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章程
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单位定名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第二条 本单位的发起:为贯彻落实广东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珠海顶峰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微软(中国)公司、苹果(中国)伙伴公司——广州至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五家单位,依据《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与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分工协议》,协同建设中心。
第三条 中心章程是规范和指导中心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心各共建单位均有责任和义务遵照执行。
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四条 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是中心最高决策机构,由各共建单位主管领导、中心主任组成。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与中心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制定中心发展战略与研究方向;审议批准中心的重要政策和规章制度;聘任管理委员会成员、中心主任和各部门主任;其它需要决策的重大事项。
第五条 中心设立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中心发展战略规划、学术方向、人才队伍建设、合作交流等提出建议;听取和审议中心年度工作报告;组织对骨干人员的中期考核和聘期考核,形成评议结论。
第六条 中心设主任1名,负责中心的日常运行和资产管理,批准中心骨干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聘任,根据管理委员会提交的骨干人员考核评议结论对骨干人员岗位职责和薪酬待遇进行调整,代表中心签署各类法律文件,组织实施理事会的决议,组织编写中心年度工作报告。
第七条 中心设若干部门,各部设主任1名,配合中心主任完成协同创新工作,具体负责各部门工作内容规划、协调资源分配、一般人员的聘用和考评,根据科研工作需要向中心主任提出骨干人员的聘用岗位需求和人选建议,提交年度工作报告。
第八条 中心设管理办公室,协助中心主任开展日常工作。负责中心行政、后勤、资产、人力资源、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综合性管理工作。组织召开年度工作进展汇报会,形成中心年报。编写中心动态简报,内容涵盖中心重要活动与科研进展。年报和动态简报向理事会及管理委员会报送。
第三章 资源配置
第九条 中心总部设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负责落实中心总部所需场地设施的使用权。
第十条 中心共建单位之间充分融合科研设施和保障条件,形成开放共享的中心基础资源和平台,支撑中心的建设发展。
第十一条 中心充分利用共建单位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融合各类相关的高水平科技创新群体,形成中心人才和团队基础资源。
第四章 应用研发
第十二条 建立创新资源深度融合的科研组织模式,着力提升持续创新的应用研发能力。
1、中心共建单位之间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整体优势,联合申报国家和地方政府等发布的科研项目,积极开拓企业横向科研项目;
2、合作科研项目的任务分工、经费分配、成果共享、成果奖励等具体事项在项目合作协议、任务书以及有关附件中具体约定;
3、中心共建单位利用自有资金联合设立创新基金,对科研主攻方向急需启动但尚未获得外部资源支持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项目支持。
第五章 人才与学科建设
第十三条 中心充分利用共建单位的科研、技术、管理、资金等优势,实现对高端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1、中心共建单位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大力加强科研反哺人才培养,寓教于研、科研育人,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习;
第六章 人事制度与考评
第十四条 按“最优、最简、互补”的原则遴选中心的协同创新成员,按照在中心工作的时间分为全职和非全职两类。主要协同创新成员岗位设置分为以下几类:
1、骨干人员:聘期四年;
2、其他人员和技术人员:聘期四年。
中心对固定研究人员实行双聘制,中心受聘人员需按照中心规定接受中心的定期考评。第十五条 中心制定人员考评、调整、退出与激励机制的实施细则。骨干人员在进行中期考核和末期考核时需向管理委员会递交总结报告进行工作评议,一般技术支撑人员的考评由各部主任组织进行。
第七章 资产管理
第十六条 中心的资产来源及界定:
1、共建单位对中心的物资、经费投入;
2、地方、企事业单位对中心的物资、经费投入;
3、社会捐赠的物资、经费收入;
4、其它物资、经费收入。
以上均指中心拥有所有权的实物性资产,不含中心只具备使用权的资产。不是以中心名义获取的资产,不属于中心资产。中心二次分配给有关共建单位的资产,属于该单位所有,从中心资产中剥离。对中心可能涉及的无形资产管理问题,由中心理事会根据具体情况逐事逐议。
第十七条 中心主任为资产管理的责任人,中心办公室为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
第十八条 中心的资产管理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滥用,必须接受中心理事会、国家和有关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
第八章 其它事项
第十九条 本章程需修订时,由理事会发起,责成中心管理办公室汇合各方意见代拟修订讨论稿,征求各共建单位意见后,由理事会审议批准。
第二十条 当有新单位提出加入中心的请求时,经中心中心主任初步研究同意后,报请理事会审议批准。该单位与中心签署共建协议和章程后,成为中心正式共建单位。第二十一条 中心共建单位出现下列情况,应履行退出中心的程序:
1、单位被撤销、解散、破产等致使其无法对外有效履行法律责任;
2、单位自愿退出中心,应提出加盖单位公章的书面退出申请;
3、单位不能有效履行中心共建协议和章程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4、其它需退出的情形。
退出程序是:由中心主任研究提出该单位退出可能涉及的人员、资产、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法律文件、对外通告等善后处置方案,报请理事会批准实施。
第二十二条 中心共建协议到期后,由理事会全体会议研究是否延续合作。达成继续合作意愿的单位,重新签订中心共建协议和章程;无意继续合作的单位,按本章程约定的办法履行退出中心的手续。
第二十三条 中心出现下列情况,应履行解散程序:
1、中心无法按照共建协议和章程规定的宗旨继续开展活动;
2、因外部原因导致中心必须解散;
3、其它需解散的情形。
解散程序是:由理事会全体会议研究成立临时工作组,负责提出中心解散可能涉及的人员、资产、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法律文件、对外通告等善后处置方案,报请教育厅批准实施。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章程由理事会负责解释。本章程以及实施过程中若存在与国家、军队、地方以及行业的法律法规不一致的地方,以国家、军队、地方以及行业的法律法规为准。第二十五条 对本章程中的未尽事宜,可通过协商形成各方签字盖章的附件,与本章程具有同等效力。需要时,附件约定的相关内容可在章程修订时一并纳入。
第二十六条 对执行本章程中的争议,共建单位应友好协商解决。若无法协商解决的,可诉诸教育部相关部门仲裁。
第二十七条 各方签字盖章后,本章程生效。
第二篇:XXX协同创新中心(章程)
XXX协同创新中心章程
为贯彻实施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以及的精神,根据各单位签署的框架协议,制定本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中心名称:XXX协同创新中心。
第二条 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按照“”的建设标准,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加强我省相关领域高水平科研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汇聚一批学术领军人才与科研创新团队,积极开展高层次的原创性、前瞻性和应用性研究,力争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努力为我省乃至国家的XXX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三条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
(一)开展本科生、研究生相关课程的共同开发,授课教师互聘、学生课程互选等人才培养工作;
(二)开展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
(三)开展相关课题的合作研究和协同攻关;
(四)开展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五)定期合作举办“XXX”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六)开展面向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法律咨询、人员培训和成果转化;
(七)其他协同创新工作。
第二章 协同单位的权利义务
第四条 协同高校的权利包括:
(一)协同高校的权利和地位平等,中心在协同高校分别挂牌,分设办公室,负责中心的日常运行;
(二)共享人才培养资源,包括: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相关学科的课程开发,开展课程互选和联合培养等;
(三)共享科学研究资源,包括:共享图书信息资料,共同承担中心科研项目,开展合作研究和协同攻关,以中心名义发表科研成果,共同举办学术会议等;
(四)共享师资队伍资源,包括:在协同创新框架内互聘优秀教师、相互提供师资培训等;
(五)共享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包括:以中心名义独立对外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在不损害相对方利益的情况下有权利用相对方与其他协同单位建立的协同机制资源。
第五条 协同高校的义务包括:
(一)协同高校负有为中心教师互聘、人才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科学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以及相应物质保障的义务;
(二)协同高校应为中心提供充足的办公用房(包括互聘教授的办公用房)、办公设备和管理等服务,在中心获得专项资助前提供必要运行经费,获得专项资助后提供经费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义务。
第六条 其他协同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包括:
(一)共享人才培养资源,包括:参与相关学科的课程开发、教学工作,开展联合培养等;
(二)共享科学研究资源,包括:共享图书信息资料,共同承担中心科研项目,开展合作研究和协同攻关,共同举办学术会议等;
(三)共享协同创新中心其他资源,包括:在不损害相对方利益的情况下有权利用相对方与其他协同单位建立的协同机制资源。
(四)负有为中心实务教师(研究生导师)聘任、科学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提供人力、政策支持的义务。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七条 中心设立理事会,作为重大发展事项的决策机构,行使以下职权:
(一)修订中心章程;
(二)审议中心中长期发展规划;
(三)审议中心开放课题;
(四)制定中心管理规章制度;
(五)决定吸收新的高校加入协同创新中心;
(六)决定其他须由理事会决定的中心重大事项。
第八条 理事会由牵头单位3人、各协同单位2人,共15人组成。理事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
