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非公有制企业执行劳动法现状问题和对策

时间:2019-05-12 12:0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市非公有制企业执行劳动法现状问题和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市非公有制企业执行劳动法现状问题和对策》。

第一篇:我市非公有制企业执行劳动法现状问题和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迄今已历10年。在这10年中,非公有制经济从最初被定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直到今天已成为我国、我省和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据统计,截止目前,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已经达到5176户,从业人员17万余人,占到全市企业和从业人员总数的35%和42%。2004年上缴税收接近全市财政总收入的30%。随着我市新一轮百强调产的深入实施,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还将持续大踏步向前发展。但是,在蓬勃发展、不断壮大的同时,我市非公有制企业贯彻执行劳动法、自觉维护职工权益的意识还远远没有跟上,与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极不适应。长此以往,不但会严重影响社会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充分肯定非公有制企业为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站在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高度上,对其在贯彻执行《劳动法》方面现存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是劳动合同签订率过低

我国是从85年开始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94年颁布的劳动法更是从法律的角度对此做了硬性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而且对合同应当具备的七项条款也作出了明确要求。但在我市170115名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中,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为81928名,仅占全部职工的48%。也就是说,还有一半以上近9万名职工无法得到劳动合同的保护,其工作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福利待遇、安全生产等很大程度上还是老板说了算。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口说无凭,很难有效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是社会保险严重缺失

从9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起步,到2004年工伤保险实施,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科学化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现在,公有制企业和职工实现了全覆盖,参保率达到了100%。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非公有制企业就像是社会保障工作中的盲区,养老、失业、医疗的参保职工分别为1.3万、1240、1059人,参保率分别为10.7%、0.5%、0.2%,即使参保率最高的工伤保险也仅为3.4万人,参保率20%。需要指出的是,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伤事故多、职业伤害风险大的煤、焦行业。其他行业已经参保的职工,也一般仅限于经营者,管理和技术骨干。在社会保险面前,职工被人为地划成了三六九等。广大真正在一线工作,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职工,仍然大量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三是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

职工的生存靠企业,企业的发展靠职工。没有一支职业技能素质突出的职工队伍做保证,任何企业想实现长远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当前,我市非公有制企业逐步摆脱苦、脏、险、累的产业模式,正在大步向技术密集、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劳动者素质所起的作用将更加重要。在这个背景下,我市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仅有5345人,为全部职工的3%。大量的还是那种离开农田进厂房,放下锄头拿扳手,刚刚脱离农业生产,就加入现代工业生产的农民兄弟。以我市最大的民营企业常平集团为例,农民工占到全部职工的85%以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到75%上,全部5000名职工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还不到50人。不但直接制约了企业发展,而且形成了大量的事故隐患。近年来,非公有制企业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骨干待遇水平,大量“抢购”技工学校毕业生,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对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迫切愿望。

四是落实最低工资制度还有差距

去年7月,省政府重新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我市四类地区最高的为城区520元,其余三类分别为480、440和400元,由于新一轮百强调产的强劲拉动,最低工资制度在我市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都能认真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但和周边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仍有11608名职工的工资收入低于当地最低标准,占到总人数的6.8%。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壶关、城区、长治县、沁县等四个县区,屯留、黎城、沁源、长子、襄垣、郊区基本趋近于零。从行业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商业零售和部分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最低的如壶关,上述行业的平均工资仅在240—260元左右。这部分人比例虽小,但绝对值大,因此而形成的社会矛盾隐患不容小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经济转轨过程中管理错位的深层次原因,也有劳动保障部门职能转变、管理手段不硬的主观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脱胎于农村经济的非公有制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其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还不到位。下面,本文从政策、社会、企业三个方面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政策设计上重公有制经济、轻民营经济的历史因素客观存在我国多年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国家和社会对国有集体等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同。对国有企业管得过死,其职工的生老病死全部由企业承担,导致企业负担沉重。因此在国企改制过程中,为保持社会稳定和公有制主体地位,国家首先重视公有制企业的职工的社会保险问题。所以公有制企业的劳动保障工作起步早,发展时间较长,相对比较规范。与此同时,却没

有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以及在这些企业的职工个人利益引起高度重视,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没有充分考虑其生产经营特点,过于简单,缺乏具体的指导措施和操作办法。再加上我们宣传不到位的原因,使得很多非公有制企业对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存在模糊认识,甚至把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混为一谈,使非公有制企业参保步伐远远落在了公有制企业后面。

