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额农贷推广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小额农贷推广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去年3月,市信用社以创建“信用乡(镇)村”建设为契机,对市镇中洲村辖区内221户农户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统一标准,全面展开了信用等级评定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一年来,中洲村共累计发放、收回小额农贷115万元,贷款到期收回率达100%,取得较好反响。
今年4月市办主任张石屏同
志在工作会议上特别提出了“做小做优做品牌”的经营战略,把小额农贷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5月7日县联社由陈桃源主任和欧阳昌盛副主任带队,组织全辖信用社主任赴醴陵市船湾信用社实地观摩学习借鉴他们推广小额农贷的先进经验。足以说明联社党委对加大小额农贷推广工作力度的决心和举措。那么如何把小额农贷工作纵深开展下去,如何规避小额农贷推广工作中的不足,如何将小额农贷真正打造成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品牌。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分析。对此笔者市为例进行了相关调查和分析,并提出初浅建议以供参考。
一、小额农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市的基本情况
市镇全辖15个村,1个居委会,132个村名小组,总人口12034人,土地面积186.5平方公里。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6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64亿元,规模企业7家,农业总产值3.04亿元,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产量7924吨,生猪出栏8220头。实现财政总收入10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42元。
截止4月,市信用社贷款总余额为2574万,其中小额农贷余额186万元,占比7.2%。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发放50份问卷进行随机调研,形成有效问卷50份,拟分析市小额农贷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针对小额农贷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二)问卷统计情况
1、家庭年收入项:初步统计,农户年收入水平在5万以上的占比52%。这与政府统计数据的农村家庭年收入至少高出1万元,说明农户经济情况总体较好,存款和贷款均有较大的发掘潜力。
2、家庭收入来源项:只有8%选择种植、养殖项,80%以上户农户选择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说明农户收入来源并不单一。调查发现,有44%和36%农户主要收入来源是“铁矿收入和经商及其他”且“其它”项的收入均高于3万元,这一状况也符合传统的种植已不能作为提高农民收入主要手段的实际。而对选择“其它”的农户进行调查时发现,均从事煤矿来股或者运输行业,这与当地的周边资源性乡镇有密切关系。
3、种养植作物项目:只有8%户农户进行了种养植,且种养植都是小规模散养,种养殖收入水平不高也不稳定。说明对小额农贷理解要进行扩张,把“小三农”变成“大三农”。进一步调查发现种养殖农户中只小部分人在信用社贷过款,占比很小。
4、贷款情况:在“是否向信用社贷款”项中有68%农户选择“是”,在“贷款对您的帮助”项中,76%农户选择了“很大”,24%的农户觉得“一般”,说明信用社确实对帮助农户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并得到了农户的认可;调查发现,仍有32%农户没有在信用社办理过贷款,对没有贷款的原因进行统计发现,12%选择“没有人担保”,76%选择“其它”,12%选择“手续麻烦,利息高”。
5、农村金融市场空间:在“如信用社向您提供贷款优惠并上门给您办理贷款手续,您会不会贷款并一定按时结息还款”项中,70%选择“完全可以”,30%选择“基本可以”。通过上述的描述我们发现,农户想通过信用社获得资金来实现致富的愿望是迫切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前景是广阔的。
二、小额农贷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之所以出现上面这些现象,主要是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缺乏高度。
近几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把焦点放到“三农”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特别今年在关于农村金融方面重点提到“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对于小额信贷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小额农贷作为我们信贷业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以来以其“风险分散”的优势,是联社强力推荐的业务。但是由于部分信用社主任和信贷员在思想认识上还有偏颇,观念没有改变,所以造成小额农贷一直以来都难以纵深开展下去。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信贷人员在思想上没有达到一定高度:一是部分信贷员认为小额农贷点面广,管理成本大,做事费力不讨好。比如同样是营销100万元贷款,如果是做商户或企业贷款则可能只需一笔或几笔业务就可以完成,但如果换成小额农贷,即使按照现在信用村一级农户最高2万元来计算也需要营销农户50户,从管理成本和花费的精力上来算账没有几个信贷员愿意做后者。二是小额农贷的发放是评信用等级证,但是许多信贷员认为,虽然是已经评级授信的客户,但是自己未户户上门调查了解。凭证发放贷款心里不踏实,而且发放后自己还要承担包收责任和管户责任,所以都不愿轻易放贷。
(二)制度执行上缺乏力度。
小额农贷
业务的办理是以农户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对农户资产、信用状况等情况进行评级,然后根据信用等级进行授信,农户根据等级证在授信范围内凭证办理贷款。手续简便,操作简单,既减少了信贷员的工作量提高办事效率又方便实惠群众。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信贷员往往没有按照小额农贷操作流程来执行,反而把简单的程序复杂化。一是信用等级证是摆设。小额农贷凭证
放款是一贯的基本做法,但是执行到现在,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取到任何实质作用。即使是一级客户也难以直接到柜台办理贷款,贷款证实际上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因为一方面我们的信贷员认为即使是已经评级授信的农户,但因为没有亲自上门调查,不了解情况还要承担包收责任,所以不敢轻易放贷,另一方面即使信贷员愿意凭证放贷,但是我们的贷款管理系统也要走流程,不是简便就可以直接到柜台办理贷款的。二是小额农贷考核走过场。各信用社根据要求曾一度把小额农贷被纳入信贷员的考核中,并制定了考核办法,但因为措施不硬、执行不力,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主要原因是在思想认识不高的前提下,制度执行层层打折,最终如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业务推广上缺乏深度。
小额农贷的纵深推广他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全方位、多配合和整体。如果产品不优化、配套制度不完善是很难推广下去。当前主要体现在:一是授信额度小,推广深度难深入。小额农贷信用等级一般有四级,一级授信额度为1.5万,二级1万,三级5千、四级零额度。然而根据前面基础数据调查情况来看,当前经济水平条件下农户年收入超过5万的占比50%多,特别是东乡片资源性乡镇,投资煤铁矿或者运输等项目的农户一次性投入至少5万,多则几十万,而小额农贷对其而言简直是杯水车薪,即便是投资传统的种养殖项目,在当前提倡规模化种养殖背景下,在通胀预期实际购买力下降的基础上,1.5万元的小额农贷就是购置农机具或购买种子肥料也显得捉襟见肘。二是保障机制不配套,推广幅度难扩大。小额农贷是有的风险的,风险不移转就必然影响推广面。主要是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约束,资金的回笼很难保证,风险补救无措施。一方面小额农贷资金的发放面向千家万户,资金数额较小,管理的难度大,存在任意信贷和人情信贷的问题且有农户把小额农贷资金,当作无偿的扶贫款随意挪作他用。另一方面小额农贷资金的回收,依靠农户的收益,如果项目没有选好,或者由于自然灾害或者市场的原因,导致原来的计划不能实现,造成了损失,农户也就没有办法如期偿还贷款,存在呆账坏账的风险。
三、推广小额农贷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切实转变观念。
一方面所有员工特别是基层信贷员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破除片面地认为发放小额农贷是单纯的政治性、政策性的任务,是装“面子”而得不到实惠可有可无的贷款的思想认识。要破除怕增加工作量,全面推开后无法应对;怕责任追究,风险自己承担;怕农民误解,降低还款意识;怕凭证放款,失去放贷主动权等“四怕”思想,要充分发挥主动性,提高积极性,切实增强小额农贷投放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联社要从扭转和解决其思想认识为切入口,通过展开学习和教育活动,不断的总结和推广实践经验,提高推广小额农贷的自觉性和使命感。通过大力推行小额农贷,真正最大限度地分散和化解过去贷款集中形成的风险,实现农民、信用社“双赢”目的。只有认识上的提高,信用社才能克服畏难情绪和惜贷思想,激发工作的责任感,充分体现小额农贷的投放效果,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严格规操作,纵深扩大评级授信面。
