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副省长在全省房地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 m文秘
同志们:
省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18号文件精神,正确分析房地产市场的基本形势,安排部署今年工作,推动我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今天上午,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的领导到会指导,讲了很好的意见。刚才,杨光同志对省政府2号文件形成的背景和有关问题作了一个很好的说明,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下面,我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我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基本形势
1998年11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促进住房建设发展的通知》,全省停止了住房实物分配,逐步推行住房货币化分配,加快了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住宅的建设步伐,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从2000年起,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省加大了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力度,开放住房二级市场,制定落实搞活房地产市场、扩大住房消费配套政策,我省房地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去年,省委、省政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作出了加快城镇化、实施经营城市的战略决策,为我省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通过多年的努力,我省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住房商品化的新体制基本确立;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居民住房消费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房地产开发建设和宏观调控机制逐步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房地产开发投资和住宅建设投资持续增长,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从总体上讲,我省房地产市场发展健康平稳、势态良好。具体表现在:
1、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2003年六年间,我省房地产开发企业由1997年845家发展到目前的3003家,注册资金累计达381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由1997年的100亿元增加到2003年449亿元,增长近3.5倍,年平均增长28.5%,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14个百分点,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均保持在1个百分点以上。其中,2003年我省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30.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总额的24.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拉动GDp增长1.8个百分点,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房地产开发和投资结构基本合理,市场供求同步增长。
1998-2003年,全省商品房累计新开工面积1.23亿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1亿平方米,占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的81.2%;商品房累计竣工面积9882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竣工面积8134万平方米,占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的82.3%。2003年,全省投入商品住宅建设的资金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2.4%,商品住宅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的主体,开发投资结构基本合理;商品房竣工面积增长23.3%,销售面积增长23.4%,市场供求呈同步增长态势。
3、住房消费持续扩大,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随着房改的不断深化、住房实物分配的停止和货币化分配的推进以及搞活住房市场政策的联动,全省商品住房消费持续扩大。1998-2003年,全省商品住宅的销售面积达6961万平方米,占商品房销售总面积的88.7%,销售金额为825亿元,占商品房销售金额的76.5%。其中,2003年全省商品住宅销售面积20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3%,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88.8%,个人购买商品住宅比重为98%,比六年前提高40个百分点,成为商品住宅消费的主导力量。六年来,我省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基本稳定,年均涨幅为2.2%,低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全省每年平均有10余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改善了住房条件。预计2003年底,全省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可达26平方米,比1997年增加了8平方米。
4、住房分配货币化逐步推进,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业务不断发展。
截止2003年底,全省18个设区城市有15个城市经省政府批准出台了住房货币化改革方案,占应出台方案的83%。省级单位住房补贴办法在去年年底已经省委常委会讨论并原则通过,将于近期发布实施;112个需要独立实施住房货币化改革的县(市、区)中已有75个出台了方案,占应出台的66%。2003年,全省新增住房补贴单位423个,新发放住房补贴1.95亿元,领贴人数25419人。到去年底,全省住房公积金归集总额已达136.2亿元,归集余额已达102.1亿元,其中发放个人住房贷款26.2亿元,占归集额余额的25.1%,个贷发放率比去年同期高7个百分点。
5、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迈开实质性步伐,房地产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1998年到2003年,全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成投资额为349亿元,竣工建筑面积4687万平方米,解决了约5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全省不少城市克服资金缺乏、房源不足等困难,采取租金补贴、实物配租等形式,加快了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在建立住房保障制度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过去六年,我省住房二级市场全面开放、日趋活跃,房屋租赁市场逐步发育,住房金融、房地产中介和物业管理迅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和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各级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扶持和监控力度加大,全省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虽然我省房地产业发展较好,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房地产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地区房地产结构性矛盾突出,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我省的一些地方住房与非住房、高档住房与中低价位住房结构不合理,造成中低价位的商品住房供不应求,高档住宅、高档写字楼和大型商业用房又超过了市场容纳和用户承受能力,供大于求,空置面积增加。到去年底,全省空置1年以上的滞销商品房面积已达190万平方米,其中成都、泸州、绵阳、南充、德阳五城市累计即达142万平方米,占全省空置总量的74.8%。
二是住房分配货币化进展较慢,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发放率较低,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力度不够。部分地区对住房分配货币化工作认识不到位,政策不落实,至今全省尚有三分之一需独立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县(市、区)未出台改革方案。去年底,全省住房公积金个贷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力度不够,全省无房户和居住困难户仍有15万余户,涉及城镇人口约5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经济困难的低收入家庭。
三是房地产市场秩序还没有根本好转,调控和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我省各类房地产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综合实力及市场竞争能力还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住宅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机制尚未形成。房地产市场中违规开发、合同欺诈、面积短少、虚假广告以及房屋拆迁、中介服务、物业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仍时有发生。住房二级市场发展不平衡,部分城市房地产权属证书发证率较低,影响了居民住房上市交易。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住房消费配套服务还不能适应居民的需要。部分地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督机制尚待完善。
四是城市房屋拆迁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社会稳定。有的城市超越经济承受能力,盲目扩大拆迁规模,造成拆迁补偿和拆迁安置不落实;有的城市对依法拆迁重视不够,违规拆迁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房地产估价机构违规操作,出具不实的拆迁评估报告。城市房屋拆迁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损害了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引发被拆迁户个人或集体上访,影响了社会稳定。
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予以解决,促进我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二、高度重视房地产业在推动四川发展新跨越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壮大房地产业,对推动我省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1、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扩大住房消费,是拉动内需和启动居民消费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三次全委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房地产市场连结着商品、服务和要素市场,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居民消费密切相关。近年来,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4左右,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应该说举足轻重。从发展趋势看,一方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经济仍具备较快发展的良好条件,经济的发展必将对房地产业提出新的需求。另一方面,房地产业作为国中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它的持续快速发展将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保持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推动经济继续较快增长,将起到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2、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全方位经营城市、深入推进“三个转变”,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和必由之路。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能够为加快城镇化提供必需的住房等生活要素和商业、办公、工业用房等生产要素。房地产业既是支撑经营城市的产业之一,也是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的一个重要载体和生力军。据统计,去年全省房地产开发经营购置土地面积为2010万平方米,约占全省经营性用地供应总面积的60%,购置土地费用达86亿元,同比增长35.3%,是推动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的一个市场主体。同期,我省房地产开发企业注册资本中,约73%为民营资本,总额达278亿元,非公有制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399亿元,占全省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总额的89%,有力地推动了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将使房地产业在加快城镇化、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深入推进“三个转变”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3、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房地产业关联度很高,带动力强,具有拉动投资和消费的双重作用,是我省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房地产业联系着一大批相关产业,与建筑、建材、冶金、化工等50多个物质生产部门紧密相关,并直接影响到家用电器、家具、装饰产品及金融、旅游、商业、运输业等行业的发展。目前,建筑钢材、水泥、玻璃、墙体墙面、建陶等建筑材料是我省的长线产品,化学建材、电子工业也是我省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延伸产业链,增加市场对相关产业产品或服务的有效需求,促进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4、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目前全省各类房地产企业从业人员约有40万人,从事与房地产开发建设密切相关的建筑业从业人员约230万人。发展房地产业,是扩大社会就业,有效解决城镇失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渠道。房地产开发建设规模大、消耗材料种类多、产品使用周期长,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推进住宅产业科技进步,有利于节约能源、材料及防止污染、保护环境,有利于让房地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努力完成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各项任务
