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2 23:0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南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南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西南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

西南大学

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加强和改进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我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强化教学质量意识,确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1.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本科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深入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观念落实到各单位工作中,形成全校上下都来关心和支持本科教学工作的局面、促进教学质量意识的全面提高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2.进一步明确并落实本科教学质量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教学质量。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是主要责任人,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部门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学院党政一把手为学院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学校各部处、各学院、党、团、工会、学生会等各级组织的工作都应服务于教学,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二、切实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运行和教学改革需要

3.学校在预算内经费支出结构中,要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保障教学业务、教学差旅、体育维持、教学仪器设备维护等四项经费开支,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践、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保证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少于学校学费收入的30%。

4.加大本科教学建设专项投入,重点保证本科教学6个专项的建设资金,在“十一五”期间,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研教改、教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实验实践教学建设投入经费每年递增5%。加强对专项经费的使用管理,专款专用,切实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5.加大对优秀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进一步调动学院和广大教师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对一些具有显示度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有重大创新性的教学管理改革以及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等给予重点支持。

三、严格教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秩序正常

6.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为适应办学的国际化趋势,增强教学的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建立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包括弹性学制、主辅修(含双学位)制、学分互认制、学业导师制、免修免听制、补考重修制、学分收费制、2+1学期制等既开放灵活又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按学年注册,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位”的教学管理新模式。

7.从严治教,强化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建立和完善教学工作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增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激发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让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强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的管理,树立全程质量意识,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机制,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8.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全面培训和提高教学管理队伍信息化技术,构建综合、高效、开放、共享的教学管理平台,实行学生注册、缴费、选课、成绩登录与查询等一站式服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9.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明确校、院两级教学管理职责,逐步实现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加大学院教学管理的自主性。学校建立以校长为主任委员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和以主管教学副校长为主任委员的教学督导委员会,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督察。学院也要相应建立本科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和督导组,加强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与督察,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管理组织,实行专业建设负责人和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具体组织专业和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建设,把教学环节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多类型创新人才

10.改革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全面推进学分制教学改革,因材施教,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进一步彰显“注重人格塑造,突出综合培养,强化实践训练,服务社会民生”的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努力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创新人才;突出研究性课堂教学、创新性自主学习两个重点;充分发挥综合大学优势,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光炯计划”和文化素质教育“雨僧计划”,形成基础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多类型创新人才培养;把加强专业与强调通识有机结合、加强理论与突出实践有机结合、加强学习与强化研究有机结合、加强课内与注重课外有机结合;构建主修、主辅修(含双学位)、本硕连读、综合培养(创新实验班)、合作培养(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委托(订单式)培养等科学合理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

1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形成品牌与特色。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以专业基本建设为基础,以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分层次、3 分类别、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建设。重点实施专业结构调整和新专业建设,依托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带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科学合理设置新专业,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新专业建设与管理力度,建立专业建设评估制度、专业建设负责人制度、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和专业人才需求信息反馈制度。开展校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通过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精心打造,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品牌、特色专业和新专业,带动学校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五、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

12.以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先导,提高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等文件精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全面落实新的课程方案,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切实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改革,完善和扩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推进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全面启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新方案,全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分步推进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体育等其它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改革和分类、分级教学。

13.以精品课程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纵向深入。以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和导向,启动学校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工程。学校对精品课程实行国家级、市级和校级三级建设、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学校与学院经费配套共建,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建设机制;同时提倡各学院确定院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并投资建设。建设一批结构合理、示范性强、影响力大、辐射面广的精品课程,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升。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

的宽口径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完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自主创新学习”五大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必修课程的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增加选修课程资源,降低必修课比例和课堂教学时数等,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考试方法改革,实现考试形式的多元化。

14.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积极培育和推广优秀教学成果。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实际,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分制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展重点研究。学校设立“西南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每两年进行一次立项申报,每两年评选一次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与教育部、重庆市、相关研究学会、研究机构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一并构成多级教学改革研究体系。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落实专项经费资助,加大教学改革成果的奖励力度,明确教学改革成果在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分值比重;学校和学院为教学改革研究积极创造和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激励广大教师参加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确保教学改革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加强对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为本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坚实保障。

15.积极推进研究性、探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学习、共同参与构建一种以研究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6.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针对各学科专业对实践教学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实验课学分(学时)。对实践性很强、学时数较多的课程,要独立设置实验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

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构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完善政策导向,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推进实践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新模式,使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逐步达到有实验教学课程的90%以上。加强对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管,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7.加强学生科研和创业训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进一步实施“本科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对本科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加强对“基金”的有效管理,发挥学校科研资源优势,提倡重点实验室、研究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向本科学生开放,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与学生申报创新基金项目相结合,加大对本科学生科研训练和创业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各种竞赛与社会实践活动。

18.创设创新实践学分。为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设立创新实践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学分由“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和“实践学分”三部分构成,创新实践学分可以替代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其中,科研学分可以替代专业选修课程学分。

七、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9.保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经费投入,切实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为载体,以提高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艺术修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雨僧计划”,实施文化素质教育“雨僧工程”,建设文化素质教育重点课程;推荐文化素质教育优秀图书;组织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讲座;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特色活动;共建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办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雨僧网”和《雨声》专刊,建立覆盖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和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

师的文化素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努力将我校建成国家文化素质教育的示范性基地。

八、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20.完善教师考核机制,促进教授上讲台,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对无正当理由连续二年不服从学校安排讲授本科课程的,学校不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职务。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凡教学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或本年度出现重大教学事故的教师二年内不得晋升高一级的教师技术职称;对教学效果差和学生反响较大的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将暂停或取消其授课资格。

21.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学校设立教师课堂教学奖、教学名师奖及教学成果奖等教学奖项,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明确课堂教学评价、教学名师、教学改革成果奖等在教学科研津贴、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权重,加大对本科教学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鼓励院士、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等高水平教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施“教学名师培育与奖励计划”,加强各级教学名师的培育与评选。积极引进、鼓励校内外著名专家、博士生导师为本科生授课,或开设专题讲座,努力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22.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和青年教师培训制度,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青年教师通过为教授、副教授的主讲课程进行辅导,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书育人水平。学校设立青年教师培训专项基金,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分批、分层次地培训青年教师,强化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技能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教师和新进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课堂教学能力。未被聘为副教授的青年教师,原则上不得作为基础课和主要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