一是严格规范评级授信基础工作流程,确保基础资料和数据采集的真实性。一方面要把评级授信操作流程按照合理科学的要求进行设计,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全方位综合考虑农户的信用风险,正真做到客观、公平、公正,防止个人感情因素影响评级结果的准确性。二是要扩大评级面积,增加授信额度。当前农户等级为四级,根据相关要求一般各联社一到三级农户面占比不到25%,往往还有75%的农户被排除在外,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支持一级农户,重点提升二三级农户,努力开拓四级及以外的农户。因为四级及以外农户占比大,若不在这些群体中进行评级授信就意味着这些农户没有贷款的机会,我们服务三农就不能落到实处,小额农贷纵深推广难以进行。另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完善保障机制和风险移转机制基础上,应该对小额农贷授信额度进行提高,由现在的1.5万提高到5万。这既是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需要,也是小额农贷推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降低风险、建立完善贷款补偿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农业贷款保险制度。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保险机构,或由国有保险公司开发各类农业保险,对农户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保险。并由国家补贴降低保险费率,鼓励农民购买保险,当因自然风险或市场风险造成农业绝收、减收时,由保险公司赔付,以增强农业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二是设立基金,完善保障制度。由财政出资或者财政、信用社、农户合资建立小额信贷保障基金,对因自然灾害、市场风险、意外事件等原因造成农户确实无力偿还的贷款损失,用基金偿还。三是建立农业担保机构。由地方政府出资组建农业担保公司或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组建农村担保机构,实行市场化运作,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
(四)加大扶持。实现小额农贷可持续发展。
信用社信贷支农既然是政策要求,那么有必要加强与政府的协调,建议由省联社出面与省政府协调,希望政府在制订政策时向信用社倾斜。一是对信用社农业贷款利息收入长期免征营业税,鼓励信用社增加对小额信贷的投放。二是对信用社每年因执行农贷利率而少收的贷款利息收入给予财政拨补。三是对因自然灾害或国家政策性调控等造成的农贷资金损失,以票据置换的形式给予及时补充,确保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的控制与保障能力。四是可以比照国有银行剥离不良债务办法,加大力度帮助信用社消化各种综合性、社会性因素形成的历史包袱,增强信用社服务“三农”功能和实力。
第二篇:谈邮政银行小额农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谈邮政银行小额农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额农贷是邮政银行的主打业务,是支持农业、服务农民、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金融产品。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更是发展生产,扩大经营规模,致富奔小康的有利保障。近几年来,中央相继出台许多惠农政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日益高涨,对生产资金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邮政银行为了进一步抢占农村信
贷市场份额,也加大了对农贷资金的投入。当前,小额农贷的较快发展和风险控制,正逐渐成为邮政银行可持续发展,增加经营效益的推动力量。而逾期贷款却直接影响到信贷资金的再投能力及使用效益,甚至危及贷款的安全。因此,如何防范、控制、化解农贷风险,减少农贷纠纷,已经成为邮政银行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对邮政银行小额农贷案件的调查研究,浅析目前邮政银行小额农贷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从而为邮政银行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一些参考。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额农贷纠纷作为民商事诉讼,虽然争议大多看似简单明了,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纠纷存在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足以反映目前邮政银行在农贷管理方面,长时间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管理层面的高度关注和必要重视。
1、个别邮政银行要求支付利息的方式既违约又违法。
虽然在邮政银行统一制定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联保借款合同》格式条款中已经明确注明了“自贷款发放次月起,乙方按月归还贷款本息,还款日为放款日以后月份的对日……”,但个别邮政银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是在贷款的发放当日,就要求借款人必须将当月的利息先行支付。即:在借款人取得贷款的同时,邮政银行就直接扣下了当月利息。笔者认为,此做法甚为不妥。在借款人刚刚取得贷款的当日,借款时间尚未达到次日对时,何来利息?退一步讲,即使因借款人取得贷款的行为发生而使贷款产生了相应利息,那么此利息也仅为贷款本金的当日利息,而非当月利息。由此,邮政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当日就直接扣除当月利息的做法缺乏事实依据。并且,既然借款合同条款中已经明确约定在“放款日以后月份的对日”计收当月利息,那么先行扣除利息的行为明显违约。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条规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借款合同案件是在该法调整下的民商事纠纷,邮政银行理应按照该法的规定进行民事法律行为。即使存在借款人与邮政银行达成了可以先行扣除当月利息的约定,那么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条、第五十二条第(五)款的规定,这样的约定亦因违反了国家强制性法律规定,而理应无效。
2、利息的支付方式,没有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
目前,大多数邮政银行在合同中与借款农民约定的利息支付方式都是“阶段性等额本息还款法”。即:借款前10个月按月偿还当月利息,不还本金。此后2个月,每月等额归还贷款本息。笔者认为这样的约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借款风险的进一步扩大,但却有悖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因为在我国,农民之所以贷款,是为了满足自身种植(养殖)业的需要,进而增产增收,发家致富奔小康。而种植(养殖)业的发展有其自有的规律和季节性因素与之制约。经济作物的种植效益体现在春种秋收,养殖业体现在禽畜、动物的成长、繁殖与销售上。这些生产、经营行为的发生都具有阶段性因素的存在。如果在贷款前10个月里发生了不可预测的各种风险或事故,那么对于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农民来说,合同约定的按月付息即无法获得履行。并且,天灾人祸有时还具有地域性的特点,那么一旦发生此种情况,邮政银行难道要向该地域内所有违约的农民提起诉讼不成?在农民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及时不能做到雪中送炭,那么雪上加霜的作法,也是有悖于邮政银行服务“三农”、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社会承诺的。
3、工作人员的信贷业务能力有待于提高。
邮政银行作为新成立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其专业化经营已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但由于邮政银行是在邮政局的基础上剥离出来的,作为这支队伍的人员,大多来自于邮政局内部子女招工、退伍安置、邮政中专技校毕业生等途径。上述人员是在短期的培训之后,便走上了金融专业岗位的,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工作人员相比,缺乏相应的金融知识和信贷业务能力,甚至有人不知如何开展好农村信贷工作。笔者在农村处理信贷纠纷时,曾亲眼见到了邮政银行信贷员下乡核实借款人财产状况的调查工作。两名信贷员除了询问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后,仅仅是在室内室外的拍照录像获取影像资料,便乘车扬长而去。至于该借款农民是否是本村户口、拥有耕地的真实情况,以及所拍摄财产的所有权归属等问题,则没有向当地村委会做进一步调查、了解。而在办理贷款的农民中,就有借用别人房屋、财产来应付调查的情况发生。应当承认,我国农民的个人素质还有待于提高,为了取得贷款、摆脱生活困苦,个别农民的做法实在有欠妥当。但正是因为有这种情况的存在,才
更加要求邮政银行的信贷员,除了应当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之外,还要具有“明察秋毫”的识别、判断虚假财产报告的业务能力及农村信贷工作经验,以维护邮政银行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4、邮政银行的个别规章制度值得商榷。
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应当是金融机构的终极工作目标之一,本无可厚非。但邮政银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在内部实行的一些
管理措施,有的值得商榷。为了强化信贷员的责任心,有效降低贷款风险,邮政银行内部制订了“信贷员对所放贷款本息的回收承担全部责任”的规定,甚至有的邮政银行将这一规定上升到了:如果本息无法回收,则由信贷员代为清偿,同时要将信贷员予以辞退的高度。虽然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作联社也有与之类似的规定,但均没有要求信贷员还款和辞退的内容。笔者认为,邮政银行的上述规定值得商榷。邮政银行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收取利息的行为,实际上是以自身承担金融风险,来追求资金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邮政银行因为承担了相应的各种风险,所以可以获取相应的利息收益,体现的是风险与利益的均衡。但信贷员作为贷款具体的经办人,没有享受到利息收益,却要为该收益的可能丧失而承担本应由银行承担的风险,其实质系银行将其应承担的风险转嫁给了信贷员,其带来的结果就是银行不承担任何风险,便可直接获取收益。这样的做法不仅有悖于公序良俗,而且违反了民事法律行为所应遵循的公平原则。
