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及有限性分析

时间:2019-05-12 02:3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中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及有限性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中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及有限性分析》。

第一篇:对中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及有限性分析

对中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及有限性分析

2010-10-21

摘要:通过对中国三大货币政策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及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及其有限性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问题,并分析了中国未来几年货币政策发展的趋势。关键词:货币政策,作用,有限性

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手段的总和。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这些政策工具,对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应量、利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根据资金流向进行分类,可以将货币政策工具分为总量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本文主要对这“三大法宝”的作用和有限性进行分析。

一、再贴现利率

再贴现利率是商业银行以未到期的合格票据再向中央银行提取现金扣除利息的比例。对中央银行来讲,再贴现是买进票据,让渡资金;对商业银行而言,再贴现是卖出票据,获得资金。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贴现率的升降,影响市场利率的升降,从而影响信用的规模,同时影响社会预期,具有抑制投资的作用。

(一)有效性分析

1.票据贴现自偿性保障信贷资金安全。贴现放款或者抵押贷款是一种自偿性债务关系。这种自偿性贷款以商品真实交易为基础,以真实票据为抵押,因此确保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稳定,以及银行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极大提高资金流动性和使用效果。到期日前票据可以流通、贴现,企业之间承兑票据,企业向银行贴现票据,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票据,由此扩大了流通空间,加快了资金流通速度,极大的提高了全社会的资金利用效果。

3.调整产业结构。中央银行可根据再贴现票据观察和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行产业结构指导。通过审查各种贴现未到期商业票据,可以了解各产业、各行业的生产销售状况,及时与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对照,发现差异和问题,并及时向商业银行和其他部门提供指导,发出支持或限制某些行业的信号。

4.合理引导外资流向,协调经济的外部和内部平衡。在开放型经济中,实现经济的外部和内部的平衡已成为各国政府十分关注的目标。发展中国家频繁出现的金融危机表明,短期性国际游资对一国经济有极大的破坏性,而长期性外资则是可利用的。

(二)有限性分析

1.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因为商业银行是否再贴现或再贴现多少,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由商业银行自主判断、选择。如商业银行可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而不依赖于再贴现,则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

2.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在经济繁荣时期,如果市场利率上升,提高再贴现率也不一定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在经济萧条时期,调低在贴现率,也不一定能够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

3.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较而言,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都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三)当前问题分析:再贴现政策作用力减弱

再贴现政策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对货币供给起到总量调节效应;二是通过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起到结构调整的作用。但在当前,它在这两个方面的效用都受到了挑战。首先,中央银行在调整再贴现率的操作中本来就处于被动地位,其效力强弱与金融机构对再贴现途径融资的依赖程度成正比。当前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充裕,资金需求压力不大,而且金融创新也使得商业银行有更多的渠道获得资金而不必依赖央行的再贴现,再贴现的政策效力便随之下降。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以政府债券和央行票据作抵押向中央银行借入准备金在再贴现业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这种方式不受再贴现条件的约束,使得中央银行有关合格票据贴现的规定逐渐丧失作用。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在中国,中央银行发现经济过热有通货膨胀恶化的可能,就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因此增加了上交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超额储备金大幅度减少,贷款资金供不应求,于是提高贷款利率以满足社会需求。反之,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作反操作。因此,中央银行可以按此原理调节经济,控制全社会的信用货币流通量。

(一)效果分析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强的工具之一。其主要作用,一是保证存款机构资金的流动性;二是可以使中央银行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用于再贴现,再贷款或办理清算;三是调节货币供应总量。这一政策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通过决定或改变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即使准备金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2)中央银行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没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正常发挥作用。(3)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如果提高准备金比率,实际上是冻结了相应的超额准备金。(4)即使存款准备金率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二)局限性分析

虽然存款准备金率因操作简单,可控性强,成为各国政府最受欢迎的一种政策工具。但其操作时的负作用也很大。

首先,其操作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极大困难。中央银行经常变动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感到无所适从。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略有变动就会把银行少量的超额准备金一笔勾销。银行只能被迫调整贷款项目,有时处于资金严重周转失灵状态。其次,存款准备金率弹性小,容易引起经济波动。每变动1个百分点,可以引起几亿资准备金变动,又带动几倍贷款额、货币供应量变动。如美国会引起数十亿准备金、数倍贷款额变动。因此在西方,准备率被称为“威力巨大但不宜常用的武器”。

(三)当前问题分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逐渐弱化

从理论上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一种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但由于中国对备付金支付稍低于法定准备金的利息率,从而降低了备付金的成本,这使中国商业银行的备付金率较高。同时,存款准备金与再贷款有很强的关联性,中央银行集中起来的存款准备金又会以再贷款的形式返还给商业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力。

三、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最早为英格兰银行采用。当时为了维持国库券价格,公开买卖国库券,1913年为美国采用。

