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2 23:1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

第一篇: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

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可想而知生活的重要性如何。传统的为教而教的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于今天的美术课堂。教师要主动将生活元素注入美术教学中,寻找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助力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有效途径

“去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毫无气息,毫无魅力,因为只有生活才是美术教学的“活水源头”。以往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多运用生硬的灌输教学模式,并且将美术课堂简单归类为绘画课,因而只注重绘画知识和技巧的渗透,学生感觉不到美术学习的乐趣。新课改下,教师要转变观念,引进生活化教学模式,结合美术学科特点,有效实施教学,让美术课堂因生活而更精彩,因生活而更有活力。

一、设计生活问题,点燃学习兴趣

美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为此,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如果直接引出问题,学生参与美术课堂的积极性可能不够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情境作为过渡铺垫,从情境中引出问题,促进学生参与课堂。

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三年级美术《机器人》这一课时,教师以生活问题激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器人的相关信息,并学会画机器人或者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机器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为此,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机器人在我国餐厅的使用情况,让学生通过视频直接了解,获取直观认知,从而燃起学习的兴趣。紧接着,教师引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为什么叫机器人?你还知道机器人在生活中的其他运用吗?它是使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如果让你设计机器人,你希望它能够做什么?由此,学生展开互动讨论,美术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学生说:“机器人还用在工厂中,代替了很多人工。”有学生说:“我见过扫地机器人。”有学生说:“它是不是铁制作而成的?”有学生说:“我想设计可以帮我写作业,可以陪我玩耍的机器人。”……学生纷纷表达着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深入学习。

由此可见,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能够瞬间打开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带动学生参与美术课堂。作为教师,则需要紧密结合美术教学内容,优化设计,让生活为课堂引路,走向高效。

二、引导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之美

美需要人们用肉眼去观察,用心去发现和体会,而美往往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去感受发现,从而创作出具有灵性的美术作品。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总是束缚学生,忽略了让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因而学生上交的美术作品没有特点,缺乏灵性,而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中,观察生活是必须的。

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中的《植物写生》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植物,从而进行绘画创作,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校园中有很多植物,因此,结合这一课的主题,教师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一起探访观察校园中丰富多彩的植物。这些植物高矮不一,疏密程度不一,千姿百态。为了更好地启发引导学生,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观察,一边进行提问互动:同学们,你是否认识这些植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先观察,再表达,如枝干有什么特点、叶片有什么特点、花有什么特点等)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有效,学生既可以近距离观察植物,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得到更多的创作思路,并发现和感受植物之美。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植物写生的作品,提供更广的思路,也让学生学习创作手法,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利用线描的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植物,完成写生作品。

通过观察进行写生创作,能够促进学生创作出不同的美术作品,并且每幅作品都赋予了不同的生命,因为它真真切切地来源于生活。可见,观察在美术学习中非常重要,教师要注重引导与启发。

三、注重实践生活,激发学生创作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创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经过美术加工与创造,设计成一件件赏心悦目的工艺品。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设计不同的生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作。

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中的《会变的盒子》这一课时,教师设计生活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生活中有很多盒子,如烟盒、牙膏盒、饼干盒、鞋盒等等,这些盒子经过制作、组合,可以变成工艺品,以达到美化生活的目的。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先向学生展示由不同盒子制作而成的工艺品,让学生惊叹于“变”之美。在学生了解了一定的内容后,教师再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将课前拿来的不同的盒子放在N,准备进行“超级变变变”活动。在制作活动开始前,小组学生需要探讨交流将这些盒子变成什么,即思考这些盒子可以做些什么,然后再投入盒子的制作、组合过程。经过加工,盒子已经完成“大变身”,教师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经过加工组合形成工艺品。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享受到创作的乐趣,也重新认识了美术课程。

总之,生活是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教师不能脱离生活进行美术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探寻更多的将生活与美术结合的教学途径,让美术教学充满“生活味”,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魅力,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参与学习。

