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触角在基层社区的延伸
简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触角在基层社区的延伸
p [论文关键词]法律监督 基层社区 检察职能 和谐社会
检察工作触角的延伸应当以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为目的,以提高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了解度、理解度和参与度为内在要求,通过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能反映检察工作特质的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检察监督的多种实现形式。
一、提出延伸检察工作触角的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在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要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此后,各行各业积极贯彻中央精神,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搭建本行业的维稳平台。中央政法委适时提出了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载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据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察机关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进检力下沉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各级检察机关要站在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度重视检察环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通过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下沉检力,切实把三项重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确保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落实到基层。”各级检察机关根据该意见的精神,广泛开展了维稳工作平台的探索工作,普遍的做法是在镇街设立驻街检察室、检察工作联系点等,希冀通过这一维稳平台,下沉检力,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及时受理群众诉求,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检察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和民生的工作意图。
二、延伸检察触角的新途径
从目前全国各地的实践探索来看,延伸检察工作触角方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设立派出检察室,另一种形式是设立检察工作站。这两种形式各有其优缺点,设立派出检察室的主要优点是: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工作平台统一,便于统筹协调开展各项职能工作;与公安、法院以及行政机关在乡镇设立的派出机构相适应,形成较为稳定的基层权力制约机制。设立派出检察室的主要缺点是设立成本较大,需要规模较大的固定场所和人员配置,受物力、人力资源以及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但是,这个缺点也可以成为压力和动力,推动检察机关不断完善检察室工作,提高检察室工作效能。
设立检察工作站的主要优点在于设立成本相对较小,灵活性较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业务职能,设立相应的工作站,能够做到“小而专”、“小而实”。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设立派出检察室应该是延伸检察工作触角的趋势。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应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先试点再推开的方式稳步推进,避免一哄而上和盲目推进;必须结合较长期的实践经验对其社会效益进行评估,倾听和吸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看其是否真正有利于更为充分的制约基层权力、保障基层群众权益。其次,必须明确派出检察室职能定位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建设。从职能定位来说,目前,实践探索中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专门型,即检察室承担职务犯罪侦查职能,有权独立侦查;另一种是辅助型,即检察室协助检察机关各业务部门行使职能,没有独立办案职权。笔者认为,检察室应采取“辅助型”模式,因为它符合延伸检察工作触角“服务民生”和“权利保障”导向。
通过工作机制的向前向后延伸,突破“就案办案”,实现“案结事了”,使办案过程成为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社会矛盾化解的过程。主要有下访巡访、案件回访、检察建议等几种主要形式,增强检察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方便群众向检察机关反映问题,使检察机关更早、更全面地掌握社情民意,听取案件当事人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提升办案社会效果。同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建言献策作用,扩大个案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从源头上减少、消除产生社会矛盾的机制病因。无论是设立派出检察室还是设立检察工作站(点),延伸检察工作触角,不是扩张检察权力,而是要是以服务民生为导向,以权利保障为导向,以控制基层权力滥用为导向。
三、延伸检察工作触角的意义
(一)延伸了检察触角,搭建了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维稳平台
检察机关在开展驻点工作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金融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严肃查办各类职务犯罪,强化诉讼监督工作,最大限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同时也非常注意延伸检察触角,依托检察职能化解社会矛盾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如罗湖区检察院将在全区十个街道办设立“三合一”的联络点模式,即综治信访维稳联络点、社区矫正检察工作点、“检调”对接工作点三合一,到基层开展阳光检务,接受群众举报、控告、申诉,推行了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社区矫正活动,未成年人相对不起诉的宣教活动,以及犯罪预防、刑事被害人救助、刑事和解、监外执行跟踪监督,开展了案件回访考察机制,预防犯罪工作机制、民事行政检察和解工作机制等。检察机关延伸自身职能,本着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按照三项重点工作的要求,探索出的这些维稳促和谐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了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维护了基层群众的合法权益,从源头上化解了可能产生社会矛盾的因素,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搭建了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综治窗口
