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秘密侦查在经济案件侦查中的应用
文章标题:论秘密侦查在经济案件侦查中的应用
随着检察机关打击贪污贿赂犯罪和侵权渎职犯罪斗争的深入开展,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日趋狡猾隐蔽。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我们的传统的侦查方法和手段已为犯罪分子所熟悉,使他们的反侦查能力明显增强。以往在侦查经济案件中,一般采取查账、抓人、审讯“三板斧”式的公开方式进行,投入大,周期长,效果往往不理想,使得犯罪分子能从容地毁灭隐匿证据,串供潜逃扩采取各种干扰侦查。因此,笔者认为,在经济案件侦查中应由强攻转智取,由公开变秘密,以秘密侦查为主。
所谓秘密侦查,是指在严密的指挥和监控下,秘密使用跟踪、设伏、夜视、窃录、窃拍、摄像、录音监听、多媒体、伪装潜入、耳目眼线等合法手段,准确掌握侦查对象的动向,控制其活动,从而发现或揭露犯罪的一种侦查方法。通过秘密侦查,可以达到“攻其不备、出奇制胜、摧其防御”的目的。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应着重把握“四个隐密”,展开秘密侦查。
一是身份上隐密。隐蔽身份是开展秘密侦查、掌握初查主动权的关键。只有身份上隐密,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既不惊动嫌疑对象,在其麻痹大意、缺乏防备的情况下,获取我们所需要的证据材料。同时,也能使无辜者保持清白,免受非议之苦,从而使侦查工作可进可退,顺利圆满。实践中,可以首先与举报人或嫌疑对象的对立面秘密接触,了解情况,并充分利用他们,对他们进行指导,发挥其聪明才智,以延长的我们的大脑和四肢。让他们寻找知情人,再从知情人那里掏出情况和证据。或者利用他们与嫌疑对象的各种关系,让其直接接触和试探嫌疑对象。还可以采取化妆的方法进行调查,如可以装扮成举报人的朋友、亲戚等,让其引荐,直接与知情人乃至嫌疑对象进行接触;可以用客户的名义,与有关企事业单位联系业务,了解相关情况,收集、固定证据;可以用其他机关业务部门的名义接触知情人,……凡此种种,就是在通过合法途径,改变侦查人员的身份,在不会引起侦查对象警觉的情况下,暗中侦查,调查搜集其犯罪证据材料,从而,真正使侦查取证在隐密中顺利进行。
二是目的上隐密。在侦查中,隐密工作目的,往往能使侦查工作化难为易,事半功倍,让知情人或嫌疑对象在不明事由的情况下,放任甚至于“配合”我们调查取证、收集固定证据。隐蔽目的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检察机关的职能特点,在对线索的外围调查、秘密取证阶段,自侦部门,都可以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利用各自业务掩盖初查,不易暴露意图的有利条件,使调取书证、物证及其他原始证据变得易如反掌。如以追究滥伐树木责任人的名义与林业部门联系,得到了林业部门积极响应,提供了大量证据材料,而办案人员的真正意图是收集林业站人员收受贿赂的证据,从而使案件办得干净利落、水到渠成。
三是知情范围上隐密。对整个侦查工作全过程,实行封闭管理,严格控制知情面,案件侦破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这里不存在信任与否的问题,而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意识。要实行专人侦查、专门汇报、专人指挥,使侦查工作始终在封闭的空间进行。必要时,可以借出差、开会、培训等名义,把人马拉出去,军事化管理,制造出封闭的环境,彻底堵塞可能发生泄密的各种可能性。或者采用分阶段换人、多人分头受命调查取证、用纪律约束互不通气的方法,除指挥员掌握初查计划、行动方案以外,具体办案人员仅能了解片断的情况,不能了解事实的全部。
四是手段上的隐密。众所周知,犯罪活动一般是在暗中进行的,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尤其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犯罪的实施和掩盖也与科技进步一起同步增长。因此,我们也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要求,采
取技术侦查手段,超越障碍,揭露、证实和打击犯罪。技侦手段种类繁多,如监听、夜视、窃录、窃拍、多媒体等等。技侦手段的采用,秘密掌握侦查对象的动向,真正把嫌疑对象纳入视线范围,做到“敌动我知”,并从中发现线索和调整对策。同时,要学会借枪打鸟,设置耳目。根据侦查工作的需要,有必要选择一些部门和行业,在其内部建立特情,实行了举报有奖和内部提供线索奖励制度,吸收可靠人员充当耳目,及时提供案件线索,提高办案效率。
《论秘密侦查在经济案件侦查中的应用》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论秘密侦查在经济案件侦查中的应用。
第二篇:浅谈视听技术在经济案件侦查中的应用
文章标题:浅谈视听技术在经济案件侦查中的应用
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及其它高科技设备所储存的信息,它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依据。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视听资料列为新的法定刑事证据种类。视听资料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在证明案件事实、帮助检察机关准确及时地揭露犯罪,防止犯罪嫌疑人翻证、翻供等方面起到十分重
要的作用。对此,视听技术在经济案件侦查工作中的应用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严格依法规范侦查技术运用,强化审批程序的前提下,大胆进行研究探索,强化应用,切实把视听技术转化为现实的战斗力。我国加入WTO后,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现象仍有长期存在的客观背景,有其进一步膨胀的潜在危险,呈现出经济犯罪高智能化,反侦查手段高智能化,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手段愈来愈狡猾,侦查取证的难度不断加大,犯罪高智能化、反侦查手段高科技化与侦查手段单
一、落后之间的矛盾越显突出,在此情况下,必须提高反贪侦查能力和侦查技能,科技强侦,切实把先进的科技装备转化为现实的战斗力。
审讯监控指挥系统在侦查中的应用
视频服务系统包括警务区的监视、监听控制设备,监控室集中控制设备,录像显示设备,数字化图像声音处理设备,监控管理软件等。人民检察院数字化审讯监控、侦查指挥系统是采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使办案过程达到专业化、智能化、网络化,成为新形的、高效的、无纸化的综合性办案监控指挥系统,能更好地为检察院办案提供帮助、更有力地打击犯罪,最大程度上满足并体现检察行业化应用。侦讯环节全程录音录像,有助于侦讯活动的固定化、公开化和透明化,有利于建立侦讯行为合法性评判与认定,防范非法获取口供等违法行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提高侦查效率。
1、在警务区设置的讯问室、谈话室、明录室、羁押室、卫生间、监控室、法警值班室和办案区的隐蔽处设置监控设备。
2、在警务区讯问室利用监控设备,对讯问犯罪嫌疑人进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有效固定证据,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
3、在警务区办案的全程录像,提供硬盘陈列(塔)等存储设备的专用模保存刻录视听资料。
