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作文难的现状分析与探究
中学生作文难的现状分析与策略探究
作文是检测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末端环节。作文教学因此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展开与深入各种作文教学的理念与模式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一名语文教师,与本校的数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探究中仍深感作文教学是一块烫手的“热山芋”,谈及此处总觉胸有块垒。笔者认为中学生作文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时下的中学生普遍缺少对生活的相应观察与体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切节奏变得快起来,学生的节奏也跟着快起来,加上应试教育的“阴魂不散”,甚至是主宰着教学阵地的制高点。各个学校的竞争导致教师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抢时间的“疲劳战”大肆上演,作业已经到了学生承受的极限,堆积如山的作业使他们无心留恋身边的事物,单调的学习生活几乎使他们厌恶了所有的学习相关的内容。时间被挤走并不可怕,更危险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扼杀了,他们失去了主动观察体验生活的原动力,正因为如此,学生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没有了灵魂。
他们不仅仅是观察体验生活的时间没有保障,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与学生相关的安全问题,这是令教师谈之色变的“高压线”。郊游、参观等集体性课外活动被喊停;采标本、写生等教学性活动也不同程度的被喊停;甚至是体育课上有些活动也被喊停。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观察体验的机会被剥夺了,他们失去了许多在生活中积累素 1
材的机会。凡此种种,学生的思维被禁锢,视线被定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写作中应验了。
二、中学生普遍缺乏相应量的文本阅读
“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能吟”。这个俗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本阅读对写作的重大影响,强调了间接积累的重要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校的中学生从早到晚被安排的流程是——“背书、听讲、写作业”。课堂上的阅读在一定程度上与写作有些貌合神离,对于写作而言是相对贫瘠。从时间上说,他们无法进行相应量的课外自主阅读。疏于阅读导致他们写作的间接性素材积累滞后,写作中自然是搜肠刮肚,胡编乱造,其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中学生缺乏相应的文本阅读也有一定的现实原因。电视及电脑的普及对文字性阅读有一定的冲击作用,画面性阅读较书面性阅读直观性强,能给观赏者带来直接的刺激和快感,这样对于文本的阅读无意或者有意地被打入“冷宫”。比如在网络中一部分庸俗化、低俗化的东西影响下使学生的语言粗俗化、搞笑化、荒诞化。他们的积累本来就不多,辨别事物的能力也不强,理性思维过程少的可怜,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呢?
三、写作的实用性功能被淡化、弱化趋势的影响
书写成文稿是人们记录、交流等活动的重要形式,尤其是信札,文告等,它们在无意或者有益的引发人们对写作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话、手机、电视、电脑等信息设备普及,在人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并得到了广泛地使用,于是口语盛行,图片传递日盛,对
书面写作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书面写作就此坐上了“冷板凳”。身处其中的中学生,对于价值的趋向还不明朗,或多或少的产生对与写作的漠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写作仅仅是为了考试的需要才学习和训练的。作文拼凑、抄袭也就见怪不怪了。
为了激发中学对写作的兴趣与激情,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认为: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教会他们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生活,积累直接的写作素材。教会学生坚持把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一些经典镜头,感动人的只言片语等以随笔或者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这样学生会因为自己在展示中取得成就感和喜悦感,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的兴趣与激情。亲身经历、实践所得是极其深刻的东西,写作中的真情实感多因此而迸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积极地积累第一手的素材,等于真正的抓住了写作的源泉。由此,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开展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表现自己搭造一个平台。
其次,教师要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的统一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或者是当作家的需要,而是自己生存的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课堂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教学文本,选择一些适当的写作对象,进行多种形式的练笔活动,鼓励学生多角度的练笔尝试,即使文词粗糙些也比空洞的写,胡编乱造要强得多。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把握学的思维动向,以便于激发学
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成为他们的需要,才能真正的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第三,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正确利用信息资源,从多方面注重间接性写作素材积累。
在课外阅读着一块上,教师要一方面多鼓励学生多读勤读,同时建立一定的时间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就是多方位的引导。比如,利用已有文本进行文学赏析,引导他们向经典文章进行延伸阅读,然后在综合性学习这个环节中交流心得,尊重其独特体验与感受,多进行鼓励来激起他们更大的写作兴趣。
一个人的经历毕竟是有限的。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利用的自己周围的信息化资源,并在利用的同时积累一些写作素材,视野开阔了,境界提升了,写作中也就挥洒自如了。
总之,我们要在遵循写作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学会直接或间接地积累素材,在交流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结合现实,张扬个性,进行创作。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写写帮推荐)
摘 要:文章运用经济学的有关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特性,探寻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在深刻剖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关宏观思路和微观措施,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0-0
3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和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愈来愈激烈,结构性矛盾也日趋严重,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不断高涨,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更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为此,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广大负责就业的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均在积极探索解决之策。
一、大学生现状与就业形势分析