党的十六大制定的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省委八届三次全委会对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经营城市战略、深入推进“三个转变”作出的部署,为我省房地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管理,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相关产业相协调,促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我们要努力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1、要坚持以市场化为根本取向,培育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
一是加大房地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我省现有的房地产投融资能力,还不能适应加快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住宅建设投资的需要,特别是去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下发后,到去年12月,房地产开发贷款仅占资金来源总额的18.9%,比上半年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因此,在商业银行严格控制房地产信贷的情况下,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对住宅建设投资的力度,就必须坚持住房市场化方向,在市场中找出路、向市场要资金。当前,要着重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向房地产民间资本转变,发展壮大房地产民营经济,拓宽住宅建设投资渠道。各地也可根据《信托法》有关规定,积极探索用资金信托和财产信托等方式替代债务融资,引导企业采取股权等方式进行融资,开辟新的房地产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住宅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同时,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小城镇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为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是进一步搞活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据统计,全省存量住房上市流动率只有1.8%,交易面积仅占住房市场交易总量的26%,住房二级市场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搞活住房二级市场,要切实消除城镇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的政策障碍,坚决取消除法律、法规规定外,由地方或单位自行设置的各种限制性前置条件,要降低住房入市门槛,进一步调动个人住房消费的积极性,努力实现住房增量与存量消费的联动,推动社会消费结构升级;要适应加快城镇化的要求,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就业、入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彻底打破城乡之间的住房消费壁垒,进一步扩大住房消费。同时,要积极培育房屋租赁市场,鼓励住房置业投资。目前,我省城镇居民家庭住房自有率不到70%,仍有30%以上家庭的居住问题要通过租赁房屋或投亲靠友来解决;随着我省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流动也将进一步加快,这都为发展房屋租赁市场、进行房地产置业投资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要引导民间资金进入住房置业投资,并鼓励城镇居民采取“以租养贷”置业模式来改善住房条件;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减免普通住房交易税和租赁税收等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及其他居民积极换购住房,改善居住条件。各地也可根据当地财力情况,借鉴成都市对购买新建商品住宅和存量住房的居民实行购房补助的做法,支持住房消费。
三是建立规范的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规范发展房地产经纪、评估等中介服务,积极拓展新的住房消费服务;规范物业管理服务和收费行为,提倡业主采用市场竞争机制,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物业管理企业,维护业主合法权益;规范发展住房装饰装修市场,保证工程质量。
2、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住房市场化进程的要求,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合理确定当地房地产开发供应总量,调整和优化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当前,我省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去年全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成投资额仅占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总额的5.1%,经济适用房供应在整个住房供应中的比例比较低,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现象。与此同时,全省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住宅却达到了97万平方米,占整个商品房空置总量的51%,究其原因,主要是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价位偏高。为此,各地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着力解决住房供应结构失衡的问题,重点是调整好住宅与非住宅的结构,要适度控制写字楼、商业营业用房的建设总规模,特别是要严格控制高档写字楼、高档商业营业用房的建设,严格控制别墅、高档公寓、大户型商品住房的建设,重点发展适应大多数居民购买力的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住房,增加其在住房供应中的比例。同时,要认真研究土地供应政策变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要进一步认真清理并逐步减少建设和消费环节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多渠道降低住房建设成本,保持房地产市价格的基本平稳,努力使普通商品住房价格与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基本相适应。
3、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至今尚未出台住房货币化分配方案的城市,必须在今年一季度内完成改革方案,并尽快实施;已经出台方案的城市,要落实补贴资金,加快方案的实施步伐,以提高职工购房支付能力。
二是要加强住房公积金的归集和管理,完善监管机制,加大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发放力度。各地要认真贯彻去年12月25日全国住房公积金电视电话会议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力度大力发展个人住房贷款的通知》的精神,把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设作为深化房改、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当前工作的重心是在做好机构整顿、强化归集和管理基础上,大力发展住房公积金的个人贷款业务。凡未开展此项业务的城市,必须在今年一季度内启动;已经开展此项工作的城市,也要加大工作力度,提高个人购房贷款发放比例。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要简化个贷发放手续,放宽贷款申请条件,方便职工贷款,特别是要支持中低收入职工家庭贷款购房,改善居住条件;要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协作,发展组合贷款,创新贷款品种,积极发挥金融机构对个人住房消费的助购作用。
三是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住房供应政策,健全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制度,建立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大多数家庭购买或租赁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各地要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当地城镇住房水平,保证其在住房建设中的合理比例,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降低建设成本;要合理确定本地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的范围和具体的收入线标准,严格实行申请、审批和公示制度,保证符合享受优惠政策条件的家庭能够真正得到实惠。与此同时,各地要健全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结合当地实际,合理确定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保障方式要以租赁住房补贴为主、实物配租和租金减免为辅;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稳定规范的住房保障资金来源。
4、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通知》和省政府2号文件的要求,加快推进我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延伸房地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关键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健全和完善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技术、经济政策和推进机制。在技术政策方面,要以构建住宅技术保障体系、建筑体系、部品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为重点,加快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及时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纳入到标准当中。在经济政策方面,要制定对新技术、新材料以及先进适用成套技术的研发、生产和推广使用的经济扶持政策,保护和激励企业在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方面的积极性。在推进机制方面,要建立起领导、决策、协调机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住宅产业现状,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成都、攀枝花、绵阳、德阳、泸州、乐山、内江等城市,要抓好试点,取得经验,带动全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逐步在我省建立起符合市场导向的标准化、工业化、社会化住宅生产体系,促进住宅建设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转变。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还应着重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以建立住宅产业现代化基地为重点,把新建住宅小区作为建筑设计标准化及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主要载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标准管理,切实改善住宅质量和住宅环境。另一方面,要以企业为主体,打破行政保护和地区封锁,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房地产企业和建材企业通过发挥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的优势来做大做强,支持具有资信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加快发展,特别是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入股等方式进行重组,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的集中度,为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5、坚持以加强与改善监管机制为重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步伐,切实加强和改善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管理,做好宏观调控的有关政策、规划和管理措施的衔接,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一是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正确处理调控和发展的关系,调控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为了因地制宜地解决当前市场发展中的问题,使房地产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二是要增强调控意识,提高调控能力,把握好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三是要抓住主要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切实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规划管理、土地管理、金融调控和监督管理,防止市场大起大落。四是要多管齐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来提高调控的质量和效率。五是要要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加强对市场运行情况的监测。
6、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核心,确保社会稳定。房地产工作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各地一定要从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实现和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当前房改和房地产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当前,房屋拆迁问题十分突出,是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政府的要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从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在城市建设中做好房屋拆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城镇房屋拆迁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紧急通知》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城市建设中做好房屋拆迁工作的通知》精神,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当前城市房屋拆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房屋拆迁管理的行政行为;要加强拆迁计划的管理,合理安排拆迁规模;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严格根据规划实施拆迁;要合理确定拆迁期限,慎用强拆手段;要加大工作力度,要严肃查处房屋拆迁中的违法违规的行为;要完善拆迁配套政策,妥善解决被拆迁户,特别是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房屋拆迁后的居住问题;要按照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在今明两年内妥善解决拆迁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当前,重点要做好拆迁信访工作,完善拆迁纠纷排查工作机制,及时准确掌握可能引发的群体上访动向,积极预防和化解群体性的上访事件,把问题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社会稳定。拆迁问题上访较多的地区,尤其要做好拆迁信访的接待、疏导、处理工作,对因严重损害被拆迁人合法利益而造成大量群体性上访的,将追究有关领