5、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由于邮政银行的信贷工作起步较晚,相关人员的从业时间太短,加之县级金融机构没有专职法律顾问,平时的法律知识学习与培训基本没有,所以很多信贷员或客户经理,乃至县级邮政银行的主要业务领导对于相关的法律知识都知之甚少,甚至连如何起诉、如何书写起诉状都搞不清楚。提起《合同法》、《担保法》、《民法通则》、《民诉法》、《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以及相应的司法解释,多数信贷员或客户经理掌握的内容并不比应诉的农民多,也就更不用说在诉讼中的灵活运用了。由于我国已经开展了10余年的普法活动,广大农民学法、懂法、用法的能力逐年提高,即使不懂法律的,也知道在应诉前要向律师进行法律咨询,或者直接聘请律师代为应诉。只要是邮政银行的贷款手续或者管理行为存在些许瑕疵,马上就会成为法庭上的众矢之的。在这种情况下,出庭信贷员或客户经理由于自身法律知识的欠缺,而难以应对和招架,往往被搞得张口结舌,灰头土脸,实在有损邮政银行的诚信形象。
二、对策及建议。
1、切实加强农村金融诚信环境建设
诚信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两字具有非常重要的分量,是我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同时,诚信也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石。因为市场经济说到底是诚信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准则。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守信,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目前,社会对诚信的呼唤,已经成为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的强音,我国目前也正在加大诚信制度的建设力度。诚信观念,最终必将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人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引导市场经济从无序走向有序,真正成为诚信经济。
笔者认为,邮政银行在现阶段加强诚信环境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发挥当地政府在诚信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全社会诚信规范的道德教育,健全社会信用,培养公民的诚信品质。要使人们明确,明礼诚信不是一般意义的对人们道德良心的呼唤,而是成本、效率、信用等市场经济生活规则在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上的客观反应。要大力弘扬“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使人们都能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做到遵纪守法、待人以诚、待物以信、和谐相处,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市场经济充满诚信,依据信用,保持经济活力和高度繁荣。
⑵、邮政银行可以通过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屯、信用农户等活动,组织信贷力量,深入乡镇、村屯和农户,对现有的评信户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再调查。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评信户进行调整。该升级的升,该降级的降,该取消信用等级的取消信用等级。对恪守信用的村、组、农户,在提高授信额度,优先办理贷款等资金、服务方面予以倾斜,使农户真正得到实惠;反之,对不守信者实行停贷、限制评信、抓紧清收等措施予以整治,真正做到褒扬守信,贬抑失信,促进和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营造稳定与和谐的融资环境。
⑶、完善征信数据网络。建立有效的市场交易行为信息并做到有序披露,对于改变我国目前信用环境落后的局面非常必要。邮政银行应当在完善自身征信数据库的同时,打破各行、各社的征信管理界限,加强横向联系,形成金融征信数据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今后,只要是不具备征信条件的,在全国任何金融机构都不能办理贷款,进而形成全国性的征信威慑机制。
⑷、建立公示监督制度。邮政银行的乡级营业网点可在经营场所外部的适当位置,或者各村屯的显著位置,开展经常性的公示活动。既可对长期恶意拖欠贷款的农户进行公开曝光,让其在迫于思想压力、外界压力以及道德压力等情形下及时偿还贷款,加强对失信农户的社会监督;也可以将农户的姓名、贷款金额、用途、担保人等进行公示,从而将农贷资金的运行和管理置于广大农户的监督之下,从而对改变用途、冒名贷款、多头贷款的情形进行有效遏制。同时,设立举报电话,制定举报有奖制度,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户的举报意识,有效地控制和防范贷款风险。
2.进一步严格贷款的审查和贷后管理。
经过调查分析来看,邮政银行对贷款、联保的审查不严,主要还是表现在对借款人、联保人的基本情况掌握得不够全面和细致上。因此,应当明确要求各营业网点的工作人员,在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建设的同时,要尽快取得各乡镇派出所、财税所的理解与支持,加强对村屯两委的协调与沟通,建立健全村屯信息员工作机制,要对辖区内的所有农户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再调查、再了解,全面掌握辖区内每户农民的基本情况。要搞清楚每户的具体人数、姓名、身份、婚姻状况、土地面积、农机具状态、房屋产权归属、生产经营状况、资金需求量、信用情况、清偿能力、土地直补款金额等等,摸清底数,并以户为单位建立起电子档案,进一步完善诚信数据。在此基础上,再对有资金需求的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并以行政村为单位向社会公示,做到规范操作、阳光放贷。通过对农户的调查和授信评级,做到心中有数。每年的贷款要根据当年农户的信用等级实行差别化管理,信用度高的农户其农贷的额度可大些,利率可优惠,反之则农贷额度小些,利率不予优惠。这项工作要年年进行,实时掌握农户的基本情况,为农贷的发放,以及风险控制做好基础性工作。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农户的调查建档,授信评级必须要做细、做实。同时,还要在贷款办理前,对借款人的管理水平、项目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等进行必要的审核,重点要对投资的当前风险及预期经济效益进行评估、预测和审查。可以要求村屯两委和信息员对于借款人的借款金额以及联保组的组成,给予一定的意见。对于联保的农户,要坚决杜绝家庭成员之间的内部互保,真正做到借款人可靠,联保人能够起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此外,在小额贷款发放后,邮政银行要严格执行跟踪检查和贷后服务制度,在掌握贷款去向的基础上,做好贷后的各项管理工作。要及时发现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要了解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时为农户提供信息和科技,为农户有经济效益当好参谋,促使贷款实现预期效益,确保贷款按期回收。要按季付息,到期还本,提前催收。如果发现借款农户存在违约行为,要及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查封、扣押借款人的家庭财产,进而提前解除借款合同,收回贷款本息,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以儆效尤。并通过诉讼案件教育广大农户要培养诚实守信意识,自觉履行合同义务。
3、完善相应制度和措施。
邮政银行应当强化内部的监督与管理,对于在实践工作当中出现的一些不符合合同约定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的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该纠正的要坚决纠正,该废止的要坚决废止,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与执行,依法放贷与收贷,使小额农贷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良性循环。同时,要认真参考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对于制定农贷清偿期限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民的实际需求与实际的清偿能力,大胆的突破1年期限的限制,改革按月付息的规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此外,笔者认为,小额农贷的申请与联保,应当实行夫妻双方共同申请、共同联保制度。因为按照婚姻法的法理来说,处分重大价值财产的行为,并不包括在夫妻之间的日常家事代理权范围内。虽然《<婚姻法>解释
