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小额农贷风险补偿机制的思考
一、建立国家补偿机制。第一,建立国家农业信贷投资保护法,严禁行政干预银行信贷投向和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第二,建立国家农业信贷投资风险补偿基金,由国家财政部按照每年农业信贷投入总量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基金,用于补偿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产业政策导向诱发的风险和国际市场非理性行为、重大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第三,减免农业贷款所得
利息收入的营业税和所得税。
二、建立地方财政补偿机制。第一,建立地方扶贫基金,按照各地每年财政总收入的1~2%的比例提取,主要用于保障低收入农民的生产、生活开支,从而提高低收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还贷还息率;第二,建立农民培训基地,提高农民的农业项目技术水平和对市场动态的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农业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减少小额农贷的市场风险;第三,建立地方财政对小额农贷业务的直补制度,对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机构按年度进行财政补贴。
三、建立农业保险机制。在目前县域金融架构下,农业保险可由政策性银行经营,分备耕、种植、管理、销售四个阶段投保,险种以“全额保险”、“分段保险”为主,保险范围以生产成本为上限。农民可根据不同年份、生产条件和农作物,选择相应的投保项目。签订保险合同时,农民必须与农业技术部门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接受技术指导,以确保农业收成,减少风险。
四、建立利率补偿机制。允许银行部门根据资金市场供应情况扩大小额农贷的利率浮动幅度,适当提高对小额农贷利率水平,使开办此项业务的金融机构有经济上的可持续性。
五、建立呆坏帐补偿机制。允许开办小额农贷的金融机构按小额农贷年末余额提取高于规定比例1~2个百分点的呆账准备金,对已形成的小额信用贷款应收未利息部分,适当提高几个百分点的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增强开办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二篇: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补偿机制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补偿机制
安起雷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快速推进,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力度逐渐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农村金融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农村金融风险大、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缺乏越来越成为影响农村金融资源聚集和农村金融发展的明显障碍。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同时推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已经成为构建普惠制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突破口。目前我国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主要有三类模式:一类是主要依靠民间力量自发组织起来的金融组织,一类是按照相关法规政策组建的金融机构,一类是介于前两者之间、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由民间资本投资发展起来的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在改进“三农”和弱势群体金融服务、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9年以来,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大力支持下,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力军的涉农金融机构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一直处于供求失衡状况。随着农村经济转型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金融需求规模发展迅速,不仅农户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加,一些专业性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大户、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也很旺盛,农村信用社“一社难支三农”的问题日趋突出。在继续深化农村金融存量改革的基础上,以组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增量改革发展迅速。在本轮改革过程中,相对于相关部门而言,地方政府的推动作用更为突出。但从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角度分析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现状,“三难”和“三缺”即“进入难、发展难、退出难”、“缺政策”、“缺资金”、“缺管理”,仍然制约着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作用的有效发挥。
1.农村金融机构机制不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是逐利的,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商业性金融机构在经营决策过程中必然要进行收益与成本的核算与权衡。而农村经济天然的弱质性造成了农村信贷市场成本与收益之间的严重失衡,农村金融风险的高企使得金融机构不得不采取信贷配给的手段来应对信贷资金盈利性要求与农业贷款高风险低收益之间的矛盾。
