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现劳务输出大县向劳务经济强县转变
实现劳务输出大县向劳务经济强县转变
蓬安县高度重视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坚持不懈地把发展劳务开发作为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来抓,通过技能培训、有序组织、后勤保障等措施,劳务输出效果明显,截至8月底,全县农村劳动力输出11.3万人,劳务收入9.04亿元,尽管受金融风暴影响,全县农民工收入与往年相比不但没有降低,反而逆势上扬,实现了劳务输出大县向劳务经济强县转变。
从无序到有序,劳务输出方式不断创新。面对日渐凸显的农村就业压力和简单粗放的输出方式,县委县政府积极发挥公共管理职能,搭建平台、开拓市场、协调服务,引导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健康发展,农民外出务工由自发、单一的自主流动向政府扶持引导的有序化、产业化转变。大力推行订单培训+成建制输出+招聘会输出,即以基地乡镇选送培训,培训基地与用人单位对接,培训学校采取培训与输出的产业化模式,以专业化、规范化服务促进劳务输出与市场接轨,通过劳务产业化运作,走出了一条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基地为依托、企业为主体的劳务产业化之路,形成了政府搭平台、跨区域劳务协作和订单式、定向式、集团化、有序化的劳务输出格局。2月10日,举行 “蓬安县失业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组织37家驻蓬企业和54家个体工商户入场招贤纳才,一次性提供就业岗位多达800余个……蓬安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多次组织县内外企业,在逢场天深入县城和三坝、龙蚕、罗家、金溪、徐家、巨龙等18个返乡农民工集中的乡镇,广泛开展“温暖农民工,下乡送岗位”活动,将就业信息和岗位送到农民工家门口。今年上半年,全县共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1.3万人,其中,省内2.2人,外派劳务9.1人。
从体能到技能,劳务输出质量不断提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技能培训,把提高农民工素质作为劳务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引导就业的思路,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建立了以职业教育培训的的为主体的农民工培训体系,紧贴市场,开展订单、定向、委托等培训以及技能大赛,依托蓬安县就业培训中心、程华数控学校等8家劳务品牌培训机构,为希望掌握一定技能的学员授课,并配送最好的机器设备,选派最好的培训教师,将“学校”搬到闹市,将技能送到乡镇,为全县农民工上门授课;以满足市场和农民工的不同需求,形成了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劳务培训格局,提高了农民工市场竞争能力和就业稳定率,为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县委县政府投入5000万元资金,实施了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大力开展了劳务扶贫培训、劳动就业培训工程和温暖工程等系列培训工程,免费培训农民工,较好的解决了农民工技能培训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在培训中,学到了先进管理经验,掌握了新的知识技能,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大量失业返乡农民工很快掌握技术并走上了新工作岗位。今年,全县共累计培训农民工5.2万人次,参训学员全部找到满意工作。
从输出到保障,劳务输出开发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农民工工作方式有输出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完善了《劳动纠纷救助办法》、《蓬安县社保实施细则》等制度,新建3所农民公寓和背二哥旅馆,建立起8所留守儿童之家,建立起7个农民工维权点。今年,全县为6.3万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了免费预防接种服务,接待农民工法律法规政策咨询8323次,处理劳务纠纷587件次,挽回经济损失760万元,追回农民工拖欠工资212万元、参加工伤保险5400人,参加医疗保险10.2万人,规范土地流转47万亩。土地
荒废、子女教育等问题得到逐步解决,解除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劳务开发不断深化。
第二篇:发展劳务输出__壮大劳务经济
发展劳务输出壮大劳务经济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海兴县隶属于河北省沧州市,东临渤海,南界山东。由于建县晚,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缓慢,目前仍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辖七个乡镇,两个农场,总人口22万,农村剩余劳动力8万人。为加快富民强县步伐,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劳务输出工作力度,输出数量逐年增加,输出质量逐步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劳务经济成效显著。目前,我县与天津、北京、上海、青岛、大连等大中城市100余家用工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先后有组织输出劳务工人5万人,现仍在岗人员3.6万人,我县年劳务收入逾2亿元,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0年以来,海兴县创新了劳务派遣模式,全方位保障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为县引税750万元。通过劳务合作,成功引进了投资2000万元的外资项目----进兴(沧州)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几年来,先后被省、市劳动部门评为“流动就业先进单位”、“劳动力市场建设先进单位”、“就业服务先进单位”;2005年以来连续两次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农村就业示范县”;2006年被省政府授予“劳务输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海兴县劳务经济发展到今天,坚持的是科学发展观,讲的是诚信,靠的是“订单式培训、有组织输出、劳务派遣管理、品牌化全程服务”一条龙“海兴模式”,看到的是广大农民不断走上致富路。
一、政府因势利导,为农民外出“淘金”奠定基础
在没有外出流动的准备,没有外出经验,外出的预期成本和预期收入不可预测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农民都不敢贸然独自外出。为
1引导人们放下思想包袱,改变农民“宁在家受穷,不出外打工”的旧观念,海兴县通过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资料、制作大幅标语等形式,大造劳务输出声势,同时组织乡镇长、各行政村村长去输入地与工人共同体验生活。在县电视台开设“就业金桥”栏目,每天分三个时段循环播放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故事、创业英雄、农民工维权等内容。每年都要召开优秀农民工表彰大会,对在外工作表现突出的进行表彰,对其外出打工家庭发生的变化制作成光盘,在电视台连续播放。政府的推动、舆论的宣导、政策的支持,减轻了人们的顾虑,“在家呆着半年闲,不如出外挣大钱”已经成为海兴县广大农民的共识。
