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双层经营体系 创新县域业务管理机制

时间:2019-05-12 03:0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7双层经营体系 创新县域业务管理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7双层经营体系 创新县域业务管理机制》。

第一篇:07双层经营体系 创新县域业务管理机制

服务城乡经济特色化经营差异化竞争

——论“构建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县域业务发展

[摘要]本文围绕农行面向“三农”,服务县域经济及丰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讨论分析了农行构建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县域业务发展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

根据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特点,建立因地制宜、灵活高效、有机衔接的城乡双层经营体系,是农行在在建设股份制商业银行新时期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以丰城支行为例,丰城支行2006年涉农贷款为3.11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5.62%,支行75%的网点、52.87%的员工和64.04%的存款也都分布在乡镇。丰城支行这些年经营的实际情况说明,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创新县域业务管理机制,关键是要紧紧抓住城乡一体化联动的大链条,在推动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拓宽利润增长的新空间。

服务城乡经济: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的发展支点

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农行在服务“三农”过程中的有效竞争力。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犹如农行应对市场竞争的两翼,既要保持城市业务的可靠增长,也要占领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广阔金融市场。从丰城支行业务增长的趋势看,县域商业金融具有很大的潜力,农业银行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第一,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城市业务是主干。城乡联动、双层经营是农行的最大优势,面向“三农”、服务县域与加快发展城市业务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城市市场和大客户是农行重要的盈利支柱,并通过价值链延长对县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龙头和带动作用。把城市业务做好了,农行在县域的骨干支柱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充分;只有城乡业务都活跃起来,农行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提升。这些年,丰城支行紧紧抓住丰城以能源强市、以能源兴产业、不断地攀升新的平台的战略机遇,把城镇区作为营销主战场,深化扁平化改革,全面提高直销能力,按照批零兼顾、择优进入的原则,集约经营区域内优质法人客户业务和高端个人客户业务。通过扩大直接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服务质量等多手段,积极开发、推广新型金融产品,创新理财和避险产品,立足区域经济金融资源优势和网点网络优势,做好上游系统性、集团性客户营销链接工作,把握地方经济工业化和城镇化机遇,积极拓展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和特色业务,不断增强了城市业务经营活力,确保城市主体业务增量市场份额位居前矛。截至2007年7月31日,丰城支行存款增量四行占比为82.87%,比第二位工行高出66.07个百分点,实现贷款净投放近7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主要是丰城电厂、华伍、金马房地产、人民医院等优质客户,城市业务对利润增长的贡献度保持81.72%,这为支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创造了条件。

第二,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涉农业务重在培育新的增长点。目前农行发展的利润增长的主体在城市,但作为惟一一家在全国所有县域都有分支机构的银行,农行的优势在于拥有全国最多的营业网点、最大的从业人员队伍,在服务县域经济方面具有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这是农行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有利条件。而要变有利条件为现实利润的增长点,关键在于要着眼于现代农业主要特征是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趋势,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积极介入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领域,加大对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信贷投入。近年来,丰城市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涌现出许多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高的乡镇。包括梅林镇的药湖水面开发、段潭乡的“三水”产业立体开发,已享有“中国豇豆第一镇”的袁渡镇以豇豆生产为主导产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建立蔬菜生产基地,筱塘乡主要生产“元和”皮蛋,杜市镇主要生产“子龙”冻米糖,拖船镇主要生产“三星”田螺酱,小港镇主要生产“一品斋”酱菜等,这些生产各种名优特稀农产品的乡镇已占到全市乡镇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些乡镇所生产的各种特色农产品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这些农业优势产业在集群化发展过程中,金融需求是十分旺盛的,要通过积极探索有别于城市业务和传统思维的管理、授信、考核和风险控制机制,全面推行小企业信贷管理体制,简化业务流程,提高操作效率,大力扶持县域中小企业和小企业集群发展,从而不断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三,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重点在于立足全面营销,通过城乡一体化联动,辐射和带动系统业务的发展。作为商业银行,增加盈利和提高经营效益是商

业银行的本质属性。目前,农村金融需求正呈现综合化、多样性的特征,客户价值链不断延长,在这种情况下,农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立足于全面营销、重点突破,加强与重点产业和市场对接,大中小并举,加大市场拓展力度,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和系统业务发展。在这个方面,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实质上是一种城乡一体联动的体系,要充分利用城市营销的有益经验和开发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大营销力度,坚持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一体化经营,特别是要加大资产业务营销力度,抓好小企业业务经营机制创新试点工作,继续实行“目录管理+特别授权”运作方式,稳步推广“成长通”小企业可循环贷款,积极营销短期信贷产品,培育壮大小企业优良客户群。同时,有选择地支持有市场带动作用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骨干城镇重点基础建设项目和农民自建房工程,逐步实现集约化和适度规模化经营,在服务“三农”中实现市场价值最优化目标。

