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要警惕

时间:2019-05-12 20:5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要警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要警惕》。

第一篇: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要警惕

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要警惕“分红陷阱”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5-01-19 16:00:53)来源

新华网浙江频道1月19日电(《浙江经济》杂志/应宜逊)随着21省市加入改革试点行列,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形势十分喜人。但是需要注意,改革中不断会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应当密切关注并随时采取相应措施。已经显露苗头的新问题之一便是:有部分农村信用社可能陷入“分红陷阱”,也即在股本金大幅度增加的同时,由于股东的分红要求甚高,甚至超过实际盈利能力,进而带来种种不良后果。对此,有关方面应当高度重视。

根据现行政策规定,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只有在资本充足率达到标准后,才能享受国家的扶持政策。因而以享受到国家“扶持”为主要动力,各地对增资扩股工作相当重视,进展甚快。往往一个县联社的增资扩股,在正式启动后的1-2个月内便告完成,耗时之短,远远超过各方面条件都优于农村信用社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农信社仍为“行政化”体系,一些农信社为完成增资扩股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动用了行政或半行政手段,如将增资指标分解给需要贷款的企业和农户以及信用社员工,鲜有还价余地,并且限定日期打入股金,“速战速决”。这样做,由于“基础”不扎实,没有真正“自愿”,因而带来了隐患。

首先是高分红压力。比如,在浙江农信社中处于中下水游水平的一个县联社(2003年,总资产12.60亿元,贷款余额7.54亿元,不良贷款率22.65%,“二呆”率21.94%)称,分红率要10%,少了怕不行。这种高分红压力主要源自下列因素:①缺乏战略投资者的高度分散化股权结构。这就必然使得分红倾向上升。②“惯性”思维。农信社过去实行保息分红,总分红率甚高,通常在10%-15%左右。这就使得持股者产生高分红预期。③由于增资扩股中存在大量“半自愿”甚至“非自愿”因素,加上某些有意、无意的许愿,促使持股者产生高分红预期。④一些员工尤其高中级管理者,是借钱入股的,势必期望分红利率高于贷款利率。由于他们是“内部人”,因而其诉求对农信社行为的影响甚大。

进而在高分红压力下,势必导致部分农信社资本充足率迅速下降,金融风险增大。其中最轻的后果是由于大部分盈利用于分红,以致所有者权益增长滞缓,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资本充足率便迅速下降。如前述的这个县联社,为了达到兑付央行票据所需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将股本金由326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为此需分红300万元。2003年,该联社在提取呆帐准备金920万元后,实现利润总额273万元、净利润155万元。今年,在兑付央行票据近4000万元后,“二呆”率已降到15%多一点,进而盈利能力也明显上升;但是若分红300万元,则势必耗去绝大部分净利润,使得资本净额的增长远远慢于总资产增长。需要注意,该联社在浙江虽属中下游水平,但在全国则属中上游水平,还有相当多的农信联社的盈利能力达不到该联社水平。对于这些联社,高分红的后果就更为严重。其中稍重一点的是,由于分红率难以满足持股者要求,以致大量发生退股。虽则农信社章程规定,股份只能转让,不能退股,但是当要求退股成为“群体行为”时,事实上便难以阻挡。再严重一些的后果是,为了应付高分红压力,农信社不得不减少必要的拨备,甚至对帐务进行“技术处理”,以增加帐面利润。这样,便会形成“潜亏”,金融风险明显加大。

为了避免“分红陷阱”,建议采取下列措施:

1.资扩股必须“规范”。尤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切实做到“入股自愿”,不能搞任何形式的“摊派”。二是在招股宣传中不能“走样”,不能有意无意地用高分红“许愿”,更不能使“入股”等同于“存款”。

