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昌工商探索机关公务员绩效考核管理新模式
南昌工商探索机关公务员 绩效考核管理新模式
职责量化 工作留痕 常态管理
近年来,南昌市工商局依据《公务员法》、《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等法律条例,按照“阳光操作、常态管理、科技运用、成果兑现”的基本原则,在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着眼从解决机关考核目标任务分解难、绩效指标量化难、功过责任分配难、考核意愿调动难等难点入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机关考核内容、方法和结果运用,逐步完善机关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机关服务发展水平、干部能力素质、整体形象不断提升,考核工作常年常效有作为,各项工作得到上级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权责明晰量化,实现机关考核指标设置的科学化 解决“考什么”的问题,是公务员考核的基础。该局以工商“三定”方案、省市政府赋予的重点工作、机关职责和自身建设为立足点,紧紧围绕公务员“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要求,制定《南昌市工商局机关与公务员(事业人员)绩效考核标准》,科学设置共同类、管理类和业务类共415项考核指标,使考核指标成为机关建设、服务经济发展、提高个人素质的“指挥棒”。主要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的结合,体现考核的全面性。机关有各自的业务重点,又有共同的内部管理和个人素质的要求。该局针对共性要求,设置了共同类、管理类指标即为共性指标:共同类指标主要考核公务员的“勤”、“德”、“廉”,强化公务员考勤制度、品德修养、廉洁效能和工作创新,设置了12项考核指标共20分,占总分值的16%。管理类指标考核公务员的“能”,强化公务员能力素质、办文办会、服务基层和文明办公等,设置了13项考核指标共20分,占总分值的16%。根据机关处室业务工作的差异性,设置了不同业务类指标即为个性指标:主要考核机关公务员的“能”和“绩”,是依据机关职能制定的业务类考核指标,分主要指标和一般指标,是机关考核的重点内容。全局机关各处室共设置390项业务类考核指标,每个处室的分值均为80分,占总分值的68%。
二是业务类主要指标与一般指标的结合,体现考核的专业性。履职情况是考核的重点。该局紧紧抓住机关业务工作特点,把业务类指标分成主要指标和一般指标,其中主要指标为10项60分,一般指标的个数不限定但其共为20分。把每个机关处室履职的重点和强度、难度比较大、上级赋予的重点工作,设置成考核的主要指标,突出业务主要工作的考核。同时,按工作性质把机关处室分为综合部门、业务部门和事业单位三种类型,便于在指标量化、评分标准、考核分析等方面增强可比性,提高了考核的公平公正性。
三是处室考核与个人考核的结合,体现考核的整体性。管理类和机关处室承担的业务类指标,构成考核的“一处一表”。同时,机关处室把所有管理类、业务类指标,根据所属公务员岗位职责和能力素质,尽量均衡科学地分解到公务员个人,成为公务员考核的“一人一表”。对机关处室考核指标的得分情况,都能通过考核系统模块直接导入到公务员个人,实现考部门就是考个人、考个人就是考部门,强化了团队协作精神,提升了机关处室凝聚力和公务员的集体荣誉感。
四是指标量化与责任、工作量化的结合,体现考核的可操作性。对考核内容、权重分值、设置依据、数据来源、评分标准以及责任人等指标体系关键要素进行了明确,做到每个指标可衡量能追溯易核实,并将每条指标实现“分值化”。针对机关工作相互关联交叉,需要团队协作和公务员分头承担,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中,设置了“责任权重”。即处室考核全部指标分别设置公务员个人的责任权重,考核系统根据指标的分值、个人承担的责任,自动生成公务员在考核时间段内承担工作的“责任权重系数”,责任权重越大,个人的成绩就越高。同时,为改变以往机关工作平均主义的传统考核模式,在考核中引入“工作量系数”,将公务员完成工作的数量和难易、繁重程度用数字化的方式量化出来,综合评定为“非常大、比较大、一般、较小、非常小”五个等级,对应的工作量系数分别为1.0、0.9、0.8、0.7和0.6,增强了不同岗位公务员的横向比较和考核的可操作性,从而实现了“能者多劳、劳者多得”和奖勤罚懒的效果。
(二)强化平时与定期考核,实现机关考核的常态化
该局机关共22个处室,考核指标各不相同,考核频次多,将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考核次数太少,又可能流于传统的考核方法,达不到真正的效果。我们通过建立机关月度考核、半年考核和年终考核机制,并突出以月度考核为主的平时考核方法,实现公务员考核常态化管理。
一是月度考核。由机关处室组织,在每月初前五个工作日,由局分管领导、机关公务员对处室上个月完成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每月初,机关处室负责人在考核系统上,制定业务类指标在当月落实的计划,月底进行工作小结。处室公务员根据处室月计划和责任到人的指标,制定每周的工作计划和小结,做到处室每月、个人每周有工作留痕,目前处室和公务员个人已留痕3420条。局领导根据工作痕迹和平时掌握情况,对分管处室当月完成指标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差”进行网上评价(其中分管的全部处室指标的优秀比例不超过30%);并对局机关所有处室当月工作整体情况,按照工作质量、时效、强度和创新亮点四个方面进行网上评议。上述评价分和评议分,由考核系统自动折算成该月处室考核的得分。同时,处室公务员在网上对当月本处室完成工作进行评议,充分体现民主,发
挥普通公务员参与考核、促进团结合作的作用。考核系统根据局领导的评价、处室内部人员的评价和工作量系数、责任系数情况,自动折算出公务员月度考核成绩。月考结束后,各处室及时对该月工作、公务员表现进行讲评,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业务水平。通过工作计划的管理、小结和工作周志管理及查询、考核设置、打分和查询分析,形成一套简便易行、点滴不漏的日常工作及考核管理体系。
二是上、下半年考核。由市局组织,分别在当年的七月、次年元月初进行,组织对机关各处室管理类指标、业务类10项主要指标(半年度已发生)进行考核和“360度”民主测评。由考核人员依据考核标准,对管理类和业务类主要指标逐项进行量化评价,并将考核情况直接录入考核系统,由系统自动生成机关处室上、下半年考核成绩。考核系统对应该处室公务员“一人一表”中的指标,自动将管理类、业务类得分折算出每名公务员的半年考核得分。
三是年终考核。由市局组织,与下半年考核同步进行,主要是对公务员共同类指标进行考核。对公务员共同类12项指标采取民主测评、电话访问、满意度调查等方法进行考核评分,对违反计划生育和综治信访政策的,实行一票否决。同时,考核系统依据机关各处室月度考核和上、下半年考核成绩,自动计算出机关处室年度考核得分;同样,公务员年度考核成绩,由年终共同类考核成绩、月度考核和上、下半年考核成绩加权构成,全面评价公务员的德才表
现和工作实绩。
(三)创新考核方法手段,实现机关考核的智能化
