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律师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项目中的职能(初稿)

时间:2019-05-12 04:0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律师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项目中的职能(初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律师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项目中的职能(初稿)》。

第一篇:论律师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项目中的职能(初稿)

论律师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的职能

——以公用科技资产重组案为例

广东香山律师事务所 袁达松

【摘 要】本文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基本原理出发,在重新认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主体及意义的基础上,以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主要流程为主线,对律师事务所在整个资产重组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就相关业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或非法律阻碍因素进行总结,以期对今后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业务能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律师职能

引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曾说:“没有一个美国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积累成长起来的。”诚然,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简单朴实的话语背后隐藏着市场经济发展下企业必将改革模式与生产方式演变是必经之路。

在早期商品经济社会中,内部发展是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但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资本的不断集中,通过资产重组进行外部扩张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命可以遵循下列两种基本方式进行发展:通过内部投资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能力;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吸收外部资源,通过外部扩张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本文选取中 1 山市公用科技资产重组案为例,试就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进行分析,并重点讨论相关过程中律师的职能。

一、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概述

1.资产重组的概念

一般而言,企业重组是指在企业资产重组的基础上,利用内部经营管理手段,进行有效的吸纳和重新配臵,同时带动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及营销系统形成互补和协同效应,以提高经营系统的竞争能力。① 企业重组主要包括业务重组、人员重组、负债重组、产权重组、管理重组、战略重组及企业文化重组等。

作为企业重组的重要形式,资产重组(recapitalization)是指在企业范围以内,对企业资产进行重新配臵,以完成企业资产结喉上的战略性调整,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效益最大化,② 通常表现为企业为了提高公司的整体质量和获利能力而通过各种途径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已有业务进行重新组合或整合。

资产重组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企业并购、债转股、资产剥离、产权转让均被多次采用。

2.上市公司是资产重组的重要主体

企业重组最重要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当国有企业在经营上出现问题,如出现经营管理状况混乱、生产销率低下、企业负债严重等情况,在有关各方的协调下,企业可能选择重组方式,以摆脱困境,开发企业的创造性,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3.资产重组对上市公司的意义

①② 参见钟亮、李婧编著:《企业改制重组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27页。

参见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第2版,第553页。资产重组对上市公司具有多重意义。首先,资产重组采用多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盘活资产,寻找最佳途径实现资产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转移和组合,使资源配臵更加合理,以此提高企业效率。其次,资产重组是发展规模经济的需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可以使几个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组合成为更大的经济实体,以形成规模经济,以此提高生产力。③再次,资产重组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一般而言,旧有的国有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往往存在高成本、高消耗、低产出等问题,通过资产重组,可以把两个或若干个公司之间的市场交易关系转化为同一公司内部的协调关系,这就大大节约了交易费用,降低了企业成本。最后,资产重组也是实现国有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目标的需要。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看,上市公司由于经营机制灵活,追求低成本的高速扩张,有着资产重组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加之政策的因势利导,因而在证券市场上已出现了一系列资产重组活动。在经济结构调整持续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资产重组对于上市公司的生命力维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流程概述

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及《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臵换资产若干问题的通知》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参照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一般而言,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流程重要包括以下步骤:确定合理的重组动机;选择重组目标;开展资产重组的前期准备;展开资产重组的具体行动;申报与审批;企业重建;信息披露及公共关系处理等。以下试以公用科技资产重组案为例进行分析。

③ 滕远杰:《浅析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重要意义》,载《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

二、律师在参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的作用

(一)律师参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的重要性

在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聘用律师事务所不仅是满足重新上市有关规定的需要,也是市场和改革的客观需要。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上市既涉及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改革,又涉及发展方向的优化、管理方法的改善和股票的市场推销。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们在这些领域既缺乏了解和运作经验,又缺乏通向资本市场的渠道和信誉。律师事务所的参与将带来新的信息、新的观念和新的手法,从而有助于企业整理思路并明确方向;通过他们的强有力的监督和推动,有利于企业规范运作;并通过他们的信誉和客户网,有利于企业股票走向市场。可以说,很多国有企业是通过资产重组上市才真正摸清了自己的家底,并通过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的培训才学会了市场经济分析和运作的方法。④具体而言,律师事务所在参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律师事务所是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不可或缺的专业中介机构

根据我国《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17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当聘请财务顾问、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就重大资产重组出具意见”。由此可见,律师事务所是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不可或缺的专业中介机构。

2.律师事务所依法出具的法律意见书是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上报核准的重要法定条件

律师事务所主要对企业资产重组涉及的法律问题发表意见,包括但不限于交易的主体资格、在吸收合并中新设计的国有资产合法性、相关协议签署、通

④ 参见于毅波:《企业重组上市如何聘用中介机构》,载http://, 访问时间:2008-03-12。过的程序、涉及的行政审批或授权等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等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严格的审查,并通过详尽的书面资料发表结论性的法律意见,以杜绝重大重组中的非法操作。

综观重组交易的全部过程,出自律师的法律意见书在下列情形中为必须:(1)上市公司董事会对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形成决议之前,需要聘请律师对重大重组方案发表法律意见;(2)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批准重大资产重组交易方案后,上市公司应及时实施交易,并需要聘请律师对实施结果发表法律意见;(3)收购方出于挽救财务困难的上市公司需实施收购并拟对其进行重组,其间涉及到申请要约豁免时,应聘请律师就其申请的具体豁免事项出具法律意见;(4)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的同时伴随有重大资产重组交易的,需要聘请律师就国有股持股单位的产权变动出具法律意见书

3.律师事务所为上市公司进行的尽职调查、起草审核相关的法律文件,是确保上市公司规范化运作的安全阀,可以预防、降低企业资产重组中的法律风险。律师是上市公司与参与项目的其他商事主体之间的纽带。律师是既服务于上市公司,又服务于政府,是证券市场中的经济警察。

(二)资产重组过程中律师服务内容

律师事务所作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项目的中介机构,应当为该司提供下列的服务内容:

1.重组方案制定阶段

经办律师适时的列席会议并作会议的相关记录;会后,经办律师就会议商讨的细节给予法律意见;组织小组律师寻找法律依据,论证重组方案的合法性;根据现实状况与法律依据向相关行政部门出具可行性的法律意见书。

根据相关规定,在上市公司与交易对方就重大资产重组事宜进行初步磋商 5 时,应当立即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上市公司及交易对方聘请律师事务所的,应当与所聘请的律师事务所签署保密协议。