23.培养教学带头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培养教学带头人

与培养学科带头人同等重要。学校以推进教授上讲台为契机,以精品课程、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名师工程、学生科技竞赛指导组为渠道,培养教育思想先进、资源配置优化、教学梯队合理、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教学带头人和教学团队,建立与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制度和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带动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4.加强师德师风与学风建设,以教风促学风。进一步通过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和良好的教风,加强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以建设师德高尚、严谨治学、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影响和促进学风建设。学校一手抓学生的知识传授,一手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才观、就业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学业导师制度,积极采取措施和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指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九、加强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25.以评估为契机,努力开创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新局面。通过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一方面扎扎实实地抓基础建设,抓规范管理,抓教学改革,抓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自评、整改,使评估的过程成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成为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打造学校品牌的过程。

26.加强教学评价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科学、完整、操作性强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坚持教学质量检查制度,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

度,课堂教学网上评教制度,课堂教学评奖制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等,建立全校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110”信息反馈制度,教学专项评估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十、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27.加强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实验室体制改革,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探索教学实验室开放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延长开放的时间,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制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继续实施师范生技能培训、“顶岗实习支教”计划和“实习支农”计划。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展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建设多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启动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综合改革。“十一五”期间,力争建设综合、开放、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国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2个,校内外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实习实训基地400个左右。

28.以精品教材为目标带动教材建设水平的提高。成立“西南大学教材建设委员会”,规范教材编写、评审、评价与选用机制,优先选用精品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和最新科技成果进本科生课堂;组织落实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和校级优秀教材、课件等的立项、编写工作,出版学术水平高、应用效果好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制作一批特色强、质量高、推广价值大的多媒体课件,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29.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建设力度,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校成立专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为教务管理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运行、数字化和网络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教务管理服务信息的发布与利用等提供技术支撑和良好运行,使之成为学校精品课程资源、网络课

程资源、品牌特色专业、教学名师、优秀教学成果、仪器设备共享资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资源以及教务管理的开放式网络平台,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改革与提高,培养和提高本科学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各学院要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家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并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学院领导、全体教职工的主要精力真正转移到教学工作上来,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开创西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篇:海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

海南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海师办[2007]82号2013年10月10日修订)

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以及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讲话精神,在深入分析我校教学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求,对进一步加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以“六个加强”为基础,巩固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1、坚持重视本科教学的三个核心理念,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人才培养是我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我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我校的中心工作”三个重视本科教学的核心理念,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学校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全校教学工作会议,研讨确定重大教学建设与改革方针政策;校长办公会议每学期至少安排两次专题会议研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事宜;学校教学委员会每学期至少要召开一次由教师、学生和有关部门人员参加的教学工作座谈会,听取改进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专业建设、教材建设等专门委员会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专项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主管教学的校领导每学年至少安排一次深入系(部)的教学调研活动,了解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商讨解决办法。

2、健全教学质量分级管理责任制,加强教学质量的责任管理,校长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全校教学质量总体负责;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及教务处处长对学校各项教学工作质量具体负责;系(部)主任作为系(部)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全系(部)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总体负责;系(部)教学主任对本系(部)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具体负责;各系(部)教研室负责人对本科室承担的教学任务与教学质量具体负责;教师个人对自己承担的本科教学任务及教学质量直接负责。

3、形成围绕教学中心开展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加强各部门服务教学的意识。学校各职能部门围绕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制定并实施本部门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形成在经费投入、职务聘任、干部配备、人才引进、岗位考核、酬金分配、岗位补贴、设备购置与维护、舆论宣传、图书资料建设等方面向教学一线倾斜的相关政策,同时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主动加强与各教学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对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本科教学工作,为广大师生排忧解难,做出具体时间与质量承诺,并接受评价与监督。

4、确立“六个一样”原则,加强对本科教学资助与奖励的力度。学校新设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重点专业建设责任人岗位、教学关键岗位,每年评选优秀教学成果、教学名师、教学管理先进个人,并贯彻“六个一样原则”,即重点专业建设与重点学科建设一样给予立项资助,重点专业建设责任人岗位与重点学科带头人岗位一样给予津贴待遇,教学关键岗位与学术骨干岗位一样给予津贴待遇,优秀教学成果奖与优秀科研成果奖奖励额度一样,校教学名师奖与校为人师表奖奖励额度一样,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与校先进教育工作者奖励额度一样(享受津贴、待遇和奖励的人员不重复)。

5、调整分配政策,加强本科教学数量与质量在分配中的重要性。学校出台新的分配政策,根据各系(部)承担的普通本科专业数、注册学生人数和教学质量评估结论等,确定系(部)的本科教学业务费分配额度,使各系(部)承担的本科教学的数量与质量在经费分配中的重要性显著提高,充分调动系(部)办好本科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6、明确岗位职责,加强教授、副教授为普通本科生上课的约束机制。受聘在教授、副教授岗位的教师,每学年至少要为普通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专任教师一学年内未承担普通本科生教学任务(专职成人教育教师除外)的,其当学年教学业绩考核最高等级为“基本合格”;教授、副教授连续两学年不担任普通本科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

二、以“确保四个持续增长”为前提,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1、确保本科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持续增长。学校确保本专科教学业务费、教学仪器设备修理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等四项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超过30%,并力争逐步增加到35%。

2、确保生均教学经费每年按一定比例持续增长。学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增加本专科业务费、教学仪器设备修理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等四项教学经费的投入总值,确保生均四项经费按一定比例持续增长。

3、确保教学专项建设经费持续增长。学校设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习基地建设、多媒体教学软件建设、试题库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奖励等教学专项建设经费,确保教学专项建设经费专款专用,并每年按一定比例持续增长。

4、确保筹资款项用于教学的经费比例持续增长。学校通过争取专项拨款、银行贷款、社会捐助和自筹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将筹集的部分资金用于改善现有的教学基础设施和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并确保筹资款项用于教学的经费比例持续增长。

三、以实施“名、品、特、范四大工程”为抓手,有所侧重地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品”:打造一批品牌专业,建设一批精品课程;“特”:培育教学建设、改革与管理特色;“范”:建设一批示范性实验室和教学实践基地。

