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企业国际化机遇与应对策略探讨
中小企业国际化机遇与应对策略探讨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夏国风
摘 要:目前,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全球金融危机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面临严重障碍。因此,在借鉴西方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国家化发展的政策经验后,提出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全球价值链;发展阶段引言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全国只有约十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在2008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2007年同期减少15%。据初步统计,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我国中小企业正处在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迫在眉睫。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从中小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态势从国内市场竞争转变为与国外企业之间更直接、更全面、更激烈的竞争。世界跨国公司在其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大规模地在华进行直接投资,特别是以抢占中国市场为目的的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从宏观角度看,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首先,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发展迅猛,构成出口的主体力量。其次,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新增就业机会。尽管中小企业的实力比较弱、科研力量和技术人才的规模有限,但它们所起到的创新作用远远超过其自身规模的限制。
企业总体的国际化进程遵循从有形商品、技术的交易,到资本层面的投资,再发展到战略层面的联盟;Johanson,Wiedersheim-Pau(1975)和Johanson,Vahlne(1977)等在对北欧企业国际化过程的研究中建立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即乌普萨拉模型(Uppsala Model,简称U-M)。该理论的核心论点是: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发展过程且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投入的连续形式。Johanson和Vahlne对瑞典四家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发现,可以用几个不同的阶段来描述这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一个企业通常通过直接出口开始其国际化进程;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其在海外的代理商出口,即所谓的间接出口;接下来是在国外市场建立自己的销售分支;最后阶段则是在国外设立生产或制造分支。(见图
1)
从2004年开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FDI)剧增,我国企业总体上处于资本层面的国际化阶段,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仍停留在进出口和技术交易层面上。
欧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过程遵循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在稳定了商品和技术层面的国际化后,欧美中小企业把重点放在了资本层面的投资。但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是个例外,尽管有
很多中小企业在经历了简单的进出口贸易后选择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但是由于日本的中小企业与大集团的密切关系,其国际化过程与大集团的国际化不可分割,而且日本的中小企业也更倾向于建立战略联盟。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 我国中小企业层面的问题
(1)资本缺乏问题。
缺乏国际化经营的资本,往往是很多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碰到的首要问题。
在财政政策上我国主要通过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来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关键点上的资金缺口。但仅仅依靠财政收入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资金缺口;专项资金以“给予”方式运行,这些资金的利用效率也是值得思考的。
在税收方面,我国现行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措施存在明显不足:优惠政策目标起点不高、针对性不强,税收优惠措施多而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优惠手段单
一、力度小。
(2)人力资源缺乏问题。
缺乏跨国经营人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个紧迫问题。我国2434家民营企业共有从业人员91.4万人,大专以下占八成以上,大专以上仅占17.9%,技术人员占13.40%,高层管理人员占2.70%。民营企业总经理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的占三分之一,大专及以下文化的占三分之二。由于企业缺乏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造成企业核心资产——人力资本的内在素质低下,技术创新能力非常有限。
(3)缺乏信息、知识的问题。
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很少购买和建立信息通信系统以及进行必要的人员培训。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迫切需要法律法规、税收、海关规则、商务咨询、培训、融资等信息和知识。但是由于自身积累不足和学习能力的限制,我国中小企业难以取得这些信息,这对国际化经营非常不利。
3.2 外部环境的挑战
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开始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中,一些跨国公司保留关键技术,专注于高利润的研发和销售环节,将价值链中间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占据施振荣“微笑曲线”附加值高的两端。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利用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争取跨国公司的外包生产业务,依赖技术引进从事微笑曲线附加值低的中间加工环节,企业利润微薄,人力资本投资和企业研发不足,最后陷入低附加值循环,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扩散,人民币加速升值,对出口及相关制造业、对机电产品特别是对纺织服装业、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影响极深。首先,次贷危机造成美国、欧盟经济增长下降,国际需求减少。进入2008 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负面影响也不断显现。其次次贷危机造成资金链断裂,特别是一些著名跨国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使得其对外投资下降,那些依赖于跨国企业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3.3 行业层面联合讨价还价能力的缺失问题
2004至2005年间,我国温州鞋商分别在西班牙和俄罗斯遭遇两起重大事件,造成了近亿元的损失。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代表,温州中小企业的遭遇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缺乏企业文化、品牌管理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现状。虽然我们采取了能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便利的方法,例如对俄贸易的“灰色清关”方法,但仅凭一家企业的力量,难以应对类似突发情况。我国中小企业需要能在国际事务上代表企业进行谈判的行业代表。国外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政策经验与启示
发达国家为推进其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这将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参照模式。
4.1 欧美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政策经验与启示
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欧美政府帮助中小企业融通资金的主要方式有:政府直接提供优惠贷款、贷款担保及贷款贴息等。
美国政府直接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渠道有三种:一是向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二是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小企业提供自然灾害贷款;三是向小企业提供出口信贷。美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国际贸易信贷计划(ITL)和出口周转资金贷款计划(EWCP),对参与国际贸易的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扶持。
欧洲国家除了建立政府信贷和筹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外,主要方法就是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为高速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提供资本。一方面,政府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德国政府就曾运用风险投资基金扶持生物技术等高科技小企业500多家。另一方面,大型跨国企业纷纷建立风险投资公司,直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欧洲各国还为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成本和风险做了大量努力。比如在欧盟内部建立对外商业政策和农业政策。1985年单一市场法令取消了欧盟国家所有商品及服务贸易中的壁垒,取消了欧盟成员国公民流动限制,大大降低了跨国经营的成本和风险。90年代初的“亚洲投资计划”,向中小企业提供合伙、市场与投资方面的信息以协助中小企业商业策略国际化。
