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19:4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共)》。

第一篇: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共)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以人为本”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可以说,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亿万农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的建设主体和直接受益者。说到底,新农村建设就是为了农业发展,农村和谐,农民富裕,如果不能做到让农民群众得实惠,那这样的新农村建设就不是以人为本,就不是科学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做到以人为本,我觉得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障农民权益。要重视和保护城乡统筹发展下农民的权益保护特别是

土地权益的保护。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发力点。在当下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大潮中,统筹城乡发展特别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被许多基层政府所重视。然而一些地方也出现了统筹城乡建设过程中农民失地、利益受损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建设新农村,城镇化是一条必由之路,统筹城乡发展更是一个睿智的决策。然而在此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呢?

首先,必须保障农民的权益不受侵害,尤其是土地权益。城乡统筹、三农问题目前的核心还是在土地问题上,焦点、难点、重点、分歧点都在

1土地问题上。工业和城镇发展缺地,不能主要靠“拆村腾地”来解决,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也有很大潜力;城镇建设缺钱,更不能靠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来筹措,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农民分享开发经营集体建设用地带来的收益,真正能够造福农民,这才是以人为本,这才是城乡统筹。

其次,城乡统筹是个系统工程,要讲究轻重缓急,要选好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要办的事情很多,但要分轻重缓急,既要讲量力而行又要讲尽力而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找准工作切入点,从农民群众最迫切、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难题入手,为群众真正做到 “雪中送炭”。行路难、就医难、就学难、用水难、用电难、洗澡难等等农民百姓祖祖辈辈盼望解决的问题,在统筹城乡建设中应当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最后,统筹城乡发展应当重视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转化问题。

当前,农民工群体的务工收入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农民工利益的保障和身份的转化应当纳入城乡统筹重点解决的问题。应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作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突破口,从建立城乡完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能够对接的身份转化制度、制度废除与供给、农民工与社保系统、金融系统之间的互助循环保障、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就业与社保的一体化、完善精神关怀机制等方面对农民工转化为完全意义的“工人”与“市民”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就是发展问题,发展就是最大的民生,就业就是

最大的实惠。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起城市相对落后,生活水平低下,基础条件差,农民收入偏低,增收难,想富裕更难。而农民群众是最朴实、最实际的团

体,他们要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成绩,要的是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例如:一届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农民渴望的是政府能给农村带来什么,能使农民受惠的是什么。他们往往关注周围看得到的变化:路修了、保险提高了、收入高了、生活改善了„„这样的生活就是他们满意的。如果执政过程中,十年如一日,农民不能察觉到生活有任何的变化,那么,他们对政府就会缺失信心。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为农民谋大事,更是为农民谋好一件件小小的实事。对待民生,基层干部要做的是时刻把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解决农民的迫切需要,才能得到农民群众的信任。

首先,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的帮助与农民的自力更生。要想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仅靠政府的救助措施不是长久之计,更需要农民的自力更生。农民需要拓宽就业渠道,寻求有效的增收手段,同时,要为农村创造良好的信息平台,提供就业援助,让农民获得更多有的外部信息,为他们就业或创业创造机会。

其次,农民需要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为什么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因为辛苦种地远不及外出打工收入高。为什么农民想创业往往比城里人难得多?因为农民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农村的环境远不及城市的环境优越,这个客观条件已经与城市有差距了,又因为种种原因,农民工就业创业还比城里人多了许多关卡,这让农民们如何富裕起来?如何给农民工创造一个公平的平台,让他们享有与他人同等的机会就业、创业,这是各级政府需要深思的。

最后,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诸如医疗、养老、保险、住房、收入等问题都是农民切身关心的问题,如果能完善农民的这些社会保障,让他们免除后顾之忧,农民就可以安心地工作,创造更好的生活。农村若能实现

这种“幼有所养,老有所终”的局面,社会就会少了许多不安定因素,农村实现稳定,社会也就稳定了。民生问题是发展大计,农民要发展,最迫切的是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要惠民政策的大力落实,加上农民的艰苦奋斗,新农村的和谐局面就能很快实现。