2.签署方案前后阶段

律师小组参与起草方案,协助修改重组方案;经办律师见证方案的签署;律师小组对于众多法律文书的起草(股权变更协议、债权债务变更协议等)。

在上市公司关于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董事会决议公告前,相关信息已在媒体上传播或者公司股票交易出现异常波动的,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将有关计划、方案或者相关事项的现状以及相关进展情况和风险因素等予以公告,并按照有关信息披露规则办理其他相关事宜。

律师事务所在其出具的意见中采用其他中介机构或人员的专业意见的,仍应当进行尽职调查,审慎核查其采用的专业意见的内容,并对利用其他中介机构或人员的专业意见所形成的最终结论负责。

3.签署方案后准备材料报批阶段

经办律师对有关文件的法律见证;律师小组人员列席上司公司内部会议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召集的中介机构会议;律师事务所及经办律师根据行政部门的审批要求出具法律意见书;律师协助制定修改公司资产重组后内部规章制度;律师事务所就公司的资产处理方案发表法律意见;律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尽职调查(包括对于上市公司的工商登记资料、国土部门登记资料之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核对并出具法律意见)。

4.准备就绪正式向行政部门申报阶段

出具被吸收合并方的法律意见书,出具律师、律师事务所自查报告。

5.行政部门受理后的反馈阶段

中国证监会在审核期间提出反馈意见要求上市公司作出书面解释、说明的,6 上市公司应当自收到反馈意见之日起一定期限内提供书面回复意见。律师事务所可根据上市公司的要求,拟订相关的书面回复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出具补充法律意见书。

6.核准重组后的公告阶段

中国证监会核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申请的,上市公司应当及时实施重组方案,并于实施完毕之日起尽快编制实施情况报告书,向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证券交易所提交书面报告,并予以公告。

上市公司聘请的律师事务所应当对重大资产重组的实施过程、资产过户事宜和相关后续事项的合规性及风险进行核查,发表明确的结论性意见。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意见应当与实施情况报告书同时报告、公告。

上市公司在实施重大资产重组的过程中,发生法律、法规要求披露的重大事项的,应当及时向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告。该事项导致本次重组发生实质变动的,须重新报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律师事务所在此过程中,须履行监督智能,并协助上市公司拟订报告中的法律意见。

7.非出于正当理由不可更换律师事务所

上市公司及交易对方与中介机构签订聘用合同后,非因正当事由不得更换中介机构。确有正当事由需要更换中介机构的,应当在申请材料中披露更换的具体原因以及中介机构的陈述意见。

(三)以公用科技资产重组流程分析

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及《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臵换资产若干问题的通知》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参照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一般而言,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流程重要包括以下步骤:确定合理的重组动机;选择重组目标;开展资产重组的前期准备; 7 展开资产重组的具体行动;申报与审批;企业重建;信息披露及公共关系处理等。以下试以公用科技资产重组案为例进行分析。

(1)公用科技重组方案概述

本案中的中山公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公用科技)换股吸收合并公用集团暨定向增发收购乡镇供水资产的重组项目主要概述为:公用科技与控股股东公用集团换股,吸收合并公用集团,同时公用科技向五家乡镇供水公司定向增发股份,将其下属的水务资产纳入公用科技。该资产重组的目的在于:解决公用科技与公用集团的同业竞争问题,提升公用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开拓中山市公用事业的融资渠道,实现公用集团的优质资产整体上市及优良供水资产的注入。

(2)公用集团资产剥离的操作流程

①成立中汇集团。

②取得国资委批文后批准公用集团资产剥离划拨给中汇集团,公用集团完成减资,公用集团与中汇集团签订资产划拨协议。

③国资委批准将公用集团股权整体划拨至中汇集团持有,因此导致上市公司公用科技的股东结构发生变化,中汇集团、公用科技与公用集团对此进行信息披露。

④国资委批准公用集团与公用科技合并。

(3)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6号-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9号豁免要约收购申请文件》及其它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8(4)效果预测

本次资产重组后,实现公用集团包括供水资产在内的优质资产整体上市,公用科技将发展成具有规模、技术、管理优势的现代公用事业品牌企业,主营业务将变更为以水务资产为主体,以市场租赁和长期股权投资为辅助的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公司资产规模,资本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大大提高,主营业务突出,具有持续发展能力与盈利能力,并且通过实现公用集团整体上市彻底消除了二者之间的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同时,通过定向增发注入优质供水资产,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保护投资者利益。

三、资产重组中律师事务所的整体服务计划及步骤

1.主协调律师制度

根据《关于外经贸企业内部职工持股试点过程中选择律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的指导意见》,律师在内部职工持股试点工作中起到了主协调作用,并进而确定了主协调律师的相关职责,从而正式在我国企业法律事务中确立了主协调律师制度。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在终结结构的选择上,实行“三师制度”,即律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分工协作为企业资产重组提供中介服务。⑤为了使企业资产重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必须为其确立一方作为主协调人员。从职业特点、工作内容等方面考虑,律师是作为主协调人的不二人选,即由律师作为主协调人协调其与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之间的关系,共同为企业资产重组提供专业中介服务,此即为主协调律师业务。

在公用科技资产重组案中,在服务合同期开始后,本案的经办律师即充分协调时间,组织律师小组及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对专项非诉的法律

⑤ 参见证券学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分析》,载http://, 访问时间:2008-03-10。项目举行会议。该会议将根据上市公司提供的进度时间表,制定每次开会的议题。每次开会的议题将根据经办律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参加的上市公司会议或中介机构碰头会议等针对上司公司的资产重组等法律行为出具合法性结论,并论证其是否存在相关法律障碍及相关因素对可行性的影响。

法律意见书的起草和修改由经办律师亲自完成。

2.律师小组制度

律师小组是律师事务所根据项目的难度与要求组织的精英团队。律师小组的工作主要为:法律法规的搜索、查询;参与、讨论经办律师给与的会议和议题;核对相关资料的原件;协助经办律师进行简单的尽职调查;法律意见书的校对、排版、印刷工作;就项目的事务与各中介机构、上市公司的联络沟通。

四、律师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可能遭遇的困境

历时半年有余的资产重组项目,现已进入了最后的审批阶段,回忆工作的点滴,除了不断的修正和改进自身的服务品质,不得不将一些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遭遇的问题细细到来,作为关注与渴望证券交易制度发展完善的切入点:

1.尽职调查实际操作的困难

由于本次资产重组中资产剥离的版块涉及的下属子公司或控股子公司资产过多,导致剥离必须分两次进行。为了不影响整体上市的目标,被吸并方将一些产权不清、非主营业务,存在历史问题的资产进行剥离。这批资产的剥离存在下列问题:1)权属不清,属于历史遗留的问题,难以解决其产权纠纷。2)涉及的不动产较多,无法全数提供其工商、国土部门的资料。3)缺乏具体的资料而无法核对一些剥离资产的现状。

2.行政指导行为对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多数是由国企经过股份制改造获得上市资格的。政府作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 , 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政府介入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固然对于增强重组协调力度,降低资产重组交易成本有积极意义,但资产重组是一种市场行为,企业重组能否达到预期目的 , 完全取决于企业的市场理性。政府介入资产重组不可避免地带入行政色彩,甚至影响律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的独立性。

3.资产重组中保证资产存在的法律瑕疵

按国家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出资人投入的实物资产在评估、审计后 , 对其净资产按不低于 65% 进行折投。在折股率一定的情况下, 资产越大,折股数越多;而折股数越,就会摊薄每股收益,相应降低股票发行价格。为了追求募集资金最大化,上市公司都尽可能将资产剥离到极限,有的上市公司将作为完整生产系统所必须的资产都进行剥离。这就使其成为一个不完整的、畸形的、极不规范的和不具备独立面向市场能力的上市公司。

4.关联交易增加危及中小股东的权益与公司自身的规范运行

一个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具备独立的生产经营能力 , 对不可避免的关联交易应按市场原则由关联双方以平等方式进行。目前有相当多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产生大量关联交易 , 除国有股股东一股独大的特殊地位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外,也与上市公司成立时资产过度剥离 , 上市公司先天不足有直接关系。与大股东大量、频繁、甚至有失公平的关联交易发生,会对上市公司产生不良影响。

(1)中小股东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由于国有控股股东上市前将效益好的资产重组注入上市公司 , 而剩余的资产效益较差 , 难以出售 , 人员精减又受到各种限制, 使这部分资产的经营变得十分困难。这样大股东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关联交易不断从上市公司抽血 ,以维持其不良资产的生存。

11(2)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严重不实

大股东为达到将上市公司作为其在资本市场“提款机”的目的 , 通过关联交易调整上市公司利润。如果其需要资金进行再融资, 就通过关联交易将上市公司利润做大 , 待圈钱完 毕 , 上市公司马上毕露原形 , 经营业绩迅速下降。这种人为操纵利润的行为,必然影响广大中小投资者投资热情 , 动摇证券市场的基石。

5.税收增加, 企业利益流失

企业发行股票进行资产重组造成所得税增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上市公司成立前在母公司母体之中 , 优质资产产生的利润与劣质资产的亏损相抵 , 企业整体盈余不大 , 实现的所得税也较少。但优质资产组成具备独立法人的上市公司成立后, 利润大大增加 , 作为纳税主体 , 其缴纳的所得税大幅增加。另外 , 由于绝大多数企业上市前进行资产评估 , 而评估的增值部分也要缴纳所得税 , 这样也造成税纳税额增加。

五、结语

资产重组项目迎来成功的曙光仿佛在前方,但作为中介机构的律师与律师事务所,总会意识到每一次前行时必须收拾行囊,汲取经验来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法律服务。资产重组必然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壮大之路,期待这条康庄大道上,留下我们勤勉、能干的脚印。

第二篇:论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职能

论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职能

作者:吴喜梅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始终面临科技链与产业链严重脱节的问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迫切需要完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主体与需求主体有效对接。因此,法律制度的构建、财政资金的投入、引导示范培育和国际合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当前政府工作的紧要任务。

【关键词】政府 农业 科技创新 职能

目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如何加速这一转型并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两大障碍,一是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脱节,二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突破这两大障碍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和切实履行其法律制度制定职能、财政支持职能、引导示范培育职能和国际合作职能。

政府的法律制度制定职能

当今世界,农业科技以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为代表,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如何有效迎接和利用这一突破来促进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各级政府制定与完善一系列相关法律制度对农业科技创新予以指引与保障。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法律地位的确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不仅包括科技人才这一自然人形式,而且包括科技人才与农民组建的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等法

人形式。其中,法人形式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是科技人才以技术入股或资金入股等方式,依法与农民结成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从理论上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实质上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从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向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转变的过程。而这一转变过程的顺利运行,一方面需要培育多元的农技推广服务主体,另一方面,需要农场、林场、牧场、渔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面向社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从实践上看,当前我国农技推广服务主体已经开始逐步由政府单一支撑向“政府为主、多元发展”的方向转变。为适应农技需求多样性和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特点,中央政府应该从法律上明确多元化推广服务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以推动公益性推广组织、社会化创业组织和多元化服务组织“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推广服务组织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顺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有效维护各权利主体的利益,进而促进农技的有效推广。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的法律构建。农业科技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在管理体制上,应该把农业技术创新纳入到农业生产、销售的整个系统之中去评价。就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而言,应明确公益性与经营性分类管理机制,即实行农业技术推广的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的“双轮驱动”机制。一方面强调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实行无偿服务;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明确经营性单位及其科技人员可以实行有偿服务的权利。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岗位设置而言,也应该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其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和结构比例。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财政支持行为的严格规范。基于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推广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我们不仅要重视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更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让大量的科技成果通过推广切实转化为

现实生产力。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现状是,投入少、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资金不到位或被截留,这迫切需要通过健全农业科技创新财政投入法律制度体系,以法律形式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加以规范,明确农业科技投入的资金来源、投入方向、投入比例、投入方式、使用条件和相关法律责任,来规范财政投入行为,保障财政投入资金的有效使用,为农业科技创新事业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农业科技创新法规以及相关配套制度,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值得借鉴。例如,为保障农业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的有效运行,美国通过一系列农业法,严格规范每个州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技术合作推广站所获得的财政支持,即通过立法保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充分的财政支持。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农业科技财政投入的立法,制定与完善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财政投入法律制度,对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政府的财政支持职能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而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仅53%,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差距较大。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政府的财政投入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管理不科学。多年来,我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队伍不稳,其表象原因是机制不活、工作条件不佳、待遇不高,但深层原因在于明确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地位的法律缺失,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农业产业的基础性和弱质性,决定了农业科技的公益性,而农业科技的公共产品性质,又决定了农业科技投入的政府主导性。基于农业是产业链条较长的自然再生产以及农业科技具有区域性明显和研发周期长等特点,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并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具体来说,各级财政应该保障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需的试验示范