为了使考核更加公平高效,该局与上海复旦大学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合作,开发了“南昌市工商局机关与公务员(事业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平台”,具有机关月度考核、半年考核、“360度”网上评议和考勤等管理模块,具备考核、公示、工作计划和小结管理、查询、成绩生成和排名等功能。与此同时,充分发挥该局使用的8大信息化业务平台的作用,探索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考核方法,使数据的采集更加客观真实、高效快捷,不断提高考核效率,保证考核持续开展。一是自动考。围绕公务员学习、考勤和会议制度等考核指标,开发了网络教育平台、考勤系统和会议系统,各处室和公务员直接进入对应系统进行原始留痕,考核系统依据设定的标准进行自动判分。二是网上考。月度考核,局领导对分管部门工作的评价、对所有处室的评价和机关内部人员的相互测评,均在网上留痕、网上考核;半年考核中“360度”评议等考核评价,只需登陆网上考核系统完成评价后,由系统根据评价情况进行自动判分。三是比对考。对佐证类考核指标,由机关处室按要求提供纸质材料或电子材料,由考核人员对指标完成时限、工作质量、总结反馈等情况进行比对;对需现场查看的指标,由考核人员到场地查看;对业务处室的指标,直接登陆工商业务平台,按考核数量的要求随机抓取。
考核人员依据标准,将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录入系统,由软件系统自动生成考核成绩。四是平时考。由监察室、办公室等职能部门,依据上级平时的通报、表彰奖励和综治信访、工作创新等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后录入考核系统。通过对机关考核指标分析,我们加大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考核,使复杂繁琐的考核过程扁平化,同时尽量减少面对面的考核,实现考核操作的简便快捷、考核数据的真实准确,降低考核成本,提高了考核规范化水平。
(四)坚持多方参与,实现机关考核主体的多元化
机关公务员考核既考业务水平的专业化、内部管理的规范化,还要考完成上级部署工作、同级之间协作、服务基层的水平以及对服务对象的服务态度、在媒体公众中的社会形象。因此,该局采取聘请专业人才、邀请社会各界代表、调动全系统公务员参与考核,引入多元主体考核,改变以往单一主体考核模式,把评机关的“话语权”交给基层和群众代表,真正用多路径的评价推动机关全方面发展。
一是聘请专业人才当考官。从系统外聘请业务能力强、思想作风硬、处事公道正派的专业人才担任考核任务,做好标准熟悉和软件操作等培训,考核人员能够独立完成评判和考核结果录入,使整个考核不受外界干扰,减少考核人情因素影响,确保考核公平公正。
二是邀请基层代表和社会群众当考官。上、下半年,分别邀请
各县区局、基层分局长和服务对象、媒体代表共200人,对机关处室依法行政、效能建设、优质服务、服务基层、团结协作、廉洁从政六个方面进行“360度”网上评议,引入群众及服务对象的评价,真正把基层的评价、群众的呼声,作为评价机关工作质量、服务基层和服务群众的标准,增强考核评价的准确性。
三是局领导和机关干部当考官。月度考核的考官,主要是局领导和机关干部。通过培训,使机关全体人员熟悉考核流程,既能公平公正评价月度工作指标,又在工作留痕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建立完善了公示复议机制。机关处室和公务员工作留痕、局领导的考核评价、处室和个人成绩、扣分点等情况全部进行公示,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在七个工作日内进行申诉复议,对复核结果仍有异议的,由局长办公会裁定。这些做法,扩大了机关公务员的知情权,调动了干部职工参与考核的积极性。
(五)严格奖惩兑现,实现机关考核结果运用的刚性化
坚持考核结果兑现,发挥激励约束作用,是体现公务员奋斗价值,推进考核深入开展的源动力。该局制定《南昌市工商局机关与公务员(事业人员)绩效考核方案》,明确考核结果的运用,做到“四个依据”,严格兑现奖惩,充分发挥考核结果的激励和鞭策作用。一是作为机关处室评先的依据。根据年度考核成绩排名,综合部门前二名、业务部门前三名、事业单位前二名,确定为机关先进单位。
二是作为公务员评优和优先提拔的依据。获得机关先进处室的主要负责人当年度考核为优秀等次。市局机关排名第一名的处室,公务员当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比例由15%提升至30%;并作为该处室主要负责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个人考核成绩在该处室排名前二名的,优先列入后备干部。机关各处室按照年度个人考核成绩的排名,提出公务员(事业人员)年度考核等次建议,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使用机制,真正让专心谋事、实干有实绩者吃香,让有为者有位。三是作为物质奖励的依据。获得优秀公务员的,当年给予嘉奖并奖励800元;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记三等功一次并奖励1500元,晋升职务时优先考虑。优先安排先进单位人员外出学习、培训、考察和疗养。获得机关考核各组第一名的,当年度所有奖金发放系数设定为1.2。四是作为公务员惩处的依据。在市局机关排名最后一名的处室,取消单位评先和个人评优资格,处室人员当年度考核80%评定为称职、20%评定为基本称职;该处室主要负责人当年度考核评定为基本称职,对其诫勉谈话,限期改进;如次年度考核该部门仍为全局机关最后一名,则对该处室主要负责人予以免职。该处室所有人员的奖金系数设定为0.8。
二、初步成效
我们把工作量化细化,把考核作为提升工作质量、对外形象的重要抓手,实现了考核与促进工作的同频共振,树立了机关的良好
形象。
1、机关职责进一步明晰。今年,该局机关落实“三定”方案机构调整到位,17名机关负责人、18名工作人员进行了轮岗交流,面临机构职能、干部职责不明晰等问题,通过考核指标的修订,明确了4个新设立机关的职责。把机关职责量化成390项考核指标,把宽泛笼统的职责,内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工作,把机关日常管理、指导基层、业务等工作,全部用数据来衡量来考核,实现机关工作全部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同时,把考机关与考个人结合起来,形成公务员考核的“一人一表”,使机关公务员履职有了新抓手。
2、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上半年业务类考核指标为190项,各项工作按时间要求,落实质量比较高,业务类平均分为99.27分,其中有17个机关部门获得满分。从考核情况来看,服务发展有新提升,企业年检有新亮点,工作效率有新提高,新设立机构履职能力强,内部管理有力度,事业单位工作有起色。管理类指标考核共有7个单位获得满分,在机关办文、文明办公、印章管理和上下班制度等方面,工作秩序更加规范,对外形象更有提升。
3、创先争优活力进一步激发。考核方案中,坚持把考核结果与单位、个人评先评优、物质奖励、干部提拔任用结合起来,真正让干事者获奖励,懈怠者受震动,从而激发了活力,增强了动力。从上半年电子考勤情况来看,个别多年没有上班的同志回到了工作岗
位,除出差、执法和因公外出办事,不能参加指纹打卡外,公务员工作出勤优秀率达到97.39%。
4、机关形象进一步提升。以考核推进工作质量,提升服务形象,做到让基层、普通百姓、上级政府和个人满意。我们坚持每年两次的“360度”民主测评,真正重实绩、问民意,既听群众的掌声,更善听群众的骂声,始终把群众的评判,作为衡量机关建设质量的标准。上半年测评中平均分为96.76分,全系统和社会各界对机关整体评价比较高。市局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全国工商系统法制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三年获得江西省工商系统绩效评估第一名,连续四年全市综合目标考核优胜单位。今年上半年市局参加全市庆祝建党90周年歌咏比赛获得第一名;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妇女红旗手等一大批先进个人。
