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对价值问题的思考(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1:3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个人对价值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个人对价值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我个人对价值问题的思考

我个人对价值问题的思考

价值是人类对于自我本质维系与发展,为人类一切实践要素本体,包括任意的物质形态。价值是定义人本身存在的核心概念,其是人这一存在与发展的本质。人类一切自我解放行为,即本质规律(人性)下对于自我的创造及再创造并最终达成对于这一规律的本质以维持及发展,简单的表述就是人类一切实践中具有对于自我的维持及发展所在的本质,一切价值形态都脱离不了此一范畴,不能脱离此一范畴。价值在很多领域有特定的形态,如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经济学价值,法律价值等等。这些价值的存在是人在不同领域发展中范畴性规律性本质存在。同时由于意识上存在一些概念化的维系与发展人类的思想没有形成实际的物理力量,此类价值单独定义为名义价值。

以上是教科书对于价值的定义,说实话我是一个字也看不懂,但是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对于价值的理解,我对于价值的第一感觉,它是由于人类拥有意识而诞生的。对于这个世界,发展演化本就是必然,无所谓价值。所以可以这样说:有了人才有了价值。

价值一词,我很早就听说过了。但是真正地学到这个词是在中学上政治课的时候。我至今还记得书本对于商品价值的定义:无差别劳动力的凝聚。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情况相反。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这一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一切,只要正常上完中学的人都知道,但这只是商品价值。事实上,能够准确定义的只有在前面加了定语的价值,就价值的本质而言,目前都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对价值有一种看法,而且大家的看法似乎大部分都是共性的,即我认为价值的本质是不可描述的,正如公理不需要证明一般。

前文中,笔者提到,价值是依附人而存在的,而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即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故对于某一事物的价值,在不同人眼中是不同的。下面一个例子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只公鸡在田野里为自己和母鸡们寻找食物。它发现了一块宝玉,便对宝玉说:“若不是我,而是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会非常珍惜地把你捡起来;但我发现了你却毫无用处。我与其得到世界上一切宝玉,倒不如得到一颗麦子好。”

不同事物有不同价值这很好理解,但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亦有不同的价值,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信息的价值:

信息强调时间价值。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交流在速度和数量方面快速提高,谁首先获得信息谁将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信息价值的时间性有短期和长期的区别,信息价值的短期性表现为信息出现后,必须在一到两天或更短的时间内作出决策,而有效期一过信息价值将为零,如,证券市场信息的价值持续时间一般都较短。

信息价值的长期性表现为信息价值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存在,其价值或

随时间递减或保持不变。

以上是一般人对于价值的印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能力,可以很快地判断出一个事物、现象、矛盾和问题所具有的价值性质和价值数量,为我们的大脑经过思维产生出如何处置该事物的行为意识做好思想准备。

价值判断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发生频率最高的认识思维活动,是我们对刺激和影响感官的各种事情或物体是否产生兴趣、是否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思维,是否采取人体行为加以处置的前提条件。

价值判断涉及到一个问题,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在这里就要谈到价值观了。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所以,还是那句话,因为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所以各人的价值观也是不同的,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典型的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如果一个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就无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从哲学上说,价值观是关于对象对主体有用性的一种观念。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只有当企业内绝大部分员工的个人价值观趋同时,整个企业的价值观才可能形成。与个人价值观主导人的行为一样,企业所信奉与推崇的价值观,是企业的日常经营与管理行为的内在依据。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菲利浦·塞尔日利克说:“一个组织的建立,是靠决策者对价值观念的执着,也就是决策者在决定企业的性质、特殊目标、经营

方式和角色时所做的选择。通常这些价值观并没有形成文字,也可能不是有意形成的。不论如何,组织中的领导者,必须善于推动、保护这些价值,若是只注意守成,那是会失败的。总之,组织的生存,其实就是价值观的维系,以及大家对价值观的认同。”

实际上,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观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到一起的精神纽带;价值观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价值观是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以上,我们可以知道,相同的人在处于不同的角色时,判断事物的标准不同,即我们可以说他在不同位置拥有不同的价值观。

