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李鸿章》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0:4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原来李鸿章》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原来李鸿章》读后感》。

第一篇:《原来李鸿章》读后感

落日孤“鸿”

——读《原来李鸿章》有感

起家源自淮军,没落始于甲午。在这部讲述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书本中,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大家所认为的卖国贼,而是一部关于李鸿章的又悲又壮的历史。

其实李鸿章原名章铜,后来其父李文安改其名为鸿章,希望他能“鸿图大展,文章经国”。李鸿章果然没有辜负其父的殷切希望,二十四岁便成为安徽最年轻的翰林,日后更是鸿图大展,只不过李鸿章并没有“文章经国”,可以说,他大半生的心血,都花在了洋务身上。

点评这样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并非易事,有人认为他毁誉参半,有人则认为是他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将其视为不折不扣的卖国贼。其实,毁也好,誉也罢,总有些史实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

沉暗暗的大清帝国,涌进来的每一缕新鲜空气,都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密相连。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列强强大的海军力量,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官员首先提出加强海防。而“阿思本”事件之后,又是李鸿章首先提议建立海军衙门并且一手创建了近代中国最强大的一支水师——北洋水师。

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巩固国防,同样是李鸿章主持成立了上海炸炮三局,江南制造总局。

在那时,许多官员甚至是皇上都认为西方的洋枪洋炮洋船是奇技淫巧,不值一学,也许只有李鸿章能真正正确的对待这些所谓的“奇技淫巧”吧。

那个时代的中国,每一步改变,都要面对重重阻力。只有李鸿章勇敢的逆着顽固派的重重阻挠,硬生生的把西方的先进技术搬到了中国,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冒着“惊民扰众,变乱风俗”的说法,天津电报局成立了;顶着“抢夺天地之精华”的舆论压力,开平煤矿开挖了;顶着“惊动龙气,扰民伤财,为西方列强至侵略大开方便之门”的风险,唐胥铁路铺设成功了。同样是在李鸿章的倡导下,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国了,而在这批幼童中,不乏詹天佑、唐国安等这样优异的人才。那时的李鸿章,抛却其与顽固派以及洋人的一些小的过节,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但李鸿章在洋务上真的成功了吗?这个问题我们不好下定论。但李鸿章毕竟是在一个曾经的风气未开的中国,他创办的北洋水师内部人员几乎是清一色的旗人,组织涣散,训练技术落后,其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的结果更是令人惋惜。而江南制造总局生产

—1—

效率低下,成本又高,内部人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最后同样以破产告终。其所创办的电报、矿业、轮船招商局等企业多半也没有逃脱如此噩运,实在令人惋惜。梁启超所云“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用在此处确实也不无道理啊。而连李鸿章自己也承认,他办了一辈子的事,都是纸糊的老虎,虚有其表,只可敷衍一时。李鸿章对洋务之遗憾,由此可见一斑。

除却这一缕缕短暂的新鲜空气,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悲伤、沉痛、屈辱的记忆也同李鸿章这个名字紧密相连。

每当清朝战败,要签订不平等条约时,首当其冲的人总是李鸿章。而李鸿章则俨然因此成为了历史的替罪羊,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甲午战败,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没有发挥威力就全军覆没,李鸿章因此“痛哭流涕,彻夜不寐,愤不欲生”。他也因甲午战败被革职。而当中日要谈判时,慈禧最先想到的还是李鸿章,她当即决定启用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而后来有人也如此评价此事:中国的政治实在民主,前天是权倾一时的重臣,昨天就变成罪该万死的误国蠢材,今天又成为代表大清帝国谈判的代表。

而李鸿章到达日本马关后,便开始据理力争,极力维护国家的主权。他甚至在马关遭遇了刺客的袭击,尽管如此,他还脸上缠着绷带坚持和日本人谈判。那时的他已经年逾古稀。最终,李鸿章虽然把大沽、天津、山海关等地争取了回来,但对辽东半岛、台湾岛等地却无能为力。回国后,李鸿章瞬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罪人。而这些人是否知道如果没有李鸿章,整个山海关、大沽甚至包括天津都将成为日本人的地盘,是否曾想象一个古稀老人,脸缠绷带同蛮横的倭寇争取主权的场景。

