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与创新
毕业论文
题目名称:论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创新院系名称:新闻与传播学院班级:播音
学号:学生姓名:张爽指导教师:梁亚宁081班200800224109
题目:论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
生活服务类主持人应具备:
一、应有较丰富的生活常识;
二、应具备较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应具备较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积人生感悟;
四、应具备精准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上述四点来看,这是对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人的要求而这几点也是在主持人形象塑造方面必不可少的积累和想要个性表现自我的基础条件。
受众在收听收看生活服务类节目时的心情一般是轻松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也应该以轻松的状态为受众主持,语言上最好是幽默的。这里要注意的是,幽默不同于搞笑,从大方面说,它可以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从具体到节目主持方面说,它是一种利用文学中的“陌生化”原则,打乱日常的语言习惯,从而得到强烈的倒错效果,以吸引人的注意。尤其,我们甚至可以说,幽默是各个类型节目主持人所必备的素质。
关键词:家庭主妇通俗亲切真诚 气质
正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人们渴望知晓国内外正在发生的各种大事;渴望更多的娱乐休闲活动;渴望了解经济、文化等领域各种各样的政策和信息;也渴望能获得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帮助他们提高生活品质的资讯。在这种市场趋势下,我们发现,以受众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无论是从最初家喻户晓的央视《为您服务》到掀起一定收视高潮的《生活一点通》,还是从2010年河北卫视重磅打造的《家政女皇》到今年9月湖南卫视最新推出的《把谁带回家》,我国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一直在探索着一条迎合广大受众胃口的收视道路。积极转变节目形式,创新节目内容将是我国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的不二选择。本文在分析我国电视生活服务节目面临的困境的同时,主要针对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如何创新进行论述,以及对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所谓的家庭主妇,是指以家庭为主,对家庭的感情精力投入比较多的那一群人,她们占了已婚女性的绝大部分。相比起男性,女性更愿意在家务上付出时间和心血,即使是呼风唤雨的维多利亚,说穿了也不过是一个能主宰贝克汉姆、影响体育界和时尚界的主妇而已。但是,千万别把她们想象成既老且土的“弱势人群”模样,看看在电视广告中出现的永恒不变的家庭主妇吧,贤惠温柔、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光泽,有一个事业有成的体贴丈夫,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一份高品质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一个族群,无论在物质和精神上,看起来都是自足的,而这种生活,正是生活服务类节目致力于培训女性的人生目标——只要你向我看齐,你也可以过上这种生活。在电视节目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就是主持人了,在每一个节目中,主持人是最后的呈现者、最重的呈现者、最重的传递者,创新策划能力是主持人必需具备的能力,只有参与节目策划,发挥创新能动力,节目才会有新鲜的活力和长久的生命力。下面我将前谈一下我对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和创新的一些看法。
一、主持人的主持风格
1、语言通俗易懂,生动简练。
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主要传播对象是老百姓,并且这一类节目受众在收听收看节目时往往是伴随性的,所以所采用的语言要选取做容易让老百姓听懂的词汇来传达节目的信息。另外,要多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解释信息中一些普通受众难以接收的信息,比如:在一档环保节目中,介绍了过多的使用洗衣粉会造成极大的污染,涉及到了一系列数据来说明多少水中放
了多少洗衣粉达到了一个百分比后所造成的污染有多么严重,对于这些数据,老百姓并不能直观的感受到,也就没有起到提醒老百姓注意的目的,这时主持人打了这样一个比方:“您可以设想一下,在一个普通的鱼缸中,放入四分之一块透明皂,鱼缸里的鱼将是怎样的后果?”鱼缸和透明皂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这样受众的联想就能辅助这些数字把信息接收到了。
对于地方台的节目主持人来说,适当的使用当地的方言中一些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汇,往往有利于信息的传递。比如,在山西方言中,把由于疲劳引发的肌肉紧张称之为“困”,那么在一些健康服务类节目中,出现了这种情况时,使用了“困”这个词,就会引起曾经出现过这种这种状况的受众的注意,从而对下面的节目更加关注。
2、语调亲切自然、轻松幽默。
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人应该抱有这样的心态来主持节目:你的受众是你的一个朋友或者一个邻居,他(她)现在遇到了一个生活中的小问题,你恰恰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你们聊了起来。
这样的语言感觉是最容易为人所接受的,在生活服务类节目中切忌“念稿子”、“播音腔”的主持人,这种生硬的语调会让人感觉到不真实,不亲切,就象你向邻居问了一个很简单的生活中的小问题,虽然邻居帮你解决了,但是解决的过程中却一直板着面孔,这样你即便得到了答案,心里也不会太舒服。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很多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是带着稿子进直播间的,明明是“念”,却要装出“说”的状态。这种不真实的状态更会让受众感到反感,作为一个主持人应该把所掌握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话来告诉给受众,这样才能让受众感受到主持人的真实存在,如果节目当中出现了一段科学性比较强,要求比较严格,或者是数据比较多的文字,那么就不如真正的念给受众,就象在给朋友念书上的一小段文章一样,这样更利于受众的接受。
3、交流真诚,以心换心。
节目主持人虽然不代表个人,但是所依托的是个人,包括个人的形象、声音、个性甚至生活经历等方面。现代的节目越来越朝着人性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主持人在节目主持过程中虽然代表的是群体观点,但是个人存在的真实性也同样重要。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张悦在《为您服务》节目中,从观众的来信讲到了关于家庭感情危机的问题,她就坦诚的他到了自己的夫妻生活经历,借此来劝导青年夫妻之间要恩爱敬重,并涉及到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她的自我介入,是表述更具有交流感。
“„„我觉得,一个人想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绩,除了领导的支持、朋友的关心,个人的努力以外,爱人的支持和帮助也是十分可贵的。因为这是最直接、最实在的支持。我没有上过大学,我是通过艰苦的自学取得大学学历的。在我自学的那段时间里,每天晚饭以后,我爱人怕孩子吵我,常常把孩子带出去,把晚饭后的黄金时间,包括我们狭小居室中唯一的一张写字台让给我。现在,我已经完成了大专学历,这里边有他一份实实在在的功劳。我想我把我的座右铭告诉你们,希望对你们有些帮助:磨叹生不逢时,贵在奋斗不息!„„” 这种自我介入的主持方式一下子就拉近了主持人和受众的距离,让人觉得主持人是自己可信的实际存在的一个朋友。
二、主持人的主持形式
作为电视节目必须要准确的掌握观众的心理特性和家庭环境,电视节目在日常生活中起着生活伴侣的作用,使它在大众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就要求媒体整体策划与设计不得不考虑社会的风尚、习性、开放度、宽容度、社会伦理层面的具体情形。主持人作为信息传递者要通过手段为观众服务,一方面观众想在电视节目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而另一方面观众却想在电视节目中得到轻松快乐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观众的心理来增设不同的节目形式以及主持形式。
1、在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中,主持人的风格特点也是生活类节目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因为,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主持人是节目构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节目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主持人的风格和特点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格调的趣味。一个受欢迎的服务类栏目往往也离不开一个受欢迎的节目主持人。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人比新闻、文艺等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参与程度更高,有时他要与嘉宾展开交谈,有时要亲自操作演示,有时甚至要作为角色进入表演情节当中。这就要求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人既要有较高的主持才智,又要有一定的表演才能,同时他还应是一个性格开朗,和蔼可亲、善解人意的心理专家,在节目中他能娓娓道来,如数家常,把一些锁碎的生活条理化、系统化、知识化,将自身情感恰如其分、不温不火地揉进字里行间,在潜移默化中给受众以无穷回味。
但是,目前许多主持人,还不大善于主持此类节目,常常是言不由衷,面孔生硬,呆板,好像不是在主持节目,而是在背词,缺乏交流,没有感情,与服务类节目崇旨背道而驰,令人望而却步,改“频”换“道”。因此,这就要求服务类节目的主持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驾驭节目的能力,用渊博的知识、精辟的见解、机智的谈吐,在观众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做观众的知心朋友。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求编导在主持词写作上要注意口语化、生活化,另一方面要求主持人,尽量多参与节目的前期策划、制作工作,力争做到从语言到服饰化妆都要注意与整期节目风格相吻合,做到不温不火,不土不洋,不游不离,平和、亲近、。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认可你,喜欢你,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3、随着今后广播节目形态的不断变化,节目主持的具体形式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个人独立主持、两人合作主持、三人联合主持、四人以上群体主持、接力式传递主持、现场同步主持、多地点活动主持、直播间与网络主持互动交错主持等。不同的主持形式应该调整不同的主持方式,有些情况我们有经验可以借鉴,有些情况就需要我们要有探索精神,创新主持风格和主持形式,从未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电视节目和电视观众都带来新鲜感。
4下面结合《家政女皇》这个节目仔细探讨一下。《家政女皇》是一档由河北卫视和安徽连接传媒共同打造的带状播出节目,每晚17点57分到18点30分,国内知名主持人方琼、诚诚倾情加盟。这档栏目,本身就很好的将脱口秀的风格有效结合,该栏目运用全新的电视理念,以综艺、娱乐的形式来包装生活服务类节目,在全国尚属首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悟生活的智慧,在说学逗唱的主持人脱口秀中,了解“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寻常的学问是《家政女皇》的宗旨。主持人方琼、诚诚充分发挥其表演才能,在主持人脱口秀部门演绎地方方言、各地民间艺术、风土人情,拉近了主持人和观众的距离,从而使得观众了解生活诀窍、解决衣食住行中的忧愁烦恼。
三、主持人的主持仪表和服装
主持人在主持电视节目时,出于礼貌和对观众的尊重,出现在不同的节目或时间段,要穿与节目相应的服装,而不能一套服装什么节目、什么时间段都穿着上场。这在我国还没有完全得到推广和重视,但这是我国电视节目走向国际化应该解决的问题;主持人着装,忌用与背景色反差较大的色彩,忌用同等面积高纯度的互补色;在播报和评论类近距离拍摄主持人的节目中,着装忌用强反光、闪光色或荧光色;在新闻、经济、社教、生活、体育、少儿节目中,忌穿过于暴露的服装;在娱乐时尚类节目或文艺晚会类节目中,允许适当的裸露,但不能过分;
生活类节目话题较为轻松,与百姓较为贴近,因此受众希望与主持人的距离拉近,就像是听朋友或亲人在谈话,这类节目需要亲切和蔼型主持人,有亲和力。
在着装上,主持这类节目没有必要穿着正式套装,可以随意一些。如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的《为您服务》栏目中两位女主持人的服装都是衬衣、针织衫、牛仔裤等休闲类服装,开衫和套衫皆可,款式的变化可以较大一些。由于这类节目的布景强调生活化,并且色彩比
较鲜艳,服装用色也可以相对地艳丽、多变。比如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中的男主持人,他的穿着比较新潮(但不奇特)色彩比较鲜亮,如明黄色、浅蓝色。这样的服装选配,使人们感觉到生活的五彩缤纷。
而在主持人的造型上,更是大胆新颖,在主持人形象塑造的时候就增添了相当多的丰富色彩,以不同的角色穿插不通的扮相,使观众形象的了解所讲内容,也被其惟妙惟肖的外形和表演所感染,从而使得此类节目在主持人的形象塑造方面有数一数二的独到特色和过人之处。
四·主持人的个人素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
1、形象定位是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需要重视的一环。“德才兼备, 声像俱佳”是对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要求, 而它对有声语言传播的主体———主持人来说, 更具直接、现实的意义, 特别是电视节目主持人, 应既有优秀的内在素质, 又有优秀的专业条件, 包括声音、形象,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德才兼备, 声像具佳”。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讲, 镜头前的形象是生成亲和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主要包括: 语音标准规范, 口出清晰;声音圆润、悦目、动听;语言表达有感而发, 声情并茂, 容貌端庄, 落落大方。主持人的屏幕形象是在镜头前优秀的内在素质和良好的外貌形象(语言、声音、容貌、气质)的完善统一。
2、“在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中,主持人的风格特点也是生活类节目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因为,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主持人是节目构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节目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主持人的风格和特点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格调的趣味。一个受欢迎的服务类栏目往往也离不开一个受欢迎的节目主持人。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人比新闻、文艺等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参与程度更高,有时他要与嘉宾展开交谈,有时要亲自操作演示,有时甚至要作为角色进入表演情节当中。这就要求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人既要有较高的主持才智,又要有一定的表演才能,同时他还应是一个性格开朗,和蔼可亲、善解人意的心理专家,在节目中他能娓娓道来,如数家常,把一些琐碎的生活条理化、系统化、知识化,将自身情感恰如其分、不温不火地揉进字里行间,在潜移默化中给受众以无穷回味。
但是,目前许多主持人,还不大善于主持此类节目,常常是言不由衷,面孔生硬,呆板,好像不是在主持节目,而是在背词,缺乏交流,没有感情,与服务类节目崇旨背道而驰,令人望而却步,改“频”换“道”。因此,这就要求服务类节目的主持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驾驭节目的能力,用渊博的知识、精辟的见解、机智的谈吐,在观众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做观众的知心朋友。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求编导在主持词写作上要注意口语化、生活化,另一方面要求主持人,尽量多参与节目的前期策划、制作工作,力争做到从语言到服饰化妆都要注意与整期节目风格相吻合,做到不温不火,不土不洋,不游不离,平和、亲近、自然。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认可你,喜欢你,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结论:
生活服务类节目在传统概念中是与新闻性、文艺性、社会教育性节目合并了的节目类型,它为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直接、具体的服务。这类节目的内容原本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许多生活服务类节目在功能上兼有教育性、知识性、信息性、服务性,又属于不同范畴的各类服务。而这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也因节目类型本身的特殊性而不难看出它对主持人的综合要求,当然,这其中在主持人的形象方面就是一个给予受众最直观的印象;从媒介本身而言,这也是电视文化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而现在将生活服务类主持人的形象塑造具体到河北卫视《家政女皇》这一档栏目来分析,使其更为形象化的来分析出生活服务类节目主持人在形象塑造方面的特点和可研究性,从而清晰地、深入地了解这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发展方向,有利于多面的媒介传播元素,也可使得主持人能够通过这一个不可缺失的小点,得到无穷无尽的的升华空间。
谢辞:
感谢我的导师梁亚宁老师,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亲爱的同学对我的帮助和指点。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提供资料对于我一个对网络知识一窍不通的人来说要想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学习到网络知识并完成毕业论文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参考文献:
《做最牛的主持人——英国电视名主持和他们的节目》,作/译者:周康梁,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页数:321
《电视节目主持人》, 作者: 刘洁 著,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1-01, 页数: 226
《怎样当好节目主持人》, 书籍作者:冯海燕,,图书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1-08, 页数:243 页
《主持人技艺训练提高教程》,著译者: 赵忠祥(编者), 白谦诚(编者),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节目主持人委员(编者),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3年8月1日)页数: 300页。
第二篇:论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倾听的重要性
论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倾听的重要性
访谈类电视节目是当今社会上比较火爆的电视节目形态之一。人们通常称播音员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他们还可以被称为“耳目”。在节目过程中,嘉宾和观众之所以愿意在节目开口讲话,向受众吐露心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主持人能在倾听中体会、理解他们的感受和经历。可以说,主持人真正的倾听,是访谈节目成功的重要保证。
一、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界定
(一)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概念
按照北京广播学院吴郁教授的观点,电视访谈类节目是指由主持人邀集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
(二)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现状
我国电视访谈节目起步相对较晚,从最早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直播室》(1993年)算起也不过17年的时间,但是其发展势头良好,在央视及省市级电视台中涌现出了《实话实说》、《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一大批优秀的访谈节目。
二、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界定
(一)访谈节目中主持人角色的重要性
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是以自己的语言方式和人格魅力引导嘉宾与观众进行交流,通过谈话的方式与嘉宾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在电视节目中起到桥梁作用的人。访谈节目一般是通过谈话参与各方面的直接交流,在一种有来有往、有问有答、互相支持、互相启发、互相推动的状态下共同完成的。对话的各方在节目中的地位是不相同的,作为媒介的代表,播音员、主持人或出镜记者在对话当中处于主动地位。采访对象、嘉宾和现场观众处于从动的地位。
但是这种主动与从动又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事实上,主持人与访谈人物之间既像是朋友,主持人以关注的心态倾听他的心声,探询其内心世界,而有时主持人又像是访谈人物的对手、揭密者,代表个人,更代表媒体和受众通过不断的探询,甚至是深刻的质询,层层展示出他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
因而,访谈节目主持人必须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要善于营造深入交流的氛围,消除访谈人物的心理隔阂,既要善于倾听,又要适时探询,从而充分地展示其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所以有人说,谈话节目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节目。
(二)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听”与“说”
访谈节目,由两个方面构成:听和说。就主持人而言,听是指主持人从嘉宾及现场观众处接受信息。说,是从对嘉宾和观众的回应,是对节目的把控。听是说的前提和基础,说是听的结果和延伸。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不能分离,这样才能构成真正的传播。
如果说,一个主持人要会说话。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说,一个会说话的主持人是为了让对方把话说好,不只是自己会说,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善于倾听。当我们看一个指挥家在指挥一场交响乐时,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指挥家的肢体、手势和指挥棒在左右飞舞,而深层次的是指挥家通过他的耳朵在用心地演绎着整部作品。指挥家要有一对音乐的耳朵,而主持人则应有一对会倾听的耳朵。
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目的是把获得的信息经过整理告诉广大受众。所以,主持人倾听的目的不仅是交流,而且是要得到具有价值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倾听既是谈话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获得新闻素材的重要途径。
三、倾听对于访谈节目主持人的重要作用
懂得倾听的人才会获得朋友,因为你分担了她的烦恼;懂得倾听的人才能够在听的过程中摸清大意,从他人言语中得到一个人内心的意图,才能想合适的办法应对不同的人,不同事,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认真倾听他人言语,代表你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你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的确,真诚的倾听是对人的尊重,只有当感觉到主持人在用心倾听的时候,嘉宾才会讲 1
出自己的真心话。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嘉宾,认真地倾听他们讲话,尊重每一位嘉宾,是主持人的职责。诚然,成就一档优秀访谈节目的因素很多,但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主持人不仅会说,更要会听。可以说,倾听是访谈节目主持人的一大法宝。
(一)倾听是节目完成的基础
对于主持人来说,在访谈类节目当中,有些因素是比较好控制的,比如嘉宾的选择、访谈时间、访谈地点的选择等;而有些因素却是不好控制的,比如对方的衣着、姿态等;还有一些因素是根本无法控制的,比如对方说话的口音、语气等。正因为访谈过程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无论主持人事先准备得多么充分,也不可能完全预料到访问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不可能照本宣科。
比如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2003年4月播出的“记者见面会”中一段问答:
记者:朱军主持的节目叫《艺术人生》,人生是个很大的话题,艺术人生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是最复杂的,需要理性思考。您的年龄和朱军的年龄相比年轻一些,没有经验,那么我想知道,您怎么来平衡由于年龄带来的没有经验,怎么做好呢?