不难发现,解决中小企业资本层面投资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是政策的核心。
4.2 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政策经验与启示
为了促进日本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日本政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首先是资金方面,政府主要通过三条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一是由5家属于政府系统的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低息贷款;二是政府全资或部分出资,成立专为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提供保险和担保的机构;三是政府认购中小企业为充实资本而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其次为促进日本的中小企业有效地进行海外经营,促进企业、中介组织、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之间的战略联盟,日本设立了专门的国际化支援机构,为中小企业国际化取得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证。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政策倾斜与技术支持建议
根据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借鉴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经验政策后,本文就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5.1 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我国目前虽然有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办公室、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管理协会等对中小企业活动的某些环节进行管理,但这些机构已经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
建议尽快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负责中小企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把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落实到实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当然,这个机构的职能要符合政府职能转换的方向,不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直接干预,而是负责中小企业的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具体而言,其职能应包括:①协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②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③提供管理咨询和人员培训;④提供信息服务主技术支持等。
5.2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企业层面问题的克服
(1)加大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金融与财政扶持。
为了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并有效评估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应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主渠道。可以考虑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家中小企业银行,对有利于公共发展的中小型投资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国家进出口银行应对中小企业发展出口提供出口信贷支持。尽快明确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城市合作银行以及300个中心城市正在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4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正在组建的小企业信贷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主渠道。同时,建议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保证制度。
为了解决专项资金不足以及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应该利用社会中的闲置资本,而非仅靠财政收入,而且在这些资本的利用方式方面应该更加商业化,以提高这些资金的利用效率。
(2)提供国际化经营人才与我国的中小企业交流的平台。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关于提供国际化经营人才与企业间交流平台的意见,我国正在积极实践当中。我们在这里要提的在现在金融危机的特殊环境中,欧美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势必有大量的人才技术流失,这也是中国中小企业引进人才的一个机遇。在以前,高端的人才都由跨国公司所占有,但是现在他们不得不为了控制成本而放弃一些。我国的中小企业需要抓住这样的机遇,引进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彻底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创新能力,提高其竞争力。在这里,政府提供一个国际化经营人才与我国的中小企业交流的平台,可以以各种交流会、论坛等形式进行。
(3)搭建我国中小企业获取国际化信息、知识的平台。
可以参考欧盟的欧洲信息中心(EICS),建立一个信息平台,使其成为中小企业的首选信息服务窗口。通过欧洲信息中心,中小企业可获得包括国际市场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服务。欧盟还通过“征求合作伙伴网”和实施“合作伙伴计划”,帮助中小企业寻找跨国合作伙伴,建立国际分包合同,创办国际性合资企业。
这里重点要提的是海外华人网络的搭建。我国有4000多万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外直接投资经营经验丰富。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情节,使中小企业容易与当地海外华人合资、合作创办境外企业,顺利地融入到当地市场。
5.3 帮助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政策倾斜与技术支持建议
随着全球的产业转移,中国中小企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渐渐弱化,难以获得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位置。而中国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正渐渐融入到全球的价值链中。政府要引导和推进产业整合,鼓励企业以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企业间资产的重新配置,发挥主导企业在创新与技术示范等方面的龙头带动作用,与中小企业建立分工基础上的长期合作关系,提升产业与全
球价值链竞争的能力。
此外,中小企业以集群的形式嵌入到全球的价值链的方式也不可忽视。这需要政府为中小企业的跨国兼并、收购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更需要提供跨国并购的相关信息与知识。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实施由520所大学举办的专司为中小企业提供具体的海外经营咨询的中小企业研究所计划,在全美各地区设立13000多人组成面向中小企业咨询服务点700多个,协助中小企业了解国际市场状况,以推进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顺利发展。
5.4 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面对我国中小企业联合讨价还价能力的缺失问题,中小企业本身无能为力,因此更加需要政府的帮助。加入WTO后,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行业协会逐渐走上前台并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应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联合讨价还价能力。例如代表行业企业进行反倾销、反垄断、反补贴等调查;参与地方或者国家有关行业产品标准的制定;参与行业发展、改革及与行业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世界各国(地区)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设立了很多非政府组织,帮助中小企业间的国际合作。因此,建设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非政府组织,将有助于政府政策的实施和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结语
本研究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所处的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现有政策的不足,参考了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其政府相应的扶持政策。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在扶持我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时,应该针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从而提出了四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二是帮助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克服企业层面问题;三是帮助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政策建议;四是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郝朝晖.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初探[J].经济师,2004,(6).[2]周利国,李志兰.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道路的模式选择[J].山东经济,2006,(11).[3]
