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加强我市流动人口管理增强社会管理实效的思考
对加强我市流动人口管理增强社会管理实效的思
考
治安支队 付小玫 韩志红
文章摘要:当前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我市通过采取创新部门协作机制、创新管控机制、创新服务机制等措施,使该项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工作中仍然存在重管理轻服务、工作开展不平衡、对重点人员发现、控制和打击效果不佳等问题。下一步,应积极完善保障机制和登记机制,实行分类管理,加强信息化管理,创新服务维权机制,推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关 键 词:加强 流动人口管理 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流动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流动人口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市民群体。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省综治委《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意见》,坚持“统一领导、部门参与、属地管理、优质服务”的工作原则,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职责,使我市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管理服务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笔者结合管理工作实际就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市近三年来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
我市辖三区两县,三年年平均登记外来流动人员66210人。其中:
2008年登记流动人口64095人(男性40710人、女性23385人;暂住一个月以下的3820人、暂住一个月至一年的35389人、暂住一年以上的24886人;从从业结构看,务工44561人、务农329人、经商10006人、服务3093、投亲靠友等其他6106人)。
2009年登记流动人口42839人(男性28269人、女性14570人;暂住一个月以下的1020人、暂住一个月至一年的24275人、暂住一年以上的17544人;从从业结构看,务工30075人、务农671人、经商5775人、服务2323人、投亲靠友等其他3995人)。
2010年6月30日,登记外来流动人口91696人(男性58773人、女性32923人;暂住一个月以下的2248人、暂住一个月至一年的44726人、暂住一年以上的44722人;从从业结构看,务工62638人、务农1173人、经商10339人、服务4800人、投亲靠友等其他12746人)。
二、近年来我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创新部门协作机制
1.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支持,积极推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抓、公安指导、部门司职、社区实施”的管理体制,形成由公安机关牵头,发改、计生、人力资源、住房建设、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或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网络,提升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
2.加强与工商、税务、劳动保障等部门协作,促进建立和完善经商、用工管理制度,定期通报情况,适时组织督促检查。对用工单位未凭暂住证(含居住证)用工的,从严处理,确保“以业管人”工作的全面落实。协同房管、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加大对非法出租房屋行为的查处力度,促进“以房管人”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创新管控机制
1.市公安局出台《关于对流动人口基础数据应用分析的指导意见》,指导派出所根据流动人口社会化信息,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工作,及时做好对辖区内工矿厂房、出租房屋、旅馆业等暂住人口居住地的筛选分类,并实施分级分类的服务管理。
2.对流动人口中4类27种重点人员实行重点管控。一是社区民警对重点流动人口户籍地派出所发函调查核实身份和现实表现;二是社区民警对其居住处所落实“三查三见面”工作;三是对流出的重点管控人员,及时通报流入地公安机关纳入工作对象管理。
(三)创新服务机制
对有固定居所和职业的临时务工等外来流动人口,突出以服务为重点开展工作。一是抓好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把宣传教育引导工作贯穿管理工作的始终,通过印发宣传资料、报刊、版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鼓励流动人口积极主动地配合公安机关管理;二是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对此类人口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他们与本地常住人口管理服务同等对待,工作中采取电话预约,上门服务、短信咨询、开通“绿色办证通道”、适当调整工作时间等方式,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模式,使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本地化、日常化;三是对流出到外地的本地人员,采取异地办证、两地双向联勤、协助利益维权、完善异地信访制度、派驻警力赴外地解决突出问题等办法,延伸本地公安服务工作。
三、当前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过多地强调了管理职能,忽视了服务职能,致使部分外来流动人口未能积极融入我市经济社会生活,缺乏对流入地的认同感,没有把自身利益与所在暂住地区的经济发展等利益连在一起。
二是工作开展不平衡,个别单位有些方面的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部分流动人口没有被纳入管理视线,特别是对一些流动性大、变动频繁的建筑工地、娱乐服务场所的从业人员、收旧拾荒等无固定职业人员、租住私房的流动人口等还没有真正登记管理起来,存在着不同程度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等问题。
