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观看了专题讲座视频 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与发展
观看了专题讲座视频“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与发展”的心得体会
一、主要变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在文本形式上,仍然保持前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即《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
1、前言部分对“课程性质”做了较大修改,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前言部分变化最大的是“课程设计思路,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2、课程目标保留《标准(实验稿)》中在横向上的三个层面的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对这三个层次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叙述更为清晰,明确、完整,与纵向的、课程内容中规定的目标的结合更为紧密。
3、课程内容主要做了三方面的修改:第一,根据“课程设计思路”的弱化学习主题、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所做的调整,重新编写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第二,在每一个学习板块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标准(实验稿)》中过难、过偏的学习内容,降低难度。同时,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代的发展,适当增加一些内容。第三,把新的研究成果吸收到《标准》中。除了具体的内容之外,最明显的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
4、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七点建议: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建议,同时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基本特点
1.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
2.在“课程基本理念”上,更突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的“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强调探究式学习和教与学的创新。
3.更新“课程设计思路”,在具体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弱化学习主题,采用按照历史发展时序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凸显了历史发展的主线。需要说明的是,课程标准对“学习主题”的弱化,并不是以前的学习主题错了。只是作为国家课程标准,不宜确定学习主题,而应该把确定学习主题这样的空间,留给教材编写者,留给具体的历史教学者。
4.更为清晰,明确、完整地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横向的课程目标,并与课程内容中规定的纵向的目标结合得更为紧密。5.在课程内容上,根据“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在六个板块的学习内容上,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重新排列史实,并提出必要的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建议;同时根据上述原则撰写导言。
6.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过难、过偏、过多的知识点,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7.“实施建议”清晰具体,切实可行,富有弹性;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教学活动、评价实施、教材编写、资源开发都留有更大的创新空间。
三、使用建议
教学设计基本要素:课标分析——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教材分析——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目标——阐明预期的学习效果;重点难点——阐明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学流程——梳理教学过程的逻辑;教学过程——解决如何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学评价——检测教学目标达成与否。
围绕中心,确定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
四、个人看法
我认为新课标比实验板课标更为准确、简明,而且还在内容、体例和理念上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更加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的功能。对学生的要求降低了,对我们老师的要求更高了。
第二篇: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主要变化
专题讲座
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主要变化
第1讲 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与思路
朱汉国(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汉林(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王小琼(北京市第四中学,中学高级)内容纲目:
一、实验的历程
二、成就与问题
三、修订的思路
一、实验的历程
张:大家好!欢迎收看国培计划初中历史远程培训专题节目。今天到场的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朱汉国教授和北京市第四中学王小琼老师。我是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张汉林。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主要变化”。
王:2000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下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实验,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新历史课程改革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成果?存在哪些不足?此次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有怎样的变化和发展?该怎样用历史课程标准去指导我们的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我非常关注这些问题,我想广大一线教师的心情和我是一样的。
张:朱老师,您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多年来一直协助教育部有关部门主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旨和过程非常熟悉。今天您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历程?
朱:好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历史课程先后进行了七次改革。2000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制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取代了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2001年9月,初中历史新课程开始实验,首先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到2002年秋季,扩展到530个省级实验区;2003年时,全国已有1642个县市的3500多万学生在使用新课程的实验教材;2004年时发展到2576个县区使用新教材,约占全国的90%。至2005年秋季,全国各地区基本上都加入了新课程的实验。
王:北京是2004年进入初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我当时是抱着好奇和忐忑进入课改实验的。单元主题式的教材和原来的教材相比有哪些优点?我如何在原来积累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去渗透新课程的理念?怎样才能以学生为本?教学三维目标怎样才能做到有机融合?采取哪些教学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面对新课程,我应该看哪些书来拓展、提高自己?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都必须积极去面对。当时,我也很好奇,为什么不让所有省市同步进入,而要逐步推广呢?
朱:历史新课程的实验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方式,概括来讲就是“先实验、后推广”。首先在国家级实验区实施新课程,一边实验一边总结经验,这样有利于新课程积极稳妥地开展。
张:这点我很有感触。相对而言,北京进入课程改革的时间是比较晚的。我记得在正式进入之前,我们到广东、福建等地去考察实验区课程改革的情况,的确从实验区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少走了很多弯路。应该讲,经过这么多年的实验,我们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都已经比较熟悉了,为什么现在又要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呢?
