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先公交系统建设是破解城市交通难题探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交通机动性趋势迅猛,特别是家用小汽车的增长已显出强劲的势头。在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双重压力之下,城市交通需求日益膨胀,再加之我国城市道路网络结构本身固有的一些问题,使我国近年来城市交通问题越发突出:城市交通堵塞、停车难等,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浪费、土地开发过甚等一系列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困扰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的整个交通体系是由个体交通和公共交通两大部分组成的。所谓公共交通优先,是指在意识上、法律政策上、规划和管理体制上以及资源分配上优于其他方面而优先发展,在整个城市体系中,树立牢固的公共交通优先的意识,在法律和政策上扶持公共交通,在体制上优于其他的交通方式以达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目的。
经调查和对比,在相同的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公共交通运能是私人交通的十几倍和几十倍,可以有效地减少道路的交通流量,不但有助于控制交通需求,引导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缓解城市交通拥塞,而且可以节约道路资源,减少修建道路的投资,节省土地资源,还可以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不仅是解决我国当前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遇到过这一问题。他们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提出一个解决办法——公交优先。因为,在同样的道路面积上,公交车的通行量是自行车的4倍、小汽车的十多倍。优先公交,就能大幅度提高路网通行能力。
为此,要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把公共交通的建设、管理放在优先位置上,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支持。这其中,要给公共交通以优先行驶的“特权”。这种“优先”,公平得多,合理得多。中国公众的交通需求量大,而公交出行率较低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道路、车辆、线网等交通设施落后,满足不了大客运量的需求;二是公交服务的准点性和便利性得不到保证,影响了公交出行对乘客的吸引力。要使公共交通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尽快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公交优先发展保障体系。
公交优先的目标只有在技术保障体系和行政保障体系强有力支撑下才能得以实现。公交优先的技术保障是通过优化公交线网、站点、调度,以及公交优先通行技术设计,保障公交出行的便利性和准时性;公交优先的行政保障,是通过管理、政策和资金投入的引导,促进公交企业及其提供的服务实现良性循环,保障城市公交事业健康发展。
波特兰市是美国公共交通的示范城市。为了限制市区的小汽车数量,鼓励公众使用公交系统,市中心的道路专门辟出了“only bus”车道也就是公共汽车专用车道,以确保公共汽车在市中心的运行畅通无阻,而别的汽车就望尘莫及了,只好乖乖的排队等候。
政府还采取措施减少市中心的停车泊位,将原来的停车场改建为街心公园,同时提高停车费;除此之外,还在市区中心地带划出特殊区域,在此区域内人们可以免费乘车。另在波特兰城郊结合的地区设有21个转乘中心,而每一个转乘中心都提供给人们24小时的免费停车场,以便那些使用私人汽车的人在此换乘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市区。所有的措施都促使人们把使用公交系统作为最明智的选择。政府各机构还采取了很多鼓励措施。比如说,棒球比赛入场券就可以作为公共汽车票来使用,或者你可以拿着一个比赛门票去乘坐轻轨看比赛。针对在市区工作的雇员,在工作区并不向他们提供停车场,甚至报销他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费用,或者给予补助。地铁公司推出一种“精灵旅游卡”,持卡人可以在整个华盛顿地区支付使用任何一种交通工具的费用,甚至支付使用地铁站停车场的费用,现在大约有十万人使用这种“精灵旅游卡”。
国外城市交通建设的经验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地铁、轻轨等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方式;在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调节客货地运输需求;城市间的多种交通方式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对此,我们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然而,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需要迫切解决交通拥堵难题,就是加快发展城市快速公交(brt)。事实证明,发展城市快速公交系统远比建设地铁、轻轨等成本低得多,对我们**也更现实的多。brt是城市快速公交系统的英文简称,它是利用现代化的大容量专用公交车辆,在专用道路上快速运行的新型公共交通方式,有“地面上的地铁”的雅称。对于快速发展亟须提供大众运输服务的城市,brt是轻轨或地铁之外的另一选择。
**实施brt项目,优势明显。首先,**仅市区就有300多万人口,区内道路状况良好,经济相对发达。这既对**建设brt线路提出了迫切要求,也为brt线路的开通创造了良好条件。其次,**拥有国内最大的客车制造企业——**宇
刺客魔传 仙界走私大鳄 封天印地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四是全力破解融资难题
四是全力破解融资难题。如何在国家货币政策持续紧缩、原材料上涨等大环境影响下,实现陵县“4+2”产业集群的跨越发展,经信局立足职能,创新服务,全力破解融资难题。首先是发挥资产经营公司的作用,积极应对企业融资困难,目前已帮助困难企业倒贷、还贷39笔,共计还货3.2亿元,有效化解了部分困难企业倒闭风险。再就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通过认真研究国家、省、市资金投向,努力向上级推荐项目,争取让更多的项目获得扶持资金,切实增强发展潜力,目前已为4家企业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60万元。同时积极争取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纳入了全省流动资金贷款需求计划,目前第一批5家企业4.3亿元的流动资金需求已公布,第二批2家企业7000万元的流动资金需求也已上报,这批贷款将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为银企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