三、农村教育。关注教育,充分体现“重视人才的作用”。

以人为本,要重视人才的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他们是否有能力改变现状,改变命运。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远的事业,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需要大力培养建设人才,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农村的孩子是新农村建设的希望,在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教育已成为一项公认的发展大业,农村更需要依靠教育培养人才,改变文化水平低下的现状。

首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当前农村教育事业师资匮乏,优秀教师外流,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也大量外流,是因为落后的农村条件留不住人才。如果能将社会上优势师资转移一部分补充到农村中,平衡城乡关系,给予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一样甚至更好的工资待遇,让他们安心留在农村发展教育,那么人才外流的状况就能有效改善。也可以鼓励优秀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为他们提供工作上的保障,还能减少城市的就业压力。其次,义务教育要深入落实。政府与教育部门要落实好国家制定的各项教育法规,对违反义务教育的行为给予严惩,给农村孩子一个平等的机会和良好的环境参与学习,充分保障每个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权利。鼓励接受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切实避免因贫困而失学的现象。

最后,要统筹全局。农村教育事业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舍得投入,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教育氛围。同时,参照城市教育的发展,取长补短,统筹全局,争取在一定时期内赶超城市教育水平。政府要有全局观,把农村的教育事业当做建设中的一项重大事业,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握好教育发展的方向与大局,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人才,提供人才保障;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繁荣。

简单的说,我认为新农村中的以人为本就要:“保障权益,改善民生,重视教育”,这是一个有机整体。把这几件事做好了,新农村建设就能航道明确顺风顺水,广大农民群众才能真正得实惠,得发展。

第二篇: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

社 会 实 践 调 研 报 告

黑龙江科技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工作10-1班

3号

吴丽 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

一、经济建设问题

(一)一些经济数据

(二)调查情况

(三)我的看法

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一)教育问题

(二)医疗问题

三、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一)现状分析

(二)解决问题措施

四、综述

正文

近年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央推出了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加以应对,其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手段扩大内需,此时,八亿多中国农民再一次肩负起拯救中国经济的重任而受万众瞩目。然而,中国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我对河南农村的调查做点分析。

一、经济建设问题

(一)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中国农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30%的人口,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尚未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至少是还不显著。中国国内的消费水平岂止是尚未完全发掘,应该说是极不发达,尤其是农村的消费水平。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最近十几年,我国GDP从1990年的363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43960亿美元,增长了12倍,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686.3元,增长到2008年的4761元,仅增长7倍,低于GDP增长率。看以下的图表,这是我根据历年的数据绘制的一个图表,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增长并不同归。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以下1~15分别代表1990~2004年)不止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够快,其消费结构同样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可以看下表,比较一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同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巨大差距。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7%,仅相当于十年前的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2004年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之比为3.5:1,农村居民消费只相当于90年代初的城镇居民水平,农村消费倾向持续小于城镇。

(二)通过我对河南信阳市罗山县居民的抽样调查,我发现,每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收入比之十年前增长了四倍,而居民消费并没有多大改观时,大部分村民都会反问我:“东西难道没变贵吗?”我找了一下近十年的物价水平,发现若以1985年的物价水平为一百的话,则2005年的物价水平为413.5,正好为20年前的四倍,因此,可以这样说,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增长并未向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好。胡主席曾经说过:“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过敏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要想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三)我认为,农民增收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政府和城市应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人均占有耕地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且粮价上涨幅度也比不过物价上涨幅度,要使农民快富,必须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出去,使其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正如《河北日报》所提到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前几天看了一个报道,叫《农村孩子真不愿意上高中吗》,其中就提到了农村中最普遍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再加上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的调查里,河南罗山县的陈树欣女士是这个问题的典型代表。该女士患有高血压,但每次身体不适都拒绝去医院治疗,问她原因,回答说看不起。这不是个例,在农村具有普遍性。

(一)先谈一下教育问题,在罗山县,每年有两千多名初中生,而却只有一千多名高中生,那剩下的学生哪里去了?都去技校或者直接参加工作了。对此我感到一些深深地忧虑。教育,是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知识就是力量不是一句空话,可在农村,这句话却不灵验了。与城市家长拼命将孩子送进高等学府正相反的是,许多农村家长只看到了大学昂贵的学费以及电视上所报道的那些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从而认为大学无用,进而其孩子由于没有高的学历,找不到好的工作,丧失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长此以往,则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新农村建设有曾么会真正意义的成功呢?