场所、办公场所、推广和培训设施设备等工作条件;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毕业生和科技人员到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各类经营性组织和个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国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此外,财政资金支持的具体的科技创新领域应该包括对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给予支持;对生产技术工艺研发、产品升级换代、品牌塑造等方面的支持;对企业新品种选育并产业化的支持;对企业开展废弃物处理等循环经济活动的支持;对改善农产品市场条件,使农产品流通设施与农产品生产相匹配的支持等等。

政府的引导示范培育职能

一是各级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体系的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该突破目前的部门、区划、行业制约,由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地方,借鉴高新区的经验,参照新型工业化的方式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范例。同时,科技部、农业部等部委应该与教育部联合,在农林大学等高校成立新农村建设研究院,推进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试点工作。此外,农村信息化有利于农技推广,有助于带动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科技部应该联合中组部、工信部等部委整合已有网路资源,加快实施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二是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培育商业化育种模式。良种培育具有国际战略性意义。然而,实践证明,以高校院所为主体的育种模式,不利于良种的创制与推广,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实行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育种模式。为此,各级政府应该通过创建与扶持种业科技托管中心,集聚全国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着力培育种业发展所需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

三是各级政府应该积极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农民教育培养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政府责无旁贷。农业部、财政部、教育部、发改委等部门应该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纲要、教育发展纲要和人才纲要中关于农民教育培训的重大计划,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工作日程,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细化农民培训专项,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国际合作职能

为进一步提升国内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各级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首先,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工作,将其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统筹考虑,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和指导作用,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在专业领域国际合作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农业国际合作事业单位的支撑作用。其次,对农业部系统、地方农业部门和国家驻外机构实施绩效管理。实现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管理科学化、信息化,加强协调配合,努力构建国际合作“一盘棋”格局。总之,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新闻宣传,建立与完善FAO南南合作、亚洲合作对话、中非合作论坛等合作机制,努力转变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发展方式,使农业科技合作在全球合理布局,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贸易的新发展。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链与产业链严重脱节,农业科研成果缺乏行之有效的推广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从法律制度的构建与保障上、从财政资金的投入上、从引导示范培育和国际合作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工作中最紧要的任务和职责。

(作者为郑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重庆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WTO框架下我国农业补贴法律体系的建构”的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BFX080)

第三篇:论国有资产重组中的合谋行为及其对策

一、合谋行为发生的范围和一个普遍的例子根据魏杰、郭东风、沈莹等人的分析,有四个利益主体拥有全部或部分国有产权,它们分别是全体人民、政府、企业的经营者以及企业职工。①②静态地来看,由于后三个利益主体之间的横向或纵向上的复杂关系,它们之间容易形成各种合谋体。但如果我们动态地来考虑合谋的范围,那它广泛地存在于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尤其在涉及到分属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的国有资产重组中,它的表现更为明显。下面让我们举一个抽象的例子加以说明。

现有国有企业甲、乙,它们的规模相等,甲的效益要好于乙,甲属于A部门,乙属于B部门,还假定全体人民无法对其它各层利益主体实行有效的监管和激励。但存在着政府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显性或隐性的干预。这是一个典型的2政府部门×2企业经营者×2企业职工的框架。让我们来分析这个简单框架中所存有的合谋行为。

本文继续假定甲的企业效益好于乙企业的唯一原因是甲企业职工的整体竞争力要强于乙企业职工。同时本文认为甲企业职工及经营者有着比乙企业职工、经营者更大的效用,A部门的官员也有着比B部门官员更大的效用。另外,经营者同政府官员的利益目标较为一致,因此在它们之间容易形成一个稳定的小合谋体,又因为监督机制不完善,因而它们的合谋行为被披露的几率将会降低;而且它们还会通过合谋者的游说和地下行为来降低一旦东窗事发后所受惩罚的力度。这样的合谋体一旦形成了,那将是很牢固的。

同一部门中的另外一个合谋状况就是部门官员同经营者、企业职工协调起来为本部门职工谋求福利最大化。这将导致甲企业职工福利、工资收入要优于乙企业的职工。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的原因是A部门官员、甲企业经营者及职工在追求自身收入、福利方面是一致的,也就容易形成一个纵向上的合谋体。当然,这种大的合谋体只有在企业效益较好的情况下才会存在,一旦企业效益变环,经营者、官员的利益目标便会同职工的利益目标相分离。在我们建立的这一个2×2×2框架中,要出现上述结论还需要一个根本性的前提,那就是劳动力流动机制的欠缺。在框架中,乙企业效益不好,其原因是劳动力素质不高。一般说来,提高企业的劳动力的素质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再学习改造,二是解散一部分劣质职工,再引进一部分高素质的职工。但在实际上,由于乙企业的经营者同B部门的官员形成了一个较稳定的合谋体,所以,乙企业的经营者就要在裁减职工等问题上考虑来自于官员的压力。同时,由于甲企业的效益要好于乙,那么乙的职工若同A部门的官员或经营者有着一定的联系,还可以通过一些地下交易等手段来在不改变自身的素质的情况下,而得到一个较高的工资收入和更好的福利待遇。这种结果便降低了甲企业的劳动力素质,从而也就降低甲企业的生产效率。而在另一方面,是否乙企业的生产效率就会因此而提高呢?我们说不是的,因为某些劳动力的流失并未提高乙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而且可能由于某些流失职工的示范效应,使得其它职工无心工作,竞相考虑实行 地下行为 ”,以便自己换个单位,这样的话乙企业可谓雪上加霜了。还有另外一种更坏的情况就是乙企业的经营者同B部门的官员这一合谋体的利益也严重背离乙企业职工的利益。在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驱使下去尽可能地效仿甲企业的经营者和A部门的官员,从而加剧恶化了乙企业的生产效率。

以上的劳动力流动是服从于行政干预的,尽管甲乙两个企业是独立的。现在我们来考虑这个2政府官员×2企业经营者×2企业职工框架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合谋行为。