二、全社会齐抓共管劳动保障工作的氛围没有完全形成。

在公有制经济的边缘逐渐成长起来的非公有制企业,上边没对口行政部门的管理制约,下边是社会保障矛盾不突出的青壮年职工,不存在国企那样职工养老、医疗一肩挑的历史包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又为其创造了非常宽松的发展环境。经过这些年的高速发展,在不少人的眼里,非公有制企业似乎只要办好营业执照,照章纳税,招上工人就可开工生产,至于劳动法所规定劳动合同,工资标准,社会保险,职工培训等则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换句话说,税法、工商管理条例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而关乎职工生死存亡的劳动法则成了说起来重要,想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小事。在落实劳动法过程中,国有、集体企业由政府主管,劳动保障部门对其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约束力较强。而非公有制经济则无主管部门,加之人员流动较快和企业自身变化很大,政府及劳动保障部门对其缺乏硬性行政管理手段,最多罚款了事。开展工作显得软弱无力,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很难对违法用人单位形成有力震慑。在当前供求失衡的就业形势下,职工对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往往是敢怒不敢言,不敢理直气壮地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害怕因此失去来之不易的就业岗位。这也在客观上助长了某些不法用人单位任意侵害职工权益的先焰。应该说,市委、市政府对这个问题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分别于99年、2002年、2004年多次下文要求有关部门联合执法,一起把好社会保障这道关口。但由于条块分割、政策制约等因素的限制,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不尽人意,几乎还是劳动部门单打独斗。

三、非公有制企业以人为本,保障职工权益的观念需要提高。

在现代企业中,建立企业文化是大家非常重视的一个课题,这其中就包括了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凝聚职工队伍,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容。正所谓“职工的生存靠企业,企业的发展靠职工”,职工与企业是一种鱼和水,水和舟的关系。试想,职工权益无法保障,一盘散沙式的企业何谈企业文化,谈何长远发展。但就是这样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我市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以参加社会保险为例,不少企业短视行为严重,视参加社会保险为额外负担无效投入,认为是白花钱。不愿意承担法律赋予的社会责任,不惜牺牲职工的合法权益来降低成本,甚至以职工不愿意参保为借口,这些都是十分错误的。按照政治经济学原理,劳动力的价值应当包括本人及家属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接受培训教育促进自身发展的费用。主要体现在工资、福利及社会保险等方面。企业应当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扣除相应部分,并支付给劳动者,其余部分才叫剩余价值,可以用于企业积累、再生产和支付税金等。认真执行劳动法,及时支付工资,参加社会保险,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正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最根本途径,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眼光长远的企业家应当具备的智慧和管理艺术。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是市场经济的“减震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广大劳动者的“安全网”。涉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不论是工伤、医疗,还是失业、养老,可以说都伴随了劳动者的一生,也是最能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是影响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如一个劳动者不能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失业、疾病、伤残、养老得不到社会基本保障,这种职工利益失衡的社会是不可能和谐的,更是无法实现科学全面发展的。因此,必须认真贯彻劳动法,落实劳动合同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各方面的规定,把各类企事业、个体工商户、中外合资企业的所有从业人员以及所有从事灵活就业,弹性就业,自由职业人员都兜进这张社会保障“安全网”,进而增强社会互济性,改善人口抚养比,提高基金抵御风险能力,缓解老龄化压力,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强化宣传,提高全民参保意识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特别要注重在宣传效果上下功夫作文章。使各级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充分认识认真贯彻执行《劳动法》的重要意义以及必须履行的权利和义务。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推行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每个中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职工。因此,非公有制企业依法参加社会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企业法定的义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参保,拖欠养老保险费。

其次要进一步明确参加社会保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企业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但由于历史及产业结构差异等原因,造成了企业负担畸轻畸重,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平等竞争的地位,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通过建立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来均衡企业的负担。对于职工个人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可能有兴有衰,甚至可能倒闭和破产。如果个人的伤残、患病、养老完全依赖企业,风险就难以避免和防范。因此,必须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来均衡企业负担,使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第三要进一步明确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有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更高不开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任何用人单位不仅要对职工的今天负责,更要对他们的明天负责,企业为劳动者依法参加社会保险,这是职工的合法权益的体现,必须予以维护。同时,企业通过参加社会保险,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有利于稳定职工队伍,有利于吸引高科技人才为企业出谋划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上下联动,部门齐抓共管