朱:课程标准定期进行修订,这是国际惯例。比如我们的邻国日本,文部省每隔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修订,他们的学习指导要领相当于我们的课程标准,最近几次颁布的时间分别是1977年、1989年、1998年、2008年。我们的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从2001年到现在,已有十年的时间了。十年里,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教育研究和历史研究也有很大的进展,一些成熟的研究成果也需要反映到初中历史课程中来。历史课程标准属于历史范畴,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张:朱老师,关于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坊间有许多传言,说这次改革是推倒重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朱:这次改革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继承上次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将上次改革的既定成果巩固下来,同时解决上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实际上,在初中历史新课程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着手调查课程标准的使用情况,请广大的教师和教研员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比较大型的会议有2003年的南京会议等。通过这些调研,我们收集到了很多宝贵的资料。最近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调研工作自2007年5月至12月,持续了大约半年多的时间。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通过行政系统,向29个省市的42个国家级实验区发放了问卷调查,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为此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成就与问题
张:俗话说得好,回顾是为了前行。只有认真地总结过去,才可能走向更美好的将来。在新课程标准即将颁布实施的这个时刻,我们来一起总结课改十年的成就与问题吧。王老师,作为优秀的一线教师,你对课程改革肯定有着深切的体验,能否拿出来与我们分享一下?
王:刚进入课程改革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一些新鲜的名词扑面而来,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课程资源、发展性评价、文明史观、人格教育、公民教育、建构主义、校本教研、教育叙事、教学设计等。刚开始的时候,对这些名词并不太熟悉。但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突然发现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这些概念了。
朱:概念变化的背后是观念的变化。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新历史课程的实验过程中,广大历史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逐步接受并不断深入理解,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主动地更新教学观念,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各地都涌现出一批堪称课改先锋的优秀历史教师。
张:朱老师的观点我感受非常深刻。这些年我有幸与全国各地的一些优秀教师有过或多或少的联系,发现他们许多人都是从课程改革中脱颖而出的。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在这个意义上,课程改革的确功劳卓著。华南师范大学的黄牧航教授认为:“近十年是我国提出历史教育理论最丰富的十年,是我国提供优秀历史教学案例最丰富的十年,是我国历史教育问题争鸣最激烈的十年,是我国优秀的青年历史教师涌现最多的十年。”我深有同感。
朱:在2007年的调查中,这一点也得到了印证。调查结果显示: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已经获得广泛认同,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观点得到普遍拥护。
王:我对新课改的理念也是逐步接受、不断深入理解,积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主动更新教学观念,尝试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比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可见,感知历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环节。学生怎样去感知、体验历史呢?通过实践,我觉得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去感知历史。我的做法有:借助历史图片、实物、模型,再现历史情境,把历史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开展专题探究、实地考察等活动,创设课外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而复杂的学习资源,给予学生多样化的选择,给学生提供表现创造性的空间。等等。
朱: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十年课改的另一个重大成果。在许多学校的课堂中,老师们和王老师一样,从以往的注重教师传授历史知识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与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如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使教学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成果。
张:在这十年中,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老师们的课程资源意识大大增强了,大量的社区资源、乡土资源、人力资源、网络资源都被开发出来。王老师,听说你就对北京乡土史资源很有研究。
王:我编过一本北京乡土史的教材,名为《看生活变迁品京味文化》。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拓展视野,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其实,不仅我一个人这么做,我们同组的老师都在这样做,已经蔚然成风。序号 1 2 3 4 5 6 7
课程名称
看生活变迁,品京味文化 影视文化中的历史真相 北京历史上的尘封岁月
科学史;细节历史;中国古代史选讲 二战风云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当代国际热点问题探源
授课教师 王小琼 魏鑫 李明赞 王磊 赵利剑 石国鹏 李明赞
学段
初中
高中
朱:你们的做法很有价值。《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中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专门的阐述,这对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教科书、只教教科书的观念和做法,而是将课程资源和教学材料的视野大为扩展,积极开发校内校外的多种历史课程资源,搜集、整理和运用各种类型的教学材料。其中,乡土历史资源、视频图像资源、网络资源,以及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使得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信息资源得到适当的运用,从而使历史课程资源在渠道上、种类上、形式上多种多样,教学材料丰富多彩。
张:在教育评价方面,这十年来也取得了不少成就。我举一个小案例。在“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一课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时间线索,深圳市红岭中学历史教师吴磊老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列出五个时段,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点表述出来。整堂课,学生兴致高涨,思维活跃,不少学生几乎是一气呵成。
朱: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发展性评价的案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各地在实验中不断探索各种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如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作业、历史活动、历史考试以及档案袋、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方法,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笔纸考试的单一方法。吴磊老师就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
