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安全与经济发展之相斥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程期末作业
公共安全与经济发展之相斥问题研究
——近期中国SARS危机引发的反思
何年初(02级会计)
(个人观点,如有雷同,似属巧合。2003.5.22)
一般而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制约着社会发展,因而经济越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越高,社会保障机制就越完善,社会公共物品的效能就越强。然而,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涉及到人类安全的问题似乎显得越来越严重,比如环境污染、自然灾害、文化侵蚀、疾病传播、生化战争、恐怖事件等,以往经济欠发达状态下无法预见和发生的灾难在现代社会却层出不穷。这反映了经济发展与人类安全之间的矛盾,也是在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今天,发生大规模SARS传染所引起的重要反思——并不是一心搞经济建设就一定能推进公共安全的巩固和发展,它们之间存在很多需要重新思考的相斥问题。
1994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首次试图重新定义安全,提出人类(人的)安全广泛构成要素,包括免除人类以下7方面的脆弱性、不确定性(风险):经济安全(基本收入保障)、食品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清洁水源、清新空气和未退化的耕地)、人身安全、社区安全(文化特性安全)和政治安全(基本人权和自由得到保护)。从广义上来说,就我国而言,公共安全包括国家安全和公众安全,两者是相互联系、高度互补的,没有公众安全,就没有国家的安全;没有国家的安全也就没有公众安全。从狭义上讲,公共安全就是指公众安全,是在这样一个国家范围内,公众免受威胁和侵害,得到保护或者挽救的公共安全体系。就基本的逻辑而言,社会越发展,物质和技术条件越先进,它的公共安全体系就越健全,公共安全机构和设施就越先进,越体现人性化和保障力。然而,它们之间并非具有必然性的联系。因为经济建设会大量占用和部分转移对公共安全的投资和注意力,经济的发展会产生各种各样新的环境安全危机,技术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会激发更严重的健康危险,市场机制的运行会无形中引导资源和观念的私有、自我倾向;反之,公共安全的维护和巩固也对经济建设和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等,这些都会是经济建设与公共安全的矛盾点。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具体分析:
1、经济建设与公共安全之间的资源分配此消彼长。经济学认为,资源是有限的,在一定时期,可用资源存量更是有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方面的物质技术条件有有较大改善,这主要是因为国家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集中大部分资源投向生产部门,大兴土木,大搞技术开发和项目建设,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政府的支出大部分是资本支出,对公共产品和投资明显减少,特别是对公共卫生部门的投资越来越少,公共卫生体系的境况越来越差。正是由于中国缺乏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公共安全的信息化水平极低,才致使SARS病毒肆虐全国,一时谈虎色变。
2、发展经济与公共安全之间的注意力排斥。中国忽视了卫生体系,一心都扑在了经济建设上。20年前,中国有庞大的卫生体系基础,人人都看的起病。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为解除经济发展的束缚,合作社制度被取消,农村合作社医疗体系的结构也被取消,但没有新的制度代替,这严重弱化了中国农村的卫生条件,为疾病的滋生和蔓延留下隐患。SARS一旦传到农村,就不堪设想,仅靠农村那些私人医疗条件是根本无法阻止SARS肆虐的。由此可以推想,一心求经济发展,会转移政府的注意力,忽视公共安全的建设和发展,从而给人类安全带来极大风险。
3、经济发展的负作用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资源 的大量掠夺。随着自然的不断人化,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会更加严重,必然会带来新的自然灾害;技术的进步,带来生物化学变异,特别是生化武器的使用,更是对人类安全构成威胁;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人类安全变成全求问题,扩大了安全事件的影响范围;经济发展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增加了社会治安隐患;物质条件的改善,会弱化人们对灾难和疾病的抵御能力„„这些都是经济发展后,人们不得不思考的公共安全问题。
4、市场机制的运行会导致人们对公共安全的漠视。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具有私有化倾向,人们都去关心了自己财富的增加和忙于参与市场竞争,往往会忽视对公共安全的考虑;同时,由于
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使得资源绝大部分流向有利可图的行业或部门,而对没有多大直接回报的公共安全的支持变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漠不关心。这样无形中,必然会导致人们对公共安全考虑甚少,也无法形成全社会的安全互利行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鼓励市场主体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努力,因而也逃避不了对公共安全建设的弱化。
5、公共安全的投入部分转移资源和注意力。为了加强公共安全建设,首先政府要投入大量的 人力和财力建设软硬设施,这将部分转移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投向;其次,政府工作人员要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维护上,使得政府决策增加了分析项目;再次,要建立庞大公共安全体系,特别是卫生防控体系,并运作这样的体系,宣传新的安全文化和变革公众安全观念,其过程成本和福利支出需要一项巨大的持续的资金保证;最后,良好的公共安全体系,比如卫生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福利项目,或浅或深地影响一部分人谋生的能力和意愿,一定程度阻碍了经济发展。
笔者探讨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之间的相斥问题,并非表示两者水火不容、必择其一。我只是从另一个视角来呈现问题,以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并希望政府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并不能撒手不管,而是要更加强化自己对社会公共物品提供的职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巩固和发展我国的公共安全体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减少社会前进中的公共危机,为人类发展和经济建设创造更好的环境,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那么接下来针对该相斥问题,国家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思路和两全之策呢?