第二篇: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

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

高邮市第一小学 卞龙余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观察 生活 美术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效果的最好方法。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渗透这一理念,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孩子的玩入手,把生活中的民间艺术引入美术课堂。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因此在课堂美术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活美术教育。

如教授《风筝》一课时,首先带领学生调查风筝的来源。用文字、图像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在了解了风筝的历史及现状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并请身边的扎风筝艺人来学校进行指导。如:造型上的变革,用料上的改进等问题。课堂上,学生们有模有样地扎骨架、裱糊。糊好后,学生来到操场放飞手中的“希望”。可这时,问题来了:他们发现自己的风筝都飞不上天。此时,大多数学生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耷拉着脑袋,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仍然兴致勃勃。于是,我鼓励学生细细推敲其中的奥秘,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儿地又忙开了。最后他们总结出两点:制作风筝的材料不能过重;扎风筝骨架时要考虑平衡与对称。他们在失败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看到自己制作的风筝飞上蓝天的那一刻,孩子们激动得手舞足蹈。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感受并树立生活处处皆美术的思想,使美术成为学生与人进行沟通的一扇门。

二、从身边的环境入手,把生活中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上有非常精美的图案、文字设计,在教学中利用身边的文化资源补充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字的联想》一课时,我动员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丢弃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及报纸等,把它们清理干净后带到课堂中来,利用收集的小食品袋、报纸上的艺术字作为欣赏素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同时,我还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店铺店名字体的设计,并把它们引入到《字的联想》一课课堂教学中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并让学生参与某某商品包装字体的设计。另外,我还教学生用收集到的生活用品的包装纸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五角星、纸鹤、小花伞、纸花等手工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极大的参与性,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会了学生对废弃物的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在社会上是有用处的,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美带进美术课堂

诗人柯勒律治说,“大自然对儿童的熏陶远远高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如在教欣赏建筑艺术时,除了可直接让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述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在教学中,我还将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图片,然后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发到文游台、盂城驿、奎楼、明清一条街等地实地考察、写生,品味家乡古建筑基石纹样上线条的美感。有的学生试着用纸蒙在瓦当上描摹,有的用速写本写生家乡的古建筑,还有的用手抚摸,感受石刻纹样的凹凸变化,体验古人用线条表现物象的手法。学生对家乡的古建筑非常熟悉,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又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感悟生活之美,把生活化的场景带进美术课堂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来再现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在教二年级《老人与小孩》一课时,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上课铃一响,我就扮成一位老人,手拄拐棍,戴着花白胡须,弓着腰走进教室,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同时还让学生上台表演老爷爷、老太太、小孩子走路,让学生去评价,看他们表演的像不像。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作业。再如:在教一年级《玩泥巴》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内容:a、布置展销会。b、“卖泥塑作品”请一些小朋友上台推销“产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泥塑作品)。c、“买泥塑作品”,学生互相欣赏评价作品,然后将小花朵放在要买的泥塑作品上。d、比比谁的泥塑作品买的人多,评出最佳设计师。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参与了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

五、关注生活中的大事,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美术素材引入课堂

在生活中找一些有趣的事物,让学生们自己支感受、去体验、去尝试,远比教“画法”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连环画、卡通画和漫画学习形式,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以“卫生、饮食安全;防疾病、保健康;家庭居住安全、交通消防安全”为主题的“健康安全、从我做起”绘画设计教学活动。借绘画设计活动,突出学生对主题的重视与理解。这些主题大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防非典方面的个人卫生习惯、饮食习惯;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方面的环境卫生、防疾病保健康以及交通安全、家居安全等。要求学生对这些主题内容进行选择与具体、细化。运用绘画语言,让学生在绘画创作中受到教育。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连环画、卡通画或漫画等形式进行不同的绘画设计与表现,把美术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关注日常生活的同时提升对绘画创作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注重体验,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建立在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上,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直接、更易于沟通的体验过程。通过这种主题设计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体验学习方法与过程的基本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讲卫生、改陋习、防疾病、保安全的自觉意识。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关注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如:当我国“神舟”六号成功上天时,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一大事,在教授《看新闻,画新闻》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神舟”六号的新闻资料、图片及英雄费俊龙、聂海胜的相关个人资料与报道。组织大家进行讨论、探讨,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类新闻。再如,2008北京奥运会很快就要召开了,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在课堂上教学生用剪纸、绘画、彩塑等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奥运福娃。这样不光扩展了学科领域,还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关注社会的热点,为画好新闻,搜集好素材架起了美术与社会生活的无形桥梁。

