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马小学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使教师在短时间内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 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校本
金马小学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从先前的轰轰烈烈转入了稳步前进,慎重反思的阶段。不可否认,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教师教学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教师们已经开始思索摆脱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们的地位有所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得到关注,更加健康的成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更加吸引学生们的眼球,进而也融洽了师生关系等等。”然而,事物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进步。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遭遇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冲击时,二者便展开了一种较量。这种较量的前沿阵地便是广大的农村中小学。这部分学校因地理位置处于相对偏远的农村,无论是在经济条件还是教育观念方面都不及发达的大中城市。因此,农村小学课程改革便成为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便转移到了农村。
一、金马小学的基本状况。
金马小学是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金马村兴办的一所完全小学,当地经济发达,有建材城、服装城,本镇有完小八处中学一处,本小学现有五个教学班,教师十人,平均年龄三十七岁,专业对口率100%。学校建筑面积1339.42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7.12平方米。全校活动总面积3697.98平方米,人均19.3平方米。图书总量2874册,人均16册。学校配有计算机24台,其中办公用机4台,学生用机20台。学校还组建了微机室局域网,宽带接入。同时,学校还订阅了《当代教育科学》《山东教育》《小学德育》《小学数学教育》《家庭教育》《淄川课改》等全国和各地市十六种报刊杂志,为教师们的继续教育和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紧紧抓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大到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小到学校后勤,总务等各项琐碎事务的管理,尽量做到让每一位教师教的舒心,每一位学生学有所成。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以及省市县课改工作会议精神,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课程专家共同开发的原则,从2005年9月开始,我校开始实施校本课程计划,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开发实施的课程。由于校本课程是新生的事物,教师对此还不熟悉,为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的认识,学校组织教师学习课改文件,开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的理论,使教师在短时间内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良好的组织保障。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并成立校本课程实施和开发小组,制定了开发与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和评估方案,在理论和实施两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使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我校不仅将国家必修课纳入到校本课开发的范畴,而且开设网页制作、计算机基础等科目,还组织老师们积极探索乡土文化,编写了《我的家乡》、《杨寨宝塔简介》《建材之乡》等校本课程,开设了刺秀、,剪纸等兴趣班,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内容丰富多彩,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因此学校动员全校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三、金马小学开发校本课程的问题。
对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确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然而,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趋势之一的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及实施,又迫在眉睫,作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不得不率先“吃螃蟹”,“摸着石头过河”去尝试、开拓、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靓点,也是难点,既容易刺激起参与课改实验者的兴奋点,也容易因实施难度大而成为实验者的拦路虎。因此,我们在课改开始时,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面,也遇到很多问题。
(一)教师老龄化程度偏大
金马小学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全校教师近十余人,同其他农村小学的特点一样:大多数教师的年龄都在四十多岁,都有二十年左右的教龄。仅有的几位年轻教师也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缺乏一定的教育经验。长期积存下来的教师老龄化问题成为X小学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一大难题。造成教师老龄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农村地区教师长期以来人员流动很少,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岗位上一待就是几十年,不到退休年龄学校又不能随便辞退。而这些老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方面都跨越了两个世纪,面对新教材和现代化教学方式,他们不可能很快适应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老教师因为从事了多年的教学,他们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思维不够活跃。而年轻教师因为刚刚踏上工作岗位,需要向老教师们学习实践经验,在积极向周围老教师们学习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被同化。即使年轻教师中有创新的念头,也会在真正落实的过程中遭到“非议”而举步维艰。这时,如果学校采取的激励措施不到位即使是想推行新课改,也仅仅是“雷声大雨点小”,呼声高而行动少之又少。最后,是人才流动。学校优秀的教师总是很快就被调入高一层学校任教,农村教师有条件的都调入城区,这就造成了学校骨干教师的缺乏,给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造成一定难度。
(二)教师缺乏
我校现有5个教学班10名教师,平均每名教师担负着2-3门课程的教学,年轻教师上岗后面临着许多生活问题,婚假,产假等再加上其他教师的事假,给本来教师就不多的学校带来另一个新问题:正常上课的教师人数不足。这也是与广大城市学校相对严格的学校规章制度相比,农村学校因过于“人情化”的管理带来的不足。因此,农村学校面临着寻找相对合适的代课教师的难题。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就出现了。因为是代课教师,到位即上岗。他们本身缺乏对学校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的把握。代课教师因为没有升学压力,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强烈的责任感,不能很好的贯彻积极的教学理念。又加上学校因急于弥补教师的空缺,在对代课教师的实际素质等情况的把握上不够严格。由此带来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就更谈不上配合学校进行必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了。
我们小学就多次面临这样的困境。学校刚调来的年轻教师因为产假需要找代课老师,校长便从所在区县的师范专科学校找来两名刚毕业的学生来做代课老师。两位代课教师中,一位对工作比较认真,教学水平也说得过去,至少班级的日常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而另一位代课教师因平时的基本功不扎实,真正走上讲台后,一系列的教学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使自己和学校都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校长也左右为难,至于是否耽误学生的正常学习就可想而知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代课教师均存在这样的不足,毕竟代课教师仍占农村教师人数的一定比例。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全国农村普通小学代课教师人数为36.73万人,其中农村小学代课教师数量为31.96万人。他们仍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不小的贡献。