既然价值观是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那么就有合适与不合适一说,即正确与不正确的分别,毫无疑问,我们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正常人一眼便可分别,故不作定义,下面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方法:

首先确立好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信心。并且制定好自己的个人原则和方针,这样可以有效的束缚自己的行为和精神。其次,保持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乐观向上,不要钻牛角尖,更不要把小事情往心里去。最后,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要把不应该的事情做了,给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蒙羞。人要勇敢的面对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确立目标追求更优秀的成绩。

价值观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树立自己人生目标,在你向目标拼搏的过程中,就是在树立你人生的价值观。

第二篇:对我们价值的思考

对我们价值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容易产生个人与社会的错位反应,出现在人生价值目标上的迷失或偏离。当今社会不再只讲集体发展、讳言个人利益,在这样的价值观念背景下,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评价产生了多重标准:有的以对社会的奉献多少为标准,有的以“含金量”的多少为标准;有的以社会地位的高低为标准,有的则以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为标准……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与大学生的反传统相结合,使他们对以集体主义为根本道德原则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日趋淡漠,一些学生的自我观念已开始滑向自我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

然而,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就要重贡献,讲奉献,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所谓人生价值.就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一个哲学范畴。人生的价值不同于商品的价值,它包括存在价值和活动价值两个方而。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存在价值和活动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我们既有一般社会人的存在价值和活动价值的一般属性.也有其特殊属性。在大学的整个学习阶段主要体现了我们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我们毕业以后进入社会.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方面。因此.我们的人生价值是社会对于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和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两者的完美统一。

我们要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为社会创造价值有机的结合起来,2005年.中央电视台组织的“2004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活动,使我们认识了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徐木禹。他选择到贵州省贫困山区小学志愿义务支教,他的事迹在大学生心中引起了震颤,感动了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大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很多。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融入到社会需要的洪流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他的存在价值,才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个人追求的人生目标固然越高越好.但更重要的是要切合实际.要敢于和善于从基础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好高鹜远往往一事无成。大学生在大学时代己经开始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尝试.比如学校组织的暑期志愿支教活动、科技下乡活动等.虽然时间短暂.但对大学生毕业以后步入社会.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意义重大。

第三篇:我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几点思考

我对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几点思考

经济转型(Economic Transition)或经济转轨(Economic transformation)是指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这种转变有四个关键要素:转型目标模式、转型初始条件、转型过程方式和转型终极条件。其中,转型目标模式以及所谓渐进和激进两种转型方式的比较已是人们熟悉的命题,而对转型的条件研究却有所忽略。实际上,初始条件转变为终极条件非常重要,不同的经济运行条件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运行路径依赖,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对目标模式产生。在探讨经济转型之前,应分析“转型”一词的词义。“转型”作为一个基本概念,最初应用在数学、医学和语言学领域,后来才延伸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布哈林在研究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曾首先使用了“经济转型”的概念。

在研究文献中,对经济转型的表述及研究的侧重点均有不同,中文文献往往以“改革、转型、渐进和转化”来描述。就经济转型的概念而言,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

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经济转型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即使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也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着现存经济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也存在着从某种经济结构向另一种经济结构过渡的过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当前面对金融危机以后可持续发展进行战略抉择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以出口型,加工型和中小型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针对当前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根据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怎么样在现有的基础上利用我们的资源实现经济转型问题,让我们的经济在上新的台阶。

一、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和现状

说到底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通过结构转变与体制的转轨的互动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演变的过程其实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已经实现几次大的转型。

第一次是1978年至1991年,以农村工业化和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主要内容,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

