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管理创新为基础,提高企业经营效1
以管理创新为基础,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方家平2002-11-18 11:22:32
投稿
企业管理创新的定义
管理创新就是在建立和完善扎实的管理基础工作、加强实物资源和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不断采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以人为本,重点加强知识资产管理、机遇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有效运用企业资源,把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企业管理创新包括思想与理念创新、经营战略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与模式的创新、运作流程创新、技术与方式方法创新、市场与产品创新等内容。管理创新是决策层创新、执行层创新和操作层创新的全方位有机结合。
面向知识经济的管理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不再过分依赖于经济资源,而更加取决于知识资源。知识资源具有复制性、反复消费性及在使用中不会引起边际报酬递减等特征,这些特征以及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所起的巨大作用将对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当今最重要的资源,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获得利润的主要手段,企业处在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面对急剧增长的知识和信息,将面临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更高形态的竞争,企业的兴衰成败、实力强弱已不再取决于它拥有物质、资本,而首先在于知识的拥有和创新能力,取决于是否善于进行知识管理和积极推进管理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征导致了企业管理领域的全面创新,带来经营管理的相应变革。这种变革意味着对企业、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带来新机遇和新课题,提出新挑战。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外在生存环境逐渐发生变化,相互之间的竞争方式和手段也会与以往有所不同,采取的竞争策略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企业管理观念必须创新。竞争企业之间关系的复合化、多样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以合作竞争的方式寻找提高竞争优势的战略已成为趋势,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市场推广体系应该达到完美的结合,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并重。
管理创新的种类
方式创新——积极求变创新。
处在知识经济的变革时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必须从常规阶段进入创新阶段。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机遇存在变革之中,其核心在于创新。要主动地去推进变革,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注重主动与创业精神、远见与价值控制,依靠信息共享、虚拟整合、企业间相互依存,从而不断创造优势,为赢得未来市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观念创新——战略创新意识。
企业领导是创新的决策者和组织者,成功的企业领导要有高度的洞察力和创新意识,先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积极有效地组织企业的创新活动,并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要从战略
上、全局上,即从企业乃至国家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出发,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决策和规划。确立“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创新为龙头,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发展战略。
组织创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在管理者及劳动者之间共享,企业组织等级结构已不再受到管理幅度的限制,造就了一种崭新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中等级型组织和机动的计划小组并存,具有不同知识的人分散在结构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中,是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人员的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体组织。它具有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的优点,加速知识的全方位运转,以提高组织的绩效。不但降低了企业管理的协调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
战略创新——全球化的经营战略。
全球化的战略,是面向全球开发与配置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资源。建立一套基于国际分工协作的高效生产体制,根据不同地区技术发展水平、优势、金融风险和企业需要来组织技术开发、配置资本和利用人力资源,建立各种形式的海外生产基地。通过启用当地营销人才或加强培训等方式,大力培养不仅懂营销、懂外语,而且熟悉当地文化特点和消费习惯的营销人才,建立面向全球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迅速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
制度创新——学习型的企业组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人类知识日益膨胀。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是具备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学习型组织的出现,是企业制度的一次创新。真正出色的企业,都是那些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没入,并能不断学习的组织。未来理想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组织是超越自我,不断学习,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客观地观察事物。建立共同愿望,把领导者个人的愿望转化为能够鼓舞组织的愿望。组织团队学习,运用深度交谈和讨论,建立真正有创造性的“群体智力”。
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
管理理念的创新在整个创新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其中心始终是围绕着人来展开的。
服务型管理观念。知识经济对管理者在组织结构中的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管理者的职责在于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同时能够不断地给组织和员工提供完成工作所需的资源,而不是给能够完全独立工作的员工施加太多的控制。管理层对员工所提供的资源支持包含了多个方面,从最基本的对员工之间工作的配合协调,到更好地设计和定位员工在公司内部的发展前程等,使得员工更乐于且有能力承担多方面的责任。
学习型管理观念。知识经济要求企业更加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通过学习型的管理,构建学习是工作、工作是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将企业培育成学习型组织。系统地从过去和当前的研究项目和产品开发中学习,客户作为企业中共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成为获取信息的外源。同时组织内部成员间加强联系,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培训不再是一次性,而是持续不断的活动。