特色化经营: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的根本出路

当前农村金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几家大银行逐步退出相当部分县域市场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贷款难问题突出,“三农”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亟待解决。而要突破这一瓶颈,根本的出路在于走特色化经营的路子,为广大县域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成为县域先进金融产品的推广者和农村金融层次提升的引导者,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第一,瞄准特色产业。近年来,丰城针对丰电、丰矿、兰丰水泥、兰丰塑业、港源硅业、同济丰宇、三维化纤等企业在供应、生产链条上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特点,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综合利用废弃物,开发中下游产品,大力发展煤炭化工产品深加工等各种相关产业,培育循环利用本地资源的新兴产业,以循环经济的大发展推动工业经济。同时,打造以工业园区为中心、以省属企业为依托、以乡镇工业为基础的三大工业经济增长极,将华伍、兰丰、润田、同宇、港源硅业、三福轧钢等一批企业项目引入工业园区,全市已形成能源、冶金、建材、机电、塑业五大支柱产业。此外,在丰城市发现了大量的富硒土壤资源,初步控制面积524.7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董家、泉港、梅林等8个乡镇(街道),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强。丰城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着手进行富硒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加快富硒农产品开发步伐,走出一条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路子。丰城这些

特色产业的发展,就是县域业务拓展的优势方向。应通过政策激励,牢牢把握产业转移、资源开发、城乡建设和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鼓励县域业务管理向这些优势产业聚集,重点支持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的中小企业,资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层次高、有信誉、效益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壮大小企业优良客户群。去年丰城支行看准丰城市是我省首屈一指的水禽养殖基地的实际,通过贷款600万元支持华阳羽绒服厂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发展特色业务。要充分发挥农行的规模优势,以“金钥匙、金e顺、金光道、金穗卡”产品为载体,利用农行的网络覆盖广、服务范围宽、员工网点多、业务规模大的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在市场营销和产品建设上,要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内配套农户为重点,稳步增加农户贷款规模,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依托电子化服务网络和特色银行卡产品,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待发工资和汇兑服务。在中间业务上,要加快中间业务和新业务多元化发展,推进个人理财、个人住房贷款、贷记卡、电子银行和外汇等业务再上新台阶。积极推广新通宝卡、民工卡等系列产品;大力拓展收单市场,强化用卡激励措施,提高动卡率,扩大持卡消费;加大自助机具投入和更新力度,加强银商结盟,改善用卡环境。加强组合营销,做大保险代理业务。拓宽寿险产品营销渠道,深入推进期缴业务转型和产品组合营销。加快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发展等。

第三,完善特色服务。要紧紧把握城乡一体化、城市经济圈辐射扩大和区域经济圈联动发展的机遇,继续巩固负债业务传统优势,加强大中型客户维护和拓展力度,制定优质个人客户营销管理办法,合理设计业务流程,有效进行网点功能分区,服务分层,客户分流,培育和拓展一批信誉良好、忠诚度高、回报丰厚的中高端个人客户群体。注重大力扶持县域中小企业和小企业集群发展,制定实施对城市周边的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服务方案,为农村城镇化中的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科教文卫、通讯传媒等公共事业项目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同时,要积极打造连接城乡的金融桥梁和纽带,加大龙头扶持力。坚持商业化原则,实行分类指导,跟踪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工农业交融发展的新趋势,重点支持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的中小企业,资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层次高、有信誉、效益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采取“公司+农户”运作模式,由支持单个农户向支持农业产业化转变,起到“辐射

一面、带动一片”的作用。要按照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和精简高效、权责对称的原则,健全完善以市分行、支行、营业网点为主体的三级服务架构,实施分层专业服务,通过价值链延长对县域经济发展发挥龙头和带动作用。近年来,丰城采取多种优惠措施,鼓励社会资金不断地流向基础设施、农林水产业、第三产业和民营企业等各个投资领域,促进了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也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现在,丰城全市民营企业达到近900家,全市43.6%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油)路,这些为拓展农行的特色服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差异化竞争:创新县域管理机制的有效措施

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的难点主要在于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农村金融业务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依然高于城市业务。因此,构建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应该着眼于农行地区差异性大、需求层次多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第一,创新担保方式。据统计,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对金融服务的旺盛需求,预计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资金15-20万亿元。从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实际看,尽快建立农村贷款担保基金,是推进营运资金渠道多元化和确保县域贷款规模的关键。应该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对农户和县域中心企业融资提供抵押担保。同时,要创造条件发展对县域金融机构和龙头企业的批发业务,积极参加有国家政策支持的政策性贷款招标,建立起具有农行特色的小企业服务体系。通过创新授权授信方式和业务管理流程,加大对县域的信贷投入力度,提高信贷运作效率,确保县域贷款规模和占比逐年提高。

第二,创新服务内容。要以客户需求引导服务创新,不断创新产品组合和服务。目前农行能提供对公、对私、银行卡和电子银行四大系列230多种产品,代理证券、保险、基金、黄金等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不断推出综合化、集成化、精细化和套餐化的新型金融产品,这些都是强化农行金融服务的重要基础。要积极推广电子银行、银行卡、保险、基金以及个人理财等金融新产品,为相当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提供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依托电子化服务网络和特色银行卡产品,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代发工资和汇兑服务;要与中小企业共同成长,实行特别准入制度支持其做大做优;要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和提升消费结构;通过加强组合营销,做大保险代理业务,拓

