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内分层教学”提高村小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例谈
“班内分层教学”
提高村小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例谈
仪征市茶蓬小学 尚仁宝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村小教师我一直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我们的办学硬件薄弱、班级学生人数少(留下来的大都是留守儿童)、缺少文化底蕴的社会环境和参差不齐的生源严重制约了班级教育质量的提高,面对我任教班级的18名学生,我从内心深处涌起要给予他们更多关爱的激情,让他们享受到公平教育的幸福,但是,一个月的课上下来,我明显感觉到课堂“教与学”出了问题:由于学生人数少,优与差的分别太明显,我过去的授课方式出发点并不是完全针对和适应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的,体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特点,这在现在课堂上明显推进不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打击了学困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了厌学情绪。于是,我便思考如何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经过不断地学习并与校内同事的研究,我们发现:“班内分层教学”的精髓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让他们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学习,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一年的实践下来,我发现 “班内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合作使课堂活跃有序,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习目标,都能充分发展,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和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健全的人格。现在本人结合自己一年来的实践谈谈“班内分层教学”开展的策略和体会:
策略
一、合理的对学生分层是关键。
学习了许多有关分层教学的理论,我发现合理的对学生分层要解决三个问题:分层时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家长的疑虑?分层一段时间后学生如何动态“进出”?分层后如何评价学生?带着以上问题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后,有感于数学教材每一单元后的自我评价,我在班级实行了初次“隐性”分层和单元评星奖惩办法:学期初,我结合学生上学期考查成绩、平时表现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将学生“隐性”的分为三组,全班18名学生“优秀”组5人、“一般”组8人、“发展”组5人,不告诉学生分组的依据,在座位编排上采用“秧田式”和“小组式”两种穿插使用,初次分组后在每一单元知识学完后进行“评星奖惩”法“动态进出”三组人员:每一节课后对学生的课上表现评星、每一次课堂作业完成情况评星,一单元下来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满星或达到90%的学生晋级;得星一半以下的“降组”。一学期的实践下来,这种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策略
二、科学的对教学内容分层是难点。
“班内分层教学”中教学内容分层是难点,研究开始前,我们的“常态课”的教学方式已沿袭了十几年,突然要对教学内容分层是对我们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极大冲击,不过我相信“有挑战才有创新”、“厚积才能勃发”,于是我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学习、研讨,一个学期下来,我找到了突破难点的方法“巧用题组、设档分层”:数学知识是数学问题构成的,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手段,我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一方面把一节课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高潮,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提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优秀”组学生直接解高档题、“一般”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高档题、“发展”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中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题、分层指导,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是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学困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材安排了测量树叶的周长,这对于“优秀”组的学生都有难度,何况“一般”、“发展”两组学生,这时我设计了一组题:“优秀”组学生借助细线间接测量树叶的周长;“一般”组学生借助细线间接测量一圈胶带纸的长度;“发展”组学生将胶带纸撕开一圈直接测量„„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起来,摆脱了学习的无奈,演绎了过程的精彩,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再如“方程的意义”原教材用天平做实验,通过添加砝码使天平两端平衡引出方程的意义,但此实验操作对于村小的学生实施有难度:一是我校条件差,不能让每个学生或每组学生各自动手操作,只能让学生看教师演示,而老师在多次调式中难于照顾到学生,学生心系操作而无心观察。鉴于此,我设计了一组式子:(1)a+10(2)4x=120(3)42×3(4)50+20=70(5)200÷8=25(6)54—9(7)20×x=80(8)3 x-5让C组学生找出算式、等式;让“一般”组学生找出算式、等式和含有字母的等式;让“优秀‘组学生观察上述式子思考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最后“发展”组学生在前两组学生的展示于交流中掌握方程的意义,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通过难度和层次的调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策略
三、精心的作业分层是保障。
目前,在省市有关规范办学行为文件的指导下,为了确实做到“轻负优质”,我们学生的作业主要是课本上练习、补充习题、教师设计题,就这些作业,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按时高质的完成,也很难。通过学习我深知:如果通过有效作业分层,不断促进各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发展,必须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尊、自信,教师要努力寻找其发光点,从对他们点滴的进步的肯定和表扬下,使他们看到希望;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也不能因为要关注学困生而忽视了他们,要通过分层作业使他们有事可做,通过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对于以上三种作业我是这样操作的:
1、通过“准例题”的形式来分层。
例题是教材引入新知的载体,例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答数学问题,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之目的。“准例题”是针对学困生对知识掌握理解慢的特点而预设的,一般是课本上或补充习题上有一定难度的题组中的一题。一般课前我会认真研究课本上的习题,基本的题采用常规的方式来解决,对于有些学困生无法解决的题目,我会选择其中的一条来作为“准例题”,让全班学生独立思考后,让“优秀”组学生交流思考过程,“一般”组学生尝试解答,“发展”组学生说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然后再同步练习余下的题目,这样降低了解题的难度,对于“发展”组的学生来讲等于送了阶梯到他们脚前,他们就能很轻松地向上爬了,而不是破罐子破摔了。
2、课后作业的“点做”和“补做”。
“点做”是区别布置三组学生课后练习的方式,课后作业一般“”优秀、“一般”组同要求,但对于补充习题上较难的题目让“发展”组学生作为选择题来做,如果不能完成可在分层辅导后或第二天全班评讲后“补做”,但“点做”和“补做”的对象,一般不在班上公开,而是每单元分组后,教师与“发展”组学生私下约定(并且我的讲台抽屉始终放一枝铅笔,每天发本子时在“发展”组学生的本子上“点做”题前画上圆圈,这可是小班化教学教师才能做到的),“发展”组学生补做的题教师将会与“优秀”、“一般”组两组学生作业二次批阅时同时批阅。这样在降低作业难度和奖惩激励多项措施之下,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写作业的责任心增强了,作业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切实起到了练习巩固的效果,学困生也很少出现不写、不交作业的现象了。