1、在造就一批教学名师的同时,重点加强新专业、新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培养教学名师方面,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人才成长环境,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大力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通过设立“教学关键岗”,开展教学大赛,开设“教授博士讲坛”等,培养一批教学骨干,造就一批教学名师。

在教师队伍基本建设方面,力争实现“五个确保”,即:确保生师比≤16:1;确保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50%以上;确保主讲教师中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指:主讲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比例≥95%;确保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总数达到400人,其中正高超过120人。

在新专业、新课程师资建设方面,采取加大引进力度和合同制聘任等办法,确保新建专业至少有8名专任教师,每门新专业必修课程都有相对稳定的主讲教师,近几年补充的新教师都能受到教学法和教研法方面的培训。

2、在打造一批品牌专业的同时,有区别地开展专业建设。学校按照反映市场需求和强化办学特色两大导向开展专业建设。学校精选一批市场需求大、专业能力强、充分体现我校办学优势与特色的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以重点专业为龙头,打造一批品牌专业。对重点建设专业,在专业责任人津贴待遇、教师引进、经费投入、教改立项、实验室改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学校将市场需求大、专业能力弱的专业作为扶持专业开展建设,对扶持专业,在专业责任人津贴待遇、教师引进、经费投入、教改立项、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对市场需求小,专业能力强的专业,维持一定的招生规模和队伍规模,引导部分教师向其它专业领域发展;对市场需求小,专业能力弱的专业,限制招生规模或停止招生,帮助相关教师向其他专业或科研领域转向;对新办专业,一次性投入一定额度的专业建设启动经费,建设和改造师资队伍、教材、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等,确保新专业达到一定的质量。

3、在打造精品课程系列的同时,重点开展专业必修课程和应用方向专修课程系列的建设。学校确立一批直接影响学生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掌握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主干课程作为校级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在重点课程中重点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力争形成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系列,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

校、系两级对全部必修课程按合格课程标准建设,确保所有专业必修课程,特别是新专业、薄弱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都有相对稳定的专任教师。

在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要求所有专业至少设置一个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应用方向专修课程系列,学校对市场针对性强、应用特色鲜明的方向系列课程在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和教改立项上给予倾斜。

4、在坚持培养培训一体化办学特色的同时,创建多层次、多类别的教学特色。在学校层面,以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一体化为主要办学特色,通过建设,逐步在理念、制度、组织、人员、模式、专业、课程等层面建立培养与培训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办学机制;在职能部门层面,努力在教学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机制运行等方面创建培育特色;在系(部)、教研室层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创建培育或提炼总结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教学等方面特色。

与教学相关的组织和人员逐步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特色意识指导下,谋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空间,在理念、制度、专业、课程、教材等方面产生一批特色鲜明的教学改革成果。

5、在创建示范性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与建设力度。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实验室,对示范性实验室以高标准进行建设,要求环境优良、实验仪器设备先进、数量充足、能开展高水平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有高水平实验指导教师、能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实验讲解和演示。每个系(部)至少要建成一个示范性实验室。

在实验室基本建设方面,学校加大先进的实验教学仪器与设备的配置力度,力争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突破6000元,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中每年新增10%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百名学生配备教学计算机台数保持在20台以上;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保持在60个以上;保证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5%以上;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力争达到80%。

学校优先支持系(部)积极建设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要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基本设施能满足实习实训要求、有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习实训设计、有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有丰富的实习实训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每个系(部)至少要建成一个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

在实习实训基地基本建设方面,按照“校、系(部)共建共管”政策,建设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网络。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应挂牌并订有协议,有时间保证,基本能满足专业实习实训要求。每个专业建设的对口的、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至少能接纳70%的毕业生实习实训。

四、以“八项改革”为契机,提升本科教学内涵和管理水平

1、把握教学改革趋势,深化教育教学观念改革

为强化专业基础、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增强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重点强调如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注重规模向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转变;从综合教育向注重专业基础和专业应用能力教育转变;从标准化培养模式向基本培养模式加个性化、多样化培养模式转变;从重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转变;从单向度的知识型教学向多目标的能力型教学转变;从维持性学习、接受式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转变。

2、关注个别差异和市场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修订专业培养计划,进一步改革人才全程培养体系,强化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推行辅修制、双学位、双专业选修制度,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继续为非师范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认真实行优秀生导师制度和优秀生选拔制度;积极推行大学生“学历文凭+资格证书”的多证书制度;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为人才的多样化培养提供制度保证。

3、科学规划专业布局,深化专业结构改革。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我校建设省属综合性师范大学的需要,重新规划我校专业布局,不断拓宽专业覆盖面,由单一的文理科专业向多学科专业拓展。专业结构根据“优先发展教师教育专业,积极发展应用型专业,努力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的思路进行改革。在对教师教育专业优先发展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适度发展直接与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密切结合的应用型专业,其中,努力发展高新技术类和经济学类、工学类、管理学类专业。力争形成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学科专业结构合理,专业数量与省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规模相适应,具有较宽专业人才服务领域和较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力争至2010年,本科专业达50个左右,覆盖9—10个学科门类。

4、创造条件,深化课程与教材改革。修订培养计划,重新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自然科学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扩大应用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的比例,增加小型化、研究性、专题性课程。

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尽早进入实验、实习和实训环节。突出实践教学的专业性质和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专业都要建构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修订实践教学大纲。

推进双语教学课程改革,促使有条件的专业先行一步,力争使用优秀外文原版教材、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的课程达到一定比例。对于暂不具备直接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学校对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和系(部),给予一定的资助和奖励。至2010年,双语教学课程的比例力争达到总必修课程数的8%左右。

完善教材选用制度,杜绝低水平和印刷质量低劣的教材进课堂,同时,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保证各专业尽可能使用近3年出版的国家级优质教材或推荐教材;在出版基金中设立教材建设专项,资助优质教材、特色教材和教辅材料的印制与出版;建立科学的教材奖励制度,对获奖教材学校按规定予以奖励。

5、注重教学效果,深化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以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为重点,精选第四批教学改革项目,组织力量集体攻关,力争在一批课程中实现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