为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海兴县成立了由政府县长担任组长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本县实际,确立了“以劳务输出为突破口,立足本县劳动力资源优势,依托京、津、港和环渤海经济区,通过加强劳务交流与协作,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并将劳务输出确定为海兴县“三业富民”重要战略之一。
为加快劳务输出步伐,海兴县整合了县、乡、村三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县就业服务局投资120万元,建起了800平方米的人力资源市场,全部更新了办公桌椅,添臵了微机、打印机、复印机、空调机、饮水机、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触摸屏以及电子显示屏等现代化办公设施,优化了办公环境;成立了劳务输出信息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劳务输出信息的采集、劳动力资源的培训与整合、输出与后期服务;全县七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劳动就业服务站,配合县劳务输出信息服务中心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全县197个行政村确定了394个信息员,建立了信息员队伍,从而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就业
服务网络。
二、部门创建“海兴模式”,开辟农民工“安全务工通道” 农民的观念转变了,就业服务体系建好了,怎样提高农民的技能,怎样为农民找到薪资高、待遇好的企业,怎样为他们服好务、维好权是做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关键。就业服务局一班人几经探索,创建了“订单式培训、有组织输出、劳务派遣管理、品牌化全程服务”一条龙“海兴模式”。“海兴模式”实施以来,海兴县外出农民工人人都有劳动合同,人人都有社会保险,多年来无一例工资拖欠事件发生。
订单式培训。为提高农民工的技能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就业服务局按照市场需求,在农民外出打工前开展“订单式”培训。开设了电子电工、计算机、电焊工等专业,每年培训2000人以上。培训工作的实施,贯彻落实了“劳务输出激活就业培训,就业培训促进劳务输出”的指导思想。一是通过培训,务工人员业务技能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得到了提高,用工企业的满意率上升,“海兴劳务”的美誉度提升。2003年在天津开发区组织80家用工企业对各用工基地的调查评比中,海兴县劳务基地排名第一,被评为“优秀劳务基地”。二是务工人员的工资得到了提高,本来能挣到六、七百元,经过培训后,就能拿到上千元。2003年至今,我县为天津中集北洋集装箱有限公司培训并输送了近1000余名电焊工,每月的工资总额高达300多万,平均每人的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三是带动了技工学校的发展。在我市大部分县级劳动技工学校普遍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我县技校与劳务输出工作相得益彰,办得红红火火。
有组织输出。为确保农民工找到薪资高、待遇好的企业,就业服务局从选择用工企业、组织面试、体检到护送员工进厂一包到底。
接到用工“订单”后,就业服务局要对用工单位的厂址厂貌、经济效益、食宿环境、薪资待遇和劳保福利等进行全面考察,选择信誉高、用工规范的企业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在协议中重点标明工资、保险、福利待遇等具体事项,坚持把好“进入关”。面试合格后,无论人多人少,无论距离远近,无论刮风下雨,就业服务局坚持派专人把务工人员送达用工企业,妥善安排好食宿,协助办理好相关证件。务工人员经企业培训上岗适应环境后,送工人员方能返回。
劳务派遣管理。为进一步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海兴县自2000年率先探索劳务派遣管理模式。劳务人员进厂后,海兴县劳务输出信息服务中心与劳务人员签定劳动合同,为劳务人员投缴各项社会保险。劳务派遣工作人员每月定期组织召开员工座谈会,了解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并及时为员工发放工资;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及时处理员工在厂发生的工伤或意外事故。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县劳务派遣工作突飞猛进,派遣企业逐渐增加,派遣人员日益增多,劳务税金逐年上升。截至目前,共与42家用工企业建立了劳务派遣关系,代理劳务人员5068人,累计为我县引税750万元。
品牌化全程服务。一是“跟踪服务包干制”。为使用工企业、务工人员双方满意,就业服务局内部规定:谁输送出去的工人谁负责,月月联系企业,季季回访员工,确保员工稳定率95%以上。二是开设服务热线。就业服务局为用工企业和外出务工人员开设了“24小时服务热线”,并承诺:外出务工人员若出现工伤、意外事故等紧急情况,无论白天黑夜,就业局人员三小时内必须赶到现场。三是春节期间接送员工返乡。为使外出务工人员按时、顺利返乡,每年春节,就业服务局从腊月二十二开始一直到大年三十,我们都要派专人专车将他们接回,大年初三再把他们送到用工企业。四是成立
维权中心。随着务工人员的增多和形势的发展,务工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海兴县就业服务局与县检察院联合成立了海兴县外出农民工维权中心。务工人员上岗前,维权中心要开展遵纪守法、农民工维权等内容的培训。务工人员上岗后,维权中心跟踪服务到厂,免费提供维权咨询服务。几年来,共上维权课35次,培训人员9000余人。
三、诚信合作引得凤来仪
天津进业轻工制品有限公司是加拿大独资企业。2002年,海兴县就业服务局向该公司输送劳务人员26人。合作过程中,就业服务局的优质服务和海兴籍员工的高素质给公司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天津进业公司逐步中断了与其它几家劳务公司的合作关系,海兴成为该公司唯一一家劳务人员输送单位。2003年,公司的海兴籍劳务人员就由20多人增加至500余人。根据这一情况,就业服务局积极向公司宣传海兴县委、政府土地、金融、税收、劳动力资源优惠政策。2003年11月,该公司投资1000万元在海兴县城兴建了兴业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专门为天津公司生产产品配件。该企业落户后,就业服务局一班人视客户为上帝,竭诚搞好服务,该公司从租赁厂房到办理营业执照,他们都亲自做好全方位服务。2006年该公司再次投资90万美金,征用土地60亩,建设厂房3000平方米,注册了加拿大独资企业进兴(沧州)轻工制品有限公司。目前,已安排就业人员400余人,127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四、转变思路,实现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
金融危机以来,通过实行“一条龙”式全程服务,海兴籍务工人员的返乡率远远低于其他地区的返乡人数。但是09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式的回暖,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民工荒”现
象。由于县内人力资源缺乏,为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积极改变工作思路,向省外拓展人力资源基地。一方面,我们积极联系县外、省外当地劳动部门,加强合作;另一方面,积极与省外大、中专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用工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截至目前,我们通过山东德州市三合人力资源、为天津罗姆半导体、三星移动公司输送人员265人,通过内蒙古新时代职业中专、邯郸政法学校等院校向天津津亚电子、金桥焊材等公司输送人员426人。