对这个问题存在两个逻辑起点,第一,从两者的相斥方面寻找协调和缓和;第二,积极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促方面,并建立其路径创建和有效运行的机制。
首先我们来探讨相斥缓和。
从以上分析可见,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的相斥表现在:资源分配、注意力转移、负效应和机制导向。为解决这四大相斥,政府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下,政府要转变政府职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产品上。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要进行各项改革,政府在管理经济方面曾经发挥着主导作用,几乎把大部分精力和注意力都投向了经济建设,而对与经济发展似乎相关性不大的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问题摆在了次要地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政府职能在发生根本变化,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开始改组、改制,逐步实现政企分开,政府应该在放弃大部分经济管理权力和微观经济工作的同时,不能搁置自己原有的能量,应该逐步把以前忽视和没有抓好的工作抓紧抓好,应该把自己的运作机器分配很大部分用于公共安全方面。
第一,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社会发展。重视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应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给社会发展以应有的地位。虽然在政策宣示上,强调了经济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但在实践中,经济发展甚至经济增长成了发展的惟一内容,导致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失衡。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表现为,城市卫生防疫体系维持艰难,农村卫生防疫体系基本瘫痪,早已绝迹的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结核病)在一些地区死灰复燃。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应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的指导思想。
第二,政府必须举办公共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直接经营企业,但是,政府的责任不是减弱而是增强了。随着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政府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过去国有企业举办的社会事业,一部分可以市场化,一部分则必须由政府承接,如义务教育、疾病防疫、社会救济等。静态地看,举办公共事业,将挤占其他方面的投资,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动态地看,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可以避免种种不测带来的损失。国外经验表明,公营部门在促进增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第三,公营部门的改革不可轻言“市场化”。无论在何种社会中,公营部门都是不可或缺的,公营部门的运作也都不是“充分市场化”的,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非典”危机导致的初期应对无力、举措失当的局面,是多年来缺乏对公共卫生体系有效投入的结果。在财政支持有限的情况下,地方上尤其是农村的防疫机构都走上了自我创收之路。在创收无望的情况下,防疫系统人员严重流失,导致了许多防疫机构“人去站空”,处于无力应对“疫情”的状态。
第四,必须加强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协调能力。危机的爆发是突然的,影响是全面的。应对危机,必须采取及时、综合、系统、协调的措施。各自为战,画地为牢,往往导致危机的蔓延和扩大,从而导致更大程度的损失。
其次,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之间寻找互相促进的路径,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这一点才是最积极的也是最有生态意义的逻辑。
其实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存在相排斥之处,也有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地方,这才是符合辩证法的。笔者以下思路可以和各位同仁商榷:
1、通过对公共安全的投资和引导,开发和发展相关领域的公共安全产品,推进该领域的产 业的良性发展。在此次SARS危机中,虽然有些行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但是也有另一批行业获得了发展契机。首先,由于全国范围内抗击SARS,全社会对防止SARS的药品特别是中药需求量成倍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制药业的增长;其次,为了预防SARS的传染,公共卫生所及日常生活用的消毒液、带有消毒功能的洗涤液、以及口罩、手套等卫生用品的需求急剧增长;为加强健康保健,家用电器中的“消毒家电”成为消费亮点,消毒柜、微波炉、空气净化器等具有杀毒功能的家电成为居民购买的热销商品;同时,与健康保健相关的医疗保健用品、健身器材、有保健作用的食品、蔬菜、水果等成为居民欢迎的商品,其需求大幅度增加。上述产品需求的增加,将拉动相关产业的增长;第三,为了治疗SARS及其疑似病人,医疗服务需求大幅度增长,拉动医疗服务行业的增长;为了减少SARS感染的几率,人们大量减少外出,增加对电信、互联网等电子通讯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刺激了电子通讯服务业的增长;等等。
2、通过对有害公共安全的产业的限制发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促进产业结构协调。目前 我国还存在许多对社会公共安全产生负面作用的产业和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国家通过对这些企业的限制发展,强制它们对其造成的外部不经济的后果承担成本。这样可以缓和这些产业和企业对公共安全的威胁,也有效地维持他们的发展,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
3、通过对公共安全机构的建立和运行,一定程度解决就业问题,拉动社会需求。全国抗击 SARS,客观上增加了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这些支出或者用于公共卫生环境的改善、或者用于医疗卫生设备的购置、或者用于医护人员的额外费用支付、或者用于医疗卫生设施及环保设施的投资,均成为社会的有效需求,将拉动经济的增长。
4、通过增加对公共安全有隐患的不文明、不卫生、不安全行为的处罚、课税增加政收入,并将此款项专门投资于公共安全事业。其疾病的传染,除了因为人类医学的不断进步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课题,产生了新的病菌,主要是因为人们不健康的生活和习惯和方式所引起的,如爱滋病、疯牛病,包括现在的SARS。如果对那些不文明的行为和习惯采取强有力的惩罚措施,不仅可以有效地遏止疾病的传染,而且可以树立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同时也可以为公共安全事业准备相应的资金。
5、把公共安全作为一种文化和文明的标志,运用于商业运作和招商引资中。公共安全关系 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存续,是人们首要关注的问题。如果在经济建设中植入公共安全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有效地宣传这种理念,而且可以帮助那些可以运用公共安全作为媒体和商业炒作的机构寻找商机,同时将大大增加招商引资的机会。
综上所论,通过对SARS问题的反思,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并非必然互相促进,两者之间存在相斥,但通过对两者的辨证思考,可以探索和建立两者之间矛盾缓和与相互促进的路径和机制。
(4900字)
第二篇: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从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关键词: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较为完整和系统地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标志着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路正从政策推进转向制度保障,正在走向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之路。近年来,焦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把民营经济列为工业强市的重要战略支点,涌现出了月山啤酒集团、永威集团、隆丰皮革、飞鸿包装等一批土生土长的非公有制企业,带动了一大批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发展;通过改革改制,纳士科技、宇航化工、金山化工等一大批骨干企业退出国有领域,成功实现了机制转换;通过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焦作市引进了昊华集团、蒙牛集团、丹尼斯量贩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优化了焦作市的经济结构,促进了焦作市投融资体制由单一投资主体向多元投资主体的转化;通过“效能革命”,狠抓发展民营经济环境治理,推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层次,形成了本土民营企业、外来民营企业、改制发展的民营企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1992~2003年,全市民间投资累计完成281.89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44.03%,年均递增20.9%,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5.5个百分点。2006年,仅焦作所辖县市——孟州市,非公企业共引进市外项目123个,合同利用资金35.1亿元。截至2006年底,焦作市非公有制企业达到8746