王:我在教学中也积极进行发展性评价的探索。比如,在初二年级,在每节课开始的5分钟,我组织学生开展课前演讲,以学过的或即将要学的世界历史范围组织演讲内容,作为讲课内容的深化或补充,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不能有科学性错误。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两人合作;可以制作PPT或网页,采用图片投影、播放视频等手段辅助演讲。要求学生讲演熟练,生动形象;语言得体,姿态大方、声音洪亮。同时,我和学生一起商讨设计了评分表,学生演讲得分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个分数的平均分,并作为平时成绩计入学期总评成绩中。从实践来看,我的做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有利于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
张:以上我们分几个方面简单谈了谈课改以来的变化。朱老师,您能简单概括一下十年来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成就吗?
朱:长期以来,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中往往被视为小学科,主要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教学计划上被打了折扣,教学时间也不能得到保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编制,确保了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将其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规定了课程实施的计划、学时等,使得历史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得到保证。历史课程已被视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得到了认可和重视。新课程改革的十年风雨路是不平坦的,但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是越来越明确的,课改的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丰硕的。这些成就与经验,是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的宝贵财富,为课改进一步的、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在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2007年教育部的调研中,老师们就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朱:是的。教师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标准(实验稿)》中以“学习主题”编排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提出意见。《标准(实验稿)》将学习内容分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并在每个板块下分别设置了若干学习主题。这个设计思路的初衷是好的,希望以这种体例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实验的结果却发现,“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使历史的时序性、系统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第二,对《标准(实验稿)》的容量和难度提出意见。
尽管试验区认为新课标难易适度,但也有意见指出了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比如,对世界史中要求掌握的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琅城起义、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科索沃战争、《美国的悲剧》等,就认为有“难、繁、偏”等问题。北京市属于教育发达地区,但也认为:“历史课标的内容标准太多,课上完不成教学任务,有些内容明显不符合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另外,四川、山东、安徽、甘肃、湖南等省,要求增加时代发展所出现的新内容,如“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恐怖主义”“加强史学研究新成果”,等等。
第三,对《标准(实验稿)》中的“前言”和“课程目标”提出意见。
对于“前言”的意见主要是文字表达方面的问题。对于课程目标,主要是认为不具体,不好操作。对于《标准(实验稿)》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主要的反映是要求切合实际。
王:这些意见,可以说对修订工作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朱老师,您作为修订组成员,面对这些意见,你们的看法如何呢? 朱:修订组仔细研读《标准(实验稿)》,并认真分析调研数据、主要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了以下看法:
1.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线索性,对于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应该让他们正确地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坚持时序性,要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2.初中学生是13至15岁的青少年,对他们的要求应以感知为主,应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在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理性要求。
3.《标准(实验稿)》中的六大学习板块的设计是合理的,它从大的方面遵循了时间顺序,符合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是应该坚持的。但“学习主题”的设计,应做适当修正。采用学习主题的方式,原来的意图是为了改变“难、繁、偏、旧”的现象,在实验中也在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是,“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习主题”限制了史事的选择,疏漏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在中国近代史部分,有一个学习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在这个主题下,在讲完鸦片战争后,接着就是“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但在全部中国近代史中,却忽视了太平天国最基本史实的叙述。
张:这些认识,可以说为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朱老师,在修订工作中,你们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
三、修订的思路
朱: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精神,特别是根据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进行的。
张:课程标准代表着国家意志,体现的是国家对于学生的期待。因此,对于《纲要》,我们老师要认真地学习,并在教学中予以贯彻执行。
朱: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根据这个战略,教育部2010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今后10年的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张:我注意到《纲要》特别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朱:对于这段话,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纲要》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二、《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修订组在认真学习和理解上述中央文件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在课标修订稿中明确提出初中历史课程要“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这实际上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意识教育融为一体。
概括来讲,我们修订课标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基本依据,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义务教育之中。以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为目的,修订《标准(实验稿)》。
王:朱老师,在修订课标的过程中,对于前十年初中历史课改的成果与问题,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呢?