如学校的王老师上岗时是高中文凭,上岗时的教学任务是一二年级包班教学,王老师是因为原任课教师的离开才上岗的。原任课教师是因学校待遇不高,托关系进了城区的学校(这同样也反映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又一个缺口:优秀教师的流失)。王老师的基本工资仅为在编教师的一半,甚至一半都不到。可就是这样的艰苦条件,他们仍旧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交出了不错的成绩。校长感慨说,有一部分像王老师这样的代课教师,虽然仅工作了一年多,但是他们在职期间工作都很努力,有的甚至优于在编的老师。但终因他们是代课教师,一旦有好的就业机会,他们迫于生计会选择离开,因此学校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三)校本培训工作安排不够合理
教师的校本培训,学习是进入21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如何让教师在培训中真正提高职业素质,享受职业创造的快乐,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已经日益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钟启泉教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提到:新课程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3]如何让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是对新课程改革下的校本培训提出的一个新的挑战。
金马小学所在的乡镇、区县每年都会针对各学校不同年级的教师组织不同的继续教育培训,并且还会有不同程度的进修考试,以督促教师们不断学习,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这种初衷是好的,值得提倡的。但因为教师们本身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又加上有时候组织培训的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例如:在学校正式上课期间组织一、二年级的老师培训,老师们一旦离开学校一时根本找不到老师来替代,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由此就会造成各学校对培训活动的不支持,更不用说积极组织老师们参加了。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就会使继续教育培训流于形式而失去了其实际意义。教育局等各领导阶层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所组织的培训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对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学习的基点,并且小学阶段来自升学的压力也小。因此,在广大农村推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较量中,选择小学作为突破点,笔者认为会有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一)改革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和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结合。从观念到实践特别强调要实现两个统一,即: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这一理念具体体现到课程评价方面,《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及最新进展》指出课程评价的发展呈现出以质性评定取代和统整量化评定,评价功能注重发展,注重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在注重对结果进行评价的同时也注重对过程的评价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建构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其中“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是两项首要的内容。
金马小学可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而不必急于求成。比如,在教师评价方面,组织教师进行读书笔记竞赛,内容不仅要有教育杂志,教育书籍中的好段子,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上课的真切体会和教学实例。以此作为教师年终评比的依据之一,以督促教师们积极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增强老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为真正实现教育创新做好铺垫。同时还可以把学校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不过,组织竞赛一定要把握一个度,以防给老师增加过量的额外工作,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
(二)学校领导班子做好自我监督和实施工作
很多富有成效的活动计划仅仅因为监管力度不够而变得“虎头蛇尾”。学校领导班子在制定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计划后,应加强教学监管,以保证教学活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切实做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效果。领导班子可以不定时跟班,给老师们及时地指导。也可以组织教师之间的学习、讨论,起到相互促进,提高的效果。2006年十月金马小学相应上级号召开展了“红帆船读书计划”。这是一个很好的课外实践活动。学校领导班子以及全体老师都参与其中,学校制定了详细的计划。(计划内容见附录)这可以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种延伸,可是计划能否顺利实施下去,是我们应该关注,也是学校领导更应该时刻关注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才能体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从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教育家身上切实的体会一下真正的教育教学监督是如何进行的。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自从1947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以后,他就一直在这一岗位上勤奋地耕耘,直至1970年9月2日去世,历时23年。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地提出了口号: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他身为校长,还兼了一个班的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跟到该班学生毕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部生活,都是他的研究对象。经他长时间直接观察的学生达三千七百多人,他还为每个学生写观察记录(就像医生每天写病例记录)。他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担任一门课程(语文、物理或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像其他教师一样批改学生的作业。他把到教师中去,发现教师,帮助和培养他们,看作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他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去听课,对所听的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分析。他为青年教师上公开课,与他们谈话,要求他们多读多写学术性文章;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做到了,我们教育界的每一位老师同样也应该能够做到,并且能够做的更好。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成就。
(三)学校做好代课教师的摸底和岗前培训工作
当前,国家正在逐渐清退代课教师以消除因代课教师的各方面问题带来的教育上的缺陷。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状况决定了代课教师的存在还需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在颁布清退政策的同时,采取适当的弥补性措施来缓冲因清退大量代课教师而带来的一系列教育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地教育部门及代课教师所在学校应加强代课教师的摸底工作,统一建立代课教师人事业务档案。并督促各学校做好代课教师的年度考核工作,代课教师的雇佣要签订正式劳动工作合同,明确聘期、权力、义务和待遇。也由此让代课教师明确自己在代课期间的工作职责,协助学校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而学校本身,一方面,学校在选择代课教师时,应该严格审核,确保代课教师的基本素质过关。另一方面,上级教育部门应该提供机会给代课教师举办相应的教学的讲座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使代课教师能够详细了解学校的现状,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教育部门可以和当地的师范学校建立联系,让学校的高年级在校生帮助辅导代课教师。师范在校生又可以借此机会得到实习锻炼。学校与教育部门双受益,何乐不为?
