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9摭谈中学语文作文评改模式——“五步复式法”
69摭谈中学语文作文评改模式——“五步复式法”
[摘要]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作文评改方式名目繁多,但基本上不外乎教师精批细改和学生互批自改这两类。本文以认识论和信息论为作文评改的理论依据,并吸收教师精批细改和学生互批自改的优点,构建新的作文评改模式——‚五步复式评改法‛,力求做到‚点‛与‚面‛的结合、‚质‛与‚量‛的统一,还讲究写作篇数和修改次数的合理处置,使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作文教学中更有效地凸显出来。
[关键词] 作文评改模式构建实施原则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历来让众多语文教师头疼的一件事,也是中学语文教育者永恒的议题。阅读大量作文选﹑强化训练﹑埋头苦改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一种时尚,一道不二法门,一尊不可舍弃的法宝。清人唐彪曾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习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之法。所以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从作文评改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注重新课标的要求,即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和“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针对学生写作的不同情况,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循循善诱,尽快改革作文批改的现状,变“背对背”的“暗中摸索”为“面对面”的“明中探索”,构建作文评改新模式,相应而适宜地采取不同的评改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在乐趣中不断进步,使他们轻负担而高质量地提高写作能力。
一、作文评改模式的构建
目前作文评改方式名目繁多,层出不穷,但基本上不外乎教师精批细改和学生互批自改这两类。前者能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作文教学的方向,调适作文教学的实施方案。然而它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后者使学生参与作文评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但运用不当,往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文评改的方式,不管是教师的精批细改,还是学生的互批自改,也不管是“常式”,还是“变式”,都其优点也有其缺陷。
笔者认为认识论、信息论是构建新作文评改过程设计的理论支柱。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作文评改过程也有一个认识过程,“学生习作”是对生活的感知,是一次实践;“批改”和“讲评”是对习作内容和形式的理解,便是认识;“批改”和“讲评”后的“学生再度作文”,是一次实践;将“学生的习作汇编、发表或展览”则是进一步认识。这样,作文评改过程构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一个认识过程。整个作文评改过程实质上包括认识上的两次质的飞跃:第一次是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第二次是实践、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的飞跃。两次飞跃紧密联系,使学生在作文评改过程中的认识不断深化。从信息论的方法看,作文评改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交换的可控动态系统,而科学化的程序是保证作文修改活动实效的中枢,避免作文评改的主观随意性。“学生习作”是输出信息,“批改”和“讲评”是反馈信息,“学生再度作文”是再生信息,“学生习作汇编、发表或展览”则是展示信息。
根据上述认识,并吸收教师精批细改和学生互批自改的优点,构建如下作文评改模式:
此模式可称为“五步复式评改法”,由“五步”、“复式”组成,“五步”指“学生习作”、“批改”、“讲评”、“学生再度作文”和“学生习作汇编、发表或展览”五个步骤;“复式”指作文批改讲评时可分为“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和“学生互批自改”→“学生讲评”两条线。若学生再度作文后,还出现诸多问题,再批改、讲评,循环反复,直到达到该次作文的指标要求。
“教师批改”是教师侧重发现学生习作个性问题的阶段,批改时可以采用全体批改、典型批改和个别面批等方式。“教师讲评”则是教师侧重指出学生习作共性问题的阶段,它从训练目标出发,抓住学生在某一阶段作文所应达到的要求,对照学生作文的现状,制订出针对性强的讲评方案。
“学生互批自改”是学生之间相互指正对方习作中个性问题的阶段,采用的方法应灵活多变,不拘格套,发挥其创造性。“学生讲评”则是学生指出同学习作中共性问题的阶段,可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和综合比较法。其中综合比较是一种横向比较与纵向交叉结合的高层次比较,既要求与自己比,又要求与别人比。作文批改讲评时,对未学会评改方法的学生来说,一般先由“教师批改”和“教师讲评”,给学生批改讲评一个“示例”、一个“常式”,待到一定时候,放手学生自改自评,也可根据需要交叉使用。这样学生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同学进行思想交锋,不仅启发了思维,还训练了语言,大大促进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如本班杨浩
同学写了《和你在一起》这篇文章,同学鲍雨蒙评道:“这篇文章来源于你的课外生活,作文源于生活,有了生活才能有自己真实的体会。”同学李雯迪评道:“读你的文章,让我真正感受到小作者语言的幽默风趣以及优美洗练的文采。我真正感受到你丰厚的文化底蕴。”学生们从自己的角度对这篇文章的审题立意、写作方法、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评点,语言真挚,见解独到,展示了自己对作文的认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色彩。
