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积极推进中国债券市场发展
——苏宁副行长在首届中国债券市场论坛上的演讲
(2005年6月26日)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参加“中国债券市场论坛”。中国债券市场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特别是近8年多来作为中国债券市场主体的场外债券市场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债券市场成为宏观金融调控的重要平台。随着金融企业改革的推进和金融功能的不断深化,债券
市场必将在金融企业改革、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下面我想简单回顾人民银行近年来推动债券市场发展所做的工作,分析债券市场发展面临的形势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一、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情况
自199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以来,人民银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始终坚持市场化和规范化原则,按照债券场外市场的模式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稳定有序地发展。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迅速发展,已成为面向所有机构投资者的债券场外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去年以来,人民银行以推动市场产品创新为重点,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规范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金融产品创新和制度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债券发行量继续增长。2004年初至2005年3月末,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债券35617亿元,比2003年末增加15357亿元。截至2005年3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存量达到52143亿元,比2003年末增加18592亿元,增长35.65%。从2004年初至2005年3月末,市场总成交量为15.4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主体快速增长,类型日益多样化,截止2005年3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市场参与者5596家,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保险机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类型的机构,比2003年末增加1613家。
二是产品创新取得了较大突破。一年多来,人民银行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扩大发行主体范围,拓宽融资渠道。包括:批准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有力支持国务院批准的试点银行股份制改革方案实施;推出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扩大券商融资渠道;推动国际开发机构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促进债券市场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近期,我们还推出了企业短期融资券,在企业直接融资领域迈出了重要的步伐。随着发债主体的扩大,债券品种和信用层次也逐渐丰富。积极探索并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为推动银行业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发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促进金融创新。在市场发行方面,批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促进了其资金来源的市场化,推出具有新基准利率的浮动利率债券,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投资工具;在市场交易方面,我们批准铁路建设债券等部分企业债券进入银行间市场交易流通,扩大了市场覆盖范围;推出债券买断式回购业务,为债券借贷和远期交易等利率衍生品的推出创造了市场条件。
三是市场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人民银行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市场建设,培育与发展合格机构投资者,进一步完善了市场基础设施和各项法规制度建设。包括:积极推动货币市场基金发展,人民银行与证监会联合制订并发布了《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支持基金管理公司开办货币市场基金业务,目前已经设立12只货币市场基金。推动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基金业务以及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起草并发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该项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解决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过低、机构投资人发展滞后等深层次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推进商业银行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在双边报价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除商业银行外,首次引进2家证券公司为做市商,目前做市商数量达15家,做市商制度得到进一步改进。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建设。在人民银行指导下,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对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中央债券综合系统“三期”顺利上线,完成了簿记系统与支付系统联通,银行间债券市场初步实现了先进的券款对付(DVP)交易结算方式。为适应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交易工具不断出现的需要,我们加强了金融市场的法规建设。比如,为规范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流通管理,发布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流通审核规则》;为解决买断式回购业务的法律适用问题,制订了《债券买断式回购业务管理规定》,等等。
二、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将债券市场的发展提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银行间债券市场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将在金融结构调整、金融宏观调控
以及金融企业改革等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改善金融结构对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提出了迫切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金融运行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金融结构中间接融资比例过高,直接融资比例过低,银行贷款占全社会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例始终维持在80以上,居民个人金融资产中银
行储蓄比例高达70。这种不合理的金融结构不仅蕴涵着较大的金融风险,而且严重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改善融资结构已经成为金融界的共识。要改变当前的融资结构,关键是要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使企业能够通过市场直接融资,使投资者能够通过市场直接投资。在推动股票市场稳步发展的同时,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为改变上述不合理金融结构的重要途径。因此,改善融资结构的迫切需要,为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和传导机制对加快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宏观调控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需要一个功能完备、运行顺畅的金融市场。近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迅速发展,为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以及宏观经济的自主调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进一步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和传导机制的需要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继续拓展,特别是目前市场的交易品种、交易工具还不够丰富,市场的流动性还比较低,迫切需要加强市场建设、丰富市场产品和完善市场功能,才能更好地保证金融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和传导。这是新形势下金融调控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提出的新任务,也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的新机遇。
第三,金融企业改革对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企业改革速度的加快,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银行间债券市场不仅应为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提供投资的便利,还应提供主动负债的工具、灵活调整资产的手段以及补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渠道。银行间债券市场还要为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提供更多的手段、更丰富的工具,为金融企业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使金融企业能够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和手段,完成自身经营机制的转换,真正成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经济金融主体。
三、加快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基本思路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金融市场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我们需要遵循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依靠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金融产品创新作为突破口,深化改革,鼓励创新,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力度、发展速度和市场承受程度的有机统一,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基础性建设,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
一是以金融产品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渠道。为了满足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需求,为市场成员提供进行主动负债工具和避险工具,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尽快推出金融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以公司信用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并根据市场条件逐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
——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一般性金融债券发行。在继续做好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推动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一般性金融债券,提供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的工具,改善其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状况。
——继续推动资产支持证券尽快发行。做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抓紧进行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前期准备,指导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细化资产支持证券(A)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的试点方案,保证资产支持证券尽快推出。
——推动国际开发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根据已经公布的《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做好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与交易流通管理工作。
——大力发展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在出台《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和首批企业短期融资券成功上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规范发展,逐步改变企业过度依赖商业银行供给流动资金贷款的局面。
——积极推动企业债券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流通。加大宣传和正面引导,促进企业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面向机构投资者招标发行,推动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逐步推出金融衍生产品。为提高市场流动性,为市场投资者提供避险工具,要根据市场发展逐步推出债券远期和借贷业务,确定债券远期产品和借贷业务的运行模式和制度框架;修改相应法规办法,为两种产品的出台提供法律依据。
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合格机构投资者。积极推动货币市场基金和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工作,目前《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出台,《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也已公布,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试点工作,争取尽早由试点商业银行正式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发行基金。同时,为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力度,我们还将逐步允许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如亚洲债券基金(ABF)等,直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
三是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保证各类新型金融产品的顺利推出,需要大力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技术环境。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主要规章制度。在已有各项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着手做好《银行间债券市场管理条例》的起草工作,具体细化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责,明确债券发行和交易的重要原则。要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与实施券款对付(DVP)相关的规则、协议和系统开发工作,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实现券款对付(DVP)的路径进行研究,并做好相关制度安排;协调簿记系统和交易系统连接所涉及的数据交换、数据共享等问题,推动簿记系统与交易系统的尽快连接;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信息管理。要进一步改进做市商制度,加大对做市商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形成以做市商为核心,经纪商和金融机构为主体,众多非金融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的完善的银行间市场运行架构。
我相信,在中国债券市场参与各方的积极努力下,在关心中国债券发展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债券市场一定能够快速、健康发展。
谢谢大家!