(四)突出学校和教师特点,办好校本培训
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专家,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因此,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学校所在地区的教师培训是必要的。重点应在学校内部,学校管理者针对自己学校老师的不同特点组织适时,适当的校本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才是更有效、更可行的。
结束语
金马小学虽然任课教师不多,但老龄化程度偏大,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学校管理者可通过仔细分析学校老师的基本情况后,先针对年轻的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由点及面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再结合上级开展的校本培训工作,双管齐下,真正实现在校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二篇: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
一、校本课程的定义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与学校)的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发出的与学校特点和条件相适应的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希望建构的新课程体系的三大板块之一。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及课程的改进完善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
其行为往往涉及到两大范围:一是开发以校为本的课程。它开发出的课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其权利主体是学校。二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是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如课程科目的增减、课时比例的调整、不同科目间的整合、统一学科内部内容要求的调整等)。其权力主体仍是国家,但学校、教师已经是课程的开发者,不同程度地参与课程开发活动。
校本课程的类型——
从课程形态上看,可以分理论知识类课程(如中华字经、诗文诵读等)和实践活动类课程(如剪纸工艺等)两类。
从课程的显性程度看,可以分显性课程(如诗文诵读、趣味数学、剪纸工艺等,往往有目标、有教材、有课时分配等要素)和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有目标有计划,但却不一定有教材、考评方式等要素)两类。
二、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思路的主要依据
1、社会、学生的发展需求。
2、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
3、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资源。
4、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特长。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需要评估
(1)学生发展需要评估(2)社会发展需要评估(3)社区发展需要评估
2、资源分析 课程内容资源分析 课程人力资源分析 课程经费资源分析 课程政策资源分析
3、确定开发目标
(1)学校汇总需要评估、资源分析情况,理清办学思路,提炼核心理念,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形成课程开发的总体设想。
(2)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听取学校需要评估、资源分析情况报告,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和开发设想,进行初步审议。(3)学校根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意见,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基本原则和程序、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等。
4、组织项目申报
(1)教师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申请开发的课程项目,提供《课程简介》。《课程简介》要说明想开发什么课程,教学哪些内容,大约需要多少课时,采用什么方式组织教学活动,篇幅大约200字。
(2)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组织审议,编制《选修课程目录和课程介绍》,向学生、家长公布各年级想开设的校本课程目录,说明各门课程师资配备、教学条件设施情况,并附各门课程的《课程简介》。小学最好召开家长会当面向学生、家长介绍说明。
(3)学生在教师指导、家长帮助下自主选课,淘汰不受欢迎的课程项目(选修学生低于10人者淘汰)。
(4)校审议委员会再次进行课程项目审议,根据课程选报情况最终决定校本课程开发项目。
5、制定开发方案
学校根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意见,制定《学校校本本课程开发方案》,公布学校最终确定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课程结构、课时安排、教师配备等意见。此方案应明确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政策依据,学生发展需求和特点,资源条件,办学理念和思路。
(2)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不宜太复杂,3——5条即可。(3)学校课程的大致结构:包括课程门类,每门课程的课时数和限制性条件等。
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校本课程结构(共开设校本课程60门)高一高二高三课时合计 国家和地方课程必修类
校本课程限选类阅读技能11,任选类每周总课时数为40,每课时为40分钟。校本课程课时最低,每周3节,高二每周2课时。
英语会话11 心理辅导0.5任选类 研究型学习0.5 任选类身心健康类 生活职业技能类 人文素养类 科学素养类任选类 周课时总量404040
(4)学生选课说明:包括课程目录、课程说明、选课方法等。高中阶段重要,小学有没有必要选课、选课的具体方式,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生选课能力(不同年级大不相同)而定。
6、编写《课程实施纲要》
教师根据《学校校本本课程开发方案》编写自己负责开发的课程的《课程实施纲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基本项目,简要说明开课教师、教学材料、课程性质或类型、学习时限、参加对象等。
二是具体教学方案,较详细的教学方案一般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专题、内容、活动项目等)、课程实施说明(主要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分配、教学场地安排、教学设施条件、班级规模等)、考核评价方式要求(考核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构成)等。
例:《麒麟文化研究》 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感受麒麟文化 授课对象:初二学生
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限选课 教学材料:自编纲要
教学时间:一学期,每周1课时,共18课时 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1、感受麒麟文化(人物、歌谣、古迹、艺术等),提高人文素养。
2、经历麒麟文化研究步骤(选题、收集、整理、利用各种麒麟文化资料,形成麒麟文化研究成果)。
3、选取有关麒麟文化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
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
第二讲
麒麟的传说研究 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学生收集资料、信息,小组讨论,教师指点。基本组织形式:分小组讨论。教学要点: „„
场地设备:大教室,分5个小组活动。学生成绩构成:
1、学生出勤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各占50%。
2、课程成绩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
6、课程实施
„„
7、教学评价
„„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与方式
1、开发类型(1)直接选用
●从国家或地方提供的课程项目清单(如《山东省地方课程选用指南》《山东省地方课程学习指导书目录》)中直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项目。《山东省地方课程选用指南》《山东省地方课程学习指导书目录》包括民族文化、社会探究、自然探究三大类。
●从其他图书资料中选用:《中华字经》《新编三字经》《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等。(2)校外引入
将外地或其他学校、其他单位开发的课程项目引入自己的学校,作为自己的校本课程。
