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总分公司财务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总分公司财务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分公司通常是总公司支柱业务或核心业务的经营者,是企业分权管理的一种常规形式,但这种分权并非完全分权,其分权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对分公司管理的分权程度有两个极端方式,一个是把分公司作为车间来管理,分权化程度很低;另一个是把分公司作为一个模拟法人独立运营,分权化程度较高;在此两者之间,总分公司间可以有多种权责安排。但不论何种程度和何种方式的分权,分权管理都必须保证权责明确和权责对等,不能因分权而引起控制弱化,同时应使权责利统一,以保证有效的约束和激励。
分公司的财务权力是管理资产,财务责任是实现利润,实现利润后根据薪酬制度兑现有关管理和生产人员的利益。总公司对分公司财务管理通过授权控制、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监督等方式,安排分公司的财务责权利体系。
一、授权控制
总公司对分公司在一定授权范围内相对自主经营,在授权范围以外的财务事项,则要报总公司批准,形成总分公司之间的授权控制制度。
1、授权管理资产
总公司对分公司资产管理的授权,是设立分公司而自然产生的授权,其对应的责任是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和良好使用,使资产保值增值,通过运营资产创造利润。但此授权也不应是完全授权,分公司资产处置的权力应受到限制。
2、资金支出授权
对资金支出的授权。此授权依总分公司财务管理分权程度不同而不同。最大范围的分权,是使分公司按照模拟法人的方式运做。在这种模式下,分公司可以拥有正常情况下完全的资金支出审批权。当然,在分公司非正常情况下使用的资金或者大额的资金,比如技术改造、大额合同、大额预算变动、资产处置等,则必须报请总公司审批支出。
对分公司资金支出最小范围的分权,是使分公司按照车间的方式运做。这种模式下,分公司相当于总公司的一个大的车间,只是在生产和技术方面被充分授权,其资金支出审批权的范围,只限于零星的小额支出。
对分公司资金支出的授权,使分公司拥有部分财务支配的能力,因此必须对分公司财务支出进行监控。常规的事前控制方法就是要分公司实行预算制度,使资金“算了再用”;总公司也可以据此了解各分公司预算资金盈缺状况,在各分公司内合理调配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常规的事中和事后控制则依靠健全的会计核算和控制制度。
二、预算管理
总公司授权分公司管理其资产,对应的责任是通过经营资产实现利润,因此总公司于财年预算前要向分公司协调确定利润目标,以量化规范总公司对分公司权责利安排;分公司应据此编定销售、生产、成本、费用、采购等业务年度和各月预算,并把各业务预算分级归口
落实到车间、班组直至个人,形成有效的分公司内部各级责权利体系;分公司再依据各业务预算编定资金预算和预计报表等财务预算,总公司可以据此掌握各分公司预计资产负债和损益状况,进行资金的预算平衡和合理调度。
预算管理体系运做的核心是责权利体系,所以必须要保证每一个层次责权利安排的有效。在分公司层面,是总公司检查并考核其年度经营目标,通过合理的人事和薪酬制度,激励和约束分公司总体经营;在分公司车间层面,是分公司检查并考核其成本控制、费用支出、材料耗用、设备管理等日常财务目标,同时也要对车间层面制定和预算权责相匹配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依次向下,对于必要的预算控制项目,要落实到相关的个人。
三、会计核算
对分公司应按照规定的会计制度,严格进行会计核算和控制。总公司对分公司的会计核算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中在总公司,一种是下放到分公司。集中的方式可以使总公司及时掌握所有财务信息,便于总公司管理,但却不利于调动分公司的积极性;相反,下放的方式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却有碍于总公司了解详细信息,如果完全下放(即分公司自行设定财务部门和人员),还可能增加总公司的审计成本。所以,如果采取下放的方式核算,则应由总公司向分公司委派财务会计人员,即会计业务下放,而会计人员集中。另外,良好的计算机网络财务系统的建立,将弥补下放核算方式总公司不能充分了解会计信息的不足。
四、审计控制
应建立对分公司的财务审计制度,形成对分公司的审计控制。对分公司的审计控制应包括会计审计和预算审计两个方面。会计审计主要检查会计核算和控制体系,主要是对分公司会计核算体系的合理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备性和有效性、会计报表的真实性等进行审计,是针对会计系统的审计;预算审计是对分公司预算编制汇总体系的合理性、核算统计系统的完备性、预算执行和考核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的检查和评估,是一种管理性审计。
五、结论
建立有效授权控制制度、预算管理管理、会计核算和控制制度以及审计控制制度,将形成对分公司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
这个体系的四个主要方面相互关联,授权制度是组织安排,预算管理是事前控制,会计核算控制是事中和事后控制,审计控制则检查监督整个财务系统。
这个体系的核心是科学的逐级责权利安排,必须保证各级责、权、利安排的明确、有效。明确就是目标尽可能量化;有效就是权责利对等,监控全面,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备。
第二篇:探讨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公司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一、“四统一分”的具体运作(一)统一设立财务机构