家,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22.5%,高于全市GDP增速7.9个百分点。焦作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思想进一步解放,民营经济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焦作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民营经济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利用各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和市民宣传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在全市形成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坚持多管齐下,总量扩张势头良好
一是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在坚持传统招商引资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招商方式。二是结合国有企业改制发展民营经济。从2000年开始,确立了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承包租赁、分块搞活、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引导民营经济快速扩张。三是扶优扶强发展民营经济。各级政府千方百计扶持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涌现出了黄河集团、月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名优民营企业。四是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向法律法规政策未进入的所有领域投资,规定进入工业园的民资享受与外资同等优惠政策、同等服务待遇、同等奖励措施,不论成份看发展,不限比例看效率,加速激活民间资本,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三)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初现端倪,民营园区的“平台”功能日益显著
目前,焦作市年产值上亿或近亿元的产业集群十多个,市、县、区各级政府依托产业集群,把园区建设作为发展民营经济的有效平台,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入园工作。
(四)广泛增加就业门路,社会效益不断显现
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由原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扩展到离退休人员、转业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学生、下岗失业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分流的干部职工等。民营经济在解决劳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
(五)产权问题得到重视,民营经济维权工作提上日程
在焦作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河南省民营经济维权发展促进会的倡导下,由焦作市检察院发起,在省内各地市率先成立了“焦作市民营经济维权发展促进会”。促进会以服务民营企业为己任,协助政府坚持宽领域治乱,多层面维权,为民营经济大发展创造安全空间;全方位服务,为民营经济大发展拓展绿色通道;从培育民营企业家的法制观念人手,在民营企业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民营企业家依法维权、依法经营的自觉性;抓住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个案不放,认真调研,协助有关部门搜集材料,有效地维护了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赢得了会员企业的信赖。
二、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环境不宽松
一是市场准入不平等,政策不公平,参与国际竞争条件苛刻等。二是负担过重、收费不规范。三是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二)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随着商业银行防范风险、信贷政策严,追求效益、资产质量和信贷安全观念的深入,信贷门槛提高,影响到民营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规模扩张、技术改造的进行等,致使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还不高
发展速度与先进地区比还不快,总量规模偏小。目前焦作市非公有制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77家,超4亿元的企业有4家,规模最大的河南纳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也不过10亿元。
(四)行业结构不合理
焦作市民营企业至今仍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为主导,大多数集中在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修理业、娱乐服务业等行业。
(五)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
焦作市民营企业中仍以“家庭或家旅经营”为主要模式。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现状为企业内部“家族式”的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素质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速度。
(六)不正当经营
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损坏了民营经济的形象,影响了其健康发展。
三、促进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抓住机遇、明确目标,提高认识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宪法》都从根本上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近年来国家大力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中部崛起”和河南省的“东引西进”战略,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当前全国上下开展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市场经济环境,也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入世后民营经济将获得一个多边的、稳定的、可预见的公平环境;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又为民营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这些都是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利好因素。
(二)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
营造良好宽松的环境,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关键;改善政策环境,政府是主角。焦作市各政府部门都应当从焦作发展的大局出发,对起步阶段的民营企业应积极实行鼓励和扶持政策,营造从事民营经济光荣的良好舆论氛围,强化服务意识,建立统一、规范的服务体系.主动为民营经济发展排忧解难。
(三)积极探索拓宽融资渠道
1、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河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河南省将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构建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融资担保服务为主业,且有较强融资担保能力的覆盖全省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使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更加顺畅的建设目标。2005年8月11日,经过焦作市政府精心策划,出资4000万元,吸纳部分社会资金,焦作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正式成立,这是焦作市第一家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专业担保企业,充分表明了焦作市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心和信心。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扩大资本金,大力提高为民营企业担保服务的覆盖面和资本运作能力。
2、鼓励、扶持直接融资,减轻间接融资压力。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逐步扶持并有计划地辅导焦作市少数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以股票、债券等非信贷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搞活资本市场,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减轻间接融资的压力,真正分散、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改善经营管理,实现资本运营。焦作市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逐渐改变原有“家族式”为主的经营模式。进行产权转移,吸引外来资本,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营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四)促进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加大扶持民营高新科技产业
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引导焦作市民营经济积极投资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抢抓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机遇,继续发挥铝、电、化工、橡胶、机械、建材等支柱产业的优势,集
中力量把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抓好铝及铝制品的延伸加工,鼓励、加大扶持民营企业积极涉足信息,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使焦作在中原崛起中铸就新的产业优势。
(五)推动民营企业从“家族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焦作市民营企业必须逐步地抛开传统的家族制管理,通过资本社会化、股权多元化的方式,在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进行不断的尝试。