(3)改编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如小学普通英语,按照《校编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三到六年级教学内容整体规划,形成完整的内容系列。
●外地、外校引入项目的改造:旧版《三字经》——《新编三字经》 ●学校自己开发的项目的改进:
(3)创编
棉花生产:棉花的种植,棉花的加工,棉花的经营。
巨野剪纸——巨野剪纸文化的历史发展,巨野剪纸工艺的艺术流派与特色,剪纸工艺的手工制作,巨野剪纸工艺的市场调查与产品开发。
《小学语文泛读指导》,已经按照我们自己的阅读指导理念重新设计体例,选择文本,确定指导要点,形成了新的训练体系。
跳绳:跳绳的概况,跳绳的方法,跳绳的比赛规则,跳绳的评价。
2、开发方式
(1)教师自主开发——自下而上的开发。又包括教师个人开发、教师小组合作开发两种。基本模式为:课程初次设置——学生意见反馈——教师自我反馈——课程二次设置——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完善提高。(2)学校组织开发——自上而下的开发。一般由学校领导牵头,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最初可以是教师首先提出开发设想,领导吸纳后形成开发意见,然后组织骨干教师集体开发;也可以是学校领导首先提出开发意见,骨干教师具体制定开发方案。
(3)校际联合开发——
联合前提:办学思想接近,区域跨度小,资源可互补。联合原则:权责分明,分工合作,双向交流。
联合方式:互补整合式,先各自单独开发,然后相互交流、互补整合;
流线作业式,彼此分共开发课程计划中的某些部分,然后整合,共享成果;
合并交叉式,联合单位人员合并在一起组成不同的开发小组,分担不同的开发任务。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1、内容范围
(1)基础性课程——与国家课程(语文、数学、科学等)范围大致一致,由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
前者可以是国家课程内容的更新(改编、新编和拓编),小学生趣味数学、生活数学(木工中的数学);也可以是结构改造(分层建构或横向整合),如小学英语分层走班教学,音乐美术与语文、科学的学科整合。实质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后者又包括通用学习策略(注意、记忆、组织学习、精加工学习、元认知学习等策略)和学科学习策略(应用题解题策略、课外阅读策略、快速作文策略等)。
(2)丰富性课程——目的是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包括健身、博识、怡情、励志、广行五类。
健身——培养健身意识和健身习惯,教给健身知识,提高健身能力。如武术、足球、体操等。要重视活动方式多样化,活动参与大众化。
博识——目的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如诗词鉴赏、名作欣赏、网页信息浏览、名胜古迹浏览等。
怡情——目的是愉悦性情,丰富情感体验。包括艺术怡情(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休闲怡情(摄影、垂钓、插花、集邮、茶道等)。
励志——激发热情,培养意志。包括成功案例分析、挫折调适、意志训练等。
广行——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实践课程。如社区服务(电子报刊制作、网页制作、无线电维修)、新闻采访、环保调查、实验操作等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
(3)发展性课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发创造潜能。包括两类:
一是加深学科知识深度,重视学科知识前沿性,如数学、信息技术技能竞赛、物理奥赛训练,材料科学、国防航空、空间技术、纳米技术等专题研修; 二是重在培养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课程,如科技发明、学书小论文、创造技能培养。
2、内容组织形式
比较复杂的校本课程一般是选定一个知识领域,根据该领域的知识板块划分成不同的内容专题,形成一个个的活动模块,若干个活动模块组合起来构成课程内容体系。如茶道,围棋,集邮等等。
六、探索建立校本课程评价的完善体制
七、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
1、课时安排的基本方式
集中式安排,即将所需课时集中在一个时段内安排完,可以是一两个星期只上某一课程,也可以是一两个月中每天的某一个时段,学完某一课程马上考核结束。如初中、高中入学后的军训。
分散式安排,即把所需课时分散到整个学期或学年中,每周固定安排一定的课时。
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弹性课时制。
山东省是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打通使用。
2、课时安排应注意的问题
(1)课时安排一定要具体,要确保落实到位,不能随便被冲击。(2)课时分配应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和学校课时分配实际可能灵活安排。
课程内容特点——总共需要多少课时 分配到几个年级、几个学期 每个学期安排多少课时 每周安排多少课时
这些课时时相对集中使用还是分散使用
学校课时安排实际可能——从小学段所有课程课时分配的整体着眼
不违反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制度规定 还要考虑当地季节变化的影响等因素
(3)注意整体规划,整散结合,课内课外结合。
八、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和应注意的问题
1、校本课程与办学特色的关系
校本课程应突出学校特色,如何根据学校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首先要具体分析学校的资源优势,管理资源优势、教师资源优势、社区文化资源优势、教科研资源优势等等,哪些真能称得上是优势,真能成为自己的特色,这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前提。其次是弄清楚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在育人目标上想突出什么特色。然后才是通过开发什么样的校本课程来突出办学特色的问题。
2、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界限很难划分,如手工制作,既像校本课程又像综合实践活动,该如何界定?地方课程中有《国学启蒙》,有的学校也开发了《国学启蒙》,这样的重复怎么解决?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界限本来就比较模糊,很难分割清楚。国家课程中各学科开展的综合性学习,常常与综合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很容易发展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题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又往往与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交叉;校本课程中活动类、实践类课程也往往与综合实践活动分不清。这是很正常的,符合课程发展规律,没必要清晰地分隔开来。要区分只能从认识上进行区分,实践中很难清晰地分隔开来。
认识上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区分——
从课程管理主体上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学科课程(综合性学习是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课程,省编《国学启蒙》等是地方课程,三者性质截然不同。
从课程实施主体上看,校本课程往往以内容领域来划分课程界限,可以是教师个人单独实施(内容领域特别狭窄的课程),如垂钓、围棋;也可以是几个人联合实施(综合性强一点的课程),如巨野乡土美术(巨野剪纸、巨野的农民绘画等)。但综合实践活动参与指导的教师往往更多、更复杂,如麒麟文化研究(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班主任、语文教师、档案馆管理员、史志办专家、农村老人、等)。
从课程内容范围上看,校本课程可以是单一学科的,也可以综合的;但综合实践活动必然带有综合性。
从课程内容组合形式上看,校本课程往往以知识板块组织活动模块,不同的活动模块组成课程内容体系。综合实践活动则往往以活动专题为主线组织活动。此外,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应是互补的关系,不是互相重合、包含的关系。因此,校本课程最好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拉开一定的距离,不能把校本课程变成国家、地方课程中的一部分(选用地方课程教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是另一回事,但既然是作为校本课程,就要在实施过程中努力体现出本学校的特色,否则就不能算真正的校本课程,如《国学启蒙》),更不能变成学科课程的课后延伸,甚至成为课堂教学的课后补习。
3、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的关系
开发校本课程是不是一定要编教材?有种误解,一提校本课程就是编教材,有点喧宾夺主。好多教材就是个课外读物,根本不具备教材的意义。
应区分两个概念,开设校本课程与学校自己编教材不是一回事。校本课程可以有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也可能没有。开发校本课程有时需要编教材,有时又根本不需要编教材。课程的含义很广,目标、内容、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等等,教材只是内容中的重要因素,但不一定是必备因素。有些课程一旦编出了教材,课程就基本上死亡了,如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大多数课程领域(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大多数研究性学习)。