深入开展“研究型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性学习”、“研究型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教与学的研究与实践,提倡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使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注重教学实际效果的提高。在5-6年时间内,新增和改造30%以上的教室为多媒体课室,力争在两年内全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中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授课的课时比例达到40%以上。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学”。学校将出台鼓励政策,对“网络教学”予以大力支持,积极推广,每个专业至少要建5门以上的学校共享的网络课程。

6、注重能力,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尽早进入实验、实习和实训环节。突出实践教学的专业性质和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专业都要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适度扩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各门实验课程都要努力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力争使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80%。学校要出台新的毕业论文评审程序和质量标准,提高毕业论文选题、撰写、答辩和指导质量。改革毕业生实习办法,探索分时段实习、“顶岗实习”、有利毕业生就业的实习等灵活多样的实习模式。

7、面向基础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面向基础教育,深入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适应基础教育需要,扩展教师教育专业领域,如学前教育;面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与实施需要,调整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计划和教育类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意识,加强师范生教师技能培养训练;学校加强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成立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为学科教学论教师提供学术活动平台;继续探索构建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8、理顺关系、理清机制,深化教学管理改革。首先要明确界定校、系二级管理关系,建立二级管理模式,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扩大系(部)性在设置或调整学科及专业、招生、制订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自主权。二是改革系(部)教学管理水平评估和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考核机制,完善评估指标体系,提高指标设计和测评权重的合理性。通过评估,引导系(部)和教师改进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三是改革教学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教师、设备、场地资源在校内顺畅共享。

五、以“三创”(创新、创造、创业)为突破口,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1、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校将创新学分纳入学分制管理,各系(部)根据专业特点,开展“三创”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种内容健康的比赛、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网页设计大赛、CCTV挑战杯英语演讲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等,对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比赛、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或取得发明专利,或公开发表作品、论文(设计)以及取得其他突出成果者,经专家评定,可以授予相应的创新学分。对指导学生“三创”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按一定标准核算工作量、给予一定奖励并认定或授予适当的荣誉等级。

2、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和各系(部)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专业特点,每一名学生每一学年至少参加一次公益活动或社会调查活动,每一学年至少完成一篇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报告或社会调查报告。

3、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各系(部)认真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工作。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尽可能结合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鼓励以主题为中心,以现实问题为取向,形成系列论文。改进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方法,提倡围绕论文主题组成导师组,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对毕业论文的整体指导水平。学校每年进行应届本科毕业生优秀论文评选表彰工作,并将优秀毕业论文汇编成册。

六、以“健全、落实”两大要件为重点,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1、建立系(部)教学工作质量奖惩制度。在严格考核和评选的基础上,学校将对教学工作质量优秀、管理水平高的前2、3个系(部)给予奖励,并在经费投入和专业建设上给予倾斜。对于教学工作质量、管理状况不理想,又连续两年无明显改进的系(部)将给予一定的警示甚至惩处。对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对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暂停或取消其授课资格。

2、建立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使用制度。理顺教学资源管理体制,根据学科、专业招生情况,合理调整各类教学用房和教学设备,避免重复建设,实现教学资源有效利用。

3、建立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长期培养和正常晋升制度。学校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具体措施,促进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对教学秘书等学校教学基层管理人员,给予相应的职级待遇。鼓励各层次教学管理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4、落实听课制度和教学巡视、教学督导制度。各级领导和教师每学期听课量按《海南师范大学听课制度》执行。各级领导和教师听课及教学调研实行听课记录及调研次数汇总制,并在每一学年结束时予以公示;学校教学巡视委员会做好开学初和学期结束时的教学巡视工作和日常教学巡视,每学期形成书面的“巡视报告”,并在校园网上公示;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每学年、每学期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重点做好听课、评课、教学意见收集与反馈、教学实验和实习检查等常规工作,并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工作专题调研。

七、以“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切入点,营造良好的育人成才环境

1、继承与创新结合,建设优良校风。通过校友报告会、校史展览等,继承我校在发展中形成的崇德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校训;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营造尊师爱生、和睦友爱的心理氛围,丰富校园人文内涵,创造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以“爱国、爱校”为中心,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建文明校园,树海师新风”为主旋律,结合“八荣八耻”道德教育,通过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校风、校纪宣传月”“校园十大杰出青年评选”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校风。

2、重视师德教育,建设优良教风。在教师中树立榜样,加强对优秀教师和典型事迹的宣传报道力度,在广大教师中倡导敬业与奉献精神;继续开展“教学十佳”、“教学名师”、“最受毕业生欢迎教师”和“为人师表奖”等师德、师能、师风评比活动,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报告会、政治学习、橱窗宣传、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加强责任心、事业心和纪律教育,鼓励全校教师安心本职工作,规范各项教学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多种途径,建设优良学风。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和就业观,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拼搏创新的价值取向。积极从校内外聘请专家、学者和其他有关人员作系列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大学生奖学金力度,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多方筹措资金,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学校和系(部)共同负责,加强引导学生学习的各种激励措施的落实,通过多种途径建设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严明课堂纪律,上课教师和学生干部、教学信息员认真做好课堂考勤记录与反馈,坚决杜绝随意旷课及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严格考试制度和考试管理,严格评分标准,彻底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三篇: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华师教(2003)第116号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1]4号文件,简称4号文件)的精神,切实加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完善与我校“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司函[2002]152号)中优秀标准的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深入学习教育部4号文件,充分认识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和地位

教育部的两个文件是规范和加强本科教学的重要文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针对性,全校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要在全校牢固树立“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并将其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作为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上,要明确“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强校之基”,要进一步确立本科教学的地位。

二、建立教学工作责任人制度和教学工作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本科教学的领导体制 学校和院系党政一把手是学校和院系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在学校办学资源的配置上,要保证教学人力、物力、财力的切实落实。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校长办公会议或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决策和部署重大教学改革问题。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本科教学与教学管理研讨会,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落实推进和深化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对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梳理,统一思想,推进全局性的改革。

学校各职能管理部门的部处长作为各部处保障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把保障本科教学条件、保障本科教学的顺利运行作为本部处的重要工作,协助校领导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各院系要保证本科教学师资、教学设备设施、教学经费的落实。院系党政一把手要切实关心院系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充分掌握院系本科教学的情况,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本单位本科教学中的问题,讨论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学校各级领导都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师生要求,发现存在问题并尽快加以解决,按照学校关于干部听课制度的有关规定,经常深入课堂、班级、实验室听课并了解情况。教务处将把校院(系)及部处领导每学期听课情况通过校园网及其它形式予以公布,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