两年来通过“班内分层教学”的研究,使我在行动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多别人在闲聊的时候,我静坐办公室,手捧教学理论,思考如何提高村小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我始终坚信:学困生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学习条件和合理的帮助”,在知识迁移过程中出现了断链、破链,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以成功来激励他们,发挥求知的内驱力,他们就会在学习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
两年来通过“班内分层教学”的研究,我欣喜的发现我班学生有了很大改变。首先,传统的教学方式,令学困生在一次一次的失败中,对学习数学产生恐惧,容易产生自我贬低的情绪,“班内分层教学”承认所有学生都可以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认可,培养了学生的自尊感。其次,学生的自尊受到保护,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就更容易确定自己所最求的目标,并尽力实现。
总之,“班内分层教学”的研究,使我更新了教育理念,在探索教法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了学法,在学生形成学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改进、提高了教法。通过“班内分层教学”的研究的开展,学生学的愉悦,课堂教学效果好,学生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了。“班内分层教学”的研究,真的改变了我和我的学生,让我们师生共同找到了一条奔向理想的大道。
邮编:211400 地址:仪征市真州镇茶蓬村后王组40号
电话:***
第二篇: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例谈
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例谈
摘要: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加渗透,循环推进。最重要的是开放不等于自流,要体现有效。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积极协作、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积极、更生动、更丰富、更有效。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优化,并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核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积极协作、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积极、更生动、更丰富、更有效。
一、由“单一引入”开放为“情境互动”
数学问题的引入有着丰富的内含,应避免“单一”引入的方式,创设生动、直观的活动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黑板上有两幅画还没来得及擦掉,我想请两位同学每人擦一幅,比一比看谁先擦完。(课前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面积差距比较大的两幅图画。)
结果是擦面积比较小的同学先擦完,老师宣布该同学获得胜利。学生七嘴八舌争论不休。
师:你们对刚才的比赛结果有什么意见吗? 生:不公平,两幅图画不一样大。
师:我还真忽略了这一点,两幅画的大小不同,对比赛结果有影响?有什么影响,你能分析一下吗?
又如:教学《认识几十几》时,模仿幸运52猜价格的形式,进行数学游戏活动。
师:老师心里有个两位数,你们能猜出是多少吗?生:70。师:大了。生 :66。师:大了。生:49。师:小了。„„
二、由“文本描述”开放为“生活实践”
以文本形式呈现的学习内容,是为教学提供的一条线索。实际教学中应不拘泥于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改编,以便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
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手中的小票反映出来的信息吗?(课前安排学生收集自家超市购物小票)
生:介绍所购物品的名称,单价,购买的日期等信息。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一枝钢笔和一本笔记本共用多少钱? 生2:一盒牙膏比一块香皂多用多少钱? „„
师:你能通过计算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吗?
这样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阅读理解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问题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
又如:教学简便计算320-98 教师描述购物场景:小丽带320元钱去超市买一件上衣,上衣标价为98元,小丽会怎么付钱?
生1:直接付98元。
生2:小丽付100元,让售货员找零。师:售货员应该找回多少钱给小丽? 生:找回2元 钱。
师:小丽钱包里的钱数是怎么变化的?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320-98=320-100+2=220+2=222元。
三、由“忠实执行”开放为“精彩生成”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进行之前的一种预设,不可能把教学中出现的情况一一预测正确。教师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智慧生成,创生出新方案。
例如:教学《加减法简便计算》
3475-1999 =3475-2000+1 =1476
师: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1999看成2000,多减1,要加1。
师:你能想出相似的式子吗? 生:1111-303。教师板书:1111-303 板书好之后,心里咯噔一下,暗叫不妙。这题与所教的例题:-1999是有区别的,学生会受其影响,形成定势。但又马上一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点吗?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完成1111-303。请一生板演。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板演是这样的: 1111-303 =1111-300+3 =814 师:你在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生1:我先把303看成是300,多减3要加3,结果就是814。生2:我觉得应该等于808。
“是808!”、“是814。”教室里一片争论。师:你们自己能想办法证明一下吗?”
3475
生3:是808!我是竖式计算算出来的。师: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生4:我是这样想的。1111-303,先减300,比原先303少减3,所以还要再减3。”式子是这样的:
1111-303 =1111-300-3 =808 师:为什么两道题的简便计算方法不太一样?
生5:例题的减数1999比2000小,而我们这题的减数303比300大。师:是不一样,那在简便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生6:把减数1999看成2000时,多减了1所以要加1;把减数303看成300时,少减了3所以还要再减去3。
四、由“一问一答”开放为“自问自探”
课堂上常出现“一问一答”型师生交流方式,枯燥而低效,只有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索,才能让学生学习更生动有效。
例如:教学《整数加减法》
师:观察主题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出示鱼缸图)生:红金鱼24条,黑金鱼10条,黄金鱼6条。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红金鱼和黄金鱼一共多少条? 生2: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多少条? 生3:三种金鱼一共多少条?
生4:哪种金鱼最多?比最少的多多少? „„
师: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分别列式解决。又如:教学《比例》单元中的一道练习题
教师出示: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制混凝土。师:根据上述条件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生1:水泥份数与沙子份数的比是2:3。生2:沙子占石子的五分之三。
师:你能补充了一个条件来进行计算吗?
