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镇化的成败在于农民出路
城镇化的成败在于农民出路
党国英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舆论焦点之一,便是城镇化引起的农民利益得失问题。解释与解决这个问题,既要有大局观、历史观,又要有局域观、现实观。失去前者,可能使城镇化在方向上摇摆不定,不敢大胆祛除阻碍;忽视后者,则不能把握好城镇化的节奏,也不能处理好城镇化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以致造成社会不稳定,最终中断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本文拟扼要讨论这个问题。
城镇化:农民进入现代化的唯一路径
城镇化是国家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侧面,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大和城市经济部门比重的扩大。我国因以往长期实行城乡分割政策,致使城镇化过程与别国有很大不同。具体说,我国的城镇化目标达成要讲五条。一是城乡统一市场的基本建立,特别是统一要素市场的建立;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基本一致,农民收入甚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基本一致,特别是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异完全消除;四是农业高度发达,农业GDP比重下降到5%以下,全国恩格尔系数平均降到15%左右,专业农户成为农村的主体居民;五是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如果上述目标实现了,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将不复存在,城镇化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健康发展的态势,需要有一个清晰可靠的大思路,但这个问题过去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好在我们有了一个开放度较高的市场,地方政府又有一定的发展自主权,这就使我国资源配置调整大体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使经济发展长期保持了活力。中国资源配置调整的根本特点,就是城市比农村更缺乏廉价劳动力。于是,在大体自由的市场环境下,农村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这是中国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的根本源泉,也是中国经济成长的核心“秘密”。没有过去的城镇化,就没有今天的经济成就。就大国经济成长历史看,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创造了新纪录。近10年左右,中国的城市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超过了美国发展最快时期的城市化速度——每年大概提高0.5个百分点。我们比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快,直接原因是我们的城镇化步伐快。
让占总人口数多半的农民呆在农村享受现代化的成果,是一句空话。我国农村五六十万个村庄,要把每个村庄改造得像城市一样,至少要投入30万亿左右,这个钱国家投不起,农民更投不起,即使投得下去,也极不经济。某地一个干部告诉我们,他们为了让农民使用政府支持修建的农家新厕所,不得不把农民的旧厕所毁掉,否则,农民还是愿意使用旧厕所。这种“荒唐”的事情其实有其道理。农民不仅算如厕方便与否的账,还要算如厕以后是否方便的账。城市的卫生间连接一个大系统,而在一两千人的村庄建造一个这样的大系统是很不经济的。近5年之内,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大大超过农村,其中公共投入也是如此,这意味着农村社会经济还是跑不过城市。只有靠农村大量人口转移,剩下少许村庄和少数专业农户,农民富裕水平达到城市平均水平之上,才谈得上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现代化成果。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也不可能例外。
中国半数以上的人口要靠农业收入增长来赶上城市居民收入,完全违背经济规律。按我的计算,目前已有1亿5千多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基础上,农村的隐形失业率仍然接
近50%。农民收入总量低,但日工资单价并不很低,按2007年的数据,仅比城市平均工资低34%左右。农民总收入低,是因为农民的总劳动时间少于城市劳动者。这个道理城里人好像不大懂,但农民懂。农民脑子里有一台计算器,他们发现单位劳动时间里的收入很难增加。要让农民收入提高,必须让农民的总劳动时间赶上城市劳动者。为此,自然要使更多的农村居民转移到城市,使留在农村的居民有更多的土地资源可以利用。
警惕城镇化过程牺牲农民利益