(作者系江西省工商局副巡视员、南昌市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东庚)
南昌工商局公务员绩效管理项目是我中心(公共绩效与信息化研究中心)与南昌工商局自2010年3月联合进行研究开发。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项目进展顺利,并在短短的时间内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关注。针对南昌工商面临的新问题,我中心为南昌工商局开发的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有力地促
进了干部履职到位,增加了队伍活力,提高了服务效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与关注。近期于南昌召开的“政府绩效管理与创新——江西省南昌市工商局行政管理局公务员考核专家研讨会”系统地讨论并总结了在工商行政部门开展绩效管理的经验与收获。
第二篇:探索社区管理与自治新模式
探索社区管理与自治新模式新华网浙江频道(2006-12-01 14:34:41)来源 编辑:
近年来,杭州市下城区浙大御跸社区强化特色、发挥优势,围绕“以党建为龙头,以中介为抓手,以自治为目标”的工作思路,推出“专业工作一条线,社会事务一块田”的社区管理与自治新模式,通过加强社区干部的学习培训,打造精品特色楼宇自治会,加大对自治会的引导,构筑社区自治层级化管理,较好地发挥了社区干部在社区自治中的引导、管理和服务作用,发挥了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凝聚力量的作用,发挥了楼宇自治会在社区自治中的主力军作用,发挥了社区保安保洁人员对社区卫生与安全的保障作用,使4支力量有机融合,整合资源,进一步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条块式管理,立体式自治”的社区居民自治新格局。
“各方协同”推进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构筑一个机构健全、职责明晰、力量精良的组织体系是做好社区自治的重要前提。浙大御跸社区通过各方协同,实现“条块式管理,立体式自治”。具体组织构架为:
社区干部每人对上一条专业工作线,社区内每位社区干部都有自己的一项具体工作,实现计生、民政、综治、党务、文化、城管等对口管理。每位社区干部除线上工作以外,每人还有自己的一片责任田,一般以300户左右,责任田划分注重地域相亲、文化相近、需求相通,结合社区楼宇自治会情况实施责任田划分,分析每片居民素质等情况,根据社区干部的能力和特长落实责任田实现责任到人。目前社区有责任田9块,每块责任田人员构成主要有:第一层面社区干部1名。第二层面楼道党支部书记,楼宇自治会会长,企业退休自管小组长、各民间团队队长、社区侨联小组长、志愿服务小组长、辖区单位代表等
6-10人。第三层面支部委员和自治会单元长和社区保安、保洁、城市协管员等人数在20-30之间不等。第四层面为全体社区居民平均每块责任田300户左右,居民数在800人左右。每个责任田前三个层面人员共计约40人左右,整个社区9个责任田共计350人左右,他们是整个社区自治责任田的骨干力量。
“各司其职”推进社区自治制度建设。为把“专业工作一条线,社会事务一块田”的管理模式落到实处,社区党委制定“责任田工作制度”,主要有:
1.责任田人员知晓率双百分制度。通过责任田人员身份、联系方式、工作职责、工作制度亮相,通过社区干部经常上门服务,实现居民对责任田人员及工作知晓率百分百,责任田人员对每户家庭知晓率百分百的双百分制度。
2.责任田每月例会制度。各中介组织每月一次的例会社区干部必须参加。楼道党支部、楼宇自治会每月一次例会、企业退休小组长每月一次组织老人活动、社区团队经常性的开展文体活动,确保了人员的沟通交流和社区情况的掌握。
3.社区干部包片联户责任制度。每位社区干部对自己责任田的住户家庭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责任人是责任田中社会事务的第一责任人,一般问题及时处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困难及时上报。
4.党委对社区干部年终考核制度。社区干部专业工作情况由对口科室和社区党委、居委会共同评定,责任田工作由块上构架前三层人员评定,社区干部述职后,评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对不称职人员劝其改行,对基本称职人员轮岗考查半年后根据表现再定岗。对优秀人员每次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元。
5.社区党委对责任田监督协调机制。实行居务公开,推行听证会、协调会、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等四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社区自治的监督机制,增加了社区工作的透明度,使居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社区党委对每个责任片每月进行工作检查,对责任片处理不了的工作进行全面协调和解决。
6.责任田情况通报制度。各责任田的社区干部每月一次总结上月工作,计划下月工作,形成书面材料报社区党委、居委会。并把每月总结和计划向本责任田居民公开。每半年一次工作通报,每年一次总结大会,并由大家共同提出下一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7.党委对责任田表彰激励制度。对责任田的各个层面进行每年表彰活动。“各尽所能”推进社区自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社区自治工作队伍建设是推进社区自治工作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发挥和调动社区干部、社区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做到“干部与居民结合、专业与业余结合、组织与自愿结合”,才能守好、管好责任田,营造安定、祥和、有序、优美的社区环境,实现社区打造“生态之景,人文之地”的构想。近年来,社区通过加强对社区干部和4050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增强了责任意识,提高了工作水平;对社区中介服务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现有各类中介40多个,主要为楼宇自治会9个、志愿者服务队8支、企业退休人员自管小组8支,民间团队10支。在责任田队伍建设中社区实施“五五行动”:
1.加强社区干部素质教育,发挥社区自治主导队作用。社区干部是社区自治工作的核心力量,提高他们服务群众的意识,优化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是做好社区自治各项工作最直接有效的保障。我社区在实行居干直选、党委纪
委、居委会换届选举,加强社区干部培训教育,促进了社区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提升了干部队伍素质,提高了服务居民群众的水平。全社区现有工作人员12人,主要分布在党建、治保、福利、环境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帮扶救助等工作岗位,具有大专、本科学历的已占80%。