4、院领导、指挥人员现场或远程对审讯过程可以实时监控指挥。块,音视频管理,自动保存,刻录光碟,远程监控指挥系统在侦查中的应用
远程指挥系统是检察机关异地办案远程指挥,多系统、多部门协同办案的需要。利用检察系统多级专线网络,可达到远程指挥、异地办案的效果,通信技术实现双向实时通信,支持三级专线网络应用模式,实现省、市、县(区)院的办公室,审讯监控室,大要案指挥中心,对正在审讯的审讯室情况,研究讨论案件情况,收集物证书证情况,对异在办案取证情况进行远程监控指挥,实时图象和声音及指挥文字传送,指挥界面于监控画面同步显示,数字化图文指挥,是办案过程中较为重要的远程指挥方式。
1、实现领导(现场指挥人员)之间,领导和讯问人员(承办人)之间,讯问室与讯问室之间,讯问与收集证据之间,讯问与搜查之间,讯问与跟踪之间,讯问与获取赃款赃物之间实时双向交流,在第一时间进行远程指挥,案件通报、案件讨论、协查联络、证据传送、信息共享、实时决策。
2、系统根据权限范围,对案件全程同步录像和案件录像检索回放,按线索、案件名称,承办人,嫌疑人等信息查询点,配合音视频图像,指挥系统达到实时掌握讯问、询问过程的目的。
3、在讯问和询问过程中,笔录软件可以通过视频技术完成对笔录的建立、记录保存、管理、打印等,通过网络指挥人员在办公室、指挥中心、指挥车等地,可以实时浏览查阅笔录证据内容,可以根据审讯的内容,通过控制设备,设置重点标记,对整个审讯过程的关键点,直接进入重点片段进行录像回放。
4、指挥信息可以自动保存,可与音视频录像资料同时回放和归档。
5、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对内强调系统联动,利用检察系统多级专线网络,实现高检院、省院、市院、县区院的审讯监控和数字化图文远程指挥。对外强调通过数据交换接口技术,实现与公安侦查、法院庭审、纪检、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互连,可提升检察机关办公、办案效率。对异地办案,远程审讯指挥,多系统、跨部门协同作战,具有积极意义。
三、多媒体示证系统在侦查中的应用
多媒体示证技术是通过实物展台、彩色扫描仪和数码照相机把各种物证书证、印刷图像和照片,数字化后存储为静态图像,用多媒体投影播放示证。运用多媒体系统在侦查和出庭过程中示证,是检察机关运用高科技手段指控犯罪和证实犯罪的一种新手段。
1、使所有的证据类型融为一体,提供证据的最佳组合。《刑
事诉讼法》中规定了七种证据类型,利用多媒体举证系统,可以把七种证据储存于便携式电脑中,通过采集卡换为数字信号储存于计算机中,可以方便地播放其中任何一段内容。在侦查过程中,侦查人员按侦查思路将证据编排好,储存于计算机中,在研究案件时,根据侦查情况将证据一一出示,使各种证据类型互相衔接,提供了证据最佳的表现形式,增强了证据的说服力。尤
其是一些复杂的经济案件,大量的往来书证、凭证、帐册,赃款,赃物、文检、司法会计鉴定等证据材料,使我们汇报、研究案件时由于受语言的局限性,很难恰当准确的表述清楚,而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便将证明情况阐述清楚。同时,利用多媒体举证系统,还可以使各种证据类型加以组合,来充分地指控犯罪,增强证据的说服力和证明力,揭露和证实犯罪。
2、利用多媒体举证系统,突出证据重点,使侦查人员很好掌握侦查思路。以往我们在侦查过程中出示证据,采用的方式大多是宣读证据,由于未出示证据的全貌,往往会对证据产生怀疑,而利用多媒体举证系统,使宣读证据变为听、看结合,对一些关键的证据、证言,利用相应的软件加以着重标示,突出了证据重点,使侦查人员在研究案件过程中能够很清晰把握住证据的重点,增强指控犯罪的能力,为侦查指明方向,为认定案件性质提供依据。
3、在一些案件中,利用多媒体举证系统可有效地抑制或制服犯罪嫌疑人的翻供。通过多媒体举证系统将大量详实的证据展示出来,一是对犯罪嫌疑人施加巨大心理压力,使犯罪嫌疑人的对抗心理被击溃,不得不认罪服法。二是大量的证据互相衔接、环环相扣,使得我们在驳斥翻供上处处主动。
视听技术在侦查经济犯罪案件中的应用
视听技术是指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及其它高科技设备所储存的信息,它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依据。视听技术作为证据的一种,其收集和取得必须合法,以非法方式取得的视听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检察机关在侦查中制作、采集的视听资料有二种情况:一是对侦查中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检查、搜查、采取强制措施等侦查行为制作的;二是侦查活动中针对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反侦查活动采取的。
于对讯问、监控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
用于勘验、搜查、起赃和收集物证、书证的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不仅对嫌疑人的供述及有关证据起到固定作用,有效地防止嫌疑人随意翻供、诬告办案人的现象。
用于“一对一”案件的现场取证,特别是贿赂案件取得被索贿人的积极配合,运用视听技术手段,直接取得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视听证据,对顺利侦破案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于跟踪监视、守候监控录音录像。对于犯罪对象明确,掌握了可能串供,转移赃款赃物的场所,或携款潜逃案犯的落脚点等情况,可以用隐蔽的方式,采用视听技术手段,监控记录,获取证据。对于室内的全黑状态或布满星光、路灯的街道,可采用红外摄像和微光摄像技术。
用于电话网上布控监听。利用监控车和电子技术秘密监控系统,对重要目标及时上手段,获取监听录音。必要时对犯罪嫌疑人及与案件相关的人员,在公共场所、办公地点、住宅的谈话进行监听,防止串供和隐匿罪证,及时有效的掌握该对象的动向,搜集涉案犯罪的各种信息,证实犯罪。
利用卫星定位网络监控系统,对犯罪嫌疑人通讯工具进行监控定位,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具体位置。
利用无线取证系统,侦查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记录审讯犯罪嫌疑人和询问证人的音像材料,指挥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该系统观察侦查人员收集证据的现场情况,并对办案现场进行指挥。
用于对某些信息的电脑分析处理。如对某些帐目资料的处理,针对犯罪嫌疑人作案频繁涉案帐目多,而复杂,且均需要分辨真伪的情况,利用电脑技术将涉嫌帐证、犯罪嫌疑人供述、证人证言等资料输入电脑进行综合分析,甄别印证就能较好解决该类案件组织证据难度大的问题,达到快速查证犯罪目的。
声纹技术在经济侦查中的应用。运用声纹鉴定方法审查判断录音资料,检查音像带中是否被伪造、删改、插入、剪辑或模仿。还可以采用精密度极大的高分辨仪鉴别图像,用音素分析仪鉴别录音,发现问题和排除矛盾,从而达到人像同一,人音同一。如检察机关经常收到举报人携带录音资料检举受贿人的情况。
侦查人员认为需要制作视听资料固定证据的其他情况
