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长论坛-探索和建立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生态
探索和建立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生态
经过近30年尤其是近10年的努力,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不仅有了长足的规模扩张,而且有了清晰的目标定位,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的实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落实,进一步明确了类型定位,确立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有力地促进了发展。然而,如何从更高层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并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依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从上世纪80年代的短期职业大学起步,采用不包分配、不迁户粮关系、不发放统一心芯的毕业证书和高收费的政策,解决高中毕业后城镇待业青年的读书问题,在期间的近20年中,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始终存在着要与不要、性质几何的争论和反复,“不重视”是个真实写照,“夹缝中生存”是基本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既不算理论成熟、政策认可、财政支持、特色培育、社会认可,也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条件。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国家确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方针和政策,其中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助推力量和主要抓手,尤其是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以省(市)为主要统筹主体,赋予省级人民政府院校设置审批权之后,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截至2008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数已达高等学校数量的2/3,在校生规模达到50%,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数量上翻天覆地的发展,质量上的不断提高,类型办学特色的初步形成,尤其是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支持,不仅给高等职业教育再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正因为有了规模和数量的存在,才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使得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精神,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开始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3年来的实践证明,百所示范校的遴选过程,事实上已成为政府和社会认同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百所示范高校的建设过程,事实上已成为学校重视办学模式突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成为促进内涵建设和类型特色形成的过程,其效应已远远超过预期。在这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央财政撬动,地方财政重点支持的结果已十分明显,学校积极重视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认真对待并努力开展专业、课程、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的绩效也已非常有效,大面积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更具现实和指导意义。所有这些,都成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条件。
二、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等职业教育半壁江山局面的存在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推动,使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摆上了重要日程,并成为条件和可能。但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示范高职如何带动所有院校发展,重点专业如何带动专业群建设,沿海发达地区院校如何支援西部地区院校发展,高职院校如何在内涵建设、质量文化等方面真正形成自身特色和类型定位,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仍然是一项待推进的系统工程。
建立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设体系。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内涵建设最为重要,其主要包括:牢固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就业面向基层,岗位面向一线,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学努力避免理论化、学术化和脱离实际;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办学,面向基层企业、面向行业一线,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并重,重视把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标准引进教学,再加以吸收和创新;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的职业信念,扎实的职业技能,娴熟的职业能力,清晰的职业意识,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注重真实职业环境(工作场所)的营造,使学生从学生时代就享受职场氛围,陶冶职场文化,熟悉职场流程,掌握职场技能,适应职场岗位;注重职业证书教育和考核,实现学历证书和岗位资格证书的协调统一,真正做到课程与证书的一致和衔接。