因此,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今天,我认为是时候扩大我们义务教育范围了,让农村和城市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都能透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来为社会贡献更大力量。我本人认为,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对新农村建设必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医疗方面,现在正在推行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真正去看过《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如果认真一点,你会看到这一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用于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医疗费用,重点对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进行补助。”这就是说,如果不是住院或者购买大额药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不会补助的。在我调查时,有村民就对我说:“买医疗没有用,打针吃药一点都不保。”我是在想,如果有人没有大病,打死你却因为莫哪些原因必须经常吃药的话,岂不是就享受不到合作医疗的益处了吗? 因此,我希望政府能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一)文人相见,有时候会谦称自己“粗鄙村夫”,可见农民在社会上看来都是属于文化素养不高的一个群体。这诚然也没有冤枉农民。有调查显示,农民家庭的平均文化消费支出仅有871.77元,占全部平均开支(10989.46元)的7.93%,在所有开支项目中排在最后。农民在劳动之余,从事较多的5种文娱活动分别是:看电视(27.35%)、打牌(12.69%)、读书看报(11.15%)、下棋(7.25%)、听广播(7.11%)。人均每天看电视时间约为2.76小时。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多以现代文化形式为主,受制于文化形式的经济性、便利性和可获取性,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感兴趣的农民群体正在逐步萎缩降低,尤其是青年群体。普遍认识是花钱买票看戏、看书等不如买些吃的、喝的。

这种状况表明,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很贫乏,缺少必要的科学知识以及精神财富。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邪教组织总是先通过农村滋生蔓延的了。像我的父母,过年的时候或者农闲的时候除了打麻将就是打扑克,连电视都看得很少,其消息相对闭塞。

(二)为改变这一种状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例如吉林的“欢乐庄稼院”、河北的“农村文化之星”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农民自办文化的蓬勃发展。

2、要坚持鼓励扶持和规范引导并重,全力推进农民自办文化事业发展,尽可能释放和激活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热情和潜能,形成自下而上、丰厚活跃的文化土壤。

3、要坚持政策引导和培育市场主体,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经济,培育文化消费观念,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从而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文化的发展取决与该国的文化弱势群体,这是文化的木桶理论。只有农民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才真正说明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综述

通过这几天的调查,我明白了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也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我们也一定能够取得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胜利。

我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靠农民,但不能只靠农民自己,必须要有城市的帮助,必须统筹城乡关系。正如胡主席提到的:“我国能否有发展中大国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去绝育我们能不能用适合我们国情的方式,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我们必须真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陈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从而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应该继续加大全省各级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和用好中央财政的支农资金,强化信贷资金的投入;政府应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应该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积极将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导入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而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争取早日将其应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

第三篇:人才队伍建设中注重以人为本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人才队伍建设中注重以人为本

作者:张有德

来源:《成才之路》2013年第13期

人才队伍建设中,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坚持以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一切从人才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激励、调动和凝聚人才,保证人才资源得以科学、持续、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引进上,最大广度地实现人才的人岗相适。紧紧围绕发展需要引进人才,将发展意识强烈、发展思路清晰、发展能力突出的人才选配到发展最需要、最关键的岗位“挑大梁”,让勤于发展、敢于发展、善于发展的人才有干事创业的空间和舞台。有重点地选拔开拓精神强、敢于面对挑战的人才,到一线勇挑重担;选拔具有现代理念、善于驾驭和处理复杂局面的人才,到困难和矛盾一线攻坚克难;选拔具有一定专业特长、具有丰富市场经济知识的人才,到产业转移升级开发主战场锤炼打磨。同时,充分考虑人才的专业特长和性格特点,把人才选配到最能发挥特长、最能展现优势的岗位上,确保人岗相适、才尽其用。

