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解读:五年发展目标首次未提GDP(汇编)

时间:2019-05-12 16:4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中全会解读:五年发展目标首次未提GDP》,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中全会解读:五年发展目标首次未提GDP》。

第一篇:五中全会解读:五年发展目标首次未提GDP

十七届五中全会闭幕,胡锦涛作重要讲话,会议公报“国强”向“民富”转型清晰可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2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公报中,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次公报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有两大显著变化:一是“国民生产总值”或者“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GDp”相关字眼首次没有出现;二是“居民收入普遍增长”的相关表述前增加了“较快”二字。从这两个显著变化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下一个五年的发展宏图中,“国强”向“民富”的清晰转型。正如中央媒体所评述,“十二五”将是30年前改革开放后又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型期,“民富五年”的概念,是中央执政理念的重大进步。

综合新华社电

下面是最近四届党中央的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的五年发展目标中“GDp”和“居民收入”相关内容的对比。

四次五中全会五年目标对比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2012年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2005年

十五届五中全会公报2000年

十四届五中全会公报1995年

“九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节选):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到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三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公报要点一览

民生最重

强调公平正义提高劳动报酬

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鉴于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全会特别强调,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强调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重视文化

文化要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定义政绩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经得住“三种检验”的实绩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独立自主

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全会强调,要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新华社

第二篇:专家解读五中全会公报未写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专家解读五中全会公报未写入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

“发展就是硬道理”增添新内涵

此次全会公报中,近年来在中央重要文件中几乎从未缺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没有被写入。

这天,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此落幕。会议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发布了《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据悉,绘制中国未来五年蓝图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稿将在全会结束后十天左右发布。而此次全会公报,则是对规划的一个指导性意见。

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中央全会只是做一个建议,和规划本身是有区别的。全会勾画一个大的蓝图,更加具体和量化的内容由国务院来做,还需要一个过程。”

从这幅蓝图来看,全会之前呼声很高的保障和发展民生问题成为公报中的最大亮点。而公报涉及问题之全面,也是此前历次筹划五年规划大计的五中全会所未见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见了

叶笃初特别提醒说,在公报全文中,“每一段话的分量不同,有主从关系。”而最能体现规划思路转变的,是关于“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表述。

自从邓小平提出“发展就是硬道理”,这一直白而有力的表述就被当做党政工作的主线。从公报内容来看,如今主线依然适用,只是内涵发生了变化。

此前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表述比较简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在此次全会公报中,近年来在中央重要文件中几乎从未缺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没有被写入。中央党校学者辛鸣注意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样的经济发展指标在此次全会公报中也不见了,只是继承了五年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表述。

取而代之的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叶笃初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虽然不再表述,但这个中心并没有动摇。只是,我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看来,这个变化可谓水到渠成:“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社会结构性转型,而不是纯经济问题。”因此,他认为,把社会发展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十二五”和此前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最大不同。

从公报内容来看,相比十六届五中全会,民生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表述。公报直接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目标,并将具体途径细化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等。

公报发布后,这部分内容收获热烈反响,首次进入全会文件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民富”也成为各网站出现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从3300字到4600字

作为统筹未来五年国家发展路向的政治文件,全会公报涉及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民生。

从“九五”就开始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是规划的“主线”,且此次公报的表述语气更为迫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而十六届五中全会只是简单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文化体制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深化”变为现在的“加快”。公报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则是个全新说法。同时,公报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也是此前所没有的。

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表述则保持不变,表述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在受访专家看来,从过去的经济转型到现在的全面转型,此次全会完成了对科学发展观的一次丰富。

竹立家对本刊记者说:“对于什么是科学发展,这次几乎都点出来了。”

叶笃初注意到一个细节,此次全会公报4600多字,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3800多字,十五届五中全会公报只有3300多字。“五中全会公报篇幅逐步扩大,这反映出我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和充实。”

变化还体现在细微之处。此次公报指出,要“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叶笃初说,这句话的提出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开始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然后提到经济社会,之后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前面再加上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现在又提出要提高这‘三性’。”

规划“松绑”

竹立家观察到,此次全会还有另一大特点:过去的规划是约束性规划,“十二五”规划是预期性规划。

叶笃初认为,这个变化从“十一五”就已开始。据他介绍,“十一五”之前都叫“计划”,而非“规划”。

名称改变,使规划本身更具方向性意味,而减少了指令性内容,量化的指标也开始改变。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中,通篇没有出现具体数据指标。叶笃初说:“‘十一五’以来的规划建议,越来越有空间,这次还有比较大的空间留给规划去做。”

