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党支部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基层党支部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党支部是单位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其战斗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基层单位建设质量的高低。我们常说的抓基层、打基础、抓班子、带队伍,就是要抓住基层党支部这个核心,做好党支部建设这篇文章。也只有抓住了这个“牛鼻子”,才能使所党委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把握核心,着力解决党支部思想政治领导弱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领导,首先要加强党的思想政治领导。”通过开展问卷调查,从我所干部思想状况来看,目前不少基层党支部在思想政治领导上弱。对此,我们必须抓牢党支部思想政治领导这一核心。首先要强化思想政治领导意识。通过学习党支部工作方法,上级及所党委的有关文件精神,不断树立起党支部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领导的观念,认清加强思想政治领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政治领导放在首要位置,并作为长期性的核心任务来抓。其次要明确加强思想政治领导的任务。加强思想政治领导重点就是要认真抓好单位党员干部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学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自学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倾向,使单位
充满奋发向上的朝气,使干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再次要掌握加强思想政治领导的方法。坚持党支部抓大事、议大事,提高党支部实际工作能力。坚持定期组织生活、坚持定期学习制度、坚持定期党员思想动态分析制度,准确把握本单位人员思想状况,找准问题,对症下药,积极改进教育方法,拓展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实效性,真正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
二、抓住关键,着力解决党支部书记队伍整体能力素质弱的问题。支部强不强,先看书记行不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好不好,首先取决于书记和班子队伍成员。因此,打造强有力的基层党支部,关键要在抓好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一要搞好业务培训。可以采取专门培训、以会代训、专题研究、经验交流、示范观摩、领导传帮带等多种方法,适时对党支部书记进行集知识性、实用性、操作性于一体的业务培训,逐步提高党支部书记解决自身问题和带领广大干部完成任务的能力。二要加强实践锻炼,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的原则,引导党支部书记注重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针对每个党支部建设实际和书记能力差异情况,适时给党支部书记指出问题,明确方向,增强他们研究探索和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做好经常性的检查督查。可采取查阅会议记录、问卷调查、党务知识测验、观摩组织生活、民主生活会
等形式,来检验支部书记的党务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职能部门要定期检查上级目标任务是否传达动员到位,具体分工是否责任到位,针对性工作措施是否制定到位,工作要求是否落实到位。通过经常的检查发现问题,指导基层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四要健全激励机制。要结合全所工作实际,大力表彰政治信念坚定、党务知识精通、党性观念强、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好、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党支部书记,并组织经验交流,以此宣传教育带动其他支部书记。
三、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党支部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弱的问题。党员干部队伍是基层工作的主体和组织基础,是党支部领导核心的力量源泉,是基层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党支部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效能。目前,基层党组织常见的问题表现在:有些党支部对党管干部的思想认识不高,认为党员干部的管理教育是“软”任务,一时出不了彩,听之任之;有的党支部工作信心不足,加之又缺少方法和灵活性,感到解决党员思想问题仅靠教育很难奏效;有的党支部对发现的问题不是按组织原则解决问题,而是千方百计采用其他手段去摆平问题;有些党支部抓管理怕暴露问题,给单位抹黑,处理问题怕伤同志、老乡的感情,该严的严不起来,该硬的硬不到位,使组织生活流于形式。
对此,一要强化党支部成员主动管的意识。通过学习有关文件,在上级的指示精神中找答案,找对策,使每个支委明白,党管干部是党支部成员的重要职责,只有履行职责,敢于揭露矛盾,解决问题,做好党管干部工作,才能增强党支部的原则性和战斗性。二要通过多种培训形式,帮助基层党支部成员提高理论素养,掌握党管干部的基本内容、程序和方法,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管理能力。三要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要定期分析党员干部思想状况,摸清本单位党员干部思想底数,知道他们整天想什么,针对问题研究制定出“帮先促后”的具体措施;要主动开展定期民主评议党员活动,重点评议思想作风、履职尽责和模范作用等情况,表扬好的,批评差的,使其他党员学有榜样,赶有标准;要定期进行作风纪律教育,对那些屡教屡犯的人要敢于碰硬,积极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扭住一件事,教育一大片,扶正袪邪,弘扬正气,打击歪风。四要处理好严格管理和关心爱护干部的关系。在日常工作中关心党员干部的学习、生活,了解实际困难,主动排忧解难,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强化纪律观念,按照抓苗头、抓早抓小的原则,对发现的“小问题”也要批评指出,防患于未然。这样做也从每一个角度起到了关心保护干部的作用。总之,坚持原则与严格管理,关心爱护与排忧解难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务必要两手抓两手硬。
第二篇:基层民政工作亟待加强