检察联络点作为倾听群众和基层意见、了解群众和基层诉求、联系群众和基层的综治窗口,在维稳预警前哨、法治宣传、服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利用检察联络点职能,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矛盾
利用检察联络点“信息触角”的职能,准确把握和依法处理新形势下人民群众
各类诉求矛盾,及时掌握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把容易诱发上访的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
2.充分发挥检察联络点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检察联络点根植基层,对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范围的突发和重要信访事件,检察联络点能及时向基层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出预警信息,并协助调处,为基层分忧。检察联络点依托检察职能,利用犯罪预防部门所具有的防社会矛盾于未然,关口前移的职能特点,积极参与街道、社区职务犯罪多发环节和岗位的专项调查和预防等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了基层司法、执法人员规范执法、廉洁从政,推进了社会管理的法治化进程。
3.积极参与综合治理,依托检察联络点进行法制宣传
联络点结合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展开侧重点不同的整顿、规范和法制宣传活动,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罗湖区人民检察院结合群众关心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珠宝行业犯罪问题等展开了方式灵活、形式新颖的法制宣传。还针对“三打两建”工作深入基层结合检察职能开展专项活动。检察机关紧贴社会实际参与的上述活动,扩大了检察机关在基层群众中的影响力,增进了基层群众对检察工作的了解,树立了检察机关服务大局、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也使很多地方检察联络点的工作纳入了基层工作格局当中,成为“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综治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搭建了“前移窗口下沉检力”的检察工作平台
作为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及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式,联络点的工作得到了各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工作经费、办公场所等方面得到了各级各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的地方在实践的基础上将检察联络点升级为具有独立编制的派出检察室,如海南市检察工作室、江门市驻街检察室的建设。检察联络点的设立,在搭建维稳平台的同时,填补了检察机关在镇街检察权方面缺位的空白,强化了检察机关的对外监督,使检察机关能及时受理群众举报、控告、申诉,拓宽了对内监督渠道,提升了检察机关自身的监督能力和水平。
政法机关中法院和公安以及司法部门在乡镇均有自己的派出机构,即俗称的“两所一庭”,只有检察机关没有乡镇派出机构。这一状况导致广大的基层群众对检察权既不了解也不关心。建立检察联络点,将检察职能延伸到了广大社区和乡村,拉近了检察机关和普通民众的距离,为检察机关依托检察职能开展维稳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四、目前的做法存在的问题
检察联络点发展过程中,在取得各种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工作定位不清,发展方向不明,人员编制与工作现状不相适应等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制约了工作点工作的发展。
(一)工作点工作不具检察特色
从目前工作点的现状看,检察机关依托自身职能开展的维稳促和谐工作不多。以罗湖区检察院为例,目前工作点90%以上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是因经济利益而引发的邻里纠纷、征地补偿、农民工讨薪维权、追索劳动报酬、赡养纠纷、医患纠纷等民事纠纷。这些维稳工作与“大调解”办公室主导下的调解工作基本一致,与人民法院、公安局、司法所开展的维稳工作也基本雷同,这与各个单位积
极响应号召一拥而上参与维稳工作的大环境有关系。但各个部门不管自身职能如何,均在争做大调解办和司法所所做的民事调解工作,导致检察联络点的工作既缺乏亮色,又不具有检察特色。且即便上述民事维稳工作,由于协同参与维稳工作的单位众多,也处于尚需驻点干警主动挖掘才能发现的状态。在检察机关自身担负着繁重的法律监督职能的情况下,将精力放在挖掘本可移交“大调解”办公室处理又参与单位众多的工作上,不应是检察联络点开展工作的长久之计。且将大量精力放在上述不具有检察特色的维稳工作上,还面临如下两个问题:
第一,法律虽然规定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刑事三大诉讼均应行使监督权,但在机构设置上,95%以上的部门均是为针对刑事诉讼活动而设,与民事纠纷有关联的部门仅为民事行政检察和控告申诉部门。要想达到较好的社会效果,检察联络点90%以上的工作都需要仅占基层检察院人员编制5%的干警去完成,这必然涉及到一个人员和工作量的调配问题。
第二,从目前工作点的实际情况看,在党委主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大调解机制中,并没有明确检察机关的主导地位。三大调解中的司法调解也仅指人民法院主导下的调解,检察机关民行检察部门的干警即便参与这些民事纠纷的化解,也仅能以和解的方式进行。而目前法律对和解的方式、和解的效力、和解协议的执行等并无明文规定,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参与和解,本身也还存在诸多争议,这些障碍使目前检察联络点开展的维稳工作存在先天障碍。
(二)编制缺少,人手奇缺
检察联络点的工作是一个基层检察院全院的工作。但目前各基层检察院的编制和人员普遍很紧缺,工作点一般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和人员。普遍做法是将工作点工作作为控申部门的一项业务纳入控申的工作进行考核,驻点工作人员则基本靠各个业务部门的人员兼职。
由于工作点的工作并不是各个业务部门必备的考核项目,因此各个业务部门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增设工作点后新增的日常工作会积压在控告申诉部门,使控申部门在增加大量事务性工作。二是处于一线工作的控申部门没有精力来整理工作点经验和研究检察联络点的发展方向。其他部门的同志虽然相对控申部门的同志更有余力来进行工作点工作的总结和研究,但因缺乏对工作点工作参与的积极性和深入了解,也无法对工作点的工作进行理论上的整理和工作开展方向上的研究。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检察联络点工作的发展。
(三)检察职能宣传不到位
