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策略(5篇)

时间:2019-05-12 13:3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策略》。

第一篇:浅谈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策略

论文关键词: 作文 教学现状 培养策略

论文摘要: 作文教学在我国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在分析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阐述。

1.引言

基础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作文教学在我国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在宏观的理论探索方面以及微观的教学方法探讨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中学生写作水平普遍比较低,一些学生甚至出现对作文课的惧怕心理和厌烦心理。同时,部分作文教师依旧持有陈旧的作文教育观念,没有在作文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方面进行同步更新,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中学作文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目的、中学生作文能力偏低的现状。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写作和作文课的兴趣,从而把写作变成自愿的行为、快乐的行为,构建一套使中学生作文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策略,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在新课改的积极推进中,中学语文教学的确取得了不少突破,开展得轰轰烈烈,然而课改的重点大都聚焦在诸如语文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等方面,具体到中学作文教学,则效果不是很明显,属于薄弱环节。整体来看,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取得质的飞跃,中学作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没有对当前中学生作文教学现状产生有效的影响。中学作文教学问题的具体表现如下:

(1)教师层面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并未对有些教师的传统的作文观念形成有效的影响,一些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流于肤浅,只重视基础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而是对学生写作方式和思维发展方式在不知不觉中过多地干涉。文字训练模式单调,使学生感觉贫乏无味。在作文课上,教师没有给学生以充分自由讨论、表达的时间,而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精分析细讲解,这种教学模式难以使学生自由表达,并导致学生的兴奋点与教师教学作文的侧重点不在同一个方向。在针对句子和篇章的讲解练习时,教师忽视了作文题材特有的真情实感,而仅仅要求学生对句子的语法、材料的安排、文章的中心等进行考虑,这种忽视学生所表达的喜、怒、哀、乐,而只重视写作技巧的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享受到畅所欲言的乐趣。

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是影响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的一大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会写作文。”有些教师对于作文的评语完全采用“公式化”,如“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描写细腻„„”等泛泛的语言。而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需要的是教师的认真批改,从而使学生从评语中受益,得到启迪和帮助。还有一些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耐心积累材料,专心练习写作,也难以从实质上对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提升。虽然新课标普遍把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作为教学的主旨,然而一些中学作文课堂上还是充斥着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的作文教学模式,这对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是一种挫伤。一些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作文分数,让学生阅读、背诵和抄录范文以通过语文考试,滋长了学生弄虚作假的风气。

(2)学生层面。

大师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因此实际的生活体验才是作文的源泉。可是一些学生不注意观察积累,因此缺乏生活体验,无法下笔行文。“一切写作活动都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识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融合,最后统一于书面语言的过程”。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温室长大,没有了夏天下河洗澡的乐趣,没有了冬天打雪仗的经历,没有了感受邻居关心的体验,而这些又恰恰是喜怒哀乐最鲜活的体验。既然脑袋空空如也,他们只能胡拼乱凑,苦思冥想,瞎弄一篇应付了之。因此,鼓励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已经迫在眉睫。

3.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策略

造成以上现状的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来自于传统教育观念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性,而现今教学方式不够科学完善,也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多年来形成的比较僵化的作文评价机制,以及当前中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没有时间去阅读和品鉴优秀文学作品,没能形成良好的写作技能,不会发现和观察,都有一定的关系,这也是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

(1)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其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兴趣是学生作文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活跃、最积极的心理要素,是写作思维能力提高的核心动力。我们要在作文课上通过激发习作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写”转换为“我要写”,对每次作文课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当学生把习作当作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的时候,就能充分发挥其潜能,使写作能力持续提升。具体方式如让学生复述故事、续编故事、游戏作文、周记交流与互评等,使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喜悦,激发他们习作的热情。

(2)将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

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应该把作文与日常生活统一起来,使狭隘的封闭式的作文教育得到极大的拓展,使作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形成开放性的大作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观察是获取作文材料,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力手段;其次,要使学生学会感悟生活,有了积累,便有了感悟,真正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在生活的积累中丰富素材、充实作文内容。

(3)广泛阅读,积累知识。

叶圣陶有言:“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想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在丰富的阅读中,中学生可以体会怎样准确对语言进行运用,使学生在习作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问题得到完满解决。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充分认识到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让学生在阅读中借鉴文章写法,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作文创造。