2.完善楼宇自治会,发挥社区自治主力队作用。一个楼宇自治会覆盖3-5幢楼房、100户左右居民,设立一名会长和3-5名委员。会长一般选择楼宇中年龄适中、热心社区工作的居民担任,并通过所在楼宇所有居民选举产生,负责日常居民事务的联络、服务工作。通过建立楼宇自治会会长联席制度、工作通报制度、民情日记制度、自治会星级评估制度,使楼宇自治会成为居民群众的政策时事宣传员、社区建设议事员、为民办事服务员、文体活动组织员、社会管理信息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意识得到提升。
3.加强公益性队伍建设,发挥社区自治预备队作用。通过对辖区单位社区服务业的引导,把社区内的可用资源充分利用好,辖区单位的场地设施利用,社区服务业单位的双赢服务等。社区每年开展这样的活动不少于10次,参与人次不少于600人次。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体生活。也为商家带来了商机。也充分体现了社区的自治力。
4.加强民间团队的管理,发挥社区自治生力队作用。社区以引导,培育骨干,适当扶持(如协助请老师、组织参加比赛,取得名次给予鼓励等等),使之成为团结在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周围的群众组织。并带动更多的社区融入健康团队,人员的动态管理和思想动态得到有效掌握。目前,共有文体团队10支,会员300多人,分别有九九书画室、球操队、网丝花班、集邮队、舞蹈队、时装队等。
5.发展志愿服务队伍,发挥社区自治支援队作用。以志愿服务站为平台,通过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程序和制度,营造氛围,让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服务居民群众,解决社区中教育难,家有难、老来难、行路难等实际问题。构筑志愿服务“五色”平台,成为了社区志愿服务的精品。□
第三篇:探索风电运行管理新模式
探索风电运行管理新模式 提升企业经济运行能力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短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青睐。大唐山东新能源公司作为以风力发电为主,积极推进其他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新型能源公司,其产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及国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时代趋势,积极探索风电运行管理新模式,正在积极谋划、实施 “风电场群集中控制,少人值守,无人值班” 管理新模式。
一、公司目前风电运行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风电场地理位置分散、交通不便利,信息化管理平台不够完善,造成生产运营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利于公司全面、及时掌控生产信息,影响决策和部署; 公司内部风电专业技术人才短缺,致使各风电场生产技术力量薄弱,严重影响安全生产与经济运行; 人员配置较多、机构、设备、物品、器具重复配置,致使运营维护成本较高、劳动效率低下; 没有统一的信息化控制、管理平台,致使公司整体经营活动分析,缺少必要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管理难度大、管理力度小、管理不到位、管理存在漏洞等问题。随着风电容量的不断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上述问题会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制约公司的快速发展及经济运营能力的提升。
二、积极推进 “风电场群集中控制,少人值守,区域维护” 管理模式的实施
1.快速推进风电场群监控系统的实施工作。目前风电场已完成升压站综自系统、电量采集、保护信息子站、风机实时及历史数据的上传工作,并与风机厂家签定了开放风机远方控制点及调整点的协议,按期实现远方控制功能;另外组织风电专业人员研究开发风电场群监控系统的数据分析、异常报警、报表统计等需求及标准,最大程度地整合风电场群监控系统的功能,加快实施集中监控的步伐。
2.风电场缺少成熟的风电生产点检定修模式,缺少成熟的风电点检定修制度,缺少数量相当的高水平风电点检人员,为此新能源公司多次进行研讨,积极探索风电点检定修模式,修编风电点检定修制度及标准,按公司整体部署筹备、培训点检人员,做好点检定修准备工作,计划从下半年开始试行风电场少人值班的点检定修模式。
3.根据风电场分布范围广泛、部分项目呈区域性集中、现场维护周期长的特点,新能源公司以“现场为基本单位,区域化集中管理”的思路进行区域性维护。根据公司各项目的地理位置分布情况,划分区域进行管理,每个区域配置一支运行维护队伍,负责分管区域内多个风电场的检修维护和运行操作作业工作,由公司根据各区域的发展情况、生产动态、检修任务和人员素质等情况动态地调整各区域人员配置。
三、切实、有效地解决风电产业快速发展、规模容量迅速扩张所面临的问题
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专业人才潜力。近几年公司风电场投产的数量和容量将会迅速地增加。鉴于风电场的生产特点和管理分散风电场群的难度较大问题,需要对风电场群的运行操作、设备状态、生产实时数据进行集中监控和处理。实施集中监控后,可以集中公司现有优秀的风电专业技术人才于集控中心,集中为公司的风电运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2.提高风电生产工艺过程自动化程度,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集中监控系统能够实现风电机组的有功、无功自动调节(AGC 和 AVC 控制)满足将来电网对风电场接入的技术要求; 实现风电机组的自动启停、故障信息的采集、报警、处理; 生产信息、数据的实时显示及传输;自动生成相关报表;设备故障的自诊断及预报警等功能。极大地减少生产运行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3.信息畅通、反馈及时、科学决策。
集中监控系统能够自动采集各风电场的生产实时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传输、显示、并及时更新,便于专业、管理、决策人员能够及时掌控公司内所有风电场的生产运营情况,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提高集控中心指导各风电场生产工作的及时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4.减人增效、降低成本。
按照风电场人员的标准配置,50MW风电场配备 25 人,其中管理人员3 人,外委运行人员 14 人,外委检修人员 5 人,场领导 3 人,以后每增加一个 50MW 容量,增加运行人员 4 人增加检修人员 5 人;远程监控系统实施后,设集控中心运行管理人员 12 人,50MW 风电场配置为 7 人,其中运行人员2 人,管理人员 4 人,场长 1 人,以后每增加 100MW 容量,运行人员增加 1 人,管理人员增加 2人。省公司今年风电装机规模包括莱州、东营、文登、黄岛、胶南一二期、平度和莱州驿道风电场在内,容量将达到 450MW,明年计划达到 1000MW,远程监控系统实施后人员配置将比实施前人员至少减少 159 人。每年可以节省人工成本约 1176 万元; 以现在公司风电发展趋势,每年按新开工建设 4 个风电场来估算,将节省基建成本约 520 万元。