宽寿险产品营销渠道,深入推进期缴业务转型和产品组合营销;进一步整合、优化产品、渠道、流程、应用和平台,有效推进服务方式向分层式、网络化转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按物理网点与自助网点科学配备,推动营业网点转型。

第三,创新管理模式。构建适应县域经济特点的县域机构管理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按照风险管理和分类指导原则优选重点产业、行业和客户,建立高效率、有特色、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三农”服务平台。一是全面加强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在服务“三农”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放权与风险防范的关系,既不能简单地放权,也不能一味侧重风险防范而全部上收权限,而应根据当地市场有效金融需求状况、金融生态环境以及分支机构的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确定涉农业务的开办范围,实施有差别的授权管理,审慎向县支行转授权。同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确认因自然灾害和无道德因素造成的贷款损失由过去的集中补偿改为及时补偿。二是改进对县域支行的绩效考评。要改变当前一刀切式的考核体系,在考核指标体系中设置共同类指标和个性化指标。共同类指标主要包括存款、中间业务收入、利润、资产质量、人均效益等指标;个性化指标可依据当地市场特色确定,如种养殖基地可设置农户贷款和产业化贷款类指标,城镇化水平高的县域可设置个人消费贷款类指标等,同时还要根据支行个性赋予考核指标以不同权重,以引导县支行扬长避短,进行特色化、差别化经营,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根据不同特点确立指标进行等级管理,使一些特色支行脱颖而出,进一步激发县域支行的经营活力。三是分层搭建平台争取最优的政策和项目。分行统一集中提供县域支行所需的所有涉农支持服务工作,使支行集中精力专注于业务经营,同时对一些重点项目,上级行与下级行要联动营销。总行要积极向国务院争取更多的支农扶持优惠政策如税收政策包括所得税、营业税,以及货币政策,县支行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积极向当地政府回报,争取政府对涉农贷款的支持,同时提高分行对县域支行的响应速度。

第二篇:农业银行双层经营体系走向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

农业银行双层经营体系走向良性循环的有

效途径

XX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原则,并要求农业银行发挥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涉及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两个领域,将会对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如何建立城乡双层经营体系,解决好促进县域业务有效发展的问题,也将成为农行成功改革及决定未来金融格局的关键。

一、当前农业银行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观念和机制不适应,服务能力不强。

第一,虽然城乡双层经营的观念随着时间、形势发展不断更新,新机制的建立在探索中有所进展,但观念和机制问题仍然相当突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和农业银行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城乡双层经营的观念尚未在干部员工中全面树立;行之有效的创新工作机制尚未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农金事业发展要求的新型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调动广大干部员工参与建立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措施和办法不多,干部员工广泛参与的程度也不高。第二,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手段落后、队伍素质 不高。金融产品科技创新的质量需进一步提高。农业银行相当部分县域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历史包袱沉重、经营效益低下、业务开拓能力不强的问题,其整体管理与业务水平、人员素质、服务功能均有待大力提高。

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狭窄。

农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狭窄,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就农业产业化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开始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其发展不仅打破了行业界限、地区界限,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为此也就要求县域农行能提供从贷款融资、贷款结算、保险、咨询、代理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但与之不协调的是,部分县域农行金融服务仍显单一,即以提供存贷款为主,诸如进出口结算、保险、证券、代理等业务还很薄弱,甚至在有些地区仍是空白,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力度微弱可见一斑。另外,县域农行在小城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支持也很不够,服务领域有限。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给农行业务发展带来困难。一是大部分农村“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农村人口较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压力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后劲不足。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对农业投入相对较少,农村水利、电力、机械和交通等条件落后于全国一般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农业收益低,粮食的产、销、调、存各环节负担重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到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农户收入渠道比较狭窄,主要依赖于对农业的生产经营,打工和财产性收入相对较少;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生产自我积累不足,同时国家投入不够、市场引导失灵,农业技术进步缓慢,农民人力和土地的收益递减,形成恶性循环。鉴于经济是最重要的金融生态环境因素,也是信贷资金配置的主要依据,而大部分县域企业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佳,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农行信贷资金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郎君”。二是涉农金融法律滞后。诸如服务“三农”金融立法、农业保险立法等缺失、滞后。同时,执法环境也不是太理想。在一些地方,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县域农行很难打赢官司。有时即便打赢官司,却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三是信息披露失实,银企关系不协调,上联下达、需求反馈的信息渠道也不畅。一些农村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做假帐、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县域农行难以掌握企业运行的真实状况,加之信用、信息开放度较低、信息不对称,农行信贷资金存在潜在风险。