中国走向城市化的趋势谁也改变不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过程必然是一个多赢博弈过程,更不意味着这个过程一定和谐平顺。事实上,我国的城镇化过程确有一些值得检讨之处。这里不可能以经济效率和公平正义的两个视角去作全面分析,单就农民分享城镇化利益的视角看,以下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相当多的农民在职业上实现了城镇化,但生活居所并没有实现城镇化。多年来,进入城市(包括县级城关镇)务工的农民,在城市能够居住在标准单元房(拥有一个以上卧室及厨房和卫生间)的比例估计在20%左右,而大城市这个比例更低。他们一边在城市工作,一边在家乡或家乡的小镇继续建房。这种情形不仅意味着他们的生活质量不高,也意味着资本和土地资源的低效率利用。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土地用途的管理、管制机制不健全,以及大中城市住房价过高。
第二,近年来,地方政府为了扩大城市和招商引资,需要将更多的耕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由此引起动员农民“集中居住”、将一部分村庄占地复垦换取建设用地指标的问题。依笔者的观察,这个过程虽不意味着普遍的强制,但一定程度的强制或变相强制问题却是存在的。这种情形当然意味着农民利益的损失。发生这种情形有多重原因,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权力过大,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未得到尊重,土地市场未能建立起来。
第三,农民进城后,尽管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高,劳动环境差,但劳动收入和劳动保障程度却低于城市劳动者。这种情形近年来有所变化,但总体改观还不够大。
第四,因为上述问题,致使部分留在农村的居民也未能充分享有城镇化的利益。因为大部分进城务工农民没有在城市扎根,也因为土地制度的弊端,农村的耕地未能合理集中到留守农户手里。大部分农户处于兼业状态,往往是男的在城市务工,女的在家里种地。城乡收入差距使部分农户对耕地有“种之无利,弃之可惜”的心态,影响土地利用效益的提升。
第五,有限的耕地流转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的确产生了耕地流转的必要性,并会产生专业农户。如果机制顺畅,专业农户多会在农村原住民中产生。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目前,城市资本热衷“下农村”,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土地被流转到了城市商人手里。有的商人集中了过多的土地,发生了“规模不经济”的情形,便把一部分土地转包给他人,赚取转包收入。还有的城市商人圈占土地的目的是为了将来争取转变土地用途,实现土地增值。
第六,部分进城务工农民还牺牲了家庭幸福,并给后代健康成长带来问题。相关情形被人们称为“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
指出以上问题,不是说要否定城镇化的必要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城镇化,农村的麻烦会更多,农民的收入会更低。我们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同时也要下决心解决城镇化过程出现的上述种种问题,使得农民能享受到城镇化的利益。
惠农城镇化政策的四条底线、三个目标
第一条政策底线是“居者有其屋”。要坚定不移地调控房价。只要房价稳定下来,就不会再有人把住房当作投机对象。房价下跌到合理水平,进城农民中的高收入阶层可以购买商品房,中低收入阶层可利用廉租房,实现城市定居的愿望。
第二条政策底线是尊重农民迁徙意愿。要解决制止强制征地、强制拆迁的错误行为。除非出于重大公共利益(如国防和公众安全等)的需要,其他不重要的公共利益要求以及商业用地要求,必须征得农民同意,并按照协商价格给农民补偿,方可进行相关交易。即使为重大公共利益需要,也要参照市场价格满足农民的补偿要求。现在,有人拿“公共利益”,拿“政府规划”作为拆农民房的依据,这个道理讲不通。人家世代居住在那里,你(政府)突然说因为要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服务于公共利益,要人家搬家,这怎么能行?如果人家提出,你(政府)利用土地就有效率么?你的效率恐怕也很低,人家要你搬家,你怎么回应?所以,在涉及占地、拆房这类问题上,要讲大道理,大道理管小道理。资源配置效率当然要讲,但要承认历史形成的事实。农民祖辈住在那里,并非一开始就“无效率”。现今的低效率与政府没有承担好公共责任有关。
第三条政策底线是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中国法权上的集体所有制是“共同共有产权”,而经济研究表明,农业生产适合采用“按份共有产权”或“私有产权”。按照这个要求,我们要实行多元化的土地产权制度,将农业生产用地归于农民或农民按“按份共有”原则组织起来的合作社,将少量土地作为“公地”,按“共同共有”原则归集体或社区所有,而宅基地则完全归农民所有。目前可尽快采取的措施,是落实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确立农民对耕地的无限期承包权。这种改革可以让农民增强土地财产权意识,拒绝非法夺地。
第四条政策底线是通过保护优质耕地,使主要粮食品种国内市场供求基本平衡。我国谷物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土地肥力好的省份,山区耕地如果没有发展经济作物,多被农民撂荒。这不能责怪农民。政府的任务是保护好优质耕地,并尽可能从农村原住民中培育专业农户。
只要上述四条底线得以确立,我国的城镇化就不会过分伤及农民利益。当然,坚持这四条底线还不够。需要通过更大的努力,在今后较长的时期里实现以下三个目标,以便在更大程度上让农民享受到城市化的利益——