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带入美术课堂

课堂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课堂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课堂的角度,运用课堂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以生活为切入口。如《新花布 新衣服》一课,我从学生们平时选购衣服入手,问他们都会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价格、品牌、合适、舒服、美观„„然后扣住“美观”这个话题引出服装设计的三要素,再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分析服装与人的关系、服装与环境的关系、服装的功能、设计方法,最后学生们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进行服装制作并进行时装表演。生活经验让每位学生有言可发,有见可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忘记了下课,在快乐中吸取知识、掌握技能。再如让学生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的会场,制作各种道具、布景、海报,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与节日中的教室,给班级出黑板报、美化学习园地,布置自己的房间,设计服装等。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美术,寓教于乐,学生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适时抓住机会,给学生布置美术作业。例如:《头饰》一课,课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形象,进行课本剧表演。不但发展了学生的美术能力,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演能力。又如:《美丽的花边》,课后让学生用花边装饰墙报,装饰自己的日记本、作文本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美的陶冶,增强主人翁意识。

总之,在美术课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活水,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辜敏、杨春生著.《美术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2. 《少儿美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9期. 【作者简介】

卞龙余,小学美术高级教师,自1997年从教至今,先后有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美术报》、《音体美报》、《教育新视窗》等报刊杂志发表。

第三篇:“生活活水”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徐月琴)

“生活活水”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

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 徐月琴 小教一级

摘 要: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实质就是要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儿童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成为“真人”。

关键字:陶行知思想 低年级数学 身心特点 教学做合一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强调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用数学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给课堂以“生活”的活水,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数学,才能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数学的价值。

那么,如何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低年级的数学的教学实践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景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主动权。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挑选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学习的动力。

如:《厘米的认识》一课,课一开始老师就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材料:硬纸条、牙签、橡皮等,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长边。通过操作,有的学生量出5块半橡皮长,有的量出的是3根牙签长,有的量出2个硬纸条的长。这时老师提问:“为什么同样的数学书,量得的结果所表示的数却不同呢?”学生根据刚刚测量的经验,发现这些材料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所以量出的结果就不一样了。看来要想得到物体的正确长度,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用尺子量。这样一下子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和教材内容“链接”而进入课堂。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这样设计:学生从学具袋中倒出各种人民币,在小组里说一说,你认识哪些人民币,怎么认识的。(学具袋中有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小组交流时组长带领学生互相说,教师也参与进去,并进行及时的赞扬和鼓励。接着问学生认识哪几张人民币,你是怎样记住的,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把学生介绍的人民币贴在黑板上,并引导从字样、颜色、人物等不同方面谈自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这样教师基于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基础对识别方法进行整理,使学生更清晰地识别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构建了对人民币多种特征和价值的了解。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这样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孩子更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不仅解放了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和腿,而且使学生从长期的“捆绑教育”中解放出来,为学生走出实践锻炼,让教育更加开放指明了方向。

二、强化生活化的数学体验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1、让孩子经历“做”的过程

让学生经历这种“做”的过程,学生才能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体验,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我在教二年级《平均分》一课时,整堂课学生都在活动中进行。教师创设了一个帮小兔子分6个萝卜给他的好朋友的故事情景,请小朋友帮小兔子分一分。

