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孤岛人为因素的非强制解决策略研究(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4:3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孤岛人为因素的非强制解决策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孤岛人为因素的非强制解决策略研究》。

第一篇:信息孤岛人为因素的非强制解决策略研究

信息孤岛人为因素的非强制解决策略研究

电子政务工程中信息孤岛现象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从技术的层面可以将其产生原因化分为技术和非技术两大类因素,而非技术因素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说2000年以前技术因素是导致信息孤岛产生的主要原因,那么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今天在电子政务工程中仍有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存在则主要是由于人为因素或部门利益在作怪了。而且,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人为因素也是电子政务工程中出现信息孤岛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那么,如何来解决信息孤岛产生的人为因素呢?我们认为可以从非强制措施和强制措施两个方面同时着手,来化解信息孤岛问题中的人为因素。非强制措施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激励补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改革、科学管理等方式去影响行为相对人主动改变自己的意识,通过建立政府首席信息技术主管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制度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从而消除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孤岛现象;而强制措施则是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消灭信息寻租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非强制解决策略,强制策略另文单独讨论。

一、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对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行之有效的,信息孤岛的解决也不例外。在宣传教育措施中,要让信息共享相关部门的同志了解信息共享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有多么重要,会对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带来多大的好处。在重要性和好处的宣讲方面,要更多的从事实、从实际应用的例子入手,让大家切切实实看到信息孤岛的危害,了解信息共享的好处。如在第一次工商部门和税务部门数据比对中,北京市发现有17648户企业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杭州市发现有11718户企业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青岛市发现地税“漏管户”近2万户、国税“漏管户”近3万户,深圳也发现了8472家“漏管户”。这意味着仅北京、杭州和深圳就有37838户企业一直在偷税;如果按每个纳税户每月交税5000元计算,国家每年的税收损失就达22.7亿元之多。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国家公务人员都不会无动于衷的。

对于需要各部门支持的信息共享要求,一定要合理设计、精心优化,既要有共享价值,又要降低信息提供者的负担。信息提供者的负担越轻,推进也就越容易。所以共享内容的选择要慎重,要实用精简,不要过多的细节数据,在速度上也要适度,能用批处理的方式就不要用实时的方式,以降低系统相互连接的复杂性和安全风险。我们替信息提供者考虑得越多,信息共享的推进就会越顺利。同时,可以考虑信息接受者能否给信息提供者反馈有用的信息,以平衡信息提供者在信息共享中做出的贡献。如在工商和税务部门的信息共享中,按照实用、合理、优化的设计原则,工商部门向税务部门提供企业设立登记信息、变更登记信息、注销登记信息、吊销营业执照信息以及年检验照等信息基本就能满足税务部门的需要,而税务部门同时也可以向工商部门提供企业注销税务登记信息、税务部门提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信息以及税务机关的非正常户信息等情况。而且工商和税务部门还可以通过核对企业在两个部门的年度财务报表发现那些企图掩盖企业经营情况、针对不同部门提供不同财务报表的不法企业,尽早揭露这些企业的真实面目,为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通过这种模式,可以使信息共享的双方达到双赢的效果,又不会对本部门的利益造成太大的冲击。

二、激励补偿

对共享信息提供者的超额工作量,一定要有适当的补偿。信息共享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一些部门增加了工作量与开销,而得到效益的却是另外的部门,对于这种额外增加的工作量与经费支出,应当有合理的补偿措施,如对工作量增加的部门增加编制或提高运行经费等等。合理的补偿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使得信息提供部门产生消极情绪,这将导致信息维护的质量下滑,甚至会使系统逐渐瘫痪。因此,合理地处理这些实际的困难是很有必要的。在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共享中,对于那些信息工作量较大的部门,可以考虑采用业务外包的模式进行。即把大量的数据录入维护工作交给专门的公司去做,政府部门只要负责数据的准确性就可以了,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政府部门的工作量,还可以使政府部门专注于自身的工作。另外,不同部门之间可以借鉴电信部门之间的网间结算模式进行“费用结算”,如工商部门给税务部门提供一次信息记10个点,税务部门给工商部门提供一次信息也记10个点。为了鼓励不同部门之间加大信息共享的利用率,可以对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给予不同的记分点,如信息提供者提供一次信息记10分,使用者使用一次信息记5分,这样,既可以鼓励信息的提供者共享信息,也可以激励使用者去使用信息。到年底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统一结算,对于工作量较大的单位可以由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在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中给予一定的倾斜,对在信息共享中贡献大的部门给予奖励,对信息利用的好的部门也可以给予鼓励与奖励。

补偿其实是对在信息共享中做出贡献部门的一种激励措施。在信息孤岛的解决中,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措施。如上面所说的对在信息共享中贡献较大的部门在部门预算中给予倾斜就是激励机制的一种。其次,通过舆论的方式,如通过文件通报、报刊、会议以及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介,对在电子政务工程中互连互通做的好的单位和部门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对搞的不好的部门则进行批评和督促也是一种激励模式。另外,把电子政务尤其是互联互通纳入官员绩效考核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措施。对于政府官员而言,职位升迁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政治利益先于经济利益,也是其他利益的最重要的来源。所以把电子政务建设的效能效益,互联互通的合作态度和贡献与官员的考核机制结合起来,让官员认识到互联互通和个人的政治前途紧密相关,他们就不会表面上支持电子政务,实际上抵制互联互通。激励措施多种多样,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选择。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对于信息孤岛的消除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要让全社会认识到电子政务不仅仅是政府自己的事情,而是需要政府、企业、公民、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社会氛围对电子政务的推广和普及至关重要。为此,社会各方都要积极行动起来,营造电子政务的良好氛围。政府部门要开发、利用各种平台和应用项目,为企业、公民提供完善的服务;社区要利用科普培训班、学习园地、社区广播等对居民加强信息化知识普及,引导居民充分利用社区信息化设施;农村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农民的信息化知识,为电子政务发展打好基础;企业要引导职工学习信息化知识,尤其是IT企业要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学校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未来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接班人,同时通过学生对家庭的影响力,带动各个家庭对信息化的了解,从而提高对电子政务的参与度。通过公众的积极参与,使大家认识到电子政务中信息孤岛存在的重大危害,认识到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而影响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尽快出台相关措施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四、政府改革