理事会设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若干人,由理事会选举产生。
第九条 理事会每6个月召开一次会议,会议由理事长主持;理事长因故不能出席理事会,应委托一位副理事长主持会议。
召开理事会应提前7个工作日通知全体理事。
因工作需要,理事会可采取通讯方式议决有关工作事项。
第十条 理事会须有三分之二(含)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三分之二以上(含)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一条 中心在协同单位分设办公室,由办公室主任组成联合秘书处,在理事会的领导下,负责协同创新中心的日常联络、网站建设与管理及其他具体学术事务。
第十二条 中心设立学术委员会,作为中心最高学术决策机构,行使以下职权:
(一)审议中心科学研究规划和科研计划;
(二)审议中心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计划;
(三)对协同高校互聘师资及外聘师资的学术能力进行评价;
(四)协调国内外学术合作,推动研究成果转化;
(五)其他须由学术委员会审议的事项。
第十三条 学术委员会由15人组成,委员应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学术声誉,由协同高校推荐,中心理事会选聘,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
学术委员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若干人。主席、副主席由中心主任联席会议提名,由学术委员会选举产生。
第十四条 学术委员会每6个月召开一次会议,会议由主席主持,主席因故不能出席会议,应委托一位副主席主持。
召开学术委员会应提前7个工作日通知全体委员。
因工作需要可临时召开学术委员会,也可采取通讯方式议决有关事项。
第十五条 学术委员会须有三分之二(含)委员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六条 中心设发展咨询委员会,作为重大发展事项的咨询机构,行使以下职权:
(一)为中心的发展和重大决策提出权威性的咨询意见;
(二)对中心重大研究工作的方向、研究规划的方案和评价标准提出战略性的建议;
(三)对中心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的实施进行监督;
(四)其他须由发展咨询委员会审议的事项。
第十七条 发展咨询委员会由9人组成,委员应具有较高学术声誉,或具有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或实践经验,由协同单位推荐,中心理事会选聘,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
发展咨询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主任、副主任由中心理事会提名,发展咨询委员会选举产生。
第十八条 发展咨询委员会每6个月召开一次会议,会议由主任主持,主席因故不能出席会议,应委托副主任主持。
召开发展咨询委员会应提前7个工作日通知全体委员。
第十九条 中心分研究方向组建创新团队完成建设任务。创新团队的组建,由理事会提出初步意见,学术委员会决定。
第四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条 中心经费来源包括:协同单位拨付、河南省协同创新专项资助和社会捐助。
中心应建立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纪律,接受协同高校的财务管理和审计。
第五章 退出和吸纳
第二十一条 协同单位有权退出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退出时,应提前6个月书面告知理事会。协同单位退出,不影响中心的继续存在。
第二十二条 在协同单位一致同意的原则下,可以吸收其他具备条件的单位加入中心。吸收其他单位加入中心须经理事会审议通过。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章程经协同单位批准后生效;本章程的修改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生效。
第二十四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于中心理事会。
第三篇: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及其应用研究报告2011
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及其应用研究报告201
1正文目录
第1章 移动互联网概述
1.1 移动互联网的内涵和外延
1.2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1.3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关系
1.4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及分类
第2章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分析
2.1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构成及特征
2.2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细分
2.2.1 运营商
2.2.2 服务提供商
2.2.3 内容提供商
2.2.4 终端提供商
2.2.5 软件提供商
2.2.6 用户
第3章全球移动互联网发展概况
3.1 全球移动互联网发展环境概述
3.2 产业结构及市场规模
3.2.1 产业结构
3.2.2 市场规模
3.3国外主要国家和地区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
3.3.1 日本
3.3.2 韩国
3.3.3 欧洲
3.3.4 美国
3.3.5 其他国家和地区
第4章 国内移动互联网PEST分析
4.1 政策环境分析
4.2 经济环境分析
4.3 社会环境分析
4.4 技术环境分析
第5章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概述
5.1 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特征(行业特征、市场特征)
5.2 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影响因素