生3:要配制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生4:有60吨沙子,需要配多少吨水泥? 生5:有30吨石子,配用多少吨沙子?
生6:有石子、水泥、沙子各30吨,能正好全部配用完吗?如果水泥正好用完,沙子够不够?
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比教材中出现的问题更全面,更贴近学生生活实践。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高、思考也更深入。
五、由“学科分隔”开放为“课程整合”
把各学科进行综合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使数学学习更丰富多彩。
例如:教学《复习数的整除》
师:谁来说说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特点?
生: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是奇数。只有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数是合数。
师:2既是什么数,又是什么数? 生:2既质数又是偶数。
师:你还能用学过的关联词造句吗? 生1: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生2:一个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生3:1是奇数但不是质数。
在复习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同时,又巩固了对“既是„又是„、既不是„又不是„、是„不是„、不是„就是„”等关联词的理解。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加渗透,循环推进。最重要的是开放不等于自流,要体现有效。因为开放,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比预先设计的问题更难把握,这对于
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对话”引领学生走向一个新的开放。
第三篇: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转)
学生在校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上度过的, 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主要是在这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的。因而‚,上课‛成了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方式。而当今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常常伴随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孩子。我们应将有效教学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期望和底线要求。那么, 有效教学
该从何处下手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 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 就看你能不能点燃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用实验证明: 通过激发兴趣, 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强三到四倍。因此在课堂上充分采用各种手段, 激发学生积极性,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课题入手, 开端引趣。
上课一开始以趣导入, 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导入, 开始设疑, 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一项探索活动, 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 要提高课堂实效必须重视开端的趣味性。
2.巧妙切入, 唤醒情趣。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求新求奇。语文教学要主则详, 次则略, 不可平均用力。教师必须做到‚任他千瓢水, 我只取一瓢‛。即抓住课文的重点, 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
率。
二、巧用电教媒体, 提高课堂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 恰如其分地运用电教媒体, 发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 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1.运用媒体,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案例】《庐山的云雾》一文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部分内容比较深奥, 学生难以理解。在深入品悟语言文字后, 我运用媒体将庐山云雾的特点清楚地展示给学生, 并配以文字说明和图片讲解, 使声音和图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活动的画面, 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再让学生深入思考, 组织语言, 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表达出云雾的成因和形成过
程。
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进行创造和再加工, 将原来冗长的文字叙述通过声音和图像表现出来, 使教学内容更加集中简练, 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同时运用多媒体通过学生视觉和听觉双重通道的刺激, 引导学生去想象文字所包含的意义, 使学生加快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
效。
2.运用媒体, 巧设朗读。
【案例】《庐山的云雾》第一段, 写人们观赏庐山的云雾及其感受, 语言美、意境美。怎样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它的美, 读出它的美呢? 我播放了一段录像,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读出了对庐山的云雾的惊叹赞美之情。
思考朗读是对语言文字由外到内的吸收, 也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 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 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电教媒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语言, 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加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番茄太阳》 一文是篇颇为感人的美文, 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怎样才能让学生尽快地理解课文内涵, 接受心灵的洗礼呢? 我抓住了课文的一条线索: 文中出现了三次‚番茄太阳‛, 且意义不同, 而且意思一层比一层深沉, 令人感动。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很快理解了三个‚番茄太阳‛的深刻含义。但理解到这里只是明白了作者要说什么, 还谈不上真正的与文本交流。在学生明白这三层意思以后, 我追问‚:是谁创造了番茄太阳? ‛此时的教室里几乎要沸腾了, 有的说是明明, 这个名字是她想出来的;有的说是‚我‛, 因为是‚我‛将番茄太阳放在心里, 记录下来, 也许小女孩早就忘记了;还有的说是爸爸, 他很聪明的让自己的小女儿知道了太阳和番茄的形状, 是他最先把番茄说成太阳的……其实学生都有道理, 这种种见解合起来, 就是番茄太阳丰富的形象了。其实一个圆满的温情的番茄太阳是这一群敏感、善良的人们共同托起的, 他们用爱心创造出这个美妙的形象, 而后
由明明捧出呈献给读者。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主体, 备课时, 就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 深入地想一想, 这篇课文学生哪里能够读懂, 哪里难以读懂, 哪些内容学生学起来容易感到枯燥, 学生在课上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课上怎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这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钻研教材, 然后精心设计教案, 生动地、深入浅出地引导学
生突破学习的疑难之处。
综上所述,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充分把握一切契机,借助多种途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展开自由创新的翅膀, 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是学习的乐园!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
从大的方面讲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三个方面。针对先阶段的教学实际,我们可以把备课重点细化,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来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其次是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资源。第三是网络资源。网络把整个世界缩小了,在课堂里轻点鼠标,就可以发现大量有价值的资源。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也需要生成。在备课中考虑的问题生成,主要还是预设性的,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即倡导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法。
值得提醒注意的是备课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单指写教案、做课前准备、搜集教学资料,也包括教师素养的积累与提高。对于后者,我们如何进行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过,那就是读书学习。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灵性的学生,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的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
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阅读教学,从教学时间来看占语文教学总量的70%左右。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从这一层面上讲,只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整个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必将有显著的提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得法策略。
读是语文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形成的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一般来说,读的形式及其目的、作用主要是:
——朗读:增强语感,加深体味;
——默读:提高读速,思考推敲;
——精读:深钻细研,融会贯通;
——略读:提纲挈领,观其大略;
——跳读:避轻就重,抓住要点;
——批读:圈点批注,品评褒贬。
这里提及的‚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常伴随思、说、议、写等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读‛的训练中,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得乐策略。
‚授之以渔‛后,教师的任务似乎已完成,其实不然,我们还要使之‚乐以渔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使每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巨而又激动人心的脑力劳动,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才算是完成了自己崇高的使命。具体方法如下:
1、巧妙引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2、创设情境,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3、引导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4、善用鼓励的策略。
四、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可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内外的结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运用于学习和探究之中;还体现在课外结合课文进行拓展阅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如下充分利用课堂阅读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课前预习创设悬念。
2、课中设疑展示成果。
3、课后总结拓展延伸。
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没有阅读主体——学生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势必流于形式、点缀或猎奇。当然阅读客体——文本的品位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授之以鱼弗若授之以渔。‛如果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等于得到了‚捕鱼的方法‛,有了‚点金术‛,就获得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有效工具和基本途径,不仅一时得利,而且能终身受益。
当然,阅读方法因阅读目的和读物的特点而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跳读、批读等,不一而足。这些方法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进行科学的指导和严格的训练是能够为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贯穿在这些方法中的一根主线则是善于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离不开思考,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过的东西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人生就是一个通过思考持续解决来自自身和外界各种问题的过程。
总之,教学有效性的高低取决于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而三维立体课堂是否和谐开展,三维目标是否能切实落实,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与运用。本文所涉及的一些相关认识与教学手段也只是总结、提炼了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还不成熟,仍需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共同地不断探索,使之更加完善 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任重而道远,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被点燃的火炬。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远的常新的课题,等待我们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习时间是前提,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习体验是灵魂,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是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此,教师行为要为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服务。
首先,要注意情感的诱发,以趣诱情,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
其次,要注意情感的投射,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再次,注意情感的融入。即教师须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冲动,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知识的关键。其一,让知识回归生活。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以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为中介,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从而萌发其意识,进而真正地爱学。
其二,让学生动手操作。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其三,让学生学会观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掌握规律,减少差错的产生。首先要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有秩序地观察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条理地思考,达到言之有序,思路清晰。二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小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人的特点。如何正确处理好个别差异与最佳发展之间的关系呢?
首先,降低知识难度。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或者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顺利的完成正迁移,使学生感到知识易学、会学而乐学。
其次,确定分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因此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征,本着‚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这样设计目标,保证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使知识、智力、能力同步增长。再次,设计多层次练习。根据知识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多层次练习,做到由浅入深,异要求,步步高,使之呈阶梯形,让学生顺‚梯‛而练,达到各自的高度。
4、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课堂教学的深度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味‛。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首先,摸清班情。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
其次,要胸中有纲、腹中有书。与此同时分析众多知识其内在联系的规律性,以一定的方式结合成知识链,易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使学生学有所获,获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所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最本质的属性是工具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着这样的理念,立足语文的原点,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应该做减法,抓住语文的精髓和关键,努力务语文之本。那么如何进行简约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教师对文本的关注程度决定了有效性的高低。
现在的语文课中有不少游离于文本之外的环节存在,教师用一些表面活跃的形式掩盖了教学的真相,让一些眼花缭乱的‚非语文现象‛填充了课堂,延伸、发展的过度发挥,让学生如坠云雾中。石群老师第一次试教时安排了想象鸟儿们会怎样应和,学生当时说得很热闹,但是对文本的理解却没有多少帮助。第二次试上就这一环节做了调整:紧扣‚倾诉‚呼唤体会其中的牵挂与深情,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情,接着关注情感表达的方式——拟人写法,进而领悟其中的爱鸟之情。如此设计教学,将语文的浓香尽情释放,还语文的原汁原味。我们在语文课中应该关注文本,关注文字、情感、表达方式,这样才能上出真正的语文课。
二、课堂中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是有效性教学的体现。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应看到学生发展的过程,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好的过程,从初步感悟到深层次理解的过程。减少那些无效的呆读。石群老师的这节课中学生发展的过程得到了明显体现,学生从一开始的有所感到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画面,进而读好,这就是一个学生发展的过程。
三、阅读方法的渗透,是提高语文阅读课效率的保障。
一节语文课应该有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读懂一篇文章。怎样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怎样把握文章的结构,怎样理清层次,怎样读出文章的感情等等,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虽不必节节课面面俱到,但我们必须有所渗透。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我们教师才能从耗时、低效的阅读教学中走出来。石群老师的这节课中 就特别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即:用心灵阅读、用真情诉说、用头脑思考。教师必须关注不同文本、不同体裁的文章的阅读方法,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长此训练才能扎扎实实提升学生自我阅读的能力。
四、教师自我的超越创新,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加油站。
