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关键成功因素及其发展对策

时间:2019-05-12 22:5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化教学关键成功因素及其发展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化教学关键成功因素及其发展对策》。

第一篇:信息化教学关键成功因素及其发展对策

信息化教学关键成功因素及其发展对策

[摘 要]信息化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成败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然而有些因素的影响是关键的、决定其成败的,而有些因素的影响力并不那么重要。通过关键成功因素分析并构造ISM可达矩阵,发现用户感知、课程资源、学生、教师、教学设计、政策和制度、教学/学习的平台、研究与培训以及教学支持服务是我国高校现阶段信息化教学发展的9大关键成功因素。通过对这些关键成功因素的深入分析,提出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对策,对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移动学习;关键成功因素;教学支持服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向纵深方向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人们更加关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教学已然成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研究热点和实践重点。信息化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成败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然而有些因素的影响是关键的、致命的、决定其成败的,可以称其为关键成功因素。而有些因素的影响力并非那么重要,其负面影响会随着关键成功因素的解决而逐渐消除。如果能够挖掘出现阶段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成功因素,我们就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效解决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瓶颈和障碍,这对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试图从学校的立场和较为宏观的角度挖掘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成功因素,建立高校信息化教学关键成功因素关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校信息化教学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健康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信息化教学关键成功因素识别

1.1 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

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Key/Critical Success Factors,即KSF/CSF)于1970年由哈佛大学威廉?泽纳教授提出,起初应用于信息系统开发规划,后来逐渐应用于管理、经济、社会、医学、教育等领域,用于识别影响组织某项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关键成功因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4个步骤[1]。①确定目标对象;②收集所有成功因素;③识别关键成功因素;④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评估标准。所有成功因素的收集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Delphi)法、词频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大都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简称ISM)构造可达矩阵的方法。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收集所有成功因素,采用ISM方法构造可达矩阵以识别关键成功因素。

1.2 内容分析法挖掘所有成功因素

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包涉广泛的概念,相同和相近的概念众多且繁杂,为了获取尽可能全面且有效的文章样本,在CNKI知识库中以“篇名”为检索条件,以“影响因素”与“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学习”、“网络教学”、“网络学习”、“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数字化学习”、“信息化教学”、“MOOC”和“慕课”的结构性组合为检索词,共检索到相关文章134篇,剔除不满足分析要求的文章,有效文章共91篇。内容分析的具体过程遵循如下规则:①对文章进行数字编码;②通读全文,寻找有关影响信息化教学的任何因素;③将文章编码和找出的影响因素记录在事先设计的表格中;④为提高分析效度和信度,本文三名作者同时独立分析同一文献,当出现差异时,共同讨论确定结论;⑤合并相同或特别近似的主题概念;⑥计算各主题概念的出现频次和所占比例。主题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内容分析结果见表一所示,主题概念的频次分布及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

1.3构造可达矩阵识别关键成功因素

根据内容分析得到的18个主题概念构造矩阵表格,并邀请长期从事信息化教学一线工作和研究的三位教师分别对矩阵中单元格进行打分。打分前互不交流意见,并采用两两比较的规则,若所在列的因素比所在行的因素重要,则打2分;若所在行的因素与所在列的因素同样重要,则打1分;若所在行的因素比所在列的因素重要,则打0分。然后对3张表格进行比较,打分相同的保留其分值,打分不相同的各自陈述理由并通过讨论确定最终分值。最后按照列进行加总,得出总分。一般来说得分高者为关键成功因素[1]。最终构建的可达矩阵见表2所示,其中Ei(i=1,2,…,18)代表表1中对应的主题概念。

根据各主题概念对信息化教学的影响程度,可以将影响因素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影响因素,即关键成功因素,包括用户感知、课程资源、学生、教师、教学设计、政策和制度、教学/学习的平台、研究与培训、教学支持服务;第二个层次的影响因素,可称为次关键成功因素,包括课程特性、内容呈现、交流互动、学习任务、环境与氛围;第三个层次的影响因素,可称为非关键成功因素,包括学校层面、设施设备、经费与成本、社会层面。需要说明的是,某因素是否成为关键成功因素具有相对合理性,也就是说某因素只是在特定条件和现实状况下的关键成功因素,其“关键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永恒的。当现实条件下的关键成功因素解决了之后,又会在新的条件状况下出现新的关键成功因素,又需要再次挖掘和识别。这个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与万千事物发展规律相一致。

2信息化教学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现阶段信息化教学具有9个关键成功因素,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2来表示。

用户感知包括师/生对资源有效性、平台易用性、学习趣味性、考核/考试风险性的感知,也包括师生对信息化教学成效的内部认同。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用户感知对信息化教学成败的影响最大。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和学生是信息化教学的用户主体,如果师生对信息化教学没有基本的认同和认可,则很容易产生抵制情绪;二是师生在使用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教学平台的过程中产生焦虑的程度,若是过度焦虑,很可能会造成放弃使用或者应付了事的情况发生;三是师生对信息化教学方式及其资源提升教学效率、效益和效果的感知,如果感知对教与学没有明显帮助和提高,则会消解教与学的积极性,使得信息化教学发展陷于被动。因此,用户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化教学能否真实发生。用户感知一方面受到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课程资源与教学/学习的平台等外部条件的制约。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水平越高,对信息化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也就会越高,表现为愿意使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并要求学生通过信息化学习方式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学生则是包涉影响因素最多的一个主题概念,其影响因素多达31个,主要包括积极性和主动性、信息素养、学习能力、沟通和协作能力等方面。信息化教学把学习的主体地位归还给了学生,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信息化课程资源一直被业界认为是信息化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学/学习的平台是承载课程资源的传播媒介,也是信息化教学的主要阵地。没有课程资源信息化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没有教学/学习的平台信息化教学便如空中楼阁。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丰富程度、规范化程度、内容的呈现形式与更新速度,以及教学/学习的平台的可用性、界面与导航设计、平台功能与教学任务的匹配度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到师生的用户感知,进而影响到教学效益和效果。教学设计一方面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有序安排教学诸要素,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案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对课程资源和学习过程事先安排与设计的结果,可以说教学设计是通过课程资源和教学/学习的平台联接师生的接口,课程资源和教学/学习的平台本身对学习是否发生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正真影响学生学习的是教师基于教学/学习的平台对教学过程和课程资源的精心设计与安排,而这一点往往是在课程资源开发时被忽略掉的。

政策和制度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先决条件,也是信息化教学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课程资源开发与评价、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评价、教师及支持人员的专业化发展与激励等方面制度缺失或无效势必导致信息化教学陷入混乱当中。高校需要建立专门机构负责信息化教学制度建设并推进落实,否则制度设计可能执行不力甚至成为一纸空文。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是另一重要保障。“现有的教务处、图书馆、实验室、电教中心、网络中心、计算中心……产生于信息时代之前,适应于教师中心、讲授中心、书本中心的传统课堂。新一代的数字化学堂、学程需要与此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通过整合以往各部门的资源来提供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和管理服务[2]”。当前师生的信息化教与学适应性还没有建立起来,所谓的信息化教学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都为“技术应用”而应接不暇,基本没有触及到信息化教学所注重的学习过程的实质性改变。因此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学习过程,以及通过培训等多元方法解决师生技术应用短板,提升信息化教学认识与水平亦是必然要求。

