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盛新凤教学实录—《去年的树》
盛新凤教学实录—《去年的树》.txt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盛新凤教学实录—《去年的树》
执教:湖师附小 盛新凤
记录者:崇文实验学校 张玲娟
一、揭题导入,初读交流
T: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大树唱歌呢,大树呢,摇曳着茂盛的枝条正动情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丽的图画呀。是吗?
S:(犹豫着说):是。
T: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一起来读一段美丽的故事。(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
T: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书。你可以一个人读,可以找伙伴读,让我们尽情地与课文交流对话,看看会有哪些收获?(教师巡视,学生读书3分钟)
T:读着读着,你有什么话想说了吗?你的感受,你的疑问,你的收获都可以说。
S:我想对课文提一个问题:树为什么要锯掉?
S:我觉得收获就是,我觉得树和鸟儿真是一对形影„„那个至交的好朋友。鸟儿从南方飞来后发现树不见了,就千里迢迢地寻找树。他通过各种方法,终于找到了树变成了火柴。最后火柴被点燃了,变成了„„
T:你是被小鸟和大树之间的这种真情感动了,是吧?好,还有谁?
S:我想对作者提个意见,提一个疑问。为什么这篇课文取名为《去年的树》呢?
S:我发现了鸟儿它是一直十分守信的鸟儿。
S:我想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树锯成了木条,制成了火柴,点燃成了火以后,鸟儿还会对灯火看了这么久,还唱起了那首去年的歌?
T:同学们问题很多,感受也很多。你们了不起,第一次与课文接触,就有那么大收获了。这篇课文在语言上有一个特点,你们发现了吗?以什么为主的?S:对话。
T:它是以对话为主的。你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数数一共有几组对话?S:有四组。
T:哪四组,你数出来?
S1:小鸟和大树的对话。S2:小鸟和树根。S3:小鸟和大门。S4:小女孩的对话。
二、研读对话,训练朗读
1、指导学习第1组对话。
T:我们先来看第一组对话。冬天到了小鸟要到南方去过冬了,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地惜别。(学生串读对话。)
T:你们想,这对好朋友在分别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对话的?请你也就近找一下你的好朋友来练一下这组对话,好吗?(生就近找一位好朋友读,师指导)
T:你们想表演,想读了,是吗?(指名一组读)
T:老师发现她读的时候,“我明年一定回来”,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S:因为它答应„„因为树叫它明年回来,它答应了,他们是好朋友,所以它语气非常坚定。
T:真好,她是坚定地向朋友保证,明年一定回来,是吧?在指名读。
T:你真像大树啊。你在模仿大树的语气是吧。
S:大树的语气很粗,有一种非常成熟的感觉。
T:你的感受非常独特。从他们地对话中,我们感觉到这对好朋友他们地感情是多么深厚啊,让我们的男孩子来读,像刚才那位男同学这样读出自己的个性,女孩子读小鸟。咱们一起来对对话看,好吗?(男女生分角色读)
T:你们这是在向朋友保证啊,坚定些,再来一次,好吗?(女生读)
2、自学三组对话。
T:他们就这样依依惜别,并做了约定。第二年的春天,小鸟满怀深情地跑回来找它的好朋友大树。然而,往日朝夕相处的伙伴却不见了。她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下面的三组对话,老师想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面合作来练读,好吗?你们可以自己选定一个角色练一练。(生自由练习)
T:请你们这一组。(指名读)同学们他们这一组读得怎么样?S:(犹豫着说)好。
T:都觉得好?这样吧,你们有意见可以提,你们觉得好可以夸夸他们。咱们跟他们直接对话,好不好?
S:我说小鸟应该读得更焦急些。我觉得这样子还不够焦急。
S:我觉得小鸟应该读得再活泼一点。
T:活泼,你觉得是吧,情感上要焦急一点,样子要活泼一点,是吗?
S:我觉得树根应该读得悲伤一点。因为树根和树它们两个是命运相连的。就等于是好朋友一样。如果哪一方不见了,或者死去了,他们应该是很悲痛的。
T:这是你独特的体验,真了不起。
从同学们的意见中,我们感觉到了,大家都觉得作为主角的小鸟的话非常重要,应该好好地体会把握。是这个意思吗?那么就这样,让我们先来重点练读小鸟问的三句话。这样吧,你一个人先在位置上看着屏幕自己练一练。感觉一下,体会一下,该怎么读?开始吧。(生自由读)
T:教师依次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直至读出焦急的语气,最后齐读训练3遍。
T:那一声声急切地询问流露出小鸟对大树的无限深情。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这一分真情感动了?
*角色扮演,体验感知。
这样吧,谁来做一回小鸟。好吗?你也来做一回小鸟。你别拿书。出来,就出来。你们在教室里,就这样就这样飞呀,飞呀,寻找着她的好朋友,你在谁的身边停下来,那个同学就做你的配角读。明白吗?你们可以用自己的话,(两组同学分角色一起进行)
T:小鸟,找到朋友大树了吗?S:找到了。
T:找到了?知道了,但是还没有找到。找不到朋友大树,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来体会这句话。(生读)
T: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的心情怎样?你说
S:我的心情非常焦急。T:你焦急。你呢?
S1:非常紧张。S2:我为小鸟而感到悲伤。S3:我感到伤心。
T:你伤心,你们是不是在心里呼唤着自己的朋友大树。你们怎么呼唤的?你们怎么呼唤的?
S:大树你在哪儿呀?
S:大树呀大树,你到底在什么地方啊?
T:还有„„
S:大树你去哪里了啊?
S:大树你快回来吧,小鸟正在等着你呢。
S:大树,难道你忘记了咱俩的约定吗?我还要给你唱歌呢。
3、二次质疑,体悟主题。
T:真好,同学们,小鸟对大树的这种焦急、牵挂、担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最珍贵的友情。让我们再一次深入地和课文倾心地交流对话,来体会这种情。村子里,煤油灯旁,一对好朋友又见面了。大家把书拿起来,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段。(生读,有误)
T:读着读着,你们又有什么问题了?有问题了吗?
S:鸟儿看到灯火为什么还要唱去年唱过的歌?
T:还有那么多问题,就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你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回答别人的问题。明白吗?有问题你站起来就说。
S:我能解答**提出的问题。因为在一年前,这小鸟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也天天站着听鸟儿唱歌,可见他们是那样的相依„„那样的友好。他们简直成为了一对知心朋友。然而,这个冬天过去了,第二年鸟儿却看不到大树,只看到了它残留下来的树根。它费劲千辛万苦,终于在油灯里看到了树的化身。这是它不禁想起了大树,他和树那戏剧的一幕幕。它看着灯火仿佛看到了大树的身影。所以它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
T:你说得真好,你说了那么长长的一段话。请坐,还有谁有问题?
S:它正是在歌颂大树,因为她的灯火照亮了别人,给人间亮光。所以,它在歌颂大树无私奉献精神。
T:你觉得小鸟的歌声当中还有为朋友骄傲的心情在里边?你体会的真好。还有谁有问题?你说。
S:我想问一下,鸟儿为什么要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T: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后来要飞走了“盯着灯火又看了一会儿”。你品出什么来了?
S:灯火是火柴点燃的,火柴是大树作成的。鸟儿可能把灯火看作大树的孩子。它想看看大树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S:因为它对大树的友情很深,而现在,火柴就要„„大树的生命快要到尽头了,所以看了一会儿。
T:它不忍心„„它„„看着这个朋友,它包含了深情地看了一眼。是这个意思吗?你再说。
S:我觉得是小鸟想念大树,它才会看着灯火„„
T:对呀,他们多少时间没有见面了?S:一年。
T:一年过去,往日的朋友已变成了今天的灯火。小鸟怎么不伤心,不忍心。他看了一会儿,他看了一会儿,他在用目光在和大树交流感情呢。同学们„„还有谁要说?
S:我觉得大树,鸟儿在沉思„„因为它就是看着这个灯火就是大树,当时大树被伐木工人砍中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当它变成灯火照亮别人的时候,又是怎么想的?它在沉思。
T:哦,沉思,这是你的理解。还有,请你,你说。
S:它可能第一眼看了灯火,不相信灯火是大树;它可能第二眼看了灯火,它觉得这个灯火就是大树。
T:对呀,它简直不能相信,这就是它那么熟悉的朋友大树。所以它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当它认出来的时候,它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后来他为什么又看了一会儿?飞走了又看了一会儿?
S:因为一旦火柴点燃的火烧完了,这也证明是大树的生命结束了。它想在和最好的朋友离别之前,再看它一眼。
T:你说得真好。这两个看之中,包含了小鸟多少的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经过你们刚才尽情地交流对话,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同学们,这一回,你们就是小鸟了,你们,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你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我们一起读,“我睁大眼睛„„”读。
T:老师深深被你们的这种朗读感动了,你们这两个“看”字啊,读得盛老师这个情感随着你们的朗读在牵动,在波动。能再读一次吗?(生再读)
T:亲爱的小鸟,你看到朋友了,你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但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
S:我想说,大树,永别了。我要走了,我现在已经为你唱了歌,已经赴了约定。我以后还会寻找你另外的火柴的踪迹,再为你唱歌。
S:大树,永别了,我会永远怀念你的。
T:你说得真好。你真是一位有感情的同学。
S:小鸟第一次看到大树可能会说,去年强壮的树,怎么变成了这样?
S:朋友,去年你如此强壮,现在怎么变成了这样?