回顾近年来的劳务输出历程,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促进农民观念的转变,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帮助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工作正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难度加大;中介市场日趋混乱、竞争加剧;随着金融危机回暖,各地不同程度出现了“招工难”、“民工荒”现象。针对人力资源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今后将与相关企业进一步加强联系,密切合作,积极开拓人力资源新领域,下大力度抓好人力资源的储备,坚持做到多样化培训、多样化输出。通过规范运作,诚信服务,与用工企业探讨劳务合作新模式,保证员工“招得到、干得好、留得住”,实现人力资源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我们将始终如一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农民工和新成长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捕捉好的用工信息,做大做强劳务输出工作,壮大劳务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0一0年四月十日
第三篇:实现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的思索
实现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的思索
作者:吴平
基于镇坪林业资源丰富的现实,基于经济生态双赢的目标,如何把林业产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催化镇坪由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探索的路径。
一、把握林业产业发展机遇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林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林业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这是镇坪成为林业经济强县的基础。
(一)生态建设再创佳绩。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地,镇坪县多年来坚持致力于生态建设,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全县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面积达到210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为156万亩,商品林面积54万亩,分别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74.3%和25.7%。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74%提高到现在的84.2%,净增10.2个百分点,林木活立木蓄积量达957.9万立方米,是一个典型的林业资源大县,全县生态环境已基本实现山绿、水清的良性循环。
(二)资源管护再上台阶。我县从1999年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紧紧围绕“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了210万亩天然林管护任务,新增公益林面积3.4万亩,封山育林4.8万亩,实现连续48年无森林火灾目标,使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1999年以来,我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6.59万亩,第一个政策兑现周期,国家补助资金17056.8万元,农民人均3385.5元。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以来,全县森林资源持续增长,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群众也从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林业产业初具规模。镇坪是森林资源大县,据初步统计,全县有板栗15万亩,年产板栗1600吨以上;有核桃2万亩,年产量在250吨以上;野生五味子年产量100余吨,野生猕猴桃年产量200余吨,橡子年产量1000余吨;黄连、党参等中长期人工栽培药材近2万亩,年产量在2000吨以上;以杜仲、黄柏为主的木本药材5万亩,年产分别超过百吨以上。发展林业产业条件十分有利,具有很大的潜力。森林旅游起步良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卓有成效。2009年林业产值达6613万元,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重点绿化成效显著。2007年,我县开始实施“三化一片园”绿色家园建设和领导绿化点建设工程,目前已有2个行政村通过市级验收,岚镇路、平镇路绿化工作稳步推进,绿化里程100余公里。通过对重点区域的绿化,为全县工程造林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从实际情况看,全县林业产业发展还很滞后,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的发展阶段,产业发展重点不突出,综合经济效益极低,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不相适应。2009年全县林业增加值仅占全县生
产总值的2.9%,大资源、小产业的矛盾十分突出,与镇坪林业大县的地位极不相称,与兴林富民的目标极不相符。
二、推进林业产业发展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贯彻中省市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精神为契机,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以林业重点产业为突破,按照保护、发展、利用的原则,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单纯生态保护向保护发展并重转变,实现生态资源优势向产业资源优势转变,实现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努力打造山川秀美、产业发展、生态良好、和谐文明的镇坪林业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15年,林业重点产业丰产达效后,年总产值29662.5万元,林业产业实现农民年人均收入5885元;同时,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种养等其他适销对路的林业产业,推进林业产业综合开发,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这是镇坪成为林业经济强县的抓手。