5.3 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5.3.1 产业结构(用户规模与结构、收入规模与结构、服务内容与结构)
5.3.2 市场规模
5.3.3 投资及盈利状况
5.3.4 运营情况
第6章 国外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
6.1 运营商移动互联网
6.1.1运营商移动互联网案例(NTT Do Como/ SK Telecom/ AT&T Wireless)
6.1.2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分析
6.2 其他企业移动互联网
6.2.1其他企业移动互联网案例(iPhone/微软MSN/You Tube)
6.2.2 其他企业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分析
6.3 国外商业模式的借鉴经验
第7章国内移动互联网主要商业模式
7.1 运营商移动互联网
7.1.1 运营商移动互联网案例(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中国电信)
7.1.2 运营商移动互联网SWOT分析
7.2 其他企业移动互联网
7.2.1其他企业移动互联网案例(空中网 百度 新浪 淘宝网)
7.2.2其他企业移动互联网SWOT分析
第8章国内移动互联网行业盈利模式及其SWOT分析
8.1 服务费分成模式
8.2 广告分成模式
8.3 内容付费模式
8.4 交易付费模式
第9章重点企业移动互联网发展分析
9.1 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分析(市场现状、产品战略、运营模式、企业评价等)
9.1.1 中国移动
9.1.2 中国联通
9.1.3 中国电信
9.2 服务提供商移动互联网分析
9.2.1 空中网
9.2.2
9.2.3 淘宝网?
9.3 内容提供商移动互联网分析
9.3.1 腾讯
9.3.2 新浪
9.3.3 百度
9.4 终端提供商移动互联网分析
9.4.1 诺基亚
9.4.2 苹果iPhone
9.4.3 联想
第10章 移动互联网软件市场发展分析
10.1移动互联网相关软件构成10.2移动互联网软件市场发展现状
10.2.1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移动互联网领域已经有RIM OS、惠普webOS、苹果iOS、微软WP7及谷歌Android等多款操作系统,只有微软和谷歌的移动操作系统向设备合作伙伴开放。)
10.2.2数据库软件
10.2.3安全软件
10.3移动互联网软件市场发展趋势
1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前景广阔
2移动数据库软件,技术创新仍将持续
3移动安全软件面临重大市场机遇
4移动中间件受益于行业整体发展,突破技术瓶颈仍是关键所在1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开源与行业整合是大势所趋移动数据库软件市场将更加成熟移动安全软件市场前景广阔移动中间件市场将从移动互联网产业整体发展中获益
第11章 移动互联网终端市场发展分析
11.1 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构成11.2 移动互联网终端市场发展现状
11.2.1 智能手机
11.2.2 电纸书
11.2.3平板电脑iPadxPad
11.2.4 MID
11.3 移动互联网终端市场发展趋势
1技术的不断完善推动产品的更加成熟
2终端设备功能大融合,形态多样化3G无线网络将引导产品发展趋势CP与SP强力助推终端产业发展
第12章 国内移动互联网主要应用分析
12.1 移动互联网应用细分
12.2 国内移动互联网主要应用发展现状与竞争分析
12.2.1 移动门户(发展现状、商业模式、竞争格局、企业评价)
12.2.2 移动搜索
12.2.3 手机游戏
12.2.4 手机阅读
12.2.5 手机音乐
12.2.6 移动视频
12.2.7 手机动漫
12.2.8 手机地图
12.2.9 移动支付
12.2.10 手机证券
12.2.11 手机安全
12.2.12移动IM
12.2.13 移动SNS
12.3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趋势分析
12.3.1 新应用模式开发(手机网络电视等)
12.3.2 应用技术发展趋势
第13章 2011-2015年国内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预测13.1 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3.1 1 驱动因素
13.1.2 阻碍因素
13.2 国内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移动互联网内容化趋势移动互联网Widget化趋势移动互联网业务终端化趋势移动互联网平台化趋势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多样化趋势移动互联网统一产品体验和产品耦合趋势13.3 2011-2015年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预测13.4 2011-2015年国内移动互联网产业结构预测13.4.1 用户规模及结构
13.4.2收入规模及结构
13.4.3服务内容及结构
第14章 移动互联网用户分析
14.1 用户属性分析
14.1.1 年龄构成14.1.2 性别特征
14.1.3 学历层次
14.1.4 地域分布
14.1.5 消费能力
14.2 用户需求分析
14.3 用户消费习惯分析
14.4 用户满意度分析(内容、性能、操作、资费等)
第15章 国内移动互联网产业投资分析
15.1 国内移动互联网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15.1.1 产业资金投入及外资进入现状
15.1.2 产业投资政策经济环境分析
15.1.3 产业成长能力及稳定性分析
15.2 国内移动互联网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15.3 国内移动互联网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15.3.1 政策风险
15.3.2 技术风险
15.3.3 竞争风险
第16章 总结与建议
16.1 对运营商的建议
16.2 对服务提供商的建议16.3 对内容提供商的建议16.4 对终端提供商的建议16.5 对软件提供商的建议
第四篇:浅议移动公司创新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1