(六)以现有科研机构和高校为研发基地,加快培养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功企业的发展,无不显示出企业技术创新的巨大威力。焦作市民营企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立足本市、本省,以现有科研机构和高校为研发基地,并放眼国内外,积极组织力量进行技术攻关,争取早日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提升产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焦作市民营企业再上新台阶。
(七)正确引导,提高素质
1、加强对民营经济的正确引导,严格管理和监督。对民营经济业主应在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关心,事业上扶持。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培训、指导等工作,个体私营协会、工商联等群团组织,也应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民营经济的事前监督和日常监督,切实推动民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是焦作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应不惜一切代价,广招社会贤才,鼓励有志者从事民营经济;应加强对现有民营企业主的培训,以焦作市的高校为基地,有计划的培养民营企业家,尽快提高其综合素质。
3、建立一支公正、廉洁、高效的管理干部队伍。各项政策能否得以顺利执行,干部队伍的素质至关重要。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内部干部职工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八次党代会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民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大有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勇于投身发展民营经济的大潮,促进焦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中原崛起步伐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关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EB/OL].河南民营网,2004-12-29.2、握别过去 铸就未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透观[J].中国民营经济与科技,2006(1).3、刘淑珍.浅谈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与革新[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第三篇:关于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2004年以来,随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口号的提出和政策的落实,福建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福建民营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其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企业规模总体不大、融资困难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优化环境,消除障碍,提高素质,加速民营经济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 福建 民营企业民营经济 发展.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毫无疑问,建设海西我们必须发挥民营企业这个主力军的作用。但综观全国,我们不难发现,福建的民营企业虽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长三角的江浙沪、珠三角广州深圳相比,我省的民营企业的综合实力远远落后,甚至不如近几年迎头赶来的山东。因此,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重要性作用,就有必要进一步认识福建民营企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扬长避短,全面发挥民营企业在海西建设中的作用。切实加快福建经济的发展,为2010年福建的GDP突破10000亿的“十一五”目标多作贡献。
2.福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福建的民营企业在分布上呈现出东多西少,沿海多,内地少,而且在沿海地带分布也不均匀,大都集中在泉州,厦门,福州三地市。而在漳州和莆田分布就相对少了很多。虽然在以上三地市,民营产业的集群效应带来了经济的长足发展,在区域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从宏观上讲是制约福建民营经济的主要问题。如果不加以妥善解决势必影响到我省民营企业集群的未来发展1。
2.1 集群内低水平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现象严重。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是集群企业的低进入壁垒。民营企业群的产品档次一般不高,技术含量较低,因此,企业进入障碍低,过多的竞争对手挤在狭小的市场空间,竞争问题严重。第二、大部分民营企业群属于单一部类产品生产群,产品同质性较高。第三、部分业主经营行为短期化,竞争手段低劣。民营企业通常采取的手段是压价、竞销、仿冒、偷工减料、降低品质等低劣的竞争手段。
2.2 集群内同行业产业结构重复建设现象多,企业间严重缺乏合作。同行业企业由于在一定的空间内共享着电力,人力资源,信贷等资源和在市场份额上的争夺以及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必然导致企业之间的合作低度化。进几年泉州地区,特别是晋江市制鞋企业和石狮市纺织服装企业出现民工慌及产能的相对过剩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上因素一种体现。
2.3 产业链不完善,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大多数产业集群企业生产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尤其是终端产品生产上,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特征不明显,系列化产品不多,产品市场销售分散。交通相对于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省份发展滞后,产成品运输成本高。同时,原辅材料供应链也比较缺乏,许多材料都要从广东、浙江等地购买,产业间密切度低,影响了规模经济的发展,更是缺乏风险抵抗能力2。
2.4 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这个是福建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关卡,在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充分的泉州,厦门和福州,其集群效应比较明显。但受限于日益紧张的土地供应,这些地区在近几年也开始出现企业外逃的现象,特别是在泉州地区。而在2007年3月份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福建代表练知轩等向大会提出建议:扩大福州台商投资区现有范围,将福州台商投资区扩大到琅岐岛。而同在闽南的漳州,其民营经济就不那么充分了,倒是与台湾对接的现代农业搞得不错。而在龙岩,三明,宁德,南平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如何加强政府的引导,进一步规划产业的合作分工是政府必须马上面对的难题。
2.5 城市规模狭小,市场受限。在福建只有一个福州城市人口的超过100万,其他的城市人口规模都不足百万。福州的人口在几十年前就超过百万了,而到今天它的人口也不过150-160万。不足以对其它周边城市如宁德,南平等产生辐射作用。而严重的是它的城市规模限制了所在地的市场规模。纵观其他省会城市如沈阳,成都、郑州等地,庞大的城市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很大消费市场。其本身可以为当地的企业提供一个广大的空间。再看看近几年在构建的大泉州湾城市群,泉州人口有700多万,但市区常住人口只有70万,晋江,石狮,南安等地的人口更是分散。这样的城市效应难以支撑一个发达的民营企业群的发展。
2.6 税收机制不合理,民营企业纳税负担过重。民营企业在税收政策上受到了不平等待遇。政府对国有企业亏损实行补贴,对外商投资企业各种减免税优惠措施,而民营企业则不能享受。结果外商实行税率为15%左右,而民营企业则达到33%,两者相差悬殊,使得民营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此外,有些地方税标准比邻省要高。如玩具业,由于福建省玩具主产区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的税收成本要比广东澄海高得多,产品在价格竞争上缺乏优势,致使客源转移较为严重3。
2.7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企业交易成本较高。服务业最重要的作用是降低交易成本。但福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福建发展缓慢,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约38%,与发达国家70%的比重相距甚远。而与第三产业发展较充分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福建民营企业的交易成本也是没有优势的。
2.8民营企业难以得到金融机构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借贷困难在全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为了能正常开工生产,许多民营企业只好从民间高息融资。民间融资现已是福建民营企业获得生产资金一个重要渠道。据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对民间资本活跃的福建、浙江、河北、山西、江西、河南六个省市进行的调查,2004年福建省民间融资额为450亿元,仅次于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其中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比例高达98.3%,居各被调查省市之首。
