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通——中国企业的跨文化战略思维》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11:4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融通——中国企业的跨文化战略思维》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融通——中国企业的跨文化战略思维》读后感》。

第一篇:《文化融通——中国企业的跨文化战略思维》读后感

读书笔记

——《文化融通——中国企业的跨文化战略思维》读后感

思想政治教育郭亚琦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之一,这本书主要立足于中国文化,同时以美国文化作为参照系,恰当的融通了中美文化,为中国企业人的战略思维构建跨文化的框架基础。全书分三篇,前两篇分别对中国企业的生存现实,中国企业人的生存状态做了状况描述,本人现主要以第三章为主,简要概括著作思想并阐述本人的一些思考。

全球著名跨文化管理专家G.霍夫斯坦得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群的成员赖以区别于另一人群成员的共同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往往是长久历练与逐步沉淀的结果。企业领导者要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其思维方式建立认知,据此形成沟通能力。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代表东西方文化战略思维的中坚力量——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构建这二者之间的思维框架,进而“知己知彼”,发展强大自我,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利用“全球思维,本土经营”,奠定企业的战略基础,从而在全球化市场中赢得胜利。

本书其实着重于强调一种“文化”——即“圆形文化”和“方形文化”之间的对照,深层次的将中美(欧)管理文化之间做本土化释解。书中用一些浅显的事例和恰当的比喻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可以让读者阅读变为轻松的享受。现将著作中一些独具代表性的思想见解做一件要列举:

一、中国企业实情而言,主要是指如何管理和开发那些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儒家外表、道家思想、佛家信仰而且储量丰富的中国本土人力资源,尤其是如何内外兼顾这些任人的思想问题。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就是如何提升人的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这两种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之基。

二、„„中国企业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并不长,所“知”所“行”注定支离破碎,而且在目前乃至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都将如此„„

三、„„中国企业人需要“放血”,需要否定我们文化思想中的一些糟粕,但一直放血肯定也行不通。为此,这种严峻形势必须得到某种程度的坚决扭转,必须“造血”!

四、„„中国企业人唯有首先认同中华民族自己的优秀文化,才能真正走向国际。有句话,越民族,越世界。

作者还站在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利用首印效应原理分析了中美国家(企业)之间在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反思相互借鉴的必要性,例如,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中国人在信封上写地址时总是把地址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书写,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则习惯于从小到大的顺序书写。“从大到小”代表着中国自古以来的确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一贯性国家,而美国刚好相反,这样的文化差异其实是不同文化心理的反映,就导致了彼此的行为差异:美国人往往先关注自身,然后才后把自己关注和影响的范围逐步扩大,具体落实到工作中就是他们办事不会推委、相互扯皮,而中国不是!的确,不论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抑或日常的诸多行为处事,在一定程度上会揭示国人一种潜在的弊病:“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大风一起尘飞扬”“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是条虫”„„细想国人确实有点“散而不聚”,这可以在当今中国的企业中略见一二: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往往出乎意料的高于几个人的团队工作;许多企业中充斥着小集体主义等等。

书中的精华部分要算作者提供了基于跨文化框架的战略分析,主要表现在:以“外圆内方”运筹中的东方——以大中华为代表,和以“外方内圆”运筹中的西方——以美国为代表。“方”可以定义为“规律、原则、规则、制度、规范、规矩”为代表的制度范畴;“圆”可以定义为“平衡、变化、变通、人情、关系、特例”为代表的人为范畴。无论对于国人还是美国人,制度范畴和人为范畴都会在他们身上交互体现,所不同之处就在两种范畴在不同人身上的比重的差异,而我们知道,人的心理统领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反应人的心理。

与美国人打交道,更多的会体会到制度范畴的影响力,公务交往尤其明显,可他们的内心却非常善于“变化”:求新、对等;与中国人打交道,更多的会体会到人为范畴的影响力,无论公务,都要追求“左右逢源”。而中国人的内心是很看重“规范”,讲究“原则”,注重“伦理”的,这就是所谓的“外圆”和“外方”,与美国人截然不同,其实就是行事方式、实践手段。

两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相互矛盾、相互统一,如果我们将两种文化兼而融之,做到“外方内圆,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八面玲珑于行,外方内圆于心。中国企业人用这种思考范畴来指导自己的国际商务实践应该就可以排解文化差异,对取得商战胜利有益。

其实我想,中美之间的文化价值与战略思维之间虽然有差异,但是之间的沟通却是必要和亟需的,让这种沟通去释放中国文化的大气,显露中国文化的底气。中国目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认清自己的实际,找到与国外优秀企业(文化)的差异,辩证的用两种不同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处理商务;其次要有一种紧迫意识,企业人,尤其企业领导人,应该有种危机意识,积极主动的用“逼上梁山”的气概和紧迫感应对国际竞争态势和预见全球竞争走向;再次,中国企业人不能盲目相信所谓的管理科学,要知道实践永远是战略的根本出发点,需要在经营实践中磨砺自己。