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同时,对合法拆迁工作中遇到的极少数无理阻挠,甚至串通闹事的情况,要依法进行处理。
房地产开发企业拖欠工程款的问题也非常严重。全省建筑业企业被拖欠工程款已达193亿元,被拖欠企业3032家,拖欠农民工工资23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企业拖欠工程款95.4亿元,拖欠农民工工资8.2亿元。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资金不足,仍伧促上马,把让施工单位垫资和拖欠工程款作为一种“经营谋略”,土建施工基本上是靠建筑企业垫资,更有甚者有的开发企业和业主要求施工单位垫资到外装修完工。各级政府要责成有关部门,对本地房地产开发项目拖欠工程款情况进行认真清查,对有拖欠工程款问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开发管理部门要记入信用档案,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的,要加大处罚,计划、国土不批准其新开发项目,不办理用地手续;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规划、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方面要采取措施,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尽快解决拖欠的工程款;为该企业贷款的各家银行,应将其列为信用不良单位,依法减少或不提供贷款。法院可依法查封该企业资产,公开拍卖,以偿还拖欠工程款。
各地要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力度,强化政府监管、完善社会监督、加强行业自律,坚决查处房地产市场运行和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违规和违纪行为,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典型案例,要予以曝光。对一些地方机关事业单位利用手中的权力,以经济适用住房或集资建房的名义,变相搞房地产开发和实物分房的,要坚决制止。
四、要以良好的工作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调整期,各地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认真贯彻国务院18号文件和省政府2号文件精神,制定和落实相关的工作措施,加快培育、壮大房地产业,促进我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1、要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协调。房地产业发展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工作,切实加强领导。重点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具体工作分管领导具体抓,抓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建立合作协调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配套政策,共同做好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工作。省建设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我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个人住房贷款担保和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办法,加强对各地区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各市(州)、县人民政府也要明确牵头单位和各部门的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2、要统一政策指导,因地制宜抓好落实。房地产市场的地域性较强,我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住房的市场化程度、居民的消费观念和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有较大差异,这是当前我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各地要在国家宏观调控统一政策的指导下,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完善和落实规范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具体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搞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分析预测工作,及时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促进本地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3、要加强队伍建设,严格依法行政。房地产业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建设、房改、房地产和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作为政府联系群众的窗口,加强队伍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尤为重要。各级政府要重视和关心房地产部门的队伍建设,支持房地产部门依法行政。各级建设、房改、房地产和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要适应当前住房体制改革和房地产市场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按照省委关于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政型机关的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强化工作纪律,严格队伍管理,提高职工素质,改进行业作风,深入学习贯彻房地产法律法规,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应由市场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承担好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担负的房地产市场监管、房政服务等职责,履行好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职能。
同志们,现在工作目标、思路和措施都已经明确,关键在落实,让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推动我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而努力奋斗。
莲山 课件 w ww.5Y k J.cO m文秘
第二篇:副省长在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过去的一年,对世界、对中国、对吉林、对卫生都是令人难忘的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共同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四川汶川地震、三鹿事件等一系列严峻考验,全省上下团结奋斗,化危为机,迎来了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医疗卫生战线的同志们与全省人民风雨同舟,共克时艰,在抗击汶川地震、处置三鹿事件、保障奥运卫生服务、预防控制重大疫病等方面表现突出,全省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管理、服务都取得新的成绩,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的一年,我们国家、我们省的发展和改革面临着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同样,新的一年,卫生事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重大发展机遇。应该说,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拉动内需的大环境,关注民生的大政策,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以及全社会生命和健康意识的迅速增强,为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我们一定要用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来审视卫生事业、谋划卫生事业、推进卫生事业,实现吉林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新的跨越。
一、更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改革中一些关键环节如何把握,直接关系医改成败,关系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关系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保障。
一要坚持公益性质。医药卫生既是公共产品,也是商业产品,具有公益和产业的双重属性。30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走了不少弯路,主要教训就是公益性让位于产业性。多年来,我国财政用于卫生的支出占GDp比重和公共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在世界各国中都处在较低水平。政府投入水平低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过度市场化倾向,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实行鼓励创收、以药养医的政策,这些在客观上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如果一个家庭总的自费医疗支出超过了非生存必需支出(即家庭总支出减去食品支出)的30%,就意味着发生了“灾难性医疗支出”。照此估算,在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有病不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健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如果公民的健康需求表现为一种“缺乏支付能力而又必须满足的需求”,政府就有义务基于人道主义精神,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予以解决,即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领域为国民提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是公益性的主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以及制度体系、政策措施等方面,也始终贯穿了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这条主线。对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
二要坚持政府主导。必须看到,医疗卫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3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创新很多但也积弊不少,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政府把本该承担的很多公共医疗卫生责任推给了市场,造成医疗卫生行业的价值扭曲。新医改坚持政府主导,就是为了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我们坚持政府主导,不是排斥市场机制,而是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由政府保障公平,让市场确保效率;我们坚持政府主导,也不是实行政府包办,而是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推动形成一个合理有序的竞争格局;我们坚持政府主导,更不是政府只管不办,而是继续加强公立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确保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能够实施强有力的救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是政府不能推卸的重要责任。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行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遵循的重要原则。对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
三要坚持人人享有。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医学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千年,而有组织的医疗卫生制度才出现100多年。医疗卫生制度设计是重要社会政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模式。而能否让国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衡量这个制度好坏的重要标志。我们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指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的,国家、社会、个人能够负担得起的,投入低、效果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它既包括免疫接种、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也包括采用基本药物、使用适宜技术、按照诊疗规范提供的急慢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医疗服务。“人人享有”的本质含义是“公平享有”,任何公民,无论年龄、职业、地域、支付能力,都享有同等权利。作为一个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大国,要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没有公益性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支撑,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是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发展道路的基石。对此,我们必须坚决落实。