集团公司统一建立财务机构,向各子公司、下属二级子公司、托管公司直接派驻财会机构集团公司三级子公司的财务机构,由其归口的二级子公司提出机构设置方案,报集团公司计划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审核批准。集团公司计划财务部为整个集团公司财务机构的管理中心。由计划财务部负责派驻子公司财务机构及派驻财务总监、财务负责人的日常管理,保证各财务机构正常运行并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与核算。
各二级子公司财会机构必须接受集团公司计划财务部的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接受计划财务 部的检查与考核。三级子公司财会机构由二级子公司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和考核,但必须接受集团公司计划财务部的业务指导和检查。(二)统一管理财务人员
集团公司计划财务部对公司财会人员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二级子公司财务部 门的财会人员集中统一由计划财务部管理,其行政隶属关系属计划财务部,党组织和工会关系依照公司党委规定,按属地原则归各子公司管理,财务人员的工资、奖金、升迁、职称评定等全部由计划财务部根据实际情况考核决定。三级子公司的财会人员由其归口的二级子公司管理。各子公司未经计划财务部同意,不得增减财会人员。新分配的财经专业 的大学生上岗,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计划财务部统一组织考试选拔。由计划财务部负责,人力资源部、职工教育中心配合进行整个集团公司财务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后续教育和会计证年检。财务总监管理层次。派驻二级子公司财务总监由集团公司计划财务部和组织人事部通过竞争上岗的程序拿出推荐意见!充分考虑子公司意见“,经集团公司董事会研究同意后,以集团公司文件形式向子公司董事会推荐。派驻三级子公司及分公司财务总监,由二级子公司依据集团公司《财务总监管理制度》的要求拿出推荐意见,报集团公司计划财务部审查备案,由二级子公司提交推荐意见至三级子公司董事会认可和做出相应的任免决议。
财务总监的级别、待遇。派驻子公司的财务总监作为子公司经理班子成员之一,按子公司副总经理级管理,实行年薪制,子公司不再设主管财务副总经理。
财会人员的工资管理。集团公司按实际需要对二级子公司财务机构定岗、定编、定员,对二级子公司财会人员进行竞争上岗,对符合条件的上岗人员与计划财务部执行统一的工资标准。计划财务部每月组织召开考评会,对财务总监的考核,计划财务部和二级子公司考核结果分别占70%和30%;对财务部门的考核,计划财务部和二级子公司考核结果各占50%。(三)制定统一的财务制度
为便于集团公司内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计划财务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集团实际情况制定内部统一的会计政策和管理办法,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做统一要求。财务管理制度由计划财务部根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以及有关行业的会计制度和集团公司实际情况统一制定,并负责在全公司范围内执行统一的财务会计政策和管理办法,形成统一的核算及管理标准。
(四)资金集中统一管理
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就是集团公司通过统一开户、统一计划与调度,变子公司资金散存为集团公司统存,形成集团公司所有资金收支两条线,一个漏斗进,一个漏斗出,使集团公司能够随时掌握现金存量,从源头上控制所有资金流向、减少沉淀的闲散资金。集团公司对下属二级子公司!包括托管公司”、各二级子公司分别对其下属子公司分别实行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统一开立银行账户。财务公司作为资金结算中心,统一在各有关商业银行分别设立账户,作为集团公司一级结算账户。用于集中各子公司在银行的资金,并严格按预算控制各子公司的支出。各二级、三级子公司均在财务公司开设结算账户。二级核算。为了保持子公司
货币资金的相对独立性,结算中心对各子公司的货币资金实行分户核算,并对存款、贷款分类管理。经批准部分子公司可在原开户行设立两个账户,一个为基本账户,一个为收入账户,如因特殊情况需开设其他账户,必须上报计划财务部审批。结算中心和各子公司分别核算,定期对账。其收入账户由结算中心管理,基本账户为支出账户,由结算中心依据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委员会批准的资金预算,通过结算账户控制各子公司资金支出,或划拨预算支出资金至基本账户,由各子公司按预算支付。子公司账户每日清零。子公司收入账户的结转以与各商业银行签订的有关协议为依据,由结算中心办理。银行的收款通知由结算中心收取并记账。采取由结算中心每日到各商业银行对子公司收入账户办理转账手续,使其收入账户每日清零的办法,将收入款项转至结算中心账户,由结算中心为其出具收款通知单,子公司据此登账,子公司与结算中心同时核算,并定期对账。分户核算。结算中心针对各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分别建立总账和明细账,以及财务费用账户,用于分别核算集团公司资金总额、各子公司收支账户的明细核算和一级账户利息的收支以及二级账户存贷款利息。建立资金收支预算管理制度。按照《集团公司财务预算实施细则》,计划财务部负责组织编制集团公司、月度财务预算。每月日前各二级子公司向集团计划财务部上报当月资金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和次月资金收支预算,每月28日前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委员会召开资金平衡会议,审批集团公司及各子公司资金收支预算。每月1日前计划财务部向子公司下达批准的月度预算。各子公司所有支出严格按批准的预算执行,从源头上控制集团公司所有资金流向,从而保证集团所需资金。建立资金收支日报制度。为了对集团公司资金进行有效的监控,要建立集团公司资金收支日报制度,结算中心每日将二级子公司!包括其下属子公司"资金收支日报明细表上报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主管财务副总经理、计划财务部各一份;各二级子公司财务部门每日向其公司领导上报资金收支日报,用于监控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使资金预算管理达到按日控制的目的。