当前的中国国运处在上行时期,但中国却离昌盛状态还有距离,这段距离正是包括中国企业人在内的当代人需要努力的历程。而其中会有许多中国企业人却在努力过程中搞错了方向,他们会简单的认为按美国人管理的方式就可以胜券在握,殊不知中国文化母体时刻都在对植根于中的中国企业人施加着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力,企业人如果没有认真去学习、去解读博大的中国文化,只是机械的照搬美国文化,试图复制其成功,这是不可能的。

总的来说,著作主要是关于企业管理和中美文化有关的零碎思想,因为作者葛存根自离开高校后就在跨国高企任职,他本人研究管理心理学知识,所以对中国企业的跨文化战略思维融通有着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希望可以对部分的中国企业领导人的战略思维底色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让大家都可以感觉到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与好处,有必要先去解读中国文化,再去感受西方文化,最后合理的融通中西文化。

对于中国企业,企业伦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初发源地和最本质要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工具理性”为特征的企业伦理还不足以适合企业的良性发展,尽管这种理性在一定的发展阶段起到非常突出的作用,但是它的缺陷是很明显的。要使得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在推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中起到真正经济组织的作用,现阶段企业伦理应该实现转型,即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型。

一、企业伦理——“工具理性”的生成及其缺陷

传统管理学从“经济人”的前提出发,认为利益是经济组织形成的唯一原因,要将追逐私利的个体组织起来,必须诱之以利。企业作为经济人,如果没有利益,也就失去其生存的价值了。正是从“经济人”假说出发,企业伦理的“工具理性”成为许多企业的普遍伦理特征。

所谓“工具理性”是指企业之所以讲伦理是由于讲伦理可以给企业带来好处。企业把讲伦理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以此来增进企业的经济效用,企业看到了伦理的“工具效用”功能是一个更高级的阶段。纵观我国企业发展的历程,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由于企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经济主体,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征,此时的企业伦理实际上不是其自身所拥有的,政府在其间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后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企业的效率问题逐步凸显出来,企业从后台走上了前台,效益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企业的伦理立足于其工具性,即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企业的良性运作不能不从自身与其他企业的关系、自身与

员工的关系、自身与社会的关系等不同层面上考虑其发展问题。

但是,如果从企业“经济人”假说的逻辑起点出发,我们来分析企业的“工具理性”不难发现:对企业和企业来说,把企业伦理视为一种“工具效用”,可以看做是一种理性选择,是基于一种“工具理性”的思路去看待企业伦理。即认为企业伦理的营建意味着对外能为企业塑造一种好的企业形象,而这正是企业发展所不可缺失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这样,企业伦理能辅助企业更好地契合市场。而对内,企业伦理的营建能节约企业的组织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能意识到企业伦理之于企业发展的经济意义并进行主动地遵循和营建。“工具理性”也暗含着只有企业伦理,才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环境,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以及能提高企业的运行功效,企业伦理才会提上日程。而一旦在某一时刻,企业讲伦理不能给企业带来好处时,企业就不会再讲伦理了。也就是说,企业与伦理之间的这种“工具理性”的利用关系注定了二者关系的不稳定。

更进一步分析,把伦理道德作为一种工具,本身就是反道德的。它无助于培养企业自觉的道德义务感和真正的道德意识。因为企业讲不讲伦理道德是同是否会给企业带来好处相连的,在这里起作用的原则实际上不过是商业中的等价交换。崇高的道德在这里受到了歪曲,异化为一种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工具理性”的反道德性在此昭然若揭,用康德的话说叫做“对道德源头性的玷污”。康德在论述个人与道德的关系时曾说:“人们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所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是幸福。”[1]这样,他就把道德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提到了首要的地位。康德反对那种把个人幸福作为最高原则的伦理学说,人之所以拥有尊严和崇高并不是因为他获得了所追求的目的,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而是由于他的德性,德性是有限的实践理性所能得到的最高的东西。因为要使一件事情成为善的,只是合乎道德规律还不够,而必须同时也是为了道德而做出的。所以康德总结道:“道德学根本就不是关于我们如何谋得幸福的学说,而是关于我们应当如何配当幸福的学说。”[2]同理,由于企业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一个伦理实体,也同人一样具有伦理本性。所以,企业也应该把伦理道德作为目的,而不应把伦理道德当成达到某种利益好处的手段和工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伦理的“工具理性”仅仅只能成为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特定理性,如果立足于企业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高度看的话,它必须期待转型。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伦理转型的必然性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着企业伦理的转型