5.为省公司系统内风电区域性检修模式的建立,提供信息、管理平台。区域性的检修,需要提供区域性的设备信息和生产运营状态,指导区域性设备检修计划的制定; 科学、合理地组织设备检修及设备周期性维护。实施 “风电场群集中控制,少人值守,无人值班“管理模式” 恰好为其提供了信息共享、技术支持、信息化管理平台。
四、实施“风电场群集中控制,少人值守,无人值班” 管理模式需要注意的事项
1.加强管理、稳步实施确保管理模式的平稳过渡。在集中监控系统投运初期,管理、控制模式的转换期间。集控中心主要是对风电场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培训和提高集控中心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设备主要操作仍然以风电场运行人员为主,集控中心侧只进行一些计划内的试验性和演习性的简单操作。风电场运行人员将视集中监控系统运行状况和集控中心人员技术水平的状况,有计划地逐步减少。在风电场区域运维队伍成立后,取消风电场的运行值班,只保留少数的职守人员。
2.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确保网络安全运行。在设计、招标、施工、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网路安全问题。制定具体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管理措施。
3.合理解决集中监控系统与各风机厂家的通讯接口规约问题。新建、扩建项目在风机设备招标协议中,要与厂家明确风机对外接口的标准及版本,提供接口数据类型和更新率要求,并开放风机启动、停止、复位、偏航控制、变浆控制等相关控制功能,确保通讯接口满足远程监控的安全及技术要求。已投产项目要与厂商沟通、协调好此类相关技术问题。相信,随着我国风电的迅速发展,必将给风电的生产运营、管理带来新的困难、给电网调度和电网安全运行带来新的问题。结合风电目前的现状、未来发展的趋势及风电运营的特点,实施 “集中控制,少人值守,无人值班” 将是今后风电发展的必然所趋,也是风电运营企业提高管理能力、盈利能力,适应电网安全接纳要求的关键所在。
第四篇:探索大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新模式
探索大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新模式
(天津师范大学生命协会 慕欣 韩岳 韩超毅)
大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志向、兴趣和爱好的在校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它具有参加者的自愿性,活动的趣味性、特色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环境的宽松性以及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等特点,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而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在创建校园精神文明,繁荣高尚的校园文化,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闲暇生活多样化、文明化、知识化和科学化,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社团的职能作用
根据大学生社团的特点,结合高校教育模式转变和大学生成才的需要,笔者认为,大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
2.社团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每一类社团实际都包括了许多种形态各异的具体小类,充分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首先,学生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中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加入一个社团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到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学生从中受益。
3.社团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生加入某一类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加强自身的自信心,从而为培养健康的人格打下基础。
4.社团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技能是具体操作的工具性要求,而能力则是内在的活力,相较之下,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创意互相碰撞,不同成员间的互动越活跃,创新的动力也就越强,对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意识的作用就越大;另外,社团这样一个成员众多的团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的交流越频繁,对成员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就越充分,社团组织走出校园的活动越多,成员社会化程度越高。这对于培养社团成员的适应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社团是学生团队意识和向心力培养的良好阵地
由于学生社团是学生凭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发形成,并在活动中坚持“兼收齐蓄,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得社团成员的团队意识比较强,也就是凝聚力和向心力比较强。
6.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团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提升层次,构建载体,凝聚学生,示范群体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最终是要落实到不同的项目和层面,社团组织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和层面,而且是学校党团职能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实抓手。实际证明,社团建设的全面与否、规范与否、是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否丰富多彩,全员参与的注脚,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否夯实的重要保证。
二、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当下社团组织的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物质投入不断增加、参与面、受众面不断加大,影响和效果不断提升。但是由于社团固有的自发性、流动性等特点,社团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很多像社团组织结构松散,会员流动量大,缺乏组织纪律约束,随意性较大等问题。