建立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体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基本标志,在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已经受到重视,但如何从尝试走向普遍,从主要依靠人脉关系走向全方位机制建设,仍是一项大的工程,浙江省提出“发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设高职教育强省”,是很好的口号和举措,但从全国范围内看,机制上尚未有效破题。高等职业教育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校企合作上做到:校企合作有制度乃至法律保证,国家立法或政府立规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承担职业教育的义务与责任;校企合作共同建立教学场所、实践或生产性实训基地,真正把行业(企业)的工作要求和文化引入教学;建立由学校和行业(企业)互渗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做到同教一门课、同写一本书、同育一方人;建立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职员自然的流通体制,相互交流、轮岗工作和教学,共同促进育人工作开展。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文化体系。中国几百年的封建社会和文化传统养成了重理轻文、重理轻术的传统,再加上在人才使用过程中的唯文凭论,使得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难以得到重视。正因为这样,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可持续,必须在质量建设上充分注意:确立特色化的质量观,把紧贴实际、瞄准职业、对准岗位作为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标志之一,并积极加以实践;确立多样化的质量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建立起适合要求和特点的质量考核观,把适应性、有用性、有效性作
为根本要求;确立以资源集合能力为标志的质量文化观,即衡量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办学水平,不在其拥有多少教师和设备,而要看其能使用多少教师和设备,能够整合队伍、整合资源,为我所用,为人才培养所用;确立社会性质量文化观,即考察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办学水平,主要看其是否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与当地经济社会唇齿相依,高度融合;确立市场性质量文化观,即衡量和考核一个学校领导班子的能力和水平,主要不是看其本身是什么学位,什么职称,而是看其不断适应人才市场变化发展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始终能保持顺利、对口、优质就业,并使学生在岗位上很好发展。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部组织体系。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一个类型,必然有其组织框架和运作机制,但其作为具有明显的市场化办学特征的教育组织,必须避免和克服传统大学形似行政管理机关及胜似行政管理组织的状况,在坚持党的领导和办学方向的前提下,要看其组织和体制特色。具体表现在:学校运作上高度的开放性,即把开放合作作为总的组织文化,通过向市场的开放,形成紧密化市场适应体系;专业结构上高度的市场化,即能够适应市场发展变化而调整内部职能机构及系(院)设计和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上高度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人才市场变化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快速调整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人才队伍上高度的互动性,即建立一个走得出去,引得进来的双师结构教育教学团队,学校教师与企业(行业)骨于之间形成高度的互动和流通;师生员工身份上的多重性,教师既是教师,也可以同时是企业技术骨干,学生既是学生,也是企业学徒,教学管理干部既是学校管理者,又是一个项目经理,真正形成一个亦校亦企、能校能企、校企一体的团队组织。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虽发展很快,但目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依然不少,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可持续,宏观政策条件改善必不可少,主要包括: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高职教育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财力保证;加大政策配套力度,尤其是劳动和人事部门,有关行政(企业),应在职业资格设计和考核考试配合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大行业(企业)参与力度,引导更多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职教育;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形成有利于高职教育更好发展的政策和人文环境;加大高职院校建设进度,建设更有利于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教学硬件和软件条件。
三、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生态的有效实践: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
事实上,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区域或者从学校个案层面,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机制都在探索和实施过程中。近年来,浙江省坚持从本身高等教育比较薄弱,而经济结构又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出发,致力于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突破口,对高职院校进行高起点准入、高标准建设,尤其在支持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及时出台了大力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
提出打造高等职业教育强省的目标,并启动了建设20所省级示范校的举措。应该说,浙江省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办学质量获得了显著提升,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作为首批28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近8年来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的办学模式,并作为营造自身发展良好内外条件的有效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提出依托行业、团结校友、集团发展,努力实践“举行业旗、聚校友心、走集团路”,进而推动了“创金院业”目标的深入实践。
依托行业。从学校长期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行业拥有广泛的校友资源和品牌影响力的特色出发,致力于构建一个以“金融类专业为核心,经贸管理类专业为主体,信息技术专业和人文艺术专业适度发展”的专业结构,着力把重点、特色、聚集点都放在金融上。做足金融、做大金融、做实金融、做特金融、做强金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金融行业的职业人才培养、图书信息、学术交流、干部培训和考级考证五大中心,成为全国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高地,力推60%以上毕业生到金融行业就业,彰显和拓展金融行业影响力,建设高品质金融教育机构,使学院的特色发展具备良好土壤和条件。