二、农业银行发展城乡双层经营的途径与对策

正视农行发展城乡双层经营的意义,努力营造自加压力加快发展的工作氛围。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金融工作,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银行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一方面要贯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银行发展工作。另一方面要把宣传科学发展观作为建立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工作的重点内容,使之在广大干部员工中深入人心。第二,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革进程中,迫切需要农业银行这样国有控股的全国性银行来提供融资、投资、结算、汇兑等跨区域、全方位、系统化的金融服务,需要依靠农业银行一级法人的整体优势,通过科学的内部转移支付机制,利用各类规模型、系统型、综合型和创新型金融产品,保证对县域经济的资金供给和转移支付,加快对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项目的资金回流。第三,农业银行作为县域商业金融的主渠道,还可以带动农信社、邮储、农村小额信贷组织等其他县域商业金融的协同发展,形成分工有序、层次分明的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和东西、南北差距,为构建和谐、均衡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贡献能量。第四,农业银行各分支机构要以发展为第一责任,自加压力,加快发展速度。经营状况差的机构要少讲客观原因,多从自身找原因,多从主观找差距,努力树立好风正、气顺、心齐的工作氛围,切实为发展解决好思想问题。要不断分析县内同业金融及系统内先进行业务发展态势,不断调高目标定位,以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要积极引导员工牢固树立不甘落后的信心、加快发展的恒心、奋力赶超的决心,坚决 把全行员工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好、调动好、发挥好。

加大双向流通开拓力度。农行一是要着眼于充分发挥在县域的固有优势,着眼于未来潜在的市场,进一步巩固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的地位,夯实农村业务发展基础,加大双向流通开拓力度。双向流通开拓就是农村客户与城市客户互相流通,也就是除了服务农村及城市固有客户外,还要引农村客户进城发展,送金融新品及带城市客户下乡办企。特别要利用农行的金融服务,促使农村资源优势,与城市具有的商品集散和幅射功能对接,把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为农副产品进城搭建平台,为各地优质农副产品进入城市提供条件。农业银行也只有保持并扩大支持联动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独特优势,在巩固和拓展城市有效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夯实县域市场基础,也才能充分把握我国城乡一体化改革所释放的无限商机,为财务包袱的化解和资产结构的改善创造条件,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二是要积极推进城乡银行内部联合,加强企业资产、经营的整合力度,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骨干项目和业务。不管城市还是农村机构都要以服务三农、商业运作为主要形式,构建“同炒一盘菜,各敬各的神”的发展格局,使农业银行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能延长产业链,真正形成有市场,有口碑的金融服务与产品,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能分享到农行产品及服务的优越,增收致富。三是要致力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强化科技 创新的基石。从促进内需、扩大消费出发,积极稳妥地创新开办新的业务品种,推动农村、城市消费市场的发展。四是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面向“三农”并不是农行每个分行、每个网点都只认“三农”,回到过去的专业银行状态。在农村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以及大城市郊区,因为农村经济比较发达,农村资金供应充足,农行和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基本可以满足支农的需求,当地的农行可继续坚持既定的发展道路,城乡联动,提升支农层次,拓展高端客户和城市业务,创造更大价值,为全行的支农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持。

推进城市业务发展,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城市业务是农业银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实施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农行具有重要金融纽带作用。各地城区农行要发挥区位、经营等优势,围绕服务城市社区、服务城郊农村,扩大对城乡居民的服务项目,增强服务功能和水平,形成中心市、县行镇“隆起带”,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农行应积极参与城市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消费;要积极支持开拓城市社区生活服务领域,拓展旅游、物业、保险等经营业务;要积极建立一批规范化、网络化的社区绿色金融网点,逐步形成城市社区的绿色网络。

做好客户维护与拓展。农业银行要积极整合系统资源,逐步形成“农总行+省、市分行+放心金融超市+客户”的网络体系。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经理与客户的关系特点,将客户全部分给每个客户经理。原则上,重点客户和潜力客户由行长、副行长担任首席客户经理,优质客户由科长、主任担任客户经理,普通客户由一般员工担任客户经理。对重要客户每半个月走访一次,每星期电话联系一次;优质客户每月上门走访一次,每旬电话联系一次;一般客户每月电话联系一次。建立客户档案库,将客户行业、财务状况、管理人员情况、资金变动信息、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要求进行记录。

借鸡生蛋,依托政府部门发展业务。一是加强信息渠道建设。建立与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各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的三级信息网,随时沟通获取信息,掌握主动。同时加强与工商联、电力、工商、税务、财政、国土等职能部门的合作、交流,扩大客户辐射面,更好服务客户。二是“政府搭台,银企唱戏”,构建银企合作平台。请政府部门出面牵头,定期组织银企对接活动,让农业银行和企业零距离接触。三是推进行外联合发展。由政府牵线,同系统外金融企业联合,做好大项目银团贷款的发放,借力发展。

加强队伍建设,为农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农行事业的发展靠人才。一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带好 队伍做实事。队伍建设关键在领导班子,班子建设关键在“一把手”。各地的发展经验证明,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和综合素质,决定着一个网点的工作成效。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有了好的班子,有了好的班长,才能有效推动农行改革和发展。二是要加大素质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全员“服务发展”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具体措施是在培训上加量、在教育上用力、在内容上扩面、在形式上求实、在考核上过硬、在奖惩上兑现。各级行要通过进党校高校、上挂下派、轮岗锻炼、在职进修、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农行系统干部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壮大自身的人才队伍,努力在人才队伍教育培训方面形成自上而下、特色鲜明的网络体系。

推进农行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任重而道远,须凝聚全系统的力量和智慧,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原则指引下,农行上市,犹如蓄势待发的弦上之箭,更待“飞鸣镝”!