(一)推进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坚持政府主导、部门主扶、农民主体的总体思路,按照“品质优、效益好,产得出、卖得掉”的基本要求,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实施连片连村发展,建立与土地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重点林业产业基地。结合按照我县《林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抓好生漆、核桃、板栗、食用菌等重点经济林,积极推进优质种苗基地建设,彻底改变我县林业大资源、小产业的现状,力争到2015年,全县重点林业产业基地达25万亩,农民人均达5亩;其中,建设板栗林基地15万亩、核桃林基地5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基地5万亩;发展椴木香菇5.5万架,袋料香菇600万筒,建立名特优新的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
(二)加快林业市场主体建设。着力培育林业建设主体是林业发展的关键。大力培植林业龙头企业,牢固树立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加快林业龙头企业的培育,重点扶持一批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市级、省级林业产业龙头做大做强,力争到2015年,建成一个100万公斤的气调式板栗低温保鲜库和一个年加工板栗1000万公斤的加工厂。加快培育林业大户和农民专业林果合作社,运用市场机制,出台优惠扶持措施,创新宣传和奖励扶持政策,积极引导林产品加工企业、造林大户、林产品营销能人等按照自愿自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领办林果专业合作社,带领林农抱团闯市场,实现林产品的产加销、贸工林一体化,增加林产品附加值,提高林业的比较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积极培育新型特色产业。所有林业建设项目都要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上,兼顾经济效益,通过多种形式发展替代产业。在积极搞好森林资源保护的前提下,鼓励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开发,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后续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林业产业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发展林业探险、观光、休闲等森林旅游,促进生态旅游加快发展。搞好林下资源开发,通过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等替代产业,切实解决好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四)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认真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森林资源实行有效管护。强化封育管理,抓好公益林建设,增加森林资源。切实加强退耕还林后期管理及成果巩固工作,坚决防止已经退耕的还林地“退林还耕”。鼓励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开发,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后续产业,切实解决好
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加快低效林改造,提高林分质量。深入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大力实施“三化一片林”工程,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
三、保障林业产业发展环境
加快推进林业产业改革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建立起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努力开创林业产业改革发展新局面,这是镇坪成为林业经济强县的支撑。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充分认识林业产业建设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林业产业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对林业产业建设和主要指标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捆绑投入林业产业建设,从2010年开始,县政府将从国家生态补偿基金中拿出5%-10%用于林业发展,并逐年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
(二)严格规划设计,坚持科学推进。坚持规划设计先行,按照“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区突破”的原则,对林业产业建设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规划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符合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体布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设计,做到自下而上落实面积,自上而下下达计划,达到“乡有专业村、村有示范块、院有示范户”,保障林业产业科学有序推进。
(三)深化林业改革,激发产业活力。进一步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严格依法保护林权所有者的财产权,维护其合法权益,进一步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促进全县林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督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实现森林增长、生态改善、农民增收、林业增效、社会和谐的目标。
(四)强化技术支撑,确保产业安全。根据我县林业产业建设实际,整合科技力量,围绕主导品种、关键环节、提高产量、增强品质等重点,加强与林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联系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对林业科技攻关、新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等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予以重奖。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培养农村林业科技示范带头人,努力实现“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的目标。建立建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控制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林产品品牌建设,搞好林地产品保护,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第四篇:实现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的思索
实现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的思索
基于泰和林业资源丰富的现实,基于经济生态双赢的目标,如何把林业产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催化泰和由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探索的路径。