把视听技术引进侦查,获取证据领域,视听技术在反贪经济案件侦查中的实际应用,可以把案件的真实情况原始原貌的记录下来,观察并分析这些资料,可以直接全面的了解案情,确定侦查方向,广泛收集证据,进而使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性准确,正确及时的打击犯罪,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视听技术能在侦破疑难棘手的案件中起关键性的作用,也为检察机关反贪侦查拓宽了新的工作领域。视听技术既可以证明案件事实,又可以证明法定程序事实,具有复合性。目前,视听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证据使用,迫切要求我们不断掌握新的科学术,才能获取证据、鉴别证据、审查证据方面做到更高、更新、更全面,才能适应科技强侦的需要。检察机关必须不断提高侦查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加强装备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由传统办案方式向现代办案方式的转变,加强对反贪侦查人员应用技术装备能力的培训,进一步提高运用科技手段侦查破案的能力,强化应用,依法规范,确保办案中联络及时通畅,反应灵敏快捷,切实把先进的科技装备转转化为现实的战斗力,应用现代化视听技术来作为侦破案件的重要工具势在必行,也是今后检察机关科技强检、科技强侦发展的趋势。
《浅谈视听技术在经济案件侦查中的应用》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视听技术在经济案件侦查中的应用。
第三篇:浅析如何加强自侦案件的侦查工作
当前,作为检察机关如何提高法律监督能力,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打击力度,特别是自侦工作尤为重要,要保证自侦案件立得住、诉得出、判得了,检察机关的侦查人员就要不断克服当前侦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素质更新认识,提高突破案件的能力。
一、自侦案件侦查中存在的问题。
侦查意识不强。主要表现首先是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进取性。因循守旧的思想在干警的头脑中起主导地位,习惯于用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和侦查方法进行侦查。不善于分析、解决问题,被动的服从,不善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积极探索、革新侦查工作的新途径新措施。其次是缺乏超前意识和工作中的统筹性。侦查工作中讲谋略斗智慧少,凭经验推着干的时候多,对案件的侦查没有一套较完备可行预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善于研究总结类似案件的规律、发展趋势。最后是吃苦意识不强,缺乏韧性。侦查工作是件吃苦的差事,有的案件可能要经营1、2个月,甚至于1年半截,在漫长的侦查工作中,不少干警耐不往考验,甚至放弃。
2、侦查过程不科学。一是初查不充分。有些线索没经过认真梳理和分析,就仓促开始;有的不应当立案的,却把关不严,轻率立案。二是违规办案现象突出。询问、讯问、看押由1人进行;传唤、拘传不规范;询问证人有时在办公室、宾馆、饭店;留置证人有时超过12小时。这些侦查的违规、随意,不仅会造成“跑风漏气”,也会收集到的证据不牢靠。三是侦查工作中的法律文书不规范。有的传文书没有讯问人签名;笔录中的语法、逻辑、语言表达得不确切,按嫌犯的供述记录,而没有改正、归纳;这些“瑕疵”都成为侦查工作的重大缺失,直接影响侦查质量。四是侦查手段单一僵化,没有变化。索取证据还是局限于端帐、询问、讯问的“三板斧”的侦查方法,往往以讯问为突破案件的主要措施,不注重建立侦查网络和利用科技手段突破案件。五是侦查机制如同虚设,不起作用。侦查机制不注重修改、完善,不注重执行过程的监督、案后总结,不注重借鉴高效的工作机制。造成侦查中的职责不明、协调不畅,工作流程流于形式。
3、侦查素质不强。一是不善于学习侦查理论和掌握相关行业的行业特点。侦查理论匮乏,不学习侦查理论,并且对所针对的重点部门、重点行业的业务工作知之甚少,对容易滋生腐败的土壤缺少了解,导致侦查活动没有目的、没有指向。二是综合工作能力不强,总结、归纳证据简单。有时不能全面审查证据、深入分析证据、正确鉴别取舍证据、综合运用证据,不善于有效、合理地排除证据间的矛盾,不能使侦查工作的各个环节客观、真实地结合起来考虑。三是不善于吸取各方面的侦查经验。对于检察系统成功案例、古今、国外的有益的侦查经验不吸取,有时也只是简单照搬、照抄,没有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四是法学理论掌握得不深、不透。导致罪名的混淆、犯罪的各要件、心理动向了解不够,也使得侦查方向偏离了中心,影响了打击效果。
二、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如下对策
1、不断强化侦查意识,振奋精神。
一是以全新的侦查理念带动侦查工作。自侦案件的侦查对手都具有很强的反侦查能力,我们仍延袭着老的模式、“走老路”,势必不利于侦查局面的开展,处处被动。侦查人员思路的更新,可以采取逆向思维、换位思考、发散必思维,来突破对手的防线,提升侦查层面。
二是充分发挥主要领导的带动作用。主要领导更象任长霞似的勇于、善于深入一线办案,深入群众中了解情况,通过办案总结教训、制定侦查规划,带动侦查人员的积极热情,这样对侦查工作的指导性无异要强于“纸上谈兵”。
三是积极推行侦查工作的有效机制。采用横向、纵向联合办案的侦查工作机制增加协同作战及抗干扰能力;实施能够充分调动办案人员主观能动性的激励机制;实施鞭策与鼓励相结合的奖惩机制,奖勤罚懒。
四是培养、吸收优秀的侦查人才,带动侦查水平的总体提升。要培养专职的讯问人才、摸索线索人才、鉴定人才、初查人才等,还需要吸收一些掌握先进侦查科技设施的专、兼职人才,始终保持侦查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
五是提高侦查人员的身体素质及侦查意志。注重从优待警,不断改善干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督促干警多参加有益身体健康的文体活动,注重在侦查工作中磨练意志,激发侦查人员爱岗敬业,钻研工作的积极性。
2、把侦查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一是初查要查实。初查人员要快速反馈相关信息,以便让指挥人员果断决策,快速出击,确保立案的准确及时,不实的主观臆想的,武断的东西不要带到初查工作来,为侦查工作打下基础。
二是侦查要查清。只有依法办案才能收集到全面、可靠、真实的证据,有些违反程序收到的证据,当嫌疑人、被告人翻供时,使得侦查人员无所适从。所以,要不断加强干警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思想,客观地查清案件的事实与主要证据。三是手续要完备。侦查人员只有不断加强文字综合能力、认真依法撰写各种法律文书,才能够保证不给疑犯留有可乘之机,让案件诉得出。并且还要以执法检查监督、纪检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促进侦查工作的公正合法。
四是手段要全面。不仅要充分利用搜查、跟踪、蹲坑、侨装等传统的侦查手段,也要充分利用卫星定位、监听、监控、监视、远程监听等高科技设施开展侦查,运用疑犯意想不到的手段出奇制胜。
五是机制要抓实。制定的各项侦查机制要具有可操作性,贴近侦查工作;要抓反复、反复抓,抓出一个固定的模式,使侦查机制充分发挥效能。
3、提升学习力,拓展学习面。
一是学习侦查知识,研究行业特点。侦查理论要借鉴检察系统、古代、外国的有益的经验、做法来拓展侦查思路,如将36计运用到侦查工作中,微服出访,挖出窝案、串案,挖出“前腐后继”等方面的经验,增强侦查谋略。同时,还要研究发案部门的行业特点,从中抽出行业的软肋,从而达到打击“要害”、打到“要害”的侦查目的。
二是认真分析证据,灵活运用证据。全面掌握证据的分类及其作用,确保侦查工作所索取的各种证据为案件的链条服务,并运用各种证据相互印证,排除虚假的证据,以达到去伪存真、固定案件的目三是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勇于调研。侦查人员不仅要掌握刑法、刑诉及相关解释,也要掌握分支学科的知识,如刑事逻辑学、证据学、犯罪心理学等知识,为辩明此罪与彼罪、明析逻辑关系、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心理动态,提供支撑和保障。侦查人员还要经常性地进行调研、研讨,不断分析案件、研究案件,形成成果后再指导案件。