马东:这位资深记者由于不太擅于使用中文。所以我把他的话重新说一遍,就是你这么年轻凭什么挑战有人生经验的朱军?
孙炜峰:我觉得„„
正是主持人马东的认真倾听,才发现记者的提问可能引发一些歧义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才使得他对记者的提问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避免节目中不必要的尴尬,使得节目能够顺利进行。
因此,倾听是交流的基础。可以增强主持人说话的针对性,构建彼此交流的平台,增强传播效果。中央电视台谈话节目《面对面》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在聆听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在求证中解读”。
(二)倾听是节目完善的保证
对于访谈节目的嘉宾而言,只有感觉受到尊重,才具有自信,才能在节目现场滔滔不绝。而尊重人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倾听,认真倾听。
比如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2003年7月播出的“闵维方谈北大教改”中对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闵维方的采访:
陈伟鸿:很多人认为这次的改革已经在北大掀起了风暴,如果要说风暴的话,您就是风暴的中心,这段日子对于您个人来说,会不会是一段很难熬的日子?
闵维方:的确,每天的工作时间拉长了,每天说很多的话,要跟大家讨论、争论。陈伟鸿:您觉得这样子让您嗓子疲惫不堪的日子,还要多久才能够结束?
闵维方:我相信不会很久的,现在的情况是很多院系的院长、系主任,主动找到我说,我们要改革,我们要这个方案,还有一些院长、系主任,他就说这个改革方案对于我们来说
i不是什么新东西,我们一直是这么做的,nothing new。
正是主持人陈伟鸿真诚地倾听闵维方的回答,才人性地发现了他每天说很多话,必然会引起嗓子的疲惫不堪。“您觉得这样子让您疲惫不堪的日子,还要多久才能够结束?”用这样的方式来继续下一个的问题,既婉转地问了主持人想问的问题,又一下子拉近了主持人与被访者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了一种真诚的谈话氛围,使得整个采访变得更加顺利,嘉宾陈伟鸿更交心地与主持人进行交谈,使得之后的整个访问十分融洽。
说得好,取决于听得好。认真倾听、善于倾听成就了很多优秀的电视访谈节目和主持人,可以说倾听是访谈节目得以脱离俗套,做出亮点的跳板,可以为节目质量带来很大提升。
因此,访谈节目主持人要把“善于倾听”作为重要的基本功,一定要确立正确的理念,学会用耳朵来呼唤心灵,用“倾听”来主持节目,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是主持人,是嘉宾的倾诉对象,而不是主讲人。
刘文莉
第三篇: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发展策略【初稿】
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和后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0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关于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各项规定,同意以下事项:
1、学校有权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2、本人授权广西师范学院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查阅、检阅。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3、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0
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申请 新闻 学硕士学位)
论文题目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发展策略
专业名称:新闻学 学位申请人:周瑞金 导师姓名、职称:黄健
蒙南生
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主席: 委员:
二零
年
月
0
摘 要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最先出现在美国,是于1965年开播的一档名叫《相亲游戏》的节目,它至今已经有45年的历史。在我国此类节目也有15年的发展时间,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开启了大陆电视媒体婚恋交友类节目收视热潮的先河,此节目开播时间长达五年之久。但是,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直到2010年才呈现出热化的状态,包括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山东卫视、浙江卫视、广东卫视等10多家省级卫视频道纷纷播放此类节目。婚恋交友类节目的高收视率证明此类节目是受到公众欢迎的,能够满足公众的情感需求,不应简单地全盘否定;但在节目日益倾向媚俗的时候,媒介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节目是否已经迷失了方向,节目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本文以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以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展脉络为具体的内容,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栏目为剖析对象,对当前我国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进行系统分析。本研究将在学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以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展策略为最终的落脚点,摈弃学术界中单纯对同类节目进行的经验、不足、特点等的分析,旨在探讨中国的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
娱乐功能
教育功能
小众化趋势
Abstract TV romantic dating program first appea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launched in 1965 and was called “dear to the spy game” program, which has already been 45 years’ history.Such programs have developed 15 years in our country, Hunan TV's ‘Date of the rose’ opened the precedent of mainland TV media romantic dating program viewing boom and Premiere time of this program as long as five years.But, TV romantic dating program show the state until 2010 , including of Hunan satellite TV, Jiangsu TV, Shandong TV, Zhejiang TV, Guangdong TV, more than 10 provincial TV channels have played such programs.Romantic dating program’s high ratings proof such programs welcomed by public, which can meet the emotional needs of the public, and should not be simply negated;but with the growing tendency fawning on customs program, whether media should rethink, programs are getting lost, and programs supposed where to go? This paper used the TV romantic dating program as specific research object, used TV romantic dating kind program development as the specific content, used Jiangsu TV's ‘The sincere not faze’ column as analyzing object, system analyzed current TV object of romantic dating shows.This research will be based on the circles former research, take the TV romantic dating program’s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final the foothold, devoid of similar programs simply analyzed the experience, insufficienc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in academic circles, aimed to explo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omantic dating program of China.KEYWORDS: TV romantic dating program, entertainment function, education function,small tendency
目 录
摘 要.............................................................................................................................1 Abstract.........................................................................................................................2 目 录.............................................................................................................................3 绪 论.............................................................................................................................5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5
二、文献综述梳理..........................................................................................7
第一章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概述...............................................................................11
第一节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定义及历史.........................................................12
一、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定义..................................................................12
二、国外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概述...........................................................13
三、国内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展演变...................................................14 第二节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分类....................................................................15
一、以节目内容来划分.................................................................................15
二、以节目形式来划分.................................................................................15
第二章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兴盛的原因....................................................................18
第一节 社会因素的助推......................................................................................18
一、婚恋观念改变的推动作用......................................................................18
二、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19
三、传媒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20 第二节 受众群体的细分是节目兴起的市场需要..................................................21
一、满足参与者的私人诉求.........................................................................21
二、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21 第三节 传播者对国外类似节目的盲目追随.........................................................22
一、海外节目本土化热潮.............................................................................22
二、传播者的包装与策划.............................................................................23
第三章 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弊病...................................................................................24
第一节 节目内容中的误区...................................................................................24
一、感情变游戏娱乐人生.............................................................................24
二、嘉宾造假偏离爱情轨道.........................................................................25
三、争议观话题挑战受众极限......................................................................26 第二节 节目形式上的跟风...................................................................................27
一、创新不足导致节目的同质化..................................................................27
二、盲目跟风导致节目非主流化..................................................................28 第三节 节目格调里的低俗...................................................................................29
一、格调低下的三俗炒作.............................................................................29
二、娱乐功能被无限放大.............................................................................30
第四章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未来发展的思考.......................................................32
第一节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优化策略.............................................................32
一、媒体社会责任的强化.............................................................................32
二、受众传媒素养的提升.............................................................................34
三、电视媒体行业的规范.............................................................................35
四、电视教育功能的强化.............................................................................37 第二节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未来走向.............................................................38
一、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小众化趋势.......................................................39
二、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服务化趋势.......................................................39
三、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娱乐化趋势.......................................................40
结
语.........................................................................................................................41 参考文献.....................................................................................................................43
(一)专著部分............................................................................................43
(二)论文部分............................................................................................43
绪 论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根据央视索福瑞34个城市快速监测显示,2010年3月14日江苏卫视播出的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收视率达到2.61%,创开播以来的收视新高,更超越了同一周播出的综艺节目龙头《快乐大本营》,成为全国综艺节目的冠军。在2010年期间我国共有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山东卫视、浙江卫视、广东卫视等10多家卫视频道纷纷播放此类节目。由此可以看出,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在中国自1998年后,再度受到了电视传播者以及全国范围内受众的关注。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最先出现在美国,是于1965年开播的一档名叫《相亲游戏》的节目,它至今已经有45年的历史。在我国此类节目也有10多年的发展时间,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开启了大陆电视媒体婚恋交友类节目收视热潮的先河,此节目开播时间长达五年之久。但是,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直到2010年才呈现出高度热化的状态。根据本文在百度搜索引擎以“非诚勿扰”为关键词进行的数据检索,截止本文撰写之时,与其情感、婚恋交友类节目相关的报道已有226,000篇,而在以“非诚勿扰”命名的贴吧中,共有主题数508176个,贴子5911393篇,注册会员12425名。仅在优酷网上观看《非诚勿扰》视频的次数统计:2010年12月26日观看次数达到34518次;2011年03月19日观看次数达到 39811次„„这个热化的现象背后到底存在着哪些特殊的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动因呢?这里面必定有其中的深层次原因。要知道,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也一直不断涌现,但并没有形成中国这样遍地开花的局面,即便是美国也有《单身汉》、《单身女郎》等经典的相亲节目,但这些节目往往也没有陷入同质化竞争的纷杂局面。而且,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播出后也没有引起诸如中国的一浪高过一浪的低俗化的高潮,这究竟是何原因?是否就是像某些专家研究中所分析的那样,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就是靠明星主持人、品牌效应来成功吸引受众的么?本文将会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解开其中的谜团。
其次,中国婚恋交友类节目同其他许多的电视节目一样作为舶来品,如以《东
方时空》为代表的电视杂志节目,都是从海外舶来的。《非诚勿扰》的美国版《单身汉》播出10季只有1对新人成功配对,但受众却认可这个节目,没有人提出过多的质疑和批判。但是,在中国为什么许多西方引进的节目会滑向了一个从节目引进到遍地开花,到同质化严重,到庸俗化争议的怪圈?这其中最为深层次的根源又在哪里?前文已经指出,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在上个世纪末,我国已经出现了,但那时候为什么没有引起全国各电视节目的效仿,更没有掀起全国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高潮?这,更有其中的根源。