企业伦理的时代性在随着企业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地位。“如果人们选择了某种经济制度,对于如此制度下的经济道德也就相应有了基本规定性。”[3]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所实行的市场经济必须是冠以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由此而开展的市场经济就不是简单的以资源最佳配置为唯一目标,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它所肩负的责任也绝不是以纯粹的经济效益为唯一指标。企业还须承担社会责任,比如安全责任、环境责任和诚信责任等。任何企业均具有双重身份——作为经济人的企业,势必以追求利润为标准衡量自己的经营成果及决定自身的价值取向。同时,企业又是社会经济细胞,是社会财富最基本的创造者,企业的这种社会性决定了它是社会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人、财、物等)及企业实现生产的条件都有赖于社会提供,因而企业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其经营行为应当受到社会的约束和限制。

另一方面,政府制度的理念、奖励与惩罚政策等引导着企业的伦理选择。同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在对政府政策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企业各种决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现阶段企业伦理的转型是一种理性的被迫转型,如果说“工具理性”带有企业自发意识的话,那么“价值理性”则是企业的自觉意识,因为政府作为制度的设计者理应站在社会整体发展的高度上进行,以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作为价值指归,企业遵循着这个理念才能有发展的足

够空间。这种转型实在是必需的,以总体企业的转型为特征而不是个别企业的独立自觉性行为。

2.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导引着企业伦理的转型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们实践的科学指南,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满足人、服务人、发展人为价值目标,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无论是物质利益,还是道德等精神价值都是人的本质需要,所以,二者都要服从人的需要这一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企业的不断成熟,一些优秀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提出了“以人为本”,并且在企业的制度设计系统中,更多强调激发人的内在潜力,通过尊重人、关怀人、培养人,使人的创造性、主动性和进取心得到更大的发挥,通过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来达到实现企业整体价值的目的,许多优秀企业家明确提出了原本只存在于哲学家和伦理学家思索当中的“终极关怀”。

3.环境的严峻现实促使着企业伦理的转型

毋庸置疑,我们今天已经饱尝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恶果。环境的恶化趋势仍然在持续着,已经到了应该唤醒全体民众的时候了。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它的前途与命运维系着自然资源的状况。从这个角度来说,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中,企业扮演着摄取者、影响者和改造者的角色,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与自然的关系,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反复告诫人们,人与自然必须达成某种协调,才最终有利于人类自身,否则人类将会走向毁灭。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环境问题特别突出,现代社会企业生产经营的理念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有害环境的行为仍然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利己主义行为和短期行为。如企业只考虑自己的利润而不考虑环境代价,只要能产生一点点利润,即便消耗大量的资源也在所不惜。利己主义的根源在于:对企业来讲,利润归自己享有,环境代价却由社会承受。但是,对社会来讲,环境代价是无形的,是无法计算的。

环境的严峻现实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伦理“工具理性”,树立新的伦理“价值理性”,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应只重视自己的利益,还应考虑相关利害关系人及整个社会的综合利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注人类共同未来的生态经济革命。企业必须在寻求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企业的生态伦理责任就是要求企业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降低消耗,减少浪费,开发绿色产品,实施绿色营销,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增长,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伦理“价值理性”的实现

企业伦理“价值理性”的实现听起来似乎是遥不可及的,而且仿佛陷入了无力的“为道德而道德”、“为伦理而伦理”的劝善之中。不言而喻,企业单纯的“价值理性”伦理道德观是软弱无力的,毕竟企业还具有经济实体的特征,不言利、不计利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我国现阶段企业时常会陷入这种“利”与“义”的两难之中,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

1.政府运用其权威作为主持公道的转化器

就企业“价值理性”伦理道德观仅仅限定在也必须限定在企业自身的信念层面而言,即企业在自身的信念层面应该“为道德而道德”。那么,如何使企业的这种“应然”的信念得以在现实层面变为“实然”?这是使企业伦理在企业内部真正扎根并被普遍推广的关键。而实现这一转化的关键,就是在现实社会中找到一个主持公道的转化器。它能够使守德行善者得福,失德作恶者得祸。用一个术语表示就是保障“善恶因果律”的有效实施。所谓“善恶因果律”,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品行的善恶和人的际遇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内涵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揭示的“性善者得福,性恶者得祸”,亦即常言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行善能得到报答,行善的人能有更多机会得到幸福时,道德才有被普遍

推行的机制,也才真正体现出道德的善的目的。虽然伦理道德具有善的结果并不等于以善的结果来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道德,因为这样一来就是功利主义的“工具理性”的伦理观了。而能够在社会总体结构运行之中只有国家的具体运作者政府才能以其权威充当主持公道的转化器,政府之于企业的关系是一种评价的关系,它必须综合地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无偏见地平等对待所有企业。