第四篇:论信用卡诈骗案件的侦查
论信用卡诈骗案件的侦查
「摘要」
针对信用卡诈骗案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本文论述了信用卡诈骗案件侦查中在立案前应当重点审查的内容、侦查策略和应当建立、完善的侦查机制。
「关键词」信用卡 诈骗案件 侦查
信用卡诈骗案件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了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信用卡或恶意透支的行为进行诈骗的案件,直接对应的犯罪是刑法第196条规定的信用卡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犯罪依托信用卡这一新兴的金融工具,在犯罪手法、侦查策略上都有别于传统刑事犯罪,本文拟就该类案件的侦查作一探讨。
一、信用卡诈骗案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发案数逐年增多,案值大,案件损失惊人
九十年代之前,我国信用卡业务尚不具有普及条件,当时以信用卡为工具实施的诈骗案件属于少数,仅局限在为数不多的能够使用信用卡的高档消费场所中。近年来,随着信用卡在社会生活中的日益普及,信用卡犯罪也不断增多,可以预计,这一增长趋势将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还将持续。犯罪分子多为连续实施犯罪,针对的主要是透支额度较高的境外信用卡,所以,案件的数值和造成的损失也相当惊人。广东省公安厅和珠海市公安局2001年破获的“JK1号”的特大信用卡诈骗案中,缴获伪造的假卡17,126张,经有关国际组织鉴定,这批假卡可造成经济损失约3.2亿元人民币。
(二)犯罪手段多样,流动性大,隐蔽性强,呈现面广、线长的趋势
以往的犯罪手段较多的是使用伪卡、恶意透支进行诈骗,当前出现了通过发送短信、利用电子邮件、网上支付、截获电话银行资料等方式,这些同其他新兴的金融、通讯工具结合起来的新的犯罪形式,难以防范。犯罪分子实施犯罪不需要固定的窝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随着实施环节的增加,这种犯罪还呈现出面广、线长的趋势,犯罪分工细致,涉及的人数多。
(三)犯罪主体成分复杂,境外机构的渗透在加强,中外犯罪分子联手勾结作案的现象有所加强
过去实施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多是一些个人,利用当时防范意识不强、防范能力有限,进行蒙蔽诈骗;近年来出现的信用卡诈骗案件,犯罪主体身份多样,有些还具有正当的职业,出现了一些银行机构、宾馆、酒店的工作人员和计算机从业人员实施本罪的现象。如上海破获的“305”专案中,犯罪嫌疑人曾以菲为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分行信用卡业务部的工作人员,唆使其他三人,半年内通过制作假卡诈骗资金高达73.565万元。同时,近年来破获的信用卡诈骗案件,多数都具有涉外因素,由境外犯罪人员和国内犯罪分子联手、分工实施犯罪有增多的趋势。
(四)伪卡制作技术更新快,呈现与高科技紧密结合的趋势
科技的发展带给信用卡制作、防伪技术的不断提高,然而,与伪卡制作的较量却没有停止过;伪卡的制作也在不断采用新的科技成果,制作设备、技术不断更新,目前很多假卡在外观上与真卡并无二异。未来的信用卡将以芯片智能卡取代当前的磁性卡,这种以电脑芯片存储资料信息的信用卡具有更高的防伪特性,但是,对于如何更加有效地防范假卡的研究却不能作丝毫松懈。
二、立案前应当重点审查的问题
(一)信用卡诈骗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
规范信用卡的法律体系,包括《民法通则》、《合同法》、《刑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其中刑法的管辖只适用于构成犯罪的严重违法行为,区别一般违法行为和信用卡诈骗犯罪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施主体上的差异,一般违法行为的实施主体既包括单位也包括自然人,而信用卡诈骗犯罪只能由自然人构成,所以,单位实施的信用卡违法行为,可以排除适用信用卡诈骗罪。
第二,主观罪过上的区别,信用卡诈骗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而一般违法行为可以是直接故意行为,也可以是间接故意行为,甚至可以由过失构成。如持卡人透支后由于疏忽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偿还透支额,应当接受有关的经济处罚,负担逾期罚息。
第三,客观行为表现不同,根据刑法第196条的规定,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客观行为表现有四种,即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的信用卡和恶意透支行为;这四种行为之外的违法行为可以构成一般违法行为,不能构成犯罪。
第四,违法数额不同,构成犯罪、适用刑罚处罚,应当具备诈骗的“数额较大”的要件,根据《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第46条,这一数额为5000元以上;诈骗数额未达到5000元的,可以构成一般违法行为。
(二)恶意透支的诈骗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
信用卡透支是信用卡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透支”是指在银行设立帐户的客户在帐户上已无资金或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经过银行批准,允许客户以超过其帐上资金的额度支用款项的行为,其实质上是发卡银行或公司向持卡人提供的一种消费信贷。根据刑法第196条第2款的规定,持卡人以非法只有为目的,超过规定的限额或规定的期限透支,经发卡银行催收仍不归还的行为,构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据此,恶意透支的信用卡诈骗罪的成立要件如下:
在主观上,必须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行为人基于放任的目的实施恶意透支行为的,不构成恶意透支的犯罪。在客观上,首先其行为表现有两种:一种是超过规定的限额透支,一种是超过规定的期限透支。二者是选择要件,而非同时具备的要件。所谓超过规定限额透支是指违反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的有关章程规定,在允许透支的最高限额以外进行透支使用信用卡的行为,所谓超过规定期限透支。这是指持卡人虽然在规定限额内透支但超过了允许的期限仍不予偿还的透支行为。其次,在程序上必须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对于“催收不还”的认定,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规定“收到发卡银行催收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仍不归还”的为“恶意透支”行为。最后,恶意透支构成犯罪须达到数额较大,根据《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恶意透支“数额较大”的标准为5000元以上。