第三,中国的婚恋交友类节目将何去何从?是否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只要接受广电总局的严谨低俗的命令,进行再度改装后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卷土重来?但从实际情况看来,广电总局的禁令往往都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个案、某一类具有同类性质的案例出台和颁布规则。笔者认为,仅有广电总局的禁令是不够的,它虽然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克制同类节目的播出,规避其低俗化,但一个《非诚勿扰》结束了,另一个其它的类似的节目就会冒出来。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们又将如何应对?这也是本文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上可见,本文以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以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展脉络为具体的内容,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栏目为剖析对象,对当前我国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进行系统分析。现将本文的核心研究结论总结如下:
首先,经过本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研究因为2010年的热播呈现出热化的研究态势,许多专家、学者甚至是传媒学子们都纷纷对此话题进行了见仁见智的剖析和探讨,但根据本文对文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前学界的研究呈现出内容及视角单一,研究的理论深度不够,篇幅短小难以展开等具体的问题。因此,本文将研究的视角设置为“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未来的发展”就具有一定的深度性和前瞻性。
其次,本文对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起源、特征、节目形态以及国内外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中外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异同之处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经过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的细微差别:在中国,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是打着婚恋交友的旗号进行,但其娱乐元素是最为根本的内容;而在西方,从一开始这种节目就被界定为是一种典型的真人秀或者是娱
乐类的综艺节目。为何中西方受众对同类型的节目存在接受上的差异,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从社会、受众和传者这三个角度探讨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展动因。
第三,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是电视节目的一种具体形态,其必然要符合大众媒体传播信息、教育大众、引导舆论以及娱乐社会的功能。而无论其功能的具体表现如何,其社会责任永远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本文对社会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社会责任进行深层次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非诚勿扰》,来探讨当前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并为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具体优化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最后,本文结合前文中的问题分析和实证调研,从媒体社会责任的强化、受众传媒素养的提升、电视媒体行业的规范和电视教育功能的强化这四个角度,对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优化策略进行了探讨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认为节目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上,必定是以教育和引导功能为主,以积极、多元的话语方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进而将大众媒体的娱乐和教育功能高度整合到一起,实现寓教于乐,以娱乐促进教育的目的。因此,具体的发展走向上,必定会呈现出小众化趋势、服务化趋势和娱乐化趋势。
二、文献综述梳理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是2010年的热点话题,这不仅反映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在具体的学术研究领域也是如此。笔者在撰写此文的时候,在知网(CNKI)上进行了以“婚恋交友类节目”为关键词的检索,查到相关联的文献有92篇,以“交友节目”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找到相关联的文献有87篇。这些文献大都撰写于2010年下半旗,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我们分析如下:
(一)学术界的研究情况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繁盛的原因是当前学术界进行分析的一个重点之一,蔡良华的《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心理学思考》一文就对此类节目火热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寻找了部分的答案,他分析认为,“婚恋交友类节目受众广泛,带来的社会影响极大,在此简单分析婚恋交友类节目盛行的心理学原因:首先,价值观念的改变,人们择偶不再遮遮掩掩。其次,社会发展
带来法制的健全、人们经济的独立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于婚姻、爱情这样的终生大事,人们有了选择的权利。”1中国的婚恋交友节目是从西方舶来的,中国和西方的同类节目存在的差异和共性也是中国学者进行研究的的一个重点之一。王碧程的《从韩国综艺节目<情书>谈中国婚恋电视节目的现状及问题》一文重点以韩国的综艺节目《情书》为具体的国外的案例,与中国的《非诚勿扰》进行了分析评判,指出了两者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论证了中国当前婚恋交友类节目存在的问题。文章研究指出,“现在的婚恋交友类节目在经历过前期的兴盛后,已经走向两极分化的局面。”2婚恋交友节目热播之后便招致了包括广电总局等各个部门在内的各个部门的批评和指责,电视媒体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责任的缺失、争议性问题、低俗化倾向,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刘晓的《婚恋相亲类节目对大学生树立价值观、恋爱观的不利影响及应对之策——兼谈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一文,就是从社会责任担当的角度,对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负面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章。文章分析指出,“大众传媒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恋爱观。”3 此外,针对当前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频繁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界也有人对其未来的发展走向提出了一些思考,例如徐策的《中国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路在何方?》一文中针对当前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混乱的现状提出了几个发展思路。认为节目的庸俗化是其通病,其寻找的最大化的目标及效果就是提供刺激性的娱乐,因此,其发展走向必定是抛弃单纯的娱乐,寻求真正的感情服务4。
(二)对学界研究的分析
有学者认为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是情感类节目,有学者认为是娱情类节目,针对不同的观点,我国理论界对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研究状况研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个案为研究对象来进行的,包括分析该节目制作的形式,节目特色等;另一种则是将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归类与情感类电视节目进行研究,比如试 12 蔡良华:《婚恋节目的心理学思考》,载《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第12期
王碧程:《从韩国综艺节目<情书>谈中国婚恋电视节目的现状及问题》,载《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年第1期
3刘晓:《婚恋相亲类节目对大学生树立价值观、恋爱观的不利影响及应对之策——兼谈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载《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第18期
4徐策:《中国电视婚恋节目路在何方?》,载《新闻记者》,2011年第2期
图提出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定义,特色,分类等。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对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研究现状并不十分理想,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学理化的研究。大量的研究著作还停留在对此类电视节目基础知识的介绍上。有一些著作开始系统地研究情感类电视节目的有关问题,但还缺乏理论的支撑和方法论的引导。这使得很多著述者对电视的研究处在以感性认识来理解、阐述的层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而最主要的一点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还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是无深度文化的节目。尤其是对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概念、内涵、现状及未来发展的缺少系统的描述与分析,这却是对整个电视产业的发展,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都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根据本人当前对文献的搜集,发现对同类课题的研究不仅有,而且还非常多。尤其是部分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被相关机构领导判为三俗节目后,学术界和媒体上相关的批评文章便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出来,但是根据本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对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研究一般都比较浮于表层,特别是难以从较为全面的角度去分析和探讨,而部分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大部分都是学术期刊论文,一般篇幅都在6000字符以内,很难展开论述,故往往面面俱到,而又所论不深,更没有一篇关于像《非常勿扰》等具有争议性的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硕士论文出现。而且,在诸多的研究中,大都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鲜见有对受众,对节目等具体认知情况作的系统分析,故本文的撰写一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另一方面却又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拓宽了思路。
此外,国外学术界就媒介的功能及效果提出若干理论,也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支撑,在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理论和二战后美国学者从事的大众传播研究中,电视的功能和传播效果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1959年,查尔斯•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探讨》中,对拉斯威尔的“三功能说”做了补充,提出了第四项功能:提供娱乐并起着社会化的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在对大众传播功能的研究中则提出现代大众传播的“负功能”:它所提供的表层信息及通俗娱乐为受众带来了“麻醉作用”。1969到1972年在丹尼斯•麦奎尔(DeniSMcQuail)的领导下进行的电视受众“使用与满足”状况的定量研究。麦奎尔等人的调查范围涉及电视新闻、知识竞赛、家庭连续剧、青年冒险电视剧等六种节目,使用了严格的调查分析程序,从概念操作、受众样本抽选到数据分析,力图完善传统“使用与满足”研究的不足。麦奎尔等人认为,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功能不同,其中共通的基本类型可归纳为四种: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和环境监测效用。
罗伯特•皮卡德
(RobertGPicard)从电视生产应用资源的角度来研究影响电视媒体内容丰富性的障碍,认为电视制作设备和从业人员的匾乏是影响电视内容丰富性的主要因素。如果媒介想通过增加频道数和播出时间来提供更多的选择,实现社会福利目标的话,那么它需要得到必要的资源补充。首先必须吸引以知识为基础的有天赋的,有创造力,技术能力及管理才能的从业人员,否则便没有竞争优势。增加生产设施、设备及服务同样重要(罗伯特•皮卡德,2005)。
第一章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概述
严格意义上讲,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属于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范畴,是娱乐节目的一种形态,可以与综艺类节目相提并论,在当今社会的语境下,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不仅有一定的市场空间,还有很强大的发展潜力,这是由一系列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特别迅速,从单一的节目内容竞争演变到节目形式、节目品牌、节目经营等方面竞争,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趋渐成熟,竞争也日趋激烈,节目的生长周期也越来越短。就拿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来看,地方省台的婚恋交友类节目平均寿命在一年左右,《玫瑰之约》存活五年算是特例,但也终究逃脱不了停播整顿的结果。从1998年国内红极一时的《玫瑰之约》到今日再热荧屏的《非诚勿扰》,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在我国已走过了十四个年头,是历史简单的重复,还是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品质和功能的理性回归。
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例如美国的《单身汉》、英国的《Take me out》、韩国的《情书》、台湾的《非常男女》、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等等,它们的出现在荧屏上下,媒体内外都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根据本文在百度搜索引擎以“非诚勿扰”为关键词进行的数据检索,截止本文撰写之时,与其情感、婚恋交友类节目相关的报道已有226,000篇,而在以“非诚勿扰”命名的贴吧中,共有主题数486914个,贴子数5,672,388篇,注册会员10,487位。
此外,从2009年12月—2010年1月百度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电视媒体行业月度报告》来看,在2010年我国服务类电视栏目关注度排行TOP10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表现,其中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栏目和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栏目在2010年1月、2月大放异彩:2009年12月底首播的《我们约会吧》开播仅一个月关注度就排行服务类栏目月度第二,而2010年1月中旬首播的《非诚勿扰》更是在2010年2月就勇夺服务类栏目关注度第一。自2009年12月24日《我们约会吧》播出以来的日均检索
量超过了4万余次,每次的此节目的现场播出时段都能在互联网上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贴吧,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加入让此节目的内容更为吸引;而《非诚勿扰》自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日均检索量则超过了20万次,尤其在2010年2月后,全线领先《我们约会吧》。其中2010年4月3—4日播出时的日检索量更是突破了120万次。
以上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掀起了一股电视婚恋交友热潮。在本章中,本文从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定义入手,对其起源、沿革、形态分类等进行系统的梳理。
第一节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定义及历史
前文中已经介绍,学术界在当前的研究过程中,有很多一部分专家或者学者都将此类节目形态界定为婚恋类节目,也有学者界定为“娱情类”节目(即娱乐情感类节目)。但无论怎么界定,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实际上的特点都有两个:一是以情感为核心内容;二是为受众提供娱乐。
一、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定义
国内目前并无专门对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进行过明确的定义,但大家都约定俗成的将其界定为婚恋交友类节目、交友节目、婚恋交友节目,甚至有的时候都统称为电视情感节目。例如,郭华、林影倩在《当前电视婚恋真人秀节目浅谈》一文中将《非诚勿扰》、《我们来约会吧》这样的节目界定为“电视婚恋真人秀节目”和“速配类电视婚恋真人秀节目”5,华中师范大学李娟的硕士学位论文《<玫瑰之约>:昙花一现的美丽——情感婚恋类节目的社会学解读》一文中也将此类节目界定为娱乐节目的基本形范畴,将《玫瑰之约》(其节目形态与《非诚勿扰》相似)界定为“情感婚恋交友类节目”。由此可见,学术界虽然描述不统一,但具体的形态、类别都基本上相似。
因此,我们可以将此类节目统称为“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从媒介传播的载体来说,是电视媒体;从节目的大的范畴来说是属于真人秀;从内容的角度来说是以情感婚恋为主题。此类节目不论其基本的表现形态如何,在大体上基本的思路都呈现出这种比较稳定的形态。而且,根据江苏卫视对《非诚勿扰》的官方界定,这一节目属于“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 5郭华、林影倩:《当前电视婚恋真人秀节目浅谈.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年第8期刊
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6。而在2010年6月8日,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一文中也是将此类节目华决定为“婚恋交友类节目”。
二、国外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概述
普通意义上说,国外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鼻祖是起源于美国1965年开始播放的《相亲游戏》,该节目自播出后经历了35年的时间,直到2000年才停播7。由于国外的婚恋交友类节目起步较早,经历的时间较长,因而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如《相亲游戏》这样的节目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传统媒体高度发展、新媒体出现、新媒体勃兴、新旧媒体融合发展这样一个过程,因而其总结的经验、发展的轨迹都符合了媒体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出了一些中国的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所不具有的特征。我们在此对国外的此类节目进行一个发展的基本梳理。
首先,在节目的形态上,国外的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主要以美国同类节目为比较对象)在规则与节目的定位体现出与中国婚恋交友类节目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中国的婚恋交友类节目更倾向于打造一个真实的婚恋交友平台,目的是为单身男女提供一个婚恋交友的机会。而美国的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则更倾向于真人秀的表演,更倾向于以一种纯娱乐的方式来满足大众的好奇心。例如,美国著名的婚恋交友类节目《单身汉》从2002年以来播放了14季,但到2010年6月为止只有一对人真正结婚8。也就是说,在西方的婚恋交友类节目中,大家看重的是过程,看重的是娱乐,是不同阶段的婚恋故事,对参与嘉宾的真实性要求并不当真,而且,在西方,这些节目对于参与节目的嘉宾来说,他们更为关注的是通过参加节目为自己的演艺生涯进行包装,并非真正为了找到恋爱的对象。
其次,从西方的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展过程来说,则呈现出更为精细化的发展思路。在中国,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都高度相似,基本上是数量众多的女嘉宾逐一挑选男嘉宾。而在美国,这些节目被划分得很细,例如《单身汉》、《单身女郎》都将节目的面相对象进行了精细的划分。《单身汉》是以1个男嘉宾在25个女嘉宾中选择婚恋对象为一期节目的内容,《单身女郎》则是1个女嘉宾在 678非诚勿扰官方网站:http://fcwr.jstv.com/ 周黎明:《相亲节目的外国祖先》,载《南方都市报》,2010年6月4日
中国经济网:《国外相亲节目怎样吸引眼球》,http://www.xiexiebang.comNIC第25次全国互联网统计调查显示,中国已经有4亿多网民,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占有报纸数量已经开始步入世界平均水平,“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5.43%和96.58%”9。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它不仅要在不同的电视媒体之间获得竞争的主动性,更需要在不同的媒体——报纸、杂志、网络等——之间获得有差别的竞争优势。这就促使电视媒体不断改变传播策略,实现由“渠道制胜”到“内容为王”的转变,再 9崔保国主编:《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学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214页