2.企业实现其伦理“价值理性”的转型是通过“价值理性”为取向的制度来实现的政府的综合评价需要一系列制度作保障,否则又可能陷入随心所欲的境地。但是,制度不是万能的,我们已经看到,巨大变化的制度和体制所提供的社会生态在促进道德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某种道德风险。“改革开放以来在摸索前进过程中所采取的诸如价格双轨制、政府行政事务部门的普遍创收制、一把手负责制、调动两个积极性制、客观上的效率至上评价体系及其事实上的一切向钱看价值指向,等等,虽然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起到了某种暂时的效用,但对人们心灵冲击、精神崩塌之无形影响,却是无论怎样估价都不会过分。”[4]但是,“在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中,寄希望于某些人的道德操守而不是制度体制本身,则是极不可靠的,具有极大的道德风险性。这种道德风险应当通过制度体制本身的建设而加以规避。”[5]企业伦理向“价值理性”的转型本身需要有“价值理性”为导向的制度为支撑,没有这个导向的制度安排,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个体实际上是无能为力的,它纵然有转型的要求,可是没有转型的客观环境,它实现“价值理性”的目的也不能达到。为此,制度的“价值理性”是极其重要的,政府与企业都应该以此为取向才能达成一致,既然政府制定的法律规章要做到“以人为本”,企业制定的制度也要“以人为本”,只有自觉的制度安排才能有利于企业自然的伦理转型。

3.着力塑造企业家的伦理人格

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尤其作为企业伦理责任建设的组织实施者,企业家的伦理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对企业员工个人伦理素质的提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企业伦理建设所能达到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伦理人格的魅力。因此,要优化社会伦理环境,加大对企业领导人的伦理认同和道德自律的宣传教育力度,在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奉行经济目标与伦理目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协调统一的指导思想,使我们的企业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实体和伦理实体。

部分内容摘自《文化融通——中国企业的跨文化战略思维》、《制度公平论》。

第二篇:泰康人寿战略思维读后感

战略思维读后感

近期研读了陈东升董事长的《战略思维》一书,收益匪浅。首先作者的人生经历就是一个励志的事例:作者陈东升,他是董辅初先生得意弟子,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他早期在对外经济贸易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首开“中国500家最大企业”评价先河:他是泰康人寿、嘉德拍卖、宅急送三家企业创始人,横跨金融保险、艺术拍卖、物流领域,且均已成为行业翘楚,他是“92派”一词的发明人和领军人物,新儒商的代表,自谦“经济学票友”:他是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长,发起设立经济理论创新奖、丘成桐中学数学奖;获“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家”“最具思想力企业家”“未来15年可能影响中国商业进程的5位人士”“改革动力企业家-92派企业家领军人物”,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连续5年获评“25位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等称号。如此优秀的作者本身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的楷模,他所著的《战略思维》这本书更是全面呈现陈东升宏观思维和泰康战略演进脉络。

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是随着陈董的思维一起探索未来,这本《战略思维》是陈董作为一名改革的见证者、商业的实践者和经济的思考者原汁原味、真实坦诚的讲述。从东京街头的一个梦想,到5000亿资产的金融航母,要历经多少筚路蓝缕、拼搏坚守?从一家小小的营业部,到4000余家机构遍布全国31个省市,要直面多少困境与挑战、奋起?从单一的寿险公司,到涵盖全寿险产业链的大型综合保险金融服务集团,要体会多少痛苦蜕变、辉煌崛起?时代如潮,企业浮沉,企业家就是造梦者、是布道者、是精神领袖。

我觉得这个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创新。创新就是率先模仿,大事要敢想,小事要一点点做,理想和现实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一个企业,三年决定生死,五年打下基础,八年站稳脚跟,十年,小有品牌,二十年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在市场中学习,在市场中成长,“做市场的好学生”。面对企业管理、军事管理、国家管理等实际问题,对于运用抽象思维所形成的若干个相关因素,连续地、动态地、全面地度量这些相关因素的数量变化程度,并找出这些相关因素在数量变化程度上相互影响、共同变化的规律性。以发现的这些规律性为基础,以已形成的目标格局为导向,促使现实问题从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演化。

这是一本过程的书,记录泰康人寿1 7年三个发展阶段真实的市场布局:这是一本探索的书,凝结一个青年经济学者创办管理企业的心智谋划:这是一本面向未来的书,描摹中国寿险行业“从摇篮到天堂”的远景蓝图。

在这里,我读到了一家企业与时代的共生共荣。在这里,我读到了一位企业家运筹帷幄、布局千里的宏观视野。在这里,我读到了一个行业从理论到实践的风云跌宕、变革壮大。

阅读到最后我觉得自己也得学着改变。其实改变就是要颠覆原有的一些概念,也正如陈董所言,养老社区产品的逐步推广也必将逐渐改变中国人既有的观念,其实,作为13亿人口的中国,仅仅是既有观念的松动就已经是一个更大的市场,一项产品或者事业是从改变人们观念或者习惯开始也便必有建树,21世纪新三大件——买车买房买保险。买保险首推买泰康,泰康保险以终身养老、高端医疗、卓越理财以及终极关怀“四位一体”的模式作为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买保险就是尊重生命,让保险更便捷、更实惠,让泰康人寿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目标纯正、心无旁骛,做正确的事,时间就是答案中国梦就是让农村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让城里人过上中产生活节能、环保、人文关怀是21世纪人类发展三大潮流要站到一万米的高空看这个世界,身处到一百年的时空观察这个世界,这样才能有远见与坚持