注册于: 0017-10-27
帖子总数: 2
离线
基层民政工作亟待加强
——垣曲县基层民政工作调查
垣曲县民政局 吕虹枚 赵腾云
垣曲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东北隅,中条山脉东侧,全县国土面积162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113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2%,丘陵地区约3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5%,县境内中部低凹、沟壑纵横,平原面积甚小,平均年降雨量在550mm—650mm左右。全县共辖5镇6乡,共有人口22.5万人。垣曲县原为国家级贫困县,现为省级扶贫攻坚重点县,今年又被国家认定为革命老区县。在这样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基层民政工作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各项政策是否能够顺利落实?民政队伍怎样?基层民政工作者
发挥的作用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部分乡镇进行了调查。
一、基层民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基层民政工作存在诸多客观问题,助理员在基层工作有许多难以言说的苦衷,上级主管部门却又无能为力,这些现状的存在令人担忧,发人深思。
问题之一:人员配备有缺位。就垣曲县来说,地处山区,丘陵起伏,小气候多,灾情频发,又是革命老区,优抚、伤残、孤老鳏寡、特困户、灾民等众多,有一大块需要救助照顾特殊群体。乡(镇)民政办担负着救灾救济、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基层政权建设、优待抚恤、双拥、收养、大病医疗救助、行政地名区划管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等大项工作20余项主要工作、工作对象分布在广袤的山区乡村中。机构改革后,原17个乡镇撤并为11 个乡镇,乡镇人员也进行了精简,现在大部分乡(镇)都是一个助理员,而一个助理员对广大山区来说确实勉为其难,就拿历山镇来说,乡镇所占国土面积近400平方公里,最远的行政村离镇政府40多公里,而且山路崎岖,民政助理员跑遍所辖的20多个行政村就需半个多月,而且民政部门现在担负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各种新增的工作也是越来越多,就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为例,在县这一级此项工作原来由农经部门牵头,2004年后交由民政部门牵头,农经部门牵头时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最
少都有二、三个人负责此项工作,而交由民政部门牵头后,大多数的乡(镇)只由民政助理员一人负责,民政助理在其它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承担诸如此类新承担的工作,的确是不堪重负,各乡(镇)民政工作的人员亟待增强。
问题之二:管理体制有弊端。主要表现在:
1、缺乏自主权。民政助理员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隶属关系属乡镇党委政府,手里虽然掌有各类专项资金,但实际上很难做到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尤其在灾款灾物分配中不能完全按掌握的情况进行分配,实际上成了“丫环拿钥匙不当家”。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实行财政统管,致使部分乡镇在资金使用和救济款分配等工作上产生一些矛盾,也不利于上级民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并且助理员手中无储备资金,突发性灾害事件得不到及时救助。
2、缺乏独立性。助理员工作关系在基层,头上有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大部分乡镇助理员一身兼多职,民政岗位又缺乏专门编制,本来民政业务就头绪多、任务繁重,但由于隶属关系受限,不仅要干好份内工作,而且还要配合好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如:计划生育、村通、调产、矿山整顿、修路、架桥、建校等重点工程。想真正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干好自己的工作,有时成了难以企及的奢望。
3、缺乏长远思想。2000年以来,我县11个乡镇,13个助理员中,有7个乡镇调整了人员,9个助理员人事进行了变动。基层民政成了“跳板”、“过路店”。
主要弊端是:不利于深钻业务,创新工作。上面布置什么,下面干什么。上面抓什么,下面应付什么,勉强完任务,无暇学习研究,有的在其位不能司其职。缺乏责任心和长远打算,也不利于责任追究。
问题之三,基本工作条件难以保证。民政工作覆盖面广,任务艰巨,在山区县更为突出,就工作任务和工作区域来说,可谓横行到边,纵向到底,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要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送到困难群众中去,现有的工作条件和状况是远远不够的。主要表现在:
1、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基层民政工作最大的问题是工作经费难以保证,民政工作者下乡等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如:历山镇政府距离县城60公里,距离最远的行政村40多公里,而且交通不便,回县城开会、报表或去所辖行政村办事,既没有专门车辆,又没有旅差补贴。助理员下乡查灾或办事,往往是自备摩托、自己加油或搭乘老乡的三轮车等。到了防汛季节,到下面查一次灾就要搭上一双雨鞋。而撰写各种报告,申报各种资料,以及交通、通讯等费用往往都得从本不富余的腰包中掏。
2、缺乏必要的办公条件。民政对象包罗万象,工作对象涉及千家万户,而民政助理员大都缺乏必要的工作办公条件,部分乡镇办公场所是六七十年代的土坯房,而相当一部分乡镇连个装各种档案和资料的文件柜都配不齐,更别说配电脑,实行信息化操作了。
二、对改善基层民政工作状况的建议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民政工作的内函和外延不断丰富,职能不断扩充,基层民政工作者承载的工作量及人民群众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民政者工作者任重而道远,现有状况亟待解决,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就基层民政的现状提一些建议:
一、充实基层民政队伍。根据乡镇民政工作的服务对象及工作量适当增加人员编职,并适当定员,减少兼职,强化职责,明确其工作地位,切实解决民政工作有人办事,有时间办事的问题,确保基层工作能高效快捷、事事落实。