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急剧增加,据教育部门统计,2009年全国有大学毕业生611万人,2010年为631万人,而2011年将超过758万人。加之,近年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下岗工人需要再就业,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致使我国经济增速减缓,对就业造成了很大影响,也使得大学生就业前景雪上加霜。当前,毕业即失业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为此,2009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两会的焦点问题,国务院纷纷出台各种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2010年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就业难年年在解决,却一年比一年难。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堪忧,就业形势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剖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着重从国家制度、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一)制度方面
1、就业制度不合理。就业制度方面主要表现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差异。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比如城市实行保护本地劳动力就业的政策,而对外来劳动力则实行歧视性政策。以户籍歧视制度为例,近年来,尽管一些中小城市户籍政策有所放松,毕业生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门槛有所降低,但是,本地新生劳动力和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部分城市把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放在首位,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性就业政策。比如,一些单位规定只录用本地户口的大学生,导致外地大学生因为户口问题而“进入成本”相当高或直接被拒之门外,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
而次要劳动力市场,由于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大学生进入这些劳动力市场虽然没有什么障碍。但是要想离开则会遇到一些阻力。比如未经聘用单位允许不能考研究生、签定较长时间的劳动合同、如果离职扣留档案等,大学生要想转换工作,就必须为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而付出高昂的“离去成本”,不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大学毕业生工作流动的终点通常是主要劳动力市场而非次要劳动力市场,这就不可避免的的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
2、社会保障制度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欠完善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受到限制,大学生一走出校门就处于不公平的状态。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润滑剂”,本应当解除所有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但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很难实现。在我国,就业制度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也呈现出分割的状态:不但不同部门分割严重,而且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也处于分割状态。从整体来看,我国享受社会保障的劳动者主要集中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人员基本上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虽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有些制度还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比如当前社会保障不能完全实现随着劳动力的流动而“保随人走”。这显然也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无形添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题。
(二)高校方面
中国高等教育用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致使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大学生就业存在困难。其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1、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提高本校招生数量,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不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本来高校按照专业课程教学是为了培养大学生适应职业需要的基本素质,但有些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远远滞后于市场,导致高校供给的专业人才和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严重脱节。大学生学不能用,用非所学加重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同时也使本已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2、大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渠道无非是高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来学校和社会的招聘的企业又是极少,人才或就业网站虚假信息太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等等,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走出校园到企业、事业单位实习和参加面试招聘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是,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僵化的考试模式以及“学历主义”的学生评价体系,使学生和企业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在劳动力市场中,如果把大学生看做产品,那么大学与企业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双方,大学与企业的经济联系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程度。但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又是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
近年来,由于大学的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1、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更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大学生作为社会生产并供给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力产品,而用人单位则是需求方。当高校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达不到企业用人需求标准时,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上供给和均衡就不会实现,也就无形之中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2、就业期望过于偏高。每一个大学生都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个体,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就可以看作是个人就业的决策过程。决策过程中,传统观念、职业价值观以及个性特征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产生很大影响。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家庭和本人为接受高等教育投入过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比没有上大学的人付出更多的教育机会成本,所以他们期望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头地。但精英化教育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同时,由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与现实差距日益拉大,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3、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明,有些大学生甚至根本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吗”一题中,51.4%的人对此“只存在模糊的想法和原