第三篇:中国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中国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以联想集团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为例

中国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以联想集团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为例

[摘要]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一个热点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文化差异通过人们行为对组织效率和竞争力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和不可回避的。在人力资源日益成为国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今天,国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积极探索跨文化调适的有效措施和方法来消除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联想集团

一、引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强劲趋势,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和乃至国家发展壮大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有效配置,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给国际企业(跨国公司)及其管理者的传统思维和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在80年代以后逐步从国外引进的,9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一些企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加以创新和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海尔的国际化。然而,由于历史和制度等诸多原因,我国大多数跨国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人才引进、使用和激励方面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导致企业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难以取得最佳效益,还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因此而导致经营亏损。随着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加入跨国经营的行列,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外商来华进行合作经营。这意味着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预示着我们将全方位、高层次地融入全球化时代的进程。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我国的企业如何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跨国公司在同一市场上持久合作共同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联想集团为例,对跨文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

中国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以联想集团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为例

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些增进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协调性的方法,希望能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发展提供微薄的参考和借鉴。

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文化内涵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IHRM)是指将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募、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薪酬计划与福利、劳资关系等一般的人力资源职能国际化时所进行的活动。根据Morgan给出的定义,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是处在人力资源活动、员工类型和企业经营所在国类型这三个维度之中的互动组合。

三、联想集团及其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联想集团成立于 1984年,是一家以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自有品牌的计算机系统及其相关产品为主,在信息产业领域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联想集团于1994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联想集团有限公司的市值达到约500亿港币,位居香港股市十大上市公司之列。

联想集团目前拥有员工10,000余人;在北京、上海、成都、西安、沈阳、深圳等地设有地区总部,在全国各地建有数千家代理分销网点;在欧洲、美洲、亚太设有海外平台。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以包括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的12.5亿美元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成为年收入超过百亿美元的世界第三大PC厂商。《商业周刊》表示:联想以12.5亿美元成功并购IBNPC资产对于双方而言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但却面临着有机整合及文化差异的挑战。

联想与IBM的PC资源虽然合二为一,但不等于人才的融合。由于两家公司在地理上位于东西两半球,其企业文化、人才理念和管理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IBM的PC部门拥有10000多名员工,分别来自数十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生活特点、文化风俗、管理特色以及法律规则。联想集团共有11000多名员工,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就连主管海外业务的乔松和刘军等高级副总裁,也都缺乏管理海外业务的经验。人才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的不同,是联想未来人才管理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决定联想国际化业务拓展成败的关键所在和让人质疑的地方。

不论是此前海尔在美国建厂、TCL并购重组法国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缔造了全球最大彩电企业和全球第七大手机供应商,还是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成为年收入超过百亿美元的世界第三大PC厂商,中国

中国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以联想集团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为例

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市场,由于文化的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必将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最大障碍,尤其是对于缺乏国际化经验的中国企业。

四、联想集团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建议

联想集团在其国际化进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该如何应对跨文化所带来的冲突和矛盾,联想能否管理好IBM的一万多员工,IBM的员工能否水乳交融地认同和归属于联想,笔者提出以下管理建议:

(一)整合不同文化,在相互的借鉴、融合和创新过程中建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

这首先要求联想集团承认IBM PC部门文化管理经验中先进性的一面,并积极、开放地予以吸收接纳,并不断地刺激跨文化的交流和学习。其次比较中美文化类型并找出其分歧、差异、相对以及相近的不同层面,从组织目标与集体利益出发进行选择,为跨文化的交融和整合做好铺垫。最后通过对不同文化的融会贯通,促进整个联想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相互借鉴、融合和创新,在比较选择中形成适合于自身发展境况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但这一管理模式的形成并不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展的终结,它还需随时代发展和全球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而不断的进行发展和创新,从而使组织的管理模式充满生机与活力。

影响文化整合方式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文化特质的差别大小和文化特质所代表的管理模式高效与否。由于中美文化差异较大,联想与IBMPC部门在整合初期最好采取保留型的文化融合方式,当运作一段时间后,再转向其他文化整合方式,以减少文化冲突。值得注意的是,联想集团在跨文化整合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组织本身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团体的整体均衡性问题。

(二)选拔适应不同文化差异的管理人员

联想集团对海外业务所选取的外派管理人员必须一方面能够贯彻总部的战略,忠实代表和维护总部的利益,另一方面还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尤其要具备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所必须的特定素质。因此,除忠诚和才干之外,海外管理人员的选拔,应侧重于考察其能否承受异国文化的冲击,是否善于控制和调节自身去适应不同的民族文化。具体的人员配备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挑选富有经验的母国公司人员;二是经过培训的东道国人才;三是从第三国选拔人才。对如何科学地利用这三个来源,就目前联想集团而言,应当以母国公司管理人员为核心,以东道国优秀人才为主导,中国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以联想集团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为例