《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明确规定:“学校可以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的规定自主开发学校课程。学校开发的课程不编教材。”理解这一要求应当辩证些,要准确把握政策意图,还要充分考虑教学需要。这样规定的主要意图是控制低层次的教材编写,尤其是不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担心学校通过开设校本课程逼着学生订购教材。但这一规定有些课程适合,有些课程就不一定适合,如诗文诵读,学生手中无教材诵读什么?掌握这一政策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纠正认识误区,决不盲目编教材。课程评价导向要正确,不能以是否有成型的教材作为评价依据。评价应主要看《课程实施纲要》的科学性、可行性,看课程实施后学生素质的发展变化,教师专业成长的情况。
(2)区分教材概念中教的材料和学的材料两个概念,不把“教材”“学材”混为一谈。教师上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首先要通过教的内容来体现。教师手中应该有教的材料,而且越完善越好。用于教师教的教材不仅要编,还要编好,至少要按照《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形成比较具体的《课程实施纲要》——(立足于教师的教),明确自己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规划、活动设计、实施计划或要点、评价依据或建议,不能随意乱上。
有些校本教材的编写可以参照地方教材的编写方法的设计思路。比如《齐鲁历史名人》:每个模块的呈现过程一般为“导语——走近名人——重点探究——拓展研究——成果展示”。课程以综合实践探究活动为中心,要求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的储备和跨学科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开放性的探索活动中,交学到的知识进行渗透式的综合应用。课程设计了许多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活动形式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考察相结合。——(立足于学生的学)
4、必修和选修的关系
要注意学校课程开设的计划性、目的性与学生自由选择相结合。校本课程开发要考虑学校统一的计划性、目的性,体现学校的主导价值理念,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给学生留出自由选择的空间。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不同,单一的校本课程很难适应学生需要。因此,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最好能够多样化,既有体现学校统一计划性、目的性的课程——必修课程,又有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的课程——选修课程,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多样化课程设置也便于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使个性不同的教师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探索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探索
文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
摘要
学校课程改革包括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和校本课程的资源的开发研究。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整体优化,特别是在科学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近年来在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进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的研究与试验。
作者信息
姓名:杨魏
单位:江西省乐安县龚坊镇龚坊中心小学
职务:教师
电话:***
正文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因此,我校近年来就从这两方面对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优化的探索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并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强调基础性和统一性,但无法兼顾不同地域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更为合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因此,我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的同时,积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优化的探索试验。学校和教师通过调整课程计划和结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个性化的再加工、再创造,使课程结构更符合学生个性、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
(二)我校校本课程系列化的探索
我校在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与试验的同时,积极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校本课程系列化的研究。
我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挖掘教师的潜力,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开发一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目前,一、二年级的科学与社会综合课,四年级的书法课,五年级的美术创意课,六年级的生活技能课,四到六年级的形体课,这些课程都深受学生的喜欢。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思索:怎样才能开发出学生喜欢的课程,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与探索
(一)学校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条件
学校必须立足自身的人力资源、教育资源、学校环境,确立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体现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或教育哲学,否则,学校是不可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
首先学校要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我校在“三个面向”指导下,确立了“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的办学理念,这是我校新世纪办学的指导方针,也是构建我校校本课程体系的依据之一。
其次学校应有一定的课程改革和实践基础。我校作为一所教改试验学校,自建校以来在学制、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整体改革与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规律性的经验。最后要有课程资源开发的保障。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注意挖掘和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其服务于课程改革。
(二)教师参与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如果学校的课程发展有一线教师的参与,将有利于体现课程研制者的意图,有效地发挥新课程的作用。同时,由于教师的参与,课程可能会更为清晰、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与实施。”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只有教师具有有课程改革的正确理念,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三)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专家的指导
通过综合课的研究,我们感到,我校教师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专家携手合作,双方为实现试验目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研讨、优势互补、相互推动,这是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上佳选择,也是一条可取的、愉快的途径。因此,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是局限于学校自己内部的资源,而是要挖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寻求教育专家的指导,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
