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移动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研究[范文]
【摘要】文章介绍了移动信息化产业链从1G到3G的发展状况,通过分析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在移动信息化应用、技术基础、商业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移动信息化产业链集中化、服务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移动信息化 产业链 现状 发展趋势引言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随着3G技术的普及,移动信息化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移动支付”、“警务通”、“移动政务”等不断创新的移动信息化应用为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价值。由于具备随时随地可移动性、实时性、交互性和可管理性等优点,移动信息化使企业和政府信息化建设模式变得更加灵活便捷,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移动业务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应用中正实现着历史性的突破。
移动信息化,是指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构成的综合通信平台基础上,通过掌上终端、服务器、个人计算机等多平台的信息交互沟通,实现管理、业务以及服务的移动化、信息化、电子化和网络化,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适时可得、电子互动的全方位管理与服务。目前政府和企业在电脑上应用的各种信息化软件体系,如办公信息化软件、ERP软件、CRM软件、物流管理软件、进销存软件,以及各行业特定的行业软件(如警务联网系统、统计局统计系统等),都可以被移植到手机终端中使用。实施移动信息化,手机变身为一台移动化的电脑,既能在手机与手机端进行信息化工作联动,也能与原有的电脑端信息化体系保持互联互通。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分析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的发展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讲而不断拓展,在1G时代,基于模拟技术,业务受到带宽限制,移动运营商购入设备厂商的网络设备并着手进行基础网络建设,其主要任务是建网与扩容。其所能为用户提供的仅是一些简单的移动信息服务,移动信息化服务及其产业链尚未形成,如图1所示。
在2G时代,数字化技术为移动信息化奠定了基础,但用户的通信消费仍集中于语音通信。虽然语音通信业务量较1G时代有较大增长,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新的移动通信业务,即短消息业务,但该时期的产业链结构与1G时期相比变化不大,只是随着短信业务的出现,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成员中增加了服务提供商(SP),服务提供商面向运营商,负责为短消息业务提供服务。同时,由于2G移动通信网络数据承载能力、设备软硬件水平和其他无线网络接入技术成本的限制,虽然市场已呈现出较强的移动信息化需求,但是移动信息化由于缺乏坚强的技术驱动基础而发展乏力。2G时代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如图2所示。
在3G时代,移动通信和其他无线技术都有了突破性发展,手机软硬件水平空前提高,大量IT和互联网企业加入市场竞争,大量创新技术型企业蓬勃成长,为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在3G时代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移动信息化产业获得了爆发性的成长,大量新技术、新业务和新公司涌现,市场竞争激烈,用户的可选服务种类空前增多。
按照对传统产业链的分析方法,移动通信产业链在3G时代结构复杂(如图3),分析难度增加,移动信息化形成的产业链仍然处于不断探索完善中。但是,移动信息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与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政府驱动的影响。在国家信息化的大战略中,政府既是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量,又是电子政务行业应用的主要用户。在完成国家信息化和实现行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运营商处于产业链移动信息化应用中的主导者地位并成为推动产业链各方整合的重要力量。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3.1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1)移动信息化应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移动信息化应用多表现在数据采集、信息确认、信息通知等信息的传递和发布上,而且大多数是采用短信群发的方式。移动信息化应用尚未与业务系统真正结合,只能被视作传统信息化手段的补充。目前,无论是传统信息化还是移动信息化,其应用都同样受限,基本只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使用,并且使用对象主要是一些政府和大型企业,当前移动信息化面向中小企业核心业务的应用还很少。缺乏和业务相结合的应用,已成为目前移动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瓶颈。
(2)信息化技术基础
信息化技术基础薄弱是阻碍移动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网络的稳定性、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是其中两个主要的技术问题。移动应用的费用不菲,也是移动信息化目前难以推进并大范围展开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移动网络传输速度、移动终端屏幕尺寸、缺乏现成的应用方案、系统开发周期长等诸多因素也都会影响到移动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国内电信运营商建立的众多信息系统大量呈分散存在、独立管理的状态,未能有效地连接形成集成系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相关主要是以满足各管理职能部门生产、管理需求为目的而规划建设的,因而缺乏统一的规划,常常由分属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维护和管理,在管理方面很难做到同步,从而导致各个系统统计出的数据不一致,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增加了难度。
(3)商业模式
移动信息化需要创建可行的商业模式,这是移动信息化产业链持续发展的保障。移动信息化可以根据产品、行业、客户细分、系统集成及销售渠道的不同特点、价值链成员所起作用来构建不同的商业模式。运营商应当在形成企业移动数据应用的业界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以激发市场需求。目前,移动信息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生态环境不完善也导致了产业链上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移动信息化的商业模式应以运营商为核心,以网络为中心,由运营商接触客户了解应用需求,后向整合应用提供商,并纳入网络,计费等移动信息化功能平台。
3.2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集中化
集中化主要指系统功能与建设模式的发展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从移动信息化需要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角度看,信息化应用提供商不可能绕过电信运营商。伴随几大电信运营商集中化改造工作的逐步深入,系统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系统投资和管理维护的费用明显下降。目前,电信运营商三大系统中的管理支撑系统与业务支撑系统已基本实现了省集中化,而网络支撑系统的集中化工作相对复杂一些,包含了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集中,运营商在建设信息化服务系统的过程中应根据信息化应用特点,进一步明晰移动信息化策略。
(2)服务化
移动信息化的目的是提供优良的信息化服务,服务化是系统建设的体系构造,因为电信运营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客户需求的最大化。随着电信运营企业对客户争夺的日趋激烈,IT支撑系统要逐步摆脱过去被动满足指定功能需求的建设理念,更多地从市场角度和客户角度去主动分析客户需求、客户特点,进而建设或完善系统功能。不仅客服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具备服务化的理念,在业务流程再造(BRP)的基础上,也应建立诚信、方便、快捷的客户服务平台,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同时网络支撑系统也应具备这种理念,实现服务功能的前移。通过移动信息化,完成应用整合,实现不同应用对象的个性化服务。
(3)标准化
移动信息化离不开标准化,标准化主导IT支撑系统的技术架构发展方向。信息化时代,市场、客户、业务对IT支撑系统必然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系统数量也将逐年增多。因此,电信运营商应完善面向全业务运营的数据结构规范、系统接口规范或信息集成规范,为实现信息共享夯实基础,也为实现系统的模块化与松耦合提供保障。结束语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市场以及国家信息化战略发展而发展,移动信息化产业链的发展需要从移动信息化应用、信息化技术基础以及商业模式中寻求策略,通过构建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实现移动信息化平台的功能整合,建立 ICT产品架构,形成标准化的移动信息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智勇.移动信息化的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9(6).[2]张鸿,万芳芳.基于网络融合下的电信产业价值链趋势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7).★
【作者简介】
李 苑:北京邮电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电信企业国
际化。
曾剑秋: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在通信发展与竞争力、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企业成长与策略、内外经济循环理论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出版图书18部,发表论文116篇。
第二篇:移动办税趋势研究