S:我觉得他会说:大树我一生能交你这样的朋友,真是一大快事啊。
T:对呀,大树也是这样的心情,应该。你说。
S:第一次看的时候,会说。我简直不敢相信大树你如此高大的身影,昔日高大的身影,却变成了如此。最后会说,大树再见了,我希望能再见到你。
T:这是他的心里话。你再说一次吧。
S:对不起大树,我来晚了一步。要不然,我还能看到你生前的身影。现在我要走了,请你以后多保重啊。
T:同学们,你们都是守信多情的孩子啊。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我们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
T:三遍齐读(诚信)
三、拓展练习,交流升华
T:小鸟对大树的情,把大树也给深深地打动了。大树想在自己还没有被燃尽之前,为小鸟寄去一张友情卡。同学们你们愿意为大树写这张友情卡吗?
S:愿意。
T:好,那就赶紧拿出来,为大树写几张深情的话吧。(自由写,师指导)
T:好,来,请你先说吧。
S:我是这样写的。亲爱的朋友,小鸟,我想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们虽然都身在他乡,但在我们的心是紧紧相连的,我们永远是最好的朋友。
T:你写出了大树的心里话。还有谁?
S:啊,亲爱的小鸟,多日不见,你过得怎么样?虽然我们今世不能相见,但是这一生能有这样的朋友,我也觉得死而无憾了。如果有来世,我希望我们能再做一对朋友。
T:他觉得死而无憾了,获得了这样真挚的友情。真会说话。
S:我的朋友啊,朋友,我不能再听你歌唱了,再也不能和你一起分享快乐了。但你我之间的友情将永远燃烧在我的心中。
T:你这个“燃烧”,把你炙热的情感表达地淋漓尽致。
S:小鸟,我的好朋友,我将被燃尽了,在此之前,我想对你说,永别了,小鸟。我今生能交到你这样的朋友,真是有幸啊。你非常诚信,我们永远永远是最好的朋友。
T:你的话语中充满了情感。
S:小鸟,你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不远千里来给我唱歌。最后我要用我最后一次火光来照亮你,永别了。
T:同学们,这是大树的肺腑之言哪。你们说出了大树的心里话。大树他就是这样来表达对小鸟的情感的。但是作为这一篇美丽的课文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想说,你想对谁说?比如说对伐木人„„想对谁说,就对谁说。
S:我想对可恶的伐木人说,这些伐木人只为了制造火柴,而拆散了这么一对好朋友。
T:你觉得愤慨是吧?
S:全世界所有真诚的朋友说,真诚是无私的,是难能可贵的。请大家好好地把握这一分真诚。也许这一回失去了,下一回就没了。
T:这是你从小鸟和大树的情感
S:我想对伐木人说几句,你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砍伐了树木。可是,你们是否知道,真情被你们破坏了,如果你们还有一些良知的话,不要再让更多的小鸟伤心了。
S:你的真情被我感动了。和天下所有的朋友说,愿你们珍惜这些友情,永远和自己的朋友活下去。
T:相处下去,还有其他的吗?
S:虽然,你们只砍伐了一棵大树,你们破坏了一对多么真诚的友谊啊?希望你们不要这样。
T:其实你们还有另外的,不光光是破坏了友谊是吧?
S:树对我们有很大的好处。下雨天可以避雨,太阳大可以遮光。
T:仅仅是这一些吗?我已经注意到同学在关注环保问题了。向作者说的有没有?
S:我对树根说。大树走了,你不要太过于伤心,他也不会想看到我们伤心。
T:最后一个机会给你好吗?
S:我想对作者说,你为什么要写这么悲惨的结局,不好写一个稍微好点的结局。
T:刚才,盛老师听到了你们那么真诚肺腑的话,这节课,我们通过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我们一起和课文进行多次的交流对话,让我们真正地走进课文。难得的是有的同学还和伐木人对话,和树根对话,还跟作者去对话,学完课文之后,我在想啊,如果咱们这个世界如果能真正的交流对话,那该多好啊。
[设计意图]
一堂课的呈现决定了一个老师一个阶段的教学思考即(理念)。当一个教师在上面呈现其教学时,下面教师坐在下面听、记、想,这个过程,我们中听课,也叫看课,我觉得更恰当的说法应是感受课。调动了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去跟课、交流、对话。跟台上的师生交流、对话、(对话包括情感的、思维的、精神的等)哪怕是课堂中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的小插曲,也有我们大家在一起共同分享、体会。
所以,我们说,听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我们那么多师生在一起交流互动的过程。
《新课标》中有这么一段话“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怎么把这个理念落实到我们的课堂实践中?我重点促进师生、自我、生本三种对话方式的生成,努力构建生命的、诗意的课堂,使我们的学生能真正在语文课中诗意地栖居,从而来享受我们的语文课。
(一)、师生对话——在人际中诗意栖居
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关系,就要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它不是“学”围绕着“教”或“教”围绕着“学”的。天体运行中行星与卫星式的关系,也不是“一方面”与“另一方面”的平面构成关系,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
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教师不仅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他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伙伴,是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更是学生生命潜能的激励者,是学生资源的开掘者。要真正的把学生看作一个活生生的学习主体,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共同享受的过程。当我们用这样的理念去调整我们的师生关系的时候,会发现,课堂的人际变得和谐,空气自由了,学生的心灵放松了,情感释放了,思维活跃了,想象放飞了,生命的课堂构成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文本的意义和生命的存在不再分割。师生一起在人际中诗意地栖居,共同享受我们的教学过程。
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奉献给他们,激发他们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教师释放自己的情感,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的生命存在,学生积极地接纳、呼应教师的生命存在,此时师生都是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教师用自己的生命热情激发、唤醒学生的潜能,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把学习要求转变为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全方位地提升自己。准备好一百顶高帽子给孩子戴,孩子的心是可以利用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孩子好胜、好表现、自信的心理,来创造我们的课堂奇迹。
(二)、自我对话——在心灵中诗意栖息
现代社会忙忙碌碌,人们过分追求、创造看得见的价值,却忽视了自己的心灵,我们变得无暇去顾及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的心灵。我们甚至忘了感动。当我们的孩子学会了感动,学会了“用眼睛吃东西”,用精神来营养自己。那么看到真,会去追求,看到善,会感动,看到美,想去欣赏,情感就丰满了,心灵就充实了,趣味就提高了,素养就全面了,人格就健全了。一个大写的“人”就形成了。这样的自我是充实的,厚实的,有魅力、有力量的。是值得我们自己信赖的。这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大力提倡的人文性。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工具与人文孰轻孰重的争执中摇摆不定。《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做了最合理的定性。我们的语文课要注重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知识点的落实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但更需要有情、有感、有美、有味。让我们的语文课能成为学生心灵的家园、精神的家园。
上这节课的初衷是读课文时的一种感动,为小鸟和大树之间那份带着淡淡伤感的友情。更为作者为我们设下的那么多的情感空白。小鸟的那份执着与忠贞,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社会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依然是最宝贵的。我决心来演绎这份纯洁的友情。我一遍遍地与文本交流对话,一遍遍地在交流中感动自己。因为我知道,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能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感动。
(三)生本对话——在文本中诗意栖居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我称之为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也就是让学生与文本谈恋爱,当然,教师也是文本的恋人,我们谈的是三角恋爱。关键要找准对话的切入点,激发对话的兴趣。
这堂课的对话流程是这样展开的:
1、初读课文,多元对话。(引导学生把自己与文本接触后的最本原、最原始的,没有受到过任何影响的感受谈出来。)
2、演读课文,倾心对话。(深入角色,朗读四组对话,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
3、引导想象,补充对话。(深入研读最后一段,想象小鸟的心理活动,升华情感。)
4、拓展延伸,多向对话。(跳出文本,以读者的身份审视文本,进行理性思考,引导学生与伐木人、作者进行多向对话,从而产生多元化的理解与感悟。)
通过与文本四次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使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之间的有机融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而不是教师思想的橱窗。
1)对话方式多样化。
学生与文本的主要对话方式是读、品、悟、议、辩、入。
读:自由读、找朋友读、演读等多种方法,真正作到以读激情。
入: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作换位体验,这是一种零距离的接触。这样,使学生真正把握文本角色情感的脉搏,与角色同步共振。(如两次引导学生入文,你现在就是那只小鸟了。)
2)对话结果个性化。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储存中能够找到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就像美术中的三原色原理。)新课标语:“
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本文的主题,参考书上是“诚信,今天的课,是一元带多元,确定了一条情感主线: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其余两个主题作为副线而存在”
3)对话主题深刻化。
对话式语文教学过程是引发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的过程。在对话者彼此的碰撞与激发中会把对话主题引向深入。我常想:语文教学最终应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语言、留下情感和精神。深层次的对话应是情感的沟通和精神的共振。为了凸显本课的情感主线,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使教材为我所用。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情感目标分三步达成 : 整体感知、初步体验
感情朗读、逐层体验
拓展延伸、升华体验
语文阅读是最富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让我们共同创造焕发生命活力与潜力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课堂生活的“诗意栖居地”。
第二篇:燕子专列教学实录(盛新凤)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会唱《小燕子》这首歌吗?会唱的小朋友举一下手。哦,有些同学会唱有些同学不会唱,没事儿,咱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
生:(和着音乐唱)“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小燕子,告诉你„„”
师:同学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会不会让我们想起这样的情景——这是咱们学过的《燕子》当中的一段话,咱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五彩夺目的春天。一群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师:是啊,小燕子的到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然而,就是这么一群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活力的小燕子,在欧洲的瑞士却遇到了麻烦。这样吧,咱们先看着屏幕,读一读这段话。第一次读的时候,把这段话读通顺,读流利。自个快速地读,好吗?来,开始读吧!