结束语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和重要标志。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我们能投身这场改革,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坚持采取“学校领导、课程专家、实验教师”三结合的组织形式,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实验为基础,遵循继承、借鉴、改革、融合创新的原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最终会形成具有特色学校的课程教材新体系。
第四篇: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黄阁中学黄翰栋
【摘要】德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实践德育校本课程具有战略意义。文章结合项目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从学校的愿景与使命、学校德育课程委员会的运行制度、学校德育课程方案、德育教学内容改进、德育课程评价改进方案、德育课堂实施的反思与提升等方面进行阐述,深刻认识到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有助于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德育校本课程;实践;反思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南沙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项目”2014课题“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编号:2014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愿景和使命
德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牵涉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课程目标、内容与结构、教学方法与方式的变革。结合项目学校的实际,开展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的项目学校是国家南沙新区的广州市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竞赛,创建了学校科技教育特色。
本研究在已有的科技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开展校本德育课程的实践,通过科技课堂渗透德育教育,以及拓展丰富
多彩的课外德育教育活动,走出一条“文化引领、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之路。
在德育校本课程改革实践中,关注提升德育教师的课程领导力,营造“崇德、博学、求实、创新”的高品质文化氛围,力求达成把学校建设成为“求知探究之园、科普学习之园、师生成长之园”的意愿,并引导全体学生在德育教学活动及科技特色教育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为南沙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增添新的内涵。
二、项目学校课程委员会的运行制度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是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创新。它明确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上的权与责,其最有意义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课程管理的重心下移,赋予学校部分课程决策权。在三
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学校必须依据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计划,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
项目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德育课程委员会,由教导处成员和德育处成员组成。德育课程委员会内设德育课程管理小组、德育课程开发小组、德育课程实施小组,三个小组职责明确,既有具体分工负责,又有共同协作义务。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参加新课改的积极性,我们还吸收一批自愿报名的中青年教师加入德育课程委员会,壮大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核心骨干队伍。学校制定了《德育课程改革实施细则》,要求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德育课程改革与实施。
三、项目学校课程方案
制定项目学校德育课程方案坚持以下原则:一要注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校实际;二要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三要面向全体
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德育三级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一是教学时间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二是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四、努力改进教学内容
学校德育课程规划必然选择好课程,但“好课程”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的,课程的发展没有终点,总处在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换言之,课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就是更好”。当前,在实施德育新课程的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这只不过是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发展中的出现问题。从发展的角度看,由于地区的
差异和各种相关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正常的、难以避免的。因此,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得到解决,在研究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和发展中去解决,这是学校课程规划的一项工作任务。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课程规划就成为必然选择——学校课程规划就是在学校层面上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课程持续改善的重要举措。
德育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对现行教材的灵活使用制定了教学内容改进方案,主要措施有以下方面:①根据“德育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在德育课程中注入时代的主题,如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文明、和谐社区文明、国际化公民意识教育等;②坚持“科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渗透”,在科学课程中注入德育思想教育,如科学家的哲学观、科学实验的诚信、科学德育素养的培养等;③强化德育实践环节,保证学生每学期至少10个课时参加学校“义工活动”的体验式学习;④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以“教、学、做”一体化为重点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如与周边社区、养老院、医院、儿童中心合作建立德育培养中心;⑤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为主线,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德育模块化课程体系。
五、改进课程评价方案
项目学校在德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十分重视评价的功能与作用,课程评价是可以体现学校愿景和评价人的价值观念,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在课程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关注“校本课程实践标准”的建立与使用,关注课程评价的功能与方式的多元化。课程评价的对象包括“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课程要素,根据课程评价的理论,项目学校制定了课程评价表,见表1。
在评价过程中,注意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导师)评价的方式,从“学生学习目标到达程度”、“教师对课程的不断完善程度”两方面进行评价。关注过程
评价,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多元评价”;关注教师的效能评价,通过评价提升师生的能力与发展水平。
六、课程实施的反思与提升