移动办税趋势研究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支付宝、微信的流行,网上申报纳税已经成为“互联网+”大趋势下的必然选择,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办税同时有着迫切的内在需求和外在动力。作为税务部门,在积极迎合这种趋势,主动作为的情况下,更应对移动智能终端办税的利弊进行客观评价和清醒认识,在正视其方便、快捷同时,又要直面其在安全性、保密性方面的存在的隐患。本文将结合日常工作实践和国内外相关成果,从多方面对移动办税前景和利弊进行阐述。
1.移动智能终端办税的发展现状
据台湾《联合报》2017年3月1日报道,全球行动通讯系统协会(GSMA)当天公布报告指出,到2017年中,全球手机用户人数将突破50亿大关。在中国截止2015年底个人移动智能终端已经达到12亿多部,其中有70%为智能机。电子邮件、移动支付以及微信等方面的应用软件和移动通信系统,已经在社会管理、生活服务等方面开始了广泛的、深入的应用。
目前我国移动智能终端在社会管理方面的运用,更多的集中于政府部门内部管理和对外消息发布等方面,而税务领域,多体现在征纳互动,消息提醒等,例如国家税务总局的安卓版APP,以及“吉林地税”的微信公共账号,而部分单位也已经在近期开始尝试将申报和缴纳税款功能集成到移动智能终端程序中,如上海税务局与支付宝合作的个人12万元以上收入申报缴税功能以及天津国税APP等。
2.移动智能版税办税较传统办税方式的优势
移动智能终端办税是网络远程办税的延伸,较传统的上门、电话、邮寄等办税方式具有其独到的优势。
2.1对纳税人来说方便快捷的优势。移动智能终端办税尽管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隐患,或是在试运行阶段存在操作不便、体验不好等情况,但基于整个移动互联的硬件、软件环境基础已经夯实,些许的较差体验与通过智能终端操作就能远程完成申报缴税而无需再亲自往返办税地点的便捷相比,是可以被克服的。而移动智能终端办税平台的不断改进和优化,其存在的问题也将会逐步改进,功能也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相较传统办税方式的优势也将更加明显。
2.2对税务机关来说具有天然的成本优势。在智能终端已经基本达到了全行业、全年龄的的熟练使用,同时移动信号可以进行全时间、全地域的覆盖,便捷的4G移动网络建设保证了大量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基础设施的“便车”税务机关可以直接搭乘。而税务机关所需要支出的只是移动办税平台本身的开发这一相对较小的部分。同时在前期推广网络申报、CA身份认证的过程中,税务机关已经较好的培养了纳税人使用远程方式完成申报缴税的良好习惯,这部分纳税人可以无缝过渡到移动智能终端申报缴税上来。
2.3对于征纳双方的时间优势。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相关涉税信息推送,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办理相关事项所需资料的了解,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普及推广和疑问解答都可以在智能移动平台来实现,使以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事项办理起来的效率大大提升。另外,税务机关在通过移动平台收集数据时,由于事先的数据格式已经进行了设定,在与总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时的数据整理成本也会极低。
3.移动智能办税的内在需求和外在推动力。
3.1广泛的受众需求。移动生活方式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购物、出行、餐饮、娱乐等已经成为了日常的生活方式,众多“手机族”、“低头族”的存在,让税务机关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方式将税款申报和缴纳工作与纳税人联系在一起建立了潜在的基础,移动智能办税与出行、餐饮、娱乐生活服务一样便捷也成为了广大纳税人的内在需求 3.2政府机关的外在推动力。随着现在经济的飞速发展,纳税人数量的激增,涉及到各种各样涉税事项的办理,“金税三期”软件上线之初,部分大中城市办税服务厅一度出现了拥堵现象,甚至险些酿成群体事件,这样的情况给政府和税务机关敲响了警钟,如何通过远程办税方式进一步分流前往实体办税服务厅的纳税人成为了主要课题,而移动终端办税给政府和税务机关提供了一剂良药。
3.3相关企业的利益的驱动。智能移动办税平台的建立必然有第三方利益人的加入,移动办税平台在纳税人智能终端投入使用后将会带来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的利益驱动起更好的完善移动办税平台功能,同时进一步增强其易用性和安全性。
4.移动智能终端办税尚待改进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移动智能终端办税平台也不例外。正时其便捷性、易用性等优势的同时,我们作为税务机关更不能忽视它的缺陷所在。
4.1移动智能终端办税安全性问题
移动智能终端办税最大的问题就体现在安全性上,也可以说最需要税务机关关注的就是它的安全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1主体认证安全
为什么要推广CA证书,如何证明“你是你”这在技术上和业务实现上都是一个基本问题。如何能确认一个正在执行相关申报缴税操作的终端操作主体就是实际的申报纳税主体,在税收执法问题上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同样,在移动手机终端办税时,如何确认使用智能终端就是纳税者主体,或者说能够代表纳税人的自然人,是同样的问题。
移动智能终端一旦因为遗失等原因被他人掌握时,登录移动办税平台时被他人使用如何区分,产生发生相关法律行为如何确定责任;若移动智能终端实际使用人已经不再负有报税权利,其已经绑定的智能终端如何及时识别此情况或解绑和更换绑定设备;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的自然人,进行了有悖于法人主体意志的涉税操作如何进行判别和如何确定责任;移动智能终端的错误操作和恶意使用;其他类型的主体安全性问题等等。
4.1.2 涉税数据泄露风险
目前主流手机操作系统主要有两种,一是苹果的IOS系统,一是Android系统。无论是移动支付或者时日常使用,终端相关数据泄露风险时刻伴随着智能终端使用,涉税数据风险也同时伴随着我们推广和使用智能移动办税终端的过程。
Android系统的开源性,IOS系统的封闭性,这都从不同角度提升了涉税数据泄露的风险。选择Android系统,开源系统的特性必然会产生多种伪装APP、木马程序、手机病毒等恶意攻击而导致涉税数据泄露;选择IOS系统,那么“棱镜”事件的给我们的警告犹在耳边,使用别国的技术和终端,数据安全更是无从谈起。
与终端数据泄露风险相比数据库数据泄露风险造成的后果将更严重,在移动智能终端与后台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时,如何防范数据链路链路的窃听,破坏等风险,也是保证涉税数据安全的一项重大课题。
4.1.3系统开发外包风险
从历年来政府主导相关软件和平台开发经验来看,如果没有第三方厂商的接入和帮助,只依靠政府本身并不具体相应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洞察力,而实现商业推广和后续的更新维护升级等也不是政府的长项。这就必然引入第三方厂商而在整个系统平台的开发、终端的测试,后期维护推广过程中存在这众多诸如植入恶意脚本、违规开放后门、后台记录数据等软件本身和涉税数据外泄的风险,即使这些可以通过制度、合同或者是法律进行约束,也只能是尽量降低风险的发生的概率,难以完全避免。
4.2
除了安全方面风险以外,整个智能移动办税平台和终端的开发及后期运行维护成本应该得到重视。从税务系统使用各类涉税软件例如“金税三期”税收管理系统“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系统”等经验来看,前期开发一次性成本较大,但是后期运行维护成本核算下来也是极大的一笔开支,进行成本考量也是为更好推广智能移动办税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软件开发成本、系统维护和升级成本、人力成本3个方面。
(1)前期开发成本,从软件需求的编制到测试版软件的运行,再到正式版软件的试点推广和全面上线,是对政府部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综合考验
(2)系统升级和运行维护成本。和所有的涉税系统一样,移动智能终端办税平台同样需要进行系统不断更新升级和后期的运行维护主一是软件系统功能性升级,主要为了适应纳税人或者税务机关新的需求新增功能模块,二是软件系统的安全性或者修复性更新主要是为解决之前版本存在操作类、页面类或者安全类问题。
(3)人员成本。涉税系统升级和后期运行维护可以外包第三方厂商,但一旦涉及与纳税人的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等,此类工作必须由税务人员来进行实施。前期推广辅导到后期对纳税人使用中产生问题的解答,包括所有功能模块后台的管理等等都需要专人进行负责。截止到2016年底,松原市辖区内就有各类纳税人10余万户且还在不断增长中,如果全面推开且我们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智能移动办税软件的下载量、数据交互量的增长超出了预期,有没有合理的应急预案,税务机关的人员维护力量跟不上,难以及时、便捷地解决纳税人通过移动平台提出的申请、咨询等交互性运作,纳税人便会对税务机关的评价无形中在下降对整个智能移动办税平台的推广进程将造成严重的打击。
4.3 功能的局限性
软件开发都面临着一样的难题。需要开发功能越多,对应的开发成本也会激增,同时带来安全风险成几何增长,为了在成本、风险与应用之间达成一个平衡点,适当精简,只保留几项必要核心功能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已经上线各地智能移动办税平台经过笔者认真梳理、试用和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发现其功能模块设置基本上包括政策法规查询、涉税信息推送,简易申报和手机缴税等。而一些其他的功能基本都尚处在摸索过程中。
(1)近期可在智能移动终端实现的相关功能。例如资料报送。信息采集,实名认证等得益于智能终端兼有“拍照”功能和“可移动性”,使得信息采集更便利、事项办理更快捷。
(2)未来客服相关技术难题之后方可实现的功能。如主体认证安全无法妥善解决的话,税收优惠办理、行政处罚处理等事项在智能移动的办理无法实现;针对移动服务平台的网络实施服务团队建立不及时、规模不足等导致纳税人实时咨询功能难以实现等等
5.移动智能终端办税给税务机关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1世纪第二个十年马上进入尾声,科技飞速发展趋势丝毫没有放缓。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基础,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从4G网络,和即将到来的5G、6G,其技术标准、硬件技术、软件应用的前景都无可限量。
鉴于此移动智能终端办税的出现和发展一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税务机关积极主动迎合时代潮流、提升纳税服务水平、提升广大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的必由之路。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纳税人可以在申报期截止的最后一天的非工作时间,安安心心地泡上一杯咖啡,坐在任何一个手机网络有信号的地方进行远程申报、纳税。纳税人也可以通过手机拍摄文件影印件上传、填表、提交,办理各种各样的涉税审批件。税务机关同样也可以将“税务处罚决定书” “税务检查通知书”等,通过移动平台第一时间发送到纳税人的手机上,实现无缝的信息交互。
我们这一代税务人需要做的,就是充分论证移动办税的优缺点,大胆有为地进行尝试,为建立健全移动办税平台,完善移动平台数据运行规则,丰富移动办税的涉税法规制度,做勇于尝试,乐于奉献和钻研的新时代税务人,让税收事业插上移动互联网的翅膀更高、更快的腾飞 主要参考文献