1、各个社团对自身定位不准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大学生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成立的志愿型群体。但众多的社团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不准,不知道自己的社团的定位是什么?怎样发展?发展的方向在那里?
在招聘新社团成员时,许多社团总会给新社员一个不同的解释,社团没有自己的价值观、文化理念、活动总则、没有形成一整套本社团的价值管理观念。在日常工作运行中,社团的活动不知如何进行,工作无法开展,活动无法进行,从而使自己的社团长期处于“休眠期”,形成“有团无活动”的结果。
2、各个社团之间发展很不平衡
现高校学生社团数量不断增加,成员规模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但随之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文化娱乐型社团数量大增,迅速发展;而理论研究、志愿服务型社团举步维艰,学校在政策、经费、场地等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一些社团受宠有加,而一些则倍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业务指导,经费、场地无保障,活动开展不起来,社团成员积极性不高等。这就形成热门团与冷门团,大团与小团不能共存共热的问题,出现了工作参差不齐,甚至小团、冷门团生存不下去的现象。
3、社团发展缓慢,活动创新力不足
社团及社团文化以其丰富的种类、广泛的内容,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如理论学习和学术科研型社团,通过组织理论学习,邀请知名教授、专家举办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然而各个社团在招纳新社团成员后,由于原创力不强,导致该社团开展的活动陈旧无新意,社团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社团之外的学生对社团的评价降低,社团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出适合本社团的活动。甚至有些社团的活动更是把开会聊天当成是社团的固定活动项目。
4.社团内部管理混乱,组织松散
社团一般都有章程,对社团的名称、性质、宗旨、组织机构、活动内容、经费来源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社团干部管理水平不高、更换频繁等原因,内部管理较乱,一些社团不能很好地按章程开展工作,造成社团活动的随意性强,特色不突出,创新性活动不多,对会员的吸引力不大,会员的参与热情不高,不少社团活动变成社团几个干部的活动;另外,由于社团对会员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和会员流动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社团组织比较松散。这些都不利于优秀社团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
5.学生社团建设的资源配置不足
当前,学校配置给学生社团建设的资源根本无法满足其需要,比较突出的主要有指导教师力量配备不足、活动场地少和活动经费紧缺,严重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发展,不少社团因这些困难只能艰难生存。如指导教师力量不足,使学生社团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导,社团在自身组织建设、把握正确方向以及增加社团活动的内涵、提高活动的档次和质量等方面比较困难;活动场地少和活动经费紧缺,使不少社团无法正常活动,即使开展活动也只能是常规性的活动,而许多好的活动策划难以变成现实。
三、社团建设及管理新模式
基于以上出现的诸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团的管理。这里所说地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学校对社团的管理和社团内部管理。学校管理:
1.给社团一个宽松的孵化和成长环境,积极扶持社团成长
大学学生社团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它是由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或理想的学生走到一起的自发组织。因此,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应从统管型向民主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学校既要坚持宏观控制,加强指导,确保学生社团发展的方向正确,又要坚持微观放开搞活,放手让其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既要引导学生社团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民主决策机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紧紧依靠广大会员创造出自身的特色,又要鼓励学生社团打破束缚,面向社会,积极谋求自己的发展机遇。学校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要尊重和重视学生社团发展。只要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违背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的前提下举办的社团活动,学校都应该予以支持。
2.加大学校经费的投入,鼓励学生社团多渠道筹集活动经费
必要的活动经费对于社团开展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生社团的数量较大,参加社团的学生人数众多,需要大量的活动经费。因此,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投入,保证学生社团能正常开展日常工作;另一方面,学生社团也应积极想办法多渠道筹集活动经费,如向申报课题、寻求社会、企业赞助和有偿服务等。另外,学生社团还可充分发挥其特长,积极与其他组织联合开展或承办相关活动,通过别人出经费,学生社团出谋划策,出人出力来举办活动,达到锻炼会员、扩大影响的目的。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数量较多,各社团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社团的活力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相差甚远。因此,对社团进行科学评价,有利于学校对社团的宏观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增强学生社团的效率意识、质量意识、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创特色、树品牌,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学校可定期对学生社团的班子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主题活动、档案管理、社团会员参与社团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全面评价,对优秀的社团给予表彰和重点支持,对不合格的社团要求整改,甚至给予淘汰,从而促进学生社团的整体发展。社团内部管理: 1.加强社团自身建设