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西安,他们首先想到的出面调停的人还是李鸿章。而这时的李鸿章远在广州而且已经病入膏肓。临行前,他感叹道:“我尚有几年?一日合上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而李鸿章的此次北上,果然使他一去兮不复还。李鸿章来到天津,看到昔日熟悉繁华的天津城已是残破不堪,不禁失声痛哭,而他在北京的待遇,顶多也就算一个受到礼遇的俘虏罢了。就这样,这个垂暮之年的老人,拖着衰朽的身躯,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而在他给光绪帝的奏折中,他写道:“臣等俯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这样一位老人,在写下如此文字时,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恐怕是我们这等人无法体会的,也许是自责,也许是无奈。

而就在他签订《辛丑条约》两个月之后,李鸿章便带着无尽的遗憾与伤心离开了

人世。

每当清廷把这个巨大的帝国毁灭的边缘,他们最先想到的人总是李鸿章,他们想要得到的总是从天而降的好消息,却未曾见过这个老人在面对蛮横无理的列强时的渺小与虚弱。于是他们一次次的将其革职,又一次次的把他推向风口浪尖,他便一次次的曾为了国人眼中的卖国贼。于是李鸿章便像清廷、帝国主义乃至国人之间的玩物一样,而这个“玩物”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的一生算不得成功,但却是绝对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鸿章在德国会见俾斯麦时曾得意地说:“有人恭维我为‘东方的俾斯麦’。”而俾斯麦却答道:“但我却很难被称为‘欧洲的李鸿章’啊!”这足以见得李鸿章在当时国际上的地位。其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李鸿章在外交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在李鸿章接手“天津教案”事件之初,曾国藩曾问他:“你准备如何同洋人交涉?”李鸿章先是谦虚一番:“学生正要向老师讨教呢。”随后李鸿章又说到:“同洋人交涉,我首先要向其打起‘痞子腔’!”曾国藩大怒道:“痞子腔?你倒打给我瞧瞧!”随后曾国藩说:“同洋人交涉,关键在于‘诚’。洋人也是人,只要以诚相待,一定会令其感化。”

曾国藩身上流露出的还真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精髓,而在外交上,曾国藩的“诚”却往往适得其反,令洋人得寸进尺。而李鸿章的“痞子腔”则着实为他赢得了些许尊严。

1897年李鸿章接见法国公使施阿兰,这个施阿兰少年得志,根本没把李鸿章放在眼里,态度极其傲慢。而在交谈几句后,李鸿章突然问道:“阁下今年贵庚?”施阿兰一愣,告诉李鸿章自己的年龄。李鸿章缕一缕胡须,大笑道:“你和我的孙子同岁啊!我在巴黎曾和你的祖父谈得很投机,不知你是否记得?”施阿兰自讨了没趣,此后见到李鸿章便异常恭敬。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位有天赋的外交家,若不是生活在积贫积弱的中国,也许会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外交家。而这也恰恰反衬了李鸿章命途之悲。

在近代中国,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领袖之一,在开辟新风气引进新技术方面功不可没。他用自己开明先进的思想揭开了罩在中国上空几千年的沉浮而坚固的幕布,放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这股新鲜的空气让进取之人兴奋不已,让退缩之悲恐慌惊诧。而面对朝廷内部的腐朽与管理机制的落后,李鸿章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亲手创办的企业一个个的走向夭折。这不可不说是令人悲痛的。而李

鸿章一次次的成为历史的替罪羊,引得谩骂之声接踵而来,他便是有千万般的外交手段,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也是无法施展的。我们也只能奇李鸿章之才而悲李鸿章之遇了。

第二篇: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传记的读后感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尤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是李鸿章临终前的诗。他是中国晚清时期一颗闪耀于苍穹的闪亮星星。李鸿章并没有完成清朝的中兴大业,而《清史稿——李鸿章传》评曰:“中兴名臣”。此评价过高了,但李鸿章的功绩在我看来确实可以成为一代名臣了。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位极人臣,但是他不能主导中国历史命运,他的那些头衔其实只是些幌子。所以,但凡称他为权臣,应当只是个表面现象,近代史上李鸿章种种政治行为不过是皇权的旨意。李鸿章当时慨然曰:“国步艰难,和局之成,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宁死无刺割。之明日,或见血满袍服,言曰:此血所以报国也。鸿章潸然曰: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从上面亦可看出李鸿章签订条约之伤心痛苦,即使舍掉生命而对国家有所好处也在所不辞。其实签订条约之事,并不是李鸿章做得了主的。在《马关条约》签字之前,李鸿章已电报过清廷,是诸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议后决定签字的。再看李鸿章的地位也无权签订条约。