冷静的观望我们的不少公开课、展示课,有一种强烈的模式化倾向。大多都是让学生自渎自悟,然后交流讨论,指导朗读。‚木难成林‛,僵化的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走进了死胡同。所以我们的老师应该有一种自我超越和创新的意识,敢于打破这种模式,跳出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从不同的教学方法入手,自主学习、情景教学、探究学习都可以运用,文眼、题眼、表达方式都可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大胆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百花齐放。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不是几句话能够涵盖的。只要我们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方法,教学有艺术,相信我们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下的新课堂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从空间看,最基本的要素是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立体交叉成复杂的多边关系;从时间看,课堂教学是由若干阶段组成的独立段落。根据马克思关于任何有目的的活动都有目的,手段、结果三个成分的原理,我们可以把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结果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上六个要素要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必须运用各种恰当的方法,通过各种恰当的方式将它们集合起来,融汇在一起。只有利用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初中语文课里有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时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这时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做文如同做人,有时要明白课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内容。为学生们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表演,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利用音乐效果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去感受意境美,也是一种有效方法。音乐与文学本来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视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有的时侯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同时也要让学生具备创造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景,激发学生们的创造能力,是不可忽视的。利用一些课文的开发性结尾,可以很好的达到目的。既发挥了想象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构建课堂教学艺术美
生活是创造艺术美的基础,艺术美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我们教师的生活无外乎就是学校、学生、课堂,构建语文课堂的艺术美,要有自己充分的个性,还要以情动人,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和学双方的积极性。像那些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情画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等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以文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共鸣。另外,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多彩的内容;要有恰当的体态语言,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健康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课堂教学艺术的情感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要提升教育的真实生活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超越知识符号的课堂,构建生活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并使之自由穿梭于生活世界与理性世界之间,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的时代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大课堂,要兼顾到学生的生活现状和知识背景,善于找出课堂内外的结合点,从他们身边的点滴小事出发,从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所闻所思出发,将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语文课堂的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具有无穷的魅力。真正地体现出新理念倡导下的课堂,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知识的积累,而且可以得到精神的洗礼、智慧的启迪和情操的陶冶。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方式,必须遵循学生认知思维的客观规律,与之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认知思维的规律一般是由感知-理性,这是一次飞跃,再由理性-初中,这是第二次飞跃。根据这条客观规律,教学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只有运用多种不同的、与认识规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才能使教学的内容转变成一种智能,使学生具有不拘一格的应变能力而终身受用。
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形式的编辑、控制和传递于一身,为学习营造了资源丰富、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征多元化的模拟与仿真情境,极大地优化了学习环境。同时,多媒体的集成性、交互性、同步性、协同性等主要特点可充分调动学习者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开发全脑的学习潜能,平衡人的发展,这些为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教师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正体现了上述法宝的具体实施和运用,也是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具体办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激活了语文课堂,为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打开新局面。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其设备的各种功能与优点,注重情景,积极构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不仅可以激活了语文课堂,优化了课堂结构,降低了教学的难度,还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深入钻研文本。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我虽然执教了多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二)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三大任务。如何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即利用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取得最大效果,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得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复述这一普通的教学方法在培养能力,促进积累方面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一、复述能力的内涵与价值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无论学习阅读还是写作都应紧紧围绕教材,但现今的教学状况往往是教师在研究教材、理解教材后再将其中的精髓传授给学生后,绝大多数并未被学生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而复述不是消极地、被动地背课文,也不是简单地介绍课文大意。它是按照一定的要求、一定的形式把课文的精神实质、作者的爱憎、人物的形象生动地浮现出来,它要求学生在记忆在基础上用自己的口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提炼,清楚流畅地说出来。因此,要复述得好,首先需要记忆,要记住一些重要的词语,记住文章的结构层次和它的具体内容,这就迫使学生必须一字一句地看,口诵心记地读,这样,有利于纠正那种读书一掠而过的不良学风,树立扎扎实实的学风。
二、复述课文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有效性
复述课文是以课文为基本依据的,理解课文中的字、词、句就成了起码的要求。字、词、句读不通,课文就读不懂,更谈不上复述了,而且由于当众讲述这一特殊要求,害怕出丑的心理也会驱使学生自觉去掌握生字的读音,正确理解词的含义。同时学生为复述时生动、流畅,就必须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并能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因而复述课文就要求学生对字、词、句、修辞等语文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理解上,还必须能正确地运用;不仅能运用新学的语文知识,还必须调动以往所学的语文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复述课文使学生在课堂上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更有效。
三、复述课文可以使读写能力的培养更具有效性
语文教学,读写为本。读要读懂、读熟、读出意境;写是根据读书的意境,对文章的理义情法做到心神领会,举一反三。学语文,读是前提,是关键;写是目的,是归宿,只有读写运用自如才能真正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实践证明,抓住了复述,往往读写能力的提高就快。现在许多学生不愿意读课文,多数对写作望而却步,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读的要求不明确,写的准备工作交待不清楚,如果把复述与之有机结合起来,使这熔为一炉,成为一项富于创造性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将起极大的作用。
首先,复述课文可以更有效的培养阅读的整体感知能力。复述课文是指让学生把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因而这一训练本身首先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达到阅读的认知层次。即通过对语言这一物质外壳的认识,去获得课文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对文章的基本内容、主题等整体感知。从这一点上说,便达到了培养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这比我们常采用的课前预习时出几道思考题有效得多。因为面对思考题往往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或能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学生不费吹灰之力,达不到思考的目的;或有一定的难度,则学生一句‚我不会‛就全盘否定了教师的辛苦设计。而采用复述课文这一方法,就杜绝了学生说不会的可能性,更有效的培养了阅读的整体感知能力。