竹立家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发展空间扩大了,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因此对社会发展不应有太多规划约束。”这种放松无疑是良好的,“中国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很强,而对社会发展来说,放开约束才能使它更健康地成长。”

相比规划指标的放松,规划过程也在同步“放松”。

叶笃初介绍,从十七大后,党的中央全会不光有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参加,还会邀请基层党代表和专家学者列席。“这已形成一个格局。”

此次公报提到,全党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叶笃初看来,“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这一点已开始有具体体现。

今年5月到8月,北京市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开展了“建言‘十二五’,共话新蓝图”活动,动员公众通过网络、电话、短信、邮件等多种形式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

党的角色在主动转变

从此次公报的内容,叶笃初还读出了另一层意味。在给规划“松绑”背后,他隐隐看出“党的角色在发生变化”。

叶笃初反复提到公报中的一句话,“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政治文件里也会有比喻,但过去像这样的语言不多,这次的文风确实有变化。”对各个时期中央文件都十分熟悉的叶笃初说,“这不仅是文风上的改进,整个公报给人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党的角色在主动转变。”

从原文来看,此次公报对党自身的要求着墨颇多,甚至专门用一段文字来论述党的建设,这在以五年规划为核心的五中全会公报中非常少见。

公报中“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增强忧患意识”,“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均是延续了十七大报告的一些表述。其中“树立正确政绩观”,甚至在专门研究党建工作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中也未出现。

除了单独对党建问题进行论述外,公报专门用一个自然段提出要“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同时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的使“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基础上,此次还增加了“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由于“十二五”规划是纯粹的社会经济建设内容,并不涉及政党责任,因此叶笃初认为此次公报对党的责任的表述有特别的含义。

“中央全会带有决策性质,执政党的建议带有指导性,因此全会文件可以说是执政党进行号召发令。但此次全会公报更多表明了党的责任,甚至对党员的要求都有表述,这是一个责任的担当。”(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第三篇:十八届五中全会解读+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解读+绿色发展

导读: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今天解读的内容是:五中全会十大关键词之五:绿色发展。

全会指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专家解读: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相对薄弱的领域。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有懒于清洁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必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长远未来。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第一次成为在全会的中心议题。经历了三十多年粗放式高速发展,目前我国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先发展再治理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入瓶颈,严峻的环境问题对社会百姓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XX年11月3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强调了“xx”五大发展理念,其中一大发展理念是绿色发展,是“xx”规划的重中之重。介绍了通过低碳发展、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市场化的手段进行管理资源利用三大措施并举,力求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成效。

绿色发展首要任务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同时也是下阶段中国经济保持适度中高速发展的动力之一。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低碳循环发展要求社会和企业必须积极寻求高效利用资源的模式,大幅降低能源、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强度;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资源优化。通过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产业,推动绿色生产体系的形成。同时,促进社会消费方式转变,推动技术更新,进一步促进创新经济的发展。在目前传统经济全世界都陷入停滞的背景下,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点。

绿色发展就是最大的民生,央视一位评论员如此评论。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多措并举,通过法律、制度、资金导向、文化引导以及使用约束性指标等严厉的行政性手段,强制推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绿色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是事关全体国人生活质量,与每一位在中国国土上生活的人密切相关的重大民生,也关系到民族长远未来。

拓展阅读:

XX年解读十八届五中全会内容思想要点》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xx”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鲜明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理念的首位。

中国已走上全面创新之路。创新发展将成为“xx”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

新动力·新空间·新体系 创新是发展全局的核心和基点

“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公报的话掷地有声。

这场关系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一大关键词就是创新。

当今中国,与改革形影相随的一大关键词也是创新。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全会对创新发展的定位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一脉相承。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只有通过创新驱动,中国经济才能实现由大到强。

如果说,党的十八大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那么,十八届五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和基点地位。专家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号”巨轮的破浪远航的引擎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事实上,创新早已成为以xx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高频词。

XX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各同志集体来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参观创新成果展示。这是中央政治局首次将集体学习“课堂”搬到红墙外,现场上了一堂生动的“创新课”。

XX年10月19日,全国首个“双创周”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启动。从“科学的春天”到“创新的春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创新创造与市场规则相融合,积聚起中国经济新的澎湃动力。

这是中国创新创业者的黄金年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大众创新创业热潮。”科技部部长万钢说。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会对创新发展的阐释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化和拓展。

创新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这里的创新不是狭义上的创新,而是涵盖了理论、制度、科技、文化方方面面。所谓基点,就是要把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贯彻到一切工作当中,形成经济社会新动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说。

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科技创新深化和拓展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XX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xx”收官“xx”布局的承启之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把创新提高到发展全局核心和基点的新高度,并回答了站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现实坐标上,中国发展的动力靠什么?空间在哪里?体系怎么建?