团结校友。从学校的校友资源相对分布在全国金融行业尤其是约占浙江省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1/
4、校友成长率高又忠诚热爱母校的特点出发,通过建立法人组织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校友总会及其各地分会,通过确立诚信文化、金融文化、校友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尤其是2300校友文化育人活动(千名学生访校友、千名校友回课堂,百名校友活人生、百名校友上讲坛、百名老师进企业)的开展,形成了校友支持母校发展的良好局面。校友牵线为母校建设捐资,校友倾力为母校设立奖学奖教基金,校友搭桥为学弟学妹实习就业,优秀校友担任母校兼职教师等情况十分普遍;校友企业与学校共建一基地,共上一门课,共写一本书,共育一方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使学院发展拥有无限广阔的资源。
集团发展。从职业教育特点出发,发起组织成立了由学院牵头,众多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和学术研究单位,中高职学校参与的浙江金融职业集团。在这一集团中,探索形成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共同形成紧密型教学实训基地,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案例,共同建设三结合育人团队,共同推动开放合作型教学体系建设,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目前,集团核心成员已超过100家。
实践证明,构建“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的办学模式,对活力金院、特色金院、品牌金院、和谐金院、幸福金院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推进了学生的顺利就业、对口就业、优质教育,促进了学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者: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 周建松)
第二篇:2011高职教育论坛会议
2011高职教育论坛闭幕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
在这美好的金秋时节,在风光宜人的下沙,2011高职教育论坛即将闭幕,在此我代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各位领导祝贺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同时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级领导,各位嘉宾,中外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向为活动付出辛勤努力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高职教育论坛会上,来自国内外的职业教育专家和兄弟院校的领导,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人士,齐聚一堂,共商教育发展大计,共画21世纪教育发展战略,共同探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寻求扩大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途径,这次活动取得了成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这三天的会议期间里,大家围绕“推进教育创新,注重内涵发展”听专家讲座、分组经验交流、观摩特色展示,凸显了大会“尊重个性、务实进取”的会风,分会工作必将更稳健、更深远。会议上,×××等领导作重要讲话,称赞了承办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优质精细服务,并认真探讨了对今后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看法以及对各大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现状的应对政策。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现状及其成因,尝试探讨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制定符合时代发展需求、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应对策略。
近几年,国家鼓励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关政策相继出台,高等职业院校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招生总量连续几年都超越了本科生,就业率也在逐年提高。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又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为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目前各产业不同程度地面临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引进、掌握、应用、推广等问题,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实验、开发、制造、测试、销售、售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对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高涨。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高等职业院校依旧面临着生源与就业两大基本因素的制约,再加之院校自身客观存在各种问题,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为此,我们共同协商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务和殷切的期望。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可以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做点贡献。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高兴而来,满载而归,会后我们将回到各自工作岗位,继续为推动高职教育发展之路做出贡献,希望各位代表能够把本次论坛所学所悟所感带回去,将创新的理念、政策成果带回去,做高职教育发展的传道士和实践者,共同将高职教育之路推向更高峰。让我们携起手来,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我们坚信,高职教育之路一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创造更加骄人的业绩。最后,殷切盼望各位来宾能够一如既往的关注与支持高职教育论坛,我们期待来年与您的重逢。!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现在我宣布,2011高职教育论坛闭幕!
11211039
王萍
第三篇:高职数学实验教学探索教育论文
【摘要】数学实验的目的是以实验为载体,展示数学的探索发现过程,使学生亲历这个过程,从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开设数学实验是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实验;数学课程;数学软件
1“数学实验”的背景