工作点前期开展的工作中,做的最多的是宣传工作。从目前检察联络点开展的法制宣传看,基本上都是结合社会的热点进行法制宣传,或者更进一步,结合当地实际,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这些宣传客观上拉近了检察机关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树立了检察机关亲民爱民的形象。但是,由于这些宣传中对检察职能涉及不多,基层群众并没有因此就全面了解和知晓了检察机关的职能。仍有群众不了解,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有群众到公安经侦部门去举报应归检察机关管辖的贪污受贿行为的状况。这充分证明检察机关依托工作点进行的法制宣传存在着对自身职能宣传不够的问题。
普通民众对检察职能的不了解,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检察机关在工作点的宣传越大,就有越多的非涉检信访涌入检察机关,大量的非涉检信访涌入检察机
关,使人手奇缺的控申部门疲于奔命。控申部门无精力和时间对工作点发展方向进行研究,也没有人员来制定具有检察特色的宣传方案,这反过来又会导致非涉检信访的增加,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维稳信访工作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日渐增多,短期内又无法解决控申部门编制和人员稀少问题的情况下,探索科学的工作机制来解决工作点工作后继乏力和检察特色问题,成为当前之首选。
第二篇:完善派驻乡镇检察室建设延伸法律监督触角
完善派驻乡镇检察室建设延伸法律监督触角
宜宾县人民检察院
建立派驻乡镇检察室,完善乡镇法律监督体系,是检察机关服务大局,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履行监督职能的体现,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需求。
一、设立派驻乡镇检察室的必要性
派驻乡镇检察室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如何看待这一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功能、价值和意义是当前派驻乡镇检察室试点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进一步推动农村检察工作发展,服务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我国《宪法》精神和司法体制改革需要。《宪法》第135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公安机关和人民法院在基层有派出所和人民法庭,那么根据《宪法》第35条规定可引申为检察机关应在基层设立相应的派出机构与派出所和人民法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建立配套的司法监督机构,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从社会控制角度来看,农村社会秩序缺乏科学而完善的法制治理机制,尤其是治理结构中的法律监督权仍处于基本缺失的状态,未能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对行政、审判行为的)分工制衡机制。乡镇、街道等基层检察机构的缺失显然有违《宪法》要求法制平衡和法制治理机制之完整。
(二)建立乡镇检察室是农村发展的需要。做好群众工作成为检察机关新形势下检力下沉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和农业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乡镇财务管理有法不依、农民土地纠纷、基层干部挪用惠农资金等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问题时有发生。公安局、人民法院、司法局在乡镇分别设有派出所、人民法庭和司法所,便于维护基层稳定,服务广大基层人民,而检察机关缺乏派驻基层的组织,缺乏对基层行政人员的法律监督,缺乏对派出所和人民法庭的诉讼监督,法律监督在农村处于薄弱环节。如果不在基层建立检察联络室,检察机关在农村、社区就没有“耳朵”和“眼睛”,听不到群众的呼声,看不到基层社区的矛盾,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就不能落到实处,法律监督就有缺陷和不足。
(三)设立派驻乡镇检察室是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需要。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这些都与农村基层息息相关。没有维护广大农村的和平稳定,没有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管理创新,没有提升检察人员服务基层的能力水平,就没有中国的司法公正与和谐稳定。在农村开辟服务新方法、新途径,是检察机关提升自身办案水平的需要,也是确保完成三项重点工作任务的需要。发展乡镇检察室,发挥检察室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作用,既有利于基层检察机关畅通监督渠道,提高检察机关的基层知晓率和认可度,又可以让检察人员直接面对基层群众,接受他们的评议和监督,提高检察人员法律监督水平和能力。
二、设立派驻乡镇检察室的曲折历程
派驻乡镇检察室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从设立到撤销,又从撤销到试点设立的过程。在试点过程中,个别基层院还专门申请确立了派驻乡镇检察室检察人员编制。
(一)最初设立乡镇检察室时期。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镇检察室相继设立,值得肯定的是,乡镇检察室在基层司法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时的派驻检察室设置的范围过宽、过滥、管理工作薄弱等导致派驻检察室相关工作未能取得实效。90 年代中后期,乡镇检察室纷纷被撤销。
(二)再次设立派驻乡镇检察室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司法实践中已有不少建立派驻乡镇检察室,延伸法律监督触角的实践。海南省检察机关已设立36个派驻乡镇检察室,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和司法保护,并在司法实践中取得了可观的成效。新疆喀什、湖北恩施等地相继设立乡镇派出检察室,为基层人民的权益提供保障。我市长宁县检察院于2010年9月批准设立4个派驻乡镇检察室。
(三)我县设立乡镇检察室情况。我院于2010年制订了《宜宾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联系服务乡镇工作实施办法》。由各部门负责人及检察人员对指定的乡镇进行联系服务工作,定期走访当地党委政府、人大主席团、派出所、司法所、中心法庭及个别村社群众,收集信息和线索。我院设立乡镇联络点并没有落实专职乡镇检察员编制。
三、设立派驻乡镇检察室的几点建议
派驻乡镇检察室经历了设立、撤销、再设立的过程。如今,我国检察机关设立及完善派驻乡镇检察室更要吸取历史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可行的实施方案,杜绝设置范围过宽、过滥、管理工作薄弱等情况。同时,实践中不能因为种种困难而忘而却步。
(一)制定及完善相关法律条文。关于派驻乡镇检察室我国并无法律明文规定,仅有《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2条、《宪法》第135条等有所涉及。《人民检察组织法》第2条规定:如果省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县级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经过人大常委会批准可以在工矿区,农垦区或者林区等建立派驻机构。此处的“工矿区,农垦区或者林区等”应作广义理解。[6]即省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县级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经批准设立派驻机构的地区可以有乡镇等基层地区。我国司法理论界应加大对派驻乡镇检察室的研究探讨,立法机关应结合实际对派驻乡镇检察室加以明确的法律规定,使建立及完善派驻乡镇检察室的司法实践有法可依。