Johanson,Wiedersheim-Paul.The Internalization of the Firm: Four Swedish Cas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75,12(3):305-322.[4]
Johanson,J.& J.2E.Vahlne.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s: 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Market Commitment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7.[5]吴先满.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加速升值对江苏经济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金融纵横,2008,(9).[6]张俊敬.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挫折与启示[J].商业时代,2006,(19).[7]衣长军,陈初升.国外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陈华文.对我国中小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思考[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7,(4
第二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机遇与应对策略探讨
中小企业国际化机遇与应对策略探讨引言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全国只有约十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在2008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2007年同期减少15%。据初步统计,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我国中小企业正处在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迫在眉睫。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从中小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态势从国内市场竞争转变为与国外企业之间更直接、更全面、更激烈的竞争。世界跨国公司在其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大规模地在华进行直接投资,特别是以抢占中国市场为目的的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从宏观角度看,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首先,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发展迅猛,构成出口的主体力量。其次,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新增就业机会。尽管中小企业的实力比较弱、科研力量和技术人才的规模有限,但它们所起到的创新作用远远超过其自身规模的限制。
企业总体的国际化进程遵循从有形商品、技术的交易,到资本层面的投资,再发展到战略层面的联盟;Johanson,Wiedersheim-Pau(1975)和Johanson,Vahlne(1977)等在对北欧企业国际化过程的研究中建立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即乌普萨拉模型(Uppsala Model,简称U-M)。该理论的核心论点是: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发展过程且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投入的连续形式。Johanson和Vahlne对瑞典四家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发现,可以用几个不同的阶段来描述这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一个企业通常通过直接出口开始其国际化进程;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其在海外的代理商出口,即所谓的间接出口;接下来是在国外市场建立自己的销售分支;最后阶段则是在国外设立生产或制造分支。(从2004年开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FDI)剧增,我国企业总体上处于资本层面的国际化阶段,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仍停留在进出口和技术交易层面上。
欧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过程遵循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在稳定了商品和技术层面的国际化后,欧美中小企业把重点放在了资本层面的投资。但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是个例外,尽管有很多中小企业在经历了简单的进出口贸易后选择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但是由于日本的中小企业与大集团的密切关系,其国际化过程与大集团的国际化不可分割,而且日本的中小企业也更倾向于建立战略联盟。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 我国中小企业层面的问题
(1)资本缺乏问题。
缺乏国际化经营的资本,往往是很多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碰到的首要问题。
在财政政策上我国主要通过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来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关键点上的资金缺口。但仅仅依靠财政收入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资金缺口;专项资金以“给予”方式运行,这些资金的利用效率也是值得思考的。
在税收方面,我国现行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措施存在明显不足:优惠政策目标起点不高、针对性不强,税收优惠措施多而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优惠手段单
一、力度小。
(2)人力资源缺乏问题。
缺乏跨国经营人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个紧迫问题。我国2434家民营企业共有从业人员91.4万人,大专以下占八成以上,大专以上仅占17.9%,技术人员占13.40%,高层管理人员占2.70%。民营企业总经理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的占三分之一,大专及以下文化的占三分之二。由于企业缺乏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造成企业核心资产——人力资本的内在素质低下,技术创新能力非常有限。
(3)缺乏信息、知识的问题。
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很少购买和建立信息通信系统以及进行必要的人员培训。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迫切需要法律法规、税收、海关规则、商务咨询、培训、融资等信息和知识。但是由于自身积累不足和学习能力的限制,我国中小企业难以取得这些信息,这对国际化经营非常不利。
3.2 外部环境的挑战
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开始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中,一些跨国公司保留关键技术,专注于高利润的研发和销售环节,将价值链中间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占据施振荣“微笑曲线”附加值高的两端。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利用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争取跨国公司的外包生产业务,依赖技术引进从事微笑曲线附加值低的中间加工环节,企业利润微薄,人力资本投资和企业研发不足,最后陷入低附加值循环,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扩散,人民币加速升值,对出口及相关制造业、对机电产品特别是对纺织服装业、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影响极深。首先,次贷危机造成美国、欧盟经济增长下降,国际需求减少。进入2008 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负面影响也不断显现。其次次贷危机造成资金链断裂,特别是一些著名跨国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使得其对外投资下降,那些依赖于跨国企业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3.3 行业层面联合讨价还价能力的缺失问题
2004至2005年间,我国温州鞋商分别在西班牙和俄罗斯遭遇两起重大事件,造成了近亿元的损失。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代表,温州中小企业的遭遇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缺乏企业文化、品牌管理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现状。虽然我们采取了能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便利的方法,例如对俄贸易的“灰色清关”方法,但仅凭一家企业的力量,难以应对类似突发情况。我国中小企业需要能在国际事务上代表企业进行谈判的行业代表。国外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政策经验与启示
发达国家为推进其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这将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参照模式。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政策倾斜与技术支持建议
根据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借鉴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经验政策后,本文就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5.1 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我国目前虽然有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办公室、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管理协会等对中小企业活动的某些环节进行管理,但这些机构已经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