(五)分级管理核算
为加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发挥各级财务机构的作用,在认真执行集团公司统一财务人员管理、统一财务制度建设、统一机构设立、统一资金管理的条件下,集团母公司、各级子公司、车间、班组、工段采取分级管理与核算,二级子公司保集团公司、三级子公司保二级子公司,形成集团公司内部一级保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格局。各级子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加强财务管理与核算,最终保证集团公司整个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二、实施效果
从2001年起,集团公司内部实施“四统一分”财务管理办法取得了初步成效。集团公司共集中资金14254万元,集中账户76户,充分享受了集团公司统一贷款可享受基础利率的优惠政策。2001年各子公司在集团公司短期贷款本金合计40990万元,此部分贷款由集团公司统一在各银行借款,借款利率最低。如果由各子公司在外贷款利率至少上浮10%,按此计算要多支出利息160余万元。活动的基础资料。除了采取以上措施外,企业集团还应树立现代企业的资金管理意识,增强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科学地预测资金需求量,拓宽筹资渠道,合理选择筹资方式;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和分配结构,建立科学的信息反馈制度,对收不回来的资金,应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损失。
第三篇:总分公司财务核算
编者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母子公司作为相互独立的法人实体,各自独立出具会计报表,在会计终了,分别视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三种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确定是否纳入合并范围,对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会计报表,由母公司汇总,实行合并抵销,最终形成合并会计报表。而作为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公司,其业务如何进行财务核算,相关会计报表如何与纳入总公司报表核算,并没有相应的准则和制度来具体规范。编者根据对总分公司会计业务实质的理解和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总结出一套总分公司会计业务核算和报表汇总的基础理论,以飨读者。
一、对总分公司会计业务实质的理解
由于分公司不是独立法人实体,没有注册资本,从总分公司会计业务实质上来理解,相当于是总公司投出一块营运资金由分公司来经营管理,分公司的任何一项经营业务就等于是总公司的会计业务,总公司拨付的营运资金,通过分公司的购销业务分别形成不同形式的资产、收入、成本及费用,当期产生的利润相当于增加了总公司对分公司的应收款,而当期产生的亏损相当于抵减了总公司对分公司的应收款。
二、相关案例分析:
合力公司主营纺织品生产业务,2006年拨付营运资金160万元在大连设立合力公司大连分公司(以下简称大连分公司),主营合力公司纺织品的出口。
(1)2006年合力公司拨付营运资金160万元给大连分公司时,总分公司应做以下帐务处理:
合力总公司帐务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大连分公司1,600,000
贷:银行存款1,600,000
大连分公司帐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1,600,000
贷:其他应收款-大连分公司1,600,000
(2)2006年末大连分公司经过一年经营,由于建设初期费用支出较多,海外客户业务订单较少,当年形成亏损,当期利润表显示如下:
单位:人民币元
根据2006大连分公司的利润表,2006年底合力公司帐面对大连公司利润表进行了合并,将40,000元作为抵减了对大连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帐务处理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730,000
管理费用100,000
销售费用6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85,000
其他应收款-大连分公司40,000
(3)2007年末,大连分公司由于海外市场开拓力度的不断加强,客户业务订单逐渐增多,当年形成利润,当期利润表显示如下:
根据2007大连分公司的利润表,2006年底合力公司帐面对大连公司利润表进行了合并,将30,000元作为增加了对大连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帐务处理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1,020,000