二、强化基层队伍素质。基层民政工作者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许多需要民政工作者去传达、去贯彻落实,这就要求乡镇民政助理员都应具有极高的掌握政策水平、极强的法律意识,极大的工作责任心。因此,应加大基层队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基层民政工作者的素质,以确保民政法律法规及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
三、改善基层办公条件。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待遇,保证必要的办公经费和办公条件,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雨具和防寒用品等。
二00六年四月十日
第三篇:关于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对策
关于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对策
摘要:基层党支部是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企业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是推动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中坚力量。当前,湖北石油基层党支部还存在架构不健全,或空有骨架而作用发挥不到位;党支部建设标准度不够,发展不均衡;支部工作融入中心不足,优势转化不明显;党员先进性体现不明显,队伍合力不强等问题。通过构建三级党组织体系,加强党支部三支队伍建设,围绕“一个中心”建立考评机制,全面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努力使党建工作的成果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基层党支部;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22-2
构建三级党组织体系
1.1 构建党委、党(总)支部、党小组三级阵地
坚持与改革发展同步健全基层党组织,确保基层队伍建到哪里,党组织就设置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发挥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作用。各地市州公司要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受省公司党委与当地地方党组织的“双重管理”;各县市分公司要分别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或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受地市州公司党委与当地地方党组织的“双重管理”。党委要建立和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等领导班子建设制度。以加强领导班子成员理论学习为切入点,坚持每月一次的中心组学习,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
地市州公司的零售部、经营管理部、非油品业务部要联合设立经营管理综合党支部,促进“大零售”党建开展;地市州公司的政工部、经理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和企管法律部,可联合设立党建综合党支部,促进“大政工”格局形成;各经营管理部门、专业中心,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可分别成立党支部,也可联合成立党支部;物流配送部、油库、直属零售片区、县市分公司机关要分别设立党支部;县市分公司成品油年销量5000吨以上的自营自管站,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可分别成立党支部,也可几座站联合成立党支部。成品油年销量3000吨以上或员工10人以上的加油站,有3名党员以上,其中至少有1名正式党员的要建立党小组,也可联合周边加油站站共同建立党小组。
1.2 发挥好工会、团组织和关工委三级联动的作用
党建工作涵盖工会、团建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方方面面,离不开全体职工、青年员工和离退休党员的共同支持。通过技术创新、岗位练兵、帮困救助等活动,发挥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做好企务公开、库站民主管理、评先创优、技能竞赛、合理化建议等工作,使工会组织真正起好“桥梁纽带”作用和“矛盾缓冲与化解”作用,助推党建稳定发展。同时,坚持以党建带团建,按照有党组织就要有对应的团组织的目标,成立团委和各级团支部,选拨优秀青年骨干人才担任支部书记,开展“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评比和多种教育活动,调动青年员工在保中心工作中的积极性,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此外,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提高青工素质、维护企业改革稳定和回报社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离退休党支部的作用,通过开展重阳节座谈等活动,关心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凝聚党政工团的工作合力,努力使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企业的发展资源。
加强党支部三支队伍建设
2.1 加强支部班子建设
按照“宜兼则兼,宜专则专”的原则,加强支部班子成员全面轮训和重点培训,综合“政治素质、业务技能、责任担当、年龄结构”等因素选优配齐党支部书记。对于经营网点多、维稳任务重的部门,以及县市公司班子成员个人能力特点不适合兼任支部书记或另有党务工作优秀人才的,可设立专职支部书记。做好支部班子分工。按照党支部主要成员的职责,做好组织委员负责发展管理党员、宣传委员负责支部工作宣传教育、纪检委员负责监督检查,为支部书记和副书记当好参谋。
加强党支部班子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修养和政治素质。建立班子成员集中和自学制度,每年累计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56学时,至少进行1次集中培训,提高党支部班子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发挥党支部班子的整体功能。以“三严三实”为标准,加强党性修养,加强作风建设。党支部书记在抓党建工作时要从生产经营和管理出发,为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政治、思想、组织保证,让作风建设为政治优势转化保驾护航。