4.结语

写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朝夕之间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需要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策略、方法,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新的教学策略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淑明.新理念下的过渡作文探索[J].作文教学研究,2008,(1).[2]沈大安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5.[3]徐家良,徐鹄,顾维萍著.生活中的作文[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0.[4]李坚.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中学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二篇:浅谈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扎根生活沃土 走出作文困境

——浅谈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永吉十中常卓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最难的,因为它毕竟是一种创造。正因为其创造性,也就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作文困难,每到上作文课的时候,学生总是非常的头疼,甚至惊呼道:“又上作文呀。”真是谈“文”色变。原因何在?我认为:一是讲得多,练得少,而且练得不得法;二是学生缺少写作的材料,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在校时间特别多,没有时间接触生活,不观察生活,结果正应了那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这就确切地告诉我们,作文能力的培养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必须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之中。

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所感都是有限的。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法国雕刻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呢?

一、在学校生活中观察,寻找写作素材

中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生最熟悉的是老师和同学,他们对学校生活非常熟悉,对校园环境也了如指掌。但是,如果老师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不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学生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之情,难以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有时,我有意让学生注意观察从上课铃响到上课开始之间同学们的动作、表情等,上课后引导同学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情景。并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记下来。例如,同学们写《瞧,我们班的同学》时,学生从班级的同学中搜寻有特点的同学,比如:学习标兵、体育之星、搞笑之星等等,在课上我先组织学生进行评选,并且说明当选的理由,学生在评选中积极性很高,这都和学生的平时的观察是离不开的。《我的初中生活》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上初中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初中生活更是有话可说,而且感受颇深,学生写作文时可真称得上是“为有源头活水来”。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并且及时进行记录。记录后学生就积累了许多写作的素材,学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加以引导、训练。如:常带学生外出观察事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可按观察所得,有条理的写下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持之以恒,学生在生活中就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今后的作文来讲很有帮助。

二、在家庭生活中寻找、积累作文素材

中学生除了上学外,其余的时间一般在家里度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当然也是学生作文的无尽源泉。可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学生生活面窄,造成了学生作文内容干瘪,没什么可写;另一方面作文走入了严重的误区:作文抛弃了实实在在的生活,而且端起架子去胡编生活。这样一来,把本来最有创造力、生命力的作文陷入了说假话、说空话的绝境。难怪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内容,这都和学生的生活常识缺乏有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要让学生练习写人的文章,1

可以写父母,可以写其他的亲人,还可写老师、同学等。要让学生练习写事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写各种家务劳动或家庭趣事等。如”:母爱”为话题进行写作时,我让学生从家庭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如:你回到家之后穿上的拖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上学之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吃饭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家后细心观察,从中有很大的收获。第二天,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说了很多他们以前没有发现的细节,正是由于细心的观察,学生才能用心感悟到了父母对他们的爱,也同样在他们心中深深的爱着他们的亲人,正是在爱的触动下写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文字。并且都说自己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既教育了学生又积累了写作素材。除了这些,我还要求学生在日记中记录家庭生活中的小事,并且利用合适的时机进行交流,并说说自己对此事的感受,这样就积累了更多的写作素材。

三、在社会生活中思考,丰富写作源泉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也是人生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一个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不妨在社会生活中开阔学生视野。从而创设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作文情境。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文素材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学生才会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帮助学生真正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捕捉生活中的丰富素材,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积累素材,获取作文的知识。我们在写作地震中的感受时的作文时,首先把收集来的影视资料进行整理,并且播放,学生的视觉受到了冲击,思想都受到了震撼。在写作时能够恰当的把所积累到的资料运用到作文当中。学生在本次作文中尝到了积累的甜头,而且开阔了视野,对于今后的作文材料积累来讲更是事半功倍。

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叶圣陶认为观察是“基本要项”;老舍主张“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在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且要善于观察生活,会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缺乏生活经验是学生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正好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生活视野,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可以把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事物“搬”到课堂上来,我鼓励学生看电视,特别是《生活》,《人与自然》、《走进科学》一类的节目,关注新闻节目,学生能够从中有很多的收获。及时把收获记录在日记本上。同时也要细心观察社会上的现象,并且在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这样就积累了写作的材料。留心观察生活,无论大事、小事都把它积累起来,写作时就不会觉得胸中无物可写了。因而,观察是学习写作、准备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又扎实又宽阔的途径。