当中国经济的“三期叠加”又与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相交织,中国发展的立足点,必须转到效率质量上来,必须转到创新发展上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表示,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靠创新引领的发展,是创新促使经济发展,不断从已有的层次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经济发展质的飞跃,是产业突变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创新“驱动”着经济发展。

创新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创新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创新带来生机,创新产生动力。近年来,中国创新资源投入持续增加,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环境日益改善,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

“xx”期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从XX年的50.9%提升到XX年的54%,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xx’以来,我国持续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研,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创新为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提供重要支撑。”万钢说,“xx”时期,国家将聚焦实体经济,聚焦产业升级,聚焦民生改善,充分激发创新潜力,为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奋斗。

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和实力已为世界瞩目。

“中国正在快速成为全球技术创新中心,是默克全球研发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德国默克集团执行董事雷科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借助中国“脑力”,默克正在不断加大在华研发方面的战略布局,最近几年先后在中国设立医药研发、液晶中国中心以及投资公司。

创新成绩斐然,提升空间巨大。和全面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相比,当前中国的创新水平依然有较大差距:创新驱动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仍较低,经济增长模式仍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并存阶段,全社会的创新动能依然不足。

位于重庆的墨希科技有限公司在推出3万台手机触摸屏后,仍在考虑如何把触摸屏继续和下游对接更紧密,把产品变成商品,建立起盈利模式。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史浩飞说,作为产业链上游,在现有产业对接上已经遇到不少困难,“中下游企业大多不想花钱研发做小白鼠”。

“还有更多的企业不能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任兴磊说,“大量传统制造产业仍不具备创新的话语权,大量的传统制造产业由于高层次人才、管理人才、研发人才的限制和障碍,至今没有走出结构调整的路子。”

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体制机制与创新创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科技领域布局与发展大势不相适应……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征途上,消除这些“不相适应”,已刻不容缓。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仍然存在,企业创新动力和转化能力的不足是其中的最大瓶颈,尤其是民企创新投入不足,如得不到政府创新资源的公平配置,创新动力就无法得到充分释放。

“把科学家的创新链、企业家的产业链、金融家的资金链等有效衔接,才能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中科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吴乐斌说。

“中国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转型发展,还是提高综合国力,都必须通过创新。”王军说“中国必须把握住这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机遇,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立足于体制机制改革。”

“未来5到XX年,中国发展的立足点要转到效率和质量上来。把创新发展作为首要核心理念,这是适应国内国际形势、短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长期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需要。”王军说。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1996年,奥地利。面对导师“你的梦想是什么?”的提问,时年26岁的潘建伟如是回答。XX年,他放弃海外教职回国,在中国科技大学组建实验室。

潘建伟团队建成国际上首个规模化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工程正积极建设;牵头实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如果抢占量子通信先机,就有望抓住由模仿者变成引领者的机遇。”潘建伟说。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卫国说:“国家要集中力量提升科技能力,比如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对一些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突破。”

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创新,民族的振兴之要,国家的发展之根,企业的成功之源。

创新创业大潮,不断壮大创新经济的内核,持续释放充沛活力。五中全会对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创新引领型发展作出了部署:

——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0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

——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

“在未来5年中,科技创新这个发展的强大”新引擎“将会加速发力。”宋卫国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创新深入人心,从创新的主体到创新的制度,从国家创新环境到社会创新环境,逐步发展形成创新理念和良好社会氛围。

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未来时代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去诠释科技“第一生产力”对“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英国《自然》杂志执行主编暨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地区总监尼克·坎贝尔表示,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的持续增长令人印象深刻。世界上有越来越多最好的研究是在中国发起、主导和完成的。

在中国,“创新的春天”已经来到。科技与创新必将积聚起中国经济新的澎湃动力。

第四篇:学校发展目标解读

广宗县第三中学

“三年打造广宗第一品牌中学”目标解读

著名的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优质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劣质的学校是智能的坟墓。优质的学校是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常惊喜,主动地探索,健康地成长;劣质的学校则是孩子们的地狱,他们在这里常悲哀,常恐惧,被动地接受,人格在萎缩。”由此可见,办优质教育,创优质学校是时代的呼唤。广宗县第三中学办学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校教师不息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针对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结合我校现状,我们提出了“三年打造广宗第一品牌中学”的近期目标。这个目标如何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树立师生“三观”、“三最” —— “思想第一”。中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要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面对当下社会存在的各种思潮和观点,只有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庭有用的人才,才能幸福一生。基于此,我校成立之初就设立了“打造学校精神特区,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树立正确科学的“三观”是打造第一品牌的前提和基础,树立起正确科学的“三观”,我们就能把学校打造成精神特区,把师生培养为品行最优秀、心态最阳光、意志最坚韧的德育第一品牌。