其次,复述课文可以更有效的培养阅读的理解能力。因为要想复述好课文,就要多读,而理解的途径便是反复多次的阅读,仔细体味,瞻前顾后。因此,复述完成的时候,理解能力的训练目的便也达到了。而且,学生在复述时将课文的语言转化成自己语言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复述判断他理解文章了没有,理解错了没有。这样,教学时便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讲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进一步的保证。
再次,通过复述方式中的摘要复述可以培养信息筛选能力。摘要复述,即在教长的材料中和一组材料中摘出其中一部分进行简述。摘述什么,摘述多少是摘要复述的关键所在。在阅读教学中,我将摘要复述定位在捕捉文字材料中关键性的词、语、句等相关内容。同时,要求学生复述时尽量做到简明、连贯。如,学习《藤野先生.》。在复述中,学生重视中心句,摘要复述,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时间、地点或情感等变化,理清了文章的线索。
第四,在复述中通过详细复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详细复述,要求学生能够尽量使用原文中的句子。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主要体现在准确地运用动词,描写中生动的形容词、副词以及恰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在通常的教学中,老师多采用提炼后分析法、删词或换词的比较法等。虽然这些教学方法有自身的长处,但是它让学生陷入的是被动的思考中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例如在教读《端午的鸭蛋》一课采用了复述法。首先,我要求学生在自读、互说的基础上详述描述鸭蛋特点的段落。然后,全体学生对照课本评议,便立刻找到漏掉或复述不恰当的词语。如复述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时漏掉了‚吱‛字。我趁机提示并发问:‚吱‛忽略了好不好,为什么?‚学生们便积极的参与思考,得出句子既绘声又绘形的描述了鸭蛋油多好吃的特点。
再有,复述课文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复述课文并不是机械地重复课文,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课文的内容,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这种创造活动又是有据可依的,课文的语言已为复述者提供了一个榜样,或者说一种模式。所以可以说复述课文就成了提高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说话能力的阶梯。通过这个阶梯,可以使学生慢慢地醒悟到‚这样的语言‛能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这种思想‛应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长此以往,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会有一个飞跃的发展。而入选教材的课文,大都是典范之作。当学生明白了这些文章语言→思想,思想→语言的过程后,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便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复述课文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条好的途径,那么如何做好这一训练呢?除了学生钻研教材外,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启发作用,并合理地安排好学生的层次。要循序渐进,可由一两段开始,读完后用自己的话把所听到的内容说出来,一遍复述不下来,可多读几遍,越练遗忘就越少。在刚开始练习时,因语言表达能力、技巧等方面原因,往往复述接近于背诵,但在基础逐渐打起来后,就会慢慢放开,由‚死‛到‚活‛。在保证语言正确的前提下,复述可有越来越大的灵活性,如改变句子结构,删去一些不大有用或过难的东西,长段可以缩短,进而完成全文复述。如果时间较充足,可以在口头复述的基础上,再用笔头复述一下,这样做可以加深掌握语言的精确程度,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更重要的,复述课文要长期坚持,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来抓,抓出实效来。学生都崇尚能说会道的人,一个学生能有声有色地复述课文,必然会受到大家的敬佩,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个激励。对每个学生的复述,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评价,看其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声音是否洪亮,语言是否准确生动,指出优点,肯定长处。学生有了成就感,语文的兴趣来了,课堂效率一定会有很大提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每天要面对这不同时间出现的课堂40分钟,但怎样在这40分钟里,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发挥其自身才智所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真正使40分钟的能与量得以充分体现,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终在努力探索的问题。
一、把握前提,增添动力,点面结合
真正干好一件事情,要的是浓厚的兴趣、敏锐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和愉悦的心情。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让他们在40分钟之内提高学习效率,不仅要靠教师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授课方法,重要的是如何提高他们在枯燥和单调的书本中索求知识的动力,而这种动力的给与者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老师。1.宽严相济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根据注意力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我们可以把注意力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任何意志努力就能实现的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自学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工作或学习中,如果只凭无意注意去完成,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一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力就会分散,使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下去。相反,如果只凭有意注意去完成,也会感到难于持久,因为长时间紧张的意志努力容易使人精神疲倦而注意力松懈。那么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注意力集中的保证,而良好的学习环境来自于老师的责任感。我只要发现不守纪律的现象,坚决制止。不然受影响的不只它一个,会是几个,还可能波及整堂课,甚至养成不良风气影响其它课的正常学习。平时注意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相互管理的能力。除了对不良现象严肃批评外,关键在于不给调皮学生留有捣乱机会。当遇到要有违反纪录的现象产生时,一般采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把不良的现象消灭在萌芽之中。纪律是严明的,但是课堂气氛是活跃宽松的,鼓励大胆思考判断表达独自见解,课上发言积极,在热烈的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师生平等,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学习,为他们设置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及时表扬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来启发引导学生,会学习,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超越了学习范围,暂留课下思考讨论,再利用自习时间分析讨论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对于作业问题,学生是处于被动状态下不得不完成。为了让他变被动为主动的,愿意去做的一件事情,往往采取让学生自己确定今天应该完成那些作业。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责任感,带着愉快的心情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若遇到易混淆的知识时,利用平等的语言去交流信息。如:‚你看我的想法对吗?‛这种语言的运用可激活学生的探讨兴趣,学生很想与老师辩论一番。这种交流是平等的,多向的,全方位的。2.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要想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首先要全身心投入,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使他们迸发学习的激情,在老师的点拨下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我在一次《我们和我》一文时,我邀请学生一起做游戏,一双筷子与一捆筷子的力量。在游戏中,同学们懂得了团结的力量,也急于去探讨我们和我的关系。这样便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
3.点面结合是提高整体学习效果的好方法
人的智商差别不大,对待差生首先让他们看到与同龄之间的差距,帮他们分析差的原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帮他们寻找学习的方法。其次,找时间补习,要抓重点,抓关键,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缩小差距,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重新认识自己,发现我们也能学会,克服自卑心理。第三,时刻不放松对它的教育,不可再掉队,真正从差生中解脱出来,同时让他们知道大家相信他们,使他们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转化这类学生对面向学生影响很大。对于"高材生",时刻帮他们寻找追赶的目标,不骄不躁,不满足于现状,使他们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并时常为他们准备点不容易‚吃的小菜‛。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认识。
二、灵活运用教材,全身心投入教学
干任何事情,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方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教学更是如此。要投入到教材中,把握教材的内容,对教材充分理解,全方位认识,明确大纲要求,大胆地根据教育对象改动教材顺序,灵活教学,从学生听课的神态、发言得到反馈信息,果断选用各种教学方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如字词认读。在高声朗读每篇课文的基础上,强调‚不动笔墨不看书‛。对于掌握不准的字词、课文有关的注释和词语表等,以查字典、抄写词语、在课本上做眉批和注音等方式,达到在特定语境中进行音、形、义的辨认。例如翻阅到该单元中‚钦差大臣‛一词时,同学们指出其中‚差‛字有四种读音,并联系‚差强人意‛一词的读法及含义,既预习了课文,又复习了知识。