“学生再度作文”是对自己所提高的认识的进一步落实,是在批改讲评基础上,对习作立意、构思、语言等再度“质”的思考和实践,即对原文修润再继续写作,或变换角度,或转变叙述方式,或另辟蹊径。教师的评改欲使他们的习作更趋完善,须在改后趁热打铁、相机引导学生的主动性或某种顿悟性,再度作文。否则往往会出现“曲高和寡”,过后即忘的遗憾。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的星期天》的作文,简简单单只有十几个字:“星期天我和爸爸去游泳池学游泳,我很快就学会了游泳。”作为老师,我先肯定此短文符合记叙文的特点:时间、地点、人物齐全,事件的起因、结果完备,然后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闭上眼睛进行记忆搜索。当学生竟想着想着笑起来时,就不失时机地点上一句“老师真想知道你是怎样跟你爸爸学游泳的?期间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请用文字详细地告诉老师,好吗?”此时这位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撩拨起来了,在兴趣地促使下一挥而就。改后的文章详尽、生动,获得了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而这位学生内心的自豪和感激亦不言而喻。
“学生习作汇编、发表或展览”是学生作文成果的认定阶段,是学生写作及修改能力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的阶段。中学生处于心理的“闭锁时期”,特别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十分看重教师、同学和社会对自己作文的认可,故注重“学生习作汇编、发表或展览”这一后续效应。因为这能激发优秀者的自豪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如此也能激起竞争,出现百舸争流的现象。教师应根据学生这一心理,创设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与空间,积极搭建学生交流习作的平台。让展示成为无声评价,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妨可采取如下措施:(1)创办校级作文刊物。为了让学生实现铅字梦想,设立投稿箱,引导学生随时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投进稿件箱,定期选评出优秀习作,编印成册,同时还引导学生向其他刊物投稿。当作文变成铅字时,学生那股自豪感和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2)开辟班级作文园地。鼓励学生在得意之作后写上几句评价自己的好话,然后张贴在作文园地内,自觉地与他人交流欣赏。(3)编写个人作文选刊。欢迎学生将写得特别好的日记,平时的优秀作文或者精彩片段,收集在专门的本子上,并配上一些小插图,编写自己的佳作选。定期和学生进行交流,互相欣赏,互相借鉴,以取长补短。我们教师应多花心思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多种途径,替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来自他人的喝彩与掌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习作的动力与信心。
二、作文评改模式的实施原则
(一)力求“点”与“面”的结合、“质”与“量”的统一
学生写作及修改能力“面”上的普遍提高,主要靠学生自己通过多次“量”的反复实践;学生写作深层次“点”上的升华,则取决于教师“质”的点拔。学生作文时常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苦恼,此时需要教师的“导”,即“质”的点拔,指导学生不要硬写乱凑。教师要抓住契机与学生共同商谈,谈谈构思过程,讲讲写作材料,以获取写作的钥匙,如果学生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那么就实现了“点”上的升华。因此,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如字词写错、用词不当、语句毛病、句式杂糅等,宜由学生自己修改,教师不必越俎
代庖,这个可作为“学生互批自改”阶段的主要任务。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笔者尝试着这样批改作文:把查找错别字的任务交给学生,如发现文中有错别字,就在其旁批画上“×1”,表示这一行有一个错别字,当然有两个﹑三个就写成“×2” ﹑“×3”,要求学生自己找到错别字,并在错别字上画“×”,然后在旁边改正。如出现别字则用“-”符号表示。
而对于作文中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等“质”方面由教师把握为好,这个可视为“教师批改和讲评”阶段的主要任务。不过,笔者认为还是要坚持“少改多就”的批改理论。如学生引用名言弄错作者就必须改正;而对于文章的立意构思,教师应尽量不改。毕竟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其实这既是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别样尊重。
(二)讲究写作篇数和修改次数的合理处置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大多要求学生多写多练,而每每面对教师布置的作文题,多数学生觉得无话可说,只好到“作文技巧100法”之类的书堆中寻找“内容”、“结构”、“语言”。写出来的大多是言之无物的“拼盘”文章,毫无自己的性灵可抒。有感于此,笔者认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主要不在于“量”而在于“质”。“广种薄收”不可取,修改同一篇文章的次数则多多益善。鲁迅先生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一篇好文章,常常在修改过程中,才慢慢清晰起来,成熟起来,完善起来。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强调多写多练,在批改讲评后就匆匆了结,接着又进行另一篇的写作训练。如此简单机械“量”的重复,决不能写出“像样”的文章。