[1]许晔:简析当前移动终端办税的利弊[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03-01
[2]龙婷:基于安卓平台的移动税务OA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厦门:厦门 大学,2013.[3]鲁璐:基于APPCAN的税务移动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硕士论文
[4]王云峰.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税务方案探讨[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
[5]姚行:滨州“掌上国税”综合服务APP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 2013硕士论文
[5] 宋迎法;;杜林;尹红:移动电子政务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掌上沭阳国税”为例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
2010-12-19 中国会议
第三篇:2015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及趋势分析
2015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及趋势分析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4-16 11:22:34 点击:4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理念也在不断推广,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该文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项目组” 前两年研究的基础上,对2015年以来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与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涉及内容既包括政府(美国、法国和新加坡)实施教育信息化政策,如制定国家政策、实施“数字化校园”战略规划、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等,也涵盖了教育信息化的其他参与主体,如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术组织(K12在线学习国际协会)、国际知名IT企业(微软、惠普、亚马逊)等对教育信息化的贡献。在深入分析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实际,遵循教育信息化规律,提出了对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以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教学创新
一、引言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最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已经对人类的生活及学习方式产生实际的影响,为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拓宽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视角,借鉴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项目组”自2013年起连续两年对世界不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进行研究,地区涵盖亚太、欧洲、南美、北美及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先后出版了两本中文报告:《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2014)》《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4-2015)》;两本中文案例集:《国际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2013-2014)》《国际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2014-2015)》以及两本英文报告:《ICTin Education in Global Context: Emerging Trends Report(2013-2014)》《ICT in Education in Global Context:The Best Practices in K-12 Schools》,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本文在前两年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2015年1月份以来世界范围内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内容既包括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实施的新举措,也包括教育信息化其他参与主体,如国际组织、学术组织、IT企业等在这一年内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所实施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措施。在深入分析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对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以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若干最新重大政策(一)美国发布第五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为未来而准备的学习——重塑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2015年10月,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NationalEconomic Council,NEC)与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ffice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OSTP)联合发布2015版《美国国家创新战略》,教育技术作为重点关注的九大领域之一。这一政策说明,在美国教育技术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已经被提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12月,美国教育部发布了美国2016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NETP)——《为未来而准备的学习——重塑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Future Ready Learning: Reimagining theRole of Technology in the Education),其宗旨是推进教育技术的公平分配。与前几次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相比,2016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增加了许多实践案例,强调领导层在推进教育技术计划过程中的作用,更加关注学生隐私,强调教师专业培训和教育技术设备统一配备。该计划共包括五部分内容:(1)学习:
使用技术为更好地促进学习;(2)教学:运用技术教学;(3)领导力:为创新和变革创造文化和条件;(4)评价:为改善学习而测量;(5)基础设施:开放获取且有效使用,共提出了21条建议指导美国教育技术应用,确保所有学生享有个性化学习和成功的平等机会,从而保持美国在全球的竞争优势[1]。虽然该报告于2015年底发布,国内对其的研究也刚刚开始,不可否认,该报告将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法国“数字化校园”战略规划全面实施法国教育部门自2013年起逐步开展了“数字化校园”战略相关研究与部署工作。2015年5月7日举办了全国数字化教育研讨会,随之确立了宏大的“数字化校园”战略规划。该战略旨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帮助学生成功,培养学生21世纪数字技能。法国总统奥朗德宣布将有500所中小学加入“数字化校园”战略规划,并纳入教育数字化系统,促进教育公平。
根据该战略,将实施一系列配套项目,其中包括:教师培训、设备与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创新与科技孵化等内容[2]。其中:(1)教师培训项目主要包括:为期三天的全员教师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信息化项目管理、信息化教学实践应用以及信息素养;大规模的在线教师培训课程(已开发100门在线培训课程,大约26万教师正在使用);培训教师寻找适合需要的教育资源。(2)数字化设备与资源项目方面,计划三年内投入10亿欧元完善学校条件。截止到2015年9月,已有223所试点中学和375所小学配备了个人移动终端设备与资源,到2016年将会为40%的七年级学生配备设备与资源,到2018年将为所有六七年级的学生配备这些设备与资源。
(3)创新和科技孵化项目方面,将鼓励在全法国学校开发数字应用创新。这些项目与研究团队和公司合作,促进教学实践的深层次变革。法国的“数字化校园”战略的实施与中国实施的校校通工程有相似之处,今后有必要做深度对比与分析。
(三)新加坡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第四期发展规划(Master Plan 4)作为全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排头兵,新加坡分别于1997年、2003年、2008年实施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MP1(1997-2002)、MP2(2003-2007)和MP3(2009-2014),教育信息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15年新加坡教育部又启动了教育信息化第四期发展规划《Master Plan 4(2015-2020)》(简称MP4)。MP4关注的焦点从自我导向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拓宽到全部课程。MP4与新加坡教育部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的教育一致[3],可被概括为“一个愿景、一个目标、两个推动者、四种方法”[4]。具体讲,MP4的愿景是培养“为未来做好准备和负责任的数字学习者”;目标是借助技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两个推动者一个是作为学习体验和学习环境设计者的教师,一个是作为文化建设者的学校领导者。MP4推进过程中采用了以下4种方法:
1.促进ICT与课程、评估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为了有效促进ICT与课程、教学与评估融合,具体策略有: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促进ICT在学习评估中的应用;深化数字化学习,提高学生的网络健康意识和新媒体素养。