2.农村信贷资源投入数量减少。一是由于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配置到风险收益高的地区和领域,导致农村地区资金流出多、流入少,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是农村地区资金大量流出。农村地区的大量存款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农业银行甚至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领域,从而造成信贷资金来源本已相对稀缺的县农村地区难以得到金融的有力支持。三是信贷产品期限短。许多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农业信贷“春放秋收冬不贷”的经营观念,信贷投放以一年以内短期贷款为主,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很少。四是信贷产品金额小。目前各地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户贷款一般不超过5万元,农业产业化企业从当地单家法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获取的贷款也很少能超过500万元,很难满足农村经济日益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需要。五是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县域和农村地区金融网点少,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的范围受到限制,大多仅能提供开户、结算、小额贷款等服务,难以满足农村地区农户和企业,尤其是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
3.农村金融市场获取金融服务的代价高。为实现有效的信贷配给,金融机构通常的做法是引入抵押担保条款。抵押担保条款的引入一方面使得借款人违约成本上升,违约的可能性也随着抵押担保价值的上升而下降;另一方面也使得金融机构不用支付高昂的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成本,而得以低成本地识别出低风险的借款人。这种做法对农村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一是金融服务价格高企;二是获取贷款难度加大。除小额信用贷款外,农村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普遍要求提供担保或资产抵押,对农户和农业企业来说要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门槛很高、难度很大。
4.相关金融政策依然缺失。这是农村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反映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还缺少政策和制度保障。村镇银行尽管是由银行监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正规金融机构,但是由于准入批准进程缓慢,极其有限的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很难体现丰富农村金融体系的作用,而村镇银行目前反映最多的问题是吸收存款难。另外,由于农村互助资金组织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缺乏相关配套的法规政策和制度安排,大部分都只在当地民政部门登记。小额贷款公司也无法拿到银行监管部门颁发的金融许可证,只能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由于主管部门不同,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难以有效依法开展相应的监管和业务指导。
5.农村金融资金来源不足。这是农村金融组织普遍面临的问题。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自有资金规模小,业务量有限,与农民及农户的实际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而各地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信誉积累薄弱,客户认同度低,吸收存款难度大,存款的稳定性也较差。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注册资本金,一旦投放完毕,后续资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尽管各地也有一些大的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机构融入资金,但毕竟是极少数,相当一部分小额贷款公司面临无钱可贷局面,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6.农村金融组织内部管理有待提高。目前各地农村金融组织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金融“正规军”相比差异较大,因此急需提高相应的金融政策水平和业务操作技能。村镇银行属于农村社区小型商业银行,规模小,应对市场风险、坏账风险及操作风险的能力相对薄弱。
7.涉农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还不完善。从我国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看,缺乏机构退出机制是主要教训。由于退出机制缺位,一些长期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扭亏增盈无望的高风险农村信用社不能实现正常市场退出,制约着国家“花钱买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和农村信用社一样,农村合作基金会在其存在的10多年里,一直没有建立退出机制。
二、构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的几点建议
从宏观上讲,要从农村金融风险的根源出发,根据不同风险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以实现有效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稳定性的目标,使农业金融领域成为金融机构眼中风险可控,经营可持续的业务领域。
1.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分散和补偿自然风险。农业生产和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乃至国际政治经济博弈,是具有较强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和战略意义的产业,因此客观上需要政府给予农村和农业领域有力的财政支持,以克服由于自然风险带来的天然弱质性。一是加大对农业公共设施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财政资金要大力支持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大或重要农业科技项目、水利和环境保护、重要农业防灾、减灾及相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鼓励和资助农户和农业企业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农户个人、企业或联合投资建设中小型灌溉设施给予资助,对小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补助金;对小型农田改造项目和农用机具及农用设备采购给予财政补贴或优惠贷款支持。