2.对于中等及以下水平的农信联社,不要硬卡“资本充足率”。“中等及以下水平”,是指实行“一级法人制”和保留二级法人制的联社。对于这些联社,“规范招股”和“资本充足率达标”往往会有矛盾;在抉择时,必须严格前者,适当放宽后者。增资扩股后的联社,若资本充足率尚未“达标”,但只要申请对分红实行“严格级管理”(内容见下文),便应当允许兑付央行票据。因为:①在这一轮改革后,这些联社仍然为“行政化体系”,预算约束仍然是软的,政府仍然不能不为经营亏损买单;因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实际意义有限,不必过于强调。②以往的改革实践表明,实行联社一级法人制的主要优点在于能使联社的统一管理名正言顺,进而更有效地整合、配置、利用全联社的资源,包括管理资源;实行一级法人制,并不要求“明晰产权”,也不要求必须有净资产。

3.严格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的条件。现阶段中的农村商业(合作)银行虽则还不是“政企分开”、真正“四自”的预算硬约束主体,但毕竟是大大前进了一步。因此,要严格组建标准,确保组建质量。不仅要有总资产、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指标要求,而且要有盈利能力指标要求,同时应当在增资扩股中引入战略投资者。

4.加强对分红的管理。上级部门应当在规范增资扩股的基础上加强对农信联社分红的管理,并鼓励“多留少分”。分红管理可分为两级:①普通级。分红必须同时满足:足额提取呆帐准备金;股本增值部分不少于净利润的40%;分红率不超过一年期存款利率的4倍。②严格级。分红必须同时满足:足额提取呆帐准备金;股本增值部分不少于净利润的50%;分红率不超过一年期存款利率的3倍。

5.进行“合作股”试验。合作制股票和股份制股票的重大区别之一在于前者是不分红的,而后者是分红的。在有条件的地方,不妨作一些“合作股”的试验。将农信社的股票分成甲、乙两种,均不分红。甲种股票为“资格股”,农户为10元,企业为1000元,不能退,只能转让;只有持有甲种股票者才能成为社员,才享有申请贷款及获得其他金融服务的权利。乙种股票可以退股,当社员获得贷款时,必须购买相当于贷款金额5%的乙种股票,贷款归还时可以退股。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改革

概述

农村信用社改革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改革农信社管理体制,将农信社的管理交由地方省级政府负责;二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信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扩大入股范围,提高入股额度,产权形式可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作制三种形式,组织形式可采取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法人和两级法人等模式。改革实践

1.2003年以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经历了从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到中下贫农管理,又到农业银行管理的多次改革。中国农业银行在1979年恢复后,农村信用社成为其下设机构。1984年,国务院审批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报告》,这次改革强调农村信用社的“三性”,即组织上的合作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但恢复“三性”改革并没有取得显著效果,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还是按照自上而下的指令式计划进行。90年代后,国务院要求农村信用社要逐渐从农业银行分离出来。1993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994年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开始各自独立办公;199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6]33号),标志着农村信用社完成了与中国农业银行的正式脱钩,并开始由中国人民银行托管。

2.自2003年起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及评价

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下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这个方案再次启动了农村信用改革的新一轮创新,试点工作在浙江等8个省进行,该方案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即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以及国家帮扶信用社。2004年8月底,将试点地区进一步扩大到了21个省市自治区。2007年8月,随着最后一家省级合作社的正式挂牌,我国新的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这次改革在产权和管理权方面有很大的突破。首先是强调信用社的商业化、市场化,其次是将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了省级政府,权力的下放有利于因地制宜,但也增加了政府对信用社的行政性控制,同时容易引发信用社的道德风险。2现状分析

产权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产权制度方面采取多样化方针,各地区根据自身发展水平以及信用社自身状况来选择不同的产权模式: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且已商业化经营的少数地区实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具备商业银行模式改造条件的信用社可以选择合作银行模式在人口相对比较稠密