2.借助ICT促进教师专业发展。MP4将会采取系统的观点统筹考虑职前和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并保持培训的连贯性。具体策略有:开展效果良好的ICT实践;加强网络学习社区中的技术学习。
3.培育创新与反思实践的学校文化。MP4努力培育创新和反思性实践的学校文化。具体策略包括:发现教育技术相关的问题和应用;培育学校创新,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在其他学校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
4.建立连接的ICT学习生态系统。连接的ICT学习生态系统既包括连接的硬件基础设施,又包括连接的社会文化基础设施。连接的硬件基础设施为ICT支持的教与学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社会文化生态系统通过家校之间的多方合作来实现。具体策略包括:提供基础设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需求;与合作伙伴一起培养社会文化生态系统。
新加坡政府于2014年公布了全球第一个智慧国家蓝图《智慧国家2025》,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加坡教育信息化正经历由“技术联通”到“智慧联通”的转型,在发展智慧教育方面走在了全球的前列。
三、国际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一)计算机科学被正式纳入美国《STEM教育法(2015)》进入2 1 世纪,世界各国非常重视全球化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关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在教育中的应用,这一时代背景为发展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教育提供了良好基础,并深入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5]。STEAM教育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10月7日,经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美国《STEM教育法(2015)》(STEM Education Act of 2015)正式生效。根据该法案,STEM教育的英文拼写不作改变,明确把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列入STEM教育类别。
“STEM 教育”包括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教育。与之前的法案相比,该法案要求加强对社会机构开展STEM 教育的研究,探索如何进一步加强校外STEM教学,开展新兴的STEM学习环境及学习资源研究,推进非正式STEM领域的研究,有利于博物馆、科普机构等开展更多的科学教育活动。该法案的实施将激励更多的美国学生学习STEM课程,培训更多的教师[6]。计算机科学列入STEM教育类别反映了美国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计算思维是一种独特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反映了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7]。计算思维连结计算机科学与其它专业领域的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局限性的理解。计算思维也强调运用计算的概念与方法,来实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的本质以及计算机求解问题的核心思想,是数字时代公民的一项核心素养。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国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趋势,我国学者也讨论了计算思维进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8]。
(二)麻省理工学院“微硕士”试点项目麻省理工学院于2015年10月7日推出了课堂与网络混合授课的试点项目“微硕士”。该项目选择供应链管理专业,学生先通过edX慕课平台完成一学期的在线学习,之后在学校学习一个学期,成绩合格后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edX的CEOAnant Agarwal认为,“微硕士”项目将是数字时代的重要学位形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构建终身学习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该项探索一旦能够成功,这将对高等学校校内教育开展更加灵活的学习,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案例,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效仿。
(三)印度推行基础教育在线实验室OLabs是在印度政府大力推行“数字印度”国家战略下官方推动的基础教育在线实验室,通过提供优质学习资源来改变基础教育薄弱现状。在线实验室并不是要替代物理实验室,而是实现线上和线下、真实与虚拟结合,帮助学生开展危险性高的或需要稀缺昂贵材料的实验。印度中等教育委员会(Central Board of Secondary Education, CBSE)的几所学校率先参与了该项目。Olabs不仅提供虚拟实验,还提供包括实验原理解释和实验操作在内的与学科教材相关的课程。OLabs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和英语学科。目前,OLabs已有超过90000注册用户,约15000所学校受益[9]。
近些年我国也非常重视教育资源的建设,然而在推动基础教育领域高质量、紧迫性资源建设方面一直以来进展不大。印度的做法值得中国学习与借鉴。
(四)澳大利亚学校使用机器人辅助教与学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研究者希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机器人,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南澳大利亚州两所学校引入机器人NAO辅助教与学。NAO是Aldebaran公司研制的58厘米高的仿人机器人。学生借助机器人NAO,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编程。随着机器人逐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下一步应考虑机器人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如何使用机器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本文注意到,近些年人们对机器人辅助教学的热情逐渐高涨,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促使机器人逐步进入课堂。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这些类型的实验并非个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着诸如Cortana、Siri等服务的时候,有理由期望教育中也通常出现智能应用,而这也是近期兴起的“智慧教育”的内容之一。
(五)日本推进电子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地许多学校正努力引入数字化学习材料,用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俄罗斯教科部教材委员会于2015年5月15日举行中小学电子版教材认证工作总结会,标志着中小学电子版教材认证工作基本完成[10]。自2015年9月1日起,所有入选国家推荐目录的教材均必须要有对应的电子版,电子版教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包含基本的视听内容,能够在移动设备上使用。2015年5月,日本教育部组织召开座谈会,讨论电子教材能够否取代纸质教材[11],6月,大日本印刷公司和微软日本分公司联合推进中小学纸质教材电子化项目,对3万页纸质教材开展电子化试点工作[12]。电子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顺应了ICT在教育中应用的趋势,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数字化学习。
前几年,我国也曾出现过一段时间的电子教材、电子书包研究热潮,企业也纷纷投入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受教育部委托也曾做专题战略研究,其结论中曾指出政府应开展电子教材认证工作。几年过去了,迟迟未出台的认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电子教材和电子书包市场的发展。
四、国际新发布的若干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研究报告(一)经合组织首个《PISA数字技能评估报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现代课堂带来了新技术的支撑。各国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日益重视。数字鸿沟不仅是指一种技术硬件上和软件资源上的不均衡表现,还体现在个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行为意识上的差距[13]。《2015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指出“各国之间数字鸿沟正在扩大”。2015年9月15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Development, OECD)发布了首个OECD PISA数字技能评估报告Students, Computers and Learning发布[14],报告基于PISA 2012结果分析指出,教育系统和学校正在把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融合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必须利用课堂上新技术潜力优势来有效应对数字鸿沟,并且利用这些新技术教会每位学生21世纪所需的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报告同时强调,部分国家虽然加强了ICT的投入,但学生PISA阅读、数学和科学成绩并没有明显改进。OECD教育技能部门主任Andreas Schleicher认为:“学校系统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方式把技术整合于教与学过程中,为师生提供有利于21世纪教学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在未来成功所需要的技能”。他同时指出“技术是显著拓宽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为了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国家需要更加有效的投资,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确保教师处于开启和实施改革的前沿”[15]。