第二篇: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展望
英语学院 张依依 2008220154 债券市场是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是一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统一、成熟的债券市场可以为全社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提供低风险的投融资工具;债券的收益率曲线是社会经济中一切金融商品收益水平的基准,因此债券市场也是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统一、成熟的债券市场构成了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基础。
中国债券市场有诸多特点。债券发行期数和规模增长迅猛,地方企业发债数量增加较快。增信方式进一步多元化,应收账款质押及组合增信方式被广泛应用。企业债券发行期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五年期成为主力品种。直接债务融资规模增长迅速,与间接融资规模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2009和2010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又一个里程碑,企业融资结构开始发生质的变化,总体上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
债券一级市场,从02年开始,债券发行规模大幅增加。伴随积极财政政策和低利率政策,为加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在03年4月开始发行央行票据,规模迅速增长。伴随商业银行股改,04年开始出现次级债券,补充资本金。05年,在央行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短期融资券,成长非常迅速。抵押贷款债券05年底推出,但发行规模有限,流动性较弱,06年出现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MBS银行参与不积极。企业债发行出现加速势头。债券二级市场,96年至03年8月份,伴随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持续的低利率环境,债券市场走出了持续的牛市行情。03年8月下旬至04年4月,市场终结牛市行情,出现下跌。04年4月下旬至04年11月,受一系列宏观调控影响,出现短时最大跌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历史性高点,市场开始逐渐恢复。04年底至05年10月,受惠于经济回落和商业银行股改,市场再次走强。05年10月至2007年3月,人民币稳步升值,流动性过剩成为常态,债券市场资金充裕,市场波动幅度减少,收益率曲线平坦化。2007年4月至今,经济再度趋于过热,通胀压力加大,加息周期预期强化,市场下跌,收益率曲线先陡峭化,而近期平坦化。
总体来说,1988年,财政部在全国61个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的试点。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开始接受实物债券的托管,并在交易所开户后进行记账式债券交易,形成了场内和场外交易并存的市场格局。1994年以后,机构以代保管单的形式超发和卖空国库券的现象相当普遍,市场风险巨大。同年,交易所开辟了国债期货交易。1995年,以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国债回购市场因虚假的国债抵押泛滥而被关闭。同年5月,国债期货“3•27”事件爆发,国债期货市场关闭。1995年8月,国家正式停止一切场外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变成了中国惟一合法的债券市场。1996年,记账式国债开始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大量发行。随着债券回购交易的展开,初步形成了交易所债券市场体系。1997年,商业银行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债券市场。同年,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基础上建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国债券市场就此形成两市分立的状态。1998年5月,人民银行债券公开市场业务恢复,以买进债券和逆回购投放基础货币,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促进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活跃。1998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通过银行间债券发行系统,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首次市场化发行了金融债券。1998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保险公司入市;1999年初,325家城乡信用社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1999年9月,部分证券公司和全部的证券投资基金开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2000年9月,人民银行再度批准财务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2002年10月,央行允许非金融机构法人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2005年,银行间市场推出短期融资券品种。截至2006年末,有210家企业共发行短期融资券4336.6亿元,余额2667.1亿元。2007年3月初,企业年金基金获准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用国债进行投资是政府有计划的配置闲置资源,是在内需不足和出口乏力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支持国家保持较高水平的投资,筹集建设资金,扩大建设规模,并使经济结构的调整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国债发行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调整结构、调节货币流通、影响外汇收支、促进供求平衡的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国债提供的信用工具,在启动投资的同时,提供了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理想的工具,进一步推动了证券与金融市场的改革,国债所发挥的作用对宏观经济的全面平衡和稳定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的发展,我国的国债市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发行规模迅速增大。其次是发行种类较多。第三,国债发行方式越来越合理 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原来我国国债的发行基本上是依靠行政摊派的办法完成的。组织国债发行的承购包销,这标志着国债一级市场初步建立起来。自1999年第九期记账式国债开始,中国的国债市场发行基本上采用招标机制。第四,国债交易市场活跃,交易手段灵活。我国债券交易市场包括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这两个市场的交易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第五,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得以开展。第六,交易机制更加完善,市场交易主体扩大,参与者增多。
尽管我国的债券市场得到稳定的发展,但我国的企业债券仍有很多漏洞。制约我国企业国债市场发展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管理层应确保国债发行的需要。1992 年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使国债市场受到了冲击,国债的发行不畅,迫使国务院于1993 年专门规定,国债发行完毕之前,其他债券一律不得发行,并且公司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国债利率;从那时起,企业债券的发行就处于国家计委的严格控制之下。而且,随着每年国债发行规模的逐步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一直没有得到一个较大的发展。管理层对债券发行额度的管制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债券的发行。其次,管制过严,限制了企业债券发行。这些条条框框严格地限制了企业债券的发行,虽然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为了控制企业债券的投资风险,通过提高发债企业的规模和盈利水平来减少发债企业的违约行为,但这些严格的限制条件也许起的却是因噎废食的作用。第三,企业没有通过债券融资的动力。比如,2000 年美国证券市场上有199 家公司通过发行股票融资,而有1592家公司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但在我国,发行企业债券的多为国有企业,当企业管理层考虑到通过债券融资就必须还本付息的硬约束,从而更倾向于选择没有偿债压力的股票融资,因为股权融资是一种无风险的永久性融资,即使企业不进行股利分红,投资者也无法要求其偿还本金,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配股和增发募集更多的资金。再加上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可能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的一个重要想法就是融到了资金就不想还。在这样一种思想支持下,很少有企业会希望通过债券融资。