三是搭建企业融资解困平台。县政府今年注入2亿元资金重新启动了资产经营公司,由经信局负责管理,重点应对今年以来的企业融资困难,帮助困难企业的倒贷、还货周转,目前已倒贷、还贷39笔,共计还贷31942万元。四是筹建产业集群信息化平台。为提高我县信息化水平,助推产业集群发展,县经信局与相关运营商沟通,已初步确定了搭建“陵县政企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方案,为全县政府机关、六大产业及重点企业提供统一的网络设备硬件和系统软件支撑平台,重点解决电子政务、产业集群项目推进、重点企业预警预测等相关问题,确保实现在企业健康稳定运行基础上的跨越发展。
◆强化运行协调,力促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县‚构建‘4+2’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发展‛的起始年。经信局立足职能,强化运行协调,促进全县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县工业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1-8月份,全县172家规模以上企业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4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48亿元,实现利税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31.8%和32.1%。工作中重点突出了六项运行协调措施,一是强化调研分析。经信局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变化情况,每月确定2-3个调研题目,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进行专题调研,并撰写调研分析报告。目前已撰写产业发展、企业用工、投资意愿、融资需求、管理创新等专题分析报告21篇,其中《陵县‚4+2‛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报告》近7万字,为我县确定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思路和目标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二是强化运行监测。为更好地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和决策服务,经信局以60家骨干企业为重点,建立定期监测制度,完善监测内容。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企业经营发展走势等内容的监测,及时反映和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及达产达效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到有限资源向重点企业倾斜,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强化政策服务。为了让企业准确了解、掌握涉企优惠政策,经信局编制了《涉企优惠政策汇篇》,免费向骨干企业发放,《政策汇篇》收录了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信息化、中小企业发展、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等七大类29项扶持内容和32份国家政策,为企业争取政策性支持提供了系统、全面的依据。四是强化企业交流。为了能够让部门了解企业,让企业了解企业,经信局按照2011年全县重点企业观摩座谈方案,逢双月份组织一次观摩座谈活动,在60家骨干企业中每次选择4-6家企业做为观摩点,先观摩后座谈,让企业根据发展实际,细找差距、深挖潜力、反映问题,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帮助企业破除阻碍加快发展的不利因素。目前已于4月、6月、8月组织了三次观摩座谈活动,对15家企业进行了观摩。五是强化融资协调。为应对
‚融资难‛,经信局充分发挥资产运营公司的作用,帮助困难企业化解融资危机。目前已帮助困难企业倒贷、还贷43笔,共计还贷4.1亿元。同时积极争取我县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纳入全省流动资金贷款计划,目前第一批5家企业4.3亿元流动资金需求已公布,第二批2家企业7000万元的需求已上报,这批贷款计划将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为银企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六是强化市场开拓。为提高我县企业产品知名度,增强产品竞争力,今年,经信局组织部分重点企业参加了第六届山东制博会、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首届中国国际新材料博览会、第二届太博会等各类展销会、博览会,以会展促营销,以营销带动生产、带动技术创新,扩大市场份额。
第三篇:破解三大难题建设和谐城区
文章标题:破解三大难题建设和谐城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和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区作为××的中心城区,理应在建设“和谐××”工作中承担更大的责任、有更大的作为。近两年,我们着力破解社区建设、城区农村
“灯下黑”、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难题,积极解决发展中的不和谐现象和矛盾,在推进和谐城区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同时,我们也针对和谐城区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入调研,探索了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