3信息化教学发展对策

3.1确立信息化教研制度顶层设计

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今天的高校已是常态性工作,但高校往往把教育信息化定位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应用上,信息化教学常常被边缘化,将信息化教学写入学校发展规划的更是凤毛麟角。正如国家开放大学杨志坚校长所说的那样:“高校都在建设网络平台、网络资源,但是还没把这种认识变成坚定的理念,把理念变成政策,把政策变成规划[3]”。高校要发展信息化教学,不但要深入研究和推广信息化教学模式,而且要结合学校实情开展组织设计、利益协调、评价与激励、知识产权保护和自主创新等方面的研究,确立统筹全校的信息化教研制度设计,并将制度转变成规划,将规划形成为方案,将方案付诸于实施。如果学校没有信息化教研制度的出台,而只是口头上呼吁重视,师生可能认为信息化教学只是一种时尚,与自己无关或不需要认真对待。另外,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要向应用、服务、培训等方面倾斜,不但要确保硬件设施维护、更新的投入,还要增加购买信息化服务、开展信息化培训、定制开发本级应用的经费[4]”。唯此,高校信息化教学才能改变以往“只有教学形式改变,没有学习实质变化”的局面,也只有这样高校信息化教学才有可能取得长足发展。

3.2打造校本信息化精致课程资源

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为其重要,高校往往追求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数量,而忽视了课程资源的质量。高校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需要关注三个关键词,即“精致”、“校本”和“打造”。首先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性不在于“多寡”,而在于“精致”。“精”意指精华,是从课程教师中挑选出最合适的人选,提炼出最恰当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出最有利于学习的教学过程;“致”意指在教学内容设计及其呈现方式上追求完美,在教学实施和操作方法上追求灵活有效的过程。因此,高校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必须以“精致”为原则,不能为拥有资源而开发资源。其次是校本,意即课程资源应符合本校教学特色并由本校教师开发,这样既可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可在加入教学联盟时有资源可共享,提升学校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话语权和竞争力。再次是打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课程资源是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开发的,而不是各种媒体元素的随意堆积;二是资源开发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发展并追求完美的过程,而不能一经开发便束之高阁;三是所开发的资源要在应用中接受批评和检验,最终提炼成真正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资源。回顾以往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和网络课程建设成果,不难发现其中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浮躁表现,很多资源即缺乏“打造”的精神也忽视了“精致”的要求,而这恰恰是保障信息化教学资源质量的根本要求。

3.3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信息化环境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能力、信息化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以及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信息化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5]”。为适应和满足信息化教学的时代要求,高校教师迫需提升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这在国内外已成共识。正如王卫军博士所说:“教师别无选择,必须实现从传统教学能力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转型,这种转型已箭在弦上[6]”。事实上,高校也别无选择,必须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因为高校不能任凭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冲击而置之不理,更不能坐视期待教师教学能力自动转型而无所作为。具体来说,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体系、实施信息化教学校本培训、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资格认证、建立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及奖惩制度、设立信息化教学专项科研经费等都将是高校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3.4加强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培养

信息化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能够科学锁定学习目标、合理安排学习过程的积极主动的知识获取能力。从能力分类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学习能力包括“信息化协作学习能力、信息化迁移学习能力、信息化融合学习能力和信息化意义建构能力[7]”等四种子能力;从学习方式来看,信息化学习能力可分为信息化教学课堂上有组织有计划的知识加工处理与吸收内化的能力,和课堂之外的信息化非正式学习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动力产生的内因,提升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是信息化教学的必然要求。对高校而言,提出信息化学习的要求、开设信息化学习方面的通识课程、开展信息化学习竞赛活动、明确信息化学习评价标准、有意识营造信息化学习氛围等都是提升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3.5构建新型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制定一个好的规划仅仅只是前提条件,良好的执行力才是规划得以落实的生命力[4]”,这将依赖于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目前高校中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是在传统教学结构和需求之上建立起来的,而信息化教学则要求构建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为应对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冲击、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诉求,多数高校不断尝试将传统的教学支持服务职能进行相应的调整或再组织。但是,这种在传统模式下补救式的改造又带来新的问题。比如,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职能依然处于多部门分散化状态,权责不清,职责不明,组织协调困难,服务质量低下,处理流程复杂;任课教师承担包括资源开发和网络互动答疑等几乎全部的教学任务而不堪重负;教学资源开发技术支持服务,教育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学生学习支持与疑难解答等职能名存实亡。教学支持服务已是世界各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普遍方式,“为应对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给高等教育带来的众多机遇与挑战,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机构已掀起建立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浪潮[8]”。构建适应信息化教学要求的灵活有效的新型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已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文爽,卞丹.战略信息管理关键成功因素分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0(2):11-15.[2]桑新民,谢阳斌.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中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攻坚战[J].高等教育研究,2015(5):64-89.[3]杨志坚.泛在学习:在理想与现实之间[J].开放教育研究,2014(4):19-23.[4]任友群,卢蓓蓉.规划之年看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5(6):5-8.[5]付忠勇,李斯嘉.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及误区[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2(3):112-116.[6]王卫军.信息化教学能力: 挑战信息化社会的教师[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2):45-53.[7]张玲丽.浅析信息化学习能力的构建[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2):83-85.[8]李逢庆,宫淑红.应对与回应:呼唤构建信息时代的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J].电化教育研究,2014(8):25-31.Abstract: Information teaching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is limited and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however,some factors are the key to determine its success or failure,and some factors of influence is not so important.Finding that the user perception,curriculum resources,students,teachers,Instructional Design,policy and institutions,teaching / learning platform,research and training,and teaching support service are 9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by analyzing of key success factors and constructing the ISM reachable matrix.We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key success factors,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Keywords: Information Teaching;Multimedia teaching; Online teaching; Mobile Learning;Critical success factors;Teaching support service

第二篇: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

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

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Key Successful Factors [KSF],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

[编辑]

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关键成功因素法(key success factors,KSF)是信息系统开发规划方法之一,由1970年由哈佛大学教授William Zani提出。

关键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KSF),关键成功因素是在探讨产业特性与企业战略之间关系时,常使用的观念,是在结合本身的特殊能力,对应环境中重要的要求条件,以获得良好的绩效。

关键成功因素法是以关键因素为依据来确定系统信息需求的一种MIS总体规划的方法。在现行系统中,总存在着多个变量影响系统目标的实现,其中若干个因素是关键的和主要的(即成功变量)。通过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集合,从而确定系统开发的优先次序。

关键成功因素指的是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编辑]

关键成功因素的4个主要来源

关键成功因素的重要性置于企业其它所有目标、策略和目的之上,寻求管理决策阶层所需的信息层级,并指出管理者应特别注意的范围。若能掌握少数几项重要因素(一般关键成功因素有5~9 个),便能确保相当的竞争力,它是一组能力的组合。如果企业想要持续成长,就必须对这些少数的关键领域加以管理,否则将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使同一个产业中的个别企业会存在不同的关键成功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有4个主要的来源:

个别产业的结构:不同产业因产业本身特质及结构不同,而有不同的关键成功因素,此因素是决定于产业本身的经营特性,该产业内的每一公司都必须注意这些因素。

竞争策略、产业中的地位及地理位置:企业的产业地位是由过去的历史与现在的竞争策略所决定,在产业中每一公司因其竞争地位的不同,而关键成功因素也会有所不同,对于由一或二家大公司主导的产业而言,领导厂商的行动常为产业内小公司带来重大的问题,所以对小公司而言,大公司竞争者的策略,可能就是其生存的竞争的关键成功因素。

环境因素:企业因外在因素(总体环境)的变动,都会影响每个公司的关键成功因素。如在市场需求波动大时,存货控制可能就会被高阶主管视为关键成功因素之一。

暂时因素:大部份是由组织内特殊的理由而来,这些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对组织的成功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领域。

[编辑]

关键成功因素的8种确认方法

环境分析法(Environmental analysis):包括将要影响或正在影响产业或企业绩效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外在环境的力量,换句话说,即重视外在环境的未来变化,比公司或产业的总体变化来得重要,惟实际应用到产业或公司上会产生困难。

产业结构分析法:应用Porter所提出的产业结构五力分析架构,作为此项分析的基础。此架构由五个要素构成。每一个要素和要素间关系的评估可提供分析者客观的数据,以确认及检验产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产业结构分析的另一个优点是此架构提供一个很完整的分类,另一项优点就是以图形的方式找出产业结构要素及其间的主要关系。

产业/企业专家法:向产业专家、企业专家或具有知识与经验的专家请教,除可获得专家累积的智慧外,还可获得客观数据中无法获得的信息,惟因缺乏客观的数据导致实证或验证上的困难。

竞争分析法(Competitive Analysis):分析公司在产业中应该如何竞争,以了解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和态势,研究焦点的集中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资料,且深度的分析能够有更好的验证性,但其发展受到特定的限制。

产业领导厂商分析法:经由该产业领导厂商的行为模式,可当作产业关键成功因素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对于领导厂商进行分析,有助于确认关键成功因素,惟对于其成功的解释仍会受到限制。

企业本体分析法:此项技术乃针对特定企业,对某些构面进行分析,如优劣势评、资源组合、优势稽核及策略能力评估等。由于透过各功能的扫瞄,确实有助于关键成功因素的发展,但实在耗费时间且数据相当有限。

突发因素分析法:此项技术亦是针对特定企业,透过对企业相当熟悉的专家协助。虽然较主观,却常能揭露一些其它传统客观技术无法查觉到的关键成功因素,且不受功能别的限制,甚至可以获得一些短期的关键成功因素,惟难以验证这些短期的关键成功因素。

市场策略对获利影响的分析法(PIMS Results):针对特定企业,以PIMS(Profit Impact of Market Strategy)研究报告的结果进行分析。此技术的主要优点为其实验性基础,而缺点在于“一般性的本质”,即无法指出这些数据是否可直接应用于某一公司或某一产业,也无法得知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编辑]

关键成功因素法的步骤

关键成功因素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一个完整的KSF分析方法主要有五个步骤:

1、公司定位;

2、识别KSF;

3、收集KSF情报;

4、比较评估KSF;

5、制定行动计划。)

1.确定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

2.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主要是分析影响战略目标的各种因素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

3.确定关键成功因素。不同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行业的组织,由于各自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差异和内部条件的不同,其关键成功因素也不尽相同;

4.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

关键成功因素法的优点是能够使所开发的系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较快地取得收益。应用关键成功因素法需要注意的是,当关键成功因素解决后,又会出现新的关键成功因素,就必须再重新开发系统。

行业关键成功因素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环节。可以通过判别矩阵的方法定性识别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其具体操作过程是采取集中讨论的形式对矩阵中每一个因素打分,一般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如果A因素比B因素重要就打2分,同样重要就打1分,不重要就打0分。在对矩阵所有格子打分后,横向加总,以次进行科学的权重分配。一般权重最高的因素就成为行业关键成功因素。下表为运用判别矩阵方法设计的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表。

[编辑]

关键成功因素法案例分析

[编辑]

案例一:运用关键因素分析法分析财务战略[1]

采用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设立公司财务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关键因素分析法(KSF)是信息系统开发规划方法之一,1970年由哈佛大学教授WilliamZani提出,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绩效评价中。关键因素分析法是以关键因素为依据来确定评价系统信息需求的一种总体规划的方法。该方法认为:在绩效评价系统中,总存在着多个变量影响评价活动目标的实现,其中若干个因素是关键的和主要的。

通过对关键因素的识别,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集合,从而确定评价系统的评价体系。利用关键因素分析法,可将公司财务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为财务策略层。按照公司财务策略组成内容不同,这一层面又分为筹资策略、投资策略和股利分配策略。

第二层面为关键因素层。关键因素是指在评级体系中对评价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对于公司财务战略绩效评价来说,其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对各财务策略实施的投入产出效率的评价,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各项财务策略实施能否使公司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2)各项财务策略实施能否使公司保持良好的财务关系因此,本文选取资金效率资金风险资金成本和财务关系为关键因素,围绕这四个因素综合确定公司财务战略的绩效。

第三个层面为关键业绩指标层关键业绩指标(KPI)是关键因素在评价活动的实际应用,其关键两字的含义即是指能反映某一关键因素的财务本质的重点指标该指标层既包括定量的财务类指标,也包括定性的非财务类指标其中定量指标主要反映各财务策略实施的成本与效果,如资金成本总资产周转率等定性指标主要反映战略方向财务关系以及战略与环境的适应性等内容,如优势与劣势公司提供信息的及时性与有用性等指标因此,该指标体系为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有机结合体这一层面将关键因素分解为具体的财务策略评价指标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财务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图

基于关键因素分析法构建的财务战略绩效评价模型分为3层:第一层为策略层,分别描述各财务策略的绩效状况;第二层为关键因素层,这里关键因素的确定将紧紧围绕资金周转效率的评价,同时兼顾财务策略实施中财务关系的评价;第三层为关键业绩指标层,根据各关键因素的财务本质细化为具体评价指标。

[编辑]

参考文献

1.↑ 昝新明.基于关键因素分析法的财务战略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财会

通讯(综合版),2008,(10)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30

分享到: 新浪微博

人人网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

本条目相关资讯

 成功绩效管理的九项关键因素 2010年12月3日2010年6月28日2009年10月8日 苹果成功秘诀:十大关键因素导致与众不同本地化、全球化以及其他有助于打造成功全球团队的关键因素

第三篇:信息系统外包关键成功因素探讨

信息系统外包关键成功因素探讨

摘要:近年来信息系统外包高速增长,并成为许多企业的IT管理方式。通过总结现有文献中对信息系统外包成功的各种定义,讨论外包成功多方面的关键因素,包括管理学、社会学、外包项目运作等几个方面,并就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对比。