劳动保障工作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协调,相互联系,齐抓共管,为非公有制企业执行劳动法把关。如工商、税务部门要在非公有制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年检和税务登记证时必须让其出具参加社会保险的有关证明以及税前提取并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证明;财政部门要提供扩面工作必要的经费保证;审计部门要对非公有制企业是否参保及缴费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各主管部门要监督非公有制企业依法参保;工会、工商联要及时检查非公有制企业是否劳动合同健全,是否给职工参保,是否落实了最低工资标准,切实维护职工权益。新闻单位要把劳动保障宣传作为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把好社会保险政策宣传和舆论监督关。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加强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纳入社会保险范围。

三是依法监督,严格规范执法

维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法律赋予行政执法机关的重要职责,劳动保障监察担负着新形势下解决劳动与保障突出问题及建立长效机制的特殊任务,是法律之剑。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及其监察队伍要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贯彻执行劳动法情况的监督和执法力度,要严格监督检查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的订立情况和落实最低工资标准情况等,所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都必须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规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要严格监督检查各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对有意不参加社会保险或拒不参保的,令其限期整改,直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决不故息迁就。要抓好对结果的跟踪落实,维护法律、法规、规章的严肃性,要立案一家,处理一家,教育一片。切实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四是强化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政府行政部门授权唯一的公共服务性质的机构,承担着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支付及其它事务。在社会保障与市场经济接轨任务繁重而且责任更加具体的今天,各级经办机构发挥着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劳动保障部门的经办机构必须以高效、优质、公开、透明的工作作风,打造社保品牌,锻造社保品格,培育社保文化,弘扬社保精神。一要丰富服务内容,不断强化职工基本素质,提高服务宗旨知识和服务水平;二要规范服务制度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一套内容全面,程序严谨,相互制约的制度体系;三要创建优良的服务形式,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既要关心职工生活冷暖,又要准确掌握各参保单位动态信息,把各项服务送到每个企业、送到每个职工,把各项服务搞的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扎实有效。

(五)调整支出结构,增加社保资金投入

我市财政收入逐年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普遍得到提高,各级政府要适当调整地方财政在社保方面的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法定支出,当前一个时期要着力解决和支持做实个人帐户和信息化“金保工程”建设所需资金问题。逐步解决政府对社会保障历史欠帐的补偿。通过政府财力调整,社保资金的刚性支出不仅反映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视程序,同时可以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险增强信心,有利于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有利于社保基金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社会保险的持续发展,长远看,在不远的未来老龄化到来时,更有利于减轻财政承受的压力。

第二篇:街道非公有制企业团建现状和对策

街道非公有制企业团建现状和对策

街道非公有制企业团建现状和对策2007-02-10 16:48:36

街道非公有制企业团建现状和对策

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企业中,成为企业的主体。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在这些企业中广泛建立团组织,是当前的一个新的时代课题,对更好的服务企业经营发展,更好的服务广大职工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一、现状及特点目前,街道产值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共有家,其中符合建团条件的家,已建家,创建率达%,其中单独建团的家,占%,联合建团的家,占%。为了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

业中的团组织建设,我们做了大量工作:⒈抢抓机遇,加强领导,加快非公有制团建步伐。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大批人员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为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我们及早调整工作思路,连续几年将非公有制团建工作纳入工作计划,要求基层团组织抢抓非公有制党建工作的有利时机,加大团建工作力度。平时,我们经常分赴各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努力做到“四清”(企业底数清、类型清、职工人数清、职工需求清)。⒉试点进行,探索创新,组织设置和管理方式日趋灵活。为了更好的搞好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团建工作,我们采用试点先行、规范推行的原则,努力探索非公有制企业中团建工作新途径、新方法。近年来,我们屡屡开展调研工作,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努力从加强领导、宣传发动、组织设置、建立阵地、完善制度、开展活动等方面入手,开展试点工作,率先在基础好、实力强、人数多的企业中建立

团组织。在创建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的原则。⒊立足服务、活动引路,非公有制企业中团组织的工作日渐活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结合企业实际,“为企业所需、为业主所理解、为职工所欢迎”为出发点开展活动,以活动求活跃,以活动求深化,取得实效。近年来,我们积极发动和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团支部组织各类技术培训班和文体活动,同时还开展岗位操作比赛和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规模上,我们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坚持小型、灵活、多样;在活动形式上,借助企业文化活动开展活动;在活动时间上,把脱产与业余相结合,既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又根据生产经营实际开展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以各种创新创效活动为载体,广泛组织职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⒈创建滞后,覆盖率不高。止年底,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团组织的创建率不到。共