使用上,最大深度地挖掘人才的内在潜能。对“成长型”人才,多引导、多培训、多压担,让他们在实践中得以磨砺、增长才干,促使他们尽快成熟;对“成熟型”人才,放手使用、委以重任,多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承担更富挑战性、更具开拓性的工作,让他们在责任和压力的双重负荷下释放出最大能量;对“过渡型”人才,在充分信任的同时,传压力、给任务,帮助他们消除到站思想、克服“50岁现象”,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坚持凭实绩用人才,对发展实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大胆起用、放手使用、给予重用,真正让想发展的有舞台、敢发展的有前途、会发展的有地位。

评价上,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才的干事热情。不简单地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对敢闯敢试、勇于探索的人才给予理解和支持,宽容探索中的失误,允许创新中的挫折,保护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引导广大人才敢于负责、不回避矛盾、不规避风险。对长期严格要求自己、表现一直较好的人才,不因一时一事之过而“一棍子打死”,坚持看本质、看主流、看大方向,更多地看到人才身上的积极因素,看到人才身上的闪光点。对一些挑战性大、工作负荷重的人才,要经常交心交流,缓解其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好地集中精力干事创业。

第四篇:在干部队伍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坚持以实现干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一切从干部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激励干部、调动干部、鼓舞干部和凝聚干部,促进干部快速成长、尽快成熟、早日成才,保证干部资源得以科学、持续、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在干部选配上,最大广度地实现干部的人岗相适。始终坚持为发展选配干部的用人导向,坚持向发展一线倾斜的干部政策,紧紧围绕发展需要选配干部,真正将发展意识强烈、发展思路清晰、发展能力突出的干部选配到发展最需要、最关键的岗位“挑大梁”,真正让勤于发展、敢于发展、善于发展的干部有干事创业的空间和舞台,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有重点地选拔开拓精神强、敢于面对挑战的干部到园区、乡镇、经济一线勇挑重担,选拔具有现代执政理念、善于驾驭和处理复杂局面的干部到困难和矛盾一线攻坚克难,选拔具有一定专业特长、具有丰富市场经济知识的干部到沿江开发主战场锤炼打磨,引导更多更优秀的干部向沿江开发、园区建设一线集聚,激励广大干部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争发展。同时,充分考虑干部的专业特长和性格特点,把干部选配到最能发挥特长、最能展现优势的岗位上,确保人岗相适、才尽其用。

在干部使用上,最大深度地挖掘干部的内在潜能。对干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激发干部的创业热情、敬业精神和勤业动力,让最宝贵的干部资源在事业发展中实现最大价值。充分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成长型”干部,多引导、多培训、多压担,让他们在实践中加以磨砺、增长才干,促使他们尽快成熟;对“成熟型”干部,放手使用、委以重任,多把他们放在急难险重的重要岗位,多让他们承担更富挑战性、更具开拓性的工作,让他们在责任和压力的双重负荷下释放出最大能量;对“过渡型”干部,注重发挥他们的优势,在充分信任他们的同时传压力、给任务,帮助他们消除到站思想、克服“50岁现象”,始终保持奋勇争先的工作劲头、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继续坚持凭实绩用干部,对发展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更要大胆起用、放手使用、给予重用,真正让想发展的有舞台、敢发展的有前途、会发展的有地位,使广大干部的内在潜能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发挥。

在干部管理上,最大限度地规范干部的从政行为。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变事后惩处为提前预防,体现对干部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真正爱护干部、保护干部。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为先。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警示教育,督促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廉洁自律,不断提升干部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切实提高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能力,在群众中树立起形象威信。坚持科学考核、动态管理。加强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制定符合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逐步增加能源消耗、资源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考核指标,完善重大责任事故发生率、群众生活满意度等社会发展考核指标,强化“绿色gdp”考核,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推行领导班子成员实绩考核记载和公示制度,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制度在先、规范行为。建立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党内情况通报、重大决策征求意见、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规则等各项制度,把制度建设贯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引导干部坚持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规范干部的行为,尽量避免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失误、挫折、走弯路,让干部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使干部真正成为干净干事的“常青树”。