我们要释放蒙盖学生大脑和眼睛的外部束缚,细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再现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生活本身就藏有取之不尽,用之不谒的作文灵感与素材。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写作文“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的涌出真实的水来”那么,源头在哪呢 ?“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是多彩多姿,美不胜收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广博的感受和直接的经验,让我们扎根生活的沃土,走出作文的困境。

第三篇:浅谈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离不开老师的辅导,更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学习,学生还必需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他才有学习的积极性,才有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培养学生写作的。

一、注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我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每周在班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小作文竟赛,如;日记、片断、小作、大作等。对于评选出来的优秀习作,张贴到教室的习作园地,供本班学生欣赏,再把它投放到学校的文学社,供全校学生欣赏。对于写得特别好的优作推荐到名气更大的刊物发表。不过教师要创条件让所有学生参与竟争,每天把交上来的作品及时批改,给每个学生打个等级,及时发下去,好的及时当众表杨,一周结束进行小结,学期结束,对优胜组,优胜个人及进步快的学生给予奖励。这样以来及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注重写作的基础——背诵、阅读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多读,才能培养语感,才能熟悉语法,才能掌握写作技巧。因此,对于古典诗词、名家名篇、精彩文段、警言佳句、歇后语等,我都要求学生熟读能背。号召学生博览群书,开阔眼界,为写作打好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生词句的积累

要想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必须要有过硬的基本功——那就是平时要积累丰富的词句。我要求学生不但要读要背,还要建立词语摘抄本,从日常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将那些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准确的优美词语分类记在词语本里。例如,把表达愉快心情的词语放在一起,把描写动作的词语放在一起,把景物描写的词语放在一起„„

怎样积累词语呢?

1、从课本中积累。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专家精选出来的。用词都非常准确,生动。例如,《骆驼祥子》一文,有许多是描写炙热天气的词语。《春》一文就有许多描写春天景物的词语。如果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这些词语积攒起来,那么在以后写作中就必然会感到有有话可写,有词可用,写出来的文章也不再那样枯燥乏味了。

2、从课外读物中积累,学生可以从报刊、杂志、故事会.......等。课外读物中积累词语。

3、从平时生活实践中积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在各种场合,接触到各类人物,他们的语言、动作、形态特点,各有不同,只要我们随时留心观察并收集,时间一长,自己就会感到词语越来越丰富。

4、从运用中积累。我们积累词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因此,我们不但要摘抄词语,还要多读、多背,多记,平时,更要有意识地运用已掌握的词语,这样才能达到巩固的目的。

四.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作文写作如缺乏素材必然难为无米之炊,或写出的作文空洞乏味。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具体做法是:1.和学生交流思想,明确作文写作的重要性和积累素材的意义,激发学生积累素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2.教会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素材。指导学生不仅要阅读课本的名著,而且要养成主动阅读作文佳作和选读报刊杂志的习惯,选读报刊杂志中的美文,了解自然、社会、人生、美德,从间接经验的获得中积累素材。3.要求学生每天语文课前背诵一句名言,或一首名诗,或一条成语,并要求学生简略讲评。4.指导学生每周写一到二个片断,引导学生去积累佳作美文中的好词句,并引导学生学会初步的欣赏品味,为以后的作文创作打下基础。

五、注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写作要有好的素材,我们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事物,积累素材,到真正写作时哪有素材可用呢?因此,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看到一些事,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例如,某日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无意中看到一个走失的小孩在放声大哭,而一位老奶奶,在问明了小孩的情况后主动帮助他寻找父母„„,这就是很好的素材,如果这样长年累月积累,以后写作就会下笔有神了。

六、注重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初一时,要求学生,从一个片段,一件小事写起,就事写事,看见什么写什么。这样就有事可叙,有话可写,例如,一次你看见两只公鸡在打架,你把它们打架的动作、气势、经过描写出来。既有血有肉,也不拘泥于这样那样的开头和结尾。这样写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一蹴而就了。