一、把握林业产业发展机遇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林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林业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这是镇坪成为林业经济强县的基础。
(一)生态建设再创佳绩。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地,泰和县多年来坚持致力于生态建设,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全县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面积达到21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54%提高到现在的64%,净增10个百分点,林木活立木蓄积量达957.9万立方米,是一个典型的林业资源大县,全县生态环境已基本实现山绿、水清的良性循环。
(二)资源管护再上台阶。我县从1999年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紧紧围绕“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了210万亩天然林管护任务,新增公益林面积
3.4万亩,封山育林4.8万亩,实现连续48年无森林火灾目标,使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1999年以来,我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6.59万亩,第一个政策兑现周期,国家补助资金17056.8万元,农民人均3385.5元。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以来,全县森林资源持续增长,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群众也从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林业产业初具规模。泰和是森林资源大县,据初步统计,全县有板栗15万亩,年产板栗1600吨以上;有核桃2万亩,年产量在250吨以上;野生五味子年产量100余吨,野生猕猴桃年产量200余吨,橡子年产量1000余吨;黄连、党参等中长期人工栽培药材近2万亩,年产量在2000吨以上;以杜仲、黄柏为主的木本药材5万亩,年产分别超过百吨以上。发展林业产业条件十分有利,具有很大的潜力。森林旅游起步良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卓有成效。2009年林业产值达6613万元,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
积极贡献。
(四)重点绿化成效显著。2008年,我县开始实施“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建设工程,目前已在全县铺开,绿化工作稳步推进,绿化里程100余公里。通过对重点区域的绿化,为全县工程造林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从实际情况看,全县林业产业发展还很滞后,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的发展阶段,产业发展重点不突出,综合经济效益极低,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不相适应。2009年全县林业增加值仅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9%,大资源、小产业的矛盾十分突出,与林业大县的地位极不相称,与兴林富民的目标极不相符。
二、推进林业产业发展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贯彻中省市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精神为契机,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以林业重点产业为突破,按照保护、发展、利用的原则,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单纯生态保护向保护发展并重转变,实现生态资源优势向产业资源优势转变,实现林业资源大县向林业经济强县转变,努力打造山川秀美、产业发展、生态良好、和谐文明的镇坪林业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15年,林业重点产业丰产达效后,年总产值29662.5万元,林业产业实现农民年人均收入5885元;同时,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种养等其他适销对路的林业产业,推进林业产业综合开发,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这是镇坪成为林业经济强县的抓手。
(一)推进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坚持政府主导、部门主扶、农民主体的总体思路,按照“品质优、效益好,产得出、卖得掉”的基本要求,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实施连片连村发展,建立与土地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重点林业产业基地。结合按照我县《林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抓好生漆、核桃、板栗、食用菌等重点经济林,积极推进优质种苗基地建设,彻底改变我县林业大资源、小产业的现状,力争到2015年,全县重点林业产业基地达25万亩,农民人均达5亩;其中,建设板栗林基地15万亩、核桃林基地5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基地5万亩;发展椴木香菇5.5万架,袋料香菇600万筒,建立名特优新的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赢。
(二)加快林业市场主体建设。着力培育林业建设主体是林业发展的关键。大力培植林业龙头企业,牢固树立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加快林业龙头企业的培育,重点扶持一批覆盖面广、带动能
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市级、省级林业产业龙头做大做强,力争到2015年,建成一个100万公斤的气调式板栗低温保鲜库和一个年加工板栗1000万公斤的加工厂。加快培育林业大户和农民专业林果合作社,运用市场机制,出台优惠扶持措施,创新宣传和奖励扶持政策,积极引导林产品加工企业、造林大户、林产品营销能人等按照自愿自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领办林果专业合作社,带领林农抱团闯市场,实现林产品的产加销、贸工林一体化,增加林产品附加值,提高林业的比较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积极培育新型特色产业。所有林业建设项目都要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上,兼顾经济效益,通过多种形式发展替代产业。在积极搞好森林资源保护的前提下,鼓励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开发,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后续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林业产业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发展林业探险、观光、休闲等森林旅游,促进生态旅游加快发展。搞好林下资源开发,通过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等替代产业,切实解决好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四)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认真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森林资源实行有效管护。强化封育管理,抓好公益林建设,增加森林资源。切实加强退耕还林后期管理及成果巩固工作,坚决防止已经退耕的还林地“退林还耕”。鼓励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开发,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后续产业,切实解决好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加快低效林改造,提高林分质量。深入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大力实施“三化一片林”工程,加快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