三是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和保障,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农业保险被许多国家作为扶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强有力的政策性工具之一,但由于农业保险具有交易成本高、风险高的特点,很难完全由市场提供,必须将其作为重要的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加以支持、引导和推动。第一,确立农业保险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如水稻、小麦、大豆、玉米和棉花等粮食作物采取强制保险政策,同时鼓励农户和农业企业提高自愿性保险参保率。第二,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通过提供保费补贴、费用补贴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引导商业性保险机构进入农业保险市场或设立单独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第三,政府出资设立一个全国性的巨灾农业风险保障基金或农业再保险机构,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民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分担农业保险公司的风险。
2.大力推进农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要不断增强农产品价格保护和市场调控能力,分散和补偿市场风险。一是搭建农产品供求信息平台,引导农产品生产,避免市场过度波动。二是制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和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平抑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三是增强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通过套期保值的方法分担市场风险。
3.建立健全涉农贷款担保和保险制度,分散和补偿信用风险。一是要加快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建立健全农户和农业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加快农村信贷征信系统建设,使农村金融市场上,守信者步步为“赢”,失信者寸步难行,营造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二是以信用征信系统为基础,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由政府牵头,设立由中央、地方财政按比例出资,吸收农户和农业企业参与的涉农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以信用征信系统提供的信用报告为依据,为守信者提供优惠费率担保服务,对失信者给予惩罚性高额担保费率或不予担保。三是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建立涉农贷款保险机制。由中央财政出资建立覆盖全国的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参与,按照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农业贷款保险机制。一旦发生信贷风险,将根据风险类型不同由中央风险补偿基金、地方财政、银行和保险公司承担不同比例损失。
4.加大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要制定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整体规划,完善相关法制和制度环境,确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法律地位,并在资金和税收等方面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以便于其发展。一是降低准入门槛,在农村金融服务欠缺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加快设立村镇银行。二是在税收方面予以优惠,所得税和营业税的征收标准应低于其他金融机构。农民资金互助社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应采取更优惠的财税政策。三是建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风险担保与损失的财政补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信贷投放的杠杆作用。
5.多措并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大力拓宽目前村镇银行主要业务内容、范围和领域,提高社会认知程度,增强农村金融自身的吸储能力。根据村镇银行发展实际和农村信贷需求实际,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大对村镇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力度。鉴于当前村级互助资金组织受到农民欢迎,并在试点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建议国家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增加试点县和试点村,由贫困村扩大到普通村。同时建议国家适当增加财政扶贫资金补助。对小额贷款公司应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放宽一些经营情况良好、内部控制水平高的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的比例,并能根据资金头寸开展市场拆借,以增强其放贷能力。
6.强化内控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操作规程、资金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与账务等内部管理制度。加大力度引人金融专业人才,切实提高农村金融组织的“软实力”。充分利用规模小、审批环节少的优势,不断创新,推出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分散贷款风险,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还可探索与银行同业、保险公司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