团队型管理观念。有效的团队是组织结构的最大精简,在一些集团组织中,各成员公司与集团中心之间相互依存,其整个组织结构更具弹性,并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市场保持持续的平衡进程。团队成员各有各的基本位置,但并非固定不变,各种功能角色之间不但有很多协同工作的机会,而且相互间可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灵活的配合。某种形式的团队能够做什么,以及如何加以利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现状
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创新主体错位,造成创新动力不足和创新能力较弱;创新客体不明,缺乏有目的和针对性强的合理设计,或找不到创新的具体对象,设定不了创新的准确目标;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的配套性不强,政府干预过多,创新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等。
实现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目标的途径在于大力倡导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的研究,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市场经济头脑、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加强企业知识和企业管理创新知识的管理;加强科学管理,企业管理的重心应从实物型管理转向价值型、知识型管理;切实转变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建立和完善适于企业管理创新的良好环境;强化企业管理创新的激励和制约机制,特别是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网络,发展专业管理咨询服务机构等。
加强制度创新与规范化管理
国家经贸委提出,今后一段时间,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大力推进规范的股份制改革,把国企改革继续引向深入。重点是规范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国企改革将以建立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逐步引入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设立为董事会履行职责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决策咨询、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逐步建立董事会选聘、市场化配置经理人员的机制。
继续做好债转股企业的转机建制工作。对已经注册成立的新公司要帮助它们做好分离办社会职能和分流富余人员的工作,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对尚未注册成立的,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新公司。
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坚持不懈地推进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促使企业尽快建立起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职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有效激励“三个机制”。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以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为重点,鼓励采用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先进信息化管理技术,努力实现企业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优化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管理跨上一个新台阶。
企业加强管理的关键在于创新。管理是动态的和发展的,要使管理发挥其积极作用,就需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生产经营等经济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创新。只有把管理和创新紧密相结合,管理才能显示其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在管理理念创新上,要建立知识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的基本理念,企业管理者应该十分关注无形资产的投入;在管理模式创新上,应该将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工作流为关注核心的管理转到建设一个有能力支持沟通、建立人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内容的系统上来;在管理组织创新上,要实现从金字塔型等级化的垂直管理向网络型扁平化的水平管理的转变;在管理方式的创新上,应从消极地适应市场转向积极求变、创新,将企业管理从科学管理推进到科学加艺术的管理的新境界。
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独创,不同的企业有各自不同的内容,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内容。时时保持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快,技术更新迅速的形势,才能由小做大,拥有自己的市场份额。
第二篇:以管理创新为动力
(一)以管理创新为动力,着力激发发展活力 一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办法在实施过程中有问题的,要及时修订、未完善的要及时完善。靠制度强化对人、财、物的管理。二要加强财务资金管理。继续完善财务规章制度,要结合实际继续压缩管理费用和“三公”经费,严格控制各项支出。三要加强成本费用管理。要科学制定各单位、各部门成本费用,压紧打足、精打细算,严格审批程序和费用支出。四要节能减排、降本增效。严格控制公务接待和公车使用,严格执行大宗物资统一采购规定,提高企业资产的综合经济效益。五要继续实施目标管理考核工作。针对前期考核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修订完善《阿坝州松潘林业局工作目标管理与考核办法》,根据各单位实际,科学分解考核指标,突出功能性指标考核,让目标管理确实发挥作用。六是在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进行工资调整。由于我局工资结构复杂,项目多,已不适应当前形势,为使工资结构合理化、简单化、明了化,今年将结合企业实际,本作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工资调整,理顺工资结构,适当增加职工收入。同时,将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由6%调资12%。七要加大政策争取力度。把争政策、跑项目、要资金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要借州委州政府当前对林业企业关注的有利契机,加大政策资金争取力度,用足用活政策。八要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要深入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加大在森林抚育、车辆驾驶、公共场所消防、工程项目等领域的安全培训和监督检查力度,排查重点单位和隐患,确保企业、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以党群建设为保障,着力创建和谐稳定