三是对混迹在流动人口之中的各类在逃人员、违法犯罪人员没能及时发现、控制和实施有效的打击。四是外来流动人口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法制意识淡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维权意识较差。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利益驱动。自取消收取暂住人口管理费后,由于经费短缺,致使担负主要登记管理的公安派出所民警对此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致使登记率较低,未能如实反映我市流动人口基数。
二是公安机关基层单位对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近年来警力下沉,警力短缺问题有所缓解,但相对公安机关其它业务工作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被臵于次要地位,处于被动管理状态,缺乏必要的主动性
三是奖励机制不健全,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好坏一个样,缺乏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
四、加强我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常设机构,发布流动人口管理通告,依托街道(乡镇)设立“流管办”,社区(村委会)设立“流管站”,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各小区、宾馆、工地、企业、学校等单位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采集点”,搭建流动人口“办、站、点”三级服务管理平台。
2.人员保障。协调各区县出资、原则上按照1000:1的比例聘用流动人口协管员,为流动人口管理提供保障。由派出所从小区物业、在建工地、大型企业、中介机构、商业店铺中物建责任心强的门卫、保安、商业人员、物业成员等作为“流动人口兼职信息员”,在民警指导下收集与流动人口活动轨迹有关的各类动态信息,并采取相应奖励措施以调动工作积极性,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3.经费保障。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在落实专职协管员工资及各项福利待遇基础上,建立《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奖励制度》对提供具有重要情报价值信息的信息员,参照《三车三员奖励制度》奖励。同时每年落实专项经费对表现突出的专兼职人员给予奖励。
4.素质保障。立足培养综合性群众情报信息队伍,将维稳、治安、刑事三类信息纳入收集范围,由派出所分行业、批次对所有兼职信息员进行可疑情形识别、信息采集技能、法律法规常识、礼节礼仪等知识的培训,着力提高兼职信息员的综合素质,使其逐渐具备具有发现深层次情报信息、化解矛盾等能力。
5.信息保障。提请各级政府整合公安、劳动保障和人口计划生育等部门的人口信息资源,尽快建立集居住、治安、就业、就医、计划生育等管理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流出地公安机关加强入户调查,完善流出人口基础信息采集;流入地公安机关按照“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的工作原则,加强流入人口变更信息更新。加强与常住人口信息库、工作对象信息库和公安部在逃人员信息库等的对比工作,做到流动人口“来路清楚,动向明确”,实现流动轨迹管理无缝链接。
(二)完善登记机制
1.底数清、情况明。各区县局组织指导派出所进一步强化对流动人口基础信息的采集和维护更新工作,为实施分类管理奠定工作基础。对流动人口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暂住地详址、服务处所、暂住事由,租住房主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准确率要达到100%。流动人口的暂住地详址、职业或服务处所、联系方式,出租房屋房主和承租人的联系方式等信息的采集项目必须全面、准确、及时。
2.做到“四个及时”。即登记及时、录入及时、变更及时和注销及时。切实做好对辖区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信息更新、维护和注销工作,确保流动人口不漏管、不失控,治安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三)实行分类管理
1.流动人口分类管理
根据流动人口是否有正当职业、经济来源、违法犯罪记录、日常行为表现等情况,将流动人口分为“一般流动人口,重点流动人口”,实现一般流动人口常规管,重点流动人口重点管。
(1)“一般流动人口”包括:一是有正当职业、稳定收入的流动人口;二是租住房屋稳定、有固定住所的流动人口;三是遵纪守法,没有违法犯罪前科的流动人口;四是能主动到派出所、警务室、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申报暂住登记的流动人口。一般流动人口常规管。一是由专兼职协管员、门卫、保安人员登记流动人口信息;二是专职协管员、社区民警录入流管系统;三是如有变动信息及时核实更新,暂住期满由协管员上门进行核查。
(2)“重点流动人口”包括:一是有违法犯罪前科的社区闲散流动人口;二是长期在辖区居住又不愿申报暂住登记的流动人口;三是不愿提供身份信息和职业情况的流动人口;四是曾被公安机关处理过或有违法犯罪嫌疑的流动人口;五是涉藏、涉疆、涉稳的流动人口;六是在户籍地列建的重点人口、吸毒人员、有违法犯罪前科人员、精神病流动人口;七是无正当职业且昼伏夜出、生活规律反常、经济来源反常的流动人口;八是青壮年男子、年青女子单独或结伙居住昼伏夜出、形迹可疑的流动人口;九是无正当职业、经济状况较好、收入明显不符的流动人口。
重点流动人口重点管。一是由协管员上门登记录入信息;二是社区民警对重点流动人口户籍地派出所发函调查核实身份和现实表现;三是社区民警对其居住处所落实“三查三见面”工作;四是对符合条件的,按照市局《重点人员列管和出租房屋及暂住人员清理登记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列为重点联系人员,纳入流动人口中重点对象管理。
2.实行居住证管理
以“有合法稳定收入、固定住所、一定的居住时限”为基本条件,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使其在卫生保健、计生服务、子女教育、安全保障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让社会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流动人口。