(二)结合实际实施派驻乡镇检察室建设。我国司法资源缺乏,司法资源配置也参差不齐,在设立派驻乡镇检察室需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在不影响基层检察院工作正常开展的情况下建立派驻乡镇检察室,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尚不具备普遍建立检察联络室的,要在重点村、社区设立试点。派驻乡镇检察室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基层检察院更好的履行监督职能服务的,绝不能以牺牲基层检察院工作效率为代价建设派驻乡镇检察室。基层检察院可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及实际需求建立派驻乡镇检察室。在经济发展较快,矛盾较突出,人口较集中的乡镇,优先设立派驻乡镇检察室,以便在我国司法资源不甚丰富的时期满足基层对派驻检察室的需求。
(三)派驻乡镇检察室的配置应满足办公需求。检察室基本配置应得到保证,管理体制应得以确立。检察室办公人员、办公场所、办公桌椅和办公设备应配置完备。检察室人员应为在编人员,其工作日期不得少于一定期限。检察室建立相应管理体制,工作人员应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对应及时处理或上报的情况拖延、工作消极、不认真履行职责等情况应以惩罚。对因自身行为给群众利益造成损失或伤害的,严格追究其责任。对工作积极,工作成效显著的检察室人员,加以奖励等等。
(四)明确派驻乡镇检察室的职务范围,防止设置的范围过宽、过滥以致管理工作薄弱等情况。派驻乡镇检察室是基层检察院在乡镇的派出机构,其人员、场地等配备有限,不能也不可以完全代替基层检察院行使各项职能,必须对其职权范围加以规定,防止其管理范围过宽、过滥,以致派驻乡镇检察室的工作无实际成效。派驻乡镇检察室的职权范围大致可有以下几点:
一是落实法制宣传,开展警示教育工作。部分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对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派驻乡镇检察室深入群众,与群众联系密切,便于开展法制宣传工作。检察室可定期组织法制宣传培训,从基层干部到广大人民群众,将法律法规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警示基层干部廉洁自律、忠诚服务人民,启示基层群众做遵纪守法好公民,并鼓励群众积极检举基层干部的不法行为。
二是履行对基层行政部门、派出所、人民法庭的监督职能。对基层行政部门及其人员的侵占惠农资金等侵犯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加以严格的监督,并配合基层检察院搜集证据,做好群众安抚工作等。对派出所、人民法庭在基层开展的各项工作中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等各方面加以监督。防止派出所、人民法庭滥用职权、执法不严、执法不廉、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损害群众利益,破环国家权力机关在群众中的形象。
三是接收群众的举报、申诉和控告。耐心接待前来举报、申诉和控告的群众,将涉检举报、申诉和控告等职权范围内的案件及时向基层检察院汇报。将检察机关职权范围外的举报、申诉和控告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并监督其答复工作的开展。同时,还要接受群众的法律帮助需求,提供相应的法律咨询,切实为群众的困扰提供帮助。检察室深入群众,应积极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并定期向上级反映。
在建立派驻乡镇检察室的实践中,海南等地已初具规模,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应多借鉴其成功做法,同时结合本地实际,从实际出发建立派驻乡镇检察室,满足基层需求。
第三篇:延伸基层党建工作“触角”
延伸基层党建工作“触角”
今年30岁的张天陆在丹东市振兴区临江街道做组织委员已经有几年了,如今她有了新的岗位――振兴区基层党建工作第一指导站站长。“指导站共7人,负责指导3个街道的党建工作,跨区域、有专人、有分工、有职责,这让基层党建有了抓手。”张天陆说。“公益课堂”“微型党课”、在职党员进社区“圆梦微心愿”志愿服务活动……第一指导站除了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外,指导员们纷纷下到街道和社区,指导党组织书记逐条列出清单式党建任务,明确目标责任、完成时限和具体措施,推进党建工作任务落实。
而这只是丹东市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扎实开展工作的一个缩影。根据省委精神,丹东市建管并重,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建设又好又快
丹东市建起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33个
让上级部署的党建任务在基层“落地生根”,首先就要把指导站建起来。丹东市迅速行动,强力推进,从2014年10月开始,以凤城市为试点单位,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指导站的建设工作,先期探索建设了4个区域性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两个月后,丹东市按照有利于工作开展、日常管理等原则,每3―5个乡镇(街道)设立1个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并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相对集中的区域,组建工业(产业)园区指导站。
目前,全市共建立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33个,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和有关产业园区,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贯通的基层党建工作指导体系。此外,宽甸满族自治县县委组织部在部内专门设立1个党建工作指导总站,负责对各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的管理和服务。
在人员配备上,丹东市委按照优中选优原则,严格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素质好、懂党建的党员干部充实到指导站队伍中来。为解决站长选配编制职数不足的问题,市委组织部与市编委办积极沟通协调,按照乡科级副职级别,专门为8个县(市)区新增了16名基层党建指导站站长职数,其他站长和在职工作人员的配备,均在各县(市)区现有编制和职数内统一调剂。目前,全市33个指导站中,有24名站长之前是县(市)区委组织部门的干部或担任过乡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103名工作人员中,从近期退出现职的党员干部中选聘的有15名,从县(市)区直机关优秀年轻党员干部中选派挂职的有16名,基层一线专门从事基层党务工作的有36名,并从基层吸纳部分党员志愿者作为基层党建工作指导员。
在工作保障上,每设立1个指导站,由省管党费补助2万元,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补助纳入市、县(市)区财政常态化预算。指导站的办公地点依托中心乡镇(街道)设立,指导站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必要的办公设备等。丹东市每个指导站在省管党费补助的基础上,市、县两级党费又补助1万元,东港市还为指导站聘用的退休干部每人每年补贴1.2万元,并为指导站每年补贴工作经费5000元,由组织部门统一管理核算。