小朋友通过活动,把自己的分法一一展示在黑板上。出现了: ①分成3分,每份2个 ②分成2份,每份3个

③分成2份,一份2个,一份4个

④分成3份,一份1个,一份2个,一份3个„„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做”,为孩子积累了宝贵的感性材料,它是孩子进行抽象思维的“根”和“源”。在课堂教学中正是重视了学生的“做”,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了 “活”的机会,使学生在和谐生动的活泼的课堂氛围中积累、思考,主动获取新知,适应了学生终生发展的要求。

2、让孩子学会在“做”中体验

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往往离不开实物的支撑,动手“做”能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做”是低年级孩子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机会,通过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摆一摆、数一数等方式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教师提出:请大家摆12根小棒,摆的小棒要能看的很清楚。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怎么想的?大堂交流时学生展示各自的摆法: ① 10根加2根的摆②2根根地摆③1捆和2根合在一起地摆„„ 这样课上学生“动”了,也“活”了。总之,坚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深化了素质教育。

三、探索生活化的数学评价

生活化的数学评价方法,要求评价的内容贴近生活,评价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手段更富于生活情趣,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1.语言评价。无论是课中还是课余时间,老师都要用细心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合理地表扬和启发,还巧妙地循循善诱。例如:很多老师总是对学生说:“课堂是你们的!”当学生的回答教师不需要及时给出评价的时候,教师就说“哦,这是你的理解”。也有老师总是说:“你看他多会总结呀!你看他多会动脑筋呀!你看他多会观察呀!”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语言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谁听明白了他的意思?”“谁再来说说?”“很好,把机会也留给其他同学说说,可以吗?”„„良好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和教学智慧。老师语言严谨干练,课堂轻松不乏幽默;很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孩子的思维情感都活起来,那些充满数学味的追问,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

2.适时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通过巧妙的评价处理课堂上的意外,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如课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和有独特见解时,我在学生的课堂作业本上印上1-5颗智慧星,并作为期末考核的重要依据。如果学生的智慧星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到教师处换取一些小礼物。这种人性化的评价方式往往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

3.形象激励性评价。小学生是生活在形象中的。动画片中可爱的卡通形象,新奇的玩具等都是儿童生活中的好朋友。在数学评价活动中可以针对儿童的这一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评价,使他们印象更深刻,更持久。每当学生的发言精彩时,我会奖励给学生一颗智慧星、一个喜洋洋的贴纸等等,学生是多么高兴呀!

4.小组交互式评价。这是以小组为主体的评价方法,对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学习活动状况作出总结评价。每个小组仿佛是一个个由相同年龄孩子组成的家庭,在共同的学习、评价中,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以团队的力量去竞争,避免了个别学生学习的失败,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总之,走向生活的课堂,在内容上采撷了“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感悟、领会了知识的内涵;在过程和方法上用多种手段,创设了生动 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应用中体验到了数学的作用。数学课与生活相连,真正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和生活世界的数学化思想,走向生活,使我们的数学课更加精彩、更具魅力。

第四篇:让读书成为教育的活水之源

让读书成为教育的活水之源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后有感

五指山思源实验学校周娟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名教师,人们常说要给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们的水从何而来?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阅读,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涵,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让自己的“水”变成有用的“水”。自从事教师工作以来,“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都听过好多遍,他教育名言也听过许多,但终没有认真去看过他的著作。那天在网上看到了一篇《读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教育》的读后感,里面谈论的问题都是我困惑已久的问题,看后我不禁心头一亮:我一定要找这本书来看看。

书买来后,便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我越看越喜欢,越看越喜爱。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虽然苏式教育离我们很远,但很多问题还是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常遇到的问题。在学校常听老师们(其中包括我)发牢骚:“现在的孩子个个都聪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学习怎么越来越不行呢?”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中,不难看出教师的困惑。而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提出不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做同样的一件事,他形象的用7岁儿童提水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我们现代教育说的“因材施教”。但我发现周围的老师在分层教育上都缺少激情,只是偶尔用用,只求做过,不求坚持。所以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后进生”。我们老师的牢骚也就是没有因材施教而产生的结果。苏式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反思自己,我又何尝不是有着“揠苗助长”的心理,总是用统一标准去衡量我的学生。黑板上的题目,我总是希望我的所有学生都会,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各别能力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些学生课堂上不能获得学习成就,而后便开始讨厌上课的后果。