在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信用规模等,以实现政府的经济目标的政策工具。其作用机制是中央银行卖出的有价证券,首先影响货币供应量,紧缩银根,同时提高市场利率、降低商业银行超额储备金,从而缩小整个社会信贷规模,紧缩全社会投资规模和社会总需求,最后降低通货膨胀率,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但同时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就业率下降。相反,当中央银行买入有价证券,政策效应则相反。在中国,由于国债市场规模不大,央行用以操作的国债数量不足以冲销货币供给的增加,因此,央票逐渐成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

(一)公开市场业务特点和优势分析

1.影响面广。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对象比贴现率和准备率更为广泛。贴现率和准备率的作用局限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而公开市场业务作用除银行系统外,还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社会团体、企业集团、公司和居民个人。

2.主动性强。公开市场业务效果明确,中央银行可按自己意图,把货币流量控制在自己所期望的规模内。如中央银行认为需增加几十亿货币量,就可等价地买入公开市场上的有价证券,同时就把几十亿货币量按计划投放到了市场上。而贴现率和准备率只能间接地鼓励或限制银行贷款,商业银行可以按上级意图行事,也可以不按上级意图行事,从而使中央银行无法准确控制货币量。

3.弹性大。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形势随时决定证券买卖,并随时调整买卖的有价证券量,而贴现率和准备率不能频繁地变动。

4.操作灵活。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灵活,可以按调节目标,选择长中短有价证等,如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的国库券分别影响短期或长期利率,有时甚至进行反方向控制。

(二)公开市场业务适应性和条件分析

公开市场业务虽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顺利实施:首先,公开市场业务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包括一级和二级证券市场。其次,中央银行有权威性,处于金融领袖地位,并且拥有雄厚的资金力量和操作证券买卖的权利。最后,信用制度发达,人民有使用票据的习惯,银行等金融机构重视与遵守存款准备金、贴现率等制度。

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以贴现率为主,其优点在于不但适应中国金融资产结构,而且安全性强,有利于稳定经济,并有业务不断向中西部扩大的趋势。以存款准备金率为辅,因为其易引起经济的波动,但却因见效快在近期很重要。公开市场业务将成为未来主要货币

政策工具,但在目前受国债限制运用困难。我们只有合理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才能使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应奎.宏观经济调控[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2]周炼石.宏观经济政策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3]何德旭,姜永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体制与调控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5]黎涵,何松,高新波.对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5).[责任编辑 陈丹丹]

第二篇:人民银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并称为中央银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一般而言,票据贴现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

贴现是指客户(持票人)将没有到期的票据出卖给贴现银行,以便提前取得现款。一般工商企业向银行办理的票据贴现就属于这一种。

转贴现是指银行以贴现购得的没有到期的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所作的票据转让,转贴现一般是商业银行间相互拆借资金的一种方式;

再贴现是指贴现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汇票向人民银行的贴现,通过转让汇票取得人民银行再贷款的行为。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一种信用业务,是中央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而运用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

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存款准备金率

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

第三篇: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本站推荐)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此外,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繁荣时期的物价上涨使得再贴现票据的金额上升,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期的物价下跌,又使得再贴现金额下降,货币供给减少。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在繁荣时期“火上加油”,而在萧条时期“雪上加霜”。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据此,弗里德曼坚持主张中央银行可以用公开市场操作,完全取代法定准备金制度和进行再贴现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1)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2)要有一个发达、完善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且达到一定规模;(3)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如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就不能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这三个条件的国家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个政策手段;此外,它的收效缓慢,因为国债买卖对货币供给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缓慢地传导到其它金融市场,影响经济运行。

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如下优点:(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2)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3)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中央银行因此有将准备率固定化的倾向;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在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会将超额准备的一部分充作法定准备,而不收缩信贷规模,这就难以实现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的目的。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如这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累计达15%了,就是说商业银行每吸收100万存款,要见、要交存15万到中央银行,调控了货币供应量,防止信贷扩张,遏止物价上涨。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一、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十多年来,经历了四次调整,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抑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过快、货币投放过多的状况。目前,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方向是要逐步恢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功能,改变原来主要功能不在调控货币总量而在发挥集中资金,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









二、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是指各种有价证券自由成交,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办法来调节信用规模、贷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是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此业务的操作方法:

当中央银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使卖出债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资金;相反,则央行买入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我国的公开场业务从外汇操作起步,1996年又开办买卖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







三、再贴现

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之一,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张,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具有以下特点: (1)一种短期利率。因为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以短期为主,申请再贴现合格票据,其期限一般不超过3个月,最长期限也在1年之内。

(2)一种官定利率。它是根据国家信货政策规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

(3)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如英格兰银行贴现及放款有多种差别利率,而其公布的再现贴现利率为最低标准。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就属于一般性政策工具的范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法宝”: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