生:自由读屏幕上一段话——“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师:几乎同时停下来。来,谁来读读。
生:读这段话。
师:听出来了吗,有一个字读错了,“飞——回(生读成‘到’)”。但是我还是很佩服她,你看我们第一次拿到这么一段文章,她能够这么通顺这么流利地读下来,我说她学会了用眼睛读书。这样吧,请你带着大伙把这里的生字新词读一读。
生:麻烦、骤降、长途跋涉、濒临死亡。(其余同学跟着读一遍。)
师:谢谢你。同学们,这一些生字新词离开了它们的语言环境,你还认识它们吗?
生:认识。
师:咱们一齐读一遍,一二读。
生:齐读生字新词——“麻烦、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师:你们看,“骤降”的“骤”字,这个字“马”字旁加一个(生齐说)“聚”,比较难写,大伙把笔拿出来,在纸上写一下。
生:抄写生字。
师:什么叫做“气温骤降”?
生:气温马上、立刻降下来。
师:看来你是学懂这个“骤”字了。
生:气温非常冷,很快地降下来。
师:是的,这就叫气温(生齐——)“骤降”。什么准备都没有,一下子降下来了。最后一个词咱们来读一读。
生:(齐)“濒临死亡”。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就是突然面临着死亡。
师:他说“突然”面临着死亡,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就要接近死亡。
生:马上快要死亡了。
生:很快靠近死亡。
师:是呀,这些小燕子濒临死亡,可见当时小燕子的处境非常——
生:(齐)危险。
师:非常地危险。小燕子的处境到底有多“险”,让我们到课文的语言文字当中再去体会。请同学们再自个儿读一读这段话,你从哪一句话中感受到燕子处境的危险?你把这句话多读几遍。
生:再次自由读这段话。
师:来,这回你先来读,你想读哪一句?
生:我想读——“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师:刚才盛老师听你在读这一句的时候,我觉得这个“长途跋涉”你读得特别有感受,告诉大伙,为什么这么读?
生:因为那个“长途跋涉”说明燕子已经经过了很多的旅行,非常疲劳了,所以我要读得重一点。
师:谁跟她有同样的感受,“长途跋涉”表示——
生:“长途跋涉”这个词表示路途非常遥远,指燕子在路途中非常地疲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燕子要飞多长的路吗?盛老师告诉你们,每年的九月份,成千上万的燕子就要开始出发到南方去过冬了。你们看——
(投影出示燕子迁徙情景)
师:一路上,它们要飞越大海、高山、沙漠,行程有五千多公里,每天基本上要飞一百多公里,路那么长。你想,燕子飞得辛苦吗?
生:(齐)辛苦。
师:而且还要跋山涉水,肯定非常疲劳。我想,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你再来读这句话的时候,肯定对“长途跋涉”更有感受了。谁来读?
生:(有感情地读)“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师:是啊,路真长啊!谁再来读?
生:(极有感情地读)“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师:飞得真辛苦啊!大伙一起读。
生:(齐读)“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师:“饥—寒—交迫”,你们为什么这么读呀?
生:因为小燕子找不到食物,再说气温也是那么的冷,它又饥饿又寒冷,所以饥寒交迫。
师:是呀,它怎么就找不到食物了呢?
生:因为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冻死了。所以燕子找不到食物。
师:你能联系前面的课文来读书,真好。是呀,大自然里的生物链是环环相扣的,你看昆虫都冻死了,燕子什么吃的都没有了,再加上寒冷,真是——
生:(齐)饥寒交迫。
师:饥饿极了、疲劳极了、寒冷极了的燕子正濒临死亡,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这句话。
师:我听出了你在为燕子着急。谁还想读?
生:读这句话。
师:我听出了你的心情很沉重。谁还想读?
生:读这句话。
师:你在为燕子担心、着急是吗?体会得真好。同学们,还有哪句话也让你感觉到燕子处境的危险?请你再读,再找。
生:“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师:你是不是很着急,把一个字吃进去了(生漏读“当地”的“地”),再来一次。
生:再读这句话。(又读两次才改正)
师: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得到当地气温的寒冷吗?
(屏幕出示寒风飞雪的气候片断)
师:你们看——寒风像狮子那样狂吼,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大家都冻得受不了了。这么冷啊,小燕子是候鸟它怎么受得了?谁再来读这句话。能通过朗读让大伙感觉到天气是那么那么的冷吗?
生:(读)“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师:是不是感觉到有寒气在向我们逼来的感觉,浓不浓?有一点浓了是吗?来,谁读得再冷一些,让大伙都觉得气温是那样的低那么的寒冷。
生:(读)“当地气温骤降,风雨(把‘雪’误读成‘雨’)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师:这个孩子啊,风雨还不会那样冷,是什么呀——(生齐)风雪。你也读一次吧。
生:(读)“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师:你们的朗读似乎把我们带到这冰天雪地中去了。大伙一起读。
生:(齐读)“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师:饥饿、寒冷、疲劳使小燕子濒临死亡,处境太危险了。读到这儿盛老师心情非常沉重、着急、担心,你呢,你是不是这样的?
生:是的。
师:你呢?
生:是的。
师:你们都是的,是吗?
生:(齐)是的。
师: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师:同学们,就是这么一群饥饿、寒冷、疲劳极了正濒临死亡的燕子,最后却坐上了专列。让我们走进这个专列。一起读一下这个题目,读——
生:(齐读)《燕子专列》。
师:想读读这个感人的故事吗?这样吧,咱们还是快速地用自己的速度自己的声音读一读整篇课文。先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如果能够一遍后读出感受,那就更好了。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真想听听你的感受啊!读完整个故事之后,心情怎样?说说吧。
生:当我读了课文之后,非常开心。
生:我非常激动和高兴。
生:我先是担心,后来是高兴了,因为它们乘上了专列。
师:是啊,你读到哪儿特别的高兴特别为燕子庆幸,把这一段读给大伙听听。
生: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
师:读到这儿就高兴了庆幸了,是吗?还有——
生:我先是为燕子感到难过,后来又感到高兴,因为当地政府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用广播来告诉人们寻找燕子。师:这个用广播用新闻媒体来告诉大伙号召大伙寻找燕子,课文中有个词,叫什么?
生:(齐)呼吁。
师:同学们,你想啊,当时的时候,这瑞士政府会怎么通过电视、广播这些新闻媒体向大伙呼吁的呢?怎么呼吁才能把全国人民的爱心调动起来呢?我知道你肯定有好办法。这样吧,先把你想到的话写下来,我们来代表瑞士政府写上几句呼吁的话,好不好?
生:(齐)好!
(学生写作)
师:想代表政府向全国人民呼吁的同学拿着你的作业纸到上面来。
生:纷纷上台。
师:咱们先听一听这几个同学是怎么代表政府呼吁的,看看谁的呼吁最能唤起全国人民的爱心。
生:通知——全国的居民:今年从南方飞往北方的燕子,因为瑞士这场风雪已经濒临死亡。本政府决定让所有的居民去找冻僵的燕子,把冻僵的燕子送往火车站,送到燕子专列。
师:送到火车站,送到温暖的地方。你看,“通知”、“本政府”(笑)听起来好像命令的口吻有点重,但是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说得明白,很不错的。
生:大家快行动起来吧,燕子都已经快要被冻死了。它们是我们的好伙伴,是人类的好朋友。赶快行动起来吧,把濒临死亡的燕子送往火车站吧!
师:燕子是我们的好朋友,所以要去救它。他不仅是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为什么要救说得很清楚。
生:亲爱的居民们,下面我们宣布一个不幸的消息。一群可爱的小燕子,在从北方飞回南方时,在我们这儿遇到麻烦。我们这儿的天气非常寒冷,每天刮风下雪。那一群可怜的小燕子,经过长途跋涉,非常疲劳。我们这儿的昆虫大部分都已经被冻死了,它们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希望居民们能立即行动起来,寻找被冻僵的燕子,送回火车站。
师:不是“送回”,可以是“送往”或“送到”。(掌声)
师:动情的语言再加上动听的声音,在广播电视里播诵的时候,肯定能唤起很多人的爱心。写得非常棒。
生:各位居民们,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有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我们瑞士遇到了麻烦。在天气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燕子都快冻死了。燕子是益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人类应该保护他们,一起寻找燕子吧!你们想过吗,现在燕子正面临着死亡。就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去拯救那些可怜的燕子吧!(掌声)
生:瑞士的居民们,一群北迁的燕子在境内遇到了麻烦。大家知道,现在这么冷,这些候鸟——燕子怎么会承受得了?它们刚从南方飞来,又这么累,不可能承受得住这样的冷。大家一起行动吧,保护这些燕子吧!(掌声)
师:我看到还有很多孩子都陆陆续续地要上来呼吁,可惜我们时间不是很多。这样吧,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把自己写的呼吁的文字念给大伙听,大家可以互相之间用刚才这些同学那样的播音员的声音,动情的语调来读一读你们的呼吁书,开始吧!
生:互读呼吁书。
师:同学们,当时,瑞士政府就是像你们那样动情的并且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通过电视广播呼吁全国人民奉献爱心。正是因为有了政府这样的重视,所以才有了这千古奇观——燕子专列。
生:再次齐读课题。
下课。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经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瑞士政府呼吁全体人民纷纷出去拯救濒临死亡的燕子。在政府的号召下,居
民们纷纷出去寻找。你们看,这就是当时在救护燕子的现场记者拍到的一幅照片。你能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找到课文中的这幅文字照片吗?