浅议移动公司创新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
摘要:中国移动自成立起,作为民族通信行业的优秀代表承担了引领中国通信行业发展的重任。十年来,通过丰富的移动通信技术和应用使中国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发生的巨大的变化。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产业链发生变革,企业的界限开始模糊,十年转型之际的中国移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大力实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完善经营模式方能成功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将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的高度,重点探讨中国移动在转型之际应该如何打造创新型企业文化,培养创新人才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即着力打造科学、合理、富有活动和战斗力的文化精神,通过完善人才储备、选拔、培养和培训体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中国移动创新文化人才培养
1.引言
近年来我国通信行业发展势头迅猛,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通信网络,拥有最大规模的客户群体,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民族通信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独领风骚。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运营商、终端商、服务提供商纷纷向产业两端延伸,通信行业的竞争将是将是前所未有的激烈,中国移动作为通信行业的航母也将面临着挑战:电信业向移动互联网方向转型发展存在战略、管理、技术、业务模式创新等前沿问题;原本由运营商垄断的价值链系统将由于内容服务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芯片厂商等更多的新进入者而重新改变格局。但是机遇同挑战同在,3G的持续推进,业务也随之被拓展,电信业正逐步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运营商以更开放的姿态与产业链上的企业合作,产生协同效益,增加收益,有效将传统优势移植到移动互联网产业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完善经营模式,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促进中国移动的可持续发展。而以上目标实现要基于培养一支具有高效战斗力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打造创新型企业文化。
2.中国移动基于国内当前现状的文化创新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肥沃土壤。中国的不少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行动却比较滞后。主要有:一是对人才的重视、培养停留在口号宣传上,缺少实际行动;二是过分注重员工的现实能力和业绩,忽略了对员工潜在能力的开发;三是员工的
1选拔任用缺少科学的评价以及员工的互动,往往将最直接的业绩指标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四是企业缺少人才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未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管理范畴。
根据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不足,中国移动应该在公司成立十周年的调整之际,有针对性的做好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重点做好文化的培植,创造良好的人才储备、发展环境。
一、狠抓制度建设,制定一整套完整的员工从进入公司到成熟再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制度安排,并规范每一阶段的责任和权力,让员工有规矩可循,看到自己的职场蓝图。
二、彻底改变业绩至上的人才管理理念。认识到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在各方面都发挥力量,树立以人为本、以德立人的移动人荣辱观,培养每一位员工的爱岗敬业、主动执行、遵章守纪、追求卓越的主人翁意识。
三、在企业内部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活动,加大企业文化的渲染力。如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连续四年开展“爱心100”助学行动,累计募捐613万元,共资助2000名贫困学生走入大学校园。
四、为企业职工创造公平、透明、合理的培养环境,让每一位员工都有追求进步的平台,并享受到公平的待遇。
五、鼓励研发自主品牌,营造积极的创新氛围,使员工不断接受新技术、新理念,培养他们与时俱进的精神。
中国移动在创新文化的路上要广泛密切的参与到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将自己的文化核心理念渗透到社会各界,积极展示公司的社会责任感、打造一流的企业形象。如中国移动内蒙古分公司在网络建设中,投资数百万元购置网络检测设备,定期接受由区环保部门组织的网络通信安全检测,通过建立绿色精品的通信网络和“绿色行动计划”等,为环保事业、创造良好生存环境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将“绿色健康”的通信方式送进了千家万户的通信生活中,向广大客户传递了企业的文化理念。
3.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3.1构建促进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