管理费用70,000
销售费用80,000
其他应收款-大连分公司3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200,000
(4)2008年末,大连分公司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放缓,客户业务订单大幅锐减,当年形成大幅亏损,当期利润表显示如下:
根据2008大连分公司的利润表,2008年末合力公司帐面对大连公司利润表进行了合并,将65,000元作为抵减了对大连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帐务处理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425,000
管理费用80,000
销售费用6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500,000
其他应收款-大连分公司65,000
(5)2008年末,合力公司由于2008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放缓,多条生产线停产,公司决定实施业务转型,积极调减经营机构,决定对大连公司进行撤销处理,并对三年的帐务进清理,清理后只收回筹建期间的垫付营运资金1,500,000元,而其他应收帐款-大连分公司的累计余额1,525,000元(1,600,000-40,000+20,000-65,000=1,525,000),对无法收回的资金25,000元作为坏帐进行处理:
借:银行存款1,500,000
营业外支出25,000
贷:其他应收款-大连分公司1,525,000
三、总公司财务核算方法的总结
由此可以看出总分公司之间的会计核算业务并不复杂,主要涉及总分公司往来科目的调整和分公司利润表的纳入合并,当然实践中业务不会想案例中这么清晰简单,有可能涉及总公司之间的购销业务,以及总分公司之间产生的费用的垫付业务。但不管业务如何变化,如何复杂,在内部交易方面总公司只通过往来科目的增减变动核算,在报表合并方面只涉及利
润表的合并,而不存在象母子公司那样复杂的各类业务内部交易之间的抵销。(责任编辑:王洪亮)
无忧会计声明:此消息系无忧会计网首发,合作媒体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第四篇:构建双重成本预算管理模式因素研究论文
一、研究背景
路桥施工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特殊行业,其建筑产品本身、施工生产过程及其经营管理都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企业的特点。计划经济时代,路桥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侧重于内部的成本管理,利用规模经济实现降低成本的口的。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路桥施工行业迅速发育,交通基础建设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为了改变路桥施工企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1996年路桥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施工引入项目法管理。作为配套的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顺应时代的需求而产生。发展至今日,路桥施工企业实行预算管理制度已经有十八年,该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但由于路桥施工企业传统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理念所限,致使路桥施工企业的预算管理已不能适应项目成本管理的需要,不能适应路桥施工企业外部承揽工程项目的需要,传统的预算管理制度需要向精细化方向迈进。
通过对预算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对预算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可从理论上弥补我国预算管理理论研究系统性的不足,从应用上为路桥施工企业建立双重成本预算管理模式提供可操作胜的方法指导,在此基础上促进对预算的分析和考评,以推动具备条件的路桥施工企业在实践上广泛应用。
二、路桥施工集团公司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对标后预算管理制度的认识没有统一。从集团公司成立合同成本管理部开展预算管理以来,预算管理理念并没有在集团公司得到统一的认识,没有真正把预算作为管理理念提出来,没有进行标后预算管理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没有对预算管理制度在集团公司范围内进行贯彻。
(二)对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不彻底。公司合同成本管理部不只是侧重于标后预算的编制和下达,对项目经理部如何分解标后预算、划分责任中心和签订责任承包合同没有出台指导性意见。标后预算的考评效果不明显,该奖的未奖,该罚的未罚,挫伤了项目经理部和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三)公司内部施工定额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公司编制标后预算使用的内部定额基本上都是3年前的标准,虽然中间做过一定的修改,但基本上没有新的变化。公司应该建立内部施工定额,内部施工定额要细致和精确。细到每一个工序、每一个台班的消耗量、每一种材料的损耗系数;精到与施工方式、先进的工艺以及各种地质、地势、工程量的大小相结合。