望”;17.0%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27.6%的人有三到五年的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大部分学生就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自己想要什么,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市场又需要什么。茫然无知,走一步算一步,缺乏对自己系统的了解以及对企业需求趋势的合理分析,人才供需不对口进一步突显,人才供需矛盾使大学生就业难进一步加剧。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笔者从政府、高校、大学生三个方面,对何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1、健全就业政策和完善相关就业制度。对就业政策而言,首先要消除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某些不合理制度,降低大学生就业的流动成本。就制度而言,完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已是迫在眉睫。中国城乡流动的最为突出的制度障碍依然是户籍制度,只要户籍制度存在,就存在着改革反复的可能性。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已经有所松动的城市就业政策,就再次复归到了城市偏向的轨道上。因此,要减少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权的约束,淡化依附在户口上的社会以及经济利益,逐步实现不同户籍身份“进入成本”与“离去成本”的统一化,使劳动者因户口不同而在就业和社会福利上产生的差异达到最小。同时,考虑到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以及再就业人口多,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前提下,逐步建立覆盖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要依靠政府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决。
2、加大大学生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在创业教育上,美国、印度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鉴。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有些学校甚至专注于创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比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其创业相关课程高达24门,而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在此领域投入大量精力。印度早在1966年就提出了“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教育理念再次引起印度社会的重视,印度科技部于1982年成立了“国家科技创业人才开发委员会”,该委员会为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一些科研机构组织了“科技创业营”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为大学生提供与各类企业家、银行家以及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专家接触与交流的机会。相对国外而言,我国政策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尤其是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3、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这一方面印度经验同样值得我国借鉴,印度的“九五”计划,政府大力实施“农村服务中心计划”、“农村工程计划”等,这些计划对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和文凭持有者自谋就业提供援助,鼓励他们在农村建立车间,从事农业机械的安装、维修、设备和零部件供应等技术服务工作,并提供就业的财政支持。同时,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达龙?阿塞莫格鲁(Daron acemoglu)的观点,短期内熟练劳动力的大量增加会使就业难度增加,但在长期内,熟练劳动力的增加可以引致“技能偏向”(skill-bias)型的技术进步,这种技术进步反过来会扩大对教育水平较高者的需求。如果能够通过某些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和农村就业的话,则会产生两个效应:一是促进当地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从而减轻甚至是消除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地区性差距,扩大大学生的择业范围,从而提高其就业概率;二是这些地区出现技术进步后,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增加,大学毕业生需求不足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二)高校方面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大学生就业做准备。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各高校要不断地改造传统专业,调整和增设新的专业;不断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代科技发展和人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在学生、高校、企业和社会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调配。这方面可以借鉴法国的做法,法国实施高等教育机构(学校)和公司之间签订的合同,实行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这些公司工
作,工程学、商业学和三年制大学的学生主要依靠这些就业合同来就业。另外,高校要大力实施职业定位教育,让大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是能够具备一定的就业意识、就业知识、就业技能,为毕业实现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下转第12页)(上接第10页)
2、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在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一项调查中发现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 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三)大学生方面
1、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需要将侧重点从改善外部就业环境转移到重视教育内涵建设上来,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取决于本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品德、学识、能力、体魄、作风等。大学生应多参加社会实践,不应过分看重分数,注重文凭,读万卷书,同时要尽可能行万里路;达到实践能力强,能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工作中善于学习和思考;通过网络、报纸、杂志、书店、图书馆等拓展知识面,达到基础宽厚,能适应不同工作要求;参加各种培养能力的社团与活动,多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做到为人诚实并且善于合作交流,能很好地表达沟通。
2、转变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意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只要大学生从专业、薪金、地域等一些无形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就会发现天地是广阔的。大学生就业要着眼国家需求,让自己的就业预期适应国家发展的实际,让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大小上,而不是“起薪”水平上。一个单位有很多岗位,工作没有一步到位的,从基层做起未尝不好。同时,不要太迷恋公务员或大型国有企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一定要转变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意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不可再期望享受到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的就业待遇。是从基层做起还是直接挤进机关?是努力做个白领还是去企业“吃苦”?是就业还是创业,或者先干脆在家等待机遇?必须三思而行!