经济体系的转变。第二次是从1992年到本世纪出,以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对外开放和优化城乡结构为主要内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养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区域性竞争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以专业化市场和各类产业集群为特色的区域产业体系,也积累了较为丰厚的民间资本,使 我们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制度的约束,我国的经济在几千年来长期积累的素质性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制约我们的经济发展,集中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只要依靠屋子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改变。经济增长的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濡染较大。能源,土地,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二是企业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 没有改变。近年来,随着土地,劳务,环保成本等各方面成本的持续上涨,给我们目前有的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显得那么单薄。没有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不能得到发展。三,产品层次第,布局分散,竞争力弱的格局没有实质性改变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也成长不足,传统工业企业大多出在产业链附加价低的加工环节缺乏核心竞争力,所以在我们农村要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土地转租的方式实现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让农村经济有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服务业的水平也要提升。

随着我国和世界接轨,有时候受到世界大的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自2007年下半年起,有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一系列带有转折

性全球性的重大变化,我们的竞争力显得那么不堪一击,所以我们的经济进入周期性的调整期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要在现在基础上去思考我们怎么来打好经济这盘棋根据有关分析,我们认为此轮经济调整时全球性的,周期可能很长,大约持续2—3年的时间所以经济下滑的趋势较为明显某企业面临亏损,小的企业面临倒闭,经营困难,举步维艰所以我们要为企业增加新鲜血液,注入活力,要引进科技含量项目

二、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和途径

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转型升级主要包括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转型实际上是一个发展模式转变的问题,其实只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出口相协调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层次提升的问题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一般而言,创业成绩大致有两个途径:一产业内的升级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鼓励技术创新等途径来提升和改造传统制造业:二是产业间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发展让我们的产业间有竞争力提升曾而使我们的产业升级。

由上可知,产业升级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和基础,而经济转型升级则是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和价值取向,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加快提升和培育起与本期与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相适宜的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

但是我们要转型但也要保持持续平稳较快的发展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系要有缓冲期,不要盲目为了转型而忽视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其次我们的政府也要一道和强化企业主体的关系,经济转型是战略的问题所以政府起到引导作用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三、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领域内的两个不同概念。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内在需求,是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是经济转型的目标。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世界经济时时刻刻都处在转型之中。生产力发展的进步性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不断克服自身发展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这个自身不断修正克服矛盾的过程便是经济转型。也正是由于经济转型,经济才会在曲折中发生前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转型作用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发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社会基层是推进经济转型的中坚力量,但是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政府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调整生产关系、合理分配生产资源、引领科技进步的作用。政府作用发挥的优劣,决定了经济转型能否顺利进行,经济转型进展的快慢,决定了经济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切实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设,继续深化民营经济公平市场准入机制改革。加强信用监管,建立服务信息平台,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感慨透明服务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和欠发达的地区生活环境不断在前进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经济转型的新模式

魏傲然

第四篇:我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我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关注青少年及儿童的心理健康,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的心理健康,至今尚未引起社会的重视。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人生成长初期的青少年及儿童,在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里,这一代孩子面临着比以往任何一代都多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身心问题,社会对他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任务首先落到了中小学教师身上。作为中小学生眼中的权威和模仿榜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则显得至关重要。

1.过大的工作压力以及职业倦怠带来的认知障碍

2.多重角色给教师带来心理困惑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学生的朋友心理治疗者;人际关系的交往者;同时,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教师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家长及学校的需要,又要成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这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出心理调节,从而造成教师角色的过度负荷,表现出烦躁、沮丧、敏感、过于苛刻、追求完美等职业疾病。

3.过于完美的自我期望难以如愿,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4.教师的劳动报酬很难反映教师劳动价值,使教师出现不平衡心理

以前,教师出于自身的职业特点,对于金钱的问题都羞于启齿,但现在市场经济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也不回避报酬问题。不可否认,近年来教师的待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党和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在保障教师的工资兑现上,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生活状况,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但是,教师的工作待遇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当前教师的报酬水平还是难以反映教师的劳动价值。教师的劳动价值很难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无法计算出一个准确而合理的数目来,但是可以对比同行业者,如民办学校的教师工资,或者其他行业者的工资待遇。一些地方出台政策,教师的工资待遇参照国家公务员,但实际操作中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不平衡,自己的工作并不比公务员轻松,但工资待遇却相差较大,更何况一些公务员在工资以外还有较多的灰色收入。所以一些教师辞职下海或者转岗到其他行业。另一方面,当前一些较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不足,教师的工资仍难以准时足额到位,部分教师选择到东南方待遇较优厚的地方就业。这些因素都对教师工作心态的稳定,对教师的心理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5.教师自身的人格缺陷。