到“娱乐为王”(王洪田《娱乐为王》)甚至是“娱乐至死”(尼尔·波斯曼《娱乐至死》)的僭越。
在这个语境之下,任何内容只要拥有受众的关注度,都会被当作重点开发的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和运营,甚至是肆意的炒作。感情,这个人类最古老却永远年轻的话题被经过改造和加工后,成为一种吸引注意力的商品搬到荧屏上,被当作一种带了文化表征的商品在贩卖。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整个消费的过程由三个基本的要素构成:一是观众对私密问题的浓烈的兴趣,二是观众本身对这个话题具有表达的能力,三是“情感”、“婚恋”这个因私密的话题被包装、加工和批量生产后被推向电视荧屏。
三、传媒技术发展
传媒技术的发展是助推电视节目繁盛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众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各种媒体之间开展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受此影响,媒体的强大效果开始显现,甚至在西方较为繁盛的消费主义思潮也开始进入中国,成为影响中国大众的一种文化观念。这种观念的核心是大众媒体对人们有很强大的控制能力,大众媒介通过对观念、行为、现象密集的再现,从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受众的心理、社会判断及实践行为。消费主义能够在中国大行其道,与大众媒体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受众在接受这种思潮的过程中,越来越开明和宽容。比如说,在互联网勃兴之前,相亲往往是面对面的,靠人际关系来实现,但网络提供了一种更为便捷、私密和互动性强的间接的相亲平台,以世纪佳缘网为代表的新兴的网络相亲平台出现,标志着人们在传媒技术的作用下,相亲、婚恋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于此同时,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通过各种整合传播手段,网络、报纸、杂志、电视、广播都进行了密集的关注和报道,甚至很多的报道都是炒作性和话题性的,这就使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成为一种可能。而传统的电视节目也不甘心于仅在电视上呈现节目内容,于是它积极的顺应了媒介融合的潮流,与网络媒体展开了亲密的互动,例如《非诚勿扰》不仅开通了官方的网站平台,将视频节目上传到网络视频库中,供网络用户自行点击、检索查看,甚至,《非诚勿扰》也与珍爱网展开了合作,无论是节目的品牌知名度还是参与嘉宾的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拓展。因此,从这个角度考虑,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能够脱颖而出,也就不足
为怪了。
第二节 受众层面
从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效果来看,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传播形态必定是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节目,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以及选择性记忆都成为了电视节目制作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之一。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节目本身对参与者私人诉求的的满足,是对受众窥探和猎奇心理的一种满足。
一、满足私人诉求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各种问题和矛盾比较突出,受此影响,反映在人们的情感、婚姻、恋爱等方面的问题也就浮现出来。快节奏的生活、紧张忙碌的工作节奏、来自各方面的精神和物质压力都时时地侵袭着人们的身心。解决感情困扰,解决爱情纠纷,寻找恋爱对象,成为了人们一个极为重要的生活内容。剩女,剩男这两个字眼的诞生又平添了人们在日常的恋爱中诸多困扰。在这个语境下,人们期待着有一种更为便捷、快速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满足身心层面对感情渴望的需求。
媒体具有天然的娱乐特质。诚如桑哗在《娱乐新世纪》中所分析的那样,“种种迹象表明,在未来100年人类生活形态即将发生的诸多变化中,娱乐无疑会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继和平、发展之后的第三大主体。娱乐一直被看成生活中一种必要和有效的调节手段。人们通过发明五花八门的娱乐方式,并不断缩短工作日等方法,来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10而与此同时,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也给受众提供了宣泄情感、释放压力、表达欲望、满足猎奇的平台。通过此类的节目,不仅可以缓解了精神、心灵方面的压力,而且还获得了一种偷窥的方式来满足的情感心理。电视媒体正是考虑这种需要,将婚恋内容的真人秀节目搬上荧幕,制造了一道道的集感情、娱乐、竞技与话题为一体的婚恋交友节目。
二、迎合猎奇心理
受众具有猎奇心理,窥探他人的隐私永远是驱动受众观看娱乐类节目的一个 10桑哗:《娱乐新世纪》,载《新周刊》,2000年第3期
直接动因之一。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出现,恰恰就迎合了受众的这种需求,并在同类节目的不断复制、模仿中,强化了受众的这种心理需求。
从受众的层面看,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用于交流的时间减少,娱乐的方式简化,看电视成为他们需求精神压力释放的重要途径之一。电视媒体建构起一种“看上去很美”的虚拟的情感世界,所有的受众都在这些节目中寻找自己的窥探欲望,宣泄欲望和情感关怀的满足。诚如迈克•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所说,“媒介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记号和和符号商品,它们体现了梦想、欲望和离奇幻想;它暗示着:在自恋式地让自我而不是让他人感到满足时,表现的是那份罗曼蒂克式的纯真和情感实现。当代消费文化,似乎就是要扩大这样的行为被确定无疑地接受、得到表现的语境与情境之范围”11
因此,我们可以说,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迎合了受众的窥探隐私的猎奇心理,而受众的这种猎奇心理,又极大的助推了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第三节 传者层面
中国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能够呈现出遍地开花、百家争鸣的局面,与当前海外此类节目的繁盛有着一定的渊源和继承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外此类节目的繁盛也是国内类似节目受热捧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分析如下:
一、海外类似节目兴盛
中国婚恋交友节目是西方同类节目的舶来品,此节目在国外播出后,收到了当地的欢迎,中国在1998年仿效美国的《单身汉》,开播了《玫瑰之约》。但这一节目的播出,并没有带来持续的、弥漫于整个电视屏幕上的火爆状态,只是保留了一枝独秀的姿态。但近年来,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开始不断的推出,掀起了一轮新的热潮的 同时,中国的婚恋交友类节目于是纷纷效仿,进行再度的改版、包装后卷土重来,终于导致了2010年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热播的状态。这一现象的出现,从表面上看是西方热播后,国内进行追随的结果。但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热化却是与西方消费思潮和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思潮紧密相关的,通过各种媒体手段,中国效仿了西方的娱乐至上、内容为王、平民参与、受众狂欢的理念,对西方的节目进行了本 1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土化的改造,最终导致了2010年热播的局面。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同类电视节目在海外的播放为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目标,中国近年来的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逐渐开放的文化认知,为此类节目进驻中国,实现中国的本土化提供了宽松、丰富的土壤。在媒介文化日益侵袭社会各个层面的今天,境外的文化也无不寻找着每一个真空的角落,在这样的一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热播最终成为了一种全球化的潮流。
二、海外类似节目本土化
节目的成功离不开传播者的包装和策划,从新闻、信息、节目生产和传播的过程来看,任何节目都会经过实现的酝酿才能被推到受众的面前,如果说新闻节目是最大程度的保留了信息的本来面貌,那么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作为一种娱乐节目,则是进行了大量的包装、宣传与策划。
我们纵观2010年较为火爆的几个婚恋交友类节目,无论是《非诚勿扰》还是《为爱向前冲》,无论是《我们来约会吧》还是《相约星期六》,从主持人到嘉宾,从现场布置,到话题筛选,从节目的名称到定位,从广告推介到播放„„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的工作人员在为之努力。要知道,根据传播学的效果研究理论,受众的注意力永远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节目要想让观众记住,并能够吸引其持续、稳定的注意力,就必须采用各种方式,在节目的质量、内容上下功夫,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整合各种资源优势,去推介,去宣传,去包装,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广告媒体去提高知名度,提高关注度,增强收视率。
因此,此类节目的诞生与涌现,从根本上是传播者以提供受众所需求的信息,进而实现其收视率提升,追求广告收益的一种体现。只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整合了各种资源的优势,对大众的收视心理、观看习惯、娱乐倾向、猎奇思维进行了敏锐的判断。
第三章 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弊病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热播后,广电总局和部分专家学者纷纷展开了接二连三的征讨和批判,广电总局更是连下批文,下达了对此类节目进行整改的命令,甚至连《人民日报》都刊登了对这些节目进行批评的文章,对其违背社会主流道德,宣扬不健康的婚恋观念进行了尖刻的批评。那么,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弊病有哪些?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第一节 节目内容低俗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打出的口号都是为了感情而参与节目,参与节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恋爱、相亲这些原本非常严肃的感情问题,被当作了感情游戏,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假游戏。
一、娱乐化
感情往往是纯洁的、朴实的、不加任何粉饰的,一旦感情被注入了其它的因素,就会变了味,脱离了人类最纯真的需求。而以《为爱向前冲》和《非诚勿扰》为代表的这两个节目已经将情感糟蹋的一无是处,整个秀台上,都是一群男男女女在谈论着自己的金钱梦,呈现出一幅幅追金逐银的强烈欲望。不可否认,娱乐是当前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当前媒体所呈现的主流的信息形式。甚至一些传媒专家、学者们都声称这是一个“娱乐为王”的时代,也有人宣扬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诚如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所分析的那样,“娱乐是媒介生产与消费的一个主要分支,涵盖具有吸引力、惊异性、消遣与‘让人们超脱实际经验之外’等特质的形式。娱乐业代表了消遣,而就这个意义来说,娱乐业通常不被认为是娱乐的文类相关。”12
笔者认为,娱乐就是电视的核心话语表现形式,但娱乐必须有一个度的问题。这里包括了三个方面:娱乐对于媒体而言至关重要,但并并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其次,娱乐的目的是能够对身心、情感起到一定的环节、调节和释放,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吸引注意力;第三,娱乐需要兼顾人的理性欲望,不能单纯的为满足低 12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18页
级、低俗趣味服务,更不能为其所引导。凡是背离了此上三点的娱乐,我们可以将其判定为泛娱乐化。所谓的泛娱乐化,就是一味的为了追求娱乐而娱乐。为了娱乐大众不惜嘉宾造假,为了娱乐大众不惜将情感、性爱这种非常私人化的议题当作卖点,为了博取受众的欢笑甚至不惜在众目睽睽之下辱骂嘉宾„„这些都是相亲节目过度娱乐化的表现。
泛娱乐化的现象,所导致的必然后果就是大众媒体寓教于乐功能的错位:一味的追求娱乐而忽略道德,追求娱乐而放弃尊严,追求娱乐而摈弃个人隐私„„不仅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而最终导致的将会使道德的滑坡,公信力的下降,传媒责任的沦丧,非主流思想甚嚣尘上。
二、造假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话题的吸引力、现场的表现力不惜采用造假的方式雇佣一些专业但不太出名的演员、模特来制造影响力。有的观众在看电视后通过网络方式寻找到这些男女嘉宾的资料,并将其在网络上曝光,这些男女主角通过电视配对节目的自我炒作名气倍增,甚至不惜以极端的拜金炒作、性丑闻炒作来塑造吸引力,例如有着拜金女之称的马诺,通过参加《非诚勿扰》塑造了拜金女的形象,后来签约安徽卫视相亲节目《缘来是你》节目主持人。
(一)聘请专业嘉宾
从节目开始的第二期,女嘉宾马诺的特立独行、口无遮拦、话锋敏锐、对婚恋的态度“疯狂而又直白”,言语风格有种“语不惊人死不休”„„个人魅力足以让观看《非诚勿扰》的受众侧目关注。在2010年4月3日这位言语泼辣的“拜金女”,竟然被一个叫做骆磊的当众辱骂羞辱,最后很委屈地离开舞台。很多人认为,骆磊的出现给了马诺当头一棒,也代表了众多网友的心声,虽然骆磊最后也是遗憾离场。但是,网络质疑声从来没有间断,更有细心的网友挖掘骆磊的所有资料,最后惊奇的发现骆磊原来是一个演员!
2010年5月23日播出的《非诚勿扰》中,女嘉宾那笛被一个刚毕业的“纯情男生”刘文领走,刘文发表 “爱的感言”感动了不少观众。但有网友发现,有一档广告短片《环球商机》中,刘文曾经以欧阳玉吉的名字出现,经营一家韩版服饰连锁店。女嘉宾徐梦,同样也出现在这条广告中,名字也变成了杨柳,两
人经营着夫妻店,对着镜头大侃生意经。“欧阳玉吉”还对着镜头提到,“我们准备明年就结婚”。所谓刘文和徐梦都是专职群众演员。
(二)拼接节目视频
2010年11月20日,在3号男嘉宾上场的时候,他选择的心动女生根本不是14号。在最后灭灯时候,男嘉宾走上前路过14号和15号的时候,可以很清楚的看到,14号杨涵是长发,而15号女嘉宾是一位黑衣空姐,而当镜头切过来的时候,14号变成了短发,15号则是一位红色衣服的女嘉宾,并且不是那位空姐,连人都换了。
(三)安排节目内容
在2010年4月11日,《非诚勿扰》第18期,“拜金女”马诺被一位男嘉宾领走时很不情愿,从主持人的话里可以看出马诺有后悔之意,但主持人一句“必须按规则办”把她送走了。网上舆论一边倒,认为马诺的出走太具戏剧性,是《非诚勿扰》节目组的故意安排。网友猜测“是节目组觉得她待太久了所以非让她走”,她已经吸引足够多关注,再待下去只会让受众审美疲劳,节目组让她下去是出于对后续节目的思考。
我们无法考评也无意考评节目本身情节是否经过专业的事先策划,以及选手是否有着专业的背景,但节目本身给人带来的虚假性则成为一种以欺骗的方式表演给大家一场精彩的“感情游戏”,把感情当作游戏本来就是一个为道德所不耻的行为,而以欺骗的方式获得收视率和广告费,则有“愚人”的嫌疑了。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看出,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大都将情感作为游戏,以情感话题的炒作作为卖点,以全商业的方式获取利润,甚至不惜以“审丑”的方式将性、拜金、挑剔等作为特殊的卖点进行自我的炒作。
三、负面话题
在婚恋交友类节目中,大量的“拜金女”、“富二代”频频出现,不断挑战观众的容忍度,在荧屏上到处都是马诺、朱真芳等自诩甚高,“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男女”。这种现象的泛滥就会诱导受众产生一种错位的认知,认为社会上主流的观念就是拜金,从短暂的角度来说,虽然能够为电视台获得很大的经济收益,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则容易渲染不良的社会风气,消解社会主流文化,背离社会道德观念。
下面是笔者列出《非诚勿扰》里有着“拜金女”之称的马诺说出的关于她“拜金”的话题:
话题一:在《非诚勿扰》第三期一位喜欢骑自行车但是没有事业的男嘉宾问她:“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么?”马诺毫不犹豫答道:“我还是坐在宝马里边哭吧„„”
话题二:马诺大胆透露她爱收集丁字裤,然后直白地问男生:“你家有钱吗?”男生则直接宣布“我家是开厂的,在上海有三套房子。”
大众媒介虽然具有还原社会现实,建构社会现实的功能,但相亲节目上所渲染的各种拜金话题并不一定是社会的主流,然相亲节目所刻意渲染的这种舆论话题所起到的效果明显就是以偏概全,以部分非主流来代替主流。尽管广电总局一再出文对此类节目进行点评批评,并勒令整改,但节目本身的拜金思潮却依然存在,像《非诚勿扰》这样的节目则被受众戏谑地称为“非钱勿扰”。在王凤仙的《关于<非诚勿扰>热播的冷思考》一文中,作者曾经就以《非》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的拜金思想进行了批评和审视。作者认为,“目片面地将这些个别极具争议的婚恋观放大,虽然引起人们的批判和讨论,也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流婚恋观的判断。”作者进而分析指出,“节目中所呈现的拜金主义婚恋观,很有可能引起社会主流婚恋观的低俗化。”13诚如所言,媒体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信息的呈现当遵循社会真实,既不可以以偏概全,也不可以以审丑、拜金来的过度宣言来代表社会整体的主流价值观。
第二节 节目形式跟风
纵观近几年来地方台热播的各种婚恋交友节目层出不穷,再环顾周遭大大小小的地方台开始不断的效仿和模仿,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典型的趋势:中国的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被导入了某种畸变的歧途,它的主流文化色彩开始被淡化,商业意识被强化,娱乐色彩开始膨胀,享乐型思想开始蔓延。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间段里,有10多个电视台同时播放婚恋交友类节目。
一、节目同质化
节目的高度同质化是市场诱导下,中国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所面临的生存状 13王凤仙:《关于<非诚勿扰>热播的冷思考——兼论媒体社会责任》,载《今传媒》,2010年第11期
态,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热播,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无论是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还是娱乐中,人们经常将电视征婚当做一个热点的话题来讨论,甚至在网络上的贴吧、QQ群、BBS、博客、微博上都有非常多的体现,足以让此类节目形成强大的舆论关注度。舆论关注,受众聚焦,最终的结果就是节目巨大的利润。很多的电视台都纷纷看到了这个现象,并深刻的领会到大量民众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势必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于是,各个地方台纷纷上马,各种虽然具有地方特色,但依然带有很明显的同质化倾向的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及与大众见面了。
大众乐于谈论此类话题的直接原因是节目满足了他们的某种猎奇、窥探、表达和释放的心理,但从跟本上来说,则是电视节目的创新能力不足。何谓创新能力?所谓的创新就是风格、理念、思路上的创新,更是形态和栏目风格、特色的创新,就是采用一种新颖的方式,来表达旧有的内容,或者旧有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或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实现彻底的更新。我国的电视节目创新的基本思路往往是照抄海外,尤其是美国的电视节目,许多在电视台工作的一线人员,他们在观看海外节目时受到启发就将这些节目进行了适当的加工后,进行了所谓的本土化。殊不知,他们所学到的往往是节目的形态,学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技巧,而不是那些深层次的理念、策略上的创新。
二、节目非主流化
婚恋交友,只能说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社会现象,一个带有私人性的话题,电视工作者能够将此类素材改造成节目予以刊播,足以表明当今社会中私人话题向公共话题过度的倾向。电视节目盲目的跟风恰恰表明,在当代人的视野中,仿佛已经没有比这个更为有趣的节目内容,已经没有了其他创新的思路。
摈弃这一点不谈,当前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盲目跟风,从直接的表现上就是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同质化,同类节目纷纷推出,计划了同行业的市场竞争;但在于此同时,电视节目又面临着一个更为严肃的挑战:那就是如何平衡市场诱导下对主流文化的坚持和对消费文化的满足,使主流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得到传承,又不至于滑向媚俗;而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在接受市场引导的同时,也要注意娱乐节目的优势因素,凝聚更多的受众,进而实现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兼顾。正如有关专家所指出的那样,“电视事业发展之快之高速,超乎想象。虽然电视
节目并不仅仅是技术发展或工业生产的产品,但在电视商业化的浪潮中,流水线式的工业生产体制逐步确立,作为一种并非单一的媒体制作,电视节目要有观众,要有收视率,电视节目一定要有广告,要有观看等消费、市场行为。消费、广告能带给我们资源,没有资源就不能制作出好的剧目。当然电视节目从业与创作人员也要有一定的意图与责任,不然电视节目的存在就是有问题、甚至是没有意义的”。14
第三节 节目格调低下
情感在物质的裹挟下发生了扭曲,这不仅是指感情被当做交易的筹码进行包装和贩卖后为电视台获得经济收益,更有感情的电视节目在播出时所展现的一些挑战道德底线的内容,起到了对道德的消融、挑战甚至是破坏作用。
一、炒作
加拿大传播学专家麦克卢汉在1972年时针对电视媒体的娱乐化进行过一次比较深入的分析,他论证说“倘若电视要剥夺我们文明的个性,剥夺我们不同的自我,那么我们就应该关掉电视。因为就我所知,电视与西方文明的延续是不可兼容的”15。如果说麦克卢汉的论证有一定的偏激,但他的观点却也在一定道理上指明了人类文明、文化跟信息娱乐化之间的冲突。在当今电视发展极为迅速,各种其他媒介都与之展开纷纷竞争的时候,电视节目就更加变本加厉,以史无前例的姿态对人类的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进行冲击。诚如有关专家分析的那样,“当故事的主角走上屏幕之前,导演、编剧、主持人„„他们之间已经开始了面向受众的精准且专业的策划:在某一个场合,女主角需要愁眉不展,某一个场合,男主角要拍案而起,在某一个场合背景音乐要舒缓轻快、而在某一个场合,男女主角要当众相拥,泪流满面„„主持人要适时的引导争论、推动‘剧情’、要分析受众心理状态、要煽情的话语和动作并用„„人类最为自然的感情,此时完全成了一种道具,一个让人心情起伏的交换筹码。”16