布置作文就要在“质”上花功夫,求实效,切不可浅尝辄止。要知,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有流芳百世的《红楼梦》问世;王安石费心换字十几次,才得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当代作家柳青苦心孤诣花了六年才改就《创业史》。这些无非印证了白居易诗句“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也显而易见地告诉我们写文章要仔细斟酌,写完后要苦苦修改,如此方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当然,作文评改时师生不能一味地恪守所谓的模式而不逾跬步,这样不仅影响作文评改的信度、效度,也会使其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总结作文评改的经验,灵活运用作文评改模式,使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作文教学中更有效地凸显出来。作为语文教师应把目光放得远一点,把胸襟放得宽一点,重视学生内心的强烈渴望,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训练,为学生一生谋福利。相信轻负担同样也能做到高质量!
[参考文献]
1、《作文教学研究》,2007,第1、4期,朱能云的《作文评价方式初探》和沈建章的《评价让作文‘活’起来》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第7期,郑利方的《古诗词鉴赏有妙方》
3、《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第6期,洪伟、汤松法的《议作文评改方式的初步尝试》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第12期,杨文贵的《作文讲评课的意义与策略摭谈》
5、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2011,第1期,曹勇军的《营造学生的写作生活》
6、《语文世界》,2011,第1期,余伟的《浅议写作教学》
第二篇:2012宁夏中考作文摭谈
2012宁夏中考作文摭谈
发布:高世文 时间:2012/7/1 14:09:17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
讨论:
2012年6月28日,宁夏中考拉开序幕,首场的语文考试人们争相观望,大比分的作文命题更是引人注目。下面的文字想就这次作文审题立意、文体选择、命题缺憾几方面说几句,以俟各位指正。
一
下面是2012宁夏中考作文题。
紧扣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中心明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
材料:
自从那只乌鸦用石子填满瓶子畅饮之后,这个秘诀就传开了。
一天,一只飞越沙漠的乌鸦口渴难耐,恰巧看见有只盛着半瓶水的瓶子,但附近一个石子也没有。
结果原来如此。
答题卡上注明:作文(26题40分)+(卷面与书写4分)这个作文材料,源自考生耳熟能详的课文寓言故事。原材料可读性强,寓意明确,童趣盎然。但经过命题者这么一改,增加了审题难度,枝生出很多立意。
1、从老乌鸦的角度:用智慧战胜困难;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战胜困难。
2、从飞越沙漠的乌鸦的角度:不墨守陈规、不死守教条;乐观面对困难;出奇制胜。当然,也可以是死于生存能力退化;困难面前,束手无策。
3、从沙漠环境角度:沙子能否替代石子;新时期、新问题、新智慧、新方法;环境磨练人;死亡沙漠,切勿颟顸。
4、从材料整体角度:面对重重困境,勇敢机智求生;积极创新,生机无限;境况复杂多样,结果出人意料。
二
关于材料作文,就是给一则文字的、图画的材料,让学生作文。可以理解为,学生读材料读出一个“感发”点或一个“启示”点,然后写出一篇读后感;或者学生读材料形成一个判断,这个判断就是观点,然后,围绕观点进行议论,用论据证明观点,写出一篇议论文;或者学生读材料,产生联想,进而展开想象,写出一篇记叙文。
今年宁夏中考作文题干“要求中心明确”,文体指向明确,就是要求考生写记叙文。如果要求议论文,可能会是 “要求观点明确”的字样。这种文体暗示或指向,符合初中阶段作文以记叙为主的教学要求。
从考场作文和初中生的思维特点看,学生记叙的能力稍强些,所以选择记叙文写作的考生占多数。但是,“紧扣下面材料”写记叙文,就需要联想和想象,而联想和想象能力,是对学生思维的高层次要求,一般考生只能进行平实的叙述、描写,只能进行简单的说明和议论。
所以,考生如果写记叙文,“紧扣下面材料”,可能就写成了对原材料的扩写,这显然不是命题者的基本命意,分数就会打折扣。
考场上很多考生的联想和想象超出了命题者的基本命意,如有考生“乌鸦忍了忍,终于找到了水源”;还有很多考生结果是“这只乌鸦渴死了”;或者没有用“沙漠”这个“道具”;或者传统寓言故事《乌鸦喝水》“结果原来如此”——乌鸦失智。这些都会影响考生写作水平的正常发挥。
更多考生撇开原材料,不理会原材料,另起炉灶,讲一个别样的故事。材料的“引子”功能、话题由头和材料是作文的出发点作用,就无形丢失了。这可能就有跑题、偏题之嫌。
从上面的分析看,材料作文好像更有利于写成议论文,新材料作文偏向议论文体。
这个推论只是假设,它有赖于今年中考作文阅卷之后,有心之士做具体的数据分析,来证明真伪。这也会给命题者提供有力的参考,例如,如果考生选择议论文体多的话,说明命题意图就偏离了。当然,这也会给一线的作文教学一个导向——材料作文议论文好写。如果孩子从初中就偏重训练议论文,疏于记叙文体训练,后果不堪设想。
三 材料作文是这几年宁夏高考和中考作文命题的新宠,相对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命题形式,有许多优势,如可以防押题,可以防套作。
材料作文对材料的叙述要求甚高,因为它决定一则材料的开放性、可读性、可写性和可信性。
今年的这则材料,叙述衔接得不是太连贯,也不是太得体。“结果原来如此”来得太突兀,显得不伦不类,有点儿故弄玄虚。材料末尾的结句不如干脆是“结果乌鸦喝到了水”,降低审题难度,让考生在内容和表达上尽显才能。
命题者好像是说,“飞越沙漠的乌鸦口渴难耐”,“有只盛着半瓶水的瓶子”放在那儿,有“用石子填满瓶子畅饮”的“秘诀”可供使用,可是“但附近一个石子也没有”,“结果原来如此”——乌鸦用智慧喝到了水或者失智渴死了。对原寓言故事改动太多,人为设置障碍嫌多,大有强化应试教育之嫌。