第五篇:对干部作风建设内在价值的几点思考

对干部作风建设内在价值的几点思考

魏海青

(河北行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摘要: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关乎科学发展,关乎执政为民,关乎社会和谐。对干部作风建设的价值追问既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严谨的学术问题;既要从政治动员的层面去阐释,也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层面去探讨。

关键词:价值考量;求真;求善;求美

一、价值基点:在“遵循规律、科学发展”中求真

求真务实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我们党始终把求真务实作为干部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求,坚持在思想上要重视规律、认识规律,在实践上要遵循规律、运用规律,从而实现科学发展。

遵循规律、科学发展,就是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内在的法则而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所谓“求真”,就是“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求真”也是“求实”或“务实”的过程,因为规律性认识可以指导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又可以检验规律、深化规律。求真与务实是统一的,都是对干部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求。

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律的基础上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客观、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处理好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和问题。尤其是党的八大,系统地总结了“七大”以来的历史经验,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

当然,在社会主义建设轨道上也走过弯路,曾有一段时期,由于对经济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对国内经济、政治形势认识上存在偏差,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掀起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运动,直接导致干部作风出现了“贪大好功”、“弄虚作假”等现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强调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尊重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针对“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邓小平在全国展开真理标准大讨论,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把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集中力量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依据发展变化着的实际,求“世情”、“国情”和“党情”之真,务“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1】实事求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求中国新民主革命道路之真,务中国民主革命胜利之实的理论概括。我们党正是在掌握和运用革命战争一系列规 1

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之实,继往开来,科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十六大以来,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环境和新挑战,胡锦涛要求党员干部“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以此提高党的科学执政能力。但是,现实中有些干部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顾现实条件,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违背科学的瞎指挥,导致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浪费。面对这些新问题与新情况,党中央要求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真正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经济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政党执政规律以及自然生态规律的全面认识和系统运用。

历史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取得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认识规律,处处尊重规律,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我们党和政府不断在实践中认识规律、遵循规律、科学发展的真实体现,也是党和政府整体作风的“求真务实”体现,更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加强作风建设的“参照与坐标”。

二、价值核心: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求善

求真务实的根本点或归宿点,是“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实现人类公共福祉之实”,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简言之,就是“为人民而求真务实”,这是干部作风建设的价值核心。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福祉,这是“为民之善”、“公共之善”,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就是让大家都过上“优良的生活”,这是最高最广的善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和政府为民谋利、造福于民,实现公共之善的本质体现。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执政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从政道德的最高境界。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靠的是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巩固执政地位,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党纷纷下台,甚至瓦解,究其根源,无一不是没能顺应时代发展和解决人民所需问题,脱离了群众,失去了民心,丧失了执政根基。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党的十大政治报告指出:立党为公,还是立党为私?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分水岭,是真共产党员和假共产党员的试金石。毛泽东要求“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改革开放不久,邓小平发现有相当多的党员干部被经济利益腐蚀了。严肃指出,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邓小平说:“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

宿。

【4】。他始终要求全党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

江泽民多次强调,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绝不允许以权谋私,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胡锦涛也一再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有些干部以权谋私、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中饱私囊。有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对群众的安危冷暖漠不关心,甚至肆意欺压群众,等等。他要求党员干部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始终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优化干群关系、巩固执政地位的一大法宝,是实现社会大众公共福祉的价值标尺。