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不仅关系到员工的职场命运同时又密切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好的激励机制应在追求公平合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构建良性的竞争氛围,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认为在移动公司继续构建完善的激励制度的工作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绩效考核要科学。绩效考核是激励的前提工作,为企业内部的选拔、惩奖提供依据,所以禁忌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片面的判断被考核对象的工作业绩以及在岗位上的贡献。注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做到考核的制度化、规范化、全面化。充分挖掘
有才能有贡献的员工,更不枉过怠岗渎职的个别人。
(2)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原则。行之有效的企业激励必须做到人性化,体现对人的尊重与关心,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员工。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鼓励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建立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最大化实现各尽其才。
(3)追求多层次、广覆盖。不同员工的具备着不同的素质,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在企业的职位高低,个人喜好等,这些众多的因素使得员工需求表现出多样化。传统激励往往采取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难以对员工保持长期的吸引力。因此,激励的手段不可以过于单一,尽可能做到多层次、广覆盖。
3.2创新人才培训机制
培训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企业人力资本开发和培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而在我国,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的培训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实践发现我国企业员工包括移动公司培训存在的主要短板主要有:一是培训形式大于内容,未真正考量其培训效果。二是培训缺乏系统性,多数企业都是根据临时性的需要组织专题培训居多。三是培训形式单一,未真正挖掘员工的潜力和培训需求。鉴于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移动当加紧企业员工培训的改革进程。
(1)制定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移动公司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行业对员工的整体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培训重点。使员工的培训与其整个职业生涯相关联。同时为了考察培训的效果,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评价体系,包括组织相应的培训等级考试、建立员工培训档案等。
(2)丰富培训形式和手段。单一的培训形式无法对员工进行全面开发,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移动公司应在培训形式上不断进行丰富,结合培训的内容和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注重实践与讲授相结合。例如移动公司前台销售部门的培训与后台技术支持的培训其形式是截然不同的。作为前者更加注重营销能力和社会实践的培养,在培训过程中多采用小组式的讨论、演练与现场模拟营销的形式为主;而后者更加注重技术层面的改进,其形式更多在于对先进技术的吸收,主要以现场讲授与操作为主。
除了采用传统的直接授课方式,更重要的是积极利用通信公司的特有的硬件资源,应用先进的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育,整合来各方的信息资源,满足员工的个性化学习,保证员工获得最新的相关技能知识,克服时间地点的约束,实现培训移动化、互联化。
(3)充分挖掘员工的个体潜能。现代培训理念认为,企业在组织培训时可根据上期的培训对员工的个体差异和特征进行识别归类,作为下期培训的依据。在课程的安排、环节的设置上针对每一类员工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培养,充分挖掘其潜在能力,并对应的加以使用。
3.3规范人才选拔机制
企业人力资本是否有保障,主要取决于本企业是否能够建立起对人才具有吸引力的选拔机制。
(1)公开人才选拔路径。企业应把明确的人才选拔制度对内对外予以公开发布,让员工明确选拔的条件和自身与其匹配度,并做出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且,企业应将这种路径进行固定并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的路径执行人才选拔工作。
(2)完善选拔测评。目前移动公司选拔测评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对被选拔的测评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无法做好全面考核。更多的时候强调员工是否具备相应岗位的业务技能和相应的素质,并未对其与之关联的能力或素质以及未来的发展潜能加以深入分析,容易给未来的工作带来不确定性。所以,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应注重测评工作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3)建立选拔责任追究机制。目前公司在人才选拔工作受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徇私舞弊、走关系、弄虚作假等情况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企业的整体利益,同时真正的人才带来了不信任感。所以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责任追究的期限终身化,彻底遏制某些责任人的侥幸心理。