2.9 人才流失、招工难对民企影响大。福建民企做强做大,最需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目前许多中、高级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更愿意去上海、深圳等地发展,而对福建的福州、泉州、莆田发展兴趣不大。据莆田市民营企业反映,引进同样的一个人才,在广州只要花费5万元,在莆田却要花15万元。目前,福建人才外流严重,引进不足,形不成合理的人才储备梯次,中高级技术、生产管理、营销企划人员尤其稀缺。与此同时,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福建企业由局部出现“招工难”演变为普遍性的“民工荒”现象,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
3.促进我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3.1 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注重县域产业链的培育。在目前全省已逐步形成了的以晋江鞋业,南安水暖、石狮休闲服装、莆田仿古家具、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泉港石化、长乐纺织、福清电子、青口汽车制造、福安电机等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产业链快速形成。在这点上我省的各级政府已经在招商引资中着力做了规划和调整,但培育这样的产业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引导和监督。
3.2围绕产业链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著名教授余世维在给江苏移动做咨询的时候说,21世纪谁控制了物流谁就控制了市场4。开放性产业群要求强大物流业的支撑。要围绕区域性商贸中心建设,以交通枢纽、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载体为平台,形成市场—第三方物流—生产企业—用户的供应链。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和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第三方物流,形成物流的企业平台。加快建设港口和改造公路、铁路、机场等货运枢纽,重点建设福州、厦门、泉州三地物流枢纽城市和专业
物流中心。借助这几年国家财政对海峡西岸交通网络建设的大里支持,向山区、内地延伸辐射,以适应即时、快捷、优质、多样化运输的需要,形成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及大型商贸集团。结合物流产业基地和专业市场改造升级,构建不同层次、互为补充、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6。
3.3尽快解决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瓶颈”问题。这主要是转变地方政府的服务观念,树立起大企业,小政府的大局。这就要政府带头促进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建立,为中小企业设立名符其实的信贷部门。同时吸收民间的闲散资金来更好的为企业的再生产服务。根据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对我省民间资本的调查显示,我省的晋江市有超过1000亿的民间资本。促进民间资本的有序流通,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的扶持是政府改善投资软环境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小企业的福音。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中小企业企业投资的资金渠道,在重点项目上投入一定的资金,以调动和引导社会创业投资者的积极性。鼓励中小企业向国有企业投资参股和控股,发行股票、债券和项目抵押融资等。此外,还要利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和中外合资等形式,增强中小企业的自有资本,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水平7。
3.4建立透明的税收机制,完善政府服务。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相比,中国的中小企业的税收处境是最为尴尬的:交得最多,但是得到的却是最少(特别是信贷这一块)。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常常会因为缺乏创新能力而衰落下去。因此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增强集群内部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为此,一要通过对集群内较大型企业的扶持,增强其研发能力使其成为拉动集群发展的增长点。二要从不同渠道积极引入外部技术创新资源和优秀人才,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能力。三要加快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进程,严格执法程序,构筑知识产权保护网,提高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3.5关于民营企业的人才战略问题。在现在的中国,如果说你找不到人才,那证明你的人才战略有问题。自从1997年高校扩招以来,国家每年都培养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这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企业缺人才,大体上是因为留不住人才。本人以为,福建的民营企业要解决人才问题,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吸纳人才。首先将企业的“选贤纳士”的对象面向大中专院校。大中专院校是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而且当前国内正处于大中专毕业生人数超过社会可提供就业岗位这样一个巨大的劳动力买方市场。其次,向企业下岗职工敞开大门。国企改革使得一批有技术有经验的职工下岗待业,他们无疑是一些中小企业不可多得的人才。再次,考虑到中小企业的条件,为降低人才利用的成本,还可以临时聘用人才。比如通过私人关系,按法定程序短期聘用技术攻关、顾问等人才8。二要留住人才。经营者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善于与人才沟通,了解人才,让人才有一种“同志感”,而非单纯的上下级的管理与被管理。要用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留住人才。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组织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管理哲学、行为规范及价值体系的总和,一直为大企业、名企业所津津乐道,事实上企业文化的打造也同样适用于中小企业。还有一个就是创造团队协作精神。中国自古就注重“人和”的效用。中小企业人员少,沟通容易,就更应创造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形成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使人才对企业有种归属感,这样的企业魅力是无形的,但绝对是强有力的。
3.6企业信息化问题。在我省的中小企业中,信息化程度偏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的企业认为,信息化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而且风险也高。因此企业界有人总结了这样的一句话:不上信息化,等死;上了信息化骤死。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显然,这种状况对中小企业是极为不利的。信息化的优点在于,首先,它降低了营业成本。其次,信息交流的效率提高。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internet 快速了解市场信息,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网页迅速把自己的企业产品信息推广出去。再次,有利于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使企 业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事实上,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本并不高,完全在中小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能否信息化往往取决于经营者的意识,只有经营者真正的认识到信息化能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所属中小企业才能进行信息化或加快信息化的进度。值得提醒的是,中小企业在进行软件的选择时,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程序,否则信息化的优点将难 以发挥到极至9。
3.7关于政策问题。福建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在人才政策上为中小企业的发展牵线搭桥。出台新规大力引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专业人才。具体规定有:工资待遇自行协商确定,可实行年薪制或以专利、发明等要素参与分配或技术转让;鼓励留学人员携带科技成果来闽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建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及专业技术人才年项奖励基金;引进到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两院院士可享受副升级领导干部的医疗保健待遇;引进华侨、华裔专家和港澳台专家,参照引进高层次留学人员的有关优惠政策办理;经认定为华侨华人身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视同归侨享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所赋予的权利和待遇等10。在税收政策上更应该逐步放宽对中小企业的限制,加大扶持力度。可以仿效去年温州出台的《温州市培育企业上市和扶持上市企业发展实施意见》,对企业在税收,融资和项目审批上进行扶持。逐步缩小福建中小企业在政策、资金、税收、技术创新上与外资、国企的差距。而振幅这些方面的作为可以从政策上给予支持,这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3.8 关于异地投资和境外投资问题。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福建民营企业有效转移产业优势的重要选择。当前,福建省许多民营企业在以贸易为先导的基础上,将销售网络终端直接延伸到海外。截至2005年,福建省有236家民营企业在香港等地设立境外贸易网点,占项目总数的54.5%。福建财贸集团、宝瑞服饰公司、泉州七匹狼、彬伊奴公司等先后在海外推广品牌专卖店,在带动省内产品出口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在境外从事生产加工带动省内原材料和设备出口的境外加工贸易已成为福建企业海外投资办厂的主流方式11。另外一个比较乐观的前景是在东南亚许多国家或者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当地政府提供了许多优惠的政策及税收支持。除了这一政策优势之外,福建省财政厅、外经贸厅联合颁布的支持闽企“走出去”的四大财政政策还包括:对年带动出口100 万美元以上的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境外资源开发企业,每个项目由财政补贴10 万元,用于开拓市场前期费用补贴;对福建省境外加工贸易和境外资源开发企业,取得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或外汇贷款的,予以全额贴息;对境外设贸易网点场地租赁费、设立企业费、工作人员交通费等给予补贴12。企业在当地的用人成本也比福建的地区的用人成本少。通过“走出去”,逐步在全社会树立起全球化新视野和跨国经营新思维,培养了一大批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经营管理的人才队伍,也为培育福建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奠定了良好基础。