项目学校的区域德育教育定位,将农村学校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特别是德育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发展和实践,是值得各地农村学校借鉴的发展经验,对城市学校的发展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这是项目学校发展中,尤其是在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可推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模式。
诚然,在德育新课程校本化、个性化的有效性实施过程中,区域德育教育资源如何充分开发与有效运用,使它成为项目学校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新的增长点?项目学校对德育教育的区域资源开发,目前主要在“史地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理化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生物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等几个方面。而且有较大的局限性,从南沙区科技现代化产业的大规模迅速发展的势头来看,为
德育特色教育提供更大的空间、更多的领域、更为丰富的资源。因此,要进一步充实与提高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质量。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显示,课程改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特色化,形成高品质的课程文化,培养学生“成人”、“成事”、“成才”,对于项目学校来说,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一定特长和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因此,除了要进一步开发国家核心学科(语、数、英、政、科)的延伸学习“拓展类校本课程”,还要拓展德育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学业发展与身心成长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项目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是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课程校本化的实践,更新了德育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改进
了德育教与学的方法,落实了德育教育管理与发展性评价,促进了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形成了“自主探究、品质课堂”和“自主、灵动、思辨”的课内外学习氛围,提升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参考文献:
[1]冯春鸿.中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2]王红美.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7).[3]张文峰.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4]陈立贵.新时期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文教资料,2012,(1).[5]赵锋.立足中学德育课程平台,培养中学生公民意识[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6]曾秀瑄.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4,(11).(编辑:易继斌)
第五篇: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
农村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实践与研究
张店乡岳楼小学
马京国
[内容摘要]: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逐步引起了课程理论界的重视。许多地方和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逐渐表现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期待。我校在自编英语教材方面,进行了开发和研究,结合学校的英语教学特色,开展小学英语校本课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关键词]:英语 实践 研究
一、研究问题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开发是具体落实教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重要措施,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校本教材是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广阔背景下,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教材进行的适度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更贴近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
我校根据本校实际,在不改变课程总体框架的情况下,根据学校英语教学发展的现状和学生对英语知识的需求,学校组织一线英语教师编写出一本适应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与需要、学校环境的条件与特色,呈现校本化和个性化的校本教材——《校园英语》。以学校地方课程为依托,每周开设一节英语阅读课,现就本教材的使用情况展开研究。
二、研究目标 我校英语校本课程的目标是实用性,口语化和趣味性。从内容编排、选择上,更具有知识结构的广博性和延伸性、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丰富性、英语语言的真实性和实践性、版面设计的独特性以及插图的趣味性等特点。既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又不脱离现行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是现行教材的补充和拓展,形成了既独立又统一的格局。我校的《校园英语》在融合现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适应了学校的环境特色,文化氛围和城市地域特色,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具体目标如下:
1.进一步凸显我校教学特色,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
2.探究《校园英语》教材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以及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兴趣的提升。
3.研究《校园英语》对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提高。
三、研究措施
(一)因地制宜 再现校园文化
我校依山傍海、环境优美、曲径通幽,芳香四溢。一年四季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是一个飘逸着浓郁书香的校园,一个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一个自由、和谐、情智共生的希望之园。在我们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学生每天都在校园里进进出出,但他们却无法用英语描述清楚自己的学校,对于校园文化,学习生活,表述得不是很科学,但孩子对于此很感兴趣,基于这一点,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将学校的文化特色,文体活动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编入教材中,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意识,拓展学生的英语交际面。
我校秉承“以人为本,以爱为源,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发展铺路,为学校发展改革”的办学理念。校园的文化特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编写教材时,考虑到将学校的各项活动编入教材,如:将学校开放日编入4B Unit 7 Our open day,配以学校教学楼的图片,介绍了两座教学楼:云台书苑Yuntai Book Yard和精卫楼Jingwei Building让学生们对自己学习的地方能会用英语描述;学校每年的运动会是学生们最爱的竞赛场,在《校园英语》6B中,Unit 2 More exercise.给学生描述了校园运动会的激烈场景,并能以比较级的句型呈现,这与《牛津小学英语》教材6B的知识点同步,此外,又进行补充:Nancy is good at swimming.就是对be good at的用法进行了拓展,教材编写时既考虑到与原有知识点的对接,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校的跳蚤市场,是学生们喜爱的天地,孩子们将家中闲置的物品带到市场上交易,在4B中的Unit 4 At school market.给学生们描述了如何用英语进行交易的场景,学生们看到了自己的照片“走过 路过 不如看过!看过 赏过 不如买过!”并配以交际用语Can I help you ? I’d like„等,清晰地描述了购物类交际用语;太极拳是我校的特色体育项目,师生们人人会打太极拳,学生们还在多项比赛中获奖,翻开6B书,我们能看到Unit 7 Doing Taiji at Donggang Primary School学生们读到了大家在操场上打太极的场景:Now you can always see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doing Taiji in the school field in the morning.It’ll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at Donggang Primary School„„如此多学习、生活中的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英语的信息量不多,三年级的教材选材时,我们考虑到应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选取了学生喜爱的动物,小猫Mimi和小狗Bobby的形象,以连环画的形式,描述了动物们的生活、学习情况等,并配以色彩鲜艳的图片,增强了趣味性,每课阅读下来,孩子们都能学到很多具有童真、童趣的语言知识。通过类似的拓展和补充,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单词和句子,学会了将生活中的信息用英语进行传达与交流,理解了它们在实际中的用法,能更好的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二)因材施教 运用拓展教材