同时具备上述主、客观要件的,构成恶意透支的信用卡诈骗犯罪;否则,为一般恶意透支的一般违法行为。
(三)诈骗消费卡内资金的行为的认定
除了金融机构发行的银行卡,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还有非金融机构发行的消费卡。消费卡和信用卡在外观上相似,都具有一定的消费、结算功能,容易发生混淆。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除了发行主体的区别,更主要的是,消费卡没有专属性,在消费卡的磁条内没有持卡人的资料记载,只有金额记载,只要购买,就可以获得,可以转给他人使用,若有遗失不能挂失;而信用卡则具有专属性,需要通过银行履行一定手续才能获得,持卡人就是所有人,不能转给他人使用,遗失可以挂失止付。消费卡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储存一定金额代替现金结算的消费卡,一般是消费者事先通过现金或者支票购买,在消费时,只要将卡插入专用机器,就可以代替现金使用,如地铁公司发行的电磁卡,电讯公司的电话卡,油气公司发行的加油卡等。另一类是有累计购物价值进行折扣计算的优惠卡、积分卡、贵宾卡等,一般是消费者在购买了一定金额的商品后获得,并在今后购物中享受一定的折扣优惠。
消费卡不具有专属性,也不具有透支功能,除了在特定的场合进行消费结算之外,也不具有转帐结算、异地汇兑的功能,与银行卡的性质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不宜适用有关信用卡犯罪的刑法规定。在实践中,行为人盗窃消费卡进而使用的应当认定为盗窃罪,通过拣拾消费卡进行冒充使用的,构成侵占罪,以消费卡冒充信用卡诈骗他人钱财的,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节认定为诈骗罪、合同诈骗罪。
三、信用卡诈骗案件的侦查策略
(一)根据犯罪分子伪造假卡的常用手段,从使用的假卡中发现侦查线索
犯罪分子是以信用卡为工具实施诈骗犯罪的,侦查中应当充分利用已经发现的伪卡,认真分析,研究、鉴别伪造手法,为划定嫌疑人范围提供参考,并运用信息资料进行串、并案研究,从中获取侦查突破。
1、磁性信用卡的外观特征
信用卡,从实质上,是一种支付与结算的工具;从形式上,就是一张塑料质地的卡片,所以信用卡既被称为电子货币,也被称为塑料货币。当前我国使用的信用卡均为磁性卡,磁性信用卡在外观规格、特征上具有特定的标准和内容,这是伪造信用卡的对象所在。
(1)规格
普通信用卡的尺寸大小相当于身份证,根据国际通行标准,其标准形态为卡片长85.725mm,宽为53.975mm,厚为0.762mm.一般用特制的胶制塑料制成。
(2)正面的外观特征
第一,卡的左上部是发卡银行自行设计的独特标记;第二,卡的中部是凸印出来的持卡人的帐户号码;第三,卡的中下部有一组数字或字母用以区分不同的发卡行。如万事达卡(Mastercard)是一组以“5”开头的四位数字,中国建设银行的龙卡则直接标明“CCB”(中国建设银行);第四,在发卡行数字或字母的右恻通常为卡的失效日期;第五,下部是凸印的、以字母表明的持卡人姓名;第六,右下部是激光防伪标记、注册商标图案。如中国建行的龙卡防伪标记为反光的孔子像,并在下端显示有中国建设银行的英文缩写“CCB”;维萨卡(Visa)的激光防伪标记为飞鸽图案,环绕图案的是微型印字“VISA”。
(3)背面的外观特征
第一,上部是黑色的磁性带,磁性带是磁性信用卡的核心所在,通过这种磁性储存晶片储存卡主关键的保密信息资料;第二,是信用卡的签名栏。签名栏具有一定防伪功能,如维萨卡(Visa)、中国建行的龙卡等,签名栏的背景都是蓝、金两色的、呈45度倾斜的“VISA”字母,维萨卡的签名栏上还印有一组字母,是信用卡帐号和授权号的组合。第三,下部是发卡银行的简短申明。
2、常见的伪造手法
(1)模仿信用卡的质地、模式、图样以及磁条密码等制造信用卡。以往我国发现的伪造信用卡多是由境外犯罪集团制造,近几年在我国南方一些城市也发现有伪造信用卡的“地下窝点”,查获了犯罪分子用以伪造信用卡的模具、压板、磁带阅读器、镭射标志切割器、烫印机、丝网印刷机等现代化印刷材料和工具。
(2)在“真卡”基础上进行的伪造。即信用卡本身是合法制造的,但是未经发卡银行进行凸印或写磁,信用卡不具有身份专属特性,犯罪分子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使其貌似已经发行给用户的信用卡。这种行为是一般意义上的“变造”,由于伪造信用卡的实质和关键在于对卡内输入持卡人的有关信息和资料,使其具有个人身份特征,才有使用的可能,一张具有外观特征的信用卡,没有任何价值。因此在信用卡犯罪中“伪造”行为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变造”。
(3)非法复制他人信用卡。利用专门的技术设备,在伪造卡、空白卡、废弃卡上输入合法持卡人的密码、签名以及其他信息资料的行为,俗称“烧卡”
(4)使用盗码机等方式盗取他人信息资料进行伪卡的制造。盗码机也叫读码机、猫崽机、测录机,是从真付款卡上复制磁条资料,然后将这些资料转移到假卡的磁条上的器材。这种器材用电池操作,体积如手掌大小,最小的形似BP机状,设计有卡槽,将信用卡磁性带划过卡槽时,盗码机就可以将卡上磁性带中的信息资料盗取并存储在机内,一般的盗码机可以盗取200-300组资料,最多的可以达到800-1000组。由于其体积小巧,携带、运输方便,存储量大,成为信用卡犯罪的常见工具。将盗码机装在POS机上或是利用接近信用卡的机会刷卡,可以将他人信息轻松盗窃到手,通过写磁输入磁性带,即完成伪造。其他盗取信息的方式还有通过窥视、截获网上消费的信息、购买小偷偷得的个人信息等。
3、在侦查中的运用
以模仿真实信用卡伪造并进行诈骗的,侦查中应当鉴别其伪造的手法,分析作案人是否具备自己制作的条件,广泛收集同类案件的信息,掌握重点人口,分析是否可以实行并案侦查。
以“真卡”基础上进行伪造、诈骗的,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银行或发卡机构内部,多为其内部人员所为,应当把嫌疑人摸排的范围重点划定在银行或发卡机构的内部人员的范围,尤其是有机会接触到发行信用卡业务的人员之中。如上海侦办的“315”专案,犯罪分子通过破解发卡程序,将掌握的信用卡序号输入电脑,就得到了信用卡的帐号、密码,通过这种方式疯狂伪造了外地的信用卡,进行异地取现,即为从事信用卡业务部门的内部工作人员作的案,这类案件外部人员基本不具备作案条件。
以非法复制的方式进行伪造、诈骗的,应当结合作案所使用的设备、实施诈骗的方式等进行综合分析,刻画嫌疑人应当具备的条件,收集有关信息情报,寻找侦查突破。
办理使用盗码机伪造信用卡的案件中,如果在现场或人身搜查中发现有盗码机的,应当注意:第一,不要操作或要求其他人示范、操作该仪器,由于盗码机多设定有自动清洗程序,不当操作使用,可能导致资料被自动清洗掉,从而丧失定罪证据;第二,不要按动盗码机上的按钮,不要当场尝试用卡划过盗码机卡槽,应当保持原状带回,以免破坏盗窃的资料信息;第三,将现场相关物品都作为证据予以查获,包括电线、插头、制作信用卡用的卡片原料、解码用的电脑、传真机等等;最后,在必要的情况下,应当制作检查笔录,写明查获的物品、检查的时间、地点,请现场嫌疑人和两名侦查人员签名。
(二)根据信用卡的使用流程,结合犯罪分子诈骗手法,摸清犯罪行动规律,有针对地采取侦查措施
信用卡的使用流程相当于持卡人先消费后支付,这种有别于传统交易流程的方式客观上使得发卡银行为持卡人垫付消费资金,为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同时,信用卡的应用需要完备、先进的计算机联网系统的支持,银行和特约商户通过各种直接、间接网络,使远距离的信用卡交易信息处理能在数十秒内迅速完成;由于我国信用卡业务开展时间不长,计算机联网、通讯、管理系统不够完备,存在一些传递上的“时间差”,如银行传递挂失信息到特约商户需要两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些管理上的漏洞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提供了可能。实践中常见的诈骗手法主要有:
1、使用伪卡在特约商户高额消费。犯罪分子利用信用卡先消费后支付的特点,使用伪造的假卡进行高档消费,通过变卖获取非法所得;或是通过给付收银人员手续费等诱饵现场兑换现金,最终让发卡机构承担巨额损失。
2、冒用作废的信用卡。多数是由银行或特约商户的工作人员利用挂失信用卡的时间差,持他人已经作废的信用卡进行消费的。
3、冒领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的。行为人在申领信用卡时就具有通过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实施诈骗犯罪的目的,所以虚构身份或以他人的身份进行申请,获得信用卡即实施诈骗犯罪。
4、使用信用卡并进行恶意透支的。行为人违反信用卡使用管理章程,非法使用信用卡,超过规定期限或规定数额消费,经银行催缴拒不返还的行为。
根据上述犯罪表现,摸清犯罪行动规律,针对性地采取的侦查措施主要有:
1、持伪卡诈骗的犯罪中,侦查中应当树立深挖源头的思想,犯罪分子可能自己制作假卡再进行诈骗,更多的是从其他专门从事伪造信用卡的犯罪分子手中非法购买获得,查办案件中不要满足对落入侦查视线中的犯罪分子进行查办,还要从案件的线索中,追根溯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挖掘犯罪的源头,将犯罪分子一网打尽。
2、在恶意透支的诈骗犯罪中,犯罪分子多是在一定时期内连续多次实施犯罪,这种情形中,应当内紧外松,张网布控,做好侦察部署,在侦察人员的控制下,让犯罪分子继续进行诈骗犯罪,摸清犯罪规律和犯罪分子的落脚点,再实施抓捕,并搜查其人身、住所,获取定罪的有力证据。如某地公安机关接到报案称有人连续在高档消费场所使用假卡诈骗财物,侦查人员通过暗中布控,一连几天将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规律、落脚点、人数等都基本掌握之后,在犯罪分子落脚的香格里拉酒店实施抓捕,现场搜查出大量伪卡、制作假卡用的电脑等工具、珠宝首饰等,将案件顺利侦破。
进行张网布控时,应当注意:第一,是“外松”的假象制造的要自然,不露痕迹。因为犯罪分子总是很多疑,对侦查活动十分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警觉,会更加隐蔽、警惕,加强心理防线和防范措施,而使侦查活动落空。
第二,要把握主动,营造“出击”时机,让整个侦查活动始终在侦查人员的控制下。“外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犯罪人实施犯罪暴露犯罪意图,从客观上固定犯罪证据,但应当注意同时要做到“内紧”,将犯罪的活动始终置于侦查机关的控制之下,能够把握合适的时机,进行抓捕。
第三,布控的过程应当严密谨慎、周密细致,防止出现意外变故,导致侦查活动不能顺利进行。
第四,要求侦查人员具备机智灵活的头脑。事先的考虑再周全,也会在实施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形,这就对侦查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侦查人员能够处变不惊,不动声色,机智灵活,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任务。
3、通过上述手法诈骗物品的犯罪,一般会进行销赃,可以对有关场所布控,控制赃物流向,从销售点反向追溯犯罪分子;通过信用卡诈骗的物品多是金银首饰、珠宝制品、古董等价值较高的物品,一般具备控赃条件。
4、除了少数使用自己的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的诈骗外,大多数的信用卡诈骗犯罪都会实施不只一次,有的犯罪分子成为职业罪犯,专门从事这项犯罪。针对这一特点,在侦查案件中如果一段时间内没有线索、使得案件难以突破,可以通过声东击西、敲山震虎等手段制造假象,诱使其按捺不住,实施犯罪,从而暴露踪迹,发现线索,侦破案件。
(三)全面收集、分析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活动中留下的线索材料
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实施必须借助于正常的信用卡的授权、结算程序,同其他经济犯罪一样,从表面上仍然体现为一种正常的经济活动;无论其手段如何隐蔽,犯罪的实施过程中必然要同结算中的各金融、社会机构发生接触、联系,其间有关的信息记录、录象资料、具体工作人员所掌握的体貌、口音特征等都是侦破案件所需要的重要线索,应当全面收集,认真分析。这些线索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类:
1、对于信用卡内资金流向的有关信息记录,包括资金提取的数额、地点、方式等,如上海发生的一起利用手机短信诱人上当,以检验资信能力为借口骗得对方帐号、密码后,通过异地伪造假卡诈骗的案件,案发后由于被害人连对方的面都没见过,能提供的线索相当有限;但犯罪分子是从四川成都取款、大部资金从银行柜台取走、少部分是通过ATM机取走,这些通过到银行查找有关信息记录可以获得,是侦办案件获得的有限、宝贵的线索。
2、反映犯罪分子体貌特征、行动习惯、同伙情况、取款现场等线索的录象资料。出于安全防范的考虑,当前许多金融机构、旅馆都设有录象监控系统,犯罪分子进行取款、消费、住宿时都可能被随时开放的监控系统摄制下来,从而成为侦破案件的线索。如上海侦办的另一起“305”专案,由于是银行内部人员非法获得信用卡密匙制作假卡,犯罪类型新,手段诡秘,侦破难度大,获得侦破转折点就在于犯罪分子在厦门一处ATM机上取款时,银行监控的摄像头录下了他在取款中曾经接了两个短时间的电话,最终通过查找电话记录艰难地将犯罪分子抓捕归案,侦破全案。在使用录象资料已掌握的信息资料进行比对时,要防止因成像不够清晰导致比对没有结果,注意结合其他手段,如请目击证人进行辨认比对等方式综合认定。
3、实际与犯罪分子接触过的工作人员提供的情况。当犯罪分子到柜台取款、消费购物、登记住宿时,都会同有关工作人员直接发生联系,走访有关工作人员,请他们回忆一下犯罪分子的长相、身高、口音、行动习惯、典型特征等对于确定犯罪嫌疑人、划定侦查范围都有重要的帮助。上述手机短信诈骗案中,银行柜台的工作人员回忆出取款人持福建口音就为侦破案件提供的关键、重要的线索。
(四)针对具体的案件情形,以针对地开展犯罪嫌疑人的缉捕工作
缉拿归案是案件侦查的重要环节,在信用卡诈骗案件中应当分别案件的以下三种不同情形,有针对性地开展缉捕:
1、犯罪嫌疑人确定、身份确定的情形。这种情形是指案发后,已经有明显的犯罪嫌疑人,其真实、具体的身份也已为我侦查机关掌握,但罪犯逃匿、去向不明,这种情形在恶意透支的信用卡诈骗案件中较为突出。对这种情形中的犯罪嫌疑人实施缉捕,重点采用的措施有调阅相关资料、布控、边控、向兄弟公安部门发布协查通报、发布通缉令、实施网上追逃、对通讯工具和关系人实施监控等方式。
2、犯罪嫌疑人不确定,身份也不确定的情形。这是指案发后,只查明有犯罪后果,但未查明实施案件的犯罪人,当然,其真实、具体的身份也不为侦查机关掌握的情形,较为典型的是通过伪造信用卡异地取款的诈骗方式。对这种情形的犯罪嫌疑人实施缉捕,除了可以运用传统的刑事办案中“以案找人”的一些手段,重点应当采用的侦查措施还有:第一,尽可能地从嫌犯留下的线索中刻画嫌疑人的特征,如电话联络中反应出的口音等;第二,收集有关情报、资料考虑是否可以并案处理,如发布协查通告、对重点人口建立的一些信息库资料进行比对;第三,充分运用科技手段的帮助。
3、犯罪嫌疑人确定、身份不确定的情形。这是指案发后,已经有明显的犯罪嫌疑人,但是嫌犯其真实、具体的身份尚不为我侦查机关掌握,主要发生在犯罪分子使用他人身份、虚构身份骗领信用卡进行诈骗的案件。重点应当采取的缉捕措施有分析通讯联络信息、和追踪赃款、赃款流向、秘密侦查等方式。
四、应当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
办理信用卡诈骗案件还应当建立、完善以下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侦查能力,减少侦查办案的被动应付,1、协作机制