三、加强师德建设,优化本科教学的师资力量配备

要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优化本科教学的师资力量配备。结合学校“十五”事业发展计划,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建设一支 适应创建研究型大学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建立本科教学的主讲教师资格审查制度,我校从事本科教学的主讲教师95%应具有硕士学位或讲师及以上职务,三年内达到98%以上。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应为本科生讲授一门主干课程(没有本科教学需要的除外),对于因为承担重大课题等原因不能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必须经过有关院系批准,并由学校教务处备案。学校采取切实措施鼓励院士、长江学者为本科生开设讲座和课程,鼓励知名教授为低年级本科生上课,特别是基础课。对于初任本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经过相应的评审机制,获得任课资格证书才能独立开课。

在教师职务聘任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度,对于拒绝主讲本科课程或达不到本科教学质量要求的教师,不能聘任为教授和副教授。

建立本科主干课程主讲教师梯队,每门本科主干课程一般应配有由教授、副教授和讲师构成的主讲教师梯队。采取切实措施重视双语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采用外语原版教材、并且用外语授课课时占该门课程总课时50%的课程,称为双语教学(不包括外语教学)课程,各院系达到双语教学要求的本科课程应当不低于8%。

四、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按照学校建设“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要求,继续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继续推动学校本科主干课程建设,结合学校“十五”期 间211工程建设,增加资助力度,重点建设100门左右的本科主干课程和100门左右的本科双语教学课程。重视系列选修课程的建设,使学校选修课程每年开课门数增加10%以上。结合理科大楼和新校区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建设好本科基础教学实验室,尤其要重视综合性实验室的建设。

教材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是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到本科教学的质量。要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的调整,推动教材的更新换代,推动高水平有特色教材的出版应用。完善教材开发和选用的评审机制,防止教材编写上的低水平重复,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对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财经金融管理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可以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尽可能采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信息科学类、生命科学类和财经政法类专业使用近3年出版新教材的比例达到75%。

学校通过完善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鼓励教师多开课(包括跨院系课程),特别是多开优质课程。对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按150%计算工作量,并给一定建设费用。对因采用网络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压缩的课时,仍足额计算工作量。对经过督导听课、评课后教学效果仍然不佳的课程,暂停任课教师开设该课程的资格。

学校鼓励各院系课程资源向外系相近专业和全校开放。根据授课时数及外院系选课人数,给院系适当经济补贴,涉及到实验消耗材料 的,院系间要协商划拨教学业务费。各院系也应给开课教师以必要的鼓励。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并在条件成熟时,对全校课程资源实施统一调配,向全体学生开放。

学校要增加教学设施的投入,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全校本科教学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要达到30%以上。

结合教学实验室的建设,进一步强化本科实验环节的教学,保证教学实验课的足额开出,实验开出率达到95%以上。80%以上的实验课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理科各专业的大部分实验室均应保证全天向本科生开放。文科各专业要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落实。要建立和完善校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

要特别重视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激发教师的敬业精神。

五、加强教学管理,建立适应培养创新人才需要的教学评价制度 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完善学校教学制度,建立教学责任事故认定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系统,全面实现教学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

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学分制改革,研究和出台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措施,通过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选时间、选地点、选课程、选老师、选专业)。为此,学校要全 面修订本科(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从2003年起,启动校内二年级学生转专业的试点和按大类招生的试点。

建立大学生科研基金,鼓励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在部分有条件的院系试行“本科生指导教师制度”,鼓励教师尤其是教授、副教授指导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对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给予积极引导,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务处根据当进行的重要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估、学生问卷调查、校内外关于教学的来信等,对院系教学工作的进行综合考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级。对不合格院系除提出限期整改通知外,学校扣发院系的部分岗位津贴。

学校根据下达到院系的编制数,考核院系应当完成的教学工作总量,不能完成的按比例扣发岗位津贴。学校鼓励各缺编单位采取积极措施,补充师资队伍。对于个别确实由于市场供需矛盾造成暂时性缺编单位,如果完成的教学工作总量超标、教学质量达标,学校核定后给予适当津贴。

院系根据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手册》中的有关规定,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考核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按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给以相应的奖惩。教务处将提供统一的课程授课质量调查表,供院系采用,并公布课程质量调查结果。学校设立校教学优秀奖(含教师奖、教材奖、管理奖),奖励优秀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于工作马虎、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或管理人员,根据情 节轻重,给以不同等级的处分,直到取消当年申请高一级职称的资格。

六、增加本科教学投入,实现本科教学经费的增长适度超前于办学规模的扩大

学校逐年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在3年内达到将学费收入的30%(2003年达到学费收入的20%、2004年达到学费收入的25%、2005年达到学费收入的30%),用作日常教学经费,主要是指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和更新、教学差旅、体育维持等四项教学经费。

在教学经费中,下达到院系的教学业务费,自2003年起连续3年,生均经常经费每年增长10%。学校继续安排每年不少于100万的教学建设专项经费,用于各项教改项目。

建立教学实验室按拨款、每年有所更新的机制,每年预算额度为当年学费收入的3%左右。更新教学实验室工作采取立项方式进行,明确建设目标和责任人。要逐步改变现有教学实验室从属于教研室的状况,成立实验中心,由院系统一管理教学实验室,提高使用效率。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七、建立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重视学校质量文化建设,促进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全面转变。把学风、考风建设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营造团结友爱、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诚实守信、努力拼搏、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氛围,促进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的改革。

全面建设“华东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校、院(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教学质量评 价系统、教学质量调控系统,通过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教学输出的评价,保证本科教学投入、质量与效益的不断提高。

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发挥我校教育评价学科的优势,组织有关高等教育评价专家开发我校的学生评教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在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作用。通过实地听课、问卷调查、座谈了解、网上调查等多种途径收集本科教学质量信息,对教师的教学作出客观评价。通过经常性的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调查,建立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社会评价机制。