多少年来人们心目中的数学就是它的抽象与难懂,以及它的严密的推理和证明,是属于纯理论的范畴。数学活动只是高度的抽象思维活动,使人望而生畏。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数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纯理论训练思维的载体,或其它学科进行表达的工具,而是从一种基础理论转变为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加之与计算机技术的完美融合,计算机的使用数学只用纸和笔进行研究的传统方式,改变了数学的性质,数学正在成为一门“实验科学”。
“数学实验”是近几年来才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泛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数学应用软件(如Mathematica、Mathcad、Matlab等)学习数学,进行数学模型的求解。通过“引例→知识→软件→范例→实验(实践)”的教学过程,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将数学建模、数学知识、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查阅文献资料、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借助适当的数学软件,分析、解决一些经过简化的实际问题,并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经受全方位的锻炼。这项新事物是对数学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又一尝试。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数学家吴文俊从中国传统的数学机械化思想出发,创立了几何定理机器(计算机)证明的“吴方法”,实现了利用计算机进行推理证明的突破,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称赞与广泛重视,他因此获我国首届重大科技成果奖。1989年美国的MountHolykeCollege数学系于在本科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一门大学二年级水平的导引性课程──数学实验室。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该大学编写的《数学实验室》一书。1995年,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课题组提出在大学开设“数学实验”课程。从这以后,一些知名大学率先开设了“数学实验”,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00年8月教育部高教司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编的《高等数学改革研究报告(非数学类专业)》正式出版,书中明确阐述了数学实验课在数学教学体系中应有的地位、作用及建议,讲授的内容和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的一些传统的教科书如高等数学、微积分等都引入了许多数学实验的内容。这时,不但本科院校在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数学实验课,高职院校也不落后,纷纷将这项改革付诸实践。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必须突出实用性,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与社会实践过程的高度符合与统一。“数学实验”课程恰能很好地体现这高职教育的特点。将数学应用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等都涉及到许多数学问题。“数学实验”就是用数学解决这些问题必不可少的工具。
于是在2005年底,学院也成立了“数学实验课程建设初探”课题组,开始了“数学实验”课程的实践与建设。
2“数学实验”的过程
2.1课程的目的与组织模式
“数学实验”课程的目的就是以实验为载体,展示数学的探索发现过程,使学生亲历这个过程,从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既获得数学知识,又养成探索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课程的教学目的从两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是加强“用数学”的教育,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习较实用的数学软件包Mathematica及Mathcad、Matlab等数学软件,从而对高数、线代、概率统计等教材中涉及的导数运算、积分计算、图像及数据处理、级数解法、矩阵运算及回归分析等内容在微机上得以求解和处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理论在计算机上实现对有生产、生活实际背景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更有效、更主动地提高“用数学”的能力。由于课程要突出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及计算机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在建立描述问题的数学模型,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其次是将数学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成功的数学软件,培养学生进行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的能力。这正是新的数字时代对应用性人才所提出的要求。
由于“数学实验”课程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作依托,因此基本上定位于大
二、大三的学生。故面向04、05级学生开设“数学实验”选修课,每周四课时,大多数都在计算机房上课,便于上机实验。讲课与实验的学时比一般为1:2。
教材采用高职高专《应用高等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实验部分内容,及教研室老师根据建筑行业的实际编写的《数学实验讲义》。
实践证明:一直以来由于内容多、负担重、理论性强、苦燥乏味,且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困扰着高职数学教学的现象,通过“数学实验”,有了一定改变。现在的“数学实验”由学生自己动手,用他们熟悉的、喜欢“玩”的计算机去做数学,并用数学解决几个经过简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数学实验”不仅给了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能力,也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2课程的内容与实施方法