对于企业债券的发展,不容置疑,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一是核准制的发行制度。从2001 年,股票发行已经实行了核准制。但目前企业债券的发行还在实施计划额度管理和严格的审批制,不过随着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出台,这一发行方式也许会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而且从管理层对发行制度改革的方向可以预期企业债券市场实行核准制发行也许为期不远。但是企业债券的发行和流通要想真正实现像美国OTC 市场和全国自动报价系统那样,尚需要一定的时日。不过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金融机构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公告,各类金融机构加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准入备案制,让我们看到了一点OTC 市场的雏形,一旦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可以参与到银行间债券市场,一般投资者又可以通过在这些中介金融机构的柜台进行场外委托,一个债券场外交易市场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就等着把越来越多的债券产品放进来,各种信用等级的企业债券就是其中一种。二是采用做市商制度。2000 年初人民银行推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首次提出了双边报价商的概念。至此,我国债券场外交易市场已实施了做市商制度,将来在柜台市场交易的企业债券肯定也不例外。但是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还没有实施做市商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债券场内交易的流动性,再加上交易所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太小,机构投资者很难进出,从而导致了企业债券的交投不活跃、换手率很低。但从趋势上看,交易所市场也会像银行间市场债券和柜台市场一样实施国际上通行的做市商制度。三是增加中介机构的责任。在我国随着企业债券发行制度的自由化,债券发行中介机构的责任将有所加大。四是发展债券评级制度。我国的证券评级始于80 年代,当时许多省市级人民银行在内部设立了评级委员会。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大约有40 多家。依照这些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程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银行系统的评级机构,另一类是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的评级机构。我国的评级业虽然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现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于评级市场需求不足、评级机构缺乏权威性、行政色彩太浓等。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的都是由拥有独立财产、承担无限责任、并完全靠出售自己的评级结果来赢利的信用评级机构独立进行的。应该说,评级的有效需求和发展取决于债券市场的发行规模,随着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评级业应该会有一个大的发展。而张维迎教授的观点应该说是道出了评级机构发展的实质:我国信用评级业一定是在有真正的需求时才能发展,如果只是满足一个审批程序的需求,那么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就成问题。五是严格区分企业债券和市政债券。比如以地方企业的名义发行地方企业债券,而实质上却仍是市政债券,资金的用途也是为了地方基础设施发展的需求。应该说市政债券与企业债券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企业债券是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而且资金的应用绝对是为了收益最大化或者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市政债券是以地方政府的信用为基础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带有一定福利性质的地方医院、学校等的发展,而且是以地方税收为担保的。这种地方政府以企业的名义发行企业债券的状况容易导致地方政府行为的企业化,推脱地方政府的责任。因此,应该在允许企业自由发债的同时,也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并把二者严格区分开来。
中国债券市场未来之路会很艰辛,理由有很多。它的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存在四大问题:第一个是总的规模过小,债券市场存量只有18万亿,相当于GDP的54%,远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也低于很多新兴市场。第二,品种结构不合理,我们80%是国债和金融债,公司债还有市政债其它产品比例非常之低。另外,市场严重分割,缺乏统一监管。在前台、后台等领域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市场效率低下。再就是,投资者结构存在严重根本性的缺陷,商业银行持有国债比例超过60%,金融债70%,短期融资债65%,中期票据95%,企业债券35%,严重偏离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方向,蕴含着非常高的系统风险。哪一天银行系统出问题了,不仅贷款市场面临着崩溃的危险,债券市场也同样如此。比较起来美国的公司债市场,其它债务市场规模远远超过国债。美国债券与股票发行的比较,债券融资比例非常之大,还有美国的持有人结构,商业银行2009年底持有债券的比例不到3%。
针对2011年的宏观经济和债券市场,债券市场的投资收益超越2010年是大概率事件,整体收益或将超过5%,同时表示债券市场真正的风险在于通缩到通胀、不加息到加息的过程,而通胀来临时其实是债券投资的好时段。
资深人士认为,明年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确定的,债券市场在这一轮紧缩的货币政策下肯定会进行调整,但调整幅度不确定;不过他希望这一轮债券的调整幅度能够更大一些,这样明年债券市场更好做一些。预计明年加息的次数大概在2-3次左右,上半年之前完成。2011年利率产品投资配置机会的出现取决于央行能否现在到明年二、三季度加两、三次息,在加息并且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下,债券市场是否会进行第二轮调整。他认为第一轮调整幅度比较大,但仍觉得不够,还要进行第二轮调整,如果经过第二轮调整到位,利率产品从配置型还是交易型角度说,投资价值就比较高了。今年债市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一是前三个季度,1-9月份债市走出小牛市,但在10月后的两个月债券指数急剧下跌,截止11月底今年债券指数整体下跌,前三个季度涨幅全无,2010年债券市场的整体收益大约在2-3%。2011年债券市场的投资收益超越2010年是大概率事件,整体收益或将超过5%,但在加息的过程中,债市的波动幅度也会较大。普遍观点认为通胀来临债券机会就不大,但实际上,通胀对于债券投资不是否定因素,债券市场真正的风险在于通缩到通胀、不加息到加息的过程,而通胀来临时其实是债券投资的好时段。过去十年中,2004、2007年债券的收益最好,当时都是高通胀环境,目前债券市场的风险主要在今年10、11月的这一轮政策转向的调整中,刚加息时是债券市场风险释放期,随后再加息过程是债券市场震荡期,最后一次加息前后是债券市场真正的牛市开始。