前面关于这个框架有个假设条件就是在两个企业间唯一不同的只是劳动力,为了使我们考虑的问题更加贴近现实,我们认为这两个企业位于不同的行业且规模相等,它们合并以后可以获得 协同效应 ”。重组后的现实状况是:合并以后,两个企业成为一个独立的企业,不防称独立后的企业为丙企业,丙企业显然有其新的经营者,具体的是谁无关紧要。丙的经营者也要面临A部门和B部门的官员的显性或隐性的干预,同时丙的经营者还要面临原来分属甲、乙两个企业的不同素质的职工,那么,从合并的开始即从有意向合并,到资产评估,组建新企业丙,组建新的经营者集团,安置甲、乙企业的职工等等环节上都存在着一系列的利益冲突,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合谋行为。

甲、乙两个企业谈判组成丙企业前的利益冲突有:

(1)A、B两部门官员为争夺对丙企业的显性或隐性的行政干预权而发生的利益冲突。

(2)甲、乙两个企业的经营者为确立自己今后在丙企业中的地位而发生的利益冲突。

(3)A、B两部门官员同所属企业的经营者组成的合谋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4)甲、乙两个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冲突。

既然,企业在合并前存在着以上几方面的利益冲突,而这些冲突又不能完全通过行政或市场的手段来完成,那么各方就要根据谈判能力来协调,因而一定程度上的合谋行为也就在所难免了,谈判中可能发生的合谋行为有:

(1)对于A、B两部门的官员来说,如果谈判破裂,则意味着他们阻挠两个企业的合并,这会降低他们以及社会的效用(这是因为合并带来的协同效应会扩大企业的整体产出,以及阻挠合并会引起上级的不满等等),因而企业的合并是一定要发生的。所以,就如何分配由于 协同效应 ” 而增加的产出部分,两部门官员之间存在着讨价还价的关系。直到A部门官员能获得比以前更大的效用,而B部门官员又不至于降低他的原来效用水平。

(2)对于甲、乙企业的经营者来说,在目前不完善的市场上,甲要兼并乙企业,但它要在保证乙的经营者的效用水平不至于降低的情况下,它才不至于在兼并过程中遇到乙企业经营者的有意阻挠,而同时甲企业经营者的效用水平也比原来的要高。只有这样,甲的经营者才有动力去进行兼并。同样,双方效用水平的提高也要视各自的讨价还价的能力而言(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如果不进行兼并,双方都无法提高各自的效用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进行合谋的双方考虑是否要进行合并乃是出于自身的效用最大化,而不是出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上文谈到,官员同所属企业的经营者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合谋体,那么这两个合谋体对于是否要进行合并也有可能进行协调,其实质就是如何分配由于 协调效应 ” 而增加的那部分产出。

(4)对于两个企业的职工来说,能否改善自己的效用水平似乎掌握在各自的经营者和官员的谈判能力上,但在实际上,由于经营者的效用水平也受他同企业职工相处关系好坏程度的影响(当然,这是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因此,职工的利益目标同官员以及经营者的利益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致的。

二、相关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利益主体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但存在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以及监管障碍的现实,使得全体人民难以有效地对以下各层次的利益主体实行监管。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的存在,要避免所

有的合谋行为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合谋行为控制在一定的界限内。对于其它利益主体来说,其合谋动机完全依赖于自己的合谋行为被披露以后所带来的惩罚期望值与其所导致的效用增加的比较。

上文分析到,官员同经营者的合谋最为稳定,危害也最大。为什么呢?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信息在四个利益主体之间严重不对称,显然,经营者在企业的经营状况上有着更为准确的了解,而法律、经济手段的变化对于官员来说亦有着最好的透明度。而且,这两部分人的规模相对较小,他们之间的合谋也较为稳定。为了提高社会福利水平,那就应该打破这一合谋体。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1)全体人民对政府官员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 — 约束机制。首先要由立法机关完善法律制度,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够。况且有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但缺乏有效的监管也还是不能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对于全体人民来说,他们的监管范围应该是很广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是否愿意对官员们的行为进行监管。从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只有当个人为监督付出的成本能够通过披露行为而获得相应的补偿,补偿还要大于或等于成本,个人才会积极地去监督官员们的行为(补偿不仅有货币的,还有非货币的)。个人要获得补偿还需要一个条件,即他监督的有效性要获得他人或社会的承认,尤其是要获得司法机关的承认。那么这就要求实行监督的个人的意见能迅速地反映上去,因而畅通的信息渠道是不可缺少的。在这里合理的司法行为以及畅通的信息渠道,只是鼓励个人去对官员的行为实行监督,但这只是给官员的合谋制造外在的压力。因此,我们还要建立一种机制去打消官员进行合谋的动机。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官员们进行合谋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效用,但如果他合谋反而会降低他的效用,他就不会进行合谋了。因此增大对官员进行合谋的惩罚值就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增大惩罚值有两种途径,即增大惩罚力度和增大披露的几率,增大惩罚力度可由立法机关来改变量刑的轻重(这颇有点法家的思想),提高几率则是由个人进行监督的积极性来体现的。在这样的机制设计下,应该能降低官员进行合谋的行为。

进一步考虑,如果官员之间已经存在有合谋行为,并且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合谋体,那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击破这个合谋体呢?我们还是从 边际 ” 的概念出发,如果合谋体中的一员脱离并检举参与合谋的其它人的话,他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用(即进行合谋的机会成本很大),那他就会放弃合谋行为,转而检举合谋。在这里有如下公式: 进行合谋所获得的预期净效用=进行合谋所获得效用-合谋被披露以后的惩罚期望值合谋被披露以后的惩罚期望值=惩罚力度×披露几率进行合谋的机会成本=MAX(检举合谋得到的效用;不进行合谋得到的效用)

因而,当增大合谋的机会成本后,即有的合谋体也变得不稳定了。这是因为率先披露者将获得更大的效用。尽管参与合谋的官员在私下里能统一口径,继续组成一个稳定的合谋体,藉以追求更大的长期利益,但只要他们所能获得的预期利益累计折现值要小于检举所带来的奖励效用,合谋体就不会稳定。