①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会员分工明确,合作融洽,组织纪律各项制度健全,日常工作有条不紊。
②有一个团结向上、凝聚力强的领导核心。社团的负责人要有热心,有积极性和责任感,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有为他人服务奉献的精神,不为个人出风头。
③有较好的工作计划和社团活动。一个发展好的社团离不开档次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这就要求在有健康的工作计划的同时,必须有立意新、品味高、策划精的社团活动。
④在事先征得学校主管部门同意的情况下,社团可以聘请若干政策水平较高、学术造诣较深或在某些方面有专长,关心学生社团活动的专家、学者或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顾问或名誉社长,对社团活动和发展给予必要的指导。
⑤加强交流与合作,联合高校其他社团进行面向更广泛学生的大型活动,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实现社团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⑥加强对外联系,利用自身的智力和文化优势,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同时得到企业和社会的经费支持,将社团活动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开展。
2.参照企业管理模式,走规模化、品牌化道路
①强化品牌意识,努力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团文化。一个好的企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同样一个好的社团应该也有自己的社团文化。社团文化营造的开始就是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所以社团在成立之初就应该有自己的正式名称(包括中英文)、旗帜、徽标等等,甚至是社团的宣传主色都要固定,这些都是为树立社团品牌所必需的。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无论举行什么样的活动都要使用这些标志。一个社团品牌一旦确立,必然会有经久不衰的魅 力,为一个社团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社团组织的活动应该要有特色,能反映出社团文化,活动的数量宁缺勿滥。
②确立优胜劣汰的会员管理晋升制度。如何长期保证社团会员的数量和质量社团建设的一个难题。企业通过工资、福利等 方式加强对员工的管理,而现在很多社团对会员的管理采取“散兵游勇”式管理,会员进出社团自由,往往导致社团初期会员很多,发展到了后来会员越来越少,或者基本是以低年级同学为主。社团没有也不可能有工资和福利,或许我们可以参照这种形式建立社团暨星级会员制,每学期末组织对每一位会员的考评,确定会员的星级是升还是降,各级会员享有不同的待遇,这里的待遇当然需要校方提供支持,校方在评奖评优等方面制定措施,对于那些对社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会员享有与学生干部一样的待遇。反之那些在其位不谋其事的会员应该尽早开除会籍,以达到资源整合的最效率化和最优化。如果有些会员确实由于个人原因需要离开社团,要以书面的形式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离开社团。
③民主选举,责权清晰的社团负责人制度。社团的主要负责人需要很强的号召力,所以他们的产生应该是民主选举产生,负责人独立行使选举人赋予的权力,社团负责人对选举人负责。社团规章中应该明确规定社团负责人的权力和责任,负责人如果违反社团规章制度,那么就依照制度 罢免其职位。
④收支分离,管理规范的社团财务制度。社团的活动经费有限,所以社团经费的使用一定要有明确的计划。社团的经费的收入和支出应该分别由专人负责,社团负责人负责审批经费的统一管理和支出。一段时间公示经费使用情况,接受全体会员和指导老师的监督。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它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对于高校精神文化氛围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把企业的管理模式应用于学生社团管理,加强对社团的建设,才能使高校学生社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快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新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第五篇:构建学习共同体 探索管理新模式
构建学习共同体
探索管理新模式(范文)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农村初中,几年
前教学质量平平,在全县十多所初中学校中位居中下。
穷则思变,几年前我们大胆实施了以“构建班级学习共
同体”为核心的课程改革。但在改革的实践之中,我们
发现那种传统的班级管理完全依靠班主任的管理模式
阻碍了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我们才逐渐意识到,课
改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把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同班级管理
模式的创新结合起来。因而,我们在实践之中开创了“班
级组”班级管理制度,目的在于构建班级教师全员参与
班级管理的新模式。
一、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为建立班级组制度奠
定基础
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我校这几年课改的核心,我们确定以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为学校课改的核心缘
于农村初中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不利现状。农村家庭
家长文化程度低,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留守儿
童的比例大,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多,家庭教育不足,甚至出现“真空”。
我曾对所在学校的学生家庭情况作
了调查统计,全校不到
400
名学生中,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比例竟占到了总数的57.5%。其中留守儿童的比例
占