朱:我们认为,课标的修订应该建立在总结和巩固10年新课改的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我们修订组在充分肯定《标准(实验稿)》实施10年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借鉴我国和外国历史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研究近年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的成果和问题,努力使修订后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更有利于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更加适合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符合今后10年的发展。这也是我们修订课标的第二个基本原则。
张:朱老师,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课标修订组是如何工作的?
朱:修订工作的基本路径是:从课程标准中的性质和理念入手,搞清初中历史课程的定位,然后据此遴选课程内容。
王:对于内容标准,修订组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开展修订工作的呢?
朱:首先,根据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点,坚持历史的时序性特征,将《标准(实验稿)》中有关史实进行重新排列,删除较难和较偏的部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时序意识和时空概念。
第二、确定中国史和世界史的主线。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及历代基本特征为核心。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以掌握历朝历代的基本特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为核心。
中国近代史以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现代化因素。中国现代史突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世界史则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
张:这样每个板块的基本线索就比较清晰了,对于教学也能起到宏观导引的作用。朱:第三、选择和修改课程内容要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体现社会的进步和学科发展的趋势,结合学生的经验,贴近现实生活。
第四、为落实课程目标,提出具体的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活动建议,并采用双栏表格的形式,将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活动建议列表显示,相互对应,使之更为直观,更易于教师的教学,同时为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创新留下一定的空间。
后来,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把《标准(修订稿)》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王:抓住时序性、历史的主线、基础性、时代性,我想这对我们的教学是有很大启示的。修订完内容标准,你们又是如何修订其他部分呢?
朱:第二步,对《标准(实验稿)》的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和第四部分实施建议进行修改,使其内容更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更突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历史课程的教育意义,更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主要工作是:
①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性质,明确阐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②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课改10年的经验,对课程目标进行梳理和阐述,使目标要求的层次更清晰,内容更完整。
③进一步完善实施建议,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张: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深知,任何事情只有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其内涵并认识其价值。这同样适用于初中历史课标的修订。听完朱老师对课改十年的总结、对于课标修订背景的分析,以及对于课标修订思路的讲解,我想这将对老师们理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与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休息片刻,稍候我们继续。
第三篇:观看了师德演讲比赛视频
心得体会
观看了师德演讲比赛视频。听了几位老师的师德演讲,聆听着老师们一个个动人的教学故事,感受着老师们一句句感人肺腑之言,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次的师德演讲,让我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对自己职业的爱,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幸福的所在。
平凡之中见伟大,简朴之中见激情。老师们用自己的真实故事和独特感悟,阐述了高尚师德的丰富内涵,让我们对教育对师德的总结可以归纳为一个字: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感染着我”、“师爱是师德的灵魂”、“用心爱每一个孩子”,类似于这样的字眼贯穿在每位教师的演讲中。老师们对教育事业无怨无悔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对孩子们真诚无私的爱,让我感动之余也受到了莫大鼓舞。我深信:教育要想成功,教师就必须倾注全部的爱。正如鲁讯先生所说的:“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
相信我们的爱会得到回报,相信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用我们博大的胸襟去关爱、理解、欣赏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事业与爱同行!相信我们会是最幸福的人!