关键词:信息系统外包;IS外包;外包成功;关键成功因素

信息系统外包(Information Systems Outsourcing,IS外包)是指将一个组织的部分或全部IS职能交给外部服务供应商来运作[1]。早在1989年,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有这样的预言:“在未来10-15年内,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别发展的机会和活动、业务也应该采用外包形式”[2]。同年柯达公司宣布将其信息系统外包给IBM公司,从实践上逐渐证明了外包是一种可行的IT运营方式。

随着经济发展及IT产业的进步,信息系统外包在近几年中经历了高速增长。例如,Gartner公司预计,全球IT外包市场将从2003年的1 805亿美元收入,增长到2008年的2 531亿美元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7.2%[3]。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外包成功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国外学术界也出现了许多如何使信息系统外包更加成功的文献,但国内学术界对这方面的问题仅有少量的研究。通过对国外研究的总结,可以将信息系统外包各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进行归类和整理,并为国内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一、如何定义IS外包成功

要研究IS外包的关键成功因素,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IS外包成功,即要对IS外包成功进行定义。在这个问题上,目前文献中比较常用的是Grover和Cheon(1996)所提出的三个方面的收益[1]:(1)战略收益。这是指若信息系统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的话,IS外包有助于客户集中于核心竞争力,从而使有限的企业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2)经济收益。借助于供应商的专业知识和规模经济,IS外包可使客户降低信息系统运营成本。(3)技术收益。IS外包可以使客户利用供应商先进的技术和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力资源,并避免技术过时的风险。综合而言,信息系统外包的成功是通过客户对这三方面收益的满意度来衡量的。同时,该文还提出了相关的测量题项。

之后的很多研究都借用了这三个方面。例如Jae-Nam和Young-Gul(1999)、Lee(2001)以及Jae-Nam和Miranda等(2004)都直接采用了Grover和Cheon(1996)所开发的测量题项,用于测量IS外包成功。Jae-Nam和Young-Gul(1999)采用两个视角来衡量IS外包成功[4]:企业视角和用户视角。企业视角是站在组织的角度,而用户视角则是站在员工个人的角度。在企业视角内,他们使用了战略收益、经济收益和技术收益。在用户视角内,外包成功是指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的高低。本文也是为数不多的使用两个视角来衡量IS外包成功的研究。Lee(2001)将IS外包成功视为是在战略收益、经济收益和技术收益这三个方面中,客户的需求和外包结果之间的相符程度[5]。Jae-Nam和Miranda等(2004)使用战略能力、成本效率和技术催化三个方面来衡量IT外包成功[6],尽管用词有所改变,但所用的测量题项并没有改变。

此外,也有一些研究没有直接使用上述三个方面,但对外包成功的定义与之比较类似。Saunders和Gebelt等(1997)通过四个方面来衡量IS外包的成功[7]: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战略因素、对合同的总体满意度。与前述文献不同,在前三个方面,他们采用的是自己开发的测量问卷。而对于合同的总体满意度则取决于收益的实现程度,因此它可以被认为是由前三个方面所导出的结果。Koh和Soon等(2004)通过满意度及继续合作的意愿来衡量IT外包成功[8],并借用了Saunders和Gebelt等(1997)一文中对满意度的衡量方式。

Lacity和Willcocks(1998)使用“期望成本节约的实现”作为IT外包成功的指标[9]。按照前述三个方面的划分,“成本节约”可被认为是一种经济收益。他们仅采用该指标的原因有:(1)“降低IT成本”是被提及最多的外包动机和期望。(2)它有利于研究者从一个特定组织中的各方取得一致的看法。(3)它是最容易验证的结果。(4)许多其它的动机可以从成本效率的角度来进行解释。

综合来看,目前文献中对外包成功的定义是比较一致的,多数文献根据客户对战略收益、经济收益和技术收益的满意度作为外包成功的衡量标准。尽管也有一些其它的衡量方式,但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国内未来的研究中,也可以采用对这三个方面的满意度来衡量IS外包成功。这样既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也可以使研究的结果能够相互可比。

二、IS外包的关键成功因素CSF

IS外包需要涉及至少两家企业,并且会涉及不同的行业。外包服务供应商一般来自IT行业,而客户企业则一般来源于非IT行业。因此,IS外包的结果会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同时,现有文献中所提到的IS外包关键成功因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s,CSF)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总结,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分别为管理学、社会学和外包项目运作方面的CSF。同时,有些环境因素虽然不是外包成功的直接因素,但会影响上述各方面CSF发挥作用的程度。在以下对各种CSF的讨论过程中,均是站在客户企业的角度。

(一)管理学方面的CSF

管理学方面的因素关注对IS外包的计划、组织、协调等,主要因素有:

1.战略管理能力。Jae-Nam和Miranda等(2004)提出了IT外包战略的三个维度[6]:集成度(外包的IS职能占全部IS职能的比例)、控制权的分配(是由客户还是由供应商来管理外包过程)和实施期间(合同期限的长短)。其结果表明,能使这三个维度得到匹配的IS外包战略更容易带来外包成功。不同类型的IS职能所需的外包战略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除了外包战略本身各个因素间的匹配之外,外包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匹配是对于外包成功来说很重要的。Jae-Nam(2006)的结论表明,外包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匹配可以带来更高的外包收益和企业绩效[10]。因此,这里所说的战略管理能力包含了两方面的能力,都有可能对外包的成功产生影响。

2.知识管理能力。由于IS外包是跨越组织边界的活动,供应商所具有的技术知识以及客户的业务知识如何在双方进行分享就显得非常重要。Lee(2001)使用知识共享作为影响IS外包成功的因素。结果表明,知识共享对IS外包成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5]。吴锋和李怀祖(2004)认为,流畅的知识流动、和谐的客户供应商关系以及稳定的环境是外包成功的保证[11]。这些研究表明,知识管理能力对于IS外包成功来说是很重要的。

(二)社会学方面的CSF

社会学方面的影响因素注重双方的社会交互,将双方的关系看作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并更加看重“人”的因素。现有的研究主要考虑了如下方面:

1.合作伙伴关系。外包不仅仅是关于IS商品的简单合同,管理与外包服务提供商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12]。Jae-Nam和Young-Gul(1999)检验了伙伴关系质量和IS外包成功的关系[4]。此处的伙伴关系质量通过相互信任、对对方业务的理解、收益和风险共享、避免冲突及相互之间的承诺五个方面来衡量。结果表明,伙伴关系质量对IS外包成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双方的信任是在外包文献中经常被提及的关键成功因素[13-14],值得引起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而且,在外包项目中建立信任比在企业内部建立信任要困难的多,需要合作双方付出更多的努力。在企业内部,员工之前已互相认识,并且都知道他们的关系不仅仅局限在当前的项目中。而在外包的项目中中,双方的成员通常在事先并没有多少关系,很可能会采取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义行为是供应商只为自身而不为客户着想的行为,如在客户不了解所需技术知识的情况下,侵占客户的资产并挪作它用。这是客户始终都存在的担忧。因此,双方建立信任关系对于外包的成功尤为重要。