对于中国债券市场的展望,我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2011年通胀将呈前高后低的走势。关于未来通胀走势,主要是观察产出缺口和货币供应量超趋势的变化。明年通胀总体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全年CPI约为3.8%左右,通胀的高点将出现在明年第一季度末或第二季度初,季度高点可达5%左右。货币政策将渐趋稳健,预计明年加息2-3次。管理通胀预期仍将是2011年宏观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央行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思路重点则将着力流动性管理,同时特别强调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首先,2011年信贷规模将控制在6.5-7万亿左右,M2增速将控制在16.5%左右。其次,为了应对通胀,应该有2-3次加息,分别在2011年年初、2季度和3季度。2011年债券市场供略大于求,主要机构需求结构性调整。预计2011年央行将继续加强数量手段收紧流动性以管理通胀水平,公开市场操作将持续活跃。从机构需求看,主要机构需求将会结构化调整,商业银行和基金债券配置需求将有所回落;而伴随保费收入增加和收益率上行,保险公司债券投资需求将继续上升。利率产品明年短端上行风险较大,收益率曲线将继续平坦化。基于对2011年利率政策方面的判断,2011年利率产品短端上行风险较大,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尚有65-90BP的上行空间,1年期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将分别较09年末的收益率水平上行50-68BP和59-81BP;明年国债收益率曲线将继续平坦化,3-5年国债收益率上行幅度相对较小。
显然,债券市场的发展将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中心,我们以上海为例,经济实力较强、科技水平较高、智力资源丰富、城市开放度高,有基储有必要在低碳经济上率先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又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城市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本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低消耗、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注重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的创新突破。因此,我们要发展好上海的经济,从而更好的发展中国债券市场。第一,依托上海要素市场的优势,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市场。第二,依托上海服务经济的优势,创建服务经济的主导地位。上海是一个商务发达、商业活跃的现代化都市。2008年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无论从自身发展的周期看,还是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规律看,上海都将加快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也是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的优势所在。结合上海实际重点,借助世博会的品牌效应,发挥世博后续效应,注重相关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利用、推广和传播,第三,依托上海科技人才的优势,聚焦突破面向未来经济强国前进。技术创新是动力,技术进步对于发展经济起着关键作用。第四,依托上海经济中心功能的优势,引领可持续发展模式。作为我国经济科技实力较强、开放程度较大、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要率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服务经济,降低重化工比重,以制造业与信息化的融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我国向国际债券市场看齐的过程中,上海要进一步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引领国家在债券市场上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其中包括国债和企业债券等。
我认为只有一个地区的债券市场得到真正的复苏,才会给这个地区的经济带来改善,进而引导我国的债券市场,使之走上更稳定更正确的道路。
第三篇:日本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对于始终以间接金融发展为主线的日本来说,资本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了较为特殊的轨迹和脉络。债券市场是一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债券市场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债券市场,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并形成了其自有的特点,如资产担保证券市场发展不充分、证券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突出、证券市场的监管实施的是统一监管的模式,但显现出分业监管的特征以及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等。这些特征导致了日本债券市场发展不均衡、日本债券市场缺乏多层次的投资者等诸多的弊端。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目本债券市场的发展。而这些改革的措施同时也是中国债券市场急需借鉴和学习的。
(中经评论·北京)日本债券市场的突出发展是日本资本市场中的一大特色。日本资本市场是以债券市场为主的资本市场,截至2006年底,日本债券市场规模约为其股票市场规模的179%,其发达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但表面的发达隐含着的却是一个发展并不完善的债券市场,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例如,债券市场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丰富筹资主体的筹资渠道,另一方面,规模过大也会造成债务压力巨大的扭曲局面。对日本债券市场发展的研究与借鉴,对于债券市场并不发达的中国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有利于中国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一、日本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一)日本债券市场发展的历程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日本特有的资本市场体系中,债券市场扮演着更为突出的角色。日本债券市场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为了兴办民族工业,政府开始发行公债。但“二战”之后,公债市场萎缩,随后在1947年日本严格规定除特殊情况并经国库批准外,不准将公债作为国家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直到1964年,当时日本税收不足,财政赤字出现并扩大,为了充实资金,先后发行了公债和建设债券。随后,日本政府又发行了秩实录公债和金实录公债等。进入20世纪70年代,由于日元持续升值,加之石油危机波及日本,导致财政赤字进一步增加,日本政府发行了巨额国债,同时债券回购市场也不断壮大,债券二级市场趋于市场化。80年代后,日本的公司债券开始迅速发展,这一方面得益于日本的利率自由化,即由于对可转让定期存单、大额定期储蓄以及流动性存款等方面利率限制的降低,投资者基于投资收益考虑以及筹资者出于资本成本考虑共同扩大了债券市场的供求量,公司债券开始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监管部门监管政策的放松,日本政府逐渐放宽了对发行公司债券的担保要求,并最终废除了发行限额制度、公司债群托管制度,活跃了公司债券的发行市场。现在,日本的国债市场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债市场。通过近两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日本国家债券发行规模庞大,并且发行额度日益增加,远大于公司债券的发行额度,二者差异呈现扩大化趋势。日本统计局的数据资料显示,日本2010年第三季度前的GDP为1177897亿日元,而同期的国家债券和公司债券的发行总量达783164亿日元,约占GDP的66.48%,债券发行规模可见一斑。
(二)日本债券市场的特征
1.资产担保证券市场发展不充分。日本的债券品种包括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公司债、外国债、带新股认购权的公司债等,在品种较为丰富全面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其资产担保证券市场发展并不充分的特征。虽然近年来日本的资产担保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但是日本银行2011年1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主要的资产担保证券包括以信托资产形式持有的股票、以信托资产形式持有的指数化交易型开放式基金以及以信托资产形式持有的日本房地产投资,而这3种资产的数额分别为15053亿日元、142亿日元和22亿日元,3项总额仅占总资产1287105亿日元的1.18%。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日本资产担保证券市场缺乏完善的流通市场,无法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机制,从而制约了一级市场的发展。