乌鸦用石子填满瓶子畅饮、老鹰高空抛丢棒骨摔断吸食骨髓、猴子用石头砸吃坚果,这不是什么“秘诀”,说明乌鸦等动物具有某些生存智慧,但命题者是嘲讽的口吻、否定的意味,这会让考生无所适从。须明白,考生只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他们的智力可能达不到破解命题者人为设置审题难度的程度。
当然,一个作文命题,不必要也不可能赋予过多的承载。但命题者如能像今年高考作文新材料那样,降低审题难度,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重点考查考生记叙、说明、议论能力,减少考试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更多体现水平测试的功能,可能会更好些。
第三篇:作文评改模式探究
作文评改模式探究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备受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焦点,而作文评改又更是令众多语文教育工作备受煎熬,说白一点,就是怕批改作文,头痛于作文。这样一来,教师对评改作文苦不堪言,耗时费力,评改出来的文章,学生却又毫不在意,结果教师的评和学生的写和改就完全脱节,师生评改和写作的积极性都受到极大的挫折,使作文教学的收获微乎其微。纵使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能做到面批,但教学任务重,工作时间紧,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假如面批了甲同学的作文,而没有面批乙同学的,就势必会引起乙同学的失落感,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其以后的写作也许就成了敷衍之作,这种促甲同学和抑乙同学的面批法,若处理不当,只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同时教师的评改是从自己一个角度去评判学生文章的好坏,这样时间一长,势必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学生写作的个性和创造力就会被扼杀。因此,这种严重挫伤学生积极性,缺乏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作文评改模式已严重阻碍了作文教学的发展,基于此,我们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结合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及中学生的特点,提出以小组探究为主的互动评改模式,以突出学生主体参与者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变教师效率低下的单方面评改为优质高效的师生共同活动。这种方式比较令人满意。
一小组合作探究互动评改的实施方法
第一,出示题目或话题(材料),组织学生审题,让学生从写作要求入题,注意从文章的立意、题材、选材、语言、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进行思维大碰壁。此环节重在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第二,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各自的认识后,要求学生按要求在指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写作。
第三、教师从学生习作中选出极富代表性的文章一到两篇,投影或事先抄在黑板上,或提前印刷发给学生,指导学生对这篇文章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从文章的立意、结构、语言、情感、文面等各个方面进行评改,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删增调换等修改符号的使用和学会做旁批。在此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1、因文指导,有的放矢,评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多就少改,提出恰当的建设性意见,批语要精当,有启发性和导向性,适当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2、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学生的习作优点和缺点是同时并存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评改时,教师要根据本次写作的目标,多引导学生发掘其优点,帮助被评改学生改正不足;
3、注意细节。一篇文章的优劣,不惟在立意、结构、选材等方面,还表现在:A、详略是否得当;B、主次是否分明;C、有无病句;D、有无错别字;E、标点是否正确;F、文面是否整洁;G、过度是否自然;H、前后是否照应等若干方面,教师要在例文引路过程中,详细给予指点,让学生真正明白,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章,又如何才能评改好一篇文章。有了以上学习认识,学生的评改热情空前高涨,急于运用自己所学去巩固和深化既得知识,这是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下一步操作。
第四、成立评改小组,按班级人数平均分成若干小组,交叉评改,每一小组均由写作水平高低不平的学生搭配而成。每一小组推举一名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根据本次写作的训练目标及在例文评改中的要求,给每位成员分配具体任务,并讨论评改。先在小组内形成口头评改意见,汇总后采用组长组织轮流执笔的方式写出评改意见。在写评语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热情的鼓励的语言扬其长处,尽量避免用语不当而伤害被评选者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第四篇:作文评改模式探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评改模式探究
学校:株洲市二中
姓名:郭志红
邮编:412000