对对方业务的理解也是外包成功的重要条件,尤其对于资产特殊性较高的客户来说。资产特殊性是指外包项目中所涉及的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资产特殊性越高,则供应商理解客户的业务就越有困难。因此,客户方企业也要让自己的员工融入到外包项目中,而不能完全依靠外包商[15]。这样既有助于外包商理解客户企业的业务,也可以使客户企业的员工及早熟悉外包商在项目中所使用的专业IT技术,利于项目的顺利进行。当然,对于不同的信息系统职能来说,对对方业务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程度。如在系统开发外包项目中,供应商需要更多的理解客户企业的业务性质,从而需要更多的伙伴关系,而在IT基础设施运营中,由于该业务比较标准化,则不必要深入了解对方的业务[16]。

2.心理契约义务(Psychological Contract Obligations)。Koh和Soon等(2004)使用双方的心理契约义务作为IS外包的关键成功因素[8]。心理契约是指个人对其在一个契约关系中相互义务的认识。这里强调的是一方对另一方义务的认识,注重双方的社会交互。研究发现客户和供应商分

第四篇:关键成功因素的概念

关键成功因素的概念是由D Ronald Daniel在1962年首次提出的,他后来成为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的常务董事。Daniel指出CSFs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必要支持。1970s的早期,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识别出影响CSF的五种可能来源,包括:

 行业结构;不同行业的结构不同,它们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不同的。例如中国石油行业是

寡头垄断结构,而零售行业是完全竞争结构。在石油行业,关键成功因素之一可能是原油的稳定供应,而在零售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可能包括零售商品的质量和定价等。两个行业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是不同的。

 竞争战略、行业定位和地理选址;行业中的每个企业都处于独一无二的位置,这是由企

业历史和当前竞争战略引起的。对于处于寡头垄断或垄断行业的小企业而言,大企业的行为通常会对小的竞争对手产生新的、显著问题。小企业的竞争战略可能是建立一个新的细分市场,摆脱完整的产品线,或者在不同产品线中配置不同的资源。这种战略是对大企业战略的一种回应。因此大型组织的战略可以是小型组织的关键成功因素。例如Dell在小型、便宜电脑领域的竞争战略是其他电脑制造商的CSF。小型组织必须识别他们可以采取的应对战略,以及衡量这些应对策略的有效性。在同一行业中,若组织采取不同战略,他们的CSF是不同的。例如采取成本领先战略的组织,其关键成功因素之一是严格的成本控制,而采取差异化战略的组织,其关键成功因素之一是新产品推出速度等。

 环境因素;宏观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组织CSF的变化。例如在1970s早期,美国企业中的高层经理几乎无人会将“能源供应”作为关键成功要素。然而,随着OPEC的成立以及石油禁运,充足的能源供应和能源价格稳定对组织规划和绩效有显著影响,因此能源供应这个因素越来越受到大多数高层经理的关注。

 临时因素(temporary factors);内部组织因素通常导致企业关注临时的关键成功要素。

这些要素主要是指在某个特殊时期内会对组织成功产生重要影响的活动,某家保险公司由于其错误销售而受到行业管制部门的惩罚,那么短期CSF则是确保类似的错误销售和财务惩罚不会再次出现。

职能管理岗位(functional managerial position)。每个职能管理岗位有其自己的关键成功因素。例如几乎所有的制造经理都关注产品质量、库存控制和成本控制。

第五篇:某钢铁企业关键成功因素

首先本组在学期开始即召集分组讨论,希望能找出以往素有【国营企业模范生】-中钢公司在生产管理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并提出该公司生产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之诊断探讨。

本组成员分头搜集资料,包括中钢公司网站上的公开信息、相关的书籍及学术报告及部分来自任职于中钢公司转投资企业之朋友的访谈结果。根据这些资料经过数次的分组讨论,本组初步认为中钢公司在「成本」、「研发」、「原料」、「品质」、「设备」、「自动化」及「物料」等方面具有优异的表现。

关键成功因素之一:自主管理活动

1推动自主管理活动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是全面品质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重要的一环,系由日本品管大师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民国51年)创始推动,主要是提倡「以现场领班为中心,组成一个圈,共同学习品管手法,使现场工作成为质量管理的核心」,国内企业由顺风工业在中国生产力中心协助下,于民国56年组成我国第一个品管圈。中钢于民国68年6月由执行副总经理率团访问日本钢铁界回来后,正式确立推动方针,并明订列入公司中程计划管理革新项目之一,经一年半之准备、宣导、训练后,于69年12月16日公司开工三周年纪念日正式全面推行,取名「自主管理活动」,英文名称「Creative Development Activities」,简称「CDA」。70年4月举办第一届成果发表会,以后每年分别于4月、8月、12月举办三届发表会,而优秀圈代表公司参加外界举办之全国性竞赛,均能获致优异的成绩。

2推行5S运动

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端赖掌舵者(经营决策者)的睿智与决断,除了必须要时时存有经营危机意识外,另外必须运用各种管理手法来强化「企业体质」。惟有高阶经营管理者在正确的经营理念引导下,结合其经营策略与内部人、制度、方法、设备、资金等资源,将各种经营上或管理上的各项问题予以合理化。面对着日日与我们为伍的工作环境,成本过高、效率欠佳、品质不良、劳力不足….等问题,若不冷静的加以分析与检讨,我们实在很难突破现状,而5S就是突破现状与解决这些问题的左右手。而透过5S的活动中,可以将这些问题透明化并加以彻底的解决。在5S的活动中,所运用的各种方法与技巧,其实就是一种合理化的工具,也是一种培养制度与人才最佳的途径,借着5S活动的推动,也让工厂或企业持续不断的合理化,进一步奠定管理的根基。

5S涵义:所谓5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及修养(Shitsuke)等之简称。

3自主管理活动的检讨

推动自主管理活动主要目的是期望借着这个活动来培养同仁问题意识及改善意识,透过Plan、Do、Check、Action管理循环的运作,来增进同仁逻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级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使同仁在工作能力不段提升及问题持续解决中,满足其成就感与参与感,进而改善中钢企业体质。

关键成功因素之二:设备方面

1适度的设备维护保养

其实整个设备维护保养的发展史都可以在中钢身上看到,其划分如下;

(一)损坏维修(Breakdown Maintenance;BM):

(二)定期维修(Time-Based Maintenance;TBM):

(三)情境维修(Condition-base Maintenance;CBM):

2实施全面生产保养【TPM】

中钢公司也进入所谓的全面生产保养(Total Production Maintenance;TPM),其维护理念为:

(一)维护成本越来越高,已成为企业成功关键因素。

(二)设备越来越贵、精密、自动,一有故障将造成公司巨大损失。

(三)生产设备复杂化后,势必无法做到百分之百检验,因此必须开发设备诊断、制程诊断技术,以随时提供品质信息。

(四)从60年代品质为核心的TQC到80 年代后半以硬设备为中心的TPM。

(五)强调全面提升设备的使用率,才能改善企业体质。

3优异的维护技术

就维护技术上我们将分三方面讨论:

(一)修理技术(Trouble Shooting)

以最快及最正确的方法去抢修设备、吊具的选用、由油压辅助机械的应用、拆卸技术、钳工技巧、工作方法研究等均将影响修理绩效。

(二)检点/诊断技术(PM)

预防保养、预知故障、侦测设备、震动、温度、油质,五种感官分析故障原因,采取改善对策,并防止故障再发,准备备品,安排定修工作,规划定修人力、机具,PM做的好,可产生良性循环。

(三)设备改良改善

材质更改、油脂更改、管路更改、磨耗更改、警告装置增设。

4明确的维护任务

中钢公司自1977年投入国内一贯作业钢产后,产能不断的提升,其所凭借的不仅是优秀的人才,其背后所支撑他们的必是强而有利的设备保养维护制度。其维护单位的任务为:

(一)维持设备运转、产品品质、成本、安全、效率功能。

(二)改良善备,提升功能与效率,改善产品品质,期减少运转人力。

(三)开发新技术能力,以符合高品质产品之需求。

(四)维护技术专业化,提升维护人员技术水准。

(五)降低维护成本,并进而追求对公司总成本之降低。

而其作业策略为:

(一)强化维护管理,提升自有能力专业技术。

(二)扶持协力厂商技术及管理能力。

(三)维护技术之研发与发展。

(四)维护组织合理化、活力化。

(五)有效运用人力,提升维护作业生产力。

(六)维护作业信息化。

5弹性的维护系统与组织

其维护单位系统采行中央维护(Centralized Maintenance)与地区维护(Field Maintenance)双轨并行制:

(一)中央维护:于钢铁生产部门下设置设备处(W6,一级单位)专司中央维护及支持地区维护之责。

(二)地区维护:于钢铁生产部门及铝品生产部门所辖各生产工厂、生产支持单位下设立设备检修室(Wx6,二级单位),专司该厂、处设备检修、维护及与中央维护之协调联系事宜。

关键成功因素之三:人员方面

1积极培育训练员工

公司于依人事规定的选用过程步骤,如履历表的筛选、晤谈等,至完成选用决策成为公司员工后,新员工的始业训练以及长期员工为因应科技技术的快速成长、必须学习新的技术以及环境激烈变动所需的多能员工等因素,训练是极其重要且不可或缺的。

(一)、公司的教育训练政策为:1.训练从业人员胜任其现职工作,并培育公司经营发展所需要之人才以确保公司之生存与发展。2.人力资源处人力发展组负责依「教育训练手册」推动并执行教育训练。3.各厂处标准教育训练课程依「教育训练手册」实施。4.有关非破坏性检验人员依照其所受之教育训练及经验审定其资格。5.训练记录由人力资源处人力发展组依据「品质记录管理规定」保存。此目标即是为使员工发挥潜能,故相对地重视训练与记律。

(二)、员工的教育训练有: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如个性、耐力等,天生的很难训练。可携带的技术(transferable skill)如语言、理念、人际等,可带着走的技术,不会因工作的更换而消失。与工作有关之技术(job-content skill)如电机、机械、车床等,是可以训练的,但工作或职位更动后使用机率可能大为降低。以上是以本身与工作相关的教育训练分类。

2注重员工工作安全

在处于传统制造业的高温、高噪音的环境下,工作的安全性更是不可疏失,意即所谓安全第一。外界环境激烈的变动,产生因激烈竞争产生的工作压力,若不加以舒缓,长期会造成身体、心理的过度负荷,因而产生不安全的行为,造成工安事故。工安事故的发生经统计结果大部分由不安全的行为所造成,不安全环境所造成的比例甚低。

影响工安最主要的因素有安全的环境与安全的行为。要有安全的环境5s是极其重要的,每位员工皆须随时保持安全环境的习惯。如将必要物与不要物分开之整理,整顿使必要物可马上取出,为使异常现象易发现须作清扫之工作,以上改善之工作完成后尚须全体员工加以维持之修养。安全的行为最可靠的是养成安全的习惯,如至工作场所一定要带安全的护具等。亦要注意混沌-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与骨牌效应。如操作员微小的疏失可能造成公司的大损失及因个人缺点,引起不安全的环境与不安全的行为的事件(event),致使产生意外事件之事变(incident),因而引起虚惊或伤害之事故(accident)。亦即要有没有绝对的安全,但大多数的危险是可以预防的,没有绝对百分之一百都是好的员工,但透过安全管理活动,可以作到绝对的零事故的观念与作为。工安是靠预防的,绝不能累积事故的经验来改善工安。

3实施员工辅导计划【EAP】

为能使员工有良好的技术及员工的生涯规划,使员工对公司更有有向心力,于是成立人力资源处人力发展组,负责教育训练系统之建立及实施等业务。

员工辅导规划:我们没有问题的员工,但有员工问题。为能使员工在竞争激烈的浪潮中,持续成长。所以除了自身努力外,尚须自我管理以解除压力,公司为了使员工能安心工作,使员工能更有效的解除压力、并解决员工问题。使员工过着更有意义的人生,特别与大学的心理教授合作,前来辅导员工,目前的成效良好。

关键成功因素之四:研发方面

1重视研发、投入大量资源

赵耀东先生于创办中钢之初即极重视研究发展,于民国66年9月即成立了研究发展处,并于民国76年1月扩编成为钢铁铝品以及新材料两个研究发展处,目前共有25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共有54人。中钢一年于R&D的花费约8.5亿元,占营业额0.9%,在中钢的研发强调应用导向,制程的研究要能应用到现场,产品的研究要能落实到市场,属理论性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则委托学校及其它研究机构进行。

2技术领先,不断开发高品级新产品

(1)建立自主技术能力,开发高品级钢材,建立全球性品牌知名度。

(2)引导下游建立正确用料观念,采用高品级钢材,开发高附加价值产品。

3掌握最终用户需求,开发适合客户制程需要之产品

(1)与客户保持密切双向交流,进而引导用户配合产品特性调整制程设备,诱发用户潜在需求;一方面逐步突显中钢产品特性,适度区隔市场,建立客户对中钢产品的依赖性,维持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藉以提升中钢产品附加价值,如货柜用钢、制桶用料、预力钢线、电镀锌钢片、电磁钢片及热浸镀锌钢片等材料市场之开拓。

(2)中钢针对产业特性而开发的独门产品,包括U型伞骨材料、自行车五通管等,都是造就台湾第一的幕后功臣。

4增设新产线、扩充新产能、研发新技术

中钢主要产品2000年出货量前10名客户所占比重

如3.5阶、4阶扩建、不锈钢开发、热浸镀锌线(主攻汽车、家电、底材、计算机)及非方向性高品级电磁钢片新产线等,藉以扩充产品领域,扩大材质尺寸供应范围,提升产能,巩固国内市场领导地位,并增强外销潜力,扩大参与国际钢铁市场之实力与空间。此外,为加强产品差异化,避免市场冲突,中钢并不介入钢筋等低附加价值,产能过剩之产品,而积极朝附加价值较高,尚具取代进口空间之热浸镀锌及电磁钢片等高品级产品发展。