17.5%,组合家庭的比例占
37.5%,单亲家庭的比例
占
22.5%。我还对学生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作了调查统计,小学毕业的比例占
20%,初中毕业的比例占
72.5%,高
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占不到
10%。这一组数据让人
触目惊心啊。这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鉴于这种不利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充分调动并
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作用,在班级中构建学生与学
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帮、互助、互学的团体,分享各
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
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队具
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的团队就是我校这几年
课改着力构建的“学习共同体”。
在课改中,我校各班所有的学科老师都参与到不
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中,去担任指导老师。这些教师,在共同体的学习和生活中不仅在“教书”,更在“育人”。
他们行使了班主任职责,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班主任角
色。
二、建立班级组制度,构建教师全员参与的班级
管理模式
我校“班级组制度”建设的具体做法是:
取消“班
主任”这一传统称呼,由一个班的全体教师组成班级组,班级组作为一个集体,对班级实施管理,共同承担责任。
班级组成员民主推选班级组组长,负责作好班级管理的统筹和协调工作。班级组建立好之后,在班级组组长的统一分工和
协调下,班级组成员分工到班级中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中去担任指导教师。
我校各班在课改中构建起了不少的有助于激发学
生学习动力,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学习共同体。其中,学生参与面最广的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小组”,参与面
达到了
100%。我校各班的学习小组一般由
5~6
人组成,每个班大约有
6~7个学习小组。班级组的建立,在组
长的统一安排和协调下,把班级组成员分配到每一个
学习小组中当指导老师,由一个或两个教师负责和指
导一个学习小组。这样,我们完全有精力和时间把班
主任工作做得更加精细。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
较大。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
较多。他们学习基础差、习惯差,还往往厌学。在传统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情况下,对这些家庭教育严重缺
失的留守儿童的关爱是不够的。毕竟班主任一个人管
理几十个学生的一个班级精力是不够的。针对这种农
村学校特有的教育现状,我们在课改中的班级学习共
同体的建设中,每个班均成立专门帮扶留守儿童的“关
爱学习小组”。并让班级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指定辅导、关爱一位“关爱学习小组”的留守儿童。这种“一对一”的关爱和帮扶大大地弥补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滋润了他们干涸的心田。
三、推进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突破习惯
几年前,在我们实施班级组管理班级的制度之处,除了受到不少老师支持之外,还免不了某些老师的抵
触。针对这种部分老师在对待班级管理中的推卸、观望、迟疑心态,学校想了不少的办法。老师的这种对班级
管理责任的推卸,其实是长期以来“只教书,不育人”
习惯的延续。鉴于此,学校开展了大量的宣传与动员
工作。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分年级动员,学校领导
干部也带头加入班级组。慢慢地,这部分迟疑的老师
心甘情愿地投入到班级组的工作中去了。
要改变一种传统与习惯仅凭思想动员工作是不够的。为了让学校全体老师参加到班级组的工作中来。学
校通过教代会,制定了班级组工作制度,规定每个老师
都要参加到各班的班级组中来,并明确了班级组组长、成员的具体职责。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几年下来,学校老师的观念、心态发生了巨大转变。以前,在班主任管理制度下,面
对班上的“问题学生”,学科老师总会在班主任面前抱怨,求助。但当我们的学科老师融入班级组之后,面对同样的问题,老师都会相互商量着如何帮助学生。同样的问
题,学科老师的表述从“你班”变为了“我们班”,从“你
还不管管”变为了“我们商量,看有什么法子”。这里
变的是学科教师的观念和心态,他们已由以前“只教书,不育人”班级管理旁观者转变为了班级管理的主人。
(二)融合与探索
班级组制的建立让学科教师充分地参与到了班级
管理中来,但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却往往会因教师
个人的教育理念和风格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分歧。王老
师为人幽默,管理学生喜欢循循善诱;
张老师雷厉风行,刀子嘴,豆腐心,对学生要求严格;
黄老师做事仔细,对学生关心细微入至,对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做得点滴
不漏……这里没有对与错的问题,只是风格不同罢了。
但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班级组成员时常会出现分歧,甚至有时还会让班级组成员之间彼此不悦。我们在建立班级组之初,还需加强对班级组的培
训,要让班级组成员在思想的碰撞中形成共同的价值
观,让班级组在学校办学目标的引领下确定好班级组的教育理念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除此以外,学校还
应定期召开班级组交流会为班级组成员之间经验的交
流与分享搭建平台。最终要让班级组成员在班级管理
中求同存异、既分工又合作、并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强大的班级管理合力。我校突破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传统模式,建立班级组
制度,让所有教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这种班级管理
模式的改变给学校带来了不少积极的变化。它集中了教
师的智慧,优化了教师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
最重要的是学生被全面关注,便于分层教学,大大激励
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弥补了农村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