①再贴现政策。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以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被称为再贴现(Rediscount);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

再贴现政策的优点有二:一是能通过影响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央行借款的成本来达到调整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再贴现率上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上升,从而社会对借款的需求减少,达到了收缩信贷规模的目的。二是能产生一种“告示效应”,即贴现率的变动,可以作为向银行和公众宣布中央银行政策意向的有效办法,可以表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号与它的方向,从而达到心理宣传效果。

再贴现政策的局限表现在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再贴现政策只能影响来贴现的银行,对其他银行只是间接地发生作用,政策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另外,再贴现政策工具的灵活性比较小,缺乏弹性,若央行经常调整再贴现率,会使市场利率经常波动而使企业和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②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其优点有三:一是有较强的告示效应,这点同于再贴现政策,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威力很大,这种调整有强制性,三是准备金调整对货币供应量有显著的影响效果,准备金率的微小调整会使货币供应量产生很大变化,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和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其缺点也主要是缺乏应有的灵活性,正因为该政策工具有较强的通知效应和影响效果,所以其有强大的冲击力。这一政策工具只能在少数场合下使用,它只能作为调节信用的武器库中一件威力巨大而不能经常使用的武器。

③公开市场政策。所谓公开市场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及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公开市场政策的优点在于以下几点:

①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左右整个银行体系的基础货币量,使它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⑦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政策具有“主动权”,即政策的效果并非取决于其他个体的行为,央行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

⑧公开市场政策可以适时适量地按任何规模进行调节,具有其他两项政策所无法比拟的灵活性,中央银行卖出和买进证券的动作可大可小。

④公开市场业务有一种连续性的效果,央行能根据金融市场的信息不断调整其业务,万一发生经济形势改变,可以迅速作反方向操作,以改正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以适应经济情形的变化,这相较于其他两种政策工具的一次性效果是优越的。其主要的缺点一是对经济金融的环境要求高。公开市场业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是有一个高度发达完善的证券市场,其中完善包括有相当的深度、广度和弹性,二是证券操作的直接影响标的是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和收缩还只是起间接的作用。

第四篇: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

再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再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繁荣时期提高再贴现率未必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因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更高;萧条时期降低再贴现率也未必能刺激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因为此时的盈利水平更低。而且再贴现率不能经常调整,否则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会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此外,再贴现业务的最大缺点在于它具有顺经济走势的倾向,繁荣时期的物价上涨使得再贴现票据的金额上升,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期的物价下跌,又使得再贴现金额下降,货币供给减少。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在繁荣时期“火上加油”,而在萧条时期“雪上加霜”。

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如下优点: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据此,弗里德曼坚持主张中央银行可以用公开市场操作,完全取代法定准备金制度和进行再贴现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1)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2)要有一个发达、完善和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证券种类齐全且达到一定规模;(3)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如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就不能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这三个条件的国家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个政策手段;此外,它的收效缓慢,因为国债买卖对货币供给及利率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缓慢地传导到其它金融市场,影响经济运行。

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政策具有如下优点:(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它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容易实施的手段;(2)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都必须立即执行;(3)准备金制度对所有的商业银行一视同仁,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同样受到影响。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作用过于巨大,其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都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中央银行因此有将准备率固定化的倾向;二是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的影响。在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会将超额准备的一部分充作法定准备,而不收缩信贷规模,这就难以实现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的目的。

第五篇:乡村民主的作用及其有限性

乡村民主的作用及其有限性

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的作者项继权教授有事不能到会,我同时也代表他谈谈我们对这两本书的感想。在我看来,中国农村改革是由一个非常微观的改革一步步延伸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热点是包产到户,当时主要是围绕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整个八十年代改革的热点在这里,研究的热点也在这里。九十年代以

后改革的重心开始由经济到政治,由一家一户、包产到户,到走向村民自治,因为一家一户经营需要有一人一票的体制安排来加以维护,所以这个时候(九十年代)我们的关注点开始着重于村民自治。在民政部的直接指导下,我和我的同事们主要对村民自治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同时,也有更多的学者参与这方面研究,形成一种气候,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随着村民自治的推行,乡与村的关系问题显得比较突出了。如果村里面实行村民自治,乡镇还是按照原来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路来进行管理的话,村民自治的发展空间就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说,从九十年代后期到新的世纪,村民自治又开始往上延伸,变为乡镇改革,我称其为中国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二次制度创新。第一次制度创新是村民自治,农民可以通过一套政治体制安排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第二次制度创新就是进人到乡镇改革,乡镇改革可能比包产到户及村民自治更为艰难。