3.9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企业的社会责任就如同企业的品牌一样,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与社会的各个群体打交道,做为社会的一份子,企业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可是个很好的榜样。远的不谈,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假如我们的企业能捐出一部分的利润来做慈善事业,用这笔钱可以为企业赢得很好的社会声誉,这相当于在为企业做一个很好的广告。而在税收这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多的实惠。这相当于企业本来要用利润及税收的形式缴纳给国家的钱,现在捐给了社会,塑造自己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并且企业有权利指定自己所捐金额的80%的资金去向。这无形当中又可以润滑与当地政府的社会关系,比如说当政府采购时可能就会优先考虑这样的企业。这样的一个响应和谐社会号召的运作应该是企业值得参考和模仿的。.结语
虽然省内的民营企业在结构,规模上比不上同在沿海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在资金,信贷上遇到许多的问题,但近几年来省内在民营企业发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在泉州特色产业集群,厦门做为福建的窗口,漳州承接台湾的农业产业化转移,厦门做为福建的窗口,做为闽南金三角的门面,其外贸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福州机电产品,汽车生产制造基地已经初具规模,三明的钢铁重工业、煤炭工业,龙岩的铁路枢纽地位等等。可以说福建已经初步规划好了产业结构,这一点与长三角和珠三角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此时的长三角16个城市正在重新规划它们的混乱的产业布局,可以说福建取得了后发优势。随着“十一五”规划的不断完善,我们将继续关注福建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关注福建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并积极探讨和总结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国际上有益的企业改革发展之路,为我省民营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1] 姜志诚,胡大立,郭智玲.我国民营企业集群的特征问题及对策[[J].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2006.10
[2] 龙冬艳.提升产业集群水平,促进福建经济发展[J].《当代经济》2006年第7期(下).[3] 方向明.福建非公经济发展存在四大问题[J].作者单位:福建省企业调查队专项处.[4] 余世维.成功经理人讲座---余世维江苏移动讲座(视频).[5] 余世维.突破中小企业发展瓶颈(视频)
[6] 李碧珍.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以福建为例[J].2006.03
[7] 张国云.中小企业,痛苦并快乐着[J].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8][9] 李洪洋.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2004.20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10] 新华社.福建制定政策扶持中小企业[J].2000.06.09
[11]陈奇.福建民营企业“走出去”及政策建议[J]国际经济合作2006年第5期
[12]巫望群.闽企“走出去”,往哪儿走?怎么走?[J]海峡财经导报/2005 年/12 月/1 日/第004 版
Concerning the problem and the counterplan
research of province run by private capital in FuJ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Library Science,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History
122522003024Ye YuMinTutor:Zhang Yunjin
【Abstract】Since 2004, along with construction the economic area slogan of the straits west coast put forwar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privat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FuJian quick, the economic growth which becomes having vitality most orders it.Run by private capital inFuJian is economic to develop although obtained huge result, it is in fast-ly the development also exist everyplace area development the unbalance, business enterprise scale don’t greatly is total, margin difficulty etc.many problems, need further liberationthought, rob to grasp opportunity, excellent turn environment, remove obstacle, raise character, acceleratethe development step of run by private capital economy.【Keywords】FuJian
Private enterprise Run by private cap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第四篇:常州市钟楼区楼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常州市钟楼区楼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楼宇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了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的楼宇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炼出钟楼区楼宇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基于市场调查的方法总结了影响钟楼区楼宇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政府在发展楼宇经济过程中的职能作用。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楼宇经济;钟楼区;政府职能
引言:楼宇经济是近年来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它是以商务楼、功能性板块和区域性设施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出租楼宇引进各种企业,从而引进税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以体现集约型、高密度为特点的一种经济形态。主要表现为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咨询业、广告策划、影视制作、网络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咨询中介公司、高科技企业、娱乐服务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旅游服务企业、交通通讯企业等国内外各类企业和公司。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楼宇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谭国洪等[1]通过对浙江海曙区楼宇经济的调查分析,从内生的角度提出了海曙区楼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吴金群[2]从政府管理模式的角度对浙江下城区的楼宇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策建议。郭彤烽[3]在借鉴其他大城市楼宇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楼宇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众多学者利用统计调查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对楼宇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上述有关楼宇经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的楼宇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钟楼区楼宇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市场调查的方法总结了影响钟楼区楼宇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分析了政府在发展楼宇经济过程中的职能作用。
一、钟楼区楼宇经济发展情况
(一)钟楼区楼宇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重点支持商业楼宇,通过转型升级,发展一批年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商务楼,以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充分发挥建设经济在城市工业中的发展,提高城市功能和其他方面的重要载体的作用,进一步深化楼宇经济发展的内涵。
(二)钟楼区楼宇经济发展的成效分析