3、树立职业理想,制定完善的职业计划。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是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能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同时,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另外,了解职业个性和制定职业计划又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社会人力资源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个性和职业计划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坚信在政府、高校、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得到圆满的解决。
(文章版权归易起论文网所有,整理编辑)
第三篇:小学生习作现状分析与探究
小学生习作现状分析与探究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样的世界理应成为学生习作的“活水”,但我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面对习作越来越茫然,习作成为“无米之炊”。直面学生习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语文教师该认真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深入探讨其中缘由。
一、聚焦存在问题
纵观学生的习作,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以下几种共同问题:
一是习作选材单一。去年我区毕业考的习作题,是要求写一次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尝试。按说此题可选择的范围很广,材料也很多。但学生习作中却出现了许多雷同的尝试:尝试洗碗、洗红领巾、洗衣服„„洗碗、洗衣、洗红领巾,固然是一种尝试。如果六年级学生才刚刚从这些尝试中体验到喜悦,他们的生活岂非太单调,难道生活中就没有更多更好的鲜活内容可供选择?现实生活充满新奇与未知,探究与尝试应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学生选材却是如此单一单调。
二是习作结构雷同。小学生习作要求“我以我笔写我心”。篇章结构不应有过多过严的限制。但现在小学生的习作结构却惊人的相似:开头从题人手,中间具体描写,最后点题结束。清清楚楚“三段论”。由此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科举时的“八股文”。习作结构雷同,千篇一律,简直让人震惊。
三是习作缺失人性。仍以“尝试”为例,部分学生选择的材料,让我们触目惊心和极度不安。如写什么“尝试偷东西”、“尝试作弊”、“尝试说谎”、“尝试骗父母”„„如果说这也算是尝试,我们决不要这种“尝试”!其中还有一篇习作,描写自己解剖乌龟的经过。习作中血淋淋场面,未曾找到一丝一毫的不忍,也没有看出究竟为什么而尝试?是为了探索解释一个科学道理,还是为了发现一个未曾弄懂的事实?通过习作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写作,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个性、正直和善良的人。
四是套作、背作泛滥。一些学生的习作虽然写得像模像样,却觉似曾相识。经交流验证发现是某优秀作文刊物的别人的文章。学生为了应付多种题材的习作,不是睁大慧眼去观察生活,选取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习作材料,而是下工夫去选择和背诵范文,去套作、背作。对此,我们教师又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二、探究问题根源
当前,正在深入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学生习作上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是值得语文教师深思、再深思的重要问题,探究其根源,无非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分数至上,教学的功利性。应试教育使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去接触社会,亲近自然,感受生活;没有更多时间去参与实践、参与探究。家——校单调的生活路径,使学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应试教育把“分数”放在首位,凭分数定学校等级、定教师水平的单一化评价体制,而没有把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放在首位。反映在作文教学上,存在着一味强化不偏题、得高分的严重倾向。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原始材料,谈何有话可说。
(二)缺乏科学指导,作文教学思路不明。学生习作水平提高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从小就要逐步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随年级升高,能通过口述、日记、小练笔、每周习作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只有自己亲眼目睹、洗耳恭听、亲身体验的事情,才会言之有物,具有真情实感。同时,要训练学生学会常用的表达方法,能围绕中心,把话说清楚、说具体。应让学生多阅读佳作,积累丰富词句,这样,才能掌握习作技巧,叙