7.建立市场化的退出机制。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中存在着制度设计和自身机理上的缺陷,只有建立起市场化的退出机制,在出现问题时,才有利于国家采取区别对待的分类处置方法,在不断完善中促其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副局长、高级会计师)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的风险状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根据农村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方式推广小额农贷业务,为支持“三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自身经营状况的改善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小额农贷在支持“三农”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内乡监管办近期对内乡县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调查情况看,小额农贷的风险状况不容乐观:
一、内乡县小额农贷发放的基本情况
内乡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辖29个乡镇、办事处,578个行政村,156万人口,38万农户。至2005年底,内乡县农村信用联社各项贷款余额111934万元,其中农村小额贷款52827万元,占全部贷款的47%,涉贷农户65000户,占全县农业人口38万户的17%。虽然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小额农贷发放上,制定了“六包”、“五示一追究”责任制等内控措施,而且在贷款发放中,以“守信卡”贷款、联保贷款为主,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小额农贷的不良率仍然较高。从调查情况看,小额农贷到期还本付息的人数所占比重很小,延期、换约的人居多。据贷款台账显示,2005年底,内乡县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的不良率为28%,不良贷款总额达14980万元。若考虑换约因素,不良贷款的比例将更高。
二、小额农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内控机制不健全,贷款管理不到位。一是部分信用社内部管理松弛,信贷管理中的“三查”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注重业务总量扩张,忽视业务质量提高,在贷款质量的监控上没有投入应有的精力。二是相当一部分不良贷款的责任难以确定。近年来,部分社为完成不良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贷款盘活任务,换约频繁,使新老贷款界限不清,加之人员调整,使贷款责任难以落实到人,从而不能使决策行为受到有效的约束,造成信贷决策权力和责任不对等,责任制实质上处于一种缺位状态。三是责任追究不到位。由于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特别是个别信贷人员道德素质低下,以贷谋私、违规放贷行为时有发生,而责任追究上没有真正落实,造成违规成本较低,无形中纵容了违规放贷行为。
(二)农户信用评级不规范,小额农贷征信机制亟待完善。自2001年起,内乡农村信用联社开始评定“守信户”活动,推行“守信卡”制度,采取“一次核定,限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方式,方便了农户贷款。农户持“守信卡”可随时贷款、随时还款,实现了贷款、提现“一卡通”。据统计,2005年底,全县农村信用社已发放农户“守信卡”5.8万户。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户“守信卡”评定及授信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农户资信评定缺乏科学的统一标准;二是农户信用等级评定部分失真;三是评级授信把关不严,等级比例失调。部分农信社为完成评定目标,放松了信用等级评定条件和标准,导致评级授信不严。以上问题造成部分信用户不守信用,到期不能按时还款、“转借信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外出打工农民增多,导致贷款催收困难。内乡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外出务工人员超过20万,有的贷户举家外出,有的家中只剩老人、小孩,导致信用社催贷无门,形成不良贷款;还有部分贷户借外出之机故意拖欠、逃避债务。另外由于自然灾害,造成部分贷户无力还款,有的虽诉诸法律,但赢了官司还是赔了钱。据调查统计,以上几种因素形成的呆账贷款就达1380万元。
(四)冒名顶替贷款多,贷款垒大户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在调查中发现冒名顶替贷款、单户垒大户在相当一部分信用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是由于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只凭“守信卡”、身份证、印章简易手续就可取得核定限额内的信用贷款,一些信用户难以拒绝亲朋好友的面子和纠缠,被迫帮贷,形成了冒名贷款,隐匿了贷款风险。二是个人贷款村组集体使用。近二年由于村组集体贷款风险状况的恶化和有关政策要求,信用社停止对村组发放新的贷款,部分村组钻政策和信用社内部审贷不严的空子,以个人名义贷款集体使用,这部分贷款实际上从开始发放就已注定形成不良。据不完全统计,内乡县农村信用社此类贷款高达2800万元。三是由于信用社内部管理的不到位,贷前调查不深入,部分贷户跨区使用多名贷款,形成了贷款垒大户。如刘集乡后桥村刘金虎、胡鲁营村张春才利用多人在刘集多个信用站贷款20多笔,金额超过20万元,目前贷款都已形成呆滞。
三、加强小额农贷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农村信用社要根据小额农贷管理的现状,进一步研究改进管理的措施,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尽可能将责任落实到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督促责任人收回贷款;对新发放贷款造成损失的要在严格追究行政责任的同时,追究经济赔赏责任,以有效遏制贷款质量的继续劣变。