建议尽快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负责中小企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把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落实到实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当然,这个机构的职能要符合政府职能转换的方向,不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直接干预,而是负责中小企业的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具体而言,其职能应包
括:①协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②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③提供管理咨询和人员培训;④提供信息服务主技术支持等。
5.2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企业层面问题的克服
(1)加大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金融与财政扶持。
为了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并有效评估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应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主渠道。可以考虑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家中小企业银行,对有利于公共发展的中小型投资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国家进出口银行应对中小企业发展出口提供出口信贷支持。尽快明确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城市合作银行以及300个中心城市正在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4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正在组建的小企业信贷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主渠道。同时,建议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保证制度。为了解决专项资金不足以及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应该利用社会中的闲置资本,而非仅靠财政收入,而且在这些资本的利用方式方面应该更加商业化,以提高这些资金的利用效率。
(2)提供国际化经营人才与我国的中小企业交流的平台。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关于提供国际化经营人才与企业间交流平台的意见,我国正在积极实践当中。我们在这里要提的在现在金融危机的特殊环境中,欧美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势必有大量的人才技术流失,这也是中国中小企业引进人才的一个机遇。在以前,高端的人才都由跨国公司所占有,但是现在他们不得不为了控制成本而放弃一些。我国的中小企业需要抓住这样的机遇,引进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彻底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创新能力,提高其竞争力。在这里,政府提供一个国际化经营人才与我国的中小企业交流的平台,可以以各种交流会、论坛等形式进行。
(3)搭建我国中小企业获取国际化信息、知识的平台。
可以参考欧盟的欧洲信息中心(EICS),建立一个信息平台,使其成为中小企业的首选信息服务窗口。通过欧洲信息中心,中小企业可获得包括国际市场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服务。欧盟还通过“征求合作伙伴网”和实施“合作伙伴计划”,帮助中小企业寻找跨国合作伙伴,建立国际分包合同,创办国际性合资企业。这里重点要提的是海外华人网络的搭建。我国有4000多万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外直接投资经营经验丰富。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情节,使中小企业容易与当地海外华人合资、合作创办境外企业,顺利地融入到当地市场。
5.3 帮助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政策倾斜与技术支持建议
随着全球的产业转移,中国中小企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渐渐弱化,难以获得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位置。而中国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正渐渐融入到全球的价值链中。政府要引导和推进产业整合,鼓励企业以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企业间资产的重新配置,发挥主导企业在创新与技术示范等方面的龙头带动作用,与中小企业建立分工基础上的长期合作关系,提升产业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能力。
此外,中小企业以集群的形式嵌入到全球的价值链的方式也不可忽视。这需要政府为中小企业的跨国兼并、收购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更需要提供跨国并购的相关信息与知识。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实施由520所大学举办的专司为中小企业提供具体的海外经营咨询的中小企业研究所计划,在全美各地区设立13000多人组成面向中小企业咨询服务点700多个,协助中小企业了解国际市场状况,以推进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顺利发展。
5.4 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面对我国中小企业联合讨价还价能力的缺失问题,中小企业本身无能为力,因此更加需要政府的帮助。加入WTO后,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行业协会逐渐走上前台并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应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联合讨价还价能力。例如代表行业企业进行反倾销、反垄断、反补贴等调查;参与地方或者国家有关行业产品标准的制定;参与行业发展、改革及与行业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世界各国(地区)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设立了很多非政府组织,帮助中小企业间的国际合作。因此,建设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非政府组织,将有助于政府政策的实施和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结语
本研究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所处的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现有政策的不足,参考了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其政府相应的扶持政策。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在扶持我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时,应该针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从而提出了四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二是帮助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克服企业层面问题;三是帮助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政策建议;四是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摘 要:目前,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全球金融危机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面临严重障碍。因此,在借鉴西方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国家化发展的政策经验后,提出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全球价值链;发展阶段
第三篇:中小企业如何应对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工资集体协商制”?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鸣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表示,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窄,全国共有1300万家企业,其中超过1000万家的中、小企业也就是将近80%的企业还没有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张世平表示,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将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工资集体协商,是指员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形式、收入水平进行平等协商,并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
虽然,我国早在2000年就出台了《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但由于企业积极性不高、相关制度建设滞后等原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进度相对缓慢。而且,由于工会协商代表缺乏谈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完全做到真正意义上双方力量对等的谈判。很多时候,集体合同未经协商就一签了之,很容易流于形式。重签订合同、轻集体谈判的现象普遍存在。
近几年,“招工难”和“员工频繁跳槽”两大难题一直困扰着多数沿海城市的中小企业,严重时,甚至导致部分企业在旺季无法正常生产。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用工单位给出的工资待遇过低;二是员工认为在企业没有得到公平待遇。从这个角度看,工资集体协商制作为预防和解决劳资冲突的有效制度,是可以解决这两大难题的。