(2)政府要对企业的经营者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 — 监督机制。按照上一对策的思路,政府要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增大经营者进行合谋的机会成本,比如说,提高经营者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收入。尽管有人说,经营者高收入不一定能有效地治理他们的 搭便车 ” 行为,这话并没有错,但关键的是 搭便车 ” 问题是一个现实中难以完美解决的问题,解决它还要靠意识形态的作用,我们只能尽量减少它的发生。③第二是提出一套有效的对经营者的合谋行为进行惩罚的行政法规,要让经营者充分意识到一旦他的合谋行为被披露,他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一工作应是由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会同行政机关来共同制定的。第三是增加本企业和其它企业职工的监督积极性及信息自下而上的传递速度。尤其是职工的有效监督要得到有关政府的承认,并予以相应的奖励,奖励的大小应要保证职工为监督而付出的私人成本得到补偿。但实际上确定该私人成本也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故在实践操作中就应该明确地给出奖励的额度。

(3)关于如何解决政府官员和经营者的合谋体的建议。本着上面的思路,这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鉴于这个合谋体所导致的危害最大,故从打消他们进行合谋的动机来说,要加大惩罚的力度,这是立法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国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的。第二,对既有的合谋体的成员,应加大他们进行检举合谋行为的效用,当合谋体所造成的危害特别严重时,还可既往不咎甚至予以奖励。另外对于那些最容易进行合谋的政府官员和经营者予以更高的收入(因为当他们的行为很不容易控制或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时,监管成本会很高的),并辅之于教育,这就从另一方面减少了他们进行合谋的动机。第三,加大信息在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反馈速度并提高政府为社会服务的效率。还要提高官员和经营者对他们的同事行为的监督的积极性,并承认该活动的有效性。

(4)从企业职工这一层次来讲,要改变有竞争力的职工同无竞争力的职工之间的关系,第一要靠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来稳定无竞争力的职工。第二要靠有效的劳动力流动机制进行有竞争力的职工和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当然,在双向选择中要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官员对企业的干预。

参考文献:1 魏杰、郭东风、沈莹,《国有产权中的利益主体问题》,《国有资产管理》1997年第10期。2 魏杰、沈莹,《当前国有经济改革中利益主体分析》,《国有资产管理》1997年第7期。3 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995年,上海三联书店。

第四篇:论沟通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论沟通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作者:XXX

[摘要]

本文主要从沟通关系、方式及容易出现的问题中阐述了如何进行项目沟通管理,并通过实际案例展现一个普通的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的沟通方法。

[关键词]

沟通管理 系统集成1.序言

几年前曾有这样一个统计结论,对于以往的信息系统集成,业界有两个80/20估计:一是80%的项目都失败,只有20%是成功的;二是在失败的项目中,80%的原因是非技术因素导致的。而非技术因素包括企业领导观念问题、员工素质问题、项目管理问题等。目前业界人士对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都非常重视,由于系统集成项目所涉及的技术、人员、环境都具备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项目管理所起到的良性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保持良好沟通、建立良好沟通方式是团队建设的一个重点,同时也被网络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广泛认同。

我曾经在项目管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用户,他们的工程项目涉及不同地域的多个子单位,部门繁多,组织结构相对分散。因此在信息化项目推动过程中,就需要去了解各个部门的关注点,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机构,探索信息化项目是否符合该单位的信息化规划,项目应如何推动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

IT项目尤其是软件、系统开发管理项目,根据多年来项目实施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不光是企业(如集成商与业主、集成商与厂商等)之间要进行沟通,还应当与业内专家、顶级管理专家、系统最终使用者、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不断地沟通。一个项目成功的秘诀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2.沟通管理过程

总的说来,沟通管理是一个收集与反馈,存储与加工,解决与发布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所汇集的各种信息的处理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信息的传递和理解。沟通管理的主要过程包括:

第一,沟通计划编制,包括确定项目干系人的信息和沟通需要,谁需要什么信息,什么时候需要,如何把信息发送给他们。

第二,信息发送,及时向各项目干系人提供所需信息。

第三,绩效报告,收集并发布有关项目绩效的信息,包括状态报告,进展报告和预测。

第四,管理收尾,生成、收集和分发信息来使阶段或项目的完成正规化。

3.几种主要的沟通关系

项目经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管理,应当成为主管领导、团队成员、用户和其他干系人之间沟通的纽带,最终的目标是让用户能满意,让公司有利润,让组员有进步。

信息系统项目实施过程中,一般有以下几种关系需要大量沟通,以使项目更加顺畅进行。但无论沟通双方是什么样的合作关系,沟通的原则却都是一样的,即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注意表达方式、以诚相待;要选择有利的时机,采取适宜的方式。

1.与用户的沟通

用户和集成商表面是对立的两个组织,实际上却是一个统一体,双方共同的目标都是希望项目能够成功,因此他们之间的沟通是项目所有沟通中最为重要的。用户方可能对IT技术、工程规范的了解不够深入,集成商则可能对甲方需求和业务了解得不充分,使得双方对工程的理解存在差异。

我们在工程实践中经常这样处理这种沟通关系:首先是在需要做出实施中的一些关键决策时,做到主动征求用户的意见,并接受用户的指导、协调管理;建立工作联系制度,按时参加项目联络会议,对项目进展和问题进行沟通;坚持给用户提交工作周报,使他们随时掌握项目动态;认真落实用户提出的建议,将用户的想法

完整地转达给每个相应的干系人,并协同处理。在秉承互尊互利的原则上,基本上都能与用户形成良性的沟通关系,从而也使得项目中的任何问题都不成为了问题。

事实上,要想真正深入了解用户的想法最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就是成为用户本身,在某些时候,集成商将自己扮成用户角色,跟随用户共同工作熟悉他们的业务和习惯,像用户一样思考和处理问题,也就是同用户建立和谐关系的最佳途径。

2.项目经理与公司主管领导

公司领导对于项目执行过程中具体情况的了解与掌握主要就是通过与项目经理及其他项目组成员的交流。这种交流包括定期与不定期的两种,项目组一般每两周提交一次进度报告,列举项目进展、与计划是否有偏差、出现及解决了哪些问题等内容。不定期沟通则主要体现在项目遇到需要主管领导决策或处理的状况时。与主管领导经常进行沟通,有利于梳理自己的工作思路,并从领导的支持中获取信心。

3.项目经理与项目组成员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经理经常处在两难的境地,一方是甲方使用人员,而另一方是项目组内成员。当甲方对系统或项目施工提出问题并要求改动时,项目组技术人员往往找出各种理由予以否决,而这正是引起甲乙双方矛盾的最主要原因。另外小组成员对任务分配、加班加点等状况也常有抱怨。作为项目经理,应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既要尽量满足用户方的合理需求变化,又要充分调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在不失公允的前提下,充分展现个人魅力的作用。