充分吸收当地文化精神,以减少文化摩擦,在组织内、外环境之间取得平衡。

(三)进行跨文化人力资源培训

联想集团进行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文化的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以及冲突的处理、地区环境等。应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集中在一起进行专门的文化教育、文化研究、实地考察、环境模拟、情景对话、角色扮演、语言培训等,以便打破每个人心中的文化障碍和角色束缚,更好地找出不同文化间相互不同之处,加强每个人对不同文化环境地适应性,提高不同文化间地合作意识和联系。

此外,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跨文化培训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预备教育、启程前教育、抵达后教育和回国前训练。对于将要派往海外发展的员工,联想也应当做好全阶段性的人力资源培训。

(四)找准“保持自我”与“适应他人”之间的平衡点,实施本土化经营

“适应他人”是真正理解、尊重并合理运用东道国的文化,而“保持自我”是坚信本国优秀文化的特色魅力与影响力,并把它变为竞争优势。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不是文化的统一化,而是在保持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不断创新,造就适应全球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联想集团的国际化经营,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既要注意“适应他人”,也要“保持自我”,要在这二者之间找准平衡点。

在找准平衡点之后,联想集团就需要取优去劣,优势互补,实施本土化经营。逐步做到当地人才的本土录用和培养,采购本土化,产品本土化,利润本土化等。此外,当联想集团地经营本土化在国际营销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采用富有弹性地对策,灵活应付各种随时可能产生的限制措施。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国企业在异域文化中保持持久的经营优势。

(五)实施全球导向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IHRM)

全球导向的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求选拔和培训具有不同国家背景的经理人,而且更加注重其与职位的匹配性,淡化个人国籍或任职国家的考虑,使之主动接受全球公司文化,灵活对待不同的文化和国家社会制度。

联想集团应该不受国籍和地理限制建立全球范围的人才库,使公司在全球范围吸引、获取其所需要的经理人和专业技术人才,制定合理的薪酬和绩效机

中国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以联想集团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为例

制,这也是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最重要的手段。

五、结 论

跨文化条件下企业管理的各项职能,因为文化的冲突和矛盾而被赋予了新的特点。建立跨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的过程就是在文化冲突和融合中打破原有的结构和平衡,形成新的结构和平衡的过程,也是管理者进行角色转换和观念重塑的过程。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经营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必然会给世界经济及人类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政府应该大力支持,鼓励中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战略,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通过强化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以化解中外文化冲突,达到跨文化的参与及融合,有效掌握和利用跨文化管理这一手段,积极促进中国跨国公司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

本文只是粗略地概述了关于跨文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对联想集团的跨文化人力资源进程提出了较为理论性的个人建议。由于自己对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了解认知也只是停留在教科书和文献的层面上,因此提出的建议或许并不具有实践意义,有待于对学科的深入研究和对建议的进一步考证。

参考文献

[1]赵丽君,赵晓东,《跨文化背景下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价值工程,2006(2)

[2]曾晓东,李明德,《谈文化差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5(9)

[3]闻兴华,《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市场,2006(12)

[4]联想中国,(Lenovo China): http://.cn/63

第四篇:现代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读后感

创新性思维是现代领导战略思维的灵魂。领导工作的创造性,不但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也是新时期对领导工作的本质需求。作为乡镇基层领导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工作千头万绪,这就需要基层领导干部运用战略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对待上级要求,通常有三种不同传达贯彻方式:一是当“传声筒”。原原本本传达,但具体办法一个不拿。二是“变声筒”,曲解上级要求,断章取义,不能领会精神实质。三是“散文式”。即形散神不散,结合“上情”和“下情”,敢于做好结合文章。以上三种方式,是领导者运用“创造性思维”和“封闭式思维”,是“治本”还是“治标”,是“创新”还是“守旧”问题。基层干部在落实上级要求时,切忌当“传声筒”,更不能当“变声筒”,而应当做到形散神聚,创造性地加以落实。

落实上级要求不当“传声筒”、“变声筒”,必须克服三种不良倾向:一是只顾本地利益,不顾全局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本位主义倾向;二是不顾客观实际,生搬硬套上级指示的教条主义倾向;三是既不顾本地利益,又不顾全局利益,“四面出击”、“左右开弓”的盲目倾向。

要进行创造性工作,要敢于坚持对人民负责与对上级负责相统一的原则。上级指示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而且有些政策本身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这就要求领会上级精神实质,创造性地解决具体问题。有时还要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做出灵活决策。如农业结构调整,兄弟乡镇开挖低湖田,发展精养鱼塘和网箱养鳝力度很大,__镇土性沙质,水面很少,根据实际,我们大力推进蔬菜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同样取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