述才会越来越流畅。若只是通过考前的所谓习作技巧指导,就能让学生写出好文章,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三)课外阅读不足,缺少中外文化浸染。学生被繁重的学业负担所累,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现在学生注重的是功利性阅读,他们看得最多的是名目繁多的优秀作文集。过多阅读此类习作,只会产生低层次的阅读吸收,会导致低层次的产出。根本无法做到居高临下,登高望远。事实证明,没有积累就没有习作的底气。要指导学生读书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产生效益。
(四)紧扣学科特点,加强“做人”教育不够。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教师所应承担的责任,比其他学科更重大。真、善、美,假、恶、丑,会随时出现在学生身边,也会在他们的习作中反映出来。为此,教师要在言传身教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
(五)生活基础薄弱。有些习作虽然文通字顺,条理清楚,但习作内容却让人哑然失笑。如有学生习作写冬瓜和黄瓜嫁接,把姥爷买回冬瓜和黄瓜种到地里,过几天挖出来进行嫁接,结果成功了„„这种没有任何生活基础的天方夜谭习作,不知是为了使材料“新奇”,吸引老师的眼珠,还是实在没内容可写而瞎编胡造?由此可见,学生的生活基础薄弱,缺少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
三、解决对策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首先要明确习作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睁大慧眼观察生活,用慧心去感受生活,然后用笔记下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感,说真话,道真情。教师应经常反思审问自己:我们给了孩子什么?孩子会不会表达?他们能表达什么?他们是怎样表达的?千万不要把功利性的东西强加给孩子。这样,社会赋予我们的沉甸甸的责任,才有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同时,加强教师习作教学的培训。培训切忌形式化、走过场,应多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和操作方法指导。如可组织开展“成功的小学习作教学”研究活动,让教师参与讨论交流,进行争鸣研究,启发教师思考,拓宽教师视野。
(二)加强具体指导,引导学生乐写、善写。首先教师要满怀热情,千方百计激发孩子的习作兴趣,培养他们的习作意识。特别是对怕写作文的一些学生,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不可听之任之。应指导学生学会小练笔,这是一个简单又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始学生可能不乐意写,怕写不好。但教师要具有明确而富有激励性评价的指向,善于对学生习作中反映出的,即使是一星一丝的闪光点给予充分激励。对学生习作的充分肯定,这种最初最直接的赞赏,会强化他们继续表达。如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些新的具体要求,效果会更好。教师还要善于动脑筋,出点子,开展形式多样的习作指导活动。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些新的具体要求,如全班学生参与的循环日记、编写故事等,给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习作能力的舞台,就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读书活动,学习名家名篇。丰富学生知识,注重语言积累,是习作的重要基础。积累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扩大阅读,背诵记忆。我国有名的散文家和政论家梁衡先生不止一次地重申,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文章相宜,只有善于向前人借词、借句、借气、借势,才能翻出新意。为此,教师首先应底蕴丰富,了解古今圣贤推崇的人类文化积淀的经典著作,了解当代文学动向,能给学生开具出一份代表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必读书单。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创设营造孩子读书氛围和读书环境。可在教室黑板的一角辟出一块小地方,起一个“智慧宫”的响亮名字。根据每一阶段读书的内容,出几道趣味性强的读书题,帮助学生提高兴趣,互相学习,不断积累。“趣味背诵打擂台”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每周由一人
负责主持。如本周打擂内容是“春、夏、秋、冬”古诗背诵。打擂前,通知大家作准备,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收集、交流、背诵材料。打擂时,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以个人争霸,以小组,以男、女生对抗比赛等。打擂后,公布本期擂主。打擂的内容以各种内容的古诗文背诵为主,辅以成语等的积累。
在此基础上,每月可开展一次“读书明星”评选活动,让大家利用阅读课时间汇报读书篇目,交流读书体会。根据汇报交流的读书情况,让学生自主评价,自主打分,评出当月“读书明星”。通过运用多种多样办法,把学生读书的热情鼓涨得足足的,为学生更好地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家校形成合力,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教师除了要满怀激情做好本学科教学外,还要和各科教师密切配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更好地学习表达;另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同时,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要紧密配合,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家长要密切配合学校教师,帮助督促学生写好习作,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让他们不仅学会习作,还要学会做人。