(二)》第二十四条规定了: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7条第二款以及其他规定,仍有七种情形的债务形式应当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债务。因此,如果借款人将贷款用于了不合理开支,如赌博、吸毒、酗酒,或者存在未经对方同意,擅自从事生产经营,收入也未用于共同生活,或者擅自资助没有扶养义务的人等情形,那么这样的贷款只能认定为借款人的个人债务,而无法以家庭共同财产进行清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也意味着到期贷款的全额清收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此外,虽然《担保法》规定了保证责任和保证方式,但我国作为成文法国家,至今尚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定,将夫妻一方对外承担的连带保证责任之债直接确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也就是说,如果夫妻一方对贷款承担连带保证责任时,该保证责任形成的债务仅为夫妻一方的个人债务,只能以保证人的个人财产对外承担责任,而不能以家庭共同财产对外进行清偿。如果发生联保人死亡的情况,因涉及到遗产继承,而金融借款合同纠纷、金融保证合同纠纷与继承权纠纷、追偿权纠纷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同一种诉求,因此也不能在人民法院进行并案审理,而只能另行诉讼或者由联保人进行追偿,从而造成了诉讼效率的降低。目前,在发生上述情况时,因为存在数个联保人,所以邮政银行大多放弃了对死亡担保人的权利主张。但如果发生借款人去向不明,而仅存一个保证人也因故死亡的情况时,如何实现债权,就值得邮政银行认真对待了。但是,如果由夫妻双方共同办理贷款或者共同提供联保,则不存在上述问题。而且,夫妻共同贷款后,便于彼此间的相互监督,能够有效的防止贷款被夫妻一方擅自挪作他用。同时,夫妻双方作为共同联保人,也能使其顾及家庭共同财产的安全,而对借款人的清偿义务进行实时监督,更好的敦促借款人按照约定如期还款。因此,笔者建议邮政银行在办理贷款和联保时,采取夫妻双方共同承担责任的措施,从根本上杜绝清收风险的发生。
同时,据笔者观察,农户在农贷案件中反映最为强烈的,还有借款人和所有联保人不能全员出庭诉讼、共同承担责任的问题。矛盾的焦点,就是在借款人去向不明;或者借款人在,而数个联保人去向不明;或者借款人与数个联保人同时去向不明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为了减少诉讼成本,而依据《担保法》第十二条和《<担保法>解释》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仅起诉联保人;或者仅起诉借款人与尚居住在辖区内的联保人;或者直接起诉仅存的联保人而引发的争执。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农户作为联保组成员承担保证责任时,普遍存在着相互攀比的心理,谁也不愿意在其他联保人不在案件中承担保证责任的情况下,独自或者由仅存的几人来承担较高比例的清偿份额。虽然按照《<担保法>解释》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连带共同保证的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向债务人不能追偿的部分,由各连带保证人按其内部约定的比例分担。没有约定的,平均分担。”即:在案件中承担了连带清偿义务的联保人,可以另行向没有承担责任的联保人主张追偿权(包括未参加诉讼的联保人)。但作为同村村民,谁也不愿意为这样的矛盾纠纷再次对簿公堂,进而影响到邻里之间的和谐与安宁。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决,完全可以依据现有的法律规定进行妥善的处理。具体办法为:在联保组全体成员共同到邮政银行办理贷款手续时,可以要求借款人与全体联保人共同或者分别签署一份授权委托书,委托书的具体内容如下:“在我等因本次贷款或为本次贷款提供联保行为,而与金融机构发生金融借款合同纠纷、金融保证合同纠纷时,我等均委托所在地乡(镇)村民委员会代为签收法院专递(或诉讼文书),然后由村民委员会将法院专递(或诉讼文书)转交给我等。”该授权委托书除要求借款人、联保人本人签名确认外,还要求借款人、联保人所在的村民委员会主任或负责人签名确认,并加盖行政公章,以示接受委托。这样一来,即使发生了借款人或联保人去向不明无法送达的情况,那么人民法院也可以依据上述授权,将相关法律文书送达给委托代理人代为签收,同时在缺席判决中,确定去向不明人员各自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从而完成全部诉讼活动。由于在一份判决书中就确定了借款人与全体联保人的各自义务,所以在借款人与全体联保人之间不会产生任何的矛盾冲突。这份委托书的法律依据来源于《民法通则》第六十三条“公民、法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并且,作为成文法国家,我国没有任何法律明确禁止的公民授权代理人代为签收诉讼文书的行为。在私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司法理念指导下,人民法院对于上述授权行为也予以认可。
4、坚持绩效考核,奖惩并举,从机制上防范风险。
从制度上强化农贷管理,是农贷风险控制与防范的重要手段。对于信贷员或客户经理,要进一步完善“谁放贷、谁管理、谁清收,谁受益”等责任制度,要将贷款的管理、收益与信贷员或客户经理的工资、奖金、福利、评先、职称聘任、评定、晋职、晋级,以及违法、违纪的处理相挂钩,加大其违法、违纪、违规的各项成本,增强其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律性,强化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使信贷员或客户经理都能够自觉主动地提高业务素质,强化道德规范,严格操作技能,坚持按章办事。同时,坚持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可以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到期利息掉收的可等额扣减信贷员或客户经理的绩效工资,收回后再返还。到期农贷本金收不回来的,要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逾期农贷要进行合规性审计,看是否有违规行为。对违规者必须从严追查,严肃处理,该撤职的撤职,该开除的开除,并对逾期贷款进行依法清收或风险代理清收,千方百计予以收回;对没有违规的农贷要落实清收责任,按一定比例扣减信贷员或客户经理的绩效工资,直到贷款收回为止。通过上述产品计价的奖惩形式,调动和激发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多劳多得的工作动力,并通过追责和扣减绩效工资的形式,使信贷员或客户经理产生适当的工作压力,更对盲目放款、弄虚作假、玩忽职守、违反政策的人员产生震慑力,使其不敢违规。
5、加强培训力度,培养专业的诉讼人才。
由于农民的收入受金融危机、气候、粮价、种植(养殖)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因此,每年的收益情况并非一成不变。对于笔者所在城镇的农民来说,由于自有资金十分有限,更是达到了靠天吃饭的地步。如果气候反常,再受些自然灾害,那么绝大多数的贷款都将无法如期归还。因此,金额机构每年需要向人民法院提起民商事诉讼或者采取保全措施的纠纷有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各邮政银行除了应当设立专职法律顾问外,还应当加大对信贷员或客户经理的法律知识培训力度,虽不一定要精通,但起码要达到应用自如的程度。对于农贷管理涉及到的《合同法》、《担保法》、《民法通则》、《民诉法》中的相应条款,以及出庭诉讼时需要遵循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和各种司法解释,不仅要清楚明了,而且要会用,更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邮政银行的合法权益,保障贷款的清收工作顺利进行。至于培训的方法,无外乎以下几方面:⑴、安排专门的学习时间,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法律知识;⑵、由上级分行的专职法律顾问给相关人员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因为都是自家人,所以比较容易办到;⑶、邀请各级人民法院从事民商事审判的资深法官给信贷员或客户经理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因为都是具体的事例,所以能够尽快掌握,而且还能对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法律问题进行现场咨询;⑷、对于有培养价值的业务骨干,选送到法学院进行系统学习,培养专业的诉讼人才。此外,笔者认为,邮政银行还可以在内部的部门设置上,成立专门负责清收的机构,统一负责贷款诉讼清收工作。申请财产保全、出庭诉讼,都可以由该部门统一管理和集中接受委托。这样不仅便于邮政银行及时掌握每起农贷纠纷的进展情况,而且也是对基层信贷员或客户经理是否存在违规行为的一种监督手段。同时,由于此项业务比较集中,又没有其他工作需要分身处理,对相关人员提高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大有好处,进而可以培养成专业的诉讼人才。目前,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均已成立了专司此项工作的清收部或风险部,统一负责诉讼清收工作。通过几年来的运行情况来看,反映和效果十分良好。邮政银行也应当大胆借鉴成功经验,不断完善自身建设,以使小额农贷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第三篇:创新小额农贷促可持续发展
创新小额农贷管理 促成可持续发展
1983年,“穷人银行家”尤努斯创立格莱珉银行,专注向孟加拉最贫困人提供小额贷款,帮助穷人解决生计问题、实现个体创业。如今,由他倡导的小额信贷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发展小额农贷同样利国利民。
一、小额农贷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矛盾
自2002年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开始在龙游联社推广,当时以其随到随办、方便快捷的方式赢得了农户的欢迎,推广小额农贷的热情也一路高涨,曾多次受上级单位表彰,然而与此相反的是目前小额农贷却呈萎缩现象。自2005年始小额农贷在农业贷款中的占比平均每年下降3个百分点,而兄弟联社的发展势头远超过我们。但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户贷款供需矛盾突出,信用社和农户出现“两难”局面。通过深入调查,掌握了小额农贷发展面临困境的成因。
1、支农服务弱化
在支农实践中,原信用代办站发挥着“当地人办当地事”的特色服务优势,而这服务优势也随着 2008年7月份全县信用代办站全面清理完毕宣告结束,造成信用社延伸农村的触角被斩断,给农户带来诸多不便。此外,邮政储蓄、民间借贷的普遍存在也分流了一部分农户的信贷需求。同时信贷员的力量严重不足,人员少与工作量大的矛盾突出,严重地弱化了支农服务。
2、产品“缺陷”
今年来联社对农户小额授信额度有所增加,同时新增了种养殖大户及个体工商户授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生活 与消费的资金需求,但还不能满足农民创业所带来的资金缺陷。二是贷款手续的繁琐和利率偏高。一些有实力的农户容易把目光转向手续更为简便、且因付息而不需欠人情的民间借贷。三是贷款期限不能同步于农业生产周期。
3、农户观念落后
一是农民发展意识薄弱,较为保守。二是信用观念陈旧,容易随意改变借款用途,借冒名贷款的情况时有发生。三是信息渠道不畅。贷款的安全性和农业生产的风险性相冲突,导致信贷员出现惧贷现象和农民生产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二者的矛盾,意识上造成了农户信贷“两难”境地。