七、注重巧设作文题,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

我首先在设置作文题上下功夫,选出一些贴近学生自己生活的题材为作文题目,为了让学生做到说真话,吐真情,我出了“我心中的秘密”“我想对您说”“我爱家乡的祁剧”“与同学春游”“最高兴的事”“最生气的事”“最难忘的经历”„„等作文题,这些都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可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引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好的题目,就像一根导火线,点燃他们的激情之火,就会让学生写作的热情油然而生,让学生打开情感的闸门,倾泻得痛快淋漓。结果,不少同学向父母、爷爷、奶奶、老师诉说了衷肠,也谈了自己心中的隐私,还有的抒发自己对家乡祁剧的钟情,学生的作文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

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在作文指导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仔细分析学生作文的症结所在,做到对症下药。此外,初中生的内心世界是那样的纷繁复杂而又色彩斑斓。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写作的记叙文却难以看出个性的光芒。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学生懂得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美,时时有美。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与事,就会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只要善于捕捉,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情趣。总之,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养成观察生活美的良好习惯与能力。

八、注重评价鼓励,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

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使学生们真切体会到写作的乐趣,为了做好这一点,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式:一是在课堂上阅读优秀作文,这里不一定是学生整篇的文章,还包括优美的段落、出色的句子,或者一个生动传神的词语,老师都要用赞美的语句去表扬和评析。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二是组织学生互相阅读评价自己的文章,从别人的作文里发现自己的短处,别人的长处,分享成功的喜悦,吸取成功的经验。这样以来既帮助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开阔了眼界,也为自己的作文指引前进的方向。

当然平时训练是苦的,就像鲁班学艺一样,然而当学生切实感到作文水平在提升时感觉又是甜蜜的。文章写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靠纸上谈兵式的说教就能提高的,这项工作需要有一个较为长期的积累思考和练习的过程。我相信通过全面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逐步提高的。

第四篇:关于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思考和策略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关于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思考和策略

【内容摘要】

众所周知,“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缘于此,本文不揣冒昧小议“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问题,旨在切合“学会生存,学会交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现代教育理念。针对“口语交际”的目标、内容及制约其实现的传统理念,提出了加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对应策略,以激活语文素养的源头之水——“口语交际”。着眼于学生的明天,着眼于学生的生活,最终实现其能力上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口语交际思考策略

一、对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思考

“海河市护城河水污染严重。有人把生活垃圾倒入河中,有人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排入河中„„为此,向阳中学将组织一次社会调查,呼吁大家保护环境。假如你是向阳中学的学生,要采访下列人员,你将如何明白得体地提问? ....

(1)采访一位在护城河边晨练的老人,向他了解对这一污染现象的看法。

(2)访问市环保局局长,向他了解环保部门对护城河污染问题采取的措施。”

——摘自《2004年嘉兴市中考语文试题卷》

这是一道语言运用题,旨在考查考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正确把握“口语交际”的目标和内容,研究“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对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

思考一:“口语交际”的目标和内容

纵观语文教学中关于“口语交际”的认识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过去的大纲是将“听”和“说”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分成两个系列,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则将这两个系列合在一起,改成了“口语交际”,这决不是一个名称变换的问题,也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而是更注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是因为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它是一个听说双方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有机整合了“语言修养和人格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开启心智和生存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这三个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语文课程标准》还贯穿了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思考二:传统的理念制约着“口语交际”目标的实现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堂教学大多偏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忽略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致使一些学生“先天性聋哑”——怯于当众表达自己的思想,评判他人的言论。其结果呢,外语教学中曾有过“哑巴英语”,而我们母语教学中竟也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有了“哑巴语文”。于是,就出现了成绩优异却与人交往困难的“书呆子”,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啊。

因此,新的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把“口语交际”列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这是切合现代教育“学会生存”、“学会交际”、“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主题的。就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交际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而言,口语交际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比书面语言表达显得更个性、更重要。大家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口语交际”作为一种社会交际表达手段,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随着电脑网络、电视电话与广播等音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时间、空间上的障碍愈来愈小,口头传递信息愈来愈显得重要,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实施教学中必须重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大力提高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加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对应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有三条原则:一是为学生创造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生动情境,二是应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三是为学生提供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从事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为了有效达成这三条原则,我认为对本学段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应作如下有机整合性训练:

(一)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机整合1、多种形式抓朗读

新的人教版课本中选取的多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初中生语感模仿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有助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内部言语机制还不很发达,更需要通过朗读来发掘具有潜质的口语交际能力。至于朗读采用什么方法,可以灵活多样:首先,凡需要学生自己潜心体会的,可由老师作示范朗读,或听教学朗读录音,指导学生跟着默读,边读边在书上圈圈、点点、划划,在情感领悟的同时,学生的思维渐入文章情境,他们的情感不断与作者、与主人公、与文本主旨得到了交流和沟通,从而激发了朗读兴趣,产生了口语表达欲望。第二,有时为了体会文章的感情、气势,则可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如齐读、轮读等,在读的过程中去体味、感受、揣摩和思索。并在此基础上去寻求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谈自己对文本的不同看法。第三,对一些名家名篇要求学生反复读,熟读成诵,在课堂上每读一遍都应提出明确而不同的要求,使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像朱自清的《春》是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我让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下来,并细心品味文中描写的春景。对那些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句,建议学生仔细揣摩,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我让学生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并问:①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②“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又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我再让学生反复诵读,从而感悟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这样,经过有序训练,日积月累,一则可以收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二则,为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紧扣课文抓复述

我觉得复述应视课文内容、文体而定,有的可详细复述整篇课文内容,有的可以介绍某个人物的主要事迹或事物的主要特征,有的可以只选取某课文的重点章段,有的甚至可以进行创造性复述,如可以改变人称复述,根据课文插图仔细观察后复述,根据课文结尾,运用合理想象加上适当的情节作补充性复述。如此等等,其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敢说、能说,说得好。

在具体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也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如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复述小主人公在父亲的指导下摆脱困境的主要情节及战胜困难的心理过程,并让其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又如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布置学生重点复述作者描写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片段,尤其是三个经典比喻,进一步领会动作描写的实在意义。再如教《牛顿》一文,我让学生分层介绍,先复述“牛顿一生的经历”,接着复述“牛顿的科学精神”,最后完整地复述课文内容,使大家从中受到更多的教益。还如教《孔乙己》一文,针对“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理解,我启发学生创造性复....

述,有的说他穷困潦倒加上世态炎凉是必死无疑的了,有的说他碰上好人医治好腿伤当了私塾先生,借以糊口。前者局限于原文,后者则按孔乙己性格中爱小孩的一面和好为师的特点来设计结局。虽然会削弱原文揭露、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力量,但毕竟使学生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展开了想象,进行了再创作,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上的创造能力。

3、因势利导抓答辩

在阅读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答辩质疑,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既有利于启迪思维,开拓能力,破除“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又可训练学生的口才,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疑;二是在课堂上要细心观察学生情绪,耐心地相机诱导;三是学生答辩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简明、扼要等方面加以认真评点,指出语言表达效果,引起学生对语言表述的重视;四是要明确教师对课堂答辩的有效控制,不要像满堂串讲那样随心所欲。再说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引入辩论机制。如就青少年关心的话题,可假设正反方进行辩论,收效不错。至于话题可来自文本,也可来自生活。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后,我设计了一个“说真话”的话题,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辩论。

问题①: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值吗?

A生说:“我认为正义面前应该说真话,何惜付代价,值。”

B生说:“我觉得有些事应该是由大人们所左右的,我们中学生还是少关注一点好,更

何况说了真话要付代价,不值得。”

C生说:“这是明哲保身的观点,中学生不可取。”

D生说:“对,我觉得面对骗局要敢于戳穿它,面对歹徒我们要善于斗智,不必作无

谓的牺牲。”

A生说:“我非常赞同D生的观点。中学生既要敢想敢说,更要懂得在捍卫正义尊严时

学会怎样保护自己。”

问题②:有人认为文中的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你认为怎样?

A生说:“我认为骗子聪明,他设计的骗局竟使皇帝的丑恶灵魂都曝光了。”

B生说:“不,我觉得骗子是狡猾的,甚至是贪婪的,你瞧,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被他蒙骗了,他不但敛取了钱财,而且还坑害了一大批人,但我还认为这是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应该公正地说只有那孩子才是真正聪明的,因为他是‘真’的化身。”