一、破解社区建设中的难题,努力构建和谐社区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我区现有居民27万人,社区31个。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心城区发展要求的社区建设路子。一是推进社区民主自治。进一步明确了社区的职能定位,在全区31个社区中健全了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会等自治组织,制定了《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居民公约》、《议事协商制度》等规章,初步形成了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制。二是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将社区建设经费、社区劳动保障经费、社区办公经费等列入财政预算,逐年递增,2005年将社区建设经费由41万元提高到66万元,对市级补助社区的经费实行专户管理、直达社区,同时按照以奖代投的办法支持社区新建和改造办公用房5000多平方米,基本保障了社区正常运转。三是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成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3个,开辟社区服务项目40多个;在27个社区设立了“星光老年之家”,成立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30个,帮助20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初步建立了服务社区居民的网络。近几年,全区先后有6个社区被评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我区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建设和谐城区,基础在社区,关键也在社区。虽然我区在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社区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和承接社会事务的能力不强,社区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必须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整合社区资源,科学推进社区合并。按照有利于社区自治、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社区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根据社区的地缘关系和居民的认同感,按每个社区1万至1.5万人的标准,对现有社区进行整合。对于多数农民已经“居民化”了的“城中村”,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试行“村居合一”体制,加快“城中村”向城市社区过渡。二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弱化社区的行政管理职能,强化社区的社会服务职能,不断提高社区的承接力。推进社区居民自治,使社区的各项工作真正体现民意、合乎民情、顺乎民心。建立工作事务进社区准入制度,减轻社区工作负担,确实需要通过社区来落实的社会事务,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落实工作经费。三是加大社区建设投入,解决社区发展困难。捆绑使用市区两级支持社区工作的经费,按照每个社区两名主职干部,每个主职干部每月8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按季度直接拨付到社区。对社区居委会新建和改造办公用房的项目,按一事一议的办法,列入区政府和街办支持的重点,专题研究,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费支持。四是加快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坚持以人为本,把方便群众、服务群众放在首位,完善医疗卫生、家政服务、幼儿托育、便民超市等生活服务,发展文化休闲、棋牌娱乐、体育健身、图书阅览等文化服务,强化城市低保、困难救济、就业服务等社会保障服务,力求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帮”,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努力建设服务完善、生活便利、环境舒适、人际关系友善的新型和谐社区。二、破解城区农村“灯下黑”难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我区现有农业人口2.2万人,行政村37个。长期以来,受政策和体制的制约,城区农村一直没有列入重点扶贫开发范围,“灯下黑”的问题十分突出,37个村中有22个属贫困村,繁华城区与落后郊区、富裕市民与贫穷农民形成强烈反差。近两年,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步伐。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设乡村油路134公里,改造升级乡村道路65.6公里,完成各类水利设施731处,建设沼气池540口,推广节柴灶5000多口,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以旅游业拉动农民增收,先后吸纳业主投资5000多万元,兴办“农家乐”107家,年创收15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第四篇:纪律作风建设的难题破解方案2
纪律作风建设的难题破解方案
根据《临夏市深入开展破解难题活动实施方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为加强我局的纪律作风建设工作,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积极营造良好的执法服务环境,结合实际,制定如下纪律作风建设的难题破解方案。
一、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表现形式:一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表现在:有些干部工作中存在不务实现象,工作思路模糊,急于完成任务,致使有些工作任务落实的不够好,效果不够显著。二是责任意识不够强。表现在:个别干部有不作为的问题存在。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工作效率低下,在工作中形成了一种定式,习惯于凭老经验、老办法想问题、做工作,对新形势下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的不够,有时不能很好地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及时运用创新性的措施来推进工作。三是业务知识不够钻研。表现在:对待工作有时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对业务知识钻研不够,在工作中缺乏创造性,安于现状,开拓进取意识淡薄;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全面性,等到出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认为只要按时完成工作就算了事,缺乏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四是纪律作风不够严谨。表现在:在守纪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部分干部纪律松散、作风拖拉,存在长期不上班、平时上下班不守时、不按制度进行请销假等问题;对平时学习处于消极应付状态。