以增强党性、严明纪律,提高素质、改进作风,激发活力、创建和谐稳定为目标,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进一步促进企业风清气正,干部勇于担当责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企业发展的组织基础。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保持企业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维护企业和谐稳定,实现安全发展。一是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作用,凝人心、聚合力、促和谐。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创新提高理论学习实效,加强形势任务宣传教育,做实做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以“讲形势、讲局情、讲责任、讲同心”“四讲”为主题内容的局情教育活动,加强对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的正面解读,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努力形成共谋发展、共促和谐的强大合力。二是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各级班子成员、党员干部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做到党风廉政建设和业务工作两副担子一起挑,始终把责任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纪检监察要切实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人和事要早打“预防针”,常敲“警示钟”,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不断让党员干部、管理人员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三是大力倡导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党员干部、管理人员要带头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聚焦反“四风”、持续改作风,时时保持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做到在岗在位在状态、尽心尽责尽全力、求实务实抓落实。四是继续大力支持工会工作,切实抓好民主管理、帮扶帮困、劳动竞赛、职工之家建设等工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要注重企业文化氛围营造、文化阵地建设,把企业文化理念融入生产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文化引领职工、服务企业、推动发展作用。继续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工作,全面提升企业社会形象,为企业和谐发展鼓劲。五是继续抓好信访维稳工作。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树立底线意识,落实层级责任,细化工作举措,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畅通信访渠道,改进群众工作,全方位抓好重点单位、重点人员集访稳控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策、化解有效,努力维护企业职工队伍稳定。
三、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带头引领作用
党员干部队伍在企业以及管理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
推进天保工程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干部、人才管理制度,加大干部培养、管理、考核、监督力度,坚持开展中层干部和林场管理人员评议与考核工作,增强其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坚持把“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公道正派、品行端正的人员用到重要岗位和最需要的地方。
四、加强队伍思想建设,为推进天保工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本次职代会精神,实现全局新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推进企业各项工作,思想是先导,基层是基础。全局各级党、政、工、团组织要紧密联系实际,突出工作重点,落实有效措施,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力推进队伍思想建设、基层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第一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增强队伍凝聚力。各单位要紧紧围绕《行政工作报告》和《工会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任务,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将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力,凝聚到企业各项工作中来。针对职工思想反映出的问题,今年要重点开展好“三项教育”。一是开展形势与任务教育。围绕贯彻落实林业工作会精神开展教育,使广大职工进一步明确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引导广大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工作热情。围绕企业工作大局,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取得新的工作实绩。二是开展目标责任教育。这次工职代会明确了工作目标,把这次会议精神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广大干部职工要围绕目标,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开展目标责任教育,就是要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工作中勇于负责、乐于负责、勤于负责,这种精神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中,就是要不畏困难、不怕得罪人、敢于管理,在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推诿、不扯皮、勇于担事。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使各级干部以积极的态度承担起本单位、本部门的领导和管理责任,广大职工自觉地承担起岗位工作责任,在全局形成层层负责,人人管理的良好氛围。三要开展先进典型教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要立足基层、上下结合,选树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立得住,能够代表新时期务林人精神风貌的先进典型。通过强化宣传,引导职工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形成人心思干、人心思上、人心思进的良好局面。第二加强基层建设,固本强基,促进稳定。基层是企业全部工作的基础。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最终要靠基层来落实。一要突出党支部建设这一核心。首要的是建设好支部班子,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强战斗堡垒作用;二要突出提升队伍素质这一根本。坚持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加强队伍建设,着力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够熟悉掌握相关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职工队伍;三要突出促进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这一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协调运行、实现人企共赢,和谐发展。
第三篇: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以武汉市江汉区为例
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这对我国社会管理构成巨大挑战。只有坚定不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才能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然而,在各地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有弱化社区在社会管理中基础地位的倾向,这可能导致社会管理创新实践走向误区。社区是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的载体,也是政府与居民直接互动的平台,其基础地位不但不应弱化反而更应加强。本研究以武汉市江汉区为分析对象,从江汉区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管理的实践、问题以及对策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江汉区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一)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方面的创新实践 1.培育了志愿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