如果语文教师都能关注学生的发展,着力于引导学生睁大慧眼观察,培养学生手写慧心的能力,相信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花香果硕。
第四篇:中学生作文难
中学生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难在无话可说。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只注重指导学生“怎样写”,而“写什么”这一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谓一语道破、切中要害,作文教学如何改进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兴趣,打开写作思路呢?下面就中学生作文的选材立意指导谈谈自己的观点。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写作应与课文教学结合把课文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扩大了视野,接受了思想感情的熏陶,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所学内容与课文相关,有可写的东西,不愁“无米之炊”。用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训练的形式是很多的,如:仿写、改写、扩写、缩写、续写等。例如,我教完余光中、席慕蓉的《乡愁》之后,学生已经懂得意象了,让学生自己确定意象用一句话表达乡愁的意思,学生写起来就轻松自如,如有一位学生写“乡愁是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写得多好。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出两三件事,说说爸爸对自己的成长有哪些主要影响。事情可以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反映的品质并不是非优秀不可,诸如幽默、严肃等都可以,让学生口述出来以后再让他们翻书,因为课文内容与他们口述作文的内容很相似,因此不用督促,他们就很认真的看课文,同时告诉他们注意文中的事例,让他们将自己所列举的事例和书中的事例相互比较,找出优缺点,明白选材取舍的根据。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发现,自己的爸爸原来也有这么多事情可写,这些典型的事例原来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样就解决了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的问题。教完《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后,我便以“我的爸爸”为话题让学生自命题作文,学生写出的作文让人非常满意。
二、作文应与综合性学习结合作文与综合性学习相结合是新课程教材编写的一个目的。让学生:
一、在活动中写,例如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这就是我,是一个自我介绍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通过写文章,以文章的形式交流。
二、是写活动,例如同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漫游语文世界,《我从中学到了语文》这个作文题目就是写活动的。可以写在某项活动﹙如看电视、读报、看球赛等﹚中自己学到了语文。作文与综合性学习结合指导学生写作文的做法是很多的,比如,做游戏,写游戏;教新闻写作,就开模拟“新闻发布会”;教议论文写作,就组织课堂辩论等等。激励学生写作文的热情,还可以让学生参与编辑刊物,办手抄报等活动。激发写作文的兴趣,也可以组织学生看电视写作文,如看《水浒传》后让学生谈谈水浒中的人物;看新闻后发表自己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学科综合也可以写作文,例如学习了综合历史课的知识后写《我最崇拜的一个历史人物》。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知识可写科学小论文。
以上两个方面仅是指导学生作文有话可说,要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的文章,还需要注意情感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说真话,有真情,还要指
导学生进行构思训练,修改自己文章的训练,才能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作文训练的目标。
第五篇: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发表,能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但每当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不禁悲从中来。经历了多年的作文训练,我们学生的作文还是缺少个性和创造力,学生习作的立意、选材与结构、表达等多方面如出一辙。作文仍然是千人一面,读来索然无味。