完善学校已有的校内督导机制,发挥教学督导员的监督作用、指导作用和咨询作用,建立教学督导信息发布制度,并将其与评价体系结合起来。

八、政策配套,措施到位,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进一步落实教学科研的经费、成果及奖励政策,保护教师从事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教学科研经费、成果(包括教材、教学奖励)由教务处归口管理,统一汇总,院并归入院系对教师的科研考核统计中。对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项目,学校落实配套经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的奖励和科研成果的奖励同样对待。凡在学校认定的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教育研究论文,在申报高一级职务岗位时均可作为科研成果予以认定。

改革学生奖励的评审办法,鼓励学生刻苦学习、积极探索。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参与课程建设、参与教学评价。设立校优秀教学奖,通过学生评课,专家和领导 听课等方式,每年从本科授课教师(尤其是公共课和基础课)中评选出优秀教学奖获奖教师。继续开展毕业生评选“最受欢迎的教师”活动,学校给与相应的奖励。

第四篇:行政本科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实施意见

关于印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 开放教育试点’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独立设置的广播电视大学:

为进一步加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需要,特制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专业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集中实践环节是教学全过程的重要环节,对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集中实践环节,使学生受到一次专门人才所必须的综合训练。包括调查研究、查阅、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理论分析、制定设计方案的能力;设计、计算和绘图的能力;总结提高和撰写论文(或设计说明书)的能力等。通过集中实践环节,深化所学知识,拓展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各省级电大要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专业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和中央电大制定的各开放试点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实施办法(另发)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报中央电大备案。并按照中央电大的统一要求,精心组织,严格考核。中央电大对各试点电大的实施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各级试点电大应成立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协调本地区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以加强对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

各试点电大要建立健全集中实践环节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和监督,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集中实践环节工作的评估工作。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二零零二年四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 开放教育试点‛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实施意见

(试 行)

集中实践环节是教学全过程的重要环节,对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形式:

1、文科类:社会调查(实习)、毕业作业和毕业论文等。

2、理工科类:实习(见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

一、文科类(含文学科、法学科、经济学科、教育学科、管理学科等)

1、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培养、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对全学程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对关键或焦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圆满完成学习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1

文科类各专业可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参加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的时间,本科安排三至四周,专科一般安排二至三周;

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确定调查单位及对象,选择有针对性的题目,列出调查提纲,作好采访笔记,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调查内容、调查结果和对调查的体会与认识;

调查报告要求语言简练、准确;叙述清楚、明白;数据资料可靠;结论有理有据;

调查报告经审核合格后给予相应的学分。没有参加社会调查、未交调查报告者和成绩和合格者不计学分。

(2考核内容:

考核标准:成绩评定办法:

由学生填写社会调查鉴定表,由被调查单位签署关于社会调查时的基本情况与表现的意见。

调查报告初评不及格者,允许补写一次。

2、毕业论文(毕业作业)

毕业论文一般适用于本科层次,而毕业作业适用于专科层次。

毕业论文是带有研究性的专题调研分析报告,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

科学研究工作的训练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即如何考虑工作方案;搜集和阅读中、外、古、今文献资料,进行调查研究,使用工具书;总结表达和撰写论文等;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培养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1)要求

学生应在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毕业作业)。毕业论文(毕业作业)应观点明确、材料翔实、结构合理、语言通顺。

毕业论文应包括:开题报告(选题理由;选题意义;设计思路;写作提纲)目录、提纲、论文摘要、正文、引用参考文献资料、以及专业所需的图纸、说明书等相关材料。

毕业论文选题限本专业范围之内,其形式是学术性论文;毕业作业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

毕业论文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统一格式。正文前必须附有论文提要; 对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必须注明引用教材(或著作、期刊等)的书名(或著作、期刊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引用期刊的还必须注明文章名),引用其它参考材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毕业论文(毕业作业)统一使用A4纸规格打印及装订; 毕业论文(毕业作业)要制作成电子文档(由学生提供磁盘)。

3(2

指导教师应由同时具有本科以上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教师或专业工作者担任。指导教师只能指导相关专业的论文。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较强的电大专职教师以20人为上限。兼职(或业余)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根据情况酌减。

在本校教师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向社会聘请指导教师,但资格标准不得降低。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职责,指导学生完成好毕业论文的全过程。

论文指导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正确选题,向学生讲清题意,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工作计划;介绍参考书目,进行文献检索指导;审阅学生的社会调查计划;指导学生的社会调查计划;指导学生拟定论文写作提纲;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审阅论文初稿,指出不足之处,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对所

(3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修完全部专业主干课程,已修课程达到最低毕业学分80%(4毕业论文的组织领导实行省级、地(市)级、分校一级或教学点三级管理体制。省级试点电大主要负责制定有关毕业论文工作的实施方案及论文答辩工作规划;对所属地(市)级试点电大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指导、现场检查;审核其报批

地(市)级试点电大主要根据、组班情况,研究、布置和指导毕业论文及论

分校一级或教学点应根据上级电大的要求和布置、制定工作计划,组织毕业

学生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任务。(5)成绩评定

考核内容:写作态度是否认真;观点是否正确,论证是否充分合理,科学性、逻辑性、实用性、技术性如何;材料是否充实;文章是否完整,结构是否合理;

考核标准

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6)论文答辩 要求:

本科毕业生申请学位者必须参加论文答辩。

其他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均应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但组织有困难的电大,可抽取一部分论文进行答辩。参加答辩的学生需随机抽取,不得指定。抽取比例一般为20%——30%。采取部分答辩的形式,事前要同省级电大教务处协商。专科毕业生是否答辩由省级电大决定。

根据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成立专业答辩小组,每个小组由电大专职教师和外聘专家至少3人组成(至少2人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本人指导的学员在论文答辩时不可任答辩组组长,但可以是答辩组的成员。答辩组负责审阅并主持毕业论文的答辩和评分工作。

本科答辩主持人须具有副高(含)以上专业职称,并持有中央电大和合作高校联合颁发的答辩主持人资格证书。专科答辩可适当降低职称要求。

答辩程序:

答辩小组审阅论文,应主要审查其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是否有一定新意,做出初步评价。然后,在论文所研究的范围内,提出若干质疑问题,要求学生答辩。如发现论文是抄袭他人的或由他人代写的,不能参加答辩,应令其重写。