2008年,江汉区民政局指导成立江汉区社区志愿者协会,并发展至各个街道各个社区。除了全区层面的志愿服务组织之外,各个社区根据自身实际,也引导组织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组织。例如,在社区层面的社区居委会负责人通过走访观察,发现社区里的能工巧匠,将动员他们带领其他一些热心居民组织成一个家政志愿服务队,为居民免费提供一些家用电器修理、水暖照明设备维修服务,或者收取少量成本费。一些社区将家政服务的范围拓展到提供快餐、接送孩子上学等等服务项目。
2.发展了文体娱乐类社区社会组织
文体娱乐类社区社会组织一部分是居委会发现人才并引导扶持成立,另一部分是有文体特长的专业人士自发成立的,在满足自身兴趣爱好需要的同时也带动居民共同参与,还可以为社区甚或街道举办群众性文体活动带来方便。文体娱乐类社区社会组织在各个社区都有,比如京剧团、书画班、舞蹈队、太极扇队、合唱团等等。
3.成立了非营利性物业服务组织
江汉区辖区以老城区为主,而老城区的物业管理一直是个老大难。由于空间上相对开放、居住相对分散、居民经济承受能力弱,所以不可能完全实行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在实践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满春街小夹社区率先实行门栋自治,肖家社区实行了院落自治。唐家墩街西桥社区创造性地成立自助物业服务站。
4.创建了综合型社区社会组织
满春街“都市田园”协会从最初的兴趣爱好到街道环境绿化再到志愿服务,成为一个综合性社区社会组织。
5.成立了维权类社区社会组织
江汉区万松街武展社区“打工妹之家”就属于扶助弱势群体这一类。还有一些社区成立“新居民之家”等等,为外来务工人员维护合法权益、享受正常福利、进行利益表达、参与社区服务提供了一个平台。6.创新了业委会筹备模式
针对居民小区物业收费乱、业委会“成立难、换届难”问题,结合2011年1月1日新版《武汉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江汉区汉兴街办事处牵头,在辖区内探索并推广“业委会筹备模式”,试图打破业委会“两难”僵局。7.划拨了专项社区民间组织孵化基金
自2011年开始,江汉区政府每年投入200万民间组织孵化基金,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也激励社区居委会积极培育社会组织。
(二)社区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创新实践
第一轮社区体制改革也即中国社区建设的“江汉模式”。1.政府职能社区化。“五个到社区”:工作人员配置到社区、工作任务落实到社区、服务承诺到社区、考评监督到社区、工作经费划拨到社区,实现政府职能部门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区,强化区政府职能部门功能。
2.社区监督考评街道和区职能部门。政府职能部门普遍在社区建立了公示制、承诺制,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
3.理顺关系、明晰权责。在街道与社区关系中,由过去的“领导与被领导”转变为“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
4.确立“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权责关系原则。赋予社区居委会协助政府履行社会职能的权力,落实社区居委会协助政府履行社会职能的经费。
第二轮社区体制改革也被称为“八大员”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机构重组、人员整合、职能剥离、权责对等、综合执法等。1.机构重组
根据“八大员”工作要求和服务功能的分类,在街社区服务中心下,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在每个社区设立一个社区公共服务站,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和社区日常治安秩序和环境的管控。同时,在街社区服务中心下成立街道机动巡逻队,负责街辖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的治安、环境秩序的巡逻工作。每个社区公共服务站设站长1名,副站长1名,日常工作由站长负责安排,副站长协助工作(主要负责社区治安和环境管控),站长、副站长在各站工作人员内产生。2.人员整合
街道办事处现有职能科室和人员编制作重新调整,分别整合进街道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办公室、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街道经济服务中心。
“八大员”分别整合进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街道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办公室。一是将分散在各个社区的低保专干、计生专干、劳动和社会保障专干整合进社区服务中心,由社区服务中心统一调配;二是将分散在各个社区和各条条上面的“门前三包”员、网格化监督员、城管协管员、外来人口协管员、安保队员整合进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办公室,由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办公室统一调配;三是将“八大员”中素质能力低、服务意识差的人员解聘,面向社会重新招聘,以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效率。3.职能剥离
将居委会身上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城市管理职能分别剥离给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街道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办公室,使居委会集中精力从事社区自治。通过职能剥离,实现政府公共管理、政府公共服务、社区自治三重职能的分离。4.权责对等
严格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理顺区政府职能部门与街道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办公室、社区服务中心的权责关系。5.综合执法
街道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办公室的协管员承担三项职能:(1)提供线索信息,特别是违规行为;(2)对违规行为进行宣传、教育和规劝;(3)对违规行为行使有限的执法权。
二、江汉区以社区为基础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尚存问题
1.社区社会组织类型单一,成员组成以边缘群体为主
据调查发现,社区社会组织大多数是志愿服务类和文化娱乐类。而志愿服务类组织的主体成员则是社区低保户、离退休党员和社区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主要以“老、少、弱”三类人群为主,老年人为丰富晚年生活多参加文化娱乐类社会组织,青少年多参加各类兴趣班的学习及一些文体活动或志愿服务,而低保户为了领取低保金必须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劳动。中青年群体并不是没有社区参与的需求,主要是社区没有成立针对他们需求的相应社会组织。
2.社区社会组织被组织多、自组织少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社区社会组织大多数都是在社区居委会的引导、组织、扶持下成立的。自发成立的社团组织主要是健身娱乐的舞蹈队、太极拳队、合唱团、京剧团等等。被组织的社会组织比自组织的社会组织在自主性方面缺少很多,因为被组织更多是要考虑组织方的意愿而较少考虑组织成员的需求。
3.社区社会组织活动经费困难、场地紧张
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活动,普遍缺乏活动经费,既没有政府的专项资助也没有社会的定期捐助,只有社区居委会的临时救济,这是影响社区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瓶颈。一些居民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但是苦于经费问题,没有办法开展工作。还有的业主委员会工作经费来自物业公司,但是这样就受制于物业公司,很难保证自身的独立性,也就很难起到监督物业公司的作用。现在,很多业主委员会面临成立难和换届难的事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费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反倒是自发成立的健身舞队的活动经费有保障,因为它依靠队员自觉自愿交纳的会费维持运转。