(二)iNACOL发布《混合式学习:在线和面对面教育的进化(2008-2015)》2015年7月K12在线学习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K-12 Online Learning,缩写为iNACOL)发布了《混合式学习:在线和面对面教育的进化(2008-2015)》[16]。报告指出,国家、地区和学校认识到了混合式学习改变教育系统的潜力,能为教师创新地使用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最好的机会,个性化学习环境能为所有学习者提供了最好的教育机会和个性化学习路径。混合式学习涉及到多种方式的混合,包括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混合、运营方式的混合(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多种设备的混合(不同的智能学习终端)、课程内容与资源的混合、学习策略与评价方式的混合(分数和徽章)、同步与异步学习的混合、真实与虚拟的混合等。
(三)《巴西教育ICT市场(2015-2019)》发布作为“金砖国家”之一的巴西,2015年ICT市场增长了5%,移动市场和云市场将会成为投资的关键领域。据预测,2016年巴西将成为世界第六大ICT市场[17]。该国的经验也值得中国研究与分析。
2015年9月,《巴西教育ICT市场(2015-2019)》发布[18],报告认为,ICT的使用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成绩、实现大数据分析与信息管理、提高教育机构的效率。报告描述巴西教育ICT市场的现状,以及2015-2019年的增长前景。全球权威调研机构Technavio对市场深入分析后预测,巴西教育ICT市场在2014-2019年期间将以22.48%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CAGR)在增长。
为了计算市场规模,报告主要考虑巴西所有中小学和高等教育机构的ICT投入,主要包括:硬件投入、技术投入、后端解决方案投入。报告还讨论了巴西2015-2019年教育ICT市场的主要供应商(思科、惠普、微软、戴尔、三星)、主要市场需求(与国外高校交流合作、中小学信息化)、市场挑战(师生缺少ICT技能)、市场趋势(基于云技术的解决方案)以及回答的关键问题(2019年巴西教育ICT市场规模、巴西教育ICT市场增长面临的挑战等)。
五、国际组织开展若干教育信息化活动(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召开2015年5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召开,来自90多个国家的教育官员、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围绕“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这一主题进行研讨,发布了《青岛宣言》。《青岛宣言》面向2030年全球教育发展新目标,探讨ICT该如何有效发挥作用来推进教育变革。该宣言提出,为了在2030年前全面实现公平优质的教育和终身学习目标,必须充分利用ICT提升信息访问、促进知识传播,实现高质量学习,提供高效服务。宣言主要包括终身学习途径、优质学习、开放教育资源与解决方案、在线学习创新与质量保证、责任感与合作伙伴关系。《青岛宣言》明确提出了ICT助力面向2030教育发展议程行动方案,全面阐释了世界各国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共识,对促进各国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高水平交流平台[19]。(二)探讨在终生学习框架下建立全球扫盲联盟2016年2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生学习研究院(UIL)在巴黎总部举办会议探讨在终生学习框架下建立全球扫盲联盟(GAL),帮助成员国实现教育2030行动框架下扫盲相关的目标,聚焦技术的创新应用和与其它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立联系[20]。
(三)移动学习周移动学习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大会的ICT旗舰项目,将于2016年3月7日至3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2016年移动学习周的活动主题为“创新提高质量”,将探索如何利用移动科技弥补教育差距,确保所有学生拥有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约有1.3亿小学生经过四年的课堂学习仍然无法阅读基本句子或解答简单的算数问题[21]。移动学习周活动将揭示技术如何在不同情况下、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提升教育质量。本次活动主要包括网络研讨会、工作坊、专题讨论会、政策论坛四个方面。
六、知名学术组织关注教育信息化进展(一)AECT 2015年会主题确立为“加速学习”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 o c i a t i o n f o r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AECT)2015年学术年会于11月3日至7日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博利市召开。本次年会主题为“加速学习:向未来冲刺”(Accelerate Learning:Racing into the Future)。来自英国巴塞斯巴大学的康诺尔教授作了题为“当代数字技术下的慢速和快速学习”的大会主题报告[22]。会议报告关注内容非常广泛,如:教育游戏在课堂中的应用、新型学习环境设计、新型动态导学系统Tutor IT、慕课中多媒体的应用、教学设计与技术趋势、新型技术的展示、AECT/Springer在线文献参考书等,展示了世界范围内新兴技术在教学设计和学习中的应用。
(二)GCCCE 2015探讨“21世纪关键能力”培养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lobal Chinese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GCCCE)2015年年会于5月25日至29日在台北中央大学举行。本次大会以“21世纪关键能力”为主题,就当前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因其对教育技术研究及利用ICT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做出的卓越贡献,荣获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终身成就奖。与会专家围绕学习科学、泛在学习、智慧教室、科技增强语言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等主题,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分享了ICT教育应用的实践方法和成功经验,有利于促进教育创新,推动教学信息化发展。
(三)首份中国版地平线报告发布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发展趋势方面,美国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 NMC)所发布的地平线报告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风向标[23]。
2016年1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与美国新媒体联盟合作的重要成果《2016新媒体联盟中国基础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正式发布,旨在深入分析中国基础教育领域ICT的重大发展,并根据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预测ICT对基础教育的潜在影响。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技术专家、教育行政人员、一线教师组建专家团队,采用德尔菲(Delphi)研究方法,围绕未来五年可能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教学、学习产生影响的新兴技术进行研究,确定了加速ICT应用进程的九大关键趋势,阻碍ICT应用的九大重大挑战以及ICT的十二项重要进展。其中,十二项重要进展按照未来“一年”“两至三年”“四至五年”三个不同时间段进行分类和排序。中国版地平线报告的发布,能够帮助我国中小学学校领导及相关决策人员及时了解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学习以及创造性探究的ICT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ICT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七、知名IT企业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目前,许多国际知名IT企业关注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组建团队设计开发了教育产品,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
(一)重塑课堂教育项目目前,智慧教育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2016年1月,微软公司与个人电脑制造商惠普合作打造新的Windows 10教育项目,该项目计划称之为重塑课堂(Reinvent the Classroom)。重塑课堂项目计划首先在世界上60所学校的教室配备新科技,建设最先进的学习室,教学软件使用微软的Office 365、Skype和惠普适应性学习(Adaptive Learning),支持混合式学习、创造活动和国际交流,塑造未来学习模型。
(二)教育云(Edu-Cloud)服务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PC的管理维护问题日益突出,如数据共享困难、安全性低、维护繁琐、使用率低等。如何利用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新技术促进信息化建设是教育企业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2015年7月22日,惠普推出了全新的教育桌面云解决方案,提供了包括桌面虚拟化云平台(HP Ansible Desktop)、行业专用终端设备(HP t520瘦客户机、HP Pro Tablet 10 EE平板)、专业管理工具(HP Ansible Device Manager)、教育应用软件(HPVelocity,Adaptive Learning)、通用服务器存储在内的一站式服务。该方案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提高教学数据共享及安全性、提供稳定专业的教学环境、简化维护工作、有效提升教育行业云应用和教学信息化水平。2015年5月5日,微软(Microsoft)在印度发布了教育云(Edu-Cloud)服务,这个云计算平台旨在为教育机构提供数字化学习与教学服务。微软教育云服务很快会在印度80所学校应用,这些学校的学生将配备Windows支持的平板电脑,通过平板电脑能够访问微软的教育云内容。今天的学生是“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s),微软的教育云服务将会帮助学生为未来做准备,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微软提供的教育云服务总共有14000台平板电脑可访问其相关内容,供学生和教师使用[24]。