青团中大量已建团组织集中在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领域,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团员青年游离于团组织之外,无法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团建工作发展。分析原因,一方面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以中小企业为主,面广、量大,构成复杂,所有制性质及管理模式各不相同,原有构建模式与之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团组织创建力度不大,工作方式方法跟不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⒉观念滞后,对非公有制企业中团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表现在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业主不理解、不支持团工作,还有个别业主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企业是追求经济效益的,团组织是政治组织,担心多一个机构多花钱,怕增加开支并影响正常管理和生产经营。其次,由于一些团干部对党政组织的依赖思想很强,党政领导支持,团工作就能干好,党政领导不支持,团工作就没法干的观念和认识严重影响了一些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⒊服务滞后,团组织向心力、凝聚力不强。非公有制经济拥有的职工群体具有层次不同,需求多样的特点,而广大基层团组织缺人手、缺经费、缺时间,没有真正把服务职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没有营造出有利于职工成长的良好环境,因而散失了有效地凝聚、引导和教育广大职工的基础,导致部分职工对团组织没有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不强,团组织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⒋教育管理滞后,广大职工的团体意识不强。由于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资产规模小、人员流动快、企业作息时间灵活,职工上下班时间不一致,大多处于分散状态,对职工的教育管理难免流于形式,不能取得实效。加之不少企业的经营处于起步阶段和资本积累阶段,市场压力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开业、关闭此起彼伏,使团组织对职工的教育管理呈现不稳定性。⒌规范巩固滞后,缺乏行之有效工作运行机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经营理念更趋向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治理结构、劳资关系对团的工作的接纳度较小,团组织在其中通常没有制度化的安排,限定了团组织的活动空间。加之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团组织,都是出于政策性的考虑,工作受业主的认识程度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较大。经济效益一旦出现波动,团组织的工作和活动也同样随之起伏,难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中团建工作的对策⒈强化源头参与,加大工作力度,优化两个环境一是坚持党建带动团建,进一步优化外部环境。要通过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从思想上、组织上、干部上、队伍上、作风上全面带动团建,以党的思想建设带动团的思想建设,以党的组织建设推进团的组织建设,以党员队伍建设促进团的队伍建设,以党风建设带动团的作风建设,做到组织同步抓、教育同步搞、活动阵地同步建、班子同步加强、工作同步考核的“五同步”,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进一步提高对非公有制团建

重要性的认识,优化内部环境。针对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业主对非公有制团建的担心和疑虑,各级团组织要通过树立先进典型,用身边看得见、听得着的典型,对他们进行有效引导,使之了解团组织的性质和任务,充分认识到加强非公有制团建工作对提高职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水平以及推动非公有制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赢得他们对非公有制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营造一个非公有制企业内部认同团工作的宽松环境。⒉坚持因势利导原则强化四个创新不断扩大团工作覆盖面一是团组织设置方式创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非公有制企业团建以“该独则独,能联则联,宜统则统”的原则,解放思想,因地制宜,灵活设置,不断提高团组织的覆盖率。要逐步形成“打破地域、条块结合、动态创建”的新模式。二是干部队伍建设创新。能否做好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团工作,干部是关键。要按照“重在素质,合理兼职”的要求,努力探索干部队

伍建设的新机制。在选拔配备上要积极倡导“公开选拔”、“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等方式,挑选一些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文化程度高的同志担任团干部,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要重视非公有制企业中团干部的培养和教育,经常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出点子,想办法,加强工作的指导,同时,切实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成长成才。要做好“荐才”工作,为团组织的干部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赢得更大的发展。三是队伍建设创新。要适应企业中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探索建立以流动管理为重点,动态、开放的管理机制。要按照“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为辅”的原则,加强管理,克服基层组织底数不清、管理混乱的状况,使团员队伍在动态中保持相对的稳定。要积极拓展联系渠道,最大限度地方便和加强个体与组织的联系。要加强职工的教育工作,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开展学习十六大精神,从