在职责任务上,明确要求指导站在县(市)区委组织部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是指导乡镇(街道)党委及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落实上级党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部署要求;指导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做好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对基层党建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定期向县(市)区委组织部汇报工作,提出工作建议;同时,完成县(市)区委组织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管理严中有细
打造一支本领过硬的队伍,健全一套系统严密的制度
建起指导站,只是走好了第一步。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创举,工作人员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摆在面前的这一系列问题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丹东市坚持教育培训、建章立制、严格管理三措并举,推进党建工作指导站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规范运行。
为使全市指导站切实发挥基层党建“一线指挥部”作用,丹东市采取岗前培训和集中轮训的方式,加强对指导站站长和党建工作指导员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业务本领和履职能力。今年6月中旬,结合举办社区党委书记、副书记培训班,同时对全市33名指导站站长和部分工作人员进行了系统业务培训。各指导站通过创办党建论坛、采取以考代训的方式,对区域内的村、社区及非公企业的党务工作者和党建指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发放《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组织培训解读,做好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等工作。
为规范工作运行,丹东市建立健全“2+3+1”制度,即指导站站长列席县(市)区委组织部部务会制度,参加所指导乡镇(街道)党委研究党建工作会议制度,指导站每周一次例会,每月一次调研,每季一次情况分析,每半年向县(市)区委组织部汇报等制度,进一步理顺了指导站与县(市)区委组织部、乡镇(街道)党(工)委和基层党建工作指导员的关系,形成界限分明、职责清晰、管理有序、协调顺畅的运转体系。
凤城市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规范化运行机制,首先集中打造成立较早、基础较好、人员配备较强的第一指导站,使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每月由第一指导站制订月工作计划,发至全市各指导站供学习借鉴;每月总结经验做法,形成动态信息报凤城市委组织部,发到各指导站,方便相互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凤城市还制定了“四个一”工作制度,即实行每半月召开一次党建工作指导站例会,每月开展一次调研,每季度反馈一次工作意见建议,每半年汇报一次工作,确保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开展工作有目标、有方向、有抓手。
全市建立动态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加强对党建工作指导站的日常管理和跟踪指导,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开展。部分县(市)区还建立微信群等平台,不仅及时将上级文件精神、工作资料进行传达,还将各指导站的经验做法宣传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织密”党建工作网
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指导检查基层党建工作落实
丹东市注重发挥党建工作指导站优势,引导指导员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发挥应有作用。今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市委书记孙兆林到8个县(市)区进行调研,现场对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建设提出具体要求。东港市采取“五定”模式,要求指导站当好“四大员”,即领会上级精神,当好组织工作的“守门员”;结合各地实际,当好基层党委的“指导员”;注重调查研究,当好党员群众的“服务员”;善于总结提炼,当好党建工作的“宣传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经调研也就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6月11日,凤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第一指导站站长苏安辉等一行到绸厂社区对社区党建工作进行调研指导时如是说。丹东市各指导站把摸清基层组织建设底数作为第一位任务,普遍深入所辖区域,开展调查研究,把所辖区域内基层组织建设现状摸清搞透,建立村、社区、“两新”组织党组织工作台账,做到底数清、任务清、状态清,方向明、措施明、责任明。
在指导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过程中,发现个别村级党支部建设存在不规范问题,党建工作指导站按照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运行规范、活动经常、档案齐全的要求,指导各党支部切实加强规范化建设,提升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筑牢党的最基层组织。
“组织部门统筹指导、区域党建抱团聚力。”为使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区域指导效应最大化,丹东市振兴区有效整合区域党建资源,以开办“党员活动站公益课堂”为契机,选派优秀党建指导员深入到各社区宣讲党建理论,从原来的本站辖区内宣讲拓展到面向全区普及巡讲。目前,“公益课堂”已开办4期,为地区广大党员群众提供优质课程88堂,深受党员群众喜爱。改变了以往各指导站和乡镇党委、街道党委“自扫门前雪”的局面,形成了区域内党建互联互通,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初步展现了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的活力。
有指导更有督导,要协调还要检查,指导站充分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各项任务落地生根。今年4月,丹东市委组织部结合基层组织调研督查工作,成立了3个督查组,先后督查了20个指导站,重点对党建工作项目化和党建特色载体建设等进行检查指导。
眼下,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分布在丹东大地上,每一个都延伸出许多触角并向周边辐射,进而连成一片,形成整体覆盖,以指导站为节点织成的党建工作网,“网”实了党组织工作,也“网”住了民心。
第四篇:拓宽服务领域 延伸服务触角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社区志愿者行动
拓宽服务领域 延伸服务触角 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社区志愿者行动
—灌云县伊山镇昌和社区志愿服务情况介绍