在干部评价上,最大程度地保护干部的干事热情。要辩证地看待干部的成绩和不足,客观地分析干部身上的优缺点。不简单地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对敢闯敢试、勇于探索的干部给予理解和支持,宽容探索中的失误,允许创新中的挫折,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引导广大干部敢于负责、不回避矛盾、不规避风险;对长期严格要求自己、表现一直较好的干部,不因一时一事之过而“一棍子打死”,坚持看本质、看主流、看大方向,更多地看到干部身上的积极因素,更多地看到干部身上的闪光点。同时,要充满感情地关心干部。对一些挑战性大、工作负荷重的领导干部,要与他们经常交心交流,缓解干部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帮助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好地集中精力干事创业。对在副职岗位上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和政治待遇,对特别优秀的可以实行职级高配。

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始终凸显“以人为本”,不仅是干部自身成长进步的内在需要,更是激发干部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外在要求。只有将“以人为本”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管理、评价的各个环节,才能使干部的个性适度彰显、能力全面发展、潜能无限释放、活力充分迸发。

第五篇:推进改革和制度建设中紧持以人为本

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着力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中央惠民政策落实保障机制。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纪依法办事,切实使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坚持问政于民,以科学完善的决策机制保证实现好群众利益。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只有深入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等,才能有效破解影响制约经济社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难题,才能从根本上发展好群众利益。在深化改革中,必须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和重大制度建设,都要在决策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通过协商、听证、公示等制度,进行廉政风险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创新党务、政务“民意咨询、民代听政、民众质询、民调评价”全程监督制度,让群众更多参与到与他们自身利益相关的决策过程中来。在党委、政府重要决策出台之前,可由相关领导和部门咨询民意。党委、政府召开决策会议,要请群众代表列席,旁听决策过程,并就相关问题发表意见,为决策提供参考。在决策执行过程中,要将执行情况向质询群众解释说明,并邀请群众代表参与决策执行结果的验收,对政府决策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使决策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

要坚持依法行政,以权力阳光运行机制保证维护好群众利益。权力的滥用是腐败的根源,腐败必然侵害群众利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和监督,促进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依法行政,是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重要举措。要围绕推进机关依法行政,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依照职权法定原则,科学界定权力行使的界限和程序,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健全权力行使规范。在行政审批方面,重点明确审批条件,规范审批程序;在公共资源交易方面,完善招拍挂制度,使权力配置资源向市场配置资源转化;在行政处罚上,压缩自由裁量权,真正做到为民便民利民。大力推进党务、政务、事务公开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充分发挥电子监察系统功能,加大社会和群众监督的力度,实现权力运行的规则公开、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确保公共权力正确行使。重点推进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细化县委书记的用人权、决策权,完善县委全委会工作运行机制。深化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把依法行政、关注民生、化解矛盾、维护群众利益作为重要内容,接受群众监督。

要坚持令行禁止,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保证发展好群众利益。人民群众看我们党,最直接的就是看他们身边的党员干部是否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否切实维护群众权益。要健全完善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和保障群众权益的长效机制,让干部把工作注意力、着力点更多地投入到基层第一线,促进责任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建立政策实施和资金使用过程权力分解和实时监控机制,使惠民政策与群众面对面,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围绕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安全生产等方面问题,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群众评议制度,广泛开展民主评议热点部门和行业,进一步促进部门和行业作风转变。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相关权益,真正从机制制度上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表率,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发展好。

下载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郝占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就是繁......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规划

    尊重实际、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 的利益,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与要求, 同时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 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

    新农村建设中三农问题研究

    四、当前农民的基本素质状况及原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农民的发展,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素质有了很大的......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集体经济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村集体经济 ——以江苏华西村、长江村,浙江滕头村为例整理摘要: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村集体经济是集体经济的一种形式。在我国,有多个现代化......

    浅论新农村建设中和谐社会构建

    浅论新农村建设中和谐社会构建晋中学院师范分院武慧俊Shallowly discusses in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the harmonioussociety to constructJinzhong institute pedag......

    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各级政府正在雷厉风行地部署,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分量,“三农”工作的春天来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在基础设施、公共事业......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养老保障模式(共五则范文)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养老保障模式摘要:随着银色浪潮的迅速到来,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将会凸现。探索建立介于家庭保障为主和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之间的过渡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是十分必要......

    什么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短板(共5篇)

    什么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短板 朱新峰 新农村建设,全国上下高度重视,然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人们也或多或少的看到其中有一些不和谐的地方,形成了一定的阻力。这种阻力并不是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