关键成功因素之五:成本方面

1低成本竞争策略(Cost Leadership)

在竞争激烈的钢铁产业中,中钢的获利能力一向极佳,税前净利率约在20%,股东权益报酬率及资产报酬率也有10%左右(详图5-1),被誉为全世界最会赚钱的钢厂。由于钢铁产品仅是初级材料而已,竞争者间的产品差异化(Differenciation)不大,价格也就没有多大差异,在不景气的时期,供需失调,常以降价作为竞争的唯一手段。中钢产品内销约占80%~70%,外销约占20%~30%,无论内、外销都面临激烈的全球性竞争,获利来源主要在于低成本的竞争力,在同样的价格下,比竞争者低的成本自然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

低成本竞争力的来源,除了点点滴滴不断的合理化以改善生产作业外,透过策略性的成本控制途径,使中钢自成立以来就奠定了很好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基础。由于成本控制作得好,景气好时获利多,不景气时也不致于亏损。

2策略性的成本控制

1.临海设厂

二次大战前,钢厂大多建在内陆煤矿与铁矿砂的产地附近,以节省原料运输成本,只有具备煤、铁原料的产国才有资格发展钢铁工业,欧洲国家、美国、中国莫不如此。

但二次大战后,载重动辄十万吨以上之超大型轮船兴起,把高品位的冶金煤与铁矿砂(含铁分达百分之六十以上)自遥远的产地如澳洲、南非、巴西运到亚洲并非难事,运量大使得原料运输单位成本降低,于是年产能高达数百万吨甚至上千万吨的一贯作业大钢厂纷纷设立在临海地区,同时方便笨重的钢铁成品出口,这种临海设厂(Costal plant)模式为二次大战后日本迅速复兴其钢铁工业的重要策略,引起韩国浦项与台湾中钢的效尤。

中钢在规划建厂地点时,为了方便煤、铁原料进口、钢铁成品出口,即把厂址设在高雄小港的临海工业区,在一片甘蔗园与鱼塭的原址上,建立台湾第一座一贯作业大钢厂 其中包括可供十余万吨级运料专轮与成品船进出的码头,确保低廉的运输成本。

2.规模经济

一贯作业大钢厂是一资本密集的产业,达到一定产量才符合规模经济,成本才低。但市场需求量可能短期间内尙无法支撑符合生产规模经济的产量,所以中钢在建厂规划时以规模经济产量年产粗钢八百万吨为基础,考量所需要的土地、布建各项基础设施,但依市场需求的成长,分阶段扩建产能。从民国六十二年起历经二十五年、分四个阶段扩建产能至八百万吨。

3.制程技术的选择

一个新方法,新制程的抢先使用,即可奠定一个企业永续经营的根基与竞争优势。

甲、百分之百连续铸胚法

连续铸胚法是1970年代初期新发展的钢铁制程,此法将粗钢(钢液)直接转换成钢胚半成品,不经过铸锭与开胚两个步骤。其优点是缩短制程,生产效率高,产出率亦高;又直接以钢液铸胚,不须再加热,能源消耗少,制成半成品的成本自然降低。

中钢在第一阶段建厂时即采用连续铸胚法制程,而且是当时全世界第一家一贯作业钢厂采用百分之百连续铸胚的厂家。当时连续铸胚法尚在发展中,没有达到今日成熟的地步,中钢骤然采用,而且又是百分之百,多少带些冒险。同一时期建厂亦采用百分之百连续铸胚法的尚有新日铁大分厂,不过大分厂最初仍设有简单的钢锭铸造设备,万一连铸发生故障,钢液可以转作铸锭,而中钢则无备用的铸锭设备。之后,中钢更在连续铸胚之基础上,采用连续数炉钢液浇铸钢胚的「连连铸」,更是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具体做法。

乙、高炉喷煤与富氧

高炉炼铁制程需要焦炭、重油或粉煤为燃料,但炼焦有环保考量而产量受限,重油则受石油危机而价昂,粉煤是成本较便宜的燃料,燃烧效率佳,具有增加铁水产量的效果。为了更提高炉内的燃烧效率,搭配氧气富化将氧气注入炉体内帮助燃烧。大致来说,氧气富化率1%,铁水可增产约3%,目前中钢四座高炉氧气富化率约介于2%~4%。

3超产能生产

在一定的设备产能下,产能利用率越高、产量越多,固定成本支出不变,只有变动成本会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平均单位成本自然较低。中钢的生产计划,不但讲求提高产能利用率,甚至要求超产能生产,以炼钢厂为例,历年来的产能利用率都在100%以上,近数年来甚至在120%左右。

4标准成本制度

民国六十五年左右中钢在美国钢铁顾问公司的协助下,导入标准成本制度作为成本控制的工具,实施至今已有二十年以上的历史,系国内少数采用标准成本制度的企业之一。其实标准成本制度与现今非常热门的作业基础成本制(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极为类似,每一成本中心在设定的标准单价下,依实际作业量挣得(earned)之预算金额与目标比较,以衡量成本绩效。每个月分由厂处长召开各厂处成本会议及生产副总召集全厂成本会议,检讨成本控制绩效。多年来中钢能有高度的成本意识及傲人的成本竞争力,标准成本制度及成本会议的运作应是成功因素之一。

5整体信息系统

低成本竞争须要整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持,提供各种生产与成本信息。中钢在建厂之初即以管理计算机化为经营理念,发展整体性的管理信息系统,历经二十余年的不断改进与经验,已建立企业e化的整体环境,透过作业流程控管及讯息通报管理与ERP系统结合,让使用人员能够很快的存取与分享信息,以建立快速沟通及协力合作之机制,有效地缩短整体作业流程,提升企业之竞争力。中钢整体信息系统近年来也透过子公司-中冠信息积极推广至国内外企业使用,大陆上海宝山钢铁已经导入,武汉钢铁刻正进行中。

设备方面的建议

从以上看来,本组有些建议提出:

(一)由于中钢是一生产性公司,设备检修时间之长短直接影响产能,是否可于每次检修后做一讨论如何做能再将检修时间减短,一直到检修时间无法可减为止。

(二)检修时间之长短端视备品准备之充分与否,是否有足够之协力厂商可做一强力支持?且备品量之多寡直接影响的即是成本之积压,如何再两者之间取舍?

(三)如何管理外包商之品质将成为精简人力后重要之课题,对外包商如何训练、审核及员工如何尽责监工?