第一个目标是坚持同工同利,同城同权,确立进城农民的平等市民权。我国劳动市场有多重弊端,数其最大者莫过于特权垄断对就业门槛和工资水平的影响,而受害者当以农民工为首。这方面的改革相当不容易,但总可做一点事情,以图渐变。例如,农民工劳动强度高、劳动时间过长的问题要下决心解决。职工加班一定要按照法规拿到加班工资。任何雇员患病,如果发现他(或她)有无偿加班的过往经历,可以把疾病看做加班的后果,并起诉雇主,对之进行刑事和民事处分。不下这种狠招,劳资关系无法调整。
第二个目标是通过城乡合作,让专业农户逐步转变为中产阶级。今后几年里,按照十七
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土地改革的意见完成一轮法律修订工作后,可以考虑适度开放土地抵押市场,允许农民宅基地永久使用权自由买卖,允许农民“带地进城”。还要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积极开发我国浅山地带的建设用地资源。多数中国家庭,例如70%,能不能有自己的独栋房子?乍看不行,因为大家以为中国缺地。其实,中国多的是山地、荒地、丘陵、滩涂等农业利用价值低的土地。但我们的制度把这类土地排除在住宅用地之外了。优质耕地极度短缺,但因为商业开发成本低,我们的政策给商业集团开了绿灯,于是,城市大量蚕食优质耕地,也因此我们在昂贵的土地上建造低成本的房子。只有极少数富豪明星在市区拥有昂贵的独栋房屋。中国的两极分化由土地政策显化为现实的存在,必须改政策。一方面,要对优质耕地一寸一寸地计较,让平原地区的城市走内涵扩张的道路;另一方面,要让中国人在农业利用价值低的土地上建造相对昂贵的房屋,给山区、丘陵地区的城市更大的扩展空间。可以在浅山区发展别墅式住房,而禁止在平原地区发展低密度住宅区,特别要禁止在平原地带建造别墅式住宅。保守估计,仅仅利用浅山区的村庄用地,如果规划适当,就可改造或建造5000万左右的独栋房屋。如果再利用一些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其他类型土地,再建造1亿独栋房屋也不会有问题。加上农民的独栋房屋,全国70%左右的家庭拥有独栋房屋,不是一个梦想。此举会使留守农村的专业农户的村庄建设用地增值,帮助他们进入中产阶层行列。
第三个目标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包括建立城乡居民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包括城乡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由公共财政统一负担。从局部地区的经验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并非难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水电路气的骨干设施都应由政府提供。
第二篇:安全成败在于细节管理
安全成败在于细节管理
煤矿是高危行业,人命关天,最大的事是安全,威胁矿井生产因素多,大部分区队干部只抓大事,抓生产任务,只重结果,往往在细节管理上出现死角和漏洞,从而引起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只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工作,从细节管理入手。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在以往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工作靠干部和安全员监督,忽视了细节管理,职工头脑中放松了安全这根弦,认为平时的小小疏忽不会造成人命关天的后果,就在工作中出现违章操作现象,特别是当产量、质量、工程进度和效益与安全管理发生矛盾时,往往就忽视了安全,终于无情的事实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安全是一种责任,必须肩负起安全的神圣使命,从安全细节管理入手,千方百计杜绝、遏制、消除各种不安全现象,使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让安全警钟长鸣。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事关煤矿企业发展稳定的大事,从以往的安全事故教训中,违章虽然发生在职工身上,但我认为关键在管理者身上,管理者缺乏科学管理和细化管理,是职工违章违纪的根源,安全管理中心要下移,关口前移,对施工地点的每一个环节以及设备的各个环节,全部划分为承包管理,明确专人负责,增强现场管理,最大限度杜绝安全上的漏洞。这样才能解决安全工作时紧时松,忽冷忽热的局面。安全工作才能常抓不懈。
在我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注重了细节管理,完善了网络化安全管理,施工的每个环节有人管。
首先利用班前会严格要求按规程施工,其次对现场管理要责任到人,落实安全生产的细节和关键环节,出煤前前探梁必须正确使用也包括前探梁的螺杆和螺丝,打眼有人管,放炮有人管,工程质量有人管,文明生产有人管,每个工作环节的安全包保人在与班组长进行安全联保,班组长再与队干进行联保签名保安全,电钳工除同班组长签名联保外还与队干签名联保,所有包保人都得交安全押金,共担风险,一人违章还得牵连其他包保人,这样落实了责任,人人都操心,人人都有安全感,职工的安全意识显著,自觉性主动明显增强
全队上下整体素质提高了,职工已经从“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了。