4.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政府作为行政管理部门,为中国通信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大力度支持企业人力资本开发和人才保障的政策研究,并且颁布了相关政策。政府部门还牵头组织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有效促进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的积极性,例如定期召开企业人力资本的国际研讨会,邀请世界先进企业进行现场交流,学习先进经验。这些都有助于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作为通信业的老大,移动公司将严格遵守国家政策,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建设的领航人。
5.结束语
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回顾世界知名企业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要想一个企业成就伟大的生命力根本的驱动力来源于企业自身,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和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中国移动将坚定不移的践行着自己“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推动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上不遗余力。
参考文献
①周丽君,企业文化建设浅析[J],经济师,2010(08):281-283
②逄翼,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8(01):62-64
③叶飞,人力资源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企业导报,2011(18):193-193
④冯小茹,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人才资源开发,2005(04):66-67 ⑤俞富,构建现代企业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J],活力,2011(23):57-57
⑥刘宝峰,浅析企业激励机制[J],企业导报,2011(14):59-60
第五篇: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支撑和应用发展联盟章程-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附件1:
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联盟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成立目的
通过建立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联盟,支持未来互联网技术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应用创新实验和研究平台。第二条 成立宗旨
组织和推动国际、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的建设,推动互联网实验技术研究和开发领域的合作,促进互联网技术实验资源的共享,汇聚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研发、应用、平台等方面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双边和多边形式的合作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培养互联网应用创新人才,承担国家项目,争取重大创新成果,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应用创新实验和研究大平台。
第二章
联盟会员
第三条 联盟以单位会员为主,同时也接纳在本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个人会员。
联盟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的规定,志愿加入本联盟,参加本联盟的有关活动,支持本联盟的工作,拥护并承认本联盟章程;
(二)在未来互联网及其应用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研发实力,已经或计划联入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并愿意在联盟成员单位间共享资源。第四条 联盟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本联盟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对本联盟工作有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三)参加本联盟组织的有关活动;
(四)优先或优惠取得本联盟的咨询服务及书刊、资料等;
(五)加入联盟自愿、退出联盟自由。第五条 联盟会员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本联盟章程,执行本联盟决议;
(二)维护本联盟合法权益;
(三)完成本联盟交办的工作;
(四)积极参加和支持本联盟的各项活动。第六条
联盟会员的加入
承认并符合本联盟章程规定,愿意参加本联盟有关活动并遵守联盟章程的单位会员或个人会员,向本联盟提出申请,经秘书处进行资质审查后,由常务理事会批准成为会员。第七条
联盟会员的退出
联盟会员退出应书面通知联盟秘书处。秘书处在接到书面通知后,对退会会员在联盟的相关权益进行审计和清算,完毕后通知退会成员,其联盟会员资格正式注销。第八条 联盟会员的除名
(一)联盟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二)联盟会员如连续两次未参加联盟大会,经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三章