第三篇:物流管理机制创新

促进我国物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政策建议

我国正处于实现物流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破解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创造更为完善的制度环境,释放物流产业发展的活力。

1、我国物流创新面临体制机制约束 准入制度亟待深化改革与开放

现行行政审批制度制约。目前,我国物流领域的市场准入主要采取行业主管部门审批、行政许可等方式,涉及道路、水路、港口、船舶、运输站(场)、通用航空、快递、报关检验等领域的经营许可和资质审批多达30多项,存在多头审批、重复审批等问题。现行制度与国际通行“非禁即入”的负面清单式准入方式存在明显差距,不利于民营经济和中小物流企业释放创新活力,成为阻碍物流行业创新的重要原因。此外,在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大型物流枢纽及场站设施的投资和经营等方面,还未对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在已开放的领域,民营物流企业也仍然面临一些政策限制或不公正待遇。

高效合理的监管体制有待形成

政出多门、政策不一。与物流行业管理有关的国家部委和机构多达13个,由于各部门管理职责和政策目标不同,在物流企业的认定标准、报表制度、监管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许多物流企业专门配备了专事审批、监管的公关部门或“证照专员”,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各地政策实施差异较大。各地方实施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定时,由于对政策的理解、执行的尺度存在较大差异,使物流企业在开展跨地域经营、经营全国性业务时面临较大的经营困扰。

监管方式和手段落后。目前各管理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仍存在空白,以行政执法取代合规监管,罚款、停业、集中整治、吊销证照等成为常规手段,运用行业信用体系、黑名单制度、对标评估、监管信息共享等现代化的监管方式及手段相对不足。

社会化监管机制缺失。突出表现在行业协会、征信机构、保险金融等中介服务组织在资质检查、违规记录、信用评估、标准实施等方面的服务作用尚未形成,难以有效发挥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作用,也没有形成运用保险费率、融资利率等促进企业守法经营的激励机制。

缺乏先进合理的标准体系与标准化机制

标准体系不合理。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着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重复、交叉和相互矛盾,不同地方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标准难以衔接等问题。同时,缺乏有利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不同物流企业之间合作的团体标准,不利于多式联运、冷链、供应链管理等物流创新活动开展。

标准的形成机制和实施机制尚未理顺。在标准制定方面,由行业协会主导、以企业最佳实践为引领的标准化形成机制尚未形成。在标准实施方面,基础性、通用性、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强制性不足,缺乏必要的立法保障;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机制,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在标准推广、监督、评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标准研究方面,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标准化研究投入较少,对行业及大型企业支持和引导不足,基础研究工作和标准研制人才严重不足,普遍存在被动跟踪、简单转化国际标准等问题。

税收制度和政策设计仍需改革完善

“营改增”分档税率设置不尽合理。目前实施的“营改增”试点方案中,交通运输行业与其他物流行业分别适用11%和6%两档税率,甚至对企业内部不同经营业务(如快递行业运输业务与收派业务)适用不同税率。这不仅容易造成不同行业、不同服务类型企业间的税收歧视,而且不利于多样化物流服务、不同物流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一体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

企业所得税统一缴纳制度不完善,不利于大型物流企业创新发展。一方面,我国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汇总纳税的征管分摊政策比较复杂,拥有大量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的物流企业很难适用以减轻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各地从保障当地利益角度出发,要求进入本地的物流营业机构进行法人注册,并在本地缴纳所得税。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税收负担,更不利于物流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和加快创新。

对物流创新缺乏明确税收激励。近年来,我国仅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先进技术服务企业等,出台了一些旨在鼓励创新的税收政策,而物流产业尚未进入国家创新政策的支持范围。

缺乏有效的创新引导机制和措施

物流创新的融资机制缺乏。近年来,虽然供应链金融得到较快发展,较好地解决了物流企业运营资金等短期融资问题,但很难解决企业扩张、提升能力和整合资源所需要的投融资问题。大量物流企业主要是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进行投资和兼并重组,只有极少部分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可以借助上市和发债等方式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物流产业通过投资银行、产业基金、财富管理公司获得资本市场支持的渠道尚未打通,养老金、保险资金、私人财富资金等长期资本仍然难以顺利进入物流领域,不能对物流基础设施、仓库、物流园区等的开发和资产运营提供有力支持。

创新投入机制亟待建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尚未形成支持物流创新的稳定投入机制。对企业乃至行业创新的带动性和引导性不强。同时,缺乏对风险投资支持物流创新的必要引导和鼓励政策,社会投入规模较小且高度分散。

有利于资源整合的制度创新滞后。例如在运输中介或“无车承运人”制度创新方面,虽然我国已在国际贸易和对外运输方面引入了国际货代、无船承运人制度,但在国内货物运输法规中还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不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发展,对物流企业整合资源、开展一体化服务形成了明显制约。

对绿色和低碳物流的引导扶持政策相对滞后。发达国家近年来促进物流发展的政策重点已加快转向绿色物流。相比之下,我国对物流产业节能减排等政策支持还比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快政策探索。

2、推进物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与政策建议 放开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公平统一的物流市场