生:快速浏览课文。
师:谁来把这幅文字照片念给大伙听听?
生:(读)“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师:你们都找到这段话了吗?
生:(齐)找到了。
师:刚才听了她的朗读,你觉得她读哪个词时特别感动?
生:我觉得她在读“一点也不在乎”时,她读得非常的重。
师:小贝蒂不在乎什么呀?
生:她不在乎自己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
师: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说明她非常的——(生齐)寒冷。但她在乎吗?
生:不在乎。
师:她一点也不在乎。是啊,因为她太在乎谁了?
生:(齐)小燕子。
师:太在乎燕子了。你们看看这幅图,看看这幅照片,你觉得她是怎么在乎这些小生命的?看看她的动作,看看她的神情,想想她仿佛在说些什么?
生:我觉得这个小姑娘,她双手捧起小燕子,她非常珍爱这些小生命。她一定在想:小燕子们,你们快活过来吧!春天,你们为这儿增添了生机;这会儿,你们濒临死亡了。我们都来解救你们!
师:我觉得你一个动作说得特别好——“捧着”这些小燕子。
生:这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她双手捧着燕子,呵着热气,好让燕子立刻暖和起来。她好像在说:小燕子,你可千万要活过来呀,我们一定会把你带到温暖的地方去的。
师:是啊,你们看,小贝蒂双膝虔诚地跪在雪地上,双手捧着小燕子,嘴里还在向小燕子呵着——(生齐)暖气。
师:她身体里的热气在呵出来,好像在为小燕子祈祷。从她一系列的动作当中,让我们感觉到她是多么珍爱手里的这个小生命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刚才咱们找到的这段话,谁来?
生:(读)“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师:多勇敢的孩子呀!
生:(读)“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师:是啊,多么富有爱心的孩子呀!
生:(读)“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师:这十几只燕子她该跑多少地方呀,大伙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师:小贝蒂不在乎自己却在乎燕子。那么,在乎燕子的仅仅是小贝蒂吗?
生:(齐)不是。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你再默读,你感觉到还有谁也在乎小燕子了,把这相关的话找出来。
生:(读)“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谁也找到这一段了?你们都找到了,是吗?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这句话。
师:什么叫做“料峭的春寒”啊?
生:“料峭的春寒”是指春天还带着一丝丝寒意。
师:仅仅是一丝丝寒意吗?你们看看这段文字当中,觉得这料峭的春寒“寒”不“寒”啊?
生:(齐)寒。
师:哪里看出很寒很寒?
生:因为上面写着“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又是雪又是冻,怎么能不寒呢?在我们这个地方,可能冬天都没有这么寒冷,是吗?再找一找整篇课文当中描写寒冷的语言,你看看这料峭的春寒到底有多寒?
生:默读课文。
师:有多寒,说吧。
生:“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
师:除了这儿,还有吗?
生:“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山间岩缝都覆盖着——(生齐)皑皑白雪。可见有多冷啊!
生:“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师:是啊,我们一起感受到寒冷了。你还想说——
生:“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师:小贝蒂都冻成这样了,能不冷吗?所以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话都说明这料峭的春寒“寒”不“寒”啊?(生齐说:寒)。这么寒冷的天气里,我们最想做什么?
生:七嘴八舌地诉说。
师:是啊,躲在空调房间里躲在被窝里。
但是,就是在这样料峭的春寒当中,居民们
却纷纷——
(展示寒风飞雪片断)
师:你们看啊,这一回你们来读这一句的时候,我想你们的体会更深了。来,这回请你读。
生:(读)“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哪两处读错了?
生:第一个是“料峭的春寒”他读成“料峭春寒”,还有“坚硬”读成“僵硬”。
师:对,应该是“坚硬的山路”。我刚才听这个孩子读的时候,他“顶——着、冒——着、踏——着”这样读,我想,他肯定体会到了当时寻找燕子的艰辛。谁再来读?
生:读这一段话。
师:这里有一个字,应该是“满(生误读‘漫’)”天飞舞的大雪。大伙一起读吧 生:齐读这段话。
师:“纷——纷”走出家门,我听到你们是这样读的。同学们,你仿佛看到谁走出家门了呀?
生:我仿佛看到许许多多的居民走出家门去寻找燕子。
师:这许许多多的人当中有——
生:有小贝蒂和她的父母,还有所有的男女老少。
师:是啊,还可能有——,你想象啊,可能有怎么样身份怎么样职务怎么样年龄的人啊?
生:可能上有九十几岁的老人,下有不到一岁的小孩。(其余学生惊讶状)
师:不到一岁可能太夸张了吧,但是老人们肯定有,是吗?还有——
生:当地政府的一些官员。
师:同学们,政府官员他每天日理万机,他怎么也要去寻找燕子呀?
生:因为他知道了这个消息也很着急。
师:觉得拯救生命比所有的事都重要,是吗?还可能有谁——
生:有忙碌的工作人员。
生:还有警察局里的警察。
生:还有些家境贫困的农夫,不管自己家庭的贫穷也要去找。
师:贫困的也要去找,富有的也要去找,你是这个意思吧。
生:有可能以前那种打猎的猎户,但是这次听到广播后纷纷地去找燕子。
师:那肯定是政府的呼吁在起作用了,是吧!来,你说,还有哪些人?
生:还有医生。
师:我明白大伙的意思了。你们是说可能这一大群的人当中,有老人们,他们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冒着——读下去吧。
生:(读)“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可能年轻人更是冲在前头,他们冒着——
生:(读)“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还有可能跟我们大伙一样年龄的孩子们也不甘示弱,他们也——
生:(读)“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那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身份的人,都纷纷走出家门——
生:(齐读)“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你们能想象他们走出家门时候的心情吗?他们是怎么走出家门的?
生:他们非常的焦急。
师:焦急地走出家门。
生:心急如焚、心急如火。
师:“心急如焚”这个词你会写吗?来,写到黑板上去。“焦急”你会写吗?你也去写。还可能怎么走出家门的?
生:还可能是匆匆走出家门。
师:太着急了,你去写吧!
生:还有急切地走出家门。
生:急忙走出家门。
师:还有——
生:急如心火
师:急火攻心的样子,是不是?(笑)太严重喽。
生:十万火急。
生:迫不及待。
师:这个词真好,你也去写吧。
生:非常担心。师:是啊,他们就是这样急切地、匆匆地、心急如焚地、心急火燎地、焦急地走出了家门,这就是“纷——纷”。谁再来读这个词?
生:(读)“纷纷”。(连续指名五人)
师:大伙一起读。
生:(齐读)“纷纷”。
师:读整句话,读吧!
生:(齐读)“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会到哪儿去寻找啊?
生:森林。
生:皑皑白雪里面。
师:雪堆里。
生:皑皑白雪所覆盖的高山。
生:被白雪覆盖的小河。
师:小河边,是吗?
生:还有被白雪覆盖着的草。
师:草丛里。是啊,受冻后的燕子会四处乱钻呀!同学们,这样的地方容易找吗?
生:(齐)不容易。
师:所以你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寻找啊?
你能用一个词来说吗?
生:艰难的。
师:你也写到黑板上去。
生:不辞辛苦。师:谁帮她写?她不方便走出来。还有——
生: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去找。
师:历经千辛,会写吗?你去写。
生:不怕严寒。
师:你也去写。
生:他们不顾一切的。
师:是的,同学们,为了寻找这些冻僵的燕子,居民们就是这样不辞辛苦、艰难、千辛万苦、不怕严寒地去寻找燕子,到那么多的地方去寻找燕子,这就是——
生:(齐)“四处寻找”。
师:谁再来读这个词。
生:(读)“四处”。
师:连在一块儿读会更有感觉。
生:(读)“四处寻找”。
师:再艰难一些,你读。
生:(读)“四处寻找”。
师:大伙一起读。
生:(齐读)“四处寻找”。
师:为了拯救燕子,居民们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这样地寻找。这是一种对燕子的怎样的在乎啊?我们连起来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这一段话。
师:从政府的呼吁到居民的寻找到最后把燕子送上了专列,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感觉到了瑞士人民对燕子的——
生:(齐)在乎!师:这种在乎,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
生:(齐)爱!
师:爱是一种最神奇的语言,她可以沟通人和动物之间的情感,在人和动物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是啊,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文章的第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
师:是啊,此时此刻,(音乐响起,耳畔传来鸟儿愉悦地欢叫的声音。)这些曾经濒临死亡的小燕子呀,现在坐上了专列,恢复了生机和活力。此时此刻,它们在温暖舒适的车厢里面,唧唧喳喳的,你想啊,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其中一只幸福的小燕子的话,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谢谢你们,在我们饥寒交迫的时候,把我们从寒冷的雪地里解救出来。
师:说得太好了,你想感谢人类。
生:谢谢你们,人类。在我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时候,救出了我。
师:你们最想感谢谁呀?
生:我最想感谢贝蒂这位小女孩。
生:我最想感谢政府,因为是他们告诉人们来——
师:你是想说没有政府的呼吁就没有你们的今天,是吗?