原因分析: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主观因素所造成。对此我局工作人员结合理论学习,对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也多次进行认真反思,深刻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与危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疏于理论学习,不善于总结提高。学习是生存的基础、进步的阶梯、工作的核心。不务实、不作为、不守纪说到底就是放松了学习,忽视了主观世界的改造,认为学习枯燥无味,对自己要求不严,思想上不重视学习。甚至有的干部不屑于“学”,总认为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完全胜任现有的工作,对新的举措反映慢,所以在工作中事业不广、步子不大、效果不显。
二.分工不细,职责不清。虽然在工作中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但大多工作量却由股、室、馆、队负责人完成,一般工作人员认为干好干坏是负责人的事,与自己没多大关系,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干,等安排、靠督促,面对工作,首先考虑的是推托和困难,而不是想方设法的如何完成,致使工作滞后。三.业务水平不高,政治学习不够。部分干部在业务方面存有依赖性,认为领导会有指示,不用先急着干,害怕自己先做做不好。平时只满足于参加单位集中组织的学习,自学少,特别是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近年来出台的诸多有关文化方面的优惠政策没有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钻研不够,联系实际不够。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因而不能准确把握形势,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而且自己尚未有一整套学习业务知识的计划,故在开展工作中有时比较盲目,缺乏一定自信。
四.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力。在考勤、学习、奖罚、行政执法等重要的管理制度存在过时、不切合实际、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不够等问题。在抓制度落实方面,存在没有认真学习宣传,知晓度不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不强,各项制度的制定流于形式,执行力度不够。
五.工作方法简单,只安于表面。部分干部认为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就可以了,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没有创新精神,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对问题不作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深刻,有时把工作作为负担。
六.无私奉献意识不强,工作作风还需务实。部分干部在思想上把工作跟上班等同化,工作不认真,责任性不强,在岗在位就是不在状态,对应该承担的工作职责和必需的基本业务技能不闻不问,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遇事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能躲就躲,造成恶性循环。
二、目标任务及预期效果
目标任务:一是整改部分干部工作热情不高,精神萎靡不振、工作思路不清、效率低下等工作作风不扎实问题;二是整改部分干部组织纪律不顾,我行我素,自由散漫,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通等纪律不严问题;三是整改部分干部缺乏事业心、责任感,虚的多、实的少等责任心不强的问题;四是解决部分干部缺乏业务知识培训学习,能力素质低下的问题。
预期效果:通过加强干部队伍纪律作风建设,着力强化广大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实干意识、廉政意识,积极整改解决问题,转变工作作风,健全完善机制,切实解决部分干部中存在的纪律不严、作风不实、业务不精等突出问题,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奋发有为、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纪律严明、和谐高效的机关工作风气,为实现全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障。
三、具体措施及标准要求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法律法规、更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科学理论,深入学习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进一步增强纪律观念,增强纪律意识,自觉地加强党性煅炼,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作风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弘扬正气,凝聚人心。通过开展书画、棋类等比赛,形成全局上下在干工作中能吃苦、甘奉献、勤敬业、讲团结的正气,形成全局上下劲往一处使,上下一致,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确保全局工作的整体推进。
3.强化学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积极参加省、州、市组织的业务培训,刻苦钻研业务,夯实基础,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各股、室、馆要进一步细化分工,根据各自特长和优势,合理配备工作人员,做到各有其职,各司其职,责任到人,并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制。
5.加强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向周围的同志请教。