“数学实验”的内容大多选自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数学课程。将实际问题经浅化、简化、线性化处理之后,最终归结为较为简单的形式,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通常介于常规数学课程与数学建模之间,是数学应用教学的过度性内容。通过数学实验,可以使学生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数学实验”课特别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以更直观、更真切的方式感受课堂上听起来枯燥的数学理论与数学原理,对实验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新视觉、新感受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与热情。所以我们“数学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基础理论,结合已经学过的高等数学知识,再适当补充介绍一些最常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如微分方程、数值计算、优化方法、数理统计、图论与组合等,只讲这些内容中的基本原理和算法,不讲证明,也不做纸上作业。二是基础实验,选择Mathematica、Matlab作为数学软件平台,熟悉其符号、指令,围绕高等数学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及软件的数值功能和图形功能展示基本概念与结论,初步体验数学软件的强大实用性,如解方程、求极限、求导、求积分、求解微分方程等等。三是综合实验,结合学生自身专业进行专业课的数学实验。以专业实际为背景,纵向引入问题、引出方法,并落实于问题的解决,(如象建筑结构的可靠度的分析与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土方的计算等)。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实验知识,独立利用计算机去编程、去计算并注重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这方面的训练将极大地提高数学知识应用于专业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体验从实际问题——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实验报告的数学实验全过程。这种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专业技能具有直接的意义。
“数学实验”的期末考试与通常的高等数学考试有也完全不同,全部采用无纸化形式,在计算机房进行,时间两个小时,在电脑上完成并提交。考试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础题以检验学生运用数学软件,通过计算机进行高等数学的计算;二是应用题以检验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开设“数学实验”的收获与体会
3.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实验”从问题出发,抛开抽象的数学定义、定理的推导证明,不追求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讲究处理问题的过程与总结出的规律,只需将复杂的公式和方程变为有限的操作程序,即可得到各种需要的数值结果,而这些结果的取得也许用传统的计算方法需要花费十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才能解决。对于数学基础较薄弱,怕数学,又不太愿学数学等情况较严重的高职学生来讲,在通过电脑成功地求解了数学问题的时候,使他们享受到了久违了的成功喜悦。为自己也能进入数学的微妙世界,感到新奇与兴奋,一扫以前矮人一头的自卑感,然后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让学生在感叹数学奇妙的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促进了对数学的深刻理解。并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对社会责任增加一份凝重和对自身的能力平添一份信心。
“数学实验”面向问题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学生不仅会重新拾起以前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自发地找有关书籍,去学习以前课中没有学到的以及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然后去尝试完成新的实验,去经受成功的磨练,从而促进数学与其它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互融,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达到爱学习,主动学习的目的。
3.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数学实验”课程中的学习由过去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由以前做书本中的习题变化为做自己设计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从一个旁观者和听众变成一个主导者,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及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由于实验任务具有多样性,因此学生可以选择任务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来完成,学生还可以改变实验的任务,提出设想,提出条件,在新的设想和条件下完成任务。因此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3是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中央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及《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培养技能型、实用型的人才。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强调职业性与适应性。重点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实践。“数学实验”能促进数学教学改变原有的从概念定理出发进行理论教学的模式,转向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毋庸置疑,开设数学实验是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适应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第四篇:生态保护与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探索
生态保护与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一些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但由于中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差异较大,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摘要:林下经济的发展是对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对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林下经济与生态保护合理可持续、健康共存,是新形势下林业发展的新课题,也是现代林业的全新探索。林下经济不仅具有林业经济的特点,同时也是一种循环经济,投资少、产出值高,高效可持续。发展林下经济是进一步拓宽林业经济领域、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林草、林牧、林畜是辖区内林下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同时这样的发展模式,也是林下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和理结合,同时这也是高寒冷凉地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探索,极具研究价值,同时也对高寒冷凉地区林下经济发展提出了全新的研究。