二、增强机遇意识,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机遇是发展的加速器。我们不但要善于从专业的角度看卫生,还要学会从经济的角度、社会的角度、民生的角度看卫生,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从更高起点上推动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要紧紧抓住扩大内需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契机,加快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医改方案和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3年内,各级政府将为此投入8500亿元。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超前谋划,主动工作,竭尽全力地争取国家支持,千方百计地用好政策、管好资金、建好项目。要围绕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开展工作。加强组织推动,使我省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建设的支持资金。要围绕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工作。积极准备参加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的招投标,争取有更多的吉林医药产品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要围绕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开展工作。对全省县级医院(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排队,按照国家确定的标准,抓紧提出新建或改扩建项目。大力加强各类传染病院、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院等专业医院建设,积极争取财政转移支付。要围绕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开展工作。认真开展疾病预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职业卫生、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切实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流感、狂犬病、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管理。要围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开展工作。积极争取纳入国家试点,争取项目投资,争取扩大财政预算基数,享受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等优惠政策,为全省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探索新路。
三、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服务。我们要坚持防治并举、城乡统筹、中西医结合、医教研衔接,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一要着眼让老百姓“少得病”或“不得病”,积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从“重治疗”向“重预防”的转变。五六十年代的赤脚医生制度,对改变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和落后的卫生面貌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中国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事业发展史上的一项创举。今天,我们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进行一种全新的建构。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坚持预防为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高卫生投入绩效的最重要手段。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及时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服务,不断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和可及性。
二要着眼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大力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努力解决“看病难”。要合理布局城乡公共卫生资源。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强化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覆盖。要搞好医疗机构间的诊疗衔接。逐步实现农村村卫生所、乡镇医院和县医院,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和中心医院的资源共享、有序衔接,鼓励患者使用乡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使用符合需求的医疗设施。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素养。更加注重对乡村医生和城市社区医生的培养,积极引进、吸收乡村和社区“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型人才。要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认真解决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问题,建立同公益目标相适应的医生绩效考评体系和薪酬体系,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方便群众就医。
三要着眼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努力解决“看病贵”。要继续完善由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网络,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同时,努力降低医药费用负担,实现群众基本用药的公平可及和安全有效。
四要着眼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用得安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努力构建长效机制。卫生部门要认真负起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三篇:副省长在全省国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上午,XX同志对去年全省国税工作作了全面总结,对今年国税工作作了具体部署,我完全赞同。下面,我讲3点意见。
一、正确分析当前形势
200x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受了非典疫情和多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料的好。一年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三个转变”,坚持“两手抓”,夺取双胜利,防治非典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国民经济运行良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政治保持稳定。预计全省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上了一个新台阶;增幅可达115%,创10年来新高。
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与全省国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奉献也是密不可分的。去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的领导下,全省国税系统切实加强基层、班子队伍和信息化三项建设,在大中型企业和城区税收征管上有所突破,超额完成了各项收入任务。全年共组织入库税收收入303亿元,同比增长12.4%,增收34亿元;计划考核口径的收入完成272 亿元,为年计划的104.6%,增长11.8 %,增收28.7亿元;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收入180亿元,为年计划的101.7%,增长11.8%,增收19亿元。“两税”收入直接体现为XX财力137.8亿元,比上年净增9亿元。从去年国税工作来看,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收入规模上,全省国税收入、增值税收入分别突破3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迈上了新台阶。二是收入的进度、均衡度、税收收入GDp负担率等指标逐步趋好,持续增长的势头进一步确立。三是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落实兑现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国家其他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总额46.2亿元,其中出口退税达25.5亿元,增加10.6亿元,同比增长70.8%,连续7年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有力促进了我省西部大开发、再就业、外贸出口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国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省委八届三次全会对今年的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GDp增长“保九争十”的目标,工作按增长10%安排,地方财政收入预期增长11%。按此要求,确定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不含财政专员退税)207.3亿元,增长15%,增加27亿元的目标。按此测算,全省国税系统需要组织收入305亿元,增长12%,增收33亿元;完成“两税”收入271亿元,增长14%,增收33亿元。应该说,这个目标是积极可行的。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据有关国际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可能好于去年。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在总体上是有利的。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良好,全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迎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从全省来看,我省经济发展自身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新的增长动能正在集聚和释放,发展的后劲足、潜力大。一是“三个转变”开辟了加快发展的新空间。经营城市力度加大,城市建设成为投资增长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拉动力量,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有助于带动整个城乡经济发展。民营经济迅速扩张,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人才资源资本化进程加快,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二是经济自主增长能力继续增强。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外经贸形势趋好,在国有投资引导下,民间投资增长强劲,汽车、住房、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三是支撑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增多。国家继续加大对西部重大项目安排上的倾斜,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正在规划、筹备之中。这些既在近期拉动经济增长,也形成长远发展的持续支撑力量。四是资源开发前景非常广阔,潜在的市场需求也较大,特别是农村市场潜力很大,这也意味着经济增长的空间很广阔。这些都为我们完成今年各项税收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完成今年税收任务压力也很大。如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必将形成一些减收因素;从今年开始分步实施税制改革,也将增加税收收入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加之去年税收收入基数较高,今年要保持收入的较快增长还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要认真分析,积极应对。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各级国税部门要正确分析当前的经济税收形势,从经济观察税收,从税收观察经济,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自觉服从服务于XX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增强机遇感、责任感,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团结拚搏,扎实工作,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经济和分配的作用,为促进XX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扎实有效开展工作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奋力推进“三个转变”,努力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国税部门要始终坚持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纳税人服务的指导思想,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一)确保完成收入任务。今年我省国税收入基数较大,增幅相对较高,既积极可行,又实事求是,希望全省国税系统干部职工振奋精神,知难而进,无条件地落实好、完成好。要认真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禁止越权减免税”的原则,组织好各项税收收入。一要加强税收征管。近几年,全省国税收入占GDp的比重都在5%左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既是我们的差距,也说明还有潜力可挖。各级国税部门要坚持从基础抓起,大力推进精细管理,从经济发展、产业成长、税源结构等方面全面分析,从相互关系中把握税源,寻找潜力所在,努力扩大税基;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控,切实做到应收尽收。二要加大清欠力度。一方面,对过去的欠税要认真清理,加大追收力度,尽量减少历年欠税。另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把该收的税收起来,严格控制新的欠税发生。三要加强检查。去年,全省国税稽查部门对101个重点企业进行检查,查补税款3亿元,户平近300万元。今年,要继续加大稽查力度,以查促收,以查促管,防止税收流失。
(二)优化税收服务。各级国税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从政策上、管理上、执法上改进服务,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继续深入开展“为纳税人服务,让纳税人满意”主题活动,进一步抓好纳税服务工作,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税收政策落实保障机制,继续抓好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支持国家西部大开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使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要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措施,吃透政策,把握要领,税企联动,密切配合,充分运用出口退税政策,支持我省产品以不含税价格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多创外汇。同时,积极落实涉外税收政策,鼓励境外企业到XX投资。要大力推行“一窗式”服务,统一规范工作步骤、顺序、时限和标准,将执法依据、程序、主体、责任和处罚结果向社会公开,让纳税人缴明白税。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行为,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性机关,共同营造重商、亲商、护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三)坚持依法治税。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灵魂”。为政重在理财,理财必先治税,治税必须依法。《行政许可法》将从今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规范政府行为的一部重要法律。各级国税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刻领会其立法宗旨、精神实质和具体规定。结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全面清理、废止、修订税务行政许可事项,并切实加强管理。同时,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查处非法印制、倒卖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骗取出口退税和利用造假帐等手段偷逃税款案件,突破一批大案要案。通过集中行动,使涉税违法犯罪的势头得到遏制,税收秩序进一步好转。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全省国税、地税系统要坚持团结征税,依法治税,进一步搞好国地税的工作协作,健全机制,加强信息交换,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的高度来把握国税工作。应当看到,我省国税收入、改革、发展任务重、压力大、困难多,今年收入计划已经安排得较足较紧,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关心和支持国税工作,积极帮助解决国税系统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国税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中央的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最终要靠每一位干部去执行、去落实。政策落实与否、落实的程度如何,群众能否从中受益、受益多少,关键在于干部工作的水平、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