2.证券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突出。证券公司作为债券市场重要的中介机构,在债券市场中扮演着承销商的角色。日本证券公司是在日本实施《证券交易法》后出现的,当时日本开始允许证券业从商业银行中分离出来。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日本证券公司也发展起来,在为国民经济发展筹集资金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开始逐步开放资本市场,日本的证券公司也跨出国门,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后,证券行业集中加剧,形成了以野村、大利、日兴、山一证券公司为主的证券市场,四大券商包揽了一级市场上约80%的承销业务,并且二级市场上的大宗买卖也多由他们代理,外国公司在日本发行证券的80%也由其承担,垄断地位十分突出。同时,日本券商实行固定费率,缺乏灵活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竞争。
3.证券市场的监管实施的是统一监管的模式,但显现出分业监管的特征。债券市场的监管机构是其组成要素中的重要一环,日本债券市场的监管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健全的过程。“二战”以前,日本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来监管债券市场的运行,进入1948年,大藏省(Ministry of Finance,MOF)成为了全面监管金融系统的监管机构。由证券局和1992年成立的证券和交易监视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Surveillance Commission,SESC)主要负责证券监管。1998年,日本政府将MOF中的银行局、证券局、金融检查部等监督委员会分离出来,组建了金融监督厅,行使对金融市场的统一监管职能,下设监督局,其中的证券部与相对独立的SESC共同行使对证券业的监管职责。同时,FSA与MOF、日本银行之间始终保持着分工协作的关系。总结来看,日本目前实行的是统一监管模式,但其中仍体现出明显的分业特征。这一方面是源于改革的继承性,即FSA中80%的人员都来自于原MOF,监管理念与经验仍然保留着分业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金融市场的客观需要,因为日本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仍停留在金融机构层面上,而不是金融品种层面上。
4.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债券市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20世纪60年代前,日本已经出现武士债券,债券市场初现国际化端倪。1971年制定的《外国证券业法律》开始允许外国证券公司在日本开设分公司。1985年,东京证交所接纳美林等外国券商在日本的分公司为正式会员。1998年,日本大幅度放宽了证券业的投资限制,国外投资者在日本拥有证券公司也从执照制变更为登记制,另外,国外证券机构在日本进行证券业务的专业限制也被取消。通过一系列开放的进程,外资在日本证券业和债券市场的比重得以大幅提高,这有利于日本证券业良性竞争局面的形成,也带动了日本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整体的发展。
二、日本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路径
(一)日本债券市场现存的问题
1.日本债券市场发展不均衡。这种不均衡首先表现在日本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份额的不均衡。由于日本依赖于间接融资的传统,日本间接融资在融资总额中始终保持着一个较高的份额,其规模甚至达到日本公司债券发行额度的100倍及以上,这种巨大的差异不仅反映了日本公司债券市场的弱小,也反映了日本在融资渠道选择上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导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发展的不均衡。
另外,不均衡还表现在国债规模与公司债券发行规模的不均衡。日本统计局2010年11月的月度统计资料显示,日本政府发行的国债中有50%为长期(10年及以上)公债,中期(2年到5年)公债次之,短期(1年及以内)公债仅占约5%左右。充分体现了日本政府坚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所带来的巨额财政赤字以及还本付息的压力,不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公司债券的发行规模过小,2009年、2010年日本公司债券的发行规模分别占日本国债发行规模的2.48%和0.1%,二者差距进一步扩大,成为了制约日本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个结构性问题。
2.日本证券公司和美国投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作为债券市场主要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存在的问题会较大程度地制约日本债券市场的发展。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日本的证券公司缺乏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垄断严重,灵活性差。这不仅表现在券商业务集中于野村、大和、日兴、山一4家证券公司,还表现在固定费率上。日本券商以手续费为主要收入,而在这方面业务能力较为突出、业务结构较为合理的美国投行,其盈利中只有极少部分来源于经纪业务。日本券商一直实行固定费率制,即按照代理买卖交易量的一定比率收取手续费,灵活性较差,而美国投资银行早就引入了竞争机制,实行协议佣金制,手续费收入份额呈递减趋势,一般不超过30%。日本的固定费率制度虽然稳定了日本证券公司与其客户的长期关系,但灵活性不足,市场机制不健全,难以与国际先进投行形成有效竞争。
此外,在投行业务结构方面,日本券商的传统投行业务仍以传统的经纪业务为主,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创新性业务所占份额较小。虽然自金融体系改革开始,日本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得以出现并发展,但由于流通市场的不健全,截止到2006年底,日本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规模仅为美国的1/7,亟待进一步的发展。
3.日本债券市场缺乏多层次的投资者。在日本债券市场的流通市场中,共同基金、寿险以及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占据了大部分的交易份额。如果这些机构投资者依据不同的风险取向进行投资,则其大额交易行为极易造成市场行情的波动,能够形成较为活跃的二级市场。但目前,机构投资者主要以高评级的债券作为投资对象,风险取向单一,成为了日本债券市场中二级市场并不活跃的主要原因。
(二)日本债券市场改革的路径
1.促进市场结构合理化。在日本金融市场体系中,虽然近年来直接金融份额有所提高,但与间接金融相比始终是出于弱势地位的。本文所研究的债券市场作为直接金融的表现形式之一,与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问接金融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例如,银行贷款只能作为公司的负债,但若发行可转换的公司债券则能够在必要的时候把债务转换为公司的权益,调整公司的资本结构等。因此,政府应大力鼓励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债券市场的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经济法制环境。
但这种鼓励又必须着重在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上,国债规模的持续扩大已经给日本政府造成了较重的财务负担,应适当控制其规模,转为发展国债市场之外的债券市场,借以拉动经济的发展。
2.完善债券市场中介的发展。债券市场想要迅速发展,离不开其中介机构的发展与完善。
完善的承销商能够对债券进行准确的定价,制定合理的承销策略,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体,从而顺利完成承销工作,促进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然而日本证券公司的垄断问题与业务结构问题却制约着其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反垄断的法制法规,控制券商的进一步并购与垄断;其次,各家证券公司应树立竞争意识,引入证券业务专业人才,角逐市场份额,扩大自身的竞争力;此外,证券公司还应将业务份额更多地集中在创新业务的发展上,力求在审慎的态度下发展创新业务,优化业务结构。
3.加大力度吸收债券市场中的个人投资者。一个完备、活跃的二级市场需要多层次投资者的共同参与,个人投资者相对机构投资者来说虽然资金量较小、市场力量较为有限,但由于其风险取向不同于机构投资者,因而在活跃二级市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吸收个人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也能够促进个人资产的增加与债券投资的增加相结合,从而鼓励个人投资者通过理性投资增加个人资产。