通过辩论,我们不难看到,同学们爱憎分明,思维敏捷,其凛然正气占主导地位,其口语交际的能力在辩论中得到了有效内化。

(二)与写作训练有机整合记得叶圣陶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的确,文思如清渠,语言是活水,在写作训练中,我们不能忽视口语交际的训练。那么,如何提高说的质量呢?我想,关键是要让学生想说、爱说,有说的愿望,有说的兴趣,从而去提高作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如学了《羚羊木雕》后,就“我爱我家”这一话题,我创设了这样一个主题班会,让学生畅谈“家”带来的温馨,只见同学们踊跃话亲情,切身谈感受,感情真切,语句流畅,言之有物,美文纷呈:有的谈住宿生活的感受——《距离产生亲情》、《距离产生美》;有的话与父母的情感沟通——《我“读”懂了爸爸》、《妈妈的唠叨是幸福》;有的说大“家”带来的温馨——《我爱班级这个“家”》、《有“家”真好》。然后对作文进行讲评,具体操作时,我由学生来唱主角,自己作穿针引线的配角。如在评讲《给予》这篇习作时,由小作者读,同学讲,同学评,最后还由同学总结,作出定论,其过程都是即兴发言。由于学生当了评析的主人,他们热情高涨,一个个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我以为,这种做法效果很好,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力地证明了“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在语文教学中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的正确性。

(三)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口语交际能力是需要通过经常性的操作训练来实现的,这种操作训练可以在课堂上运作,更多的可以结合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课外进行历练。课外训练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口语交际机会,效果更佳,时间更经济。因此要适当组织其他语文课外活动,如参观访问,开故事会、读书会、演讲会,进行普通话比赛等;又可设计一些口语交际的情境,如模拟人物采访,当一次节目主持人,做一回小记者,假如我是导游,告诉你一个科技信息;还可作“交往”类的训练:如道歉与祝贺、做客与待客、劝阻与商量、赞美与批评、借物与购物、推荐与自荐等。从实际效果看,这样的训练设计,学生很感兴趣,也乐于参与。

那是在一堂综合实践课上,我有意识地安排了这样一个话题:同学们,我们家乡名人很多,远的不说,近的就有农民画家缪惠新,青年作家薛荣,而且都是从我校走出去的,试问,缪惠新是个农民画家,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反应是相当踊跃的:

A生说:“我觉得农民画家很了不起。”

B生说:“是的,农民画家是艺术家,有很大的贡献。”

C生说:“不是吗?农民画家对我们家乡文化艺术的发展贡献可大了,听说‘七艺’节

期间,他将在家里办画展,这可是我们家乡的骄傲啊。”

D生说:“是啊,届时我们可要一饱眼福啦,再说他在中学时代的学习情况不知怎样。” 最后A生建议道:“我们不妨去采访他一下,定会获益匪浅的。”

在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我发现“农民画家”在他们眼中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同时,他们似乎对缪惠新的学生时代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也建议他们可以把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成人物采访,并付之于实践。十月十二日那天下午,他们实施了采访。采访是在缪惠新家进行的,语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成员都参加了。下面是他们精心设计的采访话题:

话题⒈请问您是怎样走上农民画创作之路的?

⒉ 您的成名作是什么?您这幅画的创意怎样,能否介绍一下?

⒊ 您在中学时代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⒋ 请问您在中学阶段时,家境怎样?

⒌ 请问您在中学时学习情况怎样?学习成绩好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不自觉中,学生已从最初对农民画家的仰视,转向了站在与画家平等的立场上去了解画家成长的深层次原因。从学生身份到模拟小记者访谈,这不仅是角色上的成功塑造,更重要的是口语交际能力上的有效历练。因而,中学语文教学要注意把有限的课堂与广阔无垠的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吸取丰富的知识营养,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口语交际演绎幽微世界,让课内课外集成浩瀚乾坤。

另外,让我说说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我想,首先评价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的闪光点,尽力捕捉从他们身上迸射出来的创造性火花,要学会肯定、欣赏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个性化的理解。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形成具有乐观向上、体现强烈主体意识的积极心态,从而促进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情绪情感的形成,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

通过实践,我认为对口语交际的评价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

⒈ 激励性评价。在口语交际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超然物外,而应与之共同介入,以激情点燃激情,在学生漫长的交际实践中,对其细微的进步都需要教师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呵护。当学生处于“心欲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关卡时,应及时给予他们新的鼓励,如“相信你是最棒的”等即时评语的运用,一定能使学生在感悟和激励声中及时释放出潜在的交际激情。

⒉ 主体性评价。教师应下放评议权,让学生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评价中,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首先,要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让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通过自我评价学会悦纳自己,拥有自信,懂得自己应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和怎样改进。其次,引导学生学会相互评价,让学生相互接纳对方,欣赏对方,发挥学生之间的交际、合作和互补作用。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互相欣赏、互相悦纳、互相促进,并且共同提高。