2.2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按照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完善“三会一课”制度,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增强党员的政策观念、效率观念和创新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党员管理岗”、“党员示范岗”桌牌、窗口党员佩戴党徽、党员参加党建会议必须着正装佩戴党徽等形式亮明身份,唤醒党员身份意识。通过“创先争优”、特色党日、党的组织生活、党员责任区、党员目标管理等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推行“党员三先”,掀起争当一流员工、创建一流岗位、干出一流业绩等主题活动,使党员的思想觉悟高于群众,业务技术强于群众,工作业绩优于群众,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2.3 借助新媒体,创新支部工作方式
一些党支部仍然通过谈心、会议宣贯、文件下发等方式推动党建工作,具体指导少,落地实践不够,远远与时代发展脱节。带好一支党员队伍要积极引入党员微信群、企业微信公众号,通过“网上党支部”、“网上直播间”、“网上党校”等信息化载体,实现基层党组织从实体到虚拟,从物质到精神的多维度、全方位覆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开展政研成果交流。加强推优评先,开展先进典型学习交流,努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员队伍。
2.4 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培养和选拔
按照“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发展成党员”的原则,扩大党支部队伍,抓好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训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向基层一线、向青年员工、向党员力量薄弱单位倾斜,加大在一线员工尤其是劳务工中发展党员的力度,积极吸收优秀劳务工入党,每年发展劳务工入党的比例不得低于40%。通过采取外培与自培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远程教育相结合,定期培训、定向培训、定量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寻找身边感动人物”、“最美员工评比”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准党员”队伍的培养和选拔,确保“优中选优”使基层党建工作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围绕“一个中心”建立考评体系
党建要围绕经营管理中心工作,将党建标准化与内控标准化同设计,将党建目标考核与经营管理考核同匹配,坚持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检查、同步考核,保证生产经营效益任务的完成和改革发展稳定目标的实现。找准党建工作融入经营工作的切入点,把生产经营和党建活动的各项目标量化、细化、优化,纳入基层党组织的差别化考核中,每月公布基层党组织在生产经营和党建工作的成绩和排名情况,并与经济责任制考核挂钩,加大党建考核的力度,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组建党员突击队,走访客户扩销增量,党员带头开展新媒体营销。开展“一月一主题”活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对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体现党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思想。党委在认真确定创先争优目标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基层党支部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和各个时期不同的工作重点,提出“一月一主题”的活动方案,将“创什么先、争什么优”的任务分解到月、细化到事,落实到人,并进行跟踪考核,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对于领导层、决策层,将生产经营完成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考核体系,从顶层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同规划、同部署;对于执行层、党员个人,将党建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其相应绩效考核体系,以考核导向规范党支部、党员工作。努力实现经营工作到哪个层级,党建工作也要到哪个层级,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高度有机融合。
党建工作要在企业转型跨越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重在落实标准化建设,通过以更高的层次和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中心工作,全面提升企业的软实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电力安全工作亟待加强
2006年8月14日近年来,各地把安全生产的重点都放在工矿企业、城镇的生产经营单位,普遍认为农村比较单纯,没什么安全可言。现在这一问题却恰恰相反,城镇工矿企业、经营单位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各类安全事故降下来了,而农村的安全事故却出现了上升趋势,安全隐患也增多了。
一、当前农村安全问题的现状与原因 [xiexiebang.com文章-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1、农民触电事故时有发生。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已进入大多数家庭,农村电网改造后,电力资源有了保障,但用电安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有少数农民在抗旱、排涝时,不顾生命危险,直接在高、低压线路上乱接乱挂,造成触电事故。我县每年都有1至2人死于触电事故。今年3月我县还发生了一起一个村民触电两名村民施救处置不当,造成三人同时触电致伤致残事故。
2、农村道路交通事故不断上升。农村实行路网改造后,通乡、通村公路都上了档次,修成了水泥路面。随着路况好转,大多农户购买了摩托车和其它机动车辆(2002年我县共有摩托车8,000辆左右,2005年底增加到了30,000多辆),有些农民买了摩托车后既不考照,也不办证,骑着车就上路,甚至载人。每年因摩托车发生的事故占我县交通事故总量的80%以上,且大多数发生在省、乡、村道的交界处。
3、农民建房引发的事故较多。现在农民富裕了,建房的标准也提高了,要么不建,要建都建楼房。在建房中房主普遍请的都是本地木、瓦工,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资质,签什么安全协议。吊装预制件设备也是自制的简易设备,所以在施工中经常发生有人坠落、出现坍塌而发生死伤事故。还有少数农民不听劝阻,强行在高压线下建房,房子未建起就形成了隐患。