李鸿章被梁先生认为是有苏秦张仪之辩才的外交家,但是作为不幸时代之中国大臣,中国缺乏强大的国家综合力量,其外交行事便不得不以妥协来求得中国安宁。其主张可以被理解,但大多数国人并不耻于此,往往诟病于李。李的外交思路固然可取,但是往往拘泥于此而不敢有所突破,以至于出现不败而败得惨事。但是李鸿章不能主导整个中国的行政大事,即使他对洋务运动倾注心血,力图改变中国国运,但是往往遭受集权力量的牵制,有志而不得伸。同样,李鸿章签卖国条约其实无外乎西太后懿旨,李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尽量减少中国的损失。李鸿章与各洋务大臣起办洋务,原来也是以消灭太平军与捻军的手段,而且近代以来外患不断,必然需要加强军事武备,以备国防。故而起办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李鸿章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从这里可以看出李鸿章希望改变科举制度,从只考八股文到选取“制器之人”。希望为国家网罗更多的军事、科技、经济等各方面人才。后来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强”。但是清朝已是大厦将倾,再进行变革也是无力回天,正如李鸿章自己说的那样:“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装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所以在甲午中日战争时,北洋海军一触即溃。随着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可圈可点处甚多,但是在封建皇权的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却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但后世对李鸿章的评

价偏颇极大,往往把李鸿章的脸谱化为卖国贼。这是和历史不符的。李鸿章被清政府倚为“中兴名臣”,毕生以维护封建王朝为己任,镇压过太平军,捻军,签订过一些屈辱性的条约。但也要见证李鸿章在历史中的另一面,开展洋务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中国接受并传播先进的军事、科技、经济等思想,使中国产生了一大批“洋务新秀”,如詹天佑等。李鸿章利用“一个国家牵制另一个国家”,避免列强肢解中国,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地崛起复兴保留了一份坚实的基础。所以他称得上是中国近代的一代名臣!

第三篇:《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有感

未读此书之前,我视李鸿章为懦弱卖国之人,因其所签的诸多不平等条约。然而读完此书后,我的态度大有改观,李鸿章对晚清实所谓鞠躬尽瘁,若换作他人未必达此效果。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晚清40 年的历史。要了解晚清的历史,读此书也受益匪浅。

梁启超在本书中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李鸿章的一生进行了描述和评价,使后人能清楚的了解晚清重臣李鸿章。本书内容上共分为十二章,于绪论部分表明了梁启超对于李鸿章的态度: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于中间十章分别介绍了李鸿章的社会位置、李鸿章未达之前及其时中国的形式、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未路。并于结论中将李鸿章与古今中外人物进行了对比,更加深刻的分析了李鸿章。

做为政治家,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来多的杰出人物之一。张之洞、梁启超都认为李鸿章的见识超出同侪,他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李鸿章一生中除了签各种条约做各种外交外,最大的贡献无疑是兴起洋务运动。即其所创办的各种工厂以及派学生游学外国之事,不仅认识到只有强大才不会被挨打,还为当时的中国培养出一批有用之才,尽管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他先进的想法的确给这个似乎昏昏欲死的大国带来一丝的希望。

做为外交家,虽然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但这是在国力最弱的背景下据理力争所能取得的最佳方案,若让一人去背负整个国家的责任岂不有失公正?在当时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状况里,李鸿章机智斡旋处理了很多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在不断的巨大失败和微小的胜利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手段。

总之,《李鸿章传》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让我们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学会一种分析社会分析人物的方法,并警示我们兴国强国避免悲剧再度上演。

第四篇:时势造英雄----《李鸿章传》读后感

时势之英雄 《李鸿章传》读后感

邵世鑫

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四班学号:3009207100

时势造英雄

----《李鸿章传》读后感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协助康有为等人发动“公车上书”。于年作《李鸿章传》,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后人解读了李鸿章。