记得那次上课,我让九年级一班学生早读集体背诵2首古诗,下节课检查背诵效果。很多男生便坐在那里玩,根本没有再背书。我很生气,叫那些不读书的男生都站在教室后面去背书。最终他们还是没有背出我要求的两首诗。后来小晚修前,我便逐个叫这些没有背完诗的学生到教室走廊上背诵。我给他们20分钟,只要求背一首就行。他们在我的陪同下,在我要求的时间内基本上都完成了背诵任务。

从这件事,我想到,要是我每次都能这样各别对待,那样课堂效果不是很好吗?但是我又哪来那么时间去个别对待他们呢?

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就“各别”对待,让学生在课堂都有学习成就,在课外又何须额外的“补习”。

在《建议》中第二条谈“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里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这位老师的课好的让听课的人都忘了记笔记。但大家问这位老师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时,这位老师说只用了18分钟,大家都惊呆了。我们如果要准备一节公开课,至少要准备几天,累的大家都不喜欢上这种课。

苏式教育告诉我们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1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 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在《建议》中第五条“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我特别认同。《建议》中说“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这里提到了“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这句话其实就是说在学生要学习某方面的难理解的知识时,给他们多提供关于这方面知识有趣的课外书,在理解的基础上授教,这样课堂效率则会大大提高。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在教学中一直注重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是难度很大,学生都喜欢老师直接“喂”,不喜欢自己去吃,成效很慢。

以前总认为,学生不懂自己学,那就让他们死记硬背也好,至少这样他们能记住一些东西。但看到书中第六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对这些儿童(指后进生)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种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这句话时,我吓了一跳。原来,我自己之前做的并不是在让学生学知识,而是在让学生变笨。心中顿时生出惭愧之意,自己的无知残害了多少学生。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当然,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兴趣的秘密何在”“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等等。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光发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阅读的快乐不在人家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借此你的心灵得以舒展开来”。《给教师的建议》中方法非常多,非常的实用,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教师阅读的书籍。

2013-12-15

第五篇:让课堂成为学堂

让课堂成为“学”堂

——观摩永威学校后的心得体会

实验小学

韩迎春

2011年11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河南永威学校的观摩活动。通过观摩赛课、听评课、听讲座等多种方式,使我再次在思想上和教学行为上得到深刻的洗礼,好多的是非亲临其境感悟不到的,现将几点最深的感悟总结出来,以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特别是在课改中做的更好。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的实效性和易操作性。永威之行,让我亲眼目睹了永威学校的课堂教学,亲身感受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魅力。同样是40分钟,同样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永威的课堂和其他学校的课堂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永威学校的课堂如此高效呢?这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疑问,也是我心中的疑问。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反复研读了永威课改经验的材料,反复咀嚼我在永威听到的观摩课,最终,我得出了这样的认识:他们把“教——学”变成了“学——教”,把学生的“学”作为“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堂”。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紧张、愉快地学习,人人都能当堂完成作业,完成教学目标,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种高效、便于操作的教学模式,也是这一模式的成功所在。

二、求真、求实、永远向上的永威精神。

在永威学校的每一天,我都被这里的师生的精神风貌感动着,这种精神首先表现在师生远大的奋斗目标。在永威学校任何主要活动区域的醒目处都悬挂着这样一句条幅:勇争全市第一,创建全国名校。事实上他们今年好多学科已经实现沁阳市第一的目标,而他们正在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向全国名校迈进。其次这种精神表现在教师的敬业精神。在永威,我们和一些老师交流过,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他们的备课、上课以及对学生的四清等教学活动都透出一种严谨治教的风格。再次,这种精神也表现在学生不断求知的欲望,在永威,看不到追逐打闹的学生,他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紧张而高效地学习。晚自习,即使老师不在,他们仍专心致志地学习,对我们外来学习者的进进出出他们视而不见。