关键词: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探索;林下经济 > >
一、试验区概况
实验区位于天祝县哈溪林场护林口天然林,65林班20小班,面积40hm2。
表1实验区林地条件
名称地貌坡向坡位坡度可及度土壤类型土壤厚度哈溪护林口中山西北坡下15°将可及灰褐土100
实验区用地广阔,气候条件适宜,适合林下经济发展,同时土壤肥沃、土壤湿度、温度适中,对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对实验区进行等比划分,以13hm2为1个实验区,排序为1、2、3号实验区,以林菌、林牧、林禽模式为主。边缘区用彩钢板进行封闭。深秋季节,对1、2、3号区域密植互叶披肩草,对野生菌进行移植,覆盖1号实验区,等待雨雪浸透、坐实。开春5~6月份,2号区域投放绵羊200头,3号区域投放珍珠鸡2000只。7~8月份,对2、3号实验区粪便进行清扫,堆积发酵,覆盖至1号实验区,同时对1、3号实验区互叶披肩草进行收割,储藏,开春进行绵羊伺养。进入冬季以后,2、3号区域进行轮换,在1号区域进行适当投放。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表3产值情况统计表
区域〖〗面积/hm2类型投入/万元产出单价收入/万元113菌类260000kg8元/斤48213绵羊26500只800元/只40313珍珠鸡1025000kg5元/斤12.5
从该表格的数据中作出分析,1号区域以野生菌类为主,劳务费以每年2万元计算,净收入46万元;2号区域养羊200只,投入16万元,饲养费7万元(包括冬季、产羔季节伺料的购买),劳务费3万元,每只羊年产2只羊羔,净收入14万元;3号区域养珍珠鸡投入5万元,饲料2万元、劳务费3万元,产蛋净收入12.5万元,成年鸡出售20万元。总收入92.5万元。同时成年羊每只产羊毛6kg,羊羔每只3kg,共计2100kg,20元/kg,共计4.2万元,此项收入可用来补充植被恢复。从林木生长情况分析。
从该表格的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在青海云杉林中进行林菌、林牧、林禽模式的发展,在促进经济收益的同时,可以有效的促进林木生长,维持生态平衡,有效地促进林下经济与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对林下经济的有效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生态可持续循环如图1所示:图1生态可持续循环图林下经济与林地之间将不再存在林木矛盾,相反是协调稳定、增收致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林下经济的发展使林业经济、林木矛盾等环境有了有效的改善,同时对林区稳定、小环境治理、森林植被恢复提供了有效的改善,促进了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天祝县虽地处高寒冷凉地区,但生态环境好,污染源少,天然林分布广面积大,都分布于沟谷河滩且临近村庄,光热条件充足,交通相对便利,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自然优势。同时,农牧民生产方式单一,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按照试验区的对比探索,在高寒冷凉地区,发展林下林牧、林菌、林禽,是林业可续开发为基础,循环再生产为主体,立体经营开发为经营模式的新兴产业结构,它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国家森林资源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净化,也有利于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改变,总之一句话,一切为了健康,一切为了绿色,一切为了环境。可以说,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性工程,是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再生工程,是绿色生态资源再生和可持续利用的环保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性产业工程。它是保护和优化原生态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项目,是一项新的产业格局。
>参考文献:
[1]于小飞,吴文玉,张东升,等.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J].林产工业,2010(04).[2]刘新波.发展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J].林业科技情报,2007(02).[3]古云.浅谈略阳县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4(13).与流量系数相关联的数据有闸前水头、闸后水头、空口净宽、闸门开度,则输入层神经元个数为4,输出层神经元为1,选取n个样本:
{(X1,y1),(X2,y2),...,(X20,yn)}(5)
其中Xi={xi1,xi2,xi3,xi4},i=1,2,...,n。xik表示第i个样本中第k个参数所代表的流量强度k=1,2,3,4。yi为第i个样本中的实测流量。
输入层神经元4个,为闸门开度、闸前水头、闸后水头、空口净宽,输出层神经元1个,为实测流量,将所有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取BP神经网络梯度下降法学习算法学习效率为α=0.5,训练精度取0.01,训练次数为2000。对上述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网络训练,训练结果如下:
放水河节制闸隐含层设为3层时精度为:0.015441;4层时精度为:0.015376;5层时精度为:0.015378。故隐含层选取精度最小的4层隐含层。
各闸门输入、输出权矩阵如表2。
表2隐含神经元个数为4权矩阵
闸门输入层权矩阵输出层权矩阵放水河节制闸5.74E-020.46128960.94999-0.5571120.3358424-0.2866769-0.92112231.058965-0.713352-5.18E-02-0.8456119-0.8865428-0.01462-0.9969012.345147-0.3966391-0.27491370.818604-0.787825-0.3147664
2.3合理性评价
流量系数与各相关影响因子的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仅仅是一种假定,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就必须对率定系数的结果进行检验。从已知数据中随机找10次测量数据,用上述最小二乘法推求的流量系数以及神经网络法求出的权矩阵求解计算流量,再与实测流量对比,求出相对误差。
经计算各组样本中,平均误差均不到3%,误差小于5%[6]的样本比例分别为:最小二乘法数据:70%、100%、100%、60%;神经网络法数据:80%、100%、100%、100%。从以上计算及相关统计参数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用神经网络回归得出的数据相比最小二乘法的要好些,并且计算的流量很接近原始测量数据。但回归分析的效果好坏要综合来看,比如考虑相关参数的全面性,计算量的大小,回归方程的直观性,回归数据统计效果等[7],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2.3.1相关参数的全面性
最小二乘法中,率定的拟合流量系数中有2项:淹没系数、流量系数,淹没系数是反应下游水深对于过闸水流的淹没影响程度,由于每组数据的开度-闸后水位-上下游水位差差别较小,淹没系数表中精度有限,使得人工读数误差加大。而神经网络法在输入层数据函数中加入了闸后水位这一项,在网络内部建立样本的复杂结构,考虑影响流量的参数更为全面,回归出的数据精度更高。