培养日常行为规范入手,重点加强法制教育、安全生产教育、创业观念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和经营管理培训,把教育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生产管理体系。四是团组织的活动创新。要按照增强适应性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活动方式,找准团工作、企业发展和职工需求的结合点,围绕生产经营、职工的需求,以活动促活跃,以活跃促发展,主动服务,增加效益,立足创新,扩大影响,使团活动真正融入到经营管理、科研开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各个环节,深入到广大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人员集中、时间集中的活动难度较大的实际,活动方式要以“小型、业余”为主,统一主题,化整为零,见缝插针,走团活动业余化的路子。同时,积极拓展视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走社会化的发展道路。⒊突出重点强化三项措施建立教育、活动、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强化教育,增强认识。要充分利用各

种阵地,采用座谈、讨论、演讲、联谊等多种切实可行、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展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思想主题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创新载体,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组织要从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入手,开展青工岗位培训、创新创效、科技攻坚、节能降耗、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要以“科技、创新、奉献”为主线,坚持开展导师带徒、技术比武等活动,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在科技兴企等方面的骨干作用,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狠抓服务,促进广大职工成长成才。成长成才是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根本需求,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积极开展职业技术以及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才不断涌现。要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

活动,不断满足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我县在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还需我们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在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认为非公有制企业大多规模小、党员人数少、流动频繁,开展党的工作难度大,存在畏难情绪,在思想主观上就不愿抓。二是认为非公有制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的独立性,员工聘任、收入分配等权力都集约在私营业主手里,如果经营者对建立党组织没有积极性,党建工作就无从谈起。三是担心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的组织,怕影响招商引资环境,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所以在抓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上心存顾虑。

2、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建立党组织心存疑虑。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主对其企业建立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存在模糊思想认识,担心企业建

立党组织后,会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削弱企业主的权威,影响经济利益。员工不利于领导,组织生活活动多,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会受到影响。因此,对在本企业建立党组织不理解、不支持。一些非公制经济组织虽然建立了党组织,也是碍于行政主管部门的干涉和影响,只是应付了事,党组织缺乏战斗力和凝聚力。

3、党员组织观念思想意识淡薄。部份党员在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下,组织观念、党员意识淡化,一些党员存在雇拥思想,认为党员和其他员工同是企业主的“打工仔”,自己到私营企业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过不过组织生活无所谓,谈不上发挥什么带头作用;还有的党员感到在私营企业工作不稳定,不想把组织关系转来转去,因此出现游离于组织之外的“隐身”党员、“口袋”党员,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4、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覆盖面较小。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建设与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存在着相对滞后的工作局面。有一定数量的非公有制企业因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人员少,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基本条件。同时,受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打工人员哪里待遇好就到哪里,有的企业用工不固定,使务工党员处于动态循环之中,工作缺乏稳定性,“朝增暮减”,党组织难建立,即使建立了,也难以稳定。

5、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党组织作用难以发挥。非公有制企业的决策、生产经营、分配以及人、财、物等方面的支配权都掌握在企业主手中,党组织难以过问和干预,党组织往往按企业主的意图行事,缺少工作

独立性。由于非公有制企业特殊的管理方式、生产模式使党员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也受到一定的局限,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但受制约,而会因为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地位和职能的不明确等问题受到影响。

二、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对策及措施

1、要提高认识,硬化措施,为抓好非公有制党建工作打牢基础。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必须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把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做为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一个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大事来认识。把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硬化措施,以强化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涉企部门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同时,要落实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考核机制,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纳入各级领导工作实绩考核目标体系中,做到定期检查,定期考核,确保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抓实、抓靠、抓出成效。

2、要加强对企业主的宣传教育,为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强化党的建设创造良好条件。要采取办培训班,开座谈会等各种方式,强化对企业主的宣传教育,让他们明白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党组织与企业经营者目标的一致性,使他们积极支持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为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条件。对于私营企业主的党员,要从思想上、政治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增强党性。要求他们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

产党员,教育引导他们不仅应模范地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而且要严格遵守党章,认真履行党员义务,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3、切实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非公有制企业中党员素质的高低、党性强弱、形象好坏,先锋模范作用能否发挥,关系到党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影响力。因此,在完成组织设置的前提下,必须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党组织要采用党课、党员活动日、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市场经济,优化知识结构,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实施党员示范工程、党员责任区工程、开展岗们比技能比贡献等形之有效载体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开展争创合格岗位,优秀岗位活动,激励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生产经营的行家里手,成为职工心目中的榜样,成为企业主可以依赖信任的职工,使投资人和广大职工时时处处感到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存在。