其他主要沟通管理中包含的关系还有,集成商/项目经理与设备提供商,与设计单位,与工程分包商等等。项目经理与各方进行沟通的示例如下,这些沟通基本贯穿整个项目周期。

4.沟通方式

“和谐”现在成为一个越来越时髦的词汇,虽然一个项目团队大都成员不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和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团队的工作效率。如何应用适当的技巧去管理团队,是每个管理人员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沟通有很多种方式,包括一对一的沟通、一对多的沟通、多人之间的沟通、多人之间的相互讨论;从沟通的载体而言,有口头、书面、肢体语言;从途径而言,有面对面的、通过电话、网络、视频、广播等。

1.口头沟通

口头沟通是一种便捷并且信息表达准确的沟通方式。在项目早期应多使用面对面沟通,这对促进团队建设,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特别重要。在进行面对面口头沟通时,可以通过恰当的身体语言传达内心思想,但不能使用带有偏见或者攻击性的言辞与评述。

2.书面沟通

书面沟通主要用于通知或确认一些比较重要的项目活动内容,可作为依据便于日后查阅。对于项目组及企业内部,书面沟通的内容主要是项目进展及其他方面的报告、各种通知、内部备忘录等。书面报告注重使用清楚简洁的语言。

3.会议

会议是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最佳途径,它是对项目目标投入的工具。会议通常的内容是通知项目情况、制定行动计划、发现已有或潜在问题时召集讨论等。会议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不要超过40分钟,也不能把会议带入无休止的争论,毕竟争论不会给工作带来实质性有价值的东西。

4.网络沟通

信息时代使团队的活动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活动,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显现——虚拟团队,实际上就是利用网络平台把实际上分散的成员联系起来,在“线上”进行合作,例如,即时对话工具、可视电话会议系统、电子邮件、内部工作组等。在这种沟通方式中,信息的传递一般不存在问题,但在信息的理解上,则更容易产生歧义。一旦信息被恶意散发或错误理解,则造成的危害更大。

沟通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如电子邮件尽管方便快捷,但它也有缺点,首先是信息超载,我们难以把重要的信息同垃圾信息区分出来。另外,它也缺乏情绪的内容,使人感觉是冷冰冰的和非个性化的。因而当需要传递丰富的信息时(如手势、表情、体态),应该选用面对面的沟通,或者通过视频会议方式。

5.沟通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项目计划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及人员间的信息交流是否顺畅、纠偏工作是否及时有效,直接关系到项目质量的好坏及项目进度与计划的一致性。在对一些项目沟通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以下几个问题经常存在:

1.非正式沟通引起沟通信息失真

非正式沟通是指除项目组规定的回报、例会等制度以外的沟通方式,如项目组成员私下交谈,传递小道消息等。这样的信息容易失真,有可能会导致项目中的信息错误引起风险。对于此应当将非正式沟通来源的信息不作为项目可采用的有效信息。

2.口头沟通引起信息无法存储

口头沟通的信息不能保存,而且在沟通完毕后容易被遗忘,在特定的场合也不具备法律效力。而在实际项目执行过程中,口头沟通又十分常见,并且还常常能够取得一定效果。因此,口头沟通尽量以书面的形式保存下来,可以采用电子书写的方式易保存易查阅。

3.电子邮件滥用

电子邮件由于它的便捷性不仅在项目组内部使用,也是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手段,而这样就有可能给用户或集成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内部通过电子邮件交流,最好以规定的格式,即便于提取统一管理,也方便避免误发导致的问题。

6.项目沟通管理案例

这是2009年成功实施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之所以成功实施,主要得益于项目管理过程中完善的沟通管理模式。该项目是一个综合安防系统集成项目,项目为政府公开招投标,项目参与单位有用户方、监理方、实施方及设备厂家。

在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沟通管理模式,这个模式是在项目经理认真了解项目的各种背景与涉及人员,并会同相关人员交流了他们对这个项目的看法和期望后做出的设计。

1.项目启动后,用户与监理、乙方项目组主要成员一起召开项目启动沟通会,明确项目目标、设计方案、进度安排、质量目标等。会议完毕后,项目组印发会议纪要,并向用户单位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作汇报,同时抄送纪要给各相关单位。

2.建立例会制度,每周项目组成员开会相互沟通工作进展、出现的问题、个人建议与要求等,详细记录会议纪要。

3.项目经理在每周结束时,编制一份项目进展报告,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项目组每位成员及用户相关人员,同时抄送监理、用户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报告中

主要有项目目前的进度、本周是否出现问题、什么问题及解决办法、下周工作计划等。

4.与用户项目负责人保持联络,确保用户随时掌握项目动态,提出意见。技术负责人坚持每周与甲方相关技术人员沟通,了解需求满足情况。

5.建立内部网上交流平台,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对话的方式,对于一些小问题的交流减少了协调见面的时间,并且使组成员知道主动沟通的重要性。

6.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给予公司新员工大量学习与实践机会,技术骨干毫无保留的传授,使得新员工的专业知识和工程经验迅速提高,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技术骨干也学习与积累了项目管理知识。

7.合理利用非正式沟通。项目经理或各组负责人,不定期地与甲方工作人员、项目组成员进行私下交流,或者采取聚餐等方式大家一起非正式沟通。同时加强项目组成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得他们能够很好地识别信息的真伪,提高遵守组织纪律的自觉性,防止谣言的传播。

在该项目中从始至终都遵循了以上沟通方式,因而基本上没有产生甲方与乙方之间的误会,对于一切变更和不确定因素基本都能掌控。合作双方关系维持良好,在一些小的问题上能够相互让步,也使得项目进展中无需考虑过多人为因素。良好的沟通在甲方与项目经理之间、项目组成员之间持续进行,真正实现了沟通的初衷——使项目中的每个人都相互成为朋友。

7.总结

沟通是意义的传递与理解,项目经理的主要工作不是技术指导而是沟通的桥梁,项目经理有90%的工作时间都应当用于沟通。孔子《论语·雍也》中也指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非人人共立、共达此地位,则我决无从独立、独达。” 儒家非常讲究信息沟通及其方式,其思想把人放在社群中去辩证地认识自己的身份,再通过“近取譬”、“恕”等方式认识到别人也有与自己同样的要求和愿望。因而我们说,沟通保持了畅通整个项目也就成功了一半。