三、基于项目成本为核心的双重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由于路桥施工企业具有资金规模较大、劳动力密集、受自然条件和其他宏观因素制约较大的特点,生产经营特点决定了路桥施工企业在满足总承包合同约定的前提下,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必须要以项目成本为核心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控制成本支出,这就决定了路桥施工企业应以项目成本为核心,建立以项目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而双重成本预算管理模式是重点强调预算的起点是成本控制,强调以成本为核心,并且是将标后预算与清单预算两种预算模式融合为一体的新型预算管理模式。
(一)双重成本预算管理体系的特征
1.层次性。从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来看,双重成本预算管理模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表现在经营决策层、施工管理层与劳务作业层共同对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只不过各自控制成本的范围不同,经营决策层所关注的是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施工管理层所关注的是企业切块后的工程成本,而劳务作业层所关注的是单位工程、分部工程或分项工程的成本。2.整体性。整体性表现在工程项目是一个持续循环的作业过程,其成本控制应注重整体的效能,不能只注重对项目经理部标后预算的管理,而忽视企业层而对整个项目预算的管理。3.周期性。企业以项目管理为核心,项目经理部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归根到底,企业也是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对项目成本的管理是个动态的过程,在项目的准备、实施、竣工等不同的阶段,表现出周而复始的特点,成本预算编制、分解、控制、分析和考评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
(二)实施双重成本预算的条件
1.建立扁平化的企业组织机构。根据分权管理理论,扁平化管理是企业在现代环境下解决层级结构组织形式的一种有效管理模式。具体做法是:对现有的子公司进行撤并,路桥施工企业组织形式变直线型职能为矩阵型组织机构,建立横向的以项目经理部为基础的组织架构,以项目管理为管理导向,集团公司决策层直接而向项目经理部,保留职能部门行使日常行政职能,企业职能部门要加强服务功能,为项目服务创造便利条件。这样就减少了企业管理的内部层次,降低了管理成本,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责任中心的划分。根据路桥施工企业变革后的组织机构,不同责任中心的控制范围和责任主体的特点,进行责权利重新界定和安排,可分为三种责任中心: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
划分责任中心的原则:1.以路桥施工企业的组织机构为基础。责任中心要尽量与企业现有的组织机构相适应。2.责权利相结合。责任中心要能够独立承担预算任务,相应具有执行预算的权力,并与业绩考评的结果相结合。3.可控胜。责任中心承担的预算责任,必须与其组织职能相符,在其职能的可控范围内。
路桥施工企业总部是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一方而因为它担负着整个企业的投资战略规划、战略管理、市场开发和承揽工程项目等任务,其预算目标即为企业的整体目标,具有投资决策权和经营决策权,另一方而它也是利润中心,要对成本、收入和利润负责。企业总部批复的项目成本预算是项目经理部的目标成本,项目经理部是成本中心,其对整个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费、其他直接费和现场综合经费负责。劳务作业层是更低一层次的成本中心,它要对其承包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负责。
笔者没有对双重成本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预算差异分析、预算执行过程监控预警机制的反应识别和业绩考评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这也是在构建双重成本预算管理体系中需要完善和提高之处。
第五篇: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研究(样本)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无疑是一种战略资源,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而在知识社会,战略性资源则为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构成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并不是人的数量,其核心是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价值观念、知识存量、技能水平。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管理与开发的结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及开发的过程,肩负着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等内容的工作任务。加强对企业人力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提高人的素质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已经成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的当务之急。