(二)因情施策、多措并举,盘活不良贷款。一是要根据贷款的不同形态,制定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员工情收,鼓励贷户还款。二是要抓住南水北调移民土地赔偿、南邓高速公路征地等机遇,及时掌握信息,搞好协调,清偿部分农户欠款。三是要克服传统的春节不要账的观念,利用务工人员节日返乡的有利时机,组织信贷人员打好集中盘活小额农贷的攻坚战,对有能力还款的要采取多种措施追要欠款,对没能力还款的也要签订还款协议,确保不丧失债权。四是要对赖债户、钉子户依法起诉,起到打击一个、教育一片的作用,以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加强农村小额农贷县场的信用环境建设。一是全面规范评级授信行为。在评定信用户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发挥乡村组织的作用,又要注意维护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自主权。要建立健全农户经济档案,对信用户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农户生产经营动态,真实地反映农户信用程度。二是按照农户信用等级,执行不同档次的利率,使高等级农户真正得到实惠,以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引导广大农民共同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建立贷款联保机制,在开展守信卡贷款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业务的同时,积极推广联保小组贷款,使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四是各级政府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创造坚实的诚信基础,使信用社在支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自身债权得到维护,真正实现信农“双赢”。
(四)健全小额农贷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地方政府和有关涉农部门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确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努力为农信社发展小额农贷业务提供宽松的环境。一是各级财政要根据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贷成本高、收益较低,具有政策性支农的性质,对开展小额农贷业务形成的亏损给予一定补贴;税务部门对农信社经营小额农贷所获得的利息给予减免营业税,降低所得税等政策措施,以鼓励农村信用社加大对农户的信贷投入。二是人民银行要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将发放支农再贷款的数额与农信社的小额农贷适度挂钩,同时延长再贷款期限,鼓励农信社积极发放小额农贷。三是要尽快建立农业保险机制,对自然灾害组成的损失给农户适当补偿,提高农户经营和信用社贷款的安全系数。
(五)切实加强对小额农贷的监管。银监机构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完善小额农贷管理机制,杜绝各种违规贷款、人情贷款和以贷谋私行为。对在贷款发放中的违规行为,要充分发挥再监督作用,督促农村信用社从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要取消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
第四篇:创新小额农贷促可持续发展
创新小额农贷管理 促成可持续发展
1983年,“穷人银行家”尤努斯创立格莱珉银行,专注向孟加拉最贫困人提供小额贷款,帮助穷人解决生计问题、实现个体创业。如今,由他倡导的小额信贷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发展小额农贷同样利国利民。
一、小额农贷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矛盾
自2002年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开始在龙游联社推广,当时以其随到随办、方便快捷的方式赢得了农户的欢迎,推广小额农贷的热情也一路高涨,曾多次受上级单位表彰,然而与此相反的是目前小额农贷却呈萎缩现象。自2005年始小额农贷在农业贷款中的占比平均每年下降3个百分点,而兄弟联社的发展势头远超过我们。但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户贷款供需矛盾突出,信用社和农户出现“两难”局面。通过深入调查,掌握了小额农贷发展面临困境的成因。
1、支农服务弱化
在支农实践中,原信用代办站发挥着“当地人办当地事”的特色服务优势,而这服务优势也随着 2008年7月份全县信用代办站全面清理完毕宣告结束,造成信用社延伸农村的触角被斩断,给农户带来诸多不便。此外,邮政储蓄、民间借贷的普遍存在也分流了一部分农户的信贷需求。同时信贷员的力量严重不足,人员少与工作量大的矛盾突出,严重地弱化了支农服务。
2、产品“缺陷”
今年来联社对农户小额授信额度有所增加,同时新增了种养殖大户及个体工商户授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生活 与消费的资金需求,但还不能满足农民创业所带来的资金缺陷。二是贷款手续的繁琐和利率偏高。一些有实力的农户容易把目光转向手续更为简便、且因付息而不需欠人情的民间借贷。三是贷款期限不能同步于农业生产周期。
3、农户观念落后
一是农民发展意识薄弱,较为保守。二是信用观念陈旧,容易随意改变借款用途,借冒名贷款的情况时有发生。三是信息渠道不畅。贷款的安全性和农业生产的风险性相冲突,导致信贷员出现惧贷现象和农民生产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二者的矛盾,意识上造成了农户信贷“两难”境地。
二、以战略眼光,不断创新小额农贷的经营与管理
1、扩大信用社支农政策的宣传和影响。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小额农贷的政策、贷款条件、申请手续、办理程序,让广大农户全面了解小额农贷的品种和流程。同时要充分发挥支农信息员及村两委的力量,结合信贷员的下村调研,做到固定宣传与流动宣传相结合,文字宣传与音像宣传相结合,消除农民对贷款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2、改进支农服务。在做深做细农户的信用等级复评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户电子信息库,通过对“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活动结合农户复评资料,对农户信用档案实行一户一档,统一输入,集中、动态管理,实现全县系统内农户信息资源共享。同时联社将逐步实现信贷全流程电子化、无纸化操作,使贷款变得更加便捷,管理得到强化。从源头减缓信贷管理压力,提高服务水平。
3、创新支农产品。一是结合农村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改进、优化小额农贷。主要是放宽小额农贷期限,根据生产周期、灵活决定贷款期限;加大授信额度,如对信誉好、能 带动他人致富的优质种养殖大户、农副产品畈销户可给予最高10万至20万不等的授信。二是大胆探索支农新品种。积极推广 “惠捷通” 惠农贷款,实现小额信用贷款“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到随办”的便利服务,在这基础上,为解决农户担保难问题,继续深入推广农户联保、林权抵押等多种形式的贷款,满足农户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问题。根据目前农村新区建房热情况,有条件的网点可以尝试农村建房安居贷款,主要是解决农村旧村改造建设中面临的资金短缺困难,由规划局和发改办批复,当地政府审核通过,以村经济合作社国有土地作抵押或企业担保,对该经济合作社发放的贷款,而购买这些安居房者,我们可推出相应的贷款配套机制,经村经济合作社担保,向购买者提供房屋按揭贷款,这样有利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深化信用工程创建。在格莱珉银行,穷人如果按约还款和存款,就能得到更多的贷款额度,激励借款人信守合约,贷款偿还率高达98%。我们要以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为抓手,实行信用奖惩机制,采取“信用激励、信用预警、信用惩诫及信用淘汰”四种形式对农户实施动态管理,助推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二是与政府、法院密切合作,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保护债权,建立农村信用新秩序。