三、日本债券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1954年,新中国政府开始发行国债,标志着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开端。但中国国债市场发展较为缓慢,虽然在国债、企业债和金融债的基础上推出了可转换公司债券、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企业或券商发行的集合收益计划产品以及权证等新型证券,丰富了债券市场的交易品种,但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债券市场仍是发展不健全的,应该借鉴成熟市场的经验以充分发展自身。
(一)完善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与健全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对债券市场的监管体现出交叉过多、分工不明、监管缺位等特征。例如短期融资券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企业债由国家发改委监管,而上市公司债、可转债及可分离交易可转债则由中国证监会监管。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债券市场的体制性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因此,中国可以借鉴日本在债券市场的监管上所采取的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模式,并且逐步完善法律法规,确保债券市场的顺利运行与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全面保护。
(二)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完善债券市场结构
截至2007年底,中国债券市场规模约占中国股票市场规模的27%,约占GDP的35.3%,而截至2006年底,日本的这两个比值分别为179%和201%。虽然日本是一个债券市场十分发达的国家,但超过6倍的差距仍然强有力地说明中国债券市场总体规模过小,发展程度过低的现实。更为突出的是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发行规模与日本相比相差20倍以上,以中国2007年数据来看,公司债券市场规模与GDP的比值为1.5%,而日本2006年的数据则为38.2%,同时2007年底中国债券市场53.3%为国债,37%为金融债,仅有约5.2%为企业债,0.05%为上市公司债。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尤其注重国债与公司债协调发展对我国债券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三)增强中国债券市场中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
中国债券市场主要通过3种途径进行交易流通,即交易所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柜台交易市场,其中银行柜台交易市场主要面对个人投资者和中小企业。在中国债券市
场的交易额中,约有60%来自银行间市场,35%以上来自交易所市场,仅有不到5%的份额来自银行柜台市场。也就是说,中国债券市场的二级市场基本上为机构投资者所垄断,个体投资者参与极少。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债券市场缺乏机制健全的流通市场,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债券的交易成本较高。例如,中国2004年国债市场流动性成本约为6.3,而日本这一指标则只为0.5。较高的交易成本会迫使一部分理性投资者选择其他投资工具,债券市场流通性较差。因此,降低中国债券交易成本,同时鼓励个体投资者进入债券投资领域有利于中国债券市场的活跃。
(四)促进中国证券公司的全面发展
2006年日本的证券行业HHI指数为2069,同年美国这一指数为1761,而中国2007年的数据则为252,仅相当于日本的12%,充分体现出了中国证券行业过低的集中度,整个证券行业处于高度分散状态,整体规模偏小。要注意的是,虽然日本证券行业集中度非常高,但中国应把证券行业集中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避免垄断的形成与扩大。另外,中国证券公司也要向世界优秀投行借鉴业务创新经验,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渐进地进行业务创新,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摆脱依靠经纪业务收入的被动局面,力求为自身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五)加快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步伐
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处于起步阶段。2002年12月中国开始实施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QFII的投资范围包括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A股股票、国债、可转换债券、企业债券及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其他金融工具。截至2010年10月,已经有103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2006年5月,中国开始实施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目前中国有关债券市场的国际开放基本上是基于QFII和QDII制度的,开放程度较低,各种规制性限制较多,限制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因此,中国相关监管部门应渐进地放松监管,在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冲击降至最小化的前提下,更多地引进国外金融机构,并鼓励中国金融机构树立国际化观念,在良性竞争中,促进中国债券市场和整个证券业的发展。
第四篇:积极实施项目 推进茶业发展
积极实施项目 推进茶业发展
(贵定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管理办公室)
根据上级领导的安排,现将我县2008年以来茶产业发展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关于实施茶产业项目的情况(2008年6月—2011年6月)三年来,我县抓住全省加快茶产业发展机遇,利用中央财政现代农业(茶产业)资金和省级茶产业项目资金,为全面发展好茶产业,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茶园建设。我县围绕云雾、铁厂等重点乡镇抓好茶园建设,三年来,新建茶园面积增长率都保持100%左右,三年共计完成新建3.95万亩茶园,截止11年6月底,我县茶园总面积8.6万亩,总产值达21375万元。与08年同期相比,增长率为218%和140%。
二是抓选育繁育。我县始终坚持采取自育自栽、自繁自供的办法,大力推广本地优良品种—鸟王茶树群体种。三年共建鸟王群体种苗无性系繁育基地16个,总面积1370亩。此外,在铁厂乡林场建83亩鸟王种单株选育场一个,做母树保护和品比试验。
三是抓综合标准。我县于2009年12月制定了《贵定云雾贡茶综合标准体系》,并经省级评审、州质监局发布、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四是抓资金整合。我县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整合办法》。据统计,三年来,我县共整合资金2.38亿元,其中2008年,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1708.42万元,县级财政资金325.9万元,社会自筹投资金2234万元;2009年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1595.72万元,县级财政资金946.87万元,社会自筹投入资金5978.8万元;2010年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4881.13万元,县级财政资金300万元,社会自筹投入资金5051万元。这些资金的注入,有力地推动了我县茶产业的发展。
五是抓管理推进。我县始终坚持以统一标准模式来加快茶产业区域化、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专业化、无害化、机械化、市场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六是抓品牌建设。为充分发挥“中国苗岭贡茶之乡”的品牌作用,推动我县贡茶产业快速发展,组织茶农、茶企、茶商通过学习考察、参评参展、推介促销等方式在2010年,贵定云雾贡茶就获 “贵州五大名茶”等12项殊荣。2011年获“贵州最美茶乡”,此外,通过编制贵定云雾贡茶茶书和资料,利用各种途径,增加贵定云雾贡茶知名度和美誉度。
七是抓强化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和有针对性举办各类培训。提高培训人员综合素质,促进了茶产业健康发展。