生:我想感谢政府和小贝蒂,因为是他们救了我。当我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时,他们来了,他们拯救了我们,还把我送进了这温暖的车厢。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小燕子们此时此刻唧唧喳喳的,有那么多的话想诉说想感谢。这一列充满了爱心的专列马上就要启程了。同学们想啊,当它在大地上行驶的时候,它会牵动多少人的目光,震撼多少人的心灵啊!让我们一起用朗读为它送行好吗?咱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齐读)“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师:你们说这个远方会是哪儿呢?
生:会是一些温暖的地方或者舒服的地方。
生:南方。
师:还在瑞士吗?是的,这远方可能已经不在瑞士了,因为我们知道瑞士这个国家非常的——
生:(齐)寒冷。
师:不是的,是非常小的,所以就送在瑞士境内的话可能还不够。我们可以想象到,小燕子可能会享受到更多国家人民对它们的——
生:(齐)在乎。
师:有了这么多人对小燕子的在乎啊,我相信,年年春天,小燕子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让我们再读一读刚才咱们读过的这一段话,好吗?
生:(齐读)“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一群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师:同学们,这个爱心故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1990年的欧洲瑞士。其实,当我们走出这列专列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人和动物不知演绎过多少这样的感人的爱心故事呢!接下来,让我们再读一个发生在我们中国的真实故事。请大家把手里的这张资料卡拿出来,快速地读一读。
生:自由快速读资料卡。
师:同学们,读完了吗?这个养鹤的姑娘名叫——
生:(齐)徐秀娟。
师:人们叫她娟子。读了之后,故事大概的意思明白了吗?她是怎么牺牲的?
生:她为找丹顶鹤,跳进河里不幸牺牲了。
生:在江苏盐城养鹤,她是为了找两只
挣脱绳子飞走的丹顶鹤不幸沉入河底牺牲了。
师:是的,同学们,为了拯救两只走失的丹顶鹤,(音乐缓缓响起)娟子她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父母的女儿,人民的女儿,大自然的女儿——娟子就这样走了。那一天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娟子送行。当时的时候,那一天出现了日全食,人们在哭泣,太阳在哭泣,连丹顶鹤也在哭泣!然而,由娟子在黄海滩涂奏响的那支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奏鸣曲,已响彻云天,响彻大地,飞越海洋,飞越高山,久久地,久久地,在人们的心坎里回荡„„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感人的歌曲。
(音乐响起:“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为她诉说喔~啊~/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师:为了拯救动物的生命却愿意去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怎样的在乎啊!课文学到这儿学完了,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爱心大使史怀泽说过的一句话——
生:(齐读)“动物是人类的近亲。”
师:所以我们要保护动物,因为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好,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盛老师。
下课。
第三篇:特级教师盛新凤教学实录——《“番茄太阳”》
盛新凤教学实录——《“番茄太阳”》
课前准备:盛老师选择了两个内容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的练习,一是有关笑的词语数个;二是张海迪事迹简介,训练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谁记住的内容最多。(这些内容都与课文内容有关)
一、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番茄盲童天使清脆
颜色捐献亲戚忙碌
师:谁会读这些词语?(一生读词)
师:声音真响亮,我们一起读。(学生齐读词语)
指导字形:戚、献,并进行书写练习。
师:你们的习惯真好,用坐姿告诉老师你们已经写好了。“捐献”什么意思?谁把什么捐献给谁?
生:“捐献”指把东西献给别人,课文中指„„
师:一起再读词语,把课题也读一遍。
(学生读词语,读课题。)
师: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觉?
生1:像童话。
生2:主人公很认真。
„„
师:课文中的番茄太阳指什么呢?特别是加了引号的番茄太阳指什么?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请你挑选几段预习当中还没有读透的段落读读,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感悟“番茄太阳”的含义。
自由读文,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讨论上面提出的问题,说说从哪些话中读懂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画简易脸谱。
师:用刚才学的快速阅读的方法读读课文,把明明笑的语句划下来。
(生自由快速读后交流所划句子)
课件出示4个重点句子
句子1:每次„„
句子2:小女孩一面用手摸„„
句子3:如果不是盲童„„
句子4:明明咯咯地笑„„
师:刚才你们找的这么多的话都是在写明明的笑,主要是这4句。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这4句上,好好读,去感受、去品味明明的笑。
三、品读课文,体会明明的笑
学生自由放声读,一段时间后。
师:停下来了,想展示了对不对?
一生读第2句
师:你笑起来也像个天使,这种笑可爱吗?谁再来读读?
一生读第4句
师: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就能读出味道来了。
一生读第1句
师:“特别爱笑”说明什么?
再指名读
师:你为什么咯咯地笑?
生1:非常开心的。
师:声音非常地——
生:爽朗地笑
师:非常开心地、爽朗地笑。齐读。
一生读第4句
师:“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是不是人走远了,他还跑上去追?
生:不是。是他的笑声被人们记在了心里。
师:有的写笑声动听,有的写笑声爽朗„„这是一种什么笑?
生1:迷人的笑
生2:天使的笑
生3:动人的笑
生4:爽朗的笑
„„
齐读这4句。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发出咯咯地笑,一点儿也不希奇,因为你们的生活这么幸福。但是明明跟我们一样吗?请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回答。
一生找出了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但不够确切。
师:你能用课文中的语言来说话。
生:生下来就是个盲童。
师:这一意味着什么?
生:生下来到现在没有看到过这个世界。
学生继续交流有关句子。
师:你们刚才找的这么多的信息,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明明是个盲童,而且天生是个盲童。这意味着他天生看不见这个世界,灰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比如,他想喝水,可能„„
生1:被水烫伤了。
生2:打破了热水瓶。
„„
师:他想出去玩,可是„„
生1:别人嘲笑他。
生2:别人捉弄他,欺侮他。
„„
师:还有许许多多的可是,你们会接着往下说吗?
生1:在河边走,一不小心栽进河里。
生2:想跟别人玩,别人会捉弄他。
„„
师:对这个盲童来说,他无法看到这个精彩的世界„„他有太多太多痛苦的理由。可是,明明却笑得那么开心,让我们听了多么辛酸。再读读这4句话,相信你的体会会不一样。
(生一句一句读)
师:明明就这样笑,把自己的心都笑亮了,笑暖了。
(课件出示)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齐读。)
师:看着这么辛酸的笑,作者的心情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再快速地读读,找找相关的词。
生:心情灰暗地。
师:为什么?
生:„„
生1:温暖起来。
生2:快乐起来。
生3:感动。
生4:“番茄太阳”永远挂在心中。
„„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追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轨迹。我们一起来合作,我来描述作者的心情,你们来读明明的笑。
(师生合作配“心中的太阳”乐曲朗读)
师:还有谁也在享受明明的笑?
生:爸爸、妈妈
师: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追着谁走?
生:买菜的人。
生:所有被吸引的人。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生1:乐观的笑。
生2:温暖的笑。
生3:灿烂的笑。
生4:温馨的笑。
„„
师:所以在我的眼里,这是最美的“番茄太阳”。再次齐读——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四、精读感悟,升华情感。
师:温暖我的心的,仅仅是明明的笑吗?放声读读课文,相信你的体会有更深的感受。
(课件出示)句子1: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
句子2:看着她的笑脸,觉得„„
句子3: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
师:这种笑容变得那么真,那么美,是因为明明背后的善良、爱心。
(配“心中的太阳”乐曲齐读以上句子)
师:明明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但课文还有一个人,写得不多,是——
生:卫宣利。
师:凭你对文字的理解,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生1:脸上挂满笑容的 „„
观看录象,屏幕上出现作者卫宣利,她说:“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盛老师的朋友„„。”
师:看了后,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学生被刚才的录象感动得说不上话来。
师:虽然卫宣利阿姨某些地方不太方便,但是她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笔。最近,她又写了两个作品,老师截取了其中的一段。
(课件出示)片段一:如今,10年过去了„„圆满起来。——《留泪的月饼》片段二:以后,我就穿着„„走出了我自己的一片天!——《两双球鞋》
教师读片段一,学生齐读片段二,配乐。
师:读到这儿,你肯定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卫阿姨说是吗?温暖和爱是可以传递的呀。请你写下一、二句话。卫阿姨是需要鼓励的呀,把话写在番茄状的纸上,若能在反面画上一个太阳就更棒了。
学生独立写话练习,然后交流。
生1:你的坚强,开朗,将会伴您走完以后的生活„„
生2:卫阿姨,坚强吧,勇敢吧,像明明一样温暖的微笑吧,生活是温暖的,绚丽的,有温暖就有希望„„
„„
师:文章最后,卫阿姨写了这么一句话“心里有了快乐,光明就不远了。”
——结束
第四篇:盛新凤老师教学
盛新凤老师教学《半截蜡烛》观课报告
昨天放晚学后,我参加了语文教研组的一项学习活动,主要是集中看视频——聆听福建省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执教的《半截蜡烛》,使我领略到了特级教师的风范,名师从容驾驭课堂的魅力可见一斑,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对名师的崇拜、敬佩之情。那堂课增长了我的见识,激发了我向名师学习的热情,坚定了我向名师学习的决心!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主要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而又激烈的战斗。盛老师在开课的时候问同学们了一个比较轻松且有比较简单的问题:“预习课文你做了些什么?”