二、以战略眼光,不断创新小额农贷的经营与管理
1、扩大信用社支农政策的宣传和影响。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小额农贷的政策、贷款条件、申请手续、办理程序,让广大农户全面了解小额农贷的品种和流程。同时要充分发挥支农信息员及村两委的力量,结合信贷员的下村调研,做到固定宣传与流动宣传相结合,文字宣传与音像宣传相结合,消除农民对贷款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2、改进支农服务。在做深做细农户的信用等级复评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户电子信息库,通过对“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活动结合农户复评资料,对农户信用档案实行一户一档,统一输入,集中、动态管理,实现全县系统内农户信息资源共享。同时联社将逐步实现信贷全流程电子化、无纸化操作,使贷款变得更加便捷,管理得到强化。从源头减缓信贷管理压力,提高服务水平。
3、创新支农产品。一是结合农村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改进、优化小额农贷。主要是放宽小额农贷期限,根据生产周期、灵活决定贷款期限;加大授信额度,如对信誉好、能 带动他人致富的优质种养殖大户、农副产品畈销户可给予最高10万至20万不等的授信。二是大胆探索支农新品种。积极推广 “惠捷通” 惠农贷款,实现小额信用贷款“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到随办”的便利服务,在这基础上,为解决农户担保难问题,继续深入推广农户联保、林权抵押等多种形式的贷款,满足农户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问题。根据目前农村新区建房热情况,有条件的网点可以尝试农村建房安居贷款,主要是解决农村旧村改造建设中面临的资金短缺困难,由规划局和发改办批复,当地政府审核通过,以村经济合作社国有土地作抵押或企业担保,对该经济合作社发放的贷款,而购买这些安居房者,我们可推出相应的贷款配套机制,经村经济合作社担保,向购买者提供房屋按揭贷款,这样有利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深化信用工程创建。在格莱珉银行,穷人如果按约还款和存款,就能得到更多的贷款额度,激励借款人信守合约,贷款偿还率高达98%。我们要以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为抓手,实行信用奖惩机制,采取“信用激励、信用预警、信用惩诫及信用淘汰”四种形式对农户实施动态管理,助推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二是与政府、法院密切合作,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保护债权,建立农村信用新秩序。
5、改进小额农贷管理。一是强化小额农贷风险防范,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贷款管理责任制。实行贷款回访制,贷款发放后,要坚持常检查,勤回访,了解农户贷款的使用情况。二是允许一定比例的贷款损失率。小额农户信贷的风险相对较高,这与农户资产少、抗风险能力低的特点直接相关,但一般农户均能做到诚实守信、勤勉经营,通过履行信贷流程、分散贷款风险可以做到总体风险可控。对确定因为天灾人祸、市场变化等客观原因造成不良贷款的农户,可以实行“放水养鱼”的办法,并提供以信息、技术援助,尽快帮助他们改善经济状况,激活原有不良贷款。
小额农贷是农村信用社“三农”服务的一个缩影,推进小额农贷可持续发展既是一项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重要性工作,又是农信社贷款强社的一个重要品牌。我们要以科学发展统领全局,积极创新服务与品种,把小额农贷推向农村广阔的市场,有力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篇:信用联社小额农贷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信用社至6月底各项贷款余额6844万元,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6606万元,占比96.5%。社下辖49个村,辖区人口4万余人,贷户约7000户,现有客户经理6人,人平管村8个,管理贷款1100多户,余额1100万元。现在农村里80%以上的农户外出务工,点多、面广、线长的贷款结构给农村社的客户经理管理贷款带来了很大难度。如何充分发挥客户经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是摆在每一位管理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我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从思想源头入手,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是管好贷款的思想保证。信用社撤销联络员这支队伍后彻底改变了客户经理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如何在这转型换位的关键时刻让客户经理定好位至关重要。首先是让客户经理认识到撤销联络员是大势所趋,不要寄予任何希望能重建或变相重建联络员队伍,迅速接手管理原联络员经手发放的贷款是每个客户经理义不容辞的责任。其次是让客户经理牢固树立函证、清收好每笔联络员经手发放的贷款是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今后顺利开展工作的有力保证。客户经理要有保资产质量就是保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责任感,保资产质量和真实性就是保自我生存的前提条件。有了这两个观念,客户经理就会有危机感进而迸发工作的动力。
二、认真分析现有贷款结构和质量,合理分配各项任务是管好贷款的首要前提。初,我社有贷款户5800多户,余额5007万元,其中,原联络员经手发放的贷款有5100多户余额达3900多万元,当时仅有的6个客户经理,面对这千家万户的贷款如何进行管理确实感到迷茫和力不从心。为处理好这一问题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工作:一是认真清理联络员发放的贷款,搞好帐据的核对,并分村打印好清册,同时在清册上要求注明借款人现住地址和联系电话。归集好每村9月30日起息的贷款户(9月30日原联络员能收息的贷款说明资产质量较好)。然后,要求所有客户经理以村为单位到原联络员那了解贷款户情况,包括:借款人现在情况,联系方式等内容,并全部记录在清册上,联络员不配合的找村支两委干部了解情况,为接管、函证、清收贷款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二是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合理搭配客户经理分片管理的贷款,做到贷款余额、户数、质量基本一致,使客户经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无攀比思想可言。
三、按月分配任务,严格绩效考核是管好贷款的主要措施。工作要有目标和思路,同时也要有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有努力发展的方向。我社主要做了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联社年初下达的各项任务全部按月分配到每一个员工并经常督促,员工有了工作任务受到督促就有了工作压力,会千方百计缩小与任务的差距。二是按月公布每一位员工的业绩,认真对比,找形成差距的客观和主观的主要原因,促使先进者想方设法保持先进,落后者知耻而后勇,千方百计搞好工作早点摘下后进的帽子。三是严格绩效考核,坚决执行按量计酬、多劳多得、不劳无得的考核制度,改变了员工等客上门的工作习惯,使其学会主动出击,寻找亮点和突破口。
四、把握思想动态,适时交流、指导工作方法是管好贷款的重要手段。小额农贷笔数、户数多,熟悉、清收、管理难度大。当客户经理走弯路时不见成效进而失去信心和斗志时,适时开展领导班子与员工间的交流,并指导工作方法,为其鼓劲加油打气,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我社主要有以下一些作法:一是以发放联系卡的方式拉近与农户的距离,要求所有客户经理对所管村农户不论是否是贷款户都必需上户发放联系卡,主要是宣传信用社的贷款方式、撤销联络员以后的贷款管理办法和金融政策,要达到农户借款知道找谁和怎么找的效果;要达到客户经理下乡农户基本都认识的效果;要达到客户经理对所辖村的地理位置、人情世故、经济发展、诚信程度都基本熟悉的效果。到目前为止我社客户经理共计发放了业务联系卡2800多张,收效良好。二是要求每个客户经理在半年内最少到每个村支两委干部和村民小组组长家花一天时间交流,主要是宣传政策、了解所辖村、组贷户情况,包括贷户活动情况、新的联系方式等并记录在清册上以便催收。三是由客户经理实时记录贷款户的还本、还息、新借贷款和农户的联系电话更改情况,加深客户经理对贷户的印象,达到贷款清册上基本要有农户的联系电话,达到随便说到哪一户客户经理都要有大概印象的效果。四是实行电话催收并逐渐形成制度,减少工作量和风险隐患。在今年6月份客户经理利用短信息通知客户打款的方式共计收回本息120多笔金额达40多万元,其中利息有19万多元。
五、定期总结、分析情况是积累贷款管理经验提高客户经理综合素质的良机。
第五篇:154、推行小额农贷情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
推行小额农贷情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
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农贷业务实践已经6年有余了,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探索,这项金融产品在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已成为了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民致富步伐不可缺少的资源。但是,当前小额农贷需求与投入状况到底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中央部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小额农贷的实际效用、实现其效能最大化,更好地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这是目前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特地选择了江苏苏中地区某县级市农村信用社,深入实地就小额农贷的实际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本次调研,笔者通过深入村组和农村信用社,召开各层次的座谈分析会,实地走访普通农户,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了解和掌握当地小额农贷投入的现状,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当地小额农贷的功能逐步完善,作用十分明显。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小额农贷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需采取一些措施和对策予以改善和加强。