要分析政府官员在信息共享中的不作为行为,应该从目前国内政府官员的选拔、晋升机制进行研究。中国政府官员的选拔、晋升是体制上的问题,如何使政府官员更多地为他们的服务对象负起责、而不是仅仅对上级部门负责,如何消除那些一窝蜂的“政绩工程”——满足了上级的评价标准却把真正的服务对象(公民和企业)利益放到一边,是必须解决的障碍。不解决这种状况,电子政务很容易流于形式。电子政务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公众和企业,来自服务对象的需求是互联互通合作的巨大动力。只有让各级政府直接面对服务对象,直接让服

务对象来考核各级政府的业绩,把官员的选拔、晋升与老百姓的满意度挂起钩了,这样才会转变管制型政府的管理体制,树立政府对公众和企业的服务意识。这样,政府部门才能更好的为民众办实事,使电子政务的效能效益落到服务对象的利益这个着眼点上来,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互联互通。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促进公务员队伍建设,让更多思想解放、勇于创新的年轻人充实到国家公务员的队伍之中。要促进公务员队伍建设,首先要提倡在深化机构改革的前提下的高薪养廉与高薪养贤。多年来,我国公务员采用的是低薪制,这不仅使众多优秀分子大量流失,导致公务员总体素质下降,而且由于工资低于公务员自身人力资本投入以及劳动付出,使他们有理由寻求其他途径获得收入。但单讲高薪养廉或高薪养贤又不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毕竟当前我国的公务员有五、六百万之多,以我国当前的财力还无力实行高薪。另外,有专家指出,即使经过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机构仍然比较庞大。因为中央政府仍有约2.8万项职能,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平均只有约3000项。因此,我国应该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减少行政层次,精减公务员编制。从理论上说,高薪养廉与高薪养贤能大大提高寻租的成本,从而有利于减少寻租现象的发生。其次是要建立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录用和竞争淘汰制度,以确保真正优秀的人才能随时进入公务员队伍,同时,还要及时淘汰那些无所作为甚至违法乱纪的人员。这样,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和公务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政府部门的信息寻租现象将逐渐减少,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科学管理及建立政府CIO制度

科学的管理对于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对于信息孤岛的消除也是至观重要的。如各级政府可以作为中间人来协调不同部门之间加强信息共享,在战略设计层面就让不同系统的决策者有机会进行交流、沟通、互相借鉴,使原先不同程度存在的“上层孤岛”之间建立互通;另外,可以从制度和管理角度加强协调,拆除存在于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各种藩篱和障碍,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如一些国家开始强调政府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组织和实施电子政务的工程项目,以避免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和信息的重复采集,电子政务工程必须按照应用系统拨款,而不是按政府部门拨款;在人事的安排上,为了明确责任,可以采用政府首席信息技术主管制度。

关于政府CIO,目前尚没有比较权威或得到公众认可的定义,参照企业CIO的定义,可以对政府CIO概括如下:政府CIO是政府部门负责信息技术及系统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通过指导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工作和日常运行;他们根据政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指导政府部门的相应架构和业务改革;他们负责规划指导管辖区域内的公共信息化工程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他们具备信息技术和政府工作两方面的知识背景,能够将政府的信息技术战略与其他工作领域的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一般而言,政府CIO应当是该级地方政府的主要首长之一,基本上由专人担任,即使兼任,其主要业务也应以信息化工作为主。如美国、加拿大和南非等国都将电子政务的责任官员任命为政府的首席信息官,以统一管理和协调政府所有的电子政务工程项目。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深化,目前已经从初期的“一把手工程”逐步进入到冷静思考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大规模的数据整合、流程梳理以及区域合作过程。这时,政府部门迫切需要一个既能制定符合战略规划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又能指导项目实施的专才——政府CIO。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CIO在组织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对于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以便有效地推进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同时,我国一些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尤其是实行了CEO制度的企业,通过试行CIO制度,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在政府部门,CIO的职位设立和相应制度的建立尚处于理论呼吁阶段。为了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破除造成信息孤岛的管理体制问题,迫切需要将CIO制度或CIO理念尽快加以推行。

第二篇:供应链信息共享策略研究

供应链信息共享策略研究

【摘要】信息共享是决定供应链企业能否有效、快速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关于信息共享策略的研究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先对供应链有关概念进行简单的概述,强调了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重要性,并分析了供应链上的企业信息不共享的主要原因,从而得出如何提高信息共享的机制。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信息共享 牛鞭效应 机制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已经步入了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供应链的协同发展就是建立在各节点企业之间快速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上,信息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要素,企业能否准确及时地获取信息,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并立即作出反应,是决定供应链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供应链管理及其信息共享的概述

1、所谓供应链,其实就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同一企业可能构成这个网络的不同组成节点,但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不同的企业构成这个网络中的不同节点。比如,在某个供应链中,同一企业可能既在制造商、仓库节点,又在配送中心节点等占有位置。在分工愈细,专业要求愈高的供应链中,不同节点基本上由不同的企业组成。在供应链各成员单位间流动的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和产成品等就构成了供应链上的货物流。

2、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信息共享, 优化各供应链参与企业的生产、库存、营销等决策, 所以供应链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就是实现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间的信息共享。通过对供应链管理中信息不共享的原因的分析,供应链管理信息的共享需要诸如激励机制和信任机制等的保障, 从而保证信息共享的实现, 已实现提高供应链整体和链内各企业效益的目标。

3、供应链成员信任是指供应链成员对核心企业公正维护供应链网络秩序、所有成员不存在通过各种手段损害其他成员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所有成员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预期和信心。这种预期和信心使他们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情况下, 相信其他成员能够履行义务、恪守承诺, 从而使自己处于一种脆弱性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供应链成员信任是基于个体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群体信任, 具有群体传递性, 信任的利益与风险并存。同时,这种信任是供应链成员长期博弈的结果。

4、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是指在供应链环境下,合作企业间关于供应链运行的各种信息,例如客户订单、销售数据、库存报告、产品需求信息、订单传递信息等,能够从一个企业,开放地、有效地、自动地流向另一个企业,即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可以分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不是物质财富,它并不因为产权的转移而丧失对信息的使用权,它不遵循收益递减法则,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使得信息使用得越多,产生的收益越大。因此,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加强信息的共享,可以降低企业中成员获取信息的成本,提高信息运用的速率,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和质量。

二、供应链成员之间进行信息共享的重要性

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盟是动态的,他们以信息作为载体来进行相互间的沟通与协作,因此保证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实施信息共享后,使其在提高柔性、响应能力等方面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1、可以提高沟通效率。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但是由于他们各自所追求的利益不同,这给供应链的运行带来了极大地不确定性。主要原因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从而削弱了信息的重要性,导致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低下。