答辩后,要当场公布答辩成绩。答辩小组根据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与指导教师协商给出论文综合成绩,抄入毕业论文评语和成绩表中。

答辩完成的毕业论文交市级电大教务处存档,集中保管。

二、理工科类

1、实习(见习)

实习(见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认识所学专业的工作要求和特点,并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技能和

(1

凡修完全部专业主干课程,已修课程学分达到最低毕业学分80%的学生,均 5 可参加实习(见习)。实习(见习)由各工作站(教学班)统一组织安排。

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和完成,并写出实习(见习)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内容、效果和体会。实习(见习)报告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按要求参加实习((2指导教师应由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较好的专业修养、较强的工作能力

(3)成绩评定

考核内容:

考核标准

成绩评定法

由个人填写实习(见习)鉴定表,由实习(见习)所在单位签署实习(见习)时的基本情况与表现的意见。由指导教师负责实习(见习)报告的成绩评定,电

实习(见习)报告初评不及格者,允许补写一次。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包括课程大作业或设计性实验)是工科各专业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它是围绕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或专业课,结合工程设计而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培养学生在本课程范围内,初步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所应具有的查阅资料、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绘图、装配和调试等能力,(1

选题要符合教学要求,符合工程实际,并体现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先进性。题目可由指导教师指定,也可由学生自选、指导教师审定。

课题的内容应使学生在方案论证、工程计算、材料及元件的选择、技术标准和规范的使用、图纸的绘制、程序的编写、装配调试以及经济核算等方面得到综 6 合性训练。

课题的难度和工作量应控制在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经过努力后,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为限度。

(2)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应由该课程任课教师或与该专业相近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职责,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全过程。

(3课程设计的选题、进度计划、指导教师资格由电大工作站制定并报送地、市级电大审核。

不同学生设计题目内容要有所区别,但教学班从事课程设计的时间和地点应相对集中。一个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不宜超过20人。

学生要认真完成设计任务书中规定的全部设计任务(有实验项目应完成实验

(4学生课程设计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课题完成情况和考核成绩综合评定。

3、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完成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完成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初步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快地胜任相应专业的技术工作。

(1选题必须符合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必须确保参加的学生得到本专业所需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全面训练。毕业设计(论文)应选择那些能较好地满足教学要求、训练内容涉及知识面较宽,能结合当前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课题。题目涉及内容,本科不得少于本专业五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专科不得少于本专业三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所涉及的知识范围;

选题应在满足综合训练的前题下,尽可能选择与本地区、本单位生产实际相 7 结合的题目。

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量要适中,并应使学习中等程度的学生经过努力后在8~10周内能够完成。

(2指导教师应由对课题比较熟悉,思想作风正派,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并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一位指导教师只能指导一个或二个相近课题。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较强的电大专职教师的指导人数不得超过10人。兼职(或业余)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根据情况酌减。

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其职责,指导学生完成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全过程。指导教师的职责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不包办代替,放任自流;向学生讲清题意,指导学生正确选题;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工作计划;介绍参考书目,进行文献检索指导;指导学生拟订论文写作提纲;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具体指导。一般对学生进行三、四次阶段检查,每周应进行一次学生工作进程和质量检查。

(3)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

毕业设计、毕业作业(论文)应包括:目录、提纲、论文摘要、正文、引用参考文献资料、以及专业所需的图纸、说明书等相关材料。

对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必须注明引用教材(或著作、期刊等)的书名(或著作、期刊名)、作者、出版单位、时间。(引用期刊的还必须注明文章名),引用其它参考材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毕业设计(论文)统一使用A4纸规格打印及装订。毕业设计(论文)制作成电子文档(由学生提供磁盘)(4)时间安排

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在修完全部的专业主干课程,取得最低毕业学分的80%时进行;学完全部课程,达到毕业总学分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和考核工作。

(5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领导实行省级、地(市)级、教学点三级管理体制; 8 省级试点电大主要负责制定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施方案及论文答辩工作的规划;对所属地(市)级试点电大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指导、审核其报批的工作计划、设计(论文)课题及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对论文答辩进行现场检查;地(市)级试点电大主要根据教学班情况,研究、布置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及论文答辩工作;

教学点根据上级电大的要求和布置、制定工作计划,组织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毕业设计(论文)和论文答辩任务。

(6)成绩评定

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对于综合性课题,确实需要有多人合作完成的话,则必须明确分工,由学生独立完成所分担的部分。必须杜绝抄袭等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论文论述是否完整,结构是否合理,理论分析是否正确。

按优秀、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评分。(6)论文答辩 要求:

根据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方向成立专业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应由本学科专家(高级职称两人以上)5—7人组成。专科毕业生答辩时,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职称层次可适当降低。指导教师本人指导的学员在论文答辩时不可任答辩组组长,但可以是答辩组的成员。答辩组负责审阅并主持毕业论文的答辩和评分工作。

本科答辩主持人须具有副高(含)以上专业职称,并持有中央电大和合作高校联合颁发的答辩主持人资格证书。

答辩程序:

答辩小组审阅毕业设计(论文),应主要审查其设计方案是否正确,技术上是否可行,理论分析是否正确,是否有一定新意。然后,在论文所研究的范围内作出初步评价。并根据在毕业设计(论文)所设计研究的范围内,提出若干质疑问题,要求学生答辩。如发现论文是抄袭他人的或由他人代写的,不能参加答辩,应令其重写。

答辩后,要当场公布答辩成绩。答辩小组根据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与指导教师协商给出论文综合成绩,抄入毕业论文评语和成绩表中。

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答辩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交市级电大教务处存档,集中保管。

第五篇:中小学教学工作实施意见

为了全面贯彻新《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现对阿城区中小学教学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教学管理

1、教学工作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其他各项工作都要有利于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基础教育的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指令性文件,是学校组织管理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课,任何学校不得擅自改变课程门类和增减课时。确因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需要调整课程计划的,学校必须写出详尽的实验方案,报上级教育科研部门论证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执行。

3、新学期开学前,制定学校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计划、备课组计划等,每学期制定一次,开学前一周完成。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提交校务会议或教师大会讨论通过后执行。学期工作结束后,写好工作总结,交由有关部门备案审查。