●工业经济提档升级。实施规划策略,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关闭或搬迁至别处,完成融资12.46亿元,投入技术改革资金10多亿元。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实现增值253亿元,同比增长10%,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58%。成功引进西电特高压变压器等3个项目,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
●科技金融支撑有力。引进首都银行和其他银行3家,为企业协调应急贷款资金4亿4000万元,获得贷款12亿7000万元。
由此可知,钟楼区要加快楼宇经济发展,应突出工业投资,创新投资,打造特色楼宇。
一是要培养亿元建筑,来建造总部经济聚集区。二是引导产业聚集,打造特色楼宇。三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众创空间”服务平台。
(三)钟楼区楼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产权与管理分离,招商引资难。我区的商业建筑一般直接向各业主收购,通过建立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租赁、销售和购买的处所被推到区的中介机构。
●尚未形成一个高档写字楼,聚集效应的建筑经济并不体现,其主导作用十分有限,难以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缺乏行业支持。由于对大企业的区域影响较小,因此,大型营销服务公司、中介公司、研发中心是难以建立的。
●租金价格存在差异。据了解,月平均租金、物业管理费,价格悬殊太大,其结果是严重阻滞楼宇经济的发展。
二、常州市钟楼区企业楼宇经济调查与分析
我们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形式对产生楼宇经济企业的调查,对回收问卷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得出了以下结果:
(1)对常州市钟楼区的企业种类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得知民营合资企业、个体企业最多,共有148家;省辖,市辖和区属基本持平;央企不到3%。说明如今自主创业越来越多,这一部分企业应得到重视。楼宇是否可以尝试多和他们进行合作。
(2)对公司产业种类的调查,得到如下图1:通过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该区域产业十分多元化且发展很平均。产业最多的是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紧随其后,最少的是研发/专业技术服务业。该地区的企业更着重于人们消费,那么楼宇是否可以考虑建一座专门消费的楼宇,比如美食城等。
(3)对该钟楼区企业占地面积进行了统计,发现该区域企业占地面积普遍处于中等偏大。则楼宇建设时应多创立一些中等空间,如正态分布一样。我们将公司种类与公司业绩是否单独核算问题进行交叉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大多数企业公司业绩都会选择单独进行核算。
(4)公司对办公场所的看法的调查。首先调查公司是否愿意入住同类行业相对集聚的楼宇。发展楼宇经济应该把握住无所谓和不愿意的这部分公司,让他们真正看见楼宇经济的优势及好处,来吸引他们入住。然而在这些愿意入住的公司中,接近5成的公司青睐于商务与商业结合的写字楼,那么楼宇经济在以后更应该多建造一些商务类的写字楼来满足公司的需求。
(5)公司对办公场所注重的因素的调查,发现公司最在意的是租金,交通,地段和周围商务环境。这4个因素基本上同等重要,那么以后楼宇经济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将租金控制在大家可接受范围内,选择地段不错,交通比较便利,周围商务环境也不错的地址。
(6)对办公场所注重的配套设施因素进行了调查,我们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得其条形图2:
由上图可看出,每一项都有很多人选,但是楼宇也不能面面俱到,选择最多的前三项是员工餐厅,多功能会议室,商务大堂。可知办公场所在配套设施上应优先考虑这三项。
(7)对办公场所注重的周边环境因素的调查,公司更希望办公场所附近能便利就餐,卫生与绿化不错,有交通便利的购物环境。楼宇发展就应该结合这几项因素来考虑。
(8)公司对钟楼区发展楼宇经济的主要优势的调查。超过9成的公司认为楼宇经济是有优势的,而且优势明显,那么楼宇经济更应该紧抓所拥有优势,不断改善,同时应提高人才智力,扩大楼宇经济。
(9)对钟楼区发展楼宇经济所缺乏的东西的调查,其中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合适的经营人才,有力的政府支持,完善的政府服务,良好的发展环境都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说明楼宇经济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要想发展好楼宇经济,必须重视这些问题,慢慢改善,争取让劣势变成优势。
(10)对具有竞争力的楼宇经济产业应当具备哪些重要条件的调查。从收到的数据来看,产业配套设施及服务完善,定位准确且有特色,入住门槛较低,给小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那么要发展楼宇经济必须做到三点,然后慢慢的完善,做好做大。
(11)对企业为什么会来钟楼区从事楼宇经济产业的调查,具体数据见如下图3:
很直观的发现,这4个因素都是吸引企业来钟楼区从事楼宇经济产业的原因,企业待遇最高,说明楼宇经济是让企业觉得能为它带来更大收益的,但是政策优惠最低,说明现在政府对楼宇经济的支持力度还是不够,优惠政策还不足以让企业动心。
(12)对企业是否了解钟楼区政府关于楼宇经济发展的政策的调查,企业基本上对钟楼区政府关于发展楼宇经济的政策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都了解的不是很彻底,说明发展楼宇经济应该要大力宣传,从而吸引他们的加入。
三、钟楼区发展楼宇经济的政府职能分析
最近几年,楼宇经济凭借在现代城市中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经济特点,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因此,我们有这种必要来对楼宇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进行进一步深入而透彻的研究。
(一)政府在楼宇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 使资源做活。政府还应该通过建立品牌楼宇、品牌管理、品牌企业来提升城市的经济形象、楼宇质量和经营环境。
● 管理要精细。随着政策空间的缩小,楼宇之间的竞争在将来会演变为管理、服务等 “软实力”的竞争,即楼宇经济应该在“精细管理”上下功夫,提高整体效率。
● 做优质服务。政府要继续简化办事程序来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实现政府在服务企业方面的零距离;同时,政府还要不断的优化服务平台,建立起楼宇业主、物业管理企业与入驻企业的三方交流平台,定期解决企业经济发展问题。
(二)政府在楼宇经济发展中的缺失
● 驱动楼宇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一是楼宇经济缺乏产业支撑力,主要原因是由于楼宇功能不明确。二是楼宇产业分散性高,集聚程度相对比较低。三是楼宇经济效益低。城市乡镇普遍面临着楼宇产出率低和税收属地率低的问题。
● 楼宇经济在提升质量方面正面临着连锁障碍。一是缺乏楼宇经济发展所需的基本要素。主要表现在土地要素、产权要素等方面。二是在管理运营模式方面存在着弱点,从而使机制性障碍产生。
● 楼宇经济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承受着多重障碍与压力。一是存在中心城市发展强势的压力。二是区域相似度相对而言较大。
(三)政府在楼宇经济发展中的职能提升
● 继续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结合政府门户网站和各种软件工具,定期发布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要从被调查人的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减少被调查人员的压力,从而减少工作阻力。
● 吸引并培养一批年轻的一线员工,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外部力量,通过政府采购平台筛选出优质的服务供应商。
● 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分析,使其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数据分析中了解当前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发现未来的趋势,并将数据作为指导从而继续扩大优势、弥补劣势。
● 探索数据共享机制,建立信息化数据库,开展更加系统性的数据分析。继续简化工作报表,针对不同时间入驻的企业在企业内部采用不同的报表样式,以方便企业申报。
● 合理利用商务楼宇针对性统计的调查结果,开展新型的产业政策和激励机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有效提高楼宇属地率和产业聚集度,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四、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钟楼区楼宇经济的发展不仅倚靠优越的区位条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完善的配套机制等,而且还需要政府在促进楼宇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钟楼区政府应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城市功能的定位,制定出因地制宜的楼宇经济发展政策和战略,特别要注重建设相适宜的楼宇经济产业链,从而打破楼宇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应通过多个中央商圈的共同发展,来带动更多的人流量、物流量、资金流量和信息流量,形成强有力的支持来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在楼宇经济发展突破期,政府应把握好历史机遇,迅速从主导角色变成引导角色,在宏观政策和常州城市格局转变的特殊时机下,将钟楼区楼宇经济打造成全江苏省甚至是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尽管本文对钟楼区的楼宇经济发展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如钟楼区楼宇经济的发展与周边区域的楼宇经济发的展应形成怎么样的关系?如何实施更有效的政策和优惠措施来吸引大型企业与商家入驻楼宇等等,显然,这些问题仅仅依靠个人想法和短暂研究是很难得出科学理论的,更需要实践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谭国洪等.海曙区楼宇经济内生发展研究 [J].宁波经济,2011,(8): 14-19.[2] 吴金群.楼宇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管理模式转型――以杭州市下城区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3): 27-32.