2.3.2计算量
最小二乘法等传统回归方法,计算量的大小会随着变量个数的增加而呈指数形式增加,而神经网络法回归分析时,较多的计算量都花费在训练上。对于本次回归分析,由于变量较少,最小二乘法的计算量不是很大,求解的精度达到了相应要求,所以神经网络的优越性不是很显著。
2.3.3回归方程的直观性
从回归方程的直观性来看,最小二乘法求出的回归方程比较直观,而用神经网络不能求出回归方程。最小二乘法等一般回归方法是以求解回归方程为目的,本次分析研究中,先建立了闸孔出流的数学模型,根据此模型和样本数据进行下一步的计算。而神经网络是通过学习来逼近目标函数,它把信息记忆在相关联的连接权上,当误差达到一定要求时,就形成了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一定程度上的近似对应关系。
2.3.4回归数据统计效果
最小二乘法是对目标函数的一种近似求解,是一种用数学模型去近似表达输入输出的某种关系。对于模型的选取要求较严格。神经网络是对目标函数的逼近,只要网络结构合理,训练效果好,回归出的数据精度相比最小二乘法要高,从本次计算数据上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总结
通过运用最小二乘法、神经网络法这2种回归方法分析京石段第4次通水放水河节制闸、坟庄河节制闸、北拒马河节制闸、沙河引水闸数据,可得出闸门开启程度、流量系数与水头具有相应的函数关系。应用最小二乘法推算出的流量系数,为闸孔自由出流的淹没系数,而查表得出的淹没系数会使误差加大。而神经网络在输入层数据矩阵中有闸孔开度、闸前水位、闸后水位和孔口净宽4项,考虑影响因素更全面,输入层数据矩阵为实测流量。
其中个别点误差较大,是由于仪器、检测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对于实测流量的测量不可能无限精确,测量值与客观存在的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京石段运行年数有限,实测数据并不充足,相信在日后数据更充足情况下计算的数据会更具备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廖伟明,罗剑,周斌.最小二乘法在水文参数率定中的应用[J].上饶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12(04).[2]吴新根,葛家理.人工神经网络在回归分析中的应用[J].北京石油大学,1995(07).[3]陈晓楠,黄强,邱林,等.基于神经网络的农业干旱评估模型及其概率分布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2011(05).[4]孙东坡,丁求新.水力学[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5]宋孝玉,马细霞.工程水文学[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6]尚松浩.水资源系统分析方法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辛大欣,王长元,肖峰.BP神经网络在回归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工业学院,2002(11).
第五篇:探索建立保先教育长效机制整改措施
免费
分享
创新
探索建立保先教育长效机制整改措施
着眼于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市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深刻把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规律,努力从体制、机制层面上去探索,建立长效的党员学习机制、党员教育机制、党员管理机制、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党内民主参与机制,使先进性教育活动创造的行之有着眼于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市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深刻把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规律,努力从体制、机制层面上去探索,建立长效的党员学习机制、党员教育机制、党员管理机制、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党内民主参与机制,使先进性教育活动创造的行之有效的载体与制度转化为工作机制,让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锋本色。
市委把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作为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从市内外选聘50多名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党务工作者,成立了重庆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组,重点立足于对全市保持党员先进性经验的总结调研,着眼于为全市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有益参考,分别从区县级干部党员和基层党员两个层面探索。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大胆探索党员受教育的长效机制。
江津市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了党员“先锋指数”评价体系。万盛区、綦江县探索建立了党员先进性“积分”管理制度,对党员实行分层归类、量化指标、积分考核管理,并制作党员先进性积分榜,定期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垫江县充分发挥村级活动阵地和远程教育作用,探索服务型村级组织建设长效机制。南川市、梁平县制定了《村干部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保障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报酬及养老保险等文件,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九龙坡区实施“素质提升工程、能人治村工程、阵地建设工程、凝聚力工程”,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团市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党的后备军建设。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努力探索群众得利益的长效机制。武隆县实行“部门帮村、党员干部帮户、普通党员帮学生”的三大结对帮扶制度,共帮扶贫困户3164户、贫困学生5235人。南岸区建立起1000万特别救助基金、1000万红十字医疗救助基金、1000万教育基金,专用于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医疗救助、子女教育等问题。巴南区还从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严格规范测评程序、合理运用测评结果等方面建立群众满意度的测评机制,接受群
免费
分享
创新
众监督,确保长效机制的有效性。
保持先进性,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永恒课题。我市正围绕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能力等各项建设,全面推进长效机制的建立,为我市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gr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