或粮棉商品基地县(市),可以县(市)为单位将信用社和县(市)联社各为法人改为统一法人。对其他还达不到条件的地区,可继续实行原先的体制,同时通过降格、合并等手段,对高风险信用社进行兼并和重组,并对严重资不抵债、机构设置在城区或城郊、支农服务较少的信用社,可考虑按照《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予以撤销。这样,我国农村信用社出现了三种新型的基本发展模式:农村信用社制度框架内重组模式、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模式和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各地都有不同选择。但在管理模式上,除北京、天津、上海外,各地基本上都选择组建了省级联社。当前问题:首先,当前的农村信用社在产权制度方面是一种混合产权模式,出资方主要是各级政府,监管方面还是以政府指导为主,产权没有明确的界定,信用社的性质还存有“官办”金融机构的迹象。

其次,在管理模式上,各省级地方政府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易于行政管理的联社模式,这造成了信用社不是对股东和社员负责,而是对上一级的联社负责,同时也伤害了农民参股入社的积极性。

最后,在股权设置方面,农村信用社的“非农”问题日益突出,出现了排挤小股民和农民股民的现象,改变了信用社“支农惠农”的核心目标。

资金运营

(1)资产情况。2000年以后,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规模开始迅速加大,但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并没有完全达到国家8%的标准要求。从2004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再次出现增资扩股高峰,资本充足率有明显提高趋势,可以预见资本不足的问题不久将会得到解决。不良贷款近年来也有所好转,但由于大多数是属于历史积累,在短期内很难收回,这就使得各个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甚至有的地方超过了50%,成为信用社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

(2)负债情况。从信用社的负债总体来看,农民仍然是最主要的储蓄者,其存款额大约占到信用社总存款的70%。从存款流动性和结构来看,信用社保持较高的流动性水平,但流动性较高的同时也削弱了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尤其是上存制度限制占用了大量资金限制了放贷规模。

(3)盈利情况。农村信用社从农业银行脱离出来后,一方面被转嫁了许多沉重历史包袱,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大,挤压了信用社的盈利空间,而其服务“三农”的宗旨使得社盈利水平长期处于低位。

内部治理

(1)1996年中国农村信用社从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后,农村信用社按照《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决定》要求,建立了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权分立的核心治理制度。理事会负责日常事务的决策并向信用社经营层提出经营目标和战略方针;监事会负责对经营层的监督管理。代表大会负责理事

会和监事会的选举,理事会和监事会对代表大会负责。三会之间权责分明、各司其职、相互制约。

农村信用社体系上自上而下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国家级、省级、县级、乡镇级,该体系的采用自下而上的所有权控股方式。

(2)当前问题。首先,农村信用社“三会”制度形同虚设。社员代表大会没有成为真正的最高权力机构,自身受到信用社的控制和操纵。理事会和监事会的规范制度还没有建立,理事会受到上级的控制,监事会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有效的内部监管,信用社的经营活动更多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开展。

其次,省级联社控制制度与法人产权治理机制相互矛盾。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三权分立模式,解决了农村信用社、信用社股东和政府之间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配问题。但改革中将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省级政府,造成了各省都毫无例外的建立了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这为地方政府控制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地方金融提供了机遇,制约了不同产权主体共同参与决策的权力。

最后,管理水平有限,管理效率不高。农村信用社职工的文化水平不高,在放贷时不能准确有效的向农户传达信贷信息,同时存在机构冗余、人员庞杂的现象,行政成本高而经营效率低下。

监管状况

(1)建国之初,农村信用合作社工作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供销社共同监管,监管的内容多是对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的规范。80年代后,农村信用社成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由中国农业银行负责监管,监管手段多是强制性的行政式命令。199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开始逐步脱离农业银行的附属地位。

(2)2003年6月,国务院出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确定了监管的总体原则。2004年银监会经国务院审批下发的《关于明确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权责分工的通知》经一步将监管体制中各级政府、省级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以及银监会的权责明确。

(3)当前问题。首先,没有有效的执行对省级联社的监管工作。随着国家将农村信用社的权力逐步下放给省级政府,省级联社的特殊地位就必须要有更高层的国家机构严格管理,这方面银监会监管不完善,管理基本还是流于形式。而是否应当建立专门的全国性信用社监管机构还需讨论。