2015年5月16日,亚马逊(Amazon)发布了面向全球的在线教育服务计划AWS(Amazon WebServices)Educate,希望通过云计算技术帮助初中和高中学生学习技能、获得培训。该服务计划旨在帮助教师更方便地找到和云计算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将云计算技术纳入到真实的课堂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与云计算相关的实践经验。只要获得AWS授权认可,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
(三)打造资源共享平台亚马逊一直关注着教育领域。2015年4月,亚马逊与美国最大的家教公司TakeLessons合作,提供线上家教服务,针对学生个性化特点,自动推送上课方案,提供一对一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上课时长和授课教师。平台上的课程主要以小提琴、钢琴、瑜伽等课程为主。2016年2月,亚马逊宣布即将推出K12领域免费资源共享平台AmazonInspire。Amazon Inspire拥有巨大的存储空间,学校可以把整个图书馆数字资源上传,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教案或参考资料,平台会对这些材料评级,用户可以进行评论,系统根据用户数据个性化推荐所需资源。类似于在亚马逊网店购物,用户可以在平台上筛选所需要的教育数据,并且能够实现引用所需要的资源。平台上的教育资源将通过联邦政府赞助的网络信息共享网络Learning Registry的认可。
目前该平台正在测试中,最终版本将在2016年5月前发布。
八、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我国政府一直将其置于战略地位。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展过半之际,2015年11月19日再次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工作会议。
刘延东副总理做了重要讲话和工作部署,会议确定了教育信息化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提升ICT的基础设施、提升教学能力与管理水平、提升教育的均衡和教育的质量、提升资源共享的效率。2016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确定了2016年的工作思路、八个核心目标及十项重点任务。分析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动态与趋势,对我国正在开展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政策连续性与立体化设计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发现,各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政策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设计。如美国教育部分别在1996年、2000年、2004年、2010年和2015年共发布了五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新加坡分别于1997年、2003年、2008年、2015年实施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Master Plan,对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对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国家政策分析发现,国家在制定宏观政策的同时,相关部门会出台配套措施与项目,全力配合国家政策的实施。国家政策与配套措施结合,形成了完备的立体化政策体系,有利于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有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二)国际组织促进分享实践经验国际组织超越了国家界限,在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发挥重要平台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非常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组织召开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探讨在终生学习框架下建立全球扫盲联盟,举办移动学习周、ICT教育一体化项目。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相关活动,开展政府间的对话与经验交流,分享教育信息化实践经验。
(三)政企联动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分析国际教育信息发展动态发现,许多国际知名IT企业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如:2016年1月微软公司与惠普合作开展重塑课堂(Reinvent theClassroom),2015年7月惠普推出了全新的教育桌面云解决方案,2015年5月微软在印度发布了教育云(Edu-Cloud)服务,亚马逊(Amazon)发布了面向全球的在线教育服务计划AWS(Amazon Web Services)Educate。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在积极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积极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鼓励社会教育机构和互联网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实际设计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网络学习的平台。学校也可以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将学校教学优势和互联网企业的技术优势结合,有效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对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资源建设。
(四)学术组织引领创新与应用学术组织是已成为研究者和实践中交流分享经验的重要平台,在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AECT、EDUCASE、ISTE等。分析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发现,学术组织正在深度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我国在开展教育信息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术组织“智库”作用,为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和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Future Ready Learning: Reimagining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the Education [DB/OL].http://tech.ed.gov/files/2015/12/NETP16.pdf, 2016-03-02.[2] Ministry of National Education.The French Digital Plan for Education[DB/OL].2016-03-07.[3]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Masterplan 4 [EB/OL].2016-03-04.[4]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Overview [EB/OL].2016-03-04.[5] 杨晓哲.数字化时代的STEM 教育与创客教育[J].开放教育研究,2015,(10):35-40.[6]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President Signs STEM Education Act[DB/OL]..[7][8] 任友群.数字土著何以可能?——也谈计算思维进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8.[9] 张渝江.混合学习渐行渐近——国外K12在线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2):15-17.[10] 邵海昆.俄罗斯完成中小学电子版教材认证工作[J].世界教育信息,2015,(14):77.[11] The Japan Times.E-textbooks to open digital can of worms[EB/OL].2016-03-04.[12] 徐涵.日本中小学将实现教材电子化[J].世界教育信息,2015,(14):78.[13] 蔡旻君.信息技术与教学缘何难以深度融合——兼论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需正确处理的几组重要关系[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10): 23-28.[14] OECD.Students, Computers and Learning: Making the Connection[EB/OL].2016-02-28.[15] OECD.How Students’ Use of Computers has Evolved in RecentYears [EB/OL].[16] iNACOL.Blending Learning: The Evolution of Online and Faceto-Face Education from 2008-2015[EB/OL].2016-03-01.[17] ZDNet.Brazilian ICT market to grow 5 percent in 2015[EB/OL] [18] Report Buyer.Education ICT Market in Brazil 2015-2019[EB/OL].2016-03-02.[19] 黄荣怀.面向2030教育发展议程的全球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解读《青岛宣言》教育目标行动框架[J].开放教育研究,2016,(1):37-42.[2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整扫盲目标,适应2030教育议程
[2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移动学习周.[22] 王小雪.为学习加速:向未来冲刺——AECT 2015年会评述与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6,(1):3-18.[23] 龚志武.新媒体联盟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3-22.[24] Sumit Chauhan.Microsoft brings Edu-Cloud to India with an aimof making learning
第四篇:浅谈国际石油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特点与趋势070310
浅谈国际石油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摘要:
关键字:
国际石油公司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企业信息化应用已十分成熟,石油勘探开发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推陈出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仍是提高石油勘探开发效果的基础,同时也推动勘探开发工作向“知识型”工作发展。
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曾就“石油工业信息管理”的专题研讨认为,形势的发展已经把利用信息技术、改进信息管理作为提高勘探开发效益和获取更大利润的主要突破口之一。最近几年勘探开发工作有所突破,主要是与数据的采集有关。例如,三维地震、新的测井技术及随钻信息采集等,无不极大地拓展了人们采集的数据量。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带来一系列后续性的处理、传输、存储、解释、利用、增值等过程,这就是“知识型”工作。
“知识型工作意味着把数据转换成可供做出正确决策的信息,而正确的决策可提高投资的回报”。
如何实施知识型工作,根据壳牌国际勘探开发公司的定义,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A.由有专门技术能力和人际能力的工作人员组成的跨学科团组;
B.业务过程也是方法,用来实施对某一资产(油田、油藏)在其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
C.知识工具,包括数据、应用程序、计算机及网络等。
知识工作过程形象的说明了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过程。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4个方面的技术支持:
A.软件工程环境;
B.数据模型及有关的算法和工具;
C.关系型的、分布式的、目标导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D.数据质量控制技术——录入技术、镜象监视、完整性检查。
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是最重要的基础。
(2)网络化加快远程作业的实现,各大油公司大力加强自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总部在美国休斯敦的POGO公司,他们承担泰国海湾B8/32区块的勘探开发作业,该作业区距曼谷240公里,距休斯敦11000英里。由于时间紧迫,加上区域性地层特点(泰国海湾是世界上钻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要求工作快节奏,现场工作与总部管理决策紧密衔接。他们打破常规,不再在泰国设立办事机构,而是在现场(钻井平台)安装VSAT卫星地面站,通过CISCO路由器,进入INTERNET网,与休斯敦建立通道。有关钻井、造斜、测井、气测等数据,以加密形式迅速传到总部,登录到数据处理软件包中,进行实时数据处理与分析,供分析集成做出决策,再反馈至现场执行。所以平台上的钻井工程师与总部的钻井专家、地质师、地球物理师、油藏工程师如同在一个“虚拟办公室”中协同工作(确定井位,设计和调整井身轨迹,调整钻井措施,商定完井策略等等),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幅度降低,取得了显著效益。
斯伦贝谢集团的网络,在80年代初就初具规模,目前连接着超过55个国家和地区的19000个用户,并通过卫星通信VSAT到达各油气开发现场。
(3)INTERNET向两头延伸,出现了“EXTRANET——INTRANET——INFRANET”的结构。
基于INTERNET技术,建立起企业内部、外部网络(INTRANET),联接企业、市场、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等。那么被称为“跨世纪的自控新技术”——信息技术与自控技术的融
合,是把现场自控网络(也称底层网络INFRANSTRUCTURE NETWORKS)与信息网络融合与集成,为企业信息化或企业综合自动化创造有利条件。包括:
A.建立综合实时信息库,实现两种网络的集成,为企业优化控制、生产调度、计划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B.具有分布式数据库管理功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原始性、及时性和互操作性。
C.能实现远程监控,包括远程诊断、远程软件维护与下载等。
(4)勘探开发作业管理四个层次的集成(综合一体化)。
A.数据集成——解决不兼容、不同格式与数据结构问题,实现为所有技术人员提供通用的“即时信息”。
B.专业集成——在项目组内的专业集成,以多学科团组重组工作流程。为此需要四个方面的技术支持:能及时访问数据;跨学科易于共享数据的集成应用软件;高度交互的计算环境;三维模拟与可视化技术,深化项目组的工作过程和成果。
C.部门集成——不同项目组之间的工作集成,如油藏描述小组与钻井小组及地面工程建设装备小组的工作一体化,以缩短油田开发周期。
D.全企业范围内的集成——企业高层领导能够交互使用公司积累的知识资产,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5)信息共享与集成的客观要求,POSC将发挥石油信息界“联合国”的作用。
随着勘探开发活动的扩大与深入,一方面产生的数据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反映复杂地质对象的各种数据,在计算和应用过程中,如何将其设置在一个统一的计算环境下——有一个统一的石油勘探开发综合集成平台,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的软件工具,这不仅是油公司同时也是各类工程服务公司的发展需要。
由BP、谢夫龙、埃尔夫、莫比尔、德士古5家大石油公司于1990年10月创建了POSC——Petrotechnical Open Software Corporation,这是一个非盈利会员制组织,目前会员已达125个,包括跨国石油公司、石油工程服务公司、政府部门、主要的计算机硬软件厂商。
POSC的宗旨是致力于国际石油勘探开发计算机软件的集成和规范化,为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应用全过程提供一套标准化的软件集成平台。这个软件平台由一系列连接石油技术应用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工作站和勘探开发用户之间的标准化软件组成。
综合上述,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在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研究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他们在信息采集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地走在我们前面。他们大概有以下一些做法:
A.对付低油价的策略,除在管理上紧缩开支、裁员、兼并、强强联合等以外,主要依靠科技,尤其是以信息技术的渗透、信息技术与工艺工程的融合为主的一系列技术突破来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B.通过信息化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C.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功能。
D.在信息的利用中十分强调综合集成。
E.油公司数据资料管理方式发生了变革。
F.以信息技术改进油公司的管理、建立“数字神经管理”。
(6)数据仓库技术应用日趋成熟
业界公认的数据仓库概念是W.H.Inmon在《建立数据仓库》一书中提出的:数据仓库就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不可更新的(稳定性)随时间不断变化(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经营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面向主题的,它与传统数据库中的面向应用相对应。数据仓库的主题是
一个在较高层次上将数据归类的标准,每一个主题对应一个宏观的分析领域;数据仓库的集成特性是指在数据进入数据仓库之前,必须经过数据加工和集成,这是建立数据仓库的关键步骤。它能够统一原始数据中的矛盾之处,还能够将原始数据结构从面向应用向面向主题转变;数据仓库的稳定性是指数据仓库反映的是历史数据的内容,而不是日常事务处理产生的数据,数据经加工和集成进入数据仓库后是极少或根本不修改的;数据仓库是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它要求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保存时限能满足进行决策分析的需要,而且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都要标明该数据的时间属性。由于数据仓库的具有偏向工程应用的特性,因而在技术上可以根据它的工作过程分为:数据的抽取、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数据的展现等关键技术。国外许多大型的数据仓库在1996-1997年就建立了,从此数据仓库开始日益流行。schemburger、landmark、Sybase、Platinumtechnology、HP、IBM等公司都已经研究出了各具特色的数据仓库解决方案和相应的软件产品,国外大的石油公司基本是以服务外包的形式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化数据仓库,前面所说的schemburger、landmark等都是服务提供商。据IDC对欧洲和北美62家采用了商务智能技术的企业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些企业的3年平均投资回报率为401%,其中25%的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超过600%。数据仓库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就是它为最终用户处理其所需要的决策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7)企业信息门户技术实现“4W1H”管理。
石油企业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它们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如何管理好这些知识是竞争的一个关键。信息技术帮助管理具体的知识和传递抽象的知识,支持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包括:内容和文档管理、促进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企业信息门户。企业信息门户可以说是企业信息化的最高境界,他依托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和intranet,基本能实现 “4W1H”管理,即无论何人(who)无论何时(when)无论何地(where)干任何事情(what)怎么干(how),都可以在门户上完成,而这个门户具体靠一个庞大的门户网站来实现。
第五篇:我国煤矿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分析
我国煤矿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分析
硕研09-19 李娟 200901190