调查研究是基层领导开展工作、推进工作的重要法宝。新时期调研工作有新的要求:一是调研质量要求更高;二是时效性更强;三是责任更大。调研工作力戒浮光掠影,当“摄影师”,必须具备“三性”:一是要有科学性,要有“求是”的精神、能动的意识、扬弃的态度。二是有针对性。贴近党的政策,贴近政府中心工作,贴近各个时期的重点、热点、难点。三是强化创造性。善于研究新问题,敢于提出新思路,长于推广新经验,勇于推出新举措。这是一种艰苦的探索性劳动。它要求基层领导大胆走上去、走下去、走出去。“走上去”,加强同上级部门联系,掌握政策和动向。“走下去”,深入一线和基层。要根除官气,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打掉傲气,在感情上贴近群众。“走出去”,到镇外、市外、省外开阔视野,博采众长。只有这样,调查工作才会有创造性,才能为正确、科学的决策服好务。如__镇新建农贸大市场调研,前些年因群众异议和搬迁老市场难度大,而一直难以实施。我们经过向上、向下、向外调研,找准了症结,找到了方法,结果,新市场启动改善城镇功能,增加了地方财力,争取了国家项目,一举几得。我镇将此项工程办成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办成20xx最大的民生工程、增收工程和集镇形象工程。

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很容易陷于具体事务,难以超脱,难以解脱。如何做好忙而不乱、忙而有序、忙而高效呢?作为基层领导,就应该在根本性的问题上取得突破,审时度势,敏感预见,取得工作主动权。

一是创造性地处理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根本性、全局性、整体性、方向性和前瞻性的问题,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乡镇工作主要问题,就是抓项目、抓发展、抓民生。只有始终不渝抓住这个根本问题,才能为解决好其它问题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二是创造性地解决关键问题。关键问题可能是主要问题,也可能是次要问题,但它在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个问题解决了,事物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就会受到阻碍,甚至夭折。如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就是一个关键问题,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可以引进能人和大户,带来资金和技术、市场,发挥出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__蔬菜面积扩大到近万亩,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陆续涌现,与我们流转4000多亩土地密不可分。

三是创造性地处理“热点问题”。领导者应时时把握事物发展脉搏,发现产生热点问题的原因,果断予以解决,平息舆论,取信于民。如征地补偿问题、移民问题等,都要迅速及时解决,以免热点影响全局。

总之,基层领导只有创造性地工作,才能更好地推进工作,开创局面。

第五篇:从案例分析谈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

从案例分析谈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国际化道路。为了使中国企业在国际企业之林中屹立不倒,我们要努力的一个方向就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本文通过对我国跨文化管理现状的梳理、两个跨国企业的案例分析,总结得到了一些对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跨文化管理;中国企业;案例分析

一、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来中国投资办厂,国内许多实力稍强的企业也走出了国门,而在国际化过程中,中国企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就是跨文化管理。由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信仰、习俗、价值观的差异带来的企业管理上的困难,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企业、甚至世界各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跨文化管理的概念

跨文化管理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即在全球化经营中,对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在跨文化条件下克服任何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以创造出企业独特的文化,从而形成卓有成效的管理过程。

三、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状简述

第一,文化排斥增添管理难度。在国际化拓展初期,由于文化因素间的相互排斥,不可避免地产生跨文化冲突。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生活习惯、工作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给企业的组织协调与运作模式选择、考核机制的制定等带来一定难度。

第二,激励机制忽略跨文化差异。大多数中国企业采取的目标管理法,从定量考查绩效和定性考查员工思想、态度两方面对员工进行无差异评估。这种方法忽略了企业员工的文化背景,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第三,培训体系不健全。很多中国企业只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不愿意对员工进行长期的投资,认为对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员工提供更高的工资等物质激励即可,培训在短期会使企业经济利润减少。所以,国内企业中能做到长远打算、为员工提供提高业务技能、个人能力的很少。

四、从跨文化管理角度分析肯德基(中国)公司和联想

(一)肯德基(中国)公司的有效管理模式

1、产品本土化

肯德基(中国)公司在保持母公司产品特色的同时,还致力于开发具有中国风味的“京、川、粤”口味的新产品。在中国市场上,该公司在维持自己在鸡类食品独特口味的市场优势的前提下,不断揣摩中国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推出典型的中国化产品,如十全如意色拉、芙蓉鲜蔬汤、盐酥拌翅等菜式,还根据中国人早餐喝粥的习惯推出“培根鸡蛋灌饼”、“珍鲜四宝粥”等新产品。

2、人才本土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中国文化,肯德基(中国)公司采用了人才本土化战略,即着力发展、培育中国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熟悉本国经济政策、竞争环境和市场特点的优势,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开始到现在,该企业一直保持员工百分百本土化。可想而知,它在中国提供了多少就业个岗位和个人发展机遇。