工资集体协商制是劳资关系在经历了罢工、冲突甚至流血革命等激烈形式后的理性选择。20世纪初期的美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大规模罢工此起彼伏。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关系极度恶化,特别是资本家,极度傲慢,对工人的合理要求从来都是置之不理,不肯让步。当时的美国政府在政治压力下,由老罗斯福总统主动介入,强令劳资双方坐在一起进行谈判,最终谈判成功,确立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一方面,能缩小市场经济中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维护一线员工的权益,使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提高相适应,确保每个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企业劳资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
在劳动用工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中、小企业应该抛弃家族企业或者传统习惯,分析形势,并做出必要的妥协,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这样做,对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符合当前社会的劳动关系改革发展方向的行为。首先,工资集体协商能帮助企业建立和谐的用工关系和融洽的劳资环境,无论对留住老员工,还是吸引新的“人才”都能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二,工资集体协商能帮助企业了解员工的需求,企业在满足员工需求时能做到有的放矢。第三,工资集体协商能使员工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
当然,在中、小企业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目前可能还会遇到一些问题,诸如没有工会、没有建立员工代表制度、员工对工资集体协商不了解等,面对这些问题,中小企业应如何进行适应性改革,怎样设立相应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呢?
第一,可以依托行业工会或地方工会。2009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正式公布《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就企业如何与地方和行业工会进行合作,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指出了方向。
第二,根据企业发展的阶段成立企业自己的工会或者建立员工代表委员会,依托企业内部的员工组织,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程序:(1)选派好员工协商代表;(2)掌握有关资料,拟定协商方案;(3)提出要约,进行协商;(4)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
(5)员工代表大会审议;(6)报备;(7)公布。
第三,要做好工资集体协商的舆论宣传工作。重点是工资集体协商内容,包括:工资协议的期限、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员工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工资支付办法、变更、解除工资协议的程序、工资协议的终止条件、工资协议的违约责任、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约定的其他事项等等。
2月22日,大陈镇贝克曼公司“工资协商制度”上了当晚的浙江卫视。
贝克曼公司2009年推出了“工资协商制度”——由工会干部、职工代表和公司管理层协商决定每批订单的工价(员工报酬)。去年,该公司缝纫车工的平均工资达到了3000元以上。贝克曼的“工价三方协商制”,使该公司在招工难的形势下,老员工回头率达到了96%。截至昨日,该公司的员工人数比去年多出了100多名。
贝克曼服饰公司是义乌的一家民营企业,本着尊重人权,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贝克曼”就对员工生产薪酬实行协商制度。同时,企业还在每台缝纫机上安装一台掌上电脑,自动记录当天每台机器生产数量。
去年10月份以来,通过工资协商制,“贝克曼”生产工价已提高30%以上,员工月收入平均达3300元,最高达6000多元。图为6月16日,“贝克曼”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
工资条例年内出台 纳入工资协商与同
工同酬条款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王红茹人民网记者常红| 北京报道
近来,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涨”声一片。
随着今年年初江苏省在全国率先确定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一季度以来,宁夏、吉林、山西、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天津等省市自治区相继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日前透露,有20个省份计划在年内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其他具体措施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过程中。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起草修订的《工资条例》将在年内出台,全社会呼唤已久的工资协商制度、同工同酬等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条款将被纳入其中。
中小企业工资协商推进难
5月1日起,宁夏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增幅达24.9%;吉林省新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也于5月起执行,平均涨幅为22.9%,这是自2007年7月以来,吉林省首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针对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表示,除了让收入分配更趋合理,此举另一大意义在于调整产业结构,“企业发放工资增加了,生产成本就会增加,这就逼迫企业必须向更有技术含量的领域转型。”
现实中,为了削减人力成本,各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往往会成为一些企业为员工设定的标准工资。尽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早在2000年就出台了《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当出现“本单位利润增长、本单位劳动生产率提高、当地政府工资指导线提高、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四种情况之一,都可以提出涨薪要求。
传统的企业工资确定方法是: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而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形式、收入水平进行平等协商,并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两年之前就已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3月5日,在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报告把“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上升到了政府行政层面的具体要求。
“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一方面能够维护一线职工的权益,使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提高相适应,确保每个职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企业劳资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的制度缺陷和其他问题,工资集体协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阻力,使得实施的覆盖面依然偏窄。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鸣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表示,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窄,全国共有1300万家企业,其中超过1000万家的中、小企业(也就是将近80%的企业)还没有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山西省总工会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王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在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一般都能实现,每年工资也能够根据效益的增长而上涨。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数量众多且为就业主体的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协商难,需要强力推进。“在这些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中单独开展集体协商,普遍存在企业老板不愿谈、职工谈判能力弱‘不敢谈、不会谈’的问题。好多中小企业主不想和职工方协商工资,认为‘企业就是我自己的,工资肯定是我说了算’。”
对上述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也表示认同,“我们应该承认,工资集体协商推行了这么多年是有成就的,对保障工人的权利,特别是提高工人的工资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中小企业工资协商推进较难。我认为,在中小企业推进的基本前提是要建立工会,要有真正代表工人的工会去协商。”
但即便工会成立了,雇主也存在拒绝协商的可能,那么工会和职工该如何维权?据记者了解,目前对此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
“从我们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工资集体协商是一种选择性的或者是柔性的规定,并非强制性的。强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势在必行。”王珍表示。
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张世平也在公开场合表示,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将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劳工三权”需立法保障
记者了解到,在珠三角等一些地区,为吸引和留住日益宝贵的劳动力资源,众多企业也开始着手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待遇,采取的方法就是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工资协商制度全面建立后,如何保证其能有效实施?