八是抓发展模式探索。三年来,通过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和茶叶农民合作社的合作方式,我县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共有规模企业27家,茶农4000余户,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县内外茶楼、茶店42个,年销售额达1.2亿元以上。
九是抓招商引资。到目前为止,成功引进贵州省经典云雾茶业有限公司、贵州省天地全合有限公司、贵州省茶技术茶文化中等专业学校等一批企业和学校落地贵定发展“贵定云雾贡茶”产业。
二、项目实施的主要作法
一是加强领导。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成立了由有关部门负责人的组织领导机构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茶苗采购验收领导小组。同时调整充实了茶办班子建设和茶业技术干部队伍力量。
二是抓政策制定。在《中共贵定县委、贵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各年分别出台了《贵定县中央财
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茶产业)项目实施方案》、《贵定县茶产业发展工作意见》。并制定了《贵定县茶产业发展工作绩效考评实施意见》、《贵定县关于加快茶产业项目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贵定县关于兑现茶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关于贵定云雾贡茶公用品牌使用准则(试行)》和有关专题会议纪要共20多个规范性文件。为切实有效抓好项目资金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分别制定了《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备查制度》、《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报帐制度》及《茶苗采购管理办法》、《贷款贴息暂行办法》等十多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有效地确保了资金的使用安全,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是抓激励机制。我县将茶产业列为一项重点工作,由县四家班子领导牵头抓落实,对乡镇实行茶产业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和绩效考评,并签订任务书,对茶农开发一亩非耕地种茶奖励300元作为开挖茶地补助,实行无偿发放茶苗,购机补贴,贷款财政贴息。对茶评获奖,获得认证和开贡茶专卖店、直销店(柜)的给予1-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鼓励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在规划区内新建茶园、加工茶产品、开发茶业市场、参与领办或兴办茶企业等。
三、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茶农茶园管理不到位;鸟王茶的选育繁殖工作缓慢;茶园及茶业规划区域基础投入不到位、茶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太差;品种宣传、打造及贡茶文化氛围不浓;贡茶标准化、市场化、机械化、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科技兴农的投入、研发及成果转化等问题有待研究解决等等。
四、今后打算
1、调整我县茶产业发展实施规划。按《贵定县茶产业发展规划》,我县在2020年完成茶园种植面积25万亩,其中计划到2012年末,全
县茶园面积达12万亩以上,亩产值达到4000元,茶叶总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到2020年,全县茶叶面积达25万亩,亩产值达5000元,茶叶总产值达到12.5亿元。现在按照州委、州政府要求,2012年至2014年提前完成新建茶园16.5万亩的任务,实现25万亩的规划目标。具体安排如下:2012年新建茶园3.5万亩,2013年新建茶园6.5万亩,2014年新建茶园6.5万亩,三年累计完成16.5万亩。
2、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以“都惠路”、“两高”公路茶产业示范带为重点要求,在猴场堡、昌明、铁厂、云雾等9个重点乡镇,组织好,实施好2011年3.5万亩的新建茶园建设任务,确保于2012年4月底完成任务。
第五篇:科学规划,创新机制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发展
科学规划,创新机制 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发展
巴林左旗石棚沟林场
巴林左旗石棚沟林场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余脉,以辖区内深谷峭壁上一座天然石洞得名。林场现有职工255人,其中在职职工155人。林场地理成东北西南走向,辖区蔓延100多公里,总经营面积89.1万亩,森林覆被率77.1%,活立木总蓄积量105万立方米。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51.2万亩,人工林4.5万亩,宜林地18.5万亩。石棚沟林场是国有次生林经营管护林场,天然次生林以黑桦、白桦、山杨为主,伴有小面积的天然落叶松。椴树,五角枫,大果榆等树种夹杂其间。人工林有杨树、樟子松,油松和落叶松。林场辖区有十余座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巴林左旗海拔最高的白音罕山(海拔1774米)就在林场辖区。林场辖区内的主要河流有四条,乌尔吉沐沦河的干流干吱嘎河就孕育在林场的高山密林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滋养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根据内蒙古大学科学考察队考察报告,林场辖区的野生木、草本植物有300多种,其中苍术、防风、黄芩等天然药材品种是我国中草药中少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资源。多样丰富的植物资源,给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理想的场所。野生动物主要有马鹿、袍子、野猪、猞猁、兔狲、青羊、盘羊等。
上世纪90年代,由于过度放牧,管理不规范,导致了森林覆盖率下降,林木质量较差,植被覆盖度低。为改变这种状况,石棚沟林
场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几年来共争取退耕还林1.065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6.7万亩,人工造林0.45万亩,公益林补植1.2万亩。自2001年区划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以来,三次划定生态公益林面积70万亩,其中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52万亩。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更好地取得生态保护成效,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林场在巴林左旗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发展”这个中心,服务生态保护大局,科学统筹规划,创新工作思路,通过项目拉动,机制推动等措施促进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分类经营为管理模式,深入推进林地建设
按照《赤峰市国有林场创新经营机制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统筹部署林区相关工作,制定了《石棚沟林场分类经营实施方案》。一是科学划分林区为“四大区块”即: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区、商品林木材生产区、低产低效林改造区和宜林地造林区。其目的是养护和经营并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行,高效发挥林场经济和生态作用。二是实行“一包、二保、三防、四加强”措施,保障“四大块区”正常经营,确保林业正常发展。“一包”即是宜林地通过承包的形式搞绿化。“二保”即是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珍稀动物。“三防”即是防火、防病虫害、防盗。“四加强”即是加强中幼林抚育力度,加强低产低效林改造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二、以生态建设为工作重心,加快林业全面发展
今年林场成立了“石棚沟林场森茂营林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设