陶行知说过,课堂的“真”是什么?是“学”,课堂就是“学”堂。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就谈不上课堂。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什么?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也就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让课堂成为“学”堂。永威学校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永威学校成功了。在永威学校的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他们自己读书,在书上划着什么,写着什么;他们自己看例题、做习题;他们自己思考、归纳、总结;他们共同讨论、互相更正;他们„„。教师则不时地观察学生、适时地给以引导、提示、点拨。无论是课堂时间的拥有数量,还是教学活动的拥有数量,学生都占有绝对优势,从学生的角度说,“我的课堂我做主”,名至实归。

对照永威,反躬自省:我们的学生不比永威差,我们的师资不比永威差,我们的条件不比永威差,但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达不到永威的境界?我们的教学质量达不到永威的高度?说到底,再明白不过了:我们的课堂是“教”堂而非“学”堂。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依然处于中心位置,教师的讲依然占据着大量的时间,教师是在前面牵着学生学,而不是在旁边帮着学生学。就连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是着眼于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教学质量更多体现的是教的质量。这是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格格不入的,也是我们要努力消除的教学弊端。课堂教学改革的出路就是要回到课堂的本原上来,让课堂成为“学”堂。

让课堂成为“学”堂,首先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意识。教学要围绕着学展开,围绕着学生展开,否则将毫无意义。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充分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自学,有能力学好。正如永威人所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学不好的学生”。相信学生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勇气。不敢对学生放手,不敢把课堂的时间放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句空话,课堂也永远不会成为“学”堂。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陶行知说:“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受传统观念的熏染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尚未形成,“坐而受教”的意识却很牢固。这是创设“学”堂的一大障碍。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学习的意义,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让课堂成为“学”堂,教师要转变角色——从课堂的“主角”转为课堂的“配角”。在永威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主角”,他们自觉地从课堂的中心位置退出来,走到学生的身边去,走到学生的中间去,甘做“配角”——组织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为学生“配戏”,而不是让学生为老师“配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和学的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永远存在的两对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处理得好,学习质量就会高;处理得不好,学习质量就会低。永威学校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样子,提供了经验,我相信,我们同样会处理好这两对关系。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课堂教学改革的天地是广阔的。我们要结合我校的校情、学情,仔细研究这种模式,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大胆改革,不断创新。

下载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生活成为美术课堂的“活水源头”[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实生活是政治课的活水源头

    现实生活是政治课的活水源头——《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教学反思一学校校长开学致辞: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删其微信,去其贴吧,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

    让作文成为生活

    让作文成为生活 ——作文课反思东胜区第五小学刘清杰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半边天,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作文教学往往忽视学生个性的培......

    让课堂成为一种享受

    让课堂成为一种享受 新沂市草桥镇当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快乐的思......

    又有活水源头来(视导总结)

    又有活水源头来 ---视导反馈总结 一级部 耿文丽 今年 10月21号我们全校的教师迎接上级教育部门到校视导和指导教学。我们英语教研组听了两节英语课,授课的教师是范国强和王翠......

    民营企业党旗红 源头滚滚活水来

    民营企业党旗红 源头滚滚活水来——兆丰公司探索新时期党建工作促进企业发展宽城兆丰钢铁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生铁和铁精粉的民营企业,前身是原信诚钢铁水泥有限公司,2000年改......

    让读书成为生活常态(本站推荐)

    让 读 书 成 为 生 活 常 态 阳建文竹溪县延坝中学 手 机:*** QQ号: 595712405 邮 箱:YJW19760925@126.com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

    让教学工作成为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让教学工作成为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教学工作总结 新一轮的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老师是一......

    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课堂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 让课堂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 宋金华百里洲小学电话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呢?作一名一线教师在这一次实施新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