4、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建力度,扩大党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覆盖面。各级党组织要把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做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对凡是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企业,都要尽快建立党组织,力争做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同时,对于党员人数不足 3 人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可按行业地域划分,成立联合党支部。要制定工作规划、确定工作目标,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力争在短时间内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比例有较大突破。

第四篇:我市林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6年5月11日)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林业在涵养水源、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对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具有重

要意义。

一、我市林业发展现状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691万亩,活立木总蓄积62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8,已建成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70万亩,保护区野生动物370余种,野生植物1100余种。“十五”期间,造林绿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森林资源管理有了长足进步,林业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森林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同步增长。

二、目前在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生态脆弱问题仍然存在。森林资源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控制。在东部山区,柞蚕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现有的190万亩柞蚕场中有70万亩已经严重沙化,柞蚕场的生态改造及发展柞蚕的替代产业任务十分艰巨。此外,绒山羊产业发展较快,但随之而来的过度放牧问题日益突出,造成植被破坏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台安西部,林农争地矛盾比较突出,有7个乡镇不同程度的存在土壤沙化问题,总面积近10万亩,占台安耕地面积的10,西部土壤沙化治理问题亟待解决。

(二)林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尚需及时跟进。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明晰了林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的管理体制不适应林地、林木合理经营和流转的需要,缺少森林资源评估、林权登记管理、林业科技法律信息咨询等机构,不利于对林业资源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

(三)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基础薄弱,林业产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主导产业的优势不明显,名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林业产业现在仍以粗放式分散经营为主,缺少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力水平较低,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

(四)矿山复垦速度缓慢。矿山开采对林地破坏较大,造成水土流失,粉尘扬沙,严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采矿后的林地恢复十分困难,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部分业主只管采矿、赚钱,不愿复垦、绿化植树。据统计全市尚有矿山开采破损的11.8万亩林地亟须恢复治理。

(五)村屯绿化工程尚待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尚未得到彻底改善,乡镇特别是村屯周围的林网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城建、农业、水利、林业整体协调不够;绿化品种单一,适于绿化、美化的品种较少,远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三、建议与对策

建议各级政府把林业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民利益,为农民谋福祉,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加快林业资金投入,推进生态建设步伐。农村税费改革后,部分地区集体经济薄弱,对林业发展投入能力不足。由于林业投入大、见效慢、回收期长、比较效益低,农民对林业发展的认识不足,不愿意在林业发展上增加投入。特别是林业有较强的公益性质,需要建立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以社会力量、农民投入为辅的融资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林业六大工程,需要资金近10亿元,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确保生态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二)全面推开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深入贯彻市政府《关于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将这项改革推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主体落实、责任明确、保障严格、流转规范、监督到位”的林业产权制度,真正使广大林农耕者有其山、耕山有其责、务林有其利、致富有其道,实现森林增量、农民增收。在推进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山林权属承包到户后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三)继续实施和完善林业重点工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把林业重点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一是绿色走廊建设工程。以千山区为重点在城市周边建设绿色走廊,提高沈大高速公路两翼绿化及环境治理水平。二是百万亩优质林基地建设工程。以国家荒山荒地工程、人工促进封育造林工程和省东部果材林富民工程为载体,在岫岩和海城东部山区建设100万亩优质林基地。三是防风固沙林网建设工程。以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为载体,在台安西部加强防沙林网建设,加速生态恢复。

(四)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直接

带动作用。要大力培育林业新兴产业,拓展产业发展领域,重点扶持发展有农村特色、有市场潜力的林业产业。立足于我市资源条件优势,着力抓好“板栗、榛子、山野菜、食用菌、中药材、养鹿、养狐、养林蛙”八大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紧紧抓住举办“第六届森林旅游博览会”的有利时机,开发林业旅游资源,力争把我市建成省内知名的林业旅游名市,夯实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经济基础。此外,要大力推广绒山羊圈养技术,控制野外放牧,保护生态环境。

(五)启动乡村绿化网络体系建设,创造农村优美大环境。改变过去绿化美化工作中“重城区、轻乡村”做法,将乡村绿化美化作为今后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治工作之中,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要重点实施好“千村绿化百村示范”工程,对全市近千个村普遍绿化的基础上,重点做好300个高标准示范村建设。村屯绿化要纳入到村庄规划中,发展经济树种、美化树种,实现农家庭院绿化特色化、效益化的目标。