4、农用机械安全急需规范。近几年,农用机械发展很快(2000年我县农用机械为2,000辆左右,2005年底增加到6,000多辆),有少数农民认为农用机械操作简单,又在农田使用,安全问题不要紧。由于受这种思想支配,大多数农机操作驾驶人员未经专业培训就上车了。目前农用机械的办证率不到30%。在操作中出现了一些机械砸伤他人,砸伤自己,引发翻车和交通事故等。
5、乡村渡口安全隐患突出。中央实行惠农政策后,农民种田积极性普遍高涨,对有些水域的洲、湖、滩都进行了开垦和利用,因此原有船舶的运载量有限,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农忙季节经常出现超载、人畜混装等一些安全隐患问题。有些地方发生的重大水上交通事故,也有这方面原因所致。
6、农村学生安全令人担忧。随着农村生源减少,农村教育体制实行改革后,许多村级小学进行了合并,因此给不少学生上学带来了不便。有少数人为了谋利,干起了使用无牌无证车辆接送学生的业务,并出现严重超载现象,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有关部门在进行处理时,有些农民还站出来说话,说他们实惠,这是两厢情愿的事。
农村安全生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管理缺位,各地各部门对农村安全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忽略了农村安全工作的地位,重心还没有下移到村庄、村民,村级管安全的领导和责任制落实不够。二是农民的安全意识普遍不高。不少农民凭感觉办事,仿照他人行事,没有考虑自身安全问题。农民接受安全意识宣传教育很不够。三是职能部门监管不力。职能部门也有苦衷,一方面在考虑农民是弱势群体,应予以保护,严格执法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农村涉及面广,居住分散,管理能力有限。四是有关法律法规需要完善。如农村建房问题,在《建筑法》中没有列入范围,《建筑安全管理条例》也没有明确规定,事故发生后协调工作难做。还有电力部门实行公司化运作后,电力执法问题出现空档,一些公共安全问题,职能也很难明确。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安全工作措施与对策
1、各级领导务必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抓好安全工作,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农村农民安全受到威胁时,我们各级领导必须以对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责任感来抓好农村安全工作,要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乡镇、村委会、居民点的安全监管网络体系。
2、加大安全知识普及的宣传教育力度。要对农民的安全行为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引导,要让农民了解更多的安全常识,可以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教育,相关部门可以开展安全知识进农家,在学生中开展“小手牵大手”等活动来帮助农民提高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懂得怎样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3、在项目建设中要完善安全相关的配套措施。路网改造中,可在弯道、路口交界处安装减速板、警示标志;农村临时排灌用电可安排农电工负责用专用接线装置接电;农民建房时应尽量避开交通要道和高压电力设施,建设楼房要请有资质的施工队负责施工。今后在迁村腾地,进行村庄规划时也应该对周边安全环境和农民的安全出行等予以充分考虑。
4、相关部门要依法监管。一是该对有关从业人员资格认定的,必须严格进行考核发证;二是该取缔的非法经营活动必须坚决予以取缔;三是乡镇、各职能部门要依法进行监管,发现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只有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才能构建农村安全生产的新防线。
第五篇: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日期: 2014-05-27 ]
本文已被浏览过 6789 次
雨花台区司法局 张磊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愿望,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大计。基层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 基层法治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法治的成败.要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就必须采取有效对策, 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一、基层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法治是一个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要素, 基层法治系统正常运转首先依赖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健全、完替。目前, 在基层法治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 诸多要素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这些要素自身存在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法治建设顺利进行①。
(一)立法方面
立法是法治的前提, 立法的健全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法的贯彻、执行、遵守、适用、关系到法的实现和实效, 直接影响到法治的进程。由于立法观念陈旧, 程序、体制不科学, 技术落后, 以及对立法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基层立法是不健全、不完善的。
1、一些基层关系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 造成法律盲区的出现。如目前我国基层集体经济中出现的股份合作制经济形式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有利于促进基层的经济发展,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调整, 导致其发展缓慢。