(1)拓宽暂住证使用领域。将暂住证(含居住证)作为流动人口在我市居住的唯一合法有效身份证明,切实保证流动人口凭《暂住证》享有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子女入学等相关待遇,不断提高和扩大暂住证(含居住证)的使用效能和范围。
(2)严格凭证用工的规定。用工单位严格按照凭暂住证(含居住证)用工的规定,不得聘用未申报暂住登记或未办理暂住证(含居住证)、身份不明的流动人口。
(3)加强凭证入住的管理。一是旅馆将入住旅客的有效身份信息及时、准确登记上传至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二是对未带有效身份证件需入住旅馆的旅客,旅馆所在地辖区派出所负责为其进行身份核查。三是采取以会代训、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对旅馆业的前台所有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确保旅客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上传到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四是在旅馆前台登记处设臵“一人一证,实名登记”为内容的提示牌、警示牌。五是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不定期地对全市各旅馆前台旅客信息登记情况进行抽查,落实责任倒查机制。
(四)加强信息化管理
1.充分利用警综平台,加强暂住人口信息库、工作对象信息库和在逃人员信息库等系统的比对,实现网上人口在线跟踪管理,及时发现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人员。2.各区县局及时将本区域流动人口案件高发类别,涉案嫌疑人年龄段、来源地、职业情况、民族情况、主要聚居地等基本情况通报辖区派出所,使派出所有针对性地落实重点管控工作。
3.市局出台《关于对流动人口基础数据应用分析的指导意见》,指导派出所紧密依托市流管办采集流动人口社会化信息,定期开展分析研判工作,及时做好对辖区内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筛选分类,落实管控措施。
(五)创新服务维权机制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切实推进户籍人口清理工作,着力解决人户分离、应销未销户口、户口待定等问题。放宽户口迁移的各项政策,对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夫妻投靠、父母子女投靠等全部放开;对要求迁入城镇的农村人口,取消限制条件,逐步实现居民自由迁徙。
2.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一是依托“社区流管站”建立“流动人口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内部数据库对接,主动向各职能部门提供基础数据,为他们制定政策、跟踪服务提供依据。二是交换采集各部门服务信息制作成“便民服务卡”,利用“社区流管办”和“信息采集点”及时向流动人口宣传,并将公安办证等服务延伸到“社区流管站”,方便流动人口咨询办理。三是建立与劳动、教育、社保、计生、城管等部门的数据库对接,向流动人口发放各类宣传资料,提供用工、房屋租赁、子女入学、入托等各类信息,提高对流动人口的服务水平。3.提高维权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大对侵害流动人口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畅通流动人口的利益诉求渠道,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通过设立“维权岗”、“维权热线”等多种途径,及时帮助解决流动人口的实际困难,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4.严密治安管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进一步强化和严密暂住户口登记、暂住证办理和查验等日常基础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漏管失控;本着“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依法落实出租房主、用工单位、旅店业主的治安管理责任,严格租赁登记和住宿核查登记,;加强对租赁房屋、中小旅店及城乡结合部等流动人口聚集场所的治安检查和专项整治,力争通过清查行动,挖出一批违法犯罪嫌疑人,撵走一批不放心的无证当职业人员,消除治安隐患;紧紧围绕暂住流动人口管理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调研,积极经验,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
第二篇:关于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流动人口的数量也在大量增加。掌握流动人口现状、特点、趋势,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对维护社会治安、创建平安文明社区、做好计划生育及对社区其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前不久,笔者对本街道暂寄住人口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就解决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街道下辖8个社区,总人口3万余人;辖区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区域流动人口1500多人,占人口总数的0.5;流动人口主要是做生意的、打工的、投亲靠友的、逃避计划生育的、负案在逃等几种类型。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流动,势必对街域的社会治安、经济发展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据调查,辖区内被处罚的人员中有60以上的是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已成为辖区内刑事和治安案件的高发群体。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为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街域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街道在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目前,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性。