正文: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号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末重臣,洋务运动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推崇“经世致用“思想。

未读此书之前,我视李鸿章为懦弱之人,因其所签的诸多条约。然而读完此书后,我的态度大有改观,李鸿章对晚清实所谓鞠躬尽瘁,若换作他人未必达此效果。

梁先生在本书中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李鸿章的一生进行了描述和评价,使后人能清楚的了解晚清重臣李鸿章。本书布局上,梁先生分为十二章,于绪论部分摆明了先生对于李鸿章的态度: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于中间十章分别介绍了李鸿章的社会位置、李鸿章未达之前及其时中国的形式、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未路。并于结论中将李鸿章与古今中外人物进行了对比,更加深刻的分析了李鸿章。

梁先生与序例中介绍了本书的题材,即采用了效仿西方传记的形式耳摒弃了中国的旧文体,以期使后来的读者能读懂,并为下文的写作思路做了概述:省去了平吴之役、记述了中东合约、中俄密约、义和团和约。

绪论部分,梁先生结合西方哲语: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势时,对李鸿章定论为时势所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李鸿章与霍光比较而言,同为“不学无术”之人。李鸿章不明白民众的实质,不通晓世界发展趋势,不懂得政治的本源,仅图一时偏安,而不求国家富强。此外,李鸿章生不逢时,在当时无论是古人亦

或是时人都没有一个可以指引他的英雄,因而仅限于此水平。

第二章则从中国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和清朝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两方面分析了李鸿章的位置。世人都认为李鸿章是晚清的权臣,然而李鸿章与霍光、张居正相比他的权利迥然不同,权臣应当是独揽大权、控制皇帝、天下惧怕之人,而清朝是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朝代,李鸿章并未达权臣的地步,此外,李鸿章位至大学士、北洋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商务大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虽位高而全不重,时权利都在军机大臣手中,因而李鸿章并无过多权利,故近四十年之责任不能全归咎于李鸿章一人身上,军机大臣也有责任。李鸿章的地位是位高而无权。

第三章则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形势及李鸿章未发达前的情形。为后文写作做了铺垫,是全文更加缜密。西方诸国的发展需要资源,从而使他们将眼光放到了东方,并用其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时李鸿章方年少,继而国内百姓贫苦不堪,起义迭起,就此,李鸿章、曾国藩跃上了历史舞台。李鸿章先前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儒家义理、经世济民的学问,李鸿章一生的造诣皆出自这段时期,因此说李鸿章受曾国藩提携而起,李鸿章实际上是曾国藩一手下之人。后随曾国藩平定叛乱才显现出他的才能。

第四、五两章则介绍了李鸿章在军事上的出色表现。从淮军建立到平捻之役系统的讲述了李鸿章在几次重大战事上的功绩,这一段时期是李鸿章确立自己在朝野地位的时期,也是他可以称得上英雄的时期。李鸿章被曾国藩举荐为援苏军统帅,继而在老家招募淮士,并得到了张树声、张树珊、周胜波、周盛传、潘鼎新、刘铭传的将士,建立了淮军,此后淮军、湘军、常胜军共同平定了诸多叛乱。此间还有一段小插曲,太平天国有六人降于李鸿章,常胜军将领戈登作担保,而李鸿章却将六人杀害,这是李鸿章失信于人。李鸿章在此期间战功显赫,树立了声誉,李鸿章用兵是先进行了详细的策划然后再行动,对敌人的了解和判断十分准确,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李鸿章对于部下以朋友相交,想亲如骨肉,因此深得军心,所以说李鸿章是一个善于统领的将领。然而,他的成就来于曾国藩,其治军风格也来自曾国藩,正如梁先生所言:故有曾国藩然后有 李鸿章。

第六章则主要介绍了李鸿章与洋务运动,主要分为业绩、北洋军的兵力及失

败的原因。李鸿章人生中间二十年均在苦心经营洋务运动,恰是洋务运动使李鸿章遭读书人唾骂,这是因为李鸿章不懂洋务。洋务运动分为两方面:一是军事方面,李鸿章见识了西方武器的威力,因而开办了军事工业,以期建造利器以自卫;二是商业方面。其洋务运动无疑是失败的,其原因军事上在于他用人不当和过高评价自己;商业上则失败于“官督商办”。因而,我觉得李鸿章这属于不懂中国的国情,也是不明白国家的概念,以自大的心态看外国,认为我们缺的只是利器,因而在洋务运动中只是学习武器建造。然而,李鸿章还算有见识的人,他懂得向外国学习。