2、一些法律、法规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基层的客观实际情况, 造成这些法律、法规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我国婚姻法第三条规定: “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可是在基层索要彩礼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一来, 一但发生这方面的纠纷, 如按法律规定办事, 就可能造成农民对法律的不满, 甚至对抗法律的执行。如按村规民俗办事, 则又会损害国家法律尊严和权威, 这就造成这些法律、法规在执行中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3、一些调整基层事务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 缺乏可操作性。在减轻基层负担的一些法律、法规中规定, 解决基层负担的问题由行政机关解决。而实际上, 行政机关本身就是负担的制造者和实施者, 减少基层负担就是要减少他们的财政收入, 除非良心发现, 否则很难想象这些机关及其领导能真正依法办事,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维护基层利益。
4、基层仍然存在大量不符合法治精神的村规民俗。一些村规民俗规定: 女子出嫁后, 土地承包权将被没收, 同村同姓不得结婚等。这些村规民俗的存在严重侵犯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破坏了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权威, 导致广大村民厌法、避法, 阻碍了基层法治建设进程。
(二)司法、执法方面
司法、执法是法治的关键, 没有严格的司法、执法, 法律规定就是一纸空文, 法治就不能实现。在基层, 司法、执法也存在种种问题。
1、地方党委和政府干预司法、执法现象突出。地方司法机关对地方党、政府和人大客观依附性导致司法权的地方化。特别是司法机关的人、财、物受制于地方党委和政府, 行政化趋势严重, 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 司法机关在行使司法权时往往因此挺不起腰杆, 造成地方党委政府经常干预司法。在行政执法上, 由于过分强调党委绝对领导和行政上的绝对服从, 也导致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及其领导经常以言代法, 以权代法, 以党代法, 干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破坏了法制的统一, 是对法治的践踏。
2、司法执法问题严重。由于司法执法体制不科学、不合理, 司法执法人员素质偏低, 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以及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等致使司法执法问题严重。司法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突出, 滥用职权, 违法乱纪、侵犯人权现象层出不穷, 贪赃枉法、拘私枉法、权钱交易屡见不鲜, 地方保护主义也比较严重且时有发生。
(三)守法方面
立法的目的是守法, 就是要使法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施, 如果法制定出来却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遵守和执行, 那将失去立法的目的, 也失去了法的权威和尊严在基层, 农民不守法比较普遍②, 主要表为:
1、基层群众缺乏法治观念。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落后以及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宗法伦理以及传统法律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 基层群众普遍缺乏民主法治观念, 没有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 义务观念极强, 权利思想十分淡薄, 他们提倡重义轻利、安分守己、谦恭忍让、与民不争, 要求个人绝对服从整体、国家, 蔑视个人权利和价值。他们特权等级思想极其浓厚, 缺乏平等和主体意识, 把自我作为法律调整对象和法律客体, 忽视自我主体身份, 在态度上回避法律.在行为上被动地听由法律支配, 不能依法行使和保护自己的权利, 厌诉意识极其浓厚。他们没有抵抗恶法意识, 没有法律至上观念, 个人权威往往高于法律, 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主要是依村规民俗而不是法律。他们对法律没有信任感、依赖感, 人身依附、权力依附明显, 祟拜权力, 敬权畏官, 清官意识以及官本位思想较浓.他们普遍不懂法、不知法或懂法、知法甚少, 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法律。
2、基层群众和干部。部分基层干部不守法现象突出。由于基层群众及基层干部自身素质偏低, 法律意识淡薄, 加上社会不良思想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等, 基层群众与基层领导干部不守法现象比较突出。近几年来, 在基层, 打架斗殴、盗窃、赌博、虐待老人、家庭暴力以及一些杀人、重伤、抢劫、强奸、拐卖妇女等违法犯罪时常发生。一些基层干部非法干预基层群众生产经营自主权, 侵犯农民财产权、人身权、自由权等权利, 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基层群众集体上访, 甚至对抗政府和法律。
(四)其他方面
法律监督是现代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实现法治的重要保障, 是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内在要求。基层法律资源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 基层法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基层法治建设的成败和基层的发展与稳定。从目前来看, 基层法律监督机构不健全、不完善, 监督人员比较匮乏,同时加上工作人员严重不足, 一人多职, 工作压力大, 处理问题经常是力不从心等问题已经凸显。除了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外, 绝大多数地区的法律咨询机关、基层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都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实际需要。
二、基层法治的对策
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 严重阻碍了基层法治进程, 影响到我国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战略的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这些对策主要有:
(一)加快发展基层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文化