一、小额信贷发放的现状及成效
该市地处苏中里下河地区,是典型的“水网”平原农业县级市,耕地面积为112.8万亩,其中:种植面积为88万亩、养殖面积为24.8万亩,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水产养殖业、个体加工业、个体商业和个体服务业,已经成为了农民发展副业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近6年来,该市农村信用社牢固树立信贷支农的工作理念,切实以创建信用村镇活动为有效载体,全面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认真实施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加大小额农贷的投入力度,至2007年3月末,共建立农户经济档案14.25万份,占有效农户总数的90%;发放农户贷款证7.65万本,占有效农户总数的55%;累放小额农贷21145万元,占全部农业贷款累放总数的42%;累放小额农贷8.4万笔,惠及全市40.5%的农户。小额农贷的有效投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据抽样分析,近三年来,该市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中的26%,得益于小额农贷的发放,在小额农贷的支持下,有近4240户农民实现了脱贫,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小额农贷的推行满足了部分农民合理的贷款需求。此次调查的农户普遍反映,现在借小额农贷,手续十分简便,凭《农民贷款证》和有效身份证件,就可直接办理,无需办理担保抵押手续,“等于农户在农村信用社多了一笔存款,什么时候要就什么取”,从而适应了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该市农业生产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创造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本积累;在小额农贷资金使用效应的带动下,目前该市农户投入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高涨,从原来的不愿贷款到现在主动要求贷款,从而激活了农业投入机制。
(二)小额农贷的发放密切了社群、银政关系。为加大小额农贷的投放量,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走村到户,增加了与农户的接触,拉近了与农户的距离,密切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人员不仅进村到户了解情况,农忙时节还送贷上门,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村“两委会”干部,通过参与调查了解农户生产经营和收入情况,帮助农民扩大生产经营,密切了与农民的血肉联系,此次调查的农户普遍反映:“小额农贷是干群关系的粘合剂”,许多村干部为推广小额农贷,不辞劳苦,与农村信用社密切配合,协调运作,不仅改善了银政关系,而且构筑了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关系。
(三)小额农贷的发放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信用就是金字招牌,信用就是活期存折”,小额农贷的发放增强了农户的信用意识,“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在不断深入人心,促进了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目前在该市守信用、讲信用已成为一种风尚。如此次被调查该市横泾镇永丰村,该村原来并不富裕,但该村通过不断的提升农户的信用观念,近几年来每年都能得到农村信用社90多万元的小额农贷的支持,使得农户迅速走向了富裕之路,富裕后的农户在几年时间内便建成了沿甘横公路近200米几十幢的商品楼,成为了该市因守信用而受益的“信用村”。
(四)小额农贷的发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的稳健发展。推广小额农贷不仅树立了农村信用社良好的社会形象,拓宽了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经济的渠道,还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的稳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至2007年3月末,该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增幅了12.34%,各项贷款增幅了14.75%,经营盈利增幅了200%,同时,小额农贷的发放也带动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清收。据统计,至2007年3月末,该市有108个村委会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盘活不良贷款3624万元,落实村组贷款1512万元,组织资金9379万元。
二、小额农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对江苏苏中地区某市农村信用社投放小额农贷现状剖析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小额农贷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在满足农民贷款需求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农村信用社对小额农贷在思想认识、业务操作、风险防范以及服务效能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对充分发挥小额农贷在农村经济中的实际作用认识上存在不足。小额农贷已经运作6年,但部分农村信用社的负责人或信贷人员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或不到位的状况。此次调查反映:有些农村金融机构人员片面地将发放小额农贷作为单纯的政治性、政策性的任务完成,甚至少数人员认为小额农贷就是扶贫贷款,是装“面子”而得不到实惠的贷款,可有可无;还有一些人员认为,小额农贷面广量大效益差,而且是以信用方式发放,结果可能是得不偿失;在谈到进一步推开小额农贷时,部分农村信用社的人员片面的强调客观,忽视主观能动性,害怕在实践中解决和克服遇到的问题。普遍存在“四怕”:怕增加工作量,全面推开后无法应对;怕责任追究,风险自己承担;怕农民误解,降低还款意识;怕凭证放款,失去放贷主动权等。认识是行动的指南,存在的错误认识导致了目前部分农村信用社在小额农贷投放过程中所出现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工作开展不平衡等状况。
(二)小额农贷在需求层次和额度上不能适应农户资金需求。目前,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贷的用途主要是家庭小型种养殖的资金需求,对农户小型农机具、农业生产服务环节以及建房、教育等消费类项目发放小额信贷未有突破进展;在对小额信贷额度上,未能区别对待,实施分类指导、分别授信,而是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法,均控制在10000元以内。但据此次调查发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几年农村资金需求层次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户在对传统意义上的购买化肥、种子、薄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资金需求已经减弱的同时,对小额农贷的需求量却不断上升,主要体现在扩大生产需求、消费需求和教育需求等方面大量增加,在农产品加工、务工经商、发展手工作坊等方面的小额农贷需求的增加尤为突出,这些农户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工业、商业、服务业)的资金需求,已经超过了小额农贷业务现行的额度,在办理抵押、担保(包括联保)手续困难的情况下,这部分农户、这部分产业虽然资金需求旺盛但却无法得到满足,这个矛盾在当前的传统农区尤为突出。
(三)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不足。调查中反映:目前农村资金多向分流严重,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不仅是承担发放小额农贷的任务,更是肩负着投放整个农业贷款的重担,但吸存能力受阻,资金来源明显不足,以此次调查的苏中某市一农业大镇为例:2007年一季度末,该镇建行办事处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700 万元,农行办事处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650万元,邮政支局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680 万元,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比年初增加908 万元,四家单位合计比年初增加存款2938万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存款增长占比为30.91%;在资金运用上,四家单位中只有农村信用社发放了农业贷款2621万元,其中发放小额农贷537万元,其它三家单位没有放贷,已呈现出纯“储蓄所”状态;该镇农村信用社存款增长只占全镇存款增长总数的30.91%,却要承担该镇的全部信贷资金投入,虽然该社有上级联社资金调拨和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但该社面临的资金压力可想而知,农村信用社已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没有了资金的持续投入,小额农贷推开和深化便成了无源之水。