2、缓解牛鞭效应。牛鞭效应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它非常不利于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会造成客户的需求量远远低于制造商的产量,造成产品积压,占用企业流动资金,降低整条供应链的运行效率。虽然牛鞭效应无法避免,但可以使用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来减少牛鞭效应产生的不良影响。对企业而言,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就是有效减少牛鞭效应的有效途径。因为牛鞭效应是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失真造成的,而供应链信息共享恰恰可以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滞后和信息失真。

3、协调各企业目标间的矛盾。供应链是由相互之间存在供需关系的企业组成。而这些企业的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各节点企业之间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因此,解决此问题依赖于供应链机制的有效协调,而协调机制的运行则依赖于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间能够充分、及时、有效地沟通信息。所以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就应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就利益分配达成共识,这样可以缩小甚至消除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分歧,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

4、有利于企业成为受欢迎的业务伙伴。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商和销售商实现信息共享,供货商们可以直接进入到企业的系统,相互的信任度大大加强,双方不再是零和关系,而是建立在共赢基础上的受欢迎的业务合作伙伴。例如像沃尔玛实行的“零售链接”。通过零售链接,供货商们就可以随时了解销售情况,对将来货物的需求量进行预测,以决定生产情况,这样他们的产品成本也可以降低,从而使整个供产销成为一个“无缝”的流通过程。

5、有利于企业实现精确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供应链来说,供应链的赢利就是从顾客那里赚取的收入与供应链的全部成本之间的差额,供应链的成本越低,就意味着企业的获利空间越大。供应链管理就是要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就是说供应链管理就是不断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信息共享又是供应链企业能否获得最大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等各方面的重要因素。

三、供应链企业之间信息不共享的原因分析

在错综复杂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成员之间会以动态联盟的形式来构成一种彼此合作的伙伴关系。在开展对这种合作关系研究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各个企业战略目标的差异,他们都会从各自的企业利益出发,试图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获得额外的企业利润。由此可以得出导致信息不共享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共享需要成本

供应链上个企业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一个企业所投入的信息共享的成本大于其所能获得的利益,那么就会发生抵

触行为。虽然信息共享对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运行具有重大的作用,人们在考虑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考虑信息共享的成本。

2、供应链企业之间缺乏信任

一方面,在目前缺乏有效监管的市场机制环境下,企业出于对各自利益的考虑,实际上往往并不愿意相互信任;另一方面,由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资源优势互补和重组,使得企业可以集中资源发展其核心竞争力,把非核心业务外包,并由此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的合作伙伴关系。然而由于缺乏信任,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会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两种信息风险。这对双方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协调高效运作都是极为不利的。

3、利益分配不均衡

出于各自企业战略目标的考虑,利益冲突应该是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不共享信息的关键原因。因为并不是所有参与信息共享的企业都能获得同等的利益,而往往是那些核心企业或者是信息共享的发起者能获得较大的利益。尽管从长期来看,所有参与的企业都能得到好处,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在信息共享中处于非核心节点的企业在信息共享方面往往处于一种缺乏主动性的状态,因而他们在信息共享这一问题上的利益考虑是必不可少的。

4、信息安全

供应链伙伴企业之间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对,对企业来说是安全的也是必须的,但是企业之间的无缝集成造成信息的过度共享,则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机密泄露,如:财务状况、客户资料、企业的核心支撑技术等等,这就必然要涉及到企业信息的安全问题。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共享的同时对企业的核心机密进行保护,因此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成为阻碍节点企业之间进行信息共享的瓶颈。

5、信息不对称

在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组织和协调的控制者,与其他企业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其他企业的具体状况,核心企业很难完全掌握。核心企业有可能掌握更多更准确的信息,而处在下端的供应链企业则有可能掌握比较少的信息,因此就容易出现信息多的一方不愿意与信息少的一方进行共享,从而降低了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

四、供应链信息共享的策略建议

1、建立和增强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关系

供应链成员间的关系式错综复杂的,而作为一个一实现共赢为目标的联盟,如果没有一个相互信任基础,他们就不能结成一个稳定的联盟,也不可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有三种:一是契约型信任;二是能力型信任;三是信誉型信任。这三种信任企业都很重要,企业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应建立在这三种信任的基础之上。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对于供应链上的企业而言,建立一系列的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可以促进信息共享行为的有效实施,从而使得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增强信任,共享资源,同时也可以更好的进行资源整合发挥他们之间的核心能力水平,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的程度,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定价激励方式。定价激励是指上游企业根据下游企业所提供信息的价值, 对下游企业的供货价格采取特殊区别对待。二是技术支持激励。供应链信息共享的阻力部分可归因于

客观技术因素。比如因企业管理水平差异导致的信息处理能力差异, 因企业支持软件不同导致的业务处理能力和逻辑的差异等。有条件的核心企业在推进供应链信息共享过程中, 可以向技术实力相对弱小的企业提供通用性的技术支持。三是订单激励。主要是指供应链企业中的一方(因与另一方信息共享)给对方带来收益而获得对方更多订单的激励机制。订单激励是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一种激励, 以使上游企业能够考虑到以后的利益而提供真实可靠的生产供应信息, 从而降低下游企业可能的风险。

3、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供应链伙伴企业之间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系统平台,协调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系统的接口,从而实现信息的快速、准确、高效的传递。建立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信息共享平台,由核心企业控制信息的流量,保证物流、信息流能够顺畅、快捷的流通。

4、加强信息访问控制,保证信息共享安全

在保证供应链成员企业间能获取所需信息的同时,拒绝非成员企业的访问,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进行信息共享的一个重要安全问题,因此要对信息共享访问进行控制。根据信息的不同分类来确定信息共享级别和访问权限,并识别和确认访问系统用户的角色,决定用户对某一资源进行访问的类别,根据角色信息进行访问权限的设置,从而保证信息共享的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供应链的竞争,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关系到整个供应链企业运作的整体效益,而信息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保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正常运行,就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共享,以确保供应链企业之间快速、有效、准确的运行。

【1】 陈国庆,黄培清.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以激励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学

报,2007(12).【2】 师洁,牛继瞬.供应链牛鞭效应的成因及治理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1)

【3】 郭岚,张祥建.信息共享与激励机制:现代供应链中的双赢策略

[J].Finance& Trade Economics NO 4,2008.【4】 吕贤睿,单汩源.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的激励策略和信任机制[J].科技信

息.【5】 黄勇,曾薇,张海滨.信息技术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

理现代化,2007,10(5)17-18

【6】 潘旭阳,张红星.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商品储运与养

护,2007,29(6):77-79

【7】 商晓艳.基于信息共享角度的供应链牛鞭效应研究[J].现代商贸工

业,2009(4):25-28.【8】 谭文超.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价值与激励机制研究综述[J].Logistics S

ci-Tech No.10,2008.