其次,信用社与监管部门关系不畅,没有建立适当的沟通机制。当前信用社还处于改革发展初期,很多业务还不规范,因此对监管机构存有戒心。而监管者也没有主动建立与各级信用社的有效沟通机制。

最后,监管体系中忽略“三会”制度。“三会”中的内部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与外部的监管部门内外呼应,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信用社管理层的附属机构。3改革对策

1.明晰信用社产权关系,推进多元化产权模式。当前农村信用社的产权问题主要是法人产权的概念迷糊不清,入股农民社员享受不到自身应有的权力,甚至连基本的监督知情权都得不到满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推进多元化产权改革,分散股权,民主管理,群众监督,克服“一人说了算”的内部控制机制。具体来说,要求信用社在原有社员的基础上,更广泛的吸收当地的农民农户、个体工商业者、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资金,甚至可以吸收外地资本、外资企业的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2.增加大额贷款数量,建立区域资金流通机制,提高信用社盈利能力。解决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键是提高信用社自身的盈利能力。历史债务包袱重和小额信贷利润低是信用社提高盈利水平的两大难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当适当提高利差相对较高的大额信贷的数量,优化信用社的负债结构,降低资金过剩流动性的同时提高信用社的收入。其次是要建立区域间的资金流通机制,适当放宽信用社之间的头寸交易,进而保证资金过剩的信用社可以及时将资金流通到资金缺乏的信用社。

3.确立“三会”在内部治理的核心地位,减少政府部门对信用社的干预,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一方面必须确立社员大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的地位,同时增强农户和企业股东的参与意识,保证信用社真正反映大多数社员的利益;另一方面建立名副其实的监事会制度,保证其对理事会的监管权力。同时,政府部门要逐渐弱化自身的经营决策者地位,改变农村信用社的一元决策体制,推进多元产权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在吸纳高素质专业金融人才的同时,更要加大在职员工的培训力度,从根本上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4.建立健全信用社监管体制,逐渐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管体系。有效的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明确外部监管机构的主体地位和各自职责,包括各级政府、省级管理机构、银监会、中央银行。这其中必须强调银监会监管的核心地位,在协调好与各级政府之间关系的同时,更要监督约束政府部门对信用社经营的干预。其次,加强内部监事会的作用。完善的监事会制度一方面可以帮助社员代表大会监管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与外部监管机构进行有效沟通,建立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最后,建立信用社行业的行业自律机构,这便于各个信用社之间的信息沟通,自律自治。

5.国家配套优惠扶持政策,信用社自身建立风险控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贷领域的竞争力。当前的农村信用社历史债务还未解决,信贷资金不足、盈利水平低下、管理体制不健全,因此国家的惠农政策中应当考虑对农村信用社政策上的偏向,比如适当的扶持偿还历史债务,减免税金,制定三农信贷的专项优惠利率。同时,信用社自身也应当进一步加强风险的评估和控制意识,减少坏帐和不良贷款,这样,依靠国家政策和自身管理的提高,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贷领域就能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个农村金融系统的绩效。

6.完善农村信用社法律法规体系,保证信用社进一步改革的有法可依。对于农村信用社的法律体系,首先要明确多元产权的法律地位,这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性

问题,是改革从根本上得以推进的关键;其次,在具体业务方面制定严格的操作办法和处罚措施,并由银监会统一监管;最后,信用社、各级政府、银监会等不同部门的权责范围要在法律上得到明确表述,使得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权责分明、各司其职,防止越权管理和推卸责任的现象出现,最终保证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系统改革拥有坚实的法律基础。

4改革概况

改革并不等于说我国不需要合作制农村信用社,或国际规范的农村信用社在我国无法生存。国际经验表明,许多发达国家,合作金融仍然是各国金融业中不可或缺的生气勃勃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金融的必要性和存在生存、发展的空间就在于弱势群体可以通过团体合作、资金联合的方式,实现互助,解决单个社员不易解决的经济问题。现在,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业面临的现实是:商业银行战略转向、机构网点收缩;政策性银行无力直接伸到最基层去顾及农户的金融需要;农村信用社也面临重组、改造,甚至撤并;民间借贷、地下钱庄日渐活跃。因此,完全有必要发育一大批农民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信用合作组织。对现有农村信用社也应区别情况进行可行的合理的改造。为此,国家决心将农村信用社按照合作制进行规范,并明确提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造应当是一个在国家适度推动下的自然过程。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改革大事记(1951年5月~2004年8月)
来源:233网校 2012年12月12日 【233网校:教育考试门户网站】