常凯认为,工资协商制度“要防止搞形式主义,要为协商创造一些条件,比如说工会组织问题、工会独立性问题,工资协商的手段问题、压力问题、效果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应该系统地去研究,要提出一些对策性的办法。”
据记者了解,除了2008年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进行了?“倾斜”保护以外,为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相应政策,推动劳动者薪酬保护制度的完善,将要出台的《工资条例》也将对工资集体协商作出明确规定。“工资协商问题,其实不仅仅是协商工资,更是涉及到整个劳资关系基本权利的实施问题,如工人的组织权、谈判权、罢工权,即劳动法上所谓的‘劳工三权’。而劳资关系问题、工资问题、工资协商问题涉及到劳资关系系统和政策怎么去调整,应统筹考虑。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工资协商的效果会打很多折扣。” 常凯表示。
在杨宜勇看来“在工资协商中,政府、工会、企业主、工人等都有责任,各自的工作都要做到位。”
“工资协商应该逐渐地硬起来。比如在国外,工人找你谈,企业主可以躲着不谈;不谈可以,工资就可按当地GDP加上物价水平涨,逼着企业主回来谈。”杨宜勇表示,对于不愿接受协商制度的企业,政府可以通过完善制度对其进一步施压。
第四篇:中小企业应对中国经济转型策略分析
中小企业应对中国经济转型策略分析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魏庆
摘要: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主力军,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面临着原材料、劳动力涨价、人民币升值、融资难等一系列的危机。如何在危机中生存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考验。探析了目前中小企业生存现状、面临的危机及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济转型;危机
改革开放30多年,民营中小企业活力的释放是中国经济最大的财富。作为中国经济的主力军,目前中小企业的经济产量支撑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占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约75%。权威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总比例已经高达99%,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税收收入,在一些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已占到全省税收总收入的70%以上。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一大批中小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中小企业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在中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期的关键时期,全国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1中小企业生存现状分析
自去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经济带等民营经济活跃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中小企业的倒闭潮。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8月初披露的信息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交叉作用下,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1)从事供应链低端加工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首当其冲。
国际产业链可以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全球营销三个阶段,附加值呈现两头高、中间低,大体呈U型,俗称“微笑曲线”。通常情况下生产制造阶段创造的附加值占整个产业链附加值不到30%,而在生产阶段的最底端(制造与装配)创造的附加值只占5-10%,甚至更低。当前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中,以低端加工为主,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制造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浙江象山县不到32平方公里的某小镇为30个世界顶级品牌提供加工服务,然而截至2008年6月底,原本的500多家企业倒闭了100多家。
(2)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处境“难堪”。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订单的大幅减少使很多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处境艰难。据统计,温州地区有20%的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而纺织、服装、化工和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更是“苦不堪言”。
(3)与中小企业资金融资难,受多角债务牵连。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长期难题。政府政策需要更多倾向中小企业。虽然2009年政府投资了4万亿来缓解金融危机,振兴经济。但这4万亿资金并
没有太多惠及中小企业。国家中长期贷款增加了很多,但用以解决流动资金问题的短期贷款所占比例不高,即便是短期贷款,其中很多也是投给了大企业。
2中小企业面临的危机分析
2.1从国际环境分析