三、保障林业产业发展环境
加快推进林业产业改革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建立起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努力开创林业产业改革发展新局面,这是泰和成为林业经济强县的支撑。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充分认识林业产业建设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林业产业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对林业产业建设和主要指标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捆绑投入林业产业建设,从2010年开始,县政府将从国家生态补偿基金中拿出5%-10%用于林业发展,并逐年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
(二)严格规划设计,坚持科学推进。坚持规划设计先行,按照“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区突破”的原则,对林业产业建设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规划必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符合林业
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体布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设计,做到自下而上落实面积,自上而下下达计划,达到“乡有专业村、村有示范块、院有示范户”,保障林业产业科学有序推进。
(三)深化林业改革,激发产业活力。进一步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严格依法保护林权所有者的财产权,维护其合法权益,进一步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促进全县林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督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实现森林增长、生态改善、农民增收、林业增效、社会和谐的目标。
(四)强化技术支撑,确保产业安全。根据我县林业产业建设实际,整合科技力量,围绕主导品种、关键环节、提高产量、增强品质等重点,加强与林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联系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对林业科技攻关、新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等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予以重奖。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培养农村林业科技示范带头人,努力实现“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的目标。建立建全林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控制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林产品品牌建设,搞好林地产品保护,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第五篇: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
1、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近年来,我省旅游业按照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思路,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取得了明显成绩。我省应努力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
(一)打造旅游精品,夯实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基础。
要强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打造一批具有云南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景区、线路和城镇,提高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
(二)开发旅游市场,拓展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空间。
要以品牌景区塑造为突破口,做好旅游宣传促销,提升品牌的品质和内涵,提高美誉度,把我省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着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强化市场营销、加强区域合作。
(三)加强旅游管理,营造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环境。
坚持依法治旅,加强诚信建设,强化安全管理,营造让游客感到安全、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着力加强旅游规划管理、加强旅游景区管理、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加强旅游安全管理。
(四)要强化四个支撑,为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必须强化基础设施、政策、企业、人才四大支撑,改善发展环境,创造人利条件,保障跨越发展。要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发展政策、做强做大旅游企业、壮大旅游人才队伍。
(五)推进云南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
(1)培育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全面部署和安排。
①指导思想。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一条主线,促进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坚持形成新起点、新思路、新格局,实现新目标。