二、创造最好的办学条件——“条件第一”

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学生的时代需要,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实际步骤。我校一直注重改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积极争取改善办学条件,为实现第一品牌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自建校以来,我校先后整改了餐厅、教学办公区环境以及教师办公条件,新增了师生音乐舞蹈室、教师洗浴中心,书画拷贝箱,并马上开通学校南大门为师生创造良好交通环境。今年我们还将修缮屋顶、新建厕所、围墙以及塑胶操场等,学校将用三年时间为师生创造最好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打造“高雅、精致”校园。

三、学生成绩提速最快——“成绩第一”

学校的核心任务是教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学质量。我校提倡素质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多彩的活动和严格的管理,来促进学生成绩的提升。成立以来,我校积极学习衡中、永威、精英等知名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蓝底,结合学校实际,打造我校高效课堂并初见成效。通过举办特长培养班、各类与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教学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加上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初步形成了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通过一系列措施和近三年的努力,我校学生成绩的提升速度要做到全县第一,根据走访、调研、测算,我校2015年下半年期末全县统测,由于生源质量极差,我校7年级学生总平均成绩虽不是全县第一,但学生成绩提速已经跃居全县第一,我校名列全县前1000名学生数,由2015年9月入学时的11人提升到94人,增加83人,而某初中名列全县前1000名学生数,由2015年9月入学时的833名,下降到716,减少117人。三年后,我校部分科目和班级成绩要提升到全县第一。

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安全第一”

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园安全是近年来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始教育工作终排在第一位工作,也是人民群众最担心的校园管理内容。第三中学始终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成立以来建立健全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了安全工作领导组和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编制了一系列安全制度以及安全预案,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做到责任明确,层层落实。定期开展学生安全教育、防震、消防安全逃生演练活动,建立和完善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控体系。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完善学校师生食堂管理、学生营养餐监管制度,做好食品留样、检查记录、台帐,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建立健全卫生室管理制度和巡视制度,门卫对进出人员进行详细登记。制定并完善了学校卫生工作制度,加强了食品卫定期组织学生餐厅满意度调查问卷等,确保学生饮食安全。

第三中学自成立以来,校园未发生任何安全事件,被授予“2015年邢台市平安和谐校园先进集体”。

五、打造精细化管理典范——“精细化第一”

老子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学校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学校方方面面的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学校管理工作的优劣,对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十分重要。精细化管理在教育中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重要性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精细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大的方向,学校的管理应该追求精细化。第三中学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根据学校实际,对师资、教育资源进行最佳组合,在学校管理机制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以精心的态度、精细的过程落实细节管理,不断提升学校标准化办学品位,使学校各项工作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精细化管理得到领导和社会认可。今后,三中将继续完善和发展精细化管理内涵和外延,力争把精细化做到全县极致!

六、彰显三中校园特色——“特色第一” 办好每一所学校,使每一所学校各有特色,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要。创办特色学校是学校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从素质教育出发,要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就必须创办“规范+特色”的学校,这也是近年来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许多特色学校的基本经验。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成为特色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实现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第三中学非常注重学校特色发展,学校领导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独特的办学主见,严谨的治校策略,良好的个性化作风,学校教师队伍严谨认真,业务能力强。先后开设了特色课程建设,特色学科和特色活动及刊物。编制了《寒假生活》、《暑假生活》、《德育手册》、《制度汇编》等书刊,创办了校刊《领航》,印制了宣传挂历,启动了德馨超市、德馨考场、励志岛建设,建成了舞蹈室、画室,今春开设了舞蹈、声乐、器乐、素描、国画、油画、计算机课程等,打通了学生特长通道,同时举办白雪节、灯谜会、桃花节、翠竹节等具有三中特色的自办节目,办好感动三中人物评选和颁奖,建设好各科加油站,真正做到了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以上六点,是对我校“三年打造广宗第一品牌中学”目标的具体解读,为了实现该奋斗目标,三中人将劈山蹈海,一路凯歌!