中小企业危机的源头,首当其冲是世界经济局势的悲观。受此次金融危机的打击,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在2009年全面进入衰退,无论世界银行还是联合国的IMF的预测都认为:美国、欧元区和本经济均进入负增长区间,今年全球贸易量竟历史性地下降了9%出现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贸易萎缩。另外,摩根士丹利报告还表明,目前,在190个被调查国家中,有50个正在经历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这些不利因素是中小企业根本难以抵挡的。
2.2从国内环境分析
在中国经济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成长”的十字转型路口,“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瞬间弱化,一大批资本依赖型、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全方位吃紧,危机四伏。危机的原因更是多方面:市场竞争的压力,让产品价格无法随通货膨胀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对出口企业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能源、原材料涨价;许多企业难以从银行信用社新获信贷或者续借贷款,地下钱庄成了许多中小企业高息求贷的来源,目前,企业“三角债”问题日益严重,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其实已经断裂;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够,缺乏综合的宏观政策应对。
2.3从企业自身因素分析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大多集中在加工工业和餐饮服务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模仿的水平,质量难以得到提高。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弱,许多中小企业基本不具备技术开发能力。产业关联度低,在纵向合作上,即在关联的企业之间,没有建立合作关系,没有规定统一的技术和质量标准,没有做到共享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横向合作上,即在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企业之间没有进行一定的市场分工,没有在信息、人员培训方面共享当地资源。中小企业在相当大范围内存在低水平过度竞争。
3中小企业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外部经济环境对企业而言是不可控因素,内部运营对企业而言是可控因素。中小企业要走出危机,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依靠新技术来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政府方面也要深入了解企业的生存状况,制定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政策,在各个方面予以支持。
(1)改变中小企业业务内容的“杂”、“乱”、“散”,整合业务和组织化构架。
其一,对外“抱团抵御”。通过企业间的“合力”突破实现产业链整合,增强企业乃至行业抗风险能力。例如为了应对所谓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美国“337调查”,国内同行业中小企业只有组织联合才能保证行业产品避免在出口美国市场时遭遇“灭顶之灾”。其二,对内“协同效应”,实现1+1>2。中小企业强烈的“功利”目的使得各个区域的经营业务惊人地雷同,如温州某镇整个生产纽扣,宁波某地企业“不假思索”地集中于冰箱制造生产,而企业彼此间的合作几乎为零,由此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简直无法计量。其三,对资本运作的驾驭和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要合理预期扬长避短,重拾“新型老业务”不失为明智之举,例如对于“绿色农业”“都市农业”的经营也蕴含着乐观的效益前景。
(2)挖掘企业发展的内部空间。
其一,中小企业的管理多是“家族式的传统经营,决策和执行的集中难免增加企业风险,河南已经有民企出让控股权以引进先进管理经营团队来做大企业市值的先例。其二,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的中小企业将转型的视野明确指向中国市场,而非局限于在国内“等待”机会和空间。其三,不少国内网络公司通过在纳斯达克的小市值板块挂牌上市得到发展,微软思科也是从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小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做成全球顶级大公司,走进纽交所的主板市场。而苏宁电器通过在国内中小板上市后,成为电器销售行业的龙头老大之一。
(3)充分利用政策优势。
其一,扬“优”和避“劣”。如新《劳动合同法》无形中要求中小企业研发新技术减少用工量;而新《合伙企业法》对于“有限合伙人”的创新也助推了风险投资注入中小企业,同时国外经验表明“有限合伙”是吸引民间投资、鼓励技术创新的有效形式;《出口退税法》关于出口商品退税率的升、降、免的规定也是企业业务调整的“指南针”。其二,充分利用政府“救赎式”的政策优势。
(4)企业的发展模式创新和突破也是关系企业战略制胜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业务+独特的市场需求产品和服务=“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例如,日本创造了卫星公司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中小企业为主体公司配套,可以由主体公司担保得到银行信贷。福卡所提倡的“生态型企业模式”也是走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可行选择。而如何去和全球性的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各类资本结合,以及了解企业生态,关注政策,去打造一些缺位企业,补充完善中小企业现有生态又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征超,刘宇.民营中小企业成才支撑力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8).
[2]石峰.创业特征及创业精神探析[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7,(6).