4.社区社会组织功能单
一、以自我需求满足为主,公共需求为辅
社区社会组织以志愿服务和文体娱乐为主,而例如公益慈善类和社区维权类社会组织相对较少。虽然志愿服务类也是关注公共利益,但是由于社区志愿服务类社会组织多数是在社区居委会组织下开展活动,虽然从事的是社区公共服务,但行为较为被动甚至有一定的强制性,所以很难真正培育出志愿精神。而那些自娱自乐的兴趣类团体,也主要是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娱乐,很少关心社区公共事务,缺乏公共性。那些应该为居民公共利益服务的业主委员会,也有一部分是在房地产开发商和物业公司操控下,不能真正代表业主。另外,一些业主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反倒会通过牺牲公共利益来满足私利。总之,维权类的社会组织因运行不规范也存在公共性不足的问题。
5.社区社会组织成长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缺乏
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成长发育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家层面,一直到2010年中办发〔2010〕27号文件的出台,国家才正式通过政策文件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出要求。地方层面,江汉区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鼓励支持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另外,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一些公益性捐赠活动具有短期性、临时性、随意性,所得的社会捐赠也大多是现款现用,不利于公益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6.基层政府及社区居委会对社区社会组织认识不足
政府部分领导、部门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与必要性认识还不够,认识上的不足或误区带来了工作指导力度上的不足。一些社区居民对民间组织的认识比较淡薄,公益意识较弱,参加其举办的活动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无组织性,制约了社区民间组织规范、健康有序地发展。
7.社区社会组织自身凝聚力和规范性不够
一般社区民间组织无科层化体制设置,没有沿用部门齐备,职能分工明确的“单位”管理模式。内部管理上很大程度取决于精英人物或核心骨干人员的个人素质与运控能力。组织的约束性也不强,从而造成良莠不齐的状况,缺乏自觉服从社会规范即社团自律的总体性保障。
8.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与公民需求匹配度不高
社区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其基础是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提供服务,而在实际运作中,由于种种原因,社区社会组织还不能在提供的公共服务上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不能反映社会成员的真正需要。
三、如何以社区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
1.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政府要主动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社区社会组织的防范心理和严格控制的做法,从建设新型社区、构筑新型社区治理模式的高度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同时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协调、指导和监督,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实现与社区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不能因此就以政府的价值取向来裁定哪些社区社会组织应该发展、哪些不应该发展,而要以社会居民的需要为基准。
在税收政策上,对于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事社区服务活动在区别认定后给以免税、减税等优惠政策,以鼓励它们投身于社区公益性、低偿性服务。将社区社会组织纳入政府采购范畴,保障社区民间非营利机构获得政府资金支持。政府还要及早出台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员工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并与社会整体的人事、福利、社会保障体制接轨,以增强社区民间服务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力。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社区发展社会企业。
2.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
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可通过专款专用的形式下拨给社区,由社区居委会或下设的专门委员会管理,用于资助这类社团开展活动,并对一些成绩突出的社区社会组织进行表彰。政府划拨专项经费孵化社区社会组织。
3.支持专业社工培训及引进
为适应社区建设的需求,需要逐步有计划地开展社区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同时,积极进行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吸引和录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社区服务机构就业。
4.给予社区社会组织合适的发展空间实现社区自治
从中国目前的现状看,社区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在于政府让渡空间的多少,也就是政府在社会管理上的角色和功能需要重新定位。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政府的绝对退出,退出不等于不管,而是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5.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1)树立整体政府理念。整体政府理念是在反思和扬弃碎片化的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整体政府”的理念,力图破解新公共管理困局。所谓整体政府,就是“公共服务机构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实行的跨部门协作,以及为了解决某些特殊问题组成的联合机构。
(2)重塑公共行政理念。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最大的风险在于特殊利益独大,公共行政变成自我利益追逐的领域。政府部门主义和部门行政就是这种风险的典型代表。公共行政是现代市场经济下满足公共需要的行政管理模式,它代表的是公共利益,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树立公共利益至上价值理念。定位服务角色社会管理为了满足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需求的社会治理模式,以实现公共利益和促进公平正义为目标,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要任务。
6.优化政府职能结构