第七章则记述了中日甲午战争时的李鸿章,涉及到了起因、过程及战败的原因。讨论了李鸿章的责任。中日甲午战争起于朝鲜,也因李鸿章,时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而清政府因惧怕却说:朝鲜国政,我朝素不相闻。以至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条约承认朝鲜为中国与日本共同保护国,后来朝鲜发生叛乱,中国又派兵干涉,后出现矛盾,中国又期盼英、德帮忙,使日本做了充足的准备,从而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指挥时,李鸿章决策失误直接导致了海陆两军战败。李鸿章在这一战后,军事声誉尽失。

第八、九章则记述了外交时代的李鸿章,这半生的经历使他遭到了国人的唾骂,然而他却树立了国际声誉。外交经历开始于天津教案,由于曾国藩对付西方人早已疲惫,并被国人称为“卖国贼”,因而清政府派李鸿章对外谈判。后又发中法之战,李鸿章利用英、德制约法国,从而取得成效。在日本,马关条约签订之前,李鸿章竭力谈判,挽回部分损失,并于日本遇刺,其宁死也不肯误国的行为显现出李鸿章的气节。李鸿章的外交政策实际上是联A国制B国的外交,而且此联合是临时的联合,并不长久,因而导致了中国失去了大量领土、白银。这样的外交政策是失败的,因此我认为李鸿章的外交并不成功。然而,当时的清政府的懦弱,中国又有几人能及李鸿章。

第十章则讲述了李鸿章赋闲时的经历,在此期间,李鸿章曾治理过黄河,又被任命为商务大臣,两广总督,作为两广总督时,他以先劝人赌后惩治的方法治理赌风,实在是糊涂,有损自己的名誉。应该是年事已高了。

第十一章则为李鸿章的末路了,赋闲时间不长,维新变法失败,义和团事起,他又被调任外交,此次谈判期间他头脑清醒,耐心商讨,最终签订了《辛丑条约》,随后又处理《中俄密约》所引发的俄满洲事件。事情刚定,李鸿章便死于贤良寺。临终前仅留一句话:可恨毓贤把国家害到这个地步。可见他临死前仍关心国家。

结论一章梁先生将李鸿章与古今中外之人物作对比,使我明白他不像秦桧,他不是卖国贼,他仅仅是有才无识之人,再加上他所处的时代注定他不能成为伟大的英雄。如果仅看他前半生,他不愧为一伟大的英雄。然统其一生,他不能成为伟大的英雄。

李鸿章办理公事从不拖欠,认真,遇事再三询问,毫无疏忽,从不轻易许诺,诺必行之。统观其一生,李鸿章有才却没有学识,有阅历却没有血性。他从不推卸责任,却从没有过长远的考虑。李鸿章的一生得益于曾国藩。世人评价李鸿章多以卖国贼称他,然梁先生的文章更客观的评价了李鸿章:李鸿章是时势所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

第五篇:《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我对李鸿章的了解,是从历史课上学习洋务运动开始的。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眼中的李鸿章是位卖国贼,因为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还因为他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然而读完此书后,我对李鸿章的认识大有改观,同时对晚清的历史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梁启超在这本书中公正的对李鸿章的一生进行了描述和评价。此书内容上共分为十二章,绪论部分表明了梁启超对于李鸿章的敬佩、怜惜和同情。中间十章分别介绍了李鸿章的社会位置、中国的形式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位时的李鸿章,大致通过李鸿章的位置、兵家李鸿章、洋务时代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六个方面给我们以展现了一代名臣的兴衰史。并于结论中将李鸿章与古今中外人物进行了对比,更加深刻的分析了李鸿章。

作为政治家,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他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李鸿章一生最大的贡献无疑是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中,他创办了各种工厂并选派学生出国游学,不仅认识到只有强大才不会被挨打,还为当时的中国培养出一批有用的人才。尽管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他先进的想法的确给这个似乎昏昏欲死的大国带来一丝的希望。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军事和教育。另外,我们还是看到了李鸿章懂得