我们通过了安全细化管理,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升级,“三违”现象急剧下降,确保职工以饱满的热情,努力的工作态度,在各自不同的岗位奉献自己的才智,给家庭带来幸福,给单位带来效益,让亲人少一份牵挂,让每一个家庭更加美满。煤矿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管理归根结底是对职工的管理。各种煤矿事故的发生均是内外因素交替吻合的产物。然而,从内因讲,是各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发展的结果。从外因讲,煤矿生产工艺及作业操作方式、配套管理措施、安全设施投入等都直接影响煤矿生产及各个环节中矛盾的发展,其结果或诱导矛盾向安全稳定发展,或导致事故发生。其核心是职工的因素。要管好煤矿安全,解决安全问题,就必须从职工的因素和职工的管理入手。
浅谈职工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煤矿安全为首要重“实”。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职工的商品意识、效益观念空前强化。安全、产量、产值、利润成为企业和政府领导追求的目标。而一些目光短浅的经营者为追求利润而忽视安全。有些人认为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都比较讲实惠、重效益,人固然有多方面需要,但最重要的是生命。事故危及生命,人人皆知,可这最重要一点却往往在物质的诱惑下被忽视。故煤矿安全教育,职工的意识的转变,必须形成制度、落实责任、常抓不懈,要把每一位职工的思想观念,真正引导到以安全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从煤矿行业不同工种的安全生产措施的制定、实施、监督、检查,到煤矿安全生产设备的使用等,都要配套,保证煤矿安全工作始终在一个有序的良性氛围下运行。同时要责、权、利相结合,把煤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贯穿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去,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管理人员及职工及责任人要严格按章处理,绝不姑息,特别是对违反集团公司煤矿安全生产“13条红线”的任何人员都要严格按集团公司及潘一矿安全生产2007年1号文严肃处理。
科学的煤矿安全管理突出“严”。心理学认为,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在特定范围内刺激不到一定程度,达不到作用;而刺激强度过大超出一度限度时,则可能使人精神崩溃、破罐破摔。故在奖罚和安全教育时要注意一定的度,达到一定的量。由于人们的收入已经普遍提高,所以对低额的奖罚许多人并不在乎。奖要奖得别人眼红,罚要罚得心跳流泪,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煤矿安全管理必须严,不允许有丝毫松懈和疏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经济奖惩从严仅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岗位职责、人员配备等都应严格,责任必须明确,制度必须严明。每个具体事件的处理都责任明确,在奖罚的同时,要大抓典型,造成舆论,形成压力,创造良好的安全氛围。
煤矿安全管理常抓不懈克服“懒”。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人多事杂,工作千头万绪,安全工作容易松懈。因此,煤矿安全工作必须克服“懒”。要形成稳定的组织系统、管理系统和监督检查系统,定期研究安全工作,发现问题马上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把煤矿安全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浅谈如何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目前煤矿是我国主要能源生产企业,对推进社会建设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对煤炭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较大,但是由于煤炭赋存条件比较复杂,很多自然灾害与之并存,导致开采难度加大,危险程度增高,加之其他不确定危险因数,导致煤矿事故率极高,因此如何破解煤矿安全生产难题,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降低生产事故,保证职工生命安全,是摆在广大煤矿生产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课题。下面就如何抓好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些心得浅见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抓好系统设计和规程编制
要想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程度,首先要抓好系统设计,系统设计要力求规范,简单,环节少,直观性好。第一,要抓好矿井整体设计,设计要合理,布局要简洁明了,不能搞得太复杂,设计复杂会给施工带来困难,增加投资,增加环节和设备,否则会给矿井管理带来长期难度。第二,抓好现场生产采掘布局设计,现场采掘布局力求简化,巷道能直则直,能平则平,尽量减少弯曲起伏。采面布置要正规,系统要合理,避免出现捎带采和穿采现象。第三,抓好通风系统,一是要保证风量充足,与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相匹配。二是通风系统要合理,要按照风流特性设计通风线路,尽量缩短通风路线和减少通风阻力。三是要抓好通风设施管理,通风设施安设建造要规范合理,通风设施宜少不宜多,多了不仅管理困难而且风流不稳定。第四,抓好提升运输系统设计,提运系统要简单流畅,做到设备少,用人少,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周转环节。第五,抓好供电和排水系统,供电排水系统要做到要做双排双供,供电排水系统要可靠稳定。其次要抓好作业规程的编制,规程编制要周密细致,要紧贴现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措施,做到生产组织合理,工艺先进,流程顺畅,具备超前处置问题的预见性和隐患治理的可控性。