英语校本课程的落脚点是学生,它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学生进入高年级后,词汇量也随之丰富起来,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英语的能力。我们五、六年级的编写意图,就是在所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改编,然后依此融进与之相关的单元中,目的是以旧知识为蓝本,为新知识作铺垫,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识,让他们逐步养成自学英语的习惯。
在编写中,我们延伸教材文本,充分体现生活的真实性与多样性,合理利用充满情趣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强烈的兴趣与求知探索的欲望。每个单元的话题是学生以前学过的,或是他们能够读懂的与本单元的新知识有联系的。例如5B Unit 1的教学内容是The first day at school.重点内容是介绍所学课程,与现行教材的第一单元话题一致,在此基础上,我们增加了一些新词汇,如:课表中的劳技课Labour等。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并增加新内容,学生很快就能够熟练运用;再如,在Unit 7 A Science lesson 涉及到了昆虫类词汇和交际用语,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点,通过对科学课的描述,教育学生要爱护昆虫,保护大自然,整合其他学科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又如,在6B Unit 4 The seasons一课中,描述了连云港的季节特征:Summer usually comes in June.It is very hot in Lianyungang.Many children like to go swimming with their parents.People like to go to Huaguo Mountain in autumn„Welcome to Lianyungang.这一话题与《牛津小学英语》的6B Unit 5 一课内容相一致,并扩展增添了连云港的地域特点。新课程的宗旨是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每个单元都有学生能读的懂的内容,既熟悉又简单,大大增强的学生的自信心;又相应地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汇和交际用语,学生可以利用旧知识来帮助学习新知识,降低难度,逐步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三)因势利导 转变教师角色
校本英语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它没有现成模式可搬,需要确立领导组织和课程编写人员,要求相关教师要积极投入,主动参与。同时要制订详细的编写方案,并不断修正方案,为达到目标而努力。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要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校本开发的研究者、决策者、执行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在定位了编写目标后,我们组织学校一线的教师,结合新课标、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平时的实践研究,审慎编写。在此过程中,所参与的教师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明确责任到人,制定出详细的教材编写方案,教师们经常利用各种机会交流心得体会,以发挥出更好的能动作用。在初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修改,尽量考虑学生的需求,力争开发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能够充分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英语校本教材。
教师应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多种形式展开调查分析,获取校本英语实施的资料,根据需求不断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通过开发校本资源,创设英语环境和英语学习氛围,帮助学生逐渐视英语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创设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让学生处处感受英语,他们才能自然地融入到英语学习活动中去,不断增强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四)因文而定 初探教学模式
校本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吸收与融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创建适合学生特点的课堂学习模式,并结合三案 六环节教学模块,灵活运用组合式、对话式、比较式、探究式、学科融合式等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选择时要因文而定,更应因人而定、因年级而定。首先,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当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放手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校本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倡合作,鼓励竞争,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其次,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采用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进一步拓展英语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英语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研究效果
《校园英语》教材从2009年9月在我校三至六年级使用,每周开设一节课,经过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浓厚。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喜欢上英语课,喜欢阅读《校园英语》教材。
2、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较快,听、说、读、写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学校开设了《校园英语》兴趣小组,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学生英语水平提高的同时,能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区英语特色活动表演中,我校的《校园英语》汇报表演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剑桥少儿英语》考级中,多名学生取得了好成绩。校本课程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具体的学校和地区环境,突出特色,培养特长,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以促进校本课程的快速健康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效益和人才素质做出贡献。[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2.王斌华 《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 3.王玲莉 《小学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及思考》 《小学教学设计》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