办理信用卡诈骗案件,应当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各地公安机关协同作战;要积极探索多种渠道,保障协作的有效、高效的开展。除常用的协查通报、通缉、例会外,还应当建立协作区域、组织并案会议、疑难案件“会诊”等多种形式。此外,针对信用卡诈骗案件的特点,还应当注重建立、完善同金融机构、商业机构之间的协作,这种协作不仅为办案寻找有效的查证途径,也为发现犯罪苗头、防患于未然、进而控制该类犯罪找到了有效的途径。以发现案件线索为例,在实践中,由公安机关主动发现案件线索的,所占比例甚小,大量的线索来自于金融、商业管理机关的移送,可以通过建立信息联络员、定期召开双方联席会议、联合工作机构等方式增加主动性,扩大案件来源渠道,更加有效地打击犯罪。
2、信息基础建设
犯罪与刑罚的联系越紧密,刑罚的效果越好,加强信息基础工作的建设,通过平时建立的大量的、完备的信息、情报、资料,可以使案发后的侦破工作更为主动、及时,打击犯罪的效果更为突出。上海侦办的利用手机短信实施信用卡诈骗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操福建口音,其体貌特征、姓名、身份等均不知晓,但是由于福建地区对于信息基础工作的重视,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用卡诈骗犯罪嫌疑人员档案,将历年来本地公安机关和外省市公安机关处理过的涉及假信用卡犯罪的嫌疑人,制成了花名册,整整有一千多人,将这些资料进行比对,是侦破该案的关键环节。
3、同境外、国外警方合作的办案机制
针对信用卡诈骗案件的涉外趋势增加的特点,在这类案件的办理中,应当积极开展同境外、国外警方联手办案,上述广东省公安机关2001年在珠海成功侦破“JK1号”特大信用卡诈骗案,在国内外取得了很多赞誉,案件的侦破与港澳警方大力协作配合是分不开的.当前,对于涉外案件的办理尽管也在积极探索有效渠道,但尚未能建立长效机制,使彼此联系随意性很大,方式比较简单,交流渠道狭窄,对于涉外案件的办理极为不利,如沪、港、澳警方联手侦破“828”信用卡诈骗案中,由于没有建立一个固定的机制和配备专门的人员,有时会出现彼此信息沟通上的空白,联系内容衔接上的差异,造成战机耽误。差一点让犯罪嫌疑人杨祥雄逃脱。在建立涉外案件协作机制中,既要维护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同时也要有灵活的处理方式,适当考虑国际惯例。
4、增强侦查工作的科技化、现代化
以物质和能量为主的粗放型警务模式已发展到了最大的极限,光靠物质和能量数量的增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信用卡诈骗案件侦查工作应当增大科技含量,注入现代化的支持。目前,全球定位系统(GPS)、面像识别技术、警务通等科技产品已经在各地投入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明显提高了案件侦查效率和工作质量。如苏州市公安局金阊分局在使用公安无线移动警务通之后,巡逻民警日常盘查可以直接和网上在逃人员进行比对,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运用,民警可以在两分钟之内赶到现场,大大提高了公安民警快速反映和控制社会面的能力。1999年的“网上追逃”,也是将高科技引入侦查破案工作的一次极为成功的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科技含量,走“科技强警”之路,必将给案件侦查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注释」
刘华:《信用卡犯罪中若干疑难问题探讨》[J]载《法学》1996年第9期。
案例参见王寿芝:《诈骗奇案发生在千里之外》[N]http://www.xiexiebang.com
参见张翼华、梁瑞国、夏晓露《粤破获特大伪造信用卡案》[N],载人民网2002年4月4日
(上海)刑侦总队三支队《沪、港、澳三地警方联手侦破“828”跨境信用卡诈骗案纪实》[J],载《东方刑侦》2003年第2期第33页
参见罗宗仁 甘敬《浅谈新时期下公安工作的导向》[J],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
第五篇:论逮捕后案件的引导侦查取证
文章标题:论逮捕后案件的引导侦查取证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1款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法庭审判所必需的证据材料”由此可见,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在批准逮捕后,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制作《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材料意见书》,督促侦查机关按照提起公诉的要求,提供有关证据,这也是人民检察院侦查
监督部门对侦查机关进行引导侦查取证的方式之一,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批准逮捕案件的继续引导侦查取证。
1、批准逮捕案件的继续引导侦查取证的概念
批准逮捕案件继续引导侦查取证,是指侦查监督部门在审查刑事案件过程中,以庭审中符合有效举证、质证要求为标准,引导侦查机关获取法庭审判所必需的证据材料而依法开展的规范性工作
2、特征
案件批准逮捕之后,侦查监督部门通过制作《提供法庭宙判所需证据材料意见书》的方式对侦查机关的取证工作进行引导具有如下特征:(1)引导性。由于案件在批捕阶段的证据要求是有证据证明的犯罪事实,但低于起诉的证据要求,为了保证案件在批捕之后,侦查机关继续收集、补充、固定和保全有关证据,从而促使案件顺利进人移送起诉乃至以后的法院审理阶段,并保证批捕强制措施的有效性,侦查监督部门在案件批捕之后,制作《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材料意见书》,是对侦查机关继续取证工作的一种引导,因为其是以意见书的形式作出,故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这是引导性特征的重要体现。(2)合法性和针对性。合法性是指引导侦查机关收集的提供法庭审判所需的证据必须符合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各种要件,不仅具有合法的诉讼证明力,而且也是要具有能够被法庭采纳的可采信性。提供法庭所必需的证据材料始终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提供法庭所必需的证据的主体必须合法;二是收集提供该证据的程序和方式必须合法。针对性,是指这一阶段的引导侦查取证以及《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材料意见书》的制作一定要针对法庭的审判阶段对证据的要求。(3)阶段性这种阶段的引导侦查取证,只能在作出批准逮捕决定之后,才可以向侦查机关提出“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要求,而不能在作出批准逮捕决定之前向侦查机关提出。
3、批准逮捕案件继续引导侦查取证的意义
批准逮捕案件继续引导侦查取证的目的在于引导侦查机关在侦查案件收集证据时,必须按照法庭审判对证据的要求采集,最终保证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有力地打击各类犯罪,惩治犯罪分子,因此其意义重大。