②目标要求。把我省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现代旅游业。③工作要求。要实现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服务人性化、旅游管理国际化、游客进出便利化、旅游环境优质化的要求,用高的起点、宽的胸怀、新的谋划、大的项目,打造云南大旅游。
④领导工作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改善旅游发展环境、落实旅游发展各项政策,真正把旅游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2)高度重视抓好旅游项目建设
产业发展需要项目支撑,全省各地要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坚定不移地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①突出抓好重大旅游项目建设。②提升项目谋划和建设水平。③加大开放合作力度。④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服务水平。
(3)高度重视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休闲度假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的趋势,也是充分发挥我省资源和区位优势,提升旅游业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选择。①发展度假酒店。②开发温泉旅游。③开发以高尔夫球为引领的高端旅游产品。④建设一批生态旅游区。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理念,建设管理好国家公园试点项目,推进一批生态旅游区建设。
(4)高度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
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产业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我省既有丰富的民间工艺品和旅游商品资源优势,又有巨大的市场潜在空间。要加大力度搞好旅游商品开发和营销,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①加大扶持力度。②突出开发重点。③建设开发基地。④发展特色购物商店。
(5)高度重视推进我省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国际旅游合作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尤其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推进,为提升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更加重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大旅游对外开放合作力度。①积极推进与南亚国家的合作。②巩固拓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③更加重视与西亚国家的旅游合作。
(6)高度重视落实好我省与国土资源部签署的合作协议
(7)高度重视编制“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谋划好“十二五”对云南旅游业发展非常关键。要高水平、高质量编制好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一要确立发展目标。二要突出提质增效这个核心。三要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布局。
抓好旅游产业发展对于云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全省各级党委、政
府和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努力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推进云南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
2、如何加快云南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步伐?
加快云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是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举措。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把握发展趋势,抓住发展机遇,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现实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打造精品,开拓市场,加强管理,强化保障,推进旅游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富民强省全面小康进程。
(一)必须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旅游的战略,以便更好地凝聚起各方面齐抓共上大旅游的积极性。
(二)必须继续坚持产业扩张战略,进一步扩大旅游经济的覆盖面。
(三)促进旅游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增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后劲
(四)以新的理念谋划旅游业发展,将旅游资源转换成旅游经济。
(1)坚持以人为本,以旅客的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发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市场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以游客的满意为标准,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2)突出旅游开发富民。在利益分配上,做到政府、业主、当地群众共享旅游资源开发收益;旅游规划上,要考虑当地群众的就业致富门路和方便群众的相关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上,要提高当地群众参与旅游经营的素质和能力。
(3)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融入市场,创新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经营机制。
(4)倡导求真务实。要开拓进取、加快推进,又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要培育增长点、形成新亮点,又要防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高标准、高起点,又要充分考虑现实条件,量力而行;要追求旅游业快速发展,又要注重旅游业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要借鉴推广面上的经验,又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5)做到合力推进,形成推进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强大合力。
(五)必须把发展旅游业更好地融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中去。
(六)必须发挥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的区域优势,进一步扩大云南旅游业对外开放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