(六)建立参与式集体林资源管理体制,促进农村民主管理。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要采取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方式,让农民参与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使他们在作业设计、树种选择、种苗选择、抚育采伐方式、采伐数量和时间的确定等各个环节拥有充分的发言权,真正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林业建设、绿化家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第五篇:我市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市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农村工作的难点。近年来,我市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及广大农经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积极探索村级财务监管的新路子,着力加大制度、体制创新力度,在规范 “村帐乡代理”工作的基础上,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此项工作薄弱的乡镇办,农村财务管理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由此引发的一些矛盾,给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我市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我市辖22个乡镇办事处,708个村民委员会,38个居委会。自2005年以来,我市全面推行了“村帐乡代理”工作,设立了村级财务管理服务中心。在坚持“四权不变”的原则下,对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分村建账、分村核算、分村登记备案,逐步实现了资金代管、资产监管、资源协管的村帐乡代理、电算化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到现在,村帐乡镇办代理率已达100%,并做到了六个统一。即:统一管理制度、统一会计核算方法;统一电脑记帐、网络监控;统一设立银行基本结算帐户;统一资金拨付渠道;统一票据管理。从而有效地规范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通过几年实践摸索,我市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三个减少,促进了三个提高,体现了三个转变、坚持(健全)了三个规范。三个减少:一是减少了村干部的职数。在过去的体制下,村上要配备村会计、村出纳两个岗位,代理后,只要一个报帐员。二是减少了村上的开支,减轻了农民负担。原来一个村会计每年工资开支至少4000元,现在村报帐员可由村干部兼任,则减少了一个人的工资开支,全市每年将减少300多万元的工资开支。另外,村干部更换比较频繁,财务人员变动大,易造成较多村财务人员业务不熟,加上村干部对财务不熟悉,经常出现清不完的糊涂帐、断头帐,教不完的新手,导致村级财务难规范,推行村帐乡代理后,只设一名报账员,不需要考虑其他业务核算和管理的问题,相应地减少了村干部的工作压力。三是减少了上访事件,推行村帐乡代理后,规范了管理,改善了干群关系,减少了因财务问题、涉农收费问题上访的案件,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三个提高:村帐乡代理推行后,不仅规范了管理,同时也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干部廉洁自律的精神;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民主监督力度促进了村务真正公开。过去有些村务公开流于形式,对公开的内容避重就轻,对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遮遮掩掩,导致群众意见很大。村帐乡代理后,村务公开每年四次,并且公开内容由代理中心提供,对村上的每一笔业务都详细具体,不再有任何隐瞒,真正做到阳光操作。三个转变:一是由传统的手工记帐管理向科学的电脑记帐转变。二是由松散随意管理向规范管理转变。三是由单层监督向多层监督转变。过去村帐是村干部说了算,推行村帐乡代理后,村级财务必须接受群众、民主理财小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多层监督。三个规范:一是规范了农村财务核算方法,解决了帐本不齐,科目不全的现象;严格按程序操作,避免了坐支、乱支、挪用的现象。二是规范了票据管理。克服了“白条子”和不整齐的 2 票据报帐问题;三是规范了会计资料的管理,杜绝了“包包帐、坨坨帐”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财务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市部分村(居)都缺乏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有的地方虽有一些所谓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约束体系。在现实中,不少地方的农村财务收支大多都是村支书或主任“一支笔”审批,往往是村干部一个人说了算。存在着极大的个人主观随意性。这客观上也给一些村干部侵占、挪用甚至贪污集体财产提供了可乘之机。像月山镇石柱村2005-2008年三年的伙食、招待费等支出就达到73357元,都是由村支书(兼村主任)一个人开支且自己审批,镇经管站及村民主理财小组未能有效的进行监督,从而造成村民上访,社会不稳。

(二)、财务公开流于形式、缺乏内容

财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新形势下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现实中这项工作的开展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开不及时,不少村(居)没有能够做到定期公开,有的村甚至一年半载也难以公开一次;二是公开内容不规范、不全面。有的村只把收支余额进行公布,没有逐笔逐项公布。更有甚者把一些重要的收支内容隐瞒不公开;比如月山镇的江田村把党建扶贫款12万多元的收支不但未进行公开,还放在村账外进行核算。三是财务公开的形式单一,对群众的意见不采纳,对反映的问题不及时进行整改。