6.严格执行各项工作纪律。认真执行机关考勤制度,严格记录机关干部在岗情况;认真执行请销假制度,坚持有事请假、事后销假;认真执行内部监督和内部考评制度。将机关干部日常违反工作纪律的情况作为年终考核重要评价依据。对于违反工作纪律屡教不改或违反工作纪律严重者将上报有关部门严肃处理。
四、责任领导及责任单位
责任单位: 临夏市文广局 责任人: 马立勋 马秀芳
配合单位: 局办公室
五、时限要求及进度计划
破解纪律作风建设的难题分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月中旬至3月上旬。开展调研活动,认真分析研究,深入查找纪律作风建设难题的根源,制定破解“纪律作风建设的难题”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
第二阶段:3月中旬至8月中旬。修订完善破解方案,提出目标任务和破解措施,明确时限进度和预期效果,落实责任领导。紧扣难题破解方案,严格标准,全面落实既定措施,全力抓好难题破解工作,逐项解决纪律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阶段:8月下旬至11月中旬。健全完善体制机制贯穿于破解难题的全过程,把破解难题同机制创新结合起来,做到解决一个问题、堵塞一个漏洞、形成一项制度、立下一个规矩。把破解难题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边破解、边总结、边完善,做到零散经验系统化、成熟做法制度化、有效措施规范化、解决问题常态化。
第四阶段:11月下旬至12月底。按照严格标准、突出实效、客观公正、群众满意的要求,围绕难题、紧扣方案,实行“一难题、一考评、一销号”。认真开展自查自检,并向市深入开展破解难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自查报告,申请考评销号。
第五篇: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八专题 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案例1:
别了,农业税
“全部免了,今年以后就不用交任何费用了。”56岁的尹富告诉记者。他是河北省赤城县雕鄂镇王良堡村村民,他所在的村子是贫困镇下的贫困村。电影《一个也不能少》就在这里拍摄,真实反映了这个地方的贫困场景。
“2004年农业税已经减到了每亩地5块钱,2003年之前一直都是每亩地9块钱,但是2003年的农业税又在2004年底每亩退回了4块钱,这样算来两年的农业税都是5块钱每亩。”尹富谈起这些年的征收标准。如果按照以前长期实行的“9元”标准,他现在种的10多亩地,一年大约要交一百多元钱。
至今,河北是仅有的尚未完全取消农业税的几个省之一。与河北一样尚在取消过程中的还有山东和云南两个省,而中国其他28个省市已相继宣布取消了农业税。
2005年12月29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过表决,通过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这项在中华大地上绵延2600年的古老税种就此画上了终止符。
从此不再交“皇粮”
王良堡是一座大山里的贫困村。村支部书记陈普对记者说,对他们而言,免税对于村民起到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农业税的账,王良堡村总共有1880亩地,大概有200多户人,之前正常交纳农业税时,全村一年大约要交一万六七千块钱,平均到每户每年大约80-90块钱。
陈普说,村子的缴税情况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2002年之前,村民的税费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每亩9元的农业税;另外就是其他各种税费,折合每亩11块多。这样在比较长时间内,都是每亩地20多块钱的税负。2002年进行了税费改革,减免了其他各类费用,农业税减半征收,2004年和2003年都是每亩5块,2006年基本上将取消全部的税费。
农业税的征收标准与当地常年产量有关。根据农业税条例,全国的平均税率是当地常年产量的15.5%,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以上浮和下调,由于雕鄂镇属于贫困地区,所以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税的标准要普遍比这里高。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2005年全国农民将因为取消农业税减少280亿元的负担。2006年全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后,还将再减少几十亿元。在农业税改革前,国家每年征收的农业税总额大约为600多亿元。
1958年6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96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建国初期,农业税的收入占国家税收的39%,是当时的国家财政支柱。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税的收入占我国财政收入的比例逐渐减小,1958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是8.58%,到2004年,只占到0.92%,那时就有诸多专家以及官员认为,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首次宣布,我国将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中央决定免征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免征黑龙江、吉林两省的农业税,当年农业税占各项税收的比例进一步降至1%。到2005年初,除了西藏从未征农业税,28个省相继宣告“免征”农业税。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2006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五年内取消的农业税,提前三年完成。免税后的变奏
尹富对记者说,现在家里在退了几亩地之后,大约还有10多亩地,这些年都是靠天吃饭,种粮食基本上不挣钱,在干旱严重的年份种粮还赔钱,家里现在主要靠养羊和养猪挣取一年几千块钱的收入,村上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农业税取消后确实是去掉了一块固定的支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也曾经到雕鄂镇调研,对当地的情况十分了解,他对记者说:“对于贫困的农村地区,农业税的取消对于减轻农民负担是实实在在的。”
“重要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强调了‘善政养民’的方针,调整了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使农民感到国家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回馈;另外一个方面,取消农业税也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也更有利于出口。”李成贵说。