一要抓好学习。首先,要进一步学习好、实践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精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个核心。其次,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力求学深学透、融会贯通,切实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稳步推进税收改革。第三,要认真学习税收知识,熟悉税收政策、税收法规和税收业务,深入研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会用税收杠杆来调控和管理经济,着力提高业务水平。
二要抓住关键。坚持“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明确职责、强化责任、加强领导。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创新、民主团结、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四好”班子,带出一支政治合格、本领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好队伍。要着眼于提高干部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加速干部的成才和成长。
三要转变作风。作风问题,本质是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学忠书记逢会必讲,反复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注意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正确处理好涉及群众利益的矛盾和问题,真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真正把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做好做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国税系统作为省级文明行业,要在转变作风方面继续起好示范作用。要继续狠下功夫转变作风,主动为基层搞好服务,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主动为群众多办实事。同时,税务部门是国家重要的执法监管部门,税收工作与人们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必须切实加强廉政建设,从制度上构筑拒腐防变的堤防,这既是保证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干部的需要。
全省国税系统今年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目标已经确定,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希望国税部门的同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三三五四”基本思路,认真落实各项工作部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XX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副省长在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副省长在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xxx年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同时举办第三期市厅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班,这是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和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前面,xx同志在工作报告中全面总结了我省今年以来的应急管理工作,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了明年的各项工作,我完全同意,请各地各部门抓好落实。会议表彰了xxx—xxx全省应急管理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优秀值守员,宣布了第五批省级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
省应急委向第二届省级应急管理专家库的70位专家颁发了聘书,向4个省级应急管理培训基地、5支省级应急救援队、19个省级应急物资保障单位授牌;
有5家先进单位做了大会发言,10家单位做了书面经验交流。在此,我谨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受聘专家和授牌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全省应急管理战线的工作人员表示亲切的慰问!
刚才,国务院应急办陈建安主任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xxx”以来我省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就做好今后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更高的希望,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省应急管理工作基础扎实,成效显著
xxx时期,我省的应急管理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5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在国务院应急办的关怀和指导下,全省应急管理战线的同志们默默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奠定了我省应急管理工作的坚实基础。
(一)应急管理工作越来越深入人心。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应急管理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推进应急体系建设的重大决策。省人大、省政协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开展应急管理立法等组织专项考察调研活动,撰写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调研报告。各地、各部门在“一案三制”建设、基层应急管理、规划编制实施、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夯实了全省应急管理工作基础。省委组织部、省政府办公厅已经联合举办了三期市厅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班,省应急办组织了两期县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并组织我省应急管理工作人员赴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培训,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台湾和发达省市考察,达到了学习先进经验、开阔眼界、强化意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xxx”以来,全省应急管理系统实施了一本书、一个网站、一个专题片和两级培训的“1112工程”,使全社会更加了解和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激发了社会公众直接参与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热情,增强了公众防灾避险的意识,提升了公众自救互救的能力,提高了全社会共同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应急管理工作越来越深入人心。
(二)应急管理工作基础不断加强。5年来,全省应急预案建设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全省共编制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万件。2009年,省政府出台《陕西省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预案管理。全省107个县(区、市)全部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其中83个县(区、市)设立了专职工作机构,初步构建了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完善了信息共享、协调联动、舆论引导等重要的工作机制。“xxx”《规划》中的15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8个项目已完成,7个项目正在实施。这些项目的建成,将大大提高我省预防和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拓展应急管理工作,今年9月,我省与内蒙、山西、河南共同建立了黄河中游应急联动协作机制。为了落实和深化这个重要机制,渭南与河南三门峡、山西运城、临汾,榆林与内蒙鄂尔多斯、山西忻州、晋中,商洛与河南南阳、xxx十堰,分别建立了毗邻地区应急联动协作机制。为了加强基层工作,200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开展了以“四进、五有”(即应急管理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有组织机构、有应急预案、有应急队伍、有应急保障、有科普宣教)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活动。目前,全省共创建省级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201个,市级示范点301个,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三)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先后建设完成了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固定平台,包括图像显示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语音调度系统、综合应用系统、集中控制系统;
陕西省手机信息平台,包括全省正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电话的查询,《值班要情》的实时查阅批示,突发以事件现场图像的实时浏览,领导周工作安排的查阅等7个功能模块;
陕西省移动应急平台,包括1座卫星基站、3台省级移动应急指挥车和10台市级移动应急指挥车;
陕西省应急地理信息(gis)平台,包括6个子系统、60多个图层,集并并标注数据44万条;
建立了建成并运行了省市县三级统一的应急值守平台。实现了纵向上与国务院、下与各设区市,横向与40个部门省级的互联互通和突发事件信息的“全天候”实时传输。目前,正在组织建设省级应急物资保障和应急救援队伍两个指挥调度信息平台,以进一步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效能。
(四)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加强。xxx年8月,省政府组建了省应急救援总队,此后全省应急救援队伍迅速发展。目前,共有省级专业救援队10支,市级综合应急救援队11支、专业救援队60支,县级综合应急救援队81支、专业救援队213支,并组织发展了一大批基层辅助应急救援队伍。为了完善军地应急联动机制,今年9月,省政府、省军区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意见》,并依托预备役部队组建了50支突击救援分队,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全民参与、覆盖全省”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xxx”以来,全省共举办各级各类应急演练2万多次,其中较大规模演练300多次。如今年4月,咸阳市政府组织开展了9个科目的系列地震灾害应急演练,参演单位20多家,参演人员1万5千多人。通过演练,达到了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提升能力的目的。
(五)有力有序地处置了各类重特大突发事件。一是妥善处置了一系列重特大事故灾难。如2006年的子长县“4•29”特大瓦斯爆炸矿难,2007年的汉中市“3•15”重大交通事故,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xxx年的子洲“3•10”山体崩塌灾害,xxx年的西安灞桥“9•17”山体滑坡事故等。二是有效处置了大规模突发群体性事件。如2009年的“1•8”退伍军人聚集上访事件,xxx年的“10•16”涉日游行事件,xxx年的“3•28”涉军群体非正常上访事件。由于处置及时,有效防止了事态扩大漫延,维护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三是建立完善了评估制度。我省先后建立了突发事件处置评估制度,预案演练评估制度,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趋势研判会议制度,通过评估研究、案例分析和突发事件趋势研判,大大增强了我省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应急管理创新
“xxx”期间,全省上下坚持以应急管理“基础建设”为重点,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奠定了良好基础。xxx年以来,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从以“基础建设”为重点,转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30多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走完的发展历程,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我国则是在相对较短时间里集中爆发出来。为了应对重大社会变革,今年2月中央专题研究了我国社会管理创新问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