第五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挫折与启示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挫折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张俊敬
摘要:2004至2005年间,我国温州鞋商分别在西班牙和俄罗斯遭遇两起重大事件,造成了近亿元的损失。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代表,温州中小企业的这种遭遇反映出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一些普遍问题,包括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仍旧很少、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企业文化、品牌管理能力不强等。本文具体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期在中小企业今后的国际化发展中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
关键词:中小企业 国际化 营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展的加快,国际化己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大型跨国公司已经走向成熟。中小企业国际化尽管才刚刚开始,但迫于内外环境的压力,发展趋于迅速。而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挑战。2004年9月到2005年3月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国温州鞋商分别在西班牙和俄罗斯遭遇两起重大事件,造成了近亿元的损失。温州中小企业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代表,其在国际化过程中的遭遇反映出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一些普遍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不仅包括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企业文化构建意识,也包括对本土与当地文化的差异认识不足、品牌管理能力较弱等原因。
从表面上来看,西班牙埃而切事件的直接诱因是温州鞋企的低价销售给欧洲鞋城经销商和生产者带来了威胁,这种以低价获得竞争优势的策略容易引起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抵制。而俄罗斯事件的焦点则是“灰色清关”。所谓“灰色清关”就是货主通过货运公司将货物运往目的地并由货运公司委托的清关公司代理清关,在这个过程中货主只要向俄罗斯的货运公司缴纳运费就可以了,货主不用和海关打任何交道,“清关公司”就会把所有俄罗斯海关报关手续办好。“灰色清关”的好处是手续简便,且费用相对低廉。但在这个过程中货主由于得不到俄海关的报关单,甚至不知道“清关公司”的品名以及价格报关等方面内容,在商品进入俄境内后,就会面临很多问题。
从更深的角度分析,这两起事件充分地暴露了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遇到的挫折
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产品和生产要素在流通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包括外向型国际化和内部化国际化两个方面。外向型国际化主要指直接或间接出口、技术转让、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建分公司或兼并国外企业。内向型国际化主要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国内合营公司、成为外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公司等。本文主要研究外向型国际化,将就西班牙埃而切事件和俄罗斯事件为例,具体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目前进行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问题。
缺乏必要的外部支持
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通过法律和政策对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相比,我国在这方面则大大落后。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服务机构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进行国际化经营。以
两次事件为例,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往往表现出由于实力有限存在着信息不灵、政策法规不熟、资金有限等困难。由于政府支持的缺乏,企业就只能寻求其他方式,例如对俄贸易的“灰色清关”方法。这些方法虽然为中小企业的出口提供了便利,而且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和出口量比较庞大,这些方式也已经初具规模,但中国鞋在莫斯科被税警没收就已经不只一次了,现在看来,仅凭民间的力量,这种贸易方式还难以应对类似突发情况,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缺少跨文化管理意识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各种活动及其结果中所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其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将渗透到企业的物质与所从事活动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则,使企业的每个员工和行为导向具有一致的标准(李强,刘纪年2004)。国际化的企业除了要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之外,也要重视企业本身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重视母国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差异。
而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企业文化,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缺乏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埃尔切烧鞋事件中,温州鞋商缺乏能够和国外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相互融合的企业文化,再加上温州低价鞋给当地市场带来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当地的鞋业生产和生活方式,许多国家因为温州鞋的到来出现工厂倒闭、人口失业的现象。而且温州企业对生产线工人也不够尊重,在一些外国消费者看来,对生产线工人的不尊重就是对他们自己的不尊重。综合这些因素,查抄和焚烧事件的发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欠缺品牌管理能力
根据2002年对浙江省近50家中小企业的调研发现,由于企业的管理层有较好的决策能力和企业内部制度的安排,我国中小企业能够有效地进行内部管理和外部营销渠道的控制,但品牌经营能力还需提高(李朝明,鲁桐 2003)。
温州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将劳动密集型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契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使企业的技术水平以最快的速度提高,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再加上我国拥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就形成了温州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两个比较优势: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低廉的价格。但整个世界市场都在逐步进入微利时代,尤其是像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所经营的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领域,一个缺少足够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品牌将无法在这样的微利市场上继续保持稳定的销售增长。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示
政府应加强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政府应该是中小企业服务的主要实施者,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为辅。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制度应重在引导,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具体性,辅导企业增强对信息的控制能力和运用能力,以弥补其在资金投入上的不足。对中小企业提供的主要服务应该包括政策法规、产品供求、产业发展动态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最终做到从政府角度引导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规范发展。积极促进企业集群的发展
企业集群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或布局的空间形式,不仅能为企业带来设施同享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开展、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降低交易费用等。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集群还可以通过统一对外促销、规范品质标准、认同专项技术、推广共同商标、共享集群信誉等“集群效应”谋取单个中小企业很难具有的差异化优势。因此,中小企业的集群对于防御风险能力差、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很难在短期内扩大规模的中小企业来说,可提高“竞争优势”,从而解决现存的问题。
加强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
企业文化与企业产品品牌建设相辅相成,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的底蕴,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在国际市场营销中,中小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和品牌管理应注意以下问题:同步化,要在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与企业文化和品牌的规划与塑造保持同步;多元化,企业可以自创品牌,也可根据实际“借用”国内外采购商、代理商的品牌,还可采用与采购商、代理商共同创立“联合品牌”,以及收购国际上其他知名品牌;国际化与本土化,企业在品牌塑造中,要坚持产品标准的国际化和品牌运作管理的国际化。同时,要关注当地文化在企业文化和品牌营销中的融合。
企业文化建设、品牌意识增强、品牌管理能力的提高将有力地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樊增强.“走出去”与“国际化”:中国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4
(3)
2.李强,刘纪年.刍议中小企业文化建设(J).经济师,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