一是重视程度低。有的社区及驻街单位,对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在他们看来“流动人口管与不管都一样,只要把经济发展搞上去就可以了。”由于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导致了组织管理上的软弱无力,没有把此项工作真正纳入议事日程,虽然工作上也说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但管理责任、管理措施却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造成了工作上的流于形式。
二是畏难情绪大。由于流动人口暂寄住的流动性较大,分布面大、且较为零散,从村屯到社区、从平房到楼房,只要有空闲房屋,就会有流动人口入住。由于流动人口居住的不确定性,给社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造成管理干部的畏难情绪。有的干部认为“流动人口根本无法管理,如果发生了治安或刑事案件,报到派出所就可以了。”
三是协调不到位。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及管理方式,虽然多年来一直说要形成网络、“齐抓共管”,但往往只落实在文件上,具体运作中还是在唱“单出头”。比如:城管、计生、民政、治安、教育、文化、工商和税务等部门常常是单独到社区或单位开展工作,“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工作无规律、打乱仗,也给社区和驻街单位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难度。
二、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对流动人口实施有效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通过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和对调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严把“四关”、建好“四卡”,是实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严把“四关”。
1.街道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清理整顿流动人口的领导责任,把好“指挥协调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要在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由街道综治办、计生委、民政办、城管所、派出所等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综合治理。
2.派出所应对辖区暂寄住流动人口进行身份审查,把好“审查、教育和处罚关”。一是对无身份证、无婚育证、无固定居所和无固定收入的“四无人员”进行清理;二是对审查合格的要登记、造册、办证、进行普法教育;三是要加强监控和管理,做到“四知、两做到”。①知身份,②知暂寄住理由,③知原户口所在地,④知现实表现;做到见面知人、提人知门,做到人来登记、人在管好、人走注销。对违法犯罪的流动人口进行依法惩处,增强居民的安全感。
3.社区要建好档案,把好“监督管理关”。流动人口要在社区内落脚居住,对新入住社区的暂寄住人员,社区要配合管段民警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如建立流动人口档案、做好入户普查、协助做好登记(注销)办证、做好法制宣传、把好房屋出租关、加强日常走访和管理,切实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4.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把好“服务、疏通、管理关”。为了发挥流动人口为第二故乡的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的积极性,管理工作要做到“管而不死,管而有序”。要求各相关部门,如计生、工商、税务、城管、公安等政府管理部门,既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又做好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培训和宣传教育;既依法行政,又根据相关政策,为流动人口经商、开发项目等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使党的各项政策得到切实有效地落实。
(二)要建好“四卡”。
一是建立流动人口登记卡。即对到社区居住的流动人口的自然情况以及房主的相关情况进行逐一登记立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建立“四方责任卡”。明确社区、片警、房主、暂寄住户四方的责任,四方各持一卡,有利于互相监督、共同遵守。三是建立“暂住卡”。
第三篇:实施精细管理增强育人实效
实施精细管理增强育人实效
井陉县秀林中心吴家庄小学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
精细化管理在教育中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学校管理精细化,有助于学校管理迈上科学、规范与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近几年来,我校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教学中深入实践着“关注细节,成就人生”的教育理念,实施精细化管理,使学校常规管理逐渐规范,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家长满意,社会认可。
一、现象与问题
我校的精细化管理,源于我们曾经的一种工作现象:开学初
制定的各种计划上交后便无人过问,而制定者也是凭经验或想起来做什么就做什么;在课堂教学中,不重视提高效率,教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成为拼命“三郎”,靠拼时间、拼精力、拼体力来获得成绩;还有那些编成册子、挂在墙上无人关注的规章制度;召开家长会时各个环节安排的随意性;校园宣传橱窗所布置内容的无计划性等等,举不胜举,不一而足。可一听说上级要来进行检查视导的时候,工作便忙忙碌碌,加班加点搞突击;当遇到问题时就忙忙碌碌为问题打“补丁”。这种被动的工作方式,让我们不得不回头反思自己,为什么总会发现很多工作没有做好呢?显然是管理不规范的结果,工作不是没做,就是做不到位,如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习惯培养,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习惯养成并未有多大的效果?班主任工作很努力为什么班级工作总上不去?平时工作忙忙碌碌,为什么到检查时还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倡导建设高效的课堂,为什么课堂总也高效不起来?……