昌和社区成立于2012年,占地1.5平方公里,3100户居民,1.1万人口,有四个居民小区和一家购物中心,四家驻区单位。一直以来,昌和社区都十分重视志愿服务工作,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居民提供服务为宗旨,以弘扬志愿精神、提高居民素质为目标,以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和六支服务队为组织平台,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和社区组织的积极作用,把加强志愿服务工作与建设和谐社区、开展慈善公益事业、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使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切实为建设和谐社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近年来,昌和社区的志愿者工作注重在工作思路上求新,在内容形式上求活,在活动实践上求实,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打造出“五联齐发”(领导联席、党员联管、资源联用、活动联办、环境联抓)、“先锋舞台”、“三级网格化服务”等一系列优秀志愿服务品牌和“爱心助残”工程、“家庭医生”、“养老照护”等精品服务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昌和社区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志愿服务社区”、“灌云县优秀志愿组织”等荣誉称号。
一、强化组织建设,健全服务机制 昌和社区坚持按照规范化的标准加强志愿者组织建设,按照全员参与的原则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按照无缝隙覆盖的目标加强志愿者网络建设,建立起由6支志愿服务队伍组成的志愿者服务站、300余名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工作运行管理体系。
(一)加强站点建设,完善志愿服务网络
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点是组织、协调和开展志愿服务的基础,是社区志愿服务有形化的体现。目前,昌和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由社区工作者和青年志愿者专门负责志愿者工作,按照“有场所、有标识、有队伍、有制度、有档案、有管理、能服务”的“六有一能”标准设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逐步健区志愿者服务站(队)的联系网络,确保各项志愿者活动运转正常。
(二)加强注册管理,壮大志愿服务力量
2013年起,社区开始志愿者注册工作,采取自愿报名为基础,项目招募和活动招募为主的志愿者招募方式,在辖区累计注册志愿者300余名。为强化信息管理,在全县率先运行微信管理平台,以便全面掌握每一名注册志愿者的服务技能、服务特长和服务意向等情况,帮助志愿者合理、规范、长期地开展服务。
(三)加强机制建设,确保志愿服务质量
一是建立志愿服务评价机制。由志愿服务认证员和服务对象分别填写志愿者所提供服务的时间、内容、工时并定期反馈到其所在单位,以利督促,保证实效。
二是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每年定期对社区志愿者活动达到既定标准而且工作有创新、有成效的志愿者集体及个人给与表彰奖励,并把个人的志愿服务时间存入“志愿服务银行”,在其本人需要帮助时,可以根据本人服务记录,优先获得其他志愿者提供的服务。
二、强化资源整合,拓展服务领域
昌和社区把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志愿者活动开展的动力,紧紧围绕和谐社区建设,在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扶老助残、慈善救助等方面,整合优化服务资源,精心设计服务内容,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志愿服务品牌。
(一)拓宽服务领域,工作中突出一个“广”字。几年来,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依托社区阵地成立了学习兴趣班,吸引更多热心社会公益、乐于奉献、学有专长、富有爱心的同志加入志愿者队伍。在省级卫生城市创建中,适时成立了梅花环境服务队、养老照护服务队,在创建期间,他们积极参与日常义务保洁、重要节点环境维护、重点时段攻坚,通过他们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创建工作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自身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开展“真情助困,爱心奉献”、“我为弱势献爱心”等活动中,共为22个贫困家庭送去生活用品和慰问金共计5000余元,捐款1.2万余元,为社区“爱心超市”捐衣物100余件、书籍300余册。
(二)强化服务内容,工作中突出一个“深”字。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坚持利用节假日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近6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在开展过程中,我们力求各项活动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讲求实效,使活动主题设置能够适合不同年龄和不同层次的志愿者需要。例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社区组建了由60余名青年志愿者组成的5支青年突击队,积极配合城管、环卫等部门,对影响市容市貌的非法小广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进行集中整治清理,使社区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在学雷锋日、世界环境日、重阳节等节日和纪念日期间,组织广大志愿者积极投身“背街小巷”整治工程、法律咨询、医疗服务、家电维修、科普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先后慰问困难群众27名,开展进社区义诊活动12次,免费为年老体弱群众检查身体和发放药品200余人次,向社区留守儿童送去书包等学习用品价值3000余元,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三)完善服务网络,工作中突出一个“实”字。近年来,社区志愿者服务站把构建社区和谐作为己任,建立了社区、小区、楼道为主体的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在治安上推行联防,在环境管理上实现共建。在每年的3月和6月,维权服务志愿者们结合社区举办的活动开展法律咨询、培训、援助、纠纷调解等工作,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营造懂法、守法、用法良好社会氛围。志愿者们还积极协助政法部门做好“打黄”、“禁赌”、“禁毒”等工作,专门建立法制宣传服务队,为居民提供法律帮助,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网格化管理为实现全方位社区治理搭建了有效平台,昌和社区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的良好局面。
三、坚持文化引领,挖掘提升内涵