14丁亚平:《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视节目的自我特征及其价值选择》,载《中国电视》,2008年第12期 [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335页 李柯:《消费主义语境下情感节目的热化现象》,载《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4期
2010年6月2日《新京报》发表了一篇由数位知名评论家发表的名为《电视相亲节目频现炫富拜金 网友指责伪爱向钱冲》的文章,文章直接指出,电视节目是在“伪爱向钱冲”,并列举了温州商人陈某参加节目被多名女嘉宾嫌弃后,当场掏出1.5克拉钻石、兰博基尼车钥匙、杭州豪宅照片及单身证明时,现场气氛直接扭转,甚至陈某当着现场节目嘉宾、现场观众及电视观众的面,宣称自己已经有几个红颜知己,要求结婚前先“试婚”以“检验女方的性能力”都被某位高傲的女嘉宾所欣然接受。
自古以来,在中国人民传统道德观念中,爱情观是人类的价值观的一种集中折射。而在《非诚勿扰》节目中,部分女嘉宾宣扬的不是真实的爱情,而是公然不讳地宣扬“非大款不嫁”、“非宝马车不坐”。在她们看来,人倒是次要的,金钱却成为首要选择。为了投其所好,男嘉宾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将自己高额的收入,可以炫耀的财富赤裸裸的摆在观众面前。
作为《非诚勿扰》的编导与主持人,他们是有责任对节目所倡导的社会导向进行一定的引导,但《非诚勿诚》里的主持人并没有对此类话题进行引导,导致了《非诚勿扰》里的“拜金女”、“富二代”等角色演绎。
二、恶趣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从本质上是一种娱乐节目,娱乐是电视节目能够获得受众关注的关键性因素,但电视媒体作为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同样肩负着不可或缺的职责和功能——教育、引导和舆论监督的功能。这就需要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在娱乐的同时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将“娱人”功能和“育人”功能结合起来,培养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甚至是婚恋的看法。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不能仅仅依靠炒作、绯闻、话题的争议性来吸引眼球,更应该关注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正在转变它的运作思路——从关注情感问题来解决社会上存在于年轻人中的恋爱层面的弊病,转移到以吸引眼球的低俗炒作为内容。曾经有学界的专家指出,“在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中,感情成为娱乐的核心元素,‘娱乐’则开始向‘愚乐’转变,而‘愚乐’则是与人类文明进步不相协调,会培养人的无聊习惯,降低人的素质,挑战人类的良知,让人鼠目寸光,人格猥琐,境界低下,心胸狭隘,精神萎缩。”17 比如“海选”这个词最初用在表达诸如超级女生等经典的选秀节目上,但在今天超级女生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显然已经不及《为爱向前冲》、《非诚勿扰》等经典的婚恋、情感类节目。这类节目实际上与超级女生有着相类似的运作方式,那就是“海选”。海选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种吸引力经济和注意力经济,通过大量受众群体的参与、互动凝聚起这部分的吸引力,然后将这部分吸引力贩卖给电视节目冠名商。《非诚勿扰》本身从诞生之初是为联合利华量身定做的一个“有男女参加并有音乐”的娱乐节目,在探索中形成了目前的这个状态。后来随着节目的火爆播出,步步高获得了节目的冠名权,一系列相关产品的广告也不断进入。根据目前所搜集到的数据来看,当前每期节目的利润在800万以上。《非诚勿扰》的商业元素并非仅仅是广告插播和广告冠名这两点,甚至整个节目本身也成为一个巨大的商品,这个商品所贩卖的内容核心则是感情。
张德祥:《要娱乐不要“愚乐”》,载《求是》,2008年第5期
第四章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未来发展的思考
根据前文的分析,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在扮演为情感问题进行解困的同时,也存在媚俗甚至是低俗和恶俗的倾向,以打擦边球、涉性话题的方式进行商业性炒作,把感情当作了赤裸裸的交易筹码,高调的宣扬拜金主义,在污染社会风气的同时也通过电视媒介本身的强大的涵化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受众的世界观和感情观,对道德起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对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负面因素进行规避,使其能够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为了规避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负面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具体的路径操作: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不仅关系着电视媒体本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着对社会大众进行的文化教育、道德宣传与观念普及,因而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娱乐性话题,而是一个严肃的社会性问题。在前文中,本文对当前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数据和案例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在本章中,本文将继续前文的分析,针对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所遇到的问题提供具体的对策。
第一节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优化策略
电视情感节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非主流话题的过度宣扬上,通过这种表现方式,传统的主流道德观点、媒体的社会责任、优秀的伦理道德都被分解、侵袭的支离破碎。但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本身存在的问题并非节目自身这一个因素引起,它与受众的传媒素养、电视媒体的行业规范等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其具体的优化方式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强化媒体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媒体不可或缺的一重任务,这是媒体维系其社会公信力、维护其权威性和主流影响力的题中之义。然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媒体的短视效应,仅仅为了收视率而抛弃其社会责任和公平正义。那么,媒体的社会责任应该如何担当?又有什么具体的应对策略呢?本文认为,从最为直接和最为有效的方式来说,当是媒体内部的把关意识和自我的净化。在当前高度发展的经济形势和激烈异常的传媒行业竞争中,媒体的专业素养、专业精神被格外的注重,然在社会道
义层面却日渐忽略,虽然有国家广电总局的一再批文,但仍然是治标不治本:许多政策都是某些特定节目反响恶劣后才出台,带有很大的滞后性。因此,从节目的净化的对策来看,最为直接的当属媒体内部的自我审查和监管。
例如《非诚勿扰》节目中,女嘉宾马诺的“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宣言红极一时,流传甚广,引发许多少男少女的效仿。此外,一些走红的嘉宾,以“毒舌”自居,说话刻薄毒辣,伤人自尊,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尽其所能地去伤害他人,这严重违背了中华民族“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主流价值观。一些嘉宾为博得观众的关注,言语粗俗甚至龌龊,社会影响极坏。一些私密的东西被某些嘉宾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及,比如女性的三围,不止一次的出现在男嘉宾和女嘉宾的对话中。有的嘉宾言语轻佻,用词龌龊,却不知羞愧,在观众的哄笑中自鸣得意。主持人对于嘉宾的言论永远以调侃和附和为主,不做及时引导。在婚恋交友类节目中,主持人的职能是气氛烘托者,面对出位的言论甚至是一些粗俗的言语,主持人没能起到很好的正面引导作用,或者轻描淡写地岔开话题,或者火上浇油地调侃一番。有的学者认为孟非做到了点播、控制和引导,然而,《非诚勿扰》的结局证明他并未做到这一点,或者说他做得远远不够,这才导致广电总局整治规范婚恋交友类节目,《焦点访谈》专门批评此类节目,而《非诚勿扰》就是此类节目的代表,常被举例提及。
由上可见,要优化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可以利用:首先,对于节目的把关者和运营者来说,要做好节目娱乐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兼顾,既不能过度的强调教育性而忽略趣味性和娱乐性,毕竟,媒体的娱乐功能是不可或缺的;但与此同时,节目不能只有娱乐性,否则就使节目转向了媚俗和庸俗的歧途。因此,在判定某一节目是否适合播出的标准上,除了对收视率的预测之外,还应当将节目所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进行预估和评测,对庸俗、媚俗、低俗类的信息进行规制,杜绝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其次,对于节目的制播过程来说,节目的主持人要做好舆论导控者的角色。因为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在节目现场是嘉宾话题、现场气氛的直接调动者和引导者,从直接的角度来上讲,节目的主持人决定了某些话题可以呈现在屏幕上,某些话题不可以出现在屏幕上。而与此同时,节目的主持人还对话题具有导控的权力,尤其是在话题引导策略上,比如《非诚勿扰》中,孟飞在引导嘉宾时,往往就出现不当引导的问题,“你缺
钱吗?你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收入如何?”等等问题。虽然我们承认主持人不是舆论的审判者,不能判断某人的思想或者观点是否健康,但他至少应该有责任在适当的时候,对某些不适合公开表达的话题进行过滤,进行抑制,以减少负面话题呈现的可能。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不能过于低俗,也不能过于呆板,最佳的状态是能够满足主流价值弘扬的需要的同时,又能给受众提供一种娱乐的方式。因此,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必定是以社会责任为第一要务,以健康的方式让大众获得精神、心灵满足为核心功能为最终目标。
《非诚勿扰》创办至今,其经营收入可谓盆满钵溢,但其忽略社会责任的现象却被学界和业界专家诟病。这从表面上看是电视台刻意的追求经济利益的结果。但从整个大的社会背景来说,却远非这么简单,当今我国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追求经济利益和经济财富是全社会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正处在快速的发展期,各个企业都在为资本的积累不遗余力,而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式所决定,经济效益是硬实力,社会责任和道德只是软实力,只有企业、媒体在对自身的经济利益已经达到非常满足并有适度盈余的状态下才可能将社会责任放在其自身发展的第一诉求上。因此,当前社会责任缺失,刻意追求经济利益,就成了当今媒体的一种必然现象。
但从长远来看,从媒体本身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来看,其社会责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在未来不远的一段时间后,媒体的生存策略必定是以社会责任为首要任务,以经济利益追求为次要任务的。因此,诸如《非诚勿扰》这样的电视节目,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上必定也将符合这一规律。
二、提升受众传媒素养
受众传媒素养是一个很重要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在2008年前后,随着我国互联网事业的不断发展,这个话题的重要性不断的提升。对于受众进行一定的教育,并不断的提升其传媒素养也是有效改变当前相亲节目低俗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式:
首先,提升受众对电视相亲节目的判断力和辨别力。当今之所以受众对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持有很大的意见,其原因之一就是受众对节目的认知产生偏差。在前文的调查问卷中,本文可以看到受访者对受众的批判能力和认知能力已经持
有比较认可的态度,而且根据我们对海外各种同类型的相亲节目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外的受众从一开始就将节目认定为是一个单纯的娱乐性的综艺节目或者是真人秀节目,其表演的成分大于真实成分,没有人会认为嘉宾非要通过这种作秀的方式来获得婚姻或者恋爱的另一半。但在国内,许多受众还是把该节目当做感情和恋爱的一种路径,这实际上就是认知的问题,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就是受众传媒素养的问题。
国内也曾经尝试过真人秀形态的婚恋节目,如2003年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改版,采用真人秀的形式推出全新纪实版《玫瑰之约·红丝带》。参加这档节目的是一位美女和九位酷男,在20天的时间里,根据机会对等的原则,他们进行九次一对一的单独约会。栏目组用摄像机在远处进行跟踪拍摄,把嘉宾们在交往时的每一个细节、情感的深入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玫瑰之约·红丝带》推出后虽然收视率一度攀升,却受到了很多批评,认为他们把爱情当成了游戏和娱乐,多次被停播。
其次,大众媒体要以坦诚的姿态来完善对大众的教育,更要以清晰的定位告诉受众,某一档节目是属于纯娱乐的节目还是纯感情节目,还是将娱乐和感情交织在一起不分家的节目。这主要是从大众媒体的宣传、普及和教育的功能角度来说的,传媒有告知的义务,受众也有知情的权力,在国外之所以受众已经认定情感节目是娱乐节目,是综艺节目,是真人秀,但在国内大部分的受众还将其当作一个非常严肃的现象和话题来看待,这就是媒体在宣传方面的错位。
三、规范电视媒体行业
在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低俗风气席卷全国之后,广电总局接连发布了数则对此类节目管理和规范的制度,这一规定的出台确实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了遏制低俗相亲节目泛滥的效果。广电总局通知要求,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不能由演员、模特、节目主持人、“富二代”、“成功人士”等身份的嘉宾占据荧屏;不得选择社会形象不佳或有争议的人物担当主持人;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这其中体现出婚恋交友类节目有三大现象:人身攻击、拜金主义和低俗炒作,而实质上这三种现象是价值观、金钱观和个人修养的体现。但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各地方卫视都纷纷的响应号召,但在节目的播放和制作时,依然频打擦
边球,以换汤不换药的方式来应对广电总局的规范性文件。
因此,在节目中除了媒体自身应该有对个人价值观、金钱观和个人修养的正面引导,并应将此作为节目的基调,还应在整个电视媒体行业树立行之有效的规范。因此,归根结底的说,单纯靠广电总局以点名批评的方式来制约和规范此类节目的泛滥是短效的,它虽然有效遏制了在一定时期内以某种形式出现的具体节目,但若地方卫视再以新的方式呈现旧的内容,或以旧的方式呈现新的内容,这些规定就不再有效。
本文认为,首先,对电视节目进行分级管理及硬性的限制播出是非常有操作性的一个具体的应对策略。具体来说,就是根据节目话题及内容所属的范畴,限定其播放的平台及时间段,以削减这些节目对大众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往往涉及私密性的话题,往往会出现各种偏激、非主流的观点,加大对此类节目的审查和整治力度,对于明显违规的节目以高于电视台盈利额的处罚力度进行规整,也是一个有效的抑制策略。第三,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也是一个舶来品,这与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水平及创新能力有关,通过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泛滥,以及过量的同质化竞争的现状来看,我国电视节目的创新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憾,因此,培育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节目制作、管理人员,培育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种净化方式。
电视媒体作为一种传统的主流媒体在长达50多年的发展时间里,其话语的呈现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初以国家意识形态为内容的单向度的传播已经渐渐的向社会精英进而是社会大众和草根阶层靠近。草根阶层往往由于社会地位、社会身份、教育背景、实践经历等方面的匮缺,他们的话语表达往往渗透出某些非主流的特质,而且,这部分群体一旦占有在没接上进行公开表达的机会,受注意力经济的影响,他们往往愿意采用语出惊人的方式来建立受众对他们作为公众人物的印象,因而他们的话语经常带有猎奇色彩,更愿意采用骇人听闻的各种非主流挂念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因此,他们的观点未必是当前社会中的主流话题,他们反映的想法也未必是全社会人的想法。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的传媒业发展极为迅速,受众的传媒素养也得益于媒体发展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大部分的草根正在不断的尝试中朝着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而得益于BBS、BLOG、SNS、微博等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也
呈现出强大的舆论压力,尤其是在针对传统媒体的某些负面上,进行的批评也是不遗余力,这些来自新媒体的压力,也迫使电视媒体不断的改进自我,优化自我,因而,从总体上讲,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电视节目将以更为规范、更为多元的话语呈现在受众面前。
四、强化电视教育功能
电视媒体具有的最重要的三个功能分别是传播信息、教育大众和娱乐社会。此三者不可或缺,单纯的传播信息或者教育大众容易使节目枯燥、单调,缺乏受众关注度,难以持续生存;而单纯的娱乐又会导致节目发展的泛滥。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就要实现三者的平衡,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又将带有教育意义的娱乐信息提供给受众,实现这三者的兼顾。而且,在我国当前电视节目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非常优秀的案例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例如湖南卫视的《8090》,虽然此档节目不是婚恋交友类节目,但它也以感情内容为主打因素,对当代年轻人存在的情感困惑,情感问题进行释疑答问,以帮助当事人梳理思路,提供较为理性的应对策略。这种节目以话题和嘉宾参与的方式来呈现,即符合了故事及角色的真实性,又不失教育意义,而且其独特的解决情感问题的方式又迎合受众的需求,可以说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创新方式。
对于如《非诚勿扰》之类的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也可以借鉴这种节目的策略和方式,以积极的婚恋观念、健康向上的话题去引导社会的主流文化,并将这些健康的观念传播给受众,从而助推社会风气的净化,助推先进的文化及高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弘扬。因此,从此类节目的远景来说,兼顾娱乐、教育的双重功能是必然趋势。
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慎选嘉宾。媒介环境是社会环境的缩影,我们应当在媒介传播中注意平衡性和丰富性。但媒介环境会对他人产生深远影响,会让人据此采取行动,是人们认识真实社会的中介,它又应该反映主流,应该以反映真善美为主,让人们对社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婚恋交友类节目在选择嘉宾时不应以“标新立异,大胆出位”为首要标准,而应以“真心交友,真诚待人”为主要标准。真心交友是节目社会价值的体现,正如江苏卫视的婚恋交友类节目名称所言“非诚勿扰”。然而,随着节目的进行,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嘉宾靠着大胆出位的言论,标新立异的行为博得观众的关注,但同时这些人交友的真诚
度也受到观众的质疑,观众普遍认为某些嘉宾来参加节目纯属作秀。此外,越来越有这种倾向,每一档婚恋交友类节目都喜欢选择几个说话尺度够大的嘉宾来为节目“出彩”,这些人自以为是,目空一切且行为举止极不礼貌。节目越来越娱乐过度,八卦雷人,缺乏真情内涵。“有太多的错综复杂和风起云涌,缺乏常态生活内容;有太多的特立独行和雷人个性,缺乏真切的人间性情。”事实上,节目不是一定需要嘉宾的“语出惊人,行为无节制”来支撑,真诚待人的人文关怀也应该成为选择嘉宾的一个标准。再有,大多数的80、90后是真诚善良且有教养的。节目不应为了追求收视率而突出个别性,让公众对这代人产生不好的印象。第二,在过激言论出现时,主持人应该起到缓冲和引导的作用。主持人在节目中应该起到枢纽的作用,既要善于“煽风点火”,让节目火起来,有看点,也要善于“主动灭火”,让激化的情绪平静,以免造成恶劣影响。我们经常在婚恋交友类节目中看到嘉宾之间的互相指责,或者某个嘉宾情绪激动地说出一些伤人的言语。有的主持人乐见争吵,觉得这样能够提高收视率,所以在发生争执时不仅不出面缓解,反而火上浇油,激化矛盾。事实上,一期成功的节目必定是虽有波澜,但不惊险的。主持人应该在矛盾还没激化前用幽默的言语将矛盾平息,不能放之任之,迷失节目的方向。第三,对严重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道德的言论要旗帜鲜明地予以抨击。婚恋交友类节目中不时出现一些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悖的言论,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对于此类言论,决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地应对,媒介应该有所为,有所担当,对危害社会发展的言行予以坚决的否定。建议在每期节目后设置一个评论板块,可以采用“锵锵三人行”的形式,用辛辣和幽默的基调对这期节目中的所有极负面的言论进行谴责和抨击,对受众进行“寓教于乐”式的引导。
第二节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未来走向