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及差距
人力资源管理与生产、营销、财务等管理同为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管理职能。早期的人事管理工作主要是较简单的、行政事务性的、低技术性的事务,所以曾长期被忽视和轻视。现代的人事管理准确地讲是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求人员精干、管理高效、机制灵活、体制健全。但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很难调动职工积极性和留住人才。据统计分析,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只有40%得到开发与利用,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尚处在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企业已逐渐完善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一)观念上的差异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将人力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来进行开发和保护,尊重企业员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而旧的人事管理在观念上只是将员工看作是简单的管理对象,使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急功近利的心态造成企业领导者决策上的差距
企业在经营中每一项投入自然都要讲求投入产出比,讲求经济效益。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设备、人力、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比都不是最大的,只有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所得到的回报才是最大的。而有些企业把人力资源投资作为紧缩项目处理,忽视人力资源的长期规划而过分倾向于资金设备、产品等财力、物力因素,难以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三)企业运行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诸多差距
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实行一把手挂帅的运行决策制度,以人冶代替法冶,极易造成唯上不唯实的结果。民主监督制度的不健全,使员工主人翁责任感薄弱,主动精神受到压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没有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出来。
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管理是人的行为”,“管理就是管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从现代意义上讲,管理就是激励被管理者去实现企业目标。要实现企业目标必须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只有这样,人力资源才能为企业所用。
(一)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将企业经营战略和经营目标转化为对人力的需要。任何企业要想有合格、高效的人力资源结构,就必须进行人力资源规划。首先,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技术等外部环境变化都要求企业做出相应的变化,而这种适应环境的变化一般都带来人员数量和结构的改变。其次,企业内部各种因素同样是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中。例如,离退休、1自然减员、辞职、开除等都会导致员工的减少,招聘人员会导致员工增加。同时,企业内工作岗位的调动、提干、免职处罚等现象都会使人员结构产生改变。这些变化需要通过人力资源规划等手段来做到,适时引导和恰当调整。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都需要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进行合理配置。为适应市场竞争,内部也必然要进行人员结构的高速和优化。第四,企业经营规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投入使用,更需要人员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人力资源规划可分为六大步骤:
1、提供基本的人力资源信息,内容主要有:人员结构情况,人员的经验、能力、知识、技能、工资状况、培训教育情况;2、预测人员需要,包括供给预测和需求预测;3、清查内部人力资源情况,做到管理者心中有数;4、确定招聘需要;5、与其它规划协调;6、人力资源规划的评估。