在普通农户对农业税取消叫好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以乡财政的缺口以及村一级的基本支出减少最为突出。
王良堡村陈书记说,前几年村里因为常年干旱,决定打一口井,工程一共花了20万,其中,县里拨款解决了15万,村民自筹解决了4万多,现在还有1万多的外债没有还上,村上没钱,乡财政因为农业税减免也比较紧张,欠款就这么一直拖着。他说:“在交农业税期间,乡里会适当每年支付给村里一些日常费用,现在没有了。”
此外,在一些省份,农业税征收依旧,农民税负依然沉重。湖南常德市鼎城区韩公渡镇黄家铺村村民蔡列伍,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虽然整个湖南省已经取消了农业税,但是现在乡上仍在征收。以前一亩要交150块,今年开始一亩交100块。蔡列伍拥有6亩水田,没有地。
他说,“国家政策虽然好,但是‘天高皇帝远’,不‘上交提留’是不可能的。乡政府要吃饭,要拿工资,钱从哪来?今年2005年7月左右,乡里说今年每亩农业税要交120元,农户们意见很大,都在反映不肯交,结果就变成了现在的100块钱,周围几个地方也都收到了70元/亩、80元/亩、90元/亩的。”
2003年该乡财政短缺,在农民分得的土地里实行部分土地农业税买断法。5年的农业税一次交清按每亩450元,蔡的6亩田里有1.5亩获得了这样的买断机会,一口气交了720元,蔡说,这样的一次性付税对于资金本来就少的农民来说,虽然知道便宜点但也很难承受。
蔡列伍说,“在农村,单纯种田是不可能养活人的,所以我常常会出去打点零工,捕鱼卖,帮人打香莲什么的补贴家用,但即使这样,日子也还是过得紧巴巴的。”李成贵也认为,尽管一些地方已经宣布取消了农业税,但是由于农业税是地方税,取消了之后地方财政有了缺口,在一些较为贫困的地方,乱收费的现象肯定还是会存在的。
请分析:
1.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从此,种田交纳“皇粮国税”成为过去。试分析我国免征农业税的决定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
2.据《左传》记载,我国的农业税是公元前594年从东周时期开始征收的,至今已经有2600年的历史了。请结合本案例分析免征农业税有何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案例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江苏省华西村 华西村是闻名全国的“天下第一村”,被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40多年来,华西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华西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县,建于1961年,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村原有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1520人增加到30340人。现已形成钢铁、纺织、旅游三大产业,拥有固定资产62.77多亿元,八家上市公司,1000多个产品,2003年,全村产品销售额高达105亿。成为全国第一个百亿元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
2005年,全村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华西村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全村都是富裕户,资产最少100多万元,最多1000多万元。全村实行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和免费教育、口粮补贴、职工送股等制度措施,实现“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全村380户农民住进了农民新村,每户人家都是统一规划的三层楼房,面积450平方米,每户住宅都有车库。农民新村中户户都有长廊相连,农民家中的装修也相当豪华,据介绍在最近建成的住宅中,仅厨具就价值2万元。家家有轿车,许多家庭有两部以上的轿车。
华西村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努力实现“物质精神双富有”,村里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还建立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华西特色艺术团、华西之路展廊等宣传教育载体,抓好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技能培训和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村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文明新风吹遍全村。
华西村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是华西的独特产物,是华西人在实际生活中创建的精神产业,更是华西人坚持走共同致富道路的精神支柱。那是1988年,“公司热”席卷神州大地,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只向钱看,吴仁宝忧虑万分。他不信金钱是万能的。他决心搞物质、精神两手抓。他毅然挑选了5名群众信任、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党员干部当精神文明开发公司的领导,在各个村办企业中聘请了20多名“信息员”、“采购员”,在40多个村办企业中建立联络点,负责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产、供、销”,专抓看不见的“钱”。就这样,一个国外没有、国内独创的“公司”在华西村诞生了。社会上赌博和封建迷信抬头,村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及时开办讲座,讲“赌博的危害”、“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的区别;有的村民夫妻不和,婆媳不睦,就举办学习班,讲《婚姻法》、《继承法》等有关法律,讲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还配合、服务全村经济发展,开办《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项目论证与工厂筹建》、《乡镇企业经营之道》、《市场经济知识》等讲座。华西村精神文明开发公司,除了抓看不见的“钱”外,还主动服务村里的重点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华西与国内外的宾客交往越来越多,为了克服语言上的障碍,精神文明开发公司专门为各企业开办了日、英语班和讲普通话培训班。一时华西青年职工和各厂主要领导掀起了一个学外语和讲普通话的热潮。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加学习,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规定,经过一段时间培训,会讲一门外语的人,经考试合格后加二级工资,对普通话讲得标准的人,经面试合格加一级工资。今后不论是谁,只要 能讲一到二门外语,或者笔译一到两门外语的人,都能加二级工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这一举措立即受到了村民们的赞赏。