第三篇: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困境及其解决策略论文

当前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困境

一门学科的发展史也是这门学科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科学知识和方法论从来就是构成科学的两大部分。从1981年刘迅先生在《图书馆通讯》发表《要重视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一文,开启了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序幕以来,我国对图书馆学方法研究如火如荼,取得了不少成就。一方面,学者引入、移植了大量的研究方法,并构筑了较为完整的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体系;另一方面,沿着专门方法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的基本命题出发,大量学者试图研究构建图书馆学的专门方法。然而,在现实研究中,图书馆学所使用的方法极为有限,对于实际工作的总结多为概括与描述,缺乏科学论证与推理,经验方法为主要方法,使图书馆学研究难免长期停留在经验总结式的感性认识水平上;而在理论构建中,研究者又似乎把理论当成纯粹思辨的产物,大多出于研究者的主观臆想而缺少经验、数据的支撑。虽然思辨方法能够把图书馆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理性考察,但却造成了图书馆学研究的泛化,使得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脱节。在专门方法的研究中,对图书馆学专门方法的有无及其何谓图书馆学专门方法仍然没有取得共识,而即使大多学者赞同文献计量法与引文分析法为图书馆学的专门方法,可这两种方法在目前图书馆学的实际研究中应用的比率也比较低,并没有成为图书馆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困境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学的科学性,“图书馆学是不是一门科学,至今仍然是一个问题”,我国图书馆学的科学化至今仍是一门未竟的事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方法论上的保障。那么在现阶段,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论的出路又在何方呢?从图书馆学的学科定位来寻求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出路

影响图书馆学科学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定位不明,目前,学界对图书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存在5种代表性观点,即认为图书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综合科学、应用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对于图书馆学学科性质的论争,笔者赞同王子舟先生的观点,即图书馆学应是一门社会科学。从科学对知识门类的划分来看,当代的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科学以人的内在世界为研究对象;社会科学则以社会现象与社会规律为研究对象。显然,图书馆现象既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也不仅仅研究人的内心活动。“图书是保存人类记忆的社会机制,而图书馆则是将人类记忆移植于现在人们的意识中去的社会装置”,图书馆是应社会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而产生并随其发展,尽管每个人的知识信息需求不同,但图书馆知识序化与用户的知识需求是超越个人的,其一经采用,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强制力,并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发生作用,因而图书馆现象是独立于个人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存在,图书馆知识序化及用户知识需求机制超越个人的强制力显示了图书馆现象的社会性。

此外,对于图书馆学非科学性的认识,也在于图书馆学研究内容的局限性。侯经川先生指出“图书馆学学科名称的失当和学科定位的庸浅是这门学科难以立足的根本原因”,以机构命名的图书馆学研究长期为一种“馆内科学”,研究内容局限于图书馆内部具体的工作方法、操作技巧与工作流程,而没有真正把图书馆现象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来研究,当一门学科仅仅研究其工作技巧与规则,对这门学科的学术性质与学科地位存在怀疑也是理所当然的。“社会是图书馆的支柱,反过来,图书馆必须满足社会的要求并对其负有责任”,我们只有突破图书馆学机构研究范式,将图书馆学的注意力从内部转向外部,持续保持对图书馆作为社会机构的功能,即人的知识信息需求与满足机制的研究,深入研究图书馆的社会性,才能克服当前庸浅的学科定位,以此为基础,逐渐改变人们对以机构名称命名的图书馆学的印象,才能从学科的层面来认识图书馆现象。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历程与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当我们厘清了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把图书馆学定位于社会科学时,再看看社会科学是怎样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成为独立的科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时,我们似乎找到了突破图书馆学方法论困境的一条出路。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与社会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虽然对社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专业的学术体系与学术制度的社会科学则出现在19世纪中叶。当时,社会科学的主要科学门类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都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在此之前,人类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包含在哲学中,“独立于哲学,反抗哲学,是现代社会科学建制化或科学化的根本要求和表现”[9],当时反抗哲学的工具就是从已成熟的自然科学借鉴而来的实证哲学或实证主义,沿着客观实证的道路去揭示和再现人类社会,“实证”是近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实证地研究社会思想来源,可以追溯到圣西门,圣西门认为“关于人的科学迄今为止只是一门猜想的科学,为此人们应努力使人类科学具有实证性质,把它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10]。社会认识的实证化倾向在孔德那里得以强化和发展,它将“实证”问题上升到哲学高度,创立“实证”“哲学”[11],孔德依据对社会现象的本质认识,提出了实证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即:整体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历史方法。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逻辑实证主义成为科学哲学的主流,逻辑经验主义以归纳推理为理论构建模式,认为科学就是能被经验所证实,而批判理性主义以假说演绎为理论构建模式,认为科学就是能被经验所证伪[12],虽然逻辑经验主义与批判理性主义基本哲学倾向不同,但他们都是在“理论——经验”模式下讨论问题,都以经验作为判别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标准。

20世纪下半叶,虽然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进入了多元主义时期,但以分析的、经验的、定量的、客观的实证方法仍然是社会科学的主要方法,客观性与实证性仍然是社会科学的基本内核,“迄今为止,一体化的和实证的科学观仍然是社会科学哲学的主要思潮之一,是人们衡量社会科学是否属于科学的主要标准”[10],社会科学理论不仅仅是一些观念或词藻,而是一些可以用经验和可检验的形式加以阐述的命题。