农村信用社改革大事记(1951年5月~2004年8月)1951年,中共中央批转《全国信用合作会议的报告》,明确指出单独组织农村信用社,统一由银行领导,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 范围内普遍试办各种信用合作组织。195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适应人民公社化形式改进农村财政贸易管理体制 的决定》,国务院发布《关于公社信用部工作中几个问题和国营企业流通资金问题的规定》,决定将设立在人民公社的银行营业所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合并,组成公社信用部。1959年 中共中央发布 《关于加强人民公社信贷管理工作的决定》。决定把原来的信用社 从公社信用社分出,下放给行产大队,成为信用分部,由行产大队和公社信用部双重领导。196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提出信用社是农村人民的互助组织,是国家银行的助手,是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197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整顿和加强银行工作的几项规定》,提出信用社既是集体金融 组织,又是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1979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党组 《关于建议修改<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中有关信用社问题的报告》,同意将农村信用社更改为“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农 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办理农村各项金融业务,执行国家金融部门的职能任务”。1980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讨论银行工作时指出:“把信用社下放给公社办不好,搞 成'官办'的也不对,这都不是把信用社办成真正集体的金融组织。信用社应该在银行的领导 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它要办的灵活一些,不应受银行一套规定约束,要起民间借 贷的作用。如果把农村信用社搞活了,供销社搞活了,农业责任制搞活了,三者一配套,社 员的家庭副业也就搞活了,这将大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1984年 国务院批转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报告(国发〔1984〕 105号)文件指出: “要通过改革,恢复和加强信用合作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充分发 挥民间借贷作用。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这项改革的领导,注意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把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农业银行要加强对信用社的领导,不宜改变信 用

贷。可以跨地区开展存贷业务。信用社之间、信用社与各专业银行之间可以发生横向业务联系。存放利率允许参照银行所定基准利率上下浮动,有的可以接近市场利率。信用社必须遵守国家金融政策并接受农业银行领导。”

1986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中发〔1986〕1号)文件指出:“农村建设资金,除国家增加农业投资外,主要靠农村自身的积累。提倡各地合作经济组织从当年收入中适当提取公共积累,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鼓励群众投资兴建各种生产设施。人民银行、农业银行要制定不同区域和产业的信贷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技术改造。中央去年一号文件对信用社规定的各项政策和国务院有关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各项规定,应逐项落实。不得向信用社下达指令性转存款指标,保证信用社多存多贷。积极发展农村各项保险事业。”

1987年 中共中央《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中发〔1987〕5号)文件指出:“信用合作社必须改革官办的积弊。信用社在遵守国家金融法规的前提下,民主管理、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国家银行及各级政府均不得干预其资金营运的自主权。信用社交纳准备金比例降到与专业银行一致;存贷款利率可以比照国家的基准利率,按市场资金供求状况适当浮动;业务范围可以与其他基层金融组织适当交叉。县联社的体制改革,应在保证基层信用社合作性质的前提下,进行多样试点。农业银行和其他专业银行在互等互利基础上,为信用社提供服务和相互代办委托业务。”

1993年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3〕91号)文件指出:“有步骤地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根据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的基础上,有步骤地组建农村合作银行。要制定《农村合作银行条例》,并先将农村信用社联社从中国农业银行中独立出来,办成基层信用社的联合组织。农村合作银行目前只在县(含县)一下地区组建。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按《农村合作银行条例》向农村合作银行参股,但不能改变农村合作银行的集体合作金融性质。”

1996年8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6〕33号),成立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小组。确定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为由“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改革的步骤是: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对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然后按合作制原则加以规范。