婚恋交友类节目的高收视率证明此类节目是受到公众欢迎的,能够满足公众的情感需求,不应简单地全盘否定;但在节目日益倾向媚俗的时候,媒介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节目是否已经迷失了方向,节目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承上分析,笔者认为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展路径必定是以教育和引导功能为主,以积极、多元的话语方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进而将大众媒体的娱乐和教育功能高度整合到一起,实现寓教于乐,以娱乐促进教育的目的结合前文的分
析,笔者认为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发展趋势必将体现出以下三个趋势或者方向:
一、小众化趋势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展和繁盛与受众的需求不可分割,如果节目的一味的试图涵盖尽可能广大的受众,不仅可能性不大,而且势必沦为服务不够精致、信息的针对性不强的特点。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同质化现象,就是电视台、电视频道追求受众关注度,抢占受众关注度所导致的一个问题。因此,从本上来说,电视节目要创新,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要创新,其走小众化的路线是不可避免的,唯有这样,才能向受众提供更为精准、高质量的信息内容,才能确保节目本身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电视节目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其必然出现的一个规律就是受众的小众化,即以更精准、专业的服务为受众提供差异化的信息内容,比如电视纪录片《讲述》中就有关于情感类话题的探讨,围绕某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比如王宝强)进入娱乐圈的情感之旅,给受众提供一些精英人物的平凡故事;比如《非诚勿扰》所举办的农民工专场等,这些都体现出的是节目类型的细化和分化,是受众面的精准化。我们再以美国的《单身汉》和《单身女郎》为例,前者注重的是为男士的婚恋交友提供服务,而后者则更专注于为女士提供婚恋、征友服务;再如美国的电视节目《谁能嫁给百万富翁》则又是一种非常小众化的节目。纵观美国的这些节目特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节目服务的受众群体非常具有针对性,既能保证了节目向受众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又能从整体上保证,整个行业不会陷入同质化的漩涡。
二、服务化趋势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当前最大的特点是娱乐、服务、征婚、游戏这些相互之间具有冲突性的内容与鱼龙混杂的掺和在一起,其虽然能够频频以猛料吸引了受众的关注,获得了大量的经济收益,但其发展的结果必然是服务功能让位于娱乐功能,征婚交友功能让位于游戏功能。因此,要将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征婚、服务功能发挥到极致,就必须考虑对娱乐性、游戏性这些对婚恋的严肃性构成冲击和威胁的内容进行规避。一旦摈弃了与征友、婚恋、服务等严肃性的话题格格不入的娱乐性和游戏性,电视婚恋类节目将更好的发挥其服务功能,为解决人们的情感、婚姻、交友困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这一节目的代表是《80/90》,专门针对当前社会语境下80、90年代出生的人们有针对性的提供释疑解惑的服务,39
而像《非诚勿扰》这类节目,其发展的基本走向则是严肃其服务性,降低其娱乐性,这不仅是捍卫社会正常的婚姻观念、传统道德、社会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自我发展和提升的必由之路。
三、娱乐化趋势
除了上文中笔者分析的第二点之外,电视节目除了发展成为婚恋征友的服务平台外,也可能会沿着狂欢、娱乐的路子一直走下去,向着“秀”的方向发展,但基本的前提是节目的策划者和运营者一定要以积极的姿态告知受众节目是为了娱乐,而非为了征婚,这就如美国的情感节目《单身汉》一样,虽然已经播了10多季,只成功配对了一对情侣,但受众对节目并不像在中国那样持很强的非议,因为受众已经认识到这个节目就是一个“秀”,娱乐的成分远远大于真实的成分。在中国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热播之前,电视台打出的口号和广告是真实的婚恋交友,这就给受众提供了一个误导,认为这类节目就是真正的为结婚和谈恋爱服务的,但在私底下,电视节目的策划者们却依然遵循着西方电视节目的那些运营思路,炒作、包装、邀请明星助阵等等,这实际上就是电视台在节目包装时,刻意隐瞒节目目的和包装策略的结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婚恋交友类节目要么秉承第二条中的发展思路,提供严肃的话题引导或者婚恋交友服务,要么就在捍卫主流的社会道德的前提下,提供彻底的娱乐信息。
结
语
本文就以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以其发展策略为具体的切入点,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理论总结的方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首先,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起源于美国,繁盛于中国的2010年,但在中国最初播放却并非是近年来的事情,而是在上个世纪末就有过类似的节目出现,但为什么至今才火爆起来呢?这必定有其中的深层次原因,要知道,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也一直不断涌现,但并没有形成中国这样遍地开花的局面,即便是美国也有《单身汉》、《单身女郎》等经典的相亲节目,但这些节目往往也没有陷入同质化竞争的纷杂局面,而且,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播出后也没有引起诸如中国的一浪高过一浪的低俗化的高潮,这究竟是何原因?本文将会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解开其中的谜团。
其次,中国婚恋交友类节目同其他许多的电视节目,如以《东方时空》等为代表的电视杂志节目,都是从海外舶来的,《非诚勿扰》的美国版《单身汉》播出10季只有1对新人成功配对,但受众却认可这个节目,没有提出过多的质疑和批判;那么,在中国为什么许多西方引进的节目会滑向了一个从节目引进到遍地开花,到同质化严重,到庸俗化争议的怪圈?这其中最为深层次的根源又在哪里?在这,前文已经指出,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在上个世纪末,我国已经出现了,但那时候为什么没有引起全国各电视节目的效仿,更没有掀起全国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高潮?这,更有其中的根源。
第三,中国的婚恋交友类节目将何去何从?是否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只要接受广电总局的严谨低俗的命令,进行再度改装后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卷土重来?但从实际情况看来,广电总局的禁令往往都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个案、某一类具有同类性质的案例出台和颁布规则。笔者认为,仅有广电总局的禁令是不够的,它虽然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克制同类节目的播出,规避其低俗化,但一个《非诚勿扰》结束了,另一个其它的节目就会冒出来。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们又将如何应对?这也是本文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将在学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以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
展策略为最终的落脚点,摈弃学术界中单纯对同类节目进行的经验、不足、特点等的分析,旨在探讨为何中国的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展策略。
首先从理论角度上讲,从近年来电视研究著作综述来看,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研究一直是停留在实物研究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比较多,定性研究较少。随着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特别迅速,从单一的节目内容竞争演变到节目形式、节目品牌、节目经营等方面竞争,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趋渐成熟,竞争也日趋激烈,节目的生长周期也越来越短,因此把电视综艺节目作为媒介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国内更显出其迫切性。通过对电视婚恋类电视节目的概念、现状、以及当前婚恋交友类节目呈现低俗化倾向的根源追溯和寻求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梳理,充实并丰富我国新闻学界在电视栏目方面的理论。
其次,从实践角度上讲,本文选取电视婚恋类节目类型作为研究的核心,通过十四年来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文本分析,以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例子,从民俗学,新闻学,社会学等视角来分析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兴盛,衰落,再度兴盛的原因,通过对这些原因的探讨,得出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生命力的增长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弊端,首先是对电视节目受众而言,到底是真诚地为节目嘉宾牵线搭桥还是仅仅作秀而已;其次我们通过几个省台同时播出同形式的交友节目可以看出,不仅是公共资源的浪费,而且对受众也是一种视觉疲劳的污染。电视媒体的对象即是受众,它所传达的内容、思想、价值观会深刻地影响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电视节目品位的低俗化产生的文化垃圾无助于人类精神境界的提高和心灵世界的升华,造成文化消费的媚俗低级倾向,严重地败坏了受众的品位和文化修养水平,从而无法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通过以上弊端,我们从而可以思考未来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展,要使该类节目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首先是节目定位,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是服务性和娱乐性结合的节目,归根结底服务性是占第一的,这就决定真实的交友信息是该类节目的中心。其次,可以通过与网络媒体结合,打造共同的交友平台。最后,创新是保持节目生命力的重要来源,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受众70%左右是年轻人,针对受众的特点,从而制定保持节目生命力的策略。
参考文献
(一)专著部分
1、张同道主编:《时尚拼贴:解析中国电视栏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1
2、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情感类电视节目市场报告(2007-2008)》2007年
3、蔡尚伟:《电视文化战略》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年
4、吕萌:《媒介形态变化与电视文化传播》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年
5、荣耀军:《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学林出版社 2009年
6、金丹元:《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学林出版社 2005年
7、胡智锋,张国涛:《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
8、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第二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年
9、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1999年,10、(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年
12、(英)安德斯•汉森《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华出版社,2004年
13、(英)科纳《媒介研究—理论与方法的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美)E•M•罗杰斯,殷晓蓉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15、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
16、杨继红《新媒体生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17、孙玉胜《10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
18、郝雨《当代传媒与人文精神》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二)论文部分
1、门大泉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发展策略》 声屏世界,2009年 04期
2、门大泉 《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艺术特征》青年记者,,2003年 08期
3、孙红云 《屏幕上的“谈情说爱”——扫描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当代电
视,2001年 08期
4、杨会飞 唐冰南《婚恋交友类节目缘何衰落》视听界,2004年 03期
5、刘峰《三种功能结合 节目内涵丰富——<浅析非常男女>等婚恋交友类节目 》视听界,1999年 03期
6、傅煜冬《心与心的交流——我看电视婚恋交友类节目》青年记者,2000年 05期
7、王碧程《从韩国综艺节目<情书>谈中国婚恋电视节目的现状及问题》现代营销(学苑版)Marketing Management Garden,2010年 01期
8、王彩平《创新是电视速配节目魅力的源泉——《相约星期六》与《情书》的对比研究》新闻实践Practical Journalism,2008年 05期
9、丁宁.情感记忆的生产与消费——透视当下情感类谈话节目[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3,年04期
10、朱琴《电视谈话节目中音乐的作用》当代传播, 2006,(05).11、冯哲辉.《真情旋律》——作为“情感节目”的叙述方式与审美把握[J]当代电视, 2003,(05)
12、钱斌、韩可《电视情感类节目如何避免低俗化》当代电视, 2007,(04).13、尹鸿《体验与纪实──<东方时空•生活空间>观后侧记》 电视研究, 1997,(05).14、于德山《视觉文化与叙事转型》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15、刘三平、胡宝强《追忆往事 感悟人生——解读湖北卫视<往事>栏目》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3,(03).16、黄海《往事——历史的口语化重写》现代传播, 2001,(06).17、石长顺、成珊、赵伟《叙事理论与电视》 现代传播, 2004,(02).18、孙宝国、《关于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02).19、李刚《电视速配:一场游戏一场梦》世界文化, 2003,(05).20、尹鸿《公共情感家园——评河北电视台电视谈话节目《真情旋律》[J]中国电视,2005,(04).21、李岚《中西电视谈话节目风格之比较》 电视研究,1999,(03).44
22、朱菁《平民意识:电视新闻传播的新起点》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2).23、曹巧兰《精英化与平民化——从<新星>与<苍天在上>看十年小说审美追求的转变》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2).24、郭晋晖《“脱口秀”在中国——试评近年兴起的电视谈话节目》 文艺争鸣,2002,(02).25、金丹元《重识后现代———兼论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电视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1)
26、胡智锋《2006:对中国电视的宏观描述》 广告大观(媒介版),2007(1)
27、石长顺《论电视纪录片文化价值取向的制约因素》 新闻前哨,1996(5)
28、詹慕陶《对于电视纪录片美学的一点思考──谈电视纪录片的叙事中介》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6)
29、邢勇《 话语变迁与权力表达——观察中国电视纪录片三十年的一种视角.》.现代传播(双月刊),2009(1)30、胡林、孙宁丰《 浅析纪录片的空间叙事和社会责任.》.中国电视,2004(8)
第四篇:电视谈话类节目困境与创新策略分析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困境与创新策略分析
摘 要
人类发明了文字和语言,这两者也是人类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在电视媒介中,语言一直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权威,不需要上传,每一个节奏,都让人怀疑。谈话节目主持人作为节目和观众之间的中介,他的幽默,智慧和技巧的辩论成为闪闪发光的话语的关键因素。现如今,国内的谈话类节目虽然很多,但是真正能够吸引住人们眼球的却寥寥无几。本文以我国国内的谈话节目的发展作为依据,剖析了我国目前谈话类节目大发展现状。找出我国谈话类节目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从而改善我国谈话类节目现状,改善提高我国谈话类节目质量。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创新;策略
Abstract
Human invented the text and language, both of which are important human communication tools.In the television media, language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TV programs.Language is the master of life, rather than the authority of the radio program host, do not need to upload, every rhythm, people doubt.Talk show host as an intermediary between the program and the audience, his humor, wisdom and skills debate became a key factor in sparkling discourse.Now, the domestic talk show although many, but really can attract people“s eyes but few.This paper from China”s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onversation,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talk show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alk shows in China.To find out the reasons why our country“s talk shows have been stagnant, to find the problem-solving problem as the starting point, so as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talk program, improv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ur talk program.Key words: TV talk show;innovation;strategy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回顾十年的历史,中国的开花谈话节目虽然有成功的经验,但有很多未能探索的事情:一些谈话节目不能与观众沟通;一些谈话节目主持人缺乏意识;一些做的比较成功的节目不关注自身形象的宣传与推广,造成了不能长久的发展与推广下去。如果节目策划者不能够很好的随机应变不断创新,那么将会被电视节目浪潮所淹没。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总的来说,Talk show 是现在是电视综艺节目里面的一种,当下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就从其中可以体现出来,被大家广泛接受与认可,Talk show 日渐变成了大众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Talk show 它已经成为了人们通过当下流行的新媒体与大众传播的一种结晶,回归本质的状态正在加速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在繁忙的工作与生活之余人们希望有更多的交流的契机。由于电视谈话节目的到来,是通过声音和视频通信的结合,来满足人们的欲望。这个方案是为渴望沟通的人们的魅力提供一个平台,他们意识到情感和态度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热点问题的研究,从而创造出一个充满人际沟通媒体的新空间。
2.实践意义
每次程序的目的,程序的具体意图,所有人员的准备,都最终体现在主机语言的表达上,善于创造良好的主机正常对话环境,参与者处于活跃状态。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与其他综艺类或者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电视谈话类节目支持人不仅是对话的发起者,与此同时应该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临场发挥解决应对好各种突发状况。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语言的特色进行研究显得更有必要。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
电视谈话类节目,英文名字“Talk show”谐音翻译过来为“脱口秀”,它最早来自美国。三四十年代电视类谈话节目主要通过无线电传播,比如收音机。五十年代因为电视的出现,电视类谈话节目逐渐融入生活中。与此同时一部分人开始从事与谈话类有关的产业链延伸,比如美国电力公司没有天丝葛研戴维 Sarnoff,首次推出的电视谈话节目的第一批,胜利是 Ed Sullivan 的小镇柳青,与框架的谈话这应该是电视谈话节目的联合服务项目是第一次。但是 Talk show 真正意义上走进人们身边并对大家产生影响是 80 年代开始,当时在美国有电视类谈话节目和信息类谈话节目,新闻信息类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夜线》、《拉里·金直播》;日常生活类节目也是比较受欢迎的,比如《莉基节目》、《杰尼·琼斯节目》。NBC 在 1954 年推出的《今夜》被称为电视谈话类节目的鼻