二、思考与理念
学校管理千头万绪,教育对象是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学生,如
果在管理过程中有某一环节没有到位,没有精细,就可能出现混乱,以至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我们在总结学校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时发现,事后打“补丁”,举行的每一项活动或多或少留下遗憾,反复强调的事情总是做不好等,都是因为工作中的细节想得不够细,做的不到位。
老子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高尔基
曾说,一切伟大的事业,或者说一切大事,都是由小事组成的。这就启示我们:要把事业做成功,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将小事做细、做精。而如今我们剖析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也是我们的管理不精细,很多工作就是因为一些细节做得不到位,落实不到位,使得工作陷入被动。“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因此我校结合实际提出了“关注细节,成就人生”的教育理念,在工作中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
三、行动与坚持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
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翻新,而是需要一种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精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就是需要我们把工作中的细节做到位,而要想做得不平凡,就需我们有长期坚持做下去的勇气。因此,我们从以下几点入手,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了育人的实效。
1、精心制定精细化实施方案。
首先是职责分工细化,领导职责细化,目标明确,细化到哪
项工作归谁主管,如何实施,责任要求等都有明确规定;教师分工细化,责任到人,图书仪器归谁分管,水电维修归谁分管,卫生劳动归谁分管等都有明确规定;学生角色细化,任务清晰,班干部职责、值日生职责、课堂卫生包干等都有明确规定。其次是目标考核细化,目标考核细则关系到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评价,我们
通过征求教师意见,逐步细化、完善。如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原来仅计算老师的任课节数,目前分解成任课工作量、临时性工作量、班主任工作量、作业批改工作量等等,以细化的制度让教师任务明确,思路清晰。三是各项要求细化,如学校推行的学生养成教育,从大面上来讲,大家都知道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等,但具体到某一种习惯时,做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要求了呢?我们就对每种习惯的要求进行了细化,如姿势习惯就分别对站姿、坐姿、写姿、朗读、举手、走姿等进行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再如在备讲批辅等教学常规工作方面,备课如何做,上课如何讲,作业如何批等都制定了详细的要求,这样教师学生都有清晰的目标,以目标激励自己的行为,使各项工作有“章”可依。
2、认真落实精细化管理过程
要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我校的每项工作,都是做好调研,从方案开始规划,有目标、有要求、有措施、有分工、有考核办法,每件事要求明确具体,有利于操作和精细化管理,还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例谈落实做法:一是做好调研准备。抓学生习惯的养成,对老师们来说是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的事情,想让他们接受不那么容易。只有让老师知道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才会有动力。因此,我们首先对近年来我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如通过调查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发现90%以上都是因学习习惯不好,所以当老师们认识到深层次的问题之后,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项工作。
二是制定目标要求。组织学校骨干老师,对各种习惯做出了
详细的目标要求,并配以落实的时间和方法。如课间操,下课后,老师立即组织学生在教室内站成2队,带到指定位置;集合时要迅速;下操时直接站队回教室,上厕所的同学自动从队列中走出,另成一队有秩序地入厕。做操时动作要到位、规范,并且要与音乐合拍,不许说话、疯闹,用眼睛的余光使自己与前后左右的同学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每样工作都有了细节性的要求,老
师工作起来有目标、有方向,各项工作开展规范、有序,管理才有实效。
三是分段实施,激励评价。由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养成目标和要求,每周一个实施重点,形成了三级管理网络,每天由学校领导——执勤老师——执勤标兵(学生)对各班的行为养成情况进行及时检查和记录,根据管理重点设立专项评比台对全校所有班级做到每天检查、表扬、提醒,通过班与班的对比,让老师自行发现问题,促其及时纠正。最后由学校大队部根据每月对各班级习惯培养情况进行汇总,评选出“好习惯红旗中队”、“好习惯标兵”等在全校进行表彰。
3、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方法。
为让老师理解细节管理的内涵,我们还在领导和教师中大力倡导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管理经验,把“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人人用心管”的管理理念借鉴到我校方方面面的管理之中,如我校的晨读活动,班级中每天有专门负责领读的学生,有专门负责纪律的学生;在学校里有专门负责检查班级的小标兵、还有专门负责检查的值勤老师和领导等。在检查中,小标兵重点检查学生的纪律,值勤老师则重点检查学生读的质量,对于读得不好的,则可以进入班级给予即时矫正,真正做到全方位的管理。