实证,即可检验、可验证、可证实,一种观察陈述或假说只有得到足够充分的实证材料或实验结果的支持,才被认为是科学的。实证是近代社会科学认识形式的基本倾向,而“近代社会认识形式的实证化倾向,是与社会研究科学化的要求内在相关的”[13],社会科学正是借鉴从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从而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门类。可见,在社会科学科学化的历程中,一开始并没有强调专门研究方法的运用,而是借鉴成熟的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从而实现了社会科学的科学化。芝加哥学派也是从图书馆的社会性出发,把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引入图书馆学,强调图书馆学研究的社会性与客观性,给当时以经验技术为主导的美国图书馆学补上了“近代科学方法论”这一基础课,从而领导了西方图书馆学科学化的历程,“他们是从图书馆外部的视角选择和社会紧密联系的研究课题,并采用内容分析、田野调查、调查统计分析等社会学的最新实证研究手法分析图书馆问题。”[14]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已认识到图书馆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到了80年代,其研究方法体系初步形成,标志是查尔斯·H·布沙和斯蒂芬·P·哈特合著的《图书馆学研究方法》,该书的主要论点是在图书馆学研究中能够有效地运用科学方法,从观察、实验和其他有成果的研究方法中吸取系统化的知识,他们建立的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为:实验方法、调查方法、历史方法、运筹学方法、其他研究方法。该方法体系强调的也是社会科学的实证方法,对比较图书馆学、内容分析法、图书馆用户研究等专门方法只是在其他研究方法中论及。

目前,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经验描述方法为实际工作的总结方法,而理论构建方法主要为哲学思辨方法,正是这种方法的经验性与思辨性才使得图书馆学长期处于形而上学阶段,图书馆学专门方法的研究并没有使图书馆学摆脱困境。当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图书馆学的上位学科来寻求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时,这似乎是一条出路。图书馆学的理论需通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与概括而形成,并按一定程序被经验数据检验,图书馆学的观察陈述或假说,只有得到充分实证材料的支持,才能认为是正确的。叶鹰先生在论及图书馆学科学化的路径时,也提倡以经济科学、物理科学为参照学科,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尤其是数理方法等实证方法,以主流科学方法和话语系统与学术界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15]。图书馆学实证研究方法的基本内涵

实证(positiv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其原意是“肯定”、“明确”、“确定”,准确性、精确性、确定性、可重复性等是“实证”的基本内涵。实证方法在具体学科中有不同的运用,在图书馆学实证研究中,蕴涵着以下基本认识取向:

4.1 尊崇科学理性

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科学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尽管西方对理性规定的认识莫衷一是,但作为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理性的界定具有某些共通的规定,即理性是对普遍必然性的追寻和确认,“理性的本质不在于认为事物是偶然的,而在于认为事物是必然的”[16]。理性作为思维能力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应用于一定的社会客体,则转化为一种理性的方法,科学方法在本质上是合乎理性的[17]。实证方法,就其思想渊源,则直接根源于培根的经验理性观,培根认为理性是“一种人人具有的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在图书馆学界,人文精神浓厚而理性精神缺乏,近代图书馆的形成、公共图书馆运动、资源共建共享、全面开放等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中,都包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愫,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在图书馆理论中,人文主义、面向人的思想已构筑了一块理论基石,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学术传统和基本价值取向。相对而言,图书馆学理性精神的追求滞后,理性是科学的内核,而科学是理性的外现,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的非科学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图书馆学研究中理性精神的匮乏。

4.2 尊重客观事实

孔德认为,科学的任务是拒斥那些“不能解决的”(既不能证实也不能推翻的)问题,而是要依靠事实,借助于观察来确定事实,并发现诸现象之间经常地重复出现的联系的那些规律,以求得确切的、肯定的知识[13]。实证方法的根本点就在于它遵循培根的“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作为一切思维的基础”这一方针,社会事实是实证方法的基础,实证方法就是从社会事实出发,来研究社会的发展规律。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中,我国一直重视对图书馆学本质的探求,众学者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其对图书馆学的理解,形成了要素说、矛盾说、规律说、文献信息论、知识交流说、知识组织说、知识集合论及知识管理论,我国对图书馆学的本质,众人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实证的图书馆学研究则舍弃对图书馆学本质的追求,把视线转移到用户的信息知识需求,强调事实与经验的重要,从图书馆实践工作中来选择那些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现实问题,采用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探求用户知识信息满足机制的客观规律性。

4.3 坚持理论的精确性

“实证”意思是实在、有用、确定无疑和严谨之意,实证研究的基本特点就是把数学作为理论分析的基本工具而普遍采用。目前,在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的构建中,大多数理论都是基于研究者的主观与臆想,出于研究者的体验与理解,哲学思辨方法成为理论构建的主要方法,构筑在思辨方法基础上的图书馆学理论以想象的联系来代替现实的联系,具有高度的模糊性与歧义性,所得的结论过于抽象,这造成了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虚化与范化,同时也是国内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主要原因。而以实证方法构建的图书馆学理论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强调定性或定量的数据、研究者的客观和中立的立场[18],所得出的结论是具体而明晰的,一般都能用公式、数据、图形来表示,并可应用于图书馆实践。实证研究可克服当前图书馆学理论过于抽象、思辨,找到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可见,至少在现阶段,相对于哲学思辨方法,采用精确、定量的实证方法的研究尤为迫切。

4.4 坚持理论的可检验性

可检验性是实证方法的重要特性,以实证方法推导出来的理论在原则上都是可检验的[19],如果一个假说不但无法接受经验的检验,而且在原则上也不可能被检验,那就不能称之为实证科学的理论,而我国图书馆学理论构建的困境正在于此,即大多理论是研究者思辨的产物,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否,它只是一个封闭的理论构架,虽然自身可能逻辑自恰,但缺乏自我纠错机制而流于玄想。而以实证方法得出的图书馆学理论以图书馆实践为基础,或者能解释已知的实践结果,或者能预言未来可能得出的实践事实,在解释或预言中,可以把理论同实践中得出的数据相比较,从而证实理论的正确性。图书馆学理论构建应将研究者个人的知识以他人能够判断其真实性的方式认知,即坚持理论的可检验性,以理论的可检验作为自身的保护机制,这也是图书馆学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结语

早在20世纪30年代,Charles C.Williamson就指出:“对图书馆工作中诸问题的科学研究如此欠缺的真正原因在于图书馆员没有受过科学方法的训练”[20],这一断言对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现状也极为中肯。从图书馆学研究实际应用的方法来看,对于实际工作概括与总结,经验色彩浓厚,研究工作的基本内容是收集资料,分类整理,并用自然语言描述出来,缺乏科学推导,缺少逻辑论证,经验描述方法为主要方法;而在理论构建中,我们又似乎把“理论”当成纯粹思辨的产物,大多理论都是基于研究者的主观与臆想,出于研究者的体验与理解,哲学思辨方法成为理论构建的主要方法。当我们把图书馆学定位于社会科学,再看看社会科学走向科学化以及当前社会科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时,我们似乎找到了图书馆学科学研究方法的出路,即采用严密的、客观的、精确的实证方法来研究用户知识信息的需要以及用户在消费知识信息过程的满足机制,以经验数据为基础,通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与概括,以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为基本思维形式,严格遵循社会科学经验——归纳、假说——演绎的程式,用可检验的形式来阐述图书馆学的命题,从而构建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就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现状来说,至少在现阶段,大力提倡实证研究方法是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改变过去那种经验性和思辨性的研究方式,从而推动图书馆学向科学化发展,建立起既非经验式的“实用科学”,亦非思辨式的“行上科学”,而是抽象与具体相得益彰的“实在科学”。