祖。在电视节目中电视谈话类节目比较重要,它深深地影响着大家的日常生活和思维判断。在那么一段时间内,电视谈话类节目不断被各种推广,逐渐开展扩散开来,由上到下纷纷推广效仿,截止到现在,我国电视谈话类目节目已经十一年了,各种谈话类节目层出不穷,拥有了一批固定受众。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电视谈话类节目正在不断努力改革,不断吸取借鉴外来优秀案例和经验,争取用更少的成本获取更多的成功。
(四)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阅读与本课题有关的参考书目以及已经发表的硕士论文和一些有关期刊,进行内容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同时又结合自己几年来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以及在工作实习实践中学到的经验以电视谈话节目的语言特色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二、电视谈话节目概述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内涵与特点
1.电视谈话节目的内涵
谈话类节目一开始是指根据美国广播电视台以口述这种形式,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一起谈论交流各种问题,比如教育,感情生活,居家育儿,政治要闻,等,通常情况下不会进行排练对稿,被港台形象的解释为“谈话类节目” 电视节目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节目。
而且通过电视播放内容的电视节目。
其基本上是由主持人和观众构成(不仅仅和录制现场的观众朋友,而且也可以和潜在的观众群)“交流”,以及对各种大众日常所关注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分析讨论。
它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交往,这是一种实时交互式的程序。
2.电视谈话节目的特点
(1)受众定位
受众是根据目标群体而确定是目标对象,通过访谈类节目与观众的口味来吸引观众注意力从而提高注意力提升影响力增加关注度。
(2)自身特点定位
使用媒体的声音听节目的观众是传播信息是广播主播的主要工作。
一方面,观众可以收到的是声音,一方面是内容。
想要真正把握观众,不得不考虑这两个地方,找到自己定位和内容特点的声音。
比如独特的声音条件就可以让观众一下子眼前亮起来,竖起耳朵听。
(3)节目特点定位
众所周知,东道主与纲领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的,如果你想做自己的个性表现,得到观众的认可,就必须在节目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不应当盲目跟风应当坚持自我,标新立异,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谈话类节目,具有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和较高的辨识度。
(二)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电视谈话类节目由主次两部分构成。对话是电视谈话节目的最重要特征,所以话题和对话参与者是电视节目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个好的话题是这个电视节目的灵魂中心。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出现,出现了新的思想舆论环境,目前我国谈话节目的种类逐渐增加,触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的内容。
主持人在节目中具有优先的主导能力。
在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的作用是不容小觑。
在节目中,主持人是发起者也是参与者,这也是成功的关键。
(三)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中国化
电视谈话类节目不仅仅有现场录制与后期制作,而且还有策划、准备工作以及后期处理以及视频音频编辑剪辑。然而,作为电视节目,谈话节目向观众的最终产品是整个谈话的过程。
三、当下电视谈话类节目出现的问题
(一)话题雷同,节目老套
1.节目同质化严重
谈话类节目不单单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沟通互动,而且它也起到了宣传文化,提升人民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推动作用。构建一个文明富强自强不息的社会。
纵观我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我们从中看到,目前我国的节目中大多数都是将要表达的内用以讲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以讲述大方式让受众了解到其中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其中,相互碰撞现象的主题越来越多,创新计划较少,模仿其他人的方案。
同样的现象也导致人格缺乏。
目前,我国电视台虽然有很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以归结如下:走民众的路线,向大家展示曾经的经历或者生活,陈鲁豫的《鲁豫有约》、央视推出的《艺术人生》、等;也有一部分谈话类节目将受众人群定为高端人士高文化高水平有着较好的受教育经历,对这部分人群量身打造一类谈话类节目,专为高端精英人士或者高知识分子打造的谈话类节目,这个节目的采访对象都是人中翘楚业界精英,最具有代表性的节目就是比《高端访谈》;也有一些节目一针见血,用犀利的语言对现实进行批判,比如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等。
2.节目同质化的表现
在新版的《鲁豫有约》里没有了历史沧桑的沉淀,剩下的只是凡尘俗世的琐碎。更重要的是,像大多数谈话类节目面临的困境一样,《鲁豫有约》陷入了“炒冷饭”的漩涡,同样的嘉宾重复着同样的故事,重量轻质的生产代替了精心打造的文化精品,在越来越深的商业化气息里,逐渐迷失了方向。
通过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话题短缺不仅仅是因为商业化气息重,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话题选题上思维太过于狭隘,就拿奥运会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多个角度报道,可以报道台前也可以报道幕后,每一个媒体或者电视台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信息。就像一个物体的三视图一样,每一个不同的面看过去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关键在于大家要通过怎么样的角度去看,如果都只通过正面看,那么千篇一律,毫无吸引性,反之,则会吸引受众眼球,力争做到百花齐放而不是千篇一律。即使大家都拿到了棘手的一个问题,各家电视节目也不会因为取材狭隘而局限。
可以看出,课题进一步扩大,细分和个性化将成为解决课题缺失的重要策略。
(二)节目缺乏真实性,品质较低
虽然现阶段我国谈话类节目众多,但大多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节目品牌,在观众中影响小,品牌美誉度、观众忠诚度不高,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节目的的名字和代表显然已经住到了一个电视谈话类节目能够成功或者是失败。电视谈话类节目品牌节目之间的竞争带来的模仿与复制,令电视节目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引起不了观众多在的观注热情,起不到节目应有的作用。人们拿着遥控器面对众多的电视谈话节目,节目品牌往往影响他们的决定。有那么多年会在周五的晚上苦苦守侯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还有那么多的球迷会紧紧锁定 CCTV—5 的《天下足球》不放,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品牌的魅力,但是国内的谈话类节目目前品牌做得好的仅有《东方之子》、《艺术人生》、《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等,他们喜欢和认可,但在中国,现在有超过 200 个谈话节目,大多数是质量低劣,缺乏个性,缺乏品牌名称和标志创意发展,这是限制节目。
节目能不能取得成功,主持人有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就目前而言,国内大多数谈话类节目都是千篇一律索然无味,主持人没有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特色与风格的电视谈话类节目,而且很多主持人其自身文学功底专业功底并不过关。
(三)主持人素质良莠不齐
1.主持人谈话缺乏深度
目前节目雷同较多,鲜少有具有自身特色或主持人特色的谈话类节目。显示个性和
演示者个性融合渗透,但许多目前的计划在规划,结构,过程,甚至模仿的一些经典电视谈话节目,行为显示 deja vu。这一部分科目情节方式相同,没有其自身吸引人的特点和特色,浪费观众感情,浪费电视档期,导致电视节目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形式呆板,内容乏味无趣。尽管现在谈话类节目层出不穷,可是一大部分谈话类节目,有“谈话”和“谈空话”现象,话题不小心,空话或陈词滥调,不触摸 真相,节目谈话缺乏吸引力。相当一部分电视谈话类节目事先排练好,一切按照台本走,谈话内容呆板不自然,明显事先排练过,无真情实感在里面。谈话方式僵硬不生动,语言不流利,一切都为事先安排好的。谈话效果差现场气氛冷淡,营造不出氛围,也无法吸引受众眼球。
2.参与讨论的话语空间收缩
电视观看组更广泛,在电视前,男女皆可享受同一电视节目,同时由于其形象,直观而生动,收费低廉,在很多情况下,是每个家庭首选和主要的文化消费方式。但在娱乐节目的激烈竞争中,娱乐节目的这个潜在功能被一再忽略,电视节目制作人更多的想到的是如何进行收视率的创高,如何在娱乐节目中吸引更多的广告赞助,拉到更多的广告费,有多少广告商愿意冠名赞助播出等等,成了电视制作人最关心的问题。由此,娱乐节目的商业化越来越浓。
长期以来,娱乐节目追求娱乐的指导方针指引着娱乐节目不断寻找符合低俗化取向的制作方式,于是,在节目中总是出现一些让人啼笑不得的馊主意,更有一些哗众取宠的歪点子,因此,一些节目不断低俗化,在节目中不断追求无底线的爆料、争相揭丑、互挖墙脚,节目里的风气不堪入目,观众不仅在观众中看到没有得到快乐的精神,而且污染和骚扰的精神。
目前节目商业化严重,各电视台为了拉去赞助也是想尽一切办法。为了博取赞助商的赞助,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来吸引目光提升关注度,他们抓住这一点,在观看电视节目,观众的收视心理当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猎奇心理。
(四)节目盲目跟风,缺乏清晰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压力的不断增多,电视节目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吸引受众,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很多电视节目在制作上更倾向于娱乐方向,能让观众通过观看节目获得一种快乐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发展不仅能使观众感觉亲切,更能满足观众的娱乐的心理需求,也是各地电视节目本土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近几年,随着各大卫视的都纷纷推出自己的访谈节目,娱乐节目发展形态也日趋多
样化,有模仿国外节目进行改编的,部分电视台抄袭其他台的成果,模仿剽窃其创意,照猫画虎,盲目模仿抄袭,导致同一类节目出现好几种大相径庭的节目,各台盲目跟风,不会标新立异。
(四)与现场观众缺乏互动与交流
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通过交流讲述嘉宾亲身经历的故事,让现场观众感同身受,体现其真实性。节目现场的情感需要是真实的,观众的情感也必须是真实的反馈。随着谈话类节目的层出不穷,一昧的只知道提高收视率,在竞争激烈的当下,越来越多而节目开始弄虚作假,蒙混过关。主持人与嘉宾提前排练好,设好包袱,而观众则大多数都是提前商量好的“托”,使得节目具有表演性缺乏了最需要的真实性。一系列的举措让观众对这些节目丧失了信心和好感,从而丢失了固定受众,大大降低了自身品牌效应。
四、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问题解决对策
(一)挑选优秀主持人
1.主持人应具备良好文化素养
首先,从节目定位分析。不同的定时谈话类节目有不同的受众群,定位服务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节目有着有良之分,实现这个节目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需要传递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去传递。目前有 80%的人聊天显示“源头”同样的问题,不管具体的节目形式还是话题都是互相模仿和抄袭,所以节目应该是“没有放大,差异在 20% 突出自己的方向。
其次,从主持人的角度来看,每个主持人都是一个品牌,并通过他的演出表现。
主持人的品牌形成后会无形的为节目加分,提升了节目的知名度但是同时也会使得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得狭窄起来,因此,一个稳定,幽默的文化力量支持主持人的个性特征,将使整个项目活跃起来。
但这种“真实表达”需要主持人丰富的知识积累,语言培训的深度,令人信服的个性,开放的思维和理解能力。
电视台的主持人应该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有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这个任何话题都可以自由地写下来。
在程序定位的基础上,主持人和客人的感情要求进行情感沟通和精神沟通。《鲁豫有约》中主持人陈鲁豫说过:她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改变世界,但可以做到温暖人心。主持人应当能够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注重人文精神层次的追求,学会倾听与讲述,主持人在节目中,不仅仅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而且也要学会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倾听者,在节目中处理好自己在节目中发挥的作用。
主持人应具备良好的控场能力
不仅仅谈话节目本身需要标新立异,而且主持人也应该具备鲜明的个性色彩。电视谈话节目在日益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主持人主持文化的问题。部分 Talk show 主持人不具备良好的控场能力,专业技能不够强,文化积累少,导致节目空洞,索然无味。
3.主持人应该具有自身风格
当前我国定是节目数量繁多,但是精品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就是定位不够准确同时自身不具有独具自身特色的风格。
每一档节目,都必须要精准定位、找准对象,立意清晰。品牌效应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品牌意味着高质量高水准,人们在转换频道时品牌效应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一个节目一旦具备自身品牌,那么这个节目的影响力将会大大加分,知名度也会有所提升,所以我们要做到立意清晰,观点明确,定位准确,风格突出。创新节目内容,提升节目质量,打造节目品牌。提升谈话节目的内容。电视谈话类节目不能只着重于内容上面的标新立异,同时也要考虑主持人自身形成的品牌效应,突出主持人个性和风格。有个性的节目才有生命力。《鲁豫有约》在相对较小的空间让受访者谈论创造一个温暖的“田野”气氛,让受访者感到舒适,愿意主持沟通,愿意把最深切的话放在观众身上。
我们从节目名称:“鲁豫有约-说出你的的故事”,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该节目是客串主持人的主要内容,在谈话中讲述了他的故事形式。
正如陆瑜所说,“我想给予被访者一个非常轻松,非常真实,不违反气氛”,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方案精神。
(二)找准节目定位,打造品牌效应
1.确立节目定位,避免重复
在电视中播出电视节目,受众时无法控制的,也是面向全社会的无限制的播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节目的观众,接受节目的内容、理念,成为节目的受影响的观众。电视传播信息促进文化交流沟通。因此,电视节目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在销售和利润方面是为了商业目的,但另一方面,他被指控是一个不可逃避的电视人,应该具有电视文化传播功能,是一种文化价值,是不可能的 忽视但不总是出现文化功能。
访谈类节目虽然需要娱乐,但是不能以娱乐为中心,娱乐为主,这样会导致一个节目停滞不前。
2.满足公众需求,打造大众化节目
电视谈话节目并不是完完全全的真实存在场景,它是一个虚拟场景,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进行表演通过讲述情景再现从而感染受众。因为虚拟环境不是真正的环境,而是媒体通过选择和处理信息,重新组织,提醒人们环境。主持人在谈话过程中根据嘉宾的情
感变化和受众的反应随机应变。在具体谈话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还要运用幽默,夸张,讽刺等“替代”的方式说话。无论电视节目如何创建一个真实的人际交往场景,他们在谈话节目中永远不会真正进入人际交往。因为真正的人际沟通应该有足够的条件来存在共同点,只能在“中介”沟通中存在这些物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在访谈现场时主持人必须考虑到多方位的感受,假设性的考虑到观众和嘉宾的反应,设想到到各种突发状况的应对之策。
(三)加强受众互动,打造多元化平
1.增强观众、嘉宾以及主持人的沟通交流
谈话类节目的话题是中心,如果对这个问题不够重视,那么这档节目必将做不成功。我国目前很多节目喜欢套空话说大话,好的话题不仅仅能够提升节目内容质量而且也可以吸引受众。首先我们要在内容上抓住受众口味,定位明确。《鲁豫有约》嘉宾讲话的内容在节目中非常广泛,并通过主持人卢宇的谈话,让观众记住自己的记忆,埋在灵魂的深处。
通过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对话向受众传递一种信息。
采访更侧重于深度访谈,受访者可能不会有最近的消息消息,但面试过程的深度可以永远打动观众。
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止步不前,主要原因就是内容呆板,话题不够新颖,受众主持人交流少。谈话类节目要将受众的需求作为主要的考虑对象之中。而且也要注重嘉宾、主持人、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能只是一个单方面的信息。观众不是摆设,节目中要合理的利用观众和主持人的互动关系。充分调动观众参与节目沟通交流的积极性。话题选择上学会从多角度,不同方位去思考,标新立异。
2.开创线上互动、线下交流模式
谈话节目很容易模仿和复制,我国的谈话节目源于模仿国外的类似节目。
目前,中国有数百种谈话节目,各种电视节目无休止,如信息通信,人际交往,娱乐等。
品味与优雅,流行的旅游现象与互相渗透的教育和娱乐。
在节目策划时,节目的定位,目的,受众对象,一定要立意明确,观点清晰。其次在节目形式上要不断推陈出新,标新立异,随着时代的变化根据大众的需求调整节目的形式,不断创新,优化升级。
3.培养编导创新意识,避免千篇一律
好的话题是节目的中心,决定了这个节目的发展。目前中国电视台的广播和深度还有一些问题。今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刚刚实现了一个小康社会,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生活的基本必需品,福利分配等物理层面上,很少到精神层面。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可以越来越多的听到各种声音,而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声音上。
同时,电视谈话类节目应当注重其文化内涵,不能为了收视率一昧的降低节目纹瓜内涵,粗俗鄙陋,低俗无趣。在满足大弘文化需求的同时适当的加入一些娱乐因素在里面,调节情趣,烘托气氛,愉悦精神。让受众在得到信息的同时也放松身心,轻松愉悦,乐在其中。
五、结语
分析访谈节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节目表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待中国电视台的出路,我们可以看到它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相信,电视节目的未来展现出有序有序的竞争,一个很好的沟通交流方式最终将形成一个真正明亮的明星,电视时代的喧嚣将会来临。
参考文献
[1]郭艳辰.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和发展[J].科技传播,2016,(15):84+93.[2]陈翔.当今媒体生态下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文化自觉探析[D].中国传媒大学,2016.[3]祁子翾.新型电视谈话类节目发展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6,(11):88.[4]宋政.电视谈话类节目的隐忧与发展策略[J].统计与管理,2015,(07):89-90.[5]王珍.国内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叙事研究[D].新疆大学,2015.[6] 宋 利 辉.当 前 电 视 谈 话 类 节 目 存 在 的 问 题 和 对 策 分 析 [J].科 技 传播,2015,(09):170-171.[7]丁孟霖.新媒介语境下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发展现状[D].安徽大学,2015.[8]梁春竹,杨翥鹏.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信息传播控制分析[J].戏剧之家,2015,(06):176.[9]倪政兴.轻深度:新媒体时代受众对电视谈话节目的新需求——以国际新闻谈话类节目《环球大热门》为例[J].东南传播,2014,(08):57-58.[10] 李 宗 伟.浅 析 长 尾 时 代 下 电 视 谈 话 类 节 目 的 发 展 [J].美 与 时 代(下),2014,(03):103-104.[11]张颖.电视谈话类节目策划文案写作要点分析[J].今传媒,2013,(11):119-120.[12]管婷婷.论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J].新闻世界,2013,(05):101-102.[13]王文英.论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及隐忧 [J].文学界(理论版),2012,(11):416-417.[14]杨云.电视谈话类节目及其传播意义[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2,(04):104-106.[15]高甜甜.大陆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幽默语言浅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2.[16]李和平,钟兰辉.浅析“谈话场”对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价值 [J].今传媒,2012,(02):83-85.[17]刘鑫.传播学视野下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话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18]于露.关于提高电视谈话类节目质量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0,(19):233.[19]尹淑君.浅论电视谈话类节目“谈话场”的营造[J].大众文艺,2010,(05):120.[20]禹跃昆.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困境与出路——从《实话实说》的停播说起[J].新闻世界,2010,(01):41-42.