(二)人员招聘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常性的工作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就中人才的竞争,企业经营战略发展的各个阶段必须要有合格的人才作为支撑点,而员工流动是当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有人员流动就有人员招聘。人员招聘是获取人力资源的具体措施,它按照企业经营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的要求把优秀的人才招聘进企业,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日本日立电器公司的招募政策只有四个字“适合者留”。如果不适合不要强留,否则后患无穷。
人员招聘是一项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的复杂性工作,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确保员工队伍良好素质的基础。人员招聘必须体现五个基本要求: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和本企业利益,确保录用人员的质量,降低招聘成本、提高招聘工作效率,体现公平、分开原则,扩大招聘面。这样,才能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人员招聘要严格按程序进行:
1、部门提出招聘计划;
2、报经上级部门及领导批准;
3、人事部门发出招聘通知或广告;
4、筛选应聘人员;
5、测试(面试、笔试);
6、体检;
7、背景调查;
8、试用;
9、录用。
(三)管理干部的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必然要涉及到对执行管理工作的管理干部的评估。“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一论断对国家是如此,对企业也是毫不例外。基层干部直接掌握与控制第一线,中层干部是承上启下的通道与桥梁,两者都非常重要。但对企业兴衰成败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作为决策层的上层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人,他们负责制定企业战略与决策,指引企业的发展方向,创建企业文化,他们的工作不像岗位工人那样具体而有形,但作用却是最大的。因此,必须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来担任。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下反映了将帅之才得来不易的事实。优秀管理干部的发现,需靠准确的评估。管理干部评估是指对被评估者的品德、才能、素质、潜力、长处、短处、个性、激励动力、抱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考察,从而得出被评估者对某一既定职位的胜任力。评估的要素一般为“德、智、能、绩”四个方面。“德”,是指人的品德,干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具体就是干部的政治性、原则性、是非观、民主性、群众性、实践性。“智”,即知识,指干部应具备的与岗位符合的专业知识、技术知识、现代管理知识、政策法规知识及常识性的广度知识。“能”是指能力,对于管理干部,必不可少的是沟通能力(即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组织能力与计划实施能力、授权操纵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与决策能力。“绩”是实绩或称绩效,主要指干部在任职期间取得的综合业绩。
管理干部考核评估主要是对干部的德智能力进行全面、准确、客观而公开的评估。传统的做法主要是查阅有关档案资料,结合领导或组织部门写的鉴定,并辅以对被考核者的下级、同事以及对本人的调查了解。其形式主要是个别访谈、召开小型座谈会。但这种做法有其不足之处:一是主观随意性强;二是考评手段单一,缺乏科学性;三是透明度差。“现代多维综合评估法”是当今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对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估办法,评估程序为:一是明确评估目的;二是考证维度的选择与测定;三是活动形式的选择、设计和安排。具体内容包括
心理评估和工作情景模拟评估。
心理评估主要就是对被考评者个性心理素质的评估。个性强弱、内向还是外向对任职至关重要。个性弱且内向适合从事技术工作,但不适合从事管理工作。心理素质好坏决定着一个人能否经得起成功和挫败的考验。一个好的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生理和心理双重健康,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切忌“两面人”即8小时内是好人,8小时外是坏人。
工作情景模拟是量化考评管理者的工作实际能力的最有效办法。具体包括“公文处理模拟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企业决策模拟竞赛法”、“案例方法”等。“公文处理模拟法”就是考评者向被评者提供一个虚拟的工作场景,让被考评者处于某一管理(领导)岗位,真实地处理一些日常公文,如下级呈上的报告、请示、计划、预算,同级部门的备忘录,上级的批示、批复、规定、政策,外界用户、供应商、银行、政府有关部门乃至社会上的函电、传真、电话记录甚至还有群众检举或投诉等。通过被考评者对上述公文的处理,量化评定出管理者的个人信心、组织领导能力、计划安排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分析决策能力、承担风险能力与信息敏感程度。