3、供应商本土化

截至2003年,肯德基(中国)公司的原料供应95%来自中国国内的供应商,这不仅提高了其在中国消费者中的知名度,更增添了品牌的亲切感,这在中国是很能打动消费者的一点。该公司所采取的供应商本土化战略,取得了双赢的效果:给自己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带动了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从跨文化管理角度分析联想并购IBM-PC部

1、跨文化管理存在障碍

联想收购IBM-PC部之后,从跨文化管理的角度来看,面临着两大障碍。

一个障碍是两国员工难以进行有效沟通。一方面,中文和英语的巨大差异直接造成沟通障碍。虽然联想雇佣了很多英语优秀的员工,还有专聘的英语教师进行语言培训,但是毕竟与母语为英语的美国员工之间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员工生长的语境不同。高语境和低语境的差异,更是难以跨越的一道障碍。

另一个障碍是文化认同度差异和冲突。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形象仍然是低价格产品和低管理效率。在这样的企业印象下,美籍员工会认为自己企业的文化优于中国企业文化,而中国员工又出于各种情结排斥被合并的外来文化,这两种互斥的态度为后期的文化整合带来难度。

2、双重文化差异

第一重是中美文化差异。根据格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权力距离维度、不确定性回避维度、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维度、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维度五个维度分析,中美文化差异非常大。举例来说,权力距离维度,美国人接受程度低,提倡人与人之间生而平等;中国接受程度高,表现为社会等级分明、权力距离大。联想中国员工倾向于远离权力中心,与上级管理者保持一定距离;IBM美国员工则很少有这种概念,上级也会采用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

第二重是联想和IBM两个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由于发展历史长短差距大,联想在IT领域的发展晚了近80年。从核心价值观来看,在“裁员**”之后,联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饱受质疑;而IBM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和激励,设计更完美的绩效激励制度。在员工对本企业文化的认同度方面,联想作为一家新兴的IT企业,员工对本企业的文化认同度远没有IBM员工对自己的企业的文化认同度高。而在管理风格上,相比于联想所强调权力距离和科层制管理,IBM的管理风格更加民主。

五、对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启示

第一,实施有效的跨文化培训。一般来说,跨文化培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针对总部或第三国的外派任职人员的培训;针对东道国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多元文化团队的组织与训练。主要是对文化的认识、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等。通过有效的跨文化培训,同一企业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可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沟通更加有效率,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便利。

第二,创新企业文化,共建统一价值观。不论是跨国企业还是并购重组的企业,由于是跨越文化界限的组织,那么,该企业的文化就不能是单一的某一国的文化,而应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的有机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求同存异。这需要企业内每一个员工的积极参与,为企业的未来共同奋斗。

第三,建立差异化的激励机制。国际化企业的激励机制建设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传统,将不同的激励方法结合并灵活运用。对西方员工实行人本主义激励政策,而对中国员工可采用群体激励的方法。尽可能满足外籍员工的自我实现需要辅助以物质报酬和提升,而对中国员工应更多适当地添加情感激励。(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裴学成,杨叶倩.跨国并购中的文化整合――以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为例[J].中国市场,2013(3).[2]操凌嘉,丁艳平.从肯德基(中国)看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科技信息,2010(3).[3]李建平.浅析跨国公司在华的跨文化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3(4).[4]黄青.跨国公司文化冲突和融合及跨文化管理策略[J].当代经济,2011(5)

下载《文化融通——中国企业的跨文化战略思维》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融通——中国企业的跨文化战略思维》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与跨文化营销

    、文化和跨文化营销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来,并把文化的涵义系统表述为:“文化是一个复合整......

    中国企业加班文化解析

    中国企业“加班文化”解析 目录 中国企业“加班文化”解析 ........................... 1 【案例】 ......................... 2 一、司空见怪的加班现象 .....................

    文化竞争力中国企业不及格

    文化竞争力中国企业不及格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大脑和潜意识,是企业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企业文化与企业的产品品质、研发技术、盈利能力一样,是企业的一项核心竞争力。这一观念......

    跨文化交际 花木兰读后感

    Who Say Woman Not So Good As Men 英语121 钱奕琪 3120311009 共794字 “A single grain of rice can tip the scale One man may b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ictory and......

    中国企业两个基本转变和文化支撑

    我们今天确实面临两个新的形势,要求我们的企业思想观念有一个转变。我能够发财不等于发展,企业发展是能力的发展,健康的发展,要求我们企业不断地增进自己的健康。据统计,中国企......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中的跨文化管理和沟通策略分析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中的跨文化管理和沟通策略分析 文化差异是一道坎,挡住了许多企业“走出去”的脚步。跨国经营是在境外做生意,面临的法律体系、历史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读后感(合集5篇)

    奇迹背后的浮于沉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读书报告 【摘要】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国经济复苏、腾飞的奇迹。然而,改革开放的历程绝非一帆风顺,而是......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定稿]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