1998年我们党提出了“乡级民主”这个概念。乡级民主肯定有它的含义,就是在我们这么一个超大国家,农村问题这么复杂,各个层级的形式应该是有所不同。应该说我们的实践和我们的理论研究都还有所不足,大家都只是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想法,所以这项改革我看还在探索当中,还没找到一条很好的路子。中国的改革往往是实践先行的,并不是我们的理论家预先搞出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模式。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北在实践方面走在前面。湖北省是中国的“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的一个地区之一。我记得我有时候说到,中国的“三农”问题主要在中部,中部的“三农”问题主要在两湖,两湖表现得特别尖锐,因此大家注意到了《我向总理说实话》。二十世纪这一百年里,中部地区的“三农”问题表现得都非常突出,同时又是农民和乡村的反应特别激烈的地区之一。俞正声同志到湖北去了以后非常注重“三农”问题,他提出了要进行“三农”改革,要做一些实验。根据他的一些想法,湖北省在2001年、2002年在京山县选择了杨集镇进行乡镇一级民主的改革实验,主要方式是“两推一选”。过去乡镇干部的产生主要是靠组织部任命,作为基层政权,它和农民是脱节的,所以就产生了所谓“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这样一种情况,就有了亲民之官不亲民这么一个现象。要使亲民之官做到亲民,除了教育以外,更重要的是体制改革,更重要的是授权方式的改革。杨集镇的这场实验主要就是改革传统的干部授权方式,把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的候选人的提名权交给当地的村民,交给普通的百姓。过去这些年来民选方式主要在村,但所谓的村官严格说来不是官,真正的官还是乡官。杨集实验第一次把相关的提名权交给当地的乡民,所以这项改革应该说是在历史上没有过的,是一个突破。这个改革引起了一层层波澜。这种海选方式人民还不习惯,有很多人不相信乡镇干部的提名权给了当地乡民,大家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这个改革是在我们原有的体制上撞开了一道门户。由这道门户展示了很多我们的政治中一些内在的现象以及结构性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我们把民主这种方式引进到乡镇,使干部增加了责任感。首先,过去,干部更多的是往上跑,往组织部门跑,大家都知道的一句流行话:不跑不送,原地不动。民主方式引进到乡镇后,干部增加了责任感。我们看到,现在大量的干部在往下跑,到村民当中去展示自己,谈自己在这段时间内做什么事情,要村民更多的了解他们。这个过程加强了村民和乡镇干部的联系。我觉得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授权方式带来的而不是简单的思想教育结果。这种机制促使干部向下跑。第二,增加了干部的紧迫感、责任感。现在这样的选举不像以前那样基本上靠内定,这种机制引进以后,原有的安排就不一定能够按照预期的愿望实现了。这就是把村民自治的海选方式引进去了,村民自治的成效现在就正在往乡镇一级转移。虽然不是海选,但是将海选的机制移植到乡镇,这就是竞争,是竞争性选举。在这种情况下,不到最后一刻谁都无法有把握说自己能够当选。这种程序往往对当事人造成一种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有的乡镇领导感觉心理上已经快崩溃了,感觉到这种气氛下谁也没有把握竞争到这个岗位。对于很多干部来讲,除了这个岗位特有的职权以外,还有一个面子问题。从过去的体制来看,如果他是过去的领导干部,今天下来了,他说那不怪我,我没有上层关系,他责怪干部任职制度不公正,给自己寻找一种安慰,也有个推脱。但是新的体制进来以后,每个人均有公正的、平等的机会参与,你没有竞争上,说明你个人不行,能力不行。这样,他觉得面子不好看。所以说这种机制激活了长期以来比较沉

下载对中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及有限性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中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及有限性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工具差异

    1利率市场化的差异 中国与美国利率市场化差异主要表 现在两点: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不同、利率机制作用的不同。美国从1970年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到1986年完成,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16]刘玉红.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高铁梅.吉林大学,2007.本文以中国的货币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转轨时期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对机床市场需求做简要分析5则范文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对机床市场需求做简要分析随着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中国正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对高档数控机床、高效刀具、精密量仪的需......

    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关键词: 货币政策工具;宏观调控 商业银行 影响分析 论文摘要:中国人民银行10日宣布,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

    对现行货币政策的分析[五篇范例]

    对货币政策的分析 --陈裕花 会计(2)班17号一.2010年中国实施的一系列货币政策: 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

    理想信念对人生有什么作用

    七、理想信念对人生有什么作用? 理想信念贯穿于人的精神生活之中,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如果把社会历史比作大海,把个体人生比作小舟,那么理想就是引领航向的灯塔,信念则是催......

    企业培训对员工有三大帮助

    企业培训对员工有三大帮助 企业培训一次要花许多人力、无力,但这是必须要投资的,好的企业培训能给员工带来三大帮助。 一、提升理论素质 21世纪最成功的组织是学习型组织,最成......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的影响分析开题报告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货币政策对房地产的影响分析—以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的影题 目专 业学习中心姓 名学号 指导教师年月日一、 文献综述 (一)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