向西方学习的精神,以及懂得用西方之技艺来保卫我们的国家,可见他忠君爱国的赤子之心。李鸿章对晚清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他人未必会有他这样的忠心。

早年李鸿章拜于曾国藩门下,后来受曾国藩的提携,平定叛乱起家。李鸿章在军事上表现很出色,在几次重大战事中立下了重要的功绩。他体恤部下,深得军心,是一位善于统领和作战的将领。他建立的赫赫战功,使得他逐渐确立了自己在朝野的重要地位。

甲午中日中,李鸿章把自己一辈子的功劳和名声都输了个精光。但也是他忍受着内外的压力坚持从容办事,与日本外交大臣们不断地周旋,只为了减少一点对我们国家的损失。最终,他还是算得上不辱使命,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人在夹缝中为国争取点滴利益的坚强和不屈。

作为外交家,虽然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但这是在国力最弱的背景下据理力争所能取得的最佳方案,是清政府的决策,他只是任其摆布的棋子。所以以前我对他的认识是不全面的,若让一人去背负整个国家的责任岂不有失公正?在当时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状况里,李鸿章机智斡旋处理了很多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李鸿章的个人魅力博得了洋人对他的敬佩和尊重。

对李鸿章一生的主要经历,梁启超在绪论中就讲道:“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肯定了李鸿章绝非庸人之流,又对李鸿章做

出了整体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首先敬李鸿章之才,道出了他对李鸿章才干的赏识。李鸿章是农家秀才出身,始终效忠于自己的淮军,从围剿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可以说他是晚清朝廷的不二栋梁。其次梁启超惜李鸿章之识,在书中指出“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 当此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 而仅毓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在我看来,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坚持只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坚决拒绝西方文化和大部分制度,的确有些偏激。但是作者批评的言辞过于激烈,并没有设身处地的去考虑李鸿章当时的各种为难以及他所受的传统文化教育。最后,悲李鸿章之遇。悲在生不逢时,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体制和传统中的,难以突破。有些是他想做的事,而有些是他不想做但又迫于国内外形势也不得不做的事。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我引用梁启超的评价:时势所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从封建官员的角度来看,李鸿章的一生是光辉的,他位居高官,深得慈禧和皇帝的信任;从外国人来看,他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虽身处衰败落后国家,但他依旧保持了高贵的人格魅力;从一个中国人角度来看,他是悲哀的,他身居高位但不能让国家富强起来,反而签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留给后代的贡献。

所以,我们要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学会一种分析社会分析人物的方法,并警示我们兴国强国避免悲剧再度上演。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努力的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强大起来,让我们每个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挺起腰杆来,让我们的外交官员们在外国人眼里是昂首挺胸的,让我们的民族真正的屹立于世界之林。

下载《原来李鸿章》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原来李鸿章》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鸿章传》的读后感

    第一次看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想法是:这个可怜的、可恨的、可敬的老人。看完书之后写了一点点感想又接着看别的书去了,等有了一阵子我再来续写书评,又有些忘了当时的感觉,只是隐隐中......

    李鸿章传读后感(共五篇)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

    《晚清第一相李鸿章》读后感

    读《晚清第一相李鸿章》有感 班级:12软件4班姓名:刘晓健学号:201200301150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徘徊在软件园校区的图书馆,拿出这本富有历......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抬抬头,回想这一年的时光,在高考的重压下,在考后疯狂的放松下,似乎很久都没静下心来读过文学......

    李鸿章讲稿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历史百家讲坛,很荣幸今天能和大家共渡这段时光,也感谢科研处领导给我的支持和信任。 今天我们要解析的是一位名气极大的人物,他是晚清的中兴名臣,他曾力挽......

    李鸿章演讲稿

    李鸿章 一个被污蔑了百年爱国的英雄 李鸿章的一生满是悲壮和凄凉的,他以外交能力自负,却无法改变大清国被动外交,遭遇割地赔款的局面。最终,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1883年美国......

    李鸿章个人简历(★)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

    梁启超《李鸿章传》 读书报告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书报告 书之开章,梁启超曰:“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之人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