三、价值目标:在“民主法治、社会和谐”中求美

和谐社会是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愿景与梦想。和谐是美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谐是一种秩序,是一种动态的均衡。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美在于和谐,和谐在于对立的统一。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指出:“凡是美的都是和谐和比例合度的”。和谐社会,是彰显人性的社会,是能够表达自我、实现自我的社会,是依法治理、稳定有序的社会。社会和谐是一种民主之美、法治之美、和谐之美。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也是和谐社会最重要的运作机制。没有民主法治,就无法实现社会和谐。从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到社会个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处理等,制度安排、规则程序、合作参与、利益共享、责任分担都离不开民主法治。民主法治贯穿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与整个过程之中。民主法治能有效克服集权制、腐败以及社会**与无序的社会状态,实现社会的和谐。民主法治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民意支持和制度保障。

民主法治是我们党一直都在探求的治国理政方式,也是对党员干部作风的一贯要求。1945年,毛泽东在同黄炎培探讨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时指出了“民主”这条新路,其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成为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坚持民主必须是多方面的,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党务上以及国际关系上,都需要民主,没有民主,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他要求党员干部“要搞民主作风,不能搞家长作风”,“要讲民主,不要‘一言堂’”。民主和法治是紧密相连的,只有通过法律形式把民主制度固定下来,民主才能得到保障。但是,由于毛泽东推行的“大民主”观及“大民主”运动,曲解了“大民主”的本意,无视法律、秩序,甚至排斥法制,最终导致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衰败。

邓小平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在民主法治问题上坚持“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他发现党员干部中存在滥用权力,贪赃枉法,打击报复,压制民主等现象,深刻指出: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同志,特别是主要领导人,威信建立在什么地方呢?建立在思想、工作、言论的正确上,建立在民主作风上,建立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上。邓小平重视“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强调只有加强法制建设,才能防止腐败和滥用权力,维护绝大多数人的权利,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因此,要“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

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要求全党同志都要增强民主集中制的观念,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起来。十六大以来,胡锦涛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不断完善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胡锦涛强调,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必须常抓不懈。要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要完善法制、依法治国。

在我国现阶段,干部关系、社会保障、信访、腐败以及贫富差距问题等一些“不和谐”现象依然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培育民主法治精神,完善民主法治机制。对党员干部首先要树立民主法治意识、完善民主工作方式,带头守法、严格执法。运用民主法治手段来协调社会关系。和谐社会的实质是利益关系平衡。运用民主法治手段可以有效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美景。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

下载我个人对价值问题的思考(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个人对价值问题的思考(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地税核心文化价值的思考

    责任荣誉效率——对地税核心文化价值的思考李文权新形势下的地税工作环境日趋复杂,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听了范秋美有关税务文化建设的演讲,特别是丁局长有关“责任、荣誉、效......

    对新时期军队和军人价值的一点思考

    文章标题:对新时期军队和军人价值的一点思考对新时期军队和军人价值的一点思考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新时期军人的价值在哪里?这是我们部队经常在教育官兵的一个问题,也是官兵们经常......

    对新时期军队和军人价值的一点思考

    对新时期军队和军人价值的一点思考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新时期军人的价值在哪里?这是我们部队经常在教育官兵的一个问题,也是官兵们经常议论的热点问题,更是每一名军人必须面对和......

    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

    尊敬的党组织: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瓶颈。环境污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存环境、人类生命健康、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会造成直接的破坏与影响,环境污染的后......

    对反腐败问题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腐败的表现形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旧的反腐体制、反腐机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本文从腐败现象的特点出发,分析了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建立......

    对南海问题的思考

    对南海问题的思考 敬爱的党组织: 我一直在关注近几年来在我国南海发生的领海争端问题,作为由我国最早发现和命名,并最早持续对其行使主权管辖的南沙群岛,却在近几年来一直受到周......

    对“反腐倡廉”问题的思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对“反腐倡廉”问题的思考 对“反腐倡廉”问题的思考 摘要:贪腐现象在当今社会极为普遍,危害深远,不治不行。本文从社会现状入手,对其进......

    对国有企业管理问题一些思考

    关于国有企业管理问题解决途径的思考笔者在合资企业工作多年后受邀进入一家国企,工作中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引起我思考。在翻看一些讨论国有企业问题的文章时笔者发现自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