第四篇:公路工程造价编制问题的解决策略研究

公路工程造价编制问题的解决策略研究

科学控制工程造价与公路工程的整体建设与发展息息相关。在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材料消耗、施工定价与作业成本是管控工作涉及的几个主要方面。要确保公路工程造价控制工作能够有效开展,建设单位需预先将完善的工程造价总体编制加以制定,为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保障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公路工程设计文件对整个工程造价编制的影响

公路工程设计文件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因此对造价编制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在公路工程编制施工造价过程中,若建设部门、管理部门等各部门之间未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使得工程量计算重复的问题频频出现,会严重制约公路工程造价编制工作与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如若在工程造价设计方案中未将材料使用变化的具体情况及时详细标注,会导致计算工程总量时出现误差,继而影响整个公路工程造价计算的准确性。

二、公路工程造价编制存在的问题

(一)材料单价编制存在的问题

①针对材料单价的市场调研不够充分。在进行公路工程造价编制工作时,工作人员往往忽略了必要的市场调研工作,对施工材料的质量情况与方式位置、运输条件、存放方式等未事先做好充分的调研与考察,因而便无法确保造价方案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导致工程造价编制与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无法相适应。

②水泥材料单价高。质量较好、配比科学的水泥材料是确保公路工程正常施工建设的必备材料,但在实际的公路工程造价编制工作中,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水泥材料经常被纳入采购清单中,并被用于桥梁、隧道的建设中去。主要的问题是水泥材料价格较高,部分建设单位为降低建造成本从而选择不达标的水泥材料。若水泥材料存在质量问题,很容易引发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问题,使得工程作业在安全问题方面隐患重重。

(二)工程計量编制存在的问题

①公路的等级和地形条件与设计选择的土石方机械型号不符合。在编制公路工程施工造价的过程中,部分设计人员只以把造价编高为原则,一味地选择大功率的机械设备,忽视了对公路等级与地形条件的考虑,使得在造价编制中土石方费用消耗明显增多。

②自卸运输车在土方运输中的应用增加了土方损耗。在土方运输的实际过程中,自卸车辆会耗费一定体积的土方,因此,如造价编制人员对这一情况并不了解,没有将土方推土机的台班量做调零调整,会导致土方用量不标准,也使得土石方单价编制存在误差。

③在公路工程建设施工时,对于机械设备的实际生产能力施工人员没有做具体说明,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工期造价编制人员也没有及时分析与了解,导致工程施工所用的机械设备拌和生产能力无法满足施工需求,因此工程造价编制在路面费用的计算方面易存在误差。

(三)定额套用存在错误

定额指标是公路工程编制造价需要参考与遵循的依据,施工工艺参数往往需要定额标准加以规定。但在实际的工程造价编制工作中,很容易出现定额套用失误的问题。例如,使用立方米为定价单位的包括拌和沥青混凝土、运输与摊铺混凝土等,不加以区分的各项工作的计算可能会产生计算误差。

(四)公路工程造价编制人员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对于公路工程造价编制的实际效果与质量,造价编制人员的整体素质与工作能力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从目前公路工程造价编制工作的具体发展情况看,具有专业工程造价编制资格的人员较少,建设公司也缺乏专业的编制人才,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编制人员使得公路工程造价编制工作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三、公路工程造价编制优化对策

(一)加强对工程造价材料价格的仔细检查

在市场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工程材料等商品价格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要确保公路工程造价编制工作能够做到准确化与科学化,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造价编制人员需要严格把控材料价格,并结合综合系数调价方法在整体上实现对施工材料价格编制的有效控制。在公路工程建设施工中,对于施工材料价格物资采购人员应及时调查,并结合建筑材料市场发展实际情况调整施工材料的报价。同时,还可以借助科学技术的支持,构建网络信息库,将公路工程材料造价、设备造价等信息丰富进去,为编制人员查询相关材料与设备的价格情况提供方便,使得公路工程造价编制更准确、更科学。

(二)增强公路工程数量计算的精准性

①在公路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若涉及到自卸车、装载机装车等运输土石方与弃石材料,施工人员需将石方中推土机台班量做调零处理,保证土方单价参考数据具有准确性。如需用运输远距离的施工材料,3km以内部分的运输费用计算可以套用工程定额标准加以计量。

②在工程正式施工前,造价编制人员需进行现场勘查工作,到工程建设的实际地点深入仔细地考察现场作业环境,记录并分析现场沿线地区的施工材料的分布情况、包括材料的质量品质、供应能力、运输条件等,全部加以认真核查总结归纳,最后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作业情况将地方施工材料的造价与运输问题加以明确。

③编制人员需对可能涉及到价格变动的因素加以考虑,包括燃油材料与钢材等。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将钢材市场与燃油市场的价格变动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以广泛、准确的价格资料收集为基础,对于有关于工程材料价格编制的具体信息加以摘取与运用。

④加强管理计量路基高程造价。在对公路工程路基工程量进行确定时,編制人员需对各种土石类型加以仔细辨别与分析。以土石类型为基准将最终的路基高程量进行确定,以实现定额计价方式精准度的有效提升。在路基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计量人员需对路基的土方开挖、施工材料运输与装卸等各项信息精确记录并准确计算,经过统计与汇总得到有效的造价编制信息。

(三)确定科学合理的公路工程施工方案

对于整个公路工程施工建设来说施工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于工程施工的最终完成质量,作业方案是否科学也会起到直接影响。因此,在编制公路工程施工造价过程中,造价人员需结合工程施工的实际设计情况制定具有合理性、可行性的施工组织流程方案,对于较为复杂的施工项目,如软路基施工、隧道施工与桥梁施工等,在制定作业方案前设计人员需做好调查准备工作,保证公路工程施工建设方案的科学合理,也为造价编制工作提供宝贵依据。同时,编制人员可以采用动态化评估管理方式,依照工程建设的成本设定评估项目造价,做好询价工作,避免整个工程造价编制工作受到客观因素的变化影响。