二、提高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安全生产工作非一朝一夕之事,长治才能久安,因此必须抓好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一要抓好制度的建立与落实工作,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必须有可靠的制度作保障,安全工作更是如此。要想长期抓好安全工作,不能靠人管人,因为人不但有惰性且精力有限,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系统的管理制度,使人人都知道制度,人人都遵守制度,人都按制度办事,形成一种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长效机制。制度建立了,就要抓好执行和落实工作,以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要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不仅是口号,更是责任义务,要逐级建立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的责任、压力、义务分解到基层、个人,使各级都认识到抓好安全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抓好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抓好质量标准化建设,安全为天,质量为本,由此可见抓好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要重点抓好施工质量,施工要高标准,严要求,严把关,严考核,严验收,杜绝伪劣工程,消灭不合格品,提高工程质量,从源头上减少隐患,消除事故。四要加强现场精细化管理,现场管理要做到程序化规范化,现场每一道工序环节,每一件事情任务,每一处设备物品,都要按照作业规程规定的标准、程序进行操作、管理,严禁违规反程序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五要抓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好坏,有无问题,要通过监督检查来发现,因此隐患排查治理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煤矿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大检查的频率、广度、深度、力度来达到消除隐患,预防事故的目的。六要提高员
工素质,人是安全工作的主题,人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事情的成败,具备一批高素质的能干、会干、且干得好的员工队伍,对提高矿井安全工作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大对职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技术水平、综合素质、自主保安能力,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和识险除患的能力。七要抓好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制度约束,而是人的素质的提高,把制度变为自觉,把制度变为无形,这要不断加强职工的思想素质教育,提高职工的修养觉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把遵章守纪切实变为自觉行为。八要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安全预警机制对减少事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套完善的安全预警机制能够防止事故发生,阻止事故扩大,因此要建立一个预测全面,措施完善,机构健全的安全预警机制。
三、加强基础技术管理、提高矿井装备水平
安全生产科技先行,要想提高矿井安全水平,就得不断依靠科技进步,矿井装备的持续改进和提高,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和设备的保障。首先要培养吸纳一批生产技术骨干,配足配齐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培训,达到业务精、技术强、水平高。其次要抓好日常技术基础管理工作,重点抓好规程、图纸、资料、数据、台帐的设计、编写、填绘、收集、整理、审核、批复工作,要提升档次水平,提高业务质量。达到针对性高、操作性强、实用性好。第三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技术工作要紧跟现场,指导好现场生产施工,技术工作要有先进性、超前性、安全性,使技术管理工作贯穿于生产全过程。第四要不断引进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改善矿井装备水平,提高矿井抗灾减灾能力。一是要提高危险源的识别监测监控能力,在预测到的隐患地点安设监测监控设备,时刻掌控隐患变化情况,做好预测预报和预防工作;二是要不断完善改进矿井装备,安装使用一些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好、安全性能可靠的设备,提高矿井安全水平;三是要借鉴推广一些新的生产工艺,如支护工艺、生产工艺、作业流程等好的经验做法,用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程度。