第五篇: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刘亦彪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县域(包含长沙县、望城区、宁乡县、浏阳市,下同)经济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加速转型创新,县域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但发展的制约因素逐渐凸显,部分指标呈回落趋势,经济增长仍然面临下行压力。
一、县域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度提升。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9.05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119.62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1067.26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302.18亿元,增长9.2%。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1.6%,比上年同期提升0.2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5%,分别比上年同期和2013年提升4.5和0.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0.1百分点。
(二)增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上半年全市县域GDP同比增长11.3%,虽然较上年同期有一定回落,但各县(市、区)GDP增速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浏阳市、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GDP增速分别为12.3%(全市第一)、11.5%(全市第二)、11.3%(全市第三)、10.2%,分别高于全市2.2、1.4、1.2、0.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3.0、2.2、2.0、0.9个百分点。
同时,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增速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详细情况见下表)。
(三)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全市县域经济在新型工业化的强力推动下,工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0%以上,而第三产业发展则相对滞后,占GDP比重为20%左右,从2013年全面小康社会监测结果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全市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实现程度比较低,离目标值有一定差距。2014年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找差距、补短板,为县域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重大发展机遇。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8.0:71.7:20.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
从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情况来看,有三个县(市、区)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望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7.2%,比上年提升0.4个百
分点,长沙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1.6%,比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浏阳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2.2%,比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
二、支撑县域经济较快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现代农业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县域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9.62亿元,同比增长5.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02.4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总产值117.7亿元,增长9.4%,高于全市2.5个百分点;林业总产值
7.9亿元,增长7.8%,高于全市0.3个百分点;牧业总产值65.5亿元,下降0.2%,高于全市0.7个百分点;渔业总产值7.9万元,增长6.8%,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县域实现工业增加值942.93亿元,同比增长12.9%,分别高于全市、全省1.6和2.6个百分点。一是规模以上工业贡献大。上半年全市县域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4.21亿元,同比增长15.0%,分别高于全市、全省3.0和4.0个百分点。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67.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个百分点。二是园区经济规模逐步壮大。上半年县域所辖园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长沙暮云工业园、湖南望城经济开发区、湖南浏阳工业集中区、湖南金洲工业集中区,下同)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8.37亿元,同比增长14.4%,高于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个百分点,占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1.1%。其中湖南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湖南金洲工业集中区的增速在全市12个省级及以上园区中分别排第一名和第三名。湖南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04.1亿元,同比增长34.4%,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健康食品“三强鼎立”的发展态势;湖南金洲工业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3.7亿元,同比增长31.3%,形成了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再制造、现代商贸物流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
(三)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上半年全市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1293.63亿元,同比增长28.5%,分别高于全市、全省10.3和7.3个百分点。县域中有三个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30%以上,分别为望城区增长31.7%、长沙县增长31.2%、浏阳市增长30.9%。一是房地产投资增速较快。上半年县域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9.57亿元,增长24.6%,分别高于全市、全省12.8和13.8
个百分点。二是建安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县域完成建安投资1018.88亿元,增长25.1%,分别高于全市、全省6.7和2.0个百分点。三是商品房销售面积稳中略降。在房地产市场受银行信贷、购房者观望氛围增加等影响下,全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大幅下降,上半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4.2%,其中全市县域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0.3%。
(四)财政居民收入同步增长。上半年全市县域实现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一是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全市。上半年全市县域完成财政总收入175.26亿元,同比增长9.4%,分别高于全市、全省2.3和1.4个百分点;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0.40亿元,同比增长12.0%,分别高于全市、全省2.9和5.5个百分点。三是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上半年全市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同比增长10.4%,高于全市0.5个百分点。
(五)招商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县域实际利用外资6.52亿美元,同比增长22.0%,分别高于全市、全省11.8和9.6个百分点;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113.24亿美元,同比增长16.0%,分别高于全市、全省0.3和1.8个百分点。
(六)消费市场平稳运行。上半年全市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52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低于全市、全省0.8和0.3个百分点。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需关注的问题
虽然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但各县(市、区)上半年GDP增速与全年预期目标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第三产业发展较慢,要素供应面临一定困难等问题值得关注。
(一)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压力大。从上半年县域GDP增速的完成情况来看,四县(市、区)均未到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离各自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具有一定差距,其中浏阳市与增长13.0%的目标相差0.7个百分点,望城区与增长13.5%的目标相差2.0个百分点,长沙县与增长13.0%的目标相差1.7个百分点,宁乡县与增长13.0%的目标相差2.8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速下行的大环境下,各县(市、区)要完成全年目标,下半年“补欠账”的任务重、压力大。
(二)第三产业发展还不够快。上半年全市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仅为
9.2%,低于全市第三产业增速0.2个百分点,特别是宁乡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
仅为5.2%。从各县(市、区)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县域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对提升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对实现2013年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的 “三倍”发展目标中,要求到2017年第三产业在实现倍增的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确保达到42%以上,力争达到45%具有重要作用。
(三)要素供应面临一定困难。一是企业融资难。随着国家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监管不断加强,平台融资、偿债工作难度上升,银根短期难以放松,采用期限错配融资的项目和各中小企业面临资金“供血不足”的风险。二是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用地需求矛盾突出,土地市场略显疲软,出让收入任务艰巨,节约用地水平较低。如浏阳市五个重点镇中,永安、大瑶、沿溪、镇头均面临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的困难;主要园区发展受土地指标制约明显,经开区规划用地早已用完,急需调规扩园。三是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县域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急需补充技术型、管理型人才。如浏阳市蓝思科技、介面光电等企业都存在用工不足问题,尤其是熟练、技术型工人缺乏。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关注经济环境变化,紧抓发展战略机遇。四县(市、区)要积极关注国内外经济发展态势、政策措施,深入分析宏观调控政策、价格、市场等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研判,超前把握发展趋势,提前研究应对措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提升项目建设质量。一是要重视引进企业质量。要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招层次高、规模大、效益好、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二是要严把项目审批关口。要坚决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是要确保项目建设进度。通过建立健全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增强加快项目建设的意识,实现项目尽快竣工投产,带动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结构优化升级,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一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四县(市、区)要通过重点培育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食品、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带动结构优化升级,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以及加大研发高附加值产品,着
力打造百亿级企业和千亿级园区。二是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组织相关部门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转型升级中的实际困难,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三是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完善工业经济运行监测机制,及时解决工业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经济内部结构。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努力培植一批骨干企业、一批优质服务品牌。科学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作者单位:长沙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