(四)小额农贷的风险防范能力亟需加强。小额农贷的风险主要分内外两类风险,在外部风险方面:一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小额农贷最大的风险,信用即借款人自身的人格信誉,属道德品质范畴,变数很大。由此形成的债务链及为脆弱,一旦断裂和遭至破坏就会失去对贷款偿还的约束力。当前,在农村一些农户信用意识淡薄,赖债、逃债思想较严重,往往相互影响形成连锁反应。加上农村执法难度较大,而且小额农贷分散,其执行成本高,因此难以对借款户的不良信用行为给予有效的法律约束。二是市场风险:小额农贷以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为主,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必然的经济现象。小生产的盲目性很容易使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趋同,加上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技术和水平落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较高,农业生产经营时常出现相对大的市场风险。从农户承担风险能力看,由于农民属弱势群体,承受风险损失能力有限,不论是自然风险或是市场风险,一旦发生很容易超出农户的经济承受力。三是自然风险:从小额农贷扶持的产业分析,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其生产经营对自然条件及生产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的承贷主体是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户,农业生产效益是农户偿债能力的重要保证。但是农业是弱势高风险产业,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将受到很大的影响,造成的损失必然有一部分会转化为信贷资金风险。
在内部风险方面:一是操作风险:由于小额农贷操作的简便性、办贷的独立性、发放的分散性,个别农村信用社存在内部人为控制、没有执行贷款公开制度、小额农贷发放存在“暗箱操作”等问题,导致在少数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成了信贷人员的“寻租”工具,违规贷款较多,抑制了小额农贷按照有利于农户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正常发展。二是管理风险:小额农贷的特点,导致违规贷款有较强的隐蔽性。小额农贷具有操作简便、办贷独立、发放分散的特点,部分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贷时片面强调简化贷款手续而放松贷款的审核、发放程序,小额农贷责任不明确,“三查”制度未落实,给信贷监督管理带来难度,在违规贷款中有较强的隐蔽性。加之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加上农村地域辽阔、贷款农户居住分散,对小额农贷的管理、监督工作难以有效跟进,致使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小额农贷与其他贷款相比,其风险更大。
(五)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贷在程序掌握上还不够严谨。小额农贷是在基于农户经济状况调查、信用等级评定并发证、凭证直接办理贷款等基础上发放的贷款,虽说是信用贷款,但其中联结的每一个过程都对贷款的按期回流产生影响,一旦对程序中的每一个过程处置不严、不实,就会造成贷款的不良并将诱发道德风险的产生,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如此次调查发现:部分农村信用社存在着对农户资信状况调查不实的情况;部分农户的信用等级评定存在着失真现象,出现了有一部分农户的信用等级基本是由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外勤人员确定、有一部分农户的信用等级基本是由村委干部确定的两个极端现象,使得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片面性,致使一些信誉差的人混入了优秀等级,使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农户获得了小额农贷;还有少数的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贷走“捷径”,程序照虚走,但贷款发放要有人担保,违背了小额农贷的基本原则等。同时也因小额农贷管理工作不到位,一些农村信用社人员在业务操作上存在着一定的道德风险因素,使不该形成风险的贷款出现了风险。
(六)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贷其国家政策扶持手段还很缺乏。当前,小额农贷在有效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缓解农业资金供求矛盾的作用日益凸现,但小额农贷的风险也正在逐渐积聚,潜在风险加大。小额农贷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农业的自然风险,而这种风险又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中无法控制的一种风险,通过对调查对象的了解,该市农村信用社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着深刻的体验,1991年洪涝灾害为留下了1400多万元的小额贷款至今还未能消化,紧接着2003年5至7月间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据统计,该市受灾种、养殖业面积81.7万亩,绝收面积32.9万亩(其中主要以养殖业为主),涉及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13656万元,其中小额农贷3821万元,当年还款能力受影响的共8900户8425万元,占当年新增贷款总额的82%,全辖所有的农户基本都受到了灾害,少数农户因损失惨重难以翻身而举家外出谋生,本次洪涝灾害对该市农村信用社农业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在短期内将难以消除。小额农贷支农的政策效应与农村信用社的经济效益目标产生矛盾,迫切需要国家有关政策扶持,目前国家在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小额农贷的同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财政、税收、资金支持等配套扶持政策和风险分担机制,使得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的持续发展受到了制约。
三、充分认识小额信贷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实践证明,小额农贷是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农村经济、服务新农村建设中贷款投放方面较好的方式,但是,小额农贷在支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小额农贷持续发展的“瓶颈”。
(一)小额信贷的盈利能力较弱,削弱了农村信用社放贷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承担着涉农资金政策性投入任务,没有相应的弥补途径,更未能享受到相应的资金组织和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而小额农贷一般情况下创造的收入主要是利息收入。但小额农贷在发放过程中,用执行较低的利率来承担资金成本、直接经济损失、投入中的大量人财物力,要想实现小额农贷的财务自立是非常艰难的,从而为农村信用社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背上沉重的包袱,这样支农义务与政策扶持的不对等,既制约了小额农贷的可持续发展,又挫伤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积极性,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后劲。
(二)小额农贷实际操作与管理机制不对称。一是小额农贷的超常工作量与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偏少、管理手段落后、社会诚信观念淡薄等的矛盾非常突出。小额农贷服务范围广、业务量大、工作繁杂,调查、核实、填表、发证、建档、放贷、摧收等,都需要走村串户的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加大了信贷人员的工作负担。二是小额农贷责权利不对称。目前对到期不能收回贷款的信贷人员采取的各种责任清收措施,从而导致信贷人员所承担风险与利益的不对等,影响了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即使上级下达硬性指标,信贷人员仍然惧贷、惜贷,使小额农贷的推广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小额农贷的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对称。《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贷款期限为6个月以内(含6个月)”,这就从源头上限制了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的期限。《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办法》中规定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再加上信贷人员“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经营观念,从理论上就没有建立起一种中长期贷款机制。据笔者了解,小额信贷85%以上的期限为一年,小于或超过一年者很少,而农业生产周期一般都在一年以上,特色种养殖业将长达2-3年,甚至更长。这就意味着农户不能以贷款投资项目本身的收益偿还贷款,成为贷款不能按期偿还的重要因素。