第五篇:浅析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发展前瞻
“昨天”、“今天”和“明天”
—浅谈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发展
电视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与嘉宾或参与观众以演播室为基本谈话空间,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即兴讨论的一种节目形态。起源于美国的广播,是一些广播节目主持人移植到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一档电视媒体容量很大的成人节目,英文为“Talk show”,香港译为“脱口秀”。
一、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昨天”
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在刚开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㈠、20世纪60至80年代,谈话类节目的萌芽期。这一时期中央电视台及一些地方电视台会组织受众对社会上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虽然节目制作粗糙、主持人意识淡薄,但就播出方式而言,基本上和现在的谈话节目相差无几。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台的客人》。
㈡、90年代以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的《东方直播室》为开端,谈话节目进入了创始期。之后,我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谈话节目。至此相继推出了《第12演播室》、《一丹话题》、《东方之子》等等
㈢、90年代末,由杨东平策划、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栏目在全国掀起了谈话热潮,开始了谈话节目的兴盛期。这一时期全国各电视台谈话节目风起云涌,一发不可收拾。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对话》、《相约夕阳红》、《艺术人生》,上海电视台的《有话大家说》,湖南台的《新青年》等栏目。
二、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今天”
谈话节目发展至今,从最初的一哄而上、单纯靠话题的奇与异来吸引观众,已走向了以个性见长而生存发展的阶段,不同定位、不同特色的谈话节目出现在众多电视台的节目表上:有《时事开讲》、《面对面》、《新闻1+1》等新闻时事类谈话节目;有《艺术人生》、《超级访问》、《康熙来了》等娱乐性谈话节目;有《金牌调节》、《人间》、《冷暖人生》等情感故事性谈话节目;有《谁来一起午餐》、《健康之路》、《头脑风暴》等专题性谈话节目;也有《锵锵三人行》、《一虎一席谈》等分不清类型的“综合性”谈话节目。节目类型各不相同,节目风格多种多样。
(一)、我国现今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基本特点:开放性、参与性与娱乐性。
1、开放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既为电视谈话类节目创作了良好宽松的谈话氛围,又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话题来源。大到最新最热最快的国际或区域政治局势、中国外交战略、海峡两岸等时政内容;小到喝酒的人、街头巷尾修理工、传达室的老大爷等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如《鲁豫有约》的话题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开放性还表现在讨论方式和结论方式上,它为平民百姓提供了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为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提供了平等对话的平台。如《锵锵三人行》采用的就是一名主持人和两个嘉宾围坐在一起,就一个话题的由头开始进行讨论,但这个由头不是中心,甚至会在谈话中被渐渐淡忘,是一种典型的意识流结构模式。又比如《一虎一席谈》是一种辩论的谈话方式,选用比较有争议的热点话题,让正反双方进行辩驳,从而产生思想的火花碰撞,不进行总结,不发表对问题的结论,充分调动观众好奇、揣测、推断的兴趣,正确把握观众爱看热闹,喜欢看电视上“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场面的心理。
2、参与性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少,而谈话类节目正好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如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我的今日之最》,每期选取时下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关心的热门话题,时下人们特别是网民们讨论得很热烈的话题,作为当期的互动参与话题,即时征集观众通过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平台参与在线讨论;而演播室内的主持人和嘉宾则共同就这些话题建立与观众的互动,强调“你的感受最主要”,特别突出观众对互动话题的话语表达。
而很多情况下,观众只能坐在电视机面前旁观,不能参加节目,但他们的思想和目光会随着节目的播出过程进行思考和激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参与行为。
3、娱乐性
在谈话类节目中, 增添一定的娱乐性也成为一个显著特点。纯粹的新闻评论就是一种思想观念的灌输, 这种形式有一种高高在上,不可藐视的庄严感,在某种程度上,会或多或少在观众心中产生距离。而把道理蕴含在宽松的语境中, 使观众潜移默化地明了事理,正是谈话类节目的高明之处,也是其感染力之所在。就如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主持人崔永元时常以独特的面部表情搞笑, 或以简短的笑话穿插逗乐, 加上乐队不时奏出欢快的音乐, 使整个现场处于一种轻松、自然、欢快、和谐的谈话氛围中,得到观众的肯定。
观众对趣味性的追求越来越高,轻松娱乐的谈话方式能给他们带来疲劳后的欢愉,因此便衍生出了娱乐性的谈话节目。这种节目主要和著名娱乐界人物之间进行谈话,气氛温和、幽默、轻松,尽量避免争执,同时还可挖掘明星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满足观众的窥视心理,如《艺术人生》和《超级访问》。《超级访问》栏目制片人李静曾说过:“如果把《艺术人生》比喻为散文的话,《超级访问》则更接近于朱德庸的漫画。我们的定位就是大众娱乐,轻松幽默是我们的主要风格”
(二)、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1、节目缺乏个性
一个电视节目,凭什么样的能力获得成功,成为市场竞争中争相效仿的对象,并成为一种流行节目模式呢?答案就是:创意。
创意是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模仿、拷贝是我国电视产业存在的普遍现象。比如说自《非诚勿扰》这个相亲节目流行爆红之后,内地电视台争相模仿有《幸福来敲门》、《爱情连连看》、《男生女生对对碰》等等。
谈话类节目也不例外,自《实话实话》开播后,各个电视台群起效仿,谈话类节目一哄而起,而选题千篇一律,缺少新意,难以形成个性品牌。如近来的访谈类节目不约而同地倾向于名人化,无论是《杨澜访谈录》、还是《名人面对面》,都把采访的主要对象放在了明星、名人、成功人士的身上,很少关注普通百姓。
2、选题缺乏深度
我国的电视节目一直偏重于舆论监督方面的功能,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被一再强调。因此在话题的选择上,我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强调的是教育性、指导性,由此选题的范围大受限制,讨论的主题大多集中在不太敏感的社会问题上。就如崔永元在主持《实话实说》节目的时候,题材非常广泛,收视率也较高。但不久后《实话实说》经过改版,给人一种选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现场讨论偏向内向和保守的感觉。
3、现场缺乏互动
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对一个节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许多谈话类节目仅仅是主持人、嘉宾之间的一问一答,现场观众形同道具,互动不够。比如《鲁豫有约》,观众从不参与意见,只是配合主持人发出一些情绪感叹词。整个节目播出下来,只是主持人和嘉宾的现场表演。
4、主持人综合素质不高
电视谈话类节目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的节目”,其风格主要取决于主持人的风格与魅力。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发展的时间较短,尚没有培养出一批专业化的主持人。目前,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主持人在知识结构、社会阅历、幽默感以及亲和力等方面都显得略逊一筹。
三、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明天”
(一)节目模式形态将会流行“混搭风”
当前的电视业发展,一些典范的节目,其节目模式往往是基于多种节目形态的高度复合,进而融合多种创意元素,谈话类节目也不例外。今后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出现“混搭”的现象。比如台湾的电视节目《全民大闷锅》,既有脱口秀谈话节目的形态特征,也有模仿秀、综艺娱乐、幽默短剧等节目形态特征,很难将之归到某一单一的节目形态类型中。
(二)谈话类节目三要素的转变
电视谈话节目的构成有三大要素:谈话人、谈话话题和谈话方式。下面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来预测一下我国谈话类节目的发展前景。
(1)、谈话人
谈话人包括主持人、嘉宾以及现场观众。①主持人的“三化”
主持人的风格将会多元化。在电视荧频中,我们可以看到陈鲁豫的睿智、王志的犀利、陈伟鸿的儒雅、张越的率真、窦文涛的幽默。各种风格、各种类型的节目主持人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个性色彩吸引着不同的观众群体,并使他们成为该节目固定的收视者。由此可见,今后的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必将呈现各式各样的风格特性。
主持人的节目将会品牌化。由于我国的电视节目缺乏个性,要想使谈话类节目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建立一种优势,树立独特的品牌,使其无法被复制、抄袭和模仿。在这方面凤凰卫视具有超前意识,采用把主持人与节目联系在一起,打造独特的品牌效应,比如说《鲁豫有约》、《一虎一席谈》、《杨澜访谈录》、以及很早之前的《小莉访谈录》,而在央视也出现了《咏乐汇》这样以李咏的名字命名的节目。因此,我们猜想大陆这几年也会推出这样一些品牌类的节目形式。当然,要想树立节目的品牌,仅仅把主持人和节目联系在一起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意识地保持各地方电视台谈话节目的地域特色,反映本土的文化特点、人物风貌和人文色彩,这不失是一种电视谈话类节目“个性化生存”便捷、有效的方式。比如说东方卫视的《壹周立波秀》独创了“海派清口”的主持风格,再加上周立波滑稽幽默的表演方式,成为了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中的知名品牌。
主持人的能力将会多样化。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核心,也就是节目最有效的“金字招牌”,比如说《我爱记歌词》节目主持人朱丹集表演、唱歌、主持、编排于一身。因此,随着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日益成熟,在今后挑选主持人方面,会越来越重视主持人自身的综合素质。
②、嘉宾的“故事化”色彩将会被突显
一个成功的谈话节目,选择有特点、有说服力的嘉宾是一大看点。
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经过收视率分析认为,一个栏目的高视率创造,除了依靠嘉宾的高知名度外,特色鲜明的嘉宾和具有“与众不同的经历的嘉宾”容易创造高收视率。对比美国的《奥普拉·温弗瑞节目》在嘉宾选择的差别,可预测到我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在嘉宾选择上越来越看重嘉宾本身的故事性。
③、现场观众的选择将更加具有针对性
现场观众并不是在每一个节目中都会出现,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谈话场,作为现场故事讲述的一个重要角色,演播室的观众是必需的。
在很多谈话类节目中,为了活跃现场气氛,编导往往会安排一些特定的观众坐在观众席上,就是所谓的“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节目的真诚感。而如今节目组一般会通过网络来征集观众,或者通过公关公司来寻找合适的观众,使那些真正对话题感兴趣的观众进入到演播室。比如说《对话》栏目,不仅关心观众的想法,把观众的问题融入节目的设计中,而且对观众的外表和衣着也做了具体的要求。于此可见,今后的现场观众越来越具有针对性。
(2)、谈话话题
①、由“大事件折射小道理”为主将转为“小事件反映大道理”为主
我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多涉及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社会热点问题、婚姻家庭和子女教育问题。这些问题一般大而空,吸引不了观众的注意。为了提高收视率,在话题切入上将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从而反映出社会大道理。比如说浙江钱江都市频道的获奖节目《谈话·我的孩子不完美》,节目围绕是否应追求孩子的完美问题展开讨论,从而上升到子女教育问题上。这样更能贴近观众的生活,不乏味、不空洞。
②、由“大人物、小故事”为主将转向“小人物,大命运”为主
明星、名流、新闻事件的焦点话题固然能吸引人的眼球,但这方面的素材往往是有限的。而社会生活中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弱势群体的情感生活等这方面的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今后对这类话题的定位将成为我国当代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主流。在这方面做的较为突出的是凤凰卫视推出的《冷暖人生》栏目,通过记录一些小人物的生存与生活的故事,给我们呈现一个鲜活真实的时代。
③、由编导制为主将转为制片人制为主
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管理制度一般采取三种模式:制片人制、主持人制、编导制,而编导制是目前我国电视台采用的最广泛的节目运作模式。
由于编导的水平参差不齐,对节目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找到的选题在质量、风格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们猜想这种管理模式必定不会长久。同时主持人制必需由主持人全程参与节目制作,这相对于我国全能主持人较少,优秀主持人游走在不同栏目的现状来说普遍施行较为困难。因此,今后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必将以制片人制为主。制片人制的运作是设立一个非常强大的策划组。节目选题的初选、话题制作的思路,都会由这个策划组集体讨论决定,同时这也有利于节目品牌效应的形成。
(3)﹑谈话方式
①、谈话模式将呈现多样化
不管是像《一虎一席谈》那样的群言式,还是像《名人面对面》那样的一对一,还是像《锵锵三人行》那样的一对二,还是像《壹周立波秀》那样的“唱独角戏”,今后的谈话类节目必将为适应不同的群众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状态。
②、谈话氛围的营造将更有吸引力
为了更好的活跃现场气氛,使谈话顺利进行,并且更有看点。电视谈话类节目将会适当的运用外景采访、现场游戏、音乐电视、片花隔断等多种手段来丰富节目的表现力,增强节目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现在在很多的谈话类节目中,也会看到这样的表现形式。比如说《谁来一起午餐》栏目,节目刚开始会用一个短片来介绍这期节目的导师,选手入场时要进行才艺展示,节目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心理游戏环节,可以说是从多方面来抓住观众的眼球。
参考文献:
1、《电视节目模式创意》 袁靖华著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7
2、《谈话节目主持概论》 王群、曹可凡主编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
3、《电视专题与专栏—当代电视实务教程》 石长顺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1
4、《美国电视节目形态》 刘利群 傅宁编著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3