第五篇:**社区五年发展目标计划书

建庄社区五年发展目标计划书

一、党建引领:

紧抓社区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加强内部团结,通力合作,做到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服务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听民情,知民意,解民忧,打造一支团结和睦、敢于担当的班子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动作用,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全域治理”工作。配强基层力量,细分社区“红色网格”,配齐网格员,持续深化“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工作。切实将人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提升等重点工作融入网格,全面构建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设立“十色”志愿者服务驿站,建立“先锋红日”党员志愿者引领“活力橙光”文体队、“小黄人”护苗队、“绿色卫士”环保志愿者队、“致青春”青年志愿者队、“蓝精灵”共建理事会和“紫荆花”妇女志愿者,“金钥匙”调解队、“银龄互助”管家队、“铜墙铁壁”联防队,架起一座绚丽惠民“十色桥”。

二、家园建设:

开展社区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健康和卫生意识,开展出彩楼道创建活动,做到楼道卫生整洁、杜绝乱堆乱放现象;落实社区环境绿化养护管理制度,开展社区护绿养绿活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效;重点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落实奖励机制,提高全民参与积极性;增强居民环保意识,建立社区环保监督机制,为社区居民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结合楼道整治、垃圾分类社区难点痛点问题,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打破社区“唱独角戏”的模式,聚焦“人”的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奖励方案,激发居民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引导全民共同参与楼道整治、垃圾分类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共建和美家园。

三、基层治理:

积极探索物居业“联动创建模式”,开拓协调联动新思路,加强社区大党委建设,吸收业委会、物业公司党员进入社区党组织。同时,推荐选任优秀党员进入业委会。使业委会、物业企业和社区党组织密切联系,形成物居业党建联建工作新格局。坚持把“三治融合”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深化自治实践,依托居民说事、开放空间,完善民主协商议事制度及民主监督制度,广泛征求意见达成共识,统筹资源做好保障,协商解决问题,提升社区居民的支持率和参与度。推进社区网格化治理,形成与群众沟通交流的闭环,按照“党建引领、网格优化,力量整合、重心下沉”的原则,构建“一张网格统揽、一个机制统筹”的网格管理责任体系,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分类处理,简单事及时办、常规事按时办,复杂事件集中民智合力办,推动需求发现、信息采集、服务办理、问题响应、矛盾调解等在网格中解决。将传统社区管理向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转变,社会治理成效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打造社区共建共创共享社会治理新局面。

四、便民服务:

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在服务群众中争先创优,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的动力,做到服务群众活动多样,不断创新服务格局。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整合资源,提升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及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开展设施服务、互助服务和志愿者服务,丰富社区服务内涵,建立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贫困户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网格,逐步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五、文化建设:

继续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社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落实到创建文明社区的各项工作之中,打造建庄社区“五he”特色文化品牌。以社区学校、家长学校为阵地,提高居民素质,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教育,不断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使社区教育成为加强青少年教育、丰富老年人文化知识,形成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基地。健全群众文化组织网络,加强社区文明设施建设,通过深入开展长廊文化、广场文化、老年文化、节庆文化等健康文明的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提高社区文艺人口比例,扶持社区业余文体团体,提高社区居民文化教育活动参与率。创建省级百姓健身房,以此为依托,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做好社区群众科普工作,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制止垃圾文化传播,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件民生实事:

1.社区公共空间的打造及升级,提升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及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百姓健身房、益空间活动室等)

2.社区文化宣传长廊建设,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宣传重要阵地。

3.垃圾分类、楼道整治积分兑换项目,激发共建和美家园全民参与及积极性。

(建庄社区党总支盖章)

2020年9月20日

联居干部签名:

下载五中全会解读:五年发展目标首次未提GDP(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中全会解读:五年发展目标首次未提GDP(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读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

    解读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

    解读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

    解读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

    解读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

    解读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 【会议内容】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农村的面貌将会怎样?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五年总体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五年总体规划(2011年-2015年)一、当前形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凸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

    今后五年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

    今后五年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 发展思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澜沧建设“世界拉祜文化中心”和“绿色经济通道......

    句容市旅游五年发展目标和三年行动计划

    句容市旅游五年发展目标和三年行动计划 按照“旅游强市”的目标要求,结合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特制定句容市旅游五年发展目标和三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

    市国土资源局五年工作总结及五年发展目标

    20xx年以来,我局认真落实《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及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精心组织,狠抓督办,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

    从五中全会公报看未来五年发展的“不变之变”

    从五中全会公报看未来五年发展的“不变之变” 作者: 胡军 发布时间: 2010-10-19 15:22:07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