第五篇:环境会计在上市公司中应用情况

环境会计在上市公司中应用情况

【摘要】环境会计又被称作绿色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开发、环境防治的费用成本,并且对环境的开发和环境的保护所需要的成本和获得的利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在上市公司中应用环境会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求,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主要介绍环境会计的概念、作用以及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

【关键词】引言 环境会计 上市公司 必要性 应用

一、引言

当今,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问题。人们对生态环境不计后果的大规模开采,对经济的过热追求,使得生态环境在这过程中遭到污染和破坏,空气污染、气候变暖、酸雨、雾霾、土地沙漠化、水污染、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时时刻刻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保障人来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是环境控制工作中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工业企业的生产活动是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之一,而环境会计的研究则对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对环境的维护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环境会计是影响会计行为和会计模式的所有因素的总和。上市公司的生产在环境会计的作用下,才能够保证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以及社会可持续性三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在上市公司生产中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上市公司生产的过程中,同时做到对环境的保护,既保证了上市公司的生产又做到对环境的维护,是使上市公司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中之重,这对上市公司具有长远的作用和意义。而环境会计是上市公司自身发展的需求,是增强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实力的需要。

二、环境会计在上市公司中的必要性

传统的上市公司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这就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资源的消耗浪费,高污染低效益必然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生态环境的补偿能力严重滞后,这也同样会给上市公司的生产造成阻碍。从上市公司的长远利益来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环境会计,才能够始终保证竞争的优势,保证上市公司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会计是上市公司责任向社会扩张的必然结果。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多元化,使得上市公司的生产模式也需从过去的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转变成为追求经济、环境、社会协调性发展,这需要上市公司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对上市公司的资源环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上报和控制管理,计算公司的环境成本以及所创造出的效益,并且向外界提供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信息。

环境会计能够正确的核算出企业经营效果,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业绩的需要。在计算公司经营成果时,只有将公司对环境的耗费作为收入的减项反映,才能够核算出公司的经营成果。环境会计揭示公司履行社会职责的相关信息,可以从社会的角度反映出公司管理者的业绩。环境会计是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基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也越来越偏爱环保产品,有益于改善环境质量的高新技术产品、环保标志产品等也成为如今企业间的竞争焦点,所以在生产过程中,选择清洁生产和环保生产,采用环境无害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对公司的持续性发展是有极大发展前景的。

三、环境会计在上市公司中的应用

环境会计在许多产业中都会应用到,如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建筑工业等等。在煤炭企业中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采出率低,煤炭资源严重浪费。据统计,我国的煤炭开采共生、伴生资源有20多种,但对其综合开发的只有三分之一,综合利用率不足半分之二十,大量的矿产资源未能够被有效地开发利用。焦、肥、瘦煤等稀缺煤种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资源严重浪费,造成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的现状。二是高污染低效率。根据相关资料的最新显示,我国煤炭企业每年因开采生产排放的矿井水达22亿立方米、产生的选煤废弃物达1亿立方米、瓦斯10亿立方米以及还有数百万吨的煤矸石,这对环境会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煤炭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而且煤炭资源的投资具有高风险性,而环境会计在煤炭企业的应用中能够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环境会计在煤炭企业生产运行前会出于环保的考虑对选址、生产准备、设备安全以及环境资源采购等耗费的陈本进行估算,然后对进行环保产品的生产以及研发,这所需要的成本是比较可观的,而且能够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并且降低生产成本。在开采生产过程中,核算对公司员工定期进行环保知识、技能培训以及考核等所耗费的成本,估算环保设施维修成本以及环保监控成本;在开采生产结束后,对污染物及废料处理成本以及环境事故处理成本进行核算。将这一整套的环境保护措施所需要的成本与其所创造出的经济效益相对比,在提高生产利用率,创造高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促进公司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所采取的这一系列的环境措施体系同样适用于其他工业产业,为企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夯实的基础。

四、结语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根本根源是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当今各个工业行业所面临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恰恰证明了环境会计的价值和意义,环境会计能够有效地解决各行业中出现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也应将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纳入为会计的核算对象,这样能够清楚明了地反映自然成本以及环境效益,以便于体现企业的资源利用水平和环境代价。环境会计是从社会角度衡量企事业单位对环境的影响及管理情况,目的在于指导企事业单位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对环境资源进行最有效的利用和调配,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环境会计是企业作为向社会提供环境会计的应用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重大的意义。只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遵循自然生态环境规律,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够真正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大战战略。

参考文献:

[1]李月.环境会计研究的必要性分析[J].商业经济,2013.[2]谢琨.企业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与作用[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2.[3]刘芳.浅析环境会计在矿产企业中的运用[J].企业家天地,2009.[4]李华平,董敏之,孙春华.关于对企业环境会计在企业整体管理中的研究与探讨[J].河北科技大学工业学院学报,2012.

下载论律师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项目中的职能(初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律师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项目中的职能(初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上市公司人力资本激励中的股权激励机制

    论上市公司人力资本激励中的股权激励机制作者 代春花出自: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2期摘要:文章根据股权激励的内在机理,对不同类型的股权激励进行了价值分析,指......

    律师在刑事案件中的作用

    律师在刑事案件中的作用 作者:彭大成律师(网址:http://)一、公诉案件刑事侦查阶段,律师的作用包括: 1、接受犯罪嫌疑人及其亲属的聘请,为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帮助; 2、在犯罪嫌......

    律师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专题

    律师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商务谈判律师指参与公司、企业的商务谈判,为商务谈判提供法律支持以及谈判战略战术配合的律师。商务谈判律师不仅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发挥提供帮助,而且......

    论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论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律的保障、规范和引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律师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契机。律师应当切实肩负起历......

    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大全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 会计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

    工商部门在茧丝流通中的职能

    工商部门在茧流通中的职能 一、《茧丝流通管理办法》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月4日联合制定发布了《......

    律师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律师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一、律师在为企业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及其成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律师业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历史、社会以及法律意识等......

    律师在侦查程序中的权利

    律师在侦查程序中的权利 摘要:充分保障侦查阶段律师辩护权是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权的需要,也是实现依法治国、完善我国诉讼结构的需要。2012年《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