华西精神文明开发公司不仅服务本村,还服务全国各地。1994年初,华西村党委经中国扶贫基金会牵头,得到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同意,为我国经济欠发展地区培训经营、管理、技术人才。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承担了培训任务,公司先后花8个月的时间,为陕、甘、宁、晋、湘、豫、皖等12个省市500多名学员开办了8期《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项目论证》、《工厂筹建》、《乡镇企业经营之道》、《财务管理》、《三资企业》等10门课程教学任务。
华西村坚持环境优先、和谐发展,通过优化环境、绿化环境、净化环境和美化环境等途径,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成为全国首家通过国际环境质量认证的村庄,被誉为“中华环保第一村”。华西村坚持依法治村、民主建村,运用法律手段和民主程序,做到依法办事,制度管人,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广泛调动村民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规范有序、协调稳定、人心所向的社会局面。近年来,华西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先进荣誉称号,并誉为“天下第一村”。
“十一五”期间,华西村确定了统筹发展的“五个五”新目标:2010年实现销售500亿元,幸福、富裕5万人,5年内花5个亿到外省、外市合作搞5个旅游景点,建成一座50万平方米的物流“商贸城”,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迎接建村50周年。(资料来源:央视国际,2006-01-11.)
请分析:
1.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华西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体现? 2.大学毕业你愿意到农村去吗?为什么?
案例3:
从266元到2850元——广西恭城新农村采访见闻之一
广西恭城农民的笑脸令人难忘。在黄岭村,有村民说,椪柑运到东北,车皮一进站就已经销售一空,而且价格超过往年。柚子也比往年提前一个月就销售一空,每家仅卖水果就有几万元的收入。
2005年是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丰收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元,有不少村子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而这个“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曾经是农民人均纯收入266元的少数民族贫困县。
从266元到2850元,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恭城人二十年“咬定生态不放松”,踏踏实实发展生态农业,走出农民增收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恭城的生态农业可以说发端于沼气。上世纪80年代中期,恭城开始推广沼气,并逐步完善生态链条形,创造了以养殖为重点,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龙头的“猪——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至2004年,全县沼气入户率达88%,成为全国沼气入户第一县。
一位多次赴恭城考察的专家,对恭城发展轨迹有个形象的诠释:推广沼气,然后去寻求如何完善这个链条。恭城人并没有养猪的习惯,沼气化需要人畜粪便,带动了家庭养殖业、改厕。当全国大兴农村改水改厕时,恭城农民早就用上了“城里的厕所”。由于沼液沼渣是好的有机肥料,便开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种植水果。正是按照生态链条的关联,把循环经济的因素强化,“一开始就上路”。
沼气的蓝色之光点燃新农村的希望,成为连接养殖业的“金纽带”。全县5万多个沼气池,每办一个沼气池要配套养5头猪,促进了养猪业大发展。大量的 有机肥使农作物品质优良,而且无污染、无公害,粮食产量连续10年增长,水果每年以40%、养殖业以50%的速度增长,其中无公害水果面积占广西无公害水果面积的一半以上。
专家评价说,恭城整个发展过程,是环境不断改善的过程。数字表明,发展沼气后,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全县每年节柴13万吨,相当于少砍伐森林4.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47%上升到现在的77%。
由于人畜粪便、生活污水都进入沼气池发酵,村庄环境卫生得到改善,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如今,“沼气第一村”黄岭村果园万亩,山岭郁郁葱葱,清泉村上流。有村民说,过去山上被砍得光秃秃,碰上干旱少雨,要到1公里外排队挑水。
今天,40万亩的椪柑、橙了、月柿、柚子,成为恭城农民的“金库”,鲜果、深加工产品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与生态农业对接的生态工业开始起步,2005年已实现总产值3.4亿元;汇源、汇坤等大型企业相继落户恭城,将工厂“直接建在了果园里”,由生态农业延伸出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生态链、产业链不断延伸,让人看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广阔前景。
生态的良性循环,人和自然的亲和度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得到改善。在恭城,几十万亩的果园,很难找到一个“瞭望哨”“守望棚”。广东商人姚志坤说:“这里的治安非常好,外地人晚上出来,包里放着钱,一点问题都没有。到了吃饭时间,不管认识不认识,人们会主动邀请你去吃饭,民风淳朴。”
采访恭城,除了那林海果园的气象万千,农民的笑脸是另一抹亮色,尽管他们还不是十分富有,但生态农业已经展示了新农村的美好远景。
(资料来源:龙松林,杨越,王立芳.《从266元到2850元——广西恭城新农村采访见闻之一》,广西日报,2006-03-03A12.)