(三)、民主理财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 有些村未按要求建立民主理财机制,也未建立民主理财制度,虽名义上成了理财小组,但其成员不是经过民主选举产生,而是由村领导指定的,或有些虽经过选举产生,但不具备必要的业务知识,也不能很好的履行职责,形成形式上的民主理财,根本起不到相应的理财及财务监督作用。如白田镇的长江村,因理财小组成员和村报账员不熟会计业务,从而造成村上账务处理错误,使村上蒙受15600元损失。

(四)、经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在编不在岗现象严重。部分乡镇办事处党委政府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加上农经部门基本上是无上级财政拔款、无收费项目、靠本级财政吃饭,工作经费相对紧张,经管干部的福利待遇相对落后于其他站所,使部分经管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有些流动到了其他站所,从而造成经管站业务人员缺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要解决当前我市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认为,必须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坚定不移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加大民主理财力度。村级财务问题历来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一而再,再而三强调要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凡是村里的重大事务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尤其村级财务要公开。要做到一是公开内容要全面完整。二是公开时间要及时,特别是对于多数村民或民主理财小组要求公开的专项财务活动应及时公布;重要财务活动应逐笔公布。三是公开方式要以公开栏为主,要有固定的财务公开栏。四是公开程序要严格。财务公开前,应有民主理财小 组参加,对全部财产、债权债务和有关账目进行一次全面的核实。五是对财务公开中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妥善处理。六是要把财务公开的监督落到实处,村组财务要臵于群众的经常监督之下。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建立财务制度是搞好财务管理的重要保证。要从各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如“报账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开支审批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等。同时,村级财务必须坚持收支两条线,实行先收后支,杜绝以收抵支、差额入账、坐支现金等现象。

(三)、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搞好村级财务清理工作。各乡镇办党委政府要把抓好农村财务管理列入党委政府的工作议事日程,编入工作计划和目标责任管理内容。各乡镇办至少要确定一名党政领导主管农村财务,经常听取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汇报,研究、部署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随时根据群众的反映,对村级财务及时进行清理审计。对清理审计出来的经济问题,一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四)、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农村财务管理既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因此,稳定农经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至关重要。财会人员被确定之后,一般不要随意变动,要严格执行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必须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建立岗位责任制。财会人员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为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要切实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有必要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财会人员进行业务考核。

(五)、全力推行“村帐乡代理”工作。根据“村帐乡代理”的要求,村里不设会计,只设报账员,村级账目由乡镇办事处村级财务管理服务中心代管,财务收支实行 “报账制”。市农经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加强对乡镇办村级财务管理服务中心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

(六)、要严格控制对在编经管干部的随意异动,避免业务人员的青黄不接。经管站是一个业务性很强的单位,岗位及人员的频繁异动,不利于工作开展。可以由市农经局对经管干部实行人员垂直管理,对业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统一调配。

(七)、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加强协作,共同为推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献计出力。农经局要切实履行其主管部门的职责;财政部门应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和乡镇办“村账乡代理”工作经费以及有关人员工资报酬列入财政预算,并予以足够保证; 金融部门作为资金管理部门,应对村级银行存款账户清理和审计调查取证给予积极支持和配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和有关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其他相关部门下拨到村的各类资金都要通过经管站统一设臵的村级集体资金账户,使经管站能够及时核实资金的入账情况,作好账务处理,防止资金不入账现象。

湘乡市农经局 2010年9月15日

下载我市非公有制企业执行劳动法现状问题和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市非公有制企业执行劳动法现状问题和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范文大全]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07年以来,我们根据市委、区委组织部门有关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要求,结合企业年检、企业工资支付检查、企业劳动情况调查等工作,......

    浅谈我市计生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市计生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2012年以来,陆丰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创先争优”目标,以人口计生清理清查......

    我市建筑市场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市建筑市场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些年来,随着我市建筑市场的规模与空间迅猛发展和空前扩大,在利益驱使下以个人集资和联户集资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私人建筑活动越来越......

    我市蔬菜产业现状调研对策

    **市是**第二大城市,位于湘中东南部、湘江中下游,属 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温、光、热资源丰 富,历年平均气温为17.9度,年总降雨量为1337.5毫米,年总日照 时数......

    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的 “瓶颈”问题及解决对策(★)

    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的 “瓶颈”问题及解决对策 河南省工商业联合会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讨论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了决定,党的十六大又做了进一步......

    广东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推荐5篇)

    广东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对广东省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非公有制企业的劳资关系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引起了各方面的......

    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汇报[小编整理]

    活力,来源于创新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迅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成为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领域。我市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