总之,精细化的管理已经促成了我们常规管理的规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结果”的管理理念成为每一个教育者内在的一种品行时,它就成为了一所学校的特色。我们当循着这条路,继续努力探索,一步一步踏实地走下去,在规范常规管理的同时,促使学校方方面面工作高效,形成学校风格,创出我们的特色。
第四篇:创新社会管理 服务流动人口
创新社会管理 服务流动人口
人口流动是与城镇化进程伴生的人口现象,对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流动人口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我国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中,育龄群众占大多数,少数地方因流动而超生、因超生而流动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这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前不久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贯彻落实这一精神,要求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近年来,湖北省结合实际大胆探索,着力破解难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
破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难题。按照全国“一盘棋”的要求,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新机制。切实强化政府流动人口社会管理职能,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服务流动人口的合力。根据流动育龄群众规模大、流出范围广的特点,主动与全国24个流入地省份开展区域协作,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联合会,采取“立足企业建协会,选聘法人当会长,围绕服务抓管理,抓好管理促融合”以及派驻计生联络员等措施,协助流入地做好工作,有力推进了流动人口自我管理、协助管理,既提高了流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又促进了流入地和谐稳定。
破解人口流向引导难题。开展人口流动迁移与空间分布研究,严格执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促进人口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引导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区域的居民自觉降低生育数量。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统一城乡户口登记管理制度。鼓励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吸纳外来人口定居落户,推动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流动人口实现本地化;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结合全省工作大局,努力提高武汉城市圈聚集产业、吸纳人口能力,促进生态脆弱地区人口转移,鼓励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鄂西边远山区农业转移人口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构建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格局。
破解流动人口享受政策难题。着眼于帮助流动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遵循“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原则,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现管理,保证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等切身利益。加强城镇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建立计划生育服务站、流动服务车、社区服务网点,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可及率,全面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奖励优待,让更多的流动育龄群众共享公共服务。
破解流动人口动态管理难题。完善流动人口全员统计信息制度,建立健全以全员人口数据库为基础、以信息互通为纽带、以业务规范为依据、以层级监管为保障的机制体系,完善流动人口动态监控、绩效评估和统计分析监管平台,推动信息流与业务流融合。实行电子办
证,实现一孩《生育服务证》现居住地办理、《婚育证明》异地输出,进一步优化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坚决制止要求育龄妇女返乡接受计划生育服务的现象,减轻流动人口负担。
破解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维护难题。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因计划生育引起的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坚决纠正损害流动人口利益的不正之风,为其融入城市生活提供切实保障。
(作者为湖北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
第五篇:浅谈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思考
浅谈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思考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这些流动人口在对辖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为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促进辖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现就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浅谈几点看法。
一、辖区流动人口基本情况
目前东城街道辖区内实有人口96861人,其中流动人口8760人,占实有人口的1/10。中专以上学历占流动人口的1/5,高中以上学历占2/5,初中以上学历占3/5,其中1/2以上为男性,其余的为女性及儿童。