“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是不定讨论组长,也不布置主题与议程,更不提要求,但却要发给一个简短案例,即包括一种管理情景其中隐含着一个或数个待决策和处理的问题,以引导小组展开讨论。根据每人在讨论中的表现及所起作用,考评者根据既定的考评维度(包括主动性、宣传鼓励与说服力、口头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人际协调团结能力、精力、自信、出点子与创新力、心理承受力等)对每人进行逐一评分。
“企业决策模拟竞赛法”是一种情景模拟测评技术,即由被考评者本人组成一个小组,模拟成为一个微型企业,组员自愿组合或指派均可,但每人在“企业”中分工承担的责任或职务由每人自报、或推荐、或小组协商确定,不予强求。“企业”根据考评者提供的原料及产品生产方案,设计加工生产出“产品”,将产品推销给考评者。考评者根据这一“生产全过程”对企业员工进行量化打分。
通过传统的管理干部考评、现代心理考评和工作情景模拟考评就能既定性又定量、全面地评估出企业管理干部的综合能力。
(四)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激励是通过某种刺激促使人产生某种积极奋进的思想、愿望和行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调动积极性。激励不仅能使职工认同和接受本企业的目标与价值观,对企业产生强烈归属感。
根据马克斯洛的“需要论”,职工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荣誉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一是要满足职工的基本生存需要,使其在衣食住行方面具备最起码的备件。很难想象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职工能在工作岗位积极工作。因此,企业的组织和领导必须经常从事调查研究,了解职工的冷暖疾苦,及时送去组织的关心和照顾。二是在基本生存条件具备的基础上,要给职工提供个人的安全需要和环境稳定需要。个人安全需要主要指岗位生产(工作)安全和健康安全。企业应建立科学的安全保障体系、养老保险体系、医疗保险体系等相关社会保障体系,使职工无后顾之忧;环境稳定需要主要指生活、起居的社会环境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稳定的生存环境。三是在职工社交需要方面企业要做的事情不多,主要是职工本人在社会交往中的需要,人需要同别人作感情交流,要爱人和被人所爱,要归属于某一集体,不感到孤寂。四是荣誉需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赞赏的需要,指组织或他人给予的赞赏与荣誉。企业要对职工的成绩(业绩)给予肯定,这样,职工的所作所为得到组织或上级的承认,他们就会心情舒畅、干劲十足、信心倍增,积极性提高。反之,如果职工的工作热情、成绩得不到肯定,甚至是否定,就尤如火上浇冷水,职工的情绪就会受到压抑,工作积极性就会降低甚至走向极端,消极怠工、出工不了力等。因此,给予职工业绩的肯定,提供职工赞誉需要,是最基本的激励办法之一。另一方面是自尊与自主的需要。自尊就是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自主就是自
己做主,领导和组织都不能随意强加意志,对职工的言论、行为不能随意否定,要多鼓励多赞扬,即使有不足或错误,也不能正面否定或严厉批评,要多引导、多教育,引导职工树立自尊自信。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作为企业职工,自我实现需要主要是充分发挥个人的体力与智力上的潜能,以尽量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这是职工高层次的需要,需要有高层的激励机制与之相配套。企业要善于培养和发现人才,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不埋没人才。对那些有知识、有管理能力的人,要大胆起用,对其委以重任,锻炼他培养他。通过各种激励,就会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聪明才智,提高其积极性,为企业服务。
(五)职工的培训与训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从职工个人来看,培训可以帮助职工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和利用其人力资源潜能,更大程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提高工作满意度,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从企业来看,对职工的培训是企业应尽的责任,有效培训可以减少事故,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任何企业都不能忽视职工培训工作。要增强企业职工培训的目的性,做到育道德、建观念、传知识、增技能。培训形式要多样化,使职工学有收获。基础培训可采用脱产的课堂学习方法,技能培训则应侧重于实践教学。另外,在培训的时间、内容及师资选拔等方面,也要做到有利于生产、服务工作,做到恰到好处。
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具体而长期的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哪个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做得越充分,哪个企业市场竞争力就越强、市场占有份额就越大,就越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管理学基础》 《个人与团队管理》 《统计学管理》 《市场营销学》 《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