维修人员皆学有专精,但是分工太细,如电气、仪器、仪表三种工作之重迭性越来越高,是否考虑进行人员轮调以培养其次专门技术,以利尔后维修之便。

给人员方面的建议

本组针对方面也提出一些参考建议如下:

(一)协助员工了解自己的事业生涯规划:许多公司的专业员工的事业生涯并非以直线进行,而是有不同、不连续的发展阶段。必须让员工清楚某些行动或态度有助于某阶段的成功,确有助于进入下一阶段。有学者将员工的事业生涯分成四阶段:1.学徒。2.同事。3.师父。4.支持者。当然必非每个员工都适合、有机会完成所有的四阶段,但让员工知道自己的角色的阶段性任务及明了必须适度改变工作态度,对员工与公司都有好处。

(二)员工的进用应该更具弹性及多元:中钢员工的平均年龄已接近五十岁,可算是相当老化的公司。人老了,企图心比较不足,对于开拓新事业信心不够;加上科技、技术及产业都有快速的变化,中钢如何努力适应呢?另一方面,本组建议应该采取更弹性及多元的方式来进用员工。

5.7未来研发的策略及挑战

有鉴于一般低品级产品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必需更加速新产品的开发以维持 获利,公司计划于未来三年内开发出年产能100万吨之高竞争力产品之生产能量,于此方针目标下规划出54项的高竞争力产品,期能透过这些产品的顺利开发,提升中钢产品的竞争力。除了钢铁产品外,中钢也已展开其它非铁材料之开发,以符合“工业材料供应者”之角色定位,目前已成功商品化的包括光盘用溅金靶材、铁氧磁材、陶瓷电阻等。

未来面临之挑战

高客制化趋势:90年因新产能持续投入,而世界不景气下,供给大于需求,致行情大幅下滑30%,钢铁整体行业大多陷入亏损,但高客制化产品如钢板、条线等,利润相对较高,中钢有坚强研发资源,应积极朝高客制化、高利润方向努力。培育未来之核心能力:低成本的生产技术及结构是中钢最主要的核心能力也是关键的成功要素,未来应全力于客户关系的服务差异化。

后进地区急起直追:中国大陆挟其充足的天然资源与其人力优势,潜力不可忽视,但短期仍缺乏资金及技术,两岸各有互补,中钢未来与中国大陆宜保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共创双赢。

未来努力的方向

1铁水、钢胚增产,提升生产力

(一)89钢液产量1025万公吨,创历年记录。同期铁水产量961.7万公吨,相当于高炉内容积产量2.22MT/M3天,与少数极优异先进钢厂之绩效(如荷兰Hoogoven #6BF 2.5MT//M3天)相较,尚有挑战空间。

(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压缩热轧钢卷与扁钢胚之价差。在轧延品销售成长不易之下,如能增产扁钢胚予以外售,将有助于改善子公司烨隆钢铁营运能力,并增加本公司营收。

2积极进行组织人力合理化

(一)每人粗钢产量、用人费率(对营业额比)为衡量一贯作业钢厂用人绩效的重要指标。中钢90每人粗钢产量约1,196MT/人年,较之世界顶尖竞争对手韩国浦项钢铁的1,350MT/人年与新日铁的1,400MT/人年,落差不小,且有日益扩大趋势。而用人费率方面,中钢与韩、日钢厂相较亦有3~7个百分点之差,显示中钢面临之成本竞争压力日增,期望未来三年生产力以每年提升5%之速度追赶。

(二)在利用现有设备尽量增产外,为达提高每人粗钢产量,已确定91~94较现有人力精简4.5%,至100年精简15%,期能将用人数降至7,500人,生产力提高至1,500MT/人年。为达此目标,采遇缺不补、鼓励提前退休、鼓励转任子公司等措施。

3高竞争力产品开发

(一)在一般品级产品竞争力逐渐失去情形下,为维持竞争优势与获利,必须藉由技术与设备的开发与引进,积极开发过去无法生产之高品质高品级高价位产品,以提升高品级产品领域之供料能力。技术部门将于未来三年内开发已有潜在市场的高竞争力产品41项、98.6公吨。

(二)营业部门研订客户配合激励措施,并选派生产部门专业人员支持客户之需求响应,以促进高竞争力产品销售。

4流程再造,延伸供应链

(一)新经济时代的致胜关键在于价值创新,其内涵不仅是新产品和技术之创新,更重要的是事业经营模式的创新,韩国浦项钢铁的经营革新计划即是一个典范。

(二)过去中钢在作业流程改造上,较着重去除浪费的局部改善,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与广泛应用,流程再造的概念除了持续进行公司内部作业流程的顺畅化外,更要打破各单位间之藩篱,连结从原料供应至顾客服务的一连串业务,重新建构具有独特性之核心能力。

(三)未来努力方向在于确认流程再造的愿景与方向,成立流程再造委员会或团队,选择卓越的合作伙伴,重新设计能满足绩效目标、创造顾客价值的创新性及整合性供应链。

未来之新典范应由『向内看』改为『向外看』。亦即由注重『内部绩效的提升』转为『创造客户价值』。生产经理将从重视生产(发展新产品及提高生产效率)转为重视客户(满足客户要求及提供更佳的服务)。服务的附加价值将大于生产,今后,所有制造业都是服务业,都是为了服务客户而存在。

由于全球经济成长趋缓及钢铁业长期处于供过于求,造成一年多以来钢品价格一再往下修正。在面临煤铁原料上涨、钢价下跌的双重冲击下,展望来年,景气非短期内可以复苏,中钢唯有持续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提升品质、开发高竞争力产品及积极进行流程再造,以满足客户需求,确保公司获利能力、永续经营。

下载信息化教学关键成功因素及其发展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化教学关键成功因素及其发展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精益六西格玛关键成功因素(合集5篇)

    精益六西格玛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的关键成功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关注系统 精益六西格玛的力量在于整个系统,精益六西格玛不是精益和六西格玛简单相加,而是要把......

    行业变革的驱动因素和行业关键的成功因素

    房地产行业变革驱动因素分析行业变革驱动因素是指那些改变整个行业及竞争环境的主要原因及因素。敏锐地判断行业驱动因素是为了在制定战略时充分考虑几年后行业将发生的变化......

    世界级国家图书馆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精选五篇)

    世界级国家图书馆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张收棉/李丹/程鹏/赵悦/韩新月 2012-10-28 16:18:27 来源:《图书馆建设》(哈尔滨)2011年8期 【英文标题】Key Successful Factors of Wor......

    实施ERP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系统化、信息化的管理是企业提高效率的根本所在,而ERP(Enter priseResourcePlanning)的实施正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据安达信公司的调查统计,从1991年起计算,中国企业引进的MRPⅡ、ERP项目中约有50%的项......

    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

    什么是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 关键成功因素法(key success factors, KSF)是信息系统开发规划方法之一,由1970年由哈佛大学教授William Zani提出。 关键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

    如何评估企业的行业关键成功因素

    如何评估企业的行业关键成功因素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顾问 曲飞宇关键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 KSF)是产业分析时最需优先考虑的要项,也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控制变量,其能显著......

    东风汽车发展历程及成功因素[★]

    东风公司,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督管理的中央企业,中国三大汽车企业集团之一。 东风汽车公司始建于1969年,是中国汽车行业骨干企业之一。公司主要业务分布在十堰、襄阳、武汉......

    电话营销和销售的6个关键成功因素

    电话营销和销售的6个关键成功因素企业实施电话营销和销售成功与否,与6个关键要素有关系,我称它们为关键成功因素: 准确定义你的目标客户 无论你是以Inbound Call销售为主,还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