(一)应急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各种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当前,我国正在进入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期,事故灾难防控关键期,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增大,社会安全面临新的挑战。从国内外经验看,妥善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环境,防范和减轻突发事件的危害,既是一本“经济帐”,也是一本“政治帐”。xxx年4月,发生在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使美国在环境、经济、政治和国际形象上遭受了难以估量的损失。xxx年8月,发生在马尼拉的香港人质事件,使菲律宾旅游业和国家形象遭到重创。此外,2008年8月,智利发生矿难,69天后被困矿工奇迹般获救,整个事件处置成为智利最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xxx年3月,山西发生王家岭矿难,8天后115名矿工成功获救,把一场灾难转化为一次机遇,凝聚了人心。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绩效,已经成为考验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深刻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近些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安全生产事故、社会治安事件居高不下,各种群体性事件多发易发,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令人担忧,大大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全、生产安全、生命安全和幸福生活有着强烈地要求和期盼。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在社会管理和应急管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应急管理创新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只有坚定不移地进行应急管理创新,我们才能不断增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安全有序的发展环境,既是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民安居,则天下顺;
民乐业,才能天下治。
(二)应急管理创新重在理念创新。中央在刚刚出台的《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十六字方针,再次强调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级政府必须要带头倡导社会管理新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加公共信息的透明度,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努力把社会运行得更加和谐。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让社会组织各自把责任承担起来,实现政府管理和社会组织的互动。社会管理是大家的事情,大家都要参与,要重视和发挥公众自我规范、自我管理的作用。要加强和创新应急管理,就必须坚持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为出发点,以夯实“一案三制”这个基础为着手点,以真正形成全民参与、共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整体合力为落脚点。应急管理事关全社会方方面面,事关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所以,创新应急管理,既是我们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应急管理创新中,要着重解决好“全民参与、共同应对”这个新课题,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参与应急管理的程度,使公众成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主体。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先从一些基础工作做起。如吸纳社会组织和公众直接参与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增加预案听证程序,让公众参与和了解预案管理的全过程。吸纳公众参与预案演练的组织,使演练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公众。吸纳公众参与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评估,使政府的应急处置结果更加客观、行为更加透明。建立应急管理立法、政策制定的公众听证、论证制度,有利于扩大公众参与,实现立法透明,加大信息传播,促进社会公平,强化立法实施。
(三)应急管理创新要落到实处。一是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全面提高各方协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通过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提高区域之间、部门之间、条块之间、军地之间,在信息共享、力量整合、联合演练、协同作战等方面合作能力。二是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提高应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和网络技术,建立全省“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值守信息平台与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全省应急信息无障碍交流,提升应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三是要以政务信息公开创新为要求,完善信息报告、信息共享、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及时向公众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类真实可靠的信息,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到重大公众利益的灾难性信息。信息公布的越早、越具体,越有利于防止虚假消息的蔓延,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相反,瞒报、漏报,就可能引发社会混乱和恐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三、当前和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应急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重大突发事件,都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无法独立应对和处置的,所以必须加强领导。各设区市、省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机构,充实力量,加快构建全省政府系统“快速反应、高效运转”的应急管理工作体制。明年6月底前,各县(市、区)必须建立专职应急管理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履行工作职责。工作落后的地方和部门要补课,加快工作进程,以适应全省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总体要求。明年三季度,省政府将组织一次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工作专项督查。
(二)抓好“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和落实。昨天,省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十三五”期间陕西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这个《规划》围绕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明确了9个方面的任务,14个重点项目。省应急办要对项目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定期检查,确保项目建设如期完成。承担项目建设任务的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项目的立项审批和组织实施工作。各设区市、省级各部门要抓紧做好本级、本部门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加强规划衔接,坚决杜绝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的现象,确保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一盘棋。同时,要加快“xxx”重点项目建设和收尾工作。
(三)重点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各地、各部门要大力推广“四进、五有”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保障能力建设,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演练和科普宣教活动,切实提高基层群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建立完善基层突发事件苗头早发现、信息早报告、隐患早排查、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理的工作机制。健全基层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救助保障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夯实社会安全的基础。
(四)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各地、各部门要把防灾减灾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在做好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电力、交通、通信等各类基础设施的抗灾和保障能力建设,提高学校、医院、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抗灾设防标准。支持生产企业加大安全技术投入力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大力提高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要完善城乡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提高重大传染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疫病等监测、检测、处置能力。健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建设。
(五)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政府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要求,充分利用存量资源,挖掘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加大必要的财政投入,增加应急物资储备。到“十三五”末,要初步建成以省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为核心,以市、县(区)两级政府储备为支撑,以商业储备、能力储备为基础,以社会捐助、捐赠和家庭储备为补充,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形成覆盖全省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省发改委要加快省级应急储备物资指挥调度平台建设,加强对各类应急物资综合信息的管理,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机制,提高大宗应急物资和大型设备紧急快速运输能力,制定社会应急物资紧急征用补偿管理办法,将各类社会资源纳入应急物资动员保障体系。要探索建立社会动员机制和灾害保险机制,引导和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应急产业发展,完善应急管理的保障机制,强化应急管理的产业基础。
(六)加强救援队伍能力建设。省政府即将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以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专家队伍、基层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体系。各地、各部门要主要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各级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充实物资资金装备配备,加强专勤训练和综合演练,提高紧急应对和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公安特勤、消防救援能力建设,提高队伍在应急处突、反恐维稳和专业救援中的作用;
加强武警森林、水电部队救援力量建设,提高队伍在搜索营救、抗洪抢险中的作用;
加强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推进军地联建、联管、联用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军队在抢险救援中的突击队作用。加强基层救援力量建设,提高基层队伍在信息报告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在决策咨询、技术支持、创新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专业领域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培训和管理。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志愿者队伍辅助应急救援和科普宣教中的作用。
(七)关注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了解舆情,体察民意,关注民生,及时排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本月,我省连续发生两起重大突发事件。11月10日,渭南市渭城区发生出租车停运事件,持续了一周时间,造成了一定社会影响。11月14日,西安嘉天国际大厦发生了液化气泄漏爆炸事故,造成10人死亡、33人受伤,直接危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现在已进入冬季,是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期,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警钟长鸣,加大安全生产监察检查的力度,全面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公共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元旦、春节已经临近,各地要特别关注城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确保广大群众度过一个幸福、祥和的节日。
今天,是全省应急管理工作大会,也是第三期市厅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此,我给参加培训班的各位学员提两点希望:
一是要珍惜机会,认真学习。省委组织部、省应急办为这次培训班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邀请了境内外著名的应急管理专家、学者给大家授课,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专业理论和宝贵的工作经验。希望大家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二是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我们很多领导干部是行政管理的行家,但在应急管理能力方面,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方面亟待培训提高。这次培训既有理论,也有实务,理论性、针对性很强,希望大家深刻领会。另外,省应急办还为大家准备了参考书籍,希望大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提高,尽快成为应急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
这次培训时间有限,知识性强,信息量大,希望各位学员保持良好的学习风气,遵守纪律,减少应酬,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掌握消化所学知识,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同志们,今年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进一步提升我省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为我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秩序井然的社会公共环境。
谢谢大家!