加快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促进物流领域行政审批和许可制度改革。在落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广“先照后证”的基础上,全面清理和取消各部门对物流经营许可和资质的行政审批;对涉及安全、环保等方面确需保留的审批项目和行政许可,应明确审批程序、流程、条件和时限,形成公开、透明、高效的审批制度。对有较强技术性、安全性要求的资质资格审核,可转由行业协会和具有认证资质的社会机构受理。

统一准入标准,允许各类证照全国通用。加强工商登记及相关管理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和加快全国联网,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证照互认制度”,物流企业总部统一申请获得的资质和营运许可,允许分支机构异地备案后使用。

有序放开铁路货运服务市场准入。明确铁路货运服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程序,有序推进铁路行邮、快运、集装箱运输等新型运输服务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

进一步放开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准入。除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的重大基础设施外,加快港口、机场、多式联运场站、各种货运场站及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向社会资本开放。

探索建立无车(船)承运人制度和完善货运代理制度。在交通运输相关法规中,引入运输中介或无车(船)承运人等新型服务主体,并建立相应的经营规范、票据、保险等制度,促进多样化新型物流企业加快发展。

转变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和促进有序竞争

统一监管标准,促进监管与执法分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监管标准及规章,促进各地区、各部门监管执法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同时,探索监管与执法分离,弱化监管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尽快建立物流领域监管信息记录制度和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对进入黑名单企业则实施重点监管和常态监督,并通过取消资质、经营者禁入等措施,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

建立社会化治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征信机构、保险金融等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在资质检查、标准实施、经营行为记录、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利用保险费率、贷款利率、对标评估、信用评价等经济杠杆和行业自律手段,加快形成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竞争格局。

改革标准制度,强化标准支撑

改革标准体系。强化国家标准的约束性,将物流领域的基础性、通用性和安全性标准上升为国家强制标准;对于操作性、规程性和事实性标准,以行业标准、群体标准形式进行推广和实施;除具有产地特色的农产品之外,不再设立地方标准。

创新标准形成机制。各部门制定的国家标准,应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和监督,确保国家标准的统一和协调。加快形成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物流企业为主体、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研究和制定机制。

强化标准监督和实施。除国家标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和监督外,重点发挥行业协会在标准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和大型物流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深化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物流体系新格局

深化物流服务对外开放。有序推进铁路、航空等运输服务开放,可选择国际货运班列、部分航线进行试点。探索开展多式联运对外开放试点,选择部分物流枢纽城市,进行多式联运对外开放试点,加快提升我国多式联运发展。加快内陆地区物流市场对外开放。以内陆地区铁路、航空枢纽城市为依托建立新型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构建对外经济新通道,提升中西部地区服务全国和对接国际市场的物流能力。

鼓励物流企业“走出去”。支持物流企业以境外并购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物流市场竞争。

促进知识创新中心国际合作。引入更多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中高层人才培养、物流咨询、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物流知识创新中心。

创新金融机制,提升物流创新能力

建立物流产业发展基金。由各级政府发起,吸引大型物流企业及保险资金、社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引导长期资本支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及股权投资。

鼓励发展物流资产投资公司。鼓励和支持物流投资公司发展,专门从事大型物流设施的投资及资产运营管理,支持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促进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

创新物流融资平台。围绕物流企业运营资金需求,重点发展动产融资等新型工具,利用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交易平台等,发展第三方融资质押平台和创新监管机制,合理防控供应链金融风险,为物流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工具。

完善物流保险机制。拓宽物流保险品种,引入无车(船)承运人责任保险等新险种,建立保险费率的杠杆调节机制,促进企业规范、安全、高质量开展物流服务。

完善税收制度,为物流产业提供合理激励

调整物流增值税税率。进一步完善物流业“营改增”政策,将“货物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两档税率统一按6%征收;加快完善物流行业固定资产折旧抵扣进项税额、国际运输及货代免税等相关政策。

完善所得税统一纳税政策。重点支持大型物流集团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统一申报缴纳,取消对跨省市总分机构物流企业实行“就地预缴”的政策,并探索不同地区间的税收分成分享机制。

为物流创新提供合理税收激励。比照高新产业、技术服务行业的相关政策,在物流行业实施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及教育培训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为物流创新提供合理的税收激励。

完善协调机制,形成政策合力

完善现代物流产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工作方式转变,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政策研究与评估机制、重大事项审议与决策议事机制等。

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深化电子政务,建立物流政务信息平台,实现审批许可信息、政策信息、行业统计、监管执法信息在各相关部门之间共享,加快形成公平、透明、统一的物流政策与管理环境。

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分工合作。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事权划分,中央政府及各部门负责规划、政策法规制定、政策评估与监督、维护竞争秩序、公共资源配置等职责,地方政府侧重政策实施、日常监管、公共服务等。在此基础上,加快形成全国统一管理体制。

第四篇:农业银行双层经营体系走向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精)

农业银行双层经营体系走向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

农业银行双层经营体系走向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原则,并要求农业银行发挥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涉及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两个领域,将会对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如何建立城乡双层经营体系,解决好促进县域业务有效发展的问题,也将成为农行成功改革及决定未来金融格局的关键。