学生先后回答了上网查资料、把课文读通、把课文中的字词圈化出来„„这些内容和我们平时指导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大同小异。紧接着,盛老师乘胜追问:“你发现本课与平时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就这样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剧本的基本特点,孩子们在盛老师的启发之下,发现了整篇文章都是通过对话展开的,知道了什么是台词,还知道了括号里面的话就是舞台说明。之后,孩子们在盛老师的带领下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内容,那一刻,我真佩服盛老师巧妙的点拨,用语的精当,从容的姿态!兴奋的孩子们在盛老师的引领下,还懂得了一点点关于军衔的知识,为后面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做铺垫。
这堂课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学生默读剧本。不一会儿,有部分学生先后举起了小手,表示已经读完全文。盛老师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这和我们大多数老师平时上课所采用的方法差不多。学生概括完主要内容之后,盛老师总结出本文共有两大部分构成,抛出了这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接下来是自读自悟阶段。盛老师要求学生边读边完成大屏幕上面的情节图:
点燃
又点燃
()吹熄
()
端上楼
盛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分析那张情节图:上面一行是德国军官的举动,1 下面一行是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举动。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过了一会儿,盛老师搜集自学反馈信息,孩子们汇报自学成果,并阐明理由。盛老师将自己填写的故事情节图与学生共分享:
点燃
又点燃
(夺回)吹熄
(想端走)
端上楼
这堂课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导演说戏。盛老师要求学生对照情节图自由练习说戏,然后指名当众说戏。之后盛老师在点评时提醒学生在说戏的时候应抓住关键问题——谁把蜡烛怎么样了?还要运用恰当的连接词“可是„„然后„„最后„„”这是对说戏方法的科学指导。
接下来,盛老师继续邀请学生说戏,他们都说得比较精彩,不仅切中要点,还很流利。在师生融洽的交流过程中,师生用“紧张、惊险、一波三折、有惊无险、曲折、跌宕起伏„„”等词语来概括《半截蜡烛》这个剧本。
为了让学生对剧本理解更深刻,盛老师还通过开展有趣的活动来挖掘文本,揣摩人物心理。比如让学生以导演的身份来招募扮演杰圭琳的小演员,慢慢引导他们从文本中的舞台提示语言发掘挑选扮演杰圭琳这个角色的依据。此外,盛老师还要求学生画出关键人物的台词,充满激情地带领学生对着大屏幕试着说说杰奎琳的台词,是学生明白了什么是“言为心声”,什么是“言藏心声”,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组合作演《半截蜡烛》这个剧本。因为有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深入分析和细心揣摩,所以兴高采烈的孩子们在演剧本活动中表现极其踊跃。我相信孩子们在参演剧本的活动中,在感悟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方面一定会有新的体验,一定会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一定会深刻体会到主要人物的机智与勇敢。
盛新凤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两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即盛老师的课堂用语让我和其他普通老师们感到望尘莫及,我们的课堂用语总给人琐碎、随意、啰嗦、急促、单调,甚至乏味的感觉。然而盛老师的语言表达是那么从容,那么流畅,那么清新,使听者感到一点儿也不厌倦。另外盛老师还善于挖掘文本,巧妙处理教材,将课堂内容生活化,推动学生在有趣的表演活动中去触摸舞台表演艺术。
第五篇:盛新凤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实录及评析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教师研训中心 盛新凤
点评: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陈宝铝
第一课时
一、说“画像中的 居里夫人”
师(从预热环节说“美丽”引入,出示居里夫人画像):这是谁?对她,你有哪些了解? 生1:我知道她是第一个在两个科学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生2:她是一位著名的法国裔科学家,还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师:这两个信息也很重要!你知道她的原籍在哪里吗? 生:波兰。
师:非常好!说明你课前查阅过她的资料了。还有谁有补充? 生:她的全名是玛利亚斯可罗多夫斯卡。
师:这是你查阅的,我得回去考证一下。刚才你们说了些关于居里夫人的信息。你们看到的居里夫人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女性,因为她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她发现并提炼了镭。这个发现直接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看着她的画像,你能不能也抓住她的长相、衣着、神情等等,来说一说居里夫人的形象?
生1:居里夫人有一头金黄的短发,还有一双别有深意的双眼。
生2:她有一头金色的头发,她的眉眼中透露着坚毅,她平凡的穿着使人感觉非常平易近人,很亲切。
师:这只是她的头像,我们看不清她的衣着。盛老师告诉你,她习惯穿一袭黑色的长裙。我们刚才抓住了居里夫人的衣着、长相、神情等,描绘了画像上的居里夫人。(课件呈现:画像中的居里夫人)
【评析:从题眼切入,一读“美丽”,了解居里夫人的概况,初识其外形之美,为深入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内心的“美丽”,做了必要的铺垫。】
二、读“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
师:就是这么一位女性,在1898年的12月26日,登上了法国科学院的讲台,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发现,那就是放射性元素——镭。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报告会中居里夫人的形象?(出示文段)请你看着这段课文,大声地读几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生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文中说,“她的形象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你能不能用上文中的话来描绘一下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的形象呢?
(生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师:她的衣着是经常穿着一袭——(生接:黑色长裙),她的脸庞是——(生接:白净端庄),她的神情是——(生接:坚定而又略带淡泊的),她的眼睛是——(生接:微微内陷的)。还有吗?谁再用上文中的话来描绘一下居里夫人在报告会上的形象。
生:她是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标红描写居里夫人形象的两句话,齐读)
师:她的神情庄重又——(生接:略显疲倦),坚定又——(生接:略带淡泊)。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觉得这里每一组的前后两个词语都是意思相反的。生2:为什么要用两个意思相反的词来形容同一个人呢?
师:为什么神色庄重后面又要说她略显疲倦呢?那你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她的神色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1:我觉得她应该是神色庄重而且十分坚定的。
师:文中的确写到了她神情坚定呀。你对她的哪一种神态觉得有点奇怪? 生2:我对她“略显疲倦”这一神态有些奇怪。师:你觉得这一神态离美比较远是吗?为什么呢?
生3:我觉得她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在那么多人面前应该是神色庄重而不应该是略显疲倦的。
生4:我觉得进入法国科学院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她的神情应该是饱满的、意气风发的,显得很高兴才对。
师:人逢喜事精神爽。她为什么这么疲倦呢?(板书:疲倦?)这是一个问题,还有问题吗? 生:她的神情为什么坚定又略带淡泊? 师:那你觉得当时她应该是什么样的神情? 生:我觉得她应该是很自信的神情。
师:就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那样,是意气风发的,但是她又显得这样的淡泊(板书:淡泊?)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两个词好像离美比较远,是不是?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读完之后,请你梳理一下信息,看看课文的哪一个段落可以让我们读懂她为什么这么疲倦,哪一个段落又能让我们读懂她的淡泊?
【评析: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之小进,大疑则大进。二读“美丽”,品析人物外形,引导学生从细节处叩问——为什么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神色庄重而有略显疲倦?她的神情为什么坚定又略带淡泊?这样由疑生问,能快速激起学生阅读期待。】
师:你能从哪一个段落中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生:第3段。
师:那就让我们锁定课文的第3段。这一段主要写了居里夫妇发现并提炼镭的过程,快速地读读这段课文,找一找有几个造成居里夫人疲倦的原因,完成批注作业。(出示课件)
(生默读后交流„„)
师:我们先来看看老师写的这个例子。(出示老师的批注:工作量大)先来读一读这第一句话。(生齐读)
师:盛老师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他们当时的工作量大。我读出来的这种感觉准备这样用朗读来表达,你听——(师范读: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你从哪个词中听出了他们的工作量大?
生:一吨。
师:这样读才让人感觉到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来,你们也像盛老师那样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
【评析:从疑出发,直奔重点段落,阅读方向明确,板块清晰。而在指导学生学习批注的过程中,适当运用教师的范例,对于初学者很有必要!】
师:下边儿的课文,你从哪句话中读到了什么?
生1:我读“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这句,我认为他们的工作十分繁琐。
师:不用说那么多话,你写的是什么就说什么。生1:工作繁琐。
师:四个字,够简洁吧?有不同吗? 生2:工作复杂。生3:工作程序多。
师:意思也差不多,可以的。还有吗? 生4:工作严谨。
师:这是你的感觉,和他们的都不一样,也可以的。请你读读这句话,把他们的工作严谨给读出来。(生4读)
【评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批注则更应反映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表达,盛老师深谙此道,重在鼓励,只在简洁方面予以必要的引导。】
师:“溶解、沉淀、分析”,你这么一拉长,速度一放慢,就让我感觉到了他们工作的严谨,非常好!盛老师填的呀,和刚才这些同学英雄所见略同,(出示批注)是“过程复杂”。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师:你看,你们读的时候也是这样读的,“溶解、沉淀、分析”,过程复杂吗?态度严谨吗?这些答案都可以。你还从哪个句子中读出什么呢?继续说。
生:“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从这句中我读出她的工作环境差。
师:“工作环境差”,他用5个字来概括。还有不同的吗? 生:我读出了她的工作是夜以继日的。师:那你填的到底是什么? 生:夜以继日。
师:“夜以继日”这个词写出了什么?写出了——(生接:工作时间长。)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生:我读出了她的工作辛苦。师:你从哪个词语中读出来的? 生:“烟熏火燎”。师: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环境恶劣。生:工作艰辛。
师:工作艰辛。写得比较笼统。我写的也是环境恶劣。(出示批注)谁能把“环境的恶劣”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生读)师:要是让盛老师来读的话我准备这样读。(师范读,强调“废弃的破棚子”、“烟熏火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评析:不但注意引导学生“读出什么”,还要追问“从哪个词语中读出?”,足见检查批注的目标是指向于品味语言,领悟文本内涵,同时与指导朗读有机结合,将读文、思考、朗读、表达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指导阅读的过程。】
师:你还从哪个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生:“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在这句话旁边,我填写的是“工作时间长”。
师:她填的是五个字。还有不同填法吗?看来大家填写的都一样,我也和你们填的一样。(出示批注:充满危险、时间漫长)谁能用朗读突出时间的漫长?