电话:*** 今年七月,有幸听到了北京大学附中特级教师程翔老师的报告,受益匪浅。作为新课程选修教材《文章的写作与修改》的编者之一,更是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程翔老师讲述了自己对作文教学的一些体会,指出作文的全程训练应该包括写前构思、写作训练和写后修改三个环节。对此,感想颇多。以往的作文教学,教师重视于写作方法的指导,而忽视学生这一写作主体。写前构思,老师引导;写作训练,方法铺路。如此保驾护航写出来的文章,再好也不是真正的原创,更别说有局限思维的可能性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要求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换言之,新课改理念应用于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继而把探究的心得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笔者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是:将作文教学的重心从写前的辅导转移到写后的评改上来。
一、高中作文评改现状及危害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教学更是制约教学效果的瓶颈。本人从随堂听课和与教师的交谈中发现,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其中的教师批改环节,教师需要在课后耗费大量的心血修改作文、书写评语,然而收效甚微。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用评语这种唯一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文章,就缺乏了“自主”的氛围;用自己所喜好的语言特点、文章形式来评判优劣,或多或少地将个人的思维方式强加给了学生。这种非平等的沟通方式,自然难以让学生欣然接受。再者,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写作水平有高低、生活阅历有深浅、兴趣爱好迥异,教师用个人的标准来判断文章的优劣,无视个体差异,长此以往,学生活跃的思维禁锢成“思维八股”,文章变成千人一面的古板之文,学生的个性、创造力逐步萎缩。其次,个别教师按成人化的要求来拔高评改作文,结果作文本上“红透半边天”,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难以起到激励和指导的作用。
这样,学生就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认为作文批改就应是教师的活动,是教师的职责,是教师的权力。繁重的批改任务,教师苦不堪言;刺眼的批改评语,学生视而不见。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这种无视学生作文评改的主动作用,缺乏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评改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基于此,笔者深感必须在高中阶段进行作文教学评改方法的改革。
二、高中作文评改模式
笔者作为立于三尺讲台的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当前高中作文评改的现状及高中学生特点,提出高中作文评改的三种模式:范文引领同批同改模式,二是小组合作互动评改模式,三是自主认识提高评改模式。
(一)范文引领同批同改模式 新课改提到“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范文引领同批同改模式有效实现了这一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确立批改目标:学生习作交上后,教师要根据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把全部习作浏览一遍,挑选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习作,确定为本次重点评改的目标。另外还要把本次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较集中的问题加以归类,涉及评改目标内容。
2.挑选典型范文,理论导引:教师确定训练目标之前,选定典型范文,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学生习作。名家名作,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找出与本次训练目标一致的闪光点。例如:必修5《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可选择史铁生的《合欢树》、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捕捉动情点,学习写得丰富》可选定冰心的《荷叶母亲》、莫怀威的《散步》供学生探究阅读。学生习作,从整体上加以修改,把原稿和修改稿同时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直接感知教师修改的全过程。然后教师板书本次集中存在的问题,并做理论引导。
3.印发一篇可塑性较强的学生习作作为共同批改的素材,要求学生阅读文章,根据写作要求,发表批改建议。首先请小作者介绍自己的构思过程、选材方法、立意方向,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见解,此时,“批改者””与“习作者”同堂共论,往往小作者在虚心接受“批改者”批评的同时又据理力争,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教师适时根据训练要求,从深层的作文理论上要加以指导。例如:《捕捉动情点,学习写得丰富》,给学生分析什么是“写得丰富”,丰富的表现如何,如何做到写得丰富,并针对阅读习作总结点评。
4.结合评改指导方法,学生再次修改。经过反复激烈的争议后,大家意见逐趋统一,教师点评总结后,进一步指明写作要求,要求学生以各自的方式修改文章,批改的信度大大提高。
范文引领同批同改模式是以教师整体把握为主,从“挑选样本”到点评示例,到集中指导讨论评改,教师还起主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学生的评改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待进一步培养。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相对延长,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模式非常适合于高一上学期,对于写作理论还处于懵懂状态的学生,在写作于引导方面是有很大益处的。