一、当前农业银行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和机制不适应,服务能力不强。

第一,虽然城乡双层经营的观念随着时间、形势发展不断更新,新机制的建立在探索中有所进展,但观念和机制问题仍然相当突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和农业银行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城乡双层经营的观念尚未在干部员工中全面树立;行之有效的创新工作机制尚未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农金事业发展要求的新型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调动广大干部员工参与建立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措施和办法不多,干部员工广泛参与的程度也不高。第二,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手段落后、队伍素质不高。金融产品科技创新的质量需进一步提高。农业银行相当部分县域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历史包袱沉重、经营效益低下、业务开拓能力不强的问题,其整体管理与业务水平、人员素质、服务功能均有待大力提高。

(二)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狭窄。

农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狭窄,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就农业产业化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开始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其发展不仅打破了行业界限、地区界限,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为此也就要求县域农行能提供从贷款融资、贷款结算、保险、咨询、代理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但与之不协调的是,部分县域农行金融服务仍显单一,即以提供存贷款为主,诸如进出口结算、保险、证券、代理等业务还很薄弱,甚至在有些地区仍是空白,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力度微弱可见一斑。另外,县域农行在小城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支持也很不够,服务领域有限。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给农行业务发展带来困难。一是大部分农村“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农村人口较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压力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后劲不足。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对农业投入相对较少,农村水利、电力、机械和交通等条件落后于全国一般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农业收益低,粮食的产、销、调、存各环节负担重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到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农户收入渠道比较狭窄,主要依赖于对农业的生产经营,打工和财产性收入相对较少;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生产自我积累不足,同时国家投入不够、市场引导失灵,农业技术进步缓慢,农民人力和土地的收益递减,形成恶性循环。鉴于经济是最重要的金融生态环境因素,也是信贷资金配置的主要依据,而大部分县域企业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佳,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农行信贷资金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郎君”。二是涉农金融法律滞后。诸如服务“三农”金融立法、农业保险立法等缺失、滞后。同时,执法环境也不是太理想。在一些地方,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县域农行很难打赢官司。有时即便打赢官司,却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三是信息披露失实,银企关系不协调,上联下达、需求反馈的信息渠道也不畅。一些农村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做假帐、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县域农行难以掌握企业运行的真实状况,加之信用、信息开放度较低、信息不对称,农行信贷资金存在潜在风险。

二、农业银行发展城乡双层经营的途径与对策

(一)正视农行发展城乡双层经营的意义,努力营造自加压力加快发展的工作氛围。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金融工作,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银行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一方面要贯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银行发展工作。另一方面要把宣传科学发展观作为建立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工作的重点内容,使之在广大干部员工中深入人心。第二,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革进程中,迫切需要农业银行这样国有控股的全国性银行来提供融资、投资、结算、汇兑等跨区域、全方位、系统化的金融服务,需要依靠农业银行一级法人的整体优势,通过科学的内部转移支付机制,利用各类规模型、系统型、综合型和创新型金融产品,保证对县域经济的资金供给和转移支付,加快对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项目的资金回流。第三,农业银行作为县域商业金融的主渠道,还可以带动农信社、邮储、农村小额信贷组织等其他县域商业金融的协同发展,形成分工有序、层次分明的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第五篇:创新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创新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统筹城乡党建和谐发展

王晓峰

加强党员分类管理,是尊重党员个体差异、满足党员个性需求、挖掘党员个人潜力,建优建强党员队伍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加强党员分类管理,必须统筹城乡、上下联动,在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一、创新管理理念,着力整合资源

1、坚持“组织联建”,整合党建资源。一是结对帮扶。采取“1+1”或“1+x”等方式,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城市社区党组织与乡镇、村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实行班子联建、党员联育、活动联抓、难题联解。二是抱团发展。将产业相同、资源互补、地域相邻的行政村党组织联合起来,创建联村党总支,由乡镇领导兼任党总支书记,加强工作协调。三是链式延伸。依托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将党组织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增强党组织的专业性和集聚力。

2、坚持“以‘缘’分类”,整合参与人员。一是按照“趣”缘分类。根据党员的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组建协会、沙龙和兴趣小组,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切磋技艺、丰富生活,带动群众、造福社会。二是按照“业”缘分类。“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加强党员分类管理,要根据职业特征和社会需求,组建专业团队,合力攻坚破难,求实、求精、求专。三是按照“居”缘分类。以村社、楼栋、小区等为单位,细化管理网格,推行组团服务,彰显党员品牌,引领文明新风。

3、坚持“量化考核”,整合管理规则。一要全面科学。根据党员分类情况,科学制定考核细则,既考虑加分,又考虑扣分,做到具体细致可操作。二要注重结合。要把握工作尽职、生活文明、回馈社会三个支点,做到履行基本义务与发挥先进性作用有机结合、保护特殊群体积极性与发挥分类管理的激励效应有机结合。三要动态调整。根据党员工作、身体、居住地等因素变化,动态调整党员类别和考核标准,保护确有困难党员的积极性,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创新工作方式,激发内生动力