(一)以构建“和谐伊山”为切入点,为志愿者提供精神支撑。为构筑志愿者的精神支柱,创新建成“先锋舞台”,让党员走上台,讲自己入党、学习等故事,用身边人、身边事感染教育党员。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开展“我是伊山人,我爱大伊山”演讲比赛、“我为社区献一计”等系列教育活动,加强和提升志愿者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以打造特色活动为突破点,不断完善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举办“真情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志愿服务先进事迹报告会,近百余居民听取了报告会。通过丰富多样、形式多彩的宣讲活动在居民中宣讲志愿者事迹,掀起学习热潮。同时也使广大青年志愿者了解生活、感悟幸福、热爱生活,深切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以营造文化氛围为着力点,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为培育文化人才,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社区志愿者工作站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参加“和谐社区大家建”、“昌和社区是我家”等活动。平时,社区志愿者工作站都建立了书屋,开展“三个一”活动,即选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心得、长一份知识,提一分能力,营造了学理论、增才干、讲贡献的氛围,为志愿者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平台。
在今后的工作中,昌和社区将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社区志愿 服务工作,健全社区服务体系,依靠社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不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形成平等友爱、尊老爱幼、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弘扬“出入相邻、守望相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能力,在社区形成浓厚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第五篇:简论社区纠正办法在基层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简论社区纠正办法在基层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论文摘要 社区矫正办法实施已久,然而基层的社区矫正对象的增多,基层司法行政人员的缺少及经费的不足,社区矫正办法的迅速发展,使得矫正办法在基层实施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其办法的实施和发展,针对基层实施办法中的这些问题,本文想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论文关键词 社区矫正 实施办法 司法行政机构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及意义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对象,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对象住所地或行为地实施服刑,在判决、裁定,决定,确定的期限内实施的,教育、改正犯罪行为的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和适应社会的刑罚活动。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不仅紧有利于落实党的宽严政策,而且体现法治的人性法、和谐化。
(一)实行社区矫正是和谐法治的体现
实行社区矫正是根据宪法,法律,基本法的汇总和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情况,科学的运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理论,结合我国的犯罪实际情况实施的,充分运用法治人性化,法治和谐化,法治合理化,感化犯罪的思想根源,努力实现和打造和谐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社区矫正的社会化
相对于较轻处罚的犯罪分子,思想悔改比较容易,刑期较短,社区矫正是对较为轻微的犯罪人采取的一种非监禁的行刑方式,通过社会化、法制化和人性化的矫正方式,反之呆在监狱,整天眼目围墙,罪犯云集,容易引起罪犯的第二次犯罪,不利于法制的体现。
(三)实施社区矫正的社会价值
社区矫正作为刑罚的减轻化有效地使服刑人员得到适当的惩罚,也使得服刑人员的自尊心的到了提升,让阳光充分照耀服刑人的身上,使得社会更加公正,公平,做好社区矫正工作,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是充分运用社会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对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假释及监外执行等各类对象管理和改造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实施中的问题
(一)司法行政机关的职权不明确
依据最高法和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社区矫正办法》,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社会工作者和自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很明显社区矫正机构都是由司法行政机关的社区矫正机构承担着监督管理工作,承担着监督和管理就一定会在管理当中给与一定的处罚,而办法二十四条规定: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监督管理或者人民法院的禁制令,依法应当给予治安处罚的有公安机关处罚,要是违反其他处罚的司法行政机关有没有权利进行处罚,没用规定,《社
区矫正实施办法》第27条之规定,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实际工作中,按哪个规定执行存在争议,且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执行收监罪犯没有法律依据,工作人员要承担极大的法律及人身安全问题,职权没有明确说明,将会使执法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出现很多视而不见,不如实上报,职权不统一,且没有固定的统一办公场所,各部门为了自己利益,对做好这项工作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反而使工作复杂化,最后司法行政部门也只能因陋就简,这样在司法行政机关实施社区矫正的时候都会有一定的困难,违背于社区矫正办法实施的精神。
(二)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人员和经费不足
社区矫正其实减少监狱,公安机关的工作量而使司法行政机关工作量增大,司法行政机关要协调与法院、检察院、监狱、公安局等部门的工作,首先要增加工作人员,增加了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量,不增加工作人员怎么能完成工作,要协调各个机关的文书工作,人员办理等情况,大大增加了司法行政机关办案工作量,但是司法行政机关本身肩负着,普法宣传,公证管理,律师,法制教育,等工作,增加了业务而没有增加专业的人员。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中,规定财政部门的职责时,只是说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没有说明每个社区矫正对象的经费怎么使用、使用的条件、使用时间、申请的程序,及使用的主体,现在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有的工作人员要为矫正工作中必要费埋单,致使他们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司法行政机关评估制度不健全
