,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人员根据纳税评估核实情况制作《纳税评估报告》,经所在部门负责人批准后转入评估结果处理环节。

第十条 税务约谈相关资料按照市局纳税评估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归档管理。

第十一条 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人员在实施税务约谈过程中徇私舞弊或滥用职权,或为有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纳税人通风报信致使其逃避查处的,或瞒报核实真实结果,或致使纳税评估结果失真、给国家或纳税人造成损失的,不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0年10月1日起执行,原《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税务约谈实施办法(试行)》(京地税评〔2005〕361号)同时废止。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五篇:粤地税发〔2007〕211号-广东省地方税务局网上申报纳税管理办法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网上申报纳税管理办法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2007年9月26日以粤地税发〔2007〕211号发布 自

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规范网上申报纳税管理,方便纳税人纳税申报和缴纳税款,减轻纳税人负担,提高办税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地税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网上申报纳税是指经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审核登记的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在法定的申报纳税期限内,通过互联网登录广东省地方税务局网上办税系统,提交各地方税(费)的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并完成税款缴纳的申报纳税过程。

第三条 网上申报纳税以纳税人自愿为原则,各级地方税务机关应积极鼓励和引导纳税人采用网上申报纳税。

第四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进行网上申报纳税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 纳税人申请开通网上申报纳税方式,应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提交《网上申报纳税登记表》(见附件1),并提供如下资料:

(一)税务登记证副本;

(二)委托银行划缴地方税(费)授权书(协议书);

(三)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六条 纳税人申请开通网上申报纳税方式前,应在当地任何一间已加入税库银联网办税系统或税银库联网办税系统的银行开立缴税(费)账户,与之签订委托银行划缴地方税(费)授权书(协议书),同意开户银行根据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指令从其指定账户中划缴税(费)款。

第七条 对符合网上办税条件的纳税人,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应与纳税人签订《网上申报纳税协议书》(见附件2),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应发出《核准邮寄(电子)申报征收事项通知书》,告知纳税人登录网上办税系统的用户名和初始密码。

第八条 纳税人需要变更缴税(费)账户的,应在办理有关涉税事项的5个工作日前,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提出变更申请,并提供与银行重新签订的委托银行划缴地方税(费)授权书(协议书)。

第九条 纳税人需要变更网上申报纳税方式的,应填写《网上申报纳税登记表》,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据此取消纳税人的网上申报纳税方式。

第十条 纳税人根据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发放的用户名和初始密码进入网上办税系统。纳税人第一次登陆网上办税系统应及时修改密码,并妥善保管好密码。由于纳税人的原因导致密码泄密而造成的损失由纳税人自行承担。

第十一条 纳税人遗失密码的,应填写《网上申报纳税登记表》,提供税务登记证副本和《网上申报纳税协议书》等证明材料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请重新设置密码。

第十二条 纳税人网上申报纳税的申报期限和缴款期限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主管地方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期限执行。

第十三条 纳税人采用网上申报纳税方式办理纳税申报和缴纳税款的,其纳税申报日期和缴纳税款日期以税务机关税收征收管理系统接收到该数据电文的时间为准。

第十四条 纳税人在网上申报纳税过程中要按照系统提示的应缴税种等核定信息,对申报表以及附表的数据进行认真的核对,确保网上申报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第十五条 纳税人超过法定纳税申报期限进行纳税申报的,网上办税系统不予受理,纳税人必须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前台进行纳税申报。

第十六条 网上纳税申报成功后,纳税人没有在法定纳税期限内缴纳税款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将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加收滞纳金。

第十七条 纳税人网上申报纳税后,主管地方税务机关不再开具完税凭证,统一由开户银行开具电子缴税回单作为纳税人缴纳税款的会计核算凭证。

纳税人需要取得正式完税凭证的,可凭银行开具的电子缴税回单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请开具《税收电子转账专用完税证》。

第十八条 纳税人通过网上办税系统报送电子数据的,应每年定期集中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报送纸质纳税申报表和财务会计报表。具体报送的时间由各市地方税务局确定。

第十九条 税务机关应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和稳定。网上办税系统发生异常,在法定申报纳税期内无法及时修复并提供网上申报纳税服务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应及时通知纳税人直接上门申报纳税。

第二十条 各市地方税务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省地方税务局备案。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广东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附件(1.《网上申报纳税登记表》;2.《网上申报纳税协议书》(参考样式);3.关于《广东省地方税务局网上申报纳税管理办法》的起草说明),此略

下载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辽地税发〔2008〕87号(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辽地税发〔2008〕87号(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