三、重视集体影响与重点关注的课堂效果
不论什么样的学生当他融于集体、融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时,会比他独自面对老师的辅导接受起知识来要扎实、快得多。当他独自面对老师无环节的教育指点时,往往会因为环境、条件的不适应,造成心理紧张,使得思维僵持,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学习效果不好。所以尽量不给个别学生补习,要求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在集体的积极主动热情的学习氛围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与家长密切配合多沟通,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避免无效劳动。
总之,课堂40分钟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以及调动学生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的有效方法途径。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
第四篇:分层走班教学实施策略27463
分层走班教学实施策略
——以高中化学学科为例 浙师大附中化学教研组组长:石杏元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主要从确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和设计学生课后作业这四个方面着手,来完成分层教学的操作。
分层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我校实际,我们确定了“学业水平测试、专业心理测试、学生自主选择、成长导师指导、定期流动调整、规范管理保障”的分层原则。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把每个学科都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学生学科知识基础较弱,学习习惯、学习毅力欠缺,学习积极性不高;B层:学生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能力中等;C层:学生学科知识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有毅力,表现优秀。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修习的层次。对于相对水平较低的A层学生,要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奋斗目标、恢复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之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基本上能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一定分析、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中等水平的B层学生,要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思想上使其树立奋斗目标以增强学习化学的动力,学习上使其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拓展其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高水平的C层学生,要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注意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化学理解、掌握、运用、思维、实验、观察、分析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制定“乙烯与溴的反应”教学目标时,由于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对于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就会有区别地提出目标:A层学生重在知识技能的落实,B层学生重在养成辨析能力,C层学生注重推理过程、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分层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据此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切的教学方法。
分层完成教学设计 结合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对化学教学进行分层次备课。三个层次教学班的化学教师合作探讨、集体备课,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比如在教学“乙烯与溴的反应”内容时我们是这样备课的:A班的学生,备课目标重在基础知识的落实,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以讲授法、实验法为主,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对于难点问题可以直接给出答案或者少讲,比如本堂课中乙烯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就可以直接给出。B层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程度均属一般,教师此时需要把握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理论上应该掌握了取代反应,那么对于本节课要学习的加成反应,教师则可以以取代反应为出发点着手设计。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以探究法及实验法。通过烷烃与烯烃的比较,B层学生需要掌握加成反应和相关方程式的书写。C层学生学科知识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小组,先自行收集乙烯相关资料,教师需要做的只是将乙烯等试剂、实验器材准备好,适当地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合作学习中掌握知识。这样,对大部分学生采取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对少部分学生适当拔高、弹性调节,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觉得学有所能、学有所获、学得有味。
分层实施课堂教学
根据分层备课的教案实施教学,A层学生拉着走、B层学生小步走、C层学生主动走,各层学生分步走。教师在施教时,要充分考虑到自己所教的教学班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根据备课教案灵活安排课堂内容,展开教学过程。
比如在“乙烯与溴的反应”教学时,A班采取以教师讲授兼学生实验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到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实验现象,教师直接给出乙烯与溴发生的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班采取的是复习提问兼导入分析的教学方式,先复习回顾乙烷与氯气的反应,再抛出问题:乙烯能否与卤素单质发生反应?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实验,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试着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最后老师点评分析得出结论。C班学生基础好、能力强、学习自主性高,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先播放视频展示学生收集到的一些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乙烯与溴发生的是不是取代反应?是取代反应的话可以用哪些实验来加以验证?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药品,学生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发生的不是取代反应。最后播放乙烯与溴发生反应的动画视频,让学生自己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总结能发生加成反应的烃应该具备的条件。这样,通过分层施教,实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差异发展。
分层完成课后作业
每个层次学生的能力不同,所以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能再搞简单的“一刀切”了,要根据不同层次水平实际,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教师在确定三个层次的学生作业时,题量要适中,难易比例要适当。各层次学生在完成本层作业后,可试做更高层次的习题。教师负责设计并布置分层作业,每节课的作业由易到难,难度随着层次逐渐加深。始终把握的原则是:对A层学生,练习不出难题,主要打牢基础;对C层学生,习题有一定难度、深度;B层习题难易适中。
在整个化学分层教学中,分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核心,是教学全部工作展开的起点;分层教学设计是基础,是教学实施顺利进行的前提;分层教学实施是重点,是整体教学过程的关键;学生分层作业设计是教学的持续,是教学目标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当然,实践过程中,学生分层标准的合理制定、分层教学过程的教学管理这两个难题,还需要在更进一步的实践推进过程中加以研究和解决。
第五篇:浅析应用“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07、5
[获2007中国数学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浅析应用“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山西省乡宁县第一中学 孙艳玲
【摘要】
随着高中教育的发展,学生个体差异更加明显。针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无疑是使学生个体良好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方式。本文以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理论研究为纲,从备、讲、批、辅、考几个教学的基本环节出发,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来谈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关键词】 高中数学
个体差异
分层教学 【正文】