其一,在政府职能的价值导向上,公共服务要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以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的解决为聚焦点,反对部门主义。其二,在政府职能的权力关系上,公共服务既要尊重各个主体公共服务治理中地位的平等与自主,又要注重公共治理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交叠嵌套的政府职能主要是“通过合作、协调、谈判、伙伴关系、确立集体行动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区域公共事务的联合治理。这种联合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相互合作。”其三,在政府职能的功能界定上,公共服务要通过各级政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之间的角色界定,发挥各个治理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形成自主治理网络,集中全社会的智慧与资源共同解决各类区域公共服务问题。同时,通过彰显公民权、民主和公共利益,超越对个体利益的单纯追求,实现各个个体利益之间、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和谐。其四,在政府职能的绩效评价上,公共服务要求废除单纯以GDP为取向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取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7.创新公共服务机制
公共服务是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组成的复杂治理系统,主体的多元化就必然出现各个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激励与约束问题。竞争和合作既不是自发市场经济下竞争过度而合作不足的状态,也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无偿合作而竞争不足的状态,而是一种基于法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合作关系,竞争是手段,合作才是目的。
激励和约束则包括:其一,改革传统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法律、风险和组织约束,诱导政府职能部门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注重追求区域公共利益,实现公私利益的统一。其二,健全以政府财政为主体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政府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与支持力度。其三,加快建设公民社会,真正赋予公民在公共服务治理中的权利与责任。要超越新公共管理在公共服务问题上的顾客主义取向和做法,与顾客不同,公民是更大治理环境中权利的享有者和责任承担者。公民积极参与公共服务治理会激励他更加关注邻里和社区的持续发展,约束并超越其短期利益,为邻里和社区发生的事情承担公民责任。
传统的社会管理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忽略了社会的重要作用。因此,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以社区为基础。社会管理不仅是政府管理社会,更重要的是社会管理社会,只有培育社会、发展社会,才能创建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
第四篇: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九江学院 罗穆番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新时期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人经过了两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了一些想法,可能不太成熟之处,但是希望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认为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可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及服务社会,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高等院校日益重视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开展,通过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和力量,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以及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
(一)假期实践。假期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丰富多彩的假期实践,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课外学术创新实践。课外学术创新实践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术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主要有学术竞赛、创新立项、实验制作等形式。学术竞赛由国家、省市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主办,得到各高校的高度认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竞赛在广大高校深入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创业实践。创业实践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把创意与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相结合,通过自主创业来磨练自我、实现人生理想,培育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创业项目。
社会实践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并富有体验感和实践性,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与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模式相比较,社会实践不是单一的说教,而是把知识运用和素质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实践以各种实践活动为平台,强调在实践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启发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社会实践以社会作为大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及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有利于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社会心声,宣传公益活动、参与志愿服务,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并在奉献当中体验助人为乐的愉悦,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结语:社会实践的特色和亮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报名参与。我们高校的教师及教辅人员,只有努力增加实践的平台和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才能满足广大青年学子的需求,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当代大学生人才。
第五篇:以结果为导向 强化执行力 提升管理效度
就职业学校的管理工作来说,除了做好内部校务常规管理之外,还需要做好学校与家长、企业、社区等外部各界的公关常规管理。面对多级、多层的各类复杂事务,学校要保证正常的运行,并取得各方面工作的效益最大化,关键就在于提升管理效度。
学校必须逐步明确提升管理效度的要素不仅是“人”和“制度”,关键是要提升以结果为导向的执行力。只有在确立结果导向的基础上,强化执行力,我们的管理才能趋向科学、高效并且“轻松”。
要树立“结果”意识
何谓结果,就是单位或个人对自己肩负的职责与任务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起到实质性的效果。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单位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从两者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学校执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永远都要锁定“结果”这个目标,而不是完成“任务”这个程序,完成任务并不代表完全达到结果的要求。