(四)提升公路工程造价编制人员的整体素质

公路工程造价编制人员需在不断的学习与工作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公路工程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庞大工程,施工建设涉及到较多的作业环节,因此,造价编制人员需对施工材料、设备等的造价信息严格调查分析,制定准确合理的造价报告,保障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

第五篇: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开题时间 :

开题地点:宁阳县景秀宾馆北楼会议室

主持人:尚延亮

评议专家:

参与人员:王营、许兴亮、李富学、高智

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有效教学”的理念得到广泛介绍,其主要思想有: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但欣喜之余,对新课程背景下某些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也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透射出了放任与浮躁,特别是新课改之后,有的教师在没有真正吃透精神的情况下,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新的理念和要求,只注重形式,不能细致研究每一个环节,致使现在的课堂更加浮躁,效率更加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包办。主要表现在目标设置未考虑学生实际,一味照搬教参,目标太多,多数在四个以上,好像越多就越全面,其实,目标越多就越没目标。预习环节教师包问题、包答案,展示环节教师包评价,包纠错,反馈环节教师包解疑。

2、环节多,交流少。一节课从预习检测,展示目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交叉评价,巩固训练到达标测评及当堂作业。这已足够,但个别教师常设置10个以上环节,一节课下来,教师讲的难受,学生疲惫不堪。况且许多教师为追求“亮点”、“内容丰富”而“别出新裁”设计许多哗众取宠的环节,教师设置的探究题毫无交流讨论的价值,只追求形式到位和表面的“繁荣”。

3、时控把握差。教师对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分配模糊,存在盲目性与随意性,主要原因是教师根本没有认真去读去写去做,只有用心去体验尝试,就明白每个环节的时控,就可根据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

4、误认为精讲就是少讲或不讲。精讲是针对学生暴露的问题切中肯察綮的讲解,这不等于少讲,因为有时还需多举例、多演示学生才能幡然顿悟。洋思中学的讲课不超过四分钟,并不是教师讲解时间界定在4分钟的长度区间,而是鼓励教师精准、精要讲解,一语中的而少讲废话,多启发引导,多点拨拓思。若一节课学生通过自学、探究、交流与评价,学生能够达标,教师就不用讲,这才是教师上课的最高境界。

5、满堂问。自“满堂灌”逐步退出课堂时,又出现了“满堂问”现象,教师从上课到下课几乎都在发问,一节课40分钟问30多个问题,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更别说交流见解,交叉评价,教师往往自问自答,学生随声机械附和。

6、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主要原因是小组成员配制不合理,多数教师能积极进行课改实践,实行小组合作,以培养协作、共享智慧精神,而在配制小组成员时,“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操作起来困难,常常仅靠分数高低予以搭配,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具体任务,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小组考核办法,无激励措施,学生唯讨论而讨论,甚至有的讨论成了学生新闻故事交流会,家常会。代表小组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学困生成了新的看客和歧视对象。于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借助小组讨论之际便开始挑起事端,以扰乱正常教学秩序为快。“无事生非”好象有了最好的解释。学困生原本因欠知识多而落后,在小组中遭受冷遇,促使其坠落为“问题生”。于是课堂管理成本大增,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7、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合理。媒体因其承载信息丰富、视图新颖直观而倍受师生青睐,但不当使用却成了弱化课堂效率的诱因。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低,有的从网上下载,与学生水平及教材版本脱勾。二是教师操控技术不过关,遇到课件打不开或遇到故障无法短时间调适。三是教师一味依赖于多媒体课件,一节课下来教师的板书一个字都没有。

8、学生没有真动起来。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是师生的舞台。由于教师在问题设置、点拨评价、矫正补救等方面角色“错位”,致学生被动机械学习,学生潜能没有充分挖掘。让学生暴露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相互评价,让组间相互评比,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管学生,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紧张有序进行学习才能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欲望,才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视挫折,增强受挫心理和形成稳健诚信的心理优势。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农村的课堂教学约有71.8%的信息量属无效无用,且存在着一些有效性尚待检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素质教育广泛推行的今天,在有学生生命个体参与的、看似新颖、热闹的课堂场景中,其实在不同程度上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为之找到解决的策略已成当下急于解决的课题。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的研究,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教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的视角。

2、关注课堂教学设计,关注课堂教学调控,关注课堂教学成效,以教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教学课堂”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目标,构建一条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3、促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三、研究的内容

1、影响教师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师怎样的教学才具有效性或无效性?(2)关于课堂教学应该增加和减少的因素的研究。(3)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或减少无效性的研究。

2、教师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作为引导者,其一言一行为整个教学流程顺利、成功推进 有重要意义。对教师改善研究主要从细节出发进行把握。

(3)、有效教学与教师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判断,指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教学的措 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和教学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基础

我校从2010年酝酿,2010年下半年开始规划设计,2012年5月正式组织实施,这期间作为课题主持人,我主持的东疏镇“十一五”规划课题,参与实施的宁阳县“十一五”重点课题与2011年均已结题,其中宁阳县“十一五”重点课题被专家评价为优秀,两年来课题组在对新课程衔接教学现状及相关理论作了较为丰富的前期资料积累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学习、研讨、反思等工作,了解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行了改革实践,并发表了 相关文章。同时还有一批热心科研的骨干教师参与了本课题的研究,回顾两年探索,我们研 究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三个大方面:(1)影响教师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教师怎样的教学才具有效性或无效性?关于课堂教学应该增加和减少的因素的研究,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或减少无效性,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

(2)教师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作为引导者,其一言一行为整个教学流程顺利、成功推进 有重要意义。对教师改善研究主要从细节出发进行把握。(3)有效教学与教师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判断,指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教学的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和教学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有效教学”的理念得到广泛介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此外,钟启泉教授对有效教学的背景、核心思想和教学理念也作了简单的论述。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崔允漷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以上这些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本课题具有直接理论指导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