(生读)师:在他朗读的时候,你们从哪个词中听出了时间的漫长?(生齐答:三年又九个月)那是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啊。还从哪个词中体会出了时间的漫长?(生齐答:终于)真是好不容易啊。就这样读,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师:还有上面这一句,盛老师填的是“充满危险”,你们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生:我填的是“伤痕累累”。师:这四个字很形象。还有吗? 生:我填的是“工作危险度高”。
师:能用四个字表达的不用五个字六个字,越简洁越概括越好,这里老师觉得用“充满危险”更简洁些。当然,你填写的也很不错,作为奖励,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读)师:同学们,你们看,通过刚刚我们给这段话写批注的方式,我们找到了这么多造成居里夫人疲倦的原因,分别是——工作量大、过程复杂、环境恶劣、充满危险、时间漫长。最后,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以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批注方法为主要方式,兼以指导朗读,深入探究造成居里夫人疲倦的原因,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写,认识居里夫人不畏艰难困苦致力于科学实验的崇高品质。这样,学生对于居里夫人“美丽”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充分体现了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学习阅读。】
三、写“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
师:那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提炼出来的?这里有一个词我们刚刚读到了,叫“烟熏火燎”。一个词语中出现了四个火字。熏字下面的四点底,那也是火字旁的变形。看到这个词,你脑海当中出现了当时实验室中怎样的环境?谁能描绘一下。
生:我觉得实验室里烟雾弥漫,而且烟雾中还有点点星火。生:全都是烟雾,还有点刺鼻的味道。
【评析:抓住“烟熏火燎”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为下面的小练笔做铺垫。这个点选得精当!】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来想象这样的情景。(配乐)我们看到的实验室,是这样的环境:这是一个没人用的棚屋„„ 就在这样的实验室里,我们看到了居里夫人的身影,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她的身上,用手中的笔来给她拍一个特写镜头:只见她„„同学们睁开眼睛。你能不能结合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抓住居里夫人当时的衣着、长相、神情,还有动作等等来写一写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的形象呢?拿出作业纸,完成第一题。
【评析:,通过教师的动情描述,把学生带入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发挥想象,写一写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的形象。这是想象的过程,也是书面练笔的过程,又何尝不是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呢!】
(生动笔,师巡视,在一些学生的练笔上打上符号,然后让这些学生汇报所写的)
生1:在实验室中,居里夫人还穿着那身黑色的长裙。实验室中弥漫着烟雾,居里夫人不停地咳着,可是她还继续工作着。火烫伤了她的手,她感到十分疼痛,可是,她并没有放弃,她不断地坚持着,忍受着痛苦。
师:我从他的描写当中感受到了环境的恶劣。你看,居里夫人不断地咳着,说明当时充满了呛人的气味,环境多么恶劣呀。
生2:只见她依旧身着一袭黑色长裙,站在桌边,从满桌的试管、量杯中取出一些,用她的深邃的眼光仔细地观察着试管中的液体。
师:他的动作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居里夫人工作的复杂,以及她工作态度的一丝不苟。
生3:居里夫人站在一口大锅边上,不停地冶炼工业矿渣,她不停地用手捂住自己的鼻子和嘴巴,点点星火飞溅到她那黑色长裙上,烧出一个个小洞。
师:我特别欣赏你写的“飞溅”这个词儿,还有一个句子“用手捂住自己的鼻子和嘴巴”,这句话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实验室里当时环境的恶劣和实验过程的危险。话虽不多,写得不错。同学们,刚刚我们写了实验室中居里夫人的形象,透过居里夫人疲倦的神情,你们感受到她的美了吗?你感受到的是她的一份什么美?
生:她十分坚持不懈。
师:你感受到了她坚持不懈的精神美。生:她对工作的认真态度。
师:你感受到了她认真执着的精神美。
【评析:精妙的点评,画龙点睛;恰当的点拨,入木三分!透过居里夫人疲倦的神情,学生深深感受到她那坚持不懈的精神美、认真执着的精神美,这是情感上的收获,更是认识上的升华!】
师:同学们,刚才这节课,我们通过说说、读读、写写的方式,聚焦了居里夫人的三个特写镜头——画像上的居里夫人,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还有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不管是画像上的居里夫人,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还是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我们都觉得她是美的,这是一份跨越百年的美丽。今天第一节课咱们先上到这里。
第二课时
一、抓淡泊,读出人格之美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说说、读读、写写,脑海中留下了居里夫人的三个特写镜头,我们感受到了居里夫人的美丽。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这位伟大的女性。我们小声地读读第五段,你从哪件事例中读出了居里夫人的淡泊,用概括的语言写在边上,然后进行交流。
生1:“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六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师:我想知道的是你在边上写了什么批注? 生1:就是居里夫人她对大奖和名誉一点都不在乎。师:那你从刚才这几句话中读到了几个事例?
生1:一个是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师:谁来帮她概括一下?
生2:我觉得第一个就是“捐赠奖金”。师:四个字,非常清楚。还有吗? 生2:我觉得是她把奖章作玩具。
师:“奖章当玩具”,非常简洁。主要是这两个事例让我们感受到居里夫人的淡泊。同学们,你们平时拿到了三好学生的奖状或其他奖状的时候,你们一般会怎么做?
生3:我会很爱惜地把它珍藏起来。
师:我小时候甚至会把它贴在墙上,这是人之常情啊。可是居里夫人却能做到把这些奖章给女儿当玩具,真是极度地淡泊名利。所以,在报告会上,透过她略带淡泊的神情,你们觉得她美吗?(美!)那是一种什么美?你来概括一下。
生:是一种淡泊名利的品质美。
师:品质美!我再给你换一个词儿,那是一种人格美。
【评析:从了解居里夫人的精神美到了解她的人格美,这在认识上又是一个飞跃。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无疑是难点所在。盛老师继续让学生运用上节课所学的批注法进行学习,在学生自悟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在对比中认识居里夫人对待名利的态度,进而认识她淡泊名利的品质美。】
二、爱因斯坦的评价
师:面对如此淡泊名利的居里夫人,她的好友——同样是科学巨人的爱因斯坦说了这么一段话来评价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师: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
生:玛丽·居里没有被利益或名誉给宠坏,而是继续努力,继续探索研究,发现更多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有些科学家因为盛名而变得很骄傲,但是居里夫人并没有这样,她淡泊名利,非常谦虚,和其他人不一样。
师:所以是“唯一一个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看来你们是读懂这句话了。我们再来齐读这句话。(生齐读。)
【评析: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发现的乐趣,感受到豁然开朗的畅快。】
三、作者的评价
师:爱因斯坦就是这样来发表他的看法的。像这种阐述自己的观点,直接发表自己看法的语言就叫“议论”(板书)。课文中还有许多议论的文字。请浏览全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发表他的观点,表明他的看法的呢?并把它们画出来。
【评析: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插入议论这是本文一大特点。敎者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先告诉学生什么叫“议论”,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类似的句子,进行研读,领会作者的这一表达方式。体现了既关注内容也关注形式。】
生1: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生2: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在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师:这段话更多的是记叙。
生3: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生4: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找到的这些语段,就是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看法。请看大屏幕(出示语段)生齐读: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师:在这里,作者采用了和别人作比较的方法,高度评价了居里夫人的独特品质。居里夫人这样的做法用一个词来概括,叫什么?