4、学校领导要依据学校总体工作计划,统筹配备任课教师,合理制订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和学期、月份工作运行表,保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学校不得随意串休、停课,不得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庆典活动,若遇特殊情况必须串休、停课的,须报请教育局批准。校长要切实成为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率先垂范,深入教学实际,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校长每学期至少主持3次教研活动,2次学生座谈会,1次教代会,1次家长座谈会,掌握教学动态,征求学生、教师、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学校要建立班子双周议教制度,总结成功经验,对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促进教学工作健康发展。

5、教研组工作计划应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依据,在对本组教研工作情况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经教研组集体讨论,重点对新学期改进教学的基本设想、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课外活动做出具体安排。

6、教师教学计划应以学校与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总纲,从本学科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在对所教学科前一学期的教学质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学科本学期教学目标、任务、要求以及具体内容、方法、措施,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

7、学校必须严格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组织预订教材,未列入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用书目录的书籍,一律不准作为教材在教学中使用。学校选用的教学教材,须报市教育局批准后,方可使用。

8、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城区学校严格按教育局下发的统一作息时间表执行,农村学校可以由中心校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9、严格学籍管理制度。任何中小学校都不得为学生办理虚假转学、休学手续。义务教育阶段严禁举办“快慢班”、“重点班”,未经省教育厅批准,不准举办各种实验班。严格控制各类学科竞赛和征文活动。小学、初中分班严格执行“两先一抽不调”的政策,保证各班级在生源、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基本均衡,保证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实施公平教育。

10、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教学工作这一中心。各乡(镇)中心校负责人、学校校长以及教务主任,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教学工作上,深入教学第一线,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主管领导不少于60节。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是管理常规教学、学生德育和教学改革的机构,要忠于职守,扎扎实实地抓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二、课前准备

11、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以年级备课组或学科教研组的形式进行,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着重研究重要的教学章节及课文,针对主要问题集思广益,统一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原则上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

12、总体备课:学科起始或学期开学前,各学科年级备课组为了全面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要组织总体备课。总体备课必须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总体备课要做到:熟悉本册教材内容及单元组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及单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依据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理出学科知识结构,写出全学期教学计划:

①教材概况分析

②全册教学目标

③学生基本情况

④主要措施及教改设想

⑤教学进度安排

13、单元备课:建立单元概念,把握单元内容,领会编排意图,抓住章节(课文)特点,设计教学措施,写出单元分析:

①本单元教材内容及特点

②本单元教学难点及重点

③相应的教学措施及手段

14、课前备课: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明确本课在单元及全册的地位,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分课时备课:

(1)课序与课题。

(2)制定教学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分类制定,做到明确、具体、可行。

(3)确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解决的办法,并分条书写,做到准确、无误。

(4)教学准备。列出教具、学具、课件、实验器材等名称及数量,有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教师要亲自进行实验操作,保证实验效果。

(5)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要有清晰的教学环节安排和具体可行且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设计,要有师生双边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展示。

(6)作业布置。

(7)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次分明,美观大方。

(8)原则上提前一周备课。

备课可参考有关资料,或利用网络资源,提倡使用电子备课,但严禁抄袭行为。教案呈现方式应以纸质文稿为主。教案的详略应视教师的工作年限、业务素质及任教学段、科目的数量区别对待。

三、课堂教学

15、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科书。

16、教师必须按课表上课,不得擅自停课、私自调课、代课。做好课前准备,上课前10分钟准备好教材、教案、教具、学具、仪器、图片等。教师进入教室,不应中途出入。

17、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拖堂,教师的言行要对学生有良好的影响。举止文明,穿着大方,仪表端庄,教态亲切、热情。

18、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尊重学生的见解,重视学生的经验,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

19、课堂上处理好主体与主导、全体与个体之间的辨证关系,提倡学习方式的变革,激发兴趣,启迪思维,重在学生观察、思维、表达、操作、自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0、教师讲授知识必须准确无误。教学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提高教学效益,课堂作业当堂完成。板书工整,书写、演示规范,可视性好。

21、使用普通话教学,课堂上禁止吸烟和使用手机,体育教师必须着运动服、穿运动鞋上课。注意教学卫生,保护学生健康,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坐姿、握笔方法和其它不良的学习习惯。

22、课堂教学中在运用优秀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要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运用时应注意要科学、简便、有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努力提高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率,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学效益。

23、充分发挥教学设施、设备和媒体的作用,从内容出发,有所选择,讲求实效。有实验室和制作室的学校,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实验课必须到实验室上课,劳技、劳动制作课必须到制作室上课。所有学校,演示实验达到100%;中心小学和城区学校的学生分组实验达到100%,村级小学达到60%以上,信息技术教学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70%。

24、师生平等,互相尊重,教学民主,不允许讥讽、挖苦、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禁止将学生撵出课堂。上、下课师生行规定礼节。

四、作业与复习

25、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慎重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课内外作业,作业要有梯度、有层次,符合因材施教原则,要注意留一些探究性、活动性、实践性的课外作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业设计力求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减少无效劳动。

26、中学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及小学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应适当布置课堂作业。一般情况下,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每课时批改一次作业,物理、化学学科每周批改2—3次作业,其他学科学校可结合课标和学校实际布置适当作业。中学的正式作文和课外作文每学期各8篇,小学中、高年级每学期大作文8篇、小作文10篇;低年级造句(写话)练习每周1次。中小学语文按教材要求完成背诵、默写等课后练习。

27、严格控制课外作业总量,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课外作业日总量,高中不超过2小时,初中不超过1.5小时,小学三、四、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二年级不超过0.5小时,一年级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有益的课外读物。班主任要与其他任课教师作好协调平衡工作,教务处负责调控。

28、对学生的作业要求格式统一,书写规范、整洁。不合要求的要重做,未做的要补做,做错的要更正,但不允许以做作业来惩罚学生。要训练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自我检查、自我订正、修改作业的习惯,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互批自改,但不允许用学生批改作业来代替教师批改作业。

29、教师批改、讲评作业要认真及时,按要求布置的作业要全批全改。其中,课内正式作文(大作文)至少要精批一半(学额小的全部精批),课外作业要给予评价,评价采用等级制,分为“优、良、合格、待合格”,学生每次作业要写明练习序号,教师要注明批改

下载西南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南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