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各类高中学校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扩轨扩招,随之而来的是高中学生学习基础的个体差异更加明显,形成了多极分化,致使课堂教学难度不断提高,一堂课下来常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了”的现象,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任务难以落实,授课教师叫苦连连。因此,只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应用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达到“学困生转化,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拔尖”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与学生谈心,组织测试等手段,尽可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智力状况、兴趣爱好。在心中对学生有一个细致的划分,明白那些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那些学生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那些学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这种分层可以作为自己心中的一本帐,做到心中有数。这本帐目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成绩和平时解答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二、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备课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结合学生的分层情况对教材进行分层处理。应在吃透教学大纲、教材和抓好学期备课,单元备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课时备课,要把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要求,相对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为学习较好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为学习中等的学生制定出一个中层学习目标,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低层次的学习目标。在为各个层次学生分别设计好适度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仔细考虑好课堂上如何对学生提问、板演和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具体问题。
三、课堂教学要自觉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做好分层设疑,分层释疑,分层练习,分层提问等教学环节。
1、对课堂进行设疑分层
设疑分为简单型,较难型,难度型。不搞齐答,分类对应抽答,优先超越层次答题(如后进生优先答较难型题目等),给中等、后进生更多机会,更多的表扬。
2、对课堂练习题目进行分层
课堂练习题分简易题(基础题目),较难题(有一点深度),难度题(探究类)。做哪一个层次的题目不硬性规定,考虑课堂容量有很多时候不设置探究类题目,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到求函数的反函数时我给出下面练习。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1)y2x3x
1(2)y=x2-1(x≤0)
(3)y12exex(x0)
3、对提问进行分层
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针对各层学生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情况,适当设计一些难易不
一、梯度不一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如,对反映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型问题,要求全体学生掌握特别是低层次的学生要好好回答;对反映教材一般要求的典型习题,要求中、高层次特别是中层次的学生要认真思考回答;对反映教材较高要求的灵活型习题,重点要求学习成绩较好层次的学生去思考回答;当然也鼓励其他层次的学生量力而行去试一试。例:学习高一数学在引入反函数概念时,说明为何只有对应的映射是一一映射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可以采用依次提问如下:
(1)当x∈R时,y=x2有反函数吗?(2)当x∈(0,+∞)时,y=x2有反函数吗?(3)当x定义在什么区间上函数y=x2存在反函数?(4)什么样的函数才有反函数?问题层层递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有思考的空间。总之,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学优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学困学生,适中的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中等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4、对课后练习设计进行分层
课后布置作业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选择作业题时,要适当扩大习题跨度。分层次布置的作业,可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几种,必做题和选做题结合。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作题只要求学优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布置课后作业切勿一刀切,否则会使学困生吃不消,导致抄袭作业;学优生吃不饱,挫伤积极性。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的放矢地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作业量与难易程度要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如:学优生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 3 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并用;中等生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学困生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
四、对作业批改进行分层
批改作业要因人制宜。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一是不能只满足于打“√”、打“×”,要因人给予评语。比如,有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有的习题未做对,但作业书写工整,且作业准确率比以前大有提高,教师就应在其作业本上写些表扬鼓励性批语,同时,还要客观具体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相信他们会很快改正。使他们能倍感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二是不能只忙于作业的全批全批,关键要做好批改记录和认真发现问题。教师的作业批改记录,主要包括好的典型、错误实例、特殊思路,具体姓名等;发现问题,主要是指教师应通过作业批改记录所收集的素材与资料,去发现各个层次或个别学生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性、典型性、趋向性的问题,为“对症下药”搞好作业讲评作好准备。
五、对辅导进行分层
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具体地说,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提倡“三超”,即旧知超前铺垫,新知超前预授,差错超前抑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成立数学兴趣小组,组织参加各种数学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不受大纲约束;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对中、差生主要让他们参加动眼、动口、动手能力; 4 而优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六、对考核评价进行分层激励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不仅表现在教学手段、内容、方法的单一上,同样也表现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上。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试卷评价着各不相同的学生。我在班里的学科考核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学生进行分层考核。在进行考核时,我将考核分为单元关检测和阶段性检测。并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每份题都包括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四大类:放缓题面向学困生,学困生必做;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面向中等生,学困生选做,学优生中等生必做;拓展题面向优生,中等生选做,学困生不必做。考核后,对已达标学生提出“巩固性”或“拓展性”的目标;对未达标学生,通过个别辅导建立互帮互助小组进行“矫正帮助”。允许他们参加第二次考试,让学生在考核评价上尽可能的获得自我满足。
七、分层教学后的效果
1、因为对学生进行了分层教学,并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
2、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兼顾了学困生,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懂,听得明,作业做得会,这便是学习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3、在辅导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多层次的辅导,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
4、使用分层教学,在测验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试卷,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测验成绩过低而抬不起头,不少同学都愿意选择上一个小组的试题以显示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这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发展,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分开层次,拓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为广大同学提高了更好的机遇,更好的机会,当然我也知道我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肯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坚信:分层教学正是体现了学生成长特点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与素质教育是决不相悖,“分层教学”定会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条好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学成功教学法体系》.内蒙古大学出版社.《课堂组织方法与调控技巧》.2、《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索》.杨智长 , 王琪《学科教育 》2003年02期
3、《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浩子论文网.2006
4、《分层教学综合探索》.论文网.5、《提问和分层教学》.中国教师站.6、《重点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的研究》.作者: 偶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