调查评估是社区矫正工作与审判工作协调的重要环节,依照联合下发的办法规定,有司法行政机关作出相应的评估,办法第四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目前,监狱的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法院判决的缓刑,都应该委托司法行政机关对罪犯在社区是否有不良影响进行评估,应当参照评估意见决定是否办理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这样基层司法所就起到了评估的作用、了解了罪犯的悔罪态度、家庭状况、社区环境、对社区是否有重大不良影响等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为罪犯接受社区矫正提供了良好基础。实际工作是,法院系统判处缓刑、管制或者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大部分不会委托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调查评估,即使少部分委托调查评估的,判决时,也很少采纳评估意见,甚至先判决后评估,使评估流于形式,致使这部分人员被判决后管理难度加大。但是没规定怎么委托,委托哪个方面事项,是用什么程序,没有统一的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哪个机关统一委托都是空白,致使司法行政机关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有的时候所做的评估都不符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监狱的要求,要使实施办法评估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制定一个评估机构办法,详细规定评估的一些内容,使评估得到充分的利用,使评估更好的运用到社区矫正办法的实施中。
三、社区矫正在农村的实施
(一)实际工作中社区矫正在农村的实施情况
以河南省豫东为例,在县司法行政机关监督管理下,由乡司法所承担主要的监督和汇报,管理。农村地广人稀少,居住人口较分散,一个乡就有20多个村,而一个乡镇只有一个司法所,人员又少,根本不足以服务社区矫正工作。这样以来司法所承担着艰巨的工作量,必须从乡镇到村,到人,路途远,只有少部分对象去社区矫正点,致使形成司法所通过电话联系到社区矫正的对象,有的社区矫正人员在不提前申请的情况下去外地打工,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电话也是最好的办法了,从实施到现在逐步形成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到矫正对象住所处去了解情况,再加上经费不足,申请程序不详,由此以来一定会形成放任,不管,少管,思想汇报不及时,不按时到指定地点报到,只要不违反法律,期限届满就结束,这样的社区矫正显然不能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办法的实施,使得社区矫正办法在农村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也影响着社区矫正办法的发展,违背了社区矫正的精神和效果。
(二)社区矫正在农村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基础农村对社区矫正的认识不够,农村地广人稀,社区矫正人员到乡镇报到后就回到村,村民和村委会都是乡邻乡亲,显而易见他们对于他的日常工作汇报不真实,甚至有的已经外出打工,监管资料还在户籍所在地,这样以来给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管带来了很大的误解,致使司法行政机关作出错误的决定,事实原因是因为基层人民和村委会对社区矫正的认识不够,理解不深刻,学习不到位,其次基层司法监管体系混论,办法规定有地方乡所承担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监管,但是由于路途远,人员少,经费不足,都是和村委会,社会志愿者等联合的,他们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方案和可行的计划,体系不健全,行为不统一,执行力度差,管理松散,最终达不到社区矫正的效果。最后宣传不到位,基础司法行政人员有的本身不是法律专业人士,对社区矫正了解不够深刻,宣传是实施社区矫正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只有基层管理和村委会,社区矫正人员,支援者通过宣传,学习,等了解,深刻体会社区矫正的意义和任务,才能更好的管理监督和服从管理,只有通过宣传才能使社区矫正更好的得到社会的认同。
(三)农村实施中的解决办法
首先大力宣传和学习社区矫正办法,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社区矫正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社会大众的参与和支持。目前很多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还不够支持,参与热情也不高,制约了社区矫正的实施。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深入广泛宣传报道,以提高全社会大众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正确认识,一个适合人们遵循的法律需得到人们的知晓,所谓无知者无罪,就是没有做到宣传,只有都知道社区矫正是干什么的,该怎么做,做的如何,才能达到社区矫正的直接目的,通过社区矫正组织进行的社会化的教育,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只有通过宣传才能达到社区矫正的最终目的,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次,设立农村社区矫正服务点,是矫正对象不脱离社会化,基层社区矫正人员都来自农村的较多,都是学历不高,经济不好,为了方便社区管理,设立社区矫正服务点有利于矫正对象不脱离原来的生活居住环境使其不与社会脱轨,方便矫正对象学习,汇报工作,及时到服务点参加学习会议,更有利于管理人员集中矫正对象,最后,组建农村社区矫正监管委员会,利用邻村合并由司法所承担基层社区矫正委会的领导,由几个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为成员,再加上支援者和其他社会专业成员共同组建基层社区矫正委员会,负责基层农村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教育,引导,帮助等工作,这样既可以方便司法所得监管,也能使矫正对象减少自身的压力,在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上有很
大的优势,所以通过基层管理,管理基层是最好的方式和途径,使得职权集中,职责明确,管理方便,实施顺利,达到社区矫正办法的目的。
四、对社区矫正的建议
基层社区矫正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系统任务,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走专业人员的管理,用财政经费的支援,聘请专业人员,组建基层社区矫正委员会,加大宣传力度,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精神,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道路,通过积极的宣传,认认真真的贯彻于落实,动员所有社会的力量,组织矫正对象学习,帮助矫正对象改正思想,通过,学习,教育帮助,达到社会法治理念的目的,构建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法治中国梦,实现法治人性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