组织机构
联盟设立联盟大会、顾问委员会、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和秘书处。
联盟大会是本联盟的最高权力机构;顾问委员会为联盟咨询机构;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为联盟决策机构;秘书处为联盟常设执行机构;专家委员会为联盟技术指导机构。
第九条
联盟大会由联盟会员各派一名代表组成。
联盟以行业权威机构作为备案与挂靠的指导单位,代表联盟对外签署具体事项。联盟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职权如下:
(一)听取和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二)表决通过联盟章程;
(三)理事会换届时表决产生新一届理事会成员;
(四)决定终止、清算等事宜;
(五)其它需经联盟大会讨论的重要事项。
第十条
顾问委员会作为联盟的咨询机构,聘请相关行业主管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对联盟工作给予指导。
第十一条
理事会是联盟的决策机构,由联盟大会选举产生。
理事会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理事会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每届任期三年。任满前理事会选举产生下一届理事会候选人名单,并经联盟大会表决产生下一届理事会。理事会的职责是:
(一)执行联盟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或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增补或变更理事会成员;
(三)筹备召开联盟大会;
(四)向联盟大会报告工作;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和取消会员资格;
(六)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等事项;
(七)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领导本联盟各机构开展工作,制定本会的中、近期工作计划;
(九)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
本联盟设立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成员由理事会选举产生。
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第十一条第(一)、(三)、(五)、(六)、(七)、(八)、(九)项的职权,对理事会负责。
本联盟根据会务需要,可由常务理事会推举国内外支持本联盟发展的人士担任名誉理事长或者名誉理事,指导本联盟工作。
常务理事会须有2/3及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常务理事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如遇特殊情况,也可采用通信形式召开。
第十三条
本联盟下设专家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名,专家委员会其它成员由主任委员负责聘请。专家委员会职责如下:
(一)开展本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
(二)承担相关领域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论证、评审、检查、实施工作;
(三)组织开展平台的研究、开发工作。
第十四条
秘书处是联盟的常设机构。设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二人,秘书若干。秘书处的职责是:
(一)负责联盟的日常运营;
(二)联盟入会申请的资格审查;
(三)承担联盟各委员会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
(四)负责联盟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专家委员会会议的筹备和组织;
(五)向联盟大会汇报财务状况;
(六)顾问委员会、理事会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十五条 本联盟首届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秘书长、副秘 书长等人选由联盟挂靠单位提名产生。
第十六条
本联盟的备案机构与联盟挂靠的管理机构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作为联盟对外承担责任的主体,主管部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代表联盟与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签订科技计划项目书等文件。联盟对外签署的其他文件可由相关联盟成员就具体事项,共同出具授权委托书,委托联盟秘书长单位签署。
第四章 联盟的经费管理
第十七条 联盟经费来源
(一)社会捐赠;
(二)科研项目经费;
(三)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四)其他合法收入。
第十八条 联盟经费开支主要为
(一)联盟平台的建设运行维护费用;
(二)联盟各项办公经费;
(三)联盟组织的会议费用;
(四)联盟组织的科研项目费用;
(五)其他所需要的正当开支。
第十九条 经费管理
联盟经费由理事会委托联盟秘书处进行管理,专项开支。
秘书处对经费的使用接受理事会的监督,以及理事会委托的第三方的审计。第二十条 联盟组织的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在联盟组织的项目中,项目合作方应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投入(资金、设备等资源)及相关权利共享的范围和方式,并接受理事会的监督和理事会委托的第三方的审计。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联盟章程经理事会讨论通过后生效,解释权归由理事会。第二十二条
联盟终止需2/3以上成员同意后方可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