1997年2月 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小组和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姜春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就农村信用社按合作制改革、人民银行加强监管、组建行业自律组织等工作进行了部署。

1997年6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意见》(国办发〔1997〕20号),要求坚定不移地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合作金融组织,按合作制原则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完善和加强县联社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督管理,在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增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专门承担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工作。

1998年11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整顿规

范管理工作意见》(国办发〔1998〕145号),要求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清产核资,按合作制进行规范改造,中国人民银行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组建农村信用社县以上行业自律组织,行使对农村信用社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功能。

1999年4月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全国农村信用社工作会议。会议提出,根据需要,逐步组建地(市)联社,承担行业管理和服务职能;在全国各省建立信用合作协会,主要职能是对信用社提供联络、指导、协调、咨询、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2000年7月 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同意,人民银行和江苏省政府在江苏全省进行了信用社改革试点。在明晰产权、完善经营机制的基础上,全省信用社实行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在常熟、江阴、张家港三个县级市组建了农村商业银行;在县(市)联社入股基础上,组建了江苏省联社。

第四篇:要警惕暑假中孩子们的非正常死亡

要警惕暑假中孩子们的非正常死亡

暑假将至,酷暑难当,在消暑纳凉的同时,希望家长朋友们在使用空调、冰箱、电风扇的同时一定要安全使用导线及电器,切勿超载使用导线,接线头一定要做好安全处理,千万不能裸露,不能给孩子们留下安全隐患!

农村的家长朋友们,更要注意教育孩子们远离池塘、河汊、坑洼等地方,一旦发生危险,一定要及时报警,切勿擅自施救,造成二次危险!

旅游出行一定要注意遵守交通安全,且无违章行驶、随便穿越马路!

第五篇:警惕公务用车改革中的变相福利转移

警惕公务用车改革中的变相福利转移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条例》提出,改革公务用车制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许多单位因此将现有的公务车辆公开拍卖。不过,这可能形成了另一种福利分配,这些高档车大多都被消息灵通内部人员或是原单位领导买走。据《工人日报》等媒体报导,浙江温州市车改过程中,其公务车拍卖后,车补每人每月最高可达3100元,最低也有300元,这还不包括远程租车费用。以温州发改委为例,车改前,公务车耗费133万元;车改后,发放车贴总额为162万元,车改后将比车改前每年多支出近30万元。一位基层干部表示:“车改补贴涉及一些干部的既得利益,有的干部还嫌少,而群众认为补多了。”公务车拍卖也是个问题,江苏镇江市12月6日拍卖出169辆公务车,平均车价是7万,但最后绝大部分的车都被原使用领导买走。这也引起了国内多家媒体的质疑,这种公务用车改革方式是否衍生出了另一种弊端?这是不是变相的福利转移?

下载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要警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要警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要警惕情绪化言行

    教师要警惕情绪化言行 家长会开始了,孩子们在教室外写着作业,班主任在讲台上与家长说什么有关学习的事儿,可能是妻子安排得当,与其他班孩子相比,没有一个孩子在嬉戏玩闹。夕阳下,......

    浅谈农村信用社改革(精选5篇)

    浅谈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伴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家机融机构纷纷介入,使农村金融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就需要农村信用社更加......

    浅析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方向

    浅析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方向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走合作化、政府化还是商业化、市场化,不仅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争论的核心,也是不同改革理念的一个......

    农村信用社金融改革

    简述农村信用社金融改革 纵观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史过程,道路可谓是艰难曲折、几经变迁。从创办之初定位为由社员入股的农村合作金融,继而转交给农业银行管理,实际成为农业银行......

    浅议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

    浅议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摘 要】 农村信用社改革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改革的历程中,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各地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特点,使得农信......

    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当前对农村信用社的几种创新模式及其存在的缺陷以及通过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的阐述,提出了几点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三农产权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和......

    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推荐)

    农村信用社改革事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今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就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

    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当前对农村信用社的几种创新模式及其存在的缺陷以及通过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的阐述,提出了几点意见和看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