第三篇:思路决定出路 细节决定成败
思路决定出路 细节决定成败
-----2010年廊坊市国内贸易统计工作总结
2010年,在省局国贸处和我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我市贸易统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以提高批零贸易业统计数字质量为核心,以准确及时搞好经济普查为重点,狠抓基层基础建设,深入开展分析研究,全面提高统计服务水平,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协调和配合,工作多措并举,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履行职责,圆满完成年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开创贸易统计工作新局面。
一、深入开展好科学发展观及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
1、重点解决了“作风不实、服务不够,思路不清、创新不够,措施不多、落实不够”等问题,加强全科干部思想教育,打造一支有真才实学、能真抓实干的队伍。崇德以端正思想作风、尚能以端正学风、务勤以端正工作作风、求绩以端正领导作风、守廉以端正生活作风。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经常总结工作中的得与失,互帮互学,让新人得到锤炼和提升。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责任感,经常交流工作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大调研”活动。为达到了解经济运行、掌握重点企业情况的目的,按照局统一安排,积极开展“大调研”活动。根据贸易业现状拟 定了调研课题,就限上企业在当前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经营情况分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制定了调查问卷,并全力组织实施回收有效答卷120份。另外,还走访部分商家,了解“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的实际情况,最终形成调研报告《我市限额以上流通企业经营现状、问题及建议》。此文数据翔实,内容新颖,时效性强,受到各方普遍关注,并形成市长专报。
二、审时度势,加强对零售额的评估
针对各区市县存在的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过去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数据评估办法,继续认真执行本科制定的《关于加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数据评控工作的意见》。从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支出,财政支出等相关指标,把握统计数据的宏观走势,使之正确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搜集大量的数据,掌握不同地区县域消费的状况和差异程度,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各县(市、区)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由于消费市场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经济结构、收入水平、市场规模等因素影响,因而在聚类分析基础上,重点以人均GDP最终消费率、人口及人口构成、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商品交易市场个数及规模、限额以上企业发展个数及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七项指标为主体的参照体系。充分考虑各县各项指标的相 关性、均衡性,切实提高数据质量。
三、采取措施,提高定期报表统计数据质量。
1、加强对限下批零和住宿餐饮企业和个体样本单位的核查,完成样本更新工作。
一是根据省局要求,在1月份通过变动系数调整,使抽样推断数据与实际月报数据趋于衔接,从宏观上做好数据质量控制。二是以经济普查代年报为契机,依据抽样方案完成样本单位更新。三是加大对限下基层表数据质量控制。认真审核基层数据,增强样本的代表性和报表的准确性,加强对数据波动进行分析,审核到每个样本,做到数出有据、数变有因。
2、加强对限上单位的统计力度,提高限上单位的数据质量。
一是要求各县克服畏难情绪,对批零和住宿企业进行排查,凡符合要求一律增统上来。由于我们对此项工作常年不懈,全市的限额以上统计家数近两年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二是加强部门间合作与沟通。为加强对星级住宿业和餐饮业的统计工作,我们从旅游局取得了全市星级名单,及时反馈到各区市县,要求按标准全部入统。加强与商务局的工作联系。定期交流资料和信息。提高工作主动性。
三是加强能源统计工作。对新增加餐饮业能源统计工作认真布臵。加强基层报表能源品种计量单位的审核,推算出 每万元营业收入消耗能源数值,逐一进行审核查实,确保数字质量的可靠性。