二、当前流动人口的特征
(一)素质低。辖区流动人口中,大部分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法律知识匮乏,缺乏劳动技能,且缺少学习和培训机会。
(二)心理功利。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在本地生活窘迫,他们为改善自身生活现状,背井离乡进城务工。这些人中不乏急功近利之人,为了达到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部分流动人口因受外界刺激和腐朽思想影响,为达到自己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刺激滋生犯罪动机,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机构复杂。流动人口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
序状态,来源广泛,流出地多,其来去行踪不易掌握,且成份复杂,良莠不齐。部分流动人口是初中才毕业的学生,生理健康知识缺乏,又处于青春懵懂期,早婚早育现象严重,给辖区的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还有部分流动人口为外来流窜犯罪人员,他们相互结成犯罪团伙,一人被抓,其余便作鸟兽散,给追捕和办案、结案造成很大困难,给社会治安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性。但是流动人口中也不乏高学历及技术性人才,给辖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由此,各类人员惨杂其中,结构复杂,不利于社会服务管理。
(四)从业选择流动性、盲目性大。由于大多数流动人口来自周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没有技术优势,往往只能从事销售、建筑业、美容美发、餐饮娱乐等行业,以及本地人不愿干的“脏、累、苦、差、险”工种,且以非正规短期就业为主。没有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雇主或雇用单位能随意的将其辞退,更遑论为其购买“五险一金”,使得这部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得不到保障,加速了其就业的流动性。
(五)教育难。辖区内部分流动人口是举家到城市来务工的,由于经济、住房等因素的影响,没能让适龄子女到学校接受教育,而是流落街头捡垃圾,维持家庭生活;有的少年儿童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小偷,给社会治安造成了危害。
总之,目前辖区的流动人口不仅数量多、成份杂,且变
动快。其中80、90后年轻人居多,他们由于社会经验少,阅历浅,心智不成熟,容易急功近利,为达目的而采取激进的办法,带来了治安、计生、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
三、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辖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跟形势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仍有许多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管理体制不畅。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体制尚需理顺。涉及公安、劳动、计生、城管、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给各部门对责、权、利的认识在某种情况下带有局部性及与之相适应的差异性,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单独制定管理制度,这样使得工作难以协调,服务与管理难以配套,无法形成合力。
(二)情况掌握难。一是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太活、太强,流入地不易掌握,其户籍地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二是网络的不畅通,很多流动人口的信息、资料未能及时录入,造成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效率不高。
(三)管理难度大。目前流动人口流动性强,难以管理,违法生育隐患较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在大多数农民看来,最好的保险仍是多生几个儿子养儿防老,没有儿子的家庭或是想超生的育龄人员在外躲避计划生育管理,违法
生育孩子,长期在异地居住。
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几点看法
1.建立专门机构,理顺管理机制。筹建专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实现集中办公,统筹协调,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效率。
2.完善网络平台。建立建全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平台,保障网络通畅,使流动人口信息及时准确录入系统,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完善服务管理机制。对高中以上学历流动人口提供技能培训,提供劳动保障服务;对初中以上学历且有固定职业或固定住所的流动人口实行管理服务并重原则,加大健康教育及法制宣传;对居无定所且有危害社会治安管理的流动人口,以管理为主服务为辅,通过再教育、社会帮扶等方式谋得职业,远离违法犯罪道路。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确保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有房住,子女有书读。
总之,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立惠及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机制,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实现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本土化”,不仅是又好又快发展东城街道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伟大西昌梦的重要保障。
东城街道办事处
2013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