第五篇:副省长在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广东省副省长 佟星(2008年3月4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暨省政府防范重特大事故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省2007年安全生产工作情况,部署2008年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刚才,我代表省政府与各地级市和省直有关单位签订了2008年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建辉同志传达了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对我省去年安全生产工作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对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进行了动员,并提出了今年下一步的工作思路,讲得很好。希望各地、各部门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我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近年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决策部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锐意进取,真抓实干,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全省安全生产形势呈现持续稳定好转的良好局面。一是安全生产总体形势稳定趋好,安全生产主要指标连续五年呈现全面下降的态势。五年来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两项安全生产主要指标持续下降,2007年全省发生各类事故53841起,比2002年下降43%;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为8950人,自2001年来首次降到9000人以内,比2002年减少4388人,下降32.9%;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继2004年之后连续三年出现两位百分数的降幅;部分重点行业领域事故得到遏制,道路交通、工矿企业、火灾、水上交通事故均有所下降。二是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2003年,我省在全国首创并开展安全生产控制体系管理工作,强化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责任,得到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在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方面,我省实行政府和部门“条块结合”,切实把责任落实到乡镇基层和各有关部门。在责任考核方面,按分别对地方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安全生产履职情况进行考核,并纳入干部考核内容。督促引导企业切实执行安全生产三项经济政策,加大投入,改善安全条件,加强和改进安全基础管理,在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确保了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任务圆满完成。三是重点行业和领域隐患排查整治扎实开展。我省紧紧抓住整治责任落实、整治方案落实、部门联动机制建立以及整治跟踪督办等四个环节,有效推动隐患排查和各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2006年,通过铁腕整治,我省实现了煤炭和烟花爆竹生产两大高危行业整体退出,为全省安全生产稳定好转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年全省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地毯式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涉及企业30多万户,查出隐患24万余条,仅全省安全生产执法监察部门就查处各类事故隐患20万余条,按期整改率为92.2%。全省重大隐患监察率为98.2%,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率为96.6%。通过整改,全省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四是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高。我省不断理顺安全监管体制和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组织保障,加强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实现了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121个县(市、区)安全监管机构的独立设臵,新组建完成了省、市、县三级执法队伍,全省初步建立了三级行政机构、四级监管网络体系,走在了全国各省区市前列。2006年省安委会成立了省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组,增强了安全生产工作的科学决策能力,建立健全了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同时,积极推进省、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与指挥机构建设,从人员编制、机构设臵以及资源整合等方面予以保障,对各类事故灾难实施及时、科学、有序施救,有效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好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五是重点领域监管与综合监管试点工作成效显著。2004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我省佛山市开展了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监管试点,试点经验得到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评价和肯定。随后,2005年我省在深圳开展了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试点,2006年在7个市开展了安全生产“双基” 工作试点,2007年我省分别开展了珠海高栏港经济区危险化学品区域安全综合监管试点和韶关安全生产管理与监督综合试点工作。这些试点工作,抓住了关键和要害,夯实了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为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做到“五个必须”:一是必须狠抓安全发展不动摇,着力于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始终坚持用“安全发展”的理念指导、谋划和推动安全工作,把做好安全生产放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臵来抓,并把安全生产作为检验科学发展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着力于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注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特别是把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三是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着力于可持续发展。注重抓基础、打基础,坚持依法治安,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法规和政策措施,着力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着力于协调发展。既要推动安全生产自身发展,又要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既注重统筹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又注重统筹政府监管主体和企业责任主体以及生产经营管理者与职工群众的关系,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既突出抓好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安全监管,又兼顾东西两翼和山区欠发达地区的安全发展。五是必须坚持加强自身建设,着力于提高安全监管能力。高度重视队伍建设,着力建立和完善安监机构,充实执法力量,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监管能力,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这五条既是近年来安全生产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下去,并不断加以完善。
总之,近几年来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安全生产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问候!
二、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推动安全发展既是科学发展的题中要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强化安全监管,确保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历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亲自抓安全,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到广东不久,就强调指出“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坚决遏制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对我们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寄予厚望。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也十分关注安全生产工作,坚决理解、支持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一切断然措施,铁腕整治安全,为经济社会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这些都为我省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尽管近年来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显著,我们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一是事故总量仍然较大。近年来,我省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尤其是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的10%。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尤其是火灾事故频发,2007年火灾事故总量有所反复,重大火灾有所增多。二是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依然薄弱。部分地区、部门和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下去、严格不起来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乡镇基层安全监管力量不足,法制建设滞后,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和执法,造成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难以落到实处。三是安全生产投入总体不足。虽然近年来安全生产投入在不断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据初步统计仅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投入历史欠账就达130多亿元,一些地方政府大多还未设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因此,短期内安全投入不足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扭转。四是大量中小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突出。我省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不少企业主仍然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安全制度不完善,安全投入不足,责任不落实,事故隐患多,导致工矿商贸企业成为事故集中高发的主体。五是较大以上事故仍时有发生。去年发生死亡10人以上重大事故3起,与上年持平。今年开年以来,较大重大事故连续发生,开局形势严峻。2月27日,深圳市南山区一企业废品仓库发生火灾造成15人死亡,是我省今年以来发生的第二起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事故。2月14日,佛山市三水区粤通仓储运输有限公司发生烟花仓库爆炸事故,持续数小时,爆炸面积约170亩,损失严重,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在国内外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同时,还连续发生了汕头“1〃24”火灾(造成7人死亡)、梅州“2〃1” 交通事故(造成7人死亡)、惠州“2〃4”火灾(造成7人死亡)、惠州“2〃13”火灾(造成5人死亡)、东莞“2〃11”道路交通事故(造成6人死亡)等一系列较大事故,以及清远“2〃26”液化石油气槽罐车侧翻等未遂事故。说明我省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还存在疏漏。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成为影响我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我们必须对此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当前,广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省委要求全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全省安全生产监管系统要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深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认清大背景、大格局、大形势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新要求,把握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新期待,进一步在推动广东科学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一要充分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在新的一年我省将按照稳中求进、好字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及抓落实、优发展、重民生、促和谐的工作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落实“好”,就必须更加注重民生与促进社会和谐,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局面,没有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要落实“快”,就必须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目前一些行业和领域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安全生产的隐患还较多,重特大事故发生的机率仍然较高,这意味着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更艰巨的任务。