3、强化基础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对各区市县的报表情况进行记录,详细记录查询结果和报表时间误报情况,并作为评比的重要参考条件。要求各县认真存留基层报表。5月25、26日、6月9到12日、为落实做好2009县级统计机构业务基础规范化评定工作及开展统计巡查工作的通知精神,深入到全市所有区市县,对照评定标准进行逐项检查,打分评定,并提出存在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此外,还对经济普查工作进行了检查。
四、全力做好经济普查各项工作。
在经济普查工作中,我们科认真履行职责。不但是监督员,指挥员,也是战斗员,精益求精,加班加点,不舍昼夜,工作有条不紊,紧张有序,高质量的完成了普查数据收集、审核、汇总等各项任务,受到省局高度认可。
第一做到提前谋化,增强预见性。
擅于总结成功经验,随时随地掌握工作动态,超前思维,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在限上普查处理过程中,各项工作我们都提前安排,意识超前。一是预见到多产业法人报表的复杂性艰巨性,布臵经普报表时就采取由法人代报产业活动报表,由市局向各县再反馈数据的切实可行方案,保证57家 多产业法人近536家产业活动报表的顺利完成。二是预见到广阳区批零住餐企业的复杂性,高难度和人员力量不足,倾全力指导协调,甚至帮助分表装袋,以会代训培训限上统计人员,多次实地进行业务和技术指导。三是鉴于经普大型企业的复杂性,对于报表审核中重点、难点问题直接与企业沟通,一查到底,查疑审核,减少中间环节,做到心中有数。
四、整个限上(下)企业报省后及时进行封库,所有问题由市级一查到底并进行统一处理,各县不得自行修改,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五是在限下数据处理过程中,吸取限上普查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对关系到核算增加值核算有关指标加大审核力度,并加强多产业法人统计,确保了限下工作紧张有序的进行。六是四月下旬,在全省帅先指导各县完成限上数据由九萁到经普的转换,当省局业务人员不在,而其他地市遇到转换问题时,张处长让各市请教我市,耐心细致的做讲解,受到省处领导的高度评价。
第二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防微杜渐,抓好各个环节的工作。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失时机及时总结普查过程中发现的各种倾向、问题、注意事项和改进意见,以各种形式总结上报本局或者下发各县。先后整理上报、下发的文件有《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专业经济普查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督导检查汇报》、《财贸专业经济普查正式登记中存在的问题》、《三月份限下普查工作重点》、《廊坊贸易业经济普查清查认定结果及工作开展情况汇报》等。由于督导及时,措施得力,指挥若定,纠正、避免了许多问题的发生,少走了弯路,保证了整个普查工作紧张有序开展。
第三多措并举,提高普查质量。
1、加强人工审核,对于重点、难点和容易出错的指标用表格一一导出,逐一审核。特别是对财务指标提起高度重视。加强催报和审核力度。重点是零售业态、零售面积、登记注册类型、财务报表表间关系,并按照企业经营性质区分批发零售的属性,正确填报批发和零售数据。在市局对各县限下单位报表的抽查过程中,零售业态误报情况较严重,有大量专业店单位填为专卖店,专卖店是销售某一品牌系列商品为主。要求一一进行核实。
重视机审错误提示,将错误提示分区市县反馈各县,重点问题亲自打电话找基层了解情况,一查到底。
2、突出重点,加强对重点内容和重点指标的审核力度。根据普查数据程序处理规定,法人在外埠的产业活动单位也使用限下法人普查程序,所以,认真查询正确填报法人编码行政区划码,保证与法人相关情况相一致,避免国家查询。
3、细化分工,严把普查质量关。
包干到县,一抓到底。扎实做好做细各县的报表数据,加强对细分类数据的分析研究对比,研究数据质量,分析数据变化规律。认真对待每一次省发参数修改。限下企业普查年报经历了多次反复,多次下发了审核参数和查询清单。我科对此极度重视,及时的审核纠错,反馈各县,调查基层情况,确保查询审核的顺利完成。
第三、初步开发普查数据,以经济普查为基础调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并计算专业增加值。
根据非普查年份的统计数据应以普查年份数据为基准进行调整的规定,我们也面临着一个以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进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进行调整的问题。我们以经济普查初步结果为参考,重点计算了行业比例,以产业活动单位在地口径测算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为准,对各区市县进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和结构进行了初步调整。并核算完成限上企业分区市县核算专业增加值。
第四是及时总结经济普查工作的成功经验,以备下次经普时借鉴,少走弯路。对重要工作事项和重要问题特殊的处理过程及重点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好记录,并形成文字记载,做好必要的数据备份并打印好本专业的数据资料。
五、捕捉热点,加强分析研究工作。
全科完成统计分析七篇,采用4篇,统计信息12篇,采用8篇。2月份接受廊坊电台的采访,回顾总结2009年 消费品市场的整体运行情况并就2010年趋势进行展望。9月份,再次接受廊坊电台的采访,回顾总结了建市二十年廊坊市场发现辉煌成绩。问卷调查所形成的调研报告被市长专报采用。