要知道,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可成,一蹴而就的易事。而需要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在不断地与人交往的实践中逐步提高。因此,口语交际教学要打破封闭的局面,要多角度思考,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多渠道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如果抓紧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认真而规范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但能为学生学习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对他们今后从事学习、工

作都是不无裨益的。

参考文献:嘉兴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院的《新课程实验》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74—80

《语文教研》浙江师范大学主办2003年第5期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提要】本文从转变语文教学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在教学之中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渗透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等方面,对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策略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应在语文教学之中采取合理的策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转变语文教学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

初中阶段正是对学生创造能力进行培养的关键阶段,但就目前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来看,其因受到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即便是我国在此方面已经进行积极的改革,但仍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使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升学思想较为顽固,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也表现得较为保守,这种语文教学的方式就具有明显的枯燥、乏味、框架等方面的特征,这不仅仅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限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极为不利。因此,若想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则首先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思想进行转变,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并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用自身的创新精神对学生形成感染,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言传身教。而在教师将自身创新意识落实的过程之中,最为重要的载体便是教师所采取的语文教学方面的方式方法,此时教师便应依据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的实际课程,精心的选取教学方法,并将创新教学意识融入其中,这不仅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在教学之中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最为重要的便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只有在教学开展中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具有多向思维能力,才能够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对每一篇课文的理解及思考上的不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认知效果,此时教师便可以将课文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相结合,实现对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开展《春》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在教学开展之前,让学生对自身的看法进行表达,如“说一说你眼中的春天”,并让学生们就这一话题进行分小组讨论,在讨论结束后请同学回答,而后展开教学。教学完成后,教师再让学生说出作者眼中的春天与自己眼中春天的不同,从而对二者加以对比,在这种不断的思考之中学生自身的思维不是固定化的,而是多元的多样的。而后在开展《秋天》这一课文的教学时,教师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并使学生说出春、夏、秋、冬的不同,并安排依据自己对四季的理解写一篇文章,此时学生对季节的理解必然有所不同,不再局限于冷热,可能更多的变现为叶子、水、花朵等等方面,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极为有利。

四、教学中渗透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几节课便能够实现的,其是需要一点一滴的累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良好开发,而在这一培养过程之中能力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培养环节,其中不仅仅包含着定期的创新思维明确性训练,还包含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的渗透性训练,只有将二者进行良好的融合,才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创造性语文教学氛围,最终促使学生拥有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应做到对学生的充分尊重,积极鼓励学生对文章的差异性见解,并引导学生对一直以来语文学习之中所产生的框架及定向思维加以打破,使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例如,在《塞翁失马》这篇文章的教学之中,教师便可依据文章的情节,在各个阶段设置问题,如第一阶段“马丢了是好事坏事?”在第二阶段“马回来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在第三阶段“文中儿子腿摔伤是好事还是坏事?”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学生通常会因惯性思维对这三个问题回答,当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便开展下一个问题内容的讲解,学生便会发现事情的发展并不能按照常理来解释,此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便会在对事物理解时拥有不同于以往的思维。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应提升对学生创造性培养积极提升方面的重视,以创造性的意识及方式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方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目的,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载浅谈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策略(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策略(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培养中学生演讲能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演讲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声语"和"文语"交流能力。演讲,是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中,凭借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进行交流的艺术活动。演讲,......

    如何培养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认为在培养学生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清楚的了解高考听力试题的特点,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在听力学习方面所存在的问......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作文立意能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作文立意能力 摘要:确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中学生作文的必备环节,但如何使文章立意高远,却是大多数中学生难以解决好的问题。为此我结合实例浅谈自己的几点要求:......

    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浅谈农村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农村中学的学生家务活多,阅读量少,父母在外打工多,对孩子管的少,加之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僻,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乡镇集市几乎没有什么书店报刊亭,大......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 重庆市南岸区茶园新城中学 胡俊 内容摘要:“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作文乃至修改都应该以学生的自我实践为主......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观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项感知活动.从物理学的角度而言,对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是很多物理知识建立的第一步,因此对学生的观察品......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摘 要: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语文素养、培养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很多学生越来越注重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而开设小学科学课程,就是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