5、改进小额农贷管理。一是强化小额农贷风险防范,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贷款管理责任制。实行贷款回访制,贷款发放后,要坚持常检查,勤回访,了解农户贷款的使用情况。二是允许一定比例的贷款损失率。小额农户信贷的风险相对较高,这与农户资产少、抗风险能力低的特点直接相关,但一般农户均能做到诚实守信、勤勉经营,通过履行信贷流程、分散贷款风险可以做到总体风险可控。对确定因为天灾人祸、市场变化等客观原因造成不良贷款的农户,可以实行“放水养鱼”的办法,并提供以信息、技术援助,尽快帮助他们改善经济状况,激活原有不良贷款。
小额农贷是农村信用社“三农”服务的一个缩影,推进小额农贷可持续发展既是一项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重要性工作,又是农信社贷款强社的一个重要品牌。我们要以科学发展统领全局,积极创新服务与品种,把小额农贷推向农村广阔的市场,有力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信用联社小额农贷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信用社至6月底各项贷款余额6844万元,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6606万元,占比96.5%。社下辖49个村,辖区人口4万余人,贷户约7000户,现有客户经理6人,人平管村8个,管理贷款1100多户,余额1100万元。现在农村里80%以上的农户外出务工,点多、面广、线长的贷款结构给农村社的客户经理管理贷款带来了很大难度。如何充分发挥客户经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是摆在每一位管理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我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从思想源头入手,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是管好贷款的思想保证。信用社撤销联络员这支队伍后彻底改变了客户经理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如何在这转型换位的关键时刻让客户经理定好位至关重要。首先是让客户经理认识到撤销联络员是大势所趋,不要寄予任何希望能重建或变相重建联络员队伍,迅速接手管理原联络员经手发放的贷款是每个客户经理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是让客户经理牢固树立函证、清收好每笔联络员经手发放的贷款是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今后顺利开展工作的有力保证。客户经理要有保资产质量就是保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责任感,保资产质量和真实性就是保自我生存的前提条件。有了这两个观念,客户经理就会有危机感进而迸发工作的动力。
二、认真分析现有贷款结构和质量,合理分配各项任务是管好贷款的首要前提。初,我社有贷款户5800多户,余额5007万元,其中,原联络员经手发放的贷款有5100多户余额达3900多万元,当时仅有的6个客户经理,面对这千家万户的贷款如何进行管理确实感到迷茫和力不从心。为处理好这一问题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工作:一是认真清理联络员发放的贷款,搞好帐据的核对,并分村打印好清册,同时在清册上要求注明借款人现住地址和联系电话。归集好每村9月30日起息的贷款户(9月30日原联络员能收息的贷款说明资产质量较好)。然后,要求所有客户经理以村为单位到原联络员那了解贷款户情况,包括:借款人现在情况,联系方式等内容,并全部记录在清册上,联络员不配合的找村支两委干部了解情况,为接管、函证、清收贷款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二是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合理搭配客户经理分片管理的贷款,做到贷款余额、户数、质量基本一致,使客户经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无攀比思想可言。
三、按月分配任务,严格绩效考核是管好贷款的主要措施。工作要有目标和思路,同时也要有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有努力发展的方向。我社主要做了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联社年初下达的各项任务全部按月分配到每一个员工并经常督促,员工有了工作任务受到督促就有了工作压力,会千方百计缩小与任务的差距。二是按月公布每一位员工的业绩,认真对比,找形成差距的客观和主观的主要原因,促使先进者想方设法保持先进,落后者知耻而后勇,千方百计搞好工作早点摘下后进的帽子。三是严格绩效考核,坚决执行按量计酬、多劳多得、不劳无得的考核制度,改变了员工等客上门的工作习惯,使其学会主动出击,寻找亮点和突破口。
四、把握思想动态,适时交流、指导工作方法是管好贷款的重要手段。小额农贷笔数、户数多,熟悉、清收、管理难度大。当客户经理走弯路时不见成效进而失去信心和斗志时,适时开展领导班子与员工间的交流,并指导工作方法,为其鼓劲加油打气,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我社主要有以下一些作法:一是以发放联系卡的方式拉近与农户的距离,要求所有客户经理对所管村农户不论是否是贷款户都必需上户发放联系卡,主要是宣传信用社的贷款方式、撤销联络员以后的贷款管理办法和金融政策,要达到农户借款知道找谁和怎么找的效果;要达到客户经理下乡农户基本都认识的效果;要达到客户经理对所辖村的地理位置、人情世故、经济发展、诚信程度都基本熟悉的效果。到目前为止我社客户经理共计发放了业务联系卡2800多张,收效良好。二是要求每个客户经理在半年内最少到每个村支两委干部和村民小组组长家花一天时间交流,主要是宣传政策、了解所辖村、组贷户情况,包括贷户活动情况、新的联系方式等并记录在清册上以便催收。三是由客户经理实时记录贷款户的还本、还息、新借贷款和农户的联系电话更改情况,加深客户经理对贷户的印象,达到贷款清册上基本要有农户的联系电话,达到随便说到哪一户客户经理都要有大概印象的效果。四是实行电话催收并逐渐形成制度,减少工作量和风险隐患。在今年6月份客户经理利用短信息通知客户打款的方式共计收回本息120多笔金额达40多万元,其中利息有19万多元。
五、定期总结、分析情况是积累贷款管理经验提高客户经理综合素质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