六、加强基础建设,对基层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为全面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根据全局安排,今年我们下大力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一是对专业知识内容进行全面梳理,整理编写出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统计知识章节,编入本局的《统计常识汇编》,二是整理制作了财贸专业统计知识课件,深入到固安、广阳区对县区统计人员、限上基层单位、乡镇统计站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并将于本月对全局统计人员进行培训。
廊坊市统计局财贸科 2011年1月10日
第四篇:农业的唯一出路在于机械化
农业的唯一出路在于机械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农机市场发展如火如荼,形势一片大好。农业机械的市场保有量持续增加,但接踵而至的还有农机售后服务等诸多维修方面的问题。因此,农机维修成为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传统的思路都是在农机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再想办法解决问题:或是农户自己用已有的工具和自己对农机的了解现场应对出现的问题,或是依据购买农机时签订的农机三包合同和农机三包手册等求助生产厂家或经销商上门服务;或是寻找附近的维修网点修理出现问题的农机。以上几种方法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根本解决农机维修困难的问题。要从根本上缓解农机维修困难的问题,就要使用系统的方法,农机制造过程中要考虑农机维修方便性、农机使用过程中要熟悉农机的操作规程、农机售后维修要达到方便快捷。笔者认为在农机制造过程将售后维修的方便性考虑进来并应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才是解决农机维修问题釜底抽薪的方法。
第五篇:城镇化与农民问题a
1、立足基本国情,深刻认识农民问题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65%左右,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全国的现代化,这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如果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和全面富裕,没有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没有农村的繁荣进步,我国的城镇化就会陷入虚假化的泥潭。所以,要从落实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繁荣农村经济的高度,增加农民收入,使城镇化发展与“三农”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取得双嬴效果。
2、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走一条有利于中国农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建设是强国富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首先,要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走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其次,突出小城镇的战略地位,消除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各类生产力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镇区转移,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转移,分散耕地向农业大户和公司转移,为小城镇全面振兴奠定必要的基础条件。再次,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目的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纯收入,增加城镇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建立实现全国现代化的社会基础。第四,充分考虑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差异,防止没有质量的高速度,走一条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3、深化城镇化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真正实现农民到市民的根本性转变。
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征地补偿政策,确保农民失地不失利
二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变居民
三是出让改出租,农民当股东。
四是土地流转,企业落户,农民进厂
五是优化结构,扩大就业,使农民人人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