请分析: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重要意义? 2.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怎样做?
案例4: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材料1:十届全国人大甘肃代表团王锡武说,西部农民有五难:一是看病难;二是上学难,供一个孩子完成学业,需要多年的积蓄。三是行路难;四是增收难,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制约,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很大,农民增收困难。五是打工难,农民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技术,外出打工找不到活干,受到种种歧视。
材料2:据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60%—80%。前不久,甘肃省副省长坦言,教育支出已经成为甘肃省农民返贫的第二大因素。
材料3: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对进一步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进行研究部署。2004、2005、2006、2007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这三个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为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使困难群众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结合上述三个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至少从三个角度简要分析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意义?
2.请你建言献策: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3.要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国家和困难群众本身应该 怎么做?4.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
案例5:
解决好“三农”问题
材料1: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从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摘自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材料2: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干群关系出现积极变化,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奠定了基础。农村税费改革所以进行得比较顺利,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改革的第一位的目标,把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基本出发点;始终坚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改革政策;始终坚持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的领导,中央把握改革的大方向、大原则、大政策,依靠地方和基层,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始终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对改革的承受能力,确保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平稳地推进。(摘自温家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请分析:1.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理论,说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2.分析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及把握这一方向的重要意义? 3.联系材料1、2,分析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举措?
案例6:
农村经济发展道路
材料1:某地通过发展“期货小麦”、“过腹还田”等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期货小麦”是由农民按期货市场经营商的要求,进行定单生产,可使粮农增收15%以上;该地还推广使用玉米秸杆发酵而成的青饲料喂牛的新技术,使过去当废物烧掉的秸杆通过牛腹变成了鲜奶和粪肥,实现了秸杆“过腹还田”,既提高经济效益,还解决了农业的污染浪费。
材料2: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中国农民的谋生之道。而今,连续20年夺得全国农民增收之冠的浙江经验却是:农民致富工夫在“非农”,减少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转业”是解决农民增收的大前提。浙江省委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请分析:
1.结合材料1,总结该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 2.阅读材料2,谈谈浙江农民是怎么增收的? 3.浙江省委为什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案例7:
退耕还林新政策惠及亿万农民
国务院最近决定安排2000多亿元资金,用于今后8年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这项新政策将使中西部地区1.24亿农民直接受益,对加快中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金祥12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党中央、国务院最近作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重大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有利于加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有利于推进扶贫开发,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工程自1999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实施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200多万农户、1.24亿农民。
全国已完成退耕还林造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05亿亩、封山育林0.2亿亩,改善了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以来8年间,通过大规模还林还草,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内蒙古提高近4个百分点,陕西延安提高约2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明显减轻。
退耕还林不仅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存条件,也让老百姓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革命老区延安在退耕490余万亩后,加快开发苹果、红枣等优势农产品,并通过新修农田、发展节水灌溉等措施,使全市粮食总产量从以前正常年份的6亿公斤左右提高到2005年的近7.5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1356元增加到2005年的近2200元。
虽然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工程区生态环境虽有局部改善,但仍十分脆弱,稳定性还比较差;退耕还林工程营造的林木大多还处在未成林或幼林阶段,短期内难有经济效益;退耕农户大多还缺乏增收的门路,解决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随着退耕还林补助政策陆续到期,如果停止钱粮补助,部分退耕农户的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农户将重新返贫,退耕还林成果很难巩固。
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决定。这既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的重要决策,也是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政策。
在今后一定期限内,国家将继续给予退耕农户适当补助,改善退耕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和中央支农惠农资金,推进退耕还林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基础设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退耕还林新政策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退耕还林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工程,国家新增资金中绝大部分将投入到中西部地区,这将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改善环境、增加投资、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8年来,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1300多亿元,平均每个退耕农户获得补助3500元,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来源:光明日报--光明网,2007-09-13.)
请分析:
1.本课程所学的什么理论内容在本案例得到了充分体现? 2.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对生态建设做些什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