第四篇: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主要变化
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主要变化
一、修订的背景和思路。
1、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历史课程先后进行了七次改革。
2、2000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制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取代了以往的《历史大纲》。
3、2011年开始实验,至2005年秋季,全国各地区基本上都加入了新课程实验。
4、课程标准定期进行修订,这是国际惯例。日本文部省每隔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修订,日本的学习指要相当于我们的课程标准,最近几年分别是1971、1989、1998、2008年。
5、我们的课程标准已有十年了,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二、修订的成就与问题。
1、课改的重大成就就是历史教师教学理念得以更新。
2、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认为:“近十年是我国提出历史教育理论最丰富的十年,是我国提供优秀历史教学案例最丰富的十年,是我国历史教育问题争鸣最激烈的十年,是我国优秀青年历史教育涌现最多的十年。”
3、认为旧教材课程内容:“难、繁、篇、旧”的观点得到普遍的拥护。
4、教历史的方法:
A、借助历史图片、实物、模型,再现历史情境,把历史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B、开展专题探究,实地考察活动,创设课外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而复杂的学习资
源,给学生多样的选择,给学生提供表现性的空间。
C、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十年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大成果。从以往的注重教师传授历史
知识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尤其注重学习学习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与提高。
D、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如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小学学习等方
式。使教学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
5、课程资源大大增加:社区资源,乡土资源,人力资源,网络资源。
6、发展性评价方案。各地在实验中不断探索灵活性和有效性评价方案,如历史作业、历史制作、历史习作、历史活动、历史考试以及档案袋,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方式,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笔试考试的单一方法。
第五篇:观视频讲座有感
观后感
单位组织观看了王树增先生的讲座--《解放战争》和李慎明先生的讲座--《苏联》,有幸聆听了两位先生的讲座,王树增和李慎明是知名文化学者,能听到的讲座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荣耀。大师讲座充满了激情和智慧,他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历,借助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赋予深刻的文化意义,展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强大生命力量。王树增和李慎明先生,他们广征博引、谈古论今、肆意发挥的广阔空间。作为一个文史功底浅薄的人,随着先生的讲座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通过这次讲座,能够将曾经对中国革命价值观的松散了解用生命力的主题拎起来。当我再次面对中国革命价值观的主题,我的脑海中有穿越近代中国革命价值观进程图。这对于一个以祖国文化为骄傲、以自己对于祖国革命价值观的无知而羞愧的人,无疑是喜悦而激动的。
王树增和李慎明先生谈到历史学研究曾经太强调国家、政党兴亡史,正在向全民生态史转向。他也带着我们以全民生态史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历朝更迭,讲到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区别时,带领我们看到共产党的大公无私,国民党的腐败。
讲座中,常常能感到先生对于中国革命价值观传承的骄傲和使命,对于当代人给予的期望,他总是在某些重要处停下强调“现在人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他说当代人要对自己成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有信心,年轻人有旺盛的生命朝气,使者的身份也不是用知识的渊博作为评价标准,用真心去传承与创新是更重要的。是啊,也许不少人说年轻人价值观功底薄、阅历少,所以有些人逍遥的自我不在乎也不承担,有些人在反思与自醒中质疑着自己。
在关于21世纪中国价值观展望问题上,两位先生表达了信心和担忧。虽某些细微处我存有个人之想法,但是对于网络的鱼龙混杂,对于负面信息的夸大和煽动,我能体会到先生的担忧。在特定的年代,社会和时代也许就像钻石有诸多切面,作为个体的人,谁也无法说自己能看到每一个切面,及时一个切面都无法保证看到了全部。所以,能抓住把握人类道德和自热美好的根本与精髓者就是值得钦佩了。然而下一个问题会是,这根本与精髓又是什么,只能去悟吗?我相信是寻找与实现的过程。
中国价值观的最终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价值观有好有坏,既有积极的价值观也有消极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个博大的精深的概念,研究“价值观”是一个有深远意义的课题。中国文明是非常值得骄傲的文明,我们应该秉承和发扬中国革命价值观的精髓,成就伟大的中华民族、坦荡的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华民族。我们主张发展核心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正确的价值观模式关系着世界发展的趋势、人类发展的趋势、国家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生活发展的趋势。
随着两位先生讲座的脉络,让我见识和领略了中国革命价值观的博大与精深,体味和感受了中国文化的灿烂与辉煌,正视和忧思了中国革命价值观的现状与未来,我由衷的为中国革命价值观而骄傲和自豪,为我们国家的强大与安宁赞叹,同时也深深的为大师的品格和精深而折服和敬佩。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认为应当做一个博爱的人、遵纪守法的人、有思想和深度的人、有进取创新精神的人,为开展今后的社区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炉东社区 曹刘清 2013年9月6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