1、科学划分类别,增强党员内驱力。一是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根据农村和社区实际,分别设置“双强双带”、矛盾调解、卫生监督、政策宣传等岗位,通过个人选、党员议、群众评、支部定等方式,让无职党员“有位、有为、有责”。二是在职党员依岗管理。依据岗位职责,按照年初承诺、年中践诺、年末述诺、群众评诺的工作要求,激励在职党员自我约束、岗位争先。三是特殊群体区别对待。对老年党员实行关爱管理,对流动党员实行协同管理,对学生党员和自谋职业的退伍党员实行委托管理,对预备党员实行跟踪管理,做到各有侧重、和谐相依。

2、科学组织活动,增强党员影响力。一是开展窗口党员“先锋岗”争创活动。在与群众联系比较密切的单位,尤其是一线窗口,深入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群众最满意窗口”等评选表彰活动,激励党员比学赶超、创先争优。二是开展机关党员“进社区”活动。按照“一人一岗一面旗”和“小型、经常、多样”的工作要求,建立完善机关党员进农村(社区)“三四三”推进机制,即机关党员持“报道卡、回执卡、反馈卡”三卡,全员参与“科教、文化、法律、卫生”四进农村(社区)活动,每年到农村(社区)讲一次党课、做一次公益、办一件实事。三是开展“1+1”结对帮扶活动。按照一个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困难党员、一个机关或城镇企事业单位党员帮扶一名农村党员的工作要求,完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机制,努力做到“解决一个突出问题、寻找一条致富路径、培养一种增收技能、带动一方困难群众”。同时,要加强与上级党组织和发达地区党组织的沟通联系,博采众长、借智借力,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3、科学进行指导,增强党员战斗力。一是加强思想指导。采取集中学、自学、个案分析、专题讲座、外出参观等方式,坚持每月一次政治学习,严格执行考勤和缺课补课制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发活力,共同提高。二是加强工作指导。采取党组织“搭台”、党员“点菜”、技术人员“主厨”、双向选择培训课程的办法,送“教”下乡、送“教”上门,帮助党员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工作本领,提高“双带”能力。三是加强发展指导。尊重党员发展愿景,搭建高端交流平台,给有志于高位求进的党员创造学习交流提高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三、创新绩效考评,确保务实高效

1、推行积分管理法,体现绩效叠加。一是业务工作求创新。对业务工作有创新,得到上级认可,给单位争得荣誉的按级别加分,对业务技能不精或绩效考核不达标的扣分。二是中心工作求突破。积极参与中心工作,着力破解工作难题,做出重大贡献的加分,推诿扯皮、延误工作的扣分。三是应急工作求降损。积极参与抢险救灾或其它突发事件处理,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的按贡献大小或参与次数加分,不听从安排、不服从指挥、不积极参与的扣分。

2、推行动态考核法,体现过程监管。一是一月一考评。每月一次支部考评会,对党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测评,通过自己找、同志帮、上级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找准原因、监督改进。二是一季一公布。每季度对各支部党员绩效考核结果和分类管理评(得)分情况进行公布,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三是一年一奖惩。将积分管理结果作为绩效考核、民主评议、评先选优和后备干部推荐的重要依据,鲜明导向、逗硬实施,奖优罚劣、奖勤罚懒。

3、推行同步评估法,体现简单高效。一是与日常检查同步。利用日常记录、下乡调研、走访了解、网上交流等多种途径,经常性了解党员分类管理工作落实情况,掌握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二是与业绩评估同步。把党员党性考核与工作业绩认定一并进行,形成党性考核与行政考核“目标同向、工作同步、信息同享、过程同控”的工作格局。三是与党员评议同步。邀请上级领导、单位同事、基层群众、服务对象对党员进行满意度测评,考察党员平常是否下深水、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南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下载07双层经营体系 创新县域业务管理机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07双层经营体系 创新县域业务管理机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人才管理机制创新

    国有企业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机制创新探讨 摘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支撑,因而企业对人才的管理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文章从分析当前企业人才管理机制......

    杨楼乡管理机制再创新

    杨楼乡创新管理机制,领导干部双向选择今年初,为进一步推进工作,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严肃干部纪律,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调动全乡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机关效能建设,圆满完成......

    马颈坳镇创新村干部管理机制

    创新村干部管理机制激发村干部工作热情 ----记马颈坳镇村干部创新管理措施 确保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为加强村干部管理,提高村干部工作激情,马颈......

    创新流动人口科学化管理机制

    创新流动人口 科学化管理机制 该县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主题,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上,进一步优化体制,完善机制,创新举措,抓好流动人口医疗、教育、就业、居住等服务,切实推进......

    城管局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经验交流(合集)

    我局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县城管局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联动、建管并重的工作原则,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方法,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

    创新管线信息系统动态管理机制

    . 创新管线信息系统动态管理机制黄贤忠1,黄韫韬2(1.河南省中纬测绘规划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河南焦作454100,2.焦作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河南焦 作454100)摘 要:焦作市地下管线动态管理......

    坚持政府主导创新管理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创新管理机制 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环卫工作是一项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即便是环卫行业逐步推向......

    创新管理机制打造执行文化

    创新管理机制打造执行文化争创一流名校——沁园中学“扁平化”管理模式论证报告 管理是质量的保障,创新是进步的灵魂。随着学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师生人数快速激增,协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