(三)小额农贷的保障机制缺失不全。首先是来自贷款本身的风险。由于农业产业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人为因素等诸多环节影响的弱质产业,再加上小额农贷的借款主体是农民,大多还属于经济劣势群体,自身本来抗风险能力脆弱,如果用每天生息的贷款从事高风险产业,一旦出现风险,这无疑是给本来拮据的家庭生活雪上加霜。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农村信用社每遇到类似风险,往往也对贷款风险束手无策。其次是来自外部的各类风险。一是来自于农户的道德风险,由于成千上万的农户都存在贷款,在还款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攀比心理;二是由于农户法律法规知识的淡薄,存在将多个小额农贷转移给一户使用的现象,形成风险叠加;三是管理手段的落后,再加上小额农贷在使用上的灵活性,给农户在使用时留下漏洞,有的农户利用临柜人员对借款人不熟的特点,采取借用他人贷款证、多头办证等手段套取贷款;四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因为移民、外出等原因,致使诸多小额农贷因债务人外迁,无法落实收回;五是由于小额农贷的巨大工作量,在农村信用社员工中间存在浑水摸鱼的现象,形成新的道德风险。
(四)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程序尚欠规范化。小额农贷的基础是信用,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则是小额农贷顺利推广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评定程序还待进一步规范。一是评价主体还需进一步完善。按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第九条要求,“信用评定小组要以信用社人员和农户代表为主,同时吸收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参加”。由于信贷人员对农户情况的不了解,使得评定小组对农户代表和村组干部有着强烈的依赖性,从而形成评定真空,部分农户代表和村组干部必会带着地方保护和面情私心观念进行评定,使信用等级评定关系化,套取贷款合法化。二是评定标准需进一步完善。目前,信用等级评定多采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多为评定人员凭主观意识评价,由于缺乏有效的事后监督机制,再加上评定农户的数量之大,农村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中,无法一一复查确认,致使评定失真;定量指标由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尚无系统的农户发生业务档案统计,无法确定每一农户一个时期的业务资信状况,而只能查阅农户某一时点的资信状况,形成定量数字评价失真,导致农户信用等级在评定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和片面性。
(五)行政干预造成小额农贷风险加大。一是由于对小额农贷的认识还停留在扶贫手段的层面上,这就不可避免的使小额农贷染上行政色彩。而这种色彩一旦形成,便出现了重资金发放,轻资金的管理和回收现象。尤其是在2001年人行大力倡导全面推广小额农贷的号召下,部分地方政府利用小额农贷的政策性特点,盲目上一些政绩项目,引导农民进行一些欠充分论证的结构调整。而农民是挣得起,赔不起,一旦项目失败,最终为这些贷款充当守夜人的就只是农村信用社,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与广大农户的血肉联系。二是由于以前项目的失败,农户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拖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在政府组织的新项目推广以后,更容易使农民贷款风险重叠。三是在一些村组为转移农村的部分经济矛盾,利用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由村组干部向农户借贷款证套取贷款,而村组最终又无偿还能力,致使农村金融机构与借款户的矛盾激化,已成为小额农贷管理中遇到的新漏洞。
四、解决小额信贷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从上述调查分析的情况看,目前小额农贷存在的问题,有主观、也有客观,但毋容置疑,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解决,必然会影响小额农贷的持续发展。对此,笔者从实际操作的层面出发,认为当前要消除小额农贷向纵深推进的一些障碍因素,实现其效能最大化,需要采取以下的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小额农贷投放的内在动力。农村信用社要切实从扭转和解决其思想认识为切入口,通过展开学习和教育活动,不断的总结和推广实践经验,提高推广小额农贷的自觉性和使命感。推行小额农贷不仅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理性选择,农村信用社性质和经营运作特点,决定了其优势主要在于机制灵活,贴近农户,超过自身能力,盲目垒大户,是以前农村信用社经营陷入困境的主要因素,通过大力推行小额农贷,可以最大限度地分散和化解过去贷款集中形成的风险,实现赢利目的。认识上的提高,使农村金融机构真正树立贴心为农、实心帮农、真心想农的“三心”意识,克服畏难情绪和惜贷思想,激发工作的责任感,充分体现小额农贷的投放效果。
(二)适应农户需求层次变化,完善小额农贷的运作机制。当前,小额农贷的着眼点应是满足农户发展资金的需求,而不是满足一般性生产资金需求,推行小额农贷一定要适应农户资金需求层次的变化,否则这项金融产品将是没有前途和延伸能力的,因此应加大小额农贷在用途、对象、额度等方面的调整力度,拓展小额信贷的运作空间:一是要调整授信方式和授信额度,农村信用社要针对当前农户资金需求的不同层次,根据农户生产、经营、信誉等情况,实行差别授信或者追加授信,生产经营、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贷在额度上建议可以调整到20000—30000元左右;生产经营虽较差但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贷在额度上可以控制在10000元以内,这样能使农户借入贷款有所作为并能得到发展;二是完善期限管理。坚持贷款期限与农产品生产周期相吻合,根据季节、生产期限,实行常收常贷,到期收回,真正使小额农贷做到周转使用和良性循环;三是增加贷款投放用途。人银《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管理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小额农贷用途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农业生产费用贷款;小型农机具贷款;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贷款;购置生活用品、建房、治病、子女上学等消费类贷款”,因此,要扩大放款用途,增加投放领域,以体现农户小额农贷的功能效果;四是扩大服务层次。要创造条件,降低门槛,对农户个体经营者、个体企业、个体商贩开办小额信贷业务,解决这一层面农户资金需求旺盛的矛盾,延伸农户小额农贷的效能。
(三)解决农村资金供需矛盾,为加大小额农贷投入提供先决条件。一是从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来说,要坚定不移的拓展存款,壮大其综合实力,重点要在其宣传、服务、形象上做足文章,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利率、再贷款等方面的政策优势,不断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和结算功能,通过存款的上升和市场份额的增加,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户资金需求;二是有关部门要取消对农村金融机构组织资金的歧视性限制政策,下放财政性存款的管理权。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引导地方性金融机构组织存款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不断提高市场份额和信贷支持能力;三是人民银行要适度增加支农再贷款的投放额度,并改进支农再贷款的管理办法,使之与当前农村经济特点相适应;四是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缓解农村信贷支农的压力。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信贷支农渠道。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调整职能,合理分工,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五是放宽政策限制。允许农村信用社在农联社的指导下进行资金调剂,以提高一定范围内农村信用社资金的整体利用率。
(四)严密放贷程序,确保小额农贷的质量。当前只有在确保小额农贷质量的前提下,才能使其社会效能、政策效能、利益效能得到提升。一是要加强农户经济状况的调查,要深入实际,上门具体了解,逐一详细记录,掌握农户的真实情况,把好放贷的头道关口;二是严格执行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制度,这是确保小额农贷质量的关健环节。重点是所组成的评定小组成员要具有代表性、客观公正性,要坚持信用等级评定的条件和标准,实事求是评定农户信用等级,严禁虚假运作和反程序操作,克服等级评定中的随意性;三是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小额农贷的贷中、贷后的管理,将静态监控和动态检查结合起来,及时反馈信息,变更农户经济档案,预防贷款风险。同时还要发放小额农贷所形成的道德风险行为和发放小额农贷要求担保等违规行为,确保小额农贷的质量和政策效应。
(五)积极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尽快落实小额信贷的政策扶持问题。农业的弱质和基础产业双重属性,决定了对小额农贷的投入政策性较强、风险较大,因此,应尽快落实其政策扶持机制:一是探索建立小额农贷的风险补偿机制,可以有地方政府牵头试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弥补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原因形成的小额农贷损失。对新增小额农贷,可借鉴扶贫小额贷款有关优惠政策给予贴息;二是建议税务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和非农业贷款实行差别税率政策,或免征支农信贷收入的营业税及相关附加税,从利益上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进行鼓励、引导和调节;三是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完善农业贷款担保体系。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主要为农户、农业和农村提供互助性的保险以及为农村信用社贷款提供保险业务,增强农业和农户风险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