二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省的基本省情,查找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我省是全国经济大省,也是安全事故大省,特别是当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和产业适度重型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安全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为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认真查找安监部门自身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影响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突出问题;认真查找我省安全意识、安全法制、安全文化、安全投入、安全监管理水平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认真查找与国内一些先进省区市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三要注重科学谋划,推动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创新发展。解放思想是方法手段,重在联系实际,重在推动科学发展。解放思想落实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就是要着眼于突破惯性思维,克服因循守旧、无所作为思想,树立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观念,善于用新视野、新角度、新思维审视安全生产工作,用新办法、新途径、新举措破解安全发展难题,努力在实践安全发展上闯出新路。我们要通过开展好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为推动全省安全生产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促进安全生产工作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明确任务,创新思路,扎实推动我省安全生产工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推进全省安全生产由持续稳定好转向2010年明显好转的关键一年。3月份,全国“两会”召开。8月份,我国将举办奥运会。做好今年的安全生产工作,意义特殊,责任重大。国务院安委会把今年确定为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以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引,以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为动力,围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的总体要求,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动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再上新台阶。重点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责任的落实,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控制事故总量,遏制重特大事故始终是安全生产的中心工作。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实施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考核制度,对安全工作绩效进行量化考核,有利于强化各级政府和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年初,国务院安委会下达了2008年全国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以2007年事故死亡人数统计数为基础数,压缩了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控制指标,要求全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4%。同时,下达我省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考核指标为8870人,降幅为0.9%。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逐年降低事故既是国务院的工作部署,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家要进一步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从各地和各行业近年的工作实际看,事故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仍然是有的,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这次会议之后,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尽快把目标指标分解落实到县(区)、乡镇政府和重点企业与重点单位。各地要切实加强对控制指标完成情况的指导和监督,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行政问责和奖惩制度,确保政府监管责任的落实。同时要加强对大型企业和各重点行业领域企业的安全监管,确保企业把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二)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切实提高安全保障水平。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不断减少事故总量。只有治理一项隐患,才有可能避免一起事故、增加一分安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隐患治理年”的部署,认真抓好隐患治理,把这项工作作为全年的重点任务,精心组织,全面排查,深入整改,务求实效。一是突出重点,深入排查。结合检查发现的问题,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隐患”这四个重点,结合全省安全生产专项督查,对事故隐患逐一排查建档。二是强化督导,加强检查。各级政府及各级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要督促各类相关企业认真搞好自查自纠,结合实际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具体措施,发动全体从业人员,全面整治隐患。三是严格要求,抓好整改。对重大隐患切实按照“指定部门、挂牌督办、落实责任、限期整改、确保安全”的原则,一抓到底。对一时难以整改的重大隐患,要实行24小时严密监控。要健全重大隐患防控机制,及时堵塞漏洞。四是做到“五个结合”。要把排查整治与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相结合,以排查治理推动专项整治的深化;与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安全基础管理;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相结合,做到有备无患;与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相结合,使得先进安全工艺与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与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核换发相结合,做到关闭淘汰落后企业,消除隐患。五是全面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继续深化交通运输、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渔业船舶、消防、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三)加大执法监察和事故调查处理力度,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执行力与公信力。坚持安全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执法监察队伍是先锋队,执法监察工作是窗口,一定要用铁的手腕,把执法监察工作作为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抓紧抓好。要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要求,“执法要做到‘六亲’不认”,坚持依法治安,严于执法,敢于碰硬。认真执行各项执法监察制度,用程序、制度、机制、纪律来规范执法办案活动,实现工作程序化、办案流程化、职责明确化、管理规范化,使执法监察工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已于去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全省各级安全监管执法队伍要认真开展学习贯彻落实活动,充分运用这一有力法律武器,依法治安、重典治乱。按照《条例》规定,加大事故追究处理力度,对发生的职工伤亡事故,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法规规定,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从经济上、法律上严惩事故责任人。2007年以来,已有24名事故责任人被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55名事故责任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这是铁腕治安、依法治安的良好开端。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大事故调查处理力度,规范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行为,抓紧组织制订相关配套办法,同时着手建立政府机构和司法部门的协调机制,增强事故调查和处理的权威性,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执行力与公信力。
(四)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力争打开工作新局面。我省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任重道远。今年要把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结合实际加大推进力度,争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在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中取得突破,争当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排头兵。特别是要抓好“三大工作重点”和“四项基本建设”,即应急救援队伍、资金、装备三大重点和应急指挥体系、救援基地、应急保障能力、重大危险源在线监管等四大建设。一要下大力气推进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建设工作。省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要抓紧组建,尽快运作起来,各市安全生产应急指挥机构建设也要加快进度。各地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各级编办、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安全监管部门要主动工作。目前我省安全生产基层应急指挥机构组建工作进展比较缓慢,落后于全国水平。截至2007年底,我省21个地级以上市只有韶关市建立了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今年要确保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指挥机构全部组建到位,有条件的县(区)也要设立相应机构,并做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装备五落实。二要加强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推动企业完善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方式,按照“先政府后企业、先市县后乡镇、先高危行业后一般行业、先国有企业后民营企业、先大型企业后小型企业”的步骤扎实推进,分行业、按地区、有重点地指导各有关单位开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同时有计划地组织演练,检验预案实效,提高协同配合水平。三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地建设。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要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抓紧制定方案,以现有应急救援资源为依托,特别是以大中型企业为依托,通过整合资源,分层次建立起省、市、重点县(区)三级区域性专业应急救援基地和骨干专业救援队伍,覆盖我省主要危险行业和区域。四要加大安全生产应急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应急投入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安全生产应急装备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和综合应急演练等。各地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经费,引进先进的救援装备,及时更新老旧设备。同时引导企业加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投入,通过示范推动作用和利益展示,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吸引更多各类资金投入到安全生产应急建设领域,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应急工作上新水平。五要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要加快进度,各地要建立起与省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和市相关部门系统相衔接的信息平台。同时,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也应建设和完善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信息平台,并与省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平台互连互动,加快形成统一指挥、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同应对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五)突出抓自身建设,树立安全监管新形象。抓安全生产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坚强的组织保障。目前,我省安全监管队伍组建时间不长,虽然总体素质较好,但要适应艰巨繁重的安全监管工作,必须在提高能力和素质上下一番苦功。一要加强思想建设。要在全省安全生产领域倡导讲学习的风气,特别要结合当前的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树立大局观念,主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正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部署要求,不断增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新风正气,引导干部忠于职守,履行职责,坚持原则,干净干事,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引导安全生产战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新时期涌现出的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典型,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三要加强教育培训。要加大岗位和专业培训力度,重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执法监察队伍,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要求,规范管理,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安监队伍。四要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大装备建设的经费投入,改善各级安全监管队伍的装备水平,配齐执法用车、电脑、执法取证工具等装备,不断提高安全监管效率和质量。继续推广韶关“安全生产综合建设”试点经验,重点抓好全省乡镇全面建设安监站工作,进一步把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向村(居)延伸拓展。同志们,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狠抓各项安全生产防范措施的落实,不断探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监管的新办法、新举措,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继续稳定好转,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办公室、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