一、立意定势。我们语文教学从古至今一直带着极强的片面功利色彩。在作文教学中更要求“文以载道”。政治思想被作为衡量作文的重要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正因如此,近年来,高考阅卷中扼杀了许多有个性的佳作。学生动笔作文,便把先前准备好的思想内容作为作文的思想基础。常见例子:面对母亲的篮子,一定要赞颂母亲的辛劳与勤快;面对中秋圆月,一定要想到香港回归,台湾统一;面对朋友,一定要到与自己患难与共,给予自己真诚帮助的人,而自己的思想呢?靠边站或干脆没有。
二、选材定势。学生很少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选材常会从延用了几十年的陈旧事物中选取。如初二下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唱给母亲的歌,写作选材时学生总会想到雨中送伞;夜晚送往医院治病;考试失败后耐心的安慰等材料来表达母亲的爱。学生难以做到以我眼观生活,以我手写我心。
三、结构定势。写记叙文,学生往往写成总分式,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往往都是事先定好的;写议论文,通常是摆出问题——|分析问——解决问题,正反对比,再加上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故事,俨然成了新时期的八股文。
悲伤之余,我们冷静的思考,其实学生这些定势思维与我们教师平时模式化训练密切相关。当然也与我们的积累,观察力和感悟力等有关系、。
一、现在虽然提倡话题作文,但教师们总会担心学生无从下手,于是教给学生许多话题作文拟题的方法,如在话题前加修饰语,话题后加补足语等,甚至要给学生拟几个题目写在黑板上,这无疑是学生像骑着带花头上的骏马站在广阔的大草原上无法自由的驰骋。
二、教师重要理论指导,忽视情境设计,用写作原理指导学生写作,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但对学生不能运用。无法企及的感受也会让学生陷入无法自由发挥的困境。
三、教师要求多,鼓励少。作文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和水平高低,忘记了因材施教,一味地的统一要求,即使少数基础差的学生习作中有闪光点,但因不符合整体要求,变不舍得给点表扬鼓励,长期以往就打消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四、教师中批改,少互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到的,这一形成了一种共识。但我们语文老师往往把这一重要环节大包大揽,表现在对学生的习作精批细改的,圈画、打杠、总批,似乎改动越多越负责,这实在是一件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的事。多数学生拿到教师精批的作文本,看看的得分之就束之高搁,很少去推敲教师的评语,长期如此,学生写得 再多也难有长进。
根据上述原因,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一、学生不是要人云亦云,要勇于创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所以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能名与世,传与后,是因为它的利立意高人一等。放下自己而写天下。启示学生写作对应尽量反弹琵琶,变化角度,追求立意创新。如写《母亲的篮子》,我们可以通过篮子写母亲的辛劳和勤劳;也可以写母亲篮子里的物品的变化丰富,歌颂党的好政策,是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而相比较,两类哪种效果更好当然是不言而喻。
二、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是个性作文的过根本语言重在于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武进敏
积累。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抄本,将平时看到的优美的句子抄到本子上,并写出简要的点评。加强“积累——感悟|——仿写”的思路,每星期教师要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每个月在全班交流一次,评出活动的优秀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这样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觉积累并灵活运用新颖丰富的语言,这对展现文章的个性色彩大有益处。
三、互动评改,给学生张扬个性,搭建平台。作文欣赏。教师客运用以下方法:⑴佳作欣赏。学生作文收上来之后,教师可从中选出几篇较好的在全班范读,将其余的发给学生,让他们找差距。这种批改方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其成功动机,还可以让其余学生能自觉的检查自己作文中的毛病,并积极争取下次作文也能被教师欣赏。⑵互批互改。⑶交流互评。⑷面批面改。⑸共批共改。多种批改方式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为主动。获得作文的兴趣,并开始自觉思考作文水平如何提高的问题。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作文前,教师不要干巴巴的说教材、立意等理论,而是要想法创设一定的语境,用热情洋溢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达到心理的亢奋,产生写作欲望。教师要扮演一个点火者,点燃学生感情和思维的火花。我校初一语文老师应很好地抓住学生送别实习老师这一材料指导学生写作,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关,创新作文教学更是迫在眉睫,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领域中积极探索,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张扬个性,体现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