(二)小组合作互动评改模式
叶圣陶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经过第一种模式指导训练后,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理论,对习作的辨别能力有了较高的评价意识。这时,教师就可以把评改权移交给大部分学生。教师也不再挑选样本,而要按写作水平高低或位置情况成立作文批改小组。
第一,确立小组及中心发言人:每四五人为一组,小组交叉批改,然后每组选出1—2本有代表性的作文向全班推荐,并由中心发言人阐述评改意见。
第二,选择优秀作文的标准,从五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面:卷面是否整洁、有无错别字、有无病句、标点有无明显错误;二看文章结构: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三看文心:中心是否鲜明集中,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四看表达:语言表达是否恰当,语言是否简练准确生动形象。五看文体:文体是否明确。
第三,掌握常用修改符号及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让学生了解常用修改符号及 点评的方法,规范使用删、增、调、换等修改符号。另外,为在未来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使评改更具针对性,组织学生学习最新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明白评分标准精髓所在,明确“稳抓基础分,力争发展分”的作文思想。
第四,要求各小组针对同一篇文章,经小组讨论后,先由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提出口头评改意见,并兼纳其他组员的建议,加深学生对作文的整体评价认识,然后采用组长组织轮流执笔的方法进行评改。
第五,基础修改为主,明确训练目标,突出重点写评语。批改时着重帮助学生修改病句,把文章写通顺,而不需提过高的要求。每次批改需有重点,不需全面开花,如该次训练目标突出的重点可以是结构的安排,可以是记叙的顺序,也可以是多种表达方法的运用。差的作文可以“改重于批”,尽量保留作文中主要内容;好的作文可以“批重于改”,每一次作文批改,要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得。最后,小组讨论形成共识:用热情的语言指出写出好的地方,扬其所长;用诚恳的语言指出不足,避其所短。书写评语,有的放矢。
第六,教师要认真审阅各小组上次的评改情况,公布表扬那些评改认真的小组及执笔者,对批改重点把握不准,态度不够认真的要重新个别指导,使其及时改正。
小组合作互动评改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作用和主体作用。集体作用是指大部分学生还不能独立对习作进行评价的情况下,组成小组研讨,既可避免全班讨论头绪太多、太繁杂、效率太低的弊端,又可避免独自修改犹豫不决、信度不高的缺点。主体作用就是评价权基本上交给了学生,只是在双方争执不下时,教师才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最终实现小组批改时间短、效率高的目标,此模式可适用高一第二个学期、高二第一个学期。
(三)自主认识提高评改模式
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说:“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他写《安娜·卡列尼娜》用了五年,改过十二次;杨沫写《青春之歌》修改六七次;著名诗人、报告文学家徐迟每篇稿子至少改和抄五遍。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引导学生学习文学工作者严谨敬业的精神,是心灵的需要,更是写作到需求。自主认识提高评改对学生要求较高,这类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篇作文优劣的基本写作理论,经教师在较为明确的评改标准示例训练后,能形成一种简捷高效的评改方式。这种模式只是在探索阶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并未实施,此模式一旦成功,学生写自己的,评改别人的,无异于一文两作,效果尤佳。
实现自主认识提高评改模式,要培养学生具有朗读推敲的能力。要做到眼看、口念、心思、手练。通过整篇默读,习作中的错别字、漏字,就会被发现并纠正过来,然后再轻声读,看习作用词是否贴切,句子是否通顺,上下句连贯是否合理,标点是否正确等。接着,从文章结构入手审视诵读,如层次是否颠倒,条理是否清楚,前后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首尾是否呼应。重点复读思想内容。如审题是否正确,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围绕中心,事例是否典型,内容详略是否得当,细节是否真实等。学生可依据教师指导的评分标准及常用评改符号及方法,深入品评,点评习作不当之处。学生自主认识提高评改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写作能力,可用于高二下学期或高三年级的作文训练中。
叶圣陶先生也早己指出过: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学生“自能”的程度应该是评价教学成败的关键。写作是一个心灵外化的过程,实现学生写作上的“自能”,必然少不了自主的作文评改。
第五篇:“五步教学”法课堂模式解读(试行)
“五步教学法”课堂模式解读
(试行)
“五步教学法”课堂模式:导--探--拨--练--延
一、导——导入新课、明确目标(3分钟内)
写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才能紧扣读者的心弦。上课也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他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上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
(一)、课堂导入的方法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导入,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每堂课的导入也必然不同。常见的导入方法有:
情景创设导入法、悬念设置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直接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谈话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审题导入法、朗诵导入法、实验导入法、社会事件导入法、科学史料导入法、类比导入法等等。
(二)、课堂导入的要求
1、要突出一个“新”字
要在“新”字上引起学生兴趣。学生喜欢新,因此,导入时注意从内容到形式都要要精心设计,要做到形式新颖,别具一格,要能抓学生的心。切忌千篇一律。
2、要突出一个“奇”字
在“奇”字上引起学生兴趣,因为好奇心是想象的大门。在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少,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的特点,并根据教材内容,采取启发性的提问、娴熟的演示、美观的板书、新颖的教具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要突出一个“特”字
学生喜欢动脑筋,想问题,因此,教师在导入时要善于抓住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每课导入具有特色,这样就能很快集中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本环节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切实可行的导入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唤醒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二、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5分钟内)
(一)、自主学习(5分钟左右)
教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给学生出示练习题目,定位自学内容,提出自学要求。教师给学生所布置的自学任务或尝试练习不宜多,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按照自学要求,阅读文本,独立思考,尝试练习。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要通过巡回查看和个别询问,找准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暂时不能讲),为“后教”作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5分钟左右)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分组可2人一组,可前后4人一组,可5-6人一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小组交流前,小组成员可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让学生各自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小组的集体意见。小组讨论必须遵循讨论程序,保证人人参与。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要深入组内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亮点和存在的困惑。
(三)、展示交流(5分钟左右)
展示交流是高效课堂的灵魂、核心。要求各组学生代表展示交流本组的学习情况,方式可以采取口头、书面、实物、板演、肢体表演和多媒体演示等方式。最后形成班上的集体意见,并允许保留个人意见,同时还可鼓励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在此环节中,教师要收集交流中反馈的问题或认知缺陷等信息,为下一步学习做准备。通过展示交流,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中表现自我、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在智慧的对撞之中,开启思维,生成能力,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拨——精讲点拨、互动释疑(文科:8分钟左右,理科:6分钟左右)
1、精讲点拔
课堂教学中的精讲点拨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艺术。通过 教师精讲点拔可以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并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精讲”贵在一个“精”字,就是要求教师只讲重点、难点,讲规律、拓展,讲易错、易漏、易混点,对学生已经会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点拔”就是教师对学生要善于指点和启发诱导,揭开学生思维的迷雾,拨正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使之正确认识问题并获得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因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精讲点拨”,讲究方法。
(1)、点拨要适当,首先点拨的角度应恰当,符合问题本身的性质和要求,符合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并点到学生思维卡壳的关节上。其次是点拨语言应精炼,言简意赅,能准确表达寓意。