广义的教学是指师生教和学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指教师的教即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本文根据对教学的狭义理解,将有效教学界定为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研究在对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述评的基础上,提出有效教学研究的意义、思路和方法,论述有效教学的理论,阐述有效教学思想的发展,分析中小学教师有效教学的现状,探讨有效教学的策略。有效教学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的教学理论,还可以为学校成为有效学校或优秀学校提供参考,为我国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使教师提高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并为他们有效教学提供指导。有效教学是对国内外有效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继承和深化,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具体运用了文献法、历史法、逻辑思维方法、发生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有效教学的涵义有四:有效教学是合规律性的,优化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保证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等的合理性;是有效果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特别是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益的,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符合社会和学生个人的教育需求;是有效率的,相对于教师的教学投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尽可能大的、理想的。违背教学规律、无效果、负效果、低效率的教学不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具有突出的特征,有效教学的特征指有效教学区别于无效、负效、低效教学的独特征象或标志,包括:正确的目标,指向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且指向知情行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充分的准备,以对学生和教学内容深入研究为基础而形成囊括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选择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等的适当教学计划;科学的组织,教学实施保证了教学内容、活动、策略、秩序等的合理性、科学性;清晰明了,清楚地教学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正确理解、牢固掌握和顺利应用或迁移;充满热情,运用多样化手段显示对学生、学科和教学的热爱,感染和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关注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围绕学生组织教学,促使学生学习好、爱学习、会学习;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效利用时间,在单位教学时间内产生了尽可能大和好的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他们主动、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有效教学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指影响教学活动进行并促成教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因素。虽然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因素都影响教学效果,但如果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且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那么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即是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责任意识、效能感、能力和机智等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其对教学要追求什么样的理想目标和为什么要追求这样目标的认识,对有效教学起导向作用;教育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由学科专业知识、一般教育学知识和教学法内容知识构成,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学责任意识是教师对应做好教学工作的认知和觉察,它构成教师有效教学的动力;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信心,是对其能做好教学工作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信念,是对其能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知觉,它激励教师有效教学;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从事教学活动并保证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所需要的一种心理特征,它通过有效地认知教学、进行教学实践和监控教学活动而影响有效教学;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准确而快速地认知、判断和反应的技巧,直接左右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虽有突出的共同特征,但具有多样性。有效教学的多样性是指有效教学表现出多种形式及其在多种形式上表现出差异性,既指有效教学和有效教学教师的特征是多样的,而非单一的;又指有效教学和有效教学教师的特征是有差异的,而非完全相同的。有效教学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表现出多种形式。教学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性、教师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对教学的感知、体验和经历以及教学的内隐理论是有效教学多样性的存在基础。实现个性化有效教学、成为畜有个人特色的有效教学教师是有效教学多样性对教师自我成长和学校把他们培养为有效教学教师所提供的重要启示。有效教学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表现为发展性.有效教学的发展性是指有效教学是发展的,教师可以从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教师发展成长为有效教学的教师,这既从发展理论中找到了科学依据,又被教育研究所证实,还由教育实践所证明:发展的条件有:教师发展生理机能和心理能力、掌握教育知识、参加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以及开展教学研究;发展表现为不平衡性,这是由教师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有效教学的多样性决定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教学图式发展和教学专长发展的阶段理论可用来说明有效教学的发展阶段;有效教学的发展性提示通过自身努力和学校培养教师可发展成长为有效教学的教师。“有效教学”:它是一套策略。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要求教师以有效教学的理念,并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能够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的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学生要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取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策略

1、健全研究制度。

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确定研究计划、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做到期初有研究计划,期中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期末有阶段课题小结。建立健全的课题研究制度,坚持每周星期三一次的集中教研活动,落实课题研究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加强理论学习。定时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把握《数学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有关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基础理论,用以指导课题的研究实验。

3、及时总结经验。立足课堂,把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时召集课题组成员汇报实验情况,交流方法、心得,总结经验,互学互进,共同提高发展。提供课题组的老师出去学习、培训的机会,同时也经常邀请课题专家来校指导,确保课题研究健康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阶段、方法和预期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阶段划分

1、准备开题阶段:

(2011年9月----2012年2月)

①阶段达成目标:结合我校数学教学实际,确定了《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 的课题。明确进行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的研究重要意义。②阶段研究内容: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组建研究小组,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③阶段研究成果:确定课题,制定方案,进行开题报告。④阶段负责人:徐丙新

2、达成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年7月)

①阶段达成目标:以“有效数学课堂”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目标,构建 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发展的教学模式,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②阶段研究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每月开展听评课活动,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总结并相互交流。

③阶段研究成果:教学实践的随笔,经验论文,学生实践活动作业,及相关调查研究材料。

④阶段负责人:赵研冬、刘鹏、范满

3、总结鉴定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

①阶段达成目标: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整理分析实验资料,进行总结提炼

②阶段研究内容:对撰写的教学反思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准备结题工作,召开课题 研究成果报告会,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签定和验收。

③阶段研究成果:结题报告 ④阶段负责人:赵研冬

(二)研究的方法

根据本课题性质及学校实情,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为辅。

1、个案研究法

要求研究者主要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段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动研究法

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学习,边实践,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体系。

3、文献分析法

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4、调查研究法

主要调查在研究过程起始阶段,数学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三)研究的预期成果

1、书面材料:《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 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等。预期完成时间2011.12

2、随堂听课,评价有效教学研究的教学效果。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教师的教学和课 堂教学质量。预期完成时间2015.6

3、展示个人主页,呈现有效教学研究的过程材料,反思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 学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预期完成时间2015.12

课题负责人签名

三、专家意见

(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 1000字左右。)

评议专家组签名

四、所在单位(教办或学校)意见

本单位完全了解本次规划课题的精神,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本单位保证做好课题管理工作,提供研究经费并创设其他研究条件。

下载信息孤岛人为因素的非强制解决策略研究(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孤岛人为因素的非强制解决策略研究(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线阅读策略与研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线阅读策略与研究 王黎丽 摘要:本文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线阅读策略的实验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于普通印刷文本阅读策略和在线阅读策略进行了定向......

    莆田市信息咨询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莆田市信息咨询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吴江梅 来源:《海峡科学》2011年第04期......

    解决黑林小学生作业拖拉策略的研究

    解决“黑林小学生作业拖拉”策略的研究 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教师对家庭作业已形成了理解定势,即“抄、写、默”。除了偶尔少量的读记作业外,书面作业基本上成了......

    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研究总结

    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研究总结 2009-2010学年度,我承担了《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以下,就这一个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运用所......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及防控策略研究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及防控策略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我国银行业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为商业......

    口译过程中信息缺失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都有论文 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从《大卫科波菲尔》中看狄更斯的道德观 论《百舌鸟之死》中的百舌鸟象征 以《最后一片......

    探究学习中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开题论证

    课题编号:QLKT12079 “探究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的研究”开题报告 所在单位:土门子总校西蒿村希望小学 主 持 人: 郭景明 研究成员:张建涛 王翠侠 李耐国 王玉伶 李宏伟......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解决策略》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五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确定 (一)课题的名称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 (二)课题及关键词概念界定 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