从根本上来说, 基层法治中存在的问题都根源于基层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发达, 推进基层法治必须要首先加快基层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商品、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必然使人们产生法治观念, 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所需要的主体法律意识和文化观念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基层法治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 有利于激发广大人们群众的政治热情, 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树立民主法制意识和法律至上观念, 积极依法行使权利, 自觉履行义务;加强对国家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防止权力失控甚至异化和滥用, 保障人民的权利及其行使, 从而推进现代法治形成。法治需要以特定类型的文化为其文化基础, 这种特定的文化就是理性文化。就实行法治的需要来说, 公民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平等自由观念、科学精神、社会契约观念、政治市场观念、思想市场观念等理性文化要素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只有当这些文化要求成为根深叶茂的社会意识, 法治才能变为现实③。
加快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商品经济和现代文化就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推进基层政治、经济、文化的体制改革, 为基层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三农” 问题的认识, 加大对基层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基层经济发展,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居民自治的发展与完善, 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监督制度, 改进决策机制, 加强居委会的自治性, 实行居务公开, 推进依法治村。加大基层教育投资力度, 发展基层文化教育事业, 解放居民思想, 提高居民素质, 增强居民民主法治意识等。
(二)健全、完善基层法律制度
基层法律制度是基层法治系统中的关键和核心, 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基层法治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 推进基层法治就必须健全、完善基层法律制度。这就需要立法机关和立法人员必须革新立法观念, 改进立法程序, 提高立法技术, 确保立法的科学性;要及时对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研究, 推进法律和法规的立、改、废, 保持法律的连续性、适应性;明确立法权限, 加强立法监督, 废除一切同宪法和法律相违背的土法规、土政策和村规民俗④。
推进司法、执法改革, 确保司法、执法机关及其人员能依法办案, 依法办事, 做到司法公正, 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司法、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 做到奖惩分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制约, 避免干预司法、执法, 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加强对司法、执法人员教育, 提高司法、执法人员素质, 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自觉抵制腐败和违法乱纪行为;加大对基层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维护社会安定, 为基层法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构, 增强监督人员素质, 规范监督行为, 使监督法律化、制度化, 提高监督质量和效率,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及时对违法乱纪行为提出批评, 进行曝光。建立、健全基层司法执法机关以及法律服务机关, 大力培养法律人才, 改善司法执法机关办公条件、设备, 增加办公经费等。
(三)培养、提升基层群众及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
群众法律意识的高低不仅是一个国家法治水平高低的标志, 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 直接影响到法治建设的继续推进。从根本意义上而论, 法律精神和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现代化乃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和核心, 要实现社会法治, 必然要形成与现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 并作为现代法制的起点、依据、核心和实质的现代法律精神, 形成社会主体普遍的现代法律意识⑤。培养、提高基层群众与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需要做到: 推进执政党率先垂范, 党不仅要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 更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 不能超越宪法和法律, 更不能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党法关系, 严格实行党政分开和司法独立制度, 克服党政不分, 党法不分, 以党代政、以党代法。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意识, 提高他们依法决策, 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带头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明执法, 公正司法, 树立法律之重、法律之威, 提高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感、依赖感、亲近感、正义感和神圣感。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积极开展送法下乡活动,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开展法制教育, 提高人们法治观念, 使人们知法、守法和用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