有由30人组成的造林施工队伍,其中:林业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6人,技术工人20人。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确保生态建设成效,促进林区林业相关产业全面发展。一是加大造林面积。林场以公司运营的方式共完成人工造林3000亩,基础设施建设针叶树育苗苗圃100亩,中幼林抚育10000亩,封山育林工程9000亩,植被恢复造林1900亩,补植补播2000亩。同时结合实际,调整工作思路,加大与周边毗邻乡镇合作力度,共同造林1000亩。二是搞活林业经营方式。确保生态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调动林场工人的积极性,也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取得了双赢的局面。以林业经济为主线,带动种苗种植业和马鹿养殖业迅速发展,完成生态保护任务的同时,加大林场所辖的鹿场建设力度,优化马鹿饲养方法,提升鹿产品质量,提高了林场职工的收入水平。
三、以生态保护为工作核心,切实促进林业持续发展
石棚沟林场是巴林左旗的一道生态屏障,其生物多样性和西辽河的上水源地位使其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意义。这就决定了林区生态保护成为林场工作的工作核心,工作着力点是确保林地生态平衡。石棚沟林场认清了工作形势,找准工作定位,确定好工作目标。围绕生态保护,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一是自国家重点公益林启动后,林场于2005年组建了专职护林队伍,专业扑火队伍及防火、公益林管理及森防等办公室,确保遇到险情能够快速做出处理方式,妥当解决问题。二是2006年新建了七处公益林管护站,维修了六处公益林管护站,并为各管护站安装了大功率电话、太阳能风力发电等设备,确保场部
与管护站通讯畅通,保障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三是成立了40人组成的防火队和禁牧队,经常进行防火培训和实战演练。2010年林场投资12万元整修了防火道路,要求防火队遇到火情做到行动快捷,以确保动植物资源和草原的安全。防火队对火险隐患做到“三不放过”即:查不出原因不放过,不制定整改发案不放过,落实不到位不放过。禁牧队做到禁止放牧、狩猎、砍伐、乱挖、取土、采矿等行为。由于措施得力,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野生药材资源。这些措施的实行杜绝了森林草原火灾和毁林行为发生,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国家林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以林业科技为手段,大力推动林业发展
近年来由于气候环境变化,对林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了影响。为了确保当前林业正常发展,林场根据当前工作形势与任务,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林业发展质量,保证林地建设取得实效。一是加大林业科技推动力度。引进推广意大利瓦勒拉尼抗旱集雨造林整地技术,提高抗旱能力,使用坐水覆膜造林技术,利用保湿剂,生根粉等生物技术增强树木生长能力,做到没有抗旱措施不造林,保证了林木成活率。二是加强林业人员素质培训。针对目前林业发展趋势,大力培养技术型林业工作人员,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潜力,培养林业后备人才队伍,走科技兴林之路。三是实施两松基地和元宝枫基地建设,共实施基地建设任务1000亩。
五、以创新经营为方式,切实做好林场职工生活保障工作 巴林左旗石棚沟林场是国有性质林场,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
款,由于资金缺乏使得林场职工收入水平较低,长期以来,严重地挫伤了林场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了节约资金,增加职工收入。一是林场成立了由护林员组成的林业作业队,由作业队完成整地、造林、抚育及其他林业项目的生产任务。作业队报酬与社会雇用人员同酬,此项任务每年可增加职工收入8000-10000元。二是采用养老保险体制。林场将所有职工纳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救助保险及人身意外保险体系。使职工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没有了后顾之忧。三是创造条件提高职工知识水平。每年组织职工出外考察学习一次,通过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培养职工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能力,进而推动林业工作全面开展。
六、下一步工作思路
林场下一步工作是要强化森林经营管理,注重资源开发利用,兴产业富职工,改善理顺林场管理体制,拓宽发展思路,搞活林场经营模式,盘活林场森林资源,以公益林、商品林、低产低效林和宜林地三大区块为骨架,以保护资源为核心,以提高职工收入为重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马鹿产业优势实施好“一二三四五”工程。
一要充分发挥国有林场造林专业队伍作用。通过“公司+基地+(集体)农户”的方式,就是公司的造林队伍与集体或农户合作,在农户的宜林地实施造林,扩大造林队伍的辐射范围,不仅保障了造林的优质工程,又能为林场职工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每年在完成本场生态建设任务的前提下与集体或群众合作治沙造林2000亩。
二要发展两大产业。即:发展鹿产业和林产业。我场具有独特的
天然放牧场,现在有人工放养马鹿100多头,(鼎盛时期有800多头)2000年鹿场投资20多万元引进两头优质新疆马鹿,投资30多万元新建鹿舍 1000平米,维修了部分原有破损设施。林场要从改良马鹿品种入手,将石棚沟林场养鹿场变成优质、高效的人工放鹿繁殖基地,使鹿产业真正成为我场林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加强庙木种子采种基地建设,使用喷灌技术,让落叶松、油松种苗自然然繁殖存活生长,在自然野生状态下建设落叶松,油松基地1000亩。人工培育建设落叶松,油松,樟子松育苗基地100亩。为城乡一体化绿化美化城区提供花卉苗木储备,培植适合城市道路绿化苗木30亩。
三要实施三大工程项目,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中幼林抚育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和宜林地,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10000亩,实施中幼林抚育10000亩至15000亩。争取利用两年时间将林场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要做到“四个加强”即:加强低产低效林改造力度,将低产低效林纳入重点工程项目管理造林,小区域集中采伐、集中改造,加快改造步伐,年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任务2000亩,三年全部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
加强资源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检疫执法等工作,全面推行“目标管理、应急预案、警示通报、限期除治和责任追究”五项制度。积极进行防火培训和扑救森林火灾的指挥演练,努力提交
森林火灾扑救指挥能力,同时狠抓森林防火日常工作,强化火源管理。
加强资金争取力度。首先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增加国有林场的资金投入,其次是积极争取地方财力支持,引起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第三积极争取相关行业支持,协调各方关系,赢得部门和周边群众的支持,为林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五个一点”,即:向上级争取一点、财政投资一点、部门剂一点、招商引一点、自己拿一点,“三个集中”即: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办法,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有林场发展。
加强国有林场改革力度。完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积极开展增收节支,强化内部管理,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林场管理成本。大力发展林场经济,努力改善国有林场经济状况,继续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和自身建设围绕“森林优质高效、资源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文明”的要求,建设新型国有林场。
抓住国家对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的良好契机,向上积极争取资金和建设用地,林场多方筹措配备资金,利用国家政策的推动,尽快使林场职工全部入住楼房。进一步全面提高职工的物质生活质量。
五要做好“五项工作”即:以查找突出问题为手段,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以保护森林资源为目的,切实加大禁牧工作力度。以林业质量管理为突破口,稳步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国家公益林为重点,切实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以职工增收致富为核心,开展好林业产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