在具体管理实践中,学校大力倡导“结果指导过程”管理理念,积极营造“对结果负责”、“结果高于一切”的管理氛围,并让全体教职工知晓“强大的执行力是最好结果的核心”。例如在学校师资培养方面,为保证学校师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打造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高水平的学习、研究型教师队伍,我们明白光靠理论上的说教和引导,很难达成目标,必须要在制度层面加以引导和规范。为此,我们将结果前置,研究出台了《关于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职教论坛及优质课竞赛、“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结果使用规定》。此《规定》一经出台,就在学校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得反响,每位教师都在此《规定》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努力的方向,有力调动了全体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了结果导向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执行力。
执行前结果定义要清晰
管理者,如果不进行深入调查,不认真学习,不进行周密思考,光凭一时心血来潮,头脑一发热,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只能是瞎指挥了。决策要的是科学性与正确性;要的是将社会各界对学校的目标、要求和本校办学方向、特色有机兼容;要的是将系统谋划和分步实施紧密结合;要的是周到、严密、细致。作为管理者要经常思考:事情可不可以做,怎么做,谁来做,做了以后应该怎么样?作为管理者不能高高在上,把自己孤立在“管理者”的小圈子,要深入群众,发扬民主,广泛调研形成科学的决策。通过学习和调研,还要制定清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进度计划表。要把各项任务按轻、重、缓、急,列出进度计划表,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在具体部署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例如,在培养目标制定的上,学校就进行了认真的调研与设计。近年来,我国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对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不同的说法,有“高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说法。2011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更是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在多年的就业推荐安置实践中,我们发现企业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最为关注的是职业态度与素养、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因此,我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一线的“一般技能型人才”,且这种技能型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不应仅仅受“需求驱动”,也应由“发展需要”驱动,不应仅仅强调其技能性,也应注重其综合素养。为此,又根据学校办学以工科类为主的校情和本县“一主两特一新”(一主:输变电产业;两特:泵阀管件和压力容器、有机食品制造;一新: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学校确立了“培育具有创造才能、创业本领和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确立这样的目标,我们认为首要的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人”,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充满自信、身心两健、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和谐之“人”。其次要把学生培养成“人才”,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一定才能的人,这个才能主要是指技术或技能。再次这种技能型人才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发展层次:一是创造才能,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体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应该学会创造,获取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二是创业本领,随着技术、经验、资金的积累,学生不仅能稳定就业,而且能创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自身发展的机会;三是创新,就是培养学生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具备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从而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执行中监督检查要到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制度建设。学校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认真制定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将惩戒机制细化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大家干有劲头、懒有惩罚,体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与干差不一样”,真正保证“有作为就有地位”。有了这样的机制保障,提升学校管理的执行力也就有了基本依托。
在具体的管理执行过程中,学校启动了“日查、周评、月考核、学期总结”的管理机制。一是实施双值导、周点评制度。二是实施常态督导机制。学校研究出台了《宝应中等专业学校常规管理督查工作方案》。各部门根据工作方案、依据各自工作职能,遵循检查→公布→整改→跟踪→反馈的程序,对常规管理工作进行督查,并在学校“内网”这一平台适时予以通报,其内容涵盖考勤、卫生、实训、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各类创建等各个方面,尤其可喜的是无论是各项工作内容安排,还是各类通报都能够实事求是,具体实在,不搞形式主义,且能有所动真碰硬,该批评、该通报的能够具体到人头,这在督查力度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此外,执行后奖惩措施要及时,要建立一套公正、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和奖罚体系。在及时到位方面,无特殊情况,务必坚决按时按量履行。为此,学校严格实行月度考核。学校每月对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职能处室的每一个岗位都根据考核办法量化打分、刚性考核、分出等级,并将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
要构建执行力文化
我们认为,最终要形成构建执行力文化。执行力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学校各类人员都能彼此信任,平等、开放地沟通;其次要建立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愿景,让每个人都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第三要构建执行力组织,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执行不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更多时候需要一定的组织协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第四要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把工作绩效与奖惩相结合,从而激励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总之,执行力作为学校管理文化的新视角,提升学校管理的执行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是主动适应形势要求、提高管理效益的重要环节,只有提升了整体执行力,学校管理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