生:刨根问底。师:还有别的词吗? 生:打破沙锅问到底。师:还有吗?还有寻根究底。
【评析:抓住议论的句子,深入剖析具体的表达方法——和别人作比较。同时调动学生的词语储备,概括居里夫人的做法,这样做一是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本内容;二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词汇,使“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三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师:作者是这样来发表议论的。我们再来看这段话(出示语段)。一起读这段话。
生齐读: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师:在这里,作者说玛丽·居里完成了两大发现,哪两大发现? 生:我觉得第一大发现是玛丽发现了镭。师:对,这是自然发现。
生:我觉得第二大发现是人生意义的发现,也就是说他发现了科学的意义不在于名利、荣誉,而在于更好地为人类做贡献。
师:真好!玛丽·居里能完成这两大发现,都是因为她的性格——(生接读: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你看,前因后果交代得多清楚啊,他是这样来发表他的议论的。我们再来看第三段。一起读。
【评析:品析议论,由果溯因,深刻认识玛丽·居里的性格】
生:齐读“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师:在这里,作者用了几个“变成”? 生:四个。
师:这四个“变成”后面的语句能交换顺序吗?能不能让第一个“变成”后面就紧接“永远的里程碑”?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它们的意思是层层递进的。只能先有前者才能有后者。
师:还有补充说明吗?你们看,从“放射线”到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到科学定律,到里程碑,说明居里夫人对人类的贡献是越来——(生接:越大),所以,人们对她的评价也是越来——(生接:越高)。一连串的“变成”组成了一组气势磅礴的排比句,这是作者,也是全人类赋予居里夫人的崇高评价。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评析:抓住这四个“变成”,探究后面的语句能否变换顺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之间的递进关系,进而再认识排比句式,这样就将内容的理解与表达形式的体会有机融合起来。】
生齐读。
师:这些发表作者议论的文字,是这样的耐人寻味,我们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里。现在请你挑选其中的一段,快速地背下来。背出了一段你就自个儿站起来,“目中无人”地背一下然后就坐下。我看看谁站起来得快,谁站起来得多,说明你背得快、背得多。赶紧背吧。(生背。)
【评析:当场背诵,让学生增加积累,值得提倡!】
师:这篇课文有“形”的描绘,“事”的记叙,还有“理”的阐述。作者记叙了居里夫人一生的事迹之后,被居里夫人的这种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所以他要情不自禁地站出来,发表他的议论。当他记叙了居里夫人据两位科学家发现了X光之后提出了新的看法,作者发表了这样的议论,读——
生齐读:“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师:当记叙了居里夫人花了三年又九个月的时间发现了镭之后,作者又发表了这样的议论,读——
生齐读:“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也完成了人生意义的发现。
师:当记叙了居里夫人为了科学事业奉献了美貌和健康之后,他又发表了这样的议论,读—— 生齐读:“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师:最后,作者觉得他自己评价的力度还不够大,所以他还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来高度评价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读——
生:齐读“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评析:简明扼要的小结让学生对本文的特点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再引用引读法,让学生回读课文议论的内容,对怎样状况下发表议论加深了印象。】
四、我的评价
师:在原文当中,作者还记叙了玛丽·居里在巴黎求学时的一些感人的小细节。(出示第一处细节语段)。
生:齐读“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很短。” 师:在原文当中还记叙了这样的细节,谁来读一读(出示语段)。
生:她长得美,男学生们为了能多看她一眼,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但她对这种追捧不屑一顾。她每天到校最早,坐在教室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
师:原文还有这样一处细节,谁来读一读(出示语段)。
生:她本来是住在姐姐家中,但为了安静,就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
师:读了这些细节之后,也有人发表了这样的议论,他们说,居里夫人对自己太残忍了,居里夫人这样的人生选择也太不值得了。同学们,读了课文,读了这么多的细节,也读了作者的议论,爱因斯坦的评价。(出示画像,背景音乐)现在,当我们再看到这幅画像的时候,看到居里夫人因长期从事艰辛的实验研究,而不再年轻美丽的容颜的时候,我想,作为我们,肯定也有很多话想说,关于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美,到底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你们肯定有自己的看法,是吗?请大家拿出作业纸请看第三题,让我们也拿起自己的笔,发表我们的议论,写几句议论的话。
(生动笔。)
【评析:按照常理,课教到上一环节,已达到了目标,似乎可以收尾了。可以教者并没有打住,而是安排了“抓细节,写议论”这一环节。这一设计别出心裁,独辟蹊径,意义深远!】
生1:面对巨大的荣誉,别人也许会尽情地享受,但居里夫人却视名利如粪土,视荣誉如玩具,她对待科学是坚持、认真的,而自己的健康,自己的容颜,她却不屑一顾。
师:我特别欣赏你这两句话——“视名利如粪土,视荣誉如玩具”。对仗的两句话,后面这句是对前面那句的语言创造,多好啊。看得出,你是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所折服了。
生2:居里夫人终日在烟熏火燎中工作,他不仅是现在如此,在此之前他也是为了能为人们做贡献而日夜服务。他用自己的一生换来了科学史上新的话题,给科学翻开了新的篇章。
师:好,最后一句话,他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前面是记叙了一些事情。
生3:居里夫人这样做,我心里认为这根本就不值得。世界上所有的女性都十分爱美,他是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把她长长的,金黄色的头发剪得很短。
师:你们听到了吗?她说她是不值得的,世界上所有的女性都是爱美的,她觉得爱美是没有错的,所以,她这样把自己的头发剪短是不值得的。这是一个独特的声音,我们尊重你的看法,尊重你的观点。
生4:居里夫人她不在乎自己的外表有多么美,她只知道如何让人类感受到美,她活着的意义不在于给自己多大的享受,而在于给人类更大的享受。所以,她是无私的,她既是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人类史上的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师:也许这个观点是针对你的观点的一些反驳吧,你们课下可以两个人争论一下。我觉得你这段话,更可取的是语言是对仗的,虽然没有像我们刚才读到的那样用排比,但是,两句一对仗,两句一对仗,听起来特别得有力度。
生5: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有的人认为是外表光鲜美丽,而在居里夫人的眼中则是一种品质、性格、严谨、一丝不苟的美,正是她的这种品质换来了科学上的巨大成就。
师:也许你的观点也是针对他的观点的一个反驳。
生7:什么是真正的美,难道仅仅是外表光鲜亮丽吗?不,居里夫人用她的一生诠释了这个道理,这种美是坚毅,是刚强,是一种无限度的追求。淡泊名利,这是美;坚持不懈,这更是美。这种美,是永恒的美,是千古文人崇尚的美。
师:没有掌声啊,他写得这么有气势。你充满了力量,其实你的话诠释了这个课题,跨越百年的美丽。他觉得只有这样的美才是永恒的,才会跨越百年千年的。
生8:对于人生的意义,居里夫人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放弃了自己美丽的容貌,放弃了自己巨大的荣誉,全心投入到科学实验,为人类做贡献中去了。她的这种美是极其可贵的,这种美将流芳百世。
师:最后两句话写得特别美。
生9:真正的美不在外表,而是人格、精神上的美。居里夫人为了科学事业,不顾工作量的大,不顾过程的复杂,不顾环境的恶劣,不顾工作的危险,不顾时间的漫长,一心一意投入到她的事业上。这种美,才是真正的美。
师:(掌声)这掌声是对于你上一节课学的内容能巧妙地运用而由衷地赞叹。
【评析:怎么看待漂亮,这是一个富含哲理的问题。学生的观点虽说不那么深刻,或许还有一些是幼稚的,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敞开了胸怀,说出了自己的内心话!重要的是学生练习了针对事实发表自己的议论!重要的是升华了学生对居里夫人“美丽”的认识!重要的是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师:刚才大部分同学的观点跟作者的观点是一致的。你看,作者在原文中还写了这么一句话,发了这么一段议论(出示语段)。
生:齐读“玛丽·居里夫人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除了容貌之外,女人还有更值钱、更重要的东西——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
【评析:原文这一语段,应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教者匠心独运,在此时引入课堂,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漂亮”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加深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妙!】
五、回环前文,形神融合
师: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位如此美丽的女性,如此充满智慧的女性,站到法国科学院讲台上的时候,怎能不令全场震惊啊。让我们再回到法国科学院报告会的会场,再去欣赏一下居里夫人在报告会上的美丽风采。读一读这些描写她形象的语句。
生齐读: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师:让我们把这份美丽永久地定格在我们的心中,因为这是一份跨越百年的美丽。我们相信,他不光会跨越百年,甚至会跨越千年、万年,直到永远,因为这是一份永恒的美丽。
【评析】紧扣美丽,回环前文,用深情的语言总结全课,在高潮处嘎然而止,使人回味无穷。【总评】
纵观全课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紧扣“美丽”,板块推进
这两节课紧扣文章题眼,聚焦“美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突出主题,总体思路十分清晰,堪称板块教学的典范。第一课时由“画像上的居里夫人”“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实验室中的居里夫人”三个板块组成。教者抓住这三个镜头,三读“美丽”,引导学生品析、感悟、批注、朗读,从欣赏居里夫人的外表美到由衷赞叹居里夫人的精神美,经历了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的螺旋上升过程。第二课时,从“抓淡泊,读出人格之美”,到体会“爱因斯坦的评价”“作者的评价”,再到尝试写出“我的评价”,最后“回环前文,形神融合”。五个板块紧密相连,侧重于在语言表达形式上进行探究,让学生从读到写,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又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方面得到培养的。从总体上看,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从过程看,先从正面描写的事例入手,再深究侧面描写的“议论”。这样,居里夫人留给学生的形象就是立体的、全面的,鲜活的。
二、以生为本,注重方法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盛老师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在读“报告会上的居里夫人”这一板块,盛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文,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带着疑问再去读文。阅读的目标指向明确,学生兴趣高,效果也就比较好。指导学生以批注的方式学习正面描写居里夫人事例,是本课亮点之一。盛老师以自己的批注为例,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感受批注的由来,在方法上有所感悟,再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方法,掌握方法。这样的方法指导注重实践,扎实有效。盛老师的评价也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重在点拨、激励。比如,在交流“批注内容”时,盛老师十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表达,只要大意吻合课文内涵,就只在简洁方面加以引导。在学生汇报自己所写的“议论”时,盛老师或热情激励,或指点迷津,或导之以法,让学生产生茅塞顿开之感觉,获得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愉悦,从而不断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与兴趣。
三、突出运用,发展能力
2011年版语文课标把“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 培养列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盛老师在《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教学中,始终注意突出运用,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让学生学做批注,让学生当场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议论”,更体现在引导学生认识、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上。宗白华曾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个秘密。”语文教学既要关注文本的内容,也要关注文本形式,更要注意内容的理解与形式的学习的有机融合。《跨越百年的美丽》在表达形式方面最大的特色是:既有“形”的描绘,又有“事”的记叙,还有“理”的阐述是。盛老师准确捕捉这一特点,在弄清“形”与“事”的基础,引导学生聚焦于“理”的阐述。先以具体句例告诉学生什么叫“议论”,再让学生找出文中类似的句子,进行品析、感悟,然后抓住课文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模仿练笔,尝试写议论,让学生畅所欲言。既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又升华对居里夫人崇高精神、高尚人格的认识,也就使得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深深地镌刻在孩子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