2摘要:该文介绍了煤矿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了我国煤矿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对我国煤矿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1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给采矿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随着科技进步、矿产资源消费的急剧增长和开采加工难度的日益增大, 促使采矿逐渐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煤矿信息化主要指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井下的机电设备实现自动控制,将煤矿的环境安全信息和设备工况信息统一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实现调度室实时掌握系统。体系结构应以网络为核心,组成全网络化、全数字化、模块化的新型煤矿综合监控系统。
2我国煤矿信息化现状
2001年以来, 国内有关学术组织相继召开了一系列以煤矿信息化为主题的学术会议。2001年, 中国矿业联合会组织召开了首届国际矿业博览会, 其中包括一个以/数字矿山0为主题的分组会。2002年,以/ 数字矿山战略及未来发展0为主题的中国科协第86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召开, 2006年, 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和煤矿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了/数字化矿山技术研讨会0, 提出了建设安全、高效、绿色、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矿井的目标。
20世纪末以来, 国家主要科研资助机构和相关行业部门相继立项支持了一批数字矿山课题。包括2000年开始的一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006年开始的一项863 课题和一项/ 十一五0支撑课题等。2000年以来, 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相继设立了与数字矿山有关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主要有: 2000年设立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 3S与沉陷工程研究所0、2005年设立于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数字矿山实验室0、2007年设立于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的/ 3S与数字矿山研究所0和2007年设立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矿山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0等。
我国许多煤炭企业已广泛应用各种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 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信息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 如: 神华集团神东公司的综合自动化采煤系统、开滦集团的企业信息化与电子矿图系统、枣庄柴里矿的生产与安全集中监测监控系统、伊敏露天矿的卡车调度系统等。潞安集团漳村煤矿综合自动化与信息管理数字化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此外, 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相继开展了采矿机器人、矿山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地学模拟、矿山虚拟现实、矿山定位等方面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国内的高等院校和研究设计单位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矿业软件的开发研究工作, 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煤矿信息化建设方向
煤矿信息化主要指对真实矿山整体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认识与数字化再现,其最终表现为高度信息化、自动化、高效率,以至实现无人采矿和智能采矿。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做好以下几点工
作。
3.1建立企业信息高速公路
3.1.1 计算机网络
在采矿工业中,计算机局域网(LAN)主要是作为MIS 系统的平台,用于矿山企业的经营与管理。随着采矿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工艺设备的革新,借助计算机网络可实现生产的调度与监控。
3.1.2 高速企业网网
矿山企业数字化是以高速企业网为基础,在矿山现有通讯网的基础上改造提升,并与因特网对接,逐渐建立宽带、高速和双向的通讯网络,实现矿山的数字化和海量矿山数据的快速传递。
3.2 开发不同功能的矿山应用软件
采矿CAD 技术在采矿行业的应用起步较早,几乎高速企业网是矿山企业数字化、信息化的“交通与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同步发展,目前,CAD 技术正向着开放、集成、智能和标准化方向发展。进入21 世纪90 年代,国外以三维矿床模型为代表的矿用软件发展较快,涉及到地质资料处理、矿床建模、开采辅助设计等各个方面。其中部分软件如DATAMINE、VULCAN等已实现了真三维集成图形环境。此外,为满足不断变化、扩大矿山信息化需求,虚拟矿山、人工智能技术、采矿仿真、工程计算、统计调度、生产测控、地测数据传输等领域也须进行深入研究。
采用软件模块化模式和各种技术手段,开发各种矿山应用软件。据此根据需要,可以像积木一样实现多种联结,从而建立起有效的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3.3 建立高效、自动化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3.3.1 数据采集系统
矿山数据具有复杂性、海量性、异质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等诸多特点。数据获取,特别是三维数据的获取是建立数据矿山系统最基础的工作。其准确与否关系到数据模型和空间分析的准确性。矿山数据获取主要集中在地质勘探数据、矿山测量数据、采矿工程数据等方面,且数据的获取具有多源性特点,因此,应根据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实施有效的组合和叠加,保证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达到最优。除了传统方法之外,三维物探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手段已成为矿山三维空间数据获取的主要方法。
3.3.2 数据仓库
煤矿信息化要管理海量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数字矿山的建设需要大力发展数据存储和数据仓库技术,包括矿山数据分类组织、分类编码、元数据标准、高效检索、快速更新与分布式管理等。其中,研究一种适合于多源异质矿山数据集成与共享、且独立于应用软件与数据模型的数据组织结构为当务之急。为了从矿山数据仓库中快速提取专题信息、发掘隐含规律、认识未知现象和进行时空发展预测等,还必须研究一种基于专家知识的高效、智能、透明、符合矿山思维的数据挖掘技术。
3.4 实现无人采矿、遥控采矿
逐步建立煤矿智能化体系。网络、相关软件、矿山数据和模型以及调度优化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构成了矿山生产智能化采矿系统。对露天矿而言,有效、动态地监测、调度和管理设备,协调好人员与设备、设备与设备、设备与生产的关系,是实现智能化采矿目标的重要内容。加拿大已制订出一项拟在2050年实现的远景规划,即在加拿大北部边远地区建设一个无人化矿山,通过卫星操控矿山的所有设备实现机械破碎和自动采矿[4]。煤矿信息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根据数煤矿信息化发展和集约高效生产模式要求,煤矿信息化的安全管理,就是要积极建立管理手段自动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安全管理信息化的高技术、高可靠、高效能安全管理模式。
所谓管理手段自动化,就是要管好用好并不断完善监测监控系统,提高监测监控系统的覆盖率和可靠性,形成涵盖瓦斯监测、矿压监测、设备工况监测、作业环境监测、人员及动目标跟踪等各环节、各系统的自动化保障体系,保证信息传输畅通,增强对安全生产的掌控力。所谓信息处理智能化,就是要建立完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功能,使各种信息通过微机处理,自动生成各种分析报告,以便为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重点推行安全问题分级预警管理系统,对安全隐患治理和干部走动式管理实行智能化闭合控制。所谓安全管理信息化,就是要充分运用信息处理结果,不断研究总结安全生产规律,开展安全评估,实现资源共享,指导矿井安全生产健康持续发展。结语
当前, 煤矿资源开采任务越来越重, 对采矿安全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所以煤矿信息化是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煤矿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矿井生产调度的统一管理,同时为自然灾害的有效预防、抢险救灾的统一调度指挥、远程管理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工具,对于矿井提高生产产量、减少生产事故、职工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煤矿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煤矿真正安
全、高效、经济开采, 既能满足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也能适应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尽管十多年来, 煤矿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但是煤矿信息化的建设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煤矿信息化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但同时也充满了挑战。
参考文献:
[1]孙继平.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回顾与展望[J].工矿自动化,2010,6(6):26-30.[2]王强.煤矿信息化建设探讨[J].山西焦煤科技,2005
(6):29-31.[3]王鹏.浅议煤矿信息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6):127-129.[4]熊德健.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352-353.[5]井健.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6(12):40-42.[6]丁娟,徐跃通,杨燕杰,等.数字煤矿—中国煤矿信息化的必然选择[J].矿山机械,2007,35(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