(2)、点拨要适时。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可以说明点拨所应掌握的时机。教师的点拨,应不早不迟,恰逢其时。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学生认识发展到似懂非懂,想说而又不说不出来的思维状态时予以点拨,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点拨过早,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点拨过晚,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3)、教师的点拨一定要适度。常言道点而不到会而不发,点之过度会越俎代庖。点拨后仍应存疑,不是直揭谜底,而是教给学生继续探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认识的方向,并能从中获取更多知识的正确的学习方法。
2、互动释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精讲点拔的同时,要注重创造问题情境,通过师生和生生互动质疑、释疑、生成。
此环节妙在适时点拨、适当点拔、适度点拔,贵在精讲点拔,巧在情境中点拨、点拨中互动、互动中生成。
四、练——巩固训练、归纳升华(文科8分钟,理科:10分钟内)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情,从不 同角度,设计难易适度、形式多样的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然后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如:同桌互查,小组互查,教师抽查等),从而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1、巩固训练。教师设计不同的题型对本堂课所学知识进行针对性训练。要求:一是练习题具有层次性(有梯度,由易到难)、典型性、多样性、创新性和生活化;二是训练形式要多样。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如语文、英语等学科可采用问答、背诵、默写、听写等训练形式;数学、科学等学科可采用做检测题、实验等训练形式。训练题目的呈现可以投影展示,可利用练习册,也可以利用导学案。学生答题形式可笔答、板书、口答、抢答等等;三是训练时间要充分;四是训练题目要应标,即练习题要对应、回访学习目标;五是做题要限时。训练的形式像竞赛、考试那样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作辅导,学生不得抄袭。
2、归纳升华。学生汇报展示练习成果,生生、师生相互评价,对于在练习中反馈出来的问题,教师或学生助教适时进行规范指导,达到内化巩固知识的目的。
五、延——拓展延伸、成果分享(6分钟左右)
(一)、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拓展延伸应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它应立足教材,也可超越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课堂教学中要找准学生的“学习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和网络,寻求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地拓展,使课堂因拓展而流光溢彩,使学生因拓展而学有所获。在教学中,通常通过以下几条途径进行拓展延伸:
1、利用对知识的归纳进行拓展。巩固已学知识,理清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2、设置开放性题目进行拓展。开放性题目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分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加强对开放性题目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3、增强学科联系的方式进行拓展。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都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可以找准这些关系作为我们拓展的出发点,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将知识横向联系、纵向贯通,实现学科整合。
4、理科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进行拓展。在理科的学习中一题多解的训练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拓宽思路,多方思考,充分领略知识的结构以及各种解法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计算技能水平,还会促进他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灵活性。
5、在易错知识和疑难点上进行拓展。让学生在甄别中加深印象,尽可能地走出“似是而非”的阴影。
6、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通过贴近现实生活方面的问题,拉近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是课堂“高效”的有力保障,教师只有悉心研读教材,紧密联系好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真设计出“有效”的拓展延伸,才会让课堂如“映日荷花别样红”一样,收获不一样的精彩,从而让教学达到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美妙境界。
(二)、成果分享
成果分享是本课堂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总结,要求教师多让同学之间互相分享学习收获和学习感受等,忌教师包办自我总结。本环节设计必须根据学情、教情灵活选择不同方式,通常可通过总结概括、分析比较、创设悬念、首尾照应、回顾反思(这节课,你觉得你自己有什么收获?学了这节课,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你想提示同学们应注意些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等方式进行。
成果分享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切忌流于形式。此环节虽然有法,但无定法,因需而用,贵在得法。在教学中,要让精彩的课堂小结、成果分享架起师生交流对话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