(1)要求侦查机关提供法庭审判证据,是侦查监督部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具体体现。我国宪法第129条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条都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是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也是检察机关依法享有的法律监督职权。侦查监督部门在审查案件过程中向侦查机关要求提供法庭审判证据是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能,也是侦查监督部门实施法律监督的具体体现。这一举措能够保障侦查机关合法进行侦查活动以及证据的收集工作。
(2)进一步引导侦查机关侦查取证,有利于实现刑事侦查目的。侦查监督部门要求侦查机关提供法庭审判证据,除了具有履行其法律监督职能作用之外,其更直接的意义在于通过要求侦查机关提供法庭审判所需的必要证据,可以进一步引导侦查机关的侦查思路,调整查证、取证的侦查方向,使所采集的证据更为规范,符合庭审的证据要求,最终实现刑事侦查的目的,完成刑事诉讼的任务。
(3)体现了为公诉服务的思想,有利于公诉目标的实现。侦查监督部门要求侦查机关在批准逮捕的同时,制作《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材料意见书》,要求侦查机关提供法庭审判所必需的证据材料,一方面是其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体现;另一方面,通过规范、提高侦查人员查证、取证的意识,保证案件在批捕以后,侦查机关能够按照庭审的证据要求继续侦查,补充、完善有关证据,减少案件因达不到起诉标准而不诉或撤案的情况发生,保证案件的起诉工作的顺利进行,并提高起诉工作的效率。侦查监督部门在案件批捕之后进行的引导侦查取证工作可以为接下来的公诉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是实现公诉目标的重要前提,同时体现了法律监督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4、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的基本要求
(1)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要做到合法、及时。所谓合法是指证据的法律性。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与案件相关联的事实。但证据本身又要求真实可靠。因此,法律规定证据由司法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形式和程序进行收集、固定、保全和审查认定,对非法证据要予以排除。这就是证据的合法性。
所谓及时是指侦查机关接到报案后,应当及时赶赴现场,及时进行勘验、检查,掌握案情,获取尽可能多的证据材料。这是由侦查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如果侦查人员行动迟缓,丧失时机,犯罪分子可能毁灭、隐藏、转移罪
证;现场可能遭到破坏;犯罪痕迹可能变形、变质或者消失;受害人可能死亡等等,这样会给收集证据带来很大困难,有时可能因某些证据的灭失或破坏而使整个案件实施难以认定,造成疑案。因此,迅速及时是收集证据的基本要求,是发现、取得、保全证据材料的关键。
提供法庭审判所需的证据的收集,应当做到合法性与及时性的统一。只有做到合法性与及时
性的有机结合。其收集的证据才符合刑事诉讼的基本要求二如果不能做到二者的统一,必然会影响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甚至会承担败诉的风险
(2)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要做到关联与排他相结合。所谓关联是指作为证据的事实,必须与案件事实具有客观的某种联系作为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不是一切客观存在的事实都能作为证据,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客观事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所谓排他是指各个证据所能证明的问题,必须是互相一致的,不能是互相矛盾,必须是排除其他的可能性。如果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性,就应当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查明情况,否则就不能作出证明的结论。
(3)提供法庭审判证据要做到全面、客观和准确。提供法庭审判的证据要求做到全面、细致。侦查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只有全面收集能够反映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证据,才能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对案件事实得出全面、完整的结论。由于刑事案件的复杂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未经充分证据最终证明有罪之前,都存在有罪与无罪两种可能性。刑事诉讼法第43条要求侦查机关人员在收集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罪重证据的同时,也要注意收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只有全面收集证据,并将收集到的正反两方面的证据认真加以比较鉴别,合理地排除矛盾,才能准确地认定案件事实、正确解决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还要做到客观性与准确性的统一。首先,要做到客观性。所谓客观是指证据的存在形式,它所反映的事实内容以及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任何犯罪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下进行,都要引起周围环境的变化或者留下某种痕迹。这些都是客观存在并能据以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侦查机关在进行侦查活动时,就是要发现和收集这些客观存在的证据,并据此查明事实真相,作为定案的根据。其次,要做到准确性。所谓准确,是指凡是作为定案根据的每一个证据都必须查证属实,准确无误,并且在数量上足以得出关于犯罪事实的正确结论。这是因为只有具备证据白勺准确性,才能正确地再现案件事实而证据的准确性是以证据的确实充分为前提,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据以定案的每一个证据都己查证核实;②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必须有客观的必然联系;③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矛盾已被合理排除;④构成案件事实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都必须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并且得出的